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家范典

 第十二卷目录

 父母部总论二
  管子〈形势解〉
  家语〈大婚解 致思 困誓〉
  荀子〈子道篇 大略篇〉
  吕氏春秋〈精通 节丧 孝行〉
  亢仓子〈训道篇〉
  韩诗外传〈家贫亲老〉
  桓宽盐铁论〈孝养〉
  大戴礼记〈本命章 曾子本孝章 曾子立孝章 曾子事父母章〉
  王充论衡〈感虚篇 薄葬篇〉
  扬雄法言〈孝至篇〉
  马融忠经〈保孝行章〉
  孙绰集〈喻道论〉
  颜氏家训〈教子篇 风操篇〉
  旧唐书〈礼仪志〉
  袁氏世范〈睦亲篇〉
  李之彦东谷所见〈先垄〉
  朱子近思录〈伊川先生蛊九三解〉
  小学〈稽古 嘉言〉
  朱子全书〈论人伦 答陈安卿〉
  性理会通〈司马氏居家杂仪 听命 家贫亲老 人伦〉
  侯城杂诫〈论事亲〉
  郁天民传习存疑〈事父母〉
  曹端夜行烛〈孝行〉
  范弘嗣做人镜〈事父母〉
  狂夫之言〈养亲〉

家范典第十二卷

父母部总论二

《管子》《形势解》

慈者,父母之高行也。孝者,子妇之高行也。故父母慈而不解,则子妇顺。子妇孝而不解,则美名附。
父母者,子妇之所受教也,能慈仁教训而不失理,则子妇孝。子妇者,亲之所以安也,能孝弟顺亲,则当于亲。故父母暴而无恩,则子妇不亲。子妇不安亲,则祸忧至。


和子孙,属亲戚,父母之常也,治之以义,终而复始。爱亲善养,思敬奉教。子妇之常也,以事其亲,终而复始。故父母不失其常,则子孙和顺,亲戚相驩。子妇不失其常,则长幼理而亲疏和。故用常者治,失常者乱。教护家事,父母之则也。尽力共养,子妇之则也。父母不易其则,故家事办焉。子妇不易其则,故亲养备具。故用则者安,不用则者危。

《家语》《大婚解》

孔子曰: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本也。伤其本,则支从之而亡。


孔子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亲。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此谓孝子成身。

《致思》

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

《困誓》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芸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名不称孝,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顺与,色不悦与。古之人有言曰,人与己与不汝欺。今尽力养亲而无三者之阙,何谓无孝之名乎。孔子曰:由,汝志之,吾语汝,虽有国士之力,而不能自举其身,非力之少,势不可矣。夫内行不修,身之罪也,行修而名不彰,友之罪也,行修而名自立。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交贤,何谓无孝名乎。

《荀子》《子道篇》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接,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故劳苦、彫瘁而能无失其敬,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则不幸不顺见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能行。诗曰:孝子不匮。此之谓也。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大略篇》

曾子曰:孝子言为可闻,行为可见。言为可闻,所以说远也;行为可见,所以说近也;近者说则亲;远者说则附;亲近而附远,孝子之道也。

《吕氏春秋》《精通》

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是故悲也。周有申喜者,亡其母,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动于颜色,与之语,盖其母也。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花实,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疾痛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神出于忠,而应乎心,两精相得,岂待言哉。

《节丧》

二曰:审知生,圣人之要也;审知死,圣人之极也。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知死也者,不以害死,安死之谓也。此二者,圣人之所独决也。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痛于肌骨,性也。所重所爱,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也,故有葬死之义。葬也者,藏也,慈亲孝子之所慎也。慎之者,以生人之心虑。以生人之心为死者虑也,莫如无动,莫如无发。无发无动,莫如无有可利,则此之谓重闭。古之人有藏于广野深山而安者矣,非珠玉国宝之谓也,葬不可不藏也。葬浅则狐狸抇之,深则及于水泉。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湿。此则善矣,而忘奸邪盗贼寇乱之难,岂不惑哉。譬之若瞽师之避柱也,避柱而疾触杙也。狐狸水泉奸邪盗贼寇乱之患,此杙之大者也。慈亲孝子避之者,得葬之情矣。善棺椁,所以避蝼蚁蛇虫也。今世俗大乱,之主愈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不以便死为故,而徒以生者之诽誉为务,此非慈亲孝子之心也。父虽死,孝子之重之不怠;子虽死,慈亲之爱之不懈。夫葬所爱所重,而以生者之所甚欲,其以安之也,若之何哉。民之于利也,犯流矢,蹈白刃,涉血盭肝以来之。野人之无闻者,忍亲戚兄弟知交以求利。今无此之危,无此之丑,其为利甚厚,乘车食肉,泽及子孙,虽圣人犹不能禁,而况于乱。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夫玩好货宝,钟鼎壶榼,舆马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奸人闻之,传以相告。上虽以严威重罪禁之,犹不可止。且死者弥久,生者弥疏;生者弥疏,则守者弥怠;守者弥怠而葬器如故,其势固不安矣。世俗之行丧,载之以大輴,羽旄旌旗、如云偻翣以督之,珠玉以备之,黼黻文章以饬之,引绋者左右万人以行之,以军制立之然后可。以此观世,则美矣侈矣;以此为死,则不可也。苟便于死,则虽贫国劳民,若慈亲孝子者之所不辞为也。

