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七十五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七十五卷目录

 江部纪事二

山川典第二百七十五卷

江部纪事二

《宋史·五行志》:太祖乾德二年五月,有象涉江入华容县,直过阛阓门。
开宝元年六月,州府二十三处大雨水,江河汎溢,坏民田庐舍。
五年六月,忠州江水涨二百尺。
《刘福传》:福,徐州下邳人,宋初,迁横海指挥使,率所部隶步帅刘光毅,由峡路征蜀。比至成都,孟昶已降,大将王全斌部送降卒归京师。至绵州,降卒盗库兵,劫蜀旧将全师雄以叛。福领所部,由山南行,出贼不意,夹击之。贼众大溃,斩首及溺江死者以万计。
《李煜传》:初,将有事江表,江南进士樊若水诣阙献策,请造浮梁以济师。太祖遣高品石、全振往荆湖,造黄黑龙船数千艘,又以大舰载巨竹縆自荆渚而下,及命曹彬等出师,乃遣八作使郝守浚等,率丁将营之。议者以为古未有作浮梁渡大江者,恐不能就,乃先试,于石碑口,移置采石,三日而成,渡江若履平地。煜初闻朝廷作浮梁,语其臣张洎。洎对曰:载籍以来,长江无为梁之事。煜曰:吾亦以为儿戏耳。王师渡江,煜委兵柄于皇甫继勋,委机事于陈乔、张洎,又以徐温诸、孙元楀等为传诏。每军书告急,多不时通。八年春,王师傅城下,煜犹不知。一日,登城见列栅于外,旌旗遍野,始大惧,知为近习所蔽。遂杀继勋,召朱令赟于上江,令连巨筏载甲士数万人,顺流而下,将断浮梁。未至,为刘遇所破。
《五行志》:太平兴国二年六月,忠州江涨二十五丈。兴州江涨,毁栈道四百馀间。七月,复州蜀、汉江涨,坏城及民田、庐舍。集州江涨,汎嘉川县。
《太宗本纪》:太平兴国二年九月,兴州江水溢。
《五行志》:太平兴国四年八月,梓州江涨,坏阁道、营舍。五年七月,复州江水涨,毁民舍,堤塘皆坏。
七年六月,江水涨五丈,七月南剑州江水涨,坏民居。舍一百四十馀区,九月,梧州江水涨三丈,入城坏仓库及民舍。
《文献通考》:太平兴国八年,夔州江涨七尺。
《宋史·五行志》:太平兴国九年七月,嘉州水暴涨,坏官署民舍溺者千馀人,八月雅州江水涨九丈,坏民庐舍。新州江涨,入南砦,坏军营。
《太宗本纪》:雍熙二年三月,江南民饥许渡江,自占。《五行志》:雍熙二年秋七月,朗江溢,害稼。冬南康军大雨雪,江水冰胜重载。
《太宗本纪》:雍熙三年秋七月癸巳,阶州福津县,有大山飞来,自龙帝峡壅江水逆流,坏民田数百里。《五行志》:雍熙三年,阶州福津县常峡山圮,壅白江水,逆流高十丈许,坏民田数百里。
端拱元年五月,英州江水涨五丈,坏民田及庐舍数百区。
淳化元年六月,吉州大雨,江涨,漂坏民田、庐舍。黄梅县堀口湖水涨,坏民田、庐舍皆尽,江水涨二丈八尺。洪州涨坏州城三十堵、民庐舍二千馀区,漂二千馀户。
二年五月,名山县大风雨登辽山圮,壅江水逆流入民田害稼。
七月嘉州江涨,溢入州城,毁民舍。复州蜀、汉二江水涨,坏民田、庐舍。八月,藤州江水涨十馀丈,入州城,坏官署、民田。是秋,荆湖北路江水泛溢,浸田亩甚众。至道元年五月,虔州江水涨二丈九尺,流入城深八尺,毁城门。
真宗咸平三年三月,梓州江水涨坏民田。
咸平四年六月,诏东川民田先为江水所害者,除其租。
《五行志》:景德四年六月,邓州江水暴涨。八月,横州江涨,坏营舍。
大中祥符三年六月,吉州临江军并江水泛溢坏民田。
《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四年,吉州临江军江水溢害民田庐舍。
《五行志》:大中祥符四年七月,洪江筠袁州江涨害民田坏州城。
《真宗本纪》:天禧元年六月,江淮南蝗并言自死。《五行志》:天禧元年六月,江淮大风,多吹蝗入江海。《江宁府志》:真宗天禧二年,范仲淹开长芦西河,以避江险。
《永州府志》:水中鼎,在道州西。开元观前江中,寇莱公谪道州,时升郡谯望,水际腾腾有光,使人没水求之,云有鼎焉。两耳可通,人百方取之,不能举。
《宋史·仁宗本纪》:天圣六年秋七月壬子,江宁府扬、真、润州,江水溢,坏官民庐舍。
《五行志》:仁宗明道元年五月壬午,汉州江岸获古钟一。
景祐三年六月,虔吉诸州,久雨江溢。坏城,庐人多溺死。
《江南通志》:庆历间,知县事许浚开武进之申港、澡子港、戚墅入江。
《宋史·仁宗本纪》:嘉祐元年夏四月,大雨水,诸路言江河决溢。
《五行志》:嘉祐二年,诸路江河决溢,河北尤甚,民多流亡。
《武进县志》:嘉祐六年,知常州陈襄浚运河。以太湖积水,横遏运河,不得入江,为民患。浚之,其患遂息。《东昌府志》:李孝基,字伯思,以进士高第,判阆、舒二州知随州。所至,以善断闻。甫日中庭空,或问其术曰:无他,省事耳。阆州江水齧城,孝基决注旁谷城赖全。《宋史·神宗本纪》:熙宁八年夏四月壬午,湖南江水溢。秋七月甲子,处州江水溢。
《五行志》:熙宁八年四月,潭、衡、邵、道诸路江水溢,坏官私庐舍。
《吉安府志》:解禧,字公和,一字宗鲁,吉水人。初授郴县主簿,历邵州推官,知丰城。邑地濒江,多水患,增筑新堤,以防暴涨,水不为灾。民至今赖之。
《宋史·五行志》:神宗元丰元年,邕州佛像动摇。初,像动,夏人入寇。又动,以州大火。其后侬智高叛,复动。于是知州钱师孟投其像于江中。
《东坡志林》: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时家在南都,独与儿子迈来,郡中无一人旧识者,时时策杖至江上,望云涛渺然,亦不知有文甫兄弟在江南也。居十馀日,有长髯者,惠然见过,乃文甫之弟,留语半日,云:迫寒食,且归东湖。仆送之江上,微风细雨,叶舟横江而去。
《宋史·姚涣传》:涣,字虚州,第进士,知峡州。大江涨溢,涣前戒民徙储积、迁高阜,及城没,无溺者。因相地形筑子城、埽台,为木岸七十丈,缭以长堤,楗以薪石,厥后江涨不为害,民德之。
《谢麟传》:麟,字应之,建州瓯宁人,登第,调石首令。县苦江水为患,堤不可禦。麟叠石障之,自是人得安堵,号谢公堤。
《黄州府志》:临皋亭,在县南,濒江乃古之回车院也。苏轼曾寓居,尝曰:亭下大江,半是峨眉雪水。为筑南堂于此。
