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十九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
 第七十九卷目錄
 佛菩薩部彙考三
  文殊師利菩薩
  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
  一祖摩訶迦葉尊者
神異典第七十九卷
菩薩部彙考三
文殊師利菩薩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聞如是一時佛遊羅閱,祗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三萬二千。
彼時世尊無央數百千之眷屬圍遶,而為說經
時有天子,名曰寂順律音,在於會坐,即從座起,更整衣服,長跪叉手,白世尊曰:文殊師利,今為所在一切諸會四部天龍鬼神釋梵四王,皆共渴仰,欲睹正士咨講妙辭聽受經義
佛言:東方去此萬佛國土世界名寶氏佛,說寶英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現在演說道教文殊在彼,聞諸菩薩大士之倫,宣示不及
天子白佛,唯願大聖加哀垂威,令文殊師利屈到斯,所以者何。
文殊師利所說經法開發結閡,靡不㸌然,踰過聲聞,緣覺之上。
文殊師利設說大法一切魔,皆為降伏
諸邪迷惑無得人便。
外異道,莫不歸命
貢高者,不懷自大
發意者,皆發道心,立不退轉
所當受者,無不稽顙,所當執御,靡不攬持
如來至真,皆亦勸讚
因此聖教令正法,長得久存。
自捨如來未有他尊,智慧辨才頒宣典誥,如文殊者也。
於是世尊見寂順律音,天子之所啟白,為一切故,則發大哀演,兩眉毫相之光,其明普照,照諸三千大千佛土通達周徹一萬佛土大光照耀寶氏世界
時彼佛土菩薩,前問其佛,是何感應光顯此瑞寶英。
如來告諸菩薩西方去此,過萬佛剎,有世界名忍,其佛號能仁
如來至真正覺,今現在法演眉間光照萬佛土,普耀此剎。
菩薩問曰:唯。
世尊何故放光
佛言:無央數億百千菩薩,會彼佛土釋梵持世四部眾,皆共傾望文殊師利欲得奉覲,諮講經法,悉俱白佛奮斯明,遙請文殊師利寶英。
如來告文殊曰:汝往彼土,能仁如來延企相待無數遲想相見稽首思聞,欲聽稟受
文殊白佛:吾亦尋知此瑞應於時
文殊與萬菩薩,禮寶應佛,右遶三帀猶如壯士屈伸臂,頃於寶氏剎,忽然不現,立於忍土,在虛空中,不現其身。
雨天華,遍大眾會,華至於膝,時諸會者,怪未曾有,皆共白佛,言此何瑞而雨天華。
佛告諸族姓子:此文殊師利與萬菩薩應命俱來在於虛空,雨於眾華,以供養佛。
會僉曰:願見文殊及諸菩薩,若能親覲,如是正士甚為欣慶
值難遇。
說是未竟文殊師利與萬菩薩便即現身稽首佛足,右遶七帀,各以威力神足變化作大蓮花自處其上。
寂順律音天子白佛:願發聖教,令文殊師利敷演道化
會踦欲聞訓誨
告天子自恣汝心,便可稽問
寂順律音則白文殊:寶英佛土有何奇特超異之德,至使仁者遊居樂彼
文殊告曰:不興貪欲,亦不滅之。
不起瞋恚,亦無所盡。
不建愚癡,亦無所除
不造塵勞,亦無所懷
所以者何,無所生法,亦無所盡。
又問其佛說何所興焉,何所滅除
答曰:其本淨者,以無起滅,不以生盡。
所以者何,彼土眾生,了真諦義,以為元首不以緣合,為第一也。
又問:何謂真諦元首何謂,緣合以為第一
答曰:於義無起,亦無所懷
無有相處,亦不無相
亦非一相,亦不離相,亦不顯相
無視者,亦不無視,亦不諦視,亦不有盡。
無能盡者,已無所盡,不可盡者,是曰真諦義。
義者,天子無心矣。
無本心者,不教他人
於此際,不度彼岸不在中流,是真諦義。
義者,天子無文字,乃為聖諦
所以者何,如佛言曰:一切音聲,皆為虛偽
天子又問:如來所說將無欺乎。
文殊答曰:如來所說,無誠無欺。
所以者何,如來二心無所住,而於有為無為之法,無有言辭
由是之故,無誠無欺。
天子意所趣,云何如來之化,設有所說為實為虛。
答曰:不誠不欺
所以者何,如來之化,不有四大,亦無誠實
文殊答曰:如是天子一切諸法,皆亦如化自然之行。
如來所解,無所成就,亦如所住,以是之故,所宣講法,不誠不欺歸於無二
又問:何謂如來真諦義。
文殊答曰:真諦義者,不可稱說
所以者何,其義趣者,無言無說,亦不可得說是真諦義。
時五百比丘漏盡意解,無數千人遠離塵垢
於諸法眼,萬二千菩薩,逮得無所從法忍
寂順律音問文殊師利真諦義,甚為難解
文殊答曰:如是天子懈怠者,於真諦義,甚為難解
又問:何謂比丘精進
答曰:無所斷滅,亦無所除,而不修行,亦不取證,是謂比丘奉行正義
所以者何,其自念言斷滅如是除去
若此修行取證,則為懷想顛倒放逸
眾行俱合,又計斯者,非正精進
又問:何謂精進乎。
答曰:其等無本,及與法界等,於五道亦復如是
如等無本,及與法界於六十二邪見,亦如凡夫之法。
學法不學聲聞之法,緣一覺法,佛法如如等。
佛法生死之法,其泥洹法,愛欲塵勞諍訟顛倒亦復如是
比丘若精進行者,乃進正精進
又問:何謂所行平等如等佛法,乃於愛欲塵勞之義,亦等諍訟顛倒之事。
文殊答曰:用空無無願等故。
所以者何,空者不別,無有若干
猶如天子瓦器內空及與寶器內空者,俱同等空,無有若干不可言二。
如是子愛欲之空,及與諍訟顛倒之空,上至道空,彼則俱空,無有若干不可名二也。
天子又問:何謂菩薩修行聖諦
文殊答曰:假使菩薩不行真諦何因當為聲聞說法
所以者何,菩薩行諦,多所察護,聲聞無護,菩薩行諦,廣大難限聲聞偏局。
菩薩行諦,將護眾生,而於本際,無所造證。
菩薩行諦,善權方便不捨生死泥洹之門。
菩薩行諦,普觀一切,諸佛之法,猶如天子一士夫,竊捨大師逸奔走,獨身無侶心懷恐懼
度於曠路,不敢復還聲聞
如是意懷惶懅怖畏生死,不護生不能堪任。
遊度一切終始之患,獨自行諦,不護佛法,離權方便無有慧侶,不亦然乎。
