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一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

 第二十一卷目录

 鹊部纪事
 鹊部杂录
 鹊部外编

禽虫典第二十一卷

鹊部纪事

《穆天子传》:天子升于弇山,世民作忧以吟曰:北徂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于鹊与处。〈于读曰乌〉
《战国策》:史疾为韩使楚,楚王问曰:客何方所循。曰:治列子圉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王曰:正亦可为国乎。曰:可。王曰:楚国多盗,正可以圉盗乎。曰:可。曰:以正圉盗,柰何。顷间有鹊止于屋上者,曰:请问楚人谓之何。王曰:谓之鹊。谓之乌,可乎。曰:不可。曰: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其任官置吏,必曰廉洁胜任。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庄子·山木篇》:庄周游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褰裳躩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庄周反入,三月不庭。蔺且从而问之: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且吾闻诸夫子曰:入其俗,从其俗。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吾所以不庭也。
《墨子·鲁问篇》: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
《西京杂记》:樊将军哙问陆贾曰:自古人君,皆云受命于天,云有瑞应,岂有是乎。贾应之曰:有之。夫目瞤得酒食,灯华得钱财,乾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小既有徵,大亦宜然。故目瞤则咒之,火华则拜之,乾鹊噪则喂之,蜘蛛集则放之。况天下大宝,人君重位,非天命何以得之哉。
《集异志》:汉昭帝元凤元年,有乌与鹊斗燕王宫池上,乌堕地死,燕王旦谋为乱,未几伏辜。
《怀庆府志》:杨宣为河内太守,行县有群鹊噪宣曰:前有覆车粟,此鹊相随欲往食,行数里果有覆车粟。《拾遗记》:汉章帝永宁元年,条支国来贡异瑞,有鸟名鳷鹊,形高七尺,能解人语。其国太平则鳷鹊群翔,昔汉武时,四裔宾服,有献驯鹊,若有喜乐事则鼓翼翔鸣。按《庄周》云,雕陵之鹊,盖其类也。淮南子云:鹊知人喜,今之所记大小虽殊,远近为异故略举焉。
《晋书·五行志》:景初元年,凌霄阙始构,有鹊巢其上。鹊体白黑杂色,此羽虫之孽,又白黑祥也。
