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五十六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二百五十六卷目录

 槐部艺文二〈诗〉
  槐树诗          魏繁钦
  槐            唐李峤
  槐叶冷淘          杜甫
  宫槐陌           王维
  宫槐陌           裴迪
  庭槐           白居易
  送人入蜀          杨凝
  槐花            郑谷
  槐花            罗邺
  岐下寓居见槐花落因寄从事  吴融
  题槐           翁承赞
  奉同原甫槐阴行      宋韩维
  宫槐           梅尧臣
  寄生槐          欧阳修
  与平甫同赋槐       王安石
  御史台槐          苏轼
  槐             前人
  双槐晚秀三月一日初见新叶  张耒
  公堂槐          朱长文
  槐            杨万里
  夏日田园杂兴       范成大
  咏新桥驿古槐       文天祥
  槐影           许月卿
  玉堂槐花        金赵秉文
  观主人植槐        元李冶
  孔林瑞槐歌         乃贤
  玉堂閒适图         王恽
  即事           赵孟頫
  庭槐           郑允端
  罢直图         明练子宁
  庭槐           李东阳
  成国公家槐树歌       前人
  追和朱乐圃苏学公堂槐    吴宽
  槐             前人
  陈槐            马弓
  拟宫词          袁宏道
  古槐〈二首〉        前人
  题槐〈二首〉       段猷显
 槐部选句
 槐部纪事
 槐部杂录
 槐部外编

草木典第二百五十六卷

槐部艺文二〈诗〉

《槐树诗》魏·繁钦

嘉树吐翠叶,列在双阙涯。旖旎随风动,柔色纷陆离。

《槐》唐·李峤

暮律移寒火,春宫长旧栽。叶生驰道侧,花落凤庭隈。烈士怀忠触,鸿儒访业来。何当赤墀下,疏干拟三台。

《槐叶冷淘》杜甫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著,香饭兼包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比珠,愿随金騕袅,走置锦屠苏。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万里露零殿,开冰清玉壶,君王纳凉晓,此味亦时须。

《宫槐陌》王维

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

《宫槐陌》裴迪

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

《庭槐》白居易

南方饶竹树,唯有青槐稀。十种七八死,纵活亦支离。何此郡庭下,一株独华滋。蒙蒙碧烟叶,袅袅黄花枝。我家渭水上,此树荫前墀。忽向天涯见,忆在故园时。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树木犹复尔,况见旧亲知。

《送人入蜀》杨凝

剑阁迢迢梦想间,行人归路绕梁山。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

《槐花》郑谷

毵毵金蕊扑晴空,举子心惊落照中,今日老郎犹有恨,昔年相谑十秋风。

《槐花》罗邺

行宫门外陌铜驼,两畔分栽此最多。欲到新秋近时节,争开金蕊向关河。层楼寄恨飘珠箔,骏马怜香撼玉珂。愁杀江湖随计者,年年为尔剩奔波。

《岐下寓居见槐花落因寄从事》吴融

才开便落不胜黄,覆著庭莎衬夕阳。只共蝉催双鬓老,可知人已十年忙。晓窗须为吟秋兴,夜枕应教梦帝乡。蜀国马卿看从猎,肯将閒事入凄凉。

《题槐》翁承赞

雨中妆点望中黄,勾引蝉声送夕阳。忆得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

《奉同原甫槐阴行》宋·韩维

天门观阙双凌霞,下有驰道开平沙。高槐左右覆朱梐,绿阴翠气相蒙遮。朝回亘云下宝骑,游散掣电奔香车。我惭太学官况冷,旦暮出此驱疲騧。清风吹凉南就局,炎日转景东还家。昏然百事不知省,空复春叶零秋华。

《宫槐》梅尧臣

汉家宫殿荫长槐,嫩色葱葱不染埃。天仗龙旂穿影去,钩陈豹尾拂枝来。青虫挂后蜂衔子,素月生时桂并栽。我意方同杜工部,冷淘唯喜叶新开。

《寄生槐》欧阳修

桧为凌云材,槐实凡木贱。奈何柔脆质,累此孤高干。龙鳞老苍苍,鼠耳光灿灿。因缘初莫原,感咤徒自叹。偷生由附托,得势争葱茜。方其荣盛时,曾莫见真赝。欲知穷悴节,宜试以霜霰。萌芽起微糵,辨别乖先见。剪除初非难,长养遂成患。虽然根性殊,常恐枝叶乱。惟应植者深,幸不习而变。含容因有害,剿绝须明断。惟当慎斤斧,去恶无伤善。

