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五十三卷目录
淮水部艺文二〈诗〉
江皋曲 齐王融
早渡淮 隋炀帝
奉和出颍至淮应令 唐虞世南
前题 蔡允恭
前题 诸葛颖
前题 弘执恭
初宿淮口 宋之问
和杜学士旅次淮口阻风 李峤
淮亭吟 徐彦伯
早发淮口望盱眙 骆宾王
泊舟盱眙 常建
送郭司仓 王昌龄
淮南秋夜呈同僚 李嶷
早过临淮 陶翰
夜渡淮 闾丘晓
寄淮南友人 李白
淮畔遇洛阳李主簿 韦应物
淮浦喜会梁州故人 前人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前人
夕次盱眙县 前人
晚次淮阳 张继
淮河 韩翃
洪泽馆 皇甫冉
淮上秋夜 刘方平
寄淮上柳十三 顾况
宿淮浦 李端
渡淮 武元衡
问淮水 白居易
五河口 李绅
初出浍口入淮 前人
入淮至浮山 前人
夜泊淮阴 项斯
夕次淮口 马戴
送淮阳县令 前人
淮浦渔者 郑谷
淮南别故人 前人
乱后经淮阴岸 朱放
过淮 宋苏轼
淮上遇风 范仲淹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和淮上遇便风 前人
渡淮 唐介
淮之水 徐积
初入淮河二首 杨万里
临淮感事 王安石
望淮口 前人
过淮 苏轼
淮上晓发 前人
过淮赠景山兼寄子由二首 前人
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
前人
新息渡淮 黄庭坚
长淮晚眺 王清叔
淮上夜风 张耒
出汴过淮有作 李弥逊
过淮 陈渊
渡淮 刘子翚
频酌淮河水 戴复古
过淮河 文天祥
夜泊淮上复寄逄原 道潜
长淮谣 马子才
望淮 元王恽
长淮有感 陈孚
发淮浦 马祖常
淮上偶成 前人
过淮河有感 萨都剌
渡淮即事 前人
秋夜宿淮口 景池
浮淮 薛明道
泊淮口 张翥
送钱成大赴淮东 倪瓒
初见淮水 薛𨭉
和州镇淮楼 明太祖
夜泊淮阴 林鸿
舟下淮水 逯昶
次清江浦邵文敬吴文盛二主事邀饮寄寄亭夜放舟清口晚渡淮至清河 程敏政
淮水春澜 刘淮
渡淮 张升
渡淮二首 朱应登
渡淮 马录
泊淮上 金銮
前题 张本
临淮思 狄冲
淮上泊舟 唐顺之
淮水春澜 刘悫
渡淮河 周复俊
淮河雨夕 魏文焲
渡淮春晓 张祥鸢
淮上作 归有光
除日淮上 黄尚质
淮上阻风 余寅
淮上重送永奉 谢肇浙
晚渡淮河 马任远
淮浦 田有年
夜月泛淮 何朝宗
淮渎庙和柳地官韵 云厓
登楚州城望淮河 杨庭秀
淮之水送别 僧宗泐
淮水部选句
淮水部纪事
淮水部杂录
淮水部外编
江皋曲 齐王融
早渡淮 隋炀帝
奉和出颍至淮应令 唐虞世南
前题 蔡允恭
前题 诸葛颖
前题 弘执恭
初宿淮口 宋之问
和杜学士旅次淮口阻风 李峤
淮亭吟 徐彦伯
早发淮口望盱眙 骆宾王
泊舟盱眙 常建
送郭司仓 王昌龄
淮南秋夜呈同僚 李嶷
早过临淮 陶翰
夜渡淮 闾丘晓
寄淮南友人 李白
淮畔遇洛阳李主簿 韦应物
淮浦喜会梁州故人 前人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前人
夕次盱眙县 前人
晚次淮阳 张继
淮河 韩翃
洪泽馆 皇甫冉
淮上秋夜 刘方平
寄淮上柳十三 顾况
宿淮浦 李端
渡淮 武元衡
问淮水 白居易
五河口 李绅
初出浍口入淮 前人
入淮至浮山 前人
夜泊淮阴 项斯
夕次淮口 马戴
送淮阳县令 前人
淮浦渔者 郑谷
淮南别故人 前人
乱后经淮阴岸 朱放
过淮 宋苏轼
淮上遇风 范仲淹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和淮上遇便风 前人
渡淮 唐介
淮之水 徐积
初入淮河二首 杨万里
临淮感事 王安石
望淮口 前人
过淮 苏轼
淮上晓发 前人
过淮赠景山兼寄子由二首 前人
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
前人
新息渡淮 黄庭坚
长淮晚眺 王清叔
淮上夜风 张耒
出汴过淮有作 李弥逊
过淮 陈渊
渡淮 刘子翚
频酌淮河水 戴复古
过淮河 文天祥
夜泊淮上复寄逄原 道潜
长淮谣 马子才
望淮 元王恽
长淮有感 陈孚
发淮浦 马祖常
淮上偶成 前人
过淮河有感 萨都剌
渡淮即事 前人
秋夜宿淮口 景池
浮淮 薛明道
泊淮口 张翥
送钱成大赴淮东 倪瓒
初见淮水 薛𨭉
和州镇淮楼 明太祖
夜泊淮阴 林鸿
舟下淮水 逯昶
次清江浦邵文敬吴文盛二主事邀饮寄寄亭夜放舟清口晚渡淮至清河 程敏政
淮水春澜 刘淮
渡淮 张升
渡淮二首 朱应登
渡淮 马录
泊淮上 金銮
前题 张本
临淮思 狄冲
淮上泊舟 唐顺之
淮水春澜 刘悫
渡淮河 周复俊
淮河雨夕 魏文焲
渡淮春晓 张祥鸢
淮上作 归有光
除日淮上 黄尚质
淮上阻风 余寅
淮上重送永奉 谢肇浙
晚渡淮河 马任远
淮浦 田有年
夜月泛淮 何朝宗
淮渎庙和柳地官韵 云厓
登楚州城望淮河 杨庭秀
淮之水送别 僧宗泐
淮水部选句
淮水部纪事
淮水部杂录
淮水部外编
山川典第二百五十三卷
淮水部艺文二〈诗〉
江皋典 齐王融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云峰帝乡起,水源桐柏来。
早渡淮 隋炀帝
平淮既淼淼,晓雾复霏霏。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晖。晴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会待高秋晚,愁因逝水归。奉和出颍全淮应令 唐虞世南
良晨喜利涉,解缆入淮浔。寒流泛鹢首,霜吹响哀吟。潜鳞波里跃,水鸟浪前沈。邗沟非复远,怅望悦宸襟。
《前题》蔡允恭
久倦川涂曲,忽此望淮圻。波长泛淼淼,眺迥情依依。稍觉金乌转,渐见锦帆稀。欲知仁化洽,讴歌满路归。《前题》诸葛颖
涉颍倦纡回,浮淮欣迥直。遥村含水气,远浦澄天色。灵涛稍欲近,仙岩行可识。元览属睿辞,风云有馀力。《前题》弘执恭
睿情欣逸赏,临泛入淮淝。棹声喧岸渡,帆影出云飞。清流含日彩,奔浪荡霞晖。还如漳水曲,鸣笳启路归。初宿淮口 宋之问
孤舟汴河水,去国情无已。晚泊投楚乡,明月清淮里。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和杜学士旅次淮口阻风 李峤
夕吹生淮浦,清淮上暝潮。迎风欲举棹,触浪反停桡。淼漫烟波阔,参差林岸遥。日沉丹气敛,天敞白云消。水雁衔芦叶,沙鸥隐荻苗。客行殊未已,川路已迢迢。淮亭吟 徐彦伯
