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一百八卷目录

 僧寺部汇考二
  畿辅通志〈大兴隆寺 大隆福寺 报国寺 鹫峰寺 明因寺 法藏寺 悯忠寺 隆安寺 大功德寺 韦公寺 观音寺 天宁寺 千佛寺 极乐寺 真觉寺 万寿寺 双林寺 慈慧寺 皇姑寺 慈寿寺 法云寺 碧云寺 广济寺 洪福寺 法华寺 昭化寺 龙兴寺 大安寺 普济寺 观鸡寺 智度寺 普寿寺 云居寺 灵集寺 隆教寺 秋月寺 望海寺 崇庆寺 大觉寺 龙泉寺 铁瓦寺 沙丘寺 法云寺 演法寺 白马寺 稽古寺 双泉寺 兴化寺 保安寺 涌泉寺 玉佛寺 福泉寺 龙兴寺 天宁寺 开元寺 舍利寺 极果寺 胜乐寺 广胜寺 开化寺 天宁万寿寺 开元寺 汎爱寺 金刚寺 保庆寺 泉亭寺 文殊寺 匡教寺 雾睹寺 隆兴寺 龙行寺 压沙寺 兴隆寺 大安寺 白马寺 石佛寺 福兴寺 龙骨寺 兴国寺 阁院寺〉
  山东通志〈太平寺 千佛寺 普照寺 灵岩寺 郁葱寺 空杏寺 兴隆寺 灵芝寺 光善寺 普照寺 兴化禅寺 大觉禅寺 独山寺 天宁万寿禅寺 大觉寺 大云寺 兴国寺 莱山寺〉
  山西通志〈崛寺 寿宁寺 崇善寺 延庆寺 永祚寺 宝林禅院 法华寺 童子寺 天龙寺 净明寺 奉圣寺 华塔寺 崇圣寺 永宁寺 天宁寺 圆果寺 显通寺 娑婆寺 寿宁寺 文殊寺 龙泉寺 金阁寺 圆照寺 塔院寺 广宗寺 凤林寺 普救寺 罗汉寺 凉马寺 慈氏院 露岩寺 太平兴国寺 清凉寺 大云寺 万固寺 普救寺 延祚寺 仁寿寺 法云寺 天宁寺 太平兴国寺 柏塔寺 太子寺 志公寺 广教寺 香山寺 大善寺 西福昌寺 东福昌寺 昭远寺 黄云寺 百谷寺 昭觉寺 翠岩寺 能仁寺 大云寺 天宫寺 灵岩寺 实际寺 太子寺 慈祥寺 洪福寺 宝泉寺 江猪寺 石窟十寺 南堂寺 华岩寺 悬空寺 天赐禅林 佛宫寺 大安寺 龙泉寺 崔家寨寺 闵子院寺 青莲寺 崇果寺 金峰寺 石室寺 龙泉寺 灵泉寺 崇安寺 响堂寺〉

神异典第一百八卷

僧寺部汇考二

《畿辅通志》大兴隆寺

寺俗名双塔寺,在顺天府西。长安街,双砖塔若长少而肩随立者,其长九级而右,其少七级而左,九级者,额曰:特赠光天普照,佛日圆明海云祐圣国师之塔,七级者,额曰佛日圆照大禅师,可庵之灵塔,或乃曰地元之旧狱,夜多冤苦鬼声,塔以镇之,又曰地唐悯忠寺之坟院二师者,悯忠寺一二代祖,非矣。双塔寺,元庆寿寺也。海云可庵,元僧也。今僧室中有碑矣。燕京编修官王万庆撰略云:今寺尚有海云可庵二像,衣皆团龙鱼袋,海云像门弟子刘秉忠赞之。按今射所亦庆,寿寺址也。明成祖初欲为姚少师建第,少师固辞,居庆寿。后更名大兴隆寺,旧有石刻,金章宗飞渡桥飞虹桥六大字。嘉靖十七年,寺灾石刻亦燬,二十九年,锦衣卫都督陆炳请改大兴隆寺,址为射所,寻以金鼓声彻大内拟改。建元明宫,其射所别置于大慈恩寺址,在海子桥。今废为厂。炳言慈恩,亦近禁城请移民兵教场于安定门外,移射所。于民兵教场,而兴隆故地于以演象,良便得旨允行,故今人并称射所演象所云。

大隆福寺

寺为明景帝立。三世佛,三大士处殿,二层三层,左殿藏经,右殿转轮,中经毗卢殿,至第五层乃大法堂,白石台栏周围,殿堂上下阶陛,旋绕窗栊,践不及地,曙不因天,盖取用。南内翔凤等殿,石栏干也。殿中藻井,制本西来,八部天龙一华藏界云。

报国寺

送客出广宁门者,率置酒报国寺双松下。初入天王殿,睹殿墀数株偃盖,顾而喜之,既瞻二松,所目偃,盖松,犹病其翘楚,奇情未逮,年齿未促,逼也。左之偃不过檐甃,右之偃不俯栏石,影无远移,遥枝相及鳞鳞,蹲石针针乱棘,骇叹久之,松理出盖藤,胫而蔓枝傍引数丈,势不得更,前急却而折,纡者亦轮转,然无意臻上也,被于地则已耳。人朱柱支其肘,乃得跼蹐行影中,僧视客颜定,导之上毗卢阁望三殿,日光四坛,雨色意气始得扬。每日霁,树开风定尘,短指卢沟舆骑载负者,井井下阁礼观音,僧前通曰:窑,变也。像可尺。宝冠绿帔瞑而右倚偃左膝,膝承左手,手梵字轮植,右膝植右肘,右腕支颐焉。右倚不端坐者,晏坐也。右肘微泻者,肘屈植也。准颊微偏右者,支颐也。维化身自定,故岂意匠所能识。所敢。欐指礼罢送客,别意满胸,奇情满胸,明季都城隍庙有市甚盛,今移于寺。

鹫峰寺

寺在城隍庙之南,齐檐小构者,鹫峰寺。以旃檀像应化集此缁素,瞻礼无虚日,寺遂以名。像高五尺许,寒暑晨昏不一色,大抵近沉碧。万历中,慈圣太后始傅以金,相传为栴檀香,本似木耳,扣之若声然者,濡者。石坚者,金轻者,髹漆柔可受爪者,乃木鹄立上视。后瞻若仰,前瞻若俯,衣纹水波骨法见其表,左手舒而植,右手舒而垂,肘掌皆微弓,指微张而肤合三十二相中鹅王掌也,按瑞像记云:释迦如来初为大子,诞七日。母摩耶。弃世生,忉利天佛。既成道,思念母恩,遂升忉利为母,说法优填国王欲见,无从乃刻栴檀为像,目犍连尊者以神力摄。三十二匠升。忉利天,谛观相好,三返乃成,及佛返人间,王率臣庶自往迎佛。此像腾步空中,向佛稽首,佛为摩顶受记曰:我灭度千年,汝从震旦利人天像。由是阅历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龟兹六十八年,凉州一十四年,长安一十七年,江左一百七十三年,淮安三百一十七年,复至江南二十一年,北至汴京一百七十七年,北至燕京十二年,北至上京二十年,南还燕京内殿五十四年,燕宫火迎还圣安寺十九年,元世祖迎入仁智殿十五年,迁于万安寺一百四十馀年以上,元学士程钜夫记复居庆寿寺一百二十馀年,明嘉靖戊戌庆寿寺灾奉迎鹫峰寺。迄天启丁卯共居八十八年,计优阗造像,当周穆王辛卯至熹宗丁卯,凡一千六百一十馀年。