猶如天子,謂彼大師多獲盈利,齎無量璝琦異珍,賜賈人超越曠檢。
菩薩如是,亦如大師積行無量道寶無限,修於大慈無極之哀,真諦聖慧饒益一切無數辯智以為傲富。
一佛國,復遊一國,六度無極攝行四恩,以濟危厄,矜救眾生,還入生死善權方便修行聖諦,度諸未度,解諸未解,周旋三界獨步無侶開化未聞,使人大乘
猶如天子垢穢弊衣,以思夷華,黃白須曼,而用熏之香氣不久,尋便歇盡聲聞緣覺行諦薄尟,亦復如是
便中滅度不修所願不至於佛,戒定慧解,度知見事,度脫之香,亦復不能降伏罣礙塵勞之欲。
猶如天子細軟妙衣,其價百千,以天殊珍寶諸華,百千萬歲,熏此好衣,其衣常香,香氣普流,巍巍芬馥未曾有歇。
諸天世人,皆所愛樂
菩薩如是,從無數劫,行諦法香不具所願不中滅度,而常演出無上道戒定慧解,度知見馨,降伏罣礙塵勞之欲,遊於天上及至人間
天龍鬼神,諸阿須倫,君子庶民莫不奉敬而欲見者,恆弘濟度,寂順律音。
天子復問文殊:其寶英如來至真佛土聲聞,為如何乎。
文殊答曰:不御篤信不從他教,不行於法,不毀法界,亦不八等,離於八邪,不須陀洹,皆度一切恐懼惡趣,非斯陀舍,來化眾生,非阿那含一切法無所往來
阿羅漢,而皆受三千世界供養之利,不離於欲,亦不以欲而見惱患
不離瞋恚不以怒恨而見焦然
於眾生而懷害心,亦無所憂。
不離於癡,不以愚騃而為危難
滅除杳冥,及一切法
不離塵勞慇懃精進化去一切眾生愛欲,逮得高節無所從生,而遊現生於諸想念開化眾生不計吾我及與人壽,悉無所受,亦無所捨。
一切人民所施,祐之德,無意無念,以修意止,奉四意斷,不起不滅,行四神足,身意寂然,遵於五根曉了一切生本原,行於五力降伏塵勞,念於覺意,解平等慧,靖修道教,棄損邪徑,證于道訓不得無為,遊趣寂寞,而行本際。
於所,僉入法界,滅於無明,盡於愚癡
興於聖慧,無土真正而除於三解脫之品。
則以肉眼皆見眾生一切佛土諸佛,世尊所化人民,則以天眼睹於五趣生死往來周旋人民,蜎飛蠕動蚑行喘息形物之類,之所歸生,則以慧眼察知一切眾生之儔,心行所念,則以法眼睹見三世三界群萌一切人民可行者,則以佛眼,皆用明一切諸法,法藏祕典,聖曜所照,則以天耳遙聞諸佛所宣經法,以無念慧念,知過無央數劫之所更歷,而以神足遊於無量佛國土,靡不周遍,盡於諸漏,不至無餘修解脫也。
而現其形,無有色身,有所講說,不演文字
有所思惟,無心想著,示於顏貌,姿艷端正,以相莊好若干,而以功德自嚴其體,威神殊絕無能當者。
名稱普流,功勳闡布,通於三世無所蔽閡。
咨嗟慧,而為馨香,自熏其身。
則於世法無所著,不為塵勞而見染汙惡口麤辭,不能毀之。
則以神通自娛樂,博聞無厭班宣辯才,為師子吼
智慧光,靡所不照,聖明之達,而為雷震
滅除閉塞幽隱之愚,所說無盡通解總持
佛所觀察聲聞緣覺所不知處,常見諸佛,覺意如海。
三昧之定,猶須彌山
忍辱柔和等之如地。
勇猛之力,降魔官屬,棄諸外道安樂自在
天帝釋,喻梵天心得由己,無有儔匹
求比難比,而無等倫。
亦如虛空不可為喻。
所不周,無所不入
天子欲知寶英如來所生國土聲聞,其功德勳,復超於此
如吾所歎,不可計量
文殊師利說是語時,五百比丘、五百比丘尼、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妻、五千天子,未得道證發心
白佛世尊:我等願生於彼,寶英佛土,得為聲聞
文殊答曰:諸族姓子,不可以聲聞之心,生彼佛土,汝等當大道之心,乃至彼土。
應時受教,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佛悉記說當生彼土,寂順律音。
天子復問文殊何謂聲聞律,何謂菩薩律。
答曰:受教三界難厭患惱者,聲聞之律,護於無量生死周旋,勸安一切人民蚑行喘息蠕動之類。
開導三界,決其疑綱,想之著。
菩薩律。
惡厭積德,以用懈廢,不能自進,是聲聞律。
興功為德,不厭諸行,以蓋眾生因而得濟,是菩薩律。
滅除一切塵勞之欲,己身所惡,是聲聞律。
攻伐一切眾生塵勞恩愛之著,是菩薩律。
不睹諸天心行,所念所不同,是聲聞律。
自見三千大千佛國土,根心所歸,是菩薩律。
但能察己心之所行,是聲聞律。
普見十方諸佛處所生心念,是菩薩律。
唯照己身志性所趣,是聲聞律。
一切人民之行,蜎飛蠕動心念思惟三界之居,各有本末,是菩薩律。
難以將護一切魔,是聲聞律。
降化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諸魔官屬,壞魔行,能受正法,是菩薩律。
毀破瓦石之器,不可還合,小志之德滅度如是不進正真,是聲聞律。
猶若金器,雖為破敗,終不遺棄即可還合,以為寶器
大士現滅深慧,法身永存不朽,不增不減,續現三界,是菩薩律。
若大火燒山林,樹木莫不燔燎禽獸馳竄,小志若茲,畏三界難藏隱泥洹,是聲聞律。
樂于生死獨步三界,意無怯懦,欣心娛樂,道法之樂,勸化眾生,亦如苑囿遊觀之園,華實茂盛,多所悅豫,是菩薩律。
不能斷除罣礙槃結之難,而有處所,是聲聞律。
磨滅一切弊蓋之患,永無止處,是菩薩律。
要言之,而有限自繫縛身,以有限德,而成就戒定慧解,度知見事,不能具足無極大道,是聲聞律。
所接元邈,志如虛空功勳無量戒定慧解,度知見品,不可稱載,是菩薩律。
爾時世尊文殊師利曰:善哉善哉,快說解此諸菩薩律。
文殊聽吾引喻重解,令是義歸廣普,究竟猶如二人一人歎譽牛跡之水,一人起立咨嗟大海積水之功,于意云何
其人歎譽牛跡之水,能久如乎。
答曰:牛跡之水,甚為少少不足稱譽
言文聲聞之律,所見威神亦復若茲
牛跡水,不足稱譽
彼人起立嗟嘆大海,能如何乎。
答曰:甚多甚多天中之天,其大海者,無有邊際不可齊限深廣難計。
佛言菩薩之律,當作猶如江海不可訾量。
佛說是時二萬二千人,逮得無所從法忍異口同音,皆歎曰:我等世尊,當學于斯
