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四十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

 第二百四十二卷目录

 张姓部列传十
  辽
  张砺       张俭
  张孝杰      张琳
  宋一
  张令铎      张从恩
  张永德      张美
  张廷翰〈冀州人〉 张霭
  张直       张琼
  张铎       张锡
  张铸       张昭
  张澹       张廷翰〈泽州人〉
  张藏英      张勋
  张晖       张保续
  张延通      张思钧
  张谔       张茂直
  张去华      张雍
  张峤       张洎
  张平       张遁
  张文旦      张秉
  张禹圭      张进
  张逊       张适
  张观       张崇贵
  张继能      张宏
  张鉴       张咏
  张齐贤      张煦
  张昭允      张岐
  张拱       张凝
  张士逊      张旦
  张质       张佶
  张颍

氏族典第二百四十二卷

张姓部列传十

张砺

《辽史·张砺传》:砺,磁州人,初仕唐,为招讨判官,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及敬达败,砺入契丹。后太宗见砺刚直,有文彩,擢翰林学士。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会同初,升翰林承旨,从太宗伐晋。入汴,诸将萧翰、麻答辈肆杀掠,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顷之,车驾北还,至栾城崩。时砺在恒州,萧翰与麻答以兵围其第,砺出见翰。趣令锁之。是夕,砺恚愤卒。

张俭

《辽史·张俭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馀事。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开泰中,累迁同知枢密院事。太平五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移镇大同。六年,入为南院枢密使,拜左丞相,封韩王。帝不豫,受遗诏辅立太子,是为兴宗,拜太师、中书令,加尚父,徙王陈。俭在相位二十馀年,裨益为多。致政归第。重熙十二年薨。

张孝杰

《辽史·张孝杰传》:孝杰,建州永霸县人。家贫,好学。重熙二十四年,擢进士第一。清宁间,累迁枢密直学士。咸雍初,坐误奏事,出为惠州刺史。俄召复旧职。三年,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加工部侍郎。八年,封陈国公,为北府宰相。大康元年,赐国姓。明年,乙辛谮皇太子,孝杰同力相济。及乙辛受诏按皇太子党人,诬害忠良,孝杰之谋居多。乙辛荐孝杰忠于社稷,帝谓孝杰可比狄仁杰,赐名仁杰。六年,既出乙辛,上亦悟孝杰奸佞,寻出为武定军节度使。坐私贩广济湖盐及擅改诏旨,削爵,贬安肃州,数年乃归。大安中,死于乡。乾统初,剖棺戮尸。

张琳

《辽史·张琳传》:琳,沈州人。幼有大志。寿隆末,为秘书中允。天祚即位,累迁户部使。顷之,擢南府宰相。及中京陷,天祚幸云中,留琳与李处温佐魏国王淳守南京。处温父子召琳,欲立淳为帝。琳有难色,亦勉从之。淳既称帝,诸将咸居权要,琳独守太师,十日一朝,平章军国大事。阳以元老尊之。实则不使与政。琳由是郁悒而卒。

宋一


张令铎

《宋史·张令铎传》:令铎,棣州厌次人。少以勇力隶军伍。后唐清泰中,补宁卫小校。晋初,改隶奉国军。汉乾祐中,从周太祖平河中,以功迁奉国军指挥使。广顺初。累迁本军左厢都指挥使。从世宗征淮南,加常州防禦使。恭帝即位,授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领武信军节度使。令铎本名铎,以与河中张铎同姓名,故赐今名。宋初,迁马步军都虞候。建隆二年,出为镇宁军节度。帝为皇弟兴元尹光美娶其第三女。开宝二年,来朝。明年春,卒。令铎性仁,尝语人曰:我从军三十年,大小四十馀战,多摧坚陷敌,未尝妄杀一人。及卒,人多惜之。子守正,至内园使。守恩,累迁崇仪使、知泰州,卒。录其子奉礼郎永安为大理评事,后至殿中丞。

张从恩

《宋史·张从恩传》:从恩,并州太原人。父存信,振武军节度。从恩幼,颇无赖,晋祖镇河东,为少帝娶从恩女。晋初,以外戚擢为右金吾卫将军,改刺贝州。历枢密副使、宣徽南院使,判三司。安从进叛,以从恩为行营兵马都监。少帝嗣位,襄阳平,迁检校太尉、开封尹,充东京留守。少帝自邺归汴,改邺都留守。明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岁,契丹将赵延昭据甘陵,命从恩为贝州行营都部署。开运初,改天平军节度。契丹复扰边,命将北征,以从恩充北面行营都监。二年,移镇晋州,又改潞州。及契丹入汴,从恩弃城而去。汉祖至汴。从恩惶惧不敢出。寻拜右卫上将军,奉朝请。周初,迁左金吾卫上将军。世宗嗣位,加检校太师,封褒国公。宋初,改封许国公,久之,以病免。乾德四年,卒,年六十九。

