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八十五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二百八十五卷目录

 方士部列传三
  宋二
  刘应真      陈希微
  卢至柔      项举之
  何居中      王应廉
  王仔昔      彭文昌
  刘混康      王老志
  唐子霞      詹大顺
  王道坚      祝永祐
  陈崇政      罗晏
  木广莫      徐知常
  陈通       何彪
  何得一      杨希孟
  清真冲妙先生   孙寂然
  吕云       刘居中
  琮师       冯观国
  鱼肉道人     玉虚观道士
  欧法师      石先生
  杨壬丁      陈桷
  尤道元      傅得一
  苏绍成      郑洞真
  谢守灏      唐道人
  邹师正      卢葆真
  何嵩       何岳
  王中勤      王道人
  刘虚谷      余纲
  郑孺       王宁素
  梁真素      杨权
  陈以文      刘用光
  徐泰定      杨介如
  易如刚      贝大钦
  曹观妙      何大士
  叶光大      徐元琎
  李志静      汤志道
  王中立      司徒师坦
  布袍道者     邓山房
  董得时      戴煟
  王志心      唐道录
  徐道明      李太初
  交趾道士     孙守荣
  陈葆光      汤道亨
  钮道人      翟志颖
  宝箓       胡用琮
  洪志       黎道华
  张秀       杨秀
  老叶道人     清溪道士
  黄梁晤      王茂端
  祝通元      无名老人
  刘梦鼎      海门子
  张与玉      张克真
  王志谦      侯谷神

神异典第二百八十五卷

方士部列传三

宋二

刘应真

《处州府志》:刘应真字从道松阳人,受箓于龙虎山,张虚白传法于汪惟德,元祐间召至京师主上。清储祥宫赐紫衣号灵宝,虚应师有道经解意行于世。

陈希微

《苏州府志》:陈希微字彦真先名伯雄。元祐中得疾因往茅山刘静一,求符水下山觉眩冒不前据石大呕疾愈弃家为道士,筑室柳汧泉上,徽宗闻其名屡召不起。乃以所居为抱元观赐号洞微法师。

卢至柔

《无锡县志》:卢至柔字必强茅山道士初居洞虚宫以符水济人病可治者。与之水,即不可治必欲得水亦不拒。及归发水辄上激如矢,迸流于地终不得饮或为妖所凭容。止失常至卢所即止,久而思晦迹行至粲山有鹿。腾出曰:生气在是,乃结庵居焉大观初元符宫箓刘混康以至柔行业闻于朝。赐名其居曰:明阳政和中有诏徵之至则先三日逝矣。

项举之

《处州府志》:项举之字彦升甫七岁,为遂昌紫极观道士大观庚寅往汴京九成宫会。金明池旱应诏符召池中龙举之,挺剑结步池水即涌溢有七巨鱼浮水上如北斗之,次雨随沾足诏改观为紫极寿光宫赐殿额及田租政和丁酉召赴阙授紫,虚大夫葆光殿较籍爵秩视朝散大夫父礼年百岁。亦蒙恩授宣教郎。

何居中

《温州府志》:何居中元丰观道士,尝遇异人。授以秘书能制魔却祟病者,不远千里求符命立愈名闻京师大观四年召见。宣和殿使禳京城火患治齐郡妖狐及祈雪于太乙宫皆有验累赐真应先生。

王应廉

《处州府志》:王应廉字正夫丽水人,天庆观道士受上清。法箓政和二年赐紫衣得养气之,术于西蜀李曼老紫气溢眉间读南华经得其趣士大夫乐就之,清谈竟日户外之,履常满所居室曰浑沦庵。

王仔昔

《宋史·方技传》:仔昔,洪州人。始学儒,自言遇许逊,得《大洞》《隐书》豁落七元之法,出游嵩山,能道人未来事。政和中,徽宗召见,赐号冲隐处士。帝以旱祷雨,每遣小黄门持纸求仔昔画,日又至,忽篆符其上,乃细书焚符汤沃而洗之。黄门惧不肯受,强之,乃持去。盖帝默祝为宫妃疗赤目者,用其说一沃,立愈。进封通妙先生,居上清宝箓宫。献议九鼎神器不可藏于外。乃于禁中建圆象徽调阁以贮之。仔昔资倨傲,又少戆,帝常待以客礼,故其遇巨阉殆若童奴,又欲群道士皆宗己。及林灵素有宠,忌之,陷以事,囚之东太一宫。旋坐言语不逊,下狱死。仔昔之得罪,宦者冯浩力最多。未死时,书示其徒曰:上蔡遇冤人。其后浩南窜,至上蔡被诛。

彭文昌

《浙江通志》:彭文昌仙居人,有道行政和六年令晁昌之女惑祟文昌,以市之淫祠为妖。遂焚之闻鬼神哭声祟遂绝。

刘混康

《家世旧闻》:刘混康者,茅山道士。其师祖朱自英,以法箓著名章献明肃太后。临朝时常召至京师,从受法箓故混康,亦得召混康颇,有识善劾鬼神。然未尝行每曰:安能敲枷击锁作老狱吏邪二人者,既至皆物故上疑其蜕化仙去。
《武进县志》:混康吴隍人,幼疏旷寄食太和观一日遇异人于桥,侧与语即归其师呵之。曰:汝去几日宿何地混康恍然不知未。几复遇授以咒术治疾辄验徽宗闻而召之,先是混康眉睫间有灼瘢辞不敢见。因为举手移于发际遂入,对后住茅山元符万寿宫赐号静一先生卒赐太平大夫。

