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十二卷目录
漳水部汇考二
考
漳水部总论
广平府志〈河渠志〉
漳水部艺文一
襄垣县重挽漳流记 明王基洪
漳水部艺文二〈诗〉
漳河吊古四首 明张季彦
同伯敬渡漳河 商家梅
春日观漳源 刘宗岱
漳水秋波 钟武瑞
前题 侯维泰
漳河 计南阳
漳水部选句
漳水部纪事
漳水部杂录
考
漳水部总论
广平府志〈河渠志〉
漳水部艺文一
襄垣县重挽漳流记 明王基洪
漳水部艺文二〈诗〉
漳河吊古四首 明张季彦
同伯敬渡漳河 商家梅
春日观漳源 刘宗岱
漳水秋波 钟武瑞
前题 侯维泰
漳河 计南阳
漳水部选句
漳水部纪事
漳水部杂录
山川典第二百十二卷
漳水部汇考二
考
按《山西通志》:浊漳水源出发鸠山。《水经注》曰:左阳泉水注之右伞,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流经县南五里,东北经府城西南三十里,又经屯,留至潞城西一十五里,交漳村,与绛水合流,始名漳水。至襄垣西南十里甘村,合沁州所出漳河,又至县东北三十五里,合武乡所出漳河,西流经黎城西南二十馀里,入河南林县界内,与清漳水合。清漳水出沾岭,大黾谷北流十八里,折而西南至和顺县,经辽州黎城县,入河南涉县,合浊漳水为漳河。《水经注》曰:出上党沾县北少山大黾谷。《淮南子》曰:出揭戾山。高诱云:山在沾县今清漳,出沾县故城东北,俗谓之漳山。
按《潞安府志》:长子县西五十里,有发鸠山,漳水出其下。按《水经》:漳水有二,一出上党沾县大黾谷,为清漳;一出长子鹿谷,为浊漳。今清漳割属辽州,不在境内,浊漳自鹿谷发源东,流经县治南,又东入长治界,折而北,经屯留潞城界,入襄垣至长治东北隅,又折而东入黎城界,掠潞城之北,东入平顺界,出太行达河南彰德府界,始与清漳,合书称衡漳,指此虽名浊漳,而泉源实清。
五龙泉,在县南十六里,慕容永时以五龙山瑞应与之相望,因以名泉东流入浊漳水。
尧水,在县西南一十三里,尧庙东北,经故城南入浊漳。
蓝水,在县北二十五里,源出屯留县之磐石山,东流经县境三十里,入长治县与浊漳合。
伞盖水,在县西南五十里,伞盖山下东北流五十里,与浊漳水合。
梁水,在县东二十里,出梁山下,北流至长子县故城北,入浊漳水。
雍水,在县北三里,源山佛头山,东流十五里,入潞安,与浊漳水合。
灵湫泉,在县西五十里,即浊漳水源。
五龙泉,在县南十六里,《风土记》云:燕慕容永,据长子,南望有五云山,因以名泉流十五里,入浊漳。
按《长治县志》:浊漳水自长子县,鹿谷发源东流,经县治南,又东入长治县界,折而北,又经屯留潞城界入襄垣,又至长治东北隅,折而东入黎城界,掠潞城之北,东入平顺界,出太行,达河南彰德府界,始与清漳合。
黎水,出黎侯岭,北流至城西,俗名黑水河,与石子河合西流入浊漳水。
淘水,出雄山下,北流与淘清河合,入浊漳水。
按《屯留县志》:浊漳水自长治县,北流入县界,下由潞城,入襄垣。
绛水,在县西南九十里,出盘秀之阴,飞瀑如珠,流经县,治北东流三十里,入潞城交漳村与浊漳水,合流陈水,出发鸠山东,经屯留县故城北注浊漳。
按《潞城县志》:交漳水,在县西三十五里,浊漳水与绛水交流,故名。
潞水,在县东一十五里微子城,发源西北,合浊漳。按《襄垣县志》:县有西漳水,俗名付璧河,发自沁州之滑山伏牛山二源,异出至州,合流南入虒亭,折而东,与浊漳水合,是则浊漳在境有三,其源有四。
浊漳水,一出长子县发鸠山,一出沁州漳源村,俱入县南一十里,环流东北,即八景中漳江春渡。
涅水,一名小漳水,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沁州覆甑山,东流入县界,会小漳水与浊漳合。
