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六十七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二百六十七卷目录

 柳部纪事
 柳部杂录
 柳部外编

草木典第二百六十七卷

柳部纪事

《琴操》:昔思革子、尹文子、叔儋子相与为友,闻楚成王贤,俱往见之,至嵚岩之间,卒逢飘风暴雨,共伏于空柳之下,衣寒粮乏,自度不能俱活,以革子为贤,乃共衣粮与之,二子遂冻饿而死。
《战国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淮南子》注:展禽之家有柳树,身行惠德,因号柳下惠。《庄子·至乐篇》: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崙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支离叔曰:子恶之乎。滑介叔曰:亡予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
《西京杂记》:梁孝王游于忘忧之馆,集诸游士各使为赋,枚乘为柳赋。其辞曰:忘忧之馆垂条之木,枝逶迟而含,紫叶萋萋而吐绿出入,风云去来,羽族既上下而好音,亦黄衣而绛足,蜩螗厉响蜘蛛吐丝,阶草漠漠白日迟迟于嗟,细柳流乱轻丝,君王渊穆其度,御群英而玩之,小臣瞽聩与此,陈词于嗟乐兮,于是樽盈缥玉之酒,爵献金浆之醪庶,羞千族盈满六庖弱丝清管与风霜而共凋,鎗锽啾唧萧条、寂寥,隽乂英旄列禁联袍小,臣莫效于鸿毛,空衔鲜而嗽醪,虽复河清海竭,终无增景于边撩。
三辅黄图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三辅故事,汉苑中有柳状如人形号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
《汉书·眭弘传》:孝昭元凤三年正月,泰山莱芜山南匈匈有数千人声,民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三石为足。石立后有白乌数千下集其旁。是时昌邑有枯社木卧复生,又上林苑中大柳树断枯卧地,亦自立生,有虫食树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孟推春秋之意,以为石柳皆阴类,下民之象,而泰山者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处。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枯社木复生,故废之家公孙氏当复兴者也。孟意亦不知其所在,即说曰: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䄠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孟使友人内官长赐上此书。时,昭帝幼,大将军霍光柄政,恶之,下其书廷尉。奏赐、孟妄设祅言惑众,大逆不道,皆伏诛。后五年,孝宣帝兴于民间,即位,徵孟子为郎。
《地理志》:信都国扶柳。〈注〉师古曰:阚骃云,其地有扶泽泽中,多柳故曰扶柳。
《楚国先贤传》:孙敬到洛,在太学左右一小屋安止母,然后入学编柳为简以写经,睡则悬头于梁。
《晋书·嵇康传》:康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
《五行志》: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始有兵革苦辛之辞,终以擒获斩截之事。是时三杨贵盛而被族灭,太后废黜,幽死中宫,折杨柳之应也。
