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六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二百六卷目录

 尼部列传三
  五代
  周尼师
  宋
  妙总       刘铁磨
  空室道人     白佛
  如湛       法藏
  能奉       慧安
  了證       道辉
  行刚
  明
  绣枕       老尼余氏
  独目金刚尼    慧贞
  汤氏       成慈
  成静
 尼部艺文一
  比丘尼传序       梁释宝唱
  比丘尼僧敬法师碑      沈约
 尼部艺文二〈诗〉
  戏赠于越尼子歌     唐刘长卿
  题西林寺故萧郎中旧堂公有女为尼在江州 韩愈
  妓人出家诗        杨郇伯
  岐山宫侍儿出家为比丘尼 宋张叔夜
  游湖山赠圆禅       张孝祥
  送刘小小为尼       明吴兆
 尼部纪事
 尼部杂录

神异典第二百六卷

尼部列传三

五代

周尼师

《永明县志》:师姑岩石佛寺五代间,河南马氏称制,取石枧村周氏女子为妃,及马氏殁,周氏妃辞归,削发入山,因石为佛,因石为堂,苦行清修至老不倦。村人信服,踰百岁乃涅槃。嘉靖年间,耕种者就此山挖得铜铙法器并金银钗钏。相传周尼师遗物。

妙总

《教外别传》:平江府资寿尼无著妙总禅师丞相苏公颂之孙女也,年三十许,厌世浮休脱去缘,饰咨参诸尼已入正信作夏径山大慧升堂举药山。初参石头后见马祖,因缘师闻豁然省悟,大慧下座不动,居士冯公楫随至方丈曰:某理会得和尚适来所举公案。大慧曰:居士如何。曰:恁么也不得苏嚧娑婆诃,不恁么也不得哩娑婆诃,恁么不恁么总不得苏嚧哩娑婆诃。大慧举似师,师曰: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曰:却是《庄子》注,郭象大慧见其语异,复举岩头婆子语问之。师答偈曰:一叶扁舟泛渺茫呈桡舞棹别宫商云山海月都抛却,嬴得庄周蝶梦长。大慧休去,冯公疑其所悟不根,后过无锡招至舟中问曰:婆生七子六个不遇知音,秖这一个也不消得便弃水中。大慧老师言道人理会得且如何会。师曰:已上供通并是诣实冯公大惊大慧挂牌次师入室。大慧问:古人不出方丈为甚么却去庄上吃油餈。师曰:和尚放妙总过妙总方敢通个消息。大慧曰:我放你过你试道看。师曰:妙总亦放和尚过。大慧曰:争奈油餈何师喝一喝而出于是声闻四方。

刘铁磨

《衢州府志》:刘铁磨比丘尼也参子湖。师曰:汝莫是刘铁磨否乎。尼曰:不敢。师曰:左转右转。尼问:和尚莫颠倒师便打后倒而化。

空室道人

《罗湖野录》:空室道人者直龙图阁梅公珣之女,幼聪慧乐于禅寂,因从夫守官豫章之分,宁遂参死心禅师于云岩既于言下,领旨自尔丛林知名政和间,居金陵,圆悟禅师住蒋山佛眼,禅师亦在焉因机语相契,二师称赏然道韵閒淡似不能言者至于开廓。正见雅为精峭后于姑苏西竺院薙发为尼名惟久。宣和六年趺坐而终,道人生于华胄不为富贵笼络,杰然追踪月上女直趣无上菩提,又变形服与铁磨为伍,至于生死之际,效验异常非志烈秋霜畴克尔耶。按《佛祖纲目》:空室道人智通居金陵,尝设浴保宁揭榜于门。曰:一物也无洗个,甚么纤尘若有起自何来道,取一句子元乃可大家入浴,古灵只解揩背开士何曾明心欲證离垢地时须是通身汗出尽,道水能洗垢,焉知水亦是尘直饶水垢顿除,到此亦须洗却通后为尼名惟久挂锡,姑苏西竺书偈趺坐而化。

白佛

《广德州志》:白佛姓梅陈氏甥女姐妹三人佛第三,幼慕宗旨共誓不嫁。宋绍兴五年,俱坐化大杨树下,乡人伐木置水中逆流而上,因刻木祀之,香火不绝。

如湛

《松江府志》:宋庆元间有女,师讳如湛,号浑源者湖州王家女。母曹氏持奉圆通大士后生师,在襁褓间即能道圆通品中,语随父防禦佐金陵戎幕遂落发于清凉寺。尼僧智圆所能通华严,圆觉法华诸大部经锐志参访耆宿至华亭礼船子塔时安康郡夫人,号普明居士者与无住居住二人留心大乘,得师谈论洞明心印郡中适宋照院虚席,请师开堂一日与二居士泛舟城南至莲花荡。见水天交接,师招之曰:此地尘迹不到可建立梵刹,即鸠工庀材果得神龙窟。遂定基兴建,檀施云集,不数月而寺告成。