《孝行》

一曰: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耘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故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疏,必先以所重而后及所轻。今有人于此,行于亲重,而不简慢于轻疏,则是笃谨孝道,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故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尽于事亲,光耀加于百姓,究于四海,此天子之孝也。


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之,子弗敢阙。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笫,节饮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养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和颜色,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此五者,代进而厚用之,可谓善养矣。

《亢仓子》《训道篇》

孝者,善事父母之名也。夫善事父母,敬顺为本,意以承之,顺承颜色,无所不至。发一言,举一意,不敢忘父母。营一手,措一足,不敢忘父母。事君不敢忘忠,朋友不敢不信,临下不敢不敬,向善不敢不勤,虽居独室之中亦不敢懈其诚,此之谓全孝。故至诚之至,通乎神明,光于四海,有感必应,善事父母之所至也。
《汉·韩诗外传》《家贫亲老》
枯鱼御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如过隙;树木欲茂,霜露不凋使;贤士欲成其名,二亲不待。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诗曰:虽则如燬,父母孔迩。此之谓也。曾子曰: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木欲直而时不待也。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亲存也。故吾尝仕齐为吏,禄不过钟釜,尚犹欣欣而喜者,非以为名也,乐其逮亲也;既没之后,吾尝南游于楚,得尊官焉,堂高九仞,榱题三围,转毂百乘,犹北乡而泣涕者,非为贱也,悲不逮吾亲也。故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若夫信其志、约其亲者,非孝也。诗曰:有母之尸饔。

《桓宽·盐铁论》《孝养》

丞相史曰:盖闻士之居世也,衣服足以胜身,食饮足以供亲,内足以相恤,外不求于人。故身修然后可以理家,家治然后可以治官。故饭粝者不可以言孝,妻子饥寒者不可以言慈,绪业不备者不可以言理。居斯世,行斯身,而有此三累者,斯亦足以默矣。

文学曰: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故匹夫勤劳,足以顺礼,歠菽饮水,足以致其敬。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不敬,何以别乎。故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贵其礼,不贪其养,礼顺心和,养虽不备,可也。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也。故富贵而无礼,不如贫贱之孝悌。闺门之内尽孝焉,闺门之外尽悌焉,朋友之道尽信焉,三者,孝之至也。居家礼者,非谓积财也,事亲孝者,非谓鲜肴也,亦和颜色、承意尽礼义而已矣。

《大戴礼记》《本命章》

礼以四制:有恩、有义、有节、有权。恩厚者,其服重;故为父斩衰三年,以恩制者。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故为君亦服斩衰三年,以义制者也。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丧不过三年,苴衰不补,坟墓不坏,同于丘陵。除之日,鼓素琴,示民有终也,以节制者也。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治之也。父在为母齐衰期,见无二尊也。百官备,百制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后事行者,扶而起;身自执事而后事行者,面诟而已。凡此,以权制者也。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号,三年忧;恩之杀也。圣人因杀以制节也。

《曾子本孝章》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与。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故恶言不出于口,烦言不及于己。故孝子之事亲也,居易以俟命,不兴险行以徼幸;孝子游之,暴人违之;出门而使,不以或为父母忧也;险涂隘巷,不求先焉,以爱其身,以不敢忘其亲也。孝子之使人也不敢肆,行不敢自专也;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又能率朋友以助敬也。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故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

《曾子立孝章》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故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其子者;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顺其弟者;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故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兄言,言顺弟;与弟言,言承兄;与君言,言使臣;与臣言,言事君。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尽力无礼,则小人也;致敬而不忠,则不入也。是故礼以将其力,敬以入其忠;饮食移味,居处温愉,著心于此,济其志也。子曰:可人也,吾任其过;不可人也,吾辞其罪。诗云: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子之辞也。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言不自舍也。不耻其亲,君子之孝也。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未有长,而顺下可知者,弟弟之谓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谓也。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君子一孝一悌,可谓知终矣。

《曾子事父母章》

单居离问于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曾子曰:有。爱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辨;争辨者,作乱之所由兴也。由己为无咎,则宁;由己为贤人,则乱。孝子无私乐,父母所忧忧之,父母所乐乐之。孝子唯巧变,故父母安之。若夫坐如尸,立如齐,弗讯不言,言必齐色,此成人之善者也,未得为人子之道也。

