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卷目录

 经籍总部汇考二
  魏〈文帝黄初二则 明帝太和二则 景初一则 少帝甘露三则 元帝一则〉
  晋〈武帝泰始二则 咸宁二则 太康一则 惠帝永平一则 怀帝永嘉一则 元帝建武一则 太兴一则 恭帝元熙一则〉
  宋〈武帝永初一则 文帝元嘉六则 废帝元徽一则〉
  南齐〈高帝建元二则 武帝永明三则〉
  梁〈武帝天监三则 普通一则 元帝承圣一则〉
  陈〈文帝天嘉一则 宣帝太建三则〉
  北魏〈道武帝天兴三则 明元帝泰常二则 太武帝神麚一则 孝文帝太和五则 宣武帝永平二则 孝明帝熙平一则 神龟一则 孝武帝永熙一则 孝静帝武定一则〉
  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则 孝昭帝皇建一则 后主天统一则〉
  北周〈明帝武成一则 武帝保定一则〉
  隋〈文帝开皇六则 炀帝大业四则〉

经籍典第二卷

经籍总部汇考二

文帝黄初元年,改秘书令为监,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
《三国志·魏文帝本纪》不载。 按《晋书·职官志》:魏武为魏王,置秘书令、丞。及文帝黄初初,置中书令,而秘书改令为监。
《隋书·经籍志》: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
黄初五年,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三国志·文帝本纪》云云。
明帝太和二年六月,诏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
《三国志·明帝本纪》:太和二年六月,诏曰: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自顷儒官或非其人,将何以宣明圣道。其高选搏士,才任侍中、常侍者。申敕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
太和四年春二月壬午,诏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博士课试,擢其高第者,亟用。戊子,诏以文帝《典论》刻石,立于庙门之外。
《三国志·明帝本纪》:太和四年春二月壬午,诏曰:世之质文,随教而变。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后生进趋,不由典谟。岂训导未洽,将进用者不以德显乎。其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博士课试,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戊子,诏太傅三公:以文帝《典论》刻石,立于庙门之外。
景初 年,诏科郎吏高才解经义者三十人,各受四经三礼。
《三国志·明帝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景初中,帝以高堂隆、苏林、秦静等老,恐无能传业者。乃诏曰:昔先圣既没,而其遗言馀教,著于六艺。六艺之文,礼又为急,不可斯须离者也。末俗背本,所由来久。故闵子讥原宪之不学,荀卿丑秦世之坑儒,儒学既废,则风化何由兴哉。方今宿生巨儒,并各年高,教训之道,孰为其继。昔伏生将老,汉文帝嗣以晁错;《谷梁》寡俦,宣帝承以十郎。其科郎吏高才解经义者三十人,从光禄勋隆、散骑常侍林、翰林博士静,分受四经三礼,主者具为设课试之法。夏侯胜昔有言:士病经不明,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今学者有能究极经道,则爵禄荣宠,不期而至。可不勉哉。
少帝甘露元年夏四月,帝幸太学,问诸儒经义。
《三国志·少帝本纪》:甘露元年夏四月丙辰,帝幸太学,问诸儒曰:圣人幽赞神明,仰观俯察,始作八卦,后圣重之为六十四,立爻以极数,凡斯大义,罔有不备,而夏有《连山》,殷有《归藏》,周曰《周易》《易》之书,其故何也。《易》博士淳于俊对曰:包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黄帝、尧、舜通其变,三代随时,质文各繇其事,故《易》者,变易也;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连天地也;《归藏》者,万事莫不归藏于其中也。帝又曰:若使包羲因燧皇而作《易》,孔子何以不云燧人氏没包羲氏作乎。俊不能答。又问曰:孔子作彖、象,郑元作注,虽圣贤不同,其所释经义一也。今彖、象不与经文相连,而注连之,何也。俊对曰:郑元合彖、象于经者,欲使学者寻省易了也。帝曰:若郑元合之,于学诚便,则孔子何为不合以了学者乎。俊对曰:孔子恐其与文王相乱,是以不合,此圣人以不合为谦。帝曰:若圣人以不合为谦,则郑元何独不谦耶。俊对曰:古义弘深,圣问奥远,非臣所能详尽。帝又问曰:《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此包羲、神农之世为无衣裳。但圣人化天下,何殊异尔邪。俊对曰:三皇之时,人寡而禽兽众,故取其羽皮而天下之用足,及至黄帝,人众而禽兽寡,是以作为衣裳以济时变也。帝又问:乾为天,而复为金,为玉,为老马,与细物并邪。俊对曰:圣人取象,或远或近,近取诸物,远则天地。讲《易》毕,复命讲《尚书》。帝问曰:郑元云:稽古同天,言尧同于天也。王肃云:尧顺考古道而行之。二义不同,何者为是。博士庾峻对曰:先儒所执,各有乖异,臣不足以定之。然《洪范》称,三人占,从二人之言。贾、马及肃皆以为顺考古道。以《洪范》言之,肃义为长。帝曰:仲尼言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之大美,在乎则天,顺考古道,非其至也。今发篇开义以明圣德,而舍其大,更称其细,岂作者之意邪。峻对曰:臣奉遵师说,未喻大义,至于折中,裁之圣思。次及四岳举鲧,帝又问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思无不周,明无不照,今王肃云尧意不能明鲧,是以试用。如此,圣人之明有所未尽邪。峻对曰:虽圣人之弘,犹有所未尽,故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然卒能改授圣贤,缉熙庶绩,亦所以成圣也。帝曰:夫有始有卒,其唯圣人。若不能始,何以为圣。其言唯帝难之,然卒能改授,盖谓知人,圣人所难,非不尽之言也。《经》云:知人则哲,能官人。若尧疑鲧,试之九年,官人失叙,何得谓之圣哲。峻对曰:臣窃观经传,圣人行事不能无失,是以尧失之四凶,周公失之二叔,仲尼失之宰予。帝曰:尧之任鲧,九载无成,汨陈五行,民用昏垫。至于仲尼失之宰予,言行之间,轻重不同也。至于周公、管、蔡之事,亦《尚书》所载,皆博士所当通也。峻对曰:此皆先贤所疑,非臣寡见所能究论。次及有鳏在下曰虞舜,帝问曰:当尧之时,洪水为害,四凶在朝,宜速登贤圣济斯民之时也。舜年在既立,圣德光明,而久不进用,何也。峻对曰:尧咨嗟求贤,欲逊己位,岳曰否德忝帝位。尧复使岳扬举仄陋,然后荐舜。荐舜之本,实由于尧,此盖圣人欲尽众心也。帝曰:尧既闻舜而不登用,又时忠臣亦不进达,乃使岳扬举仄陋而后荐举,非急于用圣恤民之谓也。峻对曰:非臣愚见所能逮及。于是复命讲《礼记》。帝问曰:太上立德,其次务施报。为治何由而教化各异,皆修何政而能致于立德,施而不报乎。博士马照对曰:太上立德,谓三皇五帝之世以德化民,其次施报,谓三王之世以礼为治也。帝曰:二者致化薄厚不同,将主有优劣邪。时使之然乎。照对曰:诚由时有朴文,故化有薄厚也。
甘露二年五月,帝幸辟雍,诏群臣修明经典。
《三国志·少帝本纪》:甘露二年五月辛未,帝幸辟雍,会命群臣赋诗,侍中和逌、尚书陈骞等作诗稽留,有司奏免官,诏曰:吾以暗昧,爱好文雅,广延诗赋,以知得失,而乃尔纷纭,良用反仄,其原逌等。主者宜敕自今以后,群臣皆当玩习古义,修明经典,称朕意焉。少帝   年,以荀顗执经,赐爵关内侯。
《三国志·少帝本纪》不载。 按《晋书·荀顗传》:顗累迁侍中,为魏少帝执经,拜骑都尉,赐爵关内侯。
元帝   年,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
《三国志·元帝本纪》不载。 按《晋书·郑默传》:默起家秘书郎,考覈旧文,删省浮秽。中书令虞松谓曰:今而后,朱紫别矣。
《隋书·经籍志序》: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

