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十九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二百十九卷目录

 桃部纪事二
 桃部杂录
 桃部外编

草木典第二百十九卷

桃部纪事二

《孙公谈圃》:石曼卿通判海州,以山岭高峻,人路不通,略无花卉点缀照映,使人以泥裹桃核抛掷于山岭。上不数年间,花发满山,烂如锦绣。
《花史》:蔡君谟水晶枕中有桃一枝,宛如新折。
《鸡肋编》:范纯仁女孙病狂,尝闭于室中,窗外有大桃树一株,花适盛开,一夕断棂登木,食桃花几尽,自是遂愈。
《苏东坡集》:李公择与客游天柱寺,还过司命祠下,道旁见一桃烂熟可爱,当往来之冲而不为人之所得,疑其为真灵之瑞。分食之则不足,众以与公择,公择不可。时苏徐二客,皆有老母七十馀。公择使二客分之,归遗其母。人人满意。过于食桃此事,不可不识也。《东坡杂记》:黄州岐亭有王翊者,家富而好善。梦于水边见一人为人所殴伤,几死。见翊而号,翊救之得免。明日偶至水边,见一鹿为猎人所得,已中几疮。翊发悟,以数千钱赎之鹿,随翊起居,未尝一步舍翊。又翊所居,后有茂林果木。一日,有村妇林中见一桃过熟而绝大独在。木杪乃取而食之,翊适见,大惊。妇人食已弃其核,翊取而剖之,得雄黄一块,如桃仁。乃嚼而吞之,甚甘美。自是断荤肉,斋居一食,不复杀生。亦可谓异事也。
《画史》:徐熙大小,折枝吾家,亦有士人家。往往见之翎毛之伦,非杂玩故不录。桃一大枝,谓之满堂春色在余家。
《宋史·五行志》:绍兴二十一年,建德县定林寺桑生李实,栗生桃实,占曰:木生异实,国主殃。
《老学庵笔记》:杨廷秀在高安有诗云:近红莫看失燕支,远白宵明雪色奇。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晓退之诗。予语之曰:此意古人已道,但不如公之详耳。廷秀愕然问:古人谁曾道。予曰:荆公所谓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是也。廷秀大喜曰:便当增入小序中。《欧阳公梅·宛陵王文公集》皆有小桃诗。欧诗云:雪里花开人未知,摘来相顾共惊疑。便须索酒花前醉,初见今年第一枝。初,但谓桃花有一种早开者耳,及游成都始识,所谓小桃者。上元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曾子固《杂识》云:正月二十开天章阁赏小桃,正谓此也。
《齐东野语》:天台营妓严蕊,字幼芳,色艺冠一时。唐与正守台日酒边,尝命赋红白桃花,即成《如梦令》云: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与正赏之双缣。《茅亭客话》:滕处士昌祐,字胜华,所居园中有金桃,深黄,剖之至核,红翠如金,味美为桃之最。
《郑志道·刘阮洞记》:鸣玉涧之东有坞,植桃数畦,花光射目,落英缤纷。点缀芳草,流红缥缈。随水而下,此昔人食桃轻举之地也。遂名曰桃花坞。
《六朝事迹》:桃花坞在蒋山宝公塔之西北,旧有桃花甚盛,今不复存。
霹雳沟在城东五里,王荆公诗云:霹雳沟西路,柴荆四五家。忆曾骑款段,随意入桃花。
《西湖志》:包家山多桃花,宋时有匾曰蒸霞。二月游人最盛,号小桃源。董嗣杲诗:绮霞蒸日透林梢,一簇南山尚姓包。冷水峪边苔色老,冲云楼下树阴高。园邻古道传耕籍,台倚青城想拜郊。欲趁桃花寻隐去,关门无锁不须敲。
《金门岁节录》:洛阳人家寒食食桃花粥。
《王维桢·游石城山记》:茅公尝与余游石城山中,其时三月矣,而桃尚未华。茅公讶之而问故。余谓:草木期虽至,犹须日曝之乃发耳。今四面连峰,云雾恒发,其上见日最难,桃华能乎。故得日,苟先梅常侵腊。得日苟后,桃乃失春,斯未足讶也。
