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百四十九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七百四十九卷目录

 画部汇考一
  书经〈益稷〉
  诗经〈君子偕老 大车 小戎 九罭〉
  礼记〈曲礼 郊特牲 玉藻 明堂位〉
  周礼〈天官幂人 司书 内宰 典丝 地官司徒 师氏 春官司几筵 冬官考工记 梓人〉
  春秋左传〈桓公二年纳郜鼎 昭公二十五年会于黄父〉
  汉书〈天文志 艺文志〉
  后汉书〈舆服志〉
  晋书〈舆服志〉
  南齐书〈舆服志〉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
  陈姚最后画品录
  北魏书〈礼志〉
  隋书〈经籍志〉
  唐书〈车服志 艺文志〉

艺术典第七百四十九卷

画部汇考一

《书经》《益稷》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疏〉正义曰:象其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合,五采而画之。又画山龙华虫于宗庙,彝尊其藻火、粉米、黼黻于絺葛,而刺绣以五种之采。明施于五色,制作衣服。春秋桓公二年,《左传》云,三辰旂旗。三辰,日月星也。郑元云,星五纬也。辰日月所会,十二次也。日月合宿之辰,非有形容可画,且《左传》云,三辰即日月星也。华象草,华虫,雉也。《周礼·司服》有鷩冕。鷩则雉焉。雉五色,象草华也。月令五时,皆云其虫。虫是鸟兽之总名也。下云作服,知画三辰、山龙、华虫于衣服也。《左传》言,三辰旂旗。《周礼·司常》云,日月为常。《下传》云,天子服日月,而下则三辰画于衣服。又画于旌旗也。《周礼·司服》云,享先王,则衮冕。衮者,卷也。言龙首卷然,以衮为名,则所画自龙已下,无日月星也。郊特牲云,王被衮冕。又曰,龙章而设日月。郑元云:谓有日月星辰之章,设日月画于衣服、旌旗也。据此,记文衮冕之服,亦画日月,会者合聚之名下。云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知会为五色也。礼衣画而裳绣五色备。谓之绣知画,亦备五色。故云以五采成此画焉。藻为水草,火为火字,谓刺绣为火字也。《考工记》云,火以圜。郑司农云:谓圜形似火也。郑元云:形如半环,今之服章绣,为火字。如孔所说也。粉若粟冰,米若聚米,黼若斧形,黻为两己相背。孔以华象草华,虫雉则合华虫为一。《周礼》郑元注亦然。则以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画于衣也。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绣于裳也。自日月至黼黻,凡十二章,天子以饰祭服,凡画者为绘,刺者为绣。此绣与绘,各有六。衣用绘,裳用绣。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
象服是宜。
〈传〉象服,尊者所以为饰。〈笺〉象服者,谓褕翟阙翟也。〈疏〉正义曰:象鸟羽而画之,故谓之象,以人君之服,画日月星辰,谓之象。故知画翟羽,亦为象也。
《王风·大车》
毳衣如菼。
〈传〉毳衣,大夫之服。菼,鵻也。芦之初生者。〈笺〉菼,薍也。〈疏〉正义曰:毳衣之属衣,则画缋为之裳。则刺绣为文,皆有五色。其青色者,如鵻,故如菼。自毳以上,当有衮冕鷩冕,与毳冕之服。其衣皆用缋,若絺冕,则衣刺粉米。惟用绣。元冕则衣无文,不复用绣。毳衣之属,正谓衮鷩耳。《考工记》言,画缋之事,则缋谓画之也。益稷云,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于华虫以上,言作缋明画为缋文。宗彝以下言絺绣。明是絺为绣文,但王者相变礼制,不同周法。火与宗彝亦画而为衣,不复在裳。故郑于司服,引尚书以校之周礼,考之而立说,云古者天子冕服十二章,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画于旌旗,而冕服九章,登龙于山,登火于宗彝。九章初一曰:龙次。二曰:山次。三曰:华虫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画以为缋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皆絺以为绣,则衮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鷩画以雉,谓华虫也。其衣三章裳,四章凡七也。毳画虎蜼,谓宗彝也。其衣三章裳,二章凡五也。絺刺粉米,无画也。其衣一章裳,二章凡三也。元者,衣无文,裳刺黻而已。是以谓之元焉。如郑此言,是毳以上,则衣用缋絺,冕则衣,亦绣也。《考工记》曰,画缋之事,杂五色。又曰:五色备,谓
之绣。是缋绣皆五色,其青者如鵻,举其一耳。
《秦风·小戎》
龙盾之合。
〈传〉龙盾,画龙其盾也。〈疏〉正义曰:画龙于盾合载之,以蔽车也。盾以木为之,谓之龙盾。画龙干盾也。
《豳风·九罭》
衮衣绣裳。
〈传〉衮衣,卷龙也。〈笺〉王迎周公,当以上公之服往见之。衮,六冕之第二章也。画为九章,天子画升龙于衣上,公但画降龙。〈疏〉正义曰:画龙于衣,谓之衮。故云衮衣卷龙。

《礼记》《曲礼》

饰羔雁者以缋。
〈注〉缋,画也。诸侯大夫以布,天子大夫以画。〈疏〉正义曰:饰,覆也。羔,羊也。缋,画也。画布为云气以覆,羔雁为饰以相见也。士相见礼,云下大夫以雁。上大夫以羔饰之,以布,并不言缋,此言缋者,郑云诸侯之卿大夫卑,但用布。天子之卿,大夫尊,故画之也。

