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六十一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常典
 第二百六十一卷目錄
 翰林院部彙考一
  上古黃帝有熊氏一則
  總一則〉
  總一則 成王一則 穆王二則 平王二則
  總一則 宣帝甘露一則 成帝河平一則
  後漢總一則 章帝建初二則 和帝和一則 永元一則 安帝永初一則 元初一則 獻帝中平一則
  魏〈明帝青龍一則
  總一則 武帝泰始一則 元帝建武一則
  總一則 明帝泰始一則
  南齊總一則 高帝建元一則
  總一則 武帝大同一則
  總一則 武帝永定一則
  北魏〈道武帝天興一則 太武帝神麚一則 文成帝和平一則 孝文帝太和五則
  北齊總一則〉
  北周總一則〉
  總一則 文帝開皇二則 煬帝大業二則
官常典第二百六十一卷
翰林院部彙考一
上古
黃帝有熊氏始立史官置左史右史
史記·五帝本紀不載。
《外紀》帝命倉頡左史沮誦右史
倉頡鳥獸之跡,體類象形制字,使天下義理必歸文字文字必歸六書
商設六大之職,而以大史屬於天官
禮記·曲禮: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大音奏〉
〈注〉典,法也。
此蓋殷時制也。
周則太宰天官大宗,曰宗伯春官大史以下屬焉。
周設史官太史之職,掌六典法則
逆治
小史邦國之志,內史八柄敘事之法,外史命令書志之事,而皆率屬以統於春官宗伯
禮記·曲禮史載筆,士載言
陳注疏曰:言謂盟會之辭舊事也。
方氏曰:史,國史也。
載筆將以書未然之事,載言以閱已然之事。
王制太史典禮執簡記,奉諱惡。
天子齋戒受諫。
陳注周官太史典歷禮儀之籍,國有禮事,則豫執
簡策記載當行禮儀,及所當知之諱惡,如廟諱忌日之類,奉而進之天子
天子重其事,故齋戒以受其所教。
詔諫猶教詔也。
玉藻天子元端而居,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陳注天子之於事,則無為
其所有為者,言動而已
故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宗伯禮官
周禮春官之屬,太史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小史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注〉太史史官之長。
太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國之治,掌灋以逆官府之治,掌則以逆都鄙之治。
〈注〉典,則亦法也。
逆,迎也。
六典八灋八,則冢宰所建,以治百官太史又建焉,以為王迎,受其治也
太史日官也。
春秋傳》曰: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御。
日官居卿,以底日禮也。
日御失日,以授百官于朝。
居猶處也,言建六典以處六卿之職。
凡辨灋者攷焉。
不信者刑之。
〈注〉邦國都鄙,以灋爭訟來正之者
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有約劑者藏焉,以貳六官六官之所登。
〈注〉約劑要盟載辭券書也。
貳猶副也,藏灋與約劑之書,以為六官之副,其有後事,六官又登焉。
約劑亂則辟灋不信者刑之。
〈注〉抵冒盟誓者,辟灋者,考按其然否。
正歲年以序事,頒之于官府都鄙
〈注〉中數歲朔,數曰年,中朔大小不齊,正之以閏,若今時曆日矣。
四時以次序,授民時之事。
頒告朔于邦國
〈注〉天子頒朔于諸侯,諸侯藏之祖廟,至朔朝于廟,告而受行之。
閏月,詔王居門終月。
〈注〉門謂路寢門也。
鄭司農云:月令十二月分在青陽明堂總章堂左右之位,惟閏月無所居,居于門,故於文王在門謂之閏。
大祭祀,與執事卜日
〈注〉執事大卜之屬,與之者,當視墨。
戒及宿之日,與群執事,讀禮書協事
訂義賈氏曰:戒謂散齋七日,宿謂致齋三日
當此日,與群執事預祭之官,讀禮書協事,恐事有失錯,物有不供故也。
鄭康成曰:協,合也。
祭之日,執書以次位常。
〈注〉謂校呼之,教其所當居之處。
辨事者攷焉。
不信者誅之。
〈注〉抵冒職事
大會同朝覲,以書協禮事。
〈注〉亦先習錄之也。
及將幣之日,執書以詔王。
〈注〉將,送也。
詔王,告王以禮事
太師
天時大師同車
〈注〉鄭司農云:大出師則太史主抱式,以知天時,處吉凶史官主知天道
國語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
春秋傳》曰:楚有雲如赤鳥夾日以飛。
楚子使問諸周太史太史天道,元謂瞽即太師太師,瞽官之長。
大遷國抱灋以前
〈注〉灋,司空營國之灋也。
抱之以前當先王至,知諸位處。
大喪執灋以涖勸防
〈注〉鄭司農云:勸防引大紼。
遣之日,讀誄
〈注〉遣謂祖廟之庭,大奠將行時也。
