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一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四十一卷目录

 经籍总部纪事三

经籍典第四十一卷

经籍总部纪事三

《宋书·刘穆之传》:世居京口。少好《书》《传》,博览多通,为济阳江敱所知,高祖北伐,转左仆射。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裁有閒暇,手自写书,寻觅篇章,校定坟籍。《傅亮传》:亮博涉经史,尤善文词。太祖登位,加开府仪同三司。
《张茂度传》:茂度子永涉猎书史,能为文章,善隶书,晓音律,骑射杂艺,触类兼善,又有巧思,益为太祖所知。纸及墨皆自营造,上每得永表启,辄执玩咨嗟,自叹供御者了不及也。
《傅隆传》:隆,字伯祚。少孤,单贫有学行,不好交游。元嘉十四年,太祖以新撰《礼论》付隆使下意。明年,致仕,拜光禄大夫。归老在家,手不释卷,博学多通,特精《三礼》。谨于奉公,常手抄书籍。
《谢弘微传》:弘微,陈郡阳夏人。祖韶,车骑司马。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为嗣。义熙初,袭峻爵建昌县侯。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国吏数人而已。
《殷淳传》:淳,字粹远。少帝景平初,为秘书郎。在秘书阁撰《四部书目》凡四十卷。
《王淮之传》:高祖彬,尚书仆射。曾祖彪之,尚书令。祖临之,父纳之,并御史中丞。彪之博闻多识,练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谙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箱学。淮之兼明《礼传》,赡于文辞。
《荀伯子传》:伯子少好学,博览经传。解褐为附马都尉。文集传于世。
《羊欣传》:欣,字敬元。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汎览经籍,尤长隶书。
《王微传》:微,字景元。少好学,无不通览。常住门屋一间,寻书玩古,如此者十馀年。元嘉二十年,卒。所著文集,传于世。世祖即位,追赐秘书监。
《郑鲜之传》:鲜之,字道子。下帷读书,绝交游之务。元嘉三年为尚书右仆射。文集传于世。
《裴松之传》:松之,字世期。年八岁,学通《论语》《毛诗》。博览坟籍。元嘉三年,使湘州转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上使注陈寿《三国志》,松之鸠集传记,增广异闻,既成奏上。上喜之,曰:此为不朽矣。十四年,领国子博士。续何承天国史,未及撰述,二十八年,卒,时年八十。子骃,南中郎参军。松之所著文论及《晋记》,骃注司马迁《史记》,并行于世。
《何承天传》:承天五岁失父,母徐氏,广之姊也,聪明博学,故承天幼渐训义,儒史百家,莫不该览。元嘉十六年,除著作佐郎,撰国史。承天年已老,而诸佐并名家年少,颍川荀伯子嘲之,常呼为妳母。承天曰:卿当云凤凰将九子,妳母何言邪。十九年,立国子学,以本官领国子博士。皇太子讲《孝经》,承天与中庶子颜延之同执经。顷之,迁御史中丞。先是,《礼论》有八百卷,承天删减并合,以类相从,凡为三百卷,并《前传》《杂论》《纂文》、论并传于世。又考定《元嘉历》,语在《律历志》
《颜延之传》:延之,字延年。少孤贫,负郭,室巷甚陋。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
《臧质传》:质,字含文,东莞莒人。父熹,字义和,武敬皇后弟也。与兄焘并好经籍。
《王僧达传》:僧达,太保弘少子。太祖闻僧达蚤惠,召见于德阳殿,问其书学及家事,应对闲敏,上甚知之,妻以临川王义庆女。少好学,善属文。义庆令沙门慧观造而观之。僧达陈书满席,与论文义,慧观酬答不暇,深相称美。
《萧思话传》:思话年十许岁,未知书,以博诞遨游为事,好骑屋栋,打细腰鼓,侵暴邻曲,莫不患毒之。自此折节,数年中,遂有令誉。好书史,善弹琴,能骑射。高祖一见,便以国器许之。
《吴喜传》:喜初出身为领军府白衣吏。少知书,领军将军沈演之使写起居注,所写既毕,闇诵略皆上口。涉猎《史》《汉》,颇见古今。演之门生朱重民入为主书,荐喜为主书书史,进为主图令史。太祖尝求图书,喜开卷倒进之,太祖怒,遣出。会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征蛮,启太祖请喜自随,使命去来,为世祖所知赏。泰始四年,封东兴县侯。
《孔觊传》:觊,字思远,会稽山阴人,太常琳之孙也。父邈,扬州治中。觊少骨梗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口吃,好读者,早知名。
《谢庄传》:庄,字希逸。年七岁,能属文,通《论语》。及长,韶令美容仪,太祖见而异之。分左氏《经传》,随国立篇,制木方丈,图山川土地,各有分理,离之则州别郡殊,合之则宇内为一。著文章四百馀首,行于世。《萧惠开传》:惠开,思话子也。少有风气,涉猎文史,家虽贵戚,而居服简素。初为秘书郎,著作并名家年少。惠开意趣与人多不同,比肩或三年不共语。
《隐逸传》:周续之,字道祖。豫章太守范宁于郡立学,招集生徒,远方至者甚众。续之年十二,诣宁受业。居学数年,通《五经》《纬候》,名冠同门,号曰颜子。既而閒居读《易》《老》,入庐山事沙门释慧远。时彭城刘遗民遁迹庐山,陶渊明亦不应徵命,谓之寻阳三隐。常以嵇康《高士传》得出处之美,因为之注。高祖北伐,还镇彭城,遣使迎之,礼赐甚厚。每称之曰:心无偏吝,真高士也。寻复南还。高祖践祚,复召之,乃尽室俱下。上为开馆东郭外,招集生徒。乘舆降幸,并见诸生,问续之《礼记》傲不可长、与我九龄、射于矍圃三义,辨析精奥,称为该通。续之素患风痹,不复堪讲,乃移病钟山。景平元年卒,时年四十七。通《毛诗》六义及《礼论》《公羊传》,皆传于世。
孔淳之,字彦深。少有高尚,志爱好坟籍,为太原王恭所称。除著作佐郎,太尉参军,并不就。茅舍蓬户,庭草芜径,唯床上有数卷书。元嘉初,复徵为散骑侍郎,乃逃于上虞县界,家人莫知所之。
陶潜,字元亮。少有高趣。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沈道虔,吴兴武康人也。少仁爱,好《易》《老》,居县北石山下,王敬弘深敬之。
《大沮渠蒙逊传》:元嘉三年,世子兴国遣使奉表,请《周易》及子集诸书,太祖并赐之,合四百七十五卷。蒙逊又就司徒王弘求《搜神记》,弘写与之。十四年,茂虔奉表献方物,并献《周生子》十三卷,《时务论》十二卷,《三国总略》十二卷,《俗问》十一卷,《十三州志》十卷,《文检》六卷,《四科传》四卷,《燉煌实录》十卷,《凉书》十卷,《汉皇德传》二十五卷,《亡典》七卷,《魏駮》九卷,《谢艾集》八卷,《古今字》二卷,《乘丘先生》三卷,《周髀》一卷,《皇帝王历三合纪》一卷,《赵𢾺传》《甲寅元历》一卷,《孔子赞》一卷,合一百五十四卷。茂虔又求晋、赵《起居注》诸杂书数十件,太祖赐之。
《沈约自序》:林子第二子亮,字道明,清操好学,善属文。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书二千卷。所著诗、赋、颂、赞、三言、诔、哀词、祭告请雨文、乐府、挽歌、连珠、教记、白事、笺、表、签、议一百八十九首。
《异苑》:百丈山上有石,房内有石案,置石书二卷。《南齐书·武穆裴皇后传》:吴郡韩兰英,妇人有文辞。宋孝武世,献《中兴赋》,被赏入宫。明帝世,用为宫中职僚。世祖以为博士,教六宫书学,以其年老多识,呼为韩公。