贞寂虑兮淮山幽,怜芳若兮拿牛洲。崩湍委咽日夜流,孤客危坐心自愁。矧鹤唳兮风晓复,猿鸣兮霜秋。熠耀飞兮蟋蟀吟,倚清瑟兮横凉琴。撷瑶芳兮吊楚水,弄琪树兮歌越吟。山埼礒兮隈曲,水涓涟兮洞汨。金光延起兮骤兴没,青苔竟兮绿蘋歇。绿蘋歇兮凋朱颜,美人寂历兮何时閒。君不见,可怜桐柏上丰茸,桂树花满山。早发淮口望盱眙 骆宾王
养蒙分四渎,习坎奠三荆。徙帝留馀地,封王表旧城。岸昏涵蜃气,潮满应鸡声。洲迥连沙静,川虚积溜明。一朝从捧檄,千里倦悬旌。背流桐柏远,逗浦木兰轻。小山迷隐路,大块切劳生。惟有贞心在,独映寒潭清。泊舟盱眙 常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送郭司仓 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淮南秋夜呈同僚 李嶷
天净河汉高,夜閒砧杵发。清秋忽如此,离恨应难歇。风乱池上萍,露光竹间月。与君共游处,勿作他乡别。早过临淮 陶翰
夜来三渚风,晨过临淮岛。潮中海气白,城上楚云早。鳞鳞渔浦帆,漭漭芦洲草。川路日浩荡,惄焉心如捣。且言任倚伏,何暇念枯槁。范子名屡移,蘧公志常抱。古人已云去,此理今难道。夜渡淮 闾丘晓
舟人自相报,落日下芳潭。夜火连河市,春风满客帆。水穷沧海畔,路尽小山南。且喜乡园近,言荣意未甘。寄淮南友人 李白
红颜悲旧国,青岁歇芳洲。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淮畔遇洛阳李主簿 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淮浦喜会梁州故人 前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前人
前舟已渺渺,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夕次盱眙县 前人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晚次淮阳 张继
微凉风叶下,楚俗转清闲。候馆临秋水,郊扉掩暮山。月明潮渐满,露湿雁初还。浮客了无定,萍流淮海间。淮河 韩翃
淮水东南地,无风渡亦难。孤烟生乍直,远树望多团。春浪棹声急,夕阳帆影残。清流宜映月,今夜重吟看。洪泽馆 皇甫冉
底事洪泽壁,空留黄卷词。年年淮水上,行客不胜悲。淮上秋夜 刘方平
旅梦何时尽,征途望每赊。晚秋淮水上,新月楚人家。猿啸空山近,鸿飞极浦斜。明朝南岸去,定折桂枝花。寄淮上柳十三 顾况
苇萧中辟户,相应绿淮流。莫讶春潮阔,鸥边好泊舟。宿淮浦 李端
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诸溪连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惟有一登楼。渡淮 武元衡
暮涛凝雪长淮水,细雨飞梅五月天。行子不须愁夜泊,绿杨多处有人烟。问淮水 白居易
所嗟名利客,扰扰在人间。何事长淮水,东流亦不闲。五河口 李绅
洪河一派清淮接,蔓草芦花万里秋。烟树苍茫分楚泽,海云明灭见扬州。望深江汉连天远,思起乡关满眼愁。惆怅路岐真此处,夕阳西下水东流。初出浍口入淮 前人
东风五日雪初晴,浍口冰开好濯缨。野老拥途知意重,病夫抛郡喜身轻。人心莫厌如弦直,淮水长怜似镜清。回首夕岚山翠远,楚郊烟树隐层城。入淮至浮山 前人
山凝翠黛孤峰迥,浪起银花五丈高。天外绮霞鸣海鹤,日边红树艳仙桃。岸惊目眩同奔马,浦溢心疑睹抃鳌。寄谢云帆疾飞鸟,莫誇回雁卷轻毛。夜泊淮阴 项斯
夜入楚家烟,烟中人未眠。望来淮岸尽,坐到酒楼前。灯影半临水,筝声多在船。乘流向东去,别此易经年。夕次淮口 马戴
天涯秋光尽,木末群鸟还。夜久游子息,月明岐路閒。风生淮水上,帆落楚云间。此意今谁见,行行非古关。送淮阳县令 前人
荒堤杨柳烟,孤棹正悠然。萧寺通淮戍,芜城枕楚田。鱼盐桥上市,灯火雨中船。故老青葭岸,先知宓子贤。淮浦渔者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淮浦风。一尺驴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淮南别故人 前人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乱后经淮阴岸 朱放
荒村古岸谁家在,野水溪云处处愁。惟有河边衰柳树,蝉声相送到扬州。过淮 宋苏轼
好在长淮水,十年三往来。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今日风怜客,平时浪作堆。晚来洪泽口,杆索响如雷。淮上遇风 范仲淹
一棹危于叶,旁观欲损神。他年在平地,无忽险中人。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和淮上遇便风 前人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渡淮 唐介
圣宋非狂楚,清淮异汨罗。平生仗忠信,今日任风波。舟楫颠危甚,鱼龙出没多。斜阳幸无事,沽酒听渔歌。淮之水 徐积
淮之水,春风吹,春风洗。青于蓝,绿染指。鱼不来,鸥不起。潋潋滟滟天尽头,祇见孤帆不见舟。残阳欲落未落处,尽是人间今古愁。可奈何,可奈何,莫使骚人问棹歌。我曹尽是浩歌客,笑声酒面春风和。初入淮河二首 杨万里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馀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临淮感事 王安石
栅锁城扉晓一开,柁牙车轴转成雷。黄尘欲障龟山出,白浪空分汴水来,澄观有材邀昧陋。霁云无力报奸回。骚人此日追前事,悲气随秋动管灰。望淮口 前人
白烟㳽漫接天涯,黯黯长空一道斜。有似钱塘江上望,晚潮初落见平沙。过淮 苏轼
朝离新息县,初乱一水碧。暮宿淮南村,已渡千山赤。麇鼯号古戍,雾雨暗破驿。回头梁楚郊,永与中原隔。黄州在何许,想想云梦泽。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所适但有鱼,生理已自毕。独喜小儿子,少小事安佚。相从艰难中,肝胆如铁石。便应与晤语,何山寄衰疾。淮上晓发 前人
淡月倾云晓角哀,小风吹水碧鳞开。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过淮赠景山兼寄子由二首 前人