人之道,終於此,累其行而讀之。
太師又帥瞽廞之,而作諡。
瞽史天道,使共其事,言王之誄諡,成於天道
喪事攷焉。
〈注〉為有得失
小喪賜諡
〈注〉小喪卿大夫也。
凡射事,飾中,舍算,執其禮事
〈注〉讀曰釋。
鄭司農云:中所以盛算也。
元謂設算於中,以待射時而取之。
中則釋之。
鄉射禮曰:君國中射則皮豎中,於郊則閭中,於竟則虎中大夫兕中,士鹿中
天子之中,未聞。
小史邦國之志,奠繫世,辨昭穆,若有事,則詔王之忌諱
〈注〉鄭司農云:志謂記也,春秋傳》所謂周志國語所謂鄭書之屬是也
史官主書,故韓宣子于魯觀書太史氏繫世,謂帝繫世本之屬是也
小史主定之瞽矇諷誦之,先王死日為忌,名為諱故書奠為帝。
杜子春云:帝當為奠,奠讀為定,書帝亦或為奠,元謂王有事所祭於其廟。
大祭祀,讀禮灋,史以書敘昭穆俎簋
〈注〉讀禮灋者,太史與群執事史,此小史也。
讀禮灋者,小史俎簋以為節,故書簋,或為几。
鄭司農云:几讀為軌,書亦或為簋,古文也。
大祭祀,小史主敘其昭穆,以其主定繫。
祭祀史主敘其昭穆次其俎簋
齊景公疾欲誄於祝史,元謂俎簋牲與黍稷,以書次之校比之。
大喪大賓客,大會同,大軍旅,佐太史
國事用禮灋者,掌其小事卿大夫之喪,賜諡讀誄
〈注〉讀誄,亦以太史賜諡為節事相成也
史中大夫一人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內史掌王之八枋之灋,以詔王治,一曰爵,二曰祿,三曰廢,四曰置,五曰殺,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奪。
〈注〉太宰既以詔王,內史居中貳之。
國灋國令之貳,以攷政事,以逆會計。
〈注〉國灋六典八灋八則
敘事之灋,受納訪,以詔聽治
〈注〉六敘也。
納訪納謀於王也。
六敘六曰以敘聽其情。
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
〈注〉鄭司農說,以春秋傳》曰:王命內史興父策命晉侯侯伯策,謂以簡策王命
其文曰:王為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
三辭從命受策以出。
四方事書內史讀之。
〈注〉若今尚書省事
王制祿,則贊為之,以方出之,賞賜,亦如之。
〈注〉贊為之,為之辭也。
鄭司農云:以方,出之以方版,書而出之,上農夫九人其次八人其次食七
人,其次六人
下農夫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為差
諸侯下士,視上農夫祿,足以代其耕也。
中士下士上士中士下大夫上士,卿四大夫祿君十卿祿。
杜子春云:方直今時牘也。
元謂王制,曰王之三公,視公侯卿,視伯大夫,視子男元士,視附庸
史掌書王命,遂貳之。
〈注〉副寫藏之
史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胥二人,徒二十人,外史掌書外令
〈注〉王令下畿外。
四方之志。
〈注〉志,記也。
謂若魯之春秋,晉之《乘》,楚之檮杌
三皇五帝之書。
〈注〉楚靈王所謂三墳五典
達書名于四方
〈注〉謂若堯典禹貢達此名,使知之。
或曰:古曰名,今曰字,使四方知書之文字得能讀之。
若以書使于四方,則書其令。
〈注〉書王令以授使者
公元前671年
成王元年伯禽就封於魯分以史官
公元前540年
左傳定公四年劉文公諸侯召陵,衛子魚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於周為睦,分之,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命以伯禽,而封於少皞之虛。
〈按通鑑伯禽就封成王元年
〈注〉史太史典策春秋之制。
〈疏〉正義曰:典策史官書策之典,若傳之所云發凡之類,賜之以法,使依法書,時事也。
公元前940年
穆王二十四年,命左史戎夫作記。
竹書紀年云云
汲冢周書史記解維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左史戎夫曰:今夕朕寤,遂事驚,予乃取遂事之要,戒俾戎夫,言之朔望以聞。
不行,義不立,則哲士凌,君政禁,而生亂,皮氏以亡。
諂諛日近方正日遠,則邪人專國,政禁而生亂,華氏以亡。
好貨財珍怪,則邪人進。
邪人進,則賢良日蔽而遠。
賞罰無位,隨財而行,夏后氏以亡。
嚴兵而不〈闕〉者,其臣懾,其臣懾而不敢忠,不敢忠則民不親,其吏刑始于親,遠者寒心殷商以亡。
樂專于君者,權專于臣,權專于臣,則刑專于民,君娛於樂,臣爭于權,民盡于刑,有虞氏以亡。
奉孤以專命者,謀主必畏其威,而疑其前事,挾德而責,數日疏位均而爭平,林以亡。
大臣錮職譁誅者,危。
昔者沙三卿,朝而無禮,君怒而久拘之,譁而弗加,譁卿謀變質沙以亡。
外內相間下撓其民,民無所附,三苗以亡。
弱小在彊大之間,存亡由之,則無天命矣。
不知命者,死。
有夏之方興也,扈氏弱而不恭,身死國亡。
嬖子兩重者亡。
昔者義渠氏有兩子異母,皆重。
君疾,大臣分黨而爭,義渠以亡。
