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
第一百六十五卷目录
安姓部汇考
郑樵通志〈以国为氏〉
廖用贤尚友录〈安姓〉
安姓部列传
汉
安成
吴
安高
晋
安屈
北魏
安同 安䐗
安屈 安原
安颉 安聪
安蕯 安国
安难 安阳烈
安平城
唐
安叱奴 安金藏
安承恩 安庭坚
安敬忠 安禄山〈子庆绪〉
安思义 安重璋
安敬则 安潜
安师建 安光邺
后唐
安福迁 安重霸
安金全 安重诲
后晋
安彦威 安叔千
安重荣 安从进
安思谦
宋
安守忠 安忠
安德裕 安继昌
安俊 安俨
安昌期 安焘
安惇 安民
安尧臣 安扶
安丙 安世通
安实
元
安祐 安明本
安藏 安熙
安文宪 安思承
安举宗 安仁甫
明
安然 安德
安真 安大朝
安仁 安赤绂
安康 安琦
安惟学 安孝忠
安奎 安磐
安国 安瑄
安大峗 安如山
安永清 安德印
安宅 安科
安顺礼 安文璧
安传 安伸
安思 安毓悫
安民志 安守己
安廷瑞 安民
安姓部纪事
郑樵通志〈以国为氏〉
廖用贤尚友录〈安姓〉
安姓部列传
汉
安成
吴
安高
晋
安屈
北魏
安同 安䐗
安屈 安原
安颉 安聪
安蕯 安国
安难 安阳烈
安平城
唐
安叱奴 安金藏
安承恩 安庭坚
安敬忠 安禄山〈子庆绪〉
安思义 安重璋
安敬则 安潜
安师建 安光邺
后唐
安福迁 安重霸
安金全 安重诲
后晋
安彦威 安叔千
安重荣 安从进
安思谦
宋
安守忠 安忠
安德裕 安继昌
安俊 安俨
安昌期 安焘
安惇 安民
安尧臣 安扶
安丙 安世通
安实
元
安祐 安明本
安藏 安熙
安文宪 安思承
安举宗 安仁甫
明
安然 安德
安真 安大朝
安仁 安赤绂
安康 安琦
安惟学 安孝忠
安奎 安磐
安国 安瑄
安大峗 安如山
安永清 安德印
安宅 安科
安顺礼 安文璧
安传 安伸
安思 安毓悫
安民志 安守己
安廷瑞 安民
安姓部纪事
氏族典第一百六十五卷
安姓部汇考
《郑樵·通志》以国为氏〈荒服之国〉
安氏,安息王子入侍,遂为汉人,故其族出凉州。《风俗通》汉有安成,《庐山记》吴有安高,唐赐抱玉为李氏,其馀即安氏也,望出姑臧河内。《廖用贤·尚友录》
安姓
安,武陵商音。安姓部列传
汉
安成
按《万姓统谱》:成,太守。吴
安高
按《郑樵·通志》:吴有安高。晋
安屈
按《魏书·安同传》:同,父屈,仕慕容炜,为殿中郎将。北魏
安同
按《魏书·安同传》:同,辽东胡人也。其先祖曰世高,汉时以安息王侍子入洛。历魏至晋,避乱辽东,遂家焉。父屈,仕慕容炜,为殿中郎将。苻坚灭炜,屈友人公孙眷之妺没入苻氏宫,出赐刘库仁为妻。库仁贵宠之。同因随眷商贩,见太祖有济世之才,遂留奉侍。性端严明惠,好长者之言。登国初,太祖徵兵于慕容垂,同频使称旨,遂见宠异,以为外朝大人,出入禁中,典庶事。加广武将军,赐爵北新侯,加安远将军。太宗即位,命与肥如侯贺护持节循察并定二州,纠举守宰不法。于是郡国肃然,同欲治大岭山,通天门关,护告同筑城聚众,欲图大事。槛车徵还,太宗以同虽专命,而本在为公,意无不善,释之。世祖监国,临朝听政,以同为左辅。太宗征河南,拜同右光禄大夫。世祖出镇北境,同留镇京师。世祖即位,进爵高阳公,拜光禄勋。寻除征东大将军,冀青二州刺史。同长子屈,太宗时典太仓事,盗官粳米数石,欲以养亲。同大怒,奏求戮屈,自劾不能训子,请罪。太宗嘉而恕之,同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为世所称。及在冀州,年老,颇殖财货,大兴寺塔,为百姓所苦。神麚二年卒。追赠高阳王,谥恭惠。安䐗