明因寺

京师正阳门外三里河东之明因寺乃行僧乐居之。明万历二十九年,紫柏大师自五台来,夜梦十六僧请挂瓶钵于寺亭,午有负巨轴售者,轴十六,贯休所画罗汉也。轴轴展视,面面若夜请挂瓶钵者,师叹异。购之各系以赞传寺中,今绢素敝墨如脱痕,纁黄如现身烟云中,非承日光,展视则苍苍无所见,乃日下视久,眩眩目睛劳,目前见黑矣。无能竟阅十六轴者,寺先是有李伯,时渡海尊者,卷不知何年何人脱赚去存者,赝本而僧不知。天启二年,董宗伯其昌过此,书佛成道记,笔秀劲似李,北海宗伯三十年前见紫柏此寺中,索书成道记,寻前诺也。今拓石矣。置寮左壁。

法藏寺

寺有塔高十丈,窗面面级盘,盘人蚁上而窥观窗,窗方望九门之堞焉。窗置一佛,佛设一灯,凡窗八,凡级七,凡五十八灯,岁上元夜塔遍灯,僧遍绕奏乐,佛金光明,空乐作天上矣。寺旧名弥陀。金大定中立。明景泰二年,太监裴善静修之,更曰法藏,有祭酒胡濙沙门道孚二碑。道孚,戒坛第一代戒师世人称鹅头祖师也。

悯忠寺

唐史称贞观十八年,太宗以张亮、李世绩为行军大总管诏战。亡士卒,遗骸集柳城,帝自为文祭之临,哭尽哀。抵幽州,复作佛寺以资冥福,赐名悯忠。有高阁著闻,故志称悯忠阁也。自贞观至今九百八十七年,寺非复旧高阁者,其址三断碑砌今殿壁间,一碑上半断裂,其下段字有,净光宝塔颂有至德二载十月十五日建,有参军张不矜撰,参军苏灵芝书。苏灵芝者,李北海自镌名也。文书石不书丹,故从左读夫然寺尝塔矣。一碑下半断裂,其上段字有。燕京大悯忠寺观音地宫舍利函记有:金大安十年,沙门善制撰。一碑全而剥,其字殆尽不可读。其年月处又剥字,惟有重藏舍利函记采师伦书,则塔且舍利矣。寺经明正统七年重修,改额崇福,有翰林院待诏陈贽碑。万历三十五年又修,有谕德公鼐碑,至四十六年,镇江大会和尚开律堂,寺中依式说戒受者数百人,注菩萨忏未竟而卒于斯时,寺几可复兴之而中废,注未竟者亦不复传,今无阁无塔无舍利,寺直仅存。

隆安寺

天顺间废寺也。万历己酉,僧翠林自蜀来,睹寺荒圮,悯叹弥日,乃制巨铁索与韦驮共锁,项曝烈日中,而韦驮汗出于面,珠珠下滴。金钱大集,佛殿得更新殿,后堂三楹曰:净土社。堂列龛五十三,结僧念佛六时,观想六时称号。其称号也为哀曼声。一字数转千号,半百刻,渊渊悠悠如大江海波也。林曰:称佛名号,声促,则观想不备。声舒,则有昏杂心者。首座端听乃可识之戒尺,及其顶堂广纵五丈,砖方以尺,火道旋其下垆窗外四端,日燄煤三百觔,堂温始满,温周昼,夜而冷,定又新煤矣。以燠念佛者,曰地炕也。岁元旦设果饵享佛盘千数,费各一金,此千金矣。曰:千盘会也。林殁乃罢其后,一阁则崇祯元年僧大为立者。都城诸寺僧律隆安为,尤肃一在香河县治,东置僧会司于内。

大功德寺

寺在府西三十里,旧名护圣寺。宣德间重建,改今名。车驾省敛,因驻跸焉。景物略曰,道西堤行湖光中,至青龙桥湖则穷已,行左右水田,至玉泉山,山则出已,际湖山而刹者,功德寺。寺今一搭閒地也。存者门耳。门外二三古木,各三四十围,根半肘土外,暍荫者坐差,差如几如凳如养和。滑其上,肤及骨虫鼠穴,其下亦滑。垤壤峦。如不知几十国蚁,古干支日老,叶鼓风两,侧偃柏,不成盖阴亦助其响,傍地馀水田,僧无寺业农事,破屋数楹供一木球,施以丹垩,李西涯记云:寺故金护圣寺。寺七殿,殿九楹,楹以金地,彩其上。宣德中,板庵禅师重建也。师能役木球,大如斗转,轮行驰登,下委折如目,胫具逢人跃跃。如稽首叩师曰。入某侯门,则入募金若干。曰入某戚里,则入募金若干。宣宗召入,命为木球使者,赐金钱。遂建巨刹曰:功德寺。时临幸焉。

韦公寺

寺在左安门外二里。正德时,常侍韦霦建。赀竭不能,竟诏水衡佐焉。赐额弘善寺,寺东行三折有堂,堂三折有亭,亭后假山,亭前深溪,溪里许芦荻满,中可舟,尔而无舟,寺无香火,田地以果实岁树周,匝层列可千万数,寺南观音阁,蘋婆一株,高五六丈,花时鲜红,新绿,五六丈皆花叶光实。时早秋果,著日色,燄燄于春花时,实成而叶竭矣。但见垂累紫白丸,丸五六丈也。寺内二西府海棠,树二寻,左右列。游者左右目其盛,年年次第之花不敢懈。寺后五里柰子树,岁柰花开,柰旁人家担负几案酒殽具以待游者,赁卖,旬日,卒岁为业,树旁枝低亚入,树中旷然容十数席花,阴暗日,花光明之。看花日暮,多就宿。韦公寺者,海棠蘋婆柰子色二,红白花淡,蕊浓,柎长多态。海棠红于蘋婆,蘋婆红于柰子也。崇祯己巳,柰子树兵薪之矣。

观音寺

景物略曰杭州上天竺观音大士古像,晋天福年僧道翊,见瑞光发涧,得奇木以刻也。后汉乾祐年,僧从勋,自洛阳奉佛舍利安大士,顶妙相既备昼而白光。宋建炎四年,兀朮入临安。高宗逊于海。兀朮闻知像,缘遂与玉帛图籍尽航而北,僧智完率徒以从至燕,舍都城西南五里之玉河乡建寺奉之,此观音寺也。天顺壬午,土人权五脩之成化,丁酉僧德显又脩之,因得石土中。金大定十七年,刻载。天会七年,梁王徙像,甚悉今寺所奉,乃又非晋像,岂天兴。初曾颠沛于兵,抑至正末,复崎岖而北也。寺有成化二十三年学士陈敏政碑,至今游杭天竺者。僧仍指大士曰晋像。不知徙此已四百八十二年矣。