成帝咸和六年五月癸亥,曲阿有柳树枯倒六载,是日忽复起生,至九年五月甲戌,吴县吴雄家有死榆树,是日因风雨起生,与汉上苑断柳起生同象。初,康帝为吴王,于时虽改封琅琊,而犹食吴郡为邑,是帝越正体享国之象也。曲阿先亦吴地,象见吴邑雄之舍,又天意乎。
《孙绰传》:绰所居斋前种一株松,恒自守护,邻人谓之曰: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恐永无栋梁日耳。绰答曰:枫柳虽合抱,亦何所施邪。
《陶侃传》:侃性纤密好问,颇类赵广汉。尝课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之于己门。侃后见,驻车问曰:此是武昌西门前柳,何因盗来此种。施惶怖谢罪。《苻坚载记》:自永嘉之乱,庠序无闻,及坚之僭,颇留心儒学,王猛整齐风俗,政理称举,学校渐兴。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百姓歌之曰: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
《桓温传》: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城,见少为琅琊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泫然流涕。
《顾恺之传》:恺之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桓元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元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王恭传》:恭美姿仪,人多爱悦,或目之曰:濯濯如春月柳。尝被鹤裘,涉雪而行,孟昶窥见之,叹曰:真神仙中人也。
《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荆州记》:缘城堤边悉植细柳,绿条散风青阴交陌。《荆楚岁时记》: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今州里风俗望,日祭门,先以杨柳枝插门,随枝所指以酒餔饮食祭之。
《宋书·陶潜传》: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南齐书·王敬则传》:敬则初为散骑使魏,于北馆种杨柳,后员外郎虞长耀北使还,敬则问:我昔种杨柳树,今若大小。长耀曰:魏人以为甘棠。敬则笑而不答。《刘瓛传》:瓛,字子圭,沛国相人,晋丹阳尹惔六世孙也。祖弘之,给事中。父惠,治书御史。瓛初州辟祭酒主簿。宋大明四年,举秀才;兄璲亦有名,先应州举。至是别驾东海王元曾与瓛父惠书曰:此岁贤子充秀,州闾可谓得人。除奉朝请,不就。少笃学,博通《五经》。聚徒教授,尝有数十人。丹阳尹袁粲于后堂夜集,瓛在坐,粲指庭中柳树谓瓛曰:人谓此是刘尹时树,每想高风;今复见君清德,可谓不衰矣。
《南史·张绪传》:绪少知名。永明三年,转太子詹事。绪每朝见,武帝目送之,谓王俭曰:绪以位尊我,我以德贵绪。迁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绪吐纳风流,听者皆忘饥疲,见者肃然如在宗庙。虽终日与居,莫能测焉。刘悛之为益州,献蜀柳数株,枝条甚长,状若丝缕。时旧宫芳林苑始成,武帝以植于太昌灵和殿前,常赏玩咨嗟。曰: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其见赏爱如此。
《陆慧晓传》:庐江何点常称慧晓心如照镜,遇形触物,无不朗然。慧晓与张融并宅,其间有池,池上有二株杨柳。点叹曰:此池便是醴泉,此木便是交让。
《徐嗣伯传》:时有薛伯宗善徙痈疽,公孙泰患背,伯宗为气封之,徙置斋前柳树上。明旦痈消,树边便起一瘤如拳大。稍稍长二十馀日,瘤大脓烂,出黄赤汁斗馀,树为痿损。