《魏志·高堂隆传》:凌霄阙始构,有鹊巢其上,帝以问隆,对曰:《诗》云惟鹊有巢,惟鸠居之。今兴宫室,起凌霄阙,而鹊巢之,此宫室未成身不得居之象也。天意若曰,宫室未成,将有他姓制御之。斯乃上天之戒也。夫天道无亲,惟与善人,不可不深防,不可不深虑。夏、商之季,皆继体也,不钦承上天之明命,惟谗谄是从,废德适欲,故其亡也忽焉。太戊、武丁,睹灾竦惧,祗承天戒,故其兴也勃焉。今若休罢百役,俭以足用,增崇德政,动遵帝则,除普天之所患,兴兆民之所利,三王可四,五帝可六,岂惟殷宗转祸为福而已哉。臣备腹心,苟可以繁祉圣躬,安存社稷,臣虽灰身破族,犹生之年也。岂惮忤逆之灾,而令陛下不闻至言乎。于是帝改容动色。
《管辂传》:辂至安德令刘长仁家,有鸣鹊来在阁屋上,其声甚急。辂曰:鹊言东北有妇昨杀夫,牵引西家人夫离娄,候不过日在虞渊之际,告者至矣。到时,果有东北同伍民来告邻妇手杀其夫,诈言西家人与夫有嫌,来杀我婿。
《晋书·五行志》:吴孙权赤乌十二年四月,有两乌衔鹊堕东馆,权使领丞相朱据燎鹊以祭。按刘歆说,此羽虫之孽,又黑祥也。视不明、听不聪之罚也。是时权意溢德衰,信谗好杀,二子将危,将相俱殆,睹妖不悟,加之以燎,昧道之甚者也。明年,太子和废,鲁王霸赐死,朱据左迁,陆议忧卒,是其应也。东馆,典教之府;鹊堕东馆,又天意乎。
太元二年正月,封前太子和为南阳王,遣之长沙,有鹊巢其帆樯。和故官僚闻之,皆忧惨,以为樯末倾危,非久安之象。是后果不得其死。
《王澄传》:澄,字平子,东海王越请为司空长史。惠帝末,衍白越以澄为荆州刺史、持节、都督,领南蛮校尉,敦为青州。衍因问以方略,敦曰:当临事制变,不可豫论。澄辞义锋出,算略无方,一坐嗟服。澄将之镇,送者倾朝。澄见树上鹊巢,便脱衣上树,探𪃟而弄之,神气萧然,旁若无人。
《五行志》: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六月,鹊巢太极东头鸱尾,又巢国子学堂西头。十八年东宫始成,十九年正月鹊又巢其西门。此殆与魏景初同占。学堂,风教之所聚;西头,又金行之祥。及帝崩后,安皇嗣位,桓元遂篡,风教乃颓,金行不竞之象也。
《凉武昭王皓传》:皓子士业之未败也;通街大树上有乌鹊争巢,鹊为乌所杀,士业至是而亡。
《宋书·符瑞志》: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白鹊见新野邓县,雍州刺史萧思话以闻。
元嘉二十六年五月癸酉,白鹊见建康崇孝里,扬州刺史始兴王浚以献。
孝武帝大明七年三月辛巳,白鹊见汝南安阳,太守申令孙以献。
《南史·宋建平王宏传》:宏子景素在藩甚得人心,而谤声日积,深怀忧惧。常与故吏刘琎独处曲台,有鹊集于承尘上,飞鸣相逐。景素泫然曰:若斯鸟者,游则参于风烟之上,止则隐于林木之下,饥则啄,渴则饮,形体无累于物,得失不关于心,一何乐哉。
《魏书·灵徵志》:高祖延兴二年四月,幽州献白鹊。四年九月,白鹊见于中山。
承明元年八月,定、冀二州俱献白鹊。十一月,定州又献白鹊。
太和二年十一月,洛州献白鹊。
肃宗熙平元年正月,定州献白鹊。
正光四年正月,京师获白鹊。
孝静兴平二年五月,京师获白鹊。
武定二年七月,林虑献白鹊。
三年六月,京师获白鹊。