菩薩之律,開導發起無央數人,寂順律音。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文殊為學何律,為修聲緣覺之律,菩薩律。
文殊答曰:于天子意所志云何
大海者,為受何水,捨置何水。
答曰:其大海者,無水不受
報曰如是菩薩之律,猶如大海,不逆污塗十方諸律,靡不歸之。
聲聞緣覺一切眾生開化行律,而普遊之。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所言律者,為何謂乎。
答曰:所言律者,開導教化恩愛塵勞
故曰為律。
曉了貪欲,故曰為律。
天子又問:何謂開導恩愛塵勞何謂曉了貪欲者。
答曰:眾念思想,計有吾我處于不棄顛倒不捨不明愚癡之本,行于二事興發塵勞分別此者,是謂曉了貪欲也。
修行無貪思想導,隨順不計,吾我不住,諸捐捨顛倒棄除無明愚癡之冥不為二行塵勞不興,亦無諍亂,無諍亂已,究竟永安,是謂開化塵勞之律。
譬如天子有術師,明識能知毒虺種類,便以咒術除去毒害
學者若斯設能分別塵勞本末無有根源,則能消滅塵勞恩愛
天子又問:何謂開化塵勞本末之律。
答曰:于眾想念本末所行,無有想念則不興諍。
已不興諍,則無所著。
已無所著,則無所倚。
已無所倚,則無所住
無所住,則無惱熱
已無惱熱究竟被教而蒙度脫
謂為律。
設使天子賢聖元妙曉了塵勞恩愛之本,虛妄空無無所是在無有常主,亦無所屬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無有處所,亦無方面無內無外,亦不兩間,亦不積聚無色無像無有形貌,是為曉了塵勞恩愛之本。
天子又問:塵勞云何,而蒙度脫為實為虛。
答曰:猶如有人夢中毒蛇螫之,其人苦痛不能堪任,尋時便服除毒之藥,其毒即滅。
痛惱休息,于天子意所趣云何,其人審為毒蛇所螫,為虛事乎。
答曰:為虛不可言實。
又問:設使虛者,何故被毒,而蒙藥除。
答曰:如虛妄夢,夢虛不實,而被于毒,毒除亦然,亦無所除
文殊答曰:眾聖解空,開化一切塵勞恩愛亦復如是
天子問,何謂開化塵勞恩愛為實為虛,欲了此義。
如我之身計無有恩愛塵勞實無恩愛亦復若斯
設使我身是實身者,恩愛塵勞亦當常存所以塵勞無塵勞者,用我己身無有身故
由是之故,無有能得開化塵勞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為寂寞無生,故諸法淡泊不可受持故。
諸法靜默無歸趣故,諸法皆盡無積聚故,諸法無盡無所生故,諸法不生無所成故,諸法無成無造故,諸法無作無所為故,諸法無為無我故,諸法無我無生故,諸法無主虛空故,諸法無來無所著故,諸法無去從無住故,諸法無住無所受故,諸法無受無所著故。
是故天子究竟蒙化成為法律,亦無所化
天子又問:一切諸法,以何為門之元首也。
答曰:無順之念,以為門首
周旋生死順義之念,為泥洹矣。
不行精進,為罣閡門。
精進之行,為道品門。
狐疑之行,為陰蓋門。
勤修解脫,無罣閡門。
思想諸著,為塵勞門。
無所想念無有虛妄,無恩愛門。
諸亂多念妄想門,寂然之行,為淡泊門。
六十二,為憍慢門。
修于空無,無自大門。
隨惡親友,為惡罪門
從善親友為善法門
邪見事,為惱患門。
正見之義,為安隱門。
慳貪之事,為貧匱門。
布施之義,為大富門。
犯戒者,便當歸趣諸惡道門
奉修禁戒當歸一切生善處門。
諍訟者,違失法門
忍辱者,得歸殊特超異之門。
懈怠者,心垢穢門。
遵行精進,為無垢門。
放逸之事,為亂意門。
一心之事,為定意門。
之行,癡冥之惑,如牛羊門。
智慧者,三十七品,為道法本師子之門。
而悉具足慈心行者無所害門。
悲哀行者,志和雅門。
性以和柔,無諛諂門。
而行喜悅,樂法樂門。
修行護者,無所適莫,無增減門。
四意止,不失宿德,諸所福門
四意斷者,順平等門。
四神足者,心身輕門。
五根行者篤信之義,為元首門。
五力行者不為塵勞,及諸愛欲,所玷汙門。
七覺意者,悉已曉了平等慧門
入道行者棄捐一切眾邪異徑迷惑之門。
復次天子,計于菩薩,為諸佛法元首之門。
將護諸法,法自在門。
善權方便曉了處處無處之門。
故智度無極通知一切生心念,所合隨順,度彼岸門。
故六度無極,攝于六欲,令無所處,為大乘門
求于空,三界如化終始如夢,慧明門。
一切諸法皆為本,無法無生忍明達自然無所不了其慧,不依他人故也。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何謂法界之門乎。
答曰:其法界者,則曰普門
又問:其法界為何所界。
答曰:一切眾生之所界者,名曰法界
又問:其法界者,豈有分際
文殊答曰:虛空之界,寧有分際乎。
報曰:不也。
文殊答曰:猶如虛空無有分際
法界如是,亦無分際
天子又問曰:豈可分別法界乎。
答曰:其法界者,不可分別。
天子又問:仁者何因解明諸法,乃能曉了如斯辨才
文殊告曰:于天子意所趣云何,其呼響者而有音出,以何解法
天子報曰:其呼響者,不解諸法,以緣合成,乃響出矣。
答曰:如是天子菩薩,皆因緣故,而有所說
天子又問:仁者為住何所,而有所說
答曰:如來化住,有所講說
吾之所住,所演若斯
問曰:如來之化,法無所住,而有所說
吾之所宣,亦復如是
設使文殊一切法無所住立,而有所說,仁何所住,成于無上正真,為最正覺乎。
答曰:吾住五逆,乃成無上正真
又問文殊:其五逆者,為住何所
答曰:其五逆者,無有根本,亦無所住
又問:如來說言,其作逆者,無間可避,不離地獄
答曰:如是天子佛所說,其作逆者,當墮地獄。
菩薩于此五逆疾逮,無上正真何謂為五假,使菩薩慇懃至心,發大道意,去小乘心,而不墮落聲聞緣覺之地,是第一逆。
發心廣施一切所有無所愛惜不與慳貪,而共合會,是第二逆。
而發慈心一切眾生吾當度之,不中懈廢,是第三逆。
一切法無所從生,尋便逮得,無所從生法忍不復中興六十二疑,邪見俱合,是第四逆