武帝泰始元年,诏取明经儒学,为乐安王鉴、燕王机师友。
《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乐安王传》:武帝践阼,诏曰:乐安王鉴、燕王机并以长大,宜得辅导师友,取明经儒学,有行义节俭,使足严惮。
泰始 年,秘书监荀勖与中书令张华依刘向别录,整理记籍。
《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荀勖传》:武帝受禅,领著作,俄领秘书监,与中书令张华依刘向别录,整理记籍。
咸宁五年十月,汲郡人得竹简古书。诏秘书监荀勖、著作郎束晰等撰次,以为中经,藏于秘府。
《晋书·武帝本纪》:咸宁五年十月戊寅,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文十馀万言,藏秘府。按《荀勖传》:咸宁初,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诏勖撰次以为中经,列在秘书。 按《束晰传》: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其中经传大异,则云夏年多殷;益干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尹;沃丁杀季历;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𦅸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𦅸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公孙段二篇,公孙段与邵陟论易。《国语》三篇,言楚晋事。名三篇,似《礼记》,又似《尔雅》《论语》《师春》一篇,书《左传》诸卜筮,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也。琐语十一篇,诸国卜梦妖怪相书也。梁丘藏一篇,先叙魏之世数,次言丘藏金玉事。缴书二篇,论弋射法。生封一篇,帝王所封。大历二篇,邹子谈天类也。《穆天子传》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图诗一篇,画赞之属也。又杂书十九篇: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冢中又得铜剑一枚,长二尺五寸。漆书科斗字。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晰在著作,得观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證。迁尚书郎。〈《本纪》作咸宁五年;《荀勖传》作咸宁初;《束晰传》作太康二年,同一《晋书》而互异如此,今
姑从《本纪》