《王充·论衡》《感虚篇》

传书言:曾子之孝,与母同气。曾子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愿留,参方到。即以右手扼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扼臂以呼汝耳。盖以至孝,与父母同气,体有疾病,精神辄感。曰:此虚也。夫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乃谓德化至天地。俗人缘此而说,言孝悌之至,精气相动。如曾母臂痛,曾子臂亦辄痛,曾母病,曾子亦病,曾母死,曾子辄死乎。考,曾母先死,曾子不死矣。此精气能小相勋,不能大相感也。世称申喜夜闻其母歌,心动,开关问歌者为谁,果其母。盖闻母声,声音相感,心悲意动,开关而问,盖其实也。今曾母在家,曾子在野,不闻号呼之声,母小扼臂,安能动子。疑世人颂成,闻曾子之孝天下少双,则为空生母扼臂之说也。

《薄葬篇》

夫言死无知,则臣子倍其君父。故曰:丧祭礼废,则臣子恩泊;臣子恩泊,则倍死忘先;倍死忘先,则不孝狱多。圣人惧开不孝之源,故不明无知之实。异道不相连,事生厚,化自生,虽事死泊,何损于化。使死者有知,倍之非也。如无所知,倍之何损。明知其无知,未必有倍死之害。不明无知,成事已有贼生之费。孝子之养亲病也,未死之时,求卜迎医,冀祸消、药有益也。既死之后,虽审如巫咸,良如扁鹊,终不复生。何则。知死气绝,终无补益。治死无益,厚葬何差乎。倍死恐伤化,绝卜拒医,独不伤义乎。亲之生也,坐之高堂之上,其死也,葬之黄泉之下。黄泉之下,非人所居,然而葬之不疑者,以死绝异处,不可同也。如当亦如生存,恐人倍之,宜葬于宅,与生同也。不明无知,为人倍其亲,独明葬黄泉,不为离其先乎。亲在狱中,罪疑未定,孝子驰走以救其难。如罪定法立,终无门户,虽曾子、子骞,坐泣而已。何则。计动无益,空为烦也。今死亲之魂,定无所知,与拘亲之罪决不可救何以异。不明无知,恐人倍其先,独明罪定,不为忽其亲乎。圣人立义,有益于化,虽小弗除;无补于政,虽大弗与。今厚死人,何益于恩。倍之弗事,何损于义。

《扬雄·法言》《孝至篇》

孝莫大于宁亲,宁亲莫大于宁神,宁神莫大于四表之欢心。撰孝至。孝至矣。一言而该,圣人不加焉。父母,子之天地与。无天何生。无地何形。天地裕于万物。万物裕于天地。裕父母之裕,不裕矣。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不可得而久者,事亲之谓也。孝子爱日。孝子有祭乎。有斋乎。夫能存亡形,属荒绝者,惟斋乎。故孝子之于齐,见父母之存也,是以祭不宾。人而不祭,豺獭乎。或曰:死生尽礼,可谓能子乎。曰:石奋、石建,父子之美也。无是父,无是子;无是子,无是父。或曰:必也,两乎。曰:与尧无子,舜无父,不如尧父舜子也。子有含菽缊絮而致滋美其亲,将以求孝也。

《马融·忠经》《保孝行章》

夫惟孝者,必贵于忠,忠苟不行,所率犹非其道。是以忠不及之,而失其守,匪惟危身辱及亲也。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竭其忠则福禄至矣。故得尽爱敬之心,以养其亲,施及于人。此之谓保孝行也。《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注〉若思孝而忘忠,犹求福而弃天。忠不居心,动皆邪僻。既失于忠,又失于孝,惟忠则得福,众善攸归身安亲,乐得保于孝。
《晋孙绰集》《喻道论》
或难曰:周孔之教以孝为首,孝德之至百行之本。本立道生,通于神明。故子之事亲,生则致其养,没则奉其祀。三千之责,莫大无后。体之父母不敢夷毁。是以乐正伤足,终身含愧也。而沙门之道,委离所生。弃亲即疏刓剔发须,残其天貌,生废色养,终绝血。食骨肉之。亲等之行路,背理伤情,莫此之甚。而云弘道敦仁,广济群生,斯何异斩刈根本,而修枝干,而言不殒硕茂未之。闻见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此大乖于世,教子将何以祛之。答曰:此诚穷俗之所,甚惑倒见之为大谬,咨嗟而不能默已者也。夫父子一体,惟命同之故。母齧其指,儿心悬骇者,同气之感也,其同无间矣。故唯得其欢心,孝之尽也。父隆则子贵,子贵则父尊。故孝之为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厥亲,若匍匐怀袖日。御三牲而不能令万物尊己,举世我赖以之养亲其荣近矣。夫缘督以为经,守柔以为常,形名两绝亲我交,忘养亲之道也。既已明其宗,且复为客言其次者。夫忠、孝、名不并立。颖叔违君书称纯孝,石碏戮子臣节,乃全传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策名委,贽贰乃辟也。然则结缨公朝者,子道废矣。何见危授命,誓不顾亲,皆名注史笔事标教首记注,者岂复以不孝为罪。故谚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明其虽小违于此而大顺于彼矣。且鲧放遐裔而禹不告退,若令委尧命以寻父,屈至公于私,戚斯一介之小善,非大者矣。
《北齐·颜氏家训》《教子篇》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风操篇》