《宋史·毛渐传》:渐,字正仲,衢州江山人。第进士,历提点江西刑狱、江东、两浙转运副使。浙部水溢,诏赐缗钱二百万以赈之。渐言:数州被害即捐二百万,傥仍岁如之,将何以继。乃案钱氏有国时故事,起长安堰至盐官,彻清水浦入于海;开无锡莲蓉河,武进庙堂港,常熟疏泾、梅里入大江;又开昆山七耳、茜泾、下张诸浦,东北道吴江,开大盈、顾汇、柘湖,下金山小官浦以入海。自是小不为患。
《通志备遗》:元符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下。,酒酣,笛声起于江上。使人问之,即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鹤南飞曲以献。奏曲嘹唳,有穿云裂石之声。
《宋史·河渠志》:徽宗大观二年七月,诏曰:蜀江之利,置堰溉田,旱则引灌,涝则疏导,故无水旱。然岁讨修堰之费,敷调于民,工作之人,并缘为奸,滨江之民,困于骚动。自今如敢妄有检计,大为工费,所剩坐赃论,入己准自盗法,许人告。
《五行志》:大观三年七月,阶州久雨江溢。
《徽宗本纪》:大观四年,夔州江水溢。
《五行志》:政和四年六月,沅陵县江涨,流出楠木二十七,可为明堂梁柱。蔡京等拜表贺。
《江宁府志》:宣和六年,发运使卢宗原,开靖安河八十里,通于江,以避黄天荡之险。六合、上元分治之。《武进县志》:施坰,字林宗,以太学上舍登崇宁第,时方创辟雍,自郓州教授,召为直学,迁太学博士。宣和末,除江东提刑,朝命凿银林河,通大江,调役繁兴。坰虑导江入浙,苏秀必受漂溺患。亟抗疏,寝其役。
《扬州府志》:米元章,诙谲好异。在真州,尝谒蔡太保攸于舟中。攸出所藏右军帖示之。芾惊叹,求以他画换易。攸意以为靳。芾曰:公若不见从,某不复生。投此江死矣。因大呼,据舡舷欲坠。攸乃与之。言事者,闻而论之朝廷,亦传以为笑。
《江南通志》:刘蒙政通判扬州,江淮水患,诸郡流移,咸聚于扬。蒙政曲加调恤,得以存活。事闻,特迁一秩旌之。
李大有判通州,岁苦旱,大有凿郎山麓,引江水入河溉之,自是岁大稔。
《镇江府志》:靖康乱后,扬子江中遗弃物最多,镇江渔户于西津沙际,有得北珠一囊者。
《癸辛杂识》:北军未渡之时,守把统制官王顺,欲栅沙武口及沌口。以此二处江水极深,难于用工。遂用披搭敝舟百馀只,载沙石沉之,继以石篰土囊压下,就用樯竿打为桩栅,不两日,即办。盖长江之险,此二处最为要害故也。夏贵乃以为不然,遣人尽去桩栅,欲纵北船入口,然后与战。顺极以为忧,请披搭船三百只左右,前后皆置棹以迎之,俟彼船出口子,即以铁猫儿𦊰定,复回棹拽其船以归。盖口子既小,自不容并进,不过尽入吾阱中。乃以夏老复忌其功,不以为然。及北船尽出之,后散漫大江之中,守兵仅能与未去口子者相拒,而馀舟皆已飞渡浒广矣。
《南昌郡乘》:李琮,字世京,丰城人。邑东有长堤,岁苦江流湍齧。琮输赀于官,易之以石,遂为一方永利。《四川总志》:黄哲,华阳人,崇宁进士,除国子学录,迁宗正寺少卿。高宗即位,幸维扬,哲言宜幸金陵,为朝论所阻,除国子祭酒。后扈驾渡江,被追执,不屈死。《宋史·高宗本纪》:建炎元年九月乙卯,王彦及金人战,败续,奔太行山,聚众。其裨将岳飞,引其部曲,自为一军。赵万陷镇江府,守臣赵子崧弃城渡江,保瓜州。三年二月壬申,吕颐浩遣将陈彦,渡江袭金馀兵,复扬州。
《五行志》:建炎三年二月,金人入扬州,有仓卒渡江之变。
《太平府志》:建炎三年,李纲赴召,请立沿江帅府,采石置屯,以备不虞。
《宋史·高宗本纪》:建炎四年夏四月,韩世忠驻军扬子江,要金人归路,屡败之。
丙申,韩世忠及兀朮再战江中,金人乘风纵火,世忠败绩。兀朮渡江屯六合县。
八月辛卯,杜湛渡江讨群贼。
甲午,金人陷承州,命陈思恭屯兵明州,以防海道。刘光世遣王德、郦琼,以轻兵渡江。
十一月丙午,岳飞弃泰州,渡江。
《韩世忠传》:世忠,字良臣,延安人。为浙西制置使,守镇江。既而兀朮分道渡江,诸屯皆败,世忠亦自镇江退保江阴。杜充以建康降敌,兀朮自广德破临安,帝如浙东。世忠以前军驻青龙镇,中军驻江湾,后军驻海口,俟敌归邀击之。帝召至行在,奏方:留江上,截金人归师,尽死一战。帝谓辅臣曰:比吕颐浩在会稽,尝建此策,世忠不谋而同。赐亲札,听其留。会上元节,就秀州张灯高会,忽引兵趋镇江。及金兵至,则世忠军已先屯焦山寺。金将李选降,受之。兀朮遣使通问,约日大战,许之。战将十合,梁夫人亲执桴鼓,金兵终不得渡。尽归所掠,假道,不听;请以名马献,又不听。挞辣在潍州,遣孛菫太一趋淮东,以援兀朮,世忠与二酋相持黄天荡者四十八日。太一孛菫军江北,兀朮军江南,世忠以海舰进泊金山下,预以铁绠贯大钩授骁健者。明旦,敌舟噪而前,世忠分海舟为两道出其背,每缒一绠,则曳一舟沉之。兀朮穷蹙,求会语,祈请甚哀。世忠曰:还我两宫,复我疆土,则可以相全。兀朮语塞。又数日求再会,言不逊,世忠引弓欲射之,亟驰去,谓诸将曰:南军使船如使马,奈何。募人献破海舟策。闽人王某者,教其舟中载土,平版铺之,穴船版以棹桨,风息则出江,有风则勿出。海舟无风,不可动也。又有献谋者曰:凿大渠接江口,则在世忠上流。兀朮一夕潜凿渠三十里,且用方士计,刑白马,剔妇人心,自割其额祭天。次日风止,我军帆弱不能运,金人以小舟纵火,矢下如雨。孙世询、严允皆战死,敌得绝江遁去。
《高宗本纪》:绍兴元年三月丙午,张俊、杨沂中、岳飞,渡江击马进,大败之。
《张浚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人,知枢密院事。赴江上视师。时兀朮拥兵十万于扬州,约日渡江决战。浚长驱临江,召韩世忠、张俊、刘光世议事。将士见浚,勇气十倍。浚既部分诸将,身留镇江节度之。
《高宗本纪》:绍兴五年十二月庚戌,汰横江水军三之一。
《武昌府志》:绍兴五年,江涨累月不泄。
《镇江府志》:绍兴六年七月壬子,润州江水溢,坏官私庐舍。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十一年二月癸酉,张俊遣王德渡江,屯和州。
《五行志》:绍兴十六年,潼川府东南江溢,水入城浸民庐。