咸宁 年,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
《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隋书·经籍志序》: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景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书;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辨。
太康元年三月,王浚至建邺,收其图籍。
《晋书·武帝本纪》:太康元年三月壬申,王浚以舟师至于建邺之石头,孙皓大惧,降于军门。浚收其图籍。
惠帝永平元年二月,复置秘书监官。
《晋书·惠帝本纪》云云。 按《职官志》:汉桓帝延熹二年,置秘书监,后省。魏武为魏王,置秘书令、丞。及文帝黄初初,置中书令,典尚书奏事,而秘书改令为监。后以何祯为秘书丞,而秘书先自有丞,乃以祯为秘书右丞。及晋受命,武帝以秘书并中书省,其秘书著作之局不废。惠帝永平中,复置秘书监,其属官有丞,有郎,并统著作省。
怀帝永嘉元年,与群臣论众务,考经籍。
《晋书·怀帝本纪》:帝在东宫,恂恂谦损,接引朝士,讲论书籍。及即位,辄与群官论众务,考经籍。黄门侍郎傅宣叹曰:今日复见武帝之世矣。
元帝建武元年,鸠聚遗书得三千一十四卷。
《晋书·元帝本纪》不载。 按《隋书·经籍志》:惠怀之乱,渠阁文籍,靡有孑遗。东晋之初,渐更鸠聚。著作郎李充以勖旧簿校之,其见存者,有三千一十四卷。充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自尔因循,无所变革。
太兴四年三月,增置三经博士。
《晋书·元帝本纪》:太兴四年三月,置《周易》《仪礼》《公羊》博士。 按《职官志》: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人以上,乃得召试。及江左初,减为九人。元帝末,增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合为十一人。后又增为十六人,不复分掌五经,而谓之太学博士也。 按《荀崧传》:崧转太常,时方修学校,简省博士,置周易王氏、尚书郑氏、古文尚书孔氏、毛诗郑氏、周官礼记郑氏、春秋左传杜氏服氏、论语孝经郑氏博士各一人,凡九人,其仪礼、公羊、谷梁及郑易皆省不置。崧以为不可,乃上疏。诏曰:崧表如此,皆经国之务,为政所由。息马投戈,犹可讲艺,今虽日不暇给,岂忘本而遗存邪。可共博议者详之。议者多请从崧所奏。诏曰:谷梁肤浅,不足置博士,馀如奏。
恭帝元熙二年,刘超授帝经书。
《晋书·恭帝本纪》不载。 按《刘超传》:恭帝时年八岁,虽幽厄之中,超犹启授《孝经》《论语》

武帝永初元年,入关收图籍四千卷。
《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隋书·经籍志》:宋武入关,收其图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赤轴青纸,文字古拙。
文帝元嘉三年,赐沮渠蒙逊《周易》子集诸书四百七十五卷。
《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沮渠蒙逊传》:元嘉三年,世子兴国遣使奉表,请《周易》及子集诸书,太祖并赐之。
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
《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隋书·经籍志》:其后中朝遗书稍流江左。宋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
元嘉十四年,沮渠茂虔献书百五十四卷,赐以诸杂书。
《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沮渠蒙逊传》:蒙逊第三子茂虔袭位。元嘉十四年,茂虔奉表献方物,并献《周生子》十三卷,《时务论》十二卷,《三国总略》二十卷,《俗问》十一卷,《十三州志》十卷,《文检》六卷,《四科传》四卷,《燉煌实录》十卷,《凉书》十卷,《汉皇德传》二十五卷,《亡典》七卷,《魏駮》九卷,《谢艾集》八卷,《古今字》二卷,《乘丘先生》三卷,《周髀》一卷,《皇帝王历三合纪》一卷,《赵𢾺传》《甲寅元历》一卷,《孔子赞》一卷,合一百五十四卷。茂虔又求晋、赵《起居注》诸杂书数十件,太祖赐之。
元嘉十五年,徵雷次宗开馆于鸡笼山,并何尚之等立经史子集四学。
《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隐逸雷次宗传》:次宗笃志好学,尤明《三礼》《毛诗》,隐退不交世务。元嘉十五年,徵次宗至京师,开馆于鸡笼山,聚徒教授,置生百馀人。会稽朱膺之、颍川庾蔚之并以儒学,监总诸生。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元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凡四学并建。车驾数幸次宗学馆,资给甚厚。又除给事中,不就。久之,还庐山,公卿以下,并设祖道。
元嘉二十 年,令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南齐书·高逸沈驎士传》:元嘉末,文帝令尚书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驎士应选。
元嘉二十五年,诏以雷次宗经明行修,使为皇太子讲经,入延贤堂就业。
《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隐逸雷次宗传》:元嘉二十五年,诏雷次宗经明行修,可散骑侍郎后。又徵诣京邑,为筑室于钟山西岩下,谓之招隐馆,使为皇太子诸王讲经。次宗不入公门,乃使自华林东门入延贤堂就业。
后废帝元徽元年八月,秘书丞王俭上所撰七志三十卷。
《宋书·废帝本纪》云云。
《隋书·经籍志》:元徽元年,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又别撰《七志》: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曰《诸子志》,纪古今诸子;三曰《文翰志》,纪诗赋;四曰《军书志》,纪兵书;五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六曰《艺术志》,纪方技;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其道、佛附见,合九条。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而又作九篇条例,编乎首卷之中。文义浅近,未为典则。
《南齐书·王俭传》:俭迁秘书丞,上表求校坟籍,依《七略》《七志》四十卷,上表献之,表辞甚典。又撰定《元徽四部书目》〈按《宋书·废帝本纪》作三十卷,此云四十卷,当从《本纪》。而此亦并载,以备参考。〉