张永德

《宋史·张永德传》:永德,字抱一,并州阳曲人。家世饶财。曾祖丕,尚气节。父颖事晋至安州防禦使。永德四岁,母马氏被出,育于祖母,事继母刘,以孝闻。周祖初为侍卫吏,与颖善,乃以女妻永德。周祖为枢密使。表授供奉官押班。周祖登位,封永德妻晋国公主,授永德左卫将军,加驸马都尉、领和州刺史,擢殿前都虞候、领恩州团练使,俄迁殿前都指挥使、泗州防禦使。显德元年,契丹来侵。世宗亲征,时太祖与永德各领兵分进,大捷。以永德领武信军节度。师还,徙义成军节度,擢为殿前都点检。四年,授检校太尉、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恭帝嗣位,移忠武军节度。太祖即位,授武胜军节度。太平兴国二年来朝,拜左卫上将军。六年,进封邓国公。雍熙中,连知沧、雄、定三州。端拱元年,拜安化军节度。召还,为河北两路排阵使。二年,丁内艰,起复。淳化初,知镇州。二年,改泰宁军节度,出判并州。太宗初即位,诏群臣出入,不得赍货邀利。永德在太原,尝令亲吏贩茶规利,为转运使王嗣宗所发,罢为左卫上将军。真宗即位,进封卫国公,判左金吾街仗事。咸平初,授太子太师,分司西京。三年,授检校太师、彰德军节度、知天雄军。是秋卒。孙文蔚虞部员外郎,文炳殿中丞。

张美

《宋史·张美传》:美,字元圭,贝州清河人。少善书记,初为左藏小吏,以强干闻。三司荐奏,出为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澶渊,每有求取,必曲为供给,徙为濮州马步军都虞候。世宗即位,召为枢密承旨。时宰相景范,被疾,命美权判三司。世宗北征,为大内都部署。师还,为左监门卫上将军,充宣徽北院使,判三司。美强力有心计,周知其利病,每有所条奏釐革,上多可之。宋初,加检校太尉。拜定国军节度。乾德五年,移镇沧州。太平兴国初来朝,改左骁卫上将军。八年,以本官致仕。雍熙二年,卒,谥恭惠。子守瑛,供备库使。孙士宗,内殿承制,士禹为崇班,士安阁门祗候,士宣礼殿副使。

张廷翰

《宋史·张廷翰传》:廷翰,冀州信都人。父慎图,仕周为兵部郎中。廷翰少慷慨,有智略,善骑射。晋天福中,冀州刺史张建武召补牙校,后为本州刺史。为政宽厚简易,民甚爱之。显德中,历棣、海、沂三州团练使,屡率兵败淮人,移莱州。宋初,又历冀、亳二州。乾德二年卒。

张霭

《尚友录》:霭,字伯云,浦城人。为侍御史,太祖方弹雀于后苑,霭急请入奏事,及见所奏乃常事,帝怒曰:此小事,何急如此。霭曰:亦急于弹雀。帝色愈厉,以斧柄撞其口,堕两齿。霭跪而徐拾之,帝曰:汝欲讼朕耶。霭曰:臣不能讼,自有史官书之耳。帝大悔,赐霭缣百匹。

张直

《万姓统谱》:直,濮州范县人。有孝行。后唐庄宗时累官监察御史里行。明宗天成中拜为右补阙,直史馆撰《庄宗实录》。清泰中预修《明宗实录》,迁御史中丞,后晋天福初从幸汴州,宰相桑维翰荐为翰林学士。开运中,修《唐书》成,加金紫阶,至宋初,拜吏部尚书,封郑国公。

张琼

《宋史·张琼传》:琼,大名馆陶人。世为牙中军。琼少有勇力,善射,隶太祖帐下。周显德中。太祖攻寿春,乘皮船入城濠。城上车弩遽发,琼亟以身蔽太祖,矢中琼股,死而复苏。太祖壮之。及即位,擢典禁军。累迁殿前都虞候,嘉州防禦使。琼性暴无机,多所凌轹。时史圭、石汉卿方用事,琼轻侮之。二人衔之切齿,发琼擅乘官马,纳李筠隶仆,畜部曲百馀人,恣作威福。建隆四年,召讯琼。琼不伏,太祖怒,令击之。汉卿即奋铁挝乱下,气垂绝,曳出,遂下御史案鞫之。狱具,赐死。太祖旋闻家无馀财,甚悔之。因责汉卿,擢其兄进为龙捷副指挥使。

张铎

《宋史·张铎传》:铎,河朔人,少以材武应募隶军籍。汉初,领澧州刺史。广顺初,为奉国左厢都指挥使,领永州。会改奉国为虎捷,铎仍领其职,出为密州防禦使,改亳州。三年,授镇国节度,加检校太傅。世宗初,移彰义军,加检校太尉。显德三年,又移河中尹、护国军节度。宋初,加检校太师,俄复镇泾州,太宗即位。命判左金吾街仗。及驾征河东,以铎为京城内外都巡检,鄜州刺史。雍熙三年,卒。子熙载至左千牛卫大将军。

张锡

《宋史·张锡传》:锡,福州闽县人。梁末,刘君铎任棣州刺史,辟为军事判官。同光末。为淄川令,不畏强禦,专务爱民,宰相冯道,奏召为监察御史,出为陕、虢观察判官。晋开运二年,拜右补阙,历浚仪令、司门驾部二郎中,以清节闻。周显德中,以老疾求解官,授右谏议大夫致政。宋初,改给事中。锡无子,往依乡人邓州观察判官黄保绪。建隆二年,卒。