《与平甫同赋槐》王安石

冰雪泊楚岸,万株同飘零。春风都城居,初见叶青青。岁行如车轮,荫翳忽满庭。秋子今在眼,何时动江舲。

《御史台槐》苏轼

忆我初来时,草木向衰歇,高槐虽经秋,晚蝉犹抱叶。淹留未云几,离离见疏荚,栖鸦寒不去,哀叫饥啄雪。破巢带空枝,疏影挂残月,岂无两趐羽,伴我此愁绝。

《槐》前人

采撷殊未厌,忽然已成阴。蝉鸣看不见,鹤立赴还深。

《双槐晚秀三月一日初见新叶》张耒

东皇无处著繁华,亦复分张到我家。他日老苍悲败蘖,今晨嫩绿出新芽。秃翁承弁纤纤发,村妇萦鬟草草花。桃李蹊中人迹绝,绿阴门巷正藏鸦。

《公堂槐》朱长文

五纪栽培后,三春长育中,灵根蟠故国,密叶荫儒宫。患与盘斤远,歌宜鲁藻同,先儒垂意厚,期此出三公。

《槐》杨万里

阴作官街绿,花开举子黄,公家有三树,犹带凤池香。

《夏日田园杂兴》范成大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三公只得三枝看,閒客清阴满北窗。

《咏新桥驿古槐》文天祥

去岁营船隩,今朝馆汶阳。海空沙漠漠,河广草茫茫。家国哀千古,男儿慨四方。老槐秋雨暗,孤影照琳琅。

《槐影》许月卿

槐影本来惟戴日,蝉声固自未知秋。斜阳薄雨羊归径,冷月横星人倚楼。

《玉堂槐花》金·赵秉文

玉堂阴合冷窗纱,雨过银泥引篆蜗。萱草茙葵俱不见,蜂声满院采槐花。

《观主人植槐》元·李冶

主人有佳树,移植庭之隅。繁柯虽剪去,不敢触根株。朝溉复夕灌,乳井几成枯。讽讽角弓诗,古人能起予。爱树尚如此,爱士当何如。

《孔林瑞槐歌》〈并序〉乃贤

先圣墓林古槐一章,枝干偃蹇,肤理若镌刻,篆籀龙凤,细如丝发。虽善画者,莫能状其奇巧袭封衍,圣公愈加培植。见者咸加敬爱,因以纪瑞云。

阙里阴阴槐树古,百尺长柯挟风雨。密叶蟠空拥翠云,深根贯石流琼乳。苍皮皴蚀纹异常,天成篆籀分毫芒。游丝萦错科斗乱,云气飞动龙鸾翔。嬴秦书焚士坑僇,几叹遗经藏壁屋。千年圣道复昭明,喜见文章出嘉木。神明元冑嗣上公,雨露滋息深培封。清阴如水石坛静,弹琴树底歌薰风。

《玉堂閒适图》王恽

醉岸乌纱殿影东,宫花低映酒波红。兴来草罢长杨赋,独占高槐洒晚风。

《即事》赵孟頫

庭槐风静绿阴多,睡起茶馀日影过。自笑老来无复梦,閒看行蚁上南柯。

《庭槐》郑允端

风转庭槐拂槛开,绿阴如染净无埃。妇人不作功名梦,閒看南柯蚁往来。

《罢直图》明·练子宁

草诏下金銮,宫槐白露寒。紫骝骄不鞚,明月在阑干。

《庭槐》李东阳

去年长比人,今岁高过屋。好雨东南来,依稀满庭绿。

《成国公家槐树歌》前人

东平王家足乔木,中有老槐寒更绿。拔地能穿千丈云,盘空却荫三重屋。忆昔二王初种时,高门驷马相追随。五朝恩露簪缨重,四世威声草木知。世间植物因人瑞,培植根深乃天意。向月长留宿凤巢,排霜故作蟠虬势。舞袖飞花绕北堂,屯阴列戟森成行。壁窗雨过看秋霁,纱帽风低坐晚凉。古来匠石匪廊庙,堂中丝竹应同调。冯氏空传大树名,王公岂待三槐兆。木天老朽旧通家,树犹如此我堪嗟。愿公人好树亦好,长共河山阅岁华。

《追和朱乐圃苏学公堂槐》吴宽

密叶连街上,孤根寄学中。名扬苏子记,阴覆鲁侯宫。既久今何在,惟乔自不同。曾沾时雨化,多幸遇朱公。

《槐》前人

东园忆初购,粪壤频扫除。墙下古槐树,憔悴色不舒。况遭众攀折,高枝且无馀。爱护至今日,浓阴接吾庐。数步已仰视,伟哉钜人如。非藉此荫庇,谁结幽亭居。立为众木长,奴仆柽与榆。

《陈槐》马弓

古木凌空百尺过,根盘如石铁为柯。浓阴不碍金莲座,虚籁犹传玉树歌。倦客解衣频徙倚,老禅卓锡定摩挲。云门寺里梁朝柏,身上苔痕想更多。

《拟宫词》袁宏道

百子池头九子萍,美人双照月棱青。宫槐叶落和如水,诵得莲花两卷经。

《古槐》前人

孙枝郁郁遍三秦,溜雨笼烟不记春。若论花黄忙举子,已曾忙过九朝人。


古槐修柏琅玕竹,晓日晴岚翡翠山。疏影半窗鸠忽语,湘南烟水梦初还。

《题槐》段猷显

华州公署,古槐一株。万历己酉,余友袁中郎过其地,爱而字之,以诗属予。予时校士关中,未遑也。越十五载,予再起秦藩,复宿于此。顾亭碑尚在,而中郎已不可作矣。不觉怆然,赋此以酬宿愿,时天启五年十月也。

老干孤标岁月残,撑霞插汉耐霜寒。一从吏部题名后,莫向云山障子看。


饱露笼烟翠霭浮,不知阅尽几春秋。可怜多少风尘客,尽是当年梦里游。

槐部选句

汉焦赣:易林千岁槐,根深多斧痕。魏阙名诗:青槐夹道多尘埃。
宋谢庄诗:秋槐响寒音。
梁刘孝绰诗:青槐秋叶疏。
周庾信诗:学市旧槐疏,〈又〉细火落空槐。
唐崔日知诗:雾披槐市霭。
李峤诗:槐烟乘晓散。
李涛诗:落日长安道,秋槐满地花。
凌敬诗:宫槐散绿穗。
王维诗:槐阴清夏首。
孟浩然诗:庭槐寒影疏。
白居易诗:槐花满田地,仅绝人行迹。〈又〉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又〉烟槐凝绿姿,〈又〉满地槐花秋。
韩愈诗:夏槐作云屯。〈又〉槐密鹜长荫。〈又〉夹道疏槐出老根。〈又〉乐游下瞩无远近,绿槐萍合不可芟。
孟郊诗:高槐结浮阴。
朱庆馀诗:雨馀槐穟重。〈又〉绿槐花堕御沟边。
顾非熊诗:寒色老槐稀。
罗邺诗:古道槐花满树开。
郑谷诗:高槐蕊半黄。
韦庄诗:临路槐花七月初。
宋司马光诗:当时秋天落宫槐,今此婆娑皆合抱。梅尧臣诗:古县太行下,老槐三四株。〈又〉六月御沟驰道间,青槐花上夏云山。
苏轼诗:庭槐似识天颜喜,舞破青阴作两龙。〈又〉风动槐龙舞交翠。〈又〉细细槐花暖欲零。
黄庭坚诗:槐催举子看黄花。
陆游诗:槐晚纤纤绿。〈又〉日长风舞一庭槐。
吴儆诗:僧房因石室,蚁穴梦槐安。〈又〉绿槐庭院锁薰风。
金蔡圭诗:槐幄阴阴一亩凉。
高士谈诗:数树高槐散乳鸦,时于缺处见黄花。麻九畴诗:槐花满地黄金冷。
元袁桷诗:槐明金琐碎。