《北齐书·张子信传》:子信善易卜风角。武卫奚永洛与子信对坐,有鹊鸣于庭树,斗而堕焉。子信曰:鹊言不善,向夕若有风从西南来,历此树,拂堂角,则有口舌事。今夜有人唤,必不得往,虽敕,亦以病辞。子信去后,果有风如其言。是夜,琅琊王五使切召永洛,且云敕唤。永洛欲起,其妻苦留之,称坠马折腰。诘朝而难作。《隋书·翟普林传》:普林,楚丘人也。性仁孝,事亲以孝闻。州郡辟命,皆固辞不就,躬耕色养,乡邻谓为楚丘先生。后父母疾,亲易燥湿,不解衣者七旬。大业初,父母俱终,哀毁殆将灭性。庐于墓侧,负土为坟,盛冬不衣缯絮,唯著单缞而已。家有一乌犬,随其在墓,若普林哀临,犬亦悲号,见者嗟异焉。有二鹊巢其庐前柏树,每入其庐,驯狎无所惊惧。
《五行志》:大业十三年十一月,乌鹊巢帝帐幄,驱之不去。寻帝遇弑。
《郭俊传》:俊,字弘文,太原文水人也。家门雍穆,七叶共居,犬豕同乳,乌鹊通巢,时人以为义感之应。州县上其事,上遣平昌公宇文㢸诣其家劳问之。治书御史柳彧巡省河北,表其门闾。汉王谅为并州总管,闻而嘉叹,赐兄弟二十馀人衣各一袭。
《唐书·孝友支叔才传》:叔才,定州人。隋末荒馑,夜丐食野中,还进母,为贼执,欲杀之,告以情,贼闵其孝,为解缚。母病痈,叔才吮疮注药。及亡,庐墓,有白鹊止庐傍。《酉阳杂俎》:贞观中,忽有白鹊构巢于寝殿前槐树上,其巢合欢如腰鼓,左右拜舞称贺,上曰:我尝笑隋炀帝好祥瑞,瑞在得贤,此何足贺。乃命毁其巢,放鹊于野外。
《太平广记》:唐贞观末,南康黎景逸居空青山,常有鹊巢其侧,每饮食辄以喂之。后邻近失布,诬景逸盗之,系南康狱。月馀,劾不承,欲讯之,其鹊止于狱楼,向景逸欢喜,似传语之状。其日传有赦至,官司诘其由来,云:路逢元衣素襟人所说。三日而赦至,景逸还山,乃知元衣素襟者,鹊之所传。
《唐书·狄仁杰传》:仁杰始居母丧,有白鹊驯扰之祥。《朱敬则传》:敬则兄仁轨,字德容,隐居养亲。尝诲子弟曰: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有赤乌、白鹊栖所居树。
《太平广记》:汝州刺史张昌期,易之弟也,恃宠骄贵,酷暴群僚。梁县有人白云,有白鹊见。昌期令司户杨楚玉捕之,郡人有鹞子,以蜡涂爪。至林见白鹊,有群鹊随之,见鹞迸散,唯白者存焉。鹞悚身取之,一无损伤,而笼送之。昌期笑曰:此鹊赎君命也。玉叩头曰:此天活玉,不然,投河赴海,不敢见公。拜谢而去。
《唐书·窦参传》:参族子申,为给事中,参亲爱之,每除吏多访申,申因招赂,漏禁密语,故申所至,人目为喜鹊。《开元天宝遗事》:李元纮开元初为好畤令,赋役平允,不严而治,迁润州司马,发离,百里士民号泣,遮路乌鹊飞拥行车有诏褒美之。
《册府元龟》:开元九年三月,汝州奏鲁山县之尧山有白鹊现于许昌县之唐祠,掘地得古铜樽,上又隐起双鲤,篆书文曰:宜子孙并,请宣付史官从之。
开元十三年九月丁丑,白鹊见于行宫。
《唐书·五行志》:开元二十五年四月,濮州两乌、两鹊、两鸲鹆同巢。
《册府元龟》:开元二十五年五月丁丑,白鹊见。
开元二十九年五月戊寅,有庆云见于亳州真源县之元,元皇帝庙,兼有白鹊翔于庙门楼。
天宝十四载八月庚子,乐安郡上言获白鹊。
《佛祖历代通载》:牛头惠忠禅师示寂师得法于威师,为牛头宗第六祖,平生一衲,不易器用,惟一铛尝有供僧谷二廪,盗者窥伺,虎为守,及移居庄严寺将建法堂,有古树群鹊巢其上,师谓鹊曰:此地建堂,女可速去,言讫群鹊迁巢他树。