张铸

《宋史·张铸传》:铸,字司化,河南洛阳人。性清介,不事生产,梁贞明三年举进士。仕后唐,历起居郎。明宗初,转金部郎中。晋少帝即位,改河南令。开运二年,召为秘书少监,转右庶子。周广顺初,为左谏议大夫。显德三年,改秘书监、判光禄寺。宋初,加检校刑部尚书。建隆四年,卒。铸美姿仪,善笔札。及卒,身无兼衣,家人鬻其服马、园圃,以葬。

张昭

《宋史·张昭传》:昭,字潜夫,本名昭远,避汉祖讳,止称昭。自言汉常山王耳之后,世居濮州范县。祖楚平,寿张令。楚平生直,即昭父也。初,楚平赴调长安,值巢寇乱,不知所终。直幼避地河朔,既冠,徒行丐食,求父,不能得。发哀行服,躬耕海滨,时号逍遥先生。昭通经史,躬耕负米以养亲。后唐庄宗入魏,昭携文谒兴唐尹张宪,宪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加监察御史里行。庄宗及难,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应之,宪死。彦超逼昭为榜安抚军民。事宁,以昭为北京留守推官。天成三年,改安义军节度掌书记,迁都官员外郎,知制诰。长兴二年,丁内艰,居丧哀毁。服除,改职方员外郎,充史馆修撰。清泰中,改驾部郎中,迁中书舍人。二年,召判史馆。三年,迁礼部侍郎,改御史中丞。晋天福二年,改户部侍郎,宰相桑维翰荐为翰林学士,直卒。归西洛。五年,服阕,召为户部侍郎。改兵部侍郎。八年,迁吏部。开运三年,拜尚书右丞,判流内铨。汉初,复为吏部侍郎。乾祐二年,加检校礼部尚书。周广顺初,拜户部尚书。子秉阳,为翟阳主簿,抵罪,昭自以失教,奉表引咎,左迁太子宾客。岁馀,复旧官。恭帝即位,封舒国公。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礼毕,进封郑国公,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卒。昭博通学术,书无不览。子秉图进士及第,秉谦至尚书郎。

张澹

《宋史·张澹传》:澹,字成文,其先南阳人,徙家河南。澹幼而好学,有才藻。晋开运初,登进士第。解褐校书郎,历左拾遗、礼部员外郎。出为洛阳令,秩满,授吏部员外。周恭帝初,拜右司员外郎、知制诰。建隆二年,加祠部郎中,通判泰州、梓州。开宝初,就转仓部郎中。四年,知制诰。六年,权直学士院。七年,权点检三司事,疽发背卒。澹美风仪,善谈论,历官釐务,所至皆治。

张廷翰

《宋史·张廷翰传》:廷翰,泽州陵川人。初为汉祖亲校。汉祖入汴,补内殿直。周初,改护圣指挥使。显德末,改殿前都虞候。宋初,领开州刺史。乾德中,兴师伐蜀,以廷翰为归州路行营马军都指挥使,随刘廷让进讨,廷让顿兵白帝庙西,俄而武守谦率所部来战,廷翰引兵击,败之,乘胜拔其城。蜀平,领彰国军节度。开宝二年,卒。

张藏英

《宋史·张藏英传》:藏英,涿州范阳人,自言唐相嘉贞之后。唐末,举族为贼孙居道所害。藏英年十七,仅以身免。后逢居道于豳州市,引佩刀刺之,不死,为吏所执。帅赵德钧壮之,以补牙职。后闻居道避地关南,乃求为关南都巡检使。至则微服携铁挝,匿舍侧,伺其出击之,仆于地,齧其耳啖之,遂禽归。设父母位,缚居道于前,号泣鞭之,脔其肉,经三日,刳其心以祭。燕、蓟间目为报仇张孝子,航海归周,世宗即位,授德州刺史。未几。以为缘边招收都指挥使。改濮州刺史。征瓦桥关,为先锋都指挥使,改关南排阵使。宋初,迁瀛州团练使,并护关南军。建隆三年,卒于治所。

张勋

《宋史·张勋传》:勋,河南洛阳人。晋开运中,事景延广为典客,延广表为供奉官。周世宗将征淮南,以勋为申州缘淮巡检,监光州军,充内外巡检。迁内园副使。及征瀛、莫,以为霸州兵马都监,李重进叛,诏与石守信、李处耘先率兵进讨,以勋为兵马都监,迁毡毯使。讨朗陵,充前军兵马都监。荆湖平,以功就拜衡州刺史。乾德初,克彬州,以勋为刺史。五年,代归,至扬州卒,录其子廷敏为殿直。勋性残忍好杀,每攻破城邑,但扬言曰且斩。将赴衡州,州民皆涕泣相谓曰:张且斩至矣,吾辈何以安乎。

张晖

《宋史·张晖传》:晖,幽州大城人。后唐清泰初,隶控鹤军。晋开运末,为弩手指挥使。汉祖入汴,晖迎于荥阳,授怀州刺史,改郢州。周广顺初,改沂州。三年,吏民诣阙举留,俄改冀州。宋初,从征泽、潞,为行营壕砦使,先登陷阵。事平,迁华州团练使,在郡颇有治状。建隆二年。朝廷议伐蜀,迁凤州团练使。乾德二年,充西川行营先锋都指挥使。督兵开大散关路。十二月,至青泥岭,卒,录其孙永德为三班借职。