临水,源出榆社县之八赋岭,经武乡入县界,东北流三十五里,与浊漳水合。甘罗水,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甘泉涌出,水声泠泠,东流入浊漳水,东北杨村有甘罗庙。
雍子水,在县南四十里雍子村,东流入浊漳水。下谷水,在县西十五里李谷村,东流入浊漳水。白水泉,在县东北三十里石崖中,数孔,水出喷涌,甚甘美清洌,流入浊漳水。
按《黎城县志》:浊漳河发源于长子县西鹿谷山,从黎之西南以暨东南,几百里横经焉,漳善坏田,而渠又无定,近流者患之。
漳河渡口在县南二十里,官岁修船人不病涉。按《壶关县志》:壶水在县西北二里,发源自壶关山下,北流经府城北,西注浊漳,今涸。
按《平顺县志》:浊漳河源出长子县发鸠山,经王曲、新安、石灰、耽车、石城、窦口等里,下流入河南林县,与清漳水合。
温泉,在县之新安里,大小二泉,水颇温隆,冬不冻,入浊漳河。
按《乐平县志》:县城西南二十五里,有少山一,名何逄山,又名揭戾山,又名沾岭福地,记云山在乐平沾县,高八百丈,可避兵恒山之佐命也,清漳水出焉。大黾谷,在县西南五十里少山下,清漳水出焉。清漳水,源出少山之沾岭北,流十八里,复折而南入河南涉县界。
按《和顺县志》:县城西北四十里,有石猴岭清漳水出焉,又西一百二十里,有八赋岭,两山对峙,如八字有南北二关,现置巡检司,亦有漳水出焉。
漳河有三,一出县西八赋岭,流径榆社县,为小漳水,合黄花岭水,至武乡县城西五里,合涅水至襄垣县城东北,合浊漳水,一出县北,一出县南,分流城下至县东合流。
梁馀水,源出县西石猴岭,流径县东,合清漳。
万泉水,在县东六十里,东流入清漳水。
石公泉,在县东六十里,源出合山之东,南流与清漳水合。
按《榆社县志》:漳河有二,一在和顺县西一百二十里八赋岭,名小漳水,流径县境,合黄花岭水,至武乡县西五里,合涅水至襄垣县东北三十五里,合浊漳水。一出县西黄花岭,至县西南,合仪川河。
仪川河,在县东四十里,源有二,一在武乡岭,一在狼儿岭下,俱经县东北三景村,合流入漳水。
黄花岭,在县西五十里,漳水经其下西南,流入武乡界。
按《武乡县志》:小漳水在县西五里,自榆社县来,流径县西合涅水,至襄垣县,东北与浊漳水合。
按《辽州志》:漳河在州西一百里,源出八赋岭,经州城之南,东入于河南磁州。
按《沁州志》:漳源,在州西北三十五里,按漳水有二,一自伏牛山西谷,发源经州西南流,一自分水岭下,发源经武乡县东,流此名漳源者,盖州之西北有泉汇,为巨浸,流绕州城之西,东南与卫水合,乃漳水之馀派也。
按《河南通志》:漳河其源有二,一出山西潞州长子县发鸠山,名浊漳,自林县西北入境,一出山西平定州乐平县,少山名清漳自涉县入境,俱东至林县,合流经安阳磁州,临漳馆陶界入卫河。
按《涉县志》:清漳水在县南一里,按《尚书通考》云源出上党,沾县大黾谷,乃山西平定州乐平县少山,即今辽州是也。其水东南流经涉县,又东南流至林县,合漳与浊漳,合入安阳界,过临漳,入卫河,以归于海。玉泉出县,东南夹漳河,北山下其源,微小不一,皆暴突宛如珠玉,以此得名,下注漳水。
暖泉,在虎头山东一里,许每上巳清和邑,士女游玩,祓禊流觞,如古兰亭焉,其水下注漳水又按漳水西界毛岭口五十馀里,始经县南其西北二十馀村,一遇亢旱,分灌者多,则漳流至县南,常竭幸赖玉暖,二泉合并,注漳成一巨浸,县东六十里,诸村之灌溉实资之则二,泉之利泽洪矣。
按《林县志》:漳水在县北八十里,自潞城界东,经葛公城至磻阳。城北有沧溪水入焉。郦道元《水经注》其说与今同,即所谓浊漳也。会清漳,东入安阳县界。沧溪在县西北四十里,《水经注》云沧水北经鲁班门,西至偏桥东,又北合白溪水,过磻阳城西,北流注于漳水。