《笔记》:茅山乾元观姜麻子,阎蓬头弟子也。黑夜纫衲,从扬州乞烂桃核数石,空山月明中种之,不避豺虎。自茶庵至观中,有桃花五里馀。
长春真人,本行碑真人,徵赴京师眷遇至渥遣中使赐上林桃师不食菜果者,十馀年矣。至是取其一啖之,重上赐也。
《峄县志》:宣德间王佐令荥泽,奉母宦邸。母病,冬月思桃。佐虔祷济渎神,池中忽浮二桃。出归奉母,其疾遂愈,人共异之。《重庆府志》:荣昌峰脑山崖畔,有巨石缝中突出桃一株,高丈馀,叶干与凡桃异,花实不常。宣德中桃实,各围尺许。每遇结,邑必有登第者。
《新昌县志》:正统中,俞用鼎敏古斋前,桃一树结子,一蒂七颗或五颗。《诸暨县志》:成化三年冬,桃李华。
《怀宁县志》:成化十二年丙申冬,大燠桃李华。
《安肃县志》:成化丁酉九月,桃李华。
《祁州志》:明成化间,民张海家产一桃,实甚大,金色俨如梨味,与常桃迥异。人目为金桃。
《颍上县志》:成化丁酉,桃李冬花。树有实如王瓜,体空亦不堪食。
《高安县志》:弘治八年,桃李冬华。
《丰县志》:弘治十五年,冬桃李花。
《嘉定县志》:弘治十六年癸亥夏四月,桃枝生华如木棉,启之色白无核。
《临洮府志》:正德元年秋,诸州县桃李花尽放。
《诸暨县志》:正德二年冬,桃李花有实者。
《新昌县志》:正德九年,桃李冬花成实。
《高安县志》:正德九年,桃李冬花,至有成实者。
《咸宁县志》:正德十一年,桃李冬花。
《钟祥县志》:正德十一年十二月,桃李花。
十三年秋八月,桃李花。
《临洮府志》:正德十四年秋八月,诸州县桃李重花。《吴县志》:正德十五年庚辰,冬桃李俱花。
《崇明县志》:正德十五年十一月,桃李花。
《海宁县志》:许黄门相卿,晚继陶儒人生,侍御闻造十六而孤,彊宗。乘其丧凌之侵,牟先墓将理于官。会出户邻媪饷桃母送孤及户而返,哀不自胜。乃刳桃而埋其核于地,曰:嗟乎,操行,如给事骨肉未寒,而孺子鱼肉乎。天其悔祸于许,则将有徵于斯桃。越三年,豪家戍而桃蕃以滋,巨于初桃。
《颍上县志》:嘉靖壬午冬和气如春,桃李诸果木皆华,间或有实者。
《宁德县志》:嘉靖九年十月,桃花盛开。
《石埭县志》:嘉靖十年十二月,桃李华。
《临洮府志》:嘉靖十四年秋八月,桃李重花。
《柏乡县志》:嘉靖二十四年冬十月,桃李花。
《涌幢小品》:嘉靖乙卯,上夜坐庭中,御幄后忽获一桃,左右侍者或见桃从空中坠。上喜曰:天赐也。修迎恩大典五日,明日复有一桃降。
《王叔承·茅山记》:夜次毗陵桃花园,花数十亩,映月如朝霞。忽忽,身在华阳梦中也。
《王立程·天台山记》:桃源洞,即汉永平中刘晨阮肇遇仙处。涧之东坞有桃数畦,春时花光射目,红雨点缀,芳草如踏锦茵。
《元中记》:宁波府城东旧传刘阮采药于此,春月桃花万树,俨若桃源。
《武夷杂记》:春山霁时,满鼻皆新绿香,访鼓楼坑十里,桃花杖策独行,随流折步,春意尤閒。
《花史》:简州天水一碧,放目无际,春月桃花甚繁。钱伸仲于锡山所居作芳美亭,种桃数千百株。蔡载作诗曰:高人不惜地,自种无边春。莫随流水去,恐污世间尘。
古田县黄檗山多桃树,下有桃坞、桃湖、桃洲,春月不减。武陵桃溪,在黄檗山下,春风微和,夭桃夹岸,亦胜境也。
溆浦,一名华盖山,昔人尝种桃千树,至今呼桃花圃。藜床沈馀戊辰冬,杪偶至灵济宫,遇道人授一桃特大,曰:与汝有缘,故以相赠。讶其非常,受而啖之,味甘美而核甚细。
《客燕杂记》:京师中佳果,有红桃、白银桃、小桃、蟠桃、合桃、酒红桃、霜下桃、肃宁八月桃。
《江郎山志》:山多绯桃,华而不实。
《黄山志》:桃花峰下有桃花源、桃花溪,处处皆桃花。《西湖志》:西湖栖霞岭,以岭上桃花烂漫,色如凝霞,故名。
《一统志》:平乐府仙岩富州口多桃花。旁有碧潭,游鱼可掬。
《镇江府志》:睦金卿太史在馆中,负才情狎侮侪辈。时翰长姓蔡同馆,有见桃作华者,为对云:苑内桃初放。太史应声云:堂上菜先生。蔡默然知其侮也。