王老志

《宋史·方技传》:王老志,濮州临泉人。事亲以孝闻。为转运小吏,不受赂谢。遇异人于丐中,自言:吾所谓钟离先生也。予之丹,服之而狂。遂弃妻子,结草庐田间,时为人言休咎。政和三年,太仆卿王亶以其名闻。召至京师,馆于蔡京第。尝缄书一封至帝所,徽宗启读,乃昔岁中秋与乔、刘二妃燕好之语也。帝由是稍信之,封为洞微先生。朝士多从求书,初若不可解,后卒应者十八九,故其门如市。京虑太甚,颇以为戒;老志亦谨畏,乃奏禁绝之。尝献乾坤鉴法,命铸之。既成,谓帝与皇后他日皆有难,请时坐鉴下,思所以儆惧消变者。明年,见其师,责以擅处富贵,乃丏归,未得请,病甚,始许其去。步行出,就居,病已失矣。归濮而死。诏赐金以葬,赠正议大夫。初,王黼未达时,父为临泉令,问黼名位所至,即书太平宰相四字。旋以墨涂去之,曰:恐泄机也。黼败,人乃悟。
《家世旧闻》:初蔡京为真定帅道人,王老志自言钟离权弟子尝许京必贵极人臣至是物色得之,京馆之后圃引与见上老志敢大言熟视上曰:颇记老臣否。上亦自记尝梦游帝所有仙官赞拜者,其面目真老志也。恩礼尤渥车驾游幸老志辄羽衣导驾言有非常辄能知之,未几老志夜叩京门告以钟离公怒我语涉欺诞行当堕落公福亦。不终矣明日得疾力辞归河朔而死。

唐子霞

《浙江通志》:唐子霞宋政和间入,道洞霄宫性嗜读书撰大涤洞天真镜录。朝廷方求岩穴奇士部使者以名闻。徽宗幸宝箓宫讲所上望见仪状魁伟即日授金坛郎主洞霄,宫四方学者翕然从之。盗起徽严间破临安县官吏散走其徒治舟请行子霞曰:吾蒙天子命住此宫守死吾职也。公等第去已而贼至子霞正色叱之遂遇害。

詹大顺

《广信府志》:詹大顺字德常为太霞宫道士,精地理书丞相刘正夫微时大顺尝为其先。卜兆期之曰十八年后子孙当居宰辅已乃验正夫为上言之,时方隆聃周学诏赴阙政和七年也大顺雅不乐荣进固辞正夫裹粮促之曰:自来都城日望风驭乃犹遁养山林甚引跂也山林之乐固无涯矣上方兴道教延,引四方之士何惜一至邪后至赐对便殿诏授冲虚。法师视朝散大夫阳德观住持凡五赐对重和元年授元素大夫词曰:尔逢世治安服膺,道妙大白若辱妄,行而实蹈乎方至德不,言众竞而独安。于静矧此道阶之新制异乎世俗之旧闻惟名,不以假人朕既公于考实乐全之。谓有德尔无累于修真后屡请还山诏知鸿都观建炎三年羽化寿八十五。

王道坚

《江西通志》:王道坚贵溪人,宋政和间徵赴阙延馆于太乙宫徽宗访以修丹延年之,术道坚。奏曰:清静无为轩黄所以致治多欲求仙汉武,所以罔,功夫修炼者非天子之事时徽宗预知国当有厄,命道坚禳之对曰:修德可以回天禬禳之事不敢误国后历请还山绍兴初高宗遣使复召先一日。道坚鸣鼓集大众乃举颂曰无心曾出岫倦翮早,知还为报长安使休寻海上山比敕使至已化矣。

祝永祐

《江西通志》:祝永祐贵溪人,与王太素齐名宋政和闇号冲隐大师。知本州神仙宫时盗掠衢婺二州将及信境郡守请檄神兵助,备禦永祐曰:公无忧盗踰常山当自退。顷之盗至草萍大风昼晦若有旌幡戈甲出没山谷间盗,大骇宵遁郡守以闻加号通妙后复徵之永。祐叹曰:太素公将归矣吾何往为称疾不赴卒年九十一。

陈崇政

《辰州府志》:陈崇政沅陵人,修道于辰溪大酉观。有奇术能致雷雨辟谷不食,以年计间食瓜果八十行步如流。宋政和甲子岁往游衡岳正月五日,以书谕其徒曰:吾当是月二十一日委蜕而归其徒往从崇政果于是日羽化。

罗晏

《续文献通考》:罗晏阆州人,儿时牧山下见二道人奕晏舍牧观之道士,出囊中饼与之,食晏归家觉腹中如燎因发狂累日。自是,惟饮水数日不一食稍稍预言,祸福皆验宣和中赐号静应处士张浚延至军中晏曰相公勿恐。明日,虏退果然加号太和冲夷先生蜀人相传寿至一百七十八云。

木广莫

《和州志》:木广莫和州道士,走江准间有吊项羽文云无守陵之蕙帐。有照夜之,寒缸,过东坡墓题诗云:文星落处天地泣,此老已亡吾道穷。宣和初至京师遂,得幸佑陵谓其人。可及林灵素之半,赐姓木广莫至,绍兴中犹在寓会。稽之天长观。