按《临漳县志》:浊漳水清漳水至沧溪,合流曰合漳,东入邺城,东北由馆陶入海。沈存中谓凡二水,合流而有文皆名漳。郦道元以浊漳为衡水,衡与横通,以清漳东,南流而浊漳横入之也。唐时有请以漳水备四渎者,以其独达于海也。
百阳渠,在县西南,自天平渠引漳水十五里,南入安阳界,本为安阳渠,俗呼为今名。
金凤渠在县西南,自天平渠引漳水,东注经金凤台。侧故名。
按《安阳县志》:浊漳清漳俱至林县,合流过府城北四十里丰乐镇之北,又东过临漳,又东北至馆陶县,入卫河,明正德庚辰,秋水汎溢,南决,自显王村南流折而东至崔家桥,又东过永和吕村,入卫延袤百馀里,水势盛时广,至四十里,其患甚钜。而近年临漳,犹屡被焉。
按《畿辅通志》:清漳浊漳二水,下流至武安县,南黍窟谷,合流为交漳口,东过列人,南经斥丘北由斥漳曲周钜鹿诸县。入于滏迁徙无常,父老相传,南不过卫北不过滏。
按《大名府旧志》:漳河在魏县有浊漳清漳二河,今清漳不见,或曰合流于浊漳,又有新漳旧漳二名。今新漳亦不见,或曰即清漳并入,卫河总之止一浊漳,迁徙无常,大为民患。
按《大名府新志》:漳河渐徙而北,大名稍弛其患然。肥乡广平一带,阏壅地高迁,徙难料所在堤防,宜以未雨筑浚之。
按《魏县志》:漳堤在县南其南岸起,自临漳延袤八十里,北岸自成安五十里,俱由魏县抵元城界。
按《广平府志》:漳河自临漳,以下如建瓴然。水势㳽漫,迁徙无常,每石水则致五斗泥,所径阡陌淤填陵,谷互易屋基袤如峻,阜檐甍接地,俯身出入,如窦前汇渚沁汾潞。后合沙滏洺沱,抵天津,入于海,相传南不过卫,北不过滏,其入府境也。始于成安。
成安县漳河,距县东南一里许,明成化弘治中,岁汎溢城郭乡村,大为患。正德中,徙入魏。万历戊子,北徙入县境。乙未,复吕彪故道。庚子,决王林堤。壬寅,决窦公堤。至城南郭,分为支流二。癸丑,决连宋阳寺,浸城,十月,支流涸。崇祯壬午,秋水注城,学宫毁,今徙南鱼口,其流北渐于肥乡。
肥乡县漳河,距城东六里,明弘治乙丑,水注城正德壬申,水注城。嘉靖戊戌,徙入于卫,隆庆己已决鄢。米堤浸城,数年复南徙。万历戊戌,复徙县西天启壬戌水暴,涨衡堤决,城与雉堞平,屋上行舟,溺男妇七百馀口。丁卯漂没辛安镇,诸村害禾稼,今仍徙县东,下流至曲周,与滏水合流。
曲周县漳河,距城东一里许,二水既合,顺流而北,其势渐杀然。偪处城侧,每夏秋霖雨直薄楼橹四门淤填,伛偻而入。明嘉靖甲子七月,溃城西门,天启丙寅水至城下,深丈馀,禾稼尽没。崇祯庚午夏,决南堤,浸城,后岁以为常合流,而北径鸡泽。
鸡泽县漳河,距城东十里许,县地势洼下为众流,所汇田皆斥,卤漳滏过其境,而听其安流,不能施疏导灌溉之力。彼西门豹史起者,独何人哉。明嘉靖庚寅,河溢。癸亥,平地深丈馀,城东西门圮。隆庆辛未,溃堤。天启丙寅,河水大溢,堤闸俱溃,至城下,城之周有堤,高一丈,阔八尺,知县曹希曾建城东,有漳河堤,长二十五里,高七尺,阔七尺,专防漳也。漳之馀波所及,则永年、广平,皆邻壤。永年初,距漳稍远,后渐逼府南境邯郸县,有漳河故道其曰:鄢米口者,在县城东十里,为支流之所分,入一自临漳谷子里,北流径吴村漳里村,入口一自磁州,北流入滏,至阎家河溢,而东径刘村,左西等村入口,折而东,入肥乡曲周境。
广平县有漳,自花佛堂决,口汎而为四支,遂浸。县西南境,至柳林屯庞,儿庄南温油房等村。乃时有水患,旧堤四漳堤,在县南三里,古堤在南新镇,护城堤在城南,故堤在县西北新堤一知县。顾如华建,以护城。按《顺德府志》:平乡县浊漳河,在县西南十里,一名柳河古漳水也,发源山西潞州,发鸠山下流南和。按《真定府志》:武强县古河岔河,即清漳之分流。按《山东通志》:漳河,在馆陶县西南五十里,源有二,一出山西潞州长子县,曰浊漳。一出山西平定州乐平县,曰清漳,俱东经河南临漳县,合而复分,一北流入滹沱河,一东流至馆陶县,入卫河与会通河合。按《济南府志》:卫河即汉之屯氏,河隋大业中疏,为永济渠,亦名御河,其源自河南卫辉府辉县,合滏洹淇三水,东流至馆陶县界,与漳河合。