过淮山渐好,松桧亦苍然。霭霭藏孤寺,泠泠出细泉。故人真吏隐,小槛带岩偏。却望临淮市,东风语笑传。其二
回首睢阳幕,簿书高没人。何时桐柏水,一洗庾公尘。此去多佳景,独游长惨神。待君诗百首,来写浙江春。
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前人
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冰崖落屐齿,风叶乱裘茸。万顷穿银海,千寻渡玉峰。从来修月手,合在广寒宫。
其二
攒眉有底恨,得句不妨清。霁雾开寒谷,饥鸦舞雪城。桥声春市散,塔影暮淮平。不用残灯火,船窗夜月明。
新息渡淮 黄庭坚
京尘无处可轩眉,照面淮滨喜自知。风里麦苗连地起,雨中杨树带烟垂。故林归计何迟暮,久客平生厌别离。落日江南采蘋去,长歌柳恽洞庭诗。长淮晚眺 王清叔
目断长淮渺莽中,孤城突兀倚层空。寒砧几许递秋信,渔笛一声生晚风。龙吐清云岚气白,鸦翻落日水天红。扁舟今夜宿何处,赤壁断矶芦苇丛。淮上夜风 张耒
县郭初传柝,船窗已闭蓬。星低春野路,月淡夜淮风。烟水东南阔,鱼盐吴楚同。久游谙里社,赊酒问邻翁。出汴过淮有作 李弥逊
十年犹愧饱侏儒,却到淮山识旧途。一棹轻于堂上芥,此中閒似水中凫。受风帆影随南北,弄日云容自有无。不用浮槎泛沧海,半生全欲老江湖。过淮 陈渊
天高秋月凉,风定秋水清。扁舟淮海间,爱此一叶轻。微生久羁旅,艰险已饱更。经今几往来,始见波浪平。篙师且停棹,莫遣鱼龙惊。吾行欲安之,要待东方明。渡淮 刘子翚
鸣鼙渡长淮,霏烟散清晨。皎皎初日光,照耀草木新。横林度馀碧,叠嶂开嶙峋。移桡失向背,烟波浩无垠。儿童相棹歌,余心亦欣欣。轻帆互相踰,画鹢映流津。徘徊望洲渚,悠然独怀人。樵渔有栖遁,寂寞谁问邻。暮风翻洪涛,鱼虾亦有神。四顾天地黑,孤舟恐漂沦。频酌淮河水 戴复古
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过淮河 文天祥
北征垂半年,依依只南土。今晨渡淮河,始觉非故宇。江乡已无家,三年一羁旅。朔云在何方,乃我妻子所。昔也无奈何,忽以直念虑。今兹日已近,使我涕如雨。我为纲常谋,有身不得顾。妻兮莫望夫,子兮莫望父。天长与地久,此恨极千古。来生业缘在,骨肉当如故。夜泊淮上复寄逢原 道潜
黄沙白草满堆垠,逆旅萧条思不禁。风约乱云归陇首,角催明月出波心。槎头涌处潮初上,斗柄移时梦未沉。遥想故人投宿地,画船应在碧榆林。
长淮谣 马子才
长淮之水青如苔,行人但觉心眼开。湘江岂无水鱼腹,忠魂埋但见愁云。结雨猿声哀浙江,岂无水䲭革漂胥。骸但见潮头,怒气如山来。孤臣词客到,江上何以宽心怀。长淮之水绕楚流,先生家住淮上头。黄金万斛浴明月,碧玉一片含清秋。酒花人面歌一曲,淮上百物无闲愁。望淮 元王恽
朝日惨无色,昏昏水气间。到淮犹数里,隔岸见尖山。长淮有感 陈孚
一笛山阳上,东风蜃气腥。烟迷隋帝柳,潮涌楚王萍。晓市推淮白,秋郊猎海青。古今愁不绝,落日蓼花汀。发淮浦 马祖常
发淮浦兮愬黄流,鼓船舷兮极浮游。云漠漠兮天已秋,揽芙蓉兮舣芳舟。酌吾酒兮乐无忧,怀佳人兮结绸缪。淮上偶成 前人
由京不寄入京书,淮水南边有旧居。官比马曹过骑省,文因狗监愧相如。西岩仙店终来凤,东谷汤泉亦戏鱼。岂是高情能放逸,山中萝桂正扶疏。过淮河有感 萨都剌
淮水清,河水黄,出山偶尔同异乡。排空卷雪势莫当,随风逐浪庸何伤。东流入海殊不恶,万里同行有清浊。渡淮即事 前人
杨花点点冲帆过,燕子双双掠水飞。淮上渔人闲不得,船头对结绿蓑衣。秋夜宿淮口 景池
露白草犹青,淮舟倚岸停。风帆几处客,天地两河星。树静禽眠草,沙闲鹿过汀。明朝谁结伴,直去泛沧溟。浮淮 薛明道
千里风吹棹,三春客渡淮。却怜乡国异,祇与仆夫偕。刍岂防河贵,鱼因入馔佳。不堪舒病目,杼轴转伤怀。泊淮口 张翥
滟滟潮初上,移舟出浦中。岸分清浊水,帆掉合离风。伧楚方言杂,徐扬地利通。何殊入乔口,怀古思无穷。送钱成大赴淮东 倪瓒
桐柏山高淮水阔,道途悠悠心忽忽。大藩作镇据两淮,公侯干城孰予越。带雨春潮送雨声,淮山千里青相迎。隐居行义今寥落,到邑烦君访董生。初见淮水 薛𨭉
昆崙欲倒星海微,黄龙飞走出人间。奔驰坐使看无力,竟入东海挽不归。偶上仙槎入淮浦,欲见清流自千古。但令河伯知我心,莫把泥沙溷兹土。和州镇淮楼 明太祖
年年杀气未曾收,淮北淮南草木秋。我上镇淮楼一望,满天明月大江流。夜泊淮阴 林鸿
泊舟淮水次,津树暗萧萧。远火明渔舫,长吟倚客箫。夜钟闻古寺,寒月照归潮。莫近啼猿处,愁多梦更遥。舟下淮水 逯昶
伐鼓下淮津,川光回暮色。数峰云外青,一鸟沙上白。悠悠水驿浮,飐飐风帆侧。舟人有严程,知我归朝客。次清江浦邵文敬吴文盛二主事邀饮寄寄亭夜放舟清口晚渡淮至清河 程敏政
杏花红烂竹梢青,水次新开寄寄亭。共挽行装春送酒,还催挝鼓夜扬舲。风悲旧楚遥开树,天入长淮远见星。记取客程分去住,驿楼残角梦初醒。
淮水春澜 刘淮
西山雨脚断虹收,河上惊涛蹴日浮。泛泛鱼舟迷钓艇,飞飞沙鸟失汀洲。怒风晴雪排山起,没树寒光满地留。谁识浩然川上兴,不妨倚枕漱飞流。渡淮 张升
长淮一道入沧溟,滚滚黄流若建瓴。回首故乡何处是,春风多少短长亭。渡淮二首 朱应登
楚岸崩沙仄,淮流积潦深。沙明疑雪霁,潦迥似秋阴。舟楫烦相待,炎蒸喜不侵。重怜行宦地,独感济时心。其二
水外长天尽,烟中远屿衔。即看乘泱漭,已若释忧谗。波撼青枫树,凉轻白纻衫。舟人不愁思,满引夕阳帆。
渡淮 马录
淮水深秋浅,中流不见滩。岸峰过雨碧,沙树著霜丹。一日程初晚,孤舟兴未阑。南通江汉迥,应识禹功宽。泊淮上 金銮
愁轻游冶兴,老重别离情。野戍寒更尽,河桥春水生。断云疏雁影,残月乱鸡声。明发应千里,萧萧过楚城。《前题》张本
古庙逼崔嵬,龙旂拥翠来。鹤飞千丈树,碑卧万年苔。刊木疏源远,乘樏凿罅开。至今追禹迹,俯仰重荒台。临淮思 狄冲
淮之水兮清且洌,思若人兮情夷犹。愬予舟兮夕逝,愿从之兮靡由。淮之水兮清且驶,思若人兮不能已。抱多病兮焉投隔,淮湍兮千里。淮之水兮洋洋眷,我情兮难忘。永悠悠兮冬夕,辗转反侧兮未央。悲莫悲兮生别离,我思君兮君不知。临北风兮陨涕属,孤云兮南驰。淮上泊舟 唐顺之
枫林望尽见苍山,桐柏飞流入楚关。潮散海门孤岛出,月明渡口数帆还。客梦祇惊青琐远,沧波长羡白鸥闲。闻道淮南多桂树,朝来策杖一相攀。淮水春澜 刘悫
桃浪来何急,奔湍涨晓清。烟迷垂柳弱,雁渡远沙轻。鸥鹜乘春兴,渔蓑趁晚晴。岸云堆叠嶂,会傍碧岑生。渡淮河 周复俊
衰草深苔径,微澜尽日流。西风捲残叶,飞上木兰舟。淮河雨夕 魏文焲
桂棹倚淮流,萧条岁已秋。悲风吹古树,微雨洒孤舟。远火时明灭,流萤自去留。客怀愁不寐,飞梦阻沧洲。渡淮春晓 张祥鸢