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摰兽,则载貔貅,行,前朱雀而后元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
〈注〉载谓举于旌首,以警众也。所举各以其类,象青青雀鸢鸣,则将风。鸿飞有行列,虎取其威猛,貔貅亦摰兽。以此四兽为军阵,又画招摇星于旌旗上。〈疏〉正义曰:前有变异,则举类示之。军行若前,值水则画为青雀。旌旗幡上,举示之。前有尘埃,则画鸱于旌首而载之。鸢不鸣,则风不生。故画作开口。如鸣,时也。前有车骑,则画鸿于旌首而载之。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摰兽,则载貔貅,画其形耳。一云与虎皮并画,作皮于旌也。军行前南后北,左东右西。朱雀元武,青龙白虎,画此四兽于旌旗,以标左右前后之军陈。招摇,北斗七星也。类前而论四宿之陈。画旌为胜,且郑云,又画招摇于旌上,则知四物是画,故皇约言云又画也。

《郊特牲》

乘素车,贵其质也,旂十有二斿,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
〈注〉设日月,画于旂上,素车,殷车也。鲁公郊用殷礼。〈疏〉正义曰:乘素车者,乘殷之朴素之车。所建之旂,十有二斿。画龙为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

《玉藻》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
〈注〉祭,先王之服也。杂采曰藻,天子以五采藻为旒旒十有二。龙卷,画龙于衣。字或作衮。〈疏〉正义曰:龙卷以祭者,谓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

王后袆衣。夫人揄狄。
〈注〉袆读如翚。揄读如摇。翚摇皆翟雉名也。刻缯而画之,著于衣,以为饰。因以为名也。尔雅云,伊洛而南,素质五色皆备。成章曰,翚江淮而南。青质五色,皆备成章。曰鹞鹞音摇。谓刻画此雉形,以为后夫人服也。

君命屈狄。
〈注〉君女,君也。屈周礼作阙,谓刻缯为翟。不画也。〈疏〉正义曰:王后袆衣,谓画翚于衣也。夫人揄狄,谓画摇翟之雉于衣也。君命屈狄,直刻雉形,阙其采画,故云阙翟也。

《明堂位》

夏后氏之龙簨虡,殷之崇牙,周之璧翣。
〈注〉簨虡,所以悬钟磬也。横曰簨,饰之以鳞属,植曰虡。饰之以裸属、羽属。簨以大版为之。谓之业殷,又于龙上画之,为重牙。以挂县纮也。周又画缯为翣,载以璧,垂五采羽于其下,树于簨之下。饰弥多也。〈疏〉正义曰:夏后氏之龙簨虡者,谓簨虡之上,以龙饰之殷之,崇牙者,于簨虡之上,刻画木为崇牙之形。周之璧翣者,画缯为翣,戴之以璧,下县五采羽挂于簨角。翣扇也。言周画缯为扇,戴小璧于扇之上。皇氏云:崇牙者,崇,重也。谓刻画大版,重叠为牙。

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
〈注〉韨冕,服之也。舜始作之,以尊祭服。禹汤至周,增以画文。山取其仁,可仰火取其明。龙取其变化。〈疏〉正义曰:有虞氏服韨者,直以韦为韨,未有异饰。夏后氏画之以山,殷人增之以火,周人加龙以为文章。

《周礼》《天官幂人》

祭祀,以疏布巾幂八尊,以画布巾幂六彝。
〈订义〉贾氏曰:六彝者,鸡彝、鸟彝、斝彝、黄彝、虎彝、蜼彝。此六者皆盛郁鬯,以画布幂之。 王昭禹曰:先儒谓画云气,非是以经考之。下文言凡王巾,皆黼。则
画布巾,亦皆画黼矣。

《司书》

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九职,九正,九事,邦中之版,土地之图,以周知入出百物。
〈订义〉王昭禹曰:土地之图,则十有二土。五地之图也。

《内宰》

掌书版图之法,以治王内之政令。
〈订义〉郑康成曰:图王及后世,子之宫中,吏官府之形象。 刘执中曰:宫寝内外之庐寺,皆画于其图。

《典丝》

凡祭祀,共黼画组就之物。
〈订义〉郑康成曰:以给衣服、冕旒,及依盥巾之属。白与黑谓之黼,采色一成曰就。 薛氏曰:天子之巾曰黼巾。位曰黼依。无非黼也。在衣而缋,在裳而绣。黼之于裳,则绣矣。此曰黼画者,周人以黼为尚耳。诗曰元衮及黼。书曰麻冕黼裳。此典丝所以首黼画也。

《地官司徒》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
〈订义〉郑康成曰:土地之图,若今司空、郡国舆地图。

《师氏》

居虎门之左,司王朝。
〈订义〉李景齐曰:虎门,路寝也。画虎以示威武之象,至于中门,为雉门。亦画雉以象文明。

《春官司几筵》

依前南乡,设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黼纯。
〈订义〉郑锷曰:王位设之依依,前必南乡。设莞筵而用纷以纯之。加缫席而用画以纯之。加次席而用黼以纯之。 用画以为纯,画以云气。 易氏曰:缫则席之柔者,画云气以为缘。