二十三年,潼川府江溢,浸城内外民庐。《高宗本纪》:绍兴三十一年六月丙午,刘锜乞即日移军渡江。九月丁亥,成闵渡江,屯应城县。
《老学庵笔记》:绍兴末,予见陈鲁公留饭未食,而杨郡王存中来白事,鲁公留予便坐而见之,存中方不为朝论所与,予年少,意亦轻之,趋幕后,听其言。会鲁公与之言及边事。存中曰:士大夫多谓,当列兵淮北为守淮计,即可守,因图进取中原,万一不能支,即守大江未晚。此说非也。士惟气全,乃能坚守,若俟其败北,则士气已丧,非特不可守淮,亦不能守江矣。今据大江之险,以老彼师,则有可胜之理。若我师克捷,士气已倍,彼奔溃不暇,然后徐进而北,则中原有可取之理。然曲折尚多,兵岂易言哉。予不觉太息曰:老将要有所长,然退以语朝士,多不解也。
《四川总志》:张方,资中人,提点刑狱,治事嘉定,循行州县,开新渠,以杀三江怒涛,自是舟行无患。
《宋史·孝宗本纪》:隆兴元年五月壬寅,命张浚渡江视师。
《河渠志》:孝宗乾道二年,以和州守臣言,开凿姥下河,东接大江,防捍敌人,检制盗贼。
《五行志》:孝宗乾道九年五月戊午,建康、隆兴府、严、吉、饶、信、池、太平州、广德军水,漂民居,坏圩湮田,分水县沙塞四百馀亩,采石流民多渡江。
《四川总志》:史祁,眉山人,沿江筑堤,以禦水患。号史公堤。
《武进县志》:淳熙二年,知镇江府张津浚京口闸河以北至江口。
《宋史·五行志》:淳熙十一年五月丙申,阶州白江水溢,决堤圮城,浸民庐、垒舍、祠庙、寺观甚多。
十二年十月,鄂州大火,燔万馀家。江风暴作,结庐堤上、泊舟岸下者,焚溺无遗。
《河渠志》:淳熙十二年,和州守臣,请于千秋涧置斗门,以防麻澧湖水,泄入大江,遇岁旱,灌溉田畴,实为民利。
《五行志》:淳熙十六年五月丁巳,阶州白江水溢,浸城市民庐。六月辛卯,潼川府东南二江溢,决堤,毁桥,浸民庐,涪城、中江、射洪、通泉、郪县没田庐。
淳熙中,淮西竞歌汪秀才曲曰:骑驴渡江,过江不得。又为蝶舞以和之。后舒城狂生汪格谋不轨,州兵入其家,缚之。其子拒杀,聚恶少数千为乱,声言渡江。事平,格亦伏诛。
光宗绍熙二年五月庚午,利州东江溢。坏堤、田、庐舍。辛未,潼川府东、南江溢;六月戊寅,又溢,再坏堤桥,水入城,没庐舍七百四十馀家,郪、涪、射洪、通泉县汇田为江者千馀亩。七月癸亥,嘉陵江暴溢,兴州圮城门、郡狱、官舍凡十七所,漂民居三千四百九十馀,潼川崇庆府、绵、果、合、金、龙、汉州、怀安、石泉、大安军鱼关皆水。时上流西蕃界古松州江水暴溢,龙州败桥阁五百馀区,江油县溺死者众。
三年五月乙未,潼川府东、南江溢,后六日又溢,浸城外民庐,人徙于山。
五年秋,武陵县江溢,圯田庐甚众。
《江南通志》:绍熙中,淮东提举陈损之言:楚州高邮间,陂湖渺漫,宜创堤堰,以为潴泄。乃于扬州墟镇,刱斗门,引水由泰州海陵,南至泰兴,达于江。
《太平府志》:宁宗开禧三年,叶适度沿江地,创三大堡,石跋则屏蔽采石,定山则屏蔽靖江,瓜步则屏蔽东阳。
《四川总志》:赵仕陴知遂宁,江水暴涨,濒江有堤水啮其址。仕陴索胡床坐堤上,左右请避去,不许。移时水落,时人以此比王尊云。
《宋史·宁宗本纪》:嘉定五年六月乙酉,禁铜钱过江。十二年三月,淮南流民渡江避乱,诸城悉闭,金人游骑数百,至东采石杨林渡。
九年三月甲子,马湖夷界山崩八十里,江水不通。《五行志》:嘉定十年冬,蜀、汉二州江没城郭。
《江南通志》:嘉定十四年,江涨。
《宋史·五行志》:嘉定十五年七月,萧山县大水。时久雨,衢、婺、徽、严暴流与江涛合,圮田庐,害稼。
《续文献通考》:嘉定十五年秋,江涛溢,圮沿江民庐。《五行志》:嘉定十六年五月,鄂州江湖合涨,城市沉没,累月不泄。是秋,江溢,圮民庐。
理宗绍定四年,沿江水灾。
《理宗本纪》:端平二年七月戊寅,利州路常平干官刘当可母王氏,义不降曦,投江而死。
《杜范传》:范,字成之,黄岩人。嘉熙二年,知宁国府。至郡,适大旱,两淮饥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勇悍,拥众三千馀人,至城外。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理宗本纪》:淳祐二年十二月己未,诏:通州守臣杜霆,兵至,弃城弗守,载其私帑,渡江以遁,遂致民被屠戮。虽已夺三秩,厥罚犹轻。其追毁出身以来文凭,窜南雄州。
《孟珙传》: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拜宁武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淳祐四年,兼知江陵府,珙至江陵,登城叹曰:江陵所恃三海,不知沮洳。有变为桑田者,敌一鸣鞭,即至城外。盖自城以东,古岭先锋,直至三汊,无所限隔。乃修复内隘十有一,别作十隘于外,有距城数十里者。沮、漳之水,旧自城西入江,因障而东之,俾绕城北入于汉,而三海遂通为一。随其高下,为匮蓄泄,三百里间,渺然巨浸。土木之工百七十万,民不知役,绘图上之。
《理宗本纪》:开庆元年九月壬子,贾似道表言,大元兵自黄州沙武口渡江,中外震动。
《五行志》:度宗咸淳七年五月,重庆府江水泛溢者,三漂城壁坏楼橹。
《瀛国公本纪》:赞瀛国公,四岁即位,而天兵渡江,六岁而群臣奉之入朝。
《列女传》:赵淮妾,长沙人也,逸其姓名。德祐中,从淮戍银树坝。淮兵败,俱执至瓜洲。元帅阿朮使淮招李庭芝。淮阳诺,至扬城下,乃大呼曰:李庭芝,男子死耳,毋降也。元帅怒,杀之,弃其尸江滨。妾俘一军校帐中,乃解衣中金,遗其左右,且告之曰:妾夙事赵运使,今其死不葬,妾诚不能忘情。愿因公言,使掩埋之,当终身事相公无憾矣。军校怜其言,使数兵舆如江上。妾聚薪焚淮骨,置瓦缶中,自抱持,操小舟,至急流,仰天恸哭,跃水而死。
《老学庵笔记》:僧法一、宗杲,自东都避乱,渡江,各携一笠。杲笠中有黄金钗,每自捡视。一伺知之,杲起奏厕,一亟探钗掷江中。杲还,亡钗,不敢言而色变。一叱之曰:与汝共学了生死大事,乃眷眷此物耶。我适已为汝投之江流矣。杲展坐具,作礼而行。
