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百十二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
 第三百十二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九十二
  厥門一
  黃帝素問四時調神大論 厥論 奇病論 大奇論 脈解篇 調經論 生氣通天論 陰陽別論 脈要精微論 通評虛實論 陽明脈解篇 評熱病論 繆剌論 氣交變大論 五常大論 六元正紀大論 至真大論 方盛衰論 解精微論〉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 本神篇 經脈篇 五亂篇 逆順肥瘦篇 五色篇 衛氣篇 百病始生篇 刺節真邪篇〉
  扁鵲難經厥逆
  張機金匱要略厥逆
  華佗中藏經〈陽厥論 陰厥論 論陰陽否格 當灸不灸成厥逆 死脈〉
  王叔和脈經〈脈法〉
  朱肱活人書〈論陰陽寒熱
  劉完素六書厥逆
  成無己理論厥逆
  張從政儒門親事〈論厥逆近世差元說〉
藝術典第三百十二卷
醫部彙考二百九十二
厥門一
黃帝·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註〉萬物收藏閉塞而成冬也,陽氣收藏,故勿煩擾以泄陽氣
早臥晚起順養閉藏之氣,必待日光避寒邪也。
若伏若匿,使志無外也,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神氣內藏也。
去寒就溫,養標陽也,無洩皮膚之陽而使急奪其根氣也。
凡此應冬氣者,所以養藏氣之道,逆冬藏之氣,則傷腎,至春為痿厥之病,因奉生者少故也。
肝木生於冬,水主春生之氣而養筋,筋失其養,則為痿;生氣下逆,則為厥。
《厥論》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
岐伯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註〉氣逆則亂,故忽為眩仆,卒不知人,此名為厥,與中風不同
寒熱者,有陰有陽也,陰陽二氣皆從下而上是以寒厥熱厥之因,由陰陽之氣衰於下也。
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註〉陽氣勝則陰氣虛,而陽往乘之,故熱厥起於足下也。
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
岐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註〉三陰血氣,起於五指內側之端,集於膝下者,三陰交於踝上也,聚於膝上者,三陰經脈皆循內股而上,故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春夏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
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註〉筋根起於胞中,內連腎臟陰陽二氣生於胃腑,輸於太陰,藏於腎臟太陰陽明合聚於宗筋者,中焦太陰陽明,與下焦少陰太陽中下相合會合於前陰之間。
當秋冬之時,陽氣收藏陰氣外盛,此寒厥人者因恃其質壯,過於作勞,則下氣上爭不復藏於下矣,陽氣上出,則陰臟之精氣亦溢於下矣。
邪氣者謂陰臟水寒之邪,夫陽氣藏於陰,臟精陽外出,則陰寒之邪因從之而上,故中焦所生之陽亦衰,不能滲營於經絡
中下之氣不能互相資生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
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於四支也。
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穀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
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註〉衛氣水穀悍氣,酒亦水穀悍熱之液,故從衛先行皮膚,而充於絡脈,是不從脾氣而行於經脈,故絡脈滿而經脈虛也。
不從脾氣通調
經脈,則陰氣虛矣,悍熱之氣,反從外而內,則陽氣入矣,陽明燥熱之腑,藉太陰中見陰化陰氣虛而陽熱之氣內入,則胃氣不和,而所生精氣竭,不能營於四支矣。
飲酒數醉,酒氣聚於脾中,若飽以入房,則穀氣留於胃中,脾臟不能轉輸精液穀氣聚而不得散,酒氣穀氣交相侵薄,則熱盛於中矣。
中土之熱灌於四旁,故熱遍於身。
入胃之飲食不能游溢精氣,下輸膀胱,故內熱而溺赤。
夫為腎水臟,受水穀之精而藏之酒氣熱盛慓悍,則腎臟精氣日衰陰氣衰於下,而陽氣獨勝於中,故手足為之熱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知人者,何也?
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則不知人也。
〈註〉暴不知人卒然昏憒或仆撲也。
半日氣周之半,一日氣行之周。
陰氣盛於上,謂中焦陽氣日損陰氣獨盛於上也。
陰盛上則下焦陽氣亦虛,陽虛於下是以脹滿也。
下氣下焦元陽邪氣腎臟水寒之邪也。
陽氣盛於上,謂陰氣虛而陽氣獨勝也,陽盛上則下氣重上,下氣上乘,則寒邪之而上逆,逆則陽氣亂於上,而卒不知人
帝曰:善!