槐部纪事

《太公金匮》: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神来甚众,恐有试者,何以待之。太公请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入,无益者距之。
《周礼·秋官》: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王氏订义〉槐之三公上公三人也。槐之为物,其华黄,其实元,其文在中坤。大臣之位,以黄裳为元吉,故取其黄。论道佐王欲其入道之妙,故取其元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无成而代有终,故有取于文在其中。易氏曰:孤卿大夫待之以臣道,故列其位于九棘之左。公侯伯子男待之以宾道,故列其位于九棘之右。三公北面则以答王为义,故列其位于三槐之前。以至群吏州长众庶之徒皆所以断庶民狱讼之中,故亦各以位序,而列于后。所谓外朝之法,其严盖如此。
《穆天子传》: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国语》:董叔将取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晏子》: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之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其子往辞晏子之家,托曰:负郭之民贱妾请有道干,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晏子,闻之笑曰:婴其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令内之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曰:所忧何也。对曰: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妾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陵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昧墨与人比居庾肆,而教人危坐。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晏子曰: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辜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今君穷民财力以羡喂食之贝,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之明者也。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辟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公曰: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宋书·符瑞志》: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夜梦三槐之间,丰、沛之邦,有赤烟气起,乃呼颜渊、子夏往视之。驱车到楚西北范氏街,见刍儿摘麟,伤其左前足,薪而覆之。《汉书·五行志》:元帝建昭五年,兖州刺史浩赏禁民私所自立社。山阳橐茅乡社有大槐树,吏伐断之,其夜树复立其故处。
《三辅黄图》: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为博士舍,三十区为会市,但列槐树数百株。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物及经书,相与贾买,雍容揖逊议论槐下,侃侃訚訚。
甘泉宫北有槐树,根干盘峙,二三百年物也。
《西京杂记》:上林苑槐六百四十株,守宫槐十株。《易通卦验》:人君冬至日使八能之士鼓黄钟之瑟。瑟用槐木,长八尺一寸。夏至日瑟用桑木,长五尺七寸。《后汉书·五志行》:灵帝熹平五年十月壬午,御所居殿后槐树,皆六七围,自拔,倒竖根在上。〈注〉臣昭曰:槐是三公之象,贵之也。灵帝受位不以德进贪,愚是升清贤斯黜,槐之倒植,岂以斯乎。
《汝南先贤传》:新蔡郑敬,字次都,为郡功曹都尉高懿厅事。前有槐树,白露类甘露者,懿问掾属,皆言是甘露。敬独曰:明府政未能致甘露,但树汁耳。
《曹植魏德论》:武帝执政日,白雀立于庭槐。
《晋书·凉武昭王传》:先是,河右不生楸、槐、柏、漆,张骏之世,取于秦陇而植之,终于皆死,而酒泉宫之西北隅有槐树生焉,元盛又著槐树赋以寄情,盖叹僻陋遐方,立功非所也。亦命主簿梁中庸及刘彦明等并作文。
《殷仲文传》:桓元篡位,仲文以佐命亲贵。帝反正,抗表自解,乞解职,待罪不许。因月朔与众至大司马府,府中有老槐树,顾之良久而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苻坚载记》:自永嘉之乱,庠序无闻。及坚之僭颇留心儒学,王猛整齐风俗,政理称举,学校渐兴,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百姓歌之曰: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
《南齐书·祥瑞志》:永明元年五月,木连理。闰月,璿明殿外阁南槐树连理。
二年七月,新冶县槐栗二木合生异根连理,去地数尺,中央小开,上复为一。
《江陵记》:洪亭村下有梅回村,旧云是梅槐合生成树,是以名之。今音讹谓之梅回。
《颜氏家训·养生篇》:庾肩吾常服槐实,年七十馀,目看细字,须发犹黑。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四门外树以青槐,亘以绿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