《贵池县志》:嘉靖三十八年冬,桃李华。
《上海县志》:秦敕有桃一株,质𠏉并瘁,弃篱落间。嘉靖三十八年,春桃忽再荣而花,其子嘉。楫会闱捷书至。《长垣县志》:嘉靖三十九年冬,十月桃李花。
《宿迁县志》:嘉靖癸亥九月,桃复华。
《长垣县志》:隆庆元年冬,十月桃李花。
《松江府志》:隆庆二年冬,十月桃李花。
《宿迁县志》:隆庆辛未秋九月,桃复华,野卉尽菲,若盛春然。《潼关卫志》:穆宗六年九月,桃李花。
《溧水县志》:万历十八年十月既望,桃李花。
《什邡县志》:万历二十八年冬,什邡桃杏开花成实。《颍州志》:万历三十二年九月,桃杏花。
《南阳县志》:万历三十二年冬十月,南召桃李成华。《裕州志》:万历三十二年十月,桃花盛开如春。
《颍上县志》:万历三十四年九月,桃杏花。
《江阴县志》:万历四十年十二月,晴暖柳敷,叶桃作红。《如皋县志》:万历四十三年十一月,李新泰园中牡丹吐萼,桃榴有华,时值八旬,人以为瑞。
《怀宁县志》:万历四十四年丙辰冬,燠桃李华。
《陕西通志》:万历四十五年澄城冬月,桃李皆华。《同州志》:万历四十五年冬,燠桃杏开华。
《赣县志》:万历四十六年冬,桃李实。
《海宁县志》:天启元年二月,桃树一华,结实为桃李。邑人异之。
《钟祥县志》:天启五年十月,桃李华。
《金坛县志》:崇祯四年秋八月,桃有华。
《仙居县志》:崇祯五年,桃李冬实。
《淅川县志》:崇祯八年冬,开桃杏花。
《鸡泽县志》:崇祯九年十月,桃李花。
《新安县志》:崇祯十二年十月,桃李悉华。
《蒲圻县志》:崇祯十三年冬十一月,桃李尽华。
《南和县志》:近郭十里皆桃花,三月盛放,繁枝嫩蕊,靃靡悦目。
《滋阳县志》:桃园系鲁府种植,几二十里,郡人以为美观。
《武城县志》:桃园在甲马营北,春时桃李盛开,芳香袭人,俗名为小洛阳云。
《乐平县志》:白岩山畔有洞曰桃花,春月花开,烂然如锦。
《临汾县志》:月池,在千金堰北,周二百馀步,沿池堤畔并河渠两岸植桃柳数百株,一桃一柳相间。春光秋色,绮丽悦人,人多游赏。
《太平县志》:桃花洞,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蟠道村北,洞口桃一株自石中,出其花先放,香艳异常。清明节居人游赏焉。
《万泉县志》:桃花洞,在孤山南麓,前代洞旁种桃树甚多,故名。
《解州志》:桃花洞,在州西南七里条山之麓。昔人于十月之交见流水泛桃花,故名。
《襄垣县志》:桃林山,在县西一十里。旧因桃树丛茂,如林之状,故云桃林。
《黎城县志》:桃花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半山多桃树,故名。
《祥符县志》:桃花洞,在扬州门内西北,即上清宫道士所居之处。环植以桃,故名。
《陈留县志》:桃洞,去县西南五里,有道士种桃数行。每逢春和,桃花盛开,望之如云霞。
《西华县志》:山子头,在县东北三里,高十二丈有奇,俯瞰城中如碗上。多桃树,仲春之际,烂若红霞。《荥阳县志》:横岭,在县南二十里,卉木芳菲,桃花夹岸。行人至此,恍似入武陵云。
《河阴县志》:桃花峪,去县东北十四里,夹岸多桃林。春三月,花随风转,游人为之目眩。
《林县志》:黄华山东有桃花溪,两岸多桃,至春花开如锦。
桃源店,在吕谷前有居民百家,桃花流水,隐映交错。四面有桃花,每春尽百花开,过此花方盛。
桃花洞,在鲁班门西北。北齐高欢,冬月被兵围于此。期以桃花开,兵解。已而桃花果开,围遂解。自后洞口桃花冬月盛开,今不存。
《洛阳县志》:桃花山,在洛南伊川上,其山野桃甚多,世传古学仙者所种。
《伊阳县志》:桃源夹岸,桃花烂漫,河水绕出,其右鸟歌,花笑动人尘外之想。
《咸阳县志》:杜曲,即北杜故里,延袤十里,率种桃,春中烂漫如锦。