按《魏书·安同传》:同弟䐗,太宗时为乐陵太守。卒。安屈
按《魏书·安同传》:同长子屈,太宗时典太仓事,盗官粳米数石,欲以养亲。同大怒,奏求戮屈,自劾不能训子,请罪。太宗嘉而恕之。〈按同父名屈子又名屈祖孙同名殊不可解当是史传之误也〉安原
按《魏书·安同传》:同子原,雅性矜严,沉勇多智略。太宗时为猎郎,出监云中军事。时赫连屈丐犯河西,原以数十骑击之,杀十馀人。太宗以原轻敌,违节度,加其罪责。然知原骁勇,遂任以为将,镇守云中。宽和爱下,甚得众心。蠕蠕屡犯塞,原辄摧破之。以功赐爵武原侯,加鲁兵将军。世祖即位,徵拜驾部尚书。迁尚书左仆射、河间公,加侍中、征南大将军。原在朝无所比周,然恃宠骄恣,多所排抑。为子求襄城公卢鲁元女,鲁元不许。原告其罪状,事相连逮,历时不决。原惧不胜,遂谋为逆,事泄伏诛。安颉
按《魏书·安同传》:同子颉,辩慧多策略,最有父风。太宗初,为内侍长,令察举百寮。纠刺奸慝,无所回避。尝告其父阴事,太宗以为忠,特亲宠之。宜城王奚斤,击赫连昌,颉为监军侍御史。擒昌,送于京师。世祖大悦,拜颉建节将军。赐爵西平公,镇蒲坂。刘义隆遣将到彦之率众寇河南,以援赫连定。世祖西征赫连定,以颉为冠军将军,督诸军击彦之。彦之遣将姚纵夫渡河攻冶坂,颉督诸军击之,斩首三千馀级,投水者甚众。遂济河,攻洛阳,拔之,擒义隆将二十馀人,斩首五千级。俘获万馀人。乃振旅还京师。神麚四年卒。赠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爵为王,谥曰襄。颉为将,善绥士众,及卒,义隆士卒降者,无不叹惜。安聪
按《魏书·安同传》:同子聪,为内侍。安蕯
按《魏书·安同传》:同子蕯,为龙骧将军,给事黄门侍郎,赐爵广宗侯。安国
按《魏书·安同传》:同弟䐗,䐗长子国,位至冠军将军,赐爵北平侯,杏城镇将。安难
按《魏书·安同传》:同弟䐗,䐗子难,有巧思。阳平王杜超督诸将击刘义隆,难参征南军事,以功表为清河太守。世祖时,诸将频征和龙,皆以难为长史。凿山堙谷,省力兼功。迁给事中。从驾南征,造浮桥于河,以功赐爵清河子。卒。安阳烈
按《魏书·安同传》:同子屈,屈子阳烈,散骑侍郎,赐爵北新子。安平城
按《魏书·安同传》:同弟䐗,䐗子难,赐爵清河子。卒。子平城,袭爵。官至虞曹令。为乙浑所杀。唐
安叱奴
按《唐书·李纲传》:帝以舞工安叱奴为散骑常侍,纲谏,帝不纳。安金藏
按《唐书·安金藏传》:金藏,京兆长安人。在太常工籍。睿宗为皇嗣,少府监裴匪躬、中官范云仙坐私谒皇嗣,皆诛死,自是公卿不复见,唯工优给使得进。俄有诬皇嗣异谋者,武后诏来俊臣问状,左右畏惨楚,欲引服。金藏大呼曰:公不信我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也。引佩刀自剚腹中,肠出被地,眩而仆。武后闻大惊,舆致禁中,命高医内肠,褫桑
安承恩
按《唐书·安金藏传》:金藏,子承恩为庐州长史。安庭坚
按《万姓统谱》:庭坚,开元中太谷令,有美政,邑人称之,为立碑。安敬忠
按《万姓统谱》:敬忠,开元中为会州刺史。时河流冲逼州城,敬忠率团结兵作堰,于是水向西北流,邑免淹没。安禄山〈子庆绪〉