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
岐伯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仆。
〈註〉太陽厥逆於上,則為首頭痛厥逆於下,則為足不能行,皆太陽之脈病也。
神氣昏亂,則為眩仆太陽諸陽主氣也。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妄言
〈註〉癲狂、走呼、妄言妄見陽明之脈病也。
氣厥逆,故腹滿,胃不和則不得臥。
陽明燥熱之經,其經氣上出於面,故面赤而熱。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胻不可以運。
〈註〉逆則暴聾、頰腫、脅痛、足胻不可以運行
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註〉厥則腹滿䐜脹食飲入胃,脾為轉輸逆氣在脾,故後便不利,脾不轉運,則胃亦不和是以食則嘔而不得臥。
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
〈註〉經脈厥逆,而陰液不能上資是以口乾、心痛
肺經不能通調於下,故溺赤。
水火陰陽之氣,上下不交,故腹滿也。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
〈註〉厥則少腹腫痛而腹脹,涇溲不利,陰縮而腫。
肝主筋,膝者筋之會,經脈厥逆不能濡養筋骨,故好臥而屈膝厥陰木火主氣,榮俞厥逆,故胻內腫熱也。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註〉此厥在經脈故當隨經以治之。
如經氣盛者,用鍼瀉而疏之;經氣虛者,以鍼補之;不盛不虛,即於本經和調之,名曰經刺。
太陰厥逆,胻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註〉中土之氣,主溉四旁,足太陰氣厥,故胻為之急攣。
脾氣逆而不能轉輸精氣是以心氣虛而痛引於腹也。
此是主脾所生之病,故當治主病之脾氣焉。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
〈註〉少陰之氣,上與陽明相合而主化水穀,少陰氣厥以致中焦虛滿,而變為嘔逆上下水火之氣不交,故下泄清冷也。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語治主病者
〈註〉攣者,肝主筋也。
腰者,肝之表也。
虛滿者,食氣不能散精於肝也。
前閉者,肝主疏泄也。
主語譫語肝氣鬱也。
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註〉三陰俱逆,是陰與陽別矣。
不得前後者,陰關於下也。
諸陽之氣皆生於陰,三陰俱逆,則生氣絕滅是以手足寒而三日死矣。
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
〈註〉太陽氣厥逆,故僵仆
陽氣上逆嘔血,陽熱在上,則衄血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
〈註〉少陽主樞,是以少陽氣厥機關為之不利
頸項三陽陽維之會,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故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轉行,項不可以回顧
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註〉少陽火主氣,火逆於內,故發為腸癰
腸癰不可治者,謂病在氣分癰腫在內,非鍼刺可能
治也
若發驚者,其毒氣干臟故死。
陽明厥逆喘欬身熱善驚,衄嘔血
〈註〉陽明氣厥,則喘,上逆則欬,陽明肌肉,故厥則身熱陽明乃悍熱之氣;厥氣上逆,則迫血妄行,故嘔血
太陰厥逆虛滿而欬,善嘔沬,治主病者
〈註〉太陰肺主氣逆,故虛滿而欬。
不能布水津,故善嘔沫。
是主肺所生之病,故治主病之肺氣。
手心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
〈註〉手心主者,手厥陰胞絡之氣也,手少陰者,心臟之氣也,胞絡君主之相火,二火並逆,將自焚矣,故為不可治。
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註〉太陽所生病者耳聾小腸主液,故逆則泣出而不能營養經脈也,故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
蓋腰項乃脈絡俞之大會也。
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痓,治主病者
〈註〉陽明者,肺之腑也,手少陽者,手厥陰三焦也。
陽明主嗌,肺主喉,兼三焦火氣並逆,是以喉痹而嗌腫。
陽明燥熱之經,三焦龍雷之火,火熱並逆,故發痓。
奇病論》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
為何病?
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厥逆
帝曰:善!