天宁寺

景物略曰释迦舍利珠八觓四斗,其三之一住人间也。阿育王置塔八万四千,东震旦得塔十九,其粒不可得计也。康僧会恳佛七日,得七昙,荣恳之,自三粒至三百粒。隋文帝遇阿罗汉,授舍利一裹,与法师昙迁数之,数多数少莫能定。乃七宝函致雍岐等三十州,州各一塔,天宁寺塔其一也。塔高十三寻,四周缀铎以万计,风定风作音无断际,寺僧云音敛则光见,或岁一见,或数岁一见。嘉靖庚戌三月廿八夕,娄东王世贞宿寺中,微雨簌簌,塔铎忽敛他声,作于下耔,耔然类蛩鼓翼者,视相轮表,青白光,晶濙,大如五㪷瓮,上下闪欻,间一射人,衣亦青白色,可炊黍时乃定。则铎声发他耔,耔声息也。塔倒影在大士殿,日方中阖殿中门,日入门,罅塔全影倒现石上。昔人云影从罅入,空中物则旁碍,碍则影束,影束则倒。段成式云:海水倒翻故耳,然是舍利珠影也。珠光上聚摄入塔影,影入隙光,光则倒,受倒者光中塔影,非此塔影也。今悬镜中像,过傍镜,其物正倒也。阳燧倒影者日光倒入也,又光从上来,层十三具光,一再传,物体则小也,佛光日也。舍利珠光,月也。光色青白,每见以夜,及晦及雨也。佛光恒在人目,体阴避光日,中见影门隙,今穿竹至丈,承目指空,方昼见星也。塔前一幢,隋开皇中立,书体遒美,杨升庵云最似欧褚笔法。寺在唐开元名天王寺,正统始名天宁,或曰京师古幽州也。隋所建塔藏舍利者,幽之弘业也。幽今无弘业,天宁之先又不为弘业,意者志轶之,志轶之安知弘业不为天宁也。一在保定县东门外,古刹置僧会司于内。

千佛寺

景物略曰山之青,积空色也,山之紫,日色秋色暮色,山之绿,草树色,山之时白时苍,云烟色也。山自无色而有所自为色者,光五汇焉九华顶也。顶于盘山之麓,一峰出云凝然。而动势耸然,而媚容下有寺,曰:千佛。唐开元寺也。今颓矣。佛殿岁愁风雨,房僧日泣灶烟,客无所坐,坐山门看九华顶,则去寺后半里一石,米粉色纵二丈,广丈有五尺,曰摇动石。试一人悄然推之,飐飐动众则不动试,作语曰:我其摇。则不动,初动,看日影移处,知之,次看石知动也。然石根山连纤璺焉。寺无山田,僧得目眚方,人就治辄脱然愈香火。以之僧所取砺若砧者,断唐人诗碑,字碌碌然,而时贵诗碑辈立俨,如字波捺无损者,寺而北半里感化寺,金人碑完好矣。番字如篆,符乃不可识其岁月。

极乐寺

高梁桥水来西山涧中,去此入玉河辞山而平,未到城而净。两水,夹一堤柳四行夹水,高梁堤上柳高十丈,拂堤下水尚可馀四五尺,岸北数十里大抵皆别业僧寺,低昂疏簇,绿树渐远,青青漠漠,间以水田界,界如云脚下空,距桥可三里为极乐寺址。寺天启初年犹未燬也。门外古柳,殿前古松,寺左国花堂,牡丹西山入,座涧水入厨。万历四十年间,士大夫多暇,数游寺,轮蹄无虚日,堂轩无虚处,袁中郎黄思立云:小似钱塘西湖然。

真觉寺

明成祖时,西番板的达来贡,金佛五躯金刚宝座规式。诏封大国师,赐金印,建寺居之。寺赐名真觉。成化九年,诏寺准中印度式,建宝座,累石台五丈,藏级于壁,左右蜗旋而上,顶平为台,列塔五,各二丈。塔刻梵像梵字梵宝梵华中,塔刻两足迹,他迹陷下,廓摹耳。此隆起,纹螺若相抵蹲是,由趾著迹涌,步著莲生灯,灯燄就月满露升,法界藏身斯不诬焉。塔前有成化御制碑曰:寺址土沃而广,泉流而清。寺外石桥,望去绕绕长堤高柳夏绕,翠云秋晚春初绕金色界。

万寿寺

寺在西直门外七里广源闸之西。万历五年,时物力有馀,民已悦,豫太监冯保奉命大作,虽大作役不踰,时公私若无闻知,中大延寿殿五楹,旁罗汉殿各九楹,后藏经阁高广如中殿,左右韦驮达摩殿各三楹,如中傍殿方丈,后辇石出土为山,所取土处为三池,山上三大士殿各一。三池共一亭,僧云万历十六年,上幸寺,尚食此亭也。山后圃百亩圃,蔬弥望种,莳采掇晨数十僧,寺成,赐名万寿寺之碑大学士张居正奉诏撰。先是成祖铸大铜钟,侈弇齐适舒而远闻内外,书华严八十一卷,铣于间书金刚般若二十二分,字则铸于点,画波捺楚楚如碾如刻复如书楷,其笔法必沈度宋克也。向藏汉经厂,于是敕悬寺日供六僧击之,每击八十一卷三十二分,字字皆声是,一击竟华严一转般若一转矣。天启年中钟不复击,置地上,古色沈绿端然远山。

双林寺

万历四年,西竺南印土僧左吉古鲁东入中国,初息天宁寺,后过阜城门外二里沟,见一松盘复,趺坐其下,默持陀罗尼咒,匝月不食不动,僧耳环手钵红罽衣苍紫面而虬鬈,古达摩相也。毕长侍奏之,赐织金禅衣。赐日,斋万僧赐酥燃灯赐松地居焉。赐寺名西域双林寺,闻禅二性宗相宗学,二见地行地经,二论部律部法,二摄义折义摄。受义者,示现哀悯。折服义者,示现忿怒。二义,一义也。忍与不忍为根,慈亦大慈之贼,其为梵相狞异正尔低眉垂手矣。寺殿所供折法中三大士,西番变相也。相皆裸而跣,有冠有裳有金璎珞,象狮各出其座下中,金色勇猛丈夫也。五佛冠上坐,下二趺而坐,左右各蓝色三目,彩眉,耳旁二面,顶累二,首乃髻首,三项腰各周以髑髅而带以蛇,左喙鼻耳,角牛也。三十二臂一十六足中,二手交把髑髅半额而铲取其脑,其三十手所执械,号者。旗幡鼓铃焉,禦者。牌金火轮焉,缚者。绳击者,棰杵。杀者刀叉鎗剑鈇钺弓矢焉。其所执残身头手足肉骨血淋淋皆新其有陈者,髑髅也。足左踏皆若凤,右踏皆若马,各有人金冠合掌腰腹承之,其一人两手拍捧而悲也。右魔王鬼神像也。其耳环一,十八臂而四足,手二交而托,十四仰而托,托皆葛巴剌碗,左之碗盛菩萨,右盛虎狮象驼犀海马,三色焉,葛巴剌碗者,解顶颅骨而金络,瓣棱尖如莲房也。足踏人四色,前仰后伏之。殿壁所遍绘亦十,方如来示现忿怒尊者像也。有鞯人革其面爪趾宛然者,有倒络人首而为缨蹬髑髅口而为镫者,有载人面首若猎而狐兔雉累者,有尸三刃穿有戟三首贯者,有方啖人半身而披发垂于吻者,其计令瞻而众怖,思而猛省欤忿怒变像乌斯。藏每贡之曰:马哈剌佛。寺后一土山,山前一塔,傍皆朱樱。实时火齐靺鞨的的灼灼绕塔怀山,寺东兴教寺。成化二十一年,建以居大兴法王结干领占者西昭应宫元,至元建也。龟蛇兆焉。正德八年,脩蛇复驯出,赤质黑章金文烂然,大学士费宏碑文记之,西又二里,三虎桥,亦曰神虎桥,桥四石虎。万历中,其一虎夜逸,晓得之田间,北去桥一里不更返也。