《齐宗室传》:衡阳王钧居身清率,言未尝及时事。会稽孔圭家起园,列植桐柳,多搆山泉,殆穷真趣,钧往游之。圭曰:殿下处朱门,游紫闼,讵得与山人交耶。答曰:身处朱门,而情游江海;形入紫闼,而意在青云。圭大美之。
《陈书·陆琼传》:琼第三子从典,字由仪。幼而聪敏。八岁,读沈约集,见回文研铭,从典援笔拟之,便有佳致。年十三,作《柳赋》,其词甚美。琼时为东宫管记,宫僚并一时俊伟,琼示以此赋,咸奇其异才。
《南部烟花记》:陈后主与张丽华游后园,有柳絮点衣丽华谓后主曰:何能。点人衣曰:轻薄物诚卿意也。丽华笑而不答。
《隋书·五行志》:仁寿四年八月,河间柳树无故枯落,既而花叶复生。京房《易飞候》曰:木再荣,国有大丧。是岁,宫车晏驾。
《高颎传》: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尺许,亭亭如盖。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
《柳机传》:机伟仪容,有器局。高祖践祚,出为华州刺史。奉诏每月朝见。寻转冀州刺史。后徵入朝。初,机在周,与族人文成公昂俱历显要。及此,机、昂并为外职,杨素时为纳言,方用事,因上赐宴,素戏机曰:二柳俱摧,孤杨独耸。坐皆欢笑,机竟无言。
《北史·柳昂传》:昂子调,历秘书郎、侍御史。左仆射杨素尝于朝堂见调,因独言曰:柳条通体弱,独摇不须风调敛版正色曰:调信无取,公不当以为侍御;信有可取,不应发此言。公当具瞻之地,枢机何可轻发。素甚奇之。
《开河记》:大业中,开渠两堤上栽垂柳,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植之。
虞世基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
《邺侯家传》:泌赋诗讥杨国忠曰:青青东门柳,岁晏复憔悴。国忠诉于明皇,上曰:赋柳为讥卿,则赋李为讥朕可乎。
《南部烟花记》:元宗幸建章,见杨花点妃子衣曰:似解人意。
《唐书·韦虚心传》:虚心维子为工部尚书、东京留守。累封南皮郡子卒,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正。弟虚舟,历洪、魏二州刺史,有治名。入为刑部侍郎。初,维为郎,莳柳于庭,及虚心兄弟居郎省,对之辄敛容。自叔谦后,至郎中者数人。
《王维传》:维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五行志》:兴元元年,中书省枯柳复荣。
《吕渭传》:渭,贞元中,累迁礼部侍郎。始,中书省有古柳,建中末枯死,德宗自梁还,复荣茂,人以为瑞柳,渭令贡士赋之。帝闻,不以为善。
《范希朝传》:希朝迁振武节度使。积十四年,敌保塞不敢横。初,单于城池不树,希朝命莳柳,数岁成林。《诃陵传》:诃陵,亦曰社婆,曰阇婆,在南海中。国最富。有穴自涌盐。以柳花、椰子为酒,饮之辄醉。
《续前定录》:柳宗元自永州司马徵至京师,意望录用一日诣卜者问命且告以梦曰:余柳姓也,昨梦柳树仆地,其不祥乎。卜者曰:无苦但忧远官耳夫生则柳树,仆则柳木,木者牧也,其牧柳州乎。卒如其言。《全唐诗话》:樊素善歌小蛮,善舞乐天赋诗有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至于高年。又赋诗曰:失尽白头伴长成,红粉娃因为杨柳词。以托意云: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东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及宣宗朝国乐唱是词,帝问永丰在何处左右具以对,遂因命取永丰柳,两枝植于禁中白感上,知又为诗云:一树衰残委泥土,双枝移种植天庭,定知此后天文里,柳宿光中见两星洛。下文士无不继作,韩常侍琮时为留守,亦有诗和云: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上阳宫女吞声送,不分先归舞细腰。卢贞和云:一树依依在永丰,两枝飞去杳无踪,玉皇曾采人间曲,应逐歌声入九重示意也。