〈註〉此下受之寒,上逆於巔頂,故名曰厥逆
大奇論》
二陰急為癇厥
〈註〉二陰少陰也,癇厥者,昏迷仆撲不知人,此水氣乘心,是以二陰脈急。
至如喘,名曰暴厥
暴厥者,不知與人言。
〈註〉如喘者脈來滑急也,此痰水上壅,故脈來急滑,名曰暴厥
暴厥者,一時昏厥不能與人言。
《脈解篇》
太陽所謂入中為瘖者,陽盛已衰,故為瘖也。
內奪而厥,則為瘖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註〉入中為瘖者,陽盛已衰,入中之氣不足,則陰虛而為瘖矣。
陽盛於外,內奪其所藏之氣,則腎虛矣。
陽受氣於四末陽盛已衰,故四支不收而為痱。
腎氣不足則為瘖,以致少陰之氣不至手足厥冷矣。
調經論》
志有餘,則腹脹飱泄不足則厥。
〈註〉腎者胃之關也,不利則聚水而為腹脹飱泄矣。
為生氣之原,故不足厥逆而冷。
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并,則為實焉。
血之與氣并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註〉絡脈血氣孫絡血氣,俱輸於經,是血與氣共并於血分,則為實也。
血之與氣并走於上,則為大逆,逆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生氣通天論》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
〈註〉煩勞則傷陽氣夏時陽浮於外,故益虛而煎厥
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註〉則氣上血隨氣行,氣血並逆。
故令迫厥。
陰陽別論
三陽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
〈註〉三陽太陽也,太陽主表。
邪之中人始於皮毛邪正相搏,發為寒熱之病矣。
太陽主開,病則開闔不得邪氣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太陽諸陽主,虛而生筋,筋傷則為痿,氣傷則為厥也。
《脈要精微論》
成為巔疾
〈註〉厥者氣上逆也,氣惟上逆,則變為巔頂之病。
《通評虛實論》
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註〉黃疸者,濕熱內鬱而色病見於外。
暴痛者五臟中之氣不平卒然而為痛也。
巔疾厥狂,陰陽偏勝之為病也。
此皆陰陽五行之氣久逆不和所生也。
陽明脈解篇》
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註〉厥氣上逆於肺,則喘逆,於心則驚。
經言陽氣入陰,陰陽相薄則恐,如人將捕之。
陽明之熱上逆少陰陰陽相薄,則恐而惡人也。
《評熱病論》
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
〈註〉風為陽邪,開發肌腠津液外泄風熱留之,故身熱
風熱不去,則傷動其腎氣而上逆,逆於上則心煩乘於脾土,則中滿病名曰風厥,謂因風邪而使腎氣厥逆也。
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表裡也,得熱上從之,從之則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表裡刺之,飲之以湯。
〈註〉太陽之氣主表,風為陽邪,傷人陽氣兩陽相搏,則為病熱。
少陰太陽相為表裡,陽熱在上,則陰氣之而厥逆矣。
刺表以瀉風熱之陽邪,刺裡以下少陰逆氣
飲之以湯,以助水津之汗。
《繆剌論》
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
其狀若尸,或曰尸厥
鬄其左角之髮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註〉百脈皆始於足少陰腎,生於足陽明胃,輸於足太陰脾,主於手少陰心,朝於手太陰肺,是以五脈之氣皆會於耳中。
左角者,肝主血而居左,其氣直上於巔頂也。
五絡俱竭,則榮衛不行,故令人身脈振振而形無知也。
名曰尸厥蓋人所以生動者,藉氣呴而血濡,血氣不行則其形若尸矣。
足大指,足太陰之隱白,刺足心,足少陰湧泉,刺足中指,足陽明之厲兌,刺手大指,手太陰少商刺手心主手少陰神門,使血氣疏通,其厥立已。
不已,用竹管吹其兩耳,以通宗脈之氣,鬄其左角之髮,以通榮血,飲以美酒,以通衛氣
《氣交變大論
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民病陰厥。
〈註〉諸丙之歲,水運太過陰氣寒甚,故厥逆於上。
五常大論
不及從革從革之紀,是謂折收,其氣揚,其用躁切,其動鏗禁瞀厥
〈註〉金運不及,則收政迺折,瞀肺是動病也,厥、氣上逆也。
少陽司天厥逆
〈註〉土位中央,中鬲不通,則上下厥逆也。
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厥逆
〈註〉陽氣不起,則手足為之厥逆
六元正紀大論
水鬱之發,民善厥逆
〈註〉厥逆者,陽氣下藏中氣塞也。
至真大論
明陽在泉,主勝則寒厥於腸,上衝胸中,甚則喘,不能久立
〈註〉寒厥於腸,上衝胸中,甚則喘者,寒氣逆乘陽明大腸而上及於胸中肺臟也。
太陽之勝,寒厥入胃則內生心痛
〈註〉厥逆而入於胃者,水侮土也,胃絡上通於心,故心痛。
太陽之復,厥氣上行
〈註〉此鬱寒之氣上行,而復歲半以前之氣也。
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註〉在上陽氣下逆,則為厥冷
少陰在泉,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
〈註〉厥氣上行者,乃寒水之主氣上乘於在泉之君火也。
《方盛衰論》
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
何者為從
黃帝答曰: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是以春夏歸陽為生,歸秋冬為死,反之則歸秋冬為生是以多少逆皆為厥。