徐知常

《闽书》:徐知常字子中建阳人,能诗善属文,尤通道儒典教悉神仙。事明其本末宣和中除蕊珠殿侍宸。

陈通

《闽书》:陈通长乐人,与弟灵皆有道术,能驱雷雨除祟。宣和中召至京符咒辄验徽宗悦之,俱封以王爵没后人多祀之。

何彪

《永明县志》:何彪字元卿,在小礛山回山寺,修炼习静甘露屡降于松竹上磨崖记之。时宣和七年乙巳。

何得一

《江西通志》:何得一新淦祥符观道士,宋宣和间徽宗梦二道士至殿前,问其姓名。对曰:郑化基何得一诘旦访求勿获以诸郡免,丁籍稽之得于临江军道籍中皆新淦祥符观道士化基即得一师也。基久死命郡访致得一会西游使者得诸郢召对称旨命,住持龙德太乙宫赐号冲,妙大师补丹林郎迁右街监议时道士任州,县者率扰民得一上言道家以清净。无事为贵不应,与州县事请一切罢去。其徒贵幸用事者怵言者攻之,遂夺职归后复命赴阙。会金兵入寇不果,今丹林郎诰尚书劄子郢州礼状皆藏观中。

杨希孟

《春渚纪闻》:馀杭沈野字醇仲权智之士也,喜蓄书昼颇有精识尝。于钱塘与一道士杨希孟,醇叟相遇喜其开爽善谈,即延与同邸而居沈善谈人。伦而不知醇叟妙于此,术也时蔡元长自翰长黜居。西湖日遣人邀致醇叟,一日晚归沈语杨曰:余尝观翰林风骨气宇皆足以贵而定不入相杨徐曰:子目力未至此人要如美玉琢成百体完,就无一不佳者是人当作二十年太平,宰相但其终未可尽谈也杨复善笛蓄铁笛大如常笛每酒酣必引笛自娱。听者莫不称善一日与沈饮于娼楼月色如昼,而笛素不从客有举酒而言曰:今夕月色佳甚杯酒之乐至矣独恨不闻笛声也杨徐笑曰:俟令往取实无所遣也。酒再行忽引袖出笛快作数弄座客皆不知笛所从来,徐扣之云小术耳乃某左右常驱役使鬼也俾之。取物虽千里外立可待但不可使盗取耳子欲学之,当以奉授然又有切于性命者,子不问何也沈始敬异之,择日焚香跪请其术,且言吾术断欲为先子欲得之,当先誓于天尊像前无不可者。沈与一姓阚人同受盟戒而行其教阚未满百日,而辄有所犯即夜梦受杖于像前晨起背发痈数日,而卒既而杨辞以有行沈问所之,杨亦知沈有河朔之,游云我此行且先适淮南子若北行。过楚幸访我于紫极宫,以八月十五日为约踰期,恐行止无定不能再见也。杨既行而沈以事留逮至楚,则九月初矣。径往紫极宫访之了无所闻因过殿角有老道士坐睡,因揖以询杨之存亡道士惊。顾对曰:左右与醇叟何处相期且当约以何日也沈告之,故道士叹息而言曰:杨诚奇士奇士左右之远来惜较旬日之迟也。杨至此月馀一日无疾焚香,趺坐与众道士语久之揖座人曰:希孟今当有所,适然此行学道未竟更当一来也。语讫长啸而逝正八月十五日也。今殡东城矣沈于是,即观中设位拜泣醮谢而后行沈后亦不能毕行其所授而终。

清真冲妙先生

《陕西通志》:清真冲妙先生名元隐居,三原修真观及卒宋钦宗命宣抚使童贯祭葬建祠终南。

孙寂然

《襄阳府志》:孙寂然名元政,字嗣业时金兵厄武当殿宇一空绍兴辛酉首登武当兴复五龙以符水禳。祷为民除,疾数年殿宇悉备高宗召赴,阙以符水称旨敕度道士十人。

吕云

《无锡县志》:吕云字山友,幼为儒为文甚敏一夕得异梦。觉有所悟遂去家如京师道箓刘,某方被徽宗眷遇补云金坛郎非其志也。去入太行山遇至人授,以元旨辟谷穷谷中茹草木。而神采充润绍兴中三下诏徵入对太乙宫。自是时,入禁中论讲庄老乾道中晏坐自草遗表而化。

刘居中

《嵩高志》:刘居中汴人也,少时隐嵩之巅。曰:控鹤庵初与两人同处率一两月下山觅粮,登陟艰苦攀葛附藟穷日。力而至两人不能堪。皆舍去独居中自若凡二十年常闻石壁间老人读书,声逼听寂然既退复尔其后石壁摧得异。书甚多阴阳方技修真黄白:之学无所不有居中。纵读洞晓奥义靖康之乱居中下山独取其首尾全者。数篇馀悉焚之又尝闻异香满室经,日乃散南渡后宋高宗尝召入宫赐号冲静处士不知所终。

琮师

《续文献通考》:琮师广东人,隐湖光岩超然拔俗足迹不至城闻李,纲至即出谒官僚欲见之即,飘然而去后趺化。

冯观国

《续文献通考》:冯观国邵武人,游方外遇异人得内丹之法自称无町畦道人寓宜春二年言人,吉凶甚验或有诮其醉狂者观国以诗谢之。曰:踏遍红尘四百州几多风月是。良俦朝来应笑酡颜叟道不相,侔风马牛。绍兴中端坐而逝郡守李观民为塑其像。于治平观。

鱼肉道人

《续文献通考》:鱼肉道人,成都人生,于大观中手足,挛缩瘖不能言遇异人,以药一粒纳口中遂能言语。动作知隐匿事遇武当孙坦先,生曰罗浮山王野人。五代时惠州刺史,弃官学道宜往拜之道人,登罗浮缘藤上崖见野,人踞坐拜而拱立野人曰子可。教取鱼肉与之道人,自此能食生肉绍兴末封达真先生。

