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百二十五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五百二十五卷目录

 医部医术名流列传二
  后汉
  郭玉       李助
  韩康       张伯祖
  张仲景      杜度
  卫沈       李常在
  葛越       王遥
  沈建       壶翁〈费长房〉
  华佗       李当之
  吴普       樊阿
  魏
  句骊客      封君达
  吴
  董奉       负局先生
  吕博       葛仙公〈郑隐 鲍元〉
  晋
  王叔和      皇甫谧
  李子豫      程据
  张华       裴頠
  支法存      阮
  张苗       于法开
  蔡谟       殷浩
  范汪       宫泰
  刘德       史脱
  鄞邵       殷仲堪
  葛洪       许逊
  宋
  徐熙       苏家
  徐秋夫      徐道度〈徐叔向〉
  羊欣       薛伯宗
  僧深       秦承祖
  刘涓子
  南齐
  褚澄       徐文伯
  徐嗣伯      徐雄
  顾欢       脚肿医
  徐玉
  梁
  许道幼

艺术典第五百二十五卷

医部医术名流列传二

后汉

郭玉程高

《后汉书·方术传》:郭玉者,广汉雒人也。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弟子程高寻求积年,翁乃授之,高亦隐迹不仕。玉少师事高,学方诊六徵之技,阴阳不测之术,和帝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帝奇之,仍试令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使玉各诊一手,问所疾苦。玉曰:左阴右阳,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帝叹息称善。玉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帝乃令贵人羸服变处,一针即差。召玉诘问其状对曰: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彊,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帝善其对,年老卒官。

李助

《梓潼士女志》:李助,字翁君,涪人也。通名方,校医术,作经方颂说,名齐郭玉。

韩康

《后汉书本传》:韩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也。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馀年。时有女子从康买药,康守价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韩伯休耶?乃不二价乎?康叹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焉何用药为?乃遁入霸陵山中。博士公车,连徵不至,桓帝乃备元纁之礼,以安车聘之。康因道逃遁,以寿终。

张伯祖

《古今医统》:张伯祖,南阳人,性志沈简笃,好方书,精明脉證,疗病十全,当时所重张仲景从而师之。

张仲景

《何颙别传》: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名医。卒如其言。颙先识独觉,言无虚发。仲景之方术,今传于世。
《皇甫谧甲乙经序》:汉有张仲景,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不能尽记其本末,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馀,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仲景论广伊尹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襄阳府志》:张机,字仲景,南阳棘阳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少时与同郡何颙,客游洛阳。颙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仲景宗族二百馀口,自建安以来,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而伤寒居其七,乃著《伤寒论》十卷行于世。华佗读而喜曰:此真活人书也。又著《金匮玉函要略》三卷,汉魏迄今,家肄户习,论者推为医中亚圣,而范蔚宗《后汉书》不为仲景立传,君子有遗憾焉。

杜度

《古今医统》:杜度,不知何郡人,仲景弟子,识见宏敏,器宇冲深,淡于矫矜,尚于救济,得仲景禁方,名著当时。

卫沈

《古今医统》:卫沈仲景弟子,好医术,有才识,疏撰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藏经小儿颅囟经行世,名著当时。

李常在

《神仙传》:李常在者,蜀郡人也,少治道术,百姓累世奉事,计其年已四五百岁而不老,常如五十许人,治病困者三日,微者一日愈,人世世见之如故,故号曰常在。

葛越

《神仙传》:黄卢子,姓葛,名越,甚能治病,千里寄姓名与治之皆愈,不必见病人身也。善气禁之道,年二百八十岁,一旦与亲故别,乘龙而去,遂不复还。

王遥

《神仙传》:王遥者,字伯辽,鄱阳人也。颇能治病,病无不愈者。亦不祭祀,不用符水针药,其行治病但以八尺布帕,敷坐于地,不饮不食,须臾病愈,便起去。其有邪魅作祸者,遥画地作狱,因召呼之,皆见其形入在狱中,或狐狸鼍蛇之类,乃斩而燔烧之,病者即愈。

沈建

《神仙传》:沈建,丹阳人也,父为长史,建独好道,不肯仕宦,学导引服食之术,还年却老之法。又能治病,病无轻重,治之即愈。奉事之者数百家,如此三百馀年后不知所之。

壶翁〈费长房〉

《后汉书本传》: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惟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惟见玉堂严丽旨酒甘殽,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后长房欲求道,随从入山,翁抚之曰:子可教也。遂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乃驱使社公,后失其符为众鬼所杀。
《神仙传》:壶公者,不知其姓名也,今世所有召军符召鬼神治病玉府符,凡二十馀卷,皆出自公,故总名壶公符。时费长房见公从远方来,入市卖药,人莫之识,卖药口不二价,治病皆愈每语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言无不效。常悬一空壶于屋上。日入跳入壶中。长房知非常人,乃日扫公座前地,及供馔物,公受不辞。积久,长房不少懈,亦不敢有求。公知长房笃信,谓曰:暮更来。长房如其言,公为传封符一卷,付之曰:带此可主诸鬼神常称使者,可以治病消灾。长房乃行符收鬼,治病无不愈者。