功大不賞者,危。
平州之功大而不賞,諂臣日賞貴功日怒生變平州之君以走出。
召遠不親者,危。
昔有林氏離戎之君,而朝之,至而不禮,留而弗親。
離戎逃而去之,林氏誅之。
天下林氏
昔者,曲集之君伐智而專事,彊力而不賤其臣,忠良皆伏愉。
州氏伐之君,孤而無使,曲集以亡。
昔者有巢氏亂臣,而貴任之以國,假之以權,擅國主斷
已而奪之,臣怒而生變,有巢以亡。
斧小不勝柯者亡。
昔有鄶君,嗇儉滅爵,損祿群臣,卑讓上下,不臨後〈闕〉小弱禁罰不行,重氏伐之,鄶君以亡。
久空重位者危。
昔有共工自賢,自以無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亂,民無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亡。
犯難爭權疑者,死。
昔有林氏上衡爭權林氏再戰弗勝上衡氏偽義,弗克,俱身死國亡。
知能均而不親,並重事君者,危。
昔有南氏,有二臣貴寵力鈞勢敵,竟進爭權,下爭朋黨,君弗禁。
南氏以分。
有果氏,好以新易故,故者疾怨新故不和內爭朋黨陰事外權有果氏以亡。
重祿輕比〈闕〉不成者亡。
昔有畢程氏,損祿增爵,群臣貌匱,比而戾民,畢程氏以亡。
變故易常者亡。
昔陽氏之君,自伐而好變,事無故業,官無定位,民運於下,陽氏以亡。
業形而愎者危。
昔穀平之君,愎類無親破國弗剋,業形用國,外內相援穀平以亡。
不止者亡。
阪泉氏用兵無已,誅戰不休并兼無親文無所立,智士寒心徙居至于獨鹿諸侯叛之,阪泉以亡。
狠而無親者亡。
昔者縣宗之君,狠而無聽執事不從宗職者疑,發大事,群臣解體,國無立功,縣宗以亡。
昔者元都鬼道廢人事天謀臣不用龜策是從,神巫用國,哲士在外元都以亡。
文武不行者亡。
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郭不修武士無位惠而好賞,屈而無以賞。
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
美女破國
昔者績陽彊力四征,重丘遺之美女績陽君悅之,熒惑不治大臣爭權遠近不相聽,國分為二。
宮室破國
昔者有洛氏,宮室無常池囿廣大工功日進以後更前,民不得休,農失其時饑饉無食,成商伐之,有洛以亡。
穆王三十二年巡行天下,有書史十人,記其所行之地。
拾遺記云云
平王 年,晉董史佐籍黶掌晉之典籍
公元前1581年
左傳昭公十五年冬十二月,晉荀躒如周葬穆后,籍談為介,既葬除喪,以文伯宴,王曰: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以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二子董之,晉於是乎董史
公元前942年
〈注〉孫伯黶晉正卿籍談九世祖。
辛有,周人也。
二子適晉為太史,籍黶與之共董督晉典,因為董氏。
董狐其後〈疏〉正義曰:僖二十二年,傳曰:平王東遷也,辛有伊川,則辛有平王時人也。
此王因籍說董言晉國唯有籍董二族,世掌典籍。
公元前753年
平王十八年秦初紀事
史記·秦本紀秦文公十三年紀事,民多化者。
漢承秦制,設太史令丞統于太常,但主星曆設博士通古今,後改五經博士
漢書·百官公卿表》太常屬官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丞。
公元前136年
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員多至數十人
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
宣帝黃龍元年,稍增員十二人
玉海:漢舊儀文帝時,博士七十餘人朝服元端章甫冠待詔博士
公元前51年
宣帝甘露三年,詔諸儒講五經同異,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穀梁春秋博士
漢書·宣帝本紀甘露三年春三月己丑,詔諸儒講五經同異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稱制臨決焉。
迺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穀梁春秋博士
公元前26年
成帝河平三年秋八月乙卯光祿大夫劉向中祕書
漢書·成帝本紀云云
劉向傳》宣帝初立穀梁春秋,徵更生穀梁講論五經石渠
〈注〉師古曰:三輔舊事石渠閣未央大殿北,以藏祕書
公元前33年
廢十餘年,成帝即位更生乃復進用更名向
光祿大夫
是時上方精於詩書,觀古文,詔向領校中五祕書
〈注〉師古曰:言中者以別於外。
後漢
後漢五經博士祭酒,以教弟子承問,仍統於太常
侍中黃門侍郎,以掌侍左右備顧問,後又置祕書監
後漢書·百官志》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
僕射中興轉為祭酒