南齐

高帝建元元年,得竹简科斗书。
《南齐书·高帝本纪》不载。 按《文惠太子传》:建元元年,封南郡王。时襄阳有盗发古冢者,相传云是楚王冢,大获宝物玉屐、玉屏风、竹简书、青丝编。简广数分,长二尺,皮节如新。盗以把火自照,后人有得十馀简,以示抚军王僧虔,云是科斗书《考工记》《周官》所阙文也。
建元二年,柳世隆启借秘阁书,上给二千卷。
《南齐书·高帝本纪》不载。 按《柳世隆传》云云。
武帝永明元年,以陆澄领国子博士。时国学置郑王《易》,杜服《春秋》,何氏《公羊》,麋氏《谷梁》,郑元《孝经》
《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陆澄传》:永明元年,领国子博士。时国学置郑王《易》,杜服《春秋》,何氏《公羊》,麋氏《谷梁》,郑元《孝经》。澄谓尚书令王俭曰:《孝经》,小学之类,不宜列在帝典。乃与俭书论之。
永明三年,诏于王俭宅开学士馆,悉以四部书充俭家。
《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王俭传》云云。
永明 年,晋安王子懋启求书,上赐之。
《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武十七王传》:晋安王子懋启求所好书,上曰:知汝常以读书在心,足为深欣也。赐子懋杜预手所定《左传》《古今善言》
永明 年,秘书丞王亮、监谢朏,又造《四部书目》。按《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隋书·经籍志》:齐永明中,秘书丞王亮、监谢朏,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万八千一十卷。

武帝天监元年,置秘书省,掌典籍图书。秘书丞王泰请校定书籍,任昉、祖暅等撰定《五部目录》《梁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王泰传》:天监元年,迁秘
书丞。齐永元末,后宫火,延烧秘书,图书散乱殆尽。泰为丞,表校定缮写,高祖从之。
《隋书·梁百官志》:秘书省置监、丞各一人,郎四人,掌国之典籍图书。著作郎一人,佐八人,掌国史,集注起居。著作郎谓之大著作,初,梁周舍、裴子野,皆以他官领之。又有撰史学士,亦知史书。佐郎为起家之选。按《经籍志》:齐末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散。梁初,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总集释典,大凡二万三千一百六卷,而释氏不预焉。梁有秘书监任昉、殷钧《四部目录》,又《文德殿目录》。其术数之书,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暅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录》
天监四年春正月,诏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开馆教授。按《梁书·武帝本纪》:天监四年春正月癸卯,诏曰:今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有若才同甘、颜,勿限年次。置《五经》博士各一人。 按《儒林传序》:汉氏承秦燔书,大弘儒训,太学生徒,动以万数,郡国黉舍,悉皆充满。学于山泽者,至或就为列肆,其盛也如是。汉末丧乱,其道遂衰。魏正始以后,仍尚元虚之学,为儒者盖寡。时荀顗、挚虞之徒,虽删定新礼,改官职,未能易俗移风。自是中原横溃,衣冠殄尽;江左草创,日不暇给;以迄于宋、齐。国学时或开置,而劝课未博,建之不及十年,盖取文具,废之多历世祀,其弃也忽诸。乡里莫或开馆,公卿罕通经术。朝廷大儒,独学而弗肯养众;后生孤陋,拥经而无所讲习。三德六艺,其废久矣。高祖有天下,深悯之,诏求硕学,治五礼,定六律,改斗历,正权衡。天监四年,诏曰:二汉登贤,莫非经术,服膺雅道,名立行成。魏、晋浮荡,儒教沦歇,风节罔树,抑此之由。朕日昃罢朝,思开俊异,收士得人,实为酬奖。可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广开馆宇,招内后进。于是以平原明山宾、吴兴沈峻、建平严植之、会稽贺玚补博士,各主一馆。馆有数百生,给其饩廪。其射策通明者,即除为吏。十数月间,怀经负笈者云会京师。又选遣学生如会稽云门山,受业于庐江何引。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
天监八年五月,诏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量加叙录。
《梁书·武帝本纪》:天监八年五月壬午,诏曰:学以从政,殷勤往哲,禄在其中,抑亦前事。朕思阐治纲,每敦儒术,式闾辟馆,造次以之。故负帙成风,甲科閒出,方当置诸周行,饰以青紫。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微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普通五年二月,徐勉上五礼及《五经》典书。
《梁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徐勉传》:五礼之职,事有繁简,及其列毕,不得同时。大凡一百二十秩,一千一百七十六卷,八千一十九条。又列副秘阁及《五经》典书各一通,缮写校定,以普通五年二月始获洗毕。
元帝承圣元年,收文德经籍,归于江陵。
《梁书·元帝本纪》不载。 按《隋书·经籍志》: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经籍,归于江陵,大凡七万馀卷。

文帝天嘉 年,鸠集经籍。
《陈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隋书·经籍志》:梁经籍七万馀卷,周师入郢,咸自焚之。陈天嘉中,又更鸠集,考其篇目,遗阙尚多。
宣帝太建五年,敕周弘正侍东宫讲经。
《陈书·宣帝本纪》不载。 按《周弘正传》:太建五年,授尚书右仆射,祭酒、中正如故。寻敕侍东宫讲《论语》《孝经》。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礼,横经请益,有师资之敬焉。
太建十四年,诏禁绝祆书。
《陈书·后主本纪》:太建十四年即帝位,四月庚子,诏曰:僧尼道士,挟邪左道,不依经律,民间淫祀祆书诸异怪事,详为条制,兼皆禁绝。
太建  年,集名儒讲经承光殿。
《陈书·宣帝本纪》不载。 按《唐书·儒学陆元朗传》:陈太建中,后主为太子,集名儒入讲承光殿,德明始冠,与下坐。国子祭酒徐孝克敷经,倚贵纵辨,众多下之,独德明申答,屡夺其说,举坐咨赏。