《商州志》:州西仙娥溪之南岸,绕西山一湾,南北约五七里,旷土平畴,桃花栉比。
《雒南县志》:书堂山,在县北为邑之主峰,迥出独尊,俯视境内。群山环向,拱揖山巅。奇石峨峨,陟望太华,三峰如削,传猎鹿者。闻其中,书声琅琅然。意在得鹿,不暇顾且。雪天也,见桃花烂漫如春,急以刀界其树而去归,求之山树,悉带刀痕。读书者,不可问矣。遂因以名山。
《华阴县志》:桃谷,以多桃得名。
《三水县志》:白石洞,在邑东七里,文倬天种桃百株于其麓,改名为桃源洞。春月绀红如锦,清流若带,奚翅武陵焉。
《延安府志》:葭州桃园,子在州西三十里,以地产桃树也。
《汉中府志》:沔县龙洞,有天生石桥如龙门状,内有石像,傍有仙桃颗,色特异,味亦甘美。
《江宁县志》:桃花坞,在城南永福寺后,家家种桃,高低相间,花盛开时如蒸红霞。游人醉迷远近,恍然如入异境焉。
《句容县志》:桃花崦,在小茅峰北,林壑幽邃,花卉纷敷,不异于武陵。
《怀宁县志》:百子山内广袤可二三里许,土性宜桃,春日遍开,如朱霞灿目,彷佛桃源。
《宿松县志》:东四十里曰桃花池,池畔多桃花。
《旌德县志》:奇石仙桃在县境,去资福寺二十步许,石涧有桃树,不花而实。
《舒城县志》:桃城镇春水潆洄,桃花满径,红绿参差,一时如绣。
《桃源县志》:状元墩,治东南半里许。桃花开时,游人登眺,艳色遍野。
《睢宁县志》:学前城,隈植桃李百馀株。春日始和,众芳竞发,殷红浅白,掩映亭桥。游者如问津,桃源迥非凡境。
《高邮州志》:胭脂山,在城内州治南,上种桃杏,春雨水流尽紫,故名。
《吴县志》:蟠螭山,俗呼为南山,在弹山南斗,入湖中作蜿蜒状,以此得名。其阴多桃花,春时望之如锦。桴庵,在灵岩山塘南,其村多植桃,名为小桃源。《武进县志》:桃原,城东新城濠高阜处。春时桃花盛开,延袤数里,游者拟武陵焉。
《江阴县志》:香山左冈中发一泉,纡回而下数十步,经石潭,少注溢而复流,夹涧有桃花,名桃花涧。
《广德州志》:桃花山,在州治东南六十里,山多桃花。《仁和县志》:皋亭山,在县治东北二十里,山前后桃花最盛,延播十里间。
《富阳县志》:小沙,又曰新沙,在望仙三图及江阴界,江绕水环,中间植桃十馀里。春时花放,一望皆堆锦错绣,不啻桃源。
《馀杭县志》:桃源山,县东三里,其地旧列植桃,花开如绣,故以名山。
《长兴县志》:桃花坞,在县治北二十五里,多桃花。《仙居县志》:桃花洞,县南三里南峰山侧,大溪环其足,每当二三月,桃花盛开,烂漫若锦。
《东阳县志》:桃源洞,在县南十里高城,有桃花万树,溪流汨汨,眺望有武陵人之想。
《龙南县志》:冬桃岭,去县治二百里,上多桃树。经冬始熟,故名冬桃。
《麻城县志》:桃花坞,在七里桥,濒河数百亩,皆植桃花。村落亭榭相间,游人杯酌无虚日。
《襄阳府志》:襄阳县桃花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山有桃千树,故名。
《澧州志》:桃花潭,城西北三里有石桥,并无桃树。水涨有桃花瓣常随水流出,因以名潭。
《安化县志》:桃子坳,在县北十里,相传昔有仙人鬻桃于此,植桃石上,至今石有桃痕。
《福州府志》:高盖山有溪曰桃花溪,元陈亿翁种桃数百本,每花时恒眠食其中,因以为名。
《龙岩县志》:龙岩洞口有桃二株,不根土壤,对峙石壁上,岁结碧桃数十颗,人以为仙桃云。
《沙县志》:淘金山,在和仁坊之西隅。元朝时遍山树桃,春花盛开,游人壶觞,殆无虚日。今丛薄中,往往有枯株著花者。
《翁源县志》:水源山上冬月有桃大如卵,樵人时见之。《永安州志》:天堂山,在州西北五十里,绝顶有桃数株,实大而甘。食之如蜜,若怀之下山即迷归路,至今传之。
《柳州府志》:青陵山,在罗城县北,山势绵远。昔有入山采笋者,遇老人坐桃树下,摘实啖之,归已旬日。《楚雄府志》:广通县西浦,夹岸桃花,策马行来,宛登山径。