湖山胜概段桥又名段家桥,万柳如云,望如裙带白乐天诗云: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青锁诗话》:韩翃少负才名,邻居有李姓者,每将妓柳氏至其居。必邀韩同饮,既久愈狎柳每以隙壁窥韩所,往来语李曰:韩秀才甚贫,然所与游皆名人,是必不久贫贱。李深颔之,一日具馔邀韩酒酣,谓韩曰:秀才当今名士,柳氏当今名色,以名色配名士不亦可乎。遂命柳从坐接韩,未几成名从辟淄青置之都下,连三岁不果,迓寄诗曰: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柳答曰: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归来不堪折。后果为番将沙吒利所劫,翃会入中书道逢之谓永诀矣。是日临淄大校置酒,疑翃不乐具告之有虞候,将许俊以义烈,自许即诈取得之,时沙吒利宠殊等翃惧祸诉于侯,希逸以事闻诸朝,诏柳氏归翃。
《唐诗纪事》:雍陶典阳安送客至情尽桥,问其故左右曰:送迎之情止此,故名雍,命笔为一诗云: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云仙杂记》:李固言未第前行古柳下,闻有弹指声固言问之,应曰:吾柳神九烈,君已取柳汁染子衣矣。科第无疑果得蓝袍,当以枣糕祀吾。固言许之,未几,状元及第。
丽情集柳枝娘洛中里妓也,因诵李义山燕台诗,乃折柳结带赠义山乞诗。
《酉阳杂俎》:河阳城南百姓王氏庄有小池,池边巨柳数株,开成末叶落池中,旋化为鱼,大小如叶,食之无味,至冬其家有官事。
《全唐诗话》:韦蟾廉问鄂州罢宾僚祖饯蟾,曾书文选句云:悲莫悲兮,生别离,登山临水送将归,以笺毫授宾从请续,其句逡巡有妓,泫然起曰:某不才,不敢染翰,欲口占两句,韦大惊异,令随念云:武昌无限新栽柳,不见杨花扑面飞,坐客无不嘉叹,韦令唱作杨柳枝词。
《湖州崔刍言》:郎中初为越副戎,宴席中有周德华者刘采春女善歌杨柳枝词,所唱七八篇皆名流之咏,滕迈郎中一首云:三条陌上拂金羁,万里桥边映酒旗,此日令人肠欲断,不堪将入笛中吹。
《辽史·礼志》:瑟瑟仪:若旱,择吉日行瑟瑟仪以祈雨。前期,置百柱天棚。及期,皇帝致奠于先帝御容,乃射柳。皇帝再射,亲王、宰执以次各一射。中柳者质志柳者冠服,不中者以冠服质之。不胜者进饮于胜者,然后各归其冠服。又翌日,植柳于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稷荐植柳,祝之。皇帝、皇后祭东方毕,子弟射柳。皇族、国舅、群臣与礼者,赐物有差。既三日雨,则赐敌烈麻都马四匹、衣四袭;否则以水沃之。
《马令南唐书》:江为避乱建阳游庐山白鹿洞,师事处士陈贶居二十年,有风人之体尝吟隋,堤柳诗云:锦缆龙舟万里来,醉乡繁盛忽尘埃,空馀两岸千株柳,雨叶风花作恨媒盛传于时。
《清异录卢文纪》:有玉枕骨,故凡枕之坚实者,悉不可用,亲旧间作杨花枕赠之,遂获安寝,自是缝青缯,充以柳絮一年一易。
新栽柳树必用泥封其头,颇类比丘顶,元伯玉宅前插柳,初春吐芽,伯玉曰:喜得漏春和尚。一一无恙,盖取杜子美漏泄,春光有柳条之句。
《宋史·郭进传》:进为洺州团练使,有善政,郡民诣阙请立碑颂德,诏左拾遗郑起撰文赐之。进尝于城四面植柳,濠中种荷芰蒲薍,后益繁茂。郡民见之有垂涕者,曰:此郭公所种也。
辛仲甫传》:仲甫拜右补阙,出知光州。移知彭州。先是州少种树,暑无所休。仲甫课民栽柳荫行路,郡人德之,名为补阙柳。
《河渠志》:太祖建隆三年十月,诏:缘汴河州县长吏,常以春首课民夹岸植榆柳,以固堤防。
开宝五年正月,诏曰:应缘黄、汴、清、御等河州县,除准旧制种蓺桑枣外,委长吏课民别树榆柳及土地所宜之木。仍案户籍高下,定为五等:第一等岁树五十本,第二等以下递减十本。民欲广树蓺者听,其孤、寡、茕、独者免。
《暇日记》:孟伯饶说宋用臣种柳,睿思殿用常柳五株,批开急合为一,取圜直麻缕系牛矢泥固济,深藏之一年有,三年力。