法藏

《佛祖统纪》: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夜间见佛菩萨来慰问,光明照寺奄然迁化。
《净土晨钟》:宋尼法藏居金陵戒德甚严,勤苦念佛,每岁四孟月,朔集同志讽经持咒。大家善信翕然坐化,示寂之,夜见佛菩萨金像现,其室中光明照寺端坐脱去。

能奉

《佛祖统纪》:能奉钱唐人,专修净业,常梦佛光照身,或闻诸尼善言开发。一日无疾告其徒曰:吾往生时至少顷,闻奉诵佛声,厉奔往视之,则合掌面西坐逝矣,异香满室乐音西迈。

慧安

《佛祖统纪》:慧安居四明下水,大魁姚颖之属也,往小溪杨氏庵,专业西方诵《金刚般若》寒暑不易,节常于室中佛光下烛,一日示疾端坐,以手摇曳戒众人勿諠,移时曰:佛至矣,令众念佛,倏然脱去,寿九十六。

了證

《仙居县志》:宋尼了證邑人,夏氏女幼遇相士谓其父曰:公女丰骨幽异殆苾刍草也,若结朱陈旦夕不禄矣,因命之皈教于净胜院,比亲死,筑庵冢旁居守以终其身,自知死生趺坐而逝。

道辉

《仙居县志》:尼道辉邑人,范氏女尝,食鱼鲊,心动遂茹素持律构一小庵自绣大士像悬之中,楹昕夕礼拜,岁旱出为民求雨,立验。每召入宫赐之,钱帛即给贫者。赐号普济大师。

行刚

《嘉兴府志》:祇园行刚嘉兴胡氏女,早寡守节弃家学佛,住伏狮禅院,从者如云。有一夔超琛为其高足,皆有语录行世。

绣枕

《四川总志》:绣枕灌县导江人,明初以处女修證圆寂,肉身见存,人号绣枕观音,远近祈嗣者辄应。

老尼余氏

《永明县志》:回龙庵老尼余氏,法名慧秀。其夫江西奉新人,携来邑中业陶夫丧,遂茹蔬修行,日诵观音大士千遍,既恳求地主丈尺地立庵,塑佛昼勤纺绩。夜龛坐念佛所居地,无泉老尼以杖叩地,忽石边铿然有声,命弟子开之有泉涌出,味殊甘美,遂成流涧,能荫数百亩,四时不涸。邑人以为苦修之验,争向慕供养之,此尼生于弘治甲午,距万历甲戌寿。百岁有奇。

独目金刚尼

《金刚持验·明》:万历间归德府城外水晶庵有老尼别号独目金刚尼。因尝以金刚为业,失一目名此。天性淡薄,自粝食粗衣,外人有所遗,尽分赡僧尼之不给者。每开期会讲,善信环集。一士子问曰:金刚经何以有三十二分。答曰:一以贯之,儒佛皆然,何得许多段落。说偈曰:佛说金刚妙出群,一言了悟绝声闻。有人解得金刚旨,四八何须逐段分。一僧问曰:何以谓之,金刚。答曰:金刚人皆有的,何须恁般问。说偈曰:金刚果信是金刚,百鍊千锤永不伤,粉碎虚空些子在,祗今惟见佛毫光。又有人曰:师通晓佛义何以不现男身。答曰:形有男女,性无彼此,莫作差等观。说偈曰:男女何须辨假真,观音出世果何人皮囊,脱尽浑无用,试问男身是女身,随问随应灵敏异,常远迩皈依者,无算年踰七十,预示化期,鼻端有火危坐瞑然而逝,示一偈云:茶毗一去永归空,著处寻空便不空,我去我来仍是我,电光泡影一般同。

慧贞

《金刚持验·明》常州尼慧贞宦族之女,自幼言动不妄,愿出家,父母听之送入楞伽庵,遂朝夕持诵《金刚经》,有同庵尼以秽事败波及贞时,适患目因愤恚俱瞽如是三载,诵经如故一夜梦金刚神谓曰:汝行无亏当,还尔。明晨起两目忽开,历年九十无疾坐化。

汤氏

《杭州府志》:宋应昌孝义庵记略曰莲池大师。夙志方外以二尊人在不敢离,既而双失怙恃遂疾从薙染以三侄文彬为后,室人汤氏年才一十有九亦脱簪珥为尼,举所有田庐普给群侄,于文彬低昂之而别以居属,文彬己从邻僦舍绳枢蓬门,夕灯晨香阒如也,一时宰官居士为买。赵氏故宅为禅堂,垣轩厨湢略备而已,汤法讳株锦暨禅师同师关中南五台,性天和尚溯禅师出家逾四十,稔盖行年五十九而庵成。