桃部杂录

《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笺〉华如桃李者,兴王姬与齐侯之子,颜色俱盛。〈疏〉以王姬颜色如齐侯之子颜色故,举二木也。《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传〉琼瑶,美玉。《魏风·园有桃》:园有桃,其实之殽。〈朱注〉殽,食也。
《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笺〉投,犹掷也。
《左传》: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灾。〈疏〉服虔云:桃,所以逃,凶也。《神农经》: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临终日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
《管子》:五沃之土,其木宜桃。
《荀子》:桃李倩粲于一时,时至而杀。至于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性矣。
《庄子》: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是鬼智不如童子也。
《前汉书·沟洫志》:桃华水盛。〈注〉师古曰: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
《淮南毕万术》:孤桃枝之券,令鸡夜鸣。〈注〉取孤桃南北行枝,长三尺折以为券,涂以三岁雄鸡血,安栖下则鸡夜鸣。
《典术》:桃之精生,在鬼门以制百鬼,故今作桃梗人著门以厌邪。
汉官仪二千石绶青地,桃花缥三彩。
《新论·知伯》:庖人亡炙一,而即知之。韩魏将反,而不能知;邯郸子阳园亡一桃,而即觉之。其自亡也,而不能知。斯皆锐情于小而亡大者也。
《侯鲭录》:桃茢以除不祥,今人以桃枝洒地辟恶。《述异记》:桃之大者为木桃。《诗》云:投我木桃,是也。《彦周诗话》:春时秾丽,无过桃柳。桃之夭夭,杨柳依依。诗人言之也。老杜云: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不知缘谁而波,及桃花与杨柳矣。
荆公《桃花诗》云:晴沟涨春绿周遭,俯视红影移鱼舠。皆观其影也,其后云:攀条弄芳,畏晼晚已见黍雪盘中毛事。见《家语》
《东坡志林》:世人见古德有见桃花悟道者,争重桃花,便将桃花作饭,五十年转没交涉。正如张长史见担夫与公主,争路而得草书之气。欲学长史书,日就担夫求之,岂可得哉。
《纪谈录》:陶渊明所记桃花源,人谓桃花观即是其处,不知公盖寓言也。
《话腴》:桃杏双仁者必杀人,其花本五出,有六出,必双仁而杀人矣。反常故也。
《墨庄漫录》:王黼当明盛时,搜求四方瑰奇之物,以充玩好。有人以桃核半枚来献,中容米三四斗,其间题咏之字满矣。李之仪端叔题云:观此桃,则退之所谓华山十丈莲,信有之矣。今不知存否也。予尝观《洽闻记》云:吐谷浑桃如大石瓮,岂非此桃也耶。
《全唐诗话》:沈存中云:唐人以诗主人物故,虽小诗莫不极工而后已。所谓旬锻月鍊者,信非虚言小说。崔护《题城南诗》其始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以其意未全、语未工改第三句曰:人面祇今何处去。至今所传有此两本,惟《本事诗》作祇今何处在,唐人诗大都如此。虽有两,今字不恤也。取语意为主,耳后人以其有两,今字故多行前篇。
梦书桃为守禦,辟不祥。梦见者,守禦官。