《杜阳杂编》:罗浮先生轩辕集,上遣嫔御取金盆覆白鹊以试之。集方休于所舍,忽起谓中贵人曰:皇帝安能更令老夫射覆盆乎。中贵人皆不喻其言。于时上召令速至。而集才及玉阶,谓上曰:盆下白鹊,宜早放之。上笑曰:先生早已知矣。
《唐书·五行志》:至德二载三月,安禄山将武令珣围南阳,有鹊巢于城中炮机者三,雏成乃去。
《册府元龟》:代宗宝应元年四月己巳即位,初帝至,飞龙厩座,前有喜鹊鸣。
大历八年六月庚辰,庐州合肥县棠梨树上乌鹊同巢。
大历八年七月甲午,蔡州获白鹊一献之。八月壬戌,太原获白鹊一献之。
《酉阳杂俎》:大历八年,乾陵上仙观天尊殿,有双鹊衔柴及泥,补葺隙坏一十五处。宰臣上表称贺。
《册府元龟》:大历九年三月癸卯,京兆府获白鹊一献之。四月甲午,陇州获白鹊一献之。五月丁巳,陇州获白鹊献之。
《唐书·五行志》:大历十三年五月,左羽林军有鸲鹆乳鹊二。
《酉阳杂俎》:贞元三年,中书省梧桐树上有鹊以泥为巢,焚其巢可禳狐魅。
《唐书·五行志》:贞元四年三月,中书省梧桐树有鹊以泥为巢。鹊巢知岁次,于羽虫为有知,今以泥露巢,遇风雨坏矣。
九年春,许州鹊哺乌雏。
《册府元龟》:贞元十二年十二月甲子,左神策军进白鹊。
《唐书·五行志》:元和元年,常州鹊巢于平地。
十三年春,淄青府署及城中乌、鹊互取其雏,各以哺子,更相搏击,不能禁。
《旧唐书·五行志》:长庆元年六月,濮州雷泽县人张宪家榆树鸟巢,因风堕二雏,别树鹊引二鸟雏于巢哺之。
《册府元龟》:开成元年六月,襄州献白鹊。
《唐书·五行志》:开成二年三月。真兴门外鹊巢于古冢。鹊巢知避岁,而古占又以高下卜水旱,今不巢于木而穴于冢,不祥。
会昌元年,潞州长子有白颈乌与鹊斗。
《李绅本集》:自注余到端州有红龟一,州人李再荣来献称,尝有里人言吉徵也。又南中小鹊名曰蛮鹊,形小如燕雀,里中言此鸟不常见,至而鸟舞必有喜应,是日与龟同至于馆。
《续前定录》:河南尹孔温裕以补阙谏讨党项,贬柳州司马,久之得堂兄尚书温业书,报云宪府欲取作侍御史,日望敕下。忽又得书云:宰相以右史处之,皆无音耗,一日有鹊喜于庭,直若语状,孩稚拜,且祝曰:愿早作官,鹊既飞去堕下,方寸纸有补阙二字,无几遂除此官。
《酉阳杂俎》:鹊巢中必有梁。崔圆相公妻在家时,与姊妹戏于后园见二鹊搆巢,共衔一木,如笔管,长尺馀,安巢中,众悉不见。俗言见鹊上梁必贵。
《全唐诗话》:大兴善寺南素和尚不出院,转法华经三万七千部。斋时,乌鹊就掌取食。
《宣验记》:唐王遵者,河内人也。兄弟三人,并时疾甚。宅有鹊巢,旦夕翔鸣,忿其喧噪,兄弟共恶之。及病差,因张鹊,断舌而放之。既而兄弟皆患口齿之疾,家渐贫,以至行乞。
《唐书·五行志》:乾符四年春,庐江县北鹊巢于地。中和元年三月,陈留有乌变为鹊。
二年,有鹊变为乌。
光启二年七月,中条山鹊焚其巢。
《志怪录》:孤山寺前枫树上有一鹊,巢甚伟,人上取其子,探得头发,子数结光润,各长五尺莫知其由。《五代史·王处直传》:处直为武义军节度使,有黄蛇见于牌楼,处直以为龙,藏而祠之,又有野鹊数百,巢麦田中,处直以为己德所致,而定人皆知其不祥,曰:蛇穴山泽,而处人室,鹊巢鸟,降而田居,小人窃位,而在上者失其所居之象也。已而处直果被废死。
《高僧传》后唐释可止善律诗,在定州日中山,节度使王处直与太原互相疑,贰诸侯兼并,王令方欲继好息民,因命僧斋于庆云寺,会有献白鹊者。王曰:试为咏题,止即席而成,后句云不知谁,会喃喃语必向王前报,太平王欣然。