华佗

《后汉书方术传》: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沛相陈圭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精于方药处齐不过数种,心识分铢不假称量,针灸不过数处,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聚积,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佗尝行道,见有病咽塞者,因语之曰:向来道隅有卖饼人,萍齑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一蛇,乃悬于车而候佗时佗小儿戏于门中,逆见自相谓曰:客车边有物,必是逢我翁也。及客进,顾视壁北悬蛇以十数,乃知其奇。又有一郡守笃病久,佗以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功。无何弃去,又留书骂之。太守果大怒,令人追杀佗不,及因瞋恚,吐黑血数升而愈。又有疾者诣佗求疗,佗曰:君病根深,应当剖破腹,然君寿亦不过十年,病不能相杀也。病者不堪其苦,必欲除之。佗遂下疗,应时愈。十年竟死。广陵太守陈登忽患胸中烦懑,面赤不食,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欲成内疽,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再服,须臾吐出三升许虫,头赤而动,半身犹是生鱼脍,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可救。登至期疾动,时佗不在,遂死。曹操闻而召佗,常在左右,操积苦头风眩,佗针随手而差。有李将军者,妻病呼佗视脉。佗曰:伤身而胎不去。将军言:间实伤身胎已去矣。佗曰:案脉胎未去也。将军以为不然。妻稍差,百馀日复动,更呼佗。佗曰:脉理如前,是两胎,先生者去血多,故后儿不得出也。胎既已死,血脉不复归必燥著母脊。乃为下针,并令进汤。妇因欲产而不通,佗曰:死胎枯燥,劳不自生。使人探之,果得死胎,人形可识但其色已黑。佗之绝技,皆此类也。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又去家思归,乃就操求还取方,因托妻疾,数期不反。操累书呼之,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事,犹不肯至,操大怒,使人廉之,知妻诈疾,乃收付狱讯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方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加全宥。操不从竟杀之。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敢受,佗亦不彊,索火烧之。初军吏李成苦欬,昼夜不寐,佗以为肠痈,与散两钱,服之即吐二升脓血,自此渐愈。乃戒之曰:后十八岁当疾发动,若不得此药,不可差也。复分散与之。后五六岁,有里人如成先病,请药甚急,成悯而与之,乃故往谯,更从佗求,适值见收,意不忍言。后十八年,成病发,无药而死。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佗学,普依准佗疗,多所全济。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馀,耳目聪明齿牙完坚。阿善针术,凡医咸言背及胸脏之间,不可妄针,针之不可过四分,而阿针背入一二寸,巨阙胸脏乃五六寸,而病皆瘳。阿从佗求方,可服食益于人者。佗授以漆叶青黏散漆叶屑一斗,青黏十四两,以是为率,言久服去三虫,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阿从其言,寿百馀岁。漆叶处所而有青黏,生于丰沛彭城及朝歌间。汉世异术之士甚众,虽云不经,而亦有不可诬,故简其美者,列于传末。冷寿光唐虞鲁女生三人者,皆与华佗同时。寿光年可百五六十岁,行容成公御妇人法,常屈颈鷮息,须发尽白,而色理如三四十时,死于江陵。唐虞道赤眉张步家居里落,若与相及,死于乡里不其县。鲁女生数说显宗时事甚明了议者疑其时人也,董卓乱后莫知所在。
《三国志本传》:盐渎严昕与数人共候,佗适至,佗谓昕曰:君身中佳否?昕曰:自如常。佗曰:君有急疾见于面,莫多饮酒。坐毕归,行数里,昕卒头眩堕,车人扶将还,载归家中,宿死。故督邮顿子献得病已差,诣佗视脉曰:尚虚未得复,勿为劳事,御内即死。临死当吐舌数寸。其妻闻其病除,从百馀里来省之,止宿交接,中间三日,发病一如佗言。督邮徐毅得病,佗往省之,毅谓佗曰: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欬嗽,欲卧不安。佗曰: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五日不救。遂如佗言。东阳陈叔山小男二岁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羸困问佗。佗曰:其母怀躯阳气内养,乳中虚冷,儿得母寒,故令不时愈。佗与四物女宛丸,十日即除。彭城夫人夜之厕,虿螫其手,呻呼无赖。佗令温汤近热,渍手其中卒可得寐,但旁人数为易汤汤令煖之,其旦即愈。军吏梅平得病,除名还家,家居广陵未至二百里,止亲人舍。有顷,佗偶至主人许,主人令佗视平,佗谓平曰:君早见我,可不至此。今疾已结促去,可得与家相见。五日卒。应时归,如佗所刻。佗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谓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邪?遂考究佗。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终当不为吾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彊死也。