张保续

《宋史·张保续传》:保续,字嗣光,京兆万年人。父洪,唐左武卫上将军,保续以荫补太庙斋郎。梁贞明中,选充四方馆通事舍人。后唐天成初,领瓜州官告国信副使。晋天福中,历太府、光禄二少卿职。开运二年,契丹入寇,杜重威等率兵禦之。命保续驰骑往来军中谕机事。明年。契丹犯阙,被驱北徙,留范阳,岁馀逃归。汉乾祐初,出为陇州防禦使。周祖革命,召为东上閤门副使。累迁引进副使、知閤门事。世宗即位,进秩东上閤门使。从征淮南,以功迁判四方馆事。宋初,迁卫尉卿,判四方馆、客省、閤门事。保续性介直,俭素,在閤门前后四十年,善宣赞辞,令听者倾耸。累使藩国不辱命。历事六朝,未尝有过。从征李筠,以足疾留河内,后归京师。建隆二年,卒。

张延通

《宋史·张延通传》:延通,潞州潞城人。父彦成,周右金吾卫上将军。延通性颖悟,有才干,荫补供奉官。宋初,历通事舍人,迁东上閤门副使。开宝中,为西川兵马都监。太祖以蜀寇未平,命同内客省使丁德裕领兵屯蜀部。德裕颇专恣,延通面质其短,德裕衔之。归阙,太祖待德裕稍薄。德裕颇疑惧,遂奏延通尝对众言涉指斥,且多不法事。太祖怒,即收延通下御史台鞫之,延通抗对不逊,遂斩之,时开宝二年也。

张思钧

《宋史·张思钧传》:思钧,邢州沙河人。祖中正,汉泽州刺史。思钧少善击剑、挽强,善博奕。初应募为卒,晋开运间,迁广锐军使。周广顺初,为南北两关巡检。宋初,补龙卫指挥使。乾德中,以劳秩迁都虞候。太平兴国初,屯定州,领兵援磁窑,战败其众,领河州刺史。雍熙三年,边人寇河间,刘廷让会战君子馆,命思钧翼从,援兵不至,败绩,陷留军中。端拱初,自契丹逃归,授澄州刺史、知齐州。至道中,改鄜延巡检使。真宗即位,徙益州钤辖。咸平中,以王钧之乱,出兵保绵州。贼陷汉州,思钧进攻,克之。巴西尉傅翱有善马,求之,不与,思钧恃功,斩之。上闻其事,召付御史台鞫治,削籍流封州。六年,起为左司禦率府率、考城监军。景德二年,为西京水北都巡检使,俄分司西京,召授唐州防禦副使,徙郑州。大中祥符四年,卒。子承恩,为三班奉职。思钧起行伍,征讨稍有功。质状小而精悍,太宗尝称其楼罗,自是人目为小楼罗焉。

张谔

《宋史·张秉传》:秉父谔,字昌言,南唐秘书丞、通判鄂州。宋师南伐,与州将许昌裔叶议归款,授右赞善大夫。蜀平,选知阆州。太平兴国中,除西川转运副使。累迁荆湖、江、浙等道制置茶盐副使。

张茂直

《宋史·张茂直传》:茂直,字林宗,兖州瑕丘人。父延升,以经术教授乡里。茂直励志于学。开宝二年,登进士第,解褐海州推官,进司农寺丞。通判静安军。扈蒙荐其才,改秘书丞。参知政事李至称其端实,命入益王元杰府为记室参军。端拱元年,改度支员外郎,三迁本曹郎中。改秘书少监,出知颍州。咸平四年,卒。子成列,端拱二年进士及第;成务,比部员外郎。

张去华

《宋史·张去华传》:去华,字信臣,开封襄邑人。幼励学,敏于属辞,以荫补太庙斋郎。周世宗平淮南。去华著《南征赋》《治民论》,献于行在。召试,授御史台主簿。属三院议事,不得预坐。即弃官归。建隆初,携文游京师。明年,举进士甲科,拜秘书郎,右补阙,通判道州。代还,知磁、乾二州,迁起居舍人、知凤翔府。历左司员外郎、礼部郎中。太平兴国七年,为江南转运使。雍熙中,王师讨幽州,命掌河北转运事。迁秘书少监、知许州。真宗嗣位,拜左谏议大夫,迁给事中、知杭州。咸平二年,徙苏州。景德元年,改工部侍郎致仕。三年,卒。去华美姿貌,善谈论,有蕴藉,颇尚气节。子师古为国子博士,师锡殿中丞,师颜国子博士。

张雍

《宋史·张雍传》:雍,德州安德县人。治《毛氏诗》。开宝六年中第,释褐东关尉。太平兴国初,召改将作监丞、知南雄州。迁太子右赞善大夫。雍熙初,为秘书丞,迁右补阙。端拱初,转工部郎中,出为淮南转运使。淳化初,迁太府少卿。二年,加右谏议大夫。三年,充户部使,出知梓州。五年,青城民李顺作乱,遣其党杨广将众围梓潼。雍与监军卢斌固守不动。贼长围八十馀日,会王继恩遣石知颙来援,始溃去,擢给事中。至道二年,改工部侍郎,转礼部、刑部、户部,出知凤翔府。景德初,权知开封府事。三年,改兵部侍郎、同知审官院。明年,车驾朝陵,判留司尚书省,出知邓州。大中祥符元年,请老,以尚书右丞致仕,卒。雍性鄙吝,莅事勤恪。子太冲,官殿中丞。