慈慧寺

万历己丑,黄辉入词林,其词翰见天下。其友楚僧愚庵,自蜀弘法北上,曰京城内外巨刹四事之奉甲东土而释子问法至者无弛担所乃募建寺檀施半出宫中,壬寅,寺成,赐名慈慧。安像安藏安十方僧,单十方僧供,而愚庵居处其中若客,然陶祭酒望龄乃撰寺碑,辉乃书。寺周匝列大树,墙百堵,乱砌石曰:虎皮墙。随其奇角,块块礧礧,龙鳞虎斑。寺后有阁,供栴檀佛。辉手定坯,范铸成,居然瑞像也。蜘蛛塔碑,甘井碑,金刚塔碑,皆南充书。

皇姑寺

皇姑寺,明英宗复辟建也。正统八年,驾出紫荆关亲征,也先陕西吕尼迎驾,谏行曰:不利。上怒叱,武士交捶,尼趺坐以逝。及蒙尘于外数,数见,尼娓娓有所说,时时授上饼,饵驾返,居南宫数,数见尼娓娓有所说,复辟后诏封皇姑,建寺赐额曰:顺天保明寺。或曰:隐也,如云明保天顺焉。后殿祀姑肉身趺坐,愁容,一媪也。万历初,年像未饰以金,顶犹热耳。姑著绣帽制,自宫中殿悬天顺,手敕三道廊,绘己巳北征之图。今寺尼皆发裹巾,缁方袍,男子揖。

慈寿寺

万历丙子,慈圣皇太后卜地阜成门外八里建寺焉。寺成赐名慈寿,敕大学士张居正撰碑。时瑞莲产于慈宁,新宫命阁臣申时行,许国,王锡爵,赋之,碑勒寺左。寺坯圬丹漆与梵色界诸天,与龙鬼神诸部争幻丽,特许中外臣庶畏爱仰瞻。有永安寿塔,塔十三级。崔巍云中。

法云寺

过金山口二十里,一石山鬅髺然,审视,叠千百石小峰为之,如笋张箨石根土被千年雨溜洗去,骨棱棱不相掩,藉小峰屏簇一尊峰,刺入空际者,妙高峰,峰下法云寺,寺有双泉鸣于左右,寺门内甃为方塘,殿倚石,石根两泉源出,西泉出经茶灶,绕中霤,东泉出经饭灶,绕外垣。汇于方塘所谓香水,已金章宗设六院游览,此其一院,草际断碑香水院三字存焉。塘之红莲花相传已久,而偃松荫数亩,久过之二银杏大数十围,久又过之计寺为院时,松已森森,银杏已皤皤矣。章宗云:春水秋山无日不往也。一在昌平州桃村,元至正年建。一在昌平州南邵村,明永乐年建。宣德年重脩。

碧云寺

《景物略》曰:天巧不受人分,人工不受天分,云山一簇惟鈌略荒寒结茅数椽宜耳,东西佛土有满月莲花,境界备诸庄严,比丘僧尼优婆男女发愿,愿生而碧云寺僧不事往生也,住是界中矣。然西山林泉之致到此失厥高深寺,从列槐,深径崔巍,数百石级栏其三门,入门,回廊纳陛围绣步玉目营营不舍廊足滑渭不支阶降升戺六赞绕厢六稽首殿三网拱丹丹琐闼青青四阖八牖。庑承廊巡甍不屑。雕而髹之,以金罨画金上日月飞光。其有晕蔼壁不屑画而隆洼之以塑桥孔洞阴诸天鬼神其有窟宅矣。殿后端正一阁,金色四合黛漆,时施僧秋盆桂周乎阁,炉香交桂,镫光交月,香光圞满,人在月轮钟磬吉祥,捧号缤纷。左侧有泉,屋之纳以方池,吐以螭唇,并泉为洞,砌方丈耳。洞其名。洞前,而亭对者亦亭,肃如宾主填荷池伐竹苑所落成也,螭唇施泉既给僧厨回向,殿前方池朱,鱼红,酣绿沉饵之,则争泉去乎,寺乃声呦呦越涧而奔焉。寺二元碑,一至顺二年立,一元统三年立。白石黑章,碑俚不文,而石文也。元耶阿立吉建,为庵。正德十一年改为寺,饰于天启三年,土之人曰:于公寺。