《褚渊传》:渊,字彦回。祖秀之,宋太常。父湛之,骠骑将军。渊少有世誉。湛之卒,渊推财与弟,惟取书数千卷。《王俭传》:俭,字仲宝。父僧绰,金紫光禄大夫。俭生而僧绰遇害,为叔父僧虔所养。数岁,袭爵豫章侯,拜受茅土,流涕呜咽。幼有神彩,专心笃学,手不释卷。丹阳尹袁粲闻其名,言之于明帝。解褐秘书郎,太子舍人,超迁秘书丞。上表求校坟籍,依《七略》《七志》四十卷,上表献之,表辞甚典。又撰定《元徽四部书目》。上曲宴群臣数人,各使效伎艺。褚渊弹琵琶,王僧虔弹琴,沈文季歌《子夜》,张敬儿舞,王敬则拍张。俭曰:臣无所解,惟知诵书。因跪上前诵相如《封禅书》。上笑曰:此盛德之事,吾何以堪之。后上使陆澄诵《孝经》,自仲尼居而起。俭曰:澄所谓博而寡要,臣请诵之。乃诵《君子之事上》章。上曰:善。张子布更觉非奇也。永明三年,于俭宅开学士馆,悉以四部书充俭家,又诏俭以家为府。四年,以本官领吏部。俭长礼学,谙究朝仪,每博议,證引先儒,罕有其例。八坐丞郎,无能异者。令史咨事,宾客满席,俭应接铨序,傍无留滞。手笔典裁,为当世所重。少撰《古今丧服集记》并文集,行于世。
《柳世隆传》:世隆,字彦绪。少有风器。性爱涉猎,启太祖借秘阁书,上给二千卷。著《龟经秘要》二卷行于世。《王敬则传》:世祖御座赋诗,敬则执纸曰:臣几落此奴度内。世祖问:此何言。敬则曰:臣若知书,不过作尚书都令史耳,那得今日。敬则虽不大识书,而性甚警黠。《崔祖思传》:祖思,字敬元。少有志气,好读书史。宋朝初议封太祖为梁公,祖思启太祖曰:谶书云金刀利刃齐刈之。今宜称齐,实应天命。从之。
《刘善明传》:善明少而静处读书,刺史杜骥闻名候之,辞不相见。举秀才。宋武帝见其对策强直,甚异之。《苏侃传》:侃,字休烈。涉猎书传。上即位,撰《圣皇瑞命记》一卷奏之。
《桓荣祖传》:荣祖,字华先。少学骑马及射,或谓之曰:武事可畏,何不学书。荣祖曰:昔曹操、曹丕上马横槊,下马谈论,此于天下可不负饮食矣。
《周山图传》:山图,字季寂。少贫微,佣书自业。有器干。《王僧虔传》:僧虔宋世尝有书诫子曰:往年有意于史,取《三国志》置床头,百日许,复徙业就元,自当小差于史,犹未近彷佛。曼倩有云:谈何容易。见诸元,志为之逸,肠为之抽,专一书,转诵数十家注,自少至老,手不释卷,尚未敢轻言。汝开《老子》卷头五尺许,未知辅嗣何所道,平叔何所说,马、郑何所异,《指例》何所明,而便盛于麈尾,自呼谈士,此最险事。设令袁令命汝言《易》,谢中书挑汝言《庄》,张吴兴叩汝《老》,端可复言未尝看邪。谈故如射,前人得破,后人应解,不解即输赌矣。且论注百氏,荆州《八帙》,又《才性四本》《声无哀乐》,皆言家口实,如客至之有设也。汝皆未经拂耳瞥目,岂有庖厨不脩,而欲延大宾哉。就如张衡思侔造化,郭象言类悬河,不自劳苦,何由至此。汝曾未窥其题目,未辨其指归六十四卦,未知何名;《庄子》众篇,何者内外;《八帙》所载,凡有几家;《四本》之称,以何为长而终日欺人,人不受汝欺也。况吾不能为汝荫,政应各自努力耳。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诫尔后乘也。
《虞玩之传》:玩之,字茂瑶。少闲刀笔,汎涉书史。
《刘瓛传》:瓛,字子圭。少笃学,博通《五经》。聚徒教授,常有数十人。武陵王晔为会稽太守,上欲令瓛为晔讲,除会稽郡丞,学徒从之者转众。永明初,竟陵王子良请为征北司徒记室。除步兵校尉,并不拜。瓛姿状纤小,儒学冠于当时,京师士子贵游莫不下席受业。性谦率通美,不以高名自居。游诣故人,唯一门生持胡床随后,主人未通,便坐问答。在在檀桥,瓦屋数间,上皆穿漏。学徒敬慕,不敢指斥,呼为青溪焉。竟陵王子良亲往脩谒。七年,表世祖为瓛立馆,以扬烈桥故主第给之,生徒皆贺。瓛曰:室美为人灾,此华宇岂吾宅耶。幸可诏作讲堂,犹恐见害也。所著文集,皆是《礼》义,行于世。初,瓛讲《月令》毕,谓学生严植曰:江左以来,阴阳律数之学废矣。吾今讲此,曾不得其髣髴。《陆澄传》:澄,字彦渊。祖卲,临海太守。父瑗,州从事。澄少好学,博览无所不知,行坐眠食,手不释卷。尚书令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澄。澄曰:仆年少来无事,唯以读书为业。且年已倍令君,令君少便鞅掌王务,虽复一览便谙,然见卷轴未必多仆。俭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澄侍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千条,皆俭所未睹,俭乃叹服。俭在尚书省,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澄后来,更知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并夺物将去。隆昌元年,以老疾,转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未拜,卒。年七十。谥靖子。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家多坟籍,人所罕见。撰地理书及杂传,死后乃出。
《武十七王传》: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世祖第二子也。建元五年,正位司徒,给班剑三十人,侍中如故。移居鸡笼山邸,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招致名僧,讲语佛法,造经呗新声。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所著内外文笔数十卷,虽无文采,多是劝戒。
《张融传》:融,字思光。有早誉。出为封溪令。浮海至交州,于海中作《海赋》。还京师,以示顾凯之,凯之曰:卿此赋实超元虚,但怅不道盐耳。融即求笔注之。建武四年,卒。遗令令人捉麈尾登屋复魂,曰:吾生平所喜,自当凌云一笑。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又戒其子曰:手泽存焉,父书不读。况交音情,婉在其韵。吾意不然,别遗尔音。吾文体英绝,变而屡奇,既不能远至汉魏,故无取嗟晋宋。岂吾天挺,盖不隤家声。汝若不看,父祖之意欲汝见也。可号哭而看之。融自名集为《玉海》。司徒褚渊问《玉海》名,融答:玉以比德,海崇上善。文集数十卷行于世。
《周颙传》:颙,字彦伦。汎涉百家,长于佛理。著《三宗论》。兼善《老》《易》,与张融相遇,辄以元言相滞,弥日不解。颙卒官时,会王俭讲《孝经》未毕,举昙济自代,学者荣之。《张欣泰传》:欣泰,字义亨。父兴世,宋左卫将军。欣泰少有志节,不以武业自居,好隶书,读子史。众伎杂艺,颇多闲解。
《文学传》:崔慰祖,字悦宗。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馀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
王逡之,字宣约。少学礼博闻,右仆射王俭重儒术,逡之以著作郎兼尚书左丞参定齐国仪礼。初,俭撰《古今丧服集记》,逡之难俭十一条。更撰《世行》五卷。国学久废,建元二年,逡之先上表立学。转国子博士,又兼著作,撰《永明起居注》。逡之率素,衣裘不浣,几案尘黑,年老,手不释卷。
祖冲之,字文远。少稽古,有机思。著《易》《老》《庄》义,释《论语》《孝经》,注《九章》,造《掇述》数十篇。