《癸辛杂识》:桃树生小虫,满枝黑如蚁,俗名砑虫。虽用桐油洒之亦不尽,去其法,乃用多年竹灯檠挂壁间者,挂之树间,则纷纷然坠下。此物理有不可晓者,戴祖禹得之老圃云。
《花经》:三品七命碧桃、千叶桃,五品五命绯桃花。《闻雁斋笔谈》:桃之品,无虑数十,绛碧夭绯总堪,极目然夭者,故自正色耶。至于人面桃,则桃之变极矣,莹白如雪光浮,白外素者,故艳不艳于此方之梅花,则今古雅俗正复迥然。藉使敷蘤一时,堪作梅嬖夭夭者,云从可也。
《香宇诗谈》:今花始开曰:试花张司业,新桃行植之三年馀。今夏初试,花月令桃始,华亦读如试。
《瓶花谱》:三品七命,各色千叶桃。
《瓶史》:月表二月,花盟主绯桃花,使令木桃三月花,盟主碧桃。
《花历》:二月桃夭。
《灌园史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予谓桃花如丽姝,歌舞场中定不可少,李花如女道士,烟霞泉石间独可无一乎。
《金台记闻》:偷桃事有两,一说王母献桃于武帝,东方朔从旁窃视之。王母指之曰:此儿已三度偷吾桃矣。一说武帝时,东方之国贡小人,至使朔,辨之朔曰:王母种桃,三千岁一结子,此儿已三度偷桃矣。未知孰是。
《岩栖幽事方》云:食三树桃花尽者,则颜色亦如之。《群芳谱》:将桃核刷净,令女子艳妆种之,他日花艳而子离核。

桃部外编

《风俗通》:按黄帝书,上古之时有神荼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索山上桃树下简阅百鬼,妄祸害则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以卫凶也。
《搜神记》:前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旦乘木羊入蜀中,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绥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能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数十处。
《尹喜内传》:老子西游省太真,王母共食碧桃紫梨。《白玉蟾集》:宁都金精山,系第三十五福地。汉初张芒女丽英入山,获二桃得道。长沙王吴芮聘焉,至洞中,见女乘紫云在半空,谓芮曰:吾为金星之精,降治此山。言讫升天而去。
《汉武帝内传》:七月七日西王母降,命侍女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乃止。
《博物志》:汉武帝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乃供帐九华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于殿西南,面东向头上戴七种,青气郁郁如云,有三青鸟如乌大。使侍母傍。时设九微灯,帝南面西向,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母食二枚,惟帝与母对坐,其从者皆不得进。时东方朔窃从殿南厢,朱鸟牖中窥母。母顾之谓帝曰:此窥牖小儿尝三来盗吾桃。帝乃大怪之。由此世人知方朔神仙也。
《汉武故事》:东郡献短人,帝呼东方朔。朔至,短人因指朔谓帝曰:西王母种桃,三千年一著子,此儿不良,已三过偷之矣。
