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四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三十四卷目录

 麦部纪事
 麦部杂录
 麦部外编

草木典第三十四卷

麦部纪事

《路史》:黄帝有熊氏命庸光辨乎南以为司徒,而正夏。《种芒谷》〈注〉谓:南种小麦赤,〈又〉大封辨乎西,以为司马。《种谷》〈注〉谓:西种白麦金谷,故秋种夏死。《汲冢·周书》:维四年,孟夏王初祈祷于宗庙,乃尝麦于太祖。
《史记·微子世家》: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佼僮兮,不与我好兮。所谓佼僮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涕泣。
《穆天子传》:天子西征至于赤,乌之人献穄麦百载。天子西征至于𪃋,韩氏爰有乐野温和穄麦之所草。〈𪃋音坚〉黑水之阿,爰有野麦。
《左传》:隐公三年夏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
《管子·轻重乙篇》:桓公曰:寡人欲毋杀一士,毋顿一戟而辟方都二,为之有道乎。管子对曰:泾水十二空汶渊洙浩满三之。于乃请以令,使九月种麦日至日穫,则时雨未下而利农事矣。桓公曰:诺。令以九月种麦日至而穫,量其艾一收之积中方都,二故此所谓善。因天时辩于地利,而辟方都之道也。
《公羊传》:庄公六年秋,无麦苗,无苗,则曷为先言无麦,而后言无苗,一灾不书,待无麦,然后书无苗。
《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冬,大无麦禾,大者,有顾之辞也。于无禾及无麦也。
《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
《孔子家语》:宓子贱为单父宰。齐人攻鲁,道由单父,单父之老请曰:麦已熟矣,今齐寇至,不及人人自收其麦,请放民出,皆穫傅郭之麦,可以益粮,且不资于寇。三请而宓子不听。俄而齐寇逮于麦,季孙闻之怒,使人让宓子曰:民寒耕热耘,曾不得食,岂不哀哉。不知犹可,以告者三而子不听,非所以为民也。宓子蹴然曰:今玆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穫,是使民乐有寇,且得单父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若使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世不息。季孙闻之,赧然而愧曰:地若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
《汉书·食货志》:董仲舒说上曰:春秋他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注〉师古曰:宿麦,谓其苗经冬。
《博物志》:汉武帝时,光阳县雨麦。
《拾遗记》:宣帝地节元年,有背明之国来贡,其方物有延精麦,延寿益气。有昆和麦,调畅六府。有轻心麦,食者体轻。有醇和麦,为曲以酿酒一醉,累月食之,凌冬可袒。有含露麦,穟中有露,味甘如饴。
《后汉书·光武本纪》:诏曰:久旱伤麦,秋种未下,朕甚忧之。
《冯异传》:王郎起,光武自蓟东南驰。至南宫,遇大风雨,光武引车入道傍空舍,光武对灶燎衣。异进麦饭菟肩,因复度虖沱河。
《高凤传》:凤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后遂为名儒。
《范冉传》:冉与王奂亲善。奂为考城令,屡遣书请冉,冉不至。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协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
《井丹传》:丹性清高,未尝修刺候人。建武末,沛王辅等五王居北宫,皆好宾客,更遣请丹,不能致。阴就,以外戚贵盛,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劫之。丹不得已,既至,就故为设麦饭葱叶之食,丹推去之,曰: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过,何其薄乎。更致盛馔,乃食。
《张堪传》:堪拜渔阳太守。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岐。张公为政,乐不可支。