朝辞桐柏水,时序又殊方。河抱中原转,天围远树苍。绪风啼鸟变,红雨落花忙。坐惜春芳晏,高歌西日黄。淮上作 归有光
长淮饯落日,圆光正如赭。倾红注流波,殊景不可写。淮水自西流,黄河从北下。并合向东行,终年无停泻。哀此千里客,春至复已夏。独立空惆怅,所与晤言寡。除日淮上 黄尚质
除暮立江涯,朔风吹白沙。冰桥艰渡马,雪柳亦栖鸦。寒重角声咽,日残帆影斜。淮阳三逼岁,无那忆梅花。淮上阻风 余寅
大艑激风湍,长淮五月寒。客情无处住,折取楝花看。淮上重送永奉 谢肇浙
轻黄柳色绿烟含,欲折行人自不堪。两岸梨花寒食雨,孤舟今夜泊淮南。晚渡淮河 马任远
夕景散濠梁,周回淮水外。方之大江滨,渺尔一衣带。波涛起其中,于焉亦气概。沙明月在湖,树静风生濑。忆昔漆园公,观澜心自快。鱼水本忘情,远人欣所爱。我来一苇渡,浮云惊世代。乐意付水滨,徒兹发感慨。鸥鹭各呈声,荇藻争作态。万虑俱东流,萧然鸣天籁。淮浦 田有年
极浦连天邈,横堤引练长。雨新鱼吸浪,风过鸟衔香。地入三洲阔,人同六郡良。榜歌随所适,到处有渔郎。夜月泛淮 何朝宗
波光潋滟水兰横,斗酒堪追赤壁情。天际星摇潭水动,樽前人倚玉山清。钟敲野寺千林韵,月漾长淮一派明。满载风光归棹缓,鸬鹚稳睡不相惊。淮渎庙和柳地官韵 云厓
青山遥路不知遥,俯瞰河流仰碧霄。云出洞来时作雨,泉从地起暗通潮。古碑剥落前朝字,老桧支撑晚岁标。千载灵祠隆祀典,一方民物赖丰饶。登楚州城望淮河 杨庭秀
望中白处日争明,个是淮河冻作冰。此去中原三里许,一条玉带界天横。淮之水送别 僧宗泐
淮之水,向东流,水流只载行人舟。舟行如飞水如射,一日可到吴江头。何不载此离情去,掷向天涯不知处。濠梁有客今白头,望断孤云海天暮。淮水部选句
《楚辞》:潜周鼎于江淮兮,爨土鬵于中宇。汉冯衍《明志赋》:浮江河而入海,溯淮济而上征。唐韩愈《送僧诗》:清淮无波平如席。
赠张籍诗:淮之水舒舒。
李白《赠华州王司士诗》:淮水不绝涛澜高。
刘方平《送别诗》:清淮一日两回潮。
崔国辅《漂母岸诗》:泗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秦时有漂母,于此饭王孙。
刘禹锡《春日寄杨八唐州诗》:淮西春草长,淮水逶迤光。
《送李中丞赴楚州诗》:四时烟月映淮清。
《寄杨八赴寿州诗》:八公山下清淮水,千骑尘中白面人。
郑綮《别郡后寄席中三兰诗》:淮淝两水不相通,隔岸临流望向东。
淮水部纪事
《竹书纪年》:周宣王六年,召穆公帅师伐淮夷,王帅师伐徐戎,皇父休父从王,伐徐戎次于淮。《左传》:桓公八年,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
襄公三年,六月,公会单顷公及诸侯,己未,同盟于鸡泽。晋侯使荀会逆吴子于淮上,吴子不至。
定公四年冬,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左司马戍谓子常曰,子沿汉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阨,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既谋而行,武城黑谓子常曰,吴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战。史皇谓子常,楚人恶子而好司马,若司马毁吴舟于淮,塞城口而入,是独克吴也,子必速战,不然不免,乃济汉而陈。
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注〉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宋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邗江是。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范蠡事越王句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吴越春秋》:勾践已灭吴,乃以兵北渡江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之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之上,诸侯毕贺。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斋戒祷祀,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
《汉书·项羽传》:羽戏下骑从者八百馀人,汉军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羽。羽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凤阳府志》:和帝永元元年,淮水变赤成血。
《三国吴志·孙策传》:策,字伯符。坚初兴义兵,策将毋从,居舒,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魏志·文帝本纪》:黄初六年,帝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从陆道幸徐。
《魏志·明帝本纪》:青龙二年,孙权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馀人入淮沔。
《邓艾传》:时欲广田蓄縠,为灭贼资,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毋丘俭传》:正元二年,俭矫太后诏,罪状大将军司马景王,举兵反,迫胁淮南将守诸别屯者,及吏民大小皆入寿春城,为坛于城西,歃血,称兵为盟,分老弱守城。俭自将五六万众,渡淮,西至项大将军,统中外军讨之。令诸军皆坚壁,勿与战。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丧,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大将军纵骑追击,大破之。
《晋书·景帝本纪》:魏嘉平五年夏五月,吴太傅诸葛恪围新城,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帝曰:恪欲邀一时之利,并兵合肥,以冀万一,不暇复为青徐患也。果卒如所度。