张峤

《万姓统谱》:峤,字景山,崇安人。太傅霭之长子也。五季之乱,隐于武夷之阳,渔钓自适,无仕进意。会父霭仕周为蕲州刺史,唐主闻之,遣吏召峤,不就。遂拘以往,后江南国灭,归宋,尝通判歙州,适庐山。卢绛窃发,峤与太守龚慎仪设方略禦之。时贼势方盛,郡兵单弱,或请少避,峤不听,曰:吾不敢负国,有死战而已。盗亦随息。后官至司门员外郎,请老归里,寻诏入朝。太平兴国间,充右赞善大夫,知博州,迁御史中丞,累赠工部尚书。弟岐子放。

张洎

《宋史·张洎传》:洎,滁州全椒人。曾祖旼,澄城尉。祖蕴,泗上转运巡官。父煦,滁州司法掾。洎少有俊才,博通坟典。江南举进士,解褐上元尉,擢监察御史。洎自以论事称旨,遂肆弹击无所忌,大臣游简言等嫉之。擢工部、礼部员外郎、知制诰。迁中书舍人、清辉殿学士,参预机密。洎旧字师黯,改字偕仁。太宗即位,以其文雅,选直舍人院,使高丽,复命,改户部员外郎。太平兴国四年,出知相州。明年,徙贝州,又知相州,代还。知译经院,迁兵部员外郎、礼、户二部郎中。雍熙二年,同知贡举。端拱初。迁太仆少卿、同知京朝官考课,拜右谏议大夫、判大理寺。又充史馆修撰、判集贤院事。淳化中,擢拜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与苏易简不协,及易简参知政事,洎多攻其失。既而易简罢,即以洎为给事中、参知政事,与寇准同列,政事一决于准,无所参预。专修时政记,甘言善柔而已。后因上嫉准专恣,恩宠衰替。洎虑一旦同罢免,因奏事,大言寇准退后多诽谤,准由是罢。未几,洎病在告,满百日,力疾请对,方拜,踣于上前,诏改刑部侍郎,罢知政事。奉诏呜咽,疾遂亟,十馀日卒。洎风仪洒落,文采清丽。性险诐,好攻人之短。尤善事内官。性鄙吝,虽亲戚无所沾。及子安期,至国子博士;方回,后为虞部员外郎。方回子怀玉,赐进士及第,大理寺丞,秘书校理。

张平

《宋史·张平传》:平,青州临朐人。弱冠寓单州,依刺史罗金山。金山移滁州,署平马步都虞候。秦王廷美领贵州,复署为亲吏,太宗以属徐帅高继冲,继冲署为镇将。太宗即位,召补右班殿直,迁供奉官、监阳平都木务。改崇仪副使。雍熙初,召还,同知三班事,迁如京使。三年,改西上閤门使,又改客省使。四年,为盐铁使。平掌阳平署积年,是秋,闻陜西转运使发其旧为阳平,忧恚成疾而卒。子从式,累官文思使。

张遁

《宋史·辛文悦传》:张遁,与太宗同学校,太平兴国中,诣阙自言,起家为主簿。

张文旦

《宋史·辛文悦传》:张文旦,与太宗同学校,太平兴国中,诣阙自言,起家为主簿。

张秉

《宋史·张秉传》:秉,字孟节,歙州新安人。举进士,仪状丰丽,属词敏速,善书翰,太宗喜之,擢寘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宣州。迁监察御史,知郑州。召还,直昭文馆,迁右司谏。为右计司河南西道判官,俄换盐铁判官、度支员外郎、知制诰、判吏部铨、知审官院。迁工部郎中。真宗嗣位。进左谏议大夫,连知颍、襄二州。徙凤翔府,改江陵。丁母忧,起复,知河南府。景德初,徙知滑州,拜工部侍郎、通进银台司,纠察在京刑狱。出知永兴军府,会祀汾阴,为东京留守判官,转礼部侍郎,加枢密直学士,复知并州。徙相州。九年,复紏察在京刑狱,卒。秉典藩府,无显赫誉,临事少断,多与宾佐博奕。虽久践中外,然无仪检,好谐戏,人不以宿素称之。

张禹圭

《宋史·张铎传》:铎子熙载,熙载子禹圭,字天赐,粗知书,有方略,幼事太宗藩邸,即位,补东西班承旨,改殿直。以材勇擢居禁卫,殿前散祗候都虞候。咸平初,授内殿直都虞候,领恩州刺史。三年,出为滁州刺史,知洺、瀛、霸三州,徙岚州。景德初,授高阳关行营副都部署。知石州,徙代、兖州,又移澶州,颇勤政治。就拜洺州团练使,寻知广信军。天禧初,复为高阳关副都部署。明年召还,卒。

张进

《宋史·张进传》:进,兖州曲阜人,拳勇善射。太祖亲选勇士,以补控鹤官,积劳至御龙弩直都虞候、领恩州刺史。至道中。太宗尝幸内厩,进以亲校执钺前导,体质魁岸,迥出侪辈。太宗熟视异之,擢为天武右厢都指挥使。咸平三年,迁侍卫步军都虞候,徙天雄军部署。会河决郓州,发丁男塞之,命进董其役,凡月馀毕,诏褒之。移并、代副都部署。景德元年,卒。子元晋,至内殿崇班、閤门祇候。天禧末,录其次子元素为三班借职。