《东观汉纪》:第五伦免归田,躬与奴共发株棘田种麦。董宣为洛阳令,卒官。诏遣使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
邓禹平三辅,粮乏。王丹上麦二十斛,禹高其节义,表丹领左冯翊。
《续汉书》:羊续为南阳太守。妻与子秘俱往郡舍,续闭门不纳,妻自将秘行,其资藏惟布衾、弊裯,盐、麦数斛。《三国志·太祖本纪注》:太祖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相持,于时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秦子》:孔文举为北海相。有母病,思食新麦。家无。乃盗邻熟麦而进之。文举闻之特赏曰:不必来谢。但勿盗也。盗而不罪者,以为勤于母也。
《英雄记》:吕布令韩暹杨奉取刘备地,麦以为军资。《诸葛恪别传》:孙权飨蜀使费袆。袆停食饼,索笔作麦赋,恪亦请笔作磨赋,咸称善焉。
《三国典略》:李岳为门客所说,举钱营生,广收大麦。载赴晋阳候。其寒食以求高价。清明之日,其车方达,又从晋阳载回邺城。路逢大雨,并化为泥。息利既少,乃至贫迫。当世人士莫不笑之。
《搜神记》:管辂行至南阳平原,见一少年在田中割麦。辂叹曰:儿寿多是夭亡。汝卯日往割麦地南大桑树下,有二人围棋。汝但将酒脯致于前,他自饮之。饮尽便斟,以尽为度。若问汝,汝但拜之,慎勿言。必合有人救汝也。
《集仙传》:王老慕道。有道士遍身疮疡,曰:得酒浸之。老为置酒满瓮。道士坐瓮中,三日须发皆黑。曰:饮此可仙。时方打麦,饮之忽轻举空中,犹闻打麦声。
《晋书·食货志》:元帝太兴元年,诏曰: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熯地,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昔汉遣轻车使者泛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勿令后晚。其后频年麦虽有旱蝗,而为益犹多。
《王裒传》:裒家贫,躬耕,计口而田,度身而蚕。或有助之者,不听。诸生密为刈麦,裒遂弃之。
《苻健载记》:京兆杜洪窃,据长安自称晋。征北将军雍州刺史戎夏多归之。健密图关中。惧洪知之,乃伪受石祇官缮宫室,于枋头课所部种麦,示无西意。有知而不种者,健杀之以徇。
《庾衮传》:衮母终,服丧居于墓侧。岁大饥,藜羹不糁,门人欲进其饭者,而衮每曰已食,莫敢为设。及麦熟,穫者已毕,而采捃尚多,衮乃引其群子以退,曰:待其间。及其捃也。不曲行,不旁掇,跪而把之,则亦大获。《五行志》:王恭镇京口,举兵诛王国宝。百姓谣云:昔年食白饭,今年食麦䴸。天公诛谪汝,教汝捻咙喉。咙喉喝复喝,京口败复败。识者曰:昔年食白饭,恭得志也。今年食麦䴸,䴸粗秽,其精已去,明将败也。天公将加谴谪而诛之也。捻咙喉,气不通,死之祥也。败复败,丁宁之辞也。恭寻死,京都又大行欬疾,而喉并喝焉。大和末,童谣曰:犁牛耕御路,白门种小麦。及海西公被废,百姓耕其门以种小麦,遂如谣言。
《述异记》:晋永嘉中,梁州雨七旬,麦化为飞蛾。
《元晏春秋》:卫伦过,予言及于味,称魏故侍中刘子阳食饼,知盐生精味之至也。予曰:师旷识劳薪易牙,别淄渑子阳,今之妙也。定之何难。伦因命仆取粮糗以进予曰:麦也。有杏李柰味三果之熟也。不同子焉。得兼之。伦笑而不答,退告人曰:士安之识过刘氏。吾将来家,实多。故杏时将发,糅以杏汁。李柰将发,又糅以李柰汁。故兼三味。
《陈留耆旧传》:高式至孝永平中,蝝蝗为灾,独不食式麦。
《西域诸国志》:天竺十一月六日为冬至,则麦秀。十二月十六日为腊,则麦熟。
《拾遗记》:张华为九酝,酒以三薇渍曲糵。糵出西羌,曲出北方。北方有指星麦。四月火星出麦,熟而穫之糵。用水渍麦三夕而萌芽,平旦鸡鸣而用之。俗人呼为鸡鸣麦。以之酿酒,醇美久含。令人齿动。若大醉,不叫笑摇荡,令人肝肠消烂,俗人谓为消肠酒。
《前秦录》:初,苻健闻桓温之来伐也。芟麦以待之,故温掠无所得,军人大饥。
新罗王遣使贡,其方物在百济。东去长安九千八百里,其人食麦。
《前凉录》:永嘉三年,嘉麦一茎九穗,生于姑臧。张骏九年雨,稼谷于武威燉煌。种之皆生,因名天麦。《博物志》:近世有田夫,至巧而不自觉也。其妇称之犹不自信,乃刻木为麦,入市粜之。籴者无疑,归磨乃觉非麦。
《宋书·符瑞志》:晋武帝太康十年六月,嘉麦生扶风郡,一茎九穗。是岁收三倍。
《南齐书·世祖本纪》:永明四年夏四月,临沂县麦不登,刈为马刍,至夏更苗秀。
《刘怀慰传》:怀慰为齐郡太守,修治城郭,安集居民,垦废田二百顷,决沈湖灌溉。不受礼谒,民有饷其新米一斛者,怀慰出所食麦饭示之,曰:旦食有馀,幸不烦此。因著《廉吏论》以达其意。
《庾易传》:易志性恬隐,不交外物。临川王映临州,独重易,上表荐之,饷麦百斛。易谓使人曰:民樵采麋鹿之伍,终其解毛之衣;驰骋日月之车,得保自耕之禄。于大王之恩,亦已深矣。辞不受。