《杨元慎》:弘农人读老庄,善言元理,加以意思深长,善于解梦。孝昌年,广陵王元渊初除仪同三司,总众十万讨葛荣,夜梦著衮衣倚槐树而立,以为吉徵,问于元慎曰:三公之祥,渊甚悦之。元慎退还告人曰:广陵死矣。槐字是木傍鬼,死后当得三公。广陵果为葛荣所杀,追赠司空公终如其言。
修梵寺北有永和里,里中皆高门,华屋斋馆敞丽,楸槐荫途,桐杨夹植,当世名为贵里。
《隋书·五行志》:后齐武平元年,槐华而不结实。槐,三公之位也,华而不实,萎落之象。至明年,录尚书事和士开伏诛。陇东王胡长仁,太保、琅琊王俨皆遇害。左丞相段韶薨。
《周书·韦孝宽传》:废帝二年,为雍州刺史。先是,路侧一里置一土候,经雨颓毁,每须修之。自孝宽临州,乃勒部内当候处植槐树代之。既免修复,行旅又得庇荫。周文后见,怪问,知之,曰:岂得一州独尔,当令天下同之。于是令诸州夹道一里种一树,十里种三树,百里种五树焉。
《隋书·纽回传》:回子士雄,少质直孝友,丧父,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其庭前有一槐树,先甚郁茂,及士雄居丧,树遂枯死。服阕还宅,死树复荣。
《高颎传》:颎拜左卫大将军。领新都大监,制度多出于颎。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青缃杂记》:晋阳城北角有槐,一日之间三荣三悴。《启颜录》:隋侯白州举秀才至京,机辩敏捷时莫之比,尝与仆射越国公杨素并马言话。路傍有槐树,憔悴死,素乃曰:侯秀才理道过人,能令此树活否。曰:能。素云何计得活。曰:取槐树子于树枝上悬著,即当自活。素云因何得活。答曰:可不闻《论语》云子在回何敢死素大笑。
《嘉话录》:贾嘉隐年七岁,以神童召见时长孙无忌。徐司空绩于朝堂立语。徐戏之曰:吾所倚何树,嘉隐曰:松树。徐曰:此槐也,何言松。嘉隐云:以公配木,何得非松。长孙复问:吾所倚何树。曰:槐树。公曰:汝不能复矫对耶。嘉隐曰:何烦矫对,但取其鬼木耳。
《唐书·五行志》:贞观十一年四月甲子,震乾元殿前槐树。震耀,天之威怒,以象杀戮;槐,古者三公所树也。《张允济传》:允济迁高阳郡丞,郡缺太守,独统郡事,吏下畏悦。贼帅王须拔攻郡,于是粮屈,吏食槐叶槁节,无叛者。
《吴凑传》:凑为京兆尹。先是,街樾稀残,有司莳榆其空,凑曰:榆非人所荫玩。悉易以槐,及槐成而凑已亡,行人指树怀之。
《酉阳杂俎》:京西持国寺,寺前有槐树数株。金监买一株,令所使巧工解之。及入内,回工言木无他异,金大嗟惋,令胶之曰:此不堪矣,但使尔知予工也。乃别理解之,每片一天王塔戟成就。
上都浑瑊宅戟门内一小槐树,有穴大如钱。每夜月霁后,有蚓如巨臂,长二尺馀,白颈红斑,领数百条如索缘树枝条。及晓,悉入穴,或时众鸣往往成曲。夏州唯一邮有槐树数株,监州或要叶行牒求之。相国李石河中永乐里有宅,庭槐一本,抽三枝直过堂前屋脊,一枝不及。相国同堂兄弟三人曰石,曰程,皆登第,宰执唯福一人,历七镇使相而已。
《唐国史补》:贞元中,度支欲砍取两京道中槐树造车,更栽小树。先符牒渭南县尉张造,造批其牒曰:近奉文牒令伐官槐,若欲造车,岂无良木,恭惟此树,其来久远,东西列植,南北成行,辉映秦中,光临关外,不惟用资行者抑,亦曾荫学徒。拔本塞源,虽有一时之利,深根固蒂须存百代之规,况神尧入关,先驻此树,元宗幸岳,见立丰碑,山川宛然,原野未改,且邵伯所憩,尚自保全。先皇旧游宁宜剪伐,思人爱树。诗有薄言,运斧操斤,情所未忍。付司具状牒上度支,使仍具奏闻,遂罢。造寻入台。
《谐噱录》:裴晋公度在相位,日有人寄槐瘿一枚欲削为枕。时郎中庾威世称博物,召请别之。庾捧玩良久,白曰:此槐瘿是雌树生者,恐不堪用。裴曰:郎中甲子多少。庾曰:某与令公同是甲辰生。公笑曰:郎中便是雌甲辰。
《因话录》:都堂南门东道有古槐,垂阴至广,相传夜深闻丝竹之音。省中即有入相者,俗谓之音声树。祠部呼为冰厅,言其清且冷也。
《中朝故事》:天街两畔多槐,俗号为槐衙。
传载白居易云忠州荔枝一株,槐一株。自忠之南更无槐,自忠之北更无荔枝。
《唐书·孙偓传》:偓第进士,历显官,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门下,为凤翔四面行营都统。俄兼礼部尚书、行营节度诸军都统招讨处置等使。始,家第堂柱生槐枝,期而茂,既而偓秉政,封乐安县侯。《玉堂閒话》:长安城有孙家宅居之数世,堂室甚古。其堂前一柱忽生槐枝,孙氏初犹障闭之,不欲人见。期年之后,渐渐滋茂,以至柱身通体变易,坏其屋,上冲秘藏不及。衣冠士庶之来观者,车马填咽,不久偓处岩廊居,节制人以为应。三槐之朕亦甚异也,其孙伟备言之。
《闻见后录》:凤翔府园有枯槐一株,故老云昭宗扶此树,令朱全忠结袜四顾无应者。故至今谓手托槐云。《南唐近事》:进士黄可字不可孤寒朴野,深于雅道,诗句中多用驴字。如献高侍郎诗云:天下传将舞马赋,门前迎得跨驴宾。之类。又尝谒舍人潘佑,潘教服槐子,云丰肌郤老。明旦,潘公趋朝天阶,未曙,见槐树烟雾中有人若猿狙之状,迫而视之即可也。怪问其故,乃拥条而谢曰:昨蒙明公教服槐子法,故今日斋戒而掇之,潘大笑而去。
《奇闻录》:华州三家店西北道边有槐甚大,葱郁周回,可荫数亩,槐有瘿形如二猪相赴奔走,其回顾口耳头足一如塑者。
《宋史·王旦传》:旦父祜,尚书兵部侍郎,以文章显于汉、周之际,事太祖、太宗为名臣。尝谕杜重威使无反汉,拒卢多逊害赵普之谋,以百口明符彦卿无罪,世多称其阴德。祜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旦幼沈默,好学有文,祜器之曰:此儿当至公相。
《元达传》:达初名守旻,洺州鸡泽人。身长八尺馀,负膂力,善射。家业农,不任作苦,委耒耜,慨叹而去之。事任侠,纵酒。尝醉,见道旁槐树,拔剑斩之,树立断。达私喜曰:吾闻李将军射石虎饮羽,今树为我断,岂神助欤。《五行志》:大中祥符八年,晋州庆唐观古柏中别生槐,长丈馀。
《谈苑》:吕蒙正方应举,就舍建隆观,缘干入洛锁室而去。自冬涉春,方回启户视之,床前槐枝丛生,高二三尺,蒙茸合抱。是年登科,十年作相。
《笔录》:熙宁中,吴仲庶知成都。一日,文明厅前大槐枝叶皆出,烟色青白如焚香。至暮方止,未知其故。历访儒士,莫知其说。惟杨损之云:《阴符经》称,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疑将有将士作难,而不成者。后月馀,果有告戍卒议乱者皆获。
《宋史·五行志》:元丰六年五月,卫真县洞霄宫枯槐生枝叶。