漳水部总论
《广平府志》
《河渠志》
明江夏陈盘,有《漳水议》。其略曰:漳河,至临漳而成大河,出广平、大名,达于临清。冬春则涸,夏秋则涨。其涸也,枵腹嗷嗷;其涨也,汎溢千里。一淤成城,一冲成河,固地势沃衍,平坦使然,亦由水势波涛汹涌致之也。汉唐以前其治,易以黄河故道,绕大名,出河间,达于海,则黄河深广,而漳水易泄,所以消息而不为害。宋元以后,其治难,以黄河绕徐州,出淮安,入于海,则黄河淤。浅而漳水难泄,所以散漫,而不可制,其在今日尤甚。宋元漳河南决,从大名而出自临漳,绕魏县过府城之南,由艾家口,入于卫河,其流久其河深,此其故道也。迩则向南之河,忽涌成淤北,决自临漳,过魏县,从元城以达于馆陶,此新河之一派也。议者徒曰:何如堤,何如塞,何如计工而赏罚,此不过补苴罅隙,奉漏瓮沃,焦釜之计也。不知治漳与治河异,黄河可资漕运,引注徐吕二,洪水性湍急,宜防而不宜泄,漳河可资灌溉,汎滥三省五县,水势平缓,宜泄而不宜防,司衡者果为庙社,生灵经,久不易之,策必也。相地势,画经界立丘,甸深沟洫,时蓄泄播,佳粒水一,汎滥则散于五县,沟渠而不为城郭宫室之害。水乾涸,取于万井,蓄积而可收千仓万箱之利,则砂砾变,为沃土板荡登于衽席矣。漳水部艺文一
襄垣县重挽漳流记 明王基洪
漳河之水发源沁州之北,合鸠山之水,而入襄邑,即《夏书》所称衡漳云。其水势,自西北而南,由南而东,又由东而北,复转而西,溁洄百折,始就东流盖环邑,如带,居然一伟观也。夫源于西,则委于东,建瓴就下水性,固然乃周环邑,境若眷焉。不忍舍者,堪舆家所称。源水有情斯,亦奇矣。以故乡多先达孕,钟灵秀文章,功业烂然。竹帛考之邑,乘可知也。邑故称地瘠,赋繁而万石家时,或有之水,何负于邑哉。今上御极之五年,有滨河,居者虑浸塌之患。复冀沃滩之利,用是驾为水,势浸城之说,凿东北冈,今水径从此,而东不复向之,回环矣。嗣后科第寥寥,十室九空,甚至汲泉无水,邑人且疑,而莫烛其故。时万历丙申,关中天虞刘公来守上党,登襄城而望曰:美哉。山河之秀,在此一折,奈何泄之使去也。捐俸三百馀,金严饬当事者,劈画鞅掌,开渠为引筑堤,为障三月而水,复故道不佞,已数困公车,刘公睹成事,则辄喜,谓不佞曰:辛丑联璧,此其兆乎。已而霖宇王君,果联第,而不佞幸附骥程,盖不翅左券矣。邑士民忻忻捧额,谓气运兴衰之数,适当河水去住之,期即以达人之,观解众庶之,口谁其信之矧北,城之隍西,有小河旁溢于漳,秋霖涨水,淜湃颇恶漳水,西环而流缓则此河,入漳之势,亦缓漳水,经北而流急,则此河入漳之势亦急,急冲圮城,此一堤也。讵独关一方,风气金汤所系,良亦重矣。幸丑之秋,河伯不仁,堤溃决,向之所为,殚千金以日夜计者,一旦付之流水,惜哉。邑侯武公,乘饥馑之后甫至襄,即以民间疾苦为事,襄民幸免道殣。目击时事,俯顺人情,几欲砥柱,狂澜如民力,弗赡何亟请于郡丞童公。童公盖昔共天虞公睹成绩者,深悼其废之速也。即躬履其址殚力,以筹请于分守冀南,项公议得储谷千石,赈金五百,此请给于公者也。项公则给赎谷六十,童公捐俸金三百,武公捐俸金七十,士大夫捐金三十,共费一千五百有奇,其河渠长二百二十五丈,广五尺,深半之堤,长四十丈,广六尺,有奇堤,帮石基,上筑以土,高三丈,其受役之,夫半系召,募半系饥民,盖以工兼赈泽,至渥矣。工始于是年春二月,讫于是年夏四月,岂不亦遄速哉。邑侯乐成事,而请于余,谓宜有言,以志不朽。