北魏

道武帝天兴二年三月初,令五经群书各置博土。
《魏书·道武帝本纪》:天兴二年三月甲子初,令五经群书各置博士,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
天兴四年冬十二月,集博士儒生比众经文字。按《魏书·道武帝本纪》:天兴四年冬十二月,集博士儒生,比众经文字,义类相从,凡四万馀字,号曰《众文经》。道武帝   年,诏集天下书籍。
《魏书·道武帝本纪》不载。 按《李先传》:太祖问先曰:天下何书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先对曰:唯有经书。三皇五帝治化之典,可以补王者神智。又问曰:天下书籍,凡有几何。朕欲集之,如何可备。对曰:伏羲创制,帝王相承,以至于今,世传国纪、天文秘纬不可计数。陛下诚欲集之,严制天下诸州郡县搜索备送,主之所好,集亦不难。太祖于是颁制天下,经籍稍集。
《隋书·经籍志》:魏始都燕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
道武帝   年,拜梁越上大夫,授诸子经书。按《魏书·道武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梁越传》:初为《礼经》博士。太祖以其谨厚,举动可则,拜上大夫命授诸皇子经书。
明元帝泰常八年四月,至洛阳观石经。
《魏书·明元帝本纪》云云。
明元帝   年,采诸经史,撰《新集》三十篇。
《魏书·明元帝本纪》:帝礼爱儒生,好览史传。以刘向所撰《新序》《说苑》于经典正义多有所阙,乃撰《新集》三十篇,采诸经史,该洽古义,兼资文武焉。
太武帝神麚 年,选李灵授皇太子经。
《魏书·太武帝本纪》不载。 按《李灵传》:神麚中,世祖徵天下才㒞,灵以学优温谨,选授高宗经。
孝文帝   年,借书于齐秘府。
《魏书·孝文帝本纪》不载。 按《隋书·经籍志》: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
太和九年春正月,诏以图谶诸书非坟典所载者,严加禁断。
《魏书·孝文帝本纪》:太和九年春正月戊寅,诏曰:图谶之兴,起于三季。非经国之典,徒为妖邪所凭。自今图谶、秘纬及名为《孔子闭房记》者,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论。及诸巫觋假称神鬼,妄说吉凶,及委巷诸卜非坟典所载者,严加禁断。
太和十六年四月,幸皇宗学,亲问博士经义。
《魏书·孝文帝本纪》云云。
太和十七年九月,幸太学,观石经。
《魏书·孝文帝本纪》云云。
太和十九年六月,诏薛昙宝求天下遗书。
《魏书·孝文帝本纪》:太和十九年六月癸丑,诏求天下遗书,秘阁所无、有裨益时用者加以优赏。 按《薛野传》:子昙宝初补散骑,高祖诏昙宝采遗书于天下。
宣武帝永平三年六月,重求遗书于天下。
《魏书·宣武帝本纪》:永平三年六月壬寅,诏重求遗书于天下。
宣武帝   年,令秘书省考校书籍。
《魏书·宣武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孙惠蔚传》:惠蔚迁秘书丞、武邑郡中正。惠蔚既入东观,见典籍未周,乃上疏曰:臣闻圣皇之御世也,必幽赞人经,参天贰地,宪章典故,述遵鸿猷。故《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然则《六经》、百氏,图书秘籍,乃承天之正术,治人之贞范。是以温柔疏远,《诗书》之教;恭俭易良,《礼乐》之道。爻彖以精微为神,《春秋》以属辞为化。故大训炳于东序,艺文光于麟阁。斯实太平之枢宗,胜残之要道,有国之灵基,帝王之盛业。安上靖民,敦风美俗,其在斯乎。及秦弃学术,《礼经》泯绝。汉兴求访,典文载举,先王遗训,灿然复存。暨光武拨乱,日不暇给,而入洛之书二千馀两。魏晋之世,尤重典坟,收亡集逸,九流咸备。观其鸠阅史篇,访购经论,纸竹所载,略尽无遗。臣学阙通儒,思不及远,徒循章句,片义无立,而慈造曲覃,厕班秘省,忝官承乏,唯书是司。而观、阁旧典,先无定目,新故杂糅,首尾不全。有者累帙数十,无者旷年不写。或篇第褫落,始末沦残;或文坏字误,谬烂相属。篇目虽多,全定者少。臣请依前丞臣卢昶所撰《甲乙》新录,欲裨残补阙,并有无,校炼句读,以为定本,次第均写永为常式。其省先无本者,广加推寻,搜求令足。然经记浩博,诸子纷纶,部帙既多,章篇纰缪,当非一二校书,岁月可了。今求令四门博士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秘书省专精校考,参定字义。如蒙听许,则典文允正,群书大集。诏许之。
孝明帝熙平元年二月,太师高阳王雍等奏举崔光授肃宗经。
《魏书·孝明帝本纪》不载。 按《崔光传》云云。
神龟元年,诏校勘石经,补其残缺。
《魏书·孝明帝本纪》不载。 按《崔光传》:光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神龟元年夏,光表曰:《诗》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又云: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传》曰:思其人犹爱其树,况用其道不恤其人。是以《书》始稽古,《易》本山火,观于天文,以察时变;观于人文,以化成天下。安世记箧于汾南,伯山抱卷于河右。元始孤论,充汉帝之坐;孟皇片字,悬魏王之帐。前哲之宝重坟籍,珍爱分篆,犹若此之至也。矧乃圣典鸿经,炳勒金石,理为国楷,义成家范,迹实世模,事则人轨,千载之格言,百王之盛烈,而令焚荒污毁,积榛棘而弗扫,为鼯鼬之所栖宿,童竖之所登踞者哉。诚可为痛心疾首,拊膺扼腕。伏惟皇帝陛下,孝敬日休,自天纵睿,垂心初学,儒业方熙。皇太后钦明慈淑,临制统化,崇道重教,留神翰林。将披云台而问礼,拂麟阁以招贤。诚宜远开阙里,清彼孔堂,而使近在城闉,面接宫庙,旧校为墟,子衿永替。岂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京邑翼翼,四方是则也。寻石经之作,起自炎刘,继以曹氏《典论》,初乃三百馀载,计末向二十纪矣。昔来虽屡经戎乱,犹未大崩侵。如闻往者刺史临州,多构图寺,道俗诸用,稍有发掘,基蹗泥灰,或出于此。皇都始迁,尚可补复,军国务殷,遂不存检。官私显隐,渐加剥撒。播麦纳菽,春秋相因,蔓生蒿杞,时致火燎,由是经石弥减,文字增缺。职忝胄教,参掌经训,不能缮修颓坠,兴复生业,倍深惭耻。今求遣国子博士一人,堪任干事者,专主周视,驱禁田牧,制其践秽,料阅碑牒所失次第,量厥补缀。诏曰:此乃学者之根源,不朽之永格,垂范将来,宪章之本,便可一依公表。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于后,灵太后废,遂寝。
孝武帝永熙三年二月,帝亲释奠,诏祭酒刘廞等于显阳殿讲经。
《魏书·孝武帝本纪》:永熙三年二月丙子,帝亲释奠礼先师。 按《刘芳传》:芳子怿,怿弟廞,领国子祭酒。出帝于显阳殿讲孝经,廞为执经,虽训答论难未能精尽,而风采音制足为可观。 按《儒林李同轨传》:永熙三年春,释菜诏延公卿学官,于显阳殿敕祭酒刘廞讲《孝经》,黄门李郁讲《礼记》,中书舍人卢景宣解《大戴礼夏小正篇》。时广招儒学,引令预听。同轨经义素优,辨析兼美,而不执经,深为慨恨。 按《李孝伯传》:郁字永穆。永熙三年春,于显阳殿讲《礼记》,诏郁执经,解说不穷,群难蜂起,无废谈笑。出帝及诸王公凡预听者,莫不嗟善。
孝静帝武定四年八月,移洛阳汉魏石经于邺。
《魏书·孝静帝本纪》云云。