《墨庄漫录》:元祐中,哲宗旬日一召辅臣于迩英阁听讲读。时曾肇子开,苏辙子由,自左右史,并除中书、舍人入侍讲筵。子由作诗呈,同省诸公悉和之。迩英、延义皆祖宗所建讲阁,日讲记注官,赐坐饮茶,将罢,赐汤,仍皆免拜,无复外廷之礼。故子开诗云:二阁从容访古今,诸儒葵藿但倾心。君臣相对疑宾主,谁识昭陵用意深。迩英阁前槐后竹,双槐极高,而柯叶拂地,状如龙蛇。或谓之凤尾槐。子开诗云:凤尾扶疏槐影寒,龙吟萧瑟竹声乾。汉皇恭默尊儒学,不似公孙见不冠。子由诗云:铜瓶洒遍不胜寒,雨点匀圆冻未乾。回首曈昽朝日上,槐龙对舞覆衣冠。并谓此也。政和四年十二月辛丑,元氏县民王寘屋柱槐木再生,枝叶高四十馀尺。是岁,泽州、台州槐木连理。《梦溪笔谈》: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阁者,多至入相。学士争槐厅,至有抵彻前人行李而强据之者。予为学士时,目观此事。
《朱子语类》:国朝殿庭惟植槐、楸,郁然有严毅气象。《嵩游记》:少林寺秦封槐风摧二十年矣,今寺东一槐亦可数百年,黠僧往往谬指以誇游人。
《泰山记》:延禧殿唐槐一株,中空而半枯。《临洮府志》:府治南万寿观内,槐树僵死二十馀年。元至正中,道士程守善素有道行,住持斯观,其槐复苏,枝叶畅茂,咸以为异。
《鸡泽县志》:嘉靖二十五年,儒学两槐合干,人异之,号连理槐。
《饶州府志》:万历九年,馀干令修康山忠臣庙。前有古槐合围,中空外枯,已经数十年,至是枝叶复茂。《同州志》:天启元年,韩城儒学大槐自焚。
《保定府志》:崇祯九年,夏六月,新安田家庄槐树开鸡冠花。
《昌平州志》:窦槐在州东北十里许,入东山口,至龙虎庄,相传为窦禹钧读书处。基已湮没,大槐其故物也。伟干轮囷,广可数十围,中空墁以白垩,地布以砖,甚轩敞,能容客八九人,竟台座非促席也。其外虬枝蓊薆,下垂至地,若堕若升。好事者,每以朱漆柱掖之,虽槐易空易茂,性之固然,而此树之奇,特惟见者,为能駴其得,未曾有或以媲之。武侯庙前古柏,不屑也。《博野县志》:县治仪门西有宋初古槐一,株根深枝茂,郁然高耸,真奇观也。《定州志》:苏东坡手植双槐在雪浪斋前,东西近六百年矣。东者,葱郁如舞凤。西者,尝自生火救之而止。槎枒竦拔,大类龙爪,观者爱慕,比诸甘棠。
《沙河县志》:槐碑在峰峦寺内,有二大槐树夹古碑一通。
《保安州志》:槐钟在桑园堡西门外,元帝宫墀植三槐。明永乐间,庙祝悬钟,低枝槐发数抱啮钟至全没今可见者二齿而已。
《嘉兴县志》:槐潭在县北三十里相荡之北。宋高宗南渡时,有汴人王氏为宋承事公,随辇南渡,筑室于此。手植槐于屋侧,寄意三槐之义,故名,迄今数百载。方春则藤萝郁葱,枝叶条畅焉。《济南府志》:王氏大槐在新城县署,新街之西。相传邑善人王伍常于槐下作饘粥,以饲饥者。人挂其笠于槐累累如也。后梦满树皆挂进贤冠,云孙曾以下科第蝉联,遂以大槐王氏名其族。
唐槐在岳庙内,延禧殿前,今枯。
灵槐在新泰县治仪门内,元至元二年,县省入莱芜,此槐遂枯,三十一年复置新泰,此槐复荣。
《济宁州志》:槐隐园,刺史郑真别墅。古槐一株,大可荫亩,啸咏其下,因以名园。
《汶上县志》:古槐在新桥驿内,宋文丞相有诗咏之,今不存矣。
《茌平县志》:灵槐在大成殿前,其上八柯盘旋,如龙爪之形,时有紫云覆于上,每天阴则见之。
《恩县志》:四女树镇,相传有四女不嫁,孝养父母,共植一槐,遂名其地。
《青州府志》:临淄矮槐亭,县西南二十里邮亭处有古槐十株,高五尺许,人传宋艺祖未帝时,过此常挂袍于上。盖俗言不足道也,今人家园圃多有之。
莒州署内有古槐,半体如枯槎而根叶敷茂。相传是刘章手植,元时此树尚存,今无可考。
《昌乐县志》:方山山半有池,池头古槐一本,质古而坚,作鼎彝色,相传数百年物。
《昌邑县志》:孙膑庙在县西北瓦城,村中有古槐二株,老干盘错,枝叶俯垂,旋转百结,有龙蟠云绕之态,世传孙子擒龙晒袍处,谓之奇槐。
《太原府志》:开栅镇圣母庙,乃轩辕宫人西陵氏。土人以养蚕,故祀之,莫知其始。内古槐一株,径四围,世传千有馀岁。正德间枯,至嘉靖再生。初腹空如磬,内盛石子,再生后内外坚实,若嫩树然。
《阳曲县志》:晋阳都城北有槐木,一日三荣三悴。《祁县志》:故县即晋祁大夫奚食邑,在今县治东南十五里,有老槐一章,丰本臃肿,臞枝卷曲,祁人护之,有过甘棠云。
《盂县志》:圣槐在文庙东侧,自建学来有之脱壳数层,上垂螺髻枝,环绕如虬。宋大观碑覆其下,历风雨兵火不毁。
城武村大觉寺,古槐一株。扶疏苍老,根旁挺生小槐,三株左右班列,如子侍母,亦一奇也。
《平阳府志》:如意里戒定寺,古柏一株。其身五围,根盘处八围,上有九枝,俱似龙形。中空处生一槐,大两围,枝屈曲如蛇,盘旋于柏枝九龙之上,亦一奇物也。《汾阳县志》:仙槐观在城隍庙之北,相传其地有槐,枯朽如刳舟。金皇统中,遇异人投药其中,倏长茂如初。故州人饰观以仙槐名,今观中他槐亦盛。
《荥阳县志》:古槐在县东三十里,盘根错节,形极奇怪。一枝西北垂地而起,势如虬龙,高帝曾休息其下,系马于此,因名系马槐。弘治间始枯,元人图其形,刻石而置于学宫仪门之东壁间。
《彰德府志》:涉县有三槐,皆植自唐宋。一在固县村,大十数围,枝干扶疏,状若虬龙。一在滩里村,连数抱漳水发,乡人依之全活甚众。一在上东村,大六七围,枝叶荫密,苍郁可爱。《淇县志》:摘星楼在县城西北隅,与城相接,相传纣与妲己观朝涉之处。今遗址尚存,有双槐植其上,苍翠绝伦,不记岁月。
《修武县志》:连理槐在县西二十里义门村,两树相去三步许,上有一枝,交贯甚茂,宋张公毅家物也。《洛阳县志》:房氏,洛故家。将营室,一木忽甲拆于庭,视之,则槐也。久之,乔木上耸,密叶四布,观者以为昌盛之兆,厥后子仪果联登进士,遂匾其堂曰:祯槐。堂不忘厥初也。
《宝丰县志》:白雀异槐在父城,相传槐荫甚盛,枝节状如龙形,其叶状如龙爪,蝼蚁不敢上。每遇丰年,必有白雀巢于其巅,寺因以志双美。今槐枯不春,雀亦拚飞不回矣。
《兴平县志》:太上槐,初安禄山反,明皇幸蜀至马嵬,手植槐焉。及肃宗即位,灵武銮舆返京,见之曰:此太上槐也。俗讹为太上老君云。
《鄠县志》:双槐在县治大门内东,宋嘉祐间,程明道先生为主簿时手植,至今已数百年,而老干扶疏,状若虬龙,诚奇观也。
《临潼县志》:连理木在朝元阁南,或云玉女殿东,古槐两树相连。
《三水县志》:双槐堡在邑西五十步,四壁悬崖,碧流东绕,下有古槐,一根二干,故名。
《六合县志》:县治内古槐四株,龙形盘曲,其顶四散平覆,宛如张盖,亦一奇观。
《黟县志》:老槐树在广安寺头门,其大蔽牛。
《常熟县志》:曾丞相怀当南渡时,从江右迁常熟,居邑之东乡手植槐于庭。颜其堂曰:三槐。至今木本中虚而枝叶尚茂。