《冬官考工记》

设色之工五。
〈订义〉郑锷曰:设色者,敷布其采色也。

设色之工,画、缋、钟、筐、㡛。
〈订义〉郑司农曰:㡛读如芒。芒禹迹之芒。 王昭禹曰:画缋之事,官异而职同。钟氏染羽,㡛氏涷丝,筐氏阙此设色之工五。

画缋之事,杂五色。
〈订义〉陈用之曰:画为之画,而已缋为之。会五采焉。画缋之用,不止于衣裳之间。故不言其所缋,而统言其事。 王昭禹曰:画缋之事,不过五色而已。模成物体,而各有分。画则谓之画。分布五色,而会聚之,则谓之缋。所谓青与白相次,赤与黑相次,此之谓缋也。所谓山以章,此之谓画也。故司几筵,有所谓缋纯则缋而后纯。有所谓画纯则纯。而后画此,画缋之别。 郑锷曰:自阴阳判为五行,五行之位正,而五色遂章。《左传》所谓天有六气,发为五色是也。然各奠其方,各色其形,未足以为文采之美。惟画缋之工,取五行而杂错之。然后其文为可观。既著为文彩,则其离道也。益远,故以事言焉。

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元,地谓之黄。
〈订义〉郑康成曰:此言画缋六色所象,及布采之第次。缋以为衣。 郑锷曰:东方震之位。震为木,木始生,则其色青。南方离之位。离为火,火炎炽,则其色赤。西方兑之位,兑为金,金之色白。北方坎之位,坎为水,水之色黑。天位乎上,观之苍然,不可得而名,谓之元者,以其远而最微,所可见者元而已。元者,黑色之尚。微乎地,位乎下。土壤不齐,不可得而名。谓之黄者,以其成物之巧所最盛者,黄而已。黄者,地色之得中乎。凡取其四方上下位,色之著者而名之,故皆以谓之为言。然其色之别,有六画缋之事。独以五色为言,何也。盖元之与黑皆北方之色。黑者,阴之正北方者,万物归根、复命之地,而纯阴之所聚也。乃取其正者以名之。然亦可谓之元焉。自其辨而言之,则元浅而黑深。自其体而言之,初不甚相远也。然则画元黑者,殆难辨也。故特以杂五色言焉。 易氏曰:六入为元,则有黑有赤。赤者,阳之正。黑者,阴之正。惟天体备阴阳之正色,而运此五行者也。 项氏曰:五而六者,元即黑也。

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元与黄相次也。
〈订义〉郑锷曰:此言画缋之事,取其自然之色而合之。先后次第,各有所宜。 赵氏曰:注谓此布采之次第,是缋于衣者,其说恐拘。盖木者,金之配,故青与白相次。火者,水之配。故赤与黑相次。地者,天之配。故元与黄相次。想布采画之时,青必与白相对。其他亦然。如画火在南边,是赤。必画黑色者,在北边。此又顺方隅之次第。 易氏曰:相次,非次序之谓,亦杂比以为设色之美而已。以天地之色,与四方之色,并列于四时之间,亦犹乾坤二卦,与六子之卦并行于十二月之气。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
青,谓之黻。
〈订义〉郑锷曰:此又言画缋之事。取其自然之色,而杂之文章黼黻,各有其义。易曰: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者,言阴阳之杂也。青与赤谓之文者,合青与赤二色相杂,乃名曰文也。盖东方之青,少阳之色。少阳,柔也。南方之赤,盛阳之色。盛阳,刚也。以青合赤,刚柔相杂,粲然可观。兹其所以为文欤。传曰:东南为文,谓此也。易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章者,言阴阳之相成也。赤与白谓之章者,取其阴阳之成其功最著而言之。自春徂夏,生者始乎假大。自夏徂秋,长者渐至于揫敛。赤者,夏之色。万物洁齐而文明。白者,秋之色。万物肃杀而刻制。以赤合白,阴阳相成,其功著见兹,其所以为章欤。传曰:西南为章,谓此也。然二位皆合赤以为之者,盖东者,阳之位。西者,阴之正。西南者,阴阳之所杂,东之文非赤,则不能著西之章。非赤则不能成也。黼画为斧形,斧之为物,能断制也。非义则不能断。白与黑谓之黼者,惟义惟智,然后断故也。盖白者,西方之金。金刻制,所以为义。黑者,北方之水。水明内景,其照在内,所以为智。以卦推之,其位为乾。乾,西北也。惟乾刚健,故能决天事之武,在于是也。王巾皆黼,王位设黼依,皆取诸此而已。此白黑所以谓之黼也。黻两己相背,所以见其辨也。黑与青谓之黻者,盖黑北方之色,北方者,万物归根、复本之地,藏而不见。青,东方之色。东方者,万物出萌,拆甲之时,见而不藏。黑色,在北。其卦为复。复者,反也。青色在东,其卦为震。震者,动也。反则入,动则出。一出一入,其辨明矣。人道之别在于是也。黼衣绣裳,以赐诸侯,亦取诸此而已。此黑者,所以谓之黻也。 易氏曰:巽位乎东南,万物趋于文明之地,故青与赤谓之文。坤位乎西南,万物均成于致役之地,故赤与白谓之章。 王昭禹曰:东之青,则纯乎阳。南之赤,则杂乎阴。阳刚而阴柔,杂之,故青与赤谓之文。南之赤,则阳之生气于是乎极。西之白,则阴之杀气于是乎中。阴出而以成阳为事,故赤与白谓之章。文者,章之始。章者,文之就刚柔,杂于东南,而为文。至西南而后章。杂固其所也。包氏曰:文者,取其文明之义。而青与赤则纯于东南之阳,有文明之象焉。故青与赤谓之文章者,取其成章之义。而赤与白则以阳而杂于西方之阴,有刚柔相成之义焉。故赤与白谓之章。 陈用之曰乾,位西北。其道主断,故白与黑谓之黼。艮位东北,阴阳各止其所而辨,故黑与青谓之黻。 郑敬仲曰:斧,所以立威。天地严凝之气,盛于西北。西北用武之方,黼则两己相背。盖北则物藏之方,东则帝出之方。 包氏曰:黼取其断决,其象画一斧形。而白黑色,是纯阴之色,有决断之义。且黑与白色,判然不侔。故谓之黼。黻取其辨。其象两己相背,有殊异之义。而黑与青,是以色之阴而杂乎阳,有刚柔相辨之意。故谓之黻。 项氏曰:青以白次,赤以黑次,元以黄次,此六色之相配者,缋之以为衣,青以赤继,赤以白继,白以黑继,黑以青继。此五色之相生者,绣之以为裳。 陈蕴之曰绘事,则青白赤黑元黄而对方。绣事,则青赤、赤白、白黑、黑青而比方。何也。绘,阳事也。阳则尊而不亲,故对方而不比。绣,阴事也。阴则亲而不尊,故比方而不对。