《良政传》:虞愿,字士恭。明帝以愿儒史学涉,兼蕃国旧恩,意遇甚厚。褚渊常诣愿,愿不在,见其眠床上积尘埃,有书数帙。渊叹曰:虞愿之清,一至于此。令人扫地拂床而去。愿著《五经论问》,撰《会稽记》,文翰数十篇。裴昭明,河东闻喜人。少传儒史之业,尝谓人曰:人生何事须聚蓄,一身之外,亦复何须。子孙若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则不如一经。
《高隐传》:顾欢,字景怡,一字元平,吴兴盐官人也。年六七岁,知推六甲。八岁,诵《孝经》《诗》《论》。年二十馀,更从雷次宗咨元儒诸义。隐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欢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篇》。太祖践祚,删撰《老氏》,献《治纲》一卷。永明元年,徵为博士,不就。事黄老道,解阴阳书,为数术多效验,卒,时年六十四。世祖诏欢诸子撰欢《文议》三十卷。欢口不辨,善于著笔。著《三名论》,钟会《四本》之流也。又注王弼《易》《系》,学者传之。
臧荣绪,东莞莒人也。与友关康之沈深典素,追古著书,撰《晋史》十帙。荣绪惇爱《五经》,著《拜五经序论》。康之字伯愉,河东人。世居丹徒。以坟籍为务。四十年不出门。不应州郡辟。宋太始中,徵通直郎,不就。晚以母老家贫,求为岭南小县。性清约,独处一室,稀与妻子相见。不通宾客。弟子以业传受。尤善《左氏春秋》。太祖为领军,时素好此学,送《春秋五经》,康之手自点定,又造《礼论》十卷。上甚悦,宝爱之。遗诏以经本入元宫。宗测,字敬微。颇好音律,善《易》《老》,续皇甫谧《高士传》三卷。又常游衡山七岭,著衡山、庐山记。
杜京产,字景齐。颇涉文义。建元中,武陵王晔为会稽,太守遣儒士刘瓛入东为晔讲说,京产请瓛至山舍讲书,倾赀供待。孔稚圭等表荐曰:京产学遍元、儒,博通史、子,流连文艺,沈吟道奥。虽古志士,何以加之。沈驎士,字云祯。少好学,家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元嘉末,文帝令尚书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驎士应选。尚之谓子偃曰:山东故有奇士也。少时,驎士称疾归乡,更不与人物通。隐居馀干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者数十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驎士重陆机《连珠》,每为诸生讲之,沈约荐驎士曰:吴兴沈驎士,贞粹禀于天然,综博生乎笃习,怀书而耕,白首无倦,挟琴采薪,行歌不辍。徵太学博士,不就。驎士守操终老。笃学不倦,遭火,烧书数千卷,驎士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以火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时人以为养身静嘿所致也。著《周易两系》《庄子内篇训》,注《易经》《礼记》《春秋》《尚书》《论语》《孝经》《丧服》《老子要略》数十卷。
吴苞,字天盖。儒学,善《三礼》《老》《庄》。宋泰始中,过江聚徒教学。冠黄葛巾,竹麈尾,蔬食二十馀年。隆昌元年,诏曰:处士濮阳吴苞,栖志穹谷,秉操贞固,沈情味古,白首弥厉。徵太学博士。不就。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祖父并郡掾史。伯珍少孤贫,书竹叶及地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止,读书不辍。叔父璠之与颜延之友善,还祛蒙山立精舍讲授,伯珍往从学,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
《孝义传》:江泌,字士清,济阳考城人也。父亮之,员外郎泌。少贫,昼斫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扶南国传》:永明元年,以司农刘楷为交州刺史。六年,以始兴太守房法乘代楷。法乘至镇,属疾不理事,专好读书。长史伏登之因此擅权。法乘无事,复就登之求书读,登之曰:使君静处犹恐动疾,岂可读书。遂不与。
《宕昌国传》:永明元年,宕昌王使求军仪及伎杂书,诏报曰:知须军仪等九种,并非所爱。但军器种甚多,致之未易。内伎不堪远涉。秘阁图书,例不外出。《五经集注》《论语》今特敕赐各一部。
《南史·齐衡阳元王道度传》:衡阳王钧常手自细书写《五经》,部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备遗忘。侍读贺玠问曰:殿下家自有坟素,复何须蝇头细书,别藏巾箱中。答曰:巾箱中有《五经》,于检阅易,且一更手写,则永不忘。诸王闻而争效为巾箱《五经》,自此始也。
《梁书·武帝本纪》:帝少而笃学,洞达儒元。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戊夜。造《制旨孝经义》《周易讲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义,《乐社义》《毛诗答问》《春秋答问》《尚书大义》《中庸讲疏》《孔子正言》《老子讲疏》,凡二百馀卷,并正先儒之迷,开古圣之旨。王侯朝臣皆奉表质疑,高祖皆为解释。修饰国学,增广生员,立五馆,置《五经》博士。天监初,何佟之、贺玚、严植之、明山宾等覆述制旨,并撰吉凶军宾嘉五礼,凡一千馀卷,高祖称制断疑。于是穆穆恂恂,家知礼节。大同中,于台西立士林馆,领军朱异、大府卿贺琛、舍人孔子袪等递相讲述。皇太子、宣城王亦于东宫宣猷堂及扬州廨开讲,于是四方郡国,趋学向风,云集于京师矣。兼笃信正法,尤长释典,制《涅槃》《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复数百卷。听览馀閒,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说,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馀人。又造《通史》,躬制赞序,凡六百卷。天情睿敏,下笔成章,千赋百诗,直疏便就,皆文质彬彬,超迈今古。诏铭赞诔,箴颂笺奏,爰初在田,洎登宝历,凡诸文集,又百二十卷。六艺备閒,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又撰《金策》三十卷。
《简文帝本纪》:帝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博综儒书,善言元理,讨论篇籍,继以文章。高祖所制《五经讲疏》,尝于元圃奉述,听者倾朝野。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所著《昭明太子传》五卷,《诸王传》三十卷,《礼大义》二十卷,《老子义》二十卷,《庄子义》二十卷,《长春义记》一百卷,《法宝连璧》三百卷,并行于世焉。
《元帝本纪》:帝好学,博总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辨敏速,冠绝一时。所著《孝德传》三十卷,《忠臣传》三十卷,《丹阳尹传》十卷。《注汉书》一百一十五卷,《周易讲疏》十卷,《内典博要》一百卷,《连山》三十卷,《洞林》三卷,《玉韬》十卷,《补阙子》十卷,《老子讲疏》四卷,《全德志》《怀旧志》《荆南志》《江州记》《贡职图》《古人同姓名录》一卷,《筮经》十二卷,《式赞》三卷,文集五十卷。