张逊

《宋史·张逊传》:逊,博州高唐人。数岁丧父,随母归魏仁浦家,驸马都尉咸信,其异父弟也。太宗在晋邸,召隶帐下。太平兴国初,补左班殿直,再迁香药库使。雍熙三年,为度支使。端拱二年,授宣徽北院使。未几,兼枢密副使、知院事。与同列寇准不协,每奏事,颇相矛盾。太宗恶之,下诏切责,逊左降右领军卫将军,准亦罢职。会西蜀李顺为乱,诏发兵进讨,命逊为右骁卫大将军、知江陵府,至郡。数月,卒。子敏中,初补供奉官,累至比部郎中。次子虚中,至閤门祗候。敏中子先,进士及第。

张适

《宋史·牛冕传》:张适,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任藩郡,有治绩,以廉敏称。为水部员外郎、知鄜州。获对,太宗喜其词气俊迈。改京东转运副使,加直集贤院。徙西川转运使,坐贬,后起为彰信军节度副使、知淮阳军,卒。

张观

《宋史·张观传》:观,字仲宾,常州毗陵人。在江南登进士第。归宋,为彭原主簿。太平兴国初,移兴元府掾,调鸡泽主簿,特授忠武掌书记,就改观察判官,召拜监察御史,充桂阳监使。献所业文,赐进士及第,以为度支判官。岁馀,迁左司,改盐铁判官。出为诸路茶盐制置副使,改知黄州,迁扬州,皆有善政,召为三司河东道判官。出知道州,移广南西路转运使,卒于桂州。观广览《汉》《史》,雅好论事,辞理切直,有古人之风焉。

张崇贵

《宋史·张崇贵传》:崇贵,真定人。太祖时为内中高品,稍迁殿头。太平兴国中,以善射选为禦带。端拱初,补内供奉官。淳化四年,命管勾鄜延屯兵,守绥州。至道元年,进崇仪副使、内侍右班副都知。二年,命为灵、环、庆州、清远军路监军,又为排阵都监。真宗立,拜洛苑使、右班都知、管勾并州军马。还,加六宅使。咸平元年,又命管勾鄜延屯兵,泊延安,改驻泊都监,又为钤辖。四年,诏归。俄领奖州刺史,复涖鄜延,仍制置沿边青白盐事。景德元年,赵保吉死,其子德明尚幼,崇贵移书谕朝廷恩信,德明请俟释服禀命。诏书慰抚。三年九月,以德明誓表来上,崇贵因请入朝,许之。以功拜皇城使、内侍左右班都知,领博州团练使。四年,车驾上陵,次琼林苑,崇贵对于苑中,即命为行宫使。是秋,复还延安。大中祥符元年,加昭宣使。崇贵久在边,善识羌戎情伪,西人畏服。二年,告归葬父母。许之。命为都钤辖,提举榷场。四年八月。卒。子承素,东染院副使。

张继能

《宋史·张继能传》:继能,字守拙,并州太原人。父赞,晋末为内班。继能,建隆初以黄门事禁中,太平兴国初为内品。从征河东,以劳迁高品。契丹入寇,命为高阳、镇、定路先锋都监。明年,败契丹于唐兴口,转殿头高品。雍熙中,夏州叛,命李继隆为银、夏都部署,以继能监军。端拱初,迁入内殿头,掌内弓箭库。淳化三年。迁内供奉官、灵环庆、清远军后阵都监。诣阙奏事,迁内殿崇班。未几,拜供备库副使,遣护环州屯兵,徙泾、原、仪、渭都巡检使。真宗即位,迁崇仪使、灵、环十州军兵马都监。咸平三年王均之乱,命为川陕两路招安巡检使。成都平,留为利州招安巡检,寻为邠宁驻泊都监。夏人寇清远军,继能在庆州,不时赴援,致陷城堡,又焚弃青冈砦,诏长流儋州。景德二年,会赦,还为内侍省内常侍,又为陕西捕贼巡检,改内殿崇班。从朝陵,为行宫四面巡检。四年。东封,留继能为京旧城内巡检钤辖。大中祥符二年,擢继能入内内侍省副都知。提点郡县主诸院事。三年。祀汾阴,留掌大内,俄领会州刺史。谒太清宫,为天书扶侍都监。七年。命为泾原仪渭、镇戎军两路钤辖。未几,徙鄜延都钤辖。九年,坐前护修庄穆皇后陵摧陷,左授西染院使,掌往来国信。天禧初,复西京左藏库使,坐事,降授西京作坊使,出为邠宁钤辖。继能自陈不愿外任,得掌瑞圣园,复为西京左藏库使、内侍右班副都知。未几,迁崇仪使,以衰老求解职,转内园使,掌琼林苑。五年,卒,子怀忠为大理寺丞,孙逖为三班奉职,逊为借职、春坊祗候。继能性沉密知兵,颇勇敢,善读书,然好治生。晚年急于聚蓄,众以此少之。