五采备,谓之绣。
〈订义〉赵氏曰:五采备,是上五色备具,然后谓之绣。注云:绣是施于裳,自杂五色,至绣于裳者,若上文六色,与六色相次,恐凡缋画皆然。经不曾指名,是衣上用难,拘以缋于衣也。始疑画缋,只理会彩画,不预绣事,然疏云:凡绣亦须画。乃刺之,故画缋二工共一职。则知考工之绣,系用五采画成物象,却就上模著绣刺也。 易氏曰:书言六章之裳,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言藻而继之以火,青与赤之文也。言火而继之以粉米,赤与白之章也。言粉米而继之以黼,白与青之黼也。言黼而继之以黻,黑与青之黻也。惟黄之色无所见,而宗彝绣以虎蜼,则亦以黄为色。兹实五采备之,證言五采,而不言五色。盖画绘主乎设色,而绣则以五采为用故耳。徐氏曰:凡物资始于天者,必生养于地。而后成就。此裳所以独备五采而成绣。 易氏曰:画缋,阳也。施采未备,未言也。绣,阴也。阴道常乏,常嫌于不备,故五采备谓之绣。

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
〈订义〉郑锷曰:土者,地也。黄者,地之中色。故画以黄,地道成矩,惟矩则方。故画地之形,则以方。惟天以一气,运而为四时。四时之色,春则为青,夏则为赤,秋则为白,冬则为黑。故画天,则随时而变其色。 赵氏曰:想画天时,必占青赤白黑四色。尔谓备其四
色,非谓春问,则画青色之类。然上文元,何也。盖言元者,所以述天之色元妙处。考工不得已而继名之。若画天上以元,则元岂足,以定天之色。庄子云:天之苍苍,岂正色邪。此所以于画形处,却言天时变也。 王昭禹曰:地道静而有常,天道动而无常。则化者,地之用。而变者,天之用。故曰天时变。

火以圜。
〈订义〉赵氏曰:地二生火,其神无方。其体非体,而托于物。以为体。其用非用,而因于物,以为用其形。虽锐而性,则圜而无不周。画火难定其形,只得画其性之圜尔。

山以章。
〈订义〉赵氏曰:郑改章作獐,是山中物。对下水以龙,此未是。盖章是山之草木,星辰,天之章。草木,地之章。画山虽有形,须画出草木之文而成章。王解引尔雅曰:山曰上。正章谓画山,虽画其章,亦必画其上正之形。谓画一坐山上头尖要正,当亦不必如此说。

水以龙。
〈订义〉赵氏曰:龙,水中神物。画水不画;龙则无以见变化之神。 郑锷曰:火以圜者,体神而妙用。山以章者,即仁以显道。水以龙者,因智而乐动。 王昭禹曰:以上皆画于服。

鸟兽蛇。
〈订义〉赵氏曰:鸟,鸟隼之属。兽,熊虎之属。蛇,龟蛇之属。注云:此即华虫也。是虫之有毛鳞文采者。疏云:即是华虫。盖华虫有生之总名,此言鸟以其有翼,兽以其有毛。蛇以其有鳞。王解谓画在旗上,恐有此理。盖合九旗,所画之象故也。 郑锷曰:是三物者,有于旌旗。而画之有于衣服。而画之不尽,言所取象之物者。殆举其一以见其二之意。 李嘉会曰:羽鳞毛介,不可定名。举此三者,可以类推。 王昭禹曰:古之画缋之事,以见于衣服、车旗、宫室、器械之间者,其为象岂一端而已。仰以观天之文,俯以察地之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或象其形与其性,或象其色与其用。道德之义,性命之理,皆寓乎中。将使天下之人,目击心喻,而得乎不说之大法。土以黄,则象其色也。其象方,则象其形也。天时变,则象其用也。火以圜,则象其性也。至于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之类,亦皆象其形也。