按《唐书·安禄山传》:禄山,营州柳城胡也,本姓康。母阿史德,为觋,居突厥中,祷子于轧荦山,而妊。及生,有光照穹庐,野兽尽鸣,望气者言其祥。范阳节度使张仁愿遣搜庐帐,欲尽杀之,匿而免。母以神所命,遂字轧荦山。少孤,随母嫁安延偃。偃携以归国,与将军安道买亡子偕来,得依其家,故道买子安节厚德偃,约两家子为兄弟,乃冒姓安,更名禄山。及长,忮忍多智,善亿测人情,通六蕃语,张守圭节度幽州,禄山盗羊而获,将杀之,呼曰:公不欲灭两蕃邪。何杀我。守圭壮其语,释之,与史思明俱为捉生。知山川水泉处,尝以五骑禽契丹数十人,守圭异之,稍益其兵,有讨辄剋,拔为偏将。后以平卢兵马使擢特进、幽州节度副使。御史中丞张利贞采访河北,言禄山能,乃授营州都督、平卢军使、顺化州刺史。天宝元年,以平卢为节度,禄山为之使,兼柳城太守,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明年,入朝,奏对称旨,进骠骑大将军。又明年,代裴宽为范阳节度、河北采访使,仍领平卢军。时宰相李林甫嫌儒臣以战功进,尊宠间己,请专用蕃将,故帝宠禄山益牢,群议不能轧,卒乱天下,林甫启之也。杨贵妃有宠,禄山请为妃养儿,帝许之。其拜,必先妃后帝,帝怪之,答曰:蕃人先母后父。帝大悦,命与杨铦及三夫人约为兄弟。由是禄山有乱天下意,六载,进御史大夫,禄山计天下可取,逆谋日炽,引张通儒、李廷坚、平洌、李史鱼、独孤问俗署幕府,以高尚典书记,严庄掌簿最,阿史那承庆、安大清、安守忠、李归仁、孙孝哲、蔡希德、牛廷玠、向润客、高邈、李钦凑、李立节、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皆拔行伍,署大将。绐契丹诸酋,杀数千人,献馘阙下。帝赐铁券,封柳城郡公。又赠延偃范阳大都督,进禄山东平郡王。九载,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又求兼河东,遂拜云中太守、河东节度使。既兼制三道,意益侈。男子凡十一,帝以庆宗为太仆卿,庆绪鸿胪卿,庆长秘书监。皇太子及宰相屡言禄山反,帝不信。是时国忠疑隙已深,建言追还朝,以验厥状。禄山揣得其谋,乃驰入谒,帝意遂安,拜尚书左仆射,诏还镇。又请为闲厩、陇右群牧等使,其军中有功位将军者五百人,中郎将二千人。禄山还,乃反范阳,诡言奉密诏讨杨国忠,反书闻,中外失色。明年正月,僭称雄武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子庆绪王晋,庆和王郑,帐下李猪儿者,本降竖,幼事禄山谨甚,使为阉人,愈亲信。禄山腹大垂膝,每易衣,左右共举之,猪儿为结带。虽华清赐浴,亦许自随。及老,愈肥,曲隐常疮。既叛,不能无恚惧,至是目复盲,俄又得疽疾,尤卞躁,左右给侍,无罪辄死,或箠掠何辱,猪儿尤数,故深怨禄山。初,庆绪善骑射,未冠为鸿胪卿。贼僭号,嬖段夫人,爱其子庆恩,欲立之。庆绪惧不立,遂定谋。至德二载正月朔夜,庆绪持兵扈门,猪儿入帐下,以大刀斫其腹。肠溃于床,死,年五十馀,包以毡罽,埋床下。因传疾甚,伪诏立庆绪为皇太子,又矫称禄山传位庆绪,乃伪尊太上皇。既袭伪位,改载初元年,于是广平王率师东讨,李嗣业将前军,郭子仪将中军,王思礼将后军,回纥叶护以兵从。贼大败,引而东,庆绪走邺郡。王入洛阳,贼以相州为成安府,太守为尹,改元天和,部党携解,能元皓、高秀岩、王暕、宇文宽皆背贼自归,河北诸军各婴城守,贼使蔡希德、安雄俊、安太清等以兵攻陷之,乾元元年秋九月,帝诏郭子仪率九节度兵讨庆绪,攻卫州,庆绪战溃走,获其弟庆和,斩于京师。贼求救于史思明,思明趋邺。明年,王师不利,九节度奔还,思明请庆绪歃血盟,不得已,以五百骑诣思明军。先此,思明令军中擐甲待,庆绪至,再拜伏地谢曰:臣不克负荷,弃两都,陷重围,不意大王以太上皇故,暴师远来,臣之罪,唯王图之。思明恚曰:兵利不利亦何事,而为人子,杀父求位,非大逆邪。吾乃为太上皇讨贼。顾左右牵出斩之。庆绪数目周万志,万志进曰:庆绪为君矣,宜赐死。乃并四弟缢之。思明改葬禄山以王礼,伪谥燕刺王。禄山父子僭位凡三年而灭。安思义