玉虚观道士

《广信府志》:玉虚观道士不知何姓氏,介不与人交受业玉虚好掩关独坐常怪今人。不能崇教谓死必警悟之绍兴十六年。马永卿灵验。记曰:父母感疾有祷辄形梦曰:某日,当愈已皆果然又过里域祠辄毛发竦慄一夕梦至其处有青衣立侍马曰:里域何其灵也童子曰:此本道观流发心以行化者也其存时谓死必为里域令未发心者,发心已发心者,行持已行持者精进已,精进者成效自为此,方主者五十六年默相阴劝不知,其几问其姓氏童子不应,然与言甚久最后谓道家大忌五辛。

欧法师

《苏州府志》:欧法师嘉定人,绍兴中有云游士憩,崇真道院数日别,去期三日后再来可具,酒肴待我如期果至饮甚,欢就欧掌中教为符诀自此醮。祀伏坛屡著神应后立化。

石先生

《太平府志》:石先生不知何许人,绍兴间寓光孝,寺被发垢面佯狂不羁。昼就食僧厨夜卧灶底人以石风呼之信。口作词初不可晓后悉验见人,多语以未来事尝丐于市中喜而与之。钱其家终日大售销,忤其意即有争斗,绍兴二十八年卒。

杨壬丁

《镇江府志》:杨壬丁河北相州人,气貌雄伟,绍兴三十年弃官入茅山,筑庵飙轮峰下。庵成曰:吾平生未尝求信于人,惟求信于天。遂名庵曰:天信。太宗淳化二年生,孝宗淳熙五年卒。寿一百八十有八。

陈桷

《镇江府志》:陈桷京口人,号静真先生。绍兴间官待制,一旦挂冠草衣芒屦筑八卦台于茅洞之东,石室遗像至今犹存。

尤道元

《无锡县志》:尤道元字浩光,袤族父也。性孤介志慕冲旷,先是方茂山登仙观有钱道士,夏月汲水王八百丹井,得冰大如璧,取食之,遂发狂,不复粒食。周游名山,不知所终。道元初从钱游食少冰亦不食者,数年一日渴,取水饮。自是复食颜如渥,丹双瞳凝碧宴坐一室,凝尘满几,乾道间无疾而化。

傅得一

《江西通志》:傅得一宋世为洪州铁柱宫,道士往来新淦踪迹狂诡,常深夜卧风雪中,鼻息如雷,人以傅颠目之朱晦翁赠曰,到处逢人说傅颠相看如是几生前直携北斗倾天汉去作龙宫第二仙,又大书其所居曰:云庵。淳熙初召对德寿内殿赐号:灵宝大师。

苏绍成

《闽书》:苏绍成德化人,委业天庆观,后隐北山。朱文公尝造其庐,书廉静二字赠之,且铭其琴曰:养君中和之正性,去子忿欲之邪心,乾坤无言物有则我独与汝钩其深。

郑洞真

《温州府志》:宋郑洞真居平阳金舟乡,号黄茅道士。与陈丹华同修炼,尝游山遇题诗者,气貌不凡,拜之则白玉蟾也,遂款留师事之。岁馀乃去,后侍玉蟾游武夷,有诗见于世。

谢守灏

《温州府志》:谢守灏字怀英,年十四能属文,游太学读臧谷亡羊遂有出尘之想,游方外三十年,遇道士沈若水授以许真君石函秘文。后游天台从王坦十馀年,数随坦入见孝宗。及光宗即位,赐号观复先生。守灏旧为举业,博极群书,自六经诸子百家靡不精究,注解老子五千言,又为《混元宝录》十二卷。

唐道人

《罗浮山志》:乾道中有无语唐道人者,至罗浮请于经略使,龚茂良买庵以居,茂良戏答以诗曰:君住罗浮第几峰,初来惟有虎相从。青霞宴坐疑无累,白石为粮岂用舂。养就汞铅真活计,换回童稚旧颜容。买田聚米非难事,祗恐阇黎饭后钟。唐对人不言不笑,端坐竟日,盖有道者也。

邹师正

《罗浮山志》:邹师正罗浮道士也,能诗文,尝主冲虚观。郡文学掾王胄游罗浮作志,师正募缘刻之。白玉蟾常赠以诗曰:吾师有道貌,山水个中人。无著故无累,是清还是真。烟霞供啸咏,泉石瀹精神。何日分峰隐,诛茅愿卜邻。师正颇能文,尝撰《罗浮指掌图记》传于世。

卢葆真

《处州府志》:卢葆真名仲璠丽,水紫虚观道士。早游名山,风标高爽,心境虚静。年八十一,乾道三年六月三日,作颂示众。坐小轩,挥扇而逝。太师何公称以诗忆之,云:不见高人卢葆真,洞前松竹几经春。白云中断来双鹄,彷佛悲鸣是故人。

何嵩 何岳

《新田县志》:何嵩何岳南五都厚园山人,兄弟寻真修炼遇吕祖传道于莲花石,授步虚之术。宋乾道间徵入朝嘉其道行,赠嵩为高士真人,岳为松屋真人。迹有驱蚁坪,却蛭塘,七星楼,今万华山遗像存焉。

王中勤

《江南通志》:王中勤来安人,淳熙中曾遇异人授之法,每岁旱暵及病疫,疠祈禳即应,如桴鼓声重一时。

王道人

《安陆府志》:淳熙间有王道人来复州僦店卖卜,日所得不及百钱。往往持麸金钱许鬻于市人,讶而扣不答,阴约侪辈密侦之,郡城南有河王坐岸浒以绛囊缚钓纶投掷水中,少焉,举纶则碎,金色已粘著囊外以鹅翎扫至,纸上如此十馀次,乃归。众惊讶,以所见告王,笑曰:吾非挟此技,此盖吸金药也。今箧中所馀,明旦当分于诸君。众大喜,黎明至门道人已去矣。