西朝宝训真宗赋,御沟柳诗令宰相两省和进陈执中诗曰:一度春来,一度新翠,光常得照,龙津君王,自爱天然,态恨杀昭,阳学舞人,其诗最尤者。
《宋史·刘随传》:随,字仲豫,开封考城人。以进士及第,为永康军判官。军无城堞,每伐巨木为栅,坏辄以他木易之,颇用民力。随因令环植杨柳数十万株,使相连属,以为限界,民遂得不扰。
《河渠志》:真宗咸平三年,申严盗伐河上榆柳之禁。《陈尧佐传》:尧佐知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
《太原府志》:柳溪在府城西,太守陈尧佐筑堤植柳数万,有亭有阁,率郡僚上已泛舟于此。
《嘉兴志》:五柳桥在嘉兴县治西,宋张尧同诗为怀陶,靖节无复,见其人惟种桥,边柳犹含旧日春。
《宋史·五行志》:天圣元年二月,河杨柳二本连理。《李璋传》:璋知郓州。发卒城州西关,调夫修路数十里,夹道植柳,人指为李公柳。
《张愈传》:愈丁内艰,盐酪不入口。再期,植所持柳杖于墓,忽生枝叶,后合抱。
《河渠志》:神宗熙宁五年,东头供奉官赵忠政言:界河以南至沧州凡三百里,夏秋可徒涉,遇冬则冰合,无异平地。请自沧州东接海,西抵西山,植榆柳、桑枣,数年之间,可限契丹。然后施力耕种,益出租赋,以助边储。诏程昉察视利害以闻。
七年六月丁丑,河北沿边安抚司上。言于沿边军城植柳莳麻,以备边用。从之。
元祐初,文彦博、吕大防,拔吴安持为都水使者,委以东流之事。京东、河北五百里内差夫,五百里外出钱雇夫,及支借常平仓司钱买梢草,斩伐榆柳。凡八年而无尺寸之效。
元祐中,知杭州苏轼既开湖,因积葑草为堤,相去数里,横跨南、北两山,夹道植柳,林希榜曰苏公堤,行人便之,因为轼立祠堤上。
政和五年闰正月,诏于恩州北增修御河东堤,为治水堤防,令京西路差借来年分沟河夫千人赴役。于是都水使者孟揆移拨十八埽官兵,分地步修筑,又取枣强上埽水口以下旧堤所管榆柳为桩木。《墨庄漫录》:扬州蜀冈上大明寺,平山堂前欧阳文忠公手植柳一株,谓之欧公柳公词所谓: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风者薛嗣昌作守相对,亦种一株自榜曰:薛公柳人莫不嗤之,嗣昌既去,为人伐之,不度德有如此者。
《岁时记》:洛阳人家寒食煮杨花粥。
《花史》:宋宪圣时收杨花,为冬日鞋袜毡褥之用。《文昌杂录》:杜甫晚出左掖诗云: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乃知唐,朝殿前种花柳,今殿庭唯对植槐楸郁郁然,有严毅之气。
《汉中府志》:金丝柳出凤县,宋元丰间有旨下凤州取金丝柳一百根,墨客挥犀云:凤州妓女手皆纤。白州境内生柳,翠色可爱,与他处不同,又公库多美酝故世言凤州有三出,淳熙初,太守傅子平作诗云:珍珠不见小槽红,遐想柔荑剥嫩葱,惟有万条罗带绿,年年依旧舞春风。《宋史·河渠志》:绍熙五年,淮东提举陈损之言:高邮、楚州之间,陂湖渺漫,茭葑弥满,宜创立堤堰,以为潴泄,庶几水不至于泛溢,旱不至于乾涸。乞兴筑自扬州江都县至楚州淮阴县三百六十里,又自高邮、兴化至盐城二百四十里,其堤旁开一新河,以通舟船。仍存旧堤以捍风浪,栽柳十馀万株,数年后堤岸亦牢,其木亦可备修补之用。
《癸辛杂识》:焦达卿云:鞑靼地面极寒,并无花木草,长不过尺,至四月方青,至八月为雪虐矣,仅有一处开混堂得四时阳气和暖,能种柳一株,土人以为异卉,春时竞至观之。
《高僧传》:西域尼拘律陀树即东夏之杨柳,西域来人止称尼拘。
《方舆胜览》:建康有凤州柳蜀主与江南结婚求得其种,凤州出手柳酒,曾极诗云:蜀主函封遣使时,芳根原自凤州移,柔荑醽醁今安得,惟有青丝拂地垂。《平凉府志》:柳湖在府城北三十里,宋守蔡挺建湖畔柳数千株,绿荫平堤,湖光可挹。
《庆阳府志》:宁州治后圃宋建莲池,柳巷花屿兰皋一郡胜地也。
《金史·太祖本纪》:收国元年夏五月甲戌,拜天射柳。故事,五月五日、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拜天射柳,岁以为常。