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
〈订义〉郑康成曰:章,明也。缋绣皆用五采,以鲜明之是为巧。 王昭禹曰:五行播于四序,而人观以为时。五行发于五气,而人观以为色。四时之错行,五行之迭运,然后岁功待之,以为成物曲,资之以为利。四时之协,比五色之间,施然后服饰得之以为盛。彰施因之,以为明。然所以施杂之者,在乎工所以章之者,在乎巧非圣人不能作,而探其道非智者,不能创而明其法,而巧者述圣人之道,循智者之法,以为文而已。

凡画缋之事,后素功。
〈订义〉陈用之曰:素者,质也。缋者,文也。苟无其质,文何所加。质在所先,则文在所后矣。 易氏曰:甘受和,白受采。画缋之事,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焉。子夏问诗云:素以为绚兮。夫子曰:绘事后素。子夏即有礼后乎之对。盖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质。以粉素为质,而谓之功者,犹言彰施。五采必待此而后为功。 张横渠曰:因万物之理,以用其智。则智不凿,反天下之文以归于质。则文不弊,画缋之事。文采既极,而以素功为后焉。岂非反天下之文,以归于质耶。易之贲曰白贲无咎夫贲之极以白从是欲归质也。

《梓人》

张五采之侯。
〈订义〉郑锷曰:五采之侯,即射人所谓五正之侯也。虎侯五正,熊侯三正,豹侯二正,用五采以画焉。中朱次白,次苍,次黄,而元居外,以五行相克为次也。以南为首,故先朱以正为的。故曰正。画用五采,故曰采侯。张五采之侯,则王与来朝之诸侯,行宾射之礼也。惟朝会而张此侯,以射此远国,所以系心于王而不敢携贰也。说者以为远国,岂张侯而遂使之属欤。特不知物有甚微,而托意甚远者,五采之侯,以文为主,示之以文,所以明用文德,而不用武之意也。能使远国属,孰谓其不然哉。

《春秋左传》桓公二年纳郜鼎

衮冕黻珽。
〈注〉衮,画衣也。〈疏〉正义曰:画衣谓画龙于衣。祭服元衣纁裳。诗称元衮是元衣,而画以衮龙衮之。为言,卷也。谓龙首卷然。玉藻曰:龙卷以祭知。谓龙首卷也。《尚书·益稷》云帝曰:予欲观于古人之象,日月星
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言观古人之象,谓观衣服所象日月,以至黼黻十二物,皆衣服之所有也。华虫以上,言作会宗彝,以下言絺绣,则二者虽在于服,而施之不同。《冬官考工记》画缋与绣布采异次,知在衣,则画之,在裳,则刺之。故郑元礼注,及诗笺皆云:衣缋而裳绣。以此知衮是画文。故云衮画衣也。衮衣以下章数,郑元注司服云:有虞氏十二章,自日月而下至周,而日月星辰画于旌旗,又登龙于山,登火于宗彝,冕服自九章而下。如郑此言九章者,龙一,山二,华虫三,火四,宗彝五,在衣藻六,粉米七,黼八,黻九,在裳鷩冕者,去龙去山,自华虫而下七章,华虫一,火二,宗彝三。在衣馀四章,在裳毳冕者,去华虫,去火五章。自宗彝而下,宗彝一,藻二,粉米三,在衣馀二章。在裳絺冕者,去宗彝,去藻三章。自粉米而下,粉米一,在衣馀二章。在裳元冕者,其衣无画,裳上刺黻而已。杜昭二十五年,数九文不取宗彝,则与郑异也。明堂位曰有虞氏服黻,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郑元云黻冕服之韠也。舜始作之,禹汤至周,增以画文。郑元觐礼云,上公衮无升龙,天子有升龙,有降龙。是衮有度也。

火龙黼黻。
〈注〉火,画火也。龙,画龙也。白与黑谓之黼,形若斧。黑与青谓之黻,两己相戾。〈疏〉正义曰:《考工记》记画缋之事,云火以圜。郑司农云:为圜形,似火也。郑元云形如半环,然又曰,水以龙。郑元云:龙,水物。画,水并。画龙,是衣有画火、画龙也。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考工记》文也。

五色比象。
〈疏〉正义曰:《考工记》云画缋之事,杂五色。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天元,地黄。

三辰旂旗。
〈注〉三辰,日月星也。画于旌旗。〈疏〉正义曰:春官神土掌三辰之法。郑元亦以为日月星也。三辰是天之光明,故画于旌旗。九旗之物,惟日月为常。不言画星者,盖大常之上,又画星也。《穆天子传》称葬盛姬,建日月七星。盖画北斗七星也。按司常交龙为旂,熊虎为旗,不画三辰,而云三辰旂旗者,旂旗是九旗之总名,可以统大常。

昭公二十五年会于黄父

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
〈注〉谓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也。华若草华,藻水草火,画火。粉米,若白米。黼若斧。黻若两己相背。传曰:火龙黼黻,昭其文也。画缋之事,杂用天地四方之色,青与白,赤与黑,元与黄,皆相次谓之六色。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谓之绣。集此五章,以成五色之用。〈疏〉正义曰:周礼有衮冕、鷩冕、毳冕。其衮鷩毳者,各是其服章。首所画举,其首章以名服,耳衮。是衮龙也。衮冕,九章皆画以为绣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考工记》云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元,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赤与黑相次,元与黄相次。郑元云,此言画缋六色所象,及布采之次第。六采谓画缋,五色谓绣刺。