《佗别传》:人有见山阳太守广陵刘景宗说,数见华佗,见其疗病平脉之候,其验若神。琅邪刘勋为河内太守。有女年几二十,左脚膝里上有疮,痒而不痛,疮发数十日愈,愈已复发,如此七八年,迎佗使视。佗曰:易疗之。当得稻糠色犬一头,好马三匹,以绳系犬颈,使走,马牵犬,马极辄易,计马走犬三十馀里,犬不能行,复令步人拖曳,计向五十馀里,乃以药饮女,女即安卧不知人,因取犬断腹近后脚之前,所断之处向疮口令去三二寸停之。须臾,有若蛇者从疮中出,便以铁锥贯蛇头蛇,在皮中摇动良久,须臾不动,牵出长三尺许,纯是蛇,但有眼处而无瞳子,又逆鳞耳。以膏散著疮中七日愈。又有人苦头眩,头不得举目不得视。积年,佗使悉解衣倒悬令头去地一二寸,濡布拭身体,令周匝,候视诸脉尽出五色。佗令弟子数人,以铍刀决脉五色血尽,视赤血出乃下,以膏摩被覆汗出周匝,饮以葶苈犬血散,立愈。又有妇人长病经年,世谓寒热注病者也,冬十一月中,佗令坐石槽中,且用寒水汲灌,云当满百。始七八灌,战欲死,灌者惧,欲止。佗令满数,至将八十灌,热气乃蒸出,嚣嚣高二三尺,满百灌,佗乃燃火温床,厚覆,良久汗洽出,著粉汗糁便愈。又有人病腹中半切痛,十馀日中,须眉堕落。佗曰:是脾半腐,可刳腹养疗也。佗便饮药令卧,破腹视脾半腐坏,刮去恶肉,以膏傅创,饮之药,百日平复也。又有人病脚躄不能行,佗切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从邪不相当,言灸此各七壮,灸创愈即行也。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绳也。吴普从佗学,微得其方,魏明帝呼之,使为禽戏。普以年老手足不能相及,粗以其法语诸医,普今年将九十,耳不聋,目不冥,牙齿完坚,饮食无损。青黏者一名地节,一名黄芝,主理五脏,益精气,本出于迷入山者,见仙人服之以告佗。佗以为佳,语阿,阿又秘之。近者人见阿之寿而气力强盛,怪之,遂责所服食。因醉乱误道之。法一施,人多服者,皆有大验。本字书无黏字,相传音女廉反,然今人无识此者,甚可恨惜。
《魏志》:故甘陵相夫人,有身六月,腹痛不安。佗视脉曰:胎已死。使人手摸知所在,在左则男,在右则女。人云在左,于是为汤下之,果下男形,即愈。县吏尹世苦四肢烦,口中乾,不欲闻人声,小便不利。佗曰:试作热食,得汗即愈。不汗后三日死。即作热食而汗不出,佗曰:脏气已绝于内,当啼泣而绝。果如佗言。府吏倪寻李延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疗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邓处中中藏经序》:华先生讳佗,字元化,性好恬淡,喜味方书,多游名山幽洞,往往有所遇。一日,因酒息于公宜山古洞前,忽闻人论疗病之法。先生讶其异,潜逼洞窃听。须臾有人云:华生在迩,术可付焉。复有一人曰:此生性贪,不悯生灵,安得付也?先生不觉愈骇,跃入洞,见二老人,衣木皮,顶草冠。先生躬趋左右而拜曰:适闻贤者论方术,遂乃忘归。况济人之道,素所好为,所恨者,未遇一法可以施验,徒自不足耳。愿贤者少察愚诚,乞与开悟终身不负恩。首坐先生云:术亦不惜,恐异日与子为累。若无高下,无贫富,无贵贱,不务财贿,不惮劳苦,矜老恤幼为急,然后可脱子祸。先生再拜谢曰:贤圣之语,一一不敢忘,俱能从之。二老笑指东洞云:石床上有书一函,子自取之,速出吾居!勿示俗流!宜秘密之。先生时得书,回首已不见老人。先生慑怯离洞,忽然不见,云奔雨泻,石洞摧塌。既览其方,论多奇怪,从兹施试无不神效。先生未六旬,果为魏所戮老人之言,预有斯验。余乃先生外孙也,因吊先生寝室,梦先生引余坐,语中藏经,真活人法也,子可取之,勿传非人!余觉惊怖不定,遂讨先生旧物,获石函一具开之得书一帙,乃中藏经也。予性拙于用,复授次子思,因以志其实。甲寅秋九月序。按《皇甫谧甲乙经序》:汉有华佗,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不能尽记其本末。若知直祭酒刘季琰病发于畏恶,治之而瘥,云:后九年季琰病应发,发当有感,仍本于畏恶,病动必死。终如其言。佗性恶矜技,终以戮死。按《独异志》:魏华佗善医,尝有郡守病甚,佗过之,郡守令佗诊候,佗退,谓其子曰:使君病有异于常,积瘀血在腹中,当极怒呕血,即能去疾,不尔无生矣。子宜尽言,使君之,我疏而责之。其子曰:若获愈,何谓不言!于是具以父从来所为乖误者,尽示佗,佗留书责骂之。父大怒,发吏捕佗,佗不至,遂呕黑血升馀,其疾乃平。又有女子极美丽过时不嫁,以右膝常患一疮,脓水不绝,华佗过其父问之,佗曰:使人乘马牵一栗色狗走三十里,归而热截右足,拄疮上。俄有一赤蛇从疮出而入犬足中,其疾遂平。
《志怪》:后汉末有得心腹瘕病,昼夜切痛,临终,敕其子曰:我气绝后,可剖视之。其子不忍违言,剖之得一铜鎗,容数合许。后华佗闻其病而解之,因出巾箱中药以投鎗鎗,即成酒焉。按《襄阳府志》:华佗洞晓医方,年百馀岁,貌有壮容,关羽镇襄阳,与曹仁相拒,中流矢,矢镞入骨,佗为之刮骨去毒,后为曹操所杀。