广济寺

寺在宝坻县西街,置僧会司于内。前殿系金建,结构奇巧,人莫拟其制,其三大士暨环侍。诸天神貌,古雅不类近代。妆脱内有灵碑,后阁高数十尺,登对崆峒,诸山峦历历在目。

洪福寺

寺在宝坻县平正桥西北,古刹也。层阁高耸,虬松远荫,渠水经其前,晴秋澄霁之际,一望葱青,人多游览焉。

法华寺

寺在昌平州治东北四十里银山铁壁之麓,即大延圣寺,乃近京名刹。金天会三年建。明正统十二年,重脩。领七十二庵,为唐邓隐峰藏脩处。

昭化寺

寺在昌平州南五十里玉泉山,即玉泉垂虬处。山麓泉石清洁可爱。

龙兴寺

寺在顺义县。一在密云县。后唐时建。元大安,重脩。又大德丁酉,重脩。俗名锤塔寺,明洪武十六年,置僧会司于内。

大安寺

寺旧名白猿院。在密云县东北五十里。北齐五年,建。金承安四年,重脩。

普济寺

寺在密云县东北八十里。天统五年建。清宁二年,重脩。内有显公和尚祠。一在霸州东门外。元至正二年,建。置僧正司于内。

观鸡寺

寺在密云县东北一百八十里雾灵山下。有观鸡仙人迹,一在丰润县北四十里陈功山。大安九年建。

智度寺

寺在涿州云居。寺前内有浮图,高二十馀丈,周围三十步一台,高二丈,广百。五十步。初创于唐,碑刻存载。

普寿寺

寺在涿州东三里外,一名清凉寺。内有浮图,高七八丈,又一台,高二丈馀。周回几二百步东南,起一台,上有观音阁,州人燕饯处。景物佳胜,涿之盛概也。旧迎春于此。

云居寺

寺在房山县小西天石经山下南麓,即西天寺塔下。有石经窟,其后则香树林。

灵集寺

寺在文安县庄头村。内有浴佛庵,藏经阁,后有汉古桧二株。

隆教寺

寺在永平府城南一里。明洪武初,僧吉岩建。规模壮丽,为北平第一名刹焉。今设僧纲司于内。

秋月寺

寺在抚宁县北天马山上。明嘉靖年建。山无泉,邑人杨尔祚创僧舍,凿井得泉,有三鱼纯白,立石纪之。

望海寺

寺在抚宁县东北五十里。是山崖傍石壁,上凿佛像三尊。

崇庆寺

寺在保定府北。关外古木葱郁,游僧云集,呗诵声闻数里,为郡第一禅林。

大觉寺

寺在满城县北金天会中。僧圆宗刱为庵,奉养其母。至大定间,世宗之亚母拓大之为功德院。明洪武初,更新之,易名曰寺,置僧会司于内。

龙泉寺

寺在满城县东,故老。相传建自隋唐。四无墙垣,古木森列,后有鸡距泉,右有红花,泉上通一亩泉,河水环绕,可为游赏地。

铁瓦寺

寺在定兴县南四十里。明正德九年,僧高德真建。屋瓦罗汉皆铁冶,故名。

沙丘寺

寺在定兴县石柱村。明天启六年,地震。柱顶上石落地,一夜完好如初,人皆以为神力。

法云寺

寺在完县城内东北隅,城垣围绕,古木森列。西临莲池,幽静绝尘。

演法寺

寺在完县西寺北。有大悲山,层峦耸翠。南有笔架山,青峰插天。建道场,规模壮丽。寺外泉潺潺,石峡关锁,为西山第一丛林。

白马寺

寺在完县东八里,创建无考。相传重葺时,得断碣谓:刘氏希金造塔之区。塔亦不复存,又隋孔德绍有游北平白马寺诗云:白云起梁栋,丹霞映栱栌。今几二千年矣。

稽古寺

寺在完县西十六里。唐开元中,安国侯陈思杰因三藏法师元奘葬母骨于此,因建寺。名寄骨寺。后有三藏舍利塔。明天顺间,重修。易名稽古寺。

双泉寺

寺在完县小黄峪村。周围山列如屏。寺畔双泉喷涌,故名。创建无考,明嘉靖年,重修。

兴化寺

寺在深泽县署西,创建无考。碑记称系六祖曹溪道场。唐开元十八年,脩。宋崇宁二年,明正统、弘治、正德、嘉靖年间相继重脩。置僧会司于内。

保安寺

寺在新安县六里村。隆庆元年,脩。内有浮图,创建无考。嘉靖重建,高十数丈,阔数十武。巍然层峨,称巨观焉。

涌泉寺

寺一在大直沽,一在小直沽。明成祖渡此,宣宗征乐安州渡此,锡金幡二。

玉佛寺

寺在庆云县内。有玉弥勒二像,法相庄严,一为北齐天保八年造,一为武平六年造。

福泉寺

寺在盐山县东南一里许。明洪武间建。置僧会司于内。寺前有井,甘而冽,故名。

龙兴寺

寺在真定府治东。隋开皇六年建。初为龙藏寺。创建之日,天降异香,恒山刺史鄂国公王孝仙有碑记。宋开宝四年,重建。后有大悲阁,内铸铜佛像,高与阁等。宋太祖曾幸之绘像于阁西。元大德五年,重脩。明万历四年,重脩。大悲阁置僧纲司于内。

天宁寺

寺在府治东。唐咸通初建。前有木塔九层。明天启二年赐额。

开元寺

寺一名解慧寺,在府治南,有砖塔。魏兴和二年建。唐乾宁五年,重脩。寺中铜钟声洪亮,可闻十里许。制亦迥异,盖数千载物也。僧递司之钟声早晚与谯鼓相应。

舍利寺

寺在府治西北。唐开元葬金牛禅师舍利于塔下。明太祖,成祖相继命江夏侯取二万馀粒。成祖仍命新其殿塔。

极果寺

寺在栾城县城内。明弘治中建。寺有古槐,高数丈,约三四百年物。

胜乐寺

寺在栾城县东西陈村。内有立石佛像三尊。相传为自来者,明洪武中,建。

广胜寺

寺在栾城县北溜村桥,内有藏经等阁,外有砖塔四五,足供游赏。

开化寺

寺在元氏县城西南隅,始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弘永景顺间,频有脩葺。正德间,复脩。有浮图二,势若参天,置僧会司于内。

天宁万寿寺

寺在平山县觉山。宋元丰元年建。寺有灵蛇。一名大青,一名小青,相传为龙种。宋时祷雨有应,一封福应侯,一封利泽侯,至今种类不绝。居八角龙井中,夏秋时出,与僧人床榻相接,习以为常旱,则祷之。

开元寺

寺在顺德府治东北隅。唐开元中建。元世祖两幸于此,建大圣塔。有万安师者能使甘泉出涸井,斗米饱万人,后有诏,大圣塔赐名圆照,置僧纲司于内。

汎爱寺

寺在沙河县西北,唐时建。置僧会司于内,大雄殿西柏树上曾有凤凰来巢,有碑记。

金刚寺

寺在南和县东三十里。有石金刚像。元至正间建。

保庆寺

寺在广平府治东南。明洪武五年,重脩。考唐郡人司空曙,有游保庆寺。诗,知始建已甚久矣。置僧纲司于内。

泉亭寺

寺在临洺镇西五里镇。城掘井必三丈乃及泉,惟寺中地掘二尺即有水,内有莲池,水泉常溢,中建小阁。相传为赵王香火院。古井尚存,明天启间,洺绅李养冲,重脩。

文殊寺

寺在肥乡县治西南隅,元泰定壬戌岁建。明万历初,邑人李朝阳募铜万斤,铸立佛于罗汉殿前,高二丈五尺,议者遂谓邑之文运衰息,由此为祟聚讼五十年不息,今迁移城北。

匡教寺

寺在成安县南二里许曹溪,二祖慧可说法处。隋开皇中筑台。明嘉靖、万历、崇祯间屡有增脩。

雾睹寺

寺在成安县东北十八里。有古塔。唐天宝间建。明永乐间,僧海亮。正德间,僧元方。嘉靖间,僧明凤,各重脩。

隆兴寺

寺在清河县西南,相传隋时建。旧有古塔在寺东。宋太祖微时,尝醉卧塔下。塔影周回荫之,老僧意其非常人,因追至城西,为献茶,遂号茶店,及登极后,重脩。梵宇极其弘丽,岁久圮。废,今前殿背负壁有白石佛一尊,高九尺,镂刻精工,背后刻唐大历十年,造。东有定光佛墓,相传佛藏舍利于此。宋吴浚勒小偈记之。尚存书法,遒劲有二王笔意。明万历二十三年,知县陈绪增脩,白衣阁一座,方丈五间,置僧会司于内。

龙行寺

寺在清河县谢垆集。相传定光佛葬于其内,又明武宗游幸所憩,因名。

压沙寺

寺在大名旧府城,始建莫考。中有梨千树。魏韩公留守大名,每花时辄造树下游赏,因命僧创亭花间曰:雪香亭。

兴隆寺

寺在旧府城。始建莫考。佛殿西楹下有魏宫弹棋局,犹文帝时,故款也。

大安寺

寺在旧府城。宋时建。东壁画真宗,幸大名。时仪卫卤簿旗物及扈,从百官首列寇莱公。

白马寺

寺在大名县城内西南隅。宋徽宗崇宁中,有佛放毫光数十丈,前白马驾宝车,因敕僧了云士人,唐富等三千馀人建寺,名曰:白马寺。作浮图五层,极土木之盛。金泰和间,重脩。后毁于兵。明万历间,邑人张自西重葺。

石佛寺

寺在魏县东南沙口村。有石佛像,碑刻甚古,剥落不可读,惟天保元年十二月数字书法遒劲,按天保,乃北齐高洋纪年也。

福兴寺

寺在东明县东北十五里。梁贞明三年,建寺。僧犹藏梁时三宝,铜印背刻:梁贞明三年。明成化间,重脩。

龙骨寺

寺在东明县南二十里杨望营前。相传旧为清净庵。金冠李道姑住持,道姑,江南人。美姿容,有求聘者辄暴死。遂出家,云游至此,寓焉。宋真宗谒泰山,见而悦之,纳为妃,后诞仁宗乃改庵为龙骨寺。碑刻尚存。