成慈

《兜率龟镜集》:成慈字戒刍,广州番禺沙湾人,俗姓何,生而敏杰,不类群婴,五岁即不茹荤膻,亲知非俗所留,遂送女庵中事佛,执劳无惮多觉少寐年既渐长,立性坚贞执行持心不徇,馀情听讲思义颖悟异人,崇祯庚辰岁年四十有一始得薙染,时由尼众甚希,故滞年稔矣从受具来专攻律藏,研究性遮,故得持犯炳然戒德冰雪,而灵根宿发趣向高迈,志在大乘利人,为急深厌有漏,欲释形拘尝闻西方下品生者,数劫乃得见佛,皆非己志欲再生世,间亲近知识又疑隔阴之昏,虽得人身,贪嗔易染况末劫,知识难值未免退坠。忽一日阅经藏见有上生兜,率内院亲觐弥勒菩萨,一生即便见佛闻法无有迟速之,品阶遂坚志上求,因请余决曰:上生宗旨可得闻乎,余遂授与上生经一卷,彼即恳请讲释余乃按经示以依正宗趣彼时依经作观,持名不辍,心口体虽多病精爽,过人素好坐禅胁罕著席后住广州,总持庵约徒甚严,于崇祯丙戌四月望日告病,越五月十七日午时忽于坐定中见一菩萨侍人,忘其名倏然引至兜率内院,睹种种庄严光明耀目,慈氏菩萨相好难述彼遂举身敬礼,礼已,白云愿世尊摄受我大士告曰:汝却后七日来生此处,又于二十一日坐静中忽睹慈氏菩萨现,在其前自见己身成童子,相即趋下禅床拜求摄受次日告诸来问疾者曰:我明日行矣,当留步送吾上山。茶毗,翼日午时唤众称弥勒如来名寂,然而逝时同学尼戒芳并侍病者口述余笔随录之。

成静

《慈林集》:成静字实修,广州古冈人,俗姓张,幼持斋戒以贞洁,自处礼本邑真梵庵主为师,及剃落专课涅槃大乘诸经,事师尤谨,中年进具常以毗尼请益于余栖心净土,弥陀不辍于口,慈祥好施,威仪范物,循循善诱,为士庶所仰意,其乘愿力再来人也,尝劝众造栴檀千手眼大悲圣像于凤城之大慈庵。越明年,得微疾,预知时至,频诲徒众,与诸檀越诀别。翼日语诸弟子曰:千手千眼大悲观音菩萨来此相接,汝等合恭迎之,吾往矣。即瞑目而化,世寿五十有九。

尼部艺文一

比丘尼传序       梁释宝唱


原夫贞心亢志奇操异节,岂唯体率由于天真抑亦励景行于仰止,故曰:希颜之士亦颜之俦,慕骥之马亦骥之乘,斯则风列英徽,流芳不绝者也,是以握笔怀铅之客将以语厥方来比事记言之,士庶其劝诫后世故虽欲忘言斯不可已也,昔大觉应于罗卫佛,日显于阎浮三界,归依四生向慕比丘尼之,兴发源于爱道登地證果仍世不绝列之,法藏如日经天自拘尸灭影双树匿迹,岁历蝉联陵夷,讹紊于是时浇信谤人或存亡,微言兴而复废者不肖乱之也,正法替而复隆者贤达维之也,像法东流净检为首绵载数百硕德系兴,善妙净圭穷苦行之,节法辩僧果尽禅观之,妙至若僧端僧基之立志,贞固妙相法令之,弘震旷远若此之流,往往间出并渊深岳峙金声玉振实惟叔叶之,贞干季绪之,四依也,夫年代推移清规稍远,英风将范于千载志事,未集乎方册每怀慨,叹其岁久矣,始乃博采碑颂广搜记集或讯之,传闻或访之,故老诠序始终为之立传,起晋咸和讫梁普通凡六十五人,不尚繁华务存要实庶乎求解脱者勉思齐之,德而寡见庸疏或有遗漏博雅君子箴其阙焉。

比丘尼僧敬法师碑      沈约

立言道往标情妙觉置想依空练心成学,缊日悠长疏年缅邈风迁电改,斯理莫违神有殊适,形无异归,临泉结恸有怆徂晖松飙转盖山雨披衣载刊,贞轨永播馀徽。

尼部艺文二〈诗〉

《戏赠于越尼子歌》唐·刘长卿

鄱阳女子年十五,家本秦人今在楚。厌向春江空浣纱,龙宫落发披袈裟。五年持戒长一食,至今犹自颜如花。亭亭独立青莲下,忍草禅枝绕精舍。自用黄金买地居,能嫌碧玉随人嫁。北客相逢疑姓秦,铅华抛却仍青春。一花一竹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黄鹂欲栖白日暮,天香未散经行处。却对香炉閒诵经,春泉漱玉寒泠泠。云房寂寂夜钟后,吴音清切令人听。人听吴音歌一曲,杳然如在诸天宿。谁堪世事又相牵,惆怅回船江水绿。