《汉书》《天文志》

凡天文之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

《艺文志》

神输五篇图一:
《孔子徒人图法》二卷。
《吴孙子兵法图》九卷。
《齐孙子图》四卷。
《楚兵法图》四卷。
《孙轸图》二卷。
《王孙图》五卷。
《魏公子图》七卷。
《黄帝图》三卷。
《风后图》二卷。
《鵊冶子图》一卷。
《鬼容区图》一卷。
《别成子望军气图》三卷。
《鲍子兵法图》一卷。《伍子胥图》一卷。
《苗子图》一卷。

《后汉书》《舆服志》

龙旂九斿,七仞齐轸;鸟旟七斿,五仞齐较;熊旗六斿,五仞齐肩;龟旐四斿,四仞齐首;弧旌枉矢,以象弧也。
郑元云:交龙为旂,诸侯所建。鸟隼为旟,州里所建。熊虎为旗,师都所建。龟蛇为旐,县鄙所建。觐礼曰:侯氏载龙旆弧韣,则旌旗之属,皆有弧也。弧以张縿之幅,有衣谓之韣。又为设矢象、弧星。有矢也。妖星有枉矢者,蛇行有尾,因此云枉矢,盖画之。

天子五路,建太常,十有二斿,九仞曳地,日月升龙。乘舆、金根、安车、立车,𣚛文画辀,羽盖华蚤,建大旂,十有二斿,画日月升龙。
太皇太后、皇太后法驾,皆御金根,加交路帐裳。非法驾,则乘紫罽軿车,云𣚛文画辀。大贵人、贵人、公主、王妃、封君油画軿车。大贵人加节画辀。皇太子、皇子皆安车,黑𣚛文,画轓文辀。
徐广曰:旂旗九斿,画降龙。

除吏赤画杠,其馀皆青云。
古今注曰:诸侯王、大国朱轮,特虎居前,左兕右麋;小国朱轮,画特熊居前,寝麋居左,右卿车者也。

大行载车,其饰如金根车,前后云气画帷裳,𣚛文画曲轓。
诸侯王法驾。若会耕祠,主县假给辟车所假。诸车之文:乘舆,倚龙伏虎,𣚛文画辀,龙首鸾衡,重牙班轮,并龙飞軨。
薛综曰:飞軨以缇油,广八寸长。注:地画左苍龙,右白虎,系轴头二千石,亦然。但无画耳。

皇太子、诸侯王,倚虎伏鹿,𣚛文画辀轓,吉阳筒,朱班轮,鹿文飞軨,旂旗九斿降龙。公、列侯,倚鹿伏熊。黑轓,朱班轮,鹿文飞軨,九斿降龙。卿,朱两轮,五斿降龙。

《晋书》《舆服志》

玉、金、象、革、木,是为五路,并天子之法车,皆朱班漆轮,画为𣚛文。 其制,玉路最尊,建太常,十有二旒,九轫委地,画日月升龙。
羊车,一名辇车,其上如轺,伏兔箱,漆画轮轭。
画轮车,以采漆画轮毂,故名。
皇太子安车。九旒,画降龙。非法驾则乘画轮车。其副车三乘,形制如所乘,但不画轮耳。
皇太后、皇后法驾,云𣚛画辕。其庙见小驾,云𣚛画辀。皇太后乘辇,皇后乘画轮车。皇后先蚕,乘油画云母安车。油画两辕安车,为副。贵人驾节画辀。
公主油画安车。
天子郊祀天地明堂宗庙,元会临轩,四采衣,衣画而裳绣,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之象。皇太子侍祀,衮衣九章,采画织成衮。

《南齐书》《舆服志》

玉辂,漆画轮,漆画车衡,旂十二旒,画升龙。
指南车,漆画轮。
辇车具金银丹青采艧雕画蒲陶之文。漆画牵车。御及皇太子所乘,即古之羊车也。
衣画十二乘,古副车之象也。
油络画安车。
辒辌车,错画帷裳,以素为地而黼黻。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叙》
夫画品者,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沈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摸写是也。惟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
第一品五人

陆探微, 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能称赞,但价重之极乎上,上品之外无他寄言。故屈标第一等。
曹不兴, 不兴之迹,殆莫复传。惟秘阁之内,一龙而已观其风骨,名岂虚成。
卫协, 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之中。迨为兼善,虽不该备形,似颇得壮气,凌跨群雄,旷代绝笔。
张墨, 荀勖, 风范气韵,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
第二品三人

顾骏之, 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殆变古则今赋彩制形,皆创新意。若包牺始更卦体,史籀初,改书法,尝结搆层楼以为画所。风雨炎燠之时,故不操笔。天和气爽之日,方乃染毫。登楼去梯,妻子罕见。画蝉雀,骏之始也。宋大明中,天下莫敢竞矣。陆绥, 体韵遒举风彩飘然,一点一拂,动笔皆奇传。世盖少所谓,希见卷轴,故为宝也。
袁茜, 北方陆氏最为高逸。象人之妙亚,美前贤。但志守师法,更无新意。然和璧微玷,岂贬十城之价也。
第三品九人

