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三十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
 第一百三十卷目錄
 僧部列傳六
  宋二
  道敬              法平附法等〉
  道生附寶林 法寶 惠生〉   慧義〈附僧睿
  曇無竭             僧苞〈附法和
  曇弘              慧詢
  佛馱什             法莊
  慧觀〈附僧馥 法業〉      曇摩蜜多
  畺良耶舍〈附僧伽達哆僧伽羅多哆僧含〈附道含
  僧伽跋摩            求那跋陀羅〈附阿那摩低〉
  慧嚴〈附法智〉         浮陀跋摩
  法成              慧覽
  僧瑜              僧業〈附慧先
  慧慶              法宗
  道冏              智猛
  道淵              慧林
  慧靜              慧紹〈附僧要〉
  慧安〈附僧覽 法衛〉      普明
神異典第一百三十卷
部列傳六
宋二
道敬
公元420年
蓮社高賢傳》法師道敬,瑯琊王氏,祖凝之
江州,遂從遠公出家
年十七,博通經論日記萬言
每歎戒律終身,難全願淨六根,但稟一戒,以為得度之。
遠公知其堅止,許之篤志念佛
早夜弗替,遠公歸寂,乃入若邪山。
宋永初元年謂眾曰:先師見命,吾其行矣。
端坐唱佛,而化眾。
見光滿室彌時方滅。
春秋五十二。
高僧傳:道敬避世出家情愛丘壑棲,於若邪山懸溜精舍
敬後為供養眾僧,乃捨具足專精十戒云。
法平附法等〉
高僧傳法平姓康康居人
寓居建業,與弟法等俱出家白馬寺
為曇籥弟子共傳師業,響韻清雅運轉無方
後兄弟同移祇洹弟,貌小醜而聲踰。
於兄宋大將軍東府設齋一往以貌輕之。
及聞披卷三契,便扼腕神服
乃歎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信矣。
東安嚴公發講等作三契,經竟嚴徐麈尾,曰:如此讀經,亦不減發,講遂散席,明更開題議者,以為相成之道也。
兄弟並,以元嘉末卒。
道生附寶林 法寶 惠生
公元434年
蓮社高賢傳》法師道生魏氏鉅鹿人
幼從竺法汰出家披對經誥一覽,能誦年在志學,便登講吐納明辨
宿望莫敢酬抗
初依廬山常入道之,要慧解為。
本乃與僧叡慧嚴慧觀等,遊學長安
羅什受業關中僧徒咸仰神悟喟然嘆曰:自經東流譯人重阻多滯,權文鮮通圓義。
忘筌得魚,始可與言道矣。
於是校閱真俗精練空有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報。
頓悟成佛義,又著二諦論佛,性常有論佛。
淨土論,應有緣論並籠罩舊說妙有淵旨
守文之徒嫌嫉,竟起師
又以法顯三藏所翻泥洹經,本先至經云,除一闡提,皆有佛性
師云:夫稟質二儀,皆有涅槃。
止因闡提含生之,類何得獨無佛性,蓋是經來未盡耳。
乃喝闡提之人,皆得成佛
時大本未傳孤明先發舊學僧黨以為背經,遂顯大眾擯而遣之。
正容誓之曰:若我所說,背經當見身癘疾,若與實相不背願舍壽之日,踞師子座
拂衣而行,及後大經
聖行品,云:一闡提雖復,斷善猶有佛性
於是諸師皆為媿服
師被擯南還,入虎丘山,聚石為。
徒講涅槃經,至闡提處則說,有佛性
且曰:如我所說,契佛心否群石,皆為點頭旬日學眾,雲集忽雷震,青園佛殿龍升天。
因改寺曰龍光師於寺。
罽賓律師沙彌塞律傳,於世既而辭,眾復投廬山預蓮。
久之還都青霞寺。
宋文帝大會沙門龍御地筵食至。
良久眾疑過中曰:始可中耳生
乃曰:白日麗天天言,始何得
遂舉箸而食一眾,從之莫不歎,其機辯
王弘范泰顏延之,並挹敬風猷相從問道
元嘉十一年十二月庚子廬山升座說法將畢眾見麈尾紛然墜地隱几而化宛若定諸師聞之益信前誓有證翌日,葬於廬山之西。
阜初關中僧,肇始維摩詰經世玩味師。
乃更發深旨,人服其妙所述,維摩詰法華泥洹小品
皆有義。
疏時以師能推闡,提得佛之義,於是顯其,頓悟不受論。
高僧傳道生長安,從什公受業
還都青園寺。
寺是晉恭皇后褚氏所立,本種青處,因以為名。
生既當時法匠,請以居焉。