李当之

《古今医统》:李当之,华佗弟子,少通医经,得佗之传,尤为精工。

吴普

《后汉书·华佗传》:广陵吴普从佗学,依准佗疗,多所全济。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馀,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佗别传》:吴普从佗学,微得其方,魏明帝呼之使为禽戏,普以年老,手足不能相及,粗以其法语诸医。普年将九十,耳不聋,目不冥,牙齿完坚,饮食无损。

樊阿

《后汉书·华佗传》:彭城樊阿从佗学,善针术,凡医咸言背及胸脏之间不可妄针,针之不可过四分,而阿针背入一二寸,巨阙胸脏乃五六寸,而病皆瘳。阿从佗求方可服食益于人者,佗授以漆叶青散,漆叶屑一斗,青十四两,以是为率,言久服去三虫,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阿从其言,寿百馀岁,漆叶处所而有青,生于丰沛彭城及朝歌间。

句骊客

《酉阳杂俎》:魏时有句骊客善用针,取寸发斩为十馀段,以针贯取之,言发中虚也。其妙如此。

封君达

《神仙传》:封君达年百馀岁,往来乡里,视之年三十许人,常骑青牛行,闻有疾病死者,识与不识,遇便以药治之,应手皆愈,不以姓字语人,能乘青牛,故号青牛道士。
《古今医统》:封君达陇西人,号青牛道士,服黄连五十馀年,又入鸟鼠山服汞,百岁如童,常骑青牛,有病殆死者,药之即活,以卫矛之术授魏武,入阵不伤。后入丘山仙去云。

董奉

《三国志·士燮传注》: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颐摇消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奉字君异候官人也。
《神仙传》:董奉者,字君异,候官人也。吴先主时,有少年为奉本县长,见奉年四十馀,不知其道,罢官去。后五十馀年,复为他职行经候官,诸故吏人皆老而奉颜貌一如往日,问言:君得道邪?吾昔见君如此,吾今已皓首而君转少何也?奉曰:偶然耳。又士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内在口中以水灌之,使入捧举其头,摇而消之。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起坐,后四日乃能语云:死时奄忽如梦,见有十数乌衣人,来收燮上车去,入大赤门,径以付狱,狱各一户,户才容一人,以燮内一户中,乃以土从外封塞之,不复见外光,恍忽闻户外人言云,太乙遣使来召士燮,又闻除其户士,良久引出,见有车马赤盖三人共坐车上,一人持节呼燮上车将还至门而觉。燮遂活。因起谢曰:某蒙大恩,何以报效?乃为奉起楼于庭中。奉不食他物,唯啖脯枣,饮少酒,燮一日三度设之。奉每来饮食,或如飞鸟腾空来坐,食了飞去,人每不觉,如是一年馀,辞燮去。燮涕泣留之不住。燮问:欲何所之?莫要大船否?奉曰:不用船,唯要一棺器耳。燮即为具之,至明日日中时,奉死,燮以其棺殡埋之。七日后有人从容昌来奉见嘱云:为谢燮加自爱理。燮闻之,乃起殡,发棺视之,唯存一帛,一面画作人形,一面丹书作符。后还豫章,庐山下居,有一人中有疠疾垂死,载以诣奉,叩头求哀之。奉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盖之,使勿动。病者云:初闻一物来舐身,痛不可忍,无处不咂,量此舌广一尺许,气息如牛不知何物也。良久物去,奉乃使往池中以水浴之,遣去,告云:不久当愈,勿当风!十数日,病者身赤无皮,甚痛,得水浴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后忽大旱,县令丁士彦议曰:闻董君有道,当能致雨。乃自赍酒脯见奉,陈大旱之意,奉曰:雨易得耳。因视屋曰:贫道屋皆见天,恐雨至何堪?令解其意,曰:先生但致雨,当为立架好屋。明日,士彦自将人吏百馀辈,运竹木起屋立成,方聚土作泥拟数里取水,奉曰:不须,尔暮当大雨。乃止,至暮即大雨高下皆平方民大悦。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得十万馀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来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傍,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啮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还奉,叩头谢过,乃却使活。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馀人。解县令有女为精邪所魅,医疗不效,乃投奉治之,若得女愈,当以侍巾栉。奉然之,即召得一白鼍,长数丈,陆行诣病者门,奉使侍者斩之女病即愈。奉遂纳女为妻。久无儿息,奉每出行,妻不能独住乃乞一女养之,年十馀岁,奉一日,耸身入云中去,妻与女犹存其宅,卖杏取给,有欺之者,虎还逐之。奉在人间三百馀年乃去,颜状如三十时人也。
《南康府志》:董奉字君异,候官人,有道术,隐庐山为人治病,不受谢,惟令种杏一株,数年成林,杏熟易谷,以济贫民。永嘉中仙去。今庐山杏林,乃其遗迹。