按《唐书·安禄山传》:禄山将安思义屯真定,会李光弼出土门救常山,思义降。安重璋
按《唐书·李抱玉传》:抱玉,本安兴贵曾孙,世居河西,善养马。始名重璋,闲骑射,少从军。其为人沈毅有谋,尤忠谨,李光弼引为裨校。天宝末,元宗以其战河西有功,为改今名。禄山乱,守南阳,斩贼使。至德二载,上言:世占凉州,耻与逆臣共宗。有诏赐之姓,因徙籍京兆,举族以李为氏。以功爵凉国公,进司徒。卒,赠太保,谥昭武。安敬则
按《唐书·安金藏传》:中和中,擢金藏远孙敬则为太子右谕德。安潜
按《万姓统谱》:潜代高骈,领西川节度使,更除谬政,蜀赖以安。安师建
按《万姓统谱》:师建为彭州马步军使,王建攻彭州,杀其守杨晟,执师建欲使为将,师建叱曰:誓与司徒同死生,不忍复戴日月。乃遇害。安光邺
按《万姓统谱》:光邺,沈默多谋,临政务宽,静休息不营产业,假官舍以居,萧然仅蔽风雨,粗衣粝食,处之裕如,累官永兴军节度使。后唐
安福迁
按《五代史·安重诲传》:重诲,父福迁,事晋为将,以骁勇知名。梁攻朱宣于郓州,晋兵救宣,宣败,福迁战死。安重霸
按《五代史·安重霸传》:重霸,云州人也,初与明宗俱事晋王。重霸得罪奔于梁,又奔于蜀。为人狡谲多智,善事人。蜀王建以为亲将。王衍立,少年,宦者王承休用事,重霸深结承休以自托。梁末,蜀取李茂贞秦、成、阶三州,重霸劝承休求镇秦州,衍以承休为节度使,重霸为其副使。唐军破蜀,重霸以秦、成、阶三州降唐,明宗以为阆州团练使。罢为左卫大将军。久之,以为匡国军节度使。废帝时,为京兆尹、西京留守,徙镇大同,以病罢归,卒于潞州。安金全
按《五代史·安金全传》:金全,代北人也。为人骁果,工骑射,号能擒生踏伏。事晋为骑将,数从庄宗用兵有功,官至刺史,以疾居于太原。庄宗已下魏博,与梁相距河上。梁将王檀袭太原,太原无备,监军张承业大恐,金全彊起谓承业曰:老夫诚惫矣,然尚能为公破贼。承业喜,授以甲兵。金全被甲跨马,召率子弟及故将吏得百馀人,夜出北门,击檀于羊马城中,檀军惊溃,然庄宗不以金全为能,不录其功。金全与明宗有旧,明宗即位,拜金全振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镇二年,召还京师,以疾卒。安重诲
按《五代史·安重诲传》:重诲,应州人也。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明宗镇安国,以为中门使,明宗即位,以为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兼领山南东道节度使。固辞不拜,改兵部尚书,使如故。在位六年,累加侍中兼中书令。重诲自为中门使,已见亲信,而以佐命功臣,处机密之任,事无大小,皆所参决,其势倾动天下。虽其尽忠劳力,时有补益,而恃功矜宠,威福自出。既以天下为己任,遂欲内为社稷之计,而外制诸侯之彊。潞王从珂为河中节度使,重诲以谓从珂非李氏子,后必为国家患,乃欲阴图之。从珂阅马黄龙庄,其牙内指挥使杨彦温闭城以叛。