《元史·刘德泉传》:延祐间,蔚州吴思达兄弟六人,尝以父命析居。思达为开平县主簿,父卒,还家。治葬毕,会宗族,泣告其母曰:吾兄弟别处十馀年矣,今多破产,以一母所生,忍使兄弟苦乐不均耶。即以家财代偿其逋,更复共居。母卒,哀毁甚。宅后柳连理,人以为友义所感。
《蜀都杂抄》:杨柳多奇生状类冬青,亦似紫藤,经冬不凋春夏之交作紫花散落满地,省衙前有数株冬月望之荣,枯各异。
《笔记蜀僧湛然注》:楞严及易皆有名理,与余同坐顾光禄熙园,桥上指柳枝云:此物何以易生,盖柳星在二十八宿中,寄根于天故栽之辄活。
《高梁桥记》: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植垂杨十馀里。
《小辋川记》:蓝田别墅前有池渟泓,一碧左右,垂柳交荫颜曰:水木清华。
《小昆山记》:红菱渡之东板桥横焉,左右多垂杨曰,杨柳桥。
《闽部疏》:闽部最少杨柳,福州城中士大夫园池边间有一两株,作长条拂地,不能拱把。
西浮籍皖城之东,垂杨扑江阴羃数里,帆影尽绿。《淮南记》:南门三里许有池,曼衍碧涧映底,菰蒋菱蒲互相凌乱,柳树百株,笼烟拂风,架木为桥,阔可并骑度,桥及洲,洲上筑天妃,宫堂楹精楚庭,除清荫亦柳为翳景也,宫外二百步又为板桥,小渚渚有亭,亭有柳,澄怀味象,渺然尽陂,泽山林之思。
《西湖志》:西湖北山有柳洲亭览胜志引元史云:南渡后自涌金至钱塘,沿城五里堤,岸遍插垂柳故名。《西湖志》:馀凌彦翀于瞿宗吉,为大父行彦翀作梅词,霜天晓角,柳词柳梢青,各一百首,号梅柳争春,宗吉一日尽和之,彦翀惊叹呼为小友,宗吉以此知名。《庆阳府志》:予师带溪曲,公自西粤左辖入觐为予言西粤无柳,仅藩司一株,每吐叶,则司中设席,请三司赏柳,以为奇观,后以质之予,同年唐兄抱一唐云岂止此,某乡绅园中,仍有一株夫柳中土林立,而粤西至比之异卉奇葩,然则物之贵贱岂有定哉。
《深泽县志》:大柳树在西城外,相传有仙息其下至今无蚁。
《安州志》:万柳堤在州东,南自丘家道,抵曲堤长二十里,多植柳故名。
《新河县志》:申家庄东史,家坟后有杨树一株,历年既久,高十馀丈,横大数十围,时陟其巅,可望南宫塔。《南和县志》:高公柳为显之先生,旧植绕城皆青树,阴翳森翠嫩色如染,人傍溪行,影皆空,绿人家四时都在秋城中也。
《东明县志》:长堤在县南六十里,杜胜南郭蜿蜒数十里,为洪涛巨障,内外植柳万馀株,翠荫交加,映蔽天日,每当晓雾暝烟,春风秋雨不减,隋堤黛色行人游憩,其上天影倒涵,云光四幕,莺簧蛙鼓悠然,有山阴道上之想。
《淄川县志》:柳泉县北十五里变衣铺,西泉出路旁深一二尺,甃为池,渟泓澄洁上,建石庙旁植高柳,可饮可憩行人利焉。
环青园张少保园也,在水磨头庄范阳河北岸,临溪构长廊匾曰:水云居,东有古柳,盛夏蝉声盈耳,柳北有亭,壁间题曰:高柳新蝉。
《德平县志》:重平后魏时县址也,有河流故迹,俗传为九龙寻母处地,多杨柳,望之苍翠蔚然。《泗水县志》:玉沟烟柳在县治西十里,其泉北流入泗堤,柳成林淡烟笼翠。
《峄县志》:峄多山故宜木独不宜,柳每岁河干种植率皆市材于他境,未几而枯败成朽株矣。
《鱼台县志》:柳店集有大柳一株,其下冬不积雪,其芽迎春先舒,或曰:有物蛰之人讶其异。
《曹州志》:清丘在城西南三十里,即宋齐会处上有古刹,远近多柳,朝暮望之郁然如烟。
《临汾县志》:月池在千金堰北,周二百馀步,沿池堤畔并河渠两岸植桃柳数百株,一桃一柳相间,春光秋色绮丽悦人,人多游赏。
《陈留县志》:城东古道去县十里高阳旧域,两岸如堤上植绿柳,带雨拖烟,不减苏堤。
《元圣祠》:乐道桥在先觉殿前,任道门外甬道上植杨柳,春深垂条濯濯,如发翠色欲滴。
《通许县志》:治西北古城有合抱古柳数十章,清阴连亩,盛暑过此萧爽逼人。
城北凤形冈为一邑之胜,方春柳浪桃绯,四围列绮。《仪封县志》:故王庙在适卫门东,相传为朱温兄全昱葬此,墓傍有庙祀,之后庙冢俱废,止有高坦一区二柳合抱相连挺生其上,后又为积水渰没。
《沈丘县志》:孤柳古所植也,在治北材干槎枒,每秋冬群乌噪集。
醒柳在县正西七里城高爽,周围皆柳,每晴树头青翠出没烟光。
《林县志》:苇泉在县西北十五里,生苇特茂,故名,今苇无人多植柳,更曰柳渚。