所當知見,所當斷除,所當班宣,所當成覺發意之須,悉知,靡所不達,而無所住,成一切智不著三界,是為五逆
文殊師利謂其天子菩薩已住,于是五逆爾乃疾成無上正真,為最正覺
天子又問:所說何謂不成逆,順不成順。
答曰:如紫磨金,及如意珠,雖墮不淨,為俱合乎
答曰:不合所以者何,其物,故不與偽合。
文殊告曰:人心本淨,縱處穢濁,則無瑕疵。
猶如日明不與宴合,亦如蓮華不為泥塵之所霑汙
譬如虛空無能汙者。
行學法,發菩薩心,住于諸逆而不動搖開化諸逆,則名曰順。
心本不與穢合,所以者何。
設使合者,不可別水泥土,尚不俱合,況乎心本無形與形合乎
《宋高曾傳》釋牛雲五臺華嚴寺出家,禮淨覺為師。
每令負薪汲水時眾輕其朴鈍,多以謔浪歸之。
年滿受具,益難誦習。
年三十有六,乃言曰:我聞臺上恆文殊現形,我今跣足而去,儻文殊,惟求聰明學誦經法耳。
冒寒雪,情無退屈
東臺頂,見一老人,然火而坐。
問曰:如此雪寒,從何而來
老人曰:吾從山下來。
曰:從何道上,何無屨跡。
曰:吾雪前來。
老人卻問曰:有何心願犯雪徒跣而至,豈不苦也。
曰:吾雖為僧,自恨昏鈍不能誦念經法
此來,欲求文殊,只乞聰明果報
老人曰:奇哉。
又曰:此處不見文殊,更欲何之
曰:欲上北臺去。
老人曰:吾意亦然
曰:請師先行。
乃遊遍臺頂,告別老人,自西而去。
薄暮,方北臺
見老人然火而坐,頗為驚怪
問曰:適於東臺相別為何先至。
老人曰:師不知要路所以來遲
雖承此語,心乃猶豫
只此老人,莫應文殊也。
乃鳴足禮拜。
老人曰:吾,俗人也,不應作禮,唯貪設禮情屬不移
良久老人:休禮,候吾入定前身何行業而昏鈍也。
老人閉目倏爾開顏語雲曰:汝前生牛來,因載藏經,今得為僧而闇鈍耳。
汝於龍堂邊取一钁來,與汝斸卻心頭淤肉,即明快也。
遂得钁度與老人,曰:汝但閉目,候吾教開,即開。
因閉目,次有似當心施钁,身無痛苦,心乃豁然,似闇室立於明燈,巨夜懸圓月也。
開目,乃見老人文殊像,語雲曰:汝自後誦念經法,歷耳無忘。
又於華嚴寺東院大有因緣無得退轉
泣,接足而禮。
舉頭,頃不見菩薩矣。
公元1087年
佛祖通載》:時禪者無著,入五臺山求見文殊大士
金剛窟前,炷香作禮瞑坐
少頃,聞有叱牛者。
著遽開眸,山翁野貌瓌異牽牛臨溪而飲。
著起揖。
山翁曰:爾來何為
曰:願文殊大士
翁曰:大士未可,汝飯未。
著曰:未也。
牽牛歸,著躡跡隨之。
俄入一寺,翁呼均提,有童子應聲出,迎翁縱牛,引著升堂堂宇金璧所成。
翁踞床,指繡墩,命著坐。
童子俄進玻璃盞,貯物如酥酪,揖與對飲
著納其味,頓覺心神卓朗
翁曰:近自何來。
著曰:南方
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著曰:末法比丘奉戒律。
翁曰:多少
曰:或三百,或五百。
著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
翁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曰:幾何
翁曰:前三三,後三三。
談緒及莫。
著欲留,翁不許
戀戀即去
投袂起,叱童子引著出之。
不得留,未遠,問童子,適何寺。
童子曰:般若寺也。
悽然悟彼翁者,即文殊也。
不可再見,即稽首童子足下,願丐一言為別
童子隱身而歌曰:面上無瞋供養具,口裏無瞋吐妙香
心裏無瞋是珍寶無染無垢真常
著因駐錫五臺往往頻與文殊會語
佛祖統紀元祐二年七月張商英五臺中夜,於祕魔巖,文殊大士身在金色光中。
佛祖綱目太尉呂惠卿,嘗注華嚴法界觀暇日五臺,忽雲霧四合暴風雷雨,聲震林壑
震駭移時稍霽,見一衣童子被髮而來
手執梵筴,問曰:官人何求至此
曰:願見大士
曰:欲何為
曰:嘗覽華嚴大教,旨深意廣,欲望大士,發啟妙解庶幾箋釋流行,使大眾心即得開悟
曰:諸佛妙意,簡易明白
先德注意可解,如十地一品釋文不過數紙。
今時枝蔓注近百卷,而聖意逾遠真,所謂破碎大道也。
曰:童子若此,而敢呵前輩乎。
童子笑曰:官人謬矣,此間一草一木無非文殊境界
在汝日用觸事不迷,此真文殊耳。
下拜纔起,童子大士形,跨獅子隱隱雲中而散。
學佛考訓》唐宣宗太子慕道,嘗自霍至衡西,望峰頂文殊出現,因以其山為太室號玉鏡峰
至今常現瑞光晶彩如玉
三藏法數文殊三名,一文殊師利梵語文殊師利華言妙德,謂具不可思議種種微妙功德,故名妙德
二滿殊尸利梵語滿殊尸利華言首,謂具不可思議微妙功德,在諸菩薩之上,故首。
曼殊室利梵語曼殊室利華言吉祥,謂具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最勝吉祥,故名吉祥
指月錄》文殊菩薩一日令善財採藥,曰:是藥者,採將來
善財遍觀大地無不是藥。
卻來白曰:無有不是藥者
殊曰:是藥者,採將來
善財遂于地上一莖草,度與文殊
殊接得,示眾曰:此藥能殺人,亦能活人
文殊問菴提遮女曰:生以何為義。
女曰:生以不生生為生義。
殊曰:如何是生以不生生為生義。
女曰: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嘗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隨其所宜,是為生義。
殊曰:死以何為義。
女曰:死以不死死死義
殊曰:如何是死以不死死死義
女曰: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嘗自得,有所離散,而能隨其所宜,是為死義
菴提遮女問文殊曰: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為何卻被生死之所流轉
殊曰:其力未充
文殊大士嘗謂善住意天子云:汝今若能違背諸佛,毀謗法僧,吾即將同汝如是梵行
子云大士今何故復如是語。