二亲既殁,所居斋寝,子与妇弗忍入焉。北朝顿丘李构,母刘氏,夫人亡后,所住之堂,终身锁闭,弗忍开入也。夫人,宋广州刺史纂之孙女,故构犹染江南风教。其父奖,为扬州刺史,镇寿春,遇害。构尝与王松年、祖孝徵数人同集谈宴。孝徵善画,遇有纸笔,图写为人。顷之,因割鹿尾,戏截画人以示构,而无他意。构怆然动色,便起就马而去。举坐惊骇,莫测其情。祖君寻悟,方深反侧,当时罕有能感此者。吴郡陆襄,父闲被刑,襄终身布衣蔬饭,虽姜菜有切割,皆不忍食;居家唯以搯摘供厨。江陵姚子笃,母以烧死,终身不忍啖炙。豫章熊康父以醉而为奴所杀,终身不复尝酒。然礼缘人情,恩由义断,亲以噎死,亦当不可绝食。
礼经:父之遗书,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政为常所讲习,雠校缮写,及偏加服用,有迹可思者耳。若寻常坟典,为生什物,安可悉废之乎。既不读用,无容散逸,唯当缄保,以留后世耳。思鲁等第四舅母,亲吴郡张建女也,有第五妹,三岁丧母。灵床上屏风,平生旧物,屋漏沾湿,出曝晒之,女子一见,伏床流涕。家人怪其不起,及往抱持;荐席淹渍,精神伤怛,不能饮食。将以问医,医诊脉云:肠断矣。因尔便吐血,数日而亡。中外怜之,莫不悲叹。
礼云:忌日不乐。正以感慕罔极,恻怆无聊,故不接外宾,不理众务耳。必能悲惨自居,何限于深藏也。世人或端坐奥室,不妨言笑,盛营甘美,厚供斋食;迫有急卒,密戚至交,尽无相见之理:盖不知礼意乎。魏世王修母以社日亡。来岁社,修感念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今二亲丧亡,偶值伏腊分至之节,及月小晦后,忌之外,所经此日,犹应感慕,异于馀辰,不预饮宴、闻声乐及行游也。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亲表聚集,致宴享焉。自兹已后,二亲若在,每至此日,尝有酒食之事耳。无教之徒,虽已孤露,其日皆为供顿,酣畅声乐,不知有所感伤。梁孝元年少之时,每八月六日载诞之辰,常设斋讲;自阮修容薨殁之后,此事亦绝。
人有忧疾,则呼天地父母,自古而然。今世讳避,触途急切。而江东士庶,痛则称祢。祢是父之庙号,父在无容称庙,父没何容辄呼。苍颉篇有0EA8字,训诂云:痛而謼也,音羽罪反。今北人痛则呼之。声类音于来反,今南人痛或呼之。此二音随其乡俗,并可行也。
父母疾笃,医虽贱虽少,则涕泣而拜之,以求哀也。梁孝元在江州,尝有不豫;世子方等亲拜中兵参军李猷。