《侯鲭录》:李惠公,端使高丽渡江,遇风涛,樯折,舟人大恐,公怡然读书,如在斋阁时。
《清波杂志》周煇平生四汎大江,备尝艰险,共载生死,系于浮沉之间。每过龙祠,薰炉沥觞,唯谨无屋宇,但植一竿,亦致冥币于中流。至小孤山,谒庙,见幡脚及花瓶中,小青蛇盘结举首,蜿蜒者甚众。祝者云:神今日在庙歆享而然。归舟,夜梦入庙,如仪,且口占祝文。既觉,但记浩若川流傥,不葬于鱼腹。赫然庙貌尚,可荐以豚蹄一联耳。
《荆州府志》:郭贽知荆南府,俗尚淫祀。属郡旱,盛陈祷雨具。贽始至,命悉撒去,投之江。不数日,大雨。
《金史·睿宗本纪》:初伐宋,既平河北,遂取东平及徐州,尽得宋人江淮运致金币,在徐州官库者,分给诸军,而刘豫遂以济南降。使拔离速等,袭宋主于扬州。而宋主闻之,比拔离速至扬州,前夕已渡江矣。宋主乃贬去帝号,再以书来请存社稷,语在《宗翰传》中。既而宗弼追宋主,宋主渡江,入于杭州,复遁入海。
《太宗本纪》:天会七年十一月壬戌,宗弼渡江败宋,副元帅杜充军于江宁。
八年三月丁卯,宗弼及宋韩世忠战于镇江,不利。四月丙申,复战于江宁,败之。诸军渡江。
《熙宗本纪》:天眷三年十二月乙亥,都元帅宗弼上言,宋将岳飞、张俊、韩世忠率众渡江,诏命击之。
《废帝本纪》:正隆六年十一月,上驻军江北,遣武平总管,阿邻先渡江至南岸失利,上还和州,遂进兵扬州。甲午会舟师于瓜洲,渡期以明日渡江。
《安陆府志》:元大举伐宋,九月,伯颜与平章阿朮,由中道循汉江,趋郢州。万户武秀为前锋,遇水泺霖,雨水溢,无舟不能涉。伯颜曰:吾且飞渡大江,而惮此潢潦耶。乃召一壮士,负甲伏骑而前,道麾诸军毕济。癸巳,次盐山,距郢州二十里,郢在汉水北,以石为城。宋人又于汉水南,筑新郢万胜堡,两岸战舰千艘,横铁绳,锁大舰数十,密树桩木水中,下流黄家湾堡,有溪经鹞子山,入唐港,可达于江,宋亦设守禦之。
《元史·宪宗本纪》:八年冬十月,帝渡嘉陵江,至白水江,命田哥造浮梁以济,梁成,赐田哥等金帛有差。《世祖本纪》:中统二年秋七月丁丑,渡江新附民留屯蔡州者,徙居怀孟贷其种食。
八月甲寅,赏董文炳所将渡江及北征有功者二十二人银,各五十两。
岁己未九月壬寅朔,亲王穆哥,自合州钓鱼山,遣使以宪宗凶闻来告,且请北归,以系天下之望。帝曰: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甲辰,登香垆山,俯瞰大江。江北曰武湖,湖之东曰阳逻堡,其南岸即浒黄洲。宋以大舟扼江渡,帝遣兵夺二大舟。是夜,遣木鲁花赤、张文谦等具舟楫。乙巳迟明,至江岸,风雨晦冥,诸将皆以为未可渡,帝不从。遂申敕将帅,扬旗伐鼓,三道并进。天为开霁,与宋师接战者三,杀获甚众。径达南岸。
至元九年九月甲子,宋襄阳将张贵,以轮船出城,顺流突战,阿朮、阿剌海牙等举烽燃火,烛江如昼,率舟师转战五十馀里,至匮门关,生获贵及将士二千馀人。
十一年九月癸巳,师次盐山,距郢州二十里。宋兵十馀万当郢,夹汉水,城万胜堡,两岸战舰千艘,铁縆横江,贯大舰数十,遏我舟师不得下。惟黄家湾有溪,经鹞子山入唐港,可达于江,宋又为坝,筑堡其处,驻兵守之,系舟数百,与坝相依。伯颜督诸军攻拔之,凿坝挽舟入溪,出唐港,整列而进。
十二月丙午,伯颜大军次汉口。宋淮西制置使夏贵,都统高文明、刘仪以战船万艘,分据诸隘,都统王达守阳罗堡,荆湖宣抚朱祀孙以游击军阨中流,师不得进。用千户马福言,自汉口开坝,引船会沦河口,径趋沙芜,遂入大江。
十二年二月,命阿失罕、唐永坚、綦公直等与脱烈将甲骑千人,持诏招谕郢州。大军次丁家洲,战船蔽江而下。宋贾似道分遣步帅孙虎臣,及督府节制军马苏刘义,集兵船于江之南北岸。似道与淮西制置使夏贵,将后军战船二千五百馀艘,横亘江中。翌日,伯颜命左右翼万户率骑兵,夹岸而进,继命举巨炮击之。宋兵阵动,夏贵先遁,似道错愕失措,鸣钲斥诸军散,宋兵遂大溃。阿朮与镇抚何玮、李庭等舟师及步骑,追杀百五十里,得船二千馀艘,及军资器仗、督府图籍符印,似道东走扬州。阿先不花言:夏贵纵北军岳全还,称欲内附,宜降玺书招谕。遂遣其甥胡应雷持诏往谕之。甲子,大军次芜湖县,宋江东运判、知太平州孟之缙以城降。都元帅博鲁欢次海州,知州丁顺以城降。乙丑,阿里海牙言:江陵宋巨镇,地居大江上流,屯精兵不啻数十万,若非乘此破竹之势取之,江水泛溢,鄂汉之城亦恐难守。从其请。
二十二年十二月,敕枢密院:向以征日本故,遣五卫军还家治装,今悉选壮士,以正月一日到京师。江淮行省以战船千艘习水战江中。
二十四年九月辛卯,东京谊静、麟、威远、婆娑等处大霖雨,江水溢,没民田。
《江南通志》:孔文贞,至元丁亥尹常熟。是岁大潦,饥莩流离。文贞发廪拯溺,全活甚众。明年,躬督郊民,疏港浦泄,积水而注之江。秋乃大穫。
《江阴县志》:明绍信公胡福旺,奇伟,勇略过人,见元纲不整,隐居不仕。至元丙申三月,天下兵起,夜梦金甲神,指引渡江,遂同武略公,及胡大海等渡江。至丹阳,归太祖高皇帝。高皇帝见而奇之,令随元帅汤和,攻金坛,克之。
《太平府志》:元至元间,新定江南,郝经请置戍逻于采石,扼三江之襟要,溃江淮之腹心。
《苏州府志》:成宗元贞五年七月,暴风,雨雹江湖溢,沿海民漂没不可计。
《元史·成宗本纪》:大德元年六月,历阳县江涨,漂没庐舍一万八千五百馀家。以粮四千馀石,赈广平路饥民;一万五千石,赈江西被水之家;二百九十馀石,赈铁里干等四站饥户。冬十月戊午,庐州路无为州江潮泛溢,漂没庐舍。
《五行志》:大德元年六月,和州历阳县江水溢,漂庐舍一万八千五百区。
《成宗本纪》:大德二年七月,江水暴风大溢,高四五丈,连崇明、通、泰、真州沿江之地,漂没庐舍,被灾者三万四千八百馀户。发米八万七千石赈之。
《五行志》:大德五年七月江水暴,风大溢高四五丈,崇明、通泰、真州、定江之地,漂没庐舍。
《成宗本纪》:大德九年六月,甲午,潼川霖雨江溢,漂没民居,溺死者众。敕有司给粮一月,免其田租。
《五行志》:大德九年六月,潼川郪县大雨绵江中,江溢水决入城。
《成宗本纪》:大德十年三月,道州营道等处,暴雨,江溢山裂,漂荡民庐,溺死者众。复其田租。
《五行志》:仁宗皇庆元年六月,宋瓦江溢,民避居,亦母儿乞岭。