兴国寺

寺在长垣县南十里司家坡。宋时建。至和元年,太尉陈尧佐待制范讽登临经阁,有诗。宋县尹钱某刻石,今土人掘地得之。

阁院寺

寺在宣府广昌。汉时建。唐尉迟恭重脩。相传寺钟系飞来者。

《山东通志》太平寺

寺在济南府城西门内。寺前有孝感泉,汇而为池,环绕寺内,出达北渚。明正德间,重脩。

千佛寺

寺在府城南门外历山上,更名兴国寺。隋开皇间,镌佛像于山阴,随石作形。明成化四年,重脩。一云唐贞观间,建。

普照寺

寺在淄川县治东。内有石佛,高二丈四尺。砖塔甚高大,今残缺。

灵岩寺

寺在长清县方山上。相传佛图澄卓锡之地,法定禅师所创。有甘露双,鹤等六泉,拂日岩铁,袈裟辟支塔,十里松,前代题咏颇多。

郁葱寺

寺在肥城县西十里郁葱山下,旧名半山寺。宋真宗东封幸寺更今名。

空杏寺

寺在肥城县义阳社,其杏无核因名。

兴隆寺

寺在兖州府治东北,按本寺旧名普乐。隋文帝仁寿二年,建。宋太平兴国七年,改为兴隆。有王禹偁记。

灵芝寺

寺在滕县薛山下,俗以薛为雪。元碑云周唐奉旨存留,是唐以前有之。

光善寺

寺在金乡县治东,有塔九级。

普照寺

寺在单县五老坊金明昌间。古渊禅师所刱元季兵燹无复存者。明洪武中,重建。宣德初,继脩御赐大藏经,加以玺书。嘉靖五年,移建新城,西北隅。济宁州治西北亦有普照寺。

兴化禅寺

寺在曹州南五十里左。山上。隋仁寿间,建。号法源寺。有左山塔藏定光佛舍利。宋庆历中,塔坏。守臣任中师奉旨重脩,诏赐塔名。宝乘。
大觉禅院
院在嘉祥县南三十里大鼎山阳。旧号长寿院。旁列林峦,下瞰黄流,古有明觉禅师卓锡于此。金大定初,赐今额。

独山寺

寺在钜野县南三十里,创始未详。崖上有古碑,未能登视。

天宁万寿禅寺

寺在沂州治西南。金初,改为普照寺。相传王右军故宅。寺前有晒书台,泽笔池。寺后有祠,塑右军像。金皇统四年,陶仲汝尚记集。唐柳公权书赐,紫传法僧觉立石。

大觉寺

寺在东昌府高唐州治东南。唐创元延祐间,脩明永乐丁酉,成祖曾驻跸于此,召问僧玉岩,大喜,赐神僧。传己亥仁宗在春宫时,复幸寺赐道春宝镪,见碑记。寺塔甚壮,凡十三级,高三十六丈。

大云寺

寺在夏津县城东二十里。唐时建。元末,倾圮。明宣德正统,成化相继修置。门楼殿阁,宏伟壮丽。

兴国寺

寺在青州府临淄县西。后赵石虎建。始名广化寺,有石塔七级。宋增为十二级,元末,寺毁于兵。明天顺二年,重修,更名兴国。

莱山寺

寺在登州府黄县莱山之曲。峰峦秀爽,松柏蓊郁,山腰有仙人洞,下有石井,荷花池,泉水自涌,四时不涸。

《山西通志》

一在太原府城西北四十里呼延村。唐贞元年建。宋治平元年赐额。明洪武间,重修。晋王李克用焚香题名,曾为刻石。一在城南稍东二里。

寿宁寺

寺在察院西。宋大中祥符年建。有真宗御制碑,字多剥落,俗呼打钟寺。

崇善寺

寺在城东南隅。明洪武初建。置僧纲司,初名白马寺。改为宗善寺。僧不能久居,后风水家增一山字,为崇善。今二额俱存。雄丽宏阔,为城寺冠俗呼为新寺。

延庆寺

寺在城东门外,地势爽垲,修置清幽,冠盖多游赏其中,时称胜境。

永祚寺

寺在城东南巽峰上,并建二塔,高入云霄,为晋奇观。万历年建起。自堪舆家言谓塔巽峰则文运,兴胜建。后连三科两庠中五人或七人或十人,其兆足徵也。俗为双塔寺。

宝林禅院

院在罗公坟东,松柏交加,景致清幽。

法华寺

寺在太原县西十五里。北齐天保年建。赐额开化。后凿石通蹊,依山刻佛像。隋仁寿初,建佛阁,改额净明。唐武德年复,改为开化。宋淳化年,修释迦,如来舍利二塔。元末,燬。明洪武十八年,晋恭王重建。有五代苏禹圭王好古所撰碑。刘智远立石。

童子寺

寺在太原县西十里。北齐天保年建。时有二童子见于山,又有大石若世尊像,遂镌为佛,因名童子寺。前建石塔,后凿石,室二金。天辅年,兵燬。明嘉靖初,重建。

天龙寺

寺在太原县西南六十里王索西都。北齐皇建年建。内有石室,二十四龛,石佛四尊。及隋开皇间,碑刻石室铭。寺东一里凿壁为池,有天龙庙。五代开运年,修。有李宣碑记金天会年废元至正年重修明洪武年并山岩寺入焉。正德初,建高阁以庇石佛。嘉靖间,于西岩凿石洞可避兵。

净明寺

寺在太原县北二里古城中。隋仁寿年建。额曰惠明。宋太宗时,塔坏。光见诏,复建。熙宁年,修,有吕惠卿撰碑,元末废。明洪武十八年,重建,归并显光等二寺,正德年,重修。

奉圣寺

寺在太原县晋祠南。唐武德五年,鄂国公尉迟恭建。高祖赐额十方奉圣禅寺。金贞祐年,兵燬。元初,重建。至正年,火。明洪武年,并明月,龙福二寺入焉。先是缙绅大夫来修祠,事者多止于此。有唐李德裕为张弘靖祭叔虞文。

华塔寺

寺在太原县西三里安仁乡。唐贞观年建。内有无垢净光佛舍利塔。天宝年,修。宋熙宁年,重修。元至正间,塔燬。明洪武年,重建,并明仙、定慧、明秀、流福、四寺入焉。

崇圣寺

寺在太原县十里汾河西。宋太平兴国四年,太宗征刘继元,毁太原城,置平晋县于汾东,建佛寺于驻跸之所,赐号平晋,一名回銮真宗。大中祥符改额崇圣神宗。熙宁年,汾水冲坏,元丰己未诏,重建,立碑韩绛撰文。明弘治年,没于汾,乡民复于故址建殿焉。

永宁寺

寺在交城县西北二十里石壁山。建于元魏之延兴二年。太和年间,修,有甘露之应。唐贞元十一年修,复降甘露,赐名:石壁永宁寺,元和七年,甘露又降,赐名龙山石壁永宁禅寺。明永乐年,累修,并千佛寺入焉。

天宁寺

寺在平定州下城南宫。宋熙宁年建。后徽宗赐名天宁万寿禅林,敕太师蔡京书额。内双塔对峙,高十馀丈,有知平定州军事高权双塔记,有大悲阁,元吕思诚记。明弘治年修,延定之记。嘉靖年修。郗元溟记。