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
本注曰:《易》四,施、孟、梁丘、京氏。
尚書三,歐陽大小夏侯氏。
《詩》三,魯、、韓氏。
《禮》二,大小戴氏。
春秋二,公羊嚴、顏氏。
掌教弟子
國有疑事,掌承問對。
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公元159年
〈注〉胡廣曰:官名祭酒一位元長者也古禮賓客得主人撰則老者一人舉酒以祭於地舊說以為示有先本桓帝延熹二年祕書監
侍中,比二千石
本注曰:無員
侍左右,贊導眾事顧問應對
法駕出,則多識一人參乘,餘皆騎在乘輿車後。
本有僕射一人中興轉為祭酒,或置或否。
〈注〉《漢官秩云:千石周禮太僕于寶注曰:若漢侍中
蔡質漢儀曰:侍中常伯,選舊儒高德博學淵懿,仰占俯視切問近對。
喻旨公卿上殿稱制參乘,佩璽秉劍。
員本八人陪見,舊在尚書令僕射下,尚書上。
今官出入禁中,更在尚書下,司隸校尉侍中執板,揖河南尹,亦如之。
侍中舊與中官,俱止禁中。
武帝時侍中莽何羅挾刃謀逆由是侍中禁外有事乃入,畢即出。
王莽秉政侍中復入,與中官共止。
章帝元和中侍中郭舉後宮通,拔佩刀,驚上,伏誅
侍中由是復出外。
黃門侍郎,六百石。
本注曰:無員
侍從左右給事中關通中外
諸王朝見殿中,引王就坐
〈注〉《漢舊儀曰:黃門郎,屬黃門令日暮入青瑣門,拜名曰夕郎
宮閤簿青瑣門南宮衛瓘吳都賦曰:青瑣戶邊青鏤也。
一曰天子內有眉格,再重裡青畫曰瑣。
獻帝起居注曰:帝初即位初,置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員各六人出入禁中近侍帷幄,省尚書事,改給事黃門侍郎侍中侍郎給事黃門之號,旋復復故舊。
侍中黃門侍郎,以在中宮者不與近密交政
黃門後,侍中侍郎出入禁闈機事頗露。
由是王允乃奏比尚書不得出入不通賓客
自此始也。
又曰:諸奄人官,悉以議郎郎中稱秩如故
署令兩梁冠陛殿上,得召都官從事以下
儒林傳》光武中興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採求闕文補綴漏逸
先是方學士懷挾圖書遁逃林藪
自是莫不抱負墳策雲會京師范升、陳元、鄭興杜林衛宏劉昆桓榮之徒,繼踵而集。
於是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毛,禮大小戴春秋嚴、顏,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總領焉。
前書云:田何傳易授丁寬丁寬田王孫王孫施讎東海孟喜琅邪梁丘賀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學。
東郡京房易於梁國焦延壽,別為京氏學
東萊費直,傳易,授琅邪王橫,為費氏學。
本以古字號古文易
又沛人高相傳易,授子康蘭陵毋將永,為高氏學。
施、孟、梁丘、京氏四家皆立博士,費、高二家未得立。
濟南伏生尚書,授濟南千乘歐陽生,歐陽生授同郡兒寬歐陽生之子世世相傳,至曾孫陽高,為尚書歐陽氏學;張夏侯都尉都尉族子始昌始昌族子,為大夏侯氏學;從兄子建,建別為小夏侯氏學;三家皆立博士
魯人孔安國古文尚書都尉朝,朝授膠東庸譚,為尚書古文學,未得立。
魯人申公受詩於浮丘伯作為訓詁,是為魯詩齊人轅固生亦傳詩,是為齊詩;燕人韓嬰亦傳詩,是為韓詩三家皆立博士
毛萇傳詩,是為毛詩,未得立。
高堂生,漢傳禮十七篇
瑕丘蕭奮以授同郡后蒼授梁人戴德兄子聖、慶普
於是大戴禮,聖為小戴禮為慶氏禮,三家皆立博士
孔安國獻禮古經五十六篇周官六篇前世傳其書,未有名家
中興以後,亦有大、小戴博士,雖相傳不絕,然未有顯於儒林者。
建武中曹充慶氏學,傳其子褒,遂撰漢禮,齊胡母子都公羊春秋,授東平嬴公嬴公東海孟卿孟卿魯人眭孟眭孟東海嚴彭祖魯人顏安樂
彭祖春秋嚴氏學,安樂春秋顏氏學,又瑕丘江公穀梁春秋三家皆立博士
梁太傅賈誼春秋左氏傳訓詁,授趙人貫公
建武中鄭興、陳元傳春秋左氏學。
尚書令韓歆上疏,欲為左氏博士范升爭之未決,陳元上書左氏,遂以魏郡李封左氏博士
後群蔽固者數廷爭之。
卒,光武重違眾議,而因不得補。
公元76年
章帝建初元年,詔賈逵入講白虎觀雲臺
公元75年
後漢書·章帝本紀不載。
賈逵傳》:明蘭臺筆札使作神雀頌,拜為郎,與班固並校祕書應對左右
肅宗立降意儒術特好古文尚書左氏傳。
建初元年,詔入講北宮白虎觀南宮雲臺
說,使發出左氏大義長於二傳者。
於是條奏之。
建初四年,詔下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
公元79年
後漢書·章帝本紀建初四年冬十一月壬戌,詔曰:蓋三代導人教學為本。
漢承暴秦,褒顯儒術建立五經,為置博士
其後學者精進,雖曰承師,亦別名家。
孝宣皇帝以為去聖久遠,學不厭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書,後又立京氏易。
至建武中,復置顏氏、嚴氏春秋,大、小戴禮博士