《仁宗本纪》:延祐二年秋七月,庐、潭州、金州、永州路、茶陵州,霖雨,江涨,没田稼,出米减价赈粜。
《五行志》:延祐二年七月,全州、永州江水溢害稼。《江南通志》:罗汀妻何氏,滁州人。汀家贫,卖饼,何躬当炉。时丞相脱脱家人陈威悦之,诱汀出游,沉汀于江。跃数四乃没。归言汀病死。何孤身伶仃,忧恨作悲笳六拍,见《志》。后避红巾之难,不得已,卒归威,生二子。一夕,梦遇汀云:汝后游园,见池蛙,即我冤可雪也。何氏不解,偶同游园槛,忽见蛙堕池中,跃不起。威醉,失笑。何因忆梦,怪问之,具得其状。适御史行部且至,乃夜杀二子,逃出,诉之。御史收威,置极刑,籍其家半给何养。辞不受。乃设汀位,招魂祭奠。成礼,遂自杀。
《元史·五行志》:英宗至治元年七月,乞里吉思部江水溢。八月,安陆府雨七日,江水大溢,被灾者三千五百户。
《英宗本纪》:至治二年六月壬午,辰州江水溢,坏民庐舍。
三年夏四月,敕京师万安、庆寿、圣安、普庆四寺,扬子江金山寺、五台万圣祐国寺,作水陆佛事七昼夜。《泰定帝本纪》:泰定元年六月己卯,大同浑源河真定滹沱河,陕西,渭水、黑水、渠州江水皆溢,漂民庐舍。二年五月丙子,浙江诸郡霖雨,江湖水溢,江陵路江溢。六月丁未,潼川府绵江中,江水溢入城郭。
《宁宗本纪》:文宗至顺三年八月乙卯,江水溢。
《江宁府志》:顺帝至正元年,扬子江一夕忽竭舟楫皆阁于涂中,露钱货无数。盖累年覆舟遗物也。人争取之,潮至辄走,潮退复然,累日江始安流识者曰,此江笑也。后果先失江南。
《元史·五行志》:至正三年十二月,浚后湖,后湖上至钟山乡珍珠桥,下接金陵龙湾大江,通一十七里。《顺帝本纪》:至正九年五月,蜀江大溢浸汉阳,城民大饥。秋七月,大霖雨,水没高唐州城,江汉溢,漂没民居禾稼。
《成遵传》:遵,字谊叔,南阳穰县人,为武昌路总管。武昌为沔寇所残燬,民死于兵疫者十六七,而大江上下,皆剧盗阻绝,米值腾涌,民心遑遑。遵言于省臣,假军储钞万锭,募勇敢之士,具戈船,截兵境,且战且行,籴粟于太平、中兴,民赖以全活者众。
《顺帝本纪》:至正十五年六月,明皇帝起兵,自和州渡江,取太平路。自红巾妖寇倡乱之后,南北郡县多陷没,故明从而取之。
《松江府志》:至正二十四年六月乙卯,漏下四鼓江海泖湖水涌起三尺馀,平江嘉兴路亦然。
《西湖志馀》:元时,真州有巨商,每岁贩鬻至杭州。时有挟姑布子卿之术,号鬼眼者,设肆省前,言多奇中,门常如市。商造门,方下坐,忽指谓曰:公,大富人也。惜乎中秋后三日内,数不可逃。商惧,即戒程,时八月初间。舟次扬子江,见水滨一妇,仰天号恸。商问其故,答曰:妾之夫,小经纪,止有本钱五十缗,买鹅鸭过江货,卖归,则计本于妾,持赢息,买薪米,馀悉付酒家,率以为常。今妾偶遗其本,非惟饮食无措,亦且见捶死矣。宁自沉尔。商闻之,叹曰:我厄于命,使铸金可代,将不惜彼,乃自夭其生哉。亟取钱一百缗,赠之。妇感谢而去。商至家,具以鬼眼之言告父母,且与亲旧诀别,闭门待尽。踰期,竟无他故。后复之杭,道经向泊舟处,遇先日赠钱之妇,抱一子迎拜于路,且告曰:自蒙恩人救拔,数日乃产此儿。商在杭,再过,鬼眼惊问曰:公中秋胡不死。乃详观形色,笑曰:公阴德所致,曾救老阴少阳之命矣。商异其术,捐钱赠之。
《江南通志》:王德,合肥人。元季,兵乱,初为群雄所得,度其无成,脱身渡江,归附,率兵救南昌。遇友谅兵于康郎山,酣战累日,死于阵。谅败,追封合肥子。
《湖广通志》:魏云瑞妻宋氏,蒲圻人。元季,兵乱,岁荒。云瑞卒于齐,宋氏扶榇涉江,归厝,躬督仲子,励志读书,遂为名儒。
《吉安府志》:陈瓘,字同故,庐陵吟溪人,除宁国知府。宣城田滨江者,岁患水,筑堤防,伐石作水门,以时蓄泄,自是始不虑横决。
《扬州府志》:元时,城南常村民家江滨牧马,与龙交,生一驹,能行水上,至江南不沉。
《滁州志》:杨元杲,字文素,岁甲午,明祖驻兵滁城,适值旱,文素进言祷雨之由。上以志士目之,护跸渡江,日见亲幸。
《太平府志》:明太祖率众渡江,舳舻齐发,达牛渚,太祖先抵采石矶。元兵阵于矶上,常遇春先登,诸军从之,元兵败走,遂拔采石。
明太祖初渡江,至采石柁,后鼓上蟠,一龟、一蛇。《江南通志》:李习,字伯羽。延祐初,领乡荐,授书院山长。明太祖渡江至采石,擢知太平府。
《资阳县志》:杜谅,资阳人,洪武中贡士,授庄浪令,升通判,有才干。太宗渡江,一夕成桥,如履平地。后论功,迁陕西参政。
《扬州府志》:汪广洋,字朝宗,高邮人,通经能文,善篆隶大书,尤工诗歌,举元进士。太祖渡江,召见,与语,大悦。留为元帅府令史。
《江南通志》:王鼎,仪真人,为赵忠养子。明初,忠渡江从征,有功,没于阵。鼎袭职,复姓王。守太平,陈友谅以重兵来犯。城陷,鼎骂贼,不屈死之。
《南昌郡乘》: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元明道书院山长。高皇帝渡江,至太平,安率父老迎谒,即留参幕府,拜左司员外郎,从克金陵。
《太平府志》:郜氏,花云妻孙氏,郜,侍儿也。陈友谅犯太平,花云死之,郜泣曰:夫死,吾必不独生。然不可使花氏无后。以三岁儿炜付孙氏,遂自赴水死。孙瘗郜尸毕,抱儿逃,为谅军所执。至九江军中,恶小儿啼,孙恐被害,密以簪珥属渔家,鞠之鄱阳之捷。孙脱身,窃儿去,夜宿陶穴,天曙渡江,遇溃军夺舟,捽孙氏及儿投之江。偶见断木浮波涛中,附入芦渚,取莲实啖儿,七日不死。夜半,有老人雷老引之,行达帝所。孙抱儿泣拜,帝亦泣。置儿于膝曰:将种也。赐雷老衣,忽不见。《四川总志》:洪武四年,遣平章杨璟、永康侯廖永忠,由水道攻夔关,颍川侯傅友德,总兵十万,从阶文攻秦州。戴寿备瞿塘甚固,二将攻之,弗克。二月,友德破秦州入绵汉,戴寿闻之,分兵守瞿塘,自将倍道救成都。友德环兵围之,令诸军造木牌,上书四月克汉州,以油涂之,投于江夔。军得之,勇气百倍,遂克夔关趋重庆。
《江南通志》:洪武九年,池州青溪口生洲。
《饶州府志》:刘彦清,鄱阳人,以医世其家。母魏氏疾,药石不效,露香告天,刲股和粥以饲,疾遂愈。会征广以医选从行,中途渡江堕水,适有牛渡攀其尾,得济。既归,过彭蠡,风浪覆舟,人尽溺,独赖舟板以全。两免大难,人以为孝感。