問曰:有餘者厥耶?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氣上不下頭痛巔疾
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五部隔無徵,若居曠野,若伏空室綿綿乎屬不滿日
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
〈註〉從左者,謂春夏之氣從左而行於右,陰從右者,謂秋冬之氣從右而行於左,老者之氣從上而下,猶秋氣之從上而方衰於下,少者之氣從下而上,猶春氣之從下而方盛於上,是以春夏之氣歸於陽之從左而右,氣之順也故為生氣歸於秋冬之從右而左,氣之逆也,故為死氣反之,謂秋冬之氣歸於陰之從右而左為生歸於春夏從左而右為逆。
是以氣之無論多少,逆者皆為厥也。
一謂一陰之氣,一上不下寒厥到膝者陰氣上行秋冬之令也,故老者為順,少者為逆。
氣謂一陽之氣氣上不下頭痛巔疾者,陽氣自下直上於巔頂也。
不明天地參合之道,求陽而不得其氣,求陰而不能審其微,則隔絕而無徵驗矣。
少氣之厥氣虛而上逆也。
《解精微論》
厥則目無所見。
夫人厥則陽氣并於上,陰氣并於下,陽并上則火獨光也,陰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
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盲。
〈註〉腎精不上貫於目,故目無見。
諸陽合并於上,諸陰合於下也。
心乃陽中太陽而為五臟專精,故陽并於上不得陰氣和之,則火獨光於上。
腎為水臟,受藏五臟之精,陰脈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陰於下,不得陽氣和之,則足寒,足寒則臟寒生滿病也。
一水太陽之水,五火五臟陽氣
是以陰陽厥逆,則目眥,盲眥者謂太陽兩睛,明以應天日月也。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
心脈微濇為維厥。
〈註〉維、四維也,心為陽中太陽,故手足厥冷也。
腎脈微急,為沉厥奔豚。
〈註〉為生氣之原,正氣虛寒,則為沉厥,氣虛反逆故為奔豚。
《本神篇》
腎氣虛則厥。
〈註〉為生氣之原,故虛則厥。
經脈篇》
肺手太陰之脈,是動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臑臂內前廉痛厥。
〈註〉兩手而瞀,乃腎氣厥逆所致,臑臂痛厥,經脈所循之部分為病也。
心手少陰之脈,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臑臂內後廉痛厥。
〈註〉臑臂,掌中心脈所循之部分
膀胱太陽之脈,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
〈註〉此病在太陽之氣也。
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欬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而無所見,心如懸若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痿厥
〈註〉少陰之上,君火主之,少陰是動為病,則上下之氣不交,故饑不欲食,心如懸若饑狀。
不足於下則善恐,不足於上,心惕惕如人將捕之。
少陰屬腎,腎上連肺而腎為生氣之原,面如漆柴者,少陰之氣不升也。
欬唾則有血,喝喝而喘者,少陰生氣上交於肺,而肺氣上逆也。
坐而欲起者,躁動之象,少陰氣厥於下而欲上也。
骨之精為瞳子,目䀮䀮無所見者,精氣不升也。
少陰腎臟生氣厥逆於下,而為此諸病,故為骨厥也。
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
〈註〉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不能轉側少陽之氣不升也。
少陽初陽生氣,故膽氣升,十一臟腑之氣皆升,少陽動氣為病,則厥逆不升,故甚則面有微塵,體無膏澤
少陽火主氣,足下熱者,火逆於下也,是為陽氣厥逆所致也。
《五亂篇》
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榮氣順脈,衛氣逆行
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悗。
故氣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
〈註〉清濁相干者,循脈之營衛與行陰行陽之營衛相干是以亂於胸,及亂於臂頭,而為厥逆諸病。
逆順肥瘦篇》
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
岐伯曰:不然,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禀焉。
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胻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註〉人之血氣,充膚熱肉,𣽃滲皮毛,而肌肉充滿;若怯然少氣,則水道不行,而形氣消索矣。
五臟六腑之氣,皆禀於衝脈,而行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陰,其下者少陰之大絡,下出於氣街,此五臟六腑血氣,皆從衝脈而滲灌於脈外皮膚之間,應水隨氣而運行天表也。
少陰先天水火水火精氣也,衝脈少陰之經滲三陰,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是少陰精氣又從衝脈運行出入經脈皮膚之外者也。
故別絡結,則少陰之氣不能行於跗上,而跗上不動矣;不動者,乃少陰氣厥於內,故厥則寒矣。
五色篇》
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別之奈何
黃帝曰:常候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註〉地,地閣也,風乃天氣故常候於闕庭寒濕者地