此皆所以扶進微學,尊廣道藝也。
中元元年詔書五經章句煩多,議欲減省
至永平元年長水校尉奏言先帝大業,當以時施行
欲使諸儒共正經義,頗令學者得以自助
孔子曰:學之不講,是吾憂也。
又曰:博學篤志切問近思,仁在其中矣。
於戲,其勉之哉。
於是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制問,侍中淳于恭奏,稱制臨決,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議奏。
儒林傳》建初中大會諸儒于白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罷。
肅宗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顧命史臣,著為通義
又詔高才生古文尚書毛詩穀梁左氏春秋,雖不立學官,然皆擢高第講郎給事近署
魏應傳》四年,拜五官中郎將章帝甚重之,數進見論難於前,特受賞賜。
時會京師諸儒於白虎觀講論五經同異,使專掌問難侍中淳于恭奏之,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
丁鴻傳》肅宗鴻與廣平王羨及諸儒樓望、成封桓郁賈逵等,論定五經同異北宮白虎觀,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制問難侍中淳于恭奏上稱制臨決
以才高,論難最明,諸儒稱之,嗟美焉。
時人嘆曰:殿中無雙丁孝公
公元88年
和帝章和二年夏五月,詔長樂少府桓郁侍講禁中
後漢書·和帝本紀云云
桓榮傳》子郁
師子有禮讓,甚見親厚,常居中論經書,問以政事稍遷侍中
自製五家要說章句,令校定於宣明殿,和帝即位富於春秋侍中竇憲以外戚之重,欲令少主頗涉經學上疏皇太后曰:昔五更桓榮,親為帝師子郁結髮敦尚,繼傳父業,故再以校尉入授先帝父子給事禁省更歷四世,今白首好禮,經行篤備
宗正劉方宗室之表,善為詩經先帝所褒。
宜令並入教授,以崇本朝,光示大化
由是長樂少府,復人侍講
頃之,轉為侍中奉車都尉
公元101年
永元十三年春正月丁丑東觀,覽書林,閱篇籍博選術藝之士以充其官。
後漢書·和帝本紀云云
儒林傳》孝和亦數幸東觀覽閱書林
公元110年
安帝永初四年春二月乙亥,詔謁者劉珍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脫誤,是正文字
後漢書·安帝本紀云云
公元118年
元初五年,置史官注紀,太后德政
後漢書·安帝本紀不載。
鄧皇后紀》太后臨朝十載,天下復平。
元初五年平望侯劉毅太后德政,欲令早有注紀,上書安帝曰:臣聞易載羲農皇德著,書述唐虞道崇,故雖聖明,必書功於竹帛流音管絃
伏惟皇太后大聖之姿,體乾坤之德,齊蹤虞妃,比跡任姒
孝悌慈仁允恭節約杜絕奢盈之源,防抑逸欲之兆。
正位內朝流化四海
元興延平之際,國無儲副仰觀乾象,參之人譽援立陛下天下主,永安漢室綏靜四海
又遭水潦東州饑荒
垂恩元元冠蓋交路菲薄衣食躬率群下損膳解驂,以贍黎苗
惻隱之恩,猶視赤子
克己引愆顯揚仄陋
晏晏之政,敷在寬之教。
興滅國,繼絕世,錄功臣,復宗室
追還徙人蠲除禁錮
政非惠和不圖於心;制非舊典,不訪於朝。
弘德洋溢充塞宇宙洪澤豐沛漫衍八方
華夏樂化戎狄混并
丕功著於大漢碩惠加于生人
巍巍之業,可聞而不可及蕩蕩之勳,可誦而不可名。
古之帝王左右置史;漢之舊典,世有注紀。
夫道有夷崇,治有進退
善政不述,細異輒書,是為堯湯負洪水大旱之責,而無咸熙假天之美;高宗成王雉雊迅風之變,而無中興康寧之功也。
上考詩書有虞二妃,周室三母,修行佐德,思不踰閾。
未有內遭家難外遇災害覽總大麓經營天物功德巍巍若茲者也。
宜令史官長樂宮注、聖德頌,以敷宣景燿勒勳金石縣之日月,攄之罔極,以崇陛下烝烝之孝。
從之。
公元189年
獻帝中平六年,始以士人侍中給事
後漢書·獻帝本紀中平六年九月,即皇帝位
初令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員各六人
公卿以下黃門侍郎一人為郎,以補宦官所領諸署,侍於殿上
公元175年
〈注〉漢志曰:侍中,比二千石無員
漢官儀曰:侍中,左蟬右貂,本秦丞相史,往來殿中,故謂之侍中
分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
武帝時孔安國侍中,以其儒者,特聽掌御坐唾壺朝廷榮之。
東京時,屬少府,亦無員。
駕出,則一人傳國璽,操斬蛇劍,參乘
中官止禁中。
又曰:給事黃門侍郎,六百石,無員
侍從左右給事中使,關通中外
應劭曰:黃門侍郎每日暮向青瑣闥拜,謂之夕郎
輿服志曰:禁門黃闥,以中人主之,故號曰黃門令
然則黃門郎給事黃闥之內,故曰黃門郎
本既無員于此各置六人也。
獻帝起居注曰:自誅黃門後,侍中侍郎出入禁中機事頗露,由是王允乃奏侍中黃門不得出入
不通賓客自此始也。
靈帝熹平四年,改平準中準,使宦官為令。
自是諸內署令、丞悉以閹人為之,故今並令士人代領之。