《梁书·任昉传》:昉为义兴太守。在任清洁,儿妾食麦而已。
《陈书·徐孝克传》:孝克为散骑常侍,侍东宫。陈亡,随例入关。家道壁立,所生母患,欲粳米为粥,不能常办。母亡之后,孝克遂常啖麦,有遗粳米者,孝克对而悲泣,终身不复食之焉。
《南史·吴明彻传》:明彻有粟麦三千馀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与乡里计口平分,同其丰俭,赖以存者甚众。
《孝义传》:沈崇傃母卒,葬后更行服三年。久食麦屑,不啖盐酢。
《魏书·樊子鹄传》:子鹄除殷州刺史。属岁旱俭,子鹄恐民流亡,乃勒有粟之家分贷贫者,并遣人牛易力,多种二麦,州内以此获安。
《释老志》:东莱人王道翼,少有绝俗之志,隐韩信山,四十馀年,断粟食麦。
《水经注》:汶水入莱芜谷。出谷有平丘,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种麦。云此丘不宜植稷黍而宜麦。齐人相承以植之。
《北齐书·孟业传》:业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馀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隋书·张文诩传》:文诩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经数年,盗者向乡人说之,始为远近所悉。
《唐书·许敬宗传》:高宗即位,敬宗为弘文馆学士。帝将立武昭仪,大臣切谏,而敬宗阴揣帝私,即妄言曰:田舍子剩穫十斛麦,尚欲更故妇。天子富有四海,立一后,谓之不可,何哉。帝意遂定。
《旧唐书·高宗本纪》:仪凤三年五月,幸九成宫。秋七月,宴近臣诸亲于咸亨殿。上谓霍王元轨曰:去冬无雪,今春少雨,自避暑此宫,甘雨频降,夏麦丰熟,秋稼滋荣。
《元宗本纪》:上自于苑中种麦,率皇太子已下躬自收穫,谓太子等曰:此将荐宗庙,是以躬亲,亦欲令汝等知稼穑之难也。因分赐侍臣,谓曰:比岁令人巡捡苗稼,所对多不实,故自种植以观其成;且《春秋》书麦禾,岂非古人所重也。
天宝三载三月,武威郡上言:番禾县天宝山有醴泉涌出,岭石化为瑞麰,远近贫乏者取以给食。改番禾为天宝县。
《唐书·刘禹锡传》:禹锡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复作《游元都》观诗,且言:始谪十年,还京师,道士植桃,其盛若霞。又十四年遇之,无复一存,唯兔葵、燕麦动摇春风耳。以诋权近。
《杜阳杂编》:元和八年,大轸国贡碧麦、紫米。碧麦大于中华之麦粒,表里皆碧,香气如粳米,食之体轻。久则可以御风。紫米有类苣蕂,炊一升得饭一斗。食之令人髭发缜黑,颜色不老。久则后天不死。上因中元日荐于元元皇帝。故当时道士有得食者。
《唐国史》:补窦氏子言,家方盛时,有奴厚敛,群从数宅之资供白麦面。医云白面性平,由是恣食不疑,凡数岁,未尝生疾。其后有奴告其谬妄,所输面乃常麦,非白麦也。群从诸宅一时暴热皆发。
《云仙杂记》:牛僧孺进士时,尝麦芒刁字。有缪误,随手删割点定。
无棣有灰山,山南有石窍。其中二麦无数。取之不极。孔帖同昌公主出,降赐金麦银米共数斛。此皆条枝国献。
高昌土沃,麦皆再熟。
梁宋州节度使友谅进瑞麦一茎三穗,太祖怒曰:宋州大水,何用此为。
《五代史·回鹘传》:回鹘地宜白麦、青麦、麦。《辽史·圣宗本纪》:统和二十年十二月,南京、平州麦秀两岐。《宋史·五行志》:乾德四年四月,府州、尉氏县、云阳县并有麦两岐。五月,鱼台县麦秀三岐。
开宝八年五月,郑州、梓州、合州巴州县并献瑞麦。太平兴国三年四月,夏县,五月舒州,六月阆州,麦并秀两岐。
五年九月,流溪县,六年五月汝阴县,九年五月施州,麦并秀两岐。
端拱元年五月,陈州;淳化元年四月魏城县;七月阆州;二年四月,蔡州;五月,陈州、陵州仁寿县;四年五月,达州;五年四月,永城县,并献瑞麦。
至道二年五月,泗州献瑞麦。
三年四月,唐州、遂州、盘石县并献瑞麦。五月,黄州、建昌军麦秀二三穟。
咸平元年五月,曲水县麦秀二三穗。
二年五月,华州麦秀二三穗。
三年五月,酂县、海陵县并麦秀二三穗。
大中祥符元年,曲水县、南郑县并麦秀二三穗。三年四月,同州麦秀二三穗。
四年四月,六安县麦秀二三穗。五月,唐、汝、庐、宿、泗、濠州麦自生。
五年四月,遂州麦秀两穗或三穗。
六年三月,邕州麦秀两穗或三穗。
七年三月,郾城县麦秀两穗、三穗。
八年,湖阳县麦秀两穗、三穗。
九年四月,建初县麦秀两穗或三穗。
乾兴元年五月,南剑州麦一本五穗。绵州麦秀两岐。天圣六年五月乙未,陈州瑞麦一茎二十穗。六月,陈州献《瑞麦图》
皇祐三年五月,彭山县上《瑞麦图》,凡一茎五穗者数本。帝曰:朕尝禁四方献瑞,今得西川秀麦图,可谓真瑞矣。其赐田夫束帛以劝之。是月,滁州麦一茎五穗。五年闰六月,资州麦秀两岐。