氣,故候在地部。
風乃陽邪,故其色薄澤。
寒濕陰邪,故其色沖濁。
衛氣篇》
下虛則厥。
〈註〉下虛者,虛之在本也。
百病始生篇》
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
〈註〉積之始生,得寒而生,清濕之邪,厥逆於下,而成積也。
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濇
〈註〉邪氣厥逆於下,則足脛悗而不得疏利矣,悗則生寒,寒則血脈凝濇
《刺節真邪篇》
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註〉厥在足者,少陰氣厥也。
寒氣厥逆於下,是以宗氣不能下行,脈中之血凝而留止
弗之火調,弗能通之,謂下焦精氣,乃陰陽水火,得火而後能溫其水寒
扁鵲·難經厥逆
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手厥逆,脈沉細而微者,死也。
·張機·金匱要略厥逆
臟腑篇》曰: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
師曰:脣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腹滿篇》曰: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
寒疝遶臍痛,若發則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水氣篇》曰:寸口脈遲而濇,遲則為寒,濇為血不足
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
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不仁
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
嘔吐篇》曰:乾嘔噦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下利篇》曰:夫六腑氣絕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下利清糓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華佗·中藏經》陽厥論》
風暴熱雲飛颺,晨晦暮晴,夜炎晝冷,應寒不寒當雨不雨,水竭土壞,時歲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乏涸,此天地陽厥也。
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聾目盲,咽乾口焦,喉舌生瘡,鼻流清涕,頰赤心煩,頭昏腦重,雙睛似火,一身如燒,素不能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棄衣奔走狂言妄語不辨親疏發躁無度飲水不休胸膈膨脹腹脅滿悶,背疽肉爛,煩潰消中不入胃,水不穿腸,驟腫暴滿,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處,此人之陽厥也。
陽厥之脈,舉按有力者生,絕者死。
《陰厥論》
飛霜走雹,朝昏暮靄雲雨飄颻風露寒冷,當熱不熱,未寒而寒,時氣霖霪,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壞河溢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陰厥也。
暴啞卒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攣,脣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滿痛,頭頷搖鼓腰腳沉重語言蹇澀上吐下瀉左右不仁大小便滑,吞吐酸淥,悲憂慘戚喜怒無常者,此人之陰厥也。
陰厥之脈舉指弱按指大者生,舉按俱絕者死。
一身悉冷,額汗自出者,亦死。
陰厥之病,過三日勿治。
《論陰陽否格》
陽氣上而不下曰否陰氣下而不上亦曰否,陽氣下而不上曰格陰氣上而不下亦曰格。
否格者謂陰陽不相從也,陽奔於上則燔,脾肺生其疸也,其色黃赤,皆起於陽極也陰走於下則冰,腎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發於陰極也。
疸為黃疸也厥為寒厥也,由陰陽否格不通而生焉。
陽燔則治以水,陰厥則助以火,乃陰陽相濟之道耳。
當灸不灸成厥逆
夫病有宜灸者,蓋灸則起陰通當灸而不灸,則使人冷氣重凝,陰毒內聚,厥氣上衝,分墜不散,以致消滅
《死脈》
四逆者,其脈浮大而短者死。
厥逆呼之不應脈絕者死。
病脹滿四逆長者死。
厥逆,汗出脈虛而緩者死。
·王叔和·脈經《脈法》
肝膽俱虛,右手關上陰陽俱虛者,足厥陰少陽經俱虛也,病苦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見少氣不能言,時時自驚。
督之為病脊彊而厥。
入裡乃陽乘陰也,其證身涼四肢厥惡熱,是外陰內陽也;但寒不熱不渴者,是內外皆陰也。
仲景云: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口傷爛赤,因發汗得之
·朱肱·活人書《論陰陽寒熱
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寒暑之變也。
假令手足逆冷而大便祕,小便赤,或大便黑色,其脈沉而滑者,皆陽證也。
輕者白虎湯甚者承氣湯。
傷寒失下,血氣不通,令四肢逆冷,此是伏熱深,故厥亦深,速用大承氣加分劑下之,汗出立差,仲景所謂厥應下之者此也。
熱厥與陰厥自不同。
熱厥者微厥即發熱,若陰厥即不發熱四肢逆冷惡寒,脈沉而細,大小便滑泄。
手足逆冷,此名厥也。
厥者逆也,陰陽不相順接手足逆冷也。
陽氣衰,陰氣盛,陰勝於陽,故陽脈為之逆,不通手足所以逆冷也。
傷寒熱多厥少者,其病當愈;厥多熱少者,其病為進。
然有冷厥熱厥,當仔細辯認!