《题西林寺故萧郎中旧堂公有女为尼在江州》韩愈


中郎有女能传业,伯道无儿可保家。俾到匡山曾住处,几行衰泪落烟霞。

《妓人出家诗》杨郇伯

尽出花钿与四邻,云鬟剪落向残春。暂惊风烛难留世,便是池莲不染身。贝叶欲翻迷锦字,梵声初学误梁尘。从今艳色归空后,湘浦应无解佩人。

《岐山宫侍儿出家为比丘尼》宋·张叔夜

六尺轻罗染曲尘,金莲步稳衬湘裙。从今不入襄王梦,剪尽巫山一朵云。

《游湖山赠圆禅》张孝祥

素香无脂粉气,好语谐韶濩音。有人问西来意,门前秋水沈沈。

《送刘小小为尼》明·吴兆

罗衣脱却一披缁,却悟红颜有歇时。学拜纤纤方礼佛,随班袅袅乍从师。忽惊形影灯前异,犹剩繁华梦里知。寄语旧家诸姊妹,年年空为落花悲。

尼部纪事

《晋书·会稽王道子传》:孝武帝不亲万机,但与道子酣歌为务,姏姆尼僧,尤为亲昵,并窃弄其权。凡所幸接,皆出自小竖。郡守长吏,多为道子所树立。既为扬州总录,势倾天下,自是朝野奔凑。中书令王国宝性卑佞,特为道子所宠昵。官以贿迁,政刑谬乱。又崇信浮屠之学,用度奢侈,下不堪命。太元以后,为长夜之宴,蓬首昏目,政事多阙。桓元尝候道子,正遇其醉,宾客满坐,道子张目谓人曰:桓温晚涂欲作贼,云何。元伏地流汗不得起。长史谢重举板答曰:故宣武公黜昏登圣,功超伊霍,纷纭之议,宜裁之听览。道子颔曰:侬知侬知。因举酒属元,元乃得起。由是元益不自安,切齿于道子。于时朝政既紊,左卫领营将军会稽许荣上疏曰:今台府局吏、直卫武官及仆隶婢儿取母之姓者,本臧获之徒,无乡邑品第,皆得命议,用为郡守县令,并带职在内,委事于小吏手中;僧尼乳母,竞进亲党,又受货赂,辄临官领众。无卫霍之才,而比方古人,为患一也。臣闻佛者清远元虚之神,以五诫为教,绝酒不淫。而今之奉者,秽慢阿尼,酒色是耽,其违二矣。夫致人于死,未必手刃害之。若政教不均,暴滥无罪,必夭天命,其违三矣。盗者未必躬窃人财,江乙母失布,罪由令尹。今禁令不明,劫盗公行,其违四矣。在上化下,必信为本。昔年下书,敕使尽规,而众议兼集,无所采用,其违五矣。尼僧成群,依傍法服。五诫粗法,尚不能遵,况精妙乎。而流惑之徒,竞加敬事,又侵渔百姓,取财为惠,亦未合布施之道也。又陈太子宜出临东宫,剋奖德业。疏奏,并不省。中书郎范宁亦深陈得失,帝由是渐不平于道子,然外每优崇之。国宝即宁之甥,以謟事道子,宁奏请黜之。国宝惧,使陈郡袁悦之因尼妙音致书与太子母陈淑媛,说国宝忠谨,宜见亲信。帝因发怒,斩悦之。
《桓温传》:温以雄武专朝,窥觎非望,或卧对亲寮曰: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众莫敢对。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常行经王敦墓,望之曰:可人,可人。其心迹若是。时有远方比丘尼名有道术,于别室浴,温窥窃之。尼裸身先以刀自破腹,次断两足。浴竟出,温问吉凶,尼云:公若作天子,亦当如是。
《法苑珠林》:宋费崇先闻人说,福远寺有僧钦尼,精勤得道,欣然愿见,未及得往,属意甚至,尝斋于他家,夜三更中,忽见一尼,容仪端严,著赭布袈裟,正立斋席之前,食顷而灭。及崇先后觐此尼,色貌被服,即窗前所睹者也。
《续高僧传》:僧伽婆罗以天监五年被敕徵召于扬都,译经有太学博士江泌、女僧法者小年出家,有时静坐闭目诵出《净土妙庄严》等经,始从八岁终于十六总出三十五卷,天监年中,在华光殿亲对武帝诵出异经扬都道俗咸称神授。
《法华持验·梁》:普通二年,高邮有华手尼者,志节冰霜诵妙法华经不舍,昼夜后,每诵一卷右手爪上辄生一华,状如绫丝,五指皆遍,诵彻六七卷,掌上并生二华。武帝召见,大为嘉敬,时因号华手尼。