圆果寺

寺在代州东北隅。隋开皇年建。内砖塔高一百二十尺。宋杨延昭尝射三矢其上,今不存。明洪武并洪福、弘济、资圣、兴国、青龙、打地、七寺入焉。置僧正司。

显通寺

寺在五台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五台山,古名大孚灵鹫寺,汉明帝时,滕兰西至,见此山乃文殊住处,兼有佛舍利,奏帝建寺。滕以形若天竺灵鹫寺,依山名。帝以始信佛化,乃加大孚二字。大孚,弘信也。后魏孝文帝再建,环匝鹫峰,置十二院。前有杂花园,故亦名花园寺。至唐太宗重修,则天以新译华严经中载:此山名改称大华严寺观。国师于中造疏。至明太祖,敕重建。感通神应,自昔未有,故赐额大显通寺。

娑婆寺

寺在五台县西南三十里。北齐释元颐筑庵于此,诵华严有妇人携子数来听经。颐疑之,妇即知曰:师莫疑我,娑婆,乃龙母也。因闻法,得悟我将脱此类矣。颐曰:孰当信汝耶。妇指龙池曰:我之真悟,无生者,此之深,陂涌成高阜。言讫,随手而起,即成高阜,龙亦化去。因名其阜曰:龙宫圣堆。颐于此建寺,因名娑婆。

寿宁寺

寺在五台县,古名王子焚身寺。北齐第三子自识宿命厌尘劳于此,燃身供圣。菩萨现形火光中,内侍刘谦之回奏,帝悼之,敕建寺。

文殊寺

寺在五台县即菩萨顶真容院。唐僧法云自建。殿堂拟塑圣像,有塑士安生不知何来,请言圣仪容曰:大圣德相,我何能言。相与恳祷求现圣容。七日,忽光中见文殊像,遂图模塑成,因名。

龙泉寺

寺在五台县台东南旧路岭。宋建。明嘉靖初,群盗纵横行者惮之,有马大士者不知何来,依止废寺,遇贼。即杀,群盗乃绝。道路复通,往来无阻。马公将卒,以山门托燕京大智宗主以慈惠及物,山之野民靡然,从化即为盗者皆愿施重修其寺。

金阁寺

寺在五台县南台西北岭畔。昔人见金阁浮空,因名。

圆照寺

寺在五台县显通之左,古称普宁寺。明永乐初,印土僧室利沙者来此土,诏入大善殿,坐论称旨封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赐金印旌幢,遣送台山寓寺。

塔院寺

寺在五台县显通之南五峰之中。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及文殊发塔,因为名。殿中有转轮,藏放藏经于中。明永乐五年,敕太监杨升重修。大塔,始建寺。万历间,太后敕太监范江李友重建。恢巍壮丽冠于诸寺。

广宗寺

寺在五台县鹫峰南半麓。明正德初,遣太监韦敏建。寺铸铜为瓦,今名铜瓦寺。

凤林寺

寺在五台县。明嘉靖间,彻天和尚筑庵,尝有贼盗,至见二虎据门,贼乃革。恶,呼为二虎禅师。万历初,道闻于上,改建其寺。额曰凤林。

普救寺

寺在平阳府襄陵县东南火尖山之巅。唐广德二年赐额。上建浮图,乃慈济得道之处,今多碑。

罗汉寺

寺在洪洞县西二里孝思坊,晋永和二年建。又名西蓝寺。积年被汾水浸塌,今改徙近城,寺名仍旧。宋元明多名人题咏。

凉马寺

寺在太平县东南二十五里,即晋献公九层台遗址。

慈氏院

院在太平县南王村内,有转轮藏一座,佛经甚多。一统志作慈氏寺。

露岩寺

寺在岳阳县北五十里凤凰山上。其山有风洞,六月凝冰焉。

太平兴国寺

寺在翼城县西门外:唐贞元三年建。初名庆国寺。宋太平兴国年间,敕赐今名。内有十二院,曰:天王,曰:北罗汉,曰:西罗汉。曰:南罗汉。曰:华严。曰:藏经。曰:上生。曰:观音。曰:文殊。曰:慈氏。曰:钟楼。曰:大雄殿。今所存者,惟大雄与华严,藏经数处耳。明洪武间,置僧会司,弘治年重修。

清凉寺

寺在灵石县小水镇东山上。寺在万山环抱之中,庄严宏丽,为梵宫胜境。

大云寺

寺在灵石县冷泉镇。寺锁重关之中,云山叠复,幽丽可栖,骚人每栖止焉。

万固寺

寺在蒲州东南十五里中条山麓。唐大中八年建。初名建元。后改今额。明洪武间并白石、赞叹、竹溪、云盖净土,五寺入焉。多题咏。

普救寺

寺在蒲州东五里,旧名西永清院。五代汉乾祐元年,招讨使郭威督诸军讨河东叛贼李守贞、周岁。城未下,召院僧,善问之。对曰:将军若发善心,城必克矣。威折箭为誓:翊日城破,不戮一人。遂改曰:普救寺。后并广化,旌勋,藏海,乾明四寺入焉。有状元吕楠诗。

延祚寺

寺在临晋县南七十里。宫殿僧众较诸处最雄。元至元十一年建。

仁寿寺

寺在猗氏县城东北二里峨眉南麓。金贞元三年敕建。有浮图大佛阁,旧名寿圣寺。明洪武初并洪福,千佛,广福,寿圣。圣安,慈氏,宝泉七寺入焉。

法云寺

寺在万泉县孤山绝顶,天将大雨,云起山巅,元泰定元年建。又法宝寺。在赵村。灵慧寺在吴薛村。

天宁寺

寺在解州西三十里中条阴,宋元祐三年建。元至治三年,修。寺右有罗汉祠,后有阁,其殿宇僧舍百有馀,间红脸沟。泉自寺后东偏流绕,而北四围皆古柏。东西南北十五里望之郁然,为一方之胜。

太平兴国寺

寺在安邑县治东北。宋嘉祐八年建。明洪武间,置僧会司。寺后塔十三级,高三百六十尺。上有黄白宝瓶,世传出鲁班手。嘉靖乙卯,地震,塔崩裂尺馀。后又震,复合,亦神物也。

柏塔寺

寺在夏县南吴村柏塔山。柏树郁苍,满山望之如塔,为邑胜景。

太子寺

寺在闻喜县东关。汉武帝梦金人西来抱儿授帝,帝惊寤,报生太子。遂命卜地筑坛扬幡建庙。至明帝,复梦金人挟弓持矢求寸土为居,时佛始入中土,因更庙为寺。曰:太子寺。唐贞元六年,重建,名福田寺。明洪武间改额太子寺。置僧会司。

志公寺

寺在闻喜县丘村,今名黄花洞寺。有古石佛碑刻记:毋丘氏僧四十人。按隋书五行志梁天监三年,武帝讲经重修殿。沙门志公忽然起舞歌乐,须臾悲泣,赋五言诗人,以为侯景之谶,岂志公避乱而住锡于此。耶。又毋丘俭之族避难而多为僧。耶又侯村有梁武帝庙,岂志公念旧君而庙之此耶。万历年,孝子吕辛陵住此,岁久倾圮。功德寺僧人大智重修,尝闭关静修于此。

广教寺

寺在闻喜县南二十里,寺头村。俗名沙渠寺。相传唐太宗屯兵乏粮,铁牛寺僧智旻以砂锅煮饭饷之,后敕建寺报之,并铁牛寺入焉。

香山寺

寺在闻喜县东南五里官庄岭巅。明万历三十二年建。相传为唐裴晋公还带处,上有晋公祠,文昌阁、土塔三座,为本县之文峰。

大善寺

寺在稷山县高渠村。元敕修,内古柏一株,大至七度荫可亩许,欲伐辄,有龙蛇雷雨之变,梁纲有存恒记。

西福昌寺

寺在霍州宣化坊,唐贞观四年,敕尉迟恭监建。名普济寺。宋太平兴国三年,改今额,元大德七年,地震倾。圮延祐三年,僧聚成重修。明洪武十五年,设僧正司。并东福昌寺入焉。有唐许敬宗记。