《吴志·孙亮传》:太平元年二月,孙峻用征北大将军文钦计,将征魏,八月先遣钦及骠骑吕据车骑刘纂镇南,朱异前将军唐咨军自江都入淮泗。
《晋书·王浚传》:初,诏书使浚下建平,受杜预节度,浚至西陵,预与之书曰:足下既摧其西藩,便当径取秣陵,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浚大悦。
《桓彝传》:彝子冲,冲迁镇姑熟,既而苻坚寇凉州,冲遣淮南太守刘波汎,舟淮泗乘虚致讨以救,凉州会张天锡,陷没于是罢兵。
《扬州府志》:谢元,安从子也,太元二年,苻坚数侵寇边境,朝廷求良将可镇北方者。安以元应诏,拜建武将军,南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四年,坚将句难等攻淮南,元遣何谦帅舟师乘潮而上,夜焚淮桥,难等北走,仅以身免。
《宋书·高祖本纪》:慕容超屡为边患。义熙五年二月,大掠淮北,执阳平太守刘千载、济南太守赵元,驱略千馀家。三月,公抗表北讨,以丹阳尹孟昶监中军留府事。四月,舟师发京都,溯淮入泗。
《臧质传》:元嘉二十七年,拓跋焘率众数十万向彭城,以质为辅国将军,北救始至盱眙。焘已过淮,质因守盱眙,增修守备,莫不完严。焘乃引大船,欲于军山作浮桥,以绝淮道。城南乘舰,逆战大破之。明旦,更方舫为桁桁,上各严兵自卫城内更击不能禁。遂于军山立桁,水陆路断。如此三旬,焘闻彭城断其归路。京邑遣水军自海入淮,且疾疫,死者甚众,乃解围遁走。《南史·明僧绍传》:僧绍字休烈,平原鬲人,升明中,齐高帝为太傅,教辟僧绍及顾欢臧荣绪以旌币之礼,为记室参军,不至。僧绍弟庆符为青州,僧绍乏粮食,随庆符之郁洲,住弇榆山,栖云精舍,欣玩水石,竟不一入州城。泰始季年,岷益有山崩,淮水竭,齐郡僧绍窃谓其弟曰,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夫阳伏而不泄,阴迫而不蒸,于是乎,有山崩川竭之变,故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殷亡,三川竭岐山崩而周亡,五山崩而汉亡。夫有国必依山川而为固,山川有变,不亡何待。今宋德如四代之季,尔志吾言而勿泄也。竟如其言。《南齐书·高帝本纪》:徐州刺史薛安都反彭城,从子索儿寇淮阴,山阳太守程天祚举城叛,徐州刺史申令孙又降,徵太祖讨之。时太祖平东贼还,又将南讨,出次新亭,前军已发,而索儿自睢陵渡淮,马步万馀人,击杀台军主孙耿,纵兵逼前军张永营,告急。明帝闻贼渡,遽追太祖往救之,屯破釜。索儿向钟离,永遣王宽据盱眙,遏其归路。宽先据白鹄涧,索儿引军顿石梁,太祖率军击破之,索儿走钟离,太祖追至黯黮而还。
泰始三年,魏军至淮北,围角城,诸将遣太祖渡岸救之,太祖不许;遣军主高道庆将数百张弩浮舰淮中,遥射之;弩一发数百箭俱去,围乃解。
建元二年闰七月遣领军将军李安民行淮泗《文献通考》:永元元年七月辛未,淮水变赤如血。《梁书·曹景宗传》:天监五年,魏托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睿至,与景宗进顿邵阳洲,立垒去魏城百馀步。自是魏军不敢逼。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韦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军尽殪。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登城,呼声震天地,杨大眼于西岸烧营,托跋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淮水为之不流。
《梁书·康绚传》:时魏降人王足陈计,求堰淮水以灌寿阳。足引北方童谣曰: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沱为激沟,并灌钜野泽。高祖以为然,使水工陈承伯、材官将军祖暅视地形,咸谓淮内沙土漂轻,不坚实,其功不可就。高祖弗纳,发徐、扬人,率二十户取五丁以筑之。假绚节、都督淮上诸军事,并护堰作,役人及战士,有众二十万。于钟离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以筑土,合脊于中流。十四年,堰将合,淮水漂疾,辄复决溃,众患之。或谓江、淮多有蛟,能乘风雨决坏崖岸,其性恶铁,因是引东西二冶铁器,大则釜鬵,小则鋘锹,数千万斤,沈于堰所。犹不能合,乃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缘淮百里内,冈陵木石,无巨细必尽,负担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相合。高祖悯役人淹久,遣尚书右仆射袁昂、侍中谢举假节慰劳之,并加蠲复。是冬又寒甚,淮、泗尽冻,士卒死者十七八,高祖复遣赐以衣裤。十一月,魏遣将杨大眼扬声决堰,绚命诸军撤营露次以待之。遣其子悦挑战,斩魏咸阳王府司马徐方兴,魏军小却。十二月,魏遣其尚书仆射李昙定督众军来战,绚与徐州刺史刘思祖等拒之。高祖又遣右卫将军昌义之、太仆卿鱼弘文、直阁曹世宗、徐元和相次拒守。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其长九里,下阔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夹之以堤,并树杞柳,军人安堵,列居其上。其水清洁,俯视居人坟墓,了然皆在其下。或人谓绚曰:四渎,天所以节宣其气,不可久塞。若凿湫东注,则游波宽缓,堰得不坏。绚然之,开湫东注。又纵反间于魏曰:梁人所惧开湫,不畏野战。魏人信之,果凿山深五丈,开湫北注,水日夜分流,湫犹不减。其月,魏军竟溃而归。水之所及,夹淮方数百里地。魏寿阳城戍稍徙顿于八公山,南北居人散就冈垄。初,堰起于徐州界,刺史张豹子宣言于境,谓己必尸其事。既而绚以他官来监作,豹子甚惭。俄而敕豹子受绚节度,每事辄先謞咨焉,由是遂谮绚与魏交通,高祖虽不,纳犹以事毕徵绚。寻以绚为持节、都督司州诸军事、信武将军、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增封二百户。绚还后,豹子不修堰,至其秋八月,淮水暴涨,堰悉决坏,奔流于海。
《隋书·五行志》:梁武帝天监十二年四月,建康大水,是时大发卒筑浮山堰,以遏淮水,劳役连年。