姚昙度, 画有逸方,巧变锋出。馗魁神鬼,皆能绝妙同流。真伪雅郑,兼善莫不俊拔出人意表。天挺生知非学所及,虽纤微长短,往往失之。而舆皂之中,莫与为匹。岂直栋梁,萧艾可唐突璠玙者哉。
顾恺之, 格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
毛惠远, 画体周赡,无适弗该。出入穷奇,纵横逸。笔力遒,韵雅超迈绝伦。其挥霍必也极妙,至于定质块然未尽其善,神鬼及马泥滞于体,颇有拙也。
夏侯瞻, 虽气力不足,而精彩有馀。擅名远代,事非虚美。
戴逵, 情韵连绵,风趣巧拔。善图贤圣,百工所范。荀卫已后,实为领袖。及乎子颙,能继其美。
江僧宝, 斟酌袁陆,亲渐朱蓝。用笔骨梗,甚有师法。像人之外,非其所长也。
吴蝀, 体法雅媚,制置才巧。擅美当年,有声京洛。张则, 意思横逸,动笔新奇。师心独见,鄙于综采。变巧不竭,若环之无端。景多触目,谢题徐落云:此二人后不得预焉。
陆杲, 体致不凡,跨迈流俗。时有合作,往往出人点画之间。动流恢服,传于后者,殆不盈握。桂枝一芳足,本性流液之素,难效其功。
第四品五人

蘧道悯, 章继伯, 并善寺壁,兼长画扇。人马分数,毫釐不失。别体之妙,亦为入神。
顾宝光, 全法陆家事。事宗禀。方之袁茜,可谓小巫。王微, 史道硕, 并师荀卫,各体善能。然王得其细,史传其真。细而论之,景元为劣。
第五品三人

刘瑱, 用意绵密,画体纤细。而笔迹困弱,形制单省。其于所长,妇人为最。但纤细过度,翻更失真。然观察详审,甚得姿态。
晋明帝, 虽略于形色,颇得神气,笔迹超越,亦有奇观。
刘绍祖, 善于传写,不闲其思。至于雀鼠笔迹历落,往往出群。时人为之语号曰:移画然述而不作,非画所先。
第六品二人

宗炳, 炳明于六法,迄无适善,而含毫命素,必有损益。迹非准的,意足师放。
丁光, 虽擅名蝉雀,而笔迹轻羸。非不精谨,乏于生气。
陈姚《最后画品录》《叙》
今之所载,并谢赫所遗,犹若文章止于两卷,其中道有可采,使成一家之集。且古今书评,高下必诠。解画无多,是故备取人数既少,不复区别其优劣。可以意求也。
湘东殿下 刘璞   沈标   谢赫
毛惠秀  萧贲   沈粲   张僧繇陆肃〈一本作宏肃〉毛棱〈惠秀侄〉嵇宝钧  聂松焦宝愿  袁质   释僧珍  释僧觉释迦佛陀 吉底俱  摩罗菩提 解茜

《北魏书》《礼志》

《阮谌礼图》并载秦汉以来舆服。

《隋书》《经籍志》

没有《周易新图》一卷,《周易普元图》八卷,薛景和撰。梁有《毛诗图》三卷。
《毛诗孔子经图》十二卷。
《毛诗古圣贤图》二卷。
《周官礼图》十四卷。
《三礼图》九卷,郑元及后汉侍中阮谌等撰。
《周室王城明堂宗庙图》一卷,祁谌撰。
梁有《冠服图》一卷。
《五宗图》一卷。
《月令图》一卷。
《郊祀图》二卷。
《乐悬图》一卷。
梁有《乐五鸟图》一卷。
梁有《春秋左氏图》十卷,汉太子太傅严彭祖撰。《古今春秋盟会地图》一卷。梁有《孝经图》一卷。
《孝经孔子图》二卷。
《孝经古秘图》一卷。
《孝经左右契图》一卷。
《孝经雌雄图》三卷。
《孝经异本雌雄图》二卷。
《孝经分野图》一卷。
《孝经内事图》二卷。
《孝经内事、星宿、讲堂、七十二弟子图》一卷。
《口授图》一卷。
《尔雅图》十卷。
《卤簿图》一卷。
《卤簿图》一卷。
《诸卫左右厢旗图样》十五卷。
《洛阳图》一卷。
《水饰图》二十卷。
《江图》一卷,张氏撰。
《江图》二卷,刘氏撰。
《隋西域图》三卷,裴矩撰。
《并州总管内诸州图》一卷。
《钱图》一卷。
《鲁史欹器图》一卷,仪同刘徽注。
《器准图》三卷,后魏丞相曹行、参军信都芳撰。
《孙子八阵图》一卷。
《吴孙子牝八变阵图》二卷。
《黄石公五垒图》一卷。
《杂兵图》二卷。
《阵图》一卷。
《齐高棋图》二卷。
《棋图势》十卷。
《周髀图》一卷。
《浑天图》一卷石氏。
《元图》一卷。
《天文十二次图》一卷。
《录轨象以颂其章》一卷,内有图。
《杂星图》五卷。
《星图》二卷。
《二十八宿二百八十三官图》一卷。
《魏氏日旁气图》一卷。
《日旁云气图》五卷。
《天文占云气图》一卷。
《月行黄道图》一卷。
《日月薄蚀图》一卷。
《二十八宿分野图》一卷。
梁有《虞喜图》天图一卷。
《天文五行图》十二卷。
《星书图》七卷。
《日月晕图》二卷。
《章贤十二时云气图》二卷。
《日月本位次图》一卷。
《三五历说图》一卷。
《风角杂占五音图》五卷。
《九宫图》一卷。
《九宫变图》一卷。
《九宫八卦式蟠龙图》一卷。
《黄帝绛图》一卷。
《黄帝奄心图》一卷。
《五姓登坛图》一卷。
《瑞应图》二卷。
《祥瑞图》十一卷。
《祥瑞图》八卷,侯亶撰。
《芝英图》一卷。
《祥异图》十一卷。
《张掖郡元石图》一卷。
《相宅图》八卷。
《白泽图》一卷。
《梁有八神图》二卷。
《十二属神图》一卷。
《董仲舒请祷图》三卷。
《晋元石图》一卷。
《晋德易天图》二卷。
《地镜图》六卷。
《相书图》七卷。
《受版图》一卷。
《周穆王八马图》二卷。
《明堂孔穴图》三卷,又三卷。
梁有《偃侧图》八卷,又二卷。
《神农明堂图》一卷。
《灵秀本草图》六卷,原平仲撰。
《芝草图》一卷。
《黄帝明堂偃人图》十二卷。《十二人图》一卷。
《引气图》一卷。
《道引图》三卷,立一,坐一,卧一。