槐部杂录

《尚书逸篇》:北社惟槐。
《管子》:五沃之土,其木宜槐。
《庄子》:阴阳错行则天地大絯,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注〉言阴阳气郁,则雷霆奋击水中,起火而焚大槐。槐者,东方之木,老而生火,在人身则谓龙雷之火,难以直折是已。
《淮南子》:槐之生也,入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更旬而始规,二旬始成叶。
九月官候其树槐。
老槐生火。
槐氏树以青槐遂人,秋取槐檀之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六合所包,阴阳所煦,雨露所濡,道德所扶,此皆生一父母而阅一和也。父天母地,故槐榆与橘柚合而为兄弟,广有与三危通而为一家。
《三辅黄图》:甘泉谷北岸有槐树,今谓玉树。根干盘峙,三二百年木也。《杨震关辅古语》云:耆老。相传咸以谓此树,即扬雄甘泉赋所谓玉树青葱也。
春秋元命苞树槐,听讼其下。〈注〉槐之言归也。情见归实也。
《抱朴子》:槐子新瓦合泥封之,三十馀日,其表皮皆烂,乃洗之,如大豆。日服之,此至补脑。早服之,令人发不白,而长生。
《天元主物簿》:老槐生丹。
《全唐诗话》:唐语云:槐花黄举子忙。
《山家清供》:杜甫诗云: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即此见其法于夏,采槐叶之高秀者,汤少瀹,研细滤清,和面作淘,乃以醯酱熟蒸,簇细苗以盘行之,取其碧鲜可爱也。末句云: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不惟见诗人一食未尝忘君,且知贵为君王,亦珍此山林之味旨哉。诗乎。
《续本事诗》:俗云:槐花黄,举子忙。谓槐之方花,乃进士赴举之时,而唐诗人翁承赞诗云:雨中妆点望中黄,勾引蝉声送夕阳,忆得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乃知俗语亦有所自也。
《野客丛谈》:扬子云甘泉赋,玉树青葱。颜师古注:玉树,武帝所作集众宝为之。向注文选亦谓武帝植玉树于此宫,以碧玉为叶。案《三辅黄图》云:甘泉宫北有槐树,今谓玉树,根干盘峙,三二百年木也。杨震关辅古语记曰:耆老。相传咸以谓此树,即扬雄甘泉赋玉树青葱者也。又观《隋唐嘉话》《国史纂异》《长安记闻见录》等杂书,皆言汉宫以槐为玉树,因知晋人所谓芝兰玉树者,盖指此物也。又考汉武故事,上起甲帐乙帐,前庭种玉树,珊瑚为枝,碧玉为叶,自在神宫中,则非甘泉宫事,如师古与向之注为甚谬,而左思之见未审也。古来文士,如曹丕、曹植、王粲、挚虞、庾倏、傅巽、庾信之徒,皆有槐赋。其述种于宫殿之间,美致曲尽,独未有以玉树为言者。何邪。纪少瑜诗:玉树起千寻。曹植诗:绿萝缘玉树。得非即此乎。后汉梁刘举亦曰:玉树青葱。
《淳化县志》:扬雄甘泉赋曰:翠玉木之青葱兮,璧马犀之璘㻞。左思讥之曰:果木生非其坏于义虚而无證。李善引《汉武故事》则曰:上起神屋前庭植玉木,珊瑚为枝,碧玉为叶。若如所言,则是木也。盖用珊瑚碧玉装饰为之,其谓翠。而青葱皆状碧玉之色而已,非真有是木。根著,其地也,至《黄图》则又有异矣。曰:甘泉谷北岸有槐,今为玉木,根干盘峙,三二百年木也。《十道志》所记亦同。《杨震关辅古语》云:耆老。相传咸以为此木,即扬雄所谓玉木青葱者也。详此二说,又直谓木本槐也,而名之以为玉木焉耳。予即本赋,上下文求之,则雄指殆可类推也。曰:璧马犀之璘㻞,则非有真马,真犀也。直以璧玉刻为其形焉耳,世固无璧马、璧犀也。又曰:金人屹以承虡者,虡,钟虡也。则比木虡加珍矣,故誇之以见其盛也。于是合三者言之则玉也,璧也,金也,实非土毛而皆假物为之,则《汉武故事》所著大为可据也。若指其木以为槐,亦自一时所见,然槐叶望秋先零,不贯四时,其碧不长,恐非雄之所誇也。