余方滥竽,秘选深愧,无文顾惟司马氏之志,河渠也。极言水之为利害甚钜,而成功甚不易,则有叹于今日。曰:夫兴利除害,当事者之责也。然议工于再废,则人情易厌,劳民动众长民者之所忌也。矧议工于俭岁,则怨诟易生之役也。财发之公帑,夫起于召募,既无勌勤之心,复多众善之。集盖一举而五美具焉,风气涣而复萃人文,閟而复彰前之,殚千金而若逝者,悉还故址一美也。城之与堤,实相表里堤固,则城坚城坚,则邑固二美也。屡岁不登,枵腹嗷嗷兹,日役千人,则千人得饷,且得饷之,馀以饲,其家以役,寓赈功岂细哉。三美也,且河工剩费悉置义仓。令二青衿之年长者,掌其事,永为缉堤防患,计使后无劳意,深远矣,四美也。守土者难于兴事,亦不旋踵而告成功,令后人有所歆慕,不惮缮役为邑覆庇,五美也。五美之具,仅仅属以一堤,一堤之外,何可更仆,数余不佞为邑,士民称幸,而重以诸父老之请,漫为记其颠末如此。
漳水部艺文二〈诗〉
漳河吊古四首 明张季彦
漳之隈,台崔嵬,洞门启,平旦开,人流水,车奔雷,选茂异,登玮瑰。厕由涓,走邹枚。百发技,七步才。驰玉辇,登金罍。我来斯,土一堆,黄沙沸,白日埋,鼪鼯窟,鸟雀哀。漳之隈,安在哉。
其二
漳之浔快,登临昕,吹玉莫馔金,启皓齿,漱清音,流纤指,拨素琴,态娥娥,声淫淫,大乔裾,小乔襟,云纫佩,霞为衾。指明月,结同心,今我来,大陆阴,水何浅,沙何深,漳之浔,何处寻。
其三
漳之傍,望许昌,金为栋,玳为梁,缀火齐,悬夜光,走诸侯,探殊方,千斯仓,万斯箱,帝无衮,后无裳,富周公,乐未央,隋洛口,秦敖仓,德则王,暴则亡。分香履,曷相将,漳之傍,亦何常。
其四
漳之治,窃神器,王不王,帝不帝,我谁欺,天命俟。百年身,千年计,作疑冢,七十二,生无天,死无地,亮也龙,瞒也魅,大丈夫,生死寄,青天心,白日事,枉西风,挥洒涕,漳之治,几兴废。
同伯敬渡漳河 商家梅
不觉朝从邺下过,更于薄暮渡漳河。频询故迹情难减,为记遗文事转多。枯柳覆村疏有路,寒云隔水去无波。溅溅俱是千秋恨,铜雀风流可奈何。春日观漳源 刘宗岱
春晴五马踏郊墟,为爱名泉顾草庐。白露漫溁山径滑,和风轻入柳条舒。一泓伏地来星汉,几派分流到尾闾。忽忆大明湖水曲,故园松竹近何如。漳水秋波 钟武瑞
千溪万涧鼓石砰,水净沙明转夹城。兔影西从双岭合,龙湫东注两溪平。玉壶贮月深斟酌,素练随风奔纵横。先庙祇令撑砥柱,寒潭孤屿不胜情。《前题》侯维泰
清溪一派带城过,飒飒萧风响碧涡。入夜渐惊秋气肃,观澜始觉月明多。望中澄练开霞镜,空外寒声起暮波。欲溯流光赋宛在,独怜此地无轻舸。漳河 计南阳
晓骑冲寒发,漳河入望来。晨光开浩渺,微月隐楼台。水落鵁鳷近,秋深木叶催。绮罗如在目,回首不胜哀。漳水部选句
唐刘廷琦铜雀台诗:魏主园林漳水滨,岑参临河客舍诗:漳水还如旧日流,
张鼎邺城引:流年不驻漳河水。
漳水部纪事
《穆天子传》:天子北征,乃绝漳水。〈注〉绝犹截也,漳水今在邺县。《战国策》:叶阳君约魏,魏王将封其子,谓魏王曰:王尝身济漳,朝邯郸,抱葛孽阴,成以为赵养邑,而赵无为王有也。
《广平府志》:赵惠文王十八年,大潦,漳水溢。
《册府元龟》:赵惠文王二十四年,赵徙漳水武平西。《史记·滑稽传》:西门豹为邺令,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按此河即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十二渠经绝驰道,到汉之立,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民人父老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长吏终听,置之。