《昭明太子传》: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天监八年九月,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太子美姿貌,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高祖大弘佛教,亲自讲说;太子亦崇信三宝,遍览众经。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确古今;閒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二十卷;《文选》三十卷。
《杨公则传》:公则,字君翼。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
《席阐文传》:阐文少孤贫,涉猎书史,以清白著称。《韦睿传》:睿,字怀文,居家无事,慕万石、陆贾之为人,因画之于壁以自玩。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第三子棱,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睿每坐棱使说书,其所发摘,棱犹弗之逮也。
棱字威直,性恬素,以书史为业,博物彊记,当世之士,咸就质疑。
爱字孝友,笃志好学,每虚室独坐,游心坟素,而埃尘满席,寂若无人。年十二,尝游京师,值天子出游南苑,邑里諠哗,老幼争观,爱独端坐读书,手不释卷,宗族见者,莫不异焉。及长,博学有文才,尤善《周易》《春秋左氏》义。
《沈约传》:约,字休文,笃志好学,昼夜不倦。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能属文。齐初为征虏记室,带襄阳令,所奉之王,齐文惠太子也。太子入居东宫,为步兵校尉,管书记,直永寿省,校四部图书。梁天监九年,转光禄大夫。加特进,约聪明过人。好坟籍,聚书至二万卷,京师莫比。所著《晋书》百一十卷,《宋书》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皆行于世。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
《任昉传》:昉,字彦升。幼而好学,早知名。天监二年,转御史中丞,秘书监。自齐永元以来,秘阁四部,篇卷纷杂,昉手自雠校,由是篇目定焉。昉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馀卷,率多异本。昉卒后,高祖使学士贺纵共沈约勘其书目,官所无者,就昉家取之。
《乐蔼传》:蔼,字蔚远,南阳淯阳人,晋尚书令广之六世孙,世居江陵。其舅雍州刺史宗悫,尝陈器物,试诸甥侄。蔼时尚幼,而所取惟书,悫由此奇之。又取史传各一卷授蔼等,使读毕,言所记。蔼略读具举,悫益善之。齐豫章王嶷为荆州刺史,以蔼领州主簿,参知州事,或谮蔼廨门如市,嶷遣觇之,方见蔼闇阁读书。嶷还都,以蔼为太尉刑狱参军,典书记。
《王瞻传》:瞻,字思范。年数岁,尝从师受业,时有伎经其门,同学皆出观,瞻独不视,习诵如故。从父僧达闻而异之。及长,折节有士操,涉猎书记。
《张充传》:充,字延符,吴郡人。父绪,齐特进、金紫光禄大夫,有名前代。充少时,不持操行,好逸游。绪尝请假还吴,始入西郭,值充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遇绪船至,便放绁脱韝,拜于水次。绪曰:一身两役,无乃劳乎。充跪对曰:充闻三十而立,今二十九矣,请至来岁而敬易之。绪曰:过而能改,颜氏子有焉。及明年,便修身改节。学不盈载,多所该览,尤明《老》《易》。充与俭书曰:充幸以鱼钓之閒,镰采之暇,时复以卷轴自娱,逍遥前史。
《江茜传》:茜,字彦标,济阳考城人。曾祖湛,宋左光禄、仪同三司;父敩,齐太常卿:并有重名于前世。茜幼聪警,读书过目便能讽诵。选为国子生,通《尚书》,举高第。茜好学,尤悉朝仪故事,撰《江左遗典》三十卷,未就,卒。文集十五卷。
《世祖五王传》:安成康王秀,字彦达。精意术学,搜集经记,招学士平原刘孝标,使撰《类苑》,书未及毕,而已行于世。
秀子机字智通。美姿容,善吐纳。家既多书,博学彊记。所著诗赋数千言,世祖集而序之。
南平元襄王伟子恭字敬范。世祖居藩,颇事声誉,勤心著述,卮酒未尝妄进。恭每从容谓人曰:下官历观世人,多有不好欢乐,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著书,千秋万岁,谁传此者。劳神苦思,竟不成名,岂如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肆意酣歌也。恭子静,字安仁,有美名,号为宗室后进。有文才,而笃志好学,既内足于财,多聚经史,散书满席,手自雠校。
鄱阳忠烈王恢,字弘达,年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所遗。既长,美风表,涉猎史籍。
《周舍传》:舍字升逸,博学多通,尤精义理,善诵书,背文讽说,音韵清辨。
《徐勉传》:勉,字修仁。天监六年,迁吏部尚书。勉居选官,彝伦有序,既閒尺牍,兼善辞令,虽文案填积,坐客充满,应对如流,手不停笔。又该综百代,皆为避讳。迁中庶子,侍东宫。昭明太子礼之甚重。尝于殿内讲《孝经》,临川静惠王、尚书令沈约备二傅,勉与国子祭酒张充为执经,王莹、张稷、柳憕、王暕为侍讲。时选极亲贤,妙尽时誉,勉陈让数四。又与沈约书,求换侍讲,诏不许,然后就焉。转太子詹事。勉博通经史,多识前载。朝仪国典,婚冠吉凶,勉皆预图议。普通六年,上修五礼表诏曰:经礼大备,政典载弘,今诏有司,案以行事也。勉善属文,勤著述,虽当机务,下笔不休。常以起居注烦杂,乃加删撰为《别起居注》六百卷;《左丞弹事》五卷;在选曹,撰《选品》五卷;齐时,撰《太庙祝文》二卷;以孔释二教殊途同归,撰《会林》五十卷。凡所著前后二集四十五卷,又为《妇人集》十卷,皆行于世。
《范岫传》:岫,字懋宾。文惠太子之在东宫,沈约之徒以文才见引,岫亦预焉。岫文虽不逮约,而名行为时辈所与,博涉多通,尤悉魏晋以来吉凶故事。约常称曰:范公好事该博,胡广无以加。南乡范云谓人曰:诸君进止威仪,当问范长头。以岫多识前代旧事也。所著文集、《礼论》《杂仪》《字训》行于世。
《傅昭传》:昭,字茂远。十一,随外祖于朱雀航卖历日。为袁顗客,顗尝来昭所,昭读书自若,神色不改。
《陆倕传》:倕,字佐公。少勤学,善属文。于宅内起两间茅屋,杜绝往来,昼夜读书数载。所读一遍,必诵于口。《明山宾传》:山宾,字孝若。七岁能言元理,十三博通经传。
《殷钧传》:钧,字季和。天监初,在职,启校定秘阁四部书,更为目录。又受诏料检西省法书古迹,别为品目。《裴子野传》:子野,字几原。少好学,善属文。乐安任昉有盛名,为后进所慕,游其门者,昉必相荐达。子野于昉为从中表,独不至,昉亦恨焉。中书范镇与子野未遇,闻其行业而善焉。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曰:子野家传素业,世习儒史,苑囿经籍,游息文艺。子野与刘显、刘之遴、殷芝、阮孝绪、顾协、韦棱,皆博极群书,深相赏好,显尤推重之。时吴平侯萧励、范阳张缵,每讨论坟籍,咸折中于子野焉。
《顾协传》:协,字正礼。博极群书,于文字及禽兽草木尤称精详。
《徐摛传》:摛,字士秀,东海郯人也。幼而好学,及长,遍览经史。
