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五十一卷目录
玉笥山部汇考
图
考
玉笥山部艺文一
玉笥山赋 明金幼孜
游玉笥山罗浮庵记 罗伦
玉笥山部艺文二〈诗〉
大秀峰 宋黄庭坚
覆箱峰 前人
魏夫人坛 前人
飞仙石 朱熹
玉笥山歌 元揭傒斯
何君洞 明胡俨
玉笥山 前人
玉笥山歌 练子宁
玉笥山部纪事
玉笥山部外编
仰山部汇考
图〈缺〉
考
仰山部艺文一
仰山赋〈并序〉 元李问
仰山部艺文二〈诗〉
题仰山通智塔 唐僧齐己
游仰山谒小释迦塔访孚惠二王遗迹赠长老混融 宋范成大
前题 张嗣古
仰山 祖无择
仰山 李冲元
仰山祠二首 明王守仁
仰山部纪事
仰山部外编
蟠龙山部汇考
图
考
蟠龙山部艺文〈诗〉
蟠龙山 宋张嗣古
前题 明严尧日
洪阳洞部汇考
图〈缺〉
考
洪阳洞部艺文一
游洪阳洞记 明洪经奎
洪阳洞部艺文二〈诗〉
洪阳洞 明宋之瑞
前题 刘清之
前题 徐琏
前题 葛焜
前题 徐之孟
游洪阳洞至半而返 张铨
图
考
玉笥山部艺文一
玉笥山赋 明金幼孜
游玉笥山罗浮庵记 罗伦
玉笥山部艺文二〈诗〉
大秀峰 宋黄庭坚
覆箱峰 前人
魏夫人坛 前人
飞仙石 朱熹
玉笥山歌 元揭傒斯
何君洞 明胡俨
玉笥山 前人
玉笥山歌 练子宁
玉笥山部纪事
玉笥山部外编
仰山部汇考
图〈缺〉
考
仰山部艺文一
仰山赋〈并序〉 元李问
仰山部艺文二〈诗〉
题仰山通智塔 唐僧齐己
游仰山谒小释迦塔访孚惠二王遗迹赠长老混融 宋范成大
前题 张嗣古
仰山 祖无择
仰山 李冲元
仰山祠二首 明王守仁
仰山部纪事
仰山部外编
蟠龙山部汇考
图
考
蟠龙山部艺文〈诗〉
蟠龙山 宋张嗣古
前题 明严尧日
洪阳洞部汇考
图〈缺〉
考
洪阳洞部艺文一
游洪阳洞记 明洪经奎
洪阳洞部艺文二〈诗〉
洪阳洞 明宋之瑞
前题 刘清之
前题 徐琏
前题 葛焜
前题 徐之孟
游洪阳洞至半而返 张铨
山川典第一百五十一卷
玉笥山部汇考
汉武帝筑坛祈仙之玉笥山玉笥山,在今江西临江府新淦县城南四十里,旧名群玉峰。相传,汉武帝祈仙,筑降真坛于此。时有玉笥降其坛上,因名。其山有三十二峰、六洞、二十四坛、十二台,其馀泉池涧谷,胜迹尤多,即《道书》所谓大秀法乐洞天也。
玉笥山图玉笥山图
![](/kanripo/images/%e7%8e%89%e7%ac%a5%e5%b1%b1%e5%9c%96.40079.png)
考考
按《水经湘水注》:屈潭之左有玉笥山。道士遗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脚山。按《玉笥山录》:汉武帝好仙,于玉笥山顶上,置降真坛、大还丹灶。道士昼夜祈祷,天感其诚,乃降白玉笥置坛上。武帝遣使取之,至其坛侧,飘风大震,卷玉笥而去。因此名为玉笥山焉。
按《洞天福地记》:第十七洞玉笥山,周回一百二十里,名大秀法乐之天,在临江军。
郁木坑,在临江军新淦县。