大士天子如汝意者,以何為佛。
子云如如法界,我言是佛。
大士天子于汝意何如法界,可染著乎。
子云:弗也。
大士以是義,故我如是說。
汝今若能背毀佛法僧,吾將同汝如是梵行
善住天子白文殊:可共俱往如來之所,咨受未聞,亦同此時
如法問難文殊曰:爾莫分別取著如來
子云如來今在何所,令我莫著。
文殊:秪在目前。
子云若如是者,我何不見。
文殊:爾若一切不見,是名真見如來
子云:若見在前,云何戒我,莫取著如來
文殊:爾今見前何有
子云:有虛空界。
文殊如來者,虛空界,是故虛空界者,即是如來
此中無有一物分別者。
維摩會上三十二菩薩,各說不二法門
文殊曰:我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
諸問答,是為菩薩,入不二法門
于是文殊維摩仁者:當說何等菩薩不二法門
維摩默然
文殊讚曰:乃至無有語言文字,是菩薩真入不二法門
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
觀音慈林集》《悲華經》往昔恆河沙等,阿僧祗劫此世界,名刪提嵐劫,名善持,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主四天下時寶藏
如來出現于世,王有千子長名不眴,次名尼摩。
大臣,名曰寶海,即寶藏如來之父。
寶海大臣,勸王及千子併諸眷屬無量人天,發菩提心。
今各於十方界,成等正覺
寶海大臣者,即今釋迦如來也。
時王千子供養如來,從佛出家修道
佛與王改字為無量清淨,復與授記西方安樂世界,作佛,號曰無量壽
太子不眴,白佛言:世尊,我之所有一切善根,盡回向無上菩提願。
我行菩提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闇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
若能念我稱我名字,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正覺
世尊,我今復為眾生,故發上勝願,願今轉輪聖王安樂世界成佛號無量壽,於無量劫作佛事,已入般涅槃乃至法住持。
我於其中菩薩道,能作佛事,其正法初夜滅我,即於後夜成等正覺
寶藏佛尋為授記善男子汝觀天人三惡道一切眾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煩惱,故欲令眾安樂
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汝行菩薩道。
時已有百千無量億那由,他眾生離苦惱,已能作大佛事
無量壽佛成等正覺,號一切光明功德山王
如來第二太子,亦於寶藏佛前,發大誓願,願次觀音成佛國土莊嚴一如觀音無異
時佛即授記,作佛,號善住珍寶山王。
如來復告曰:善男子由汝願,取大世界,故因是字,汝為得大勢至
時王千子皆於佛前發願,行菩薩道。
佛悉為之授記作佛。
《冥祥記》劉度平原聊城人也。
鄉里千餘家,並奉大法造立形像供養僧尼
值虜主木末時,此縣常有逋逃
宋欲盡滅一城,眾皆匈懼,分必殄盡。
潔誠率眾歸命觀世音
頃之末見物從空下,繞其屋柱驚視,乃觀世音經。
末大歡喜,因省刑戮,於是此城即得免害。
沙門釋法智,為白衣時,嘗獨行至大澤中
忽遇猛火四方俱起走路已絕,便至心禮誦觀世音
俄而火過一澤之草,無有遺莖者,惟法智容身處不燒,始乃敬奉大法
後為姚興將,從征索虜,軍退失馬,落在圍裏,乃隱溝邊叢棘中,得蔽頭,復念觀世音,心甚勤至。
隔溝人遙喚後軍指令殺之,而軍過搜覓,輒無見者,遂得免。
後逕出家
墨莊漫錄:予在四明時舶局日,同官司戶王璪粹昭郡,檄往昌國縣寶陀觀音洞禱雨,歸為予言,寶陀山去昌國兩潮山,不甚高峻山下居民百許家,以魚鹽為業,亦有耕稼
一寺,僧五六十人佛殿上有頻伽鳥二枚營巢梁棟間,大如鴨頰,毛羽紺翠,其聲清越如擊玉。
歲生子,必引去不知所之
山有洞,其深罔測,莫得而入。
洞中水聲如考數百面鼓,鼙語不相聞
上復洞穴日光所射,可見數十步外,菩薩每現像於其中
粹昭既致州郡之命,因密禱,願有所睹。
須臾,見欄楯數尺,皆碧玉也。
刻鏤之文,如世間宮殿所造者。
已而復現紋,如珊瑚者,亦數尺,去人不遠,極昭然也。
久之,於深遠處,見菩薩像,但見下身,如腰而上即晦矣。
白衣瓔珞了了可數,但不見其首。
寺僧云:頃有見其面者,乃作紅赤色。
今於山上塑像,正作此色,乃當時所現者。
三韓外國諸山,在杳冥間,海舶至此,必有祈禱
僧云:禱於洞者,所視之相,多不同
有見淨瓶者,纓絡者,善財者,橋梁者,亦有無所睹者。
洞前大石下,有白玉晶瑩,謂之菩薩石。
昭平倔強,至是頗信向云。
宋高僧傳》:釋善無畏中印度人也。
中印度大旱,請畏求雨,俄見觀音在日輪中,手執軍持注水於地,時眾欣感得未曾有
三藏法數:三十二應,謂觀世音菩薩往昔無數恆河沙劫,有佛,名觀世音
蒙彼如來,授以如幼,聞熏聞修金三昧,同佛慈悲,拔苦與樂,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一化眾生也。
公元817年
法華持驗》:唐馬郎婦者,出陝右。
先是此地俗習騎射不知三寶名。
元和十二年,忽有美艷女子,挈籃鬻魚,人競欲娶之。
女曰:有一夕能誦普門品者,則吾歸之。
黎明,誦徹者二十餘輩,復授金剛般若,旦通猶十人,乃更授法華經,全期以三日通徹
馬氏子能,乃具禮迎焉。
入門,女稱疾,求止別房
須臾便死,體即爛壞
遂瘞之。
數日,有紫衣老僧至葬所,命啟視,惟黃金鎖子骨存焉。
謂眾曰:此觀音大士,憫汝輩障重,故垂方便示現,以化汝耳。
言訖飛空而去。
觀音持驗》唐釋慧日泛海舶達天竺參訪知識,咨捷徑法要
至犍馱羅國東北大山觀音像,師乃七日叩頭,斷食畢命為期