《册府元龟》: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四月,郢州进白鹊。乙丑,沧州进白鹊。
《幸蜀记》:长兴五年正月,白鹊集玉局,化白龟游宣华苑,季良上表陈符瑞,率百官劝进曰:将士大夫尽节效忠于殿下,正望攀鳞附翼。知祥曰:德薄不足以承天命,以蜀王而老于孤足矣。季良曰:早延大统原以慰军民、推戴心。闰正月二十八日,遂僭帝位。
《辽史·刘伸传》:伸改崇义军节度使,政务简静,民用不扰,致乌、鹊同巢之异,优诏褒之。
《宋史·五行志》:宝元二年,长举县有白鹊,嘴脚红,不类常鹊。
元丰三年八月戊寅,平棘县获白鹊。
六年七月壬申,丹州生白鹊。
《谈苑》:院中有双鹊栖于玉堂之后海棠树,每学士会食必徘徊翔集或鸣噪,必有大诏令或宣召之事,因谓之灵鹊。故晁翰林诗云:却闻灵鹊心应喜。并予诗云:灵鹊先依玉树栖。盖谓此也。
《齐东野语》:宝庆间,有孙氏子名守荣,善风角乌占,其术多验,号富春,子登史卫王之门,颇为信,用一日闻鹊噪,史令占之云:来日晡时当有宝物至,然非丞相所可用者,今已抵关必有所碍而未入耳。翌日果李全以玉柱斧为贡,为阍者迟留质之于府而后纳。《宋史·谢皇后传》:理宗谢皇后,讳道清。父渠伯,祖深甫。后生而黑,瞖一目。渠伯早卒,家产益破坏。后尝躬亲汲饪。初,深甫为相,有援立杨太后功,太后德之。理宗即位,议择中宫,太后命选谢氏诸女。后独在室,兄弟欲纳入宫,诸父伯不可,曰:即奉诏纳女,当厚奉资装,异时不过一老宫婢,事奚益。会元夕,县有鹊来巢灯山,众以为后妃之祥。伯不能止,乃供送后就道。后旋病疹,良已,肤蜕,莹白如玉;医又药去目瞖。时贾涉女有殊色,同在选中。及入宫,理宗意欲立贾。太后曰:谢女端重有福,宜正中宫。左右亦皆窃语曰:不立真皇后,乃立假皇后邪。帝不能夺,遂定立后。《齐东野语》:咸淳间,福邸凉堂初成有鹊巢于前庑,宾客交庆有形之歌诗者,殊不知野鸟入室,不祥莫甚。《指月录》:鸟窠道林禅师见秦望山长松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谓之鸟窠,禅师复有鹊巢于其侧,自然驯狎亦目为鹊巢和尚。
《金史·五行志》:太宗天会九年七月,上御西楼听政,闻咸州所贡白鹊音忽异常,上起视之,见东楼外光明中有像巍然高五丈许,下有红云承之,若世所谓佛者,乃擎跽修虔,久之而没。
宣宗元光二年正月,有鹤千馀翔于殿庭,移刻去。是时,乌鹊夜惊,飞鸣蔽天。其诸妖怪甚多。
《元史·王士弘传》:士弘,延安中部人。父搏有疾,士弘倾家赀求医,见医即拜,遍祷诸神,叩额成疮。父殁,哀毁尽礼,庐墓三年,足未尝至家。墓庐上有奇鹊来巢,飞鸟翔集,与士弘亲近,若相狎然,众咸异之。
《琅嬛记》:陈丰与葛勃屡通音问而欢,会末由七月七日丰以青莲子十枚寄勃,勃啖未竟坠一子于盆水,中有喜鹊过,恶污其上,勃遂弃之。明早有并蒂花开于水面,如梅花大。
《金坛县志》:弘治六年秋,白鹊来巢在西禅寺树,飞鸣上下,群鹊遂之。
《太平清话》:杨椒山先生喜鸦而恶鹊,云鸦报凶鹊报吉,鸦近忠鹊近《赣榆县志》:万历三年,吏员朱梓家搆堂未成,鹊巢梁上,孕五雏月馀飞去,匠日营其下不惊也。
《新郑县志》:顺治十六年,冯三思庭前巢鹊五雏,中一纯白,令僮饲之,飞止从人以闻于县,具文进为瑞。