北齐

文宣帝天保元年八月,诏以文襄帝所运石经移置学馆。
《北齐书·文宣帝本纪》:天保元年八月,诏郡国修立黉序,广延髦俊,敦述儒风。其国子学生亦依旧铨补。往者文襄皇帝所运蔡邕石经五十二枚,移置学馆,依次修立。
天保七年,召儒臣于宫宴会,令以经义相质,亲自临听。是年,诏令校定群书。
《北齐书·废帝本纪》:天保七年冬,召朝臣文学者及礼学官于宫宴会,令以经义相质,亲自临听。太子手笔措问,在坐莫不叹美。 按《文苑·樊逊传》:天保七年,诏令校定群书,供皇太子。逊与冀州秀才高乾和、瀛州秀才马敬德、许散愁、韩同宝、洛州秀才傅怀德、怀州秀才古道子、广平郡孝廉李汉子、渤海郡孝廉鲍长暄、阳平郡孝廉景孙、前梁州府主簿王九元、前开府水曹参军周子深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刋定。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长水校尉臣参书,大夫公、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今所雠校,供拟极重,出自兰台,御诸甲馆。向之故事,见存府閤,即欲刋定。必藉众本。太常卿邢子才、太子少傅魏收、吏部尚书辛术、司农少卿穆子容、前黄门郎司马子瑞、故国子祭酒李业兴并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秘书监尉瑾移尚书都坐,凡得别本三千馀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天保八年,敕张景仁授太原王绍德书。
《北齐书·文宣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张景仁传》:世宗引为宾客。天保八年,敕授太原王绍德书。
天保 年,以邢畤入授皇太子经。
《北齐书·文宣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邢峙传》:天保初,郡举孝廉,授四门博士,迁国子助教,以经授皇太子。
孝昭帝皇建元年八月,诏国子寺备立官属,依旧置生,讲习经典、石经,即施列学馆。
《北齐书·孝昭帝本纪》:皇建元年八月甲午,诏国子寺可备立官属,依旧置生,讲习经典,岁时考试。其文襄帝所运石经,宜即施列于学馆。外州大学亦仰典司勤加督课。
后主天统 年,校写经籍。
《北齐书·后主本纪》不载。 按《隋书·经籍志》:后齐迁邺,颇更搜聚,迄于天统、武平,校写不辍。
天统 年,徵孙灵晖为国子博士,授南阳王绰经。按《北齐书·后主本纪》不载。 按《儒林·孙灵晖传》:天统中,令朝臣推举可为南阳王绰师者,吏部尚书尉瑾表荐之,徵为国子博士,授南阳王经。
周明帝武成元年,集诸儒,臣元伟、萧撝等于麟趾殿,刋校经史。
《周书·明帝本纪》:帝幼而好学,博览群书,善属文,词彩温丽。及即位,集公卿已下有文学者八十馀人于麟趾殿,刋校经史。又捃采众书,自羲、农已来,讫于魏末,叙为《世谱》,凡五百卷云。所著文章十卷。 按《元伟传》:世宗初,拜师氏中大夫。受诏麟趾殿刋正经籍。按《萧撝传》:武成中,世宗令诸文儒于麟趾殿,校定经史,仍撰《世谱》,撝亦预焉。寻以母老,兼有疾疹,五日番上,便隔晨昏,请在外著书。有诏许焉。 按《韦孝宽传》:明帝初参麟趾殿学士考校图籍 按萧大圜传开麟趾殿招集学士,大圜预焉。 按《宗懔传》:世宗即位,与王褒等在麟趾殿,刋定群书,数蒙宴赐。 按《艺术姚僧垣传》:长子察在江南,次子最,字士会,年十九,随僧垣入关。世宗盛聚学徒,校书于麟趾殿,最亦预为学士。
武帝保定元年,有书八千卷。
《周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隋书·经籍志》: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稍加增,方盈万卷。
建德六年春正月,平齐,先封书府。九月,诏诸生明一经以上并送州郡,以礼发遣。
《周书·武帝本纪》:建德六年春正月己亥,擒齐主于青州,封书府事不载。 按《隋书·经籍志》:周武平齐,先封书府,所加旧本才至五千。
《北史·周武帝本纪》:建德六年九月壬辰,诏东土诸州儒生,明一经以上并举送州郡,以礼发遣。