至和二年五月,亳州麦秀两岐。六月,应天府贡大麦一本七十穗,小麦一本二百穗。
嘉祐三年六月,绵州麦一穗两岐。七月,泰山上《瑞麦图》,凡五本五百一穗。
四年六月,彰明县有麦两岐百馀本。
熙宁八年,怀安军、泸州、渠州各麦秀两岐。
九年,谯县麦一本三穗。尉氏县、湖阳县、彭城县麦一本两穗。渠州大麦一穗两岐,或三岐、四岐者。阳翟县麦秀两岐。天兴、宝鸡二县皆麦秀两岐,仍一本有三四穗或六穗者。石州、安州麦秀两岐。
元丰元年,邢州麦秀两岐。夔州麦一本三穗。
二年,简州、安德军麦秀两岐。
三年,深州麦秀两岐,或三四穗,凡四十亩。眉州麦秀两岐。
四年,徐州麦一本百七十二穗。
七年,合州麦秀两岐。
八年,亳州麦一茎二穗,一茎三穗,一茎四穗。
元祐三年,剑州、安国军麦秀两岐。夔州麦一本十二穗。
四年,泰宁军麦异亩同颖。
五年,普州麦一茎双穗。夔州麦秀五岐。
六年,汝阳县、美原县、兖州邹县麦一茎数穗。
七年,固始县麦有双穗。定陶县、丹阳县麦秀两岐。绍圣元年,博野县麦一本五穗。汉阳军麦秀两岐。乐寿县麦一本两穗或三穗。
三年,瑕丘县、武陟县、陕城、小溪四县麦合穗。良原县、沈丘县、长子县麦秀两岐。
四年,河中府麦秀三穗。虹县、云安县麦秀两岐。茂州一枝两穗。汶山县一枝三穗至六穗。
元符元年,内乡县麦一茎两穗。符离、灵璧、临涣、蕲、虹五县麦秀两穗。两当县麦秀三穗。安平县生瑞麦。二年,连水军麦合穗。十一月,岷州宕昌砦生瑞麦。大观二年,简州麦秀两岐。
三年,武信军、泸、遂、普州麦秀两岐。
四年,蔡州麦一茎两岐至七八岐者九十亩。
政和元年,蔡州麦一茎两岐或三五岐至八九亩近约十亩,远或连野。
《礼志》: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四月,观刈麦。
九年五月二日,出南薰门观稼,召从臣列坐田中,令民刈麦,咸赐以钱帛。回幸玉津园观渔,张乐、习射,既宴而归。明年五月,幸城南观麦,赐田夫布帛有差。仁宗天圣三年夏,观南御庄刈麦。
仁宗皇祐五年,后苑宝政殿刈麦,谓辅臣曰:朕新作此殿,不欲植花,岁以种麦,庶知穑事不易也。自是幸观谷、麦,惟就后苑。
荐新之礼夏孟月尝麦,配以彘,秋季月尝荞麦。《乐志》:端拱初,诸州麦两穗、三穗者,连岁来上。有司请以为《瑞麦》之曲,荐于朝会,用之。
《张锡传》:张锡,福州闽县人。梁末,刘君铎任棣州刺史,辟为军事判官。棣为郓之属郡,郡有曲务,郓以牙将主之,颇横恣,民有犯曲三斤,牙将欲寘于死,君铎力不能救。既而牙将盗麦百斛私造曲,事觉,锡判曰:曲犯三斤,求生不克,麦盗百斛,免死诚难。时郡吏以使府牙将乞免,锡不允,固寘于法。
《宗室传》:魏惠宪王恺判明州。辍属邑田租以赡学。得两岐麦,图以献,帝复赐手诏曰:汝劝课艺植,农不游惰,宜获瑞麦之应。加恺荆南、集庆军节度使,行江陵尹,寻改永兴、成德军节度使、扬州牧。
《冷斋夜话》:范文正公在睢阳遣尧夫,于姑苏。取麦五百斛。尧夫时尚少,既还,舟次丹阳。见石曼卿,问寄此久近。曼卿曰:两月矣,三丧在浅土,欲葬之西北,归无可与谋者。尧夫以所载舟付之,单骑自长芦捷径而去,到家拜起侍立良久。文正曰:东吴见故旧乎。曰:曼卿为三丧未举,留滞丹阳。时无郭。元振莫可告者。文正曰:何不以麦舟付之。尧夫曰:已付之矣。
《丹铅录》:范文正公安抚江淮,进民间所食乌昧草,乞宣示六宫,传诸戚里,以抑奢侈。乌昧草即今之野燕麦。淮南谓麦曰昧,故史从音为文。
燕麦,滇南沾益一路有之。土人以为朝夕常食,非虚名也。
《东坡志》:林江湖间有鸟鸣于四五月,其声若云麦熟。即快活今年,二麦如云。此鸟不妄语也。
《东坡诗注》:今大内当麦熟时,以黄罗帕封赐百官,其外题曰:麨。或云以蜜渍食尤佳。〈麨音炒〉《墨庄漫录》:蔡元度鲁公在位,锡赉无穷。而用度亦广。京师感慈寺修浮图题三千缗。时有吴鍊师者,丹阳人,辟谷修养馆于西园庵中。后有隙地,吴劝令莳麦既穫颇厌狼籍。公见之题诗于庵曰:塔缘便舍三千贯,月俸无踰一万缗。却向西园课小麦,老来颠倒是愁人。
《洞微志》:齐州有人病狂,云梦中见红裳女子引入宫殿中。小姑令歌,每日遂歌云:五灵楼阁晓玲珑,天府由来是此中。惆怅闷怀言不尽,一丸萝卜火吾宫。有一道士云此犯大麦毒也。少女心神,小姑脾神。《医经》言萝卜制面毒。故曰:火吾宫,火者毁也。遂以药并萝卜治之,果愈。
《金史·熙宗本纪》:皇统三年五月丁巳朔,京兆进瑞麦。六月,庚辰太原路进獬豸并瑞麦。〈按五行志作七月丙寅〉《五行志》:宣宗兴定元年四月,陈州商水县进瑞麦,一茎四穗。开封府进瑞麦,一茎三穗、二茎四穗。
《元史·五行志》:至元七年夏,东平府进瑞麦,一茎五穗。十一年,兴元凤州进麦,一茎七穗。
十八年八月壬寅,瓜州屯田进瑞麦,一茎五穗。二十三年五月,广元路阆中麦秀两岐。
二十四年八月,浚州进瑞麦,一茎五穗。