《魏书·裴植传》:植历度支尚书。植母,夏侯道迁之姊也,性甚刚峻,于诸子皆如严君。长成之后,非衣幍不见,小有罪过,必束带伏阁,经三五日乃引见之,督以严训。唯少子衍得以常服见之,旦夕温凊。植在瀛州也,其母年踰七十,以身为婢,自施三宝,布衣麻菲,手执箕帚,于沙门寺洒扫。植弟瑜、璨、衍并亦奴仆之服,泣涕而从,有感道俗。诸子各以布帛数百赎免其母。于是出家为比丘尼,入嵩高,积岁乃还家。植虽自州送禄奉母及赡诸弟,而各别资财,同居异爨,一门数灶,盖亦染江南之俗也。植母既老,身又长嫡,其临州也,妻子随去,分违数岁。论者讥焉。
《山伟传》:伟为谏议大夫。尔朱荣之害朝士,伟时守直,故克免祸。及庄帝入宫,仍除伟给事黄门侍郎。先是,伟与仪曹郎袁升、屯田郎李延孝、外兵郎李奂、三公郎王廷业方驾而行,伟少居后。路逢一尼,望之叹曰:此辈缘业,同日而死。谓伟曰:君方近天子,当作好官。而升等四人,皆于河阴遇害,果如其言。
《蠕蠕传》:初,豆崙之死也,那盖为主,伏图纳豆崙之妻候吕陵氏,生丑奴,阿那瑰等六人。丑奴立后,忽亡一子,字祖惠,求募不能得。有尼引副升牟妻是豆浑地万,年二十许,为医巫,假托神鬼,先常为丑奴所信,出入去来,乃言此儿今在天上,我能呼得。丑奴母子欣悦,后岁仲秋,在大泽中施帐屋,斋洁七日,祈请天神。经一宿,祖惠忽在帐中,自云恒在天上。丑奴母子抱之悲喜,大会国人,号地万为圣女,纳为可贺敦,授夫副升牟爵位,赐牛马羊三千头。地万既挟左道,亦有姿色,丑奴甚加重爱,信用其言,乱其国政。如是积岁,祖惠年长,其母问之,祖惠言:我恒在地万家,不尝上天,上天者地万教也。其母具以状告丑奴,丑奴言:地万悬鉴远事,不可不信,勿用谗言也。既而地万恐惧,谮祖惠于丑奴,丑奴阴杀之。
《释老志》:有司奏,上谷郡比丘尼惠香,在北山松树下死。尸形不坏。尔来三年,士女观者有千百。于时人皆异之。
《洛阳伽蓝记》:胡统寺,太后从姑所立也。入道为尼,遂居此寺,其寺诸尼帝城名德善,于开导工谈义理常入宫与太后说法,其资养缁流从无此也。
《北齐书·羊烈传》:烈家传素业,闺门修饰,为世所称。一门女不再醮。魏太和中,于兖州造一尼寺,女寡居无子者并出家为尼,咸存戒行。
《周书·武帝李皇后传》:隋开皇元年三月,后出俗为尼,改名常悲。八年殂,年五十三,以尼礼葬于京城南。《宣帝朱皇后传》:隋开皇元年,后出俗为尼,名法净。六年殂,年四十,以尼礼葬京城。
《宣帝陈皇后传》:帝崩,后出家为尼,改名华光。
《宣帝元皇后传》:帝崩,后出俗为尼,改名华胜。初,后与陈后同时被选入宫,俱拜为妃,及升后位,又同日受册,帝宠遇二后,礼数均等,年齿复同,特相亲爱。及为尼后,李、朱及尉迟后等并相继殒没,而二后于今尚存。
《宣帝尉迟皇后传》:帝崩,后出俗为尼,改名华首。《华严持验·唐》:仪凤年中,西域有二梵僧,至五台山捧花执炉肘膝行步向山顶,礼文殊遇一尼师在岩石间松下,绳床端然独坐,口诵《华严》时日方暮,尼谓梵僧曰:尼不合与大僧同止大德且去明日更来。僧曰:山深路遥,无所投寄,奈何。尼曰:若不去,我不可住,当入深山。僧徘徊惭惧莫知所之。尼曰:但下前谷,彼有禅窟耳,僧往寻,果得窟。相去数里许,二僧合掌捧香炉面北遥礼,倾心听经泠泠于耳。初启经题称如是,我闻乃遥见尼身处绳床,面南而坐,口中放光,赫如金色,皎在前峰,诵两帙已上其光盛于谷,南方圆可十里与昼不异,至四帙其光渐收,六帙都毕光并收入尼口,人以为此文殊分化以示梵僧也。
《佛祖统纪》:绛州二童女依尼师出家尼诵《华严》。一日坐七,二女失望旦旦诣坟号泣三年,忽生莲花五茎于土郡以上,闻则天敕检华根出自舌上乃召二女入内亲为落发令居天女寺。
《杜阳杂编》:代宗广德元年,吐蕃犯便桥上幸陜王师不利,常有紫气如车盖以迎马,首及回潼关上叹曰:河水洋洋送朕东去,上至陜。因望铁牛蹶然谓左右曰:朕年十五六,宫中有尼号功德,山言事往往神验。屡抚吾背,曰:天下有灾,遇牛方回。今见牛也,朕将回尔。是夜梦黄衣童子歌于帐前曰:中五之德方峨峨胡胡呼呼,可奈何。诘旦上具言其梦侍臣咸称土德。当王之兆也。