柳泉在县东北三十里,泉傍多柳因以为名。
《济源县志》:万柳亭在县西溴水北岸,唐白居易诗:独立苍茫残照外,落花飞絮点人衣即此。
《宜阳县志》:柳泉在县西官庄保,宽丈许,旁植以柳因名。
《鄠县志》:柳塘南山下,元杨奂隐居教授其徒植柳千株。
秦渡仙柳在四真观,宋冲阳王真人演教之所马谭丘刘自山东,来受业于冲阳,分志插柳,各自为踪,遂名四师堂,春夏之交仙柳争荣,绿阴茂密,更宋元柳枯入,明洪武初敕赐应梦,真人孙碧云游览终南大华经历于此,仙柳枯而复荣,乃复立观亦一异也。《商州志》:泮池侧金线柳一株,围径二丈,长条至地为文庙胜观。
《延安府志》:肤施县柳湖在城南五里延利渠,水从北入城复穿城南出,溢而为湖,以多种柳于堤上名柳湖,在嘉岭山下,唐李益有路旁几株柳,此路向延州之句。
中部县柳枯泉南五里,沸出悬流旁多丛柳,每至秋风,叶落随流飘荡。
《上海县志》:万柳堤柳氏允中之大,父植万柳于龙江堤上,因名。
《杭州府志》:钱塘三桥垂柳万株,阴夹两岸,披拂行人游骑,最为妖冶。
柳浪港在清波门外,古多垂柳,风摆成浪故名。《嘉兴县志》:吴公柳在迎恩门外大道,傍约数百株,知县吴贡所植,暑月绿阴遮道,行者称快,有甘棠之思,岁久为居民侵伐,存者十一。
《彭泽县志》:柳洲在县北半里许,绿柳百万株,日出时烟雾低,横青连十里。
《安宁州志》:永安桥南两岸高柳垂堤,翠烟如幔,游客常携,斗酒听黄鹂声。《大理府志》:浪穹县由东门至江干村而东,一缕长堤逶迤七八里,古柳沿之烟笼风曳拂以湖心之水抹以温泉之气,浓青淡白,环匝渔村,系马维舟悠然胜赏。

柳部杂录

《诗经·小雅》:小弁菀彼柳斯,鸣蜩嘒嘒。〈笺〉柳木茂盛则多蝉。
《小雅》:菀柳,有菀者柳,不尚息焉。〈又〉有菀者,柳不尚愒焉。〈传〉菀茂木也。
管子五沃之土,其木宜柳。
白虎通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全唐诗话》:云溪子曰:杜牧舍人云: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堂前斜带风,滕郎中又云:陶令门前𦊰接篱,亚夫营里拂旌旗。俱不言杨柳二字,最为妙也,是以姚合郎中吟道旁亭,子诗云:南陌游人回首去,东林过客杖藜归,不称亭而意见矣。
《古今诗话》:汉张敞为京兆尹走马章台街,街有柳终唐世曰:章台柳故杜诗云:京兆空柳色。
《宋史·河渠志》:凡伐芦荻谓之芟,伐山木榆柳枝叶谓之梢。
梦书柳为使者梦当出游也。
《物类相感志》:清明柳条可止酱醋潮溢。冬月令水不冰,以杨花铺砚槽,名文房春风膏砚。《扪虱新话》:语曰:南人不识雪,向道似杨花,然南方杨实无花,以此知南人不识雪,则亦不识杨花矣。《西溪丛语》:杨柳二种,杨树叶短,柳树叶长,花即初发时黄蕊,子为飞絮,今絮中有小青子,著水泥沙滩上即生小青芽,乃柳之苗也。东坡谓絮化为浮萍误矣。《苕溪渔隐丛话》:郑谷柳诗云:半烟半雨溪桥畔,间杏间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或戏谓此诗乃柳谜,子观者试一思之,方知其善谑也。《冷斋夜话》:老杜诗: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高秀实曰:天棘天门冬也,天门冬一名颠棘,非天棘也。王元之诗曰:水芝卧玉腕天棘,舞金丝则天棘。盖柳也。《集句》:贵拙速而不贵巧迟,如前辈曰:晴湖胜镜碧,衰柳似金黄。人以为巧,然皆疲费,精神积日月,而后成《毛诗名物解》柳柔木也,蕃所以禦寇,柔不足以济难,故曰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以柳为蕃,而生之不足以为固,故折柳者柔之至也,犹之兔为饔,饩体微不足以为厚,而斯首则微之至也,小弁之诗曰:菀彼柳斯鸣,蜩嘒嘒夫鸣。蜩于菀然之柳至众之民,而不能使其有所附焉,此小弁之所由怨也。