按《太平御览·地部》:玉笥山土地肥美,宜榖辟兵。《天监起居注》云:庐陵太守王希由此山龙渊获剑二口。《太真白龟山经》曰:本名群玉山,胚浑初分,山积五色气而成形。睹若群玉之妆,皆虚无之貌浮焉。至庖牺氏之时,山乃坚。实委地变为五色,遂号为群玉山。至夏殷之世,人多采其玉,百灵虑损其山形,遂化为五色土石,而生丛木,今溪涧之中,五色碧赤之石皆古玉变也。《玉笥山记》曰:汉武好仙,察众山之迹,知此山为灵感之司。遂于山顶置降真坛,旦夕祈祷,天乃降白玉笥置坛上。武帝遣使取之,至其坛侧,飘风大振,捲玉笥而去,因封为玉笥山。又汉武时,邑人伐材于山,为廨馆,阙殿中梁一条。邑民相谓曰:欲精仙馆,在其梁栋,未可以凡木为之。经数旬,未获。忽一夜,震雷风烈,天降白玉梁一条,光彩映日。至今山下有玉梁观。至魏武时,遣人取之。至山门亭午之际,雷霆大震,梁化为白龙,乘烟雾而去。晋永嘉中,有人见在郁木岩下梁,黄门侍郎萧子云聿来楼上,兼撰立馆碑经,五载。忽有一人来谓之曰,馆之东北有洞曰郁木坑,水自东注可以久居矣。子云遂徙家居之,后全家隐洞中,不知所之。大历初,有道士谢修通者,宜春人也。住此山不出凡四十年,如野人。后遇一人引入溪源,于溪中得一碑长三尺,乃萧侍郎清虚之馆碑。更行半里,见宅墓古砖瓦石皆异,遂结庵居之。长庆初,入郁木坑,偶见一宅重扉,须臾有青衣童子招修通入,见一人紫绶峨冠,佩剑立堂之左,一人碧绶素简立堂之右,童子曰,左者萧君,右者梅君,即梅福也。通乃叩头再拜,求住,修通好食小蒜。二君曰,子乃荤腥之人。安能住此,遗修通嘉禾五穗,松叶半斤,令顿服之。服之中半,二君乃令归,精神似不足,眼目睢盱。门人相谓曰,师修行不出凡七十年,为邪气所乱,大道何昧乎。通至宝历初,梦人告曰,造一精舍待君。既寤曰,我旦日当死矣。十日而卒,门人为备棺,衬具衣冠,年九十八。
按《方舆胜览》:江西路临江军玉笥山,在新淦县,上有群玉峰,九仙台,金牛坡,白龙岩,栖霞谷,山中有萧子云宅。
按《三才图会·玉笥山图考》:玉笥山,在新淦县南六十里,旧名群玉峰。《道书》为第十七洞天第八福地。相传汉武帝时,有玉笥降坛上,因名。汉梅福,晋郭桂伦、彭真一、袁景立、梁杜昙永、萧子云皆尝学道于此,其峰岭亭台泉池、洞谷胜迹甚多。
按《江西通志·山川考》:玉笥山,在临江府峡江县。东南四十里,道书以为第十七洞天。曰大秀法乐之天。郁木为第八福地,旧名群玉峰,汉武帝时,尝降玉笥于此,故名。汉梅福及晋郭桂伦、彭真一、袁景立、梁杜昙永、萧子云皆尝学道于此。其山有峰三十二、坛二十四、洞六、台十二、亭十一、泉五、池七、潭一、石四、井四、坞二、宅二、岩四、祠一,其他名胜不可悉纪,多见于诗赋碑记中。