《王僧孺传》:僧孺,字僧孺。年五岁,读《孝经》,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仕齐,起家王国左常侍、太学博士。尚书仆射王晏深相赏好。晏为丹阳尹,召补郡功曹,使僧孺撰《东宫新记》。迁大司马豫章王行参军,又兼太学博士。司徒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僧孺亦游焉。僧孺好坟籍,聚书至万馀卷,率多异本,与沈约、任昉家书相埒。少笃志精力,于书无所不睹。其文丽逸,多用新事,人所未见者,世重其富。僧孺集《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百家谱集》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文集三十卷,《两台弹事》不入集内为五卷,及《东宫新记》,并行于世。
《张率传》:率,字士简。年十二,能属文,常日限为诗一篇,稍进作赋颂,至年十六,向二千许首。天监初,临川王已下并置友、学。以率为鄱阳王友,迁司徒谢朏掾,直文德待诏省。敕使抄乙部书,又使撰妇人事二十馀条,勒成百卷。使工书人琅邪王深、吴郡范怀约、褚洵等缮写,以给后宫。率又为《待诏赋》奏之,甚见称赏。其年,迁秘书丞。七年,敕直寿光省,治景丁部书抄。率少好属文,而《七略》《艺文志》所载诗赋,今亡其文者,并补作之。所著《文衡》十五卷,文集三十卷,行于世。《王筠传》:筠,字元礼,一字德柔。幼警悟。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尝谓筠:昔蔡伯喈见王仲宣称曰:王公之孙也,吾家书籍,悉当相与。仆虽不敏,请附斯言。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遇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欣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馀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馀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筠自撰其文章,以一官为一集,。自洗马、中书、中庶子、吏部佐、临海、大府各十卷,《尚书》三十卷,凡一百卷,行于世。
《张缅传》:缅,字元长。少勤学,自课读书,手不辍卷,尤明后汉及晋代众家。客有执卷质缅者,随问便对,略无遗失。缅性爱坟籍,聚书至万馀卷。钞《后汉》《晋书》,众家异同,为《后汉纪》四十卷,《晋钞》三十卷。又钞《江左集》,未及成。文集五卷。
缵字伯绪,缅第三弟也,出后从伯弘籍。弘籍,高祖舅也,梁初赠廷尉卿。缵年十一,尚高祖第四女富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封利亭侯,召补国子生。起家秘书郎,时年十七。身长七尺四寸,眉目疏朗,神彩爽发。高祖异之。缵好学,兄缅有书万馀卷,昼夜披读,殆不辍手。秘书郎有四员,宋、齐以来,为甲族起家之选,待次入补,其居职,例数十百日便迁任。缵固求不徙,欲遍观阁内图籍。尝执四部书目曰:若读此毕,乃可言优仕矣。如此数载,方迁太子舍人。著《鸿宝》一百卷,文集二十卷。
《孔休源传》:休源,字庆绪。年十一而孤,居丧尽礼,每见父手所写书,必哀恸流涕,不能自胜,见者莫不为之垂泣。后就吴兴沈驎士受经,略通大义。建武四年,举秀才,太尉徐孝嗣省其策,深喜之,谓同坐曰:董仲舒、华令思何以尚此,可谓后生之准也。观其此对,足称王佐之才。中大通二年,授金紫光禄大夫,监扬州。昼决辞讼,夜览坟籍。每车驾巡幸,常以军国事委之。聚书盈七千卷,手自校治,凡奏议弹文,勒成十五卷。《江革传》:革,字休映。父柔之,齐尚书仓部郎。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解属文。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与弟观同生孤贫,傍无师友,兄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谢朓尝宿卫,还过候革,时大雪,见革敝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除武陵王长史。每至侍宴,言论必以《诗》《书》,王因此耽学好文。典签沈炽文以王所制诗呈高祖,高祖谓仆射徐勉曰:江革果能称职。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朱异传》:异,字彦和。年十馀岁,好群聚蒱博,颇为乡党所患。既长,乃折节从师,遍治《五经》,涉猎文史,兼通杂艺,博弈书算,皆其所长。年二十,诣都,尚书令沈约面试之,因戏异曰:卿年少,何乃不廉。异逡巡未达其旨。约乃曰:天下唯有文义棋书,卿一时将去,可谓不廉也。有诏求异能之士,《五经》博士明山宾表荐异。高祖召见,使说《孝经》《周易》义,甚悦之,谓左右曰:朱异实异。后见明山宾,谓曰:卿所举殊得其人。仍召异直西省,俄兼太学博士。其年,高祖自讲《孝经》,使异执读。大同六年,异启于仪贤堂奉述高祖《老子义》,敕许之。及就讲,朝士及道俗听者千馀人,为一时之盛。时城西又开士林馆以延学士,异与左丞贺琛递日述高祖《礼记中庸义》,皇太子又召异于元圃讲《易》。所撰《礼》《易》讲疏及仪注、文集百馀篇,多亡逸。
《羊侃传》:侃,字祖忻。少而瑰瑰,雅爱文史,博涉书记,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司马褧传》:褧,字元素。少传家业,强力专精,手不释卷。少与任昉善,昉亦雅重焉。
《刘显传》:显,字嗣芳。好学,博涉多通,尚书令沈约造焉,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约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也。显问其五,约对其二。陆倕闻之叹曰:刘郎可谓差人,虽吾家平原诣张壮武,王粲谒伯喈,必无此对。其为名流推赏如此。《刘之遴传》:之遴,字思贞。八岁能属文,十五举茂才对策,沈约、任昉见而异之。之遴笃学明审,博览群籍。时刘显、韦棱并强记,之遴每与讨论,咸不能过也。之遴好古爱奇,在荆州聚古器数十百种。有一器似瓯,可容一斛,上有金错字,时人无能知者。又献古器四种于东宫。其第一种,镂铜鸱夷榼二枚,两耳有银镂,铭云建平二年造。其第二种,金银错镂古樽二枚,有篆铭云秦容成侯适楚之岁造。其第三种,外国澡灌一口,铭云元封二年,龟兹国献。其第四种,古制澡盘一枚,铭云初平二年造。时鄱阳嗣王范得班固所上《汉书》真本,献之东宫,皇太子令之遴与张缵、到溉、陆襄等参校异同。之遴具异状十事,其大略曰:案本《汉书》称永平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己酉,郎班固上;而今本无上书年月日字。又案古本《叙传》号为中篇;今本称为《叙传》。又今本《叙传》载班彪事行;而古本云稚生彪,自有传。又今本纪及表、志、列传不相合为次,而古本相合为次,总成三十八卷。又今本《外戚》《西域》后;古本《外戚》《帝纪》下。又今本《高五子》《文三王》《景十三王》《武五子》《宣元六王》杂在诸传秩中;古本诸王悉次《外戚》下,在《陈项传》前。又今本《韩彭英卢吴》述云信惟饿隶,布实黥徒,越亦狗盗,芮尹江湖,云起龙骧,化为侯王;古本述云淮阴毅毅,杖剑周章,邦之杰子,实惟彭、英,化为侯王,云起龙骧。又古本第三十七卷,解音释义,以助雅诂,而今本无此卷。之遴好属文,多学古体,与河东裴子野、沛国刘显常共讨论书籍,因为交好。是时《周易》《尚书》《礼记》《毛诗》并有高祖义疏,惟《左氏传》尚阙。之遴乃著《春秋大意》十科,《左氏》十科,《三传同异》十科,合三十事以上之。高祖大悦,诏答之曰:省所撰《春秋》义,比事论书,辞微旨远。编年之教,言阐义繁,丘明传洙泗之风,公羊禀西河之学,铎椒之解不追,瑕丘之说无取。继踵胡毋,仲舒云盛,因修《谷梁》,千载最笃。张苍之传《左氏》,贾谊之袭荀卿,源本分镳,指归殊致,详略纷然,其来旧矣。昔在弱年,乃经研味,一从遗置,迄将五纪。兼晚冬晷促,机事罕暇,夜分求衣,未遑搜括。须待夏景,试取推寻,若温故可求,别酬所问也。太清二年,侯景乱,之遴避难还乡,未至,卒于夏口,时年七十二。前后文集五十卷,行于世。