鹊部杂录

《诗经·周南鹊巢章》: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陈风》:防有鹊巢。
《庄子·马蹄篇》: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乌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荀子·哀公篇》: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恶杀,乌鹊之巢可俯而窥。
《吕氏春秋·贵当篇》:窥赤肉而乌鹊聚。
《易林》:乌鹊嘻嘻,天火将起,燔我室屋,灾及妃后。乌飞鹊举,照临东海。
眵鸡无距,与鹊格斗,钳折目盲,为鹊所伤。
秋冬探巢,不得鹊雏,衔指北去,惭我少姬。
《李耳》:橐鹊更逢恐惜扰,余以腹不能举格。
《野乌山鹊来集》:六博三枭四散,主人胜客。
乌子鹊雏,常与母居,愿慕群旅,不育其巢。
鹊巢柳树,鸠夺其处,任力德薄,天命不佑。
鹊笑鸠舞,来遗我酒,大喜在后,授我龟纽。
鸿鹊高飞,鸣求其雌,雌来在户,雄哺嘻嘻,甚独劳苦,炰鳖脍鲤。
怒非其怒,贪妒腐鼠,而呼鹊鸱,自令失饵,倒被灾患,白鹊衔珠,夜食为明,膏润优渥,国岁年丰,中子来同,见恶不凶。
乌鹊食谷,张口受哺,蒙恩被德,长大成就,柔顺利贞,君臣相好。
乌集茂木,心乐愿得。乌鹊食谷,张口受哺。柔顺利贞,感戴慈母。
蚁封户穴,大雨将集,鹊数起鸣,牝鸡叹室。
乌会鹊合,与恶相得,鸱鸮相酬,为心所贼。
探巢得雏,鸠鹊俱来,使我心忧。
鹊巢鸠城,上下不亲,内外乖畔,子走失顾。
《淮南子·人间训》:夫鹊先识岁之多风也,去高木而巢扶枝,大人过之则探𪃟,婴儿过之则挑其卵;知备远难而忘近患。
鹊矢中猬。〈注〉言猬能制虎,见鹊便迎腹受啄,中其矢辄烂。
《厚道训》:乌之哑哑,鹊之唶唶,岂为寒暑、燥湿变其声哉。
《缪称训》:鹊巢知风之所起。〈注〉岁多风则鹊作巢卑。《盐铁论》:中国所鲜,外国贱之,昆山之旁,以玉璞抵乌鹊。
《晋书·王澄传》:赞澄之解袒登枝,裸形扪鹊,以此为达,谓之高致,轻薄是效,风流讵及。
《博物志》:鹊巢门户背太岁,得非才智也。
《颜氏家训》:士大夫或不学问,道听涂说,转相祖述,莫知源由。庄生有乘时鹊起之说,故谢脁诗云:鹊起登吴台。吾有一亲表,作七夕诗云:今夜吴台鹊,亦往共填河。
《开元天宝遗事》: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
《谭子·化书》:牛牧于田,豕眠于圃,非乌鹊之驭;乌鹊从而乘之,以其无异心之故也。
《中华古今注》:鹊一名神女,俗云七月填河成桥。诗云维鹊有巢,而鸠居之,言其鸠拙假鹊而成巢也。《墨客挥犀》:北人喜鸦声而恶鹊声,南人喜鹊声而恶鸦声,鸦声吉凶不常,鹊声吉多而凶少,故俗呼喜鹊,古所谓乾鹊是也。南中多有信鹊者,类鹊而小,能为百禽声,春时其声极可爱,忽飞鸣而过庭,檐间者则其占为有喜。
《五色线·北堂书钞》:李孝贞咏鹊,东立朝雨霁南飞,夜月鸣。《东方朔传》曰:孝武坐未央,前殿天新雨止。东方朔屈指独语,上问之对曰:殿后柏上有鹊,立枯枝上,东向而鸣,视之果然,问何以知之。曰:风从东来,鹊尾长傍风则倾背,风则蹶必当顺风而立,是以知也。《彦周诗话》:人作七夕诗,押潘尼字众人,竟和无成诗者,仆时不曾赋,后因读藏经呼喜鹊为刍,尼乃知读书不厌多。