《旧唐书》《礼仪志》

天子孝曰就,就之为言成也。天子德被天下,泽及万
物,始终成就,则其亲获安,故曰就也。诸侯孝曰度,度者法也。诸侯居国,能奉天子法度,得不危溢,则其亲获安,故曰度也。卿大夫孝曰誉,誉之为言名也。卿大夫言行布满,能无恶称,誉达遐迩,则其亲获安,故曰誉也。士孝曰究,究者以明审为义。士始升朝,辞亲入仕,能审资父事君之礼,则其亲获安,故曰究也。庶人孝曰畜,畜者含畜为义。庶人含情受朴,躬耕力作,以畜其德,则其亲获安,故曰畜也。
《宋袁氏世范》《睦亲篇》
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永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尝见世人有事亲不务诚笃,乃以声音笑貌,缪为恭敬者,其不为天地鬼神所诛,则幸矣。况望其世世笃孝,而门户昌隆者乎。苟能知此。则自此而往,应与物接皆不可不诚,有识君子试以诚与不诚者,较其久远效验孰多。
人当婴孺之时,爱恋父母至切。父母于其子婴孺之时,爱念尤厚。抚育无所不至,盖由气血虽分,相去未远。而婴孺之声音笑貌,自能取爱于人,亦造物者设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穷,虽飞走微物亦然。方其子初脱胎卵之际,乳饮哺啄,必极其爱有伤其子,则护之不顾其身。然人于既长之后分稍严,而情稍疏。父母方求尽其慈,子方求尽其孝。飞走之属稍长,则母子不相识认,此人之所以异于飞走也。然父母于其子幼之时,爱念抚育有不可以言尽者,子虽终身承颜致养极尽孝道,终不能报其少小爱念抚育之恩。孝道有不尽者,凡人之不能尽孝道者,请观人之抚育婴孺,其情爱如何,终当自悟。亦犹天地生育之道,所以及人者,至广至大,而人之回报天地者,何在有对虚空。焚香跪拜或召羽流斋醮上帝,则以为能报天地,果足以报其万分之一乎。况又有怨咨于天地者,皆不能反思之罪也。
人之有子,多于婴孺之时,爱忘其丑,恣其所求,恣其所为。无故叫号不知禁止,而以罪保母。陵轹同辈不知戒约,而以咎他人。或言其不然,则曰:小未可责,日渐月渍,养成其恶,此父母曲爱之过也。及其年齿渐长,爱心渐疏,微有疵失,遂成憎怒。摭其小疵,以为大恶如遇亲,故妆饰巧辞,历历陈数,断然以大不孝之名加之。而其子实无他罪,此父母妄憎之过也。爱憎之私多先于母氏,父若不知此理,则徇其母氏之说,牢不可解。为父者须详察此子,幼必待以严,子壮无薄其爱。
人之兄弟不和,而至于破家者,或由于父母憎爱之偏,衣服、饮食、言语、动静必厚于所爱,而薄于所憎。见爱者意气日横,见憎者心不能平。积久之后遂成深仇,所谓爱之适所以害之也。苟父母均其所爱,兄弟自相和睦,可以两全,岂不甚善。
父母见诸子中有独贫者,往往念之,常加怜恤饮食。衣服之分或有所偏私。子之富者或有所献,则转以与之,此乃父母均一之心。而子之富者或以为怨,此殆未之思也。若使我贫,父母必移此心于我矣。父母于长子多不之爱,而祖父母于长孙常极其爱,此理亦不可晓,岂亦由爱少子而迁及之耶。
凡人之子,性行不相远,而有后母者,独不为父所喜。父无正室,而有宠婢者,亦然。此固父之昵于私爱。然为子者要当一意承顺,则天理久而自协。
遗嘱之文皆贤明之人为身后之虑。然亦须公平乃可以保家,如劫于悍妻黠妾因于后妻,爱子中有偏曲厚薄,或妄立嗣,或妄逐子,不近人情之事不可胜数。皆兴讼破家之端也。
父祖有虑子孙争讼者,常欲预为遗嘱之文,而不知风烛不常因循不决,至于疾病危笃,虽中心了然,而口不能言,手不能动,饮恨而死者,多矣。况有神识昏乱者乎。
同母之子而长者或为父母所憎,幼者或为父母所爱,此理殆不可晓。窃尝细思其由。盖人生一二岁举动笑语,自得人怜,虽他人犹爱之,况父母乎。才三四岁至五六岁,恣性啼号多端乖劣,或损动器用,冒犯危险。凡举动言语皆人之所恶,又多痴顽不受训戒,故虽父母亦深恶之,方其长者可恶之时,正值幼者可爱之日,父母移其爱。长者之心而更爱幼者,其憎爱之心从此而分。遂成迤逦最幼者当可恶之时,下无可爱之者,父母爱无所移,遂终爱之。其势或如此,为人子者当知父母爱之所在。长者宜少让幼者,宜自抑为父母者,又须觉悟,稍稍回转不可任意而行。使长者怀怨,而幼者纵欲,以致破家。

《李之彦·东谷所见》《先垄》

人子之于亲,苟亏生事之礼,虽葬与祭致其力,何足以言孝。故曰:祭之厚不如养之薄。吾乡多于至节岁节,清明诣坟所,半载馀寘其亲于荒墟,已为非礼乘祭之。后大率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游览,尽欢而归。至节岁节非扫松也,祗赏梅耳,清明非省墓也,祗踏青耳。然则人子何以处此当揆之于心,平日稍能孝养,虽祭后举杯酌亦未害。若孝养有亏,即当收敛酒馔返舍,潜自剋责,庶几亦不至大得罪于名教,大获谴于造物。余尝喜一前辈作,初入仕启两句云:禄不及亲,饱妻孥而何益。遂偶其两句:忠未报国,对师友以多惭。

《朱子近思录》《伊川先生蛊九三解》

蛊之九三,以阳处刚,而不中刚之过也。故小有悔,然在巽体,不为无顺,顺事亲之,本也。又居得正,故无大咎,然有小悔已,非善事亲也。

《小学》《稽古》

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于色,深受其罪使可哀怜,上也。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于色,中也。父母怒之,作于意,见于色,下也。

《嘉言》

罗仲素论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云只为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了,翁闻而善之曰:唯如此,而后天下之为父子者,定彼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常始于见其有不是处耳。


横渠先生曰:舜之事亲,有不悦者,为父顽母嚚,不近人情若中人之性,其爱恶若无害理,必姑顺之。若亲之故旧所,喜当极力招致宾客之奉,当极力营办,务以悦亲。为事不可计家之有无,然又须使之不知其勉强劳苦。苟使见其为而不易则,亦不安矣。


横渠先生曰:事亲奉祭,岂可使人为之。


伊川先生曰:人无父母,生日当倍悲痛,更安忍置酒张乐。以为乐若具庆者,可矣。


伊川先生曰: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之不慈不孝事亲者,亦不可不知医。

《朱子全书》《论人伦》

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是不孝;到能昏定晨省,冬温夏凊,可以为孝。然而从父之令,今看孔子说,却是不孝。须是知父之命当从,也有不可从处。盖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谕父母于道,方是孝。叶用之问:割股一事如何。曰:割股固自不是。若是诚心为之,不求人知,亦庶几。今有以此要誉者。