刘虚谷

《九江府志》:刘虚谷善修养,著《还丹篇》。能以智慧性断烦恼殃,乃至有无通用之秘。朱文公常与往来,谈易论还丹之旨,后步月登青牛洞绝顶,端坐而逝。

余纲

《处州府志》:余纲青田黄严人,郴州助教余正夫之子。少业儒,长慕老庄之学,自号修真居士。白玉蟾访之不遇,题诗于屋壁曰:半斤雷火烧红杏,一点露珠凝碧荷。锦帐中间藏玉兔,银瓶里面养金鹅。铅花朵朵开青蕊,汞叶枝枝发翠柯。我欲刀圭分付汝,料应汝未识黄婆。

郑孺

《罗浮山志》:郑孺荥阳人,少慕仙道,闻白玉蟾在武夷担。簦往从之,至则已他适矣,乃往罗浮事朱橘授以丹诀曰:气归脐为息神入气为胎。遂笃志行之,自此不食,亦不饥。气力百倍,以仙宫中有寥阳之殿,蕊珠之阙,翠英之房,道君在中而说经,乃更名清恺。而号翠房。遂为道士。后复往三山天庆观,遇玉蟾礼为祖师,尽得其传。而后归冲虚,玉蟾赠诗云:铁作桥梁云作盖,石成楼阁水成帘。归时猿鹤烦传语,记取前回白玉蟾。

王宁素 梁真素

《罗浮山志》:王宁素临安人,号宝谷,为冲虚道士。常居桃源洞圆庵趺坐,不茹荤不迹户外二十三年。惠守赵汝驭尝请其住见日庵手植杉于庵前,李昴英有罗浮洞长王宁素送药瓢诗云:久矣深山炼鹤形,闻呼洞长又逃名。断崖怪木人稀迹,乱石奔泉涧有声。剑定神通收在匣,棋聊供玩戏分枰。药瓢解赠宁无意,重到孤庵论养生。后坐化去庵,竟废又有梁真素亦冲虚道士也。道行峻洁,有诗名,一时名士咸与之友,二人盖有道者也。

杨权

《九江府志》:杨权字正夫,旰江人。自少颖悟不群,闻张真牧有道行,往从之。真牧授以九返之术,将别真牧,嘱曰:逢江莫行,至泥则止。庆元乙卯,舟次九江泥沱觜始悟,临津结茅,日施符水,时城中大疫,饮其水者辄效。远近慕之。嘉熙庚子二月十七日,语其徒曰:吾于教门开化之事,略备尔等,念刱始之不易,勇猛进道,吾归矣。留颂而逝,咸淳间封通慧孚惠真人。

陈以文

《闽书》:陈以文字文仲,同安人。清修学道居天庆观三十馀年,守倪思雅敬之。庆元间,赐号守素冲虚大师。

刘用光

《广信府志》:用光贵溪人。貌奇古而黔既壮无所闻道,往游南岳至抚州临川,逢一道人,自言是张辅元。与用光偕行,用光行为张负,止为之炊次长沙,张谓曰:子事吾勤亦久矣,向吾慢子观子之变子益加敬。吾今去蜀,有一编书授子,子其秘之。遂去启视,乃天心五雷法书。宋庆元间,衢州旱甚,郡守沈作砺夜梦黑龙蟠于城隍庙门,旦视之,乃用光醉卧也。即延祷雨而应,郡上其事,后复祷雨于朝,亦应。用光年几四十方得度为道士,至是即御前赐冠,衣制三授至左宫街都道箓太乙宫,都监赐号冲靖先生。元旦升座奋麈尾曰:自出洞来无敌手,竟不续下句而化。向之张辅元者,或谓天师也。

徐泰定

《处州府志》:泰定字虚寂,紫虚观道士。宋尚书梁汝嘉墓在松阳县万山间,有观行庵。开禧初,泰定居之。一日有吹双笛道人至庵,与泰定语相合。授以丹诀,仍赠笔一枝,令作水墨山水。泰定谢不能,道士曰:但随意为之。遂画如素习,后十年,道人欲挟之远游,泰定辞乃留诗别云:铁笛双吹破晓烟,相逢又是十年前。曾将物外无穷意,总付毫端不尽传。白发数茎君老矣,青云一朵我飘然。世间究竟只如此,何似同归洞府天。泰定年八十馀常童颜端坐而逝。吹笛道人自称李洞明,疑吕洞宾。

杨介如

《江西通志》:杨介如字固卿,丰城人。宋开禧间薄游诸方,画筴不售。遂隐于黄冠尝主清江相堂观。一日诸文士集观中,倡酬介如蓬鬓垢衣坐其侧,众甚异之,句至介如,朗吟曰:酒量春吞海,诗肩夜耸山。坐皆惊服,后入閤皂山至宝庆元年,年六十八卒。有诗百馀篇,号《隐居集》

易如刚

《苏州府志》:易如刚字仁甫,饶州人。幼孤入龙虎山,为道士后,主茅山玉晨观。又为昆山普照观开山主持,宁宗御书观额及止堂匾赐之。嘉定四年赐号通妙先生,十四年复加葆真。