负局先生

《列仙传》:负局先生者,莫知姓名,负磨镜局,循吴中磨镜,遇人辄问得无有疾苦乎?有即出紫丸赤丸与之,病无不差。如此数年后,吴有大疫,先生家至户到与药,活数万人。后上吴山绝顶,与人语曰:吾还蓬莱山,为汝曹下神水愈病。既去,一日,崖头有水色白从石间流下,病者服之,果验。

吕博〈按《撄宁集》又名广未知孰是故并录俟考〉

《玉匮经序》:吕博少以医术知名,善诊脉论疾,多所著述。吴赤乌二年,为太医令撰玉匮针经及注八十一难经,大行于代。
《撄宁集》:吕广,吴太医令,著《难经注解》

葛仙公〈郑隐 鲍元〉

《晋书·葛洪传》:洪从祖元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后以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元,元亦内学,逆占将来,见洪深重之。洪传元业,兼综练医术。

王叔和

《皇甫谧甲乙经序》:汉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论病微九卷,是原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觉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选事也。
《高湛养生论》:王叔和性沉静,好著述,考覈遗文,采摭群论,撰成脉经十卷,编次张仲景方论,编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
《甘伯宗名医传》:晋王叔和,高平人,为太医令,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修养之道,撰脉经十卷,脉诀四卷,脉赋一卷,仲景作伤寒论错简,迨叔和撰次成序,得成全书。

皇甫谧

《晋书本传》: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元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究宾主之论以解难者,名曰释劝:曰若黄帝创制于九经,岐伯剖腹,以蠲肠扁鹊造虢而尸起,文挚徇命于齐王,医和显术于秦晋,仓公发秘于汉皇,华佗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徒恨生不逢乎若人,故乞命诉乎明王。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并不应。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元晏春秋并重于世。按《谧自序甲乙经》:近代王叔和按黄帝内经十八卷,今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其义深奥。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去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易曰:观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见矣,况物理乎。事类相从,聚之义也。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其本论其文有理,虽不切于近事,不甚删也。若必精要,俟某閒暇,当撰覈以为教经云尔。
《古今医统》:皇甫谧得风痹疾,因而学医,集览经方,手不释卷,遂尽其妙。所著《甲乙经》《针经》行世。

李子豫

《搜神记》:李子豫,不知何许人,少善医方,当代称其通神。时许永为豫州刺史,其弟患心腹痛十馀年殆死,忽一日夜间,自屏风后有鬼谓腹中鬼曰:何不速杀之?明日,李子豫从此过,以赤丸杀汝,汝其死矣!腹中鬼对曰:我不畏之。于是使人候子豫,子豫至,未入门,患者自闻腹中有呻吟声。及子豫入视,曰:鬼病也。遂出八毒赤丸与服。须臾,腹中雷鸣疏转大利数行,遂愈。今八毒赤丸是也。

程据

《古今医统》:程据不知何郡人,志性沉毅,雅有度量,少以医术知名,为太医令。

张华

《古今医统》: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学业优博,辞藻温丽,精于经方本草诊论,工奇理疗多效。

裴頠

《晋书·裴秀传》:秀子頠,字逸民,弘雅有远识,博学稽古,兼明医术。荀勖之修律度也,检得古尺,短世所用四分有馀,頠上言宜改诸度量,若未能悉革,可先改太医权衡,此若差违,遂失神农岐伯之正药物轻重,分两乖互,所可伤夭,为害尤深。古寿考而今短折者,未必不由此也。卒不能用。
《古今医统》:裴頠,河东人,多学术,善医经诊处,通明方药,精富于时,名臣硕学,咸敬服之。官至尚书仆射。