《答陈安卿》

问程子曰:人无父母,生日当倍悲,痛如先生旧时。亦尝有寿母生朝,及大硕人,生朝与向日贺高倅词,恐非先生笔不审,又何也。岂在人子自己言,则非其所宜,而为父母待亲朋,则其情又有不容已处。否然恐为此则是人子以礼律身,而以非礼事其亲,以非礼待于人也,其义如何。曰:此等事是力量不足放过了处,然亦或有不得已者,其情各不同也。

《性理会通》《司马氏居家杂仪》

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凡子事父母,妇事舅姑,天欲明咸起盥漱,栉总具冠带,昧爽适父母、舅姑之所,省问父母、舅姑起。子供药物,妇具晨羞供具,毕乃退,各从其事。将食,妇请所欲于家长,退具而供之,尊长举著,子妇乃各退就食。丈夫、妇人各设食于他所,依长幼而坐,其饮食必均一。幼子又食于他所,亦依长幼席地而坐。男坐于左,女坐于右,及夕食亦如之。既夜,父母舅姑将寝,则安置而退。居閒无事,则侍于父母、舅姑之所。容貌必恭,执事必谨,言语应对必下气怡声,出入起居必谨扶。卫之不敢涕唾。喧呼于父母、舅姑之侧,父母舅姑不命之坐不敢坐,不命之退不敢退。
〈注〉孙事祖父母,孙妇事祖舅姑,亦同盥洗手也,栉梳头也,总所以束发。今之头巾具冠带,丈夫帽子衫带,妇人冠子,背子昧爽。谓天明暗相交之际省问,丈夫唱喏,妇人道万福。仍问侍者夜来安否,何如侍者曰:安。乃退。其或不安节,则侍者以告。此即礼之晨省也。药物乃关身之切务,人子当亲自检校,调煮供进,不可但委婢仆。脱若有误,则其祸不测。晨羞凡烹调饮膳,妇人之职也。当检校监视,务令精洁,请所欲于家长,谓父、母舅姑,或当时家长也。卑幼各不得恣所欲,安置而退。丈夫唱喏,妇女道安,置此即礼之,昏定也。

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则反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则和色柔声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许,然后改之。若不许,苟于事无大害者,亦当曲从。若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己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况未必是乎。凡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不悦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有宾客不敢坐于正厅,升降不敢由东阶上,下马不敢当厅。凡事不敢自拟。于其父。
〈注〉不敢坐正厅,有宾客坐于书院,无书院则坐于厅之旁侧。杨氏复曰:告与面同反言面者,从外来宜知亲之颜色安否。为人亲者,无一念而忘其子,故有倚门倚闾之望。为人子者无一念而忘其亲,故有出告反面之礼。生则出告,反面没则告行。饮至事亡如事存也。

凡父母、舅姑有疾,子妇无故不离侧,亲调尝药饵而供之。父母有疾,子色不满容,不戏笑,不宴游,舍置馀事,专以迎医、检方、合药为务。疾已复初。

《听命》

鲁斋许氏曰:不听父母命者,则为不孝。故设教者曰:勿逆勿怠。

《家贫亲老》

问:家贫亲老应举求仕,不免有得失之累,何修而可以免此。程子曰:此只是志不胜气,若志胜,自无此累。家贫亲老须为禄仕,然得之不得为有命。曰:在己固可为亲,奈何?曰:为己为亲。此只是一事,若不得其如命何。

《人伦》

问:尽其道谓之孝,弟夫以一身推之。则身者资父母血气以生者也。尽其道者,则能敬其身,敬其身者,则能敬其父母矣。不尽其道则不敬其身,不敬其身则不敬其父母。其斯之谓与。程子曰:今士大夫受职于君,期尽其职,受身于父母,安可不尽其道。


问:人子事亲学医如何,曰:最是大事。今有璞玉于此,必使玉人雕琢之,盖百工之事不可使一人兼之。故使玉人雕琢之也。若更有珍宝物须是自看,必不肯任其自为也。今人视父母疾,乃一任医者之手,岂不害事,必须识医药之道理,别病是如何药当如何。故可任医者也。或曰:己未能尽医者之术,或偏见不到适足害事,奈何。曰:且如识图画人,未必画得如画工。然他却识别得工拙,如自己曾学令医者说道理,便自见得;或己有所学,亦要说与他商量。