冷厥者,初得病日便四肢逆冷脈沉微而不數足多攣,臥而惡寒,或自引蓋覆,不飲水,或下利清糓,或清便自調,或小便數,外證多惺惺而靜
脈雖沉實,按之遲而弱者,知其冷厥也。
四逆湯,理中湯,通脈四逆湯,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茱萸生薑湯,白通加豬膽汁湯,皆可選用也。
熱厥者,初中病必身熱頭痛,外別有陽證,至二三日乃至四五日方發。
厥兼熱厥者,厥至半日身熱;蓋熱氣深則方能發厥,須在二三日後也。
若微厥即發熱者,熱微故也,其脈雖沉伏,按之而滑,為裡有熱,其人或畏熱,或飲水,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眠,大便祕,小便赤,外證多昏憒者,知其熱厥也,白虎承氣隨證用之。
仲景云: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又有下證悉具而見四逆者,是失下後血氣不通四肢便厥,醫人不識,卻疑是陰厥,復進熱藥,禍如反掌
大抵熱厥須脈沉伏而滑,頭上有汗其手雖冷時復指爪溫須便用承氣湯下之,不可拘忌也。
手足逆冷,皆屬厥陰不可下,不可汗;然有須下有須汗證者謂手足雖逆冷時有溫,時手掌心必暖,非正厥逆也,當消息之。
病人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冐昧兩手忽無脈,或一手無脈者,必是有正汗也,多用綿衣手足溫暖急服五味子湯,或兼與麻黃細莘甘草湯之類服之,晬時必大汗而解矣。
邪氣結在胸中,亦能令人手足厥,但認脈乍結者是也,臟厥為難治。
仲景少陰四逆湯,又有四逆散,何也?
答曰:大抵少陰不可便用熱藥且如少陰病亦有表熱者仲景謂之晚發熱,用麻黃細莘之類以發汗終不成少陰證,便不發汗耶?
少陰四肢冷,亦有內熱者,仲景四逆是也
四逆湯用附子,而四逆散主四逆,而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已上病皆熱證耳。
·劉完素·六書厥逆
氣逆衝上,火氣炎上故也。
屈伸不便厥逆禁固陰水主於清淨,故病寒則四肢逆冷,而禁止堅固舒卷便利,故冬脈沉短以敦病之象也。
或病寒尚微而未至於厥逆者,不可以為熱,或熱甚成陽厥者,不可以為寒。
然陰厥者原病脈候,皆為陰證,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全無陽證。
陽厥者,原病脈證皆為陽證,熱極而反厥,時復反溫,雖厥而亦煩渴譫妄身熱而脈數。
陽厥極深而至於身冷反見陰脈欲絕者,止為熱極而欲死。
俗皆妄謂變成陰病且曰陰陽寒熱反變而不可測,仍取陽主於生,陰主於死之說,急以火艾熱藥溫其表裡,助其陽氣,十無一生
俗因以為必死之證,致使舉世大懼,陰證,而疑似陰者,急以溫之,唯恐救之不及而反招暴禍,豈知熱病之將死者,鮮有逃於此證也!
殊不知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陰陽以平為和,而偏為疾。
萬物皆以負陰抱陽而生,故孤陰不長,獨陽不成
陽氣極盛陰氣極衰,則陽氣怫鬱陰陽偏傾而不能宣行,則陽氣畜聚於內,而不能營運四支,則手足厥冷,謂之陽厥
仲景曰:熱深則厥亦深,熱微則厥亦微。
又曰:厥當下之,下後厥愈,為裡熱已除。
故病熱甚則厥,又以失下則熱甚而反為陰證,非反變為寒病爾。
夫病之傳變者,謂中外上下經絡臟腑部分而傳變為病之邪氣,非寒熱陰陽之反變也。
《法》曰:陰陽平則和偏則病,假令陽實陰虛為病熱,若果變而為寒,則比之熱氣退去寒欲生時,陰陽平當愈豈能反變之為寒病歟?