至元四年五月,彰德临漳县麦秀两岐,有三穗者。至正十年,彰德路谷麦双穗。
二十六年五月,洛阳县康家庄有瑞麦,一茎五穗双穗三穗者甚众。
《王磐传》:王磐,字文炳,广平永年人,世业农,岁得麦万石,乡人号万石王家。
《江宁府志》:吴元年五月,句容麦生一茎两穗。
《宣城县志》:洪武二年四月,宣城产瑞麦。
《淮安府志》:洪武二年四月,淮安献瑞麦,群臣表贺。《丹阳县志》:洪武三年,丹阳孙宗彝田名千石墟产瑞麦,一茎五穗。
《溧阳县志》:明洪武初,嘉竹瑞麦生。
《涌幢小品》:洪武初,一儒赴召。太祖问曰:习何经。曰:《业农》。太祖曰:汝知麦禾之节不同乎。对曰:禾三节,麦四节。禾播种于春至秋而穫凡历三时。故三节。麦则历四时始成。故四节。太祖曰:是能知稼穑者。即擢某州知州。
木兰国有三寸之麦。
《重庆府志》:洪武十三年,安居龙化山麦秀三本二岐。《陕西通志》:永乐三年,宁夏产两岐麦数茎。
《南阳县志》:明永乐五年,南阳产瑞麦两岐。是年大有。《新野县志》:永乐五年夏五月,产瑞麦多两岐或有五岐者,是岁大有年。
《西安府志》:宣德中,嘉麦生茂陵,一茎九穗。
《茂州志》:宣德间,茂州知州陈敏献瑞麦两岐至九岐者百馀本,宣宗皇帝御制《满庭芳词》并䌽缎钞锭以赐陈敏。
《新野县志》:宣德四年,麦秀两岐。
《崇明县志》:正统五年,瑞麦一本有三穗者。
《鹤庆府志》:景泰五年,逢密乡瑞麦一茎数穗,知府王珉以献。《歙县志》:天顺元年,郡境有瑞麦。
《休宁县志》:天顺元年,渭桥田间麦一茎四穗者一本,一茎两穗者四十五本。知县王谦呈送本府。知府孙遇函进以闻。《大名府志》:天顺五年夏,麦有两岐者。
《固始县志》:成化三年产瑞麦。
《常熟县志》:成化八年,麦秀两岐。
《汉中府志》:成化十二年,麦生二穗。
《永昌府志》:成化十四年夏,腾冲学宫产麦一穗三岐。《淮安府志》:成化十七年,睢宁李家庄麦有一茎三穗者。越二年癸卯,水南、义陈二庄麦有一茎三穗者。《吴县志》:成化二十年甲辰四月,县境产瑞麦。
徐州志弘治元年,仁寿乡麦一茎四穗二本,一茎三穗五本,一茎两穗六本。
《邓州志》:弘治六年产瑞麦。
《常熟县志》:弘治十年,麦秀两岐。
《金坛县志》:弘治十四年四月,生瑞麦一茎两穗,岳阳村尤盛。
《贵溪县志》:弘治十四年辛酉十月雨麦。
《丹阳县志》:弘治十五年,丹阳延陵镇麦一茎两穗。《宝应县志》:弘治十七年产瑞麦,有双岐、三岐、四岐、五岐者。
《陕西通志》:弘治十八年,临洮府金县瑞麦有一茎两穗者十馀本。
《嘉定县志》:正德二年丁卯,南郊麦秀三岐,邑民杨玑献百穗于郡守。
《松江府志》:正德五年夏,麦多岐穗。
《上海县志》:正德五年庚午,麦生数岐者甚多。
《江阴县志》:正德七年,均山乡麦秀两岐。
《温州府志》:正德七年,乐清瑞应乡麦一本五六穗或三四穗。
《太和县志》:正德十三年戊寅,麦秀两岐百馀茎。《泉州府志》:正德十三年南,安县麦一茎两穗。同安县麦一茎五穗。
《新野县志》:正德十三年三月,邑西江石滩天雨粟麦。周围十馀里是岁其地大稔。
《崇明县志》:正德十五年十一月二麦颖。
《江阴县志》:正德十五年冬,麦抱穗而华。
《六合县志》:正德十六年,麦有两穗。
《蒙城县志》:正德十六年,麦秀二岐。
《颍上县志》:嘉靖癸未,麦秀三颖或五颖。
《永丰县志》:嘉靖癸未春麦大登,间有一茎两岐者。《镇平县志》:嘉靖四年夏,麦一茎二岐,甚有四五岐。《浚县志》:嘉靖四年,浚麦穗两岐。
《新野县志》:嘉靖八年,麦秀两岐。
《商州志》:嘉靖八年,大有麦禾有三穗或五穗者。《汉中府志》:嘉靖十一年,褒城麦秀五岐。
《固始县志》:嘉靖十五年,大有年麦秀两岐。
《金坛县志》:嘉靖十六年四月,生瑞麦一茎三穗者,一本,一茎两穗者尤多。
《虹县志》:嘉靖戊戌夏,麰麦一茎两穗,间有三四穗者,本年斗麦十钱。
《新安县志》:嘉靖十八年夏四月,新安产瑞麦一茎八九岐。
《五河县志》:嘉靖十八年,本境产瑞麦,有一茎三四穗者。
《河阳县志》:嘉靖二十年四月,产瑞麦一本三岐。《虹县志》:嘉靖壬寅,钱千文麰麦十四斛,大麦三十斛。《睢宁县志》:嘉靖二十三年,麦有一茎三岐者。岁大熟。《永平府志》:嘉靖二十五年,昌黎麦二岐。
《盐城县志》:嘉靖二十七年,董家桥产麦穗双岐。其年大熟。
《永昌府志》:嘉靖三十二年四月,保山县南郊产麦一本三岐,上复为一穗。
《邓州志》:嘉靖三十四年夏,邓州产瑞麦。
《兴化县志》:嘉靖三十五年,仰止祠生双穗麦二本。《永寿县志》:嘉靖三十六年夏,麦双岐。
《兰溪县志》:嘉靖三十九年,三十四都徐环家产瑞麦六穗者一本,五穗者二本,四穗者二本,三穗者四本,二穗者甚多。
《大理府志》:嘉靖四十一年,五井提举司界麦秀两岐或三岐。
《虹县志》:嘉靖癸亥,小曲里地大麦一茎三五穗者不计数。
《泰兴县志》:隆庆元年,麦二岐。
《松江府志》:隆庆二年冬十月雷电,桃李花麦秀,梅杏实。
《宿迁县志》:隆庆己巳,山东益都宋公伯华来知县事,政尚宽和。明年,田间麦秀,有一本四岐至五岐者。《霍丘县志》:隆庆四年五月,城南麦秀两岐。