秦少游浮山堰赋序,梁武帝天监十三年,魏降人王足计欲以淮水灌,寿阳乃假太子右卫康绚节督率二十万作浮山堰于钟离。而淮流湍,驶漂疾将合复溃或曰淮有蛟龙,喜乘风雨坏岸,其性恶铁,绚以为然,乃引东西冶铁器数千斤益以薪石沈之,犹踰年乃合堰,袤九里水逆淮而上所蒙甚广,魏人患之,果徙寿阳戍顿八公山,馀民分就冈泷。未几,淮暴涨,堰坏奔于海,有声如雷,水之怪妖蔽流而下,死者数十万人。
《梁书·武帝本纪》:普通元年秋七月己卯,江淮海并溢。《魏书·孝明帝本纪》:熙平元年九月丁丑,淮堰破,萧衍缘淮城戍村落,十馀万口皆漂于海。
《凤阳府志》:隋文帝开皇九年,淮河上下,数百里间,水绝无鱼。
《宋史·河渠志》:大业三年,诏尚书左丞相皇甫谊发淮南兵夫十馀万开邗沟,自山阳淮至于扬子江三百馀里,水面阔四十步,而后行幸焉。自后天下利于转输。
《江南通志》:大业六年,命尚书左丞皇甫大发淮南诸州丁夫十馀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江径三百馀里,自扬子达六合由山阳渎入淮。
《册府元龟》: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河南采访使汴州刺史齐浣,以江淮漕运,经淮水,波涛有沉损,遂开广济渠,下流自泗州虹县至楚州淮阴县,北十八里,合于淮。而踰时毕功,既而以水浚急,行旅艰险,旋即停废,却由旧河。
《唐书·第五琦传》:肃宗驻彭原琦奏,兵强弱在赋,赋所出以江淮为渊,若假臣一职请悉东南宝赀飞饷函洛。
《杜佑传》: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卒,军乱,立其子愔,请于朝,帝不许,乃诏佑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节度徐泗讨定之。佑具舠舰,遣属将孟准渡淮击徐,不克,引还。
《文献通考》:贞元八年六月,淮水溢平地七尺,没泗州城。
《唐书·五行志》:贞元十三年七月,淮水溢于亳州,权德舆传,德舆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贞元八年,关东、淮南、浙西州县大水,坏庐舍,漂杀人。德舆建言: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今霪雨二时,农田不开,逋亡日众。宜择群臣明识通方者,持节劳来,问人所疾苦,蠲其租入,与连帅守长讲求所宜。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之固也。帝乃遣奚陟等四人循行慰抚。
《五行志》:宪宗元和十三年六月辛未,淮水溢,
文宗开成二年三月壬申,有大鱼长六丈,自海入淮,至濠州招义,民杀之。近鱼孽也。
懿宗咸通七年夏,江淮大水,
《杜慆传》:慆咸通中为泗州刺史。会庞勋反,围城,贼将李圆焚淮口,昼夜不息,处士辛谠乃请救于戍将郭厚本,贼解去。浙西节度杜审权遣将以兵千人来援,反为圆军所包,一军尽没。慆使人间道走京师,诏戴可师以沙陀、吐浑兵二万招讨。淮南节度使令狐绹遣牙将李湘屯淮口,与郭厚本合,为圆所败,湘等并没,于是援绝。贼乃以铁索绝淮流,梯冲乘城。
《辛谠传》:谠年五十,不肯仕,而慨然常有济时意。庞勋反,攻杜慆于泗州。贼将李圆焚淮口,谠曰:事棘矣,独出可以求援。乃与杨文播、李行实戊夜踰淮,坎岸登,驰三十里至洪泽,见戍将郭厚本告急。厚本许出兵。《五行志》:僖宗中和三年秋,汴水入于淮水,斗坏船数艘。
《杨行密传》:行密授江南诸道行营都统,以锐士万二千,龁雪驰迫清口,不进,壅淮上流,灌庞师古军。《河南通志》:张训乾宁初,杨行密拔涟水令训据守,行密与朱瑾拒汴军楚州训引兵,会淮水大至,汴军骇乱以训,为淮海游弈使。
《河南通志》:柴再用,天祐初,为光州刺史,时朱全忠攻淮南,抵光州,再用严设守备,俟其渡淮而北抄其后军斩获万计。
《唐阙史》:鸡林僧云:本国濒海岛上,其水多卤,或有如剉糵,投其中者惟淮波截海而渡,味甘,色彻愈病析酲其国,或一岁,怠于朝贡,则淮水为之,不至且多疾,疫水旱作灾。
《淮安府志》:刘仁瞻,淮阴洪泽人,为淮军节度使,每当岁暮淮涸,辄增戍以备后,罢之,仁瞻表陈不可未及添戍,周已,遣将帅师大入,上下失色,仁瞻独部分如平时,周世宗自将数道进攻,鼓角声震壁室,仁瞻意气强壮,子崇谏渡淮将谋自全,命腰斩之。
《册府元龟》:周世宗显德五年三月,世宗在淮南会浚汴口导其流而达于淮。
《宋史·五行志》:太祖乾德四年八月,泗州淮溢。
开宝四年六月,蔡州淮及白露舒汝庐颍五水并涨,坏庐舍民田。
《太祖本纪》:开宝七年六月己亥,淮溢入泗州城。《五行志》:开宝七年,泗州淮水暴涨,入城坏民舍五百家。
《程德元传》:德元,字禹锡,郑州荥泽人。善医术。太宗尹京邑,颇亲信用事。太宗即位,拜翰林使。太平兴国二年,陈洪进来朝,命德元迎劳之。船舰渡淮,暴风起,众恐,皆请勿进。德元曰:吾将君命,岂避险。以酒祝而行,风浪遽止。
《五行志》: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六月,泗州淮涨入南城,汴水又涨一丈,塞州北门。
《太宗本纪》:太平兴国七年秋七月,淮水、汉水、易水、皆溢。八年五月,河决,滑州过澶濮曹济东南入于淮。《五行志》:太平兴国八年五月,河大决,滑州房村径澶濮曹济诸州,浸民田坏居民庐舍东南流入淮。《朱昂传》:昂,字举之,迁殿中丞,知泗州,尝聚淮水流尸,三千为冢瘗之。
《扬州府志》:乔维岳,字伯周,太平兴国中,任淮南转运使,时淮河西流三十里曰山阳湾,水势湍悍,运舟多罹覆溺。维岳亲行规度开故沙河,自末口至淮阴磨盘口,凡四十里。
《宋史·河渠志》:初,楚州北山阳湾尤迅急,多有沈溺之患。雍熙中,转运使刘蟠议开沙河,以避淮水之险,未克而受代。乔维岳继之,开河自楚州至淮阴,凡六十里,舟行便之。
《五行志》:真宗景德三年七月,应天府汴水决,南注亳州,合浪宕渠,东入于淮。
天禧元年六月,江淮大风,多吹蝗入江海。
《仁宗本纪》:景祐元年闰六月甲子,泗州淮汴溢。嘉祐二年三月,戊戌淮水溢。
《五行志》:嘉祐二年七月,京东西荆湖北路水灾,淮水自夏秋暴涨,环浸泗州城。
《仁宗本纪》:嘉祐六年秋七月乙酉,泗州淮水溢。《马仲甫传》:仲甫字子山,庐江人,为发运使,自淮阴径泗上浮,长淮风波覆舟,岁罹其患,仲甫建议凿洪泽渠六十里漕者便之。
《神宗本纪》:熙宁四年十一月壬寅,开洪泽河,达于淮河渠志。熙宁五年闰七月,提举京西常平陈世修乞于唐州引淮水入东西邵渠,灌注九子等十五陂,溉田二百里。