宋太祖文皇深加歎重卒,葬廬山之阜。
初生與叡公,及嚴觀同學齊名故。
時人評曰:生發,天真嚴觀漥流得慧義憉悙進寇淵于嘿塞,生及叡公獨標天真之目。
故已秀出群士矣。
王微以生比郭林宗,乃為之立傳。
旌其遺德時人以生推闡,提得佛此語有據,頓悟
不受報等。
時亦憲章宋太祖嘗述生,頓悟
沙門僧弼等皆設巨難。
曰:若使逝者,可興豈為君所屈。
又有沙門寶林初,長安受學祖述生公
時人號曰:遊元生著涅槃,記及注異宗論,檄魔文等
子法寶,亦學兼內外金剛
後心論等,亦祖述焉。
近代又有釋惠生者,亦止龍光寺
蔬食善眾經典,兼工草隸
時人以同寺,相繼號曰:大小二生
慧義〈附僧睿
公元417年
高僧傳慧義姓梁北地人
出家風格秀,舉志業強正
遊學於彭宋之間,備通經義
後出京師,乃說云:冀州法稱道人臨終弟子,普嚴云嵩高靈神
云:江東劉將軍應,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鎮金一鉼為信。
遂奏宋王
宋王謂曰:非常之瑞,亦須非常之人
然後致之,若非法師自行無以獲也,遂行
晉義熙十三年七月,往嵩高山,尋覓未得。
便至心燒香行道
至七日夜夢見一長老公拄杖往璧處指示,云:是此石下
義明便周行山中,見一處炳,然如所見
即於廟所石壇下得大小三十二枚,黃金一鉼,後還京師
宋武加接尢重,迄乎踐祚禮,遇彌深。
宋永初元年車騎范泰祇洹寺,以德為物,宗固請經始,以親信之。
因為指授儀,則時人義方身子須達
祇洹厥號存焉。
西域名僧,多投止此寺。
傳譯經典,或訓授禪法
宋元嘉初徐羨之檀道濟等,專權朝政不平之色。
肆言罵之羨等,深憾聞者,皆憂不測
亦慮及於禍乃問安身之術。
曰: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上下相親也,何慮之。
足憂因勸以,果竹園六十畝施寺,以為幽冥之祐,從之終享其福。
第三子,晏昔承厥父之,險說求園地追,以為憾。
遂奪而不與義,秉遺疏紛紛紜紜,彰于視聽
乃移止烏衣,與慧叡同住
宋元嘉二十一年終於烏衣寺。
春秋七十三矣。
晏後,少時而卒,晏弟曄後染。
孔熙先謀逆厥宗同潰,後祇洹寺。
又有釋僧睿善三,論為宋文所重。
曇無竭
公元420年
高僧傳曇無竭,此云,法勇。
姓李幽州黃龍人
幼為沙彌,便修苦行持戒誦經,為師僧所重。
嘗聞法顯等躬踐佛國,乃慨然忘身之誓。
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門僧猛朗之二十五人,共齎旛蓋供養之。
具發跡此土遠適西方
初,至河南國,仍出海
西郡進入流沙,到高昌郡,經歷龜。
沙勒諸國,登蔥嶺雪山瘴氣千重層冰萬里下,有大江流急。
若箭於東西兩山之脅擊索,為橋十人一過
到彼岸已舉煙為幟。
後人見煙知前已度,方得更進。
若久不見煙,則知暴風吹索人,墮江中
行經三日,復過大雪山
懸崖壁立,無安足處。
石壁皆有,故杙。
處處相對人,各執四杙。
先拔下杙,右手攀上杙,展轉相。
攀經三日,方過。
及到平地相待料檢同侶,失十二人
進至罽賓國禮拜佛缽歲餘,學梵書梵語求得觀世音
受記梵文一部,復西行,至辛頭那提河。
漢言師子口,緣河西入月氐,國禮拜佛肉髻骨,及睹自沸水船。
後至檀特南石,留寺住,僧三百餘人
三乘無竭停此寺,受大戒天竺禪師佛馱多羅此。
云:覺救彼方。
咸云:已證聖無竭請為和尚沙門志定阿闍梨夏坐三月,日復行向中天竺界路空曠
唯齎石密為糧同侶十三人
八人於路並死,餘五人同行
無竭雖屢經危棘繫念所齎,觀世音未嘗暫廢。
將至舍,衛國中野山象一群無竭稱名歸命即有師。
子從林中出象驚,惶奔走
後度洹河,復值野牛一群鳴吼而來將欲害人
無竭歸命如初,尋有大鷲,飛來野牛驚散
遂得免之。
誠心所感,在險克濟,皆此類也。
後於南天竺隨舶汎海,達廣州所歷,事跡不可殫記。
其所譯出,觀世音受記,經今傳於京師,後不知所終
僧苞〈附法和
高僧傳僧苞京兆人
少在關受學,什公宋永初中遊北徐黃山精舍,復造靜定二師進業
仍於彼建三七,普賢齋懺。
至第一七日,有白鵠飛來,集普賢座前中行香畢乃去,至二十一日,將暮又有黃衣四人繞塔,數帀忽然不見
少有志節,復加祥感。
匪懈之情,因之彌勵日誦萬餘言,經常禮數百拜佛。