《宋高僧传》:释隐峰游遍灵迹,忽于金刚窟前僵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动远近瞻观惊叹,希奇峰有妹为尼,入五台瞋目咄之曰,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死且荧惑于人,时众已知妹虽骨肉岂敢携贰请从恒度以手,轻攘偾然而仆,遂茶毗之收舍利入塔号邓隐峰遗一颂云: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纪闻》:广敬寺尼员智,尝与同侣于终南山中结夏。夏夜月明下,有哭而来者,其声雄大,甚悲。既至,乃一人,长八尺馀,立于庐前。声不辍。尼等执心正念不惧,而哭者竟不言而去。
《续酉阳杂俎》:曹州南华县端相寺时尉李蕴至寺巡检,偶见尼房中地方丈馀,独高疑其藏物掘之数尺,得一瓦瓶覆以木盘视之,有骨大方隅颧下属骨两片长八寸开罅彻上容钗股若,合筒瓦下齐如截莹如白牙,蕴意尼所产因毁之。
《诸经要集》:旧杂譬喻经云昔有沙门昼夜诵经有狗伏,床下一心听经不复念食如是,积年命尽得人形生舍卫国中作女人,长大见沙门分卫便走自持饭与沙门欢喜后作比丘尼,得应真道。
《续文献通考》:唐末有海印者,为尼于悲光寺。才思清俊。有《舟夜一章》云:水色连天色,风声益浪声。旅人归思苦,渔叟梦魂惊。举棹云先到,移舟月逐行。旋吟诗句罢,犹见远山横。
《冥祥记》:尼宋智通,年少,信佛而不专师。死罢道,嫁魏郡梁甫,生一男,家贫,无以为衣。有法华等经,悉练之,以衣其儿。俄得病,遍体坏烂,状若火疮,有细白虫,日出数升馀,昼夜号叫。闻空中语云:坏经为衣,得此报。旬馀而死。
《五代史·孙方谏传》:方谏,郑州清苑人也。初,定州西北有狼山堡,定人常保以避契丹,有尼深意居其中,以佛法诱民,民多归之。后尼死,堡人言其尸不朽,因奉而事之。尼姓孙氏,方谏自以为尼族人,即继行其法,堡人推以为主。
《宋史·孙行友传》:行友,莫州清苑人,世业农。初,定州西二百里有狼山者,当易州中路,旧有城堡,边人赖之以避寇。山中兰若有尼,姓孙氏,名深意,有术惑众。行友兄子方谏名之为姑师,事之甚谨。及尼坐亡,行友益神其事,因以其术然香灯,聚民渐众。自晋少帝与契丹绝好,边州困于转输,逋民往往依方谏,推以为帅。方谏惧主帅捕逐,乃表归朝,因署为东北西招牧指挥使,且赐院额曰胜福。每契丹军来,必率其徒袭击之,铠仗、畜产所得渐多,人益依以避难焉。易、定帅闻于朝,因以方谏为边界游奕使,行友副之。自是捍禦侵轶,多所杀获。周显德初,正授节钺。世宗自河东还,加检校太傅。六年,世宗北征,行友攻下契丹之易州,擒其刺史任钦以献。宋初,加同平章事。狼山佛舍妖妄愈甚,众趋之不可禁,行友不自安,累表乞解官归山,诏不允。建隆二年,乃徙其帑廪,召集丁壮,缮治兵甲,欲还狼山以自固。兵马都监乐继能密表其事,太祖遣閤门副使武怀节驰骑会镇、赵之兵。称巡边直入其城,行友不之觉。既而出诏示之,令举族赴阙,行友仓皇听命。既至,命侍御史李维岳就第鞫之,得实,下诏切责,削夺从前官爵。勒归私第。仍戮其部下数人,遣使驰诣狼山,辇其尼师之尸焚之。
《湘山野录》:太宗第七女申国大长公主平生不茹荤,端拱初幸延圣寺,愿舍为尼。真宗即位遂乞削发。上曰:朕之诸妹皆厚赐,汤邑筑外馆以尚天姻,酬先帝之爱也,汝独愿出家可乎。申国曰:此先帝之愿也。坚乞之,遂允进封吴国,赐名清裕号报慈。正觉大师建寺都城之西额曰崇真。藩国近戚及掖庭嫔御愿出家者,若密恭懿王女万年县主曹恭惠王女惠安县主凡三十馀人,皆随出家诏,普度天下僧尼,申国俗寿止三十八,尼夏十有六入灭。
《闻见后录》:熙宁初,神宗谓王安石曰:有比丘尼千姓者为富弼,言世界渐不好勿预其事可也。弼信之然,亦不之罪也。
《燕翼贻谋录》:僧寺戒坛尼受戒,混淆其中,因以为奸。太祖皇帝尤恶之,开宝五年二月丁丑,诏曰:僧尼无闲,实紊教法,应尼合度者,只许于本寺起坛受戒,令尼大德主之。如违重置其罪许人告则是尼受戒不须入戒坛,各就其本寺也。近世僧戒坛中公然招诱新尼受戒,其不至者反诬以违法,尼亦不知法令,本以禁僧也亦信以为然,官司宜申明禁止之。