支法存

《千金方序》:支法存,岭表僧人,少以聪慧入道,长以医术擅名。自永嘉南渡,晋朝士夫,不习水土,所患皆软脚之疾,染者无不毙踣,惟法存能拯济之,天下知名。

《古今医统》:阮,字德如,陈留尉氏人,以秀才为郎,博学方技,无不通会,于本草经方治疗之法,尤所耽,尚官至河内太守。

张苗

《古今医统》:张苗,不知何郡人,雅好医术,善消息诊脉,为时所重。陈廪丘得疾,连服药,特发汗不出。或曰汗不出者死,苗教以烧地加桃叶于上蒸之,即得大汗而愈。

于法开

《绍兴府志》:于法开,好仙释,后避支遁居剡,更学医,医术明解,尝旅行,暮投主人,其家妻临产而儿积日不堕,法开曰:此易治耳。杀一肥羊,食十馀脔而针之须臾儿下,羊膋裹儿出。

蔡谟

《古今医统》:蔡谟,字道明,陈留考城人也。以儒道自达,吏治知名,有道风,性尚医学,常览本草方书,手不释卷,授扬州刺史。

殷浩

《医学入门》:殷浩妙解经脉,著《方书》

范汪

《古今医统》:范汪,字元平,颍阳人,少孤,依外家新野庾氏,庐于园中,布衣蔬食,燃薪写书,写毕,诵读亦遍,遂博通百家之言。性仁爱,善医术,尝以诊恤为事,凡有疾,不以贵贱皆治之。所活十愈八九。撰方书百馀卷。

宫泰

《古今医统》:宫泰,不知何郡人,好医术,有一艺长于己者,必千里求之。善诊诸病疗上气尤奇。异制三物散方,治喘咳气逆最效,世所贵云。

刘德

《古今医统》:刘德,彭城人,少以医方自达,长以才术知名,切治众疾,随手而愈。官至太医院校尉。

史脱

《古今医统》:史脱,不知何郡人,气性沉毅,志行敦简,善诊候,明消息,多辨论,治疸證为最高,官拜太医院校尉。

鄞邵

《古今医统》:鄞邵,不知何郡人,性聪明有才术,本草经方,诵览无不通究,裁方治疗,有出众见。制五石散礐石散等方,晋朝士大夫,无不敬服。

殷仲堪

《晋书本传》:殷仲堪,陈郡人也,父师骠骑咨议参军晋陵太守沙阳男。仲堪能清言善属文,每云: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其谈理与韩伯康齐名,士咸爱慕之。父病积年,仲堪衣不解带,躬学医术,究其精妙,执药挥泪,遂眇一目,居丧哀毁,以孝闻服阕。孝武帝召为太子中庶子,甚相亲爱。仲堪父尝患耳聪,闻床下蚁动,谓之牛斗帝素闻之,而不知其人,至是从容问仲堪曰:患此者为谁?仲堪流涕而起曰:臣进退维谷。帝有愧焉,授仲堪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镇江陵。后为桓元兵所逼,令自杀。仲堪少奉天师道,又精心事神,不吝财贿,而怠行仁义,啬于周急,及元来攻,犹勤请祷,然善取人情,病者自为诊脉分药,而用计倚伏烦密,少于鉴略,以至于败。

葛洪

《晋书本传》: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好神仙导养之法,从祖元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后以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元,元亦内学,逆占将来,见洪深重之,洪传元业,兼综练医术。凡所著撰,皆精覈是非,而才章富赡。洪见天下已乱,礼辟皆不赴,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乃止罗浮山炼丹,著《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
《古今医统》:葛洪,字稚川,丹阳人,自号抱朴子,广览群书诸子百家之言,下至杂文诵记万卷。好神仙导引之法,炼丹以期遐年。所著有《神仙传史》集五经诸史百家之言,金匮方肘后方百卷。年八十馀,人言尸解仙去。

许逊

《古今医统》:许逊,字敬之,为旌阳县令,时郡民患疫,十死八九,敬之以神方拯济,符咒所及,皆登时愈。至于沉疴,亦无不愈者。传闻于他郡,有疾者连路而求疗,日以千计。敬之于是标竹于郭外十里之江,置符于中,令饮皆愈。老稚羸惫之不能至者,汲水归以饮之,皆获痊愈。积功成道,白日飞升。

徐熙

《南史·张邵传》:东海徐熙,濮阳太守,好黄,老隐于秦望山。有道士过求饮,留一瓠与之曰:君子孙宜以道术救世,当得二千石。熙开之,乃扁鹊镜经一卷,因精心学之,遂名震海内。

苏家

《千金方》:中古巫妨小儿颅囟经,小儿方,逮于晋宋江左推诸苏家,传习有验,流于人间。

徐秋夫

《南史·张邵传》:徐熙生子秋夫,弥工其术,仕至射阳令,尝夜有鬼呻声,甚悽怆,秋夫问何须?答言:姓某,家在东阳,患腰痛死,虽为鬼,痛犹难忍,请疗之。秋夫曰:云何厝法?鬼请为刍人,按孔穴针之。秋夫如言,为灸四处,又针肩井三处,设祭埋之。明日,见一人谢恩,忽然不见。当世服其通灵。
《江南通志》:徐秋夫工医善针,盐城人,为射阳令,夜闻,鬼声呻吟甚苦,叱问之曰:身是斛律斯,虽死,患腰痛,闻君善医求拯拔。徐曰:汝鬼也,术何从施?曰:以草束形,呼我名治之。如其言,下二针。里人夜闻鬼来谢云:疾已愈。时谓其术能通神。