雖瘧論言陰勝則寒陽勝熱者,謂裡氣與邪熱并之於表則陽勝發熱表氣與邪熱并之於裡則為陰勝寒慄由表氣虛而裡氣熱亢則害承乃制故反戰慄,大抵本熱非寒病也,或傷寒寒熱往來者,由邪熱在表而淺邪惡其正,故惡寒,邪熱在裡而深,邪甚無畏,物惡其極,故不惡寒而反惡熱表裡進退不已故為寒熱往來此氣不并表裡,故異於瘧,而寒熱微,皆熱傳於表裡陰陽,而非病氣寒熱陰陽反變也。
或病熱而寒攻過極陽氣損虛,陰氣甚而反為寒者,因藥過度而致之非自然寒熱之反變也,夫六氣變亂而為病者,乃相兼而同為病風熱燥同多兼化也,寒濕性同多兼化也,性異而兼化者鮮矣。
或制甚而兼化者,乃虛象火熱甚,而水化制之,反為戰慄者。
大抵熱甚而非寒氣,故渴為熱在裡,而寒戰反渴引飲也。
又如以火煉金熱極而反化為水,雖化為水止熱極而為金汁也。
燥熱太甚,而腸胃鬱結,飲冷過多痞隔不通留飲不能傳化浸潤寒極畜於胃中,燥熱太甚,鬱於胸腹,而䐜脹滿煩渴不已,反令胃膈冷痛,嘔噦漿水,而水漿難下。
欲止其渴而強飲於水,則滿痛嘔噦轉甚,而渴亦不已不強飲之,則煩渴不可以忍,令人煩冤悶絕,但欲死,若誤治之,即死不治為難已。
用大承氣湯熱下咽腸胃鬱結痞膈即得宣通,而留飲傳化浸潤寒濕散去,腸胃之外,得其潤澤,熱退而煩渴滿痛嘔噦遂止須臾得利而已矣。
然而病諸氣者,必有所因病本熱而變為寒者,實亦鮮矣。
大凡陽實,則脈當實數而身熱煩渴熱甚,則為陽厥至極則身冷脈微而似陰證,以至脈絕而死。
陽病陰脈者死,謂其脈近乎絕也。
病雖熱甚不已,則必須厥冷而脈微,以至身泠脈絕而死。
或病本熱勢太甚,或按法治之不已者,或失其寒藥調治,或因失下,或誤服熱藥,或誤熨烙熏灸以使熱極而為陽厥者,以承氣湯之類寒藥下之,熱退而寒得宣通,則厥愈矣,慎不可用銀粉、巴豆性熱大毒丸藥下之,而反耗陰氣衰竭津液,使燥熱甚而懊憹、喘滿、結胸腹痛下利不止,血溢血泄,或為淋閟發黃,驚狂譫妄
諸熱變證,不可勝舉由此為破癥瘕堅積之藥,非下熱養陰之藥也。
古人謂治傷寒熱病,若用銀巴豆之類丸藥下之,則如刀劍刃人也。
及嘗有陽厥而尚不下以至身冷脈微而似陰,證反誤以熱藥投之,病勢轉甚,身冷脈微而欲絕唯心胸微煖昏冒不知人事不能言,主病者欲以煖藥急救其陽,恐陽氣絕而死也。
不知此因熱極失下,反又溫補而致之,若又以熱藥助其陽氣,則陰氣暴絕陽氣亦竭而死,陽氣何由生也?
或曰何不急下之?
答曰:此陽勝伐陰而陰欲先絕,則陽亦將竭,於此時而下之,則陰陽俱絕而立死,不救亦死。
但及於期則緩而救之,則當以寒藥養陰退陽,但不令轉瀉,若得陰氣漸生,則可救也,宜用涼膈一服陰氣可以漸生。
何以知之?
蓋以候其心胸溫煖漸多,而脈漸生爾。
終日三服,其脈主至沉數而實,身表復煖而唯厥逆,與水善飲,有時應人之問,譫妄而舌強難言,方以調胃承氣湯下之,或獲汗而愈。
所謂寒藥反能生脈而令身煖者,由陽實陰虛,欲至於死,身冷脈微,今以寒藥養陰退陽,而復不至於死故也。
大凡治病必先明其標本,標為上首,本乃根元,故經言先病為本,後病為標,標本相傳,先以治其急者。
又言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故病氣為本,受病經絡臟腑為標。
標本微甚,治之逆從不可不通也。
故經言知逆與從,正行無間明知標本萬舉萬當
不知標本,是謂妄行陰陽逆從標本之謂道也,斯其理歟!
一陽一陰病,發驚駭、背痛、噫欠名風厥
蓋胃土肝木為木尅土,風勝濕,不制腎水,故令上逆,遠志散主之。
《成無己·明理論厥逆
傷寒四逆何以明之?