贝大钦

《浙江通志》:贝大钦馀杭人。入道洞霄住山三十年,延纳云水,日亲视厨馔无缺建洞晨观,修黄箓,普度万馀名,理宗赐号:灵天师。

曹观

《武当山志》曹观妙名侍德,岘山人也。幼入道居武当嗣五龙之派。天性颖悟,举止非凡。自作一家书,体飘逸有神仙之态,四方多仿之道,法阴阳靡不博究膺观妙之号,领住山之职,远近皆师事。后移领三茅崇禧之任及归。晚节清高,众期轻举。一夕梦守山之神语曰:三茅真君来日降此,君宜远迓。旦即领徒众迎至会仙峰,久无一人至者,日将暮,真君化为田夫荷蓑而至。众莫之识,令挈物以归,抵观拜于堂下,寻欲劳之不得,但见异香袭人,覆满庭户,悔无及矣。后诫徒众曰:此间仙凡混居之地,自今已往世,世不受道俗礼拜。今武当道人不受俗拜始此,寻立聚圣殿以奉之,尝谓门弟子曰:吾因受三茅真君礼不免金解。端平三年十月末旬,果罹兵难。白膏凝肤,略无腥血刃者致拜释剑而去,后蜕冢于桃源。

何大士

《宁远县志》:何大士名志源,道州萧川乡人也。性聪慧能读书,及冠往九嶷山求道。中途忽闻人呼,回顾无人,但见所踏石上有如观音像,遂顿悟,持戒益坚,劝人为善,救人疾病。于淳祐七年七月二十七日趺坐而化。敕封西山慈应天师,祠在本乡,祈求辄应。

叶光大

《处州府志》:叶光大丽水人。淳祐间,寓紫虚观。一日遇两道人奕于观后山,光大异之,遂求道。期以明日来,诘旦光大往候不见,至晚遥见两道人在山绝顶上,复求之,渐觉相近,授以一符一咒,语曰:做得著穿绯穿绿,做不著书符卖药。由是辄灵应人,或谒之医,随意用药,服即见效。

徐元琎

《处州府志》:徐元琎玉虚宫道士。宋理宗时,应诏祈雪,用粉笔书青纸为符,焚之进曰:翌日辰时必雪及,期果然。赐号:紫微惠济先生。

李志静

《南阳府志》:清真子李志静,太原人。年十二中武选为军正,有胆略,善骑射。金正大间,累迁至武义将军,镇潼关。忽遇一道者,与语良久,皆秘术。及别去,其行如飞,追之不能得。志静由是弃妻子自号清真隐于内乡平仁里三十年,心境开明,凡事先知无不应显。宋理宗淳祐十年庚戌,无疾而逝。其徒立丹霞观以奉之,碑具存。

汤志道

《镇江府志》:汤志道丹阳人,读书负奇气,髽髻跣足坐大茅顶三十年誓不出。山淳祐五年秋大旱,召赴阙祷雨,赐号灵宝先生。宝祐六年,说偈有云笑入寥天一乃一笑辞世,为三十七代宗师。

王中立

《天台县志》:王中立邑人,字定民,号足庵。为桐柏观道士。初生时,夜梦乘白鹤者止于庭,生而好清静,读书颖悟,住持于杭之西太乙宫。潜心教典,宋理宗朝宠锡优渥,元赐仁靖纯素真人。有语录藏于桐柏宫,史孝祥为之序。

司徒师坦

《镇江府志》:司徒师坦号空山,金坛人。学道于茅山崇禧观,理宗闻其名,召至阙祈祷有应,赐号洞微先生。就茅山建坛,为民祈福,屡有宣赐,念不忘本,乃以所得宸翰敕黄道秩缴,奏乞移恩三茅,君从之,封大君曰:圣佑。二曰:德佑。三曰:仁佑。年七十六羽化。

布袍道者

《浙江通志》:布袍道者,不知何许人。贾似道尝驰马出游湖山小憩,栖霞岭下道者瞪视曰:官人可自爱重,将来功名不在韩魏。公下贾意其侮而去,既而醉。博平康至于破面,他日复遇道者,顿足惊叹曰:可惜,可惜,天堂已破,必不能令终矣。其后悉验。

邓山房

《遂昌杂录》:宋道士邓山房先生者,绵州人也。讳道枢以斋科,精严际遇理度两朝。一日谢后遣巨珰召至内后,门泣降德音且令其谪军,令状使无泄后,谓昨夜梦济王大怒,以为吾且将兵。由独松关灭汝,社稷后特旨令邓往南高峰顶为誊心章哀告上帝。已而黄头先锋斩关吏,而入宋亡,邓构室吴下曰:会通观。时浙西按察使治吴下,按察使阎公子静雷公若斋胡公,紫山徐公子方等皆与卿相过从。一日质诸邓宋士大夫较之今日其所守何如,邓固辞不敢答。诸公苦强之,邓曰:此事不难见,宋养士大夫厚其廉隅,可以守较之。今则相去远矣。邓高士殁后五十年,西台中丞曹公士开访于吴下僦居,湫隘时,方暑中丞携小殽酒以相饷,遂往会通观观。道士吴溪西者跛一足,能学其师弹乌夜啼曲,鼓琴未竟而郭公子昭曹公克明亦皆有所携而来,吴遂出三四巨轴,皆向时按察诸公与其师倡和诗也。其间一卷则阎公子静诗,诗小序有谓昨日一讴者,新到城当携烂煮牛脾与讴者同往,与尊师饮酒听歌,花蕊下中丞叹息谓曹郭二公曰:今日宪司官敢若是乎,于以见国初文网虽甚,疏而上下乐易不难治。今日每相反而治道益不如昔,可胜叹哉。
《苏州府志》:道枢字应叔,端平中从魏了翁出蜀居于吴,后居城东会道观。工诗有《东游集》,尤善鼓琴。