槐部外编

《异闻录》:淳于棼家广陵郡,宅南有大古槐,枝𠏉条密,棼与群豪大饮其下。贞元七年,因沈醉致疾,二友扶之归卧。梦二使曰:槐安国王奉邀棼随二使,指古槐驱入穴中。题曰:大槐安国。入见王妻,以次女瑶芳号金枝公主。有群女曰华阳姑,青溪姑。上仙子,下仙子,辈皆侍从,命守南柯郡。棼至郡,二十馀年,使者送出穴。遂寤,斜日未隐于西垣。馀尊尚湛于东牖,梦中倏忽若度一世矣。因与客寻槐下穴洞,然明朗可容一榻,有大蚁素翼朱首,长可二寸,乃槐安王又穷一穴。直上南枝,即南柯郡也。
《五色线》:审雨堂,古槐中蚁穴也。卢汾常叩树,有一女子衣青衣出,引汾入见。厅堂危豁,有堂题曰:审雨堂云。
《酉阳杂俎》:有陈朴,元和中,住崇贤里北街。大门外有大槐树,朴常黄昏徙倚窥外,见若妇人及狐犬老乌之类飞入树中。遂伐视之,树三槎,一槎空中,一槎有独头栗一百二十,一槎中襁一死儿,长尺馀。
《宣室志》:有厉泉县民吴偃,家于田野间。有一女十岁馀,一夕忽遁去,莫知所往。后十馀日,偃梦其父谓偃曰:汝女今在东北隅,盖木神为祟,偃惊而寤。至明日,即于东北隅穷其迹,果闻有呼唫之声。偃视之,见其女在一穴内,口甚小,然其中稍宽敞,傍有古槐,木盘根极大,于是挈之而归。兀然若沈醉者,会有李道士至,偃请符术呵禁其女,忽瞬而语曰:地东北有槐木,木有神引,某自树腹空入地下穴内,故某病。于是伐其树,后数日,女病始愈。
《原化记》:京洛间有士人子弟,忘其姓名,素善雕镂。因行他邑山路,见一大槐树,荫蔽数亩,其根旁瘤瘿如数斗,瓮者四焉。思欲取之,人力且少,又无斧锯之属,约回日采取之,恐为人先采。乃于衣篑中取纸数张,割为钱,系之于树瘤上,意者欲为神树,不敢采伐也。既舍去数月而还,大率人夫并刀斧欲伐之,至此树侧,乃见画图影,旁挂纸钱,实繁复有以香醮奠之处。士人笑曰:村人无知,信此可惑也。乃命斧伐之,次忽见紫衣神在旁容色屹然,叱仆曰:无伐此木。士人进曰:吾昔行次见槐瘤,欲取之,以无斧锯,恐人采之,故权以纸钱占护耳,本无神也。君何止遏。神曰:始者,君权以纸钱系树之后,咸曰神树能致祸福,相与祈祀,冥司遂以某职受享酹,今有神也。何言无之。若必欲伐之,祸其至矣。士人不听。神曰:君取此何用。客曰:要雕刻为器耳。神曰:若尔可以善价赎之乎。客曰:可。神曰:所须几何。士人曰:可遗百千。神曰:今奉百绢于前,五里有坏坟,绢在其中,如不得者,即复此相见。士人遂至坏坟中,果得绢,一无欠焉。
《太平广记》:开成中,有江叟者,多读道书,广寻方术,善吹笛,往来多在永乐县灵仙阁。时沈饮酒适阌乡,至盘豆馆东官道大槐树下,醉寝。及夜,艾稍醒,闻一巨物行声,举步甚重。叟闇窥之,见一人崔嵬高数丈,至槐侧坐,而以毛手扪叟曰:我意是树畔锄儿,乃瓮边毕卓耳,遂敲大树数声曰:可报荆山中二郎,来省大兄。大槐乃语云:劳弟相访。似闻槐树上有人下来与语。须臾,饮酌之声交作。荆山槐曰:大兄何年抛却两京道上槐王耳。大槐曰:我三甲子当弃此位。荆山槐曰:大兄不知老之将至,犹顾此位,直须至火入空心,膏流断节而方知退,大是无厌之士,何不如今。因其震霆自拔于道,必得为材用之木搆,大厦之梁栋,尚存得重重碎锦,片片真花,岂他日作朽蠹之薪,同入爨为煨烬耳。大槐曰:雀鼠尚贪生,吾焉能办此事邪。槐曰:老兄不足与语,告别而去。及明,叟方起,数日至阌乡荆山中见庭槐森耸,枝干扶疏,近欲十围,如附神物,遂伺其夜以酒脯奠之云。某昨夜闻槐神与盘豆官道大槐王论语云云。某卧其侧,并历历记其说,今请树神与我言语。槐曰:感子厚意,当有何求。