从珂遣人谓彦温曰:我遇汝厚,何苦而反邪。报曰:彦温非叛也,得枢密院宣,请公趣归朝廷耳。从珂走虞乡,驰骑上变。明宗疑其事不明,欲究其所以,遣侍卫指挥使药彦稠、西京留守索自通率兵讨之,而戒曰:为我生致彦温,吾将自讯其事。彦稠等攻破河中,希重诲旨,斩彦温以灭口。从珂罢镇,居清化里第。重诲数讽宰相,言从珂失守,宜得罪,居数日,又自论列,明宗曰:公欲如何处置,我即从公。重诲曰:此父子之际,非臣所宜言,惟陛下裁之。明宗曰:吾为小校时,衣食不能自足,此儿为我担石灰,拾马粪,以相养活,今贵为天子,独不能庇之邪。使其杜门私第,亦何与公事。重诲由是不复敢言。孟知祥、董璋等反,遣石敬瑭讨之,而川路险阻,粮运甚艰,每费一石,而致一斗。自关以西,民苦输送,往往亡聚山林为盗贼。明宗谓重诲曰:事势如此,吾当自行。重诲曰:此臣之责也。乃请行。关西之人闻重诲来,皆恐动,凤翔节度使朱弘昭上言:重诲怨望,不可令至行营,恐其生事。而宣徽使孟汉琼自行营使还,亦言西人震骇状,因述重诲过恶。重诲行至三泉,被召趋京师。未至,拜河中节度使。重诲已罢,希旨者求其过。宦者安希伦,坐与重诲交私,尝为重诲阴伺宫中动息,事发弃市。重诲惧,上章告老。以太子太师致仕;而以李从璋为河中节度使,遣药彦稠率兵如河中虞变。重诲二子崇绪、崇赞,宿卫京师,闻制下,即日奔其父。重诲见之,惊曰:二渠安得来。已而曰:此非渠意,为人所使耳。吾以一死报国,馀复何言。乃械送二子于京师,行至陕州,下狱。明宗又遣翟光业至河中,视重诲去就,戒曰:有异志,则与从璋图之。又遣宦者使于重诲。使者见重诲,号泣不已,重诲问其故,使者曰:人言公有异志,朝廷遣药彦稠率兵至矣。重诲曰:吾死未塞责,遽劳朝廷兴师,以重明主之忧。光业至,从璋率兵围重诲第,入拜于庭。重诲降而答拜,从璋以挝击其首,重诲妻走抱之而呼曰:令公死未晚,何遽如此。又击其首,夫妻皆死,流血盈庭。从璋检责其家赀,不及数千缗而已。明宗下诏,以其绝钱镠,致孟知祥、董璋反,及议伐吴,以为罪。并杀其二子,其馀子孙皆免。重诲得罪,知其必死,叹曰:我固当死,但恨不与国家除去潞王。此其恨也。后晋
安彦威
按《五代史·安彦威传》:彦威,字国俊,代州崞县人也。少以军卒隶唐明宗麾下。彦威善射,颇知兵法。明宗镇天平、宣武、成德,以彦威常为牙将,以谨厚见信。明宗入立,皇子从荣镇邺,彦威为护圣指挥使。迁捧圣指挥使,领宁国军节度使。晋高祖入立,拜彦威北京留守,徙镇归德。是时,河决滑州,命彦威塞之,彦威出私钱募民治堤。迁西京留守,遭岁大饥,彦威赈抚宽贷,饥民爱之。丁母忧,哀毁过制。出帝与契丹隳盟,拜彦威北面行营副都统,以疾卒。彦威与安太妃同宗,出帝事以为舅,彦威未尝以为言。当时称其慎重。安叔千
按《五代史·安叔千传》:叔千,字引宗,沙陀三部落人也。少善骑射,事庄宗,以为奉安指挥使。明宗时与讨王都,拜秦州刺史。从击契丹,为先锋都指挥使,以功拜昭武军节度使。历静难、横海、安国、建雄四镇。叔千状貌堂堂,而不通文字,所为鄙陋,时人谓之没字碑。晋出帝时,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契丹犯京师,迎见耶律德光于赤冈,德光以为镇国军节度使。汉高祖入立,罢归京师,自以尝私附契丹,颇怀愧惧。以太子太师致仕。周太祖兵入京师,军士大掠,叔千家赀已尽,而军士意其有所藏者,箠掠不已。伤重,归于洛阳,卒,年七十二。安重荣