文帝开皇元年,秘书省置监、丞,校书、正字等员。
《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高祖受命秘书省置监、丞各一人,郎四人,校书郎十二人,正字四人,录事二人。领著作、太史二曹。著作曹,置郎二人,佐郎八人,校书郎、正字各二人。太史曹,置令、丞各二人,司历二人,监候四人。其历、天文、漏刻、视祲,各有博士及生员。
开皇三年三月,诏购求遗书于天下。献书一卷,赉缣一匹。
《隋书·文帝本纪》:开皇三年三月丁巳,诏购求遗书于天下。 按《牛弘传》:弘开皇初,迁授散骑常侍、秘书监。弘以典籍遗逸,上表请开献书之路,曰:经籍所兴,由来尚矣。爻画肇于庖羲,文字生于苍颉。圣人所以弘宣教导,博通古今,扬于王庭,肆于时夏。故尧称至圣,犹考古道而言;舜其大知,尚观古人之象。《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及四方之志。武王问黄帝、颛顼之道,太公曰:在《丹书》。是知握符御历,有国有家者,曷尝不以《诗》《书》为教,因礼乐而成功也。昔周德既衰,旧经紊弃。孔子以大圣之才,开素王之业,宪章祖述,制《礼》《诗》,正五始而修《春秋》,阐《十翼》而弘《易》道。治国立身,作范垂法。及秦皇驭宇,吞灭诸侯,任用威力,事不师古,始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先王坟籍,扫地皆尽。本既先亡,从而颠覆。臣以图谶言之,经典盛衰,信有徵数。此则书之一厄也。汉兴,改秦之弊,敦尚儒术,建藏书之箧,置校书之官,屋壁山岩,往往间出。外有太常、太史之藏,内有延阁、秘书之府。至孝成之世,亡逸尚多,遣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父子雠校篇籍。汉之典文,于斯为盛。及王莽之末,长安起兵,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则书之二厄也。光武嗣兴,尤重经诰,未及下车,先求文雅。于是鸿生钜儒,继踵而集,怀经负帙,不远斯至。肃宗亲临讲肄,和帝数幸书林,其兰台、石室,鸿都、东观,秘牒填委,更倍于前。及孝献移都,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才七十馀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荡。此则书之三厄也。魏文代汉,更集经典,皆藏在秘书、内外三阁,遣秘书郎郑默删定旧文。时之论者,美其朱紫有别。晋氏承之,文籍尤广。晋秘书监荀勖定魏《内经》,更著《新簿》。虽古文旧简,犹云有𡙇,新章后录,鸠集已多,足得恢弘正道,训范当世。属刘、石凭陵,京华覆灭,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则书之四厄也。永嘉之后,寇窃竞兴。因河据洛,跨秦带赵。论其建国立家,虽传名号,宪章礼乐,寂灭无闻。刘裕平姚,收其图籍,五经子史,才四千卷,皆赤轴青纸,文字古拙。僭伪之盛,莫过二秦,以此而论,足可明矣。故知衣冠轨物,图画记注,播迁之馀,皆归江左。晋、宋之际,学艺为多,齐、梁之间,经史弥盛。宋秘书丞王俭,依刘氏《七略》,撰为《七志》。梁人阮孝绪,亦为《七录》。总其书数,三万馀卷。及侯景渡江,破灭梁室,秘省经籍,虽从兵火,其文德殿内书史,宛然犹存。萧绎据有江陵,遣将破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典籍,重本七万馀卷,悉送荆州。故江表图书,因斯尽萃于绎矣。及周师入郢,绎悉焚之于外城,所收十才一二。此则书之五厄也。后魏爰自幽方,迁宅伊、洛,日不暇给,经籍阙如。周氏创基关右,戎车未息。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加收集,方盈万卷。高氏据有山东,初亦采访,验其本目,残缺犹多。及东夏初平,获其经史,四部重杂,三万馀卷。所益旧书,五千而已。今御书单本,合一万五千馀卷,部帙之间,仍有残缺。比梁之旧目,止有其半。至于阴阳河洛之篇,医方图谱之说,弥复为少。臣以经书自仲尼已后,迄于当今,年踰千载,数遭五厄,兴集之期,属膺圣世。伏惟陛下受天明命,君临区宇,功无与二,德冠往初。自华夏分离,彝伦攸斁,其间虽霸王递起,而世难未夷,欲崇儒业,时或未可。今土宇迈于三王,民𥟖盛于两汉,有人有时,正在今日。方当大弘文教,纳俗升平,而天下图书,尚有遗逸,非所以仰协圣情,流训无穷者也。臣史籍是司,寝兴怀惧。昔陆贾奏汉祖云天下不可马上治之,故知经邦立政,在于典谟矣。为国之本,莫此攸先。今秘藏见书,亦足披览,但一时载籍,须令大备。不可王府所无,私家乃有。然士民殷杂,求访难知,纵有知者,多怀吝惜,必须勒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若猥发明诏,兼开购赏,则异典必臻,观阁斯积,重道之风,超于前世,不亦善乎。伏愿天鉴,少垂照察。上纳之,于是下诏:献书一卷,赉缣一匹。一二年间,篇籍稍备。