《养痾漫笔》:嘉泰间内臣李大谦于行都九里松玉泉寺,侧建功德寺,役工数内有漆匠张某者天台人,偶春夜出浴,回于道中遇一老妪挽入小门,暗中以手扪壁随妪而行,但觉是布幕转经数曲,至一室中使就物坐,此妪乃去,继有一尼携灯至,又见四壁皆有青赤衣帷遮护,终不知是何地此尼又引经数曲及至一室,灯烛酒殽器皿一一毕备,俱非中下人家所有,张见之惊异,亦不敢问其所以,且疑且喜,尼往顷时复至,后有一妇人随来,容美非常惟不冠饰,张殊畏惧,尼逼使坐遂召前妪命酒殽数盘,此妇人更不一语,尼云已晚矣,张但恳尼云匠者无钱,尼终不顾遂令就寝,尼执灯扄户而去,张屡询所来及姓名而妇人竟无一语,疑为瘖疾至钟动,尼复至,启钥唤张起如前,令妪引出亦摸布壁行,觉至一门非先来所经,此妪令出街可至役所,张如梦寐中行至一街迨晓,即离役所二里许后,循路归,其董役者责之,及闻此事使人遍访终不得,其原所入门阈众皆谓遇鬼物,而有一木匠云固宠借种耳。
《宋史·宗室传》:史弥远逼镇王竑缢于州治。端平元年,诏复官爵。妻吴氏为比丘尼,赐号惠净法空大师,月给钵钱百贯。
《癸辛杂识》:临平明因寺尼大刹也,往来僧官每至必呼,尼之少艾者供寝寺中苦之,于是专作一寮贮尼之,尝有违滥者以供不时之需,名曰尼站。
《清尊录》:狄氏者家故贵以色名动京师,所嫁亦贵家,明艳绝世每灯夕及西池,春游都城士女欢集自诸王邸第及公侯戚里中贵人家,帟幕车马相属虽歌姝舞姬皆饰珰翠佩珠犀,览镜顾影人,人自谓倾国,及狄氏至靓妆,却扇亭亭独出虽平时妒悍自衒者皆羞服,至相诋辄曰:汝美如狄夫人邪。乃相凌我其名动一时,如此然狄氏资性贞淑遇族游群饮澹如也,有滕生者因出游观之骇慕丧魂魄归,悒悒不聊,生访狄氏所厚善者或曰:尼慧澄与之。习生过尼厚遗之日,日往尼愧谢。问故,生曰:极知不可幸,万分一耳不然且死。尼曰:试言之生。以狄氏告,尼笑曰:大难,大难,此岂可动耶。具道其决不可状。生曰:然则有所好乎。曰:亦无有唯旬日前属,我求珠玑颇急。生大喜。曰:可也。即索马驰去,俄怀大珠二囊示尼。曰:直二万缗愿以万缗归之。尼曰:其夫方使北岂能遽办如许价邪。生亟曰:四五千缗,不则千缗数百缗皆可。又曰:但可动,不愿一钱也。尼乃持诣狄氏果大喜,玩不巳。问须直几何,尼以万缗告狄氏。惊曰:是才半直尔然我未能办,奈何。尼因屏人曰:不必钱此一官欲托事耳。狄氏曰:何事。曰:雪官事耳。夫人弟兄夫族皆可为也。狄氏曰:持去,我徐思之。尼曰:彼事急,且投他人可复得邪,姑留之,明旦来问报。遂辞去,且以告生,生益厚饷之。尼明日复往,狄氏曰:我为营之良易。尼曰:事有难言者,二万缗物付一秃媪而客主不相问,使彼何以为信。狄氏曰:奈何。尼曰:夫人以设斋来院中,使彼若邂逅者,可乎。狄氏赪面摇手曰:不可。尼愠曰:非有他,但欲言雪官事,使彼无疑耳,果不可,我不敢强也。狄氏乃徐曰:后二日我亡兄忌日可往然,立语亟遣之。尼曰:固也。尼归,及门生已在,诘之。具道本末,拜之曰:仪秦之,辩不加于此矣。及期尼为治斋具而生匿小室中,具酒殽俟之,晡时狄氏严饰而至,屏从者独携一小侍儿见尼曰:其人来乎。曰:未也。呗祝毕,尼使童子主侍儿引狄氏至小室,搴帘见生,及饮具大惊,欲避去。生出拜,狄氏答拜,尼曰:郎君欲以一卮为夫人寿,愿勿辞。生固颀秀,狄氏颇心动,睇而笑曰:有事第言之。尼固挽,使坐生持酒劝之,狄氏不能却,为釂卮,即持酒酬生。生因徙坐拥狄氏,曰:为子且死,不意果得子。拥之即帏中,狄氏亦欢然,恨相得之晚也,比夜散去,犹徘徊顾生挈其手曰:非今日几虚作一世人,夜当与子会,自是夜辄开垣门召生无阙夕,所以奉生者,靡不至惟恐丝毫不当,其意也数月,狄氏夫归,生小人也,阴计已得,狄氏不能弃,重贿伺其夫,与客坐遣仆人白曰:某官尝以珠直二万缗卖第中,久未得,值且讼于官。夫愕起,入诘狄氏语塞曰:然夫。督取还之,生得珠复遣尼谢狄氏,我安得此贷于亲戚以动子耳,狄氏虽恚甚终不能忘生,夫出辄召与通逾年,夫觉闲之严,狄氏以念生,病死,余在太学时亲见。