《六合县志》:万历二年产瑞麦。西里民献麦两穗。《虹县志》:万历甲戌,草沟集地大麦一茎四五穗。陡门村地亦有之。
《宿迁县志》:万历三年四月二十八日,知县喻文伟勘荒至峒峿地方,乡耆徐钺等十数叟各持双岐麦望车跪献,叩首而去。四年五月,内黑墩镇老韩得时等复持三岐四岐者满把,相与鼓舞欢跃曰:此瑞麦也。时民间有瑞麦歌曰:吾闻古昔兮,麦秀两岐,张君为政兮,乐不可支。今玆乐土兮,得三岐四岐。两见之斯,仁政之左验兮,夫奚疑吾恐张君兮弗敢媲。
《萧县志》:万历三年,麦秀四岐、五岐。
《茂州志》:万历四年,茂献瑞麦一本五岐。知州张化美钦赐优异。
《金坛县志》:万历七年,生瑞麦一茎两穗,麦颇稔。《盐城县志》:万历八年,麦有一茎三岐者,双岐者甚多。时连年水灾,百物凋耗。知县杨瑞云甫莅任,即请赈蠲征招抚,流移复业者踵至。复请营田道给牛种,转灾为稔。盐民以瑞麦为一时德政所致。士大夫有诗咏之。
《泰兴县志》:万历八年,麦数岐。
《弋阳县志》:万历八年,麦秀两岐。
《昌化县志》:万历十一年夏,小麦一茎双穗。
《江阴县志》:万历十二年,麦秀两岐。
十三年,复麦秀两岐。
《商州志》:万历十五年,麦大熟。
《金华县志》:万历十八年,瑞麦生。
《泰兴县志》:万历十九年,麦三岐。
《宁海县志》:万历二十年,五十都民吴希古献麦一茎两岐。
《高淳县志》:万历二十一年癸巳四月,麦两穗。
万历二十七年己亥,麦秀两岐。
《蒙城县志》:万历二十七年,麦秀二岐。
《嘉定县志》:万历三十年壬寅,邑南鄙麦秀两岐。《陕西通志》:万历三十一年,河州麦稔。有一本五十茎,一茎三四穗,次年麦秀多岐。
《高淳县志》:万历三十二年甲辰四月,麦穗两岐。《兰溪县志》:万历三十二年四月,兰溪金华界田出三岐麦。
《贵州志》:万历三十四年夏五月,思南府沿河司麦一茎四穗。
《商州志》:万历四十四年,大有麦。
《兰溪县志》:万历三十七年,麦穗二岐。
《威州志》:万历三十九年,瑞麦七穗。
《定州志》:万历四十四年,定邻境多蝗蝻。惟定独鲜。未几,麦成有异穗并本者,诸谷如此者甚。众是岁大稔。《新河县志》:天启三年夏五月,麦秀双穗。
《新城县志》:天启四年,嘉麦生王氏田中,一茎五穗。《徐州志》:天启七年,麦秀双岐,竟亩如一。
《嵩县志》:崇祯元年,麦谷秀两岐。
《通州志》:崇祯元年四月,麦秀三岐。
《兰溪县志》:崇祯五年,纯孝乡出瑞麦,有两岐三岐者。《弋阳县志》:崇祯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天雨黑麦。《赣榆县志》:崇祯十一年,麦秀三岐、两岐。
《新安县志》:崇祯十四年,麦大有收刈,无人弃于地。《麟游县志》:崇祯十四年夏大熟。野麦旅生,无人采食。《吴县志》:崇祯十四年辛巳夏初,殳泾产瑞麦一茎方尺,两岐长二寸,状如珠盘。
《睢宁县志》:崇祯十五年,有一麦五岐者,有一麦三岐者。
《茂州志》:康熙八年五月,茂州产瑞麦一本七岐。《盱眙县志》:康熙十一年四月,麦秀两岐,有三岐四岐者。
《泗州志》:康熙十一年夏,泗民西北乡麦秀两岐,甚有三穗者。
《虹县志》:康熙十一年,西二里麦一穗两岐。是年麦大收。数十年仅见。
《临淮县志》:康熙十一年,麦穗两岐。
《建德县志》:康熙十一年,麦穗两岐。
《五河县志》:康熙十二年夏,瑞麦一茎三岐、七岐至双岐者,遍野皆是。
《如皋县志》:康熙十九年,麦穗两岐。
《宝应县志》:康熙十九年,麦秀三岐。
《高淳县志》:康熙二十年辛酉四月,麦秀两岐。
《荆州府志》:康熙二十年夏五月,麦方熟,阻于霖雨未穫。及霁而麦穗,尽为鼠所啖,止馀空茎耳。其鼠似家鼠而尾大,色较赤焉。
《济南府志》:焦花女哭麦处在长清县东二十里。相传女之母病,思食新麦。时麦尚未熟,女向麦哭泣。移时麦黄以奉,母病顿愈。今焦女冢旁之麦,视他处先熟。田畔有碑书《孝经》,字遒劲,传为焦女设也。
《文登县志》:瑞麦亭在县西门外。因麦秀两岐,明知县王允言建。
《济源县志》:崔来富号凤山,以精医学授,郑藩引礼。居常丸药,以类置各匮中,谕其家某疾用某匮药,人有求者问疾,启匮以应。并不及其姓名。适麦秋在庄,闻疫者多且殆,急归。丸药置通衢,摽使取之。或谓天雨麦烂,竟不顾。
《孟县志》:紫金山在城西八里,其地宜麦,又名麦山。《咸宁县志》:凤原龙首山横冈也。产麦色味异他处。夏垄风来不减,万顷层波。
《安定县志》:瑞麦川在县西北四十里。尝产瑞麦,俗名好麦川。
《上海县志》:海邑农家不比他邑,多种小麦,为面玆独多。种圆麦磨粉,参米以当粥饭。有无米可参,纯用麦以度日者致各邑,有东乡麦子之讥。

麦部杂录

《诗经·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注〉芃芃,盛长貌。王风丘中,丘中有麦。