臆乘柳花与柳絮迥然不同,生于叶间成穗,作鹅黄色者花也,花既褪,就蒂结实,其实之熟乱飞如绵者,絮也古今吟咏,往往以絮为花,以花为絮,略无分别可发一笑,杜工部诗:有雀啄江头黄柳,花又有生,憎柳絮白于绵,之句则花与絮不同显然可见,又曰:糁径杨花铺,白毡得非又一时,卤莽而然邪。
《白玉蟾集》:太微宫中箕星之精,化而为柳,垂垂袅袅然于淡云疏雨之间,其中则有五柳先生,古人之所以隐于柳者,盖欲彰其温柔谦逊之志也。
《啸翁词评》:吕居仁有咏柳花词云:柳塘新涨艇,子摇双桨閒倚,曲阑成怅望是处,春愁一样傍人,几点飞花夕阳,又送栖鸦,试问画楼西畔,暮云恐近天涯盖,清平乐也,居仁直忤柄臣深居讲道,而小词乃工稳清润如此。
《论画琐言》:宋人多写垂柳,又有点叶柳垂柳不难画只要分枝得势耳,点叶柳之妙在树头,圆铺处只以汁绿渍出,又要森梢有迎风摇飏之意,其枝须半明半暗,又春三月,树未垂条,秋九月柳已衰飒,俱不可混设,色亦须体此意也。

柳部外编

《孔氏志怪》:会稽盛逸尝晨兴路未有行人,见门内柳树上有一人,长二尺衣朱衣,冠冕俯以舌餂树叶,上露良久,忽见逸神意惊,遽即隐不见。
《酉阳杂俎》:肃宗将至灵武一驿,黄昏有妇人长大携双鲤咤于营门曰:皇帝何在。众谓风狂遽白上潜视举,止妇人言,已止,大树下军人有逼视见其臂上有鳞俄,天黑失所在及,上即位归京,阙虢州刺史王龙光奏女娲坟云:天宝十三载大雨晦冥,忽沈今月一日夜河上,有人觉风雷声,晓见其坟涌出,上生双柳树高丈馀,下有巨石兼画图进。上初克复使祝史,就其所祭之,至是而见众,疑向妇人其神也。
乾𦠆子东都渭桥铜驼坊有隐士薛弘机,营蜗舍渭河之隈闭户,自处又无妻,仆每秋时邻树飞叶入庭亦扫而聚焉,盛以纸囊逐其疆而归之,常于座隅题其辞曰:夫人之计将徇前非,且不可执我见,不从于众,亦不可人生实难,唯在虚中行道耳,居一日残阳西颓,霜风入户,披褐独坐仰张邴之馀,芳忽有一客造门仪状,瑰古隆准,庞眉方口,广颡嶷然,四皓之比,衣皂霞裘,长揖薛弘机曰:足下性尚幽,遁道著嘉肥仆所居不遥向,慕足下操履特相诣。弘机一见相得切磋今古,遂问姓氏,其人曰:藏经姓柳,即便歌唫清夜将艾云:汉兴叔孙为礼,何得以死丧,婚姻而行二载制度吾所憾焉,歌曰:寒水停圆沼秋池,满败荷杜门穷典,籍所得事今多弘,机好易因问藏经。则曰:易道深微未敢学也。且刘氏六说只明《诗》《书》《礼》《乐》《春秋》,而亡于《易》,其实五说是道之难,弘机甚喜,此论言讫辞去,窣飒有声,弘机望之,隐隐然丈馀而没,后问诸邻悉无此色,弘机苦思藏经又不知所,寻月馀又诣弘机,弘机每欲相近藏经辄退,弘机逼之微闻朽薪之气,藏经隐至明年五月又来乃谓弘机曰:知音难逢,日月易失,心亲道旷,室迩人遐,吾有一绝相赠,请君记焉。诗曰:谁谓三才贵,余观万化同,心虚嫌蠹食,年老怯狂风。吟讫情意搔然,不复从容,出门而西遂失其踪,是夜恶风发屋,拔树明日魏王池,畔有大枯柳为烈风所拉,折其内不知谁人藏经,百馀卷尽烂坏,弘机往收之多为雨渍断,皆失,次第内唯无周易弘机叹曰:藏经之谓乎建中年事。
《宣室志》:东洛有故宅,其堂奥轩级甚宏特,然居者多暴死,是以空而键之且久,故右散骑常侍范阳卢虔贞元中为御史,分察东台常欲贸其宅而止焉。或曰:此宅有怪不可居,虔曰:吾自能弭之后一夕虔与从吏同寝,其堂命仆使尽止于门外,从吏勇悍善射,于是执弓矢坐前轩,下夜将深闻有叩门者,从吏即问之,应声曰:柳将军遣奉书于卢侍御虔不应已,而投一幅书轩,下字似濡笔,而书者点画纤。然虔命从吏视其字云:吾家于此有年矣,堂奥轩级皆吾之居也,门神户灵皆吾之隶也,而君突入吾舍岂其理耶。假令君有舍,吾入之可乎。既不惧,吾宁不愧于心耶。君速去,勿招败亡之辱。读既毕其书飘然四散,若飞烬之状,俄又闻有言者,柳将军愿见卢御史,已而有大厉至身长数十寻立庭,下手执一瓢,其从吏即引满而发中,所执瓢其厉,遂退委其瓢,久之又来抚轩而立俯其首窥焉,貌甚异,从吏又射之,中其胸,厉惊若有惧,遂东向而去,至明虔命穷其迹至宅,东隙地见柳高百馀尺,有一矢贯其上所谓柳将军也,虔伐其薪,自此其宅居者无恙,后岁馀因重搆堂室,于屋瓦下得一瓢,长约丈馀,有矢贯其柄,即将军所执之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