東下京師正值祇洹發講法,徒雲聚士,庶駢集
既初至,人未有識者,乃乘驢往。
衣服垢,敝貌,有風塵堂內,既迮坐驢韀於戶外
高座舉題適竟。
始欲厝言法師,便問客僧何名。
答云:名苞
又問:盡何所
答云:高座之人,亦可耳。
乃致問數番,皆是先達思力所不逮。
高座無以抗其,辭遂遜退而止。
王弘范泰論議,歎其才思,請與交言
仍屈住祇洹寺。
開講經法相續,及陳郡謝靈運聞風而造焉。
神氣彌深,歎伏或問曰:謝公何如
曰:靈運才有餘而識不足,抑不免其身矣。
嘗於路行,見六劫被錄,說法,勸念觀世音,群劫以臨危之際,念念懇切
俄而送吏飲酒洪醉劫解枷,得免焉。
宋元嘉中卒,時瓦官寺
釋法和者,亦精通數論致譽,當時宋高祖所重,敕為僧主焉。
曇弘
公元421年
高僧傳曇弘黃龍人
少修戒行專精律部。
宋永初中南遊番禺臺寺,晚又適交阯仙山寺,誦無量壽
觀音經誓心安養以孝
二年,於山上聚薪密,往𧂐中,以火自焚
弟子追及,抱持將還。
半身已爛經月小差
近村設會舉寺,皆赴
於是復入谷燒身,村人追救,命已終矣。
於是益薪進火,明旦乃盡爾日村居民咸見黃金,色乘一金鹿西行
甚急不暇暄涼道,俗方悟其神,異收灰骨起塔焉。
慧詢
公元458年
高僧傳慧詢姓趙趙郡人
蔬食苦行
長安受學什,公研精經論尢善十誦僧。
祇乃更製章義,貫終古永初中還廣陵大開律席。
元嘉中,至京師止道,場寺。
僧慧觀以詢德為物範,乃令更振他寺。
於是移止長樂寺大明二年卒於所住。
春秋八十有四
佛馱什
公元423年
高僧傳佛馱什,此云覺壽罽賓人
受業於彌沙塞部僧。
專精律品,兼達禪要
宋景平元年七月屆於揚州,先沙門法顯師子國,得彌沙塞梵本
未及翻譯,而法顯遷化京邑
諸僧聞什既善此,學於是請令出焉。
其年冬十一月集於龍光寺,譯為三十四卷稱為五分
律什執梵文于填沙門智勝,為譯龍光道生東安慧嚴執筆參正宋侍中瑯琊王,練為檀越明年四月,方竟仍於大部,抄出。
戒心羯磨文等並行於世什,後不知所終
法莊
高僧傳法莊姓申淮南人
十歲出家,為廬山慧遠弟子
少以苦節標名,晚遊關中,從叡公稟學
元嘉初,出都止道場寺,惟率素一中而已,誦大涅槃法華淨名
後夜諷誦比房常聞房前有如兵仗羽衛之響,實天神來聽也。
宋大明初,卒於寺。
春秋七十有六。
慧觀〈附僧馥 法業〉
高僧傳慧觀姓崔清河人
十歲便以博覽馳名弱年出家
遊方受業,晚適廬山
諮稟遠聞什公,入關
乃自南徂北訪,覈異同詳辨新舊風,神秀雅思入元微。
時人稱之曰通情,則生融上首精難,則觀肇第一,乃著法華宗要序,以簡什。
什曰:善男子所論甚快,君小卻南遊江漢之間,善以弘通為務。
什亡,後乃南適荊州州將司馬休之
甚相敬重,於彼立高悝寺。
使夫荊楚之民,迴邪歸正者,十有其半。
宋武南伐休之,至江陵與觀相遇
傾心待接依然若舊,因敕與西中郎遊,即文帝也。
俄而,還京止道場寺,觀既妙善佛理探究老莊
精通十誦博採諸部。
故求法問道者,日不空筵。
元嘉初,三月上巳車駕曲水讌會,命觀與諸朝士賦詩,觀即坐先獻文旨清婉事適。
當時瑯琊王僧達廬江何尚之並以清言致款結塵外宋元嘉中卒,春秋七十有一。
著辨宗論論,頓悟漸悟義及十喻序,讚諸經序,等皆傳於世。
道場寺,又有僧馥者本醴泉專精義,學注勝鬘經,又有法業。
長安人大小品及雜經蔬食節,己故。
晉陵公主為起南林寺,後遂居焉。
曇摩蜜多
公元424年
高僧傳曇摩蜜多,此云法秀罽賓人也。
年至七歲神明澄正,每見法事自然欣躍,其親愛而異之。
遂令出家罽賓多出聖達屢,值明師博貫群經,特深禪法所得之要,皆極其微奧。
為人沈邃慧解儀軌詳正生而連眉
世號連眉禪師少好遊方誓,志宣化周歷諸國,遂適龜。
茲未至一日王,夢神告王曰:有大福
德人明當入國,汝應供養。
明旦即敕外司若有異人入境,必馳奏聞
俄而蜜多果至,王自出郊迎
乃請入宮,遂從稟戒盡四事之禮,蜜多安而能遷,不拘利養,居數載。
蜜多有去,心神又降夢曰:福德人捨,王去矣。
惕然驚覺既而君臣固留,莫之能止。
遂渡流沙進,到燉煌於閒曠之地,建立精舍植柰千株開園百畝房閣池林極為嚴淨
頃之,復適涼州,仍於公府舊寺。
更葺堂宇學徒濟濟禪業甚盛。
常以江右王畿志,欲傳法
宋元嘉元年展轉俄而出峽停止荊州長沙寺造立禪閣翹誠懇惻祈。
舍利,旬有餘日,遂感一枚衝器出聲放光滿室門徒道俗莫不增勇
猛人百其心,頃之沿流東下