《汉书·沟洫志》: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有令名。至文侯曾孙襄王时,与群臣饮酒,王为群臣祝曰:令吾臣皆如西门豹之为人臣也。史起进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漳水在其旁,西门豹不知用,是不智也。知而不兴,是不仁也。仁、智,豹未之尽,何足法也。于是以史起为邺令,遂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民歌之曰: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粱。
《邺中记》:赵王虎建武六年,造梁马台,在城西漳水之南,约次为台,虎常于此台,简练骑卒,虎牙宿卫,蛇云腾,黑槊骑五千人,每月朔晦,阅马于此台,乃于漳水之南,张帜鸣鼓,列骑星罗,虎乃登台,射𩩉笥。一发,五千骑,一时奔走,从漳水之南,齐走至于台下,队督已,皆班赉。虎又射一箭,骑五千,又齐走于漳水之北,其五千,流散攒促,若数万人,皆骑以漆槊。从事故以黑槊为号。
《后汉书·安帝本纪》:元初二年春正月,诏修理西门豹所分漳水为支渠,以溉民田。〈注〉《史记》曰西门豹为邺,令发人凿十二渠,引水灌田,所凿之渠在今相州邺县西也。
《册府元龟》:献帝建安十八年九月,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
《三国·魏志·武帝本纪》:建安十八年九月,作金虎台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
《广平府志》:管辂族兄孝国,居斥丘,辂往从之,与二客会,占其必死。后二人饮酒醉,牛惊堕车,溺死漳河。《晋书·石季龙载记》:石宣淫虐日甚,而莫敢以告。领军王朗言之于季龙曰:今隆冬雪寒,而皇太子使人斫伐宫材,引于漳水,工役数万,士众吁嗟。陛下宜因游观而罢之也。季龙如其言。既而宣知朗所为,欲杀之而无因。会荧惑守房,赵揽承宣旨,言于季龙曰:昴者,赵之分也,荧惑所在,其主恶之。房为天子,此殃不小。宜贵臣姓王者当之。季龙曰:谁可当者。揽久而对曰:无复贵于王领军也。季龙既惜朗,且猜之,曰:更言其次。揽曰:其次唯中书监王波耳。季龙乃下书追波前议,遣李宏及答楛矢之愆,腰斩之,及其四子投于漳水,以厌荧惑之变。寻悯波之无罪,追赠司空,封其孙为侯。
《梁书·世祖元帝本纪》:貂珥雍容,寻盟漳水。
《魏书·高祖孝文帝本纪》:太和十有七年冬十月,诏安定王休,率从官,迎家于代京,车驾送于漳水之上。二十有三年春正月,幸西门豹祠,遂历漳水而还。《孝静帝本纪》:兴和三年冬十月己巳,发夫五万人,筑漳滨堰三十五日罢。
《北齐书·高祖神武帝本纪》:神武自晋阳出滏口。路逢尔朱荣妻北乡长公主,自洛阳来,马三百匹,尽夺易之。尔朱兆闻,乃自追神武。至襄垣,会漳水暴涨,桥坏。神武隔水拜曰:所以借公主马,非有他故,备山东盗耳。
《周书·高祖武帝本纪》:诏曰:高氏因时放命,据有汾漳。《广平府志》:隋释慧可,姓姬氏,武牢人。初,辞家扺香山,依宝静禅师。寻南游少林,谒达摩,端坐六载,无倦色。达摩欲返西域,始付衣偈。可乃诣邺说法,继往成安县匡教寺山门,谈无上道,听者林集。时有辨和者,于寺中讲涅槃经学。徒闻可阐法,稍稍引去。辨和忿怒,遂兴谤于邑宰翟仲侃,加以非法。可死,投之漳水。可忽于水面,趺坐瞑目,溯流十八里,至卢村止。时年一百七岁。
《山西通志》:中宗景龙三年三月,明皇渡漳河,赤鳞腾跃。