张宏

《宋史·张宏传》:宏,字巨卿,青州益都人。高祖茂昭,唐益、定节度使。曾祖元,易州刺史。祖持,蒲城令。父峭,平利令。宏,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为将作监丞,通判宣州。改太子中允、直史馆,迁著作郎,历左拾遗。六年,出为峡路转运副使,就加左补阙、会省副使,知遂州,以勤干闻,入为度支员外郎。雍熙中,改主客郎中、史馆修撰,充枢密直学士,拜枢密副使。端拱初,改工部侍郎,再为枢密副使。淳化二年,以吏部侍郎罢,俄判吏部。至道初,出知潞州。真宗即位,加工部尚书。咸平初,还朝,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駮司。二年,知登闻鼓院。四年,卒。录其子可久大理评事,可道太祝,可度奉礼郎。宏循谨守位,不求赫赫之誉,历践通显,未尝败事。可久至虞部员外郎,可道国子博士,可度太子中舍。

张鉴

《宋史·张鉴传》:鉴,字德明,瀛州团练使藏英之孙。父裔,以荫补供奉官。鉴本将家,幼能嗜学。太平兴国三年,擢进士第,释褐大理评事,升太子右赞善大夫、知婺州。还,拜监察御史。奉诏决狱江左,颇雪冤滞。历殿中侍御史,判三司度支、凭由催欠司。王明、李惟清荐其能,用为江南转运使。迁刑部员外郎,屯田郎中,改都勾院,擢拜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封駮司。淳化中,盗起西蜀,王继恩讨平之,而御军无政,其下恃功暴横。益州张咏密奏,请命近臣分屯师旅,即遣鉴与冯守规偕往。事平归朝,拜左谏议大夫。真宗即位,迁给事中。咸平初,改工部侍郎、出知广州。三年,移知朗州。景德初,卒。子士廉为殿中丞,士宗太子洗马,士程屯田员外郎。

张咏

《宋史·张咏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知崇阳县。再迁著作佐郎。以荐,为太子中允,迁秘书丞,乞掌濮州市征以便养。俄召还。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超拜虞部郎中。旬日,擢为枢密直学士。出知益州,恩威并用,蜀民畏而爱之。丁外艰,起复,改兵部郎中。真宗即位,加左谏议大夫。咸平初,入拜给事中。二年,同知贡举。是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五年,马知节自益徙延州,朝议择可代者。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归朝,复掌三班。咏中岁疡生脑,颇妨巾栉,求知颍州。真宗以其公直,有时望,命知并州。大中祥符三年,就转工部尚书。是秋,以江左旱歉,命充升、宣等十州安抚使,进礼部。上闻咏脑疡,令薛映驰驿代还,出知陈州。卒,谥忠定。咏刚方自任,为治尚严猛。少学击剑,慷慨好大言,乐为奇节。自号乖崖,以为乖则违众,崖不利物。弟诜,为虞部员外郎。

张齐贤

《宋史·张齐贤传》:齐贤,曹州冤句人,值晋乱,徙家洛阳。孤贫力学,有远志,慕唐李大亮之为人,故字师亮。擢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迁秘书丞,改著作佐郎,直史馆,改左拾遗,为江南西路转运副使,改右补阙,加正使。齐贤居职,勤究民弊,务行宽大,江左人思之不忘。召迁,拜枢密直学士,擢右谏议大夫、签书枢密院事。雍熙初,迁左谏议大夫。三年,大举北伐,代州杨业战没,齐贤请行,即授给事中、知代州,领河东制置方田都部署,入拜刑部侍郎、枢密副使。淳化二年夏,参知政事,数月,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四年,罢为尚书左丞,丁内艰。寻复转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徙知永兴军,又徙安州。踰年,加刑部尚书。真宗即位,召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坐冬至朝会被酒失仪,免相。四年,李继迁陷清远军,命为泾、原等州军安抚经略使。景德初,为兵部尚书、知青州。二年,改吏部尚书。从东封还,复拜右仆射。三年,出判河阳,从祀汾阴还,进左仆射。五年,代还,请老,以司空致仕。七年夏,薨,谥文定。齐贤资仪丰硕,议论慷慨,有大略,以致君自负。留心刑狱,多所全活。齐贤诸子皆能有立:宗信,内殿崇班;宗理,大理寺丞;宗谅,殿中丞;宗简,閤门祗候;宗讷,太子中舍;宗礼最贤,虽累资登朝,而畏羁束,故多居田里。

张煦

《宋史·张煦传》:煦,字辅旸,开封人。开宝末,补府中牙职。雍熙二年,为殿前承旨,迁殿直。擢閤门祗候,改内殿崇班,知保安军。咸平中,王均乱蜀,以煦为绵、汉、剑门路都巡检使。夏人寇边。又为邠宁环庆路钤辖。景德元年,知环州。四年,宣州戍卒陈进反,命副曹利用为广东西路安抚使。贼平,改如京使,知怀州。东封岁,迁文思使、知曹州。会江、淮灾歉,以煦为江南西路安抚都监。俄还济阴,徙沧州,领康州刺史。大中祥符九年,知鄜州,复知沧州。天禧三年,拜西上閤门使,徙并代钤辖。以老疾求近郡,得知磁州。四年,卒。煦明术数,善相宅,时称其妙。