至於京師,初止中興寺晚憩祇洹蜜多道聲素著化洽連邦。
至京甫爾傾都禮訊。
宋文袁皇后皇太子公主莫不設齋桂宮請戒。
椒掖參候之,使旬日相望,即於祇洹寺。
出禪經禪法要普賢觀虛空藏觀等。
常以禪道教授,或千里諮受四輩遠近皆號大禪師
會稽太守平昌孟顗深信正法,以三寶己任
素好禪味敬心殷重及臨浙右與同遊,乃於鄮縣之山建立塔寺
東境舊俗多趨巫祝,及妙化所移。
比屋歸正西徂東無思不服
元嘉十年還都鍾山林下寺,蜜多天性凝靜雅愛山水
以為鍾山鎮埒美嵩華,常歎下寺,基構臨澗低側,於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勢
元嘉十二年,斬木刊石營建上寺士庶欽風獻奉稠疊禪房殿宇鬱爾層構
於是息心之眾,萬里來集諷誦肅邕
望風成化定林達禪師,即神足
弟子弘其風教聲震道俗,故能淨化
久而莫渝勝業,崇而弗替蓋蜜多遺烈也。
爰自西域至于南土,凡所遊履靡不興造,檀會敷陳教法蜜多之發罽賓也。
有迦毗羅神王衛送遂至龜。
茲於中路,欲反。
現形告辭蜜多曰:汝神力通變自在遊處,將不相
隨共往南方,語畢即收影不現,遂遠從至都即於上寺
圖像著壁迄,至於今猶有聲影之驗,潔誠祈福莫不享願。
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於上寺春秋八十有七。
道俗四眾行哭相趨,仍葬於鍾山宋熙寺前。
畺良耶舍〈附僧伽達哆 僧伽羅多哆
公元442年
高僧傳畺良耶舍,此云時稱西域人
剛直寡,嗜欲善誦阿毗,曇博涉律部。
其餘諸經多所該綜,雖三藏兼明而以禪門專業每一禪觀,或七日不起
常以三昧正受傳化諸國。
元嘉之初,達冒沙河萃於京邑
太祖文皇深加歎異,初止鍾山道精舍沙門寶誌
崇其禪法沙門僧含,請譯藥王藥上觀及無量壽筆受以此二經,是轉障之祕,術淨土之洪。
因故沈吟嗟味流通
宋國平昌孟顗承風欽敬資給豐厚出守會稽固請不去,後移憩江陵
元嘉十九年西遊岷蜀處處弘道禪學成群
後還卒於江陵春秋六十矣。
時又有天竺沙門僧伽僧伽羅多哆等並禪學深明來遊。
宋境達嘗在山中坐禪日時將迫念欲虛齋,乃有群鳥銜果飛來,授之達獼猴,奉蜜佛。
而食之。
飛鳥授食,何為不可於是而進之。
元嘉十八年,夏臨川康王請,於廣陵結居。
終於建業僧伽羅多哆此云:眾濟以。
宋景平之末來至京師乞食人間宴坐林下養素幽閑,不涉當世
元嘉十年卜居鍾阜之陽,剪棘開榛造立精舍,即宋熙是也
僧含〈附道含
公元430年
高僧傳僧含不知何許人
幼而好學篤志經史,及天文算術,長通佛義數論兼明
尤善大涅槃,常講說不輟
元嘉七年新興太守仲祖靈味寺,欽風軌請以居之。
勗眾清謹三業無虧西遊歷陽讚正法。
江左道嚮附如林時任彭城函著,無三世
乃作神不滅論以抗之
使夫見聞之者莫不將墜而更興矣。
又著聖智圓鑒無生論法身論業報論及法華宗論等,皆傳於世。
頃之南遊九江大闡經法瑯琊顏竣
時為中郎記室參軍隨鎮潯陽深,相器重
造必終日嘗密謂曰:如今讖緯不虛者,京師尋有禍亂真人應符屬在殿下檀越善以緘之
俄而元凶搆逆世祖龍飛果如其言也。
平康無疾,忽告眾辭別
至於明晨奄然已化。
時人謂之知命
時又有釋道者,亦學解有功,著釋異十論云云
僧伽䟦摩
公元433年
高僧傳僧伽跋摩,此云眾鎧天竺人也。
少而棄俗清峻,有戒德善解律藏,尤精雜心。
宋元嘉十年,步自流沙。
至於京邑器宇宏肅道,俗敬異
宗事之號曰:三藏法師
景平元年平陸捨宅建,剎因名平陸寺。
後道場慧觀以跋摩道行純備請住此寺,崇其供養以表厥德。
跋摩共觀加塔三層,今之奉誠是也。
跋摩行道諷誦日夜不輟
僧眾歸集道化流布
三藏法師明於戒品將為景福寺慧果等重受具戒。
是時二眾未三藏遷化
俄而師子國比丘尼鐵薩羅等至都眾,乃請跋摩為師。
繼軌三藏祇洹慧義擅步京邑謂為矯異執志不同親與跋摩拒論。
翻覆跋摩標宗顯法理,證明允既德有所歸
遂迴剛靡然推服令弟慧基服膺供事
僧尼受者數百許人
彭城王義康,崇其戒,範廣設齋四眾殷,盛傾于京邑慧觀等。
以跋摩妙解雜心諷誦,通利先三藏,雖譯未及
繕寫即以其年九月長干寺招集學士,更請出焉。
寶雲譯語自筆,受考覈研校一周
乃訖續出摩得勒伽分別業報,略勸發諸王要偈。
及請聖僧,浴文等跋。
遊化為志不滯一方傳經事,訖辭還本國眾咸祈止莫之能留。