《畿辅通志》:羊元圭任衡水令,留心民瘼,引漳水北流,贯城注隍,民受其惠。去后,思之,名为羊令渠。
《宋史·五行志》:太宗端拱元年七月,磁州之漳滏二水涨。
《广平府志》:刘从,广美之子,以外戚,少出入禁中,侍仁宗左右。请补外自效,以知洺州。漳水溢,穿隋故渠以杀水势,洺人便之。
《宋史·王沿传》:沿为太常博士。上书论:汉、唐之初,兵革才定,未暇治边圉,则屈意以讲和。承平之后,武力有馀,而外侮不已,则以兵治之。孝武之于匈奴,太宗之于突厥颉利是也。宋兴七十年,而契丹数侵深、赵、贝、魏之间,先朝患征调之不已也,故屈己与之盟。然彼以戈矛为耒耜,以剽虏为商贾;而我垒不坚,兵不练,而规规于盟歃之间,岂久安之策哉。夫善禦敌者,必思所以务农实边之计。河北为天下根本,其民俭啬勤苦,地方数千里,古号丰实。今其地,十三为契丹所有,馀出征赋者,七分而已。魏史起凿十一渠,引漳水溉斥卤之田,而河内饶足。唐至德后,渠废,而相、魏、磁、洺之地并漳水者,累遭决溢,今皆斥卤不可耕。故沿边郡县,数蠲租税,而又牧监刍地,占民田数百千顷,是河北之地,虽十有其七,而得赋之实者,四分而已。以四分之力,给十万防秋之师,生民不得不困也。且牧监养马数万,徒耗刍豢,未尝获其用。请择壮者配军,衰者徙之河南,孳息者养之民间。罢诸坰牧,以其地为屯田,发役卒、刑徒田之,岁可用获榖数十万斛。夫漳水一石,其泥数斗,古人以为利,今人以为害,系乎用与不用者尔。愿募民复十二渠,渠复则水分,水分则无奔决之患。以之灌溉,可使数郡瘠卤之田,变为膏腴,如是,则民富十倍,而帑廪有馀矣。以此禦敌,何求不可。诏河北转运使规度,而通判洺州王轸言:漳河岸高水下,未易疏导;又其流浊,不可溉田。沿方迁监察御史,即上书驳轸说,帝虽嘉之而不即行。《河渠志》:漳河源于西山,由磁、洺州南入冀州新河镇,与胡卢河合流,其后变徙,入于大河。神宗熙宁三年,诏程昉同河北提点刑狱王广廉相视。四年,开修,役兵万人,袤一百六十里。帝因与大臣论财用,文彦博曰:足财用在乎安百姓,安百姓在乎省力役。且河久不开,不出于东,则出于西,利害一也。今发夫开治,徙东从西,何利之有。王安石曰:使漳河不由地中行,则或东或西,为害一也。治之使行地中,则有利而无害。劳民,先王所谨,然以佚道使民,虽劳不可不勉。会京东、河北大风,三月,诏曰:风变异常,当安静以应天灾。漳河之役妨农,来岁为之未晚。中书格诏不下。寻有旨权令罢役,程昉愤恚,遂请休退。朝廷令以都水丞领淤田事于河上。五月,御史刘挚言:昉等开修漳河,凡用九万夫。物料本不预备,官私应急,劳费百倍。逼人夫夜役,践蹂田苗,发掘坟墓,残坏桑柘,不知其数。愁怨之声,流播道路,而昉等妄奏民间乐于工役。河北厢军,划刷都尽,而昉等仍乞于洺州调急夫,又欲令役兵不分番次,其急切扰攘,至于如此。乞重行贬窜,以谢疲民。中丞杨绘亦以为言。王安石为昉辨说甚力,后卒开之。五年,工毕,昉与大理寺丞李宜之、知洺州黄秉推恩有差。七年六月,知冀州王庆民言:州有小漳河,向为黄河北流所壅,今河已东,乞开浚。诏外都水监相度而已。
《五行志》:熙宁十年七月,洺州漳河决。
元丰七年,相州漳河决,溺临漳县居民。夏秋,漳滏河水泛溢,临漳县斛律口决,坏官私庐舍,伤田稼,损居民。
《哲宗本纪》:绍圣元年十二月己丑,漳河决溢,浸洺磁等州,令计置堙塞。
《金史·河渠志》:漳河,大定二十年春正月,诏有司修护漳河闸,所须工物一切,并从官给,毋令扰民。
明昌二年六月,漳河及卢沟河堤决,诏命速塞之。四年春正月癸未,有司言修漳河堤埽,计三十八万馀工,诏依卢沟河例,招被水阙食人充夫,官支钱米,不足则调碍水人户依上支给。
《元史·世祖本纪》:中统三年八月己丑,广济河渠司王允中,请开邢、洺等处漳、滏、澧河,达泉,以溉民田。上从之。