《唐书》《车服志》

天子,五路皆重舆,左青龙,右白虎,金凤翅,画苣文鸟兽,黄屋。
皇后之翟车三,皆金饰,末轮画朱牙。
皇太子车三,金路赤质,金饰末重。较箱画苣文鸟兽。黄屋、轮画、朱牙。
黻以缯为之,随裳色,上广一尺,下广二尺,长三尺。朱质画龙、火、山三章。
衮冕,深青衣。纁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八章在衣。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衣画裳绣,自山龙以下,每章一行为等。每行十二衣褾领。画以升龙。皇后三袆衣深青,织成为之画翚赤质五色,十二等。

《艺文志》

《大衍元图》一卷。
毛诗《草木虫鱼图》二十卷,开成中文宗命集贤院修撰,并绘象大学士杨嗣复,学士张次宗上之。
《夏侯伏朗三礼图》十二卷。
《张镒三礼图》九卷。
《王大力琴声律图》一卷。
《严彭祖春秋图》七卷。
《张杰春秋图》五卷。
《应瑞图》一卷。
《尔雅图》一卷。
《王氏五位图》十卷,王起撰。
《广五运图》〈卷亡〉
《孙结大唐国照图》一卷。
《大唐国要图》五卷,左仆射贾耽纂。监察御史褚璆重修。
《益州文翁学堂图》一卷。
《颜师古王会图》〈卷亡〉
《杨佺期洛城图》一卷。
《虞茂区宇图》一百二十八卷。
《周地图》一百三十卷。
《地域方丈图》一卷。
《梁元帝职贡图》一卷。
《长安四年十道图》十三卷。
《开元三年十道图》十卷。
《剑南地图》二卷。
《李播方志图》〈卷亡〉
《贾耽地图》十卷。
《西域图志》六十卷,高宗遣使分往康国吐火,访其风俗物产,图画以闻。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五十四卷。
又十《道图》十卷。
《罔象成名图》一卷。
《法界僧图》一卷。
《宁州宁真观二十七宿真形图赞》一卷,惟少氐宿。《道士令狐见尧正一真人二十四治图》一卷。
《道绰行图》一卷。
《侯亶祥瑞图》八卷。
《孟众张掖郡元石图》一卷。
《高堂隆张掖郡元石图》一卷。
《顾野王符瑞图》十卷。
《祥瑞图》十卷。
《张衡灵宪图》一卷。
《高文洪天文横图》一卷。
《孝经内记星图》一卷。
《周易分野星图》一卷。
长庆算五星所在《宿度图》一卷,司天少监徐升。《解忠鲠龙武元兵图》二卷。
《三阴图》一卷。
《礼图》等杂画五十六卷。
汉王元昌《画汉贤王图》
阎立德画《文成公主降蕃图》
《玉华宫图》
《斗鸡图》
《阎立本画秦府十八学士图》
阎立本《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
王定画《本草训戒图》
范长寿《画风俗图》
《醉道士图》
韦无忝画《皇朝九圣图》《高祖及诸王图》
太宗自定《辇上图》
《开元十八学士图》
檀智敏画《游春戏艺图》
董萼画《盘车图》。曹元廓画后周北齐、梁陈、隋武德、贞观永徽等《朝臣图》
《高祖太宗诸子图》
《秦府学士图》
《凌烟图》
杨升画《望贤宫图》
《安禄山真》
张萱画《伎女图》
《乳母将婴儿图》
《按羯鼓图》
《鞦韆图》
谈皎画《武惠妃舞图》
《佳丽寒食图》
《佳丽伎乐图》
韩干画《龙朔功臣图》
《姚宋及安禄山图》
《相马图》
《元宗试马图》
《宁王调马打毬图》
陈宏画《安禄山图》
《元宗马射图》
《上党十九瑞图》
王象画《卤簿图》
田琦画《洪崖子橘朮图》
窦师纶画《内库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麟图》
韦鶠画《天竺胡僧渡水放牧图》
周昉画《扑蝶按筝杨真人降真五星》等图各一卷。《芝草图》一卷。
《药图》二十卷。
《新修本草图》二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