元嘉十九年,隨西城賈人舶還外國,莫詳其終。
求那跋陀羅〈附阿那摩低〉
公元435年
高僧傳求那跋陀羅,此云功德賢中天竺人,以大乘學,故世號摩訶衍
婆羅門種。
幼學五明,諸論天文書醫方咒術,靡不該博
後遇阿毗曇雜心,尋讀驚悟
乃深崇佛法焉。
家世外道禁絕沙門乃捨家,潛遁遠求師範即,投簪落髮專精志學
受具戒,博通三藏為人慈和恭恪事師盡禮
頃之,辭小乘進學大乘
大乘師試,令探取經匣即得大品
華嚴師嘉而歎曰:汝于大乘有重緣矣。
於是讀誦講宣,莫能訓抗進菩薩戒法,乃奉書
父母歸正法曰:若專守外道,則雖還無益;若歸信三寶,則長得相見
其父感其言,遂棄邪從正
跋陀前到師子諸國,皆傳送資供既有東方
乃隨舶汎海,中途風阻淡水復竭。
舉舶憂惶跋陀曰:可同心并力十方佛稱,觀世音何往不感。
乃密誦咒懇到禮懺
俄而信風暴至密雲降雨一舶,蒙濟其誠感如此
元嘉十二年,至廣州刺史,車朗表聞
宋太祖遣使迎接既至京都,敕名僧慧嚴慧觀新亭慰勞見其神情朗徹莫不虔仰。
雖因譯交言而欣,若傾蓋初住祇洹寺。
俄而太祖延請深加,崇敬瑯琊顏延之通才碩學,朿帶造門
於是京師遠冠蓋相望大將軍彭城王義,康丞相南譙王義,宣並師事焉。
頃之,眾僧共請出經,於祇洹寺。
集義諸僧譯出雜阿含經東安寺。
法鼓經,後於丹陽郡譯出勝鬘楞伽經徒眾七百餘人寶雲傳譯慧觀執筆往復諮析,妙得本旨
後譙王鎮荊州,請與俱行安止,辛寺。
更創房殿即於辛寺,出無憂王過去現在因果一卷無量壽一卷泥洹央掘魔相續解脫波羅蜜了義
現在佛名等經等第一義五相略八吉祥等,諸經并前所出,凡百餘卷
常令子法勇傳,譯度語譙王欲請講華嚴等,經而跋陀自忖,未善。
宋言有懷愧歎即旦夕,禮懺觀世音乞求冥應
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首,來至
其前曰:何故憂耶。
跋陀具以事對答,曰:無所多憂
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
語令迴轉曰:得無痛乎。
答曰:不痛。
豁然便覺心神喜悅
旦起語義皆通,備領宋言
於是就講。
元嘉將末譙王屢有怪夢,跋陀答云:京都將有禍。
未及一年元兇搆逆孝建之初譙王陰謀逆節
跋陀顏容憂慘未及發言譙王問其故。
跋陀諫諍懇切
流涕而出。
曰:必無所冀,貧道不容扈。
譙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與俱下梁,山之敗火,艦轉迫去岸。
懸遠無全濟,唯一心稱觀世音手,捉筇竹杖投身江中
水齊至膝,以杖刺水,水流深。
駛見一童子,尋後而至。
以手牽之顧,謂童子:汝小兒何能度我。
恍忽之間覺行十餘步,仍得上岸即脫衲衣,欲償童子
顧覓不見舉身毛豎方知神力焉。
時王元謨督軍山世祖敕,軍中摩訶衍,善加料驛信送臺。
俄而,尋得令舸送都世祖即時引見
顧問委曲,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
跋陀曰:既染舋戾,分當灰粉,今得接見重荷生造敕問,並誰為賊。
答曰:出家之人,不預戎事,然張暢宋靈秀等,並是驅逼貧道所明,但不圖宿緣,乃逢此事。
帝曰:無所懼也。
是日住後,堂供施衣物給以人,乘初跋陀荊州十載,每與譙王書疏無不記錄
及軍敗,檢簡無片,及軍事者,世祖明純謹,益加禮遇。
後因閒談聊戲問曰:念丞相不。
答曰:受供十年,何可忘德。
今從陛下,乞願願為丞相三年燒香
悽然慘容義而許焉。
中興寺,成敕令移住為開三間房
後於東府讌會王公畢集敕,見跋陀時,未及淨髮白首
皓然世祖遙望顧謂尚書謝莊曰:摩訶衍聰明機解,但老期已至。
試問之,其悟人意也。
䟦陀上階因迎,謂之曰:摩訶衍不負遠來之意,但唯有一在
跋陀應聲,答曰:貧道遠歸帝京垂三十載,天子恩遇,銜愧罔極
但七十老病唯一死。
在帝嘉其機辯敕近,御而坐舉朝屬目
後于秣陵界,鳳凰樓西起寺,每至夜半,輒有推戶而喚,視不見人
眾屢魘夢跋陀燒香咒願曰:汝宿緣在此,我今起寺。
行道禮懺常為汝等,若住者,為護寺善神。
若不能住,各隨所安。
既而道俗十餘人夕夢見鬼千數,皆荷擔移去,寺眾遂安
今陶後渚白塔寺,即其處也。