董得时

《处州府志》:董得时遂昌人。宋理宗时,充御前祈祷符水道士,咸淳冬祈雪大应,特赐龙翔宫修真通元演法法师。

戴煟

《温州府志》:戴煟号复庵,永嘉人。文端公溪之后,为临安府知录。咸淳间,谢后得异疾,舌出不能收,煟应召傅以消风散,立愈。后大喜,询知文端孙妻以侄女。后元兵至,弃官学道,遇异人授以赤天之秘。能飞,神谒。帝后游龙虎山至衢州,有吏抱其文书捲其右俾署左判官衔下署毕,索视,则瓯郡回禄文也。未几郡果大火,惟煟家得免。

王志心

《镇江府志》:王志心金坛人。弃家学道。上清宗坛主其法者,世以甲乙次,时宦者董宗臣有所私挈印剑于婺之赤松宫,志心上书阙下,暴其恶,诏如旧次敕取印剑还山众推登坛挥手谢之,寒暑一衲而已,每凝坐而起,两袖常拂火光。咸淳中说解去号一空真妙先生。

唐道录

《幽怪录》:宋咸淳十年,度宗大渐,大内建醮保安太乙宫。唐道录素以精虔著名,行持章伏坛,出神层霄被罡风吹系,遂排神驭气得至魔王界内,又为天花坠压,乃竭力作法,直造天门。大神又行麾叱,乃默叩祖师云自传法以来有辞即达,未尝过差,未审何罪。若此有天丁传祖师张真君法旨,引至三省敷陈所奏,始得誊送奏院看详呈,覆祖师云,昨奉上帝敕命不许受宋国章表,但其辞意虔切,难以抑遏,乃命有司引押唐某恭诣玉阶适,逢下界公事稠众中见真君引致一神人衣妆皆如天帝,但簪下辫发耳有十数人各荷青册,一儋在庭下伺候,忽传帝旨云:宋国人民疆土付汝执掌,神人祗拜而退,其荷册者皆随去。傍有天丁谓某言,宋国历数尽矣,汝章不达,由此也。唐还不敢泄露,后至元丙子革命方与人言之。

徐道明

《宋史·忠义传》:道明,常州天庆观道士也。为管辖赐紫。德祐元年,北兵围城,道明谒郡守姚訔请曰:事急矣,君侯计将安出訔。曰:内无食,外无援,死守而已。道明亟还,慨然告其徒曰:姚公誓与城俱亡,吾属亦不失为义士。乃取观之文籍置石函,藏坎中。兵屠城,道明危坐焫香,读《老子》书。兵使之拜,不顾,诵声琅然;以刃胁之,不为动,遂死焉。
《无锡县志》:道明邑石幢儒家子,家贫。母武进王氏因度为天庆观道士,德祐乙亥,城破敌帅坐观门谓道明曰:亟降吾活尔观中人。道明曰:吾知有宋而已,不知其他。遂死之,帅屠其观,少长数百人无乞哀求活者。

李太初

《陕西通志》:李太初碧云真人弟子,手内鸣雷祷雨辄应。

交趾道士

《续文献通考》:交趾道士居万州城南,年九十九,自言交趾人。因度海船坏,结庐于此,养一鸡大如倒挂子,日置枕中,啼即惊觉。又畜一猢狲,小如虾蟆,以线系几案间,道士饭已即,登几食其馀。又有龟状如钱置盒中,时使出戏衣褶间,僧惠洪见之戏曰:公小人国中引神通也。

孙守荣

《续文献通考》:孙守荣富阳人,遇异人授以铁笛。因号富春子,吹笛市中,尝游吴兴闻鼓角声曰:旦夕将有变土人。当有典郡者见王元春即曰:典郡者,公也。已而潘丙作乱,元春以告变功果,典郡自是富春子之名,大显尝谒史嵩之阍者,以昼寝辞荣曰:丞相方钓鱼园池,何得云寝阍者。惊异入白丞相,丞相一见颇喜,后所言多中,竟为嵩之贬死远郡。

陈葆光

《武进县志》:陈葆光受业天庆观,梦真武举白璧授之,遂善符篆,治病辄愈,撰神仙蒙求三卷,晚住茅峰,主章醮天灯尝示现云。

汤道亨

《松江府志》:汤道亨号清音子,复自号赤脚道人。宋季引一猱自金陵来,处茅椒于府北。猱大如人,能主给使,道亨夜坐时,舒光人推异争饭之,丰薄不谢第,言分定云繇是愈,益异之,施与日多,因构庵以居。名曰:太古。以延伫四方云水之客,久之有军士戏烹其猱食之,道亨咨叹与所亲,诀别作偈云:八十一年饶舌,终日化缘不歇,重阳时节归家。一路清风明月,遂端坐而化。

钮道人

《武进县志》:铁岩钮道人,学道夫椒西村山中。常即葛仙翁丹室采药修炼,后不知所之。

翟志颖

《镇江府志》:翟志颖字同叔,丹阳人。年十三入华阳洞之西便门遇道士坐石上,指石壁题名谓曰:汝姓名在宗师之列,因顾石壁失其人,后果传印剑号观妙先生,为四十二代宗师。
宝录
《霍山县志》:宝录姓陈氏,尝修炼于灊霍山中,大振元教。宋作天祚万寿宫以祀之。

胡用琮

《九江府志》:胡用琮太平宫道士。遇道流于云堂,留之饮酒既醉,道流以刀剜土沥酒漱津和之成墨,以授用琮投之几上,铿然有声。翌日视之,紫磨金也,其所剜土处有泉出焉,甘而不竭,故谓其堂曰:授墨堂。泉曰:墨仙泉。用琮初以墨研酒,饮其半宿,疾顿愈。由是厌人间事学道。年七十颜如童子。