《神仙传》:张道陵弟子至数万,九鼎大要惟付王长一人。有赵升者,从东方来,陵将诸弟子登云台绝岩之上,下有一桃树如人臂,傍生石壁下,临不测之渊,桃大有实。陵谓诸弟子曰:有人能得此桃实,当告以道要。于时伏而窥之者二百馀人,股战流汗,无敢久临视之者,莫不却退而还谢,不能得。升一人乃曰:神之所护,何险之有。圣师在此,终不使吾死于谷中耳。师有教者,必是此桃有可得之理故耳。乃从上自掷投树上,足不蹉跌,取桃实满怀。而石壁险峻,无所攀缘,不能得返。于是乃以桃一一掷上,正得二百二颗。陵得而分赐诸弟子各一,陵自食一,留一以待升。陵乃以手引升,众视之,见陵臂加长三二丈引升,升忽然来还。乃以向所留桃与之。升食桃毕,陵乃临谷上戏笑而言曰:赵升心自正,能投树上足不蹉跌。吾今欲自试投下,当应得大桃也。众人皆谏,惟升与王长嘿然,陵遂投空不落桃,失陵所在四方。皆仰上则连天,下则无底,往无道路,莫不惊叹悲涕。惟升长二人良久乃相谓曰:师则父也,自投于不测之崖,吾何以自安。乃俱投身而下,正堕陵前,见陵坐局。脚床斗帐中。见升长二人,笑曰:吾知汝来。乃授二人道。毕三日乃还,归治旧舍,诸弟子惊悲不息。后陵与升长三人皆白日冲天而去。
董子阳,少知长生之道,隐博落山中九十馀年,但食桃,饮石泉。
樊夫人与夫刘刚俱学道术,各自言胜。中庭有两大桃树,夫妻各咒其一,桃便相斗击,良久,刚所咒者树走出篱外。
高丘公服桃胶而得仙。
《拾遗记》:汉明帝阴贵人,梦食瓜甚美,帝使求诸方国。时燉煌献异瓜种,恒山献巨桃核瓜,名穹隆,长三尺,其形屈曲,味美如饴。父老云:昔道士从蓬莱山得此瓜,云是崆峒灵瓜。四劫一实,西王母遗于此地,世代遐绝,其实颇在。又说巨桃霜下结花,隆暑方熟,亦云仙人所食。帝使植于霜林园,园皆植寒果积冰之节,百果方盛。俗谓之相陵。与霜林之声讹也。后曰:王母之桃,王公之瓜,可得而食,吾万岁矣。安可植乎。后崩。内侍者见镜奁中有瓜桃之核,视之涕零,疑非其类耳。
《幽明录》: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路不得返。经十馀日粮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大有子实而绝岩环涧,永无登路。攀缘藤葛然后得上,各啖数桃而不饥。下山一大溪边有二女,姿质妙绝。因要还家。敕婢云:刘阮二郎,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速作食。有胡麻山羊脯甚美,遂留半载馀。二人怀土求归,女曰:宿福所牵,何复欲还。因指示还路。既出,无复相识,问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
《抱朴子》:五原蔡诞入山而还,欺其家人云:到昆皋山有玉桃玉李,形如世间者,但光明洞彻而坚,以玉井水洗之,便软而可食。
《异苑》:晋义熙中,永嘉松阳赵翼与大儿鲜共伐山桃树,有血流,惊而止。后忽失第,三息所在,经十日自归,空中有语声,或歌或哭。翼语之曰:汝既是神,何不与相见。答曰:我正气耳。舍北有大枫树,南有孤峰,名曰石楼,四壁绝立,人兽莫履。小有失意,便取此儿著树杪及石楼上。举家叩头请之,然后得下。
《甄异记》:谯郡夏侯文规亡,后见形还家,经庭前桃树边过曰:此桃我昔所种,子乃美好。其妇曰:人言亡者畏桃,君何不畏耶。答曰:桃东南枝长二尺八寸向日者,憎之。或亦不畏也。
《集仙录》:金母降谢自然,将桃一枝悬臂上,有三十颗碧色大如碗,云此犹是小者。
《酉阳杂俎》:长白山,相传古肃然山也。岘南有钟鸣,燕世桑门释惠霄者,自广固至此岘。听钟声稍前,忽见一寺,门宇炳焕,遂求中食。见一沙弥,乃摘一桃与霄,须臾又与一桃语霄曰:至此已淹留,可去矣。霄出,回头顾失寺。至广固见弟子,言失和尚已二年矣。霄始知二桃,兆二年也。