《纬略诗》:人以乾鹊对湿萤,惟王荆公以为虔,字音见于鹊之疆疆。
《贵耳集》:鹊背太岁,此物之灵也。
《杂五行书》:埋鹊一枚沟中,辟盗贼奸邪。
《木几冗谈》:夫鹊之声,人情喜之,夫鸦之声,人情恶之。夫鸦为鹊声,人情愈恶之,猗与王莽藏金縢自拟周公旦,何异鸦之效鹊声也。
《空同子》:鸟之性南向,鸦鹊晨南昏北,蝠昏南晨北,南出而北还也。
《田家杂占》:鹊巢低主水高主旱,俗传鹊意既预知水。则云终不使我没杀,故意愈低,既预知旱。则云终不使我晒杀,故意愈高,朝野佥载云:鹊巢近地,其年大水,鹊噪早报,晴明曰乾鹊。
鹊噪檐前主有佳,宾至及有喜事。
《汲古丛语》:鹊能决起而不恋群。
《雚经》:鹊梁蔽形雚石归酒。

鹊部外编

《广异记》:南方炎帝女学道得仙,居高阳崿山桑树上,正月一日衔柴作巢,或作白鹊,或作女人,赤帝见之悲恸,诱之不得,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帝女桑。今人至十五日焚鹊巢作灰,汁浴蚕子,本此故鹊一名神女也。
《传灯录》:昔如来在雪山修道,刍尼巢于顶上,佛既成道,刍尼受报为那提国王,刍尼野鹊子。
《拾遗记》:周昭王二十四年,涂修国献青凤丹鹊各一雌一雄,孟夏之时,凤鹊皆脱易毛羽,聚鹊翅以为扇,缉凤羽以饰车,盖也。扇一名,游飘二名,条翮三名,亏光四名,反影时东瓯献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娱,使二人更摇此扇,侍于王侧,轻风四散冷然目凉。《曲阜县志》:昔鲁人泛海,漂泊而失津,至澶州遇先圣七十子游于海上,指以归途,使告鲁公,筑城以备寇。鲁人归以告鲁侯,侯以为诞,俄有群鹊数万衔土培,城侯始信,乃城曲阜城讫而齐寇果至。
《洞冥记》:武帝解鸣鸿之刀以赐东方朔,刀长三尺,朔言此刀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之,雄已飞去,雌者犹存,帝临崩举刀以示朔,恐人得此刀,欲销之,刀于手中化为鹊,赤色,飞去云中。
有鹊衔火于清溪之上,鹊化成龙。
《博物志》:常山张颢为梁相,天新雨后,有山鹊飞翔近地,市人掷之稍下,堕民争取之,即为一圆石,言县府颢令搥破之,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印。
《拾遗记》:员峤山一名环丘,上有方湖,周回千里,多大鹊,高一丈,衔不周之粟,粟穗高三丈,粒皎如玉,鹊衔粟飞于中国,故世俗间往往有之其粟食之,历月不饥,故《吕氏春秋》云,粟之美者,有不周之粟焉。
《奚囊橘柚》:袁伯文七月六日过高唐遇雨,宿于山家,夜梦女子甚都,自称神女,伯文欲留之,神女曰:明日当为织女,造桥违命之辱,伯文惊觉,天已辨色,启窗视之有群鹊东飞,有一小鹊从窗中飞去,是以名鹊为神女也。
《饶州府志》:朱重光,浮梁人,以赀选任经历,善画喜鹊,数十年后,有彭生者,粘于壁,鹊忽鸣噪,其妻怪而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