《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豳风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大全〉许氏曰:麦非纳于十月,盖总言农事毕耳。
大雅生民,麻麦幪幪。〈注〉茂密也。《周颂》:臣工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食麦与羊。〈注〉麦实有孚甲,属木。〈陈注〉麦以金王而生,火王而死。当属金。而郑云属木,不可晓。〈又〉季春之月,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乃为麦祈实。〈注〉荐鲔,并祈麦实。〈又〉孟夏之月,农乃登麦。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是月也,聚畜百药靡草死,麦秋至。〈注〉秋者,五谷成熟之期。于时虽夏,于麦则秋。〈又〉仲秋之月,乃劝种麦。毋或失时。其有失时,行罪无疑。〈注〉麦所以续旧谷之尽,而及新谷之登,尤利于民。
《内则》:子事父母,饘酏酒醴芼羹菽麦,蕡稻黍粱秫唯所欲。〈又〉麦食脯羹鸡羹。
仪礼有司彻,主妇取笾于房麷蕡,坐设于豆西。〈注〉麷,熬麦也。
《师旷禽经》:泽雉啼而麦齐。
《庄子》:青青之麦,生于陵陂。
《吕氏春秋》: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孟夏之昔,杀三叶而穫大麦。〈注〉昔,终也。三叶,荠苨也,葶苈也,菥蓂也。见三叶之死,则大麦可穫之候也。独断老扈氏农正趣民收麦。
《说文》:天降瑞麦,一来二麰。
《博物志》:啖麦稼令,人力健行。
食燕麦,令人骨节断解。
《搜神记》:麦之为蛱蝶,由乾湿也尔。则万物之变,皆有也。农夫止麦之化者,区之以火。圣人理万物之化者,济之以道。
《谭子化书》:朽麦化为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清异录》:积麦以十辛,良下子不得过三辛,收泼不得过三辛。上场入仓,亦用辛日。
癸辛杂识:今人呼小麦面为来牟。或曰:牟粉,皆非也。《广雅》:云牟为大麦,来为小麦。然则来牟自是两物。《说文》云:大麦,牟也。牟大也。牟,一作麰,又作,周之所受瑞麦来牟,即今之大麦。按小麦生于秋后二百四十日秀,之后六十日成。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之气,兼有寒温热冷。故小麦性微寒,以为曲则温,面则热,麸则冷。
后山谈丛颖谚曰:黄鹌口噤荞麦斗。夏中候黄鹌不鸣,则荞麦可广种也。八月一日雨,则角田下熟。角田,豆也。角者,麦之讹也。
中秋无月,则荞麦不实。
《曲洧旧闻》:麦秋种夏熟,备四时之气。荞麦叶青、花白、茎赤、子黑、根黄,亦具五方之色。然方结实时,最畏霜。此时得雨则于结实尤宜。且不成霜,农家呼为解霜雨穄。西北人呼为𪋩子有两。种早熟者与麦相先后。五月间熟者,郑人号为麦争场。
《水南翰记》:荞麦,字韵书无之道,藏中有药石。《尔雅》唐元和间,梅彪所集,诸药隐名,以粟、黍、荞、麦、豆为五弟。《近峰闻略》:小满芒种,说者不一。按《周礼》,稻人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注云:种之芒种,谓此地宜稻麦。麦有芒刺者,盖至是麦未可收过。是则可收矣。士人乐明远曰:小满四月中,谓麦气至此方小满,而未熟也。芒种五月节者芒种而收麦也。至是方当熟矣。
《空同子》:麦种之秋而焦于夏。火剋金也。麦穗直而芒,有兵象焉。
《梧浔杂》:佩南方四月,雨后尚有馀寒。土人谓之麦秀寒。按王勃《采莲赋》麦雨微凉,又《徐陵集》亦有麦冷之语。
《吴下田家志》:种麦宜庚午、辛未、辛巳、辛卯、庚子、庚戌。农家谚云:行北好晒麦。
士农必用,相传农语云:彭祖寿年八百,不可忘了植。蚕植麦,又云:社后种麦争回耧。又云:社前种麦争回牛。言夺时之急,如此之甚也。
法天生意六月初旬五更,时乘露未乾,阳气在下。耕地牛得其凉。耕过稀种菉豆,候七月间豆有花,犁翻。豆秧入地,麦苗易茂。《农桑撮要》:防露伤麦。但有沙雾,将苘麻散拴长绳上,侵晨令两人对持其绳,于麦上牵拽,抹去沙雾。则不伤麦。
《太平御览》:麦之为蝶繇湿也。万物之变,皆有化也。止麦之化区之以灰法于伏天,晒极乾。乘热覆以石灰,则不生虫。又以蚕沙和之,辟蠹苍耳或艾,曝乾剉碎。同收亦不蛀。若稍湿,必生虫。

麦部外编