《扬州府志》:明洪武壬午夏,靖难兵既下,盱眙文皇帝会诸将,图所向。或谓宜先取凤阳,径趋滁、和渡江。或欲取淮安,自高邮取仪真渡江,可无后顾之忧。上曰:不然,凤阳楼橹坚完,所守亦固,非攻不下,恐震惊陵寝。淮安高城深池,积粟既富,士马尚多。若攻之不下,旷日持久,非我所利也。莫若乘胜鼓行,直趋扬州、仪真。两城既下,则凤阳、淮安,人心自懈,可以耀兵江上,集舟渡江矣。乃先遣指挥吴庸,集通泰、高邮诸舟,以候济师,遂克仪真,大兵次旧江口,立营高资港。《镇江府志》:曹山,在城西五十里,明成祖渡江驻山下,为行朝。一日,臣民入觐,赐膳迁擢。
《南昌郡乘》:永乐十三年夏四五月,南昌府属大雨,江水泛涨,坏庐舍、没禾稼,命户部遣人抚恤。
《宁国府志》:许万相,字一夔,号三峰,授汉州佐,为大使器奖,迁巫山尹。清操,方赵清献惠爱,追郑国侨期届报政,令子德卿以保名,知止趣公。归,遂动鲈莼之想,致政返,棹舟人于江中拾遗金一簏,持白公,公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莫取,况多金乎。舣舟谒其地,邑令尽畀之。
《江南通志》:宣宗宣德九年,大旱,江潮涸竭。
《扬州府志》:周忱,字恂如,江西吉水人,以长史晋工部右侍郎,巡抚南直隶,督理粮储。始至,即筑石堤于瓜洲南岸,俾运行者,不苦淖泞,造巨舰于江上,以救颠溺。
《漳州府志》:林廷真,象山人,正统二年,知南靖,忿怒不形,权贵不避。四年入觐,过扬子江,飓风大作,同济者八十人,皆没于水。惟廷真与其从者二人得免。《南昌郡乘》:英宗正统五年春夏,南昌府属淫雨,江涨,渰没早禾。
《湖广通志》:正统九年,江潮泛涨,漂溺江都等县一千七百馀人。
《江宁府志》:正统十三年,龙潭江水奔溃。
《安陆府志》:严诚,京山人,明正统甲子,中乡试第一人。初,江滨有童谣云:白鱼跃入船,严诚中解元。及诚赴试,将渡江,忽有白鱼跃入诚舟。众议烹食,舟人以童谣告。诚乃就同舟买此鱼,投江中。是年,诚果首选。《黄州府志》:胡奎,鄱阳人,由举人,正统间,知蕲水县事。政尚宽厚,好为民兴利。蕲有回风矶港,通坼湖,达大江,易为民患。奎乃以竹笼载石塞其上,俾湖水不通江,运土实港,俾江水不入湖。二水分,命人垒而高之,工计以万,名曰万工堤。仍立庙矶上,妥江神。
《湖广通志》:景泰六年,江水泛涨,遣巡抚王竑祭于江神。
《广信府志》:姚明,字仲远,贵溪人,由景泰乡荐选授御史,继按东吴,得代,济大江,风浪山立,舟人惧,请待。明麾使进曰:舟中若有民间物,请向碧波深处沉。比疾革,或问以后事。怡然诵曰:来时行李萧然,归时行李萧然。华岳祠前经过,此心不愧神天。其清修自信,盖如此。
《江南通志》:李庆,景泰末,知繁昌。县址旧滨江,有水患,庆建议内迁。至今民蒙其利。
《广东通志》:萧埙,字孟韶,南海人,景泰庚午乡荐,筮仕四川合州知州。筑长堤以捍江水,灌溉平畴,民获其利。
《四川总志》:段鉴,昆明人。由举人知嘉定。多惠政,作排栅以捍江涨。人称:嘉守以鉴为最。
《南昌郡乘》:天顺四年夏四月,南昌府江溢,饥,免秋粮及南昌卫籽粒。
《江宁府志》:宪宗成化十年,江浒居人,一日,有一妇抱一骨函至江浒,谓舟子曰:吾欲葬吾夫于江中。舟子曰:骸骨不与生人同渡,惧蛟龙焉。妇曰:我有百钱遗子,请勿渡他人。舟子诺,乃登舟,至中流,仰天而号。遂抱骨俱沉。救之,不可得。竟莫知其乡里姓氏云。《武昌府志》:姜溥,字希广,直隶广德人,弘治己酉,由进士知嘉鱼县。以邑治滨江,水数为患,乃自百疋山修长堤,至三角铺,二百馀里,以捍涨溢。
《江阴县志》:孝宗弘治三年秋九月,大鱼出江,漘长十馀丈,身横鬐鬣不动,众刲其肉,皆纯膏,取以照夜。未几,潮大至,鱼复流去。
《苏州府志》:弘治十一年夏六月,江海泖湖水溢。《江南通志》:弘治十六年,江潮入望京门,浦口城圮。《漳州府志》:洪异,字大同,龙溪人,弘治乙卯举人,知崇德县。尝擒江淮剧盗,除数十年之患。开天长河,通江潮数十里,以溉田万馀顷。擢监察御史。
《湖广通志》:莫震,字廷威,候官人。弘治间,以进士为嘉鱼令。为人修洁。春秋事神牲醴,皆戒于三月,前官舍有木偶神像,投之江。
《衡州府志》:朱氏,杨廷耀妻,年十七,归杨,善事舅姑。踰二年,廷耀以午日竞渡溺死。朱哭之哀,朝夕荐奠,以守节自誓。服除,其母兄纳赂,欲以改适富家子。朱闻之,大恸。密自检饰,向暝,走江滨,跃水死。越旬馀,得其尸于江中,宛如生。
《黄州府志》:武宗正德四年,仙姑洞贼大肆焚掠。五月,刘六、刘七、赵风子,取道麻城,至团风,夺舟入江,杀戮甚众。
《江南通志》:华纬妻吴氏,正德壬申,逋寇犯江阴,氏出走,遇贼,为所逼,不从。磔其尸,投之江中。
《扬州府志》:正德十四年,扬州大风拔木,江海溢数丈地,漂没庐舍,民多溺死。
《江南通志》:李嵩,正德间,由御史出守常州。时群盗出没淮北,尚在千里外,而嵩亟修城浚池,人咸谓过计。不意寇竟浮江而至,距事竣才三越月耳。贼犯江阴,嵩擐甲禦之,江上将卒望见嵩,勇气益壮,斩获百数十人,又令死士泅水中,沉其舟。贼乃退。
《苏州府志》:李一宁,字仲坤,东莞人,任皖城。见江心覆舟,悚然心动。命榜人凿舟底,得一女妇,抱婴儿,犹活。询,为长沙人,随舅宦游,一家数口并葬鱼腹,彼妇攀木浮水,已三日矣。买舟赠金,送之还乡。
《湖广通志》:李富妻项氏,黄冈人。正德中,为流贼徐彦明所劫,项绐贼,防闲少疏,投江死。刘氏女,黄冈人,父贫,屡负薪为活。正德间,流贼过黄,见女,欲乱之。女绐贼,请为饰妆。贼置女舟中,伺不为备,投江死。
《四川总志》:元氏父合江樵者,渡江失水死。氏至死所,赴水求父。三日后,抱父尸浮出。
《靖康县志》:世宗嘉靖元年春三月,有海兽如羊,登孤山,居民逐之,至江,入水中。
《宝录》:嘉靖元年壬午秋七月乙巳朔,二十四日戊辰,至次日己巳,大风雨,江海啸涌,漂没室庐,人畜亦如之。
《扬州府志》:嘉靖元年七月二十五日,扬州大风雨,江潮涌涨。
《武进县志》:嘉靖二年,开常州河渎,檄宜兴县开诸渎,武进县开青阳河西山塘九里,河共长九千四百六十一丈,以泄运河之水于扬子江。