殊不知尔夜烂醉于道夫乃子邪。叟曰:某一生好道,但不逢其师。树神有灵,乞为指教,使学道有处,当必奉酬。槐神曰:子但入荆山寻鲍仙师,脱得见之,或水陆之间必获一处度世。盖感子之请,慎勿泄吾言也。君不忆华表告老狐,祸及余矣。叟感谢之,明日遂入荆山,缘岩循水,果访鲍仙师,即匍匐而礼之。师曰:子何以知吾而来师也。须实言之。叟不敢隐,具陈荆山中之树神言也。仙师曰:小鬼焉,敢专辄指人,未能大段诛之,且飞符残其一枝。叟拜乞免。仙师曰:今不诛,后当继有来者。遂谓叟曰:子有何能。一一陈之。叟曰:好道癖于吹笛。仙师因令取笛而吹之。仙师叹曰:子之艺至矣,但所吹者枯竹笛耳。吾今赠子玉笛,乃荆山之尤者,但如常笛吹之三年,当召洞中龙矣。龙既出,必衔明月之珠而赠子。子得之,当用醍醐煎之三日,凡小龙已脑疼矣。盖相感使其然也,小龙必持化水丹而赎其珠也。子得当吞之,便为水仙,亦不减万岁,无烦吾之药也,盖子有琴高之相耳。仙师遂出玉笛与之。叟曰:玉笛与竹笛何异。师曰:竹者,青也,与龙色相类能肖之吟,龙不为怪也。玉者:白也,与龙相剋,忽听其吟,龙怪也。所以来观之,感召之,有能变耳义出于元。叟受教乃去,后三年方得其音律。后因之岳阳刺史李虞馆之时大旱,叟因出笛夜于圣善寺经楼上吹,果洞庭之渚龙飞出而降云,绕其楼者不一。遂有老龙果衔珠赠叟。叟得之,依其言而熬之二昼,果有龙化为人,持一小药合有化水丹,匍匐请赎其珠。叟乃持合而与之珠。饵其药,遂变童颜,入水不濡,凡天下洞穴无不历览。后居于衡阳,容发如旧。
《续夷坚志》:昆崙山石落村刘氏,尝于海滨得百丈巨鱼,取骨为梁构堂曰:鲤堂,堂前一槐荫蔽数亩。忽梦女冠自称麻姑,乞此树修庙,刘漫许之。后数日风雷大作,昏晦如夜,失槐所在,相与求之,麻姑庙中树已卧庙前矣。
《安福县志》:邑南欧阳氏庭有槐一株,枝叶茂而干中空。永乐癸卯四月望日,突有双童子长尺二三许,白面丱角,绿衣皂靴,自干中出攀援上下。家人见而叱之,不为动。里之人环观焉,寻双童化二青乌飞去,或怪以问利贞谢先生。先生曰:木边有鬼,槐瑞也,非怪也。是年欧阳隆、欧阳兴并举于乡,谢言验焉。
《保定府志》:神槐在郡城北,崇庆寺东庑下,大可十围,枝叶蓊郁,元时植也。至隆庆二年,近百岁。寺僧许鬻舆人,诘朝伐之。适一僧自都至住寺中,夜梦黄衣老人跪床下诉言来日己有难,哭恳救。僧惊寤,晨以白之郡人郭廷相,共异之。顷之舆人至,执斧锯立槐旁,睥睨揆度拣为舆材。廷相见之,悟僧梦,盖即此具以故告舆人,倍给其值而去,树以留,远近共传为神槐。及今有百年,枝干如虬,而兔目婆娑已。
仙槐在安肃县治西十里屯。相传有马姓者患病几不起,一日有异人至,授以丹饵,令服之,且绐之曰:病愈,当割半产谢我。疾果瘥,恐其索谢,仍佯为疾。异人已知之,遂从其耳取一物而去,出门见枯槐,投丹于中,树后荣茂。土人有病者,取其枝干之皮,煮水服之,即愈。
《唐山县志》:神槐在泜河东岸。明河堤数溃,民受其害,有神示梦于邑人曰:我城隍神也,悯若等久罹阳侯之难,今已植树砥障矣。厥明视之,岸畔果有槐生焉,自是终。明朝无河决之患。
《零陵县志》:柳应辰在郡,夜读书,有物引手入窗柳,援笔书字于其手而去,明日见于州治后古槐上,遂伐之。
《潼川州志》:崇祯末,治南有古槐,每夜闻响声若喧哗。然闻者乘月夜瞷之,见暗云集树,约有数百人物,高五六寸许,俱拥官盖,乘车马从底升杪,渐渐散去,或以为异,或以为祥,居民遂伐其,树而灭其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