公元236年
明帝青龍四年夏四月,置崇文觀,徵善屬文者以充之。
三國魏志·明帝本紀云云
晉置祕書監、統丞郎典圖籍,著作郎典史侍中給事,仍備顧問
公元160年
晉書·職官志》祕書監,案漢桓帝延熹三年祕書監後省
魏武魏王,置祕書令、丞。
文帝黃初初,置中書令,典尚書奏事,而祕書改令為監。
後以何禎為祕書丞,而祕書先自有丞,乃以禎為祕書右丞
及晉受命武帝祕書中書省,其祕書著作之局不廢
惠帝永平中,復置祕書監,其屬官有丞,有郎,并統著作省。
公元292年
著作郎周左史之任也。
東京圖籍東觀,故使名儒著作東觀,其有名尚未有官。
魏明帝太和中,詔置著作郎於此始有其官,隸中書省
及晉受命武帝以繆徵為中書著作郎
元康二年,詔曰:著作舊屬中書
祕書典文籍,今改中書著作祕書著作
於是改隸祕書省
別自置省而猶隸祕書
著作郎一人,謂之大著作郎,專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
著作郎到職,必撰名臣傳一人
公元366年
侍中,案黃帝時風后為侍中于周常伯之任,秦取古名置侍中,漢因之。
秦漢俱無定員,以功高一人僕射
魏晉以來四人,別加官者則非數。
儐贊威儀大駕出則次直侍中護駕,正直侍中負璽陪乘,不帶劍,餘皆騎從
登殿,與散騎常侍對仗侍中居左常侍居右
切問近對,拾遺補闕
江左哀帝興寧四年桓溫奏省二人,後復舊
給事黃門侍郎,秦官也。
已後並因之,與侍中俱管門下眾事無員
及晉,置員四人
散騎常侍,本秦官也。
秦置散騎,又置中常侍散騎騎從乘輿車後,中常侍入禁中,皆無員,亦以為加官
東京初,省散騎,而中常侍宦者
魏文帝黃初初,置散騎,合之於中,司掌規諫,不典事貂璫插右,騎散從,至晉不改
元康中惠帝始以宦者董猛中常侍,後遂止。
常為顯職
給事中,秦官也。
所加或大夫博士議郎,掌顧問應對位次中常侍
漢因之。
東京省魏世復置,至晉不改
散騎常侍下,給事黃門侍郎上,無員
公元274年
通直散騎常侍,案魏末散騎常侍又有在員外者。
泰始十年武帝使二人散騎常侍通員直,故謂之通直散騎常侍
江左四人
員外散騎常侍,魏末置,無員
散騎侍郎四人,魏初與散騎常侍同置。
散騎常侍侍郎侍中黃門侍郎共平尚書奏事,江左乃罷。
公元431年
通直散騎侍郎四人
初,武帝員外散騎侍郎,及太興元年元帝使二人散騎侍郎通員直,故謂之通直散騎侍郎,後增為四人
員外散騎侍郎武帝置,無員
公元270年
武帝泰始六年,詔泰始以來大事祕書綴集之。
晉書·武帝本紀泰始六年秋七月乙巳,詔曰:自泰始以來大事撰錄祕書寫副
後有其事,輒宜綴集以為常。
公元317年
元帝建武元年冬十一月丁卯,置史官
晉書·元帝本紀云云
王導傳》:時中興草創,未置史官始啟立,於是典籍頗興。
宋設祕書監以統丞郎,罷著作,而侍中散騎給事中侍左右備顧問
公元159年
宋書·百官志》祕書監一人
祕書丞一人
祕書郎四人
漢桓帝延熹二年,置祕書監
皇甫規張奐書云從兄祕書它何動靜是也
應劭漢官曰:祕書監一人,六百石。
後省
魏武帝魏王,置祕書令、祕書丞
祕書尚書奏事。
文帝黃初初,置中書令,典尚書奏事,而祕書改令為監。
欲以何禎為祕書丞,而祕書先自有丞,乃以禎為祕書右丞
後省
藝文圖籍
周官外史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書,即其任也。
西京圖籍所藏,有天府石渠蘭臺石室延閣廣內之府是也
東京圖書東觀
晉武帝祕書中書,省監,謂丞為中書祕書丞
惠帝復置著作郎一人佐郎八人掌國史
周世史記事,右史記言,即其任也。
東京圖籍東觀,故使名儒碩學著作東觀撰述國史
著作之名,自此始也。
世隸中書
晉武世,繆徵為中書著作郎
元康中,改隸祕書,後別自為省,而猶隸祕書
著作郎謂之大著作專掌史任。
晉制,著作佐郎到職,必撰名臣傳一人
宋氏初,國朝始建,未有合撰者,此制遂替矣。
侍中四人
奏事直侍左右應對獻替
法駕出,則正直一人負璽陪乘
殿內門眾事皆掌之。
周公成王立政之篇所云常伯,即其任也。
侍中秦丞相史也,使五人往來殿內東廂奏事,故謂之侍中
西京無員,多至數十人入侍禁中分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
武帝世,孔安國侍中,以其儒者,特聽掌御唾壺朝廷榮之。
久次者為僕射
東京又屬少府,猶無員
侍左右,贊導眾事顧問應答
法駕出,則多識一人傳國璽,操斬白蛇劍,參乘;餘皆騎,在乘輿車後。
光武世,改僕射祭酒焉。
漢世,與中官止禁中。
武帝時侍中莽何羅挾刃謀逆由是侍中禁外有事乃入,事畢即出。
王莽秉政侍中復入,與中官共止。
章帝元和中侍中郭舉後宮通,拔佩刀驚御,伏誅侍中由是復出外。
魏、晉以來,置四人,別加官不主數。
秩比二千石
給事黃門侍郎四人,與侍中俱掌眾事
郊廟臨軒,則一人執麾。
《漢百官表》奏曰給事黃門無員,掌侍從左右,漢因之。
東京給事黃門侍郎,亦無員,掌侍從左右關通中外諸王朝見,則引王朝坐。
應劭曰:每日暮向青瑣門拜,謂之夕郎
史臣按,劉向與子歆書曰:黃門郎顯處也。
然則前漢已為黃門侍郎矣。
董巴漢書曰:禁門黃闥中人主之,故號曰黃門令