《江宁府志》:周金,字子庚,籍府军右卫。正德戊辰进士,擢右都御史,总督漕运,章圣梓宫南祔,始奉旨由江而诸护行大臣,至仪真,议从陆,众知不可,而不敢言。金独力言,沿江山险,路不可通,且奉梓宫,上下山阪,恐有撼顿,奈何。乃从由江,沿江千里居民,免伐树发屋,役夫数万人,得无走死山谷者,金之力也。
《汉中府志》:嘉靖六年,龙江冰合。七年,江涨,多鱼。《靖江县志》:嘉靖八年八月二十三日,西风大作,走沙石,江中涸。半晌,江滨民奔取江中物,回头,江岸如山。少焉,水涨,多有不及岸而死者。
《武昌府志》:嘉靖九年冬,江汉冰合。
《常德府志》:嘉靖十二年,霪雨,自四月至于六月,江水泛涨,几破城。滨江之民,遭淹没者,无算。各山溪蛟出,冲没田禾尤多。
《江宁府志》:嘉靖十八年七月,大风,扬子江水涸数十丈。
《武进县志》:嘉靖二十五年,知县李昼修烈塘闸,就闸垒石,成斗板,以禦江潮。
《靖江县志》:嘉靖二十八年十二月,邑人朱承恩兄弟,因所居地坍逼江,募力四千,筑坝,连东开沙,以遏潮势。祷于江神。数日傍晚时,众望君山,一灯,大如斗,俄分为数百灯,满江皆红,飞集坝所,众皆惊走,有跌伤者数十。遂涨,两岸相接成平畴。
《苏州府志》:嘉靖三十八年夏大旱,江水竭,井泉枯。《江南通志》:嘉靖三十九年,江水涨至三山门,秦淮民居,水深数尺。
《浙江通志》:赵昊,字子明,鄞人,登嘉靖丙戌进士,知琼州府。时方征黎,昊请于督府,监军诸将遂畏,不敢妄杀,全活甚众。后投劾而归。至扬子江,舟中忽见一小铜钲,昊大怒曰:吾止饮琼州一杯水,若辈乃携此物乎。投之中流而去。
《广东通志》:何彦,字善充,顺德人,登嘉靖乙未进士,授行人,擢南京户科给事中。弹劾任职,不避权贵。出守荆州。荆当岷江下流,分数道以杀其势。权贵欲堙其一为利,彦独持不可,曰:若然,民其鱼矣。彦虽和,至大利害,未尝风靡。人以为难。
《黄州府志》:黄冈县白龟渚,在赤壁山。晋毛宝军人,有买一白龟者,养之,渐大,放江中。后宝以万人守邾,石虎遣子鉴等,帅五万人来寇,城陷,军士及宝赴江,死者甚众。养龟人堕水,觉有物负之,登东岸,乃所放龟也。明嘉靖间,知府郭凤仪石刻白龟渚三大字。《眉州属志》:舒大猷,湖广人,嘉靖间,知眉州。州治东五里许,近大江,居民屡遭水患。公为筑堤数百丈,插柳固岸,至今赖之。
《扬州府志》:陈尧,字敬甫,通州人,为南京户部右侍郎,寻改工部,兼副都御史,督漕河。时江淮大水,高邮湖岸善崩。尧画策树木,实茭楗以代,石堤无坏。会河徙百二十里,而景恭王薨,自楚归葬,辎重千艘。又江南漕艘,皆胶淤。尧大患之。遣水工探刁阳湖,得故漕道,自溃口入,转达湖陵,得以通行无滞。改刑部右侍郎。《四川总志》:王履亨,字坤轴,华阳人,历任宣府同知。被贼执,至新桥,不屈,投江而死。
《湖广通志》:冯若愚,字大咸,慈溪人,以进士知襄阳府。时,宗藩肆毒,郡民多被其害。诸珰请旨,开矿增税,郡亡命多随之,其祸甚烈。若愚至任,姑置珰不问,但捕获珰役,可百人,缚以石,投之江,通国称快,舆情以安。何栋如,字玉岘,无锡人,以进士,任襄阳推官。适税珰骄恶,栋如遣役,获其羽翼,缚而投之江。
《南昌郡乘》:刘廷梅,字与和,南昌人,性孝谨。父客殁于维扬,廷梅迎丧以归,涉江风恶,几覆舟,抱棺而恸,呼天,请与俱溺。寻济。
《镇江府志》:穆宗隆庆三年七月,江潮卒涌,平地水高丈馀,沿江居民,溺死不计其数,庐舍漂没殆尽。《苏州府志》:侯尧封,字钦之,嘉定人,隆庆辛未进士,为佥事,分巡于蕲,移守湖南,再备兵襄阳。城临汉水而西面独庳,且不坚。至即鸠工增筑,又修老龙堤以禦之。甫毕,而江暴涨,平地水高二丈,城得不圮,浮尸蔽江而下,亲率僚属收埋。植柳识之,长与堤等,远近灾民,赈恤尤备。水既退,又亟增城实堤,筑二石梁,以通岘山,众以为迂。尧封不应,卒成之。以母忧去。明年,水益大至,不浸新版者,尺许耳。城外之民,由石梁得度者无算。
《广东通志》:郑一岳,字东岩,香山人,以进士,授镇江丹徒令。邑当大江,素号冲繁。岳至,一切徵发旁午,调度有方,绝不苦累其民。
《扬州府志》:神宗万历二年,通泰、高邮、兴化、如皋、泰兴,风雨异常,江潮,漂没人民无数。
《武进县志》:万历八年,武进县县丞郭之藩,浚芙蓉湖堤,濒湖腴田,苦潦,筑堤捍之,围可二十馀里,筑武进、无锡二县界,堤长十馀里,北障江潮,南捍湖水,自是皆成腴产。
《续文献通考》:万历十年壬午秋七月丙辰朔,十三日戊辰至次日己巳,苏、松诸郡,大风雨拔木,海江及湖水俱啸涌,常州、常熟、崇明、嘉定、吴江等处,漂没室庐人畜以万计。
《靖江县志》:万历十四年,西陲暴坍,居民流徙,有孙杰诣真人府,请符插江中坍处。既三日,有巨鱼首浮出,似䲡状,约重可数百斤。其患遂息。《无为州志》:陈应龙,号起田候官人,进士,万历十五年,知无为,郡居江北上流,土桥河青山圩,受九江一带江冲,民皆筑堤,江浒为圩大小,凡三百六十有零,盛夏水涨,则江流内与湖合,百里膏壤,尽归漂没。公亲涉草莱,浮大江,累月经画,申请照粮派夫,筑堤五千二百七十馀丈,以捍江潮,地名鱼口。自是岁事乃登。后人得援制增补,以息江患。人思其德,名曰陈公坝云。
《池州府志》:明曹奎,庠生,少与柯芗为友。芗与数人同溺江,尸俱不获。奎乃沿江浒呼号。数日,芗尸独自中流浮出,获而归葬。
《武昌府志》:万历三十六年,大水,武昌府,江豕入山涧中,人畜溺死,沿江居民尽没。
《江宁府志》:万历戊申夏,大雨骈作,江水泛滥,从来所未有也。鼓楼旁有园丁,以箬篷盖靛缸。一日,偶揭视之,见缸内靛上有一龙蟠曲之,迹鳞甲爪,鬣纤悉毕具。
三十七年,有鼠从湖广涉洞庭,至扬子江,昼伏夜行,尾尾相衔,渡水如履平土。至岸即入人家,在野即伤田禾。
《池州府志》:万历四十二年,有鼠数百万,衔尾渡江而来,甚为田患。《江西通志》:万历四十三年,九江有群鼠渡江,而南既渡,而散入田内。
《江宁府志》:万历四十七年,鼠渡江如前。
《四川总志》:万历四十七年六月二十六日未初,地震,大雨连日,夜,江涨,堤毁。
张尧臣,字希夔,成都内江人,以甲第拜大行人,陟司农,出守凤翔。多惠政,备兵江防,警严剽掠,长江赖以无虞。