至元元年夏四月戊申,以彰德洺磁路,引漳滏洹水灌田,致御河浅涩,盐运不通,塞分渠,以复水势。《成宗本纪》:大德元年五月丁丑,漳河溢损民禾稼。《五行志》:仁宗延祐六年六月,河间路漳河水溢,坏民田二千七百馀顷。
英宗至治元年七月,彰德临漳县漳水溢。
《广平府志》:泰定帝泰定十八年,广平县大水,漳河注肥乡城。
《元史·文宗本纪》:至顺二年六月,彰德路临漳县,漳水决。
《顺帝本纪》:至元三年秋七月己亥,漳河泛溢,至广平城下。
《五行志》:至正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
《青州府志》:杨辛,高苑人,明洪武中,以岁贡知临漳县事。适漳水泛溢,城郭淤陷,民被其害,辛为巨筏数百,渡民于高阜,全活甚众。水患既息,民相率诣县拜曰:吾民活者,公之力也。辛曰:禦民之患,吾分内事,何以谢为。
《东昌府志》:虞镐,馀姚人,正统四年,知丘县,先是漳河东泛漂没田,庐镐筑堤捍禦,水不为害。
《畿辅通志》:李瓒,临汾人也。成化间,知大名府。漳、卫二水溁行郡邑,瓒力建浮艘,一在府南门外,一在李家道口,二在小滩民,乃不病涉。
《彰德府志》:纪杰,字士英,成化乙未进士。授广平知县。漳河泛溢,水入城门,杰祷于神,俄而门崩,塞水道城中,遂免水患。
《真定府志》:刘镒,河南罗山人,成化十四年,知南宫。性刚果,敷政公平。时畿内大水,清浊二漳为南宫害,虽护旧堤,而有司不戒,民亦慢视之,由是水由南门直抵北城下,县中民居神祠学校一洗,而空公至不胜悲悯,乃循行四周以仿旧规出新意,凡民之欲占居新城者,酌其远近喧寂,长短宽隘,俾出价各有差。用是取材于山鸠,工于邑瓦石丹垩,米盐麻枲,以类而聚。由是庙学坛壝公署,仓庾关阓城池举之无遗,而民不知其劳。
《东昌府志》:孝宗弘治十五年,漳水决,魏县北注馆陶。《广平府志》:李干,阳城人,弘治中,令肥乡。连遭漳水,民办纳国课,甚苦,抚字催科,曲尽其道。
武宗正德七年,漳水注肥乡城。
吕应祥,字伯徵,雄县人,举人嘉靖乙丑,知恩县,为政知大体。漳水横溢,漂坏田庐。应祥百方营救,民始获宁。捕鱼拾蛤自给,终无转徙者。《济南府志》:谷中虚,海丰人,嘉靖甲辰进士,历官潞安道副使。陶真人,恃上宠,建石桥于漳河上。工部置簿,令真人门下道士募缘,所在为害。中虚拘道士于桥所,选官督理。桥成,民不知扰。
《山西通志》:世宗嘉靖二十五年,襄垣黎城漳河清,凡三日。
《广平府志》:穆宗隆庆元年,肥乡漳水溢,溃堤浸城。《东昌府志》:徐鸣阳,浙江建德人,举人,万历六年,知丘县。初至,虞公堤坏,率众修筑,漳河不为害。
《广平府志》:万历七年,广平县漳水溢。
《江南通志》:宗名世,字良弼,江都人,万历己丑进士,知肥乡县。田多荒芜,名世按形势,开渠治堤,引漳河水灌溉,遂成腴产,民德之。
《广平府志》:万历二十年,漳水复故道。
三十年,成安漳水溃堤。
三十一年秋,漳水溃堤。
四十一年,成安漳河水浸城。
《彰德府志》:赵启宋,万历中漳水坏稼,岁大祲。启宋输粟一千二百石以赈,两院题请建坊旌表。
《广平府志》:天启二年秋,漳水注肥乡城。
三年,肥乡漳水溃堤。
《山西通志》:崇祯十三年,汾漳水竭。
《广平府志》:崇祯十四年,漳水注,成安城毁学宫。《彰德府志》:景芳,定陶举人,知府事。时漳水泛涨,坏民田宅,申请发粟,赈济不足。又出己资二千馀两,借给,民赖全活。死无所归者,买棺以殓。屋被冲没者,设法以居。
《广平府志》:陈氏,肥乡庠生李登云妻,夫死,无子,殡于书室。及漳水浸室,则悬柩梁上,朝夕供祭。年七十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