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禱祈山川累月無,驗世祖請令祈雨,必使有感
如其無獲不須相見
跋陀曰:仰憑三寶陛下天威冀必降澤,如其不獲不復重見。
即往北,湖釣臺燒香祈請不復飲食,默而誦經,密加祕咒
明日晡時,西北雲起,初如車蓋日在,風震雲合
連日降雨,明旦公卿入賀敕,見慰勞䞋施相續
跋陀自幼已來蔬食終身,常執持香,爐未嘗輟手
每食竟輒分食飛鳥,乃集手取食。
太宗之世,禮供彌隆
太始四年正月覺體不愈,便與太宗公卿告別臨終之日,延佇望云見天聖像禺中遂卒。
春秋七十有五。
太宗深加痛惜,慰賻甚厚。
公卿會葬榮哀備焉,時又有沙門寶意梵言
阿那摩低,本姓康康居人世居天竺
宋孝武建中來,止京師瓦官禪房恆於寺中。
樹下坐禪,及曉經律。
時人亦號三藏轉側數百貝子立,知凶吉善能神咒香塗掌。
見人往事
宋世祖施其一銅唾壺,高二尺許,常在床前
忽有人竊之,意取坐席一領,空卷之。
咒上數遍,經於三夕唾壺還在,席中莫測其然
於是四遠道俗咸敬異焉
齊文惠文宣梁太祖並敬,以師禮焉。
永明末卒於所住。
慧嚴〈附法智
公元443年
高僧傳慧嚴姓范豫州人
年十二為諸生,博曉詩書
十六出家,又精練佛理,迄甫立年學洞群籍風聲四遠化洽殊邦,聞什公在關復,從受學,訪正音義多所異聞
後還京師東安寺。
宋高祖所知,重高祖後伐長安,要與同行。
曰:檀越此行,雖伐罪弔民貧道事外之人,不敢聞命
帝苦要之遂行
文帝在位情好尢密,每見弘讚,問佛法理。
顏延之著,離識觀及論檢帝命辨其同異往復
終日笑曰:公等今日無愧支許後著,無生論及老子,略注等東海
何承天博物著名
乃問佛國將用何曆嚴云天竺夏至之日方中無影所謂天中,於五行土德色。
尚黃數尚五八寸為一尺十兩當此土,十二兩建。
辰之月為歲,首及討覈分至推校薄蝕顧步光影,其法甚詳。
宿度年紀,咸有條例承天無所措。
難後婆利國人來,果同說。
任豫受焉,大涅槃經
初至宋土,文言致善而品數疏簡
初學難以措懷,乃共慧觀謝靈運等。
泥洹本加之品,目文有過質頗亦治改有數本,流行
夢見一人形狀極偉厲,聲謂曰:涅槃尊經何以輒加斟酌
嚴覺惕然,迺更集僧,欲收前本。
識者咸云此蓋,欲誡勵
後人若必不應者,何容即時方夢以為然。
頃之,又夢神人告曰:君以弘經之力,必當見佛也。
宋元嘉二十年卒於東安寺,春秋八十有一矣。
詔曰:嚴法師器識淵遠學道之匠,奄爾遷神痛悼
於懷可給錢五萬,布五十匹。
子法
有神理,年二十四,往江陵
值雅公講便論議數番,雅措置無地顧盻
四眾曰:小子斐然成章
笑曰:迺變風變雅作矣。
於是聲布楚郢譽洽京,吳善成實大小品焉。
浮陀跋摩
公元437年
高僧傳浮陀跋摩,此云覺鎧西域人也。
幼而履操明直,聰悟出群習學
三藏偏善毗婆沙論常誦,持此部以為心要
宋元嘉之中,遊於西涼,先有沙門道,泰志用強惈少遊蔥右遍歷諸國,得毗婆沙梵本十有萬偈。
還至姑臧側席虛襟企待明匠,聞跋摩遊心
論請翻譯,時蒙遜已死。
子牧襲位,以犍承和五年歲,次丁丑四月八日宋元嘉十四年,於涼州城內。
閒豫宮中請跋摩譯焉。
泰即筆受沙門慧嵩道朗義學三百餘人考正文義,再周方凡一百卷
沙門道挻為之作序,有頃魏虜拓䟦燾西伐姑臧土崩亂,經書什物,皆被焚蕩遂失四十卷
唯有六十卷存焉,跋摩避亂西反,不知所終
法成
高僧傳:法成,涼州人
十六出家,學通經律,不餌五穀
唯食柏脂孤居巖穴,習禪為務。
元嘉中東海王懷素出守巴西聞風迎會,於涪城
夏坐講律事,竟辭反因停廣漢復弘禪法後,小疾便告眾云:亡成常誦寶積經,於是自力誦之。
得半卷,氣劣不堪,乃令人讀之一遍,纔竟合掌而卒。
侍疾十餘人,咸見空中紺馬背負金棺升空而逝。
慧覽
高僧傳慧覽姓成酒泉人
少與元高俱以寂觀見稱,曾遊西域頂戴佛缽
仍於罽賓達摩比丘諮受禪要達摩
入定兜率天從,彌勒菩薩戒
後以戒法
還至于填復以戒法,授彼方諸僧後,乃歸路河南
河南吐谷渾慕延世子瓊等敬德,聞遣使資財,令於蜀立左軍寺。
即居之後,移羅浮天宮寺宋文下都,上鍾山定林寺
孝武中興寺,復敕令移住京,邑禪僧隨踵受業
吳興沈演平昌孟顗欽慕道德,為造禪室
於寺宋大明中卒,春秋六十餘矣。
僧瑜
公元438年
高僧傳僧瑜姓周吳興餘杭人
弱冠出家,業素純粹
元嘉十五年與同學曇溫慧光等於廬山南嶺共建精舍,名曰招隱瑜
以為結累三塗情形故也。