《淮安府志》:朱维藩,字介卿,万历丁丑成进士,令上虞,举卓异,拟北礼,垣为有力所攘。公怡然,请易南去,上疏条,议疏瀹秦淮水,引长江入留都,荷金缯之赐。《云南通志》:石应嵩,字澹宁,万历庚戌进士,为江陵知县,升南武部主事。浦口城为南都保障,江水浸齧,南城尽圮。部檄应嵩董役,应嵩议先筑堤障江,苦无石,乃登高相山脉,指一区,掘之,得石,作堤七百馀丈。叱咤指挥,江雾未开,即视事,至夕不辍。初议一面当费金钱五万,厥后三面俱新之,计其工费仅四万馀。工垂成,而嵩卒。大司马黄克瓒,与民部冬官合词,请赠恤。
《江宁府志》:严文靖公,讷为翰编,时使楚藩归舟,行过燕子矶,维而登焉。雷大作,遂入舟,解维。已而江波大涌,喷沫蔽空,一龙曳尾,自江而上,舟如箕荡,人皆股栗。公神色不变,与客纵目曰:真奇观也。龙徐徐而逝。《江南通志》:曹履吉,字根遂,当涂人,万历丙辰进士,授户部主事,投劾归家。时流贼陷江北州郡,吉倡首输城守费,又念采石系滨江要地,恐贼猝至,不可测,独力建高阁于山巅,以阅江,防其不时飞渡也。
《苏州府志》:顾锡畴,字九畴,昆山人,累迁礼部尚书,与执政马士英忤,遂请祀海归,不复出。后寓温州之江心寺,会劣弁贺某,在温陵辱士子,锡畴疏劾之,贺遣盗入寓,刃其胸,而投之江。温人觅之,三日乃得。棺殓勒碑文信国祠。
王在公,字孟夙,昆山人,万历甲午乡荐,选高苑知县,持廉秉公,迁济南府同知,署府事。岁馀,廉能尤著。意忽倦游,遂投劾归。抵吴门,竟不过家,至径山天目渡钱塘,游天台、雁荡。已,又从庐山放舟于江,溯流而上,至蜀,住峨眉一载,还吴。悦吴之石盂山,结庐以居。十馀年,卒。
《武昌府志》:光宗泰昌元年,江水冰。
《湖广通志》:李郁,字无文,宜都人,入冑监官西城兵马。辛酉,重庆之变,尸浮蔽江,收葬约三千有奇。
《靖江县志》:熹宗天启四年五月十九日,澍雨五昼夜,江涨,漂没江滨民居。
《镇江府志》:高凤翔,字冲虚,金坛人,由天启乙丑进士,授公安知县。县偪大江,患漂没,力请抚按题迁县治,锦南从之。
天启六年六月初三日,蝗渡江而南。
《靖江县志》:天启六年七月,江涨,滨江田皆坏。
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大风起,连数日,江流涸如带。《安庆府志》:常自裕,河南鄢陵人,由进士,天启辛酉任皖。丁卯,楚王之国。道经皖江,先声取纤夫数千名,民间骚动。裕毅然请于王之侍从曰:王舟由里河达淮,可挽纤徐进。今皖至楚,皆大江,有便风,日数百里,缆夫将安用之。侍从允其请,适北风大作,群舰悉开,民间一夫不扰,皆裕力也。
《武昌府志》:崇祯元年十月三十日,蒲圻龙斗于空中,江湖鱼鳖浮出。
《靖州志》:崇祯四年六月,江水逆流城内,大石漂激。《镇江府志》:史元调,字鼎如,金坛人,崇祯辛未成进士,授江陵知县。县逼江,时患冲决,加修堤岸,屹然保障焉。楚宗盛支裔,多为盗,人患苦之。元调擒其渠魁,沉之江。
《靖江县志》:崇祯六年六月二十五日,烈风猛雨,江暴涨,渰死人畜,漂没屋舍,不计其数。
《池州府志》:崇祯七年夏六月,田鼠自江北,浮渡而南,伤稼。
《四川总志》:杨大姑、杨二姑,内江乡绅杨浩女也。奢寅掠县,全家被执,母触阶死,二女将及笄,义不受辱,夺贼刃自刎,不果。奔投长江,赴水死。贼退,二女尸浮,姊妹手犹相执。
《衡州府志》:邓氏,峒猺官之女,性端方。年十六,适庠生李在公。在公夭卒,邓矢志,事姑以孝谨闻。崇祯十一年,矿寇攻城,邓被执,贼将污之,以死拒不从,拥至北观桥。时大水涨漫,邓睨守者失防,遂跃入江心死。越五日,家人觅其尸,逆流三里许,色凛凛如生。知县徐兆奎以其事具详,优恤之。
《武昌府志》:崇祯十四年,昼晦如暮,巳午,不见人,江水污秽如泥,臭不可食。
《九江府志》:崇祯十六年,贼破湖广,浮尸蔽江,水为之不流。
《四川总志》:杨氏,本州人武举杨忠女,庠生郭大年妻。献贼杀大年,氏曰:愿同夫死。贼义之,乃出所生幼子付姑,从丽正门城上,跃入江中死。
《威州志》:张元榜,本州生员。献逆变,后继值兵荒,举家七人,投学宫前大江而死。
《江南通志》:徐养心,崇祯间,知当涂。流寇屠和州,难民聚于江干,无舟不获东渡。贼且近,号呼震天。养心曰:邻民犹吾民也。亟命船尽渡之。时姑孰无备,众心危殆。养心沿江,夜张炬,炮声响不绝,作进剿势。贼疑惧,退。
杜绳甲,崇祯年,任镇江府同知。滨江宿盗,多通逻卒为耳目。绳甲出不意,操小舟,身入顺江洲,擒盗于卧内。立正法,江洋以清。
《武昌府志》:陈瑞,字五玉,咸宁人,邑庠生。值世乱,厌举业,遂谢去之。崇祯中,江水忽竭,瑞深忧之,乃作涸江叹。
《镇江府志》:欧阳仕振,字懋德,世居丹徒之巨溪里。幼好奇策,年十六,补诸生,肆力古文,辞踰四十章,疏十万言,欲伏阙上之。父某虑以直贾祸,追及江而反。储谷,字完秉,金坛人,重然诺,好施予。为诸生时,于京口渡江,见浮尸,立命捞,摔捐囊置棺埋之。越一日,而后渡。
《安庆府志》:方梦旸,字子旦,太学生,居乡和易。尝渡江,舟人失金,相争。梦旸谬曰:适吾僮得遗,必尔物也。风急,幸无哗。抵岸,分囊偿之。已而舟人得金所在,乃谕之曰:金,微物也。倘争而溺,奈何宁谬偿耳。人称为长者。
《湖广通志》:曾恭,祁阳人,尝与众同浴于江,得金满囊,意必同浴者所遗。伺之,至夜分,果有一少年泣而来。讯之曰:吾,商也。浴于此,忘取囊金。吾无还乡望矣。将投于江。恭急呼曰:尔勿忧,吾候子久矣。携所拾囊还之,不告以姓名。
《岳州府志》:龚之恰,字云石。为诸生时,以经济自负。后任闽永安,改官江阴县。民苦旱潦不时,于城西开后港河,引江水为蓄泄。阴民永赖其利,立祠河滨。《临洮府志》:王竑,字公度,以副都御史理漕运。公奉命至徐淮,老稚迎拜,道左如蚁,欢声动野,数日不止。会旱,漕河涸,公祷祠,辄大雨。即日,江水涨溢,舟楫通行。《吉安府志》:贺之熹妻龙氏,熹赴试,卒闱中。龙年二十一,断指誓节,以抚幼孤。有贵显,以厚金给姑改醮者。龙以刀刺面。姑强之,遂赴江而死。
《莆田县志》:方氏,郎中澜女。澜卒京师,女年十四,无他兄弟,独偕叔扶榇,南归,渡扬子江,中流,舟覆,女呼。舟人往救,时风涛汹怒,人不敢往。女仰天大哭,遂赴水死。经三日,抱父榇,泊于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