《蒋之奇传》:之奇,字颖叔,常州宜兴人,擢江、淮、荆、浙发运副使。元丰六年,漕粟至京,比常岁溢六百二十万石,锡服三品。请凿龟山左肘至洪泽为新河,以避淮险,自是无覆溺之患。
《河渠志》:元丰三年二月,宋用臣言,洛水入汴至淮河,道漫阔多浅涩,乞狭河六十里为二十一万六千步,以四月兴役,五月癸亥,罢草屯浮堰。
《五行志》:元丰四年五月,淮水泛涨。
《凤阳府志》:赵抃通判泗州,居官廉洁,素畜一龟,迁官日舟过龟山,投龟于淮河而去。
《江宁府志》:徽宗崇宁元年十二月,诏江南开遇明河自宣化江口至泗州淮河口。
《宋史·河渠志》:政和元年,知陈州霍端友言:陈地污下,久雨则积潦害稼。比疏新河八百里,而去淮尚远,水不时泄。请益开二百里,起西华,循宛丘,入项城,以达于淮。从之。
《霍端友传》:端友,字仁仲,常州武进人。以显谟阁待制知平江。改陈州,为政以宽闻,不立声威。陈地污下,久雨则积潦,时疏新河八百里,而去淮尚远,水不时泄。端友请益开二百里,彻于淮,自是水患遂去。
《江南通志》:韩世忠建炎初驻军京口,诸将懦怯莫敢渡江,世忠独请控扼经理,移屯楚州,刘豫遣兵入寇,辄败却之。
《宋史·高宗本纪》:建炎二年冬,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
绍兴元年,夏四月,庚午,金将挞懒渡淮,屯宿迁县马乐湖。
《凤阳府志》:高宗绍兴四年,淮水泛溢,中有赤气如凝血。
枕谭绍兴甲寅乙卯间刘麟导敌南侵,时车驾驻平江,有赵九龄者,策士也,请决淮西水以灌营,上不能用,而敌已实侦知之矣,已而韩世忠得其酋长,约战书曰,闻江南欲决淮西水以浸吾军,书到明日敌即退师,当时但以为却敌之,功而不知九龄之力盖阴庇之也。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十年八月丁亥,杨沂中自宿州夜袭柳子镇,军溃,遂自寿春府渡淮归。
十一年春,正月己未,刘锜自太平州率兵二万援淮,西庚申金人渡淮。
三月壬子,金人渡淮北归。
十一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畀之。
十八年三月乙酉,禁民私渡淮。
三十一年九月,金主亮以尚书左丞李通为大都督,造浮梁于淮水之上,遂自将来攻兵号百万。
三十二年夏四月,大雨,淮水暴溢,数百里漂没庐舍人畜死者甚众。
《五行志》:绍兴三十二年春,淮水溢,中有赤气如凝血,四月,淮溢数百里,漂民田庐死者尤众。
《合肥县志》:刘虎,字伯林,庐州梁县人,擢镇江副都统,仍总辖淮阴水陆军马时察罕拥兵攻濠,别遣阿术鲁由涡颍入淮,水陆并进,公领师于五河率勇士奋前拒战,乘风纵火枪火炮火箭火蒺藜焚之,北兵败绩。
《宋史·孝宗本纪》:淳熙四年八月辛巳,禁耕牛过淮。《五行志》: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断流。
十五年五月,淮甸大雨水,淮水溢庐濠楚州,无为安丰高邮、盱眙军皆漂庐舍田稼庐州城圮。
《江南通志》:绍熙中,淮东提举陈损之言楚州高邮间陂湖渺漫宜创堤堰以为潴泄,乃筑堰,自江都经高邮、楚州,宝应北至淮阴达于淮。
《宋史·五行志》:宁宗开禧元年九月丙戌,汉淮水溢,荆襄淮东郡国水楚州盱眙军为甚圮民庐害稼。《宁宗本纪》:开禧二年十月丙子,金人自清河口渡淮遂围楚州。
《五行志》:嘉定八年四月,飞蝗越淮而南,江淮郡蝗食禾苗,山林草木皆尽。
《宁宗本纪》:嘉定十四年夏四月戊辰,金人渡淮而北,李全遣兵追击败之。
《徐鹿卿传》:鹿卿字德夫,隆兴丰城人,为江东转运判官,江东诸郡飞蝗蔽天,入当涂境,鹿卿露香默祷,忽飓风大起,蝗悉渡淮。
《理宗本纪》:嘉熙四年九月,以余玠帅舟师渡淮入河,抵汴,所向有功全师而还,至是论功定赏。
《江南通志》:刘蒙政通判扬州,江淮水患,诸郡流移咸聚于扬,蒙政曲加调恤得以存活事,闻特迁一秩旌之。
《凤阳府志》:欧阳载尝知泗州,有浮屠惑民,云投淮水死得大利,岁溺数百人,临溺时其徒拥之,有悔而欲走者,叫号不得,免载闻之,惊曰,害有大于此者耶,尽捕其徒,诘其奸诛数人,遣还乡里者数百人,遂毁其寺。
《江南通志》:李氏,淮阴大义乡富商妻。同商者,见而悦之。道杀其夫,厚殓以归,绐云溺死,且尽归其财,除丧,谋婚,许嫁之。恃已生一子,不虞其雠己也。以实告。氏嘿然,伺其便,奔告有司,卒正其狱。即缚其子,赴淮投之,已而自投淮水死焉。
《金史·熙宗本纪》:皇统元年九月,都元帅宗弼伐宋,渡淮以书让宋,宋复书乞罢兵,宗弼以便宜画淮为界,二年二月辛卯,宋使曹勋来许岁币银绢二十五万两,疋画淮为界,世世子孙永守誓言。
《废帝本纪》:正隆六年十月丁未,大军渡淮,将至庐州,获白鹿以为武王白鱼之兆。
《宣宗本纪》:兴定四年八月庚申,高阳公张甫请增兵守冀州,上谕枢密,颍州民渡淮为宋军者凡十村可追索主者,惩一二以诫其馀。
《江南通志》:汤福新,河南杞人,元初徙居山阳后,迁桃源赤鲤湖,居积甚富,好行义,淮水泛清河以东受害,乃募人筑堤四十里捍其患。
《元史·太宗本纪》:壬寅年秋七月,张柔自五河口渡淮攻宋,扬滁和等州。
《元史·世祖本纪》:中统元年八月癸丑,李璮乞遣将益兵渡淮攻宋,以方遣使修好不从。
《贺祉传》:祉,益都人。至元六年,袭父职为千户,仍守胶州。七年,宋兵攻胶州,祉固守战退之。十年,领舟师五百艘为先锋,攻五河口城。军还,殿后。时宋兵以巨索横截淮水,号混江龙,祉用大刀断之,却其救兵,清河城遂降。
《太平府志》:张祯,字善夫,颍州人,至元十七年芜湖尹时大兵东征,市民百辈操舟冒风雨渡淮,祯奋不顾身扁舟,往请得其民以还。
《元史·五行志》:仁宗延祐七年四月,安丰庐州淮水溢,损禾麦一万顷。
《顺帝本纪》:元统二年六月戊午,淮河涨,淮安路山阳县满,浦清冈等处民畜房舍多漂溺。
至正四年冬十月乙酉,议修黄淮河堤堰。
《淮安府志》:明洪武二十四年,河决,阳武开封之黑阳山由寿入淮。
《江南通志》:丁珏,山阳人,居淮北镇,授徒乡塾,有澄清天下之志,成祖渡淮,献十二策,宣德中,以人才就徵,授御史。
《淮安府志》:永乐十四年,河决,开封经怀远县由涡河入淮。
陈瑄,合肥人,开府淮安兼镇,守其督漕也,疏故沙河以达清口,脱长淮六十里之险。
《凤阳府志》:英宗正统元年十一月,淮河清一日。《淮安府志》:正德间,驾幸江南过淮,驻常盈仓之河隈乘舟濡衣于水,今更其池曰滚龙池焉。
《凤阳府志》:张礿,直隶平谷人。正德六年,由都御史谪知州事,以廉明平易称,捍淮水,禦流贼,尤有功。《莆田县志》:王凤灵,字应时,正德丁丑进士,为襄阳知府,未几,以母丧归服阕,补淮安,辟龙溪书院引淮水入,泮以开科第之祥。
《凤阳府志》:嘉靖三十一年,淮河大溢。
《福州府志》:陈懋观,字孔质,长乐人。嘉靖癸丑进士,拜给事中。以言事,谪推官,调南京吏部郎中,出为庐州知府,觐还渡淮,舟覆不死,人谓天实庇之。