按《五代史·安重荣传》: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祖从义,利州刺史。父全,胜州刺史、振武马步军都指挥使。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晋高祖起太原,招重荣,重荣以巡边千骑叛入太原。高祖即位,拜重荣成德军节度使。重荣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唐废帝、晋高祖皆自藩侯得国,尝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数以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因招集亡命,课民种稗,食马万匹,所为益骄。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以轻骑掠幽州南境之民,处之博野。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行至宗城破家堤,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晋军不知其来降,杀之。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退入于辎重中,其兵二万皆溃去。是冬大寒,溃兵饥冻及见杀无孑遗,重荣独与十馀骑奔还,重威兵至城下,重荣裨将自城东水碾门引官军以入,杀守城二万馀人。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改成德军为顺德,镇州曰恒州,常山曰恒山云。安从进
按《五代史·安从进传》:从进,振武索葛部人也。祖、父皆事唐为骑将。从进初从庄宗于兵间,为护驾马军都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明宗时,为保义、彰武军节度使,悯帝即位,徙领顺化,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潞王反凤翔,从进巡检京城,杀枢密使冯赟,送款于从珂。悯帝出奔,从珂将至京师,从进率百官班迎于郊。清泰中,徙镇山南东道。晋高祖即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高祖取天下不顺,常以此惭,藩镇多过务,为姑息,而藩镇之臣,或不自安,心慕高祖所为,从进自范延光反邺,畜异志,恃江为险,招集亡命,益置军兵。南方贡输道出襄阳者,多擅留之,邀遮商旅,皆黥以充军。与安重荣阴相结托,期为表里。其子弘超为宫苑副使,居京师,从进请赐告归,遂不遣。天福六年,安重荣执杀契丹使者,反迹见,高祖为之幸邺,郑王重贵留守京师。宰相和凝曰:陛下且北,从进必反,愿为空名宣敕十数通授郑王,有急则命将以往。从进闻高祖北,遂反。郑王以空名敕授李建崇、郭金海等讨之,从进引兵攻邓州,不克,进至湖阳,遇建崇等,大败。从进以数十骑奔还襄阳。高祖遣高行周围之,踰年粮尽,从进自焚死。执其子弘受及其将佐四十三人送京师,高祖御楼受俘,徇于市而斩之。安思谦