徐道度〈徐叔向〉

《南史·张邵传》:徐秋夫生道度叔向,皆能精其业。道度有脚疾不能行,宋文帝令乘小舆入殿,为诸皇子疗疾,无不绝验。位兰陵太守。宋文帝云:天下有五绝而皆出钱唐谓杜道鞠弹,范悦诗,褚欣远模书,褚引围徐道度疗疾也。

羊欣

《宋书本传》:羊欣,字敬元,素好黄老,尝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兼善医术,撰药方十卷。
《古今医统》:羊昕,字敬元,好文艺,敦方药,莅事详审,治疾尤精能以拯济奇功,累迁中散大夫义兴太守。

薛伯宗

《南史·张邵传》:时薛伯宗善徙痈疽,公孙泰患背,伯宗为气封之,徙置斋前柳树上,明旦痈消,树边便起一瘤如拳大,稍稍长二十馀日,瘤大脓烂,出黄赤汁斗馀,树为之痿损。

僧深

《千金方序》:僧深宋齐间人,少以医术鸣,善疗脚耎之疾,当时所服撰录支法存等书诸家旧方三十馀卷,经用多效,时人号曰深公方云。

秦承祖

《古今医统》:秦承祖,不知何郡人,性耿介而精于方药,不分贵贱,咸治疗之如一。

刘涓子

《古今医统》:刘涓子,不知何郡人,晋末于丹阳郊外射猎,忽有物高二丈许,因射而中之,走如电激,声如风雨,夜不敢追。明日,率弟子数十人寻其踪迹。至山下,见一小儿云:主人昨夜为刘涓子所射,取水以洗疮。因问小儿主人为谁?答曰:是黄老鬼。乃窥小儿还。将至,闻捣药声,遥见三人,一人卧,一人阅书,一人捣药,即齐声呼突而前。三人并走,止遗一帙痈疽方,并一臼药,涓子得之,从宋武帝北征,有被金疮者,以药涂之,随手而愈。论者谓圣人作事,天必助之,天以此方授武帝也。演为十卷,号曰鬼遗方云。

南齐


褚澄

《南齐书·褚渊传》:渊弟澄,字彦道,初,湛之尚始安公主,薨,纳侧室郭氏,生渊,后尚吴郡公主,生澄,渊事主孝谨,主爱之。湛之亡主表渊为嫡,澄尚宋文帝女庐江公主,拜驸马都尉,历官清显。善医术,建元中为吴郡太守。豫章王感疾,太祖召澄为治,立愈,寻迁左民尚书。渊薨,澄以钱万一千,就招提寺,赎太祖所赐渊白貂坐褥,坏作裘及缨,又赎渊介帻犀带及渊常所乘黄牛。永明元年,为御史中丞,袁彖所奏免官禁锢,见原迁侍中领右军将军,以勤谨见知,其年卒。澄女为东昏皇后,永元元年,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南史本传》:褚澄为吴郡太守,百姓李道念以公事到,澄见谓曰:汝有重疾。答曰:旧有冷疾,至今五年,众医不差。澄为诊脉,谓曰:汝病非冷非热,当是食白鸡子过多所致。令取苏一升煮服之,始一服,乃吐得一物如升,涎裹之动,开看是鸡,雏羽翅爪距具足,能行走。澄曰:此未尽。更服所馀药,又吐得如向者鸡十三头而病都差,当时称妙。
《河南通志》:褚澄,阳翟人,所著《医论》十篇,世称褚氏遗书。
《古今医统》:褚氏遗书,谓女人脉反男子,以心肺候两尺,此其妄谬,疑后人托名以欺人,学者审之!

徐文伯

《南史张邵传》:徐道度生文伯,叔向生嗣伯,文伯亦精其业,兼有学行,倜傥不屈意于公卿,不以医自业。融谓文伯嗣伯曰:昔王微嵇叔夜并学而不能殷仲堪之徒,故所不论,得之者由神明洞彻,然后可至,故非吾徒所及。且褚侍中澄当贵,亦能救人疾,卿此更成不达。答曰:惟达者知此可崇,不达者多以为深累,既鄙之,何能不耻之!文伯为效,与嗣伯相埒。宋孝武路太后病,众医不识,文伯诊之曰:此石博小肠耳。乃为水剂消石汤,病即愈。除鄱阳王。常侍遗以千金,旬日恩意隆重。宋明帝宫人患腰痛牵心,每至辄气欲绝,众医以为肉症,文伯曰:此发症,以油投之,即吐得物如发,稍引之长三尺,头已成蛇,能动,挂门上适尽,一发而已病都差。宋后废帝出乐游苑门,逢一妇人有娠,帝亦善诊之曰:此腹是女也。问文伯,曰:腹有两子,一男一女,男左边青黑,形小于女。帝性急,便欲使剖。文伯恻然曰:若刀斧恐其变异,请针之,立落。便泻足太阴,补手阳明,胎便应针而落,两儿相续出,如其言。