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溫者是也
積涼成寒,積溫成熱,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傷寒始者邪在皮膚,當太陽陽明受邪之時,則一身手足盡熱,當少陰太陰受邪之時,則手足自溫,是表邪漸緩而欲傳裡也。
《經》曰:傷寒四五日,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太陽之受邪傳少陽也,傷寒脈浮,手足自溫者,是為繫在太陰少陽邪傳太陰也。
是知邪氣在半表半裡手足不熱而自溫也。
至於邪傳少陰,為裡證已深,雖未至厥而手足又加之不溫是四逆也。
若至厥陰,則手足厥冷矣。
《經》曰:少陰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方用柴胡枳實芍藥甘草四者,皆是寒冷之物,而專主四逆之疾,是知四逆非虛寒之證也。
有四逆諸湯,亦治四逆手足寒方用乾附子熱藥者,厥有旨哉,若手足自熱而至溫,從四逆而至厥者,傳經之邪也,四逆散主之。
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者是陰經受邪,陽氣不足,可用四逆湯溫之,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四逆與厥相近而非也。
《經》曰:諸四逆厥者不可下是四逆與厥有異也。
吐利煩躁四逆者死,是惡見其四逆也。
診視之間熟詳究之!
傷寒厥者,何以明之?
厥者冷也,甚於四逆也。
《經》曰:厥者陰陽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陽氣內陷熱氣逆伏,而手足為之冷也。
《經》曰: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是知內陷者手足為厥矣。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亦是言發動其熱也。
先熱而後厥者,熱伏於內也,先厥而後熱者陰退陽氣得復也,若始得之便厥者,則是陽氣不足陰氣勝也。
大抵厥逆為陰所主寒者多矣,而又有進退之別。
《經》曰: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
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厥四日,厥少熱多,其病自愈
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病至厥陰傳經盡也,當是之時,陽氣勝陰,厥少熱多,其病則愈。
若或陰氣反勝,陽不得復,厥多熱少,其病則逆。
厥為陰氣,至熱為陽氣復也,至於下利,則曰先厥後發熱,而利必自止,見厥復利
厥者復為熱,為陽氣得復而利必自止,熱者便為厥,是陰氣還勝也,故復下利矣。
諸陽受氣胸中邪氣客於胸中鬱鬱留結則陽氣不得敷布手足為之厥。
《經》曰: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饑不能食,病在胸中吐之者是矣。
厥為陰之盛也,若更加惡寒而踡者,陰氣盛極難制。
《經》曰:少陰惡寒,身踡而利,手足厥冷不治,是厥冷之逆者,神丹其能生乎?
·張從政·儒門事親《論厥逆近世差元說》
厥之為狀,手足膝下或寒或熱也。
舉世腳氣寒濕之病,豈知內經中無腳氣之說。
王太僕亦云:本無腳氣後世廣飾方論而立此名,古方謂厥者,即今所謂腳氣也。
然厥當分二種,次分五臟
所謂二種者,有寒厥,又有熱厥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熱厥手足熱也,寒厥手足寒也。
陽經起於足指之表,陰經起於足心之下,陽氣勝,足下陰氣勝,足下寒。
又曰:陽主外而厥在內陰主內而厥在外若此者,陰陽氣逆而上行故也。
春夏則陽多陰少,秋冬則陰壯陽衰,人或恃賴壯勇縱情嗜慾,於秋冬時則陽奪於內,精氣下溢,邪氣上行陽氣既衰,真精又竭,陽不榮養陰氣獨行,故手足寒發寒厥也。
人或醉飽入房,氣聚於脾胃,主行津液陰氣虛,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精氣竭,精氣竭則四肢不榮,酒氣穀氣相薄,則內熱而溺赤,氣壯而慓悍腎氣既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熱發而為熱厥也。
厥亦有令人腹暴滿不知人者,或一二日稍知人者,或卒然悶亂無知覺者,皆因邪氣亂,陽氣逆,是少陰腎脈不至也。
腎氣微少精血奔逸使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助,令身不仁,又五絡皆會於耳中,五絡俱絕,則令人身脈皆動而形體無所知,其狀如尸故曰尸厥,有涎如曳鋸,聲在喉咽中為痰厥手足搐搦者為風厥,因醉而得之為酒厥,暴怒得之為氣厥,骨痛爪枯為骨厥,兩足指攣急,屈伸不得爪甲枯結為臂厥身強直如椽者為肝厥,喘而惋者,狂走攀登陽明厥,皆氣逆所為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