开皇 年,诏国子博士萧该与何妥正定经史。按《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萧该传》:开皇初,赐爵山阴县公,拜国子博士。奉诏书与妥正定经史,然各执所见,递相是非,久而不能就,上谴而罢之。开皇九年春正月,陈平经籍渐备,召韦霈、杜頵等补续残阙,凡三万馀卷。
《隋书·文帝本纪》:开皇九年春正月丙子,陈国平补经籍事,不载。 按《经籍志》:平陈已后,经籍渐备。捡其所得,多太建时书,纸墨不精,书亦拙恶。于是总集编次,存为古本。召天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霈、南阳杜頵等,于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馀以实秘书内、外之阁,凡三万馀卷。
开皇十七年,秘书丞许善心仿阮孝绪《七录》,更制《七林》。又奏追李文傅、陆从典等正定经史。
《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许善心传》:高祖十七年,除秘书丞。于时秘藏图籍尚多淆乱,善心仿阮孝绪《七录》,更制《七林》,各为总叙,冠于篇首。又于部录之下,明作者之意,区分其类例焉。又奏追李文傅、陆从典等学者十许人,正定经史错谬。
开皇  年,诏徐旷授汉王谅经。
《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唐书·儒学徐旷传》:隋开皇中,累迁太学博士。诏与汉王谅授经。
炀帝大业元年秋七月,诏有笃志好古,耽典悦礼,擢以不次。若研精经术,未愿进仕,并量准给禄。
《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北史·炀帝本纪》:大业元年秋七月丙子,诏曰:方今区宇平壹,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乏孝、友。诸在家及见入学者,若有笃志好古,耽典悦礼,学行优敏,堪膺时务,所在采访,具以名闻。即当随其器能,擢以不次。若研精经术,未愿进仕,可依其艺业浅深,门荫高卑,虽未升朝,并量准给禄。
大业 年,秘阁之书得正御本三万七千馀卷,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贮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经籍志》: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聚魏以来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台,藏古画。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
《文献通考》:炀帝即位,增秘书省官百二十员,并以学士补之。帝好读书著述,自为扬州总管置王府学士至百人,常令修撰,以至为帝前后近二十载,修撰未尝暂停。自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乃至捕搏鹰狗,皆为新书,无不精洽,共成三十一部,万七千卷。初,西京嘉则殿有书三十七万卷,帝命秘书监柳顾言等诠,次除其复重猥杂,得正御本三万七千馀卷,纳于东都修文殿。又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聚魏以来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台,藏古画。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其正御书皆装剪华净,宝轴锦标。于观文殿前为书室十四间,窗户、床褥、厨幔,咸极珍丽。每三间开方户,垂锦幔,上有二飞仙。户外地中施机发,帝幸书室,有宫人执香炉前行,践机则飞仙下,收幔而上,户扉及厨扉皆自,出则复闭如故。大业 年,诏秘书学士虞绰等,撰书十馀部。
《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文苑虞绰传》:大业初,转为秘书学士,奉诏与秘书郎虞世南、著作佐郎庾自直等撰《长洲玉镜》等书十馀部。绰所笔削,帝未尝不称善。大业 年,广诏经明士陆德明、孔颖达等共会讲论。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褚辉传》:炀帝时,徵天下儒术之士,悉集内省,相次讲论,辉博辨,无能屈者,由是擢为太学博士。
《唐书·儒学陆元朗传》:元朗,字德明。隋炀帝擢秘书学士。大业间,广召经明士,四方踵至。于是德明与鲁达、孔褒共会门下省相酬难,莫能诎。 按《徐旷传》:旷,字文远。隋大业初,礼部侍郎许善心荐文远及包恺、褚辉、陆德明、鲁达为学官,擢国子博士,恺等为太学博士。世称《左氏》有文远,《礼》有褚辉,《诗》有鲁达,《易》有陆德明,皆一时冠云。 按《孔颖达传》: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元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