情將盡矣,形亦宜捐藥王之。
轍獨何云遠。
於是發言,誓始契燒身。
宋孝建二年六月三日,集薪為龕并請僧設齋告眾辭別
是日雲霧晦合,密雨交零
乃誓曰:若我所志克,明天清朗
如其無感便當滂注,使此四輩神應之,無昧也。
言已雲景明霽至初夜,竟便入薪龕中合掌平坐,誦藥王品火燄交。
至猶合掌不散道俗知者奔赴彌山並稽首作禮,願結因緣咸見,紫氣騰空久之乃歇。
時年四十四,其卒後,旬有四日房中,生雙桐根枝豐茂巨細相,似貫壤直聳
遂成連理奇樹識者以為娑羅寶樹克炳泥洹瑜之庶幾,故見斯證,因號為雙桐沙門吳郡張辯平南長史親睹其事,具有傳讚
僧業〈附慧先
公元441年
高僧傳僧業姓王河內人
幼而聰悟博涉眾典。
遊長安從什公,受業見新十誦
專功此部雋發
天然洞盡,深奧什歎曰:後世之優,波離也。
關中多難避地京師吳國張邵挹其貞素
乃請還姑蘇為造閒居寺。
地勢清曠環帶長川
居宗化訓誘,無輟三吳學士輻湊肩聯。
又以講道餘屬意禪門,每一端坐,輒有異香充塞房中坐者,咸所共聞,莫不歎其神異昔。
什公在關未出十誦,乃先譯戒本,及流支入,方傳大部
戒心之與,大本其意,正同在言,或異,乃改正一依
大本今之傳誦二本雙行
元嘉十八年卒於吳中春秋七十有五。
弟子慧先風軌,亦數當講說
慧慶
高僧傳慧慶廣陵人出家廬山寺
通經律,清潔戒行誦法十地思、益維摩每夜吟諷,常聞闇中有彈指讚歎之聲。
嘗於小雷遇風波,船將覆沒,慶唯誦經不輟
覺船在浪中,如有人牽之,倏忽至岸。
於是篤勵,彌勤。
宋元嘉末卒,春秋六十有二。
法宗
高僧傳法宗臨海人
少好遊獵嘗,於剡遇射孕鹿,墮胎
鹿母銜箭,猶就地舐子。
悔悟,知貪生愛子
是有識所同。
於是摧弓折矢,出家業道常分自資一食法,蔬苦六時
以悔先罪,誦法維摩常升諷詠響聞,四遠士庶稟其歸戒者,三千餘人
開拓所住,以為精舍
因誦為目號曰:法華臺也。
宗後不測所終。
道冏
公元443年
高僧傳道冏姓馬扶風人
初出家,為道弟子
懿病嘗遣四人河南霍山,採鍾乳入穴數里,跨木渡水三人溺死
炬火又亡,無濟素,誦法華唯憑誠此業。
又存念觀音有頃一光螢火追之,不及,遂得出穴。
於是進修禪業,節行彌深頻作數,過普賢齋,並有瑞應,或見梵僧入坐,或見騎馬人至。
並以未及暄涼倏忽不見
與同四人南遊上京觀矚風化,夜乘冰渡河中,道冰破三人沒死
歸誠觀音,乃覺腳下如有一物,自復見赤光在前,乘光至岸。
達都南澗寺,常以般舟為業,嘗中夜入禪
忽見四人御車至,呼令上乘。
不自覺,已見身。
在郡後,沈橋間見一人,在路坐胡床侍者數百人
驚起曰:坐禪人耳,彼人因謂左右,曰:向止,令知處而已,何。
忽勞屈法師於是禮拜執別令人還寺,扣門良久
方開入寺,見房猶閉眾,咸莫測其然
宋元嘉二十年臨川康王義慶攜往廣陵終於彼也。
智猛
公元404年
高僧傳智猛雍州京兆新豐人
稟性端明厲行清白
少襲法服修業專至諷誦之聲。
以夜繼日,每聞外國道。
人說天竺國釋迦遺跡方等眾,經常慨然
有感馳心遐外以為萬里咫尺千載可追也。
遂以偽秦弘始六年甲辰之歲,招結同志沙門十有五人發跡長安
渡河跨谷三十六所
涼州城出自陽關西入流沙,陵危度險,有過前倍。
遂歷鄯善龜。
于闐國備矚,風化于闐西南行二千里。
始登蔥嶺,而九人退還
與餘伴進,行千七百里。
至波淪國,同侶道嵩又復無常將欲闍毗
忽失屍所在悲歎驚異
於是自力而前,與餘四人共度雪山,渡辛頭河。
罽賓國國有五百羅漢,常往反阿。
耨達池有大德羅漢至,歡喜
諮問方土為說四天下事,又於奇沙國見佛文石唾壺
於此國見佛缽光色紫紺四際畫然
香華供養頂戴發。
願缽若有應,能輕能重。
既而轉重,力遂不堪及。
下案時,復不覺重,其道心所應如此,復西南行千三百里,至惟羅衛國
佛髮佛牙肉髻佛影佛跡炳然具存
又睹泥洹堅固之林,降魔菩提之樹。
喜,心內充設供一日兼以寶蓋大衣
覆降魔像其所遊踐究觀靈變天梯龍池之事,不可勝數
後至華氏阿育王舊都大智婆羅門名羅閱宗,舉族弘法王所欽
重造純銀,塔高三丈,既見
至乃問:秦地大乘學不。
答:悉大乘學。
羅閱驚歎曰:希有希有,將非菩薩往化耶。
於其家得大泥洹梵本一部,又得僧祇一部
餘經梵本誓願流通
於是便反以甲子歲發天竺同行,三伴於路無常
與曇纂俱還涼州,出泥洹本得二十卷
元嘉十四年入蜀十六年七月,造傳記遊歷
元嘉末卒於成都余歷尋遊。