《许懋传》:懋,字昭哲。少孤,性至孝。笃志好学,仆射江祏甚推重之,号为经史笥。
《王规传》:规,字威明。八岁,丁母忧,有至性。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曰孝童。年十二,《五经》大义,并略能通。既长,好学有口辨。天监十二年,改构太极殿,功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高祖于文德殿饯广州刺史元景隆,诏群臣赋诗,同用五十韵,规援笔立奏,其文又美。高祖嘉焉,即日诏为侍中。规集《后汉》众家异同,注《续汉书》二百卷,文集二十卷。
《萧介传》:介,字茂镜。少颖悟,有器识,博涉经史,兼善属文。侍中阙,选司举王筠等四人,并不称旨,高祖曰:我门中久无此职,宜用萧介为之。介博物强识,应对左右,多所匡正,高祖甚重之。
《殷芸传》:芸,字灌蔬。励精勤学,博洽群书。幼而庐江何宪见之,深相叹赏。
《江子一传》:子一,字元贞。少好学,有志操,以家贫阙养,因蔬食终身。起家王国侍郎、朝请。启求观书秘阁,高祖许之。续《黄图》及班固九品,并辞赋文笔数十篇,行于世。
《孝行传》:谢蔺,字希如。晋太傅安八世孙。蔺五岁,每父母未饭,乳媪欲令蔺先饭,蔺曰:既不觉饥。彊食终不进。舅阮孝绪闻之,叹曰:此儿在家则曾子之流,事君则蔺生之匹。因名之曰蔺。稍受以经史,过目便能讽诵。孝绪每曰我家阳元也。所制诗赋碑颂数十篇。《儒林传》:伏曼容,字公仪。少笃学,善《老》《易》。为《周易》《毛诗》《丧服集解》《老》《庄》《论语义》
严植之,字孝源。少善《庄》《老》,能元言,精解《丧服》《孝经》《论语》。及长,遍治郑氏《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性淳孝谨厚,不以所长高人。
贺玚,字德琏。天监四年初,开五馆,以玚兼《五经》博士,别诏为皇太子定礼,撰《五经义》。玚悉礼旧事。时高祖方创定礼乐,玚所建议,多见施行。所著《礼》《易》《老》《庄讲疏》《朝廷博议》数百篇,《宾礼仪注》一百四十五卷。沈峻,字士嵩,好学,与舅太史叔明师事宗人沈麟士博通《五经》,尤长《三礼》。叔明少善《庄》《老》,兼治《孝经》《礼记》,其三元尤精解,当世冠绝。
孔子祛,会稽山阴人。少孤贫好学,耕耘樵采,常怀书自随,投閒则诵读。勤苦自励。
《文学传》:到沆,字茂瀣。幼聪敏。既长,勤学善属文。高祖初临天下,收拔贤俊,爱其才。东宫建,以为太子洗马。时文德殿置学士省,召高才硕学者待诏其中,使校定坟史,诏沆通籍焉。所著诗赋百馀篇。
袁峻,字孝高。早孤,笃志好学,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休息。天监六年,峻乃拟扬雄《官箴》奏之。高祖嘉焉,赐束帛。除员外散骑侍郎,直文德学士省,抄《史记》《汉书》各为二十卷。
周兴嗣,字思纂。年十三,游学京师,积十馀载,遂博通记传,善属文。齐隆昌中,侍中谢朏为吴兴太守,唯与兴嗣谈文史而已。
庾于陵,字子介,散骑常侍黔娄之弟也。七岁能言元理。既长,清警博学有才思。齐随王子隆为荆州,召为主簿,使与谢朓、宗史抄撰群书,除鸿胪卿,领荆州大中正。文集十卷。
刘昭,字宣卿。幼清警,七岁通《老》《庄》义。既,学善属文。历为宣惠豫章王、中军临川记室。初,昭伯父彤集众家《晋书》注干宝《晋纪》为四十卷,至昭又集《后汉》同异以注范晔书,世称博悉。迁通直郎,出为剡令,卒官。《集注后汉》一百八十卷,《幼童传》十卷,文集十卷。子绦,字言明。亦好学,通《三礼》
刘峻,字孝标,年八岁,为人所略至中山,中山富人刘实悯峻,以束帛赎之,教以书学。魏人闻其江南有戚属,更徙之桑乾。峻好学,家贫,寄人庑下,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爇其发,既觉复读,终夜不寐,其精力如此。齐永明中,从桑乾得还,自谓所见不博,更求异书,闻京师有者,必往祈借,清河崔慰祖谓之书淫。天监初,召入西省,与学士贺踪典校秘书。安成王秀好峻学,及迁荆州,引为户曹参军,给其书籍,使抄录事类,名曰《类苑》。未及成,复以疾去。
刘杳,字士深。少好学,博综群书,沈约、任昉以下,每有遗忘,皆访问焉。佐周舍撰《国史》。自少至长,多所著述。撰《要雅》五卷、《楚辞草木疏》一卷、《高士传》二卷、《东宫新旧记》三十卷、《古今四部书目》五卷,并行于世。
臧严,字彦威。幼有孝性。孤贫勤学,行止书卷不离于手。初为安成王侍郎。迁冠军行参军、侍湘东王读,累迁王宣惠轻车府参军,兼记室。严于学多所谙记,尤精《汉书》,讽诵略皆上口。王尝自执四部书目以试之,严自甲至丁卷中,各对一事,并作者姓名,遂无遗失,其博洽如此。文集十卷。
庾仲容,字仲容,杜绝人事,专精笃学,昼夜手不释卷。抄诸子书三十卷,众家地理书二十卷,《列女传》三卷,文集二十卷,并行于世。
陆云公,字子龙。五岁诵《论语》《毛诗》,九岁读《汉书》,略能记忆。从父倕、沛国刘显质问十事,云公对无所失,显叹异之。从兄才子,亦有才名。文集并行于世。
任孝恭,字孝恭。精力勤学,家贫无书,常崎岖从人假借。每读一遍,讽诵略无所遗。外祖丘它,与高祖有旧,高祖闻其有才学,召入西省撰史。少从萧寺云法师读经论,明佛理。文集行于世。
颜协,字子和。幼孤,养于舅氏。少以器局见称。博涉群书,工于草隶。所撰《晋仙传》五篇、《日月灾异图》两卷,遇火湮灭。
《处士传》:何点,字子晰。容貌方雅,博通群书,善谈论。引,字子季,点之弟也。师事沛国刘瓛,受《易》《礼记》《毛诗》,又入钟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注《百法论》《十二门论》各一卷,注《周易》十卷、《毛诗总集》六卷、《毛诗隐义》十卷、《礼记隐义》二十卷、《礼答问》五十五卷。
阮孝绪,字士宗。年十三,遍通《五经》。十五,冠而见其父,彦之诫曰:三加弥尊,人伦之始。宜思自勖,以庇余躬。答曰: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乃著《高隐传》,上自炎、黄,终于天监之末,斟酌分为三品,凡若干卷。又所著《七录》等书二百五十卷,行于世。
陶弘景,字通明。读书万馀卷。善琴棋,工草隶。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著《帝代年历》,又尝造浑天象,云修道所须,非止史官是用。诸葛璩,字幼玫。幼事徵士关康之,博涉经史。
沈顗,字处默,慕黄叔度、徐孺子之为人。读书不为章句,著述不尚浮华。常独处一室,人罕见其面。
刘歊,字士光。六岁诵《论语》《毛诗》,意所不解,便能问难。十一,读《庄子·逍遥篇》,曰:此可解耳。客因问之,随问而答,皆有情理,家人每异之。及长,博学有文才,不娶不仕,与族弟吁并隐居求志,遨游林泽,以山水书籍相娱而已。
范元琰,字伯圭。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