洪志

《九江府志》:洪志在青牛谷,通经史善布算,遇异人授六甲荡魔祛疾之术,隐居庐山,常乘青牛故称。

黎道华

《临川县志》:黎道华字师侯,临川人。出家祥符观,受春秋于邓名世,学诗于谢逸,与曾季狸僧惠严俱以诗名,号临川三隐。性至孝,母家汝水东,日一省视,寒暑不辍。一日春水暴涨,驾小舟冲浪而往,舟已没矣,篙工手援出之人,以为纯孝所致,号颐庵。有《颐庵诗集》姜之茂撰,临川三逸诗诏收入秘阁。

张秀

《金溪县志》:张秀二十三都人。世传异术,同溪民数百谒仙于华盖山,众蜂拥不得前,山人指石为几,以试其法,秀乃以鬼斧神工,运石上殿,复使雷火清道。溪民随入殿中,礼毕还其石于山下,山人畏服,自后溪之谒仙者,皆厚待焉。

杨秀

《金溪县志》:杨秀城东人,为羽客。多异术,每夜归,随行有光皆其法所致也。既卒,以金冠殉,后盗欲发其柩,忽有声如牛,盗惧不旋踵而死。

老叶道人

《老学庵笔记》:老叶道人龙舒人,不食五味,年八十七八。平生未尝有疾,居会稽舜山,天将寒,必增屋瓦补墙壁,使极完固。下帷设帘多储薪炭,杜门终日及春,乃出对客。庄敬不肯多语,弟子曰:小道人极愿悫尝归淮南省亲。至七月,望日邻有住庵僧召老叶饭。饭已,亟辞归,问其故曰:小道人约今日归耳。僧笑曰:相去二三千里,岂能必如约哉。叶曰:不然,此子平日未尝妄也。僧乃送之归,及门,小道人已弛担矣。予识之已久,每访之殊无他语。一日默作意欲扣其所得才入门,即引入卧内烧香具道其遇,师本末若先知者亦异矣夫。

清溪道士

《处州府志》:清溪道士,不详其名氏。修炼于青田山之混元峰,丹成田产青芝,故田曰:芝田。山曰:芝山。溪曰:芝溪。丹井遗迹尚在,相传有诗:白石分金井,青芝布玉田。古今人易老,片月下伊川。
黄良晤
《处州府志》:黄良晤,永嘉真华观道士。精五雷法,每飞神朝谒经日,始苏华盖山,群鹊纵秽,默祷皆悲鸣,而去尝醉卧。有病家从之,求符,晤即顾,温侯像曰:汝可往至某处。患者果见神,将至其家而愈。

王茂端

《天台县志》:王茂端行上清大洞,法通真达灵事验甚著,养母至百岁,自年九十八。清健不衰,人呼为灵宝,其弟契真亦行大洞法,号小灵宝,所著灵宝教法秘箓十卷,留桐柏观。

祝通元

《天台县志》:祝通元桐柏观道士。专事修炼,所著修真诗五首,在桐柏观。

无名老人

《山西通志》:无名老人,襄陵人,姓陶,农家子。母贾氏梦青衣童持金盘献一果如瓜,半黄半红,曰:上仙赐汝无名果也因。娠十三月而生,性沈静寡欲,举动与群儿异。尝随马祖过关,服勤三年,马祖曰:此非干汝事,汝自修行去。于是浩然长往随方乞化凡七年。一日读太上西升经,豁然有省,谓同行曰:我今还乡去也。年前韶州王氏请住庵,我已诺,往已,而王氏果迎至庵,索汤沐浴,俨然而逝。

刘梦鼎

《闽书》:刘梦鼎崇安忠显公曾孙也。母未孕时,梦一羽衣手捧三足香炉至其家,曰:以此寄汝,当有嘉应。后孕十二月乃生,因名梦鼎。少而聪敏博学,师事侍宸黄雷渊得清微道法,主行灵宝,斋醮多有异应。曾于邵武九龙观建黄箓大斋,而枯井涌泉天降甘露四方从学,翕然一日南浦真氏延之建醮,遇一道士相谒,问其姓名,云是武夷侍者。迓公回山,须臾不见。及归家,家人亦梦其然,遂沐浴坐化。

海门子

《闽书》:栖霞山人,寄迹松溪县之栖霞道院。以海门自号,甚有道行。且善书画,非贤士大夫不交,人莫知所从来,亦莫详其名氏第,称之曰:海门子。后不知其所从去。

张与玉

《闽书》:张与玉号霜崖,尝遇异人授以秘诀,炼伏火丹。从黄宗师授五雷,法得飞神御气之妙。岁旱,祷求立应。

张克真

《闽书》:张克真号平心,初至崇安光化寺,得黄雷渊清微雷法。寺中常有妖狐化妇幻人,师召雷击狐。福宁州旱,师投符龙湫,金鱼衔入,顷刻雷雨大作。州人送之经,飞鸾渡舟,覆溺者数十人,翌日他舟过者,视覆舟下师端坐无恙,迎拜归家,雷电绕匝。

王志谦

《陕西通志》:王志谦字伯刚,灵台人。博雅业儒,乙未元寇至,避世为黄冠,号清虚子。事卢景,后居陇州祐德观,习静壬寅冬归建灵台观,面白云洞隐焉又创引达溪水为磨,人赖其利。

侯谷神

《续文献通考》:宋侯谷神沂州道正,貌古形癯,酷慕神仙黄白之术。一日鹑衣道士入观中,少话间,袖出丸药二粒,赐谷神啖之,年踰八十,有五羽化。
《山东通志》:谷神羽化时值盛暑,沐浴罢别诸弟子,枕肱而逝,月馀不闻其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