按《十国春秋·后蜀》:安思谦,初事高祖为茶酒库使。后主践阼,与张公铎等谮杀李仁罕,由是稍稍进用。未几,擢山南西道节度使。广政中,复从臾诛张业于都堂,已又谋尽去旧将,欲代赵廷隐之位,因密告廷隐谋反,以李廷圭力救,事得解。俄将兵救凤翔师,久无功,请先运粮以为后图。后主虽发兴州米馈之,心始疑思谦矣,谓左右曰:观思谦,安肯为朕进取。顷之,思谦待罪凤州,后主释不问,已而归成都,领左匡圣马步都指挥使、保宁军节度使。思谦自是渐惭惧不安。会宫门戒严,思谦以为将图己也,发言不逊,且典宿卫兵,复多所诛戮,以示威福。是时,有卫士以壮年而为思谦所斥者,后主命仍留隶籍,思谦坐以它罪杀之。后主积不能平,而思谦子扆嗣裔等,皆倚藉父,威恣横国中,思谦入朝,遂命力士扑杀之,并诛其子,时十七年春二月也。宋
安守忠
按《宋史·安守忠传》:守忠,字信臣,并州晋阳人。父审琦,为周平卢军节度。晋天福八年,审琦出领山南东道,以守忠为牙内指挥使,领绣州刺史。周显德四年,改鞍辔库使。未几,改卫州刺史。宋初,入为左卫将军。建隆四年,命为永州刺史。乾德中,护河阴屯兵。蜀平,知兴元府。四年,改汉州刺史。开宝初,改濮州刺史。五年,知辽州。太平兴国初,知灵州,在官凡七年。改易州,就拜濮州团练使。端拱中,迁瀛州防禦使。淳化二年,徙雄州。方与僚佐宴饮,有军校谋变,擐甲及阍,守忠言笑自若,徐顾坐客曰:此辈酒狂尔,擒之可也。人服其量焉。明年,加耀州观察使,未几召还,条陈边事,至道初,拜感德军节度观察留后,徙宋州,兼制置营田使。咸平三年入觐,卒。安忠
按《宋史·安忠传》:忠,河南洛阳人。祖叔千,仕晋累任方镇,以太子太师致仕。父延韬,左清道率府率。忠形质魁岸,不知书,才通姓名而已。事太宗藩邸殆二十年,太宗即位,授东头供奉官,掌弓箭库。迁内弓箭库副使、西京作坊使,掌翰林司、内衣库,提点医官院,掌屯兵于雄州。擢东上閤门使。端拱元年,移护高阳关屯兵。二年,徙知寿州,踰月,移贝州。淳化四年,判左金吾卫仗。王宾出知扬州,以忠代为左龙武军大将军。忠泣请:诸卫将军列在朝外,不得迎左右,愿复旧职。上从其请。俄复东上閤门使,充淮南诸州兵马钤辖。至道三年,以病求归,至泗州卒,年六十四。天禧元年,录其孙惟庆为殿直。安德裕
按《宋史·安德裕传》:德裕,字益之,一字师皋,河南人。父重荣,晋成德军节度,德裕生于真定,未期,重荣举兵败,乳母抱逃水窦中。将出,为守兵所得,执以见军校秦习,习与重荣有旧,匿之。因姓秦氏。习世兵家,以弓矢、狗马为事。德裕孩提即喜笔砚,遇文字辄为诵读声,诸子不之齿,习独异之。既成童,俾就学,遂博贯文史,精于《礼》、《传》嗜《西汉书》。习卒,德裕行三年服,然后还本姓。习家尽以橐装与之,凡白金万馀两。德裕却之,曰:斯秦氏之蓄,于我何有。丈夫当自树功名,以取富贵,岂屑于他人所有耶。闻者高之。开宝二年,擢进士甲科、归州军事推官,历大理寺丞、著作郎。太平兴国中,累迁秘书丞、知广济军。改太常博士。八年,通判秦州,就知州事。雍熙初,迁主客员外郎、通判广州,未行,宰相李昉言其有史才,即以本官直史馆。端拱初,改金部员外郎。淳化初,知开封县,会备三馆职,改直昭文馆。三年春,廷试贡士,德裕与史馆修撰梁周翰并为考官,赐金紫。俄迁司勋员外郎。至道三年,转金部郎中、出知睦州,还判太府寺。咸平五年卒,年六十三。安继昌
按《宋史·安守忠传》:守忠子继昌,为供备库副使。安俊
按《宋史·安俊传》:俊,字智周,其先太原人。祖赟,高州团练使。仁宗为皇太子,俊以将家子谨厚,选为资善堂祗候。及即位,补右班殿直,累迁东头供奉官、閤门祗候,为环州都监。破赵元昊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