《扬州府志》:张胆,字惟慎,高邮人,嘉靖丙辰进士,授监察御史,性孝,少孤,嫡母尤氏抚之。后母归里,卒于途中,胆扶榇渡淮,风大作,邻舟多覆。胆抚棺痛哭,吁天,须臾,波恬抵岸,人以为孝感云。
《松江府志》:潘允哲,字伯明,嘉靖乙丑进士,授新蔡令,时淮汝水溢,漂没民居,请谷赈之流移尽复。
《扬州府志》:陈尧,字敬甫,通州人,为南京户部右侍郎,寻改工部兼副都御史,督漕河,时江淮大水,高邮湖岸善崩,尧画策树木实茭楗以代石堤无坏,会河徙百二十里,而景恭王薨。自楚归葬,辎重千艘。又江南漕艘皆胶淤,尧大患之。遣水工探刁阳湖,得故漕道,自溃口入,转达湖陵,得以通行无滞。改刑部右侍郎。《淮安府志》:张朝瑞,字子祯,海州人,隆庆戊辰进士,参政杭嘉湖转南大鸿胪,奏分河导,淮之说大失策,人服其先见。
《瑞州府志》:况于梧,字汝材,高安举人,万历甲戌,选南直隶天长知县,数月政声鹊起,调繁仪真县,时苦淮水泛溢,大为河患,遂条陈开便河,修筑高家堰,拮据数载,升嘉兴府判,两台以河工未竣,题改淮安竟厥功。居民号况公河。功成,奏闻,敕赐金四十两,纪录,升邵武府同知。河道至今赖之。
《凤阳府志》:陈永直,山西蒲州人,万历年,任捕盗通判,持重质直,守法不失尺寸。初至方家集,获剧盗,折其胫,沉大淮中,四境肃然。
《淮安府志》:张东鲁,山阳人,万历十三年,淮水冲决,坟棺掩埋六十馀口。
《凤阳府志》:万历二十二年,淮水清一百六十里。《江南通志》:黄楷,万历中,令霍丘,力勤教养,时淮水溢,坏庐舍,没人畜,楷督舟拯溺,全活甚众。
《肇庆府志》:庞尚鸿,字少襄,授盐城司训,擢英山令,上安边治河,诸疏奉檄治淮河,渐次底绩。
《凤阳府志》:悯帝崇祯十六年,黄河溢,由涡入淮漂没庐舍。
《江南通志》:许士俊,年十七,同父应元渡淮,应元落水,士俊大号,随跳入淮。三日后,抱父尸而出。
《凤阳府志》:钱应龙,生平乐善好施,见淮水泛涨,荡析民居捐赀筑堤十五丈,以为好义者倡。
《江南通志》:孔春妻谢氏,年二十而寡,三月后生子,金氏日绩纴以供。姑姑亡,或劝之嫁,遂断其发。盐贾杜言强娶之,投淮死,金白母冤,言乃伏辜。
青阳民妻,失其姓,夫以官逋系狱。妻曰:鬻我于远商,不至偕亡也。夫从其言,乃痛哭分袂。渡淮至中流,遂赴水而死。
何雄二养女,盱眙人,长名春景,少名进喜。雄逼为娼,二女联臂投淮。数日逆流,二女双浮水面,颜如生。刘自靖,字共位,山阳庠生,淮水暴涨,居民惶惶自备,桩木募民夫筑堰。以障之,三城赖以安宁。
淮水部杂录
《书经·禹贡》:淮、夷,蠙珠暨鱼。〈《孔传》〉淮、夷二水,出蠙珠,及美鱼。《诗经·小雅》:鼓钟将将,淮水汤汤。鼓钟喈喈,淮水湝湝。鼓钟伐鼛,淮有三洲。〈《朱注》〉汤汤,沸腾之貌。湝湝,犹汤汤,三洲水落而洲见也。幽王鼓钟于淮水之上,为流连之乐,久而忘反,闻者忧伤。
《大雅》: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朱注〉淮夷,夷之在淮上者也,宣王命召穆公平淮南之夷,诗人美之此,章总序其事。〈《大全》〉孔氏曰:召公伐淮,夷当在淮。南鲁公伐淮夷,应在淮北淮之,南北皆有夷也,永嘉陈氏曰,淮夷之地不一,徐州有夷则在淮北者也,扬州有夷则在淮南者也,江汉常武二篇,同言淮夷。以地理考之,曰江汉之浒者,是淮南之夷也,若在淮北则江汉,非所由入之路也。曰率彼淮浦,省此徐土者,是淮北之夷也,若在淮南,则徐土非联接之地矣。
《礼记·月令》:雉入大水。为蜃〈《郑注》〉大水,淮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橘踰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订义》〉赵氏曰:橘是江南之物,过淮以北,则变为枳壳。《博物志》:鲁前有淮水,后有岱岳。
《焦氏易林》:蛊之蛊,鲂生江淮,一转为百,周流四浸,无有难恶。
蛊之丰,江淮海隅,众利聚居。可以遨游,卒岁无忧。蛊之既济,涌泉汨汨,南流不绝。洿为淮海,败坏邑里。大畜之讼,江淮易服,元黄朱饰。灵公夏徵,哀祸无极。高位崩颠,失其宠室。
《淮南子》:嵹台者,南望料山以临方皇,左江而右淮,其乐忘死。
昔者,楚人地,西包巴蜀,东裹郯淮。
夫醉者超江淮,以为寻常之沟也。
《晋书·宣帝本纪》: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帝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
淮水部外编
古岳渎,经禹治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迅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岳,不能兴。禹怒,召集百灵搜,命夔龙桐柏,千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囚鸿蒙氏、商章氏、兜氏、卢氏、黎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祈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踰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间视不可及。禹授之童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田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鸱脾桓胡木魅,水灵山妖,石怪奔号,丛绕以千数,庚辰持戟,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之淮阳之龟山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于海也。庚辰之后,皆图此形者,以免淮涛风水之难。《广州府志》:卢度,字孝章,清远人,预知未来事,尝阻淮水,吁天得,两楯流来以济,行事多神异如此。
《徐州志》:初,高宗为康王时,质于金靖康之乱,得逸南奔,力疲,困于丰之崔府君庙中。梦有人促之,曰:起起,追兵至矣,请乘马。王惊寤,果有马在侧,驰之,日行七百馀里。及渡淮,鞭之不动。下视,则泥马也。方知神助。由是得以延宋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