方沙門記列道路時,或不同佛缽頂骨處,亦乖爽知遊往,天竺非止一路,頂缽靈跡
時屆異土,故傳述見聞難以例也。
道淵
高僧傳道淵姓寇不知何許人
出家京師東安寺。
持律檢,長習義。
宗眾經數論,靡不通達而潛光隱德世莫之知。
後於東安寺,開講剖析元微洞盡幽。
賾使終古積滯煥然冰解於是學徒改觀翕然附德後移居宋文帝以淵行為物,軌敕居寺。
任後卒於所住,春秋七十有八。
慧琳
宋書·天竺迦毗黎國傳》沙門慧琳者,秦郡秦縣人姓劉氏
出家,住冶城寺,有才章,兼外內之學,為廬陵王義真所知
嘗著均善論》,行于世。
舊僧謂其貶黜釋氏,欲加擯斥
太祖見論賞之元嘉中,遂參權要朝廷大事,皆與議焉。
賓客輻湊門車有數十兩四方贈賂相係,勢傾一時
孝經莊子逍遙篇》文論,傳于世。
顏延之傳》延之祕書監光祿勳太常
沙門釋慧琳,以才學太祖賞愛,每見召,常升獨榻,延之甚嫉焉。
醉白上曰:昔同子參乘,袁絲正色
三台之坐,豈可使刑餘居之。
上變色。
高僧傳道淵弟子慧琳本姓劉秦郡人
善諸經及莊老俳諧好語長於製作
故有十卷,而為性傲誕,頗自矜
伐淵嘗詣傅,亮琳先在坐及淵。
至琳不為致禮淵怒之彰於顏色亮遂罰琳杖二十宋世祖雅重,琳引見常昇、獨榻顏延之
以致譏帝,輒不悅
著白黑論,乖於佛理衡陽太守
何承天與琳比狎雅相擊揚著達,性論並拘滯一方詆呵
釋教顏延之,及宗炳難駮二論各萬餘言琳既自毀其法被斥交州云淵公見麻,星者,即其人也。
慧靜
高僧傳慧靜姓王東阿人
遊學伊洛之間,晚歷徐兗,容貌甚黑。
識悟清,遠時洛中沙門道經,亦解邁當世與靜齊名而耳。
長大,故時人語曰:洛下長大耳。
東阿黑如墨,有問,無不詶有詶,無不塞靜。
至性虛通,澄審有思,力每法輪一轉,輒負帙千人
海內學賓,無不畢集誦法,華小品維摩思益著,涅槃略記大品,旨歸,及達命論井諸法。
師誄多,流傳北土不甚
過江宋元嘉中,卒。
春秋六十餘矣。
慧紹〈附僧要〉
公元451年
高僧傳慧紹不知氏族
小兒時母哺魚肉輒吐,咽菜不疑
於是便蔬食,至八歲出家,為僧要弟子精勤懍勵苦行標節。
後隨要止臨川招提寺,乃密有燒身之意。
雇人斫薪積於東山石室,高數丈。
中央一龕足容己身
乃還寺,辭要苦諫不從即於焚身之日。
東山大眾八關,并告別知識
其日闔境奔波車馬人眾及齎,金寶者,不可稱數
至初夜,行道自行香,行香既竟執燭然,薪入中而坐,誦藥王本事,品眾既不見,悟其已去禮拜
未畢悉,至𧂐所𧂐,已洞然
誦聲未,息火,至額聞唱一心言已,奄絕大眾
咸見一星,其大如斗直下煙中
俄而上天時見者,咸謂天宮
三日,薪聚乃盡臨,終謂同學曰:吾燒身處當梧桐,慎莫伐之。
其後三日,果生焉。
焚身元嘉二十八年,年二十八師僧要亦清謹有懿。
德年一百六歲終於寺。
慧安〈附僧覽 法衛
高僧傳慧安未詳何許人
少被虜屬荊州人,為奴執役勤緊主甚愛之
年十八,聽出家,止江陵琵琶寺
風貌庸率頗共輕之。
時為沙彌眾僧列坐,輒使行水安,恆執空瓶從上至下,水常不竭
時咸以異焉
受具戒,稍顯靈跡嘗月,晦夕共同慧濟上堂布薩堂戶未開
安乃綰濟指從壁隙而入,出亦如之濟。
甚駭,懼不敢發言,後乃與濟共至。
塔下便語濟云:吾當遠行,今與君別。
頃之,便見天伎樂香花布滿空中
濟唯驚懼竟不得語。
安又謂曰:吾前後事跡慎,無妄說。
說必有咎
西南一白衣,是新發意菩薩,可具為說之。
於是辭去便附商人湘川中,路患痢,極篤。
船主曰:貧道命必應盡,但出置岸邊不須,器木氣絕。
之後即施蟲鳥商人,依其言出臥岸。
夜見火炎從身而出,商人怪懼就往觀之。
氣絕矣。
商人行至湘東,見安亦已先至。
俄又不知所之,濟後至陟屺寺,詣隱士南陽劉虯具言其事,即起遙禮之。
謂濟曰:此得道之人,火光三昧也。
蜀中又有僧覽,法衛並有異跡
時人亦疑得聖果
普明
高僧傳普明姓張臨淄人,少出家
稟性清純蔬食布衣
以懺誦為業,誦法維摩二經諷誦之。
時有別衣別坐未嘗穢雜,每至勸發,品輒見普賢垂象
立在其前,誦維摩經,亦聞空中唱樂。
又善神咒所救,皆愈。
鄉人
王道真妻病,請明來咒。
入門婦,便悶絕
俄見一物如狸,長數尺許,從狗竇出。
因此而愈。
行水傍祠,巫覡自云:神見之,皆奔走
宋孝建初中卒春秋八十有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