涑水司马氏曰:某事亲无以踰于人,能不欺而巳矣。其事君亦然。
受人恩而不忍负者,其为子必孝,为臣必忠。
荥阳吕氏曰:孝子事亲,须事事躬亲,不可委之使令也。尝观谷梁言天子亲耕以供粢,盛王后亲蚕以供祭服。国非无良农工女也。以为人之所尽事其祖,祢不若以己所自亲者也。此说最尽事亲之道。又说为人子者,视于无形,听于无声,未尝顷刻离亲也。事亲如天,顷刻离亲则有时而违天,天不可得而违也。蓝田吕氏曰:君子之道,莫大乎孝;孝之本莫大乎顺亲。故仁人孝子欲顺乎,亲必先乎,妻子不失其好,兄弟不失其和,室家宜之,妻孥乐之。致家道成然后可以养父母之志,而无违也。故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则治家之道必自妻子始。豫章罗氏曰:君明君之福,臣忠臣之福。君明臣忠则朝廷治安得,不谓之福乎。父慈父之福,子孝子之福,父慈子孝则家道隆盛,安得不谓之福乎。俗人以富贵为福陋哉。
韦斋朱氏曰:父子主恩,君臣主义,是为天下之大戒,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如人食息呼吸于元气之中,一息之不属,理必至于毙。是以自昔圣贤立法,垂训所以维持防范于其间者,未尝一日而少忘。
朱子曰:圣人之于天地,犹子之于父母。
人之所以有此身者,受形于母,而资始于父。虽有强暴之人见子则怜,至于襁褓之儿,见父则笑,果何为而然哉。初无所为而然此父子之道,所以为天性而不可解也。然父子之间或有不尽其道者,是岂为父而天性有不足于慈,亦岂为子而天性有不足于孝者哉。人心本明天理素具,但为物欲所昏,利害所蔽。故小则伤恩害义而不可开,大则灭天乱伦而不可救也。
君臣、父子之大伦天之经地之义,而所谓民彝也。故臣之于君,子之于父,生则敬养之,死则哀送之。所以致其忠孝之诚者,无所不用其极,而非虚加之也。以为不如是,则无以尽吾心云尔。
父子欲其亲,君臣欲其敬,非是欲其如此。盖有父子,则便自然有亲;有君臣,则便自然有敬。
问:父母之于子有无穷怜爱,欲其聪明,欲其成立,此之谓诚心邪。曰:父母爱其子,正也。爱之无穷,而必欲其如此,则邪矣,此天理人欲之间正当审决。
问:人不幸处继母,异父兄弟不相容,当如何。曰:从古来自有,这样子只看舜如何,后来此样事多有,只是为人子止于孝。


鲁斋许氏曰:事亲大节目是:养体、养志、致爱、致敬。四事中致爱敬尤急,所以孝只是爱亲、敬亲两事耳。天子之孝推爱敬之心,以及天下亦唯此二事。为能刑于四海,固结人心,舍此则法术矣。其效与圣人不相似,父母在不远游,为子者恃血气何所不往。但父母思念之心宜深体,当以父母之心为心。
《明·方孝孺·侯城杂诫》《论事亲》
孝子之爱亲无所不至也,生欲其寿凡可以养生者,皆尽心焉。死欲其传凡可以昭扬后世者,复不敢忽焉。养有不及,谓之死;其亲没而不传道,谓之物其亲。斯二者,罪也,物之尤罪也。是以孝子修德,修行以令闻加乎祖考,守职立功以显号遗乎祖考。称其善属诸人,而后荐誉之,俾久而不忘,远而有光。今之人不然,丰于无用之费,而啬于显亲之礼。以妄自诳而不以学,自勉不孝莫大焉。


古礼之亡也,人不知事亲之道。今丧礼朝夕奠之,仪其事生之常礼乎。孔子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噫行者鲜矣。

郁天民·传习存疑》《事父母》

如事父母,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道。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夏凊亦然。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毫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件发出来。譬之树木,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注〉头脑之说吾不得而知矣。然既云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则,所以能去人欲而存天理者,正缘在事物上处置得极当,而非有他也。夫理者,事物之条理,然皆天也。不容毫发,人伪之杂。故于事物,上有不停当处,即是私欲。故讲求事物即所以讲求此心也。若将事物置后,则吾心即无讲求处何者,心非聚事物之理则空矣。惟放心有求,求而即存,亦何待讲吾。惟讲求五伦之理事父母,真见得父母于我,有莫大之恩事之之道。当如此发出孝来,便是诚孝,便是深爱,真如木之有根,本达于枝叶。若只讲求此心,是舍枝叶之发,生而求所谓根本者,特枯荄耳。

郑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凊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先生曰:若只是温凊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凊奉养时,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釐千里之谬。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凊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云至善矣。
〈注〉温凊之节,奉养之宜,皆天理也。心之所制为节为宜,择善而后明以止于善者也。今云于温凊奉养时,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似谓纯乎天理即自能温凊奉养,更不讲求节与宜,岂不迂阔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何为垂世。其论节与宜,又似只外面死规矩,略不临时变化与内,截无干涉。故谓一二日可以讲之,而尽至以戏子为喻。彼戏子者,既以戏云矣。又可谓之节与宜耶。夫曰:节曰宜,此正至善之谓而纯乎天理之极者也。