《鸡肋篇》:越尼皆善织谓之寺绫者乃北方隔织耳名著天下。
《潜居录》:谢芬兰性至孝,惟虔奉观音大士。一日有老尼至,袖中出一药与芬兰,曰:此药专愈刀疮,芬兰第受之,不以为意。明年姑大病,医祷弗效,芬兰吁天祝釐潜入閤内以刀刲股烹进于姑而创,大痛忽追惟向药,命婢取敷之,随敷生肉若未尝伤人,以老尼即大士也,孝之感神如此。
《鞠堂野史》:禁中帝及两宫各有尼道并女冠各七人,选于诸寺观,年三十以上,能法事者充随本殿内人,居处每早轮一尼一道导上于佛阁前赞念导,上烧香佛道者,各两拜又导下殿烧天香四拜又导至殿门殿后出视朝方退,应诸阁凡欲请尼道看经者皆此辈,每半年或数月一归,元寺观本位使臣随住五七日还。
《采兰杂志》:一妇人有隐病不敢告人,苦甚平日奉观世音像甚谨,正病时见一尼持药一函至,曰:煎此洗之即愈矣。尼忽不见,启视之乃蛇床子、吴茱萸、苦参也。
《辍耕录》:程公鹏举在宋季被虏于兴元版桥张万户家为奴,张以掳到宦家女某氏妻之,既婚之三日,即窃谓其夫曰:观君之才貌非久在人后者,何不为去计,而甘心于此乎。夫疑其试己也,诉于张,张命箠之。越三日,复告曰:君若去必可成大器,否则终为人奴耳。夫愈疑之,又诉于张,张命出之,遂粥于市人家妻,临行以所寄绣鞋一易程一履泣告曰:期执此相见矣。程感悟,奔归宋时年十七八以荫补入官,迨国朝统一海宇程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自与妻别已三十馀年,义其为人,未尝再娶,至是遣人携向之鞋履往兴元访求之。市家云此妇到吾家执作甚勤,遇夜未尝解衣以寝,每访绩达旦,毅然莫可犯。吾妻异之,视如己女,将半载以所成布匹偿元粥镪物乞身为尼,吾妻施赀以成其志,见居城南某庵中,所遣人即往寻,见以曝衣为由,故遗鞋履在地。尼见之,询其所从来,曰:吾主翁程参政使寻其偶耳。尼出鞋履示之,所遣人亟拜曰:主母也。尼曰:鞋履复全吾之愿,毕矣。归见程相公与夫人,为道致意。竟不再出,告以参政未尝娶,终不出。旋报程移文本省遣使檄兴元路官为具礼,委幕属李克复防护其车舆至陜西,重为夫妇焉。
中书平章阔阔歹之侧室,高丽氏有贤行,平章死誓弗贰,适正室子拜马朵儿赤说其色欲妻之,而不可得,乃以其父所有大答纳环子献于太师伯颜,此物盖伯颜所属,意者伯颜喜问所欲。遂白前事,伯颜特为奏闻,奉旨命拜马朵儿赤收继小母高丽氏,高丽氏夜与亲母踰垣而出,削发为尼,伯颜怒,以为故违圣旨,拜奏命省台洎侍正府官鞫问,诸官奉命惟谨锻鍊备极惨酷,时国公阔里吉思于鞫,问官中独秉权力侍正府都事,帖木儿不花数致语曰:谁无妻子,安能相守至死得有如此。守节者莫大之幸,而反坐以罪,恐非我治朝之盛典也。国公悟,为言于伯颜之前宛曲解释其事遂已。
《明会典》:洪武六年令:民家女子年未及四十者不许为尼姑。
《篷栊夜话》:休邑有智尼拥高赀与贵室往还,深垣密扄虽白昼莫能窥也,曾一罹暴客邻人集炬捍之,既散,尼割一书册给众令,明旦相质取酬金自是岁每一二发,率割质如故,一少尼廉其非盗实邻者伪张,以取酬,因欲相讦。尼曰:不可,吾岁捐所馀以养,若曹令远近知盗终不胜捍犹树兵意也。讦之是自撤备而树怨吾不复安枕矣。
《珍珠船》:孝宗废皇后冯氏贞谨有节操,遂号练行尼。

尼部杂录

《竹坡诗话》:枢密张公稽仲喜谈兵论边事,面目极严冷,而作小诗有风味,岐王宫有侍儿,出家为比丘尼者,公赋诗云:六尺轻罗染曲尘,金莲步稳衬湘裙。从今不入襄王梦,剪尽巫山一朵云。殊可喜也。
《事钞尼众篇》:云善见佛,初不度,女人出家为灭正法,五百年后为说,八敬听出家依教行,故还得千年今时不行随处法灭。
《学佛考训》:政和三年诏尼慧光入内庭对御升座说法,赐号净智大师。尼说法且对御非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