庾诜,字彦宝,新野人也。幼聪警笃学,经史百家无不该综,纬候书射,棋算机巧,并一时之绝。所撰《帝历》二十卷、《易林》二十卷、续伍端休《江陵记》一卷、《晋朝杂事》五卷、《总抄》八十卷,行于世。子曼倩,字世华,亦有令誉。所著《丧服仪》《文字体例》《庄老义疏》,注《算经》《七曜历术》,并所制文章,凡九十五卷。张孝秀,字文逸。博涉群书。善谈论,工隶书,凡诸艺能,莫不明习。
庾承先,字子通。弱岁受学于南阳刘虬,彊记敏识,出于群辈。元经释典,靡不该悉;九流《七略》,咸所精练。《良吏传》:庾荜,字休野。博涉群书,有口辨。
《高昌国传》:国人言语与中国略同。有《五经》、历代史、诸子集。
《陈书·世祖本纪》:帝讳茜,字子华。少沈敏有识量,美容仪,留意经史,举动方雅。高祖甚爱之。
《后主沈皇后传》:后讳婺华性端静,寡嗜欲,聪敏彊记,涉猎经史,工书翰。后主遇后既薄,而张贵妃宠倾后宫,后未尝有所忌怨,惟寻阅图史、诵佛经为事。《侯安都传》:安都,字成师。工隶书,能鼓琴,涉猎书传,为五言诗,亦颇清靡,兼善骑射,为邑里雄豪。
《欧阳頠传》:頠,字靖世。少质直有思理。州郡频辟不应,乃庐于麓山寺傍,专精习业,博通经史。
《杜棱传》:棱,字雄盛。颇涉书传,少落泊,不为当世所知。遂游岭南,事梁广州刺史新渝侯萧映。映卒,从高祖,恒典书记。侯景之乱,命棱将领,平蔡路养、李迁仕皆有功。
《衡阳献王昌传》:昌,字敬业。高祖遣吴郡杜之伟授昌以经书。昌读书一览便诵,明于义理,剖析如流。方庆少清警,涉猎书传。及长,有干略。
《陈慧纪传》:慧纪,字元方。涉猎书史,负才任气。高祖平侯景,慧纪从焉。
《赵知礼传》:知礼,字齐旦。涉猎文史,善隶书。高祖讨元景仲,引为记室参军。
《刘师知传》:师知好学,有当世才。博涉书史,工文笔,善仪体,台阁故事,多所详悉。
《王通传》:劢字公济,通之弟也。美风仪,博涉书史。梁世为国子《周易》生,射策举高第,除秘书郎。
《袁敬传》:枢字践言,性沈静,好读书,手不释卷。
《王质传》:质,字子贞,涉猎书史。梁世以武帝甥封甲口亭侯,补国子《周易》生,射策高第。起家秘书郎。
《虞荔传》:荔,字子山。年九岁,随从伯阐候太常陆倕,倕问《五经》凡有十事,荔随问辄应,无有遗失,倕甚异之。及长,美风仪,博览坟籍,善属文。文帝除太子中庶子,侍太子读书。
寄字次安,少聪敏。及长,好学,善属文。弱冠举秀才,对策高第。起家梁宣城王国左常侍。大同中,尝骤雨,殿中往往有杂色宝珠,梁武观之甚有喜色,寄因上《瑞雨颂》。帝谓寄兄荔曰:此颂典裁清拔,卿家之士龙也。将如何擢用。寄闻之,叹曰:美盛德之形容,以申击壤之情耳。吾岂买名求仕者乎。乃闭门称疾,惟以书籍自娱。
《马枢传》:枢,字要理。六岁,能诵《孝经》《论语》《老子》。及长,博极经史,尤善佛经及《周易》《老子》义。梁邵陵王纶为南徐州刺史,素闻其名,引为学士。纶时自讲《大品经》,令枢讲《维摩》《老子》《周易》,同日发题,道俗听者二千人。王欲极观优劣,乃谓众曰:与马学士论义,必使屈伏,不得空立主客。于是数家学者各起问端,枢乃依次剖判,开其宗旨,然后枝分流别,转变无穷,论者拱默听受而已。纶甚嘉之,将引荐于朝廷。寻遇侯景之乱,纶举兵援台,乃留书二万卷以付枢。枢肆志寻览,殆将周遍。撰《道觉论》二十卷行于世。
《孔奂传》:奂,字休文。好学,善属文,经史百家,莫不通涉。沛国刘显时称学府,每共讨论,深相叹服,乃执奂手曰:昔伯喈坟素悉与仲宣,吾当希彼蔡君,足下无愧王氏。所保书籍,寻以相付。有集十五卷,弹文四卷。《沈君理传》:君理,字仲伦。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周弘正传》:弘正,字思行。年十岁,通《老子》《周易》。十五,召补国子生,仍于国学讲《周易》,诸生传习其义。以季春入学,孟冬应举,学司以其日浅,弗之许焉。博士到洽议曰: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讲一经,虽曰诸生,实堪师表,无俟策试。起家梁太学博士。累迁国子博士。时于城西立士林馆,弘正居以讲授,听者倾朝野焉。弘正启梁武帝《周易》疑义五十条,又请释《乾》《坤》《二系》。元帝尝著《金楼子》,曰:余于士大夫重汝南周弘正,其于义理,清转无穷,亦一时之名士也。及侯景平,僧辩启送秘书图籍,敕弘正雠校。高祖受禅,授太子詹事。高宗太建五年,敕侍东宫讲《论语》《孝经》。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礼,横经请益,有师资之敬。弘正特善元言,兼明释典,虽硕学名僧,莫不请质疑滞。所著《周易讲疏》十六卷,《论语疏》十一卷,《庄子疏》八卷,《老子疏》五卷,《孝经疏》两卷,《集》十二卷,行于世。弘直子确字士潜,博涉经史,笃好元言,世父弘正特所钟爱。
《袁宪传》:宪,字德章。幼聪敏,好学,有雅量。梁武帝修建庠序,别开五馆,其一馆在宪宅西,宪常招引诸生,与之谈论,每有新议,出人意表,同辈咸嗟服焉。大同八年,武帝撰《孔子正言章句》,诏下国学,宣制旨义。宪时年十四,被召为国子《正言》生,谒祭酒到溉,溉目而送之,爱其神彩。在学一岁,国子博士周弘正谓宪父君正曰:贤子今兹欲策试不。君正曰:经义犹浅,未敢令试。居数日,君正遣门下客岑文豪与宪候弘正,会弘正将登讲坐,弟子毕集,乃延宪入室,授以麈尾,令宪树义。时谢岐、何妥在坐,弘正谓曰:二贤虽穷奥赜,得无惮此后生耶。何、谢于是递起义端,深极理致,宪与往复数番,酬对閒敏。弘正谓妥曰:恣卿所问,勿以童稚相期。时学众满堂,观者重沓,而宪神色自若,辩论有馀。弘正请起数难,终不能屈,因告文豪曰:卿还咨袁吴郡,此郎已堪见代为博士矣。时生徒对策,多行贿赂,文豪请具束脩,君正曰:我岂能用钱为儿买第耶。学司衔之。及宪试,争起剧难,宪随问抗答,剖析如流,到溉顾宪曰:袁君正其有后矣。及君正将之吴郡,溉祖道于征虏亭,谓君正曰:昨策生萧敏孙、徐孝克,非不解义,至于风神器局,去贤子远矣。寻举高第。《孙玚传》:玚,字德琏。少倜傥,好谋略,博涉经史,尤便书翰。常于山斋设讲肆,集元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
《徐陵传》:陵,字孝穆。八岁能属文,十二通《庄》《老》义。既长,博涉史籍。梁简文在东宫撰《长春殿义记》,使陵为序。又令于少傅府述所制《庄子义》。少而崇信释教,经论多所精解。后主在东宫,令陵讲大品经,义学名僧,自远云集,每讲筵商较,四座莫能与抗,国家有大手笔,皆陵草之。其文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家藏其本。后逢丧乱,多散失,存者三十卷。
孝克,陵之第三弟也。少为《周易》生,有口辩,能谈元理。既长,遍通《五经》,博览史籍,亦善属文。后东游,居于钱唐之佳义里,与诸僧讨论释典,遂通《三论》。每日二时讲,旦讲佛经,晚讲《礼传》,道俗受业者数百人,高宗甚嘉其操行。至德中,皇太子入学释奠,百司陪列,孝克发《孝经》题,后主诏皇太子北面致敬。开皇十年,长安疾疫,隋文帝闻其名,召令于尚书都堂讲《金刚般若经》。寻授国子博士。后侍东宫讲《礼传》
《江总传》:总,字总持。幼聪敏。长,笃学有辞采,家传赐书数千卷,总昼夜寻读,未尝辍手。有文集三十卷,并行于世。