东福昌寺

寺在霍州西福昌寺东,唐贞观四年,僧清宜奉敕建,后地震倾。圯元延祐六年,僧圆琳重建。后改霍山驿。明洪武十八年,僧贤仁奉勘合仍建。寺有碑记,今改为祝圣寺。

昭远寺

寺在乡宁县南一里。唐龙朔三年建。明洪武间,置僧会司。万历十八年,重修。内有古柏,旁有白云洞,多名人题咏。

黄云寺

寺在隰州土同里山。高万丈,内有仙人石棋一盘,又乡宁寺。在州北一百五十里,张果老尝游焉。

百谷寺

寺在潞安府百谷山北。齐武平四年建。明万历时,知县方有度重修。山径崎岖,桧柏森列,士大夫多登览。

昭觉寺

寺在城内西南隅。后唐明宗天成九年建。有僧纲司,规模宏丽。后有圆通阁,贮藏经。有名人题咏。

翠岩寺

寺在西隅。松树千章,蔚然深秀。寺裹松内,地僻幽偏,望之有如翠屏插汉,又翠云寺。在佛耳山。

能仁寺

寺在长子县西门外百步许。相传宋建隆二年,取灵空山先师龙池水于此,祷之得雨。因立先师堂以祀之。端拱二年,赐额,灵空圣寿院。后改承天寺。又改今名。明洪武十五年置僧会司,并福昌吉塔二寺入焉。

大云寺

寺在平顺县石灰龙耳山下。每遇天阴,此寺云盛,雨遂沛然,故名。宋建隆九年建。

天宫寺

寺在汾州府董寺里,为隋唐以来一大丛。林太平里。之法兴寺,池定。里之马鸣寺,皆其下院。

灵岩寺

寺在城东北二十五里小相西。隋唐以来,代为修饰。弘丽壮观,为郡名寺焉。

实际寺

寺在城北二十里狄谷里之北,山岩际。楼阁悬构,水竹穿绕,谷中之寺,此为最胜。

太子寺

寺在平遥县内敬义坊。隋开皇间建,名宝昌寺。后改名。修念中,有净梵王太子像气韵如生世传安生,所塑实为真容,会唐武宗大毁佛寺,有颖上人者以像匿南河壖坎崖,至大中复兴其宇以置像,始名曰:太子寺。明洪武间,置僧会司,并。集福小太子寺入焉。

慈祥寺

寺在平遥县东十五里。唐肃宗建,内有镜台,高三百尺。又崇寿寺在城内东南隅。
洪福院
院在石楼县南关。宋庆历年建。面对翠金山,内有古铁佛牡丹数本。

宝泉寺

寺在永宁州治北,山顶有泉,山下有田,虽经霜不冻,多至成熟,故名。

江猪寺

寺在永宁州治西。寺后有石窑,内悬一石,名猪。寺下有潭水,故名。

石窟十寺

寺在大同府治三十里。元魏建,始神瑞终正光,历百年而工始完。其寺一同升,二灵光,三镇国,四护国,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华严,九天宫,十兜,率内有元载所修石佛十二龛。

南堂寺

寺在府治东南,一名永宁寺。元魏建,内有金王像,高一丈八尺,外有九级浮图,高九十馀丈。上刹复高十丈,铃铎声闻十里。

华岩寺

寺二,一在府治西门内,辽建。内有南北阁,东西廊。北阁下铜石像数尊中,石神主五,男三女。二,铜神主六,男四女二,内一铜人,衮冕帝王之像,垂足而坐。馀皆巾帻常服危坐。相传乃辽帝后真形也。重熙七年建。薄伽教藏于正殿东南。明洪武三年改正殿为大有仓。二十四年,即教藏置僧纲司而寺复立焉。一在府治东南,亦辽建。洪武年重修。

悬空寺

寺在浑源州南磁窑口内。石壁如削,凿窍插梁结,构于数十仞之上,飞阁相通,下临无地,游者股栗。寺创于元时,近僧增三殿,称奇观焉。

天赐禅林

禅林在浑源州,今名云峰寺。在城南淘沙村天赐沟北崖上。嵌空构宇,累石为墙,前有松林若障。

佛宫寺

寺在应州治西南隅,初名宝宫寺。五代晋天福间建。辽清宁二年,重建。金明昌四年,重修。明洪武间,置僧正司,并王法,寺入焉,有木塔五层。额书:释迦塔。高三十六丈,周围如之。

大安寺

寺在应州南崔家,庄元皇庆四年,建。有碧峰独峰和尚二塔。有明洪武中御赐碧峰诗刻于石,及金华宋濂所撰塔铭,俱在山门内。

龙泉寺

寺在马邑县西北十里司马泊西。清流四绕,状如辟雍,每至夜,风恬水静,月出东山,徘徊斗牛,影落地间,光摇梵宇,莹然可观,往来士大夫多游玩题咏,有元好问诗。

崔家寨寺

寺在蔚州西二十里,内有铁罗汉五百。

闵子院寺

寺在广昌县治北,唐尉迟恭重修,钟楼一座。相传系飞来,不关造作,未知是否考之。碑记:汉创建,唐重修。其殿宇恢宏高耸,朴素浑坚,内有僧会司。

青莲寺

寺在泽州东南三十里硖石山上。旧志北齐时建,在宋名福严寺。后改今额。寺西有掷笔台,下有嵌岩,长丈馀,广倍之。夏秋发暴雨中,滹若雷鸣焉。

崇果寺

寺在高平县大成街,旧为隆教寺,宋太平兴国二年,敕改为崇果院,元至元六年,又建帝师殿明洪武间,修置僧会司山门,有阁登眺其上,游仙米尖诸岭悉出檐下,一统志作崇果院。

金峰寺

寺在高平县西,游人题咏甚多。又崇寿寺,在钟楼巷。法云寺,在韩王山。定林寺,在米山镇。龙泉寺,在县西北三十里。俱称名胜。

石室寺

寺在高平县北三十里。伐石成龛因山作障,左藩毕振姬尝栖息于此,著有文集。

龙泉寺

寺在阳城县东二十五里,龙泉之侧,旧志一名会海寺。肇自唐乾宁元年,世传其地有白兔含经之异,此创建之由也。初为郭峪院,后敕赐今额。内旧有凤尾竹,竹在泉上,每清夜无风,竹叶自响,若金玉声,时人谓之会海竹风云。

灵泉寺

寺在阳城县西四十里,旧志其地多山,东西环绕,寺居其中,山间小松不胜,株计,每清夜皎月东出,寺中立视,惟见月在青松之间,及晓月既西坠,从而视之,亦在松梢之上,故谓之夜松含月焉。

崇安寺

寺在陵川县西南隅卧龙冈上。左有石勒墓,世传寺之大殿,即勒之冢也。傍墓其疑冢耳。唐初为丈八寺。宋太平兴国元年,赐今额。明洪武间,置僧会司内,有三大阁,各高数仞,凌空拂霭。屹然,为邑之巨观焉。

响堂寺

寺在辽州榆社县西南七里,旧志紫金山下有石洞,内有石佛千数,入洞听金石声响,空谷相应,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