至七日夜忽見觀音紫金身,坐寶蓮花垂手摩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
惟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勝過諸行
言已,忽滅。
師回長安,因普勸念佛焉。
公元1148年
宋紹興戊辰三月史越王浩初為餘姚,偕鄱陽程休甫潮音洞參禮觀音大士
心求靈應,初寂,無所睹。
晡時,再至。
一僧指曰:巖頂可以下瞰扳援而上顧瞻之際,忽現瑞相,金光照耀,眉宇瞭然
宋都官員外郎呂宏、妻吳氏夫婦,各齋戒清修曉悟佛理
吳虔事觀音有靈感,每于淨室列置瓶缶數十,以水注滿,手持楊枝誦咒,輒見觀音放光,入瓶缶中。
病苦者,飲水多愈。
咒水積歲不壞,大寒不凍,世號觀音縣君
公元1276年
宋倭使入貢船泊補陀洋,見觀音靈異欲載本國
臨行風浪大作,滿洋開鐵蓮花,船不能前。
倭懼而還之,故名蓮華港。
中官王貴等,奉旨齎送華幡寶香詣山,心竊自疑,云:汪洋巨浸中,菩薩安在,皆人自妄信耳。
解維,滿海生鐵蓮華風濤洶湧,舟不能行。
從人望山號呼叩頭風浪稍平。
輒有白牛隔山浮至,盡食其華,舟始可移。
已而牛返水際,化一白石至今存焉。
蓮華洋,亦名石牛港
元至元十三年丞相伯顏江南,部帥哈唎歹來謁潮音洞,下窅無所見,乃張弓引矢,射洞而去。
登舟,滿洋復生蓮花,遂大驚怖,率眾羅拜悔謝
俄見白衣大士童子像,示現雲端
明洪武初,徙海上居民,而靈異見少矣。
湯和舟至沈家門,猶見浮一金缽盂焉。
永樂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潮音洞白衣大士龍王龍女等隨之。
辰巳時現,開長眼,面帶煩惱
午時紫色身,面壁
酉時善財巖外現,白衣金冠
菩薩坐紅日中
正統二年二月十九夜,現寶珠放大光明
諸如此類神應非一
元大德五年集賢學士蓬山奉旨釐祝詣潮音洞,見觀音大士相,彷彿洞壁間。
次至善財洞童子倏現頂上瑞雲中,復睹大士寶冠纓絡,手執楊枝護法神衛翼其前。
張率眾作禮,良久漸沒。
公元1602年
王應吉虔奉觀世音
萬曆壬寅奉使東行便道還里,患痰火疾,水漿不能咽者,七日
乘肩輿,循大河滸,忽前人失足,王顛墮水中鱗甲之類,種種見前
因念此類,我嘗啖之,今為難矣。
恍惚若有人挾王起岸上,則赤日當空觀音大士倚巖而坐。
王以手捫衣不濕,因叩謝
大士謂曰:汝家世奉我,故來相救
殺業頗多,致有是病。
戒殺即愈
王曰:承慈力普度,此夙心也。
敢不遵命
倏然而覺身汗如雨
自後盟心戒殺,自作紀靈戒殺衷言,誌其事。
公元1148年
吳郡徐明甫赴館於楚,遂徙家焉。
好學篤行教子讀書,素供觀音大士一軸禮敬甚虔。
子名礦,十餘歲,忽遘危疾。
夫妻大士前,晨夕叩禱。
至七日夜,夢菩薩告曰:無憂,汝子明旦可起也。
忽聞有聲卓上,驚而寤,視所供大士几前,果碟諸器,俱墜地
檢之,無一損者。
子口喃喃微聲,喚曰:菩薩救我,菩薩救我。
問之不應
天明,詢其故。
子曰:昨夜半,正憒絕間。
大士臥榻間,呼男曰:吾救汝。
乃以水一甌,命飲之。
冰涼徹骨遂舉體得汗而爽耳。
不數日,病果愈。
子成萬曆丙辰進士
汝州志》大悲菩薩相傳楚莊王第三女也。
諱曰妙善
天性貞潔孝事父母
常指香山,曰:彼可居也。
莊王病篤百治不效
公主侍藥甚謹
有神醫曰:必得親人手眼,方可以瘳。
公主遂割手眼,送父為食。
病即獲痊。
公主就此坐化
醫曰:此大悲菩薩也。
言訖不見
蓋仙人來驗公主之孝耳。
莊王即封為大悲菩薩,且命建寺香山塑像千手千眼
或曰莊王命塑全手全眼,閹宦誤聽傳為千手千眼
俗傳如此不知何據
漢唐宋元,皆奉敕修。
至明,被紅巾焚毀無遺
宣德敕修重興。
一祖摩訶迦葉尊者
阿育王傳》:佛欲般涅槃,告摩訶迦葉言:於我滅後,當撰法眼,使千年在世利益眾生
迦葉答言請受尊教。
入世俗心作念,言釋提桓:因應我所
釋提桓因佛心念,即至佛所。
佛語釋提桓:因我去世後,汝當護持我之遺法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唯然受教
佛亦入世俗心而作心念四天王應至我所
四天王佛心念,即來佛所。
佛告四天王:我涅槃後,當擁護善法
四天王唯然世尊當受聖教
佛敕摩訶迦葉釋提桓因四天王等巳,便至拘尸那城娑羅林中,雙樹間宿。
涅槃時至,告阿難言:汝於娑羅林中,北首,敷置我。
於今日中夜,當入涅槃。
而說偈言諸有洄澓,生老如波浪
渡死之大海捨身如棄栰。
至無畏涅槃,免魔竭大怖。
三有淵廣解脫師能渡。
說此偈已,即入涅槃。
如是乃至起八舍利塔,第九瓶塔,第十灰炭塔。
乃至釋提桓因四天王,以香華音樂末香塗香供養舍利而作。
是言佛付囑我等法,而般涅槃從今已去,當護持佛法
帝釋提頭賴吒:汝當擁護東方佛法
復告毗樓勒:汝當擁護南方佛法
告毗樓博:又汝當擁護西方佛法
毗沙門天王:汝當擁護北方佛法
所以者何,未來當有三邪見王毀滅佛法
佛之所記,汝當護持
滅度後,數千億阿羅漢等,悉入涅槃。
諸天空中大聲音,而作是言。
佛弟子,皆從佛去。
法燈欲滅,大闇將至。
若不聚集三藏經書,若諸羅漢入涅槃已,佛法即滅。
釋提桓因四天王,及諸天眾往尊者摩訶迦葉頭面作禮,而白迦葉言:尊者如來之法,付囑尊者
尊者今當聚集法眼,令諸天千載之後利益眾生
迦葉即時虛空中,打大揵椎,三千世界,皆聞其聲,五百羅漢,即來集於拘尸那城。
迦葉阿那律言:諸羅漢中,誰有不來
答言唯有尊者憍梵波提在尸利沙宮,而未來
迦葉問言:今此眾中,誰為下座。
那答言:我是下座。
尊者語言:汝能從僧如法教不。
那答言:我能從順
尊者言:善哉善哉,汝能為下座,莊嚴眾僧,今可往彼尸利沙宮,語憍梵波提,言迦葉比丘僧,喚汝此間,今有僧事,喚於大德
弗那即往至尸利沙宮,白憍梵波提,言迦葉比丘僧,今有僧事暫喚。