《姚察传》:察,字伯审。六岁,诵书万馀言。弱不好弄,博弈杂戏,初不经心。勤苦厉精,以夜继日。年十二,便能属文。父上开府僧坦,知名梁武代,二宫礼遇优厚,每得供赐,皆回给察兄弟,为游学之资,察并用聚蓄图书,由是闻见日博。年十三,梁简文帝时在东宫,盛修文义,即引于宣猷堂听讲论难,为儒者所称。在乱离之间,笃学不废,元帝授察原乡令。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太建初,报聘于周。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馀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臻谓所亲曰:名下定无虚士。著《西聘道里记》,所叙事甚详。陈初,高宗欲设备乐,付有司立议,以梁武帝为非。时硕学名儒、朝端在位者,咸希上旨,并即注同。察乃博引经籍,独违群议,据梁乐为是,当时惊骇,莫不惭服,仆射徐陵因改同察议。俄为戎昭将军,知撰梁史事,固辞不免。后主纂业,敕兼东宫通事舍人,将军、知撰史如故。察既博极坟素,尤善人物,至于姓氏所起,枝叶所分,官职姻娶,兴衰高下,举而论之,无所遗失。陈灭,入隋,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史。初,察愿读一藏经,并已究竟,将终,曾无痛恼。察性至孝。终日恬静,唯以书记为乐,于坟籍无所不睹。每有制述,多用新奇,人所未见,咸重富博。且专志著书,白首不倦,手自抄撰,无时暂辍。尤好研覈古今,諟正文字,精采流赡,虽老不衰。兼谙识内典,所撰寺塔及众僧文章,特为绮密。所著《汉书训纂》三十卷,《说林》十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记各一卷,悉穷该博,并《文集》二十卷,并行于世。察所撰梁、陈史虽未毕功,隋文帝开皇之时,遣内史舍人虞世基索本,且进上,今在内殿。梁、陈二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阙者,临亡之时,仍以体例诫约子思廉,博访撰续,思廉泣涕奉行。大业初,内史侍郎虞世基奏廉踵成梁、陈二代史,自尔以来,稍就补续。
《永阳王伯智传》:伯智,字策之。少敦厚,有器局,博涉经史。
《新蔡王叔齐传》:叔齐,字子肃。风彩明赡,博涉经史,善属文。
《晋熙王叔文传》:叔文,字子才,颇涉书史。
《萧济传》:济,字孝康。少好学,博通经史,咨梁武帝《左氏》疑义三十馀条,尚书仆射范阳张缵、太常卿南阳刘之遴并与济讨论,缵等莫能抗对。太建初,入为五兵尚书、扬州长史。高宗尝敕取扬州曹事,躬自省览,见济条理详悉,文无滞害,乃顾谓左右曰:我本期萧长史长于经传,不言精练繁剧,乃至于此。《陆琼传》:琼,字伯玉。父云公,梁给事黄门侍郎,掌著作。琼幼聪慧有思理,六岁为五言诗,颇有词采。及高宗为司徒,妙简僚佐,徐陵荐琼于高宗曰:陆琼见识优敏,文史足用,进居郎署。初,琼父云公奉梁武帝敕撰《嘉瑞记》,琼述其旨而续焉,自永定讫于至德,勒成一家之言。迁吏部尚书,著作如故。琼详练谱牒。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第三子从典,字由仪。幼而聪敏。八岁,读沈约集,见回文研铭,从典援笔拟之,便有佳致。年十三,作《柳赋》,其词甚美。从父瑜将终,家中坟籍皆付从典,从典乃集瑜文为十卷,仍制集序,其文甚工。从典笃好学业,博涉群书,于《班史》尤所属意。仕隋除著作郎。杨素奏从典续司马迁《史记》迄于隋,其书未就。值丧乱,疾卒。《顾野王传》:野王,字希冯。幼好学。年七岁,读《五经》,略知大旨。九岁能属文,尝制《日赋》,领军朱异见而奇之。年十二,随父之建安,撰《建安地记》二篇。长而遍观经史,精记嘿识,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其所撰著《玉篇》三十卷,《舆地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顾氏谱传》十卷,《分野枢要》一卷,《续洞冥记》一卷,《元象表》一卷,并行于世。又撰《通史要略》一百卷,《国史记传》二百卷,未就而卒。有文集二十卷。
《傅縡传》:縡,字宜事。幼聪敏,七岁通古诗赋十馀万言。长好学,能属文。后依湘州刺史萧循,循颇好士,广集坟籍,縡肆志寻阅,因博通群书。有集十卷行于世。章华,字仲宗,家世农夫,至华独好学,与士君子游处,颇览经史,善属文。
《萧摩诃传》:颍川陈禹,随摩诃征讨,聪敏有识量,涉猎经史,解风角、兵书,颇能属文,官至王府咨议。
《孝行传》:谢贞,字元正。幼聪敏,有至性。七岁,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閒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矣。由是名辈知之。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儒林传》:沈洙,字弘道。少方雅好学,不妄交游。治《三礼》《春秋左氏传》。精识彊记,《五经》章句,诸子史书,问无不答。
张讥,字直言。幼聪俊,有思理,十四,通《孝经》《论语》。笃好元言,受学于汝南周弘正,每有新意,为先辈推服。所撰《周易义》三十卷,《尚书义》十五卷,《毛诗义》二十卷,《孝经义》八卷,《论语义》二十卷,《老子义》十一卷,《庄子内篇义》十二卷,《外篇义》二十卷,《杂篇义》十卷,《元部通义》十二卷,又撰《游元桂林》二十四卷,后主尝敕人就其家写入秘阁。
沈不害,字孝和。幼孤,而修立好学。治经术,善属文,虽博综坟典,而家无卷轴。每制文,操笔立成,曾无寻检。仆射汝南周弘正常称之曰:沈生可谓意圣人乎。著《治五礼仪》一百卷,《文集》十四卷。
《文学传》:杜之伟,字子大。家世儒学,以《三礼》专门。之伟幼精敏,有逸才。七岁,受《尚书》,稍习《诗》《礼》,略通其学。十五,遍观文史及仪礼故事,时辈称其早成。仆射徐勉尝见其文,重其有笔力。中大同元年,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敕勉撰定仪注,勉以台阁先无此礼,召之伟草具其仪。乃启补东宫学士,与学士刘陟等抄撰群书,各为题目。所撰《富教》《政道》二篇,皆之伟为序。为文,不尚浮华,而温雅博赡。所制多遗失,存者十七卷。许亨,字亨道。父懋,梁始平天门二郡守、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以学艺闻,撰《毛诗风雅比兴义类》十五卷,《述行记》四卷。亨少传家业,孤介有节行。博通群书,多识前代旧事,名辈皆推许之。初撰《齐书》《志》五十卷,遇乱失亡。后撰《梁史》,成者五十八卷。梁太清之后所制文笔六卷。
岑之敬,字思礼。父善纡,梁世以经学闻,官至吴宁令、司义郎。之敬年五岁,读《孝经》,每烧香正坐,亲戚咸加叹异。年十六,策《春秋左氏》、制旨《孝经》义,擢为高第。御史奏曰:皇朝多士,例止明经,若颜、闵之流,乃应高第。梁武帝省其策曰:何妨我复有颜、闵邪。因召入面试,令之敬升讲座,敕中书舍人朱异执《孝经》,唱《士孝章》,武帝亲自论难。之敬剖释纵横,应对如响,左右莫不嗟服。除童子奉车郎,赏赐优厚。有集十卷行于世。陆琰,字温玉。幼孤、好学,有志操。世祖听览馀暇,颇留心史籍,以琰博学,善占诵,引置左右。尝使制《刀铭》,琰援笔即成,无所点窜,世祖嗟赏久之,赐衣一袭。琰寡嗜欲,鲜矜竞,游心经籍,晏如也。其所制文笔多不存本,后主求其遗文,撰成二卷。有弟瑜。
瑜字干玉。少笃学,美词藻。幼长读书,昼夜不废,聪敏彊记,一览无遗。尝受《庄》《老》于汝南周弘正,学《成实论》于僧滔法师,并通大旨。时皇太子好学,欲博览群书,以子集繁多,命瑜抄撰,未就而卒,时年四十四。太子为之流涕。有集十卷。
阮卓幼而聪敏,笃志经籍,善谈论,尤工五言诗。时有武威阴铿。幼聪慧,五岁能诵诗赋,日千言。及长,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有集三卷行于世。《吴地记》:顾野王字休伦,仕陈武帝为门下侍郎。博综群书,广搜经籍。撰《梁瑞应图》七十卷,《御览》三百六十卷,宫人各念一卷,常随驾行。内人谓之著脚御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