张昭允

《宋史·张昭允传》:昭允,字仲孚,卫州人。以父秉荫,试大理评事。潘美妻以女,奏换右班殿直,以久次,迁通事舍人。端拱初,契丹内扰,命为雄州监军。进西上閤门副使,免官,俄起为河西马步军钤辖,屯石州。会讨李继迁,王超深入数百里,踰白池,道阻粮绝,昭允所部援之,戎人大败。真宗即位,以昭允章怀皇后姊婿,颇被亲信。咸平二年,命为镇、定、高阳关行营马步都钤辖。时傅潜为都部署,畏懦,昭允屡劝其出兵,潜按兵不动。潜既得罪,昭允亦削夺官爵,长流道州。景德二年,起为楚国团练副使。大中祥符元年,卒。

张岐

《万姓统谱》:岐,字邠卿,崇安人。太傅霭之次子也。登端拱二年进士第,累迁大理评事,迁司直,治狱有神见,随事立决,由是深为真宗识擢。屡出诸路决疑狱,以劳授将作监丞。至道末,坐累出知永新县,政尚廉简,吏不能欺。

张拱

《万姓统谱》:拱,汴人。累举进士不第,卖药宜春门,忽有道士抵其肆,授以枣七枚,食之,自是不食。踰二年,溲矢俱绝,神气明爽,日可行数百里。后游名山,不知所终。

张凝

《宋史·张凝传》:凝,沧州无棣人。少有武勇,倜傥自任。节帅张美,召置帐下。太宗在藩邸,闻其名,以隶亲卫。即位,补殿前指挥使。淳化初。出为天雄军驻泊都监,改高阳关行营钤辖、六宅使,迁北作坊使。咸平初,契丹南侵,凝率所部兵设伏于瀛州西,挺身陷敌。凝子昭远,年十六,从行。即单骑疾呼,突入阵中,掖凝出,左右披靡不敢动,迁赵州刺史。四年,召为邠宁环庆灵州路副部署。景德初,为定州路行营副部署,徙保州驻泊。改高阳关部署,就加殿前都虞候,卒。凝忠勇好功名,累任西北,善训士卒,缮完器仗,前后赏赐多以犒师,家无馀资。

张士逊

《宋史·张士逊传》:士逊,字顺之。祖裕,尝主阴城盐院,因家阴城。士逊。淳化中,举进士,调郧乡主簿,迁射洪令。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改秘书丞、监折中仓,历御史台推直官。翰林学士杨亿荐为监察御史。充江南转运使。再迁侍御史,徙广东,又徙河北。以户部郎中,为寿春郡王友,改升王府咨议参军,迁右谏议大夫,改左庶子,知审刑院,以太子詹事,擢枢密副使,累迁尚书左丞,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后领定国军节度使、知许州。明道初,复入相,进中书侍郎。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御史中丞范讽劾士逊。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徙河南府。宝元初,复入相,封郢国公。康定初,累上章请老,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卒,谥文懿。曹利用在枢密,藉宠肆威,士逊居其间,无所可否,时人以和鼓目之。

张旦

《宋史·张旦传》:旦,赵州人。勇敢善射,以经学中第,至国子博士。淳化中,知陵州。时李顺搆乱,连下城邑。贼党数万攻陵州。旦修完战具,置鹿角砦,驱市人进战,大败之,西川招安使上官正言:雅州密迩蛮蜑,镇抚须得其人。乃授刑部员外郎。乘传之任,寇不敢犯。真宗即位,迁兵部员外郎,知德清军。景德中,契丹入寇,陷军壁。旦与其子利涉率众奋击,并战没。

张质

《宋史·张质传》:质,字守朴,博州高唐人。少孤,养于兄赞。赞为枢密院典谒,质因得隶兵房,颇为赵普、曹彬所知。太宗征河东,还驻镇阳,彬方典枢密。一夕,议调发屯兵,时,军载簿领,阻留在道。质潜计兵数,部分军马,及得兵籍较之,悉无差谬,累迁本房副都承旨。咸平初,授枢密副都承旨。大中祥符七年,转都承旨。在枢要五十年,练习事程,精敏端悫,未尝有过。天禧元年,卒。录其子大理评事纯为卫尉寺丞,孙思道为三班奉职。

张佶

《宋史·张佶传》:佶,字仲雅,本燕人,后徙华州渭南。初名志言,后改焉。父昉,殿中少监。佶少有志节,始用荫补殿前承旨,以习儒业,献文求试,换国子监丞。迁著作佐郎。咸平初,擢为陜西转运副使。三年,徙西川转运副使。时诏讨王均,以馈饷之劳,迁虞部员外郎。贼平,以佶为利州路转运使。有荐其武干者,召还,授如京使。徙麟府路钤辖。景德中,徙益州,迁文思使。佶御军抚民,甚有威惠。大中祥符四年。为鄜延钤辖,知秦州。至州,置四门砦,开拓疆境,边部颇怨。朝廷始务宁边,以佶轻信易事,徙邠宁路钤辖。天禧初,迁宫苑使。未逾月,擢拜西上閤门使,复为泾原钤辖。四年,卒。子宗象,兵部员外郎、直史馆、度支判官。

张颍

《万姓统谱》:颍为慈溪令,廉洁自持,邑人号为张清清。太宗赐诏褒美曰:令长之任,得以施异政而亲吾民也。尔膺兹选,绰著强明,勤以奉公,廉以守道,达于听览,深所叹嘉,愈励精勤,当俟明陟。卒后,民立庙祀之,县有清清堂以颍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