尊者答言長老弗那應言如來比丘僧,何以乃言迦葉比丘僧。
不入涅槃耶。
將非外道佛法也。
將非惡比丘和合僧也。
那言尊者語,如來已入涅槃,法橋已壞法,須彌山已崩,聲聞乾陀山,已壞尊者
憍梵波提言:世尊若在閻浮提者,我可往。
彼今已滅,度閻浮提內,空曠不樂,我何故去。
我今乃欲入於涅槃,遙以我心頂禮
迦葉及眾僧足作是語已,即入涅槃。
於是弗那還閻浮提,到眾僧前,向上座言:憍梵波提不肯來,下禮上座足,并諸眾僧即入涅槃。
到此命已而作言曰:十力大象沒,象子亦隨沒。
阿羅漢等,多有隨佛而涅槃者。
摩訶迦葉作是制,言未集法藏不聽
比丘入於涅槃,乃集五百諸阿羅漢,皆共和合,欲集法藏
又語阿難長老:汝是佛弟子多聞總持,有大智慧。
常隨從佛,有清淨行
知見具足最後法中,利安眾僧,佛所讚嘆尊者迦葉,告諸比丘,佛般涅槃眾人雲集此處,妨鬧我等,宜向閑靜之處,撰集經法
於是乃與五百羅漢,向王舍城
尊者阿難,將弟子婆闍弗哆遊行婆利聚落時彼聚落四部之眾,聞佛涅槃,皆生悲苦悶絕懊惱
阿難見已生哀愍心,昇師子座,為說法要,解喻其意。
時有弟子婆闍弗哆,觀其和上尊者阿難猶是學人,未得羅漢
即向阿難而說偈言安靜樹下坐,寂滅證涅槃。
瞿曇入定,莫修放逸行。
不久寂滅,涅槃清淨法。
婆闍弗哆說如此偈,覺悟阿難
阿難聞已,竟夜經行坐禪念定,於後夜初,右脅亞地,頭未到枕,豁爾意解,得阿羅漢
即向王舍城尊者摩訶迦葉,亦將五百羅漢,到王舍城
阿闍世王韋提希子,聞迦葉五百羅漢王舍城莊嚴城池修治道路,出城往迎。
王先獲得無根信,故見世尊時,自投象下。
今見尊者摩訶迦葉,亦投象下。
尊者神通力接,令無患
即語王言如來神足捷疾不似聲聞
聲聞用功夫,方得神足。
自今已往,若見我等,莫投象下,如見佛時。
王言唯然受教
阿闍世五體投地頂禮尊足,合掌如來涅槃,我不得見。
尊者涅槃,必使我見
答言許可王已,即告王言:我今欲集如來法眼,唯願大王為我檀越
王言:願諸比丘終身受我房舍臥具病瘦醫藥衣服飲食
尊者迦葉即便印可往至竹林,作是念。
此中多饒房舍,多諸比丘,或能妨鬧。
畢缽羅房舍臥具不多不少,當於彼中撰集法眼
於是迦葉即共五百羅漢,至畢缽羅窟,敷臥具,坐而作是
未來比丘憶念力,我等於日前集法句偈,於其食後,當集法眼
時諸比丘五百羅漢等,悉皆集,而作是:我等集何法。
尊者迦葉答言修多羅諸。
比丘:今此眾中,誰可使集修多羅者。
迦葉阿難多聞第一,請修多羅藏。
阿難盡持我等,今共問於阿難而修集之
即告阿難阿難法眼者,是佛所出
諸多聞者,去世已盡,守法藏者,唯汝一人
今當集法,汝可說之。
阿難:如尊者語。
上座前,觀察眾心而說偈言比丘行道,離佛不莊嚴
如似虛空中,眾星之無月。
眾僧中無佛,醜陋如是
說是禮上座,足即昇高座,心自念:有修多羅從佛聞者,有修多羅從聲聞,聞者尊者
迦葉即便:佛於何最初修多羅
阿難答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鹿野苑中,古仙住處,為五比丘
三轉法輪,此苦聖諦如是廣說。
尊者憍陳如便作是念,昔本佛為我如是法。
阿難說,與本無異。
即從座起,在地而坐,說是偈言:咄哉諸有苦,迴動如水月。
不堅芭蕉譬如幻影響。
如來大雄猛,功德三界
猶為無常風,漂流不住
五百羅漢聞是偈,皆從座起,在地而坐。
尊者摩訶迦葉告諸比丘阿難所說為是實不。
答言如是
阿難如是乃至廣說,修多羅藏。
尊者迦葉心復念:今當使誰說於毗尼
又念尊者優波離,佛說持律,最為第一
一切毗尼,皆從佛受,當問優波撰集毗尼
摩訶迦葉即語優波離:汝讀毗尼,今欲撰集,汝可說之。
優波答言:爾迦葉問,於何處說最初戒。
答言:在毗舍離國,因須達迦蘭陀子,制於初戒,如是第二第三乃至廣集毗尼藏。
尊者迦葉作是念,我今當自誦摩得勒伽藏。
即告諸比丘:摩得勒伽藏者,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聖道,分四難行道四易行道,無諍三昧,願智三昧,增一定法,百八煩惱
世論記結,使記業記定慧等,記諸長老,此名摩得勒伽藏。
法藏訖,尊者迦葉而說偈言以此尊法輪,濟諸群生類。
十力所說,皆當勤奉行
明燈,壞破諸黑闇
無明障翳攝心放逸
尊者阿難作是念,佛臨涅槃時,作是語,若放捨細微戒,僧得安樂
我今當向僧說是語。
尊者阿難向上座頭合掌說言:我親從佛聞作是,若捨細微戒,僧得安樂住。
尊者迦葉阿難何者細微戒。
汝問佛不答言不問迦葉語言
不問此事,犯突吉羅罪。
阿難答言:我本不以無慚愧,故而不問也。
我以憂惱,故不問耳。
又復告言:汝更有過佛臨涅槃時,從汝索水,而汝不與,汝亦是犯突吉羅罪。
阿難答言:我實不以無慚愧,故而取水
直以爾時,有五百乘車,新入水過,使水擾濁,是以不取
又復告言:汝亦曾以足躡如來色衣上,亦是汝罪。
阿難答言:我實不以無慚愧心,更無比丘共捉此衣。
迦葉:若無人共捉,何不仰擲空中
若擲空中諸天自當取之,汝更有過。
如來為汝說言,若比丘善修四如意足者,則能住壽一劫半劫
如意足中,我最善修,如是三說,汝時默然不請
久住於世,此亦是汝犯突吉羅罪。
阿難答言:我非無慚愧爾時惡魔蔽我心,都不覺知
又復告言:汝更有過,汝以如來陰馬之藏,示諸女人,亦是汝罪。
阿難答言:我不無慚愧,故示諸女人
所以示者,欲使女厭患女身,求男子身。
又復告言:汝更有過,汝昔慇懃勸請如來度諸女人,令使出家,亦是汝過。
阿難答言:我實不以無慚愧,故強勸如來
所以勸者,我聞過去諸佛,皆有四部眾是故勸諸尊者
迦葉使阿難作六突吉羅懺悔訖,告諸比丘:我等不應細微戒。
何以故,諸比丘當言七滅諍,是細微戒。
復有比丘當言眾學細微戒。
復有比丘當言,四波羅提舍尼細微戒。
復有比丘當言,波夜提是細微戒。
若舍此細微戒,諸比丘當言捨二不定法
十三事,乃至四事一切皆捨諸外道
若聞當言瞿曇沙門所有,如似於煙隨佛在時,修持諸戒。