《曹端夜行烛》《孝行》

孝乃百行之原,万善之首。上足以感天,下足以感地,明足以感人,幽足以感鬼神。所以古之君子,自生至死,顷步而不敢忘孝焉。今我家严行,在孝道常患不及。故端略述圣贤明孝之格言以告之。
初请家严除淫,祀祭祖先。时抵日之牛吠,云之犬所在,成群愚闻之曰:或有一人将父母不养,以致流落在外寻觅。过日其子在家杀羊造酒,吹弹歌舞,请宴外来宾客,醉饱连日。其父母悲泣而归。探墙而望不得其门而入。又复悲泣而去。此子何如。众曰:自家父母不养却养外人,正孔子所谓不爱敬其亲而爱敬他人者也。岂非悖德悖礼忤逆不孝之甚者乎。端曰:今人把自家祖宗父母都不祭祀,却将外神他鬼画影图形在家祭献,又去外面享赛某庙某神,与此人何异。众人皆惭服,自是不复非议。
受谏之道有消恶长善之功,乃出祸入福之门也。夫君有争臣君之福也,父有争子父之福也,兄有争弟兄之福也,士有争友士之福也。成汤知乎此,从谏弗咈;唐太宗知乎此,纳谏如流;子路知乎此,闻过则喜。此所以皆成圣贤之德,而名流万古也。若夏桀无道,龙逢谏而死,而夏亡。商纣无道,比干谏而死,而商亡。吴不听伍子胥之谏,而为越所灭,可胜痛哉。
俗云:家有一争子,胜有万年粮。能谏争于亲,本孝道之事。今以能保亲于无过之地,则能全家于无祸之乐,所以摘于明孝之篇,而续于受谏之下。庶使脉络通贳,而上下两便于观览云。
孝子保亲全家之道,当以进谏为心也。且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者,其孝大于养极甘脆者矣。和色柔声谏父母于善者,其孝大于拜医求药者矣。书谓虞舜曰: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良,以此也。然此不惟孝子所当行,而实慈父母所当察焉。

《范弘嗣做人镜》《事父母》

父母为吾一身之天,吾一家之君,故孝为百行之首。从来天地鬼神都拥护孝子,远近贤愚都亲敬孝子。即盗贼、禽兽、昆虫、草木亦感孚孝子。人非空桑所生,请试𨙫心自想,赤子当日在父母前是何心肠。今日在父母前是何心肠。要使吾父母身安心安。当用何法。要使人都会爱亲敬亲当用何法。使有一段生机在,在流贯人可尧舜,世可唐虞。不然何所容于天地之间。
人伦首父子人道,首孝慈。孰是父而不慈爱,其子乃人子,孩提而后齿渐长,染渐深,或因父母拘之严而怨生,或因父母宠之偏而骄生,或父母遗之太厚而荡生,或父母所授太窭而恨生。遂缘此不孝,是千古大变也。必思身何以生,赖父母以慈成,其子我亦为人父母而望子之孝。以是心一转念焉。凡怨心骄、心荡,心恨、心尽都销化,则仰可对父母,俯可对此心无负七尺于天地间。
明太祖立极开辟,垂训首句曰:孝顺父母,见得父母生育恩深终身难报。凡为儿女皆当尽孝,父母在堂则问安,视膳冬温、夏凊,孝也。父母有疾,则衣不解带,药必亲尝,孝也。父母病故,则衣衾棺椁殡殓,祭葬尽心尽力,以时以礼,孝也。孝尤要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凡父母言行,好恶一一体贴顺从,毫不违背,方谓之孝。无论男女俱该孝顺。

《狂夫之言》《养亲》

往顾泾阳,泾凡两兄弟,与余同。舟至槜李,因论事亲,若曾子可也。何义余曰:此句真精神在《大学》,如保赤子心诚求之。上又问曰:此又是何义。余曰:大约父母之于赤子,无有一件不可志的。人子报父母却只养口体,此心何安。即如曾子之养曾晰,比之三家村老妪养儿十分中尚不及一。所以仅称得个可字。今人不必远法曾参,但去取法三家村老妪养儿自然事,父母不敢在口体上塞责矣。
嗟乎。古人事亲唯恐不成圣贤,今人事亲唯恐不成科第,是可谓养志乎。曰:父以此教之,子以此成之,如何不是养志。但既得科第之后,亲老不能随子。十年、五年常不相见,即锦衣归省,内有妻孥,外有宾客,出入匆匆,其捧觞上寿开口而笑者,又能有几日。甚则新庄故宅,父子各居,虽供养不缺,而饮食寒温滋味咸酸之类,谁复为之点检。此无论养志,亦何曾叫得养口体。市井负贩,父兄子弟团圞一处,其饔飧无日,不相供其痛痒,无刻不相关,即口体之养未全,而养志却无愧者。且寸薪粒米皆从剜心沥血中来,如此养父母,味虽苦而情则甘。富贵家名曰:禄养而未能,必躬必亲。如此养父母,味虽甘,而情则苦。呜呼。为人子者,不唯不能养志,抑且不能养口体,非其忍心如是,所谓终身由之而不知耳。虽然亦却科第二字累他一半,盖父母教之,而父母还以自累也。所以古来圣贤自曾子养志后,独推尹和靖母子为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