徐嗣伯

《南齐书·褚渊传》:时东阳徐嗣妙医术,有一伧父冷病积年,重茵累褥,床下设炉火犹不差。嗣为作治,盛冬月令伧父髁身坐石上,以百瓶水从头自灌,初与数十瓶,寒战垂死,其子弟相守垂泣嗣令满数,得七八十瓶,后举体出气如云蒸,嗣令彻床去被,明日立能起行,云,此大热病。也又春月出南篱门戏,闻笪屋中有呻吟声,嗣曰:此病甚重,更二日不治必死。乃往视,一姥称举体,痛而处处有黑无数。嗣还煮升馀汤,送令服之。姥服,竟痛愈甚,跳投床者无数。须臾,所处皆拔出长寸许,乃以膏涂诸疮口,三日而复,云此名钉疽也。事验甚多过于澄矣。
《南史·张邵传》:徐嗣伯,字叔绍,有孝行,善清言,位正员郎诸府佐,弥为临川王映所重。时直閤将军房伯玉服五石散十许剂无益,更患冷,夏日常复衣,嗣伯为诊之曰:卿伏热,应须以水发之,非冬月不可。至十一月,冰雪大盛,令二人夹捉伯玉,解衣坐石,取冷水从头浇之,尽二十斛。伯玉口噤气绝,家人啼哭请止。嗣伯遣人执杖防閤,敢有谏者挝之。又尽水百斛,伯玉始能动,而见背上彭彭有气俄而起坐曰:热不可忍。乞冷饮。嗣伯以水与之,一饮一升,病都差。自尔恒发热,冬月犹单裈衫,体更肥壮。常有妪人患滞冷,积年不差,嗣伯为诊之曰:此尸注也,当取死人枕煮服之乃愈。于是往古冢中取枕枕已一边腐缺,服之即差。后秣陵人张景年十五,腹胀面黄,众医不能疗,以问嗣伯。嗣伯曰:此石蛔耳,极难疗,当死人枕煮服之。依语煮枕,以汤投之,得大利,并蛔虫头坚如石五升,病即差,后沈僧翼患眼痛,又多见鬼物,以问嗣伯。嗣伯曰:邪气入肝,可觅死人枕煮服之,竟可埋枕于故处。如其言又愈。王晏问之曰:三病不同,而皆用死人枕而俱差,何也?答曰:尸注者,鬼气伏而未起,故令人沈滞,得死人枕投之,魂气飞越,不得附体,故尸注可差。石蛔者,久蛔也,医疗既僻,蛔中转坚,世间药不能遣,所以须鬼物驱之,然后可散,故令煮死人枕也。夫邪气入肝,故使眼痛而见魍魉,须邪物以钩之,故用死人枕也。气因枕去,故令埋于冢间也。又春月,出南篱间戏,闻笪屋中有呻声,嗣伯曰:此病甚重,更二日不疗必死。乃往视见一老姥,称体痛而处处有黑无数。嗣伯还煮斗馀汤,送令服之,服讫,痛势愈,甚跳投床者无数,须臾,所处皆拔出钉长寸许,以膏涂诸疮口,三日而复,云此名钉疽也。

徐雄

《南史·张邵传》:徐文伯,子雄,亦传家业,尤工诊察,位奉朝请能清言,多为贵游所善。事母孝谨,母终,毁瘠几至自灭。俄而兄亡,扶杖临丧,抚膺一恸,遂以哀卒。

顾欢

《吴均齐春秋》:顾欢,字元平,吴都人也。隐于会稽山阴白石村。欢宿性仁爱,素有道风。其济人也,或以禳厌而多全护,有病者造之,欢问君家有书乎?答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如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

脚肿医

《齐谐录》:有范光禄者,得病两脚并肿,不能饮食,忽有一人不自通名,径入斋中,坐于光禄之侧。光禄谓曰:先不识君,那得见诣?答云:佛使我来理君病也。光禄遂发衣示之,因以刀针肿上,倏忽之间顿针两脚及膀胱百馀下,出黄脓水三升许而去。至明日,并无针伤而患渐愈。

徐玉

《千金方》:齐有徐玉者,有小儿方三卷,故今之学者,颇得传授。然徐氏位望隆重,详其方意,不甚深细。

许道幼

《隋书·许智藏传》:智藏祖道幼,尝以母疾,遂览医方,因而究极,世号名医。戒其诸子曰:为人子者,尝膳视药,不知方术,岂谓孝乎?由是世相传授,仕梁官至散骑员外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