佛涅槃後,諸比丘等欲持者持,欲捨者捨。
尊者迦葉告諸比丘:佛作是語,我所制者,皆悉制之。
我所不制者,慎莫制之。
如我所制,不增不減,諸比丘等當禁戒,使善法增長不善者,當令永滅。
以是義,故佛所制戒,皆應護持
若如是者,得久住。
尊者迦葉修多羅,及阿毗曇毗尼訖,入願智三昧觀所集法藏,無闕少不思訖,知無闕少
五百羅漢亦入願智,如是觀察迦葉,自念如來是我大善知識,當報佛恩。
報佛恩者,所謂佛所欲作,我已作訖。
饒益,同梵行者,為諸眾生作大利益,示未來眾生作大悲想,欲使大法流布不絕,為無慚愧者作擯羯磨,為慚愧者作安樂行。
如是報恩皆悉,竟重作思惟
我極年邁,身為老壞臭爛之身,甚可厭患。
涅槃時,到尊者迦葉付囑阿難,而作是長老阿難,佛以法藏付囑於我,我今欲入涅槃,以付汝。
善守護。
阿難合掌答:尊者唯然受教
王舍城,有一長者,生一男兒合衣而出。
衣名商那,即名此兒為商那和修,以漸長大,將入大海
迦葉阿難:商那和修,發意入海,得寶來還
欲作般遮於瑟,若作會,汝度令出家,以付囑
迦葉付囑阿難佛法已作,是思惟今應至于大悲難,行苦行婆伽婆,善知識無量淨善功德之所熏修,真妙舍利所在之處,皆自往至禮拜供養
便飛至四塔所極上,恭敬禮拜,復更往八大舍利塔所,禮拜供養
大鴈王,飛至大竭羅宮,敬禮佛牙
敬禮佛牙,向於天上,如金翅鳥屈伸臂,頃至忉利天
釋提桓因諸天禮拜供養尊者迦葉釋提桓因觀察摩訶迦葉,而作是尊者今來供養舍利,而入涅槃。
來至此。
迦葉答言:我今欲來敬禮如來牙,禮如來髮,如來天冠如來缽。
今者,是我最後供養時。
釋提桓因及諸天等最後語,低頭悲慘憂愁苦惱
釋提桓因自取佛牙恭敬授與尊者
迦葉舉著額上,以牛頭栴檀曼陀羅供養佛牙
供養,語諸天眾:慎莫放逸
作是語,從彼天沒,還王舍城
尊者阿難,受付囑恆常隨逐未曾捨離,畏入涅槃,或不睹見。
是故隨逐尊者
迦葉阿難:汝獨入王舍城乞食,我亦欲獨入王舍城乞食
尊者阿難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以三種善事,一以真善色根,二以多聞總持真善說法,能令聽者無有厭足,三以阿難之名真善利益尊者摩訶迦葉,亦著衣持缽入城乞食,作是念,阿闍世王,本與我有要,若涅槃時,必當語我。
我今當往,即到阿闍世王門中,語守門人,言為我白王摩訶迦葉今在門外,欲見於王。
守門人言:王今眠睡
尊者復言:可覺語之。
守門人言:王甚難惡,不敢覺之。
自覺時,我當白語
尊者復言:今若覺者,好為我摩訶迦葉欲入涅槃,故來相語
於是尊者迦葉雞腳山,三岳中,坐草敷上,跏趺而坐。
作是念:我今此身,著佛所與糞埽衣,自持己缽,乃至彌勒興世之時,令不朽壞
使彌勒弟子,皆見我身,而生厭惡。
尊者迦葉作是念:若阿闍世不見我身沸血,當從面出,命不存濟
尊者迦葉捨命行,唯留少壽,即時大地六種震動
尊者迦葉將欲入定,作是念:若阿難阿闍世王來時,山當為開,令其得入。
若還去時,山復還合。
釋提桓因將數萬諸天,以天曼陀羅天末香,供養尊者摩訶迦葉舍利禮拜供養巳,山即自合覆。
尊者釋提桓因,見尊者迦葉捨身命,心中惱熱
如來涅槃苦惱少息
今日尊者迦葉入於涅槃,將復重苦。
畢缽羅窟神聞尊者涅槃,作如是今日此窟,即便空曠
摩竭國界悉皆空寂
里巷窮酸苦厄羸劣
貧賤者,彼恆悲愍為作利益
今彼諸苦厄之眾,生於覆護從今已去,遂當貧窮,乏於善法
今日崩壞法船沒,樹巳摧,海枯竭。
今日諸魔大歡喜,一切天人哀摧悲泣
,即還天上
尊者阿難乞食訖,深自思惟諸行無常
阿闍世王夢天梁折壞,覺心生驚怖
守門來白王,向者摩訶迦葉來白王,欲入涅槃。
王聞是語,悶絕躄地。
以水灑面,小得醒悟
於是王即詣竹園,禮阿難足,白言尊者迦葉今日欲入涅槃。
阿難答言:已入涅槃。
王復:示我尊者身處,我欲供養
於是阿難王向雞足山
既至巳,山自開張
王與阿難即見尊者,天曼陀羅天末香,牛頭栴檀,覆其身上
阿闍世王即舉兩手舉身投地,從地起,索栴檀薪。
阿難:欲作何等
答言:欲闍維尊者
阿難尊者摩訶迦葉以定住身,待於彌勒不可得燒。
彌勒出時,當將徒眾九十六億,至此山上見於迦葉
爾時眾中皆作是念,聲聞身小,彼佛亦然,皆生輕想。
摩訶迦葉踊身虛空,作十八變變身為大,即時彌勒迦葉釋迦文,佛僧迦梨,當摩訶迦葉神變時,九十六億沙門,見其身小,道德充備神通
如是自慚愧,憍慢心息,皆成羅漢
阿闍世設供養已即便還去
阿難亦去。
二人去後,山自還合。
公元前872年
《景德傳燈錄一祖摩訶迦葉者,摩竭國人也。
姓婆羅門,父飲澤,母香志。
昔為鍛金師,善明金性,使其柔伏
付法傳云:嘗於久遠劫中毗婆尸佛入涅槃,後四起塔塔中面上金色,有少缺壞
時有貧女,將金珠金師所請飾佛面既而因共發願,願我二人為無姻夫妻
由是因緣九十一劫身,皆金色
後生梵天天壽盡,生中天摩竭陀國婆羅門家,名曰迦葉波,此云飲光勝尊,蓋以金色為號也。
由是志求出家,冀度諸有佛。
善來比丘鬚髮自除袈裟著體,嘗於眾中稱嘆第一
復言吾以清淨法眼,將付於汝,汝可流布無令斷絕
涅槃經云:爾時世尊欲涅槃時,迦葉不在眾會。
佛告諸大弟子:葉來時,可令宣揚正法眼藏
爾時迦葉耆闍崛山缽羅窟,睹勝光明,即入三昧,以淨天眼觀見世尊於熙連河側,入般涅槃
乃告其徒曰:如來涅槃也,何其駛哉。
即至雙樹間,悲戀號泣
佛於金棺出現雙足
爾時迦葉告諸比丘:佛茶毗金剛舍利非我等事宜,當結集法眼無令斷絕
乃說偈曰:如來弟子且莫涅槃。
得神通者,當赴結集
於是得神通者,悉集王舍耆闍崛山缽羅窟。
阿難為漏未盡不得入會
後證阿羅漢果由是得入。
迦葉乃告阿難:我今年久留,今將正法付囑於汝,汝守護,聽吾偈言本來無法無非
何於一法中,有法非法
說偈,乃持僧伽梨衣,入雞足山慈氏下生,即周孝王五年丙辰歲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