然則黃門郎給事黃闥之內,故曰黃門郎也。
魏、晉以來四人,秩六百石。
散騎常侍四人
侍左右。
秦置散騎,又置中常侍散騎乘輿車後;中常侍入禁中。
無員,並為加官
東京初省散騎,而中常侍因用宦者
魏文帝黃初初,置散騎合於中常侍謂之散騎常侍,始以孟達補之
久次者為祭酒散騎常侍,秩比二千石
通直散騎常侍四人
魏末散騎常侍又有在員外者,晉武帝使二人散騎常侍通直,故謂之通直散騎常侍
江左五人
員外散騎常侍,魏末置,無員
散騎侍郎四人
魏初與散騎常侍同置。
散騎常侍侍郎,與侍中黃門侍郎共平尚書奏事,江左乃罷。
通直散騎侍郎四人
晉武帝員外散騎侍郎四人元帝使二人散騎侍郎通直,故謂之通直散騎侍郎,後增為四人
員外散騎侍郎晉武帝置,無員
給事中無員
西京置。
顧問應對位次中常侍
東京省魏世復置。
公元470年
明帝泰始六年秋九月戊寅,立總明觀,徵學士以充之。
東觀祭酒
宋書·明帝本紀云云
南齊
南齊,設祕書監以統丞郎,而侍中給事散騎皆主侍從
南齊書·百官志》祕書監一人,丞一人
郎。
著作佐郎
祕書閣有令史,掌眾書,見晉令
令亦置令史正書弟子,皆典教書畫
侍中祭酒
高功者稱之。
公元315年
侍中
漢世親近之職。
魏、晉選用,稍增華重,而大意不異
宋文帝元嘉中王華王曇首殷景仁等,並為侍中,情在親密,與帝接膝共語,貂拂帝手,拔貂置案上,語畢復手插之。
孝武時侍中何偃南郊陪乘鑾輅白門闕,將匐,帝乃接之曰:朕乃陪卿。
齊世朝會,多以美姿容者兼官
永元三年東昏南郊,不欲親朝士,以主璽陪乘前代未嘗有也。
侍中呼為門下
亦置令史
領官如左:
給事黃門侍郎:亦管知詔令,世呼為小門下
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員外:舊與侍中通官,其通直員外,用衰老人士,故其官漸替。
宋大明華選侍中,而人情久習,終不見重尋復如初
散騎侍郎通直散騎侍郎員外散騎侍郎
給事中奉朝請;集書省職,置正書令史
朝散衣冠之餘,人數猥積
永明中奉朝請六百餘人
公元480年
高帝建元二年,置史官
南齊書·高帝本紀不載。
檀超傳》司徒右長史
建元二年,初置史官,以驃騎記室江淹史職
梁以門下省侍從書省掌文章中書省掌制祕書省掌典著作郎掌國史
始設撰史學士
隋書·百官志》門下省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四人,掌侍從左右擯相威儀盡規獻納糾正違闕
監令嘗御藥封璽書。
侍郎中高功者,在職一年,詔加侍中祭酒,與侍郎高功一人對掌禁令公車太官太醫等令,驊騮廄丞。
公元507年
書省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四人
員外散騎常侍無員
散騎侍郎通直郎四人
又有員外散騎侍郎給事中奉朝請常侍侍郎,掌侍從左右獻納得失,省諸奏聞文書
意異者,隨事為駮。
集錄比詔比璽,為諸優文策文平處文章詩頌
常侍高功一人祭酒,與侍郎高功一人對掌禁令,糾諸逋違
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員外散騎常侍,舊並為顯職侍中通官
宋代以來,或輕或雜,其官漸替。
天監六年革選,詔曰:在昔晉初,仰惟盛化常侍侍中,並奏帷幄員外常侍特為清顯
陸始名公之冑,位居納言,曲蒙優禮,方有斯授。
可分門下二局,委散騎常侍尚書案奏分曹入集書。
通直常侍,本為顯爵員外之選,宜參舊准人數,依正員格。
自是散騎侍中通直中丞員外黃門郎
中書省置監、令各一人,掌出內帝命
侍郎四人高功一人,主省內事。
又有通事舍人主事令史等員,又置令史以承其事。
通事舍人,舊入直閤內。
用人殊重,簡以才能不限資地,多以他官兼領
其後通事直日中書舍人
祕書省置監、丞各一人,郎四人,掌國之典籍圖書
著作郎一人佐郎八人掌國史集注起居
著作郎謂之大著作梁初周捨裴子野,皆以他官領之。
又有撰史學士,亦知史書
佐郎起家之選。
公元541年
武帝大同七年,立士林館
梁書·武帝本紀大同七年冬十二月丙辰於宮城西士林館
冊府元龜孔子袪兼中書通事舍人
高祖五經講疏》孔子正言專使子袪簡閱群書以為義證。
事竟,敕子袪與右衛朱异左丞賀琛士林館遞日執經
累遷通直員郎舍人如故
後召壽光殿講禮記義》高祖善之,拜員外散騎侍郎
陳承梁門下集賢中書祕書四省,仍各設掌侍從文章制命典籍之職。
隋書·百官志》:陳制,親王起家則為侍中
若加將軍,方得有佐史,無將軍則無府,止有國官
皇太子冢嫡者,起家封王,依諸王起家
餘子並封公,起家中書郎
諸王子并諸侯世子起家給事
三公子起家員外散騎侍郎令僕起家祕書郎
若員滿,亦為板法曹,雖高半階,望終祕書郎下。
令僕起家著作佐郎,亦為板行參軍
公元559年
武帝永定三年夏閏四月甲午,詔依前代置西省學士
陳書·武帝本紀云云
北魏
公元399年
道武帝天興二年春三月初令五經諸書各置博士
魏書·太祖本紀不載。
《官氏志》云云
太武帝神麚三年,幸白虎殿
公元430年
魏書·世祖本紀不載。
冊府元龜趙逸中書侍郎
太武神麚三年三月上已,帝幸白虎殿,命百僚賦詩製詩序,時稱為善