《史》:论在齐州时,出猎至一县界,憩兰若中,觉桃香异常,访其僧。僧不及隐,言近有人施二桃,因从经案下取出献论,大如饭碗。时饥,尽食之。核大如鸡卵。论因诘其所自,僧笑向实谬言之,此桃去此十馀里。道路危险。贫道偶行脚见之,觉异,因掇数枚。论曰:今去骑从。与和尚偕往。僧不得已,导论北去荒榛中,经五里许,抵一水。僧曰:恐中丞不能渡此。论志决往,乃依僧解衣戴之而浮,登岸,又经西北,涉二小水。上山越涧数里,至一处奇泉怪石,非人境也。有桃数百株,干扫地,高二三尺,其香破鼻。论与僧各食一蒂,腹果然矣。论解衣将尽力苞之,僧曰:此或灵境,不可多取。贫道尝听长老说,昔日有人亦尝至此,怀五六枚,迷不得出。论亦疑僧非常,取两个而返。僧切戒,论不得言论。至州使招僧,僧已逝矣。
仙桃出郴州苏耽仙坛。有人至心祈之,辄落坛上,或至五六颗,形似石块,赤黄色。破之如有核,三重研,饮之愈众疾,尤治邪气。
《五色线》:咸通中,许明奴家妪入山林。采樵于南山,见一人坐石上,方食桃甚大,问妪曰:我许明奴之祖宣平,与汝一桃食之,不可将出。妪食桃甚美,其后增食,日渐童颜,入山不归,行疾如飞。
《神仙感遇传》:咸通中,赵僧怀一居云门寺,遇一道流,相与入山,花木繁茂,水石幽胜。久之觉饥,道流曰:此有仙桃千岁一实,可以疗饥。以一桃授之,大如二升器。奇香珍味,非世所有。怀一自此不食。
《王氏神仙传》:咸通中,王为王屋令,遇东极真人王太虚,授以所注《黄庭经》,复与桃核,大如数斗器。磨而服之,身轻无疾。
《花史》:志勤禅师在沩山,因桃花悟道,偈曰:自从一见桃花后,三十年来更不疑。
《春渚纪闻》:余妻之祖父朝议君,马馀庆元祐末为巴郡守,遣健步王信者持书至都,始出郡城数十里,道傍顾见二道士野酌,食桃甚大。信亦休其侧,固乞之。道士以残桃与之,信声喏而食之。道士复探怀取一大如盂者授之,信益喜跪谢。引裾裹桃而行,未数里,探桃将食,则一人首也,血渍殷然。即惊惧,急投之涧水,疾走还郡,状若狂人,见人即作怖畏状。口称:怖人。怖人。而不食不饮。郡守呼之,徐问其故。既语所遇,即复奔逸狂言,因使以病告而纵之。后蜀中时有见之者。
《邵武府志》:廖半仙,失其姓名,泰宁人。家极贫,事母孝,每佣耕以供菽水。偶一日往樵采,遇二老人采药于山中,遗其桃二枚令食之。不食,将怀归以遗母。老人令其速食。语未毕,桃自怀中滚落地,遂入于石,以口从石,去咬之。仅啖其半。起视,忽不见二老人。自是极有力,负千斤不知其重,常为人筑田埂,取巨石数十人不能抬者,以手掇而置之裕如也。其埂至今坚固焉。平畴中素苦无水,必天雨乃能栽插。族人咸谓之曰:尔胡不取水灌之,乃袖手问天乎。遂荷锄往,将柄从石壁尽力撞进,大呼曰:水来矣。水来矣。拔柄,泉随涌出,汨汨不绝。灌田数十顷,一乡赖之。故人呼为半仙云。
《杭州府志》:古记云:昔人于天目捕猎,阻雨于石城之外。见林间有白桃一颗,摘入手如冰。忽又变红,其热如汤。遂采木叶包之,藏于白囊下。山扪之犹在及,至家惟木叶存。
《青阳县志》:赵知微于九华山凤凰岭,东建延华观以居,乾道中屡诏徵不出,尝于岩下植桃千树,花皆碧色,疑其道术所变。桃落涧,水流出,居民得之,有鬻以致富者。后知微仙去,人因名其岩曰碧桃涧。
《龙泉县志》:宋绍兴中,下方人有林姓者,年六十馀。晓从稽圣桥上流沤麻,遥见三人沿溪岸而下,二戴巾,一髽角,皆黄布道衣。前问林曰:此处可涉否。林应之曰:桥下自有渡船。髽角者于夹袋中取桃一颗遗之,三人因登舟而往林。取桃净洗,擘食投其核于水,既归,厌厌若醉梦就枕熟寐。妻子疑其病,触之使觉,因饮之林,却而不食,遂语妻以故。自此不饮食者数月,颜采红润,若有所得。久之,妻子苦其不事,事强以饭食之,乃饮食如常。盖所遇者异人托之以寄迹耳。《庆元县志》:黄十公下管,黄坳人,宋时樵于仙桃山,见二叟对奕,取其馀桃啖之,不知饥渴。叟语曰:此后毋食烟火物。及归,已春秋三度矣,始知所遇者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