《酉阳杂俎》:李鄘在北都,介休县百姓送解牒,夜止晋祠宇下。夜半有人叩门云:介休王暂借霹雳车。某日至,介休收麦,良久有人应曰:大王传语:霹雳车正忙,不及借。其人再三借之,遂见五六人秉烛自庙后出,介休使者亦自门骑而入。数人共持一物如幢,扛上环缀旗幡。授与骑者曰:可点领。骑者即数其幡,凡十八叶,每叶有光如电起,百姓遍报邻村,令速收麦。将有大风雨。村人悉不信。乃自收刈。至其日,百姓率亲情据高阜,候天色及午,介山上有黑云气如窑烟,斯须蔽天注雨如绠。风吼雷震,凡损麦千馀顷。数村以百姓为妖,讼之。工部员外郎张周封亲睹其推案。《幻异志》:唐汴州西有板桥店,店娃三娘子,者不知何从来。寡居年三十馀。无男女,亦无亲属。有舍数间以鬻餐为业。然而家甚富贵,多有驴畜。往来公私车乘有不逮者,辄贱其估以济之。人皆谓之有道。故远近行旅多归之。元和中,许州客赵季和将诣东都,过是宿焉。客有先至者六七人,皆据便榻。季和后至,最得深处一榻。榻邻比主人房壁。既而三娘子供给诸客甚厚。夜深致酒,与诸客会饮极欢。季和素不饮酒,亦与会宴。至二更许,诸客醉倦各就寝。三娘子归室闭门。少憩人皆熟睡。独季和转展不寐。隔壁闻三娘子悉窣若动物之声。偶于隙中窥之,即见三娘子向覆器下取烛挑明之后,于巾箱中取一副耒耜并一木牛、一木偶人。各大六七寸,置于灶前,含水噀之,二物便行走,木人则牵牛驾耒耜,遂耕床前一席地。来去数次。复于箱中取出一裹荞麦子授于木人,种之须臾,生发麦熟。令木人收割持践,可得七八升。又安置小磨子硙成面。讫却,收木人牛于箱中。即取面作烧饼数枚。有顷鸡鸣。诸客欲发,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诸客点心。季和心动,遽辞开门而去。即潜于户外窥之,乃见诸客围床食烧饼,未尽,忽一时踣地作驴鸣,须臾皆变驴矣。三娘子尽驱入店后,而尽没其赀财。季和亦不告于人。后月馀日,季和自东都回将至板桥店,预作荞麦烧饼,大小如前。既至复寓宿焉。三娘子欢悦如初。其夕更无他客,主人供待愈厚。夜深殷勤问所欲。季和曰:明晨发,请随事点心。三娘子曰:此事无疑。但请稳便。半夜后,季和窥见之一依前所为。天明,三娘子具盘食、果实、烧饼数枚于盘中。讫更取他物。季和乘间走下,以先有者易其一枚,彼不知觉也。季和将发就食,谓三娘子曰:适会某自有烧饼,请撤去。主人者留待他宾,即取己者食之。方饮次,三娘子送茶出来。季和曰:请主人尝客一片烧饼。乃拣所易者与啖之。才入口,三娘子据地作驴声,即立变为驴,甚壮健。季和即乘之发,兼尽收木人木牛子等,然不得其术。试之不成。季和乘策所变驴周游他处。未尝阻失。日行百里。后四年,乘入关。至华岳庙东五六里路傍,忽见一老人拍手大笑曰:板桥三娘子何得作此形骸。因捉驴谓季和曰:彼虽有过然遭君。亦甚矣。可怜许请从此放之老人,乃从驴口鼻边以两手擘开。三娘子自皮中跳出,宛复旧身。向老人拜讫走去,更不知所之。
《马令南唐书》:女冠耿先生以道术修炼,为事元宗。尝购真珠数升,欲得圆者,先生曰:易致也。就取小麦淘洗,以银釜炒之匀圆,皆成蚌胎。
《太原府志》:诸仙禅师俗姓裴氏,祁县人。久居幽仙寺,性行醇慧。一日春梦,觉云河南好麦。徒众皆笑。乃袖中出麦穗示之,众大异。尝游汴,徽宗诏入朝,赐号诸仙。
《平阴县志》:金大定间,邑民任公行田野中。忽闻空中连呼刈麦者,三公惊视,无所见。时麦已将熟,乃急集有众并力收刈。刈甫毕,天大雨雹。傍邻邑皆然。公感神贶,乃建义浆亭,贮水以济渴者。
《延安府志》:元赵真人名摩哥,延川人。幼风颠。牧羊画地,羊莫敢越。一日牧归甚晚,母诘其故,谓探兄来。袖出肉饼,兼出麦穗曰:路经西安,麦熟甚早。此其茎也。后兄自远方回言,一日弟至何一饭遂不见耶。母具言前事。兄曰:子莫非神乎。其弟杳然莫知所之。《东明县志》:冯重礼,山西襄垣人。明弘治间,迁居东明。有田夫投宿其家,貌甚奇古。诘旦求为佣工。问其姓名,曰:吾与公同乡里,襄垣人也。焦其姓以贫故为公佣,当呼为小焦儿。礼留之凡委任,悉称意旨。正德八年,境内大旱。焦白礼诣黄河南拾麦数日回。手持一小囊语礼曰:麦至矣。可扫数房盛贮。礼笑曰:囊小焉,用数房。曰:请试之。盈三房,小囊麦尚未尽。礼始知非尘凡人也。愈敬重,三年辞去。礼曰:后见有期乎。曰:试看西北雷震骤风暴雨,即吾至也。言讫忽昏雾。少顷雷声大作,赴西北去。
《阳曲县志》:梁魔头晋人无居处。散发蓬头,若风颠状。晋端王时,数召见。每饮食赐坐,有事叩问,必先知之。一日王与魔头奕棋,忽睡。王谓左右勿惊。扰魔头睡觉。王问何往,魔头应自平阳来。王问何为,魔头对以看收麦,且得斋。王哂曰:何诞也。魔头遂出二麦穗四,馒头于袖中,其奇异多类此。
《平顺县志》:李如棠,王庄里人。有仙婆方垂髫,言未来事辄应。三月初旬,与乡人群处,稍盹曰:清化麦甚丰。今大熟。人未信,袖中遂取出麦数穗,众皆异之。《沁水县志》:明张雷,西曲里人。善符咒之术。田间有荆棘莠草,以术咒之,即萎死。尝行路遇刈麦者,聚食田间。乞汤不与,乃出怀中片纸制为兔,放之麦中跳跃而去。众共逐之,须臾麦尽毁。雷笑呼兔,纳之袖中。众执雷曰:尔以妖术坏吾麦。当白之官。雷曰:若。视麦果坏,当即偿。众回顾,则麦如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