公元460年
文成帝和平元年,復置史官
魏書·高宗本紀》崔浩之誅也,史官遂廢,至是復置。
公元487年
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命改析國記,依紀傳之體。
魏書·高祖本紀太和十一年冬十二月,詔祕書丞李彪著作郎崔光改析國記,依紀傳之體。
公元490年
太和十四年春二月戊寅,初詔定起居注制。
魏書·高祖本紀云云
公元491年
太和十五年,置左右史官。
魏書·高祖本紀十五年春正月丁卯,帝始聽政於皇東室
初分置左右史官。
太和  年,詔議官制祕書監官階品。
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官氏志》:自太祖高祖初,其內百官屢有減置,或事出當時不為常目亡失無所依據
太和中高祖群寮議定百官,著於令,祕書監第二品中,給事黃門侍郎第三品中,給事中祕書給事第三品上,祕書丞四品下,員外散騎侍郎從第四品下,祕書著作郎第五品上,祕書郎第五品上,主書郎第六品上,太史博士第六品中,中書舍人、集書校書郎祕書校書郎祕書鍾律郎從第六品上,祕書舍人七品下,祕書令史、主書令史、集書令史起居注令史從第七品上。
公元499年
太和二十三年復次祕書等官職令
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官氏志》二十三年高祖復次職令,及帝崩,世宗班行之,以為永制
祕書監第三品,給事黃門侍郎四品上階通直散騎常侍四品祕書丞散騎侍郎員外散騎常侍第五上階著作郎通直散騎侍郎第五上階中書舍人第六品,給事中第六上階員外散騎侍郎七品上階祕書郎中、著作佐郎七品,主書令史第八上階校書郎九品上階
北齊
北齊祕書省典司經籍
書省左右獻納
隋書·百官志》後齊制官多循後魏祕書省典司經籍
監、丞各一人郎中四人校書郎十二人正字四人
又領著作省,郎二人佐郎八人校書郎二人
書省,掌諷議左右從容獻納
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六人諫議大夫七人散騎侍郎六人員外散騎常侍二十人通直散騎侍郎六人給事中六人員外散騎侍郎一百二十人奉朝請二百四十人
又領起居省,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散騎侍郎通直散騎侍郎一人校書郎二人
杜佑通典:按歷代常侍或有員外者,或有通直者。
史傳中謂員外散騎侍郎或單謂之員外郎通直散騎侍郎或單為通直郎;其非員外通直者,或謂之政員散騎侍郎,或單謂之員郎
北周
北周麟趾殿學士,以外史,紀言動校書著作士皆屬之,而祕書亦兼著作
杜佑通典後周麟趾殿學士,有外史掌書王言動作之事,以為國志祕書監亦領著作,監掌國史
〈注〉後周柳虯祕書丞,時祕書雖領著作,不參史事,因為丞,始命監掌焉。
又有校書郎下士十二人,又著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掌綴國銘屬春官外史
隋制祕書省監丞,領太史著作二曹
隋書·百官志》祕書省,監、丞各一人,郎四人校書郎十二人正字四人錄事二人
著作太史二曹
著作曹,置郎二人佐郎八人校書郎正字二人
太史曹,置令、丞各二人司曆二人監候四人
其曆、天文漏刻視祲,各有博士生員
祕書監為正三品祕書丞正五品上階著作郎為從五品上階祕書郎著作佐郎正七品,諸校書郎為正九品上階正字從九品上階
公元586年
文帝開皇六年,置儒林文林郎,隸吏部
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百官志》開皇六年吏部別置朝議通議朝請朝散給事承奉儒林文林八郎
公元594年
開皇十四年祕書省主事令史員。
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百官志》開皇十四年,諸省各置主事令史員。
公元607年
煬帝大業三年祕書省增置監一人,改太史局為監,後又改監為令,餘各增減改置無常
公元604年
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百官志》煬帝即位,多所改革
三年定令,品自第一至於第九,唯置正從,而除上下階。
祕書省降監為從二品增置監一人
四品
著作郎階為正五品,減校書郎十人
改太史局為監,進令階為從五品,又減丞為一人
司辰八人增置監候十人
其後又改監、少監、少令。
祕書郎為從五品,加置佐郎四人,從六品
以貳郎之職。
著作郎為從五品
又置儒林郎十人正七品
明經待問,唯詔所使
文林郎二十人,從八品
撰錄文史檢討舊事
二郎皆上在藩已來直司學士
校書郎四十人,加置楷書郎員二十人從九品
抄寫御書
公元615年
大業十一年正月,增祕書省官百二十員,以博士補之
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玉海云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