按《临江府志·山川考》:山属峡江境者不一。其最著者玉笥山,在县东南四十里。道书以为第十七洞天,曰大秀法乐之天。郁木为第八福地。山旧名群玉峰,汉武帝时,尝降玉笥于山,故名。汉梅福及晋郭桂伦、彭真一、袁景立、梁杜昙永、萧子云皆尝学道于此。有峰三十二:大白、覆箱、送仙、上方、仙女、投龙、芙蓉、正一、赤松、金桂、下方、三会、元秀、魏仙、秦望、太阳、双龙、云台、瑞莲、彩云、挂帽、乱石、金亭、紫虚、降真、丹灶、西平、石桥、瑿石、元皇、狮子、金井源。坛二十四:降真、司命、梅仙、金碧、麻姑、禹帝、紫虚、葛仙、白鹤、太乙、皓素、阴君、步虚、太清元皇、七元、杏花、洞虚、兰金、精思、白鹿、埋金、元帝、王乔。洞六:太秀、郁木、元龟、云储、归云、白云。台十二:九仙、东华、送仙、著衣、望仙、百灵、看经、望月、读书、琴堂、石台、白云。馆二:清虚、洞阳。亭十一:百花、澄心、麻姑、梅君、元君、看经、待鹤、下箔、迎仙、五辇、会仙。泉五:炼丹、白乳、海眼、汉泉、醴泉。池七:金井、碧玉、九真、养龙、洗杯、白莲、墨池。潭一:白云。石四:何君、飞仙、石门、石船。井四:汉帝、金井、萧真人丹井、大落源井。坞二:杏花、桃花。宅二:孔君、梅君。岩四:白龙冈、天柱冈、降真、度仙。祠一:飙御。其它名胜不可悉记,多见于诗赋碑记中,有可考而知者。按《峡江县志·山川考》:玉笥山之峰峦连络不绝,旧名群玉峰。根蟠百里,道经载为第十七洞天第八福地。世传,汉武帝时,天降玉笥于此山,故名。其山凡三十二峰:
大白峰,
覆箱峰,即何紫霄覆箱峰也。
送伯峰 上方峰 仙女峰 投龙峰 芙蓉峰正一峰 赤松峰 金桂峰 下方峰 三会峰元秀峰 魏仙峰 泰望峰 太阳峰 双龙峰云台峰 瑞莲峰 䌽云峰 挂帽峰 乱石峰金亭峰 紫虚峰 降真峰 丹灶峰 西平峰石桥峰 瑿石峰 元皇峰 狮子峰
金井源峰。以上诸峰,皆起于九仙台。
九仙台,在玉笥山北之巅。世传:避秦士十人,曰:孔丘明、骆法通、吴天印、张法枢、谢志空、周仙用、邹武君、谢幽岩、杨元中、何紫霄修炼于此。道成升仙去,独何紫霄隐何君洞。
白龙岩 天柱冈,
洞有六,大秀洞即大秀宫。
郁木洞,即郁木坑。
元龟洞 归云洞,
云储洞,即南祠。
白云洞,洞下有潭,亦曰归云,曰白云。
炼丹泉 白乳泉 海眼泉 汉泉 醴泉
尖石,即紫霄岩。
龟石 鹤石 仙人石 泰石 温涧石
降真坛 司命坛 梅仙坛 金碧坛 麻姑坛禹帝坛 紫虚坛 葛仙坛 白鹤坛 太乙坛皓素坛 阴君坛 步虚坛 太清坛 元皇坛七元坛 杏花坛 洞虚坛 兰金坛 精思坛白鹿坛 埋金坛 元帝坛 王乔坛 清虚馆洞阳台 东华台 送仙台 著衣台 望仙台白雪台 看经台 望月台 读书台
琴台 石台。
墨池,梁杜元老学道,凿石洗砚处。
碧玉池 九真池 养龙池 洗杯池 白莲池大落原 凿金井 降真桥 度仙桥 孔真人魏元老 杏花坞
施仙桃花坞 汉帝金井 萧真人丹井
旃檀琪 水晶 月华 紫虚 云英碧茸 金英 天麟 大青 金凤白鹤。
以上花木异产,为江右省名山奇观。
玉笥山部艺文一
玉笥山赋 明金幼孜
鳌宫散兮彩云鲸。海飞兮黄尘,铜山渺兮寂寞,玉峰美兮嶙峋。占西江之上郡,表南纪之孤青。揽神秀于磅礡,通仙灵于杳冥。割晨昏而轶云雨。薄光景而生风霆。登之者若广寒八万户之玉宇,望之者恍巫山十二峰之翠屏。予尝攀萝绝涧,系马西风,断苍崖之秋骨,舒一笑于奇逢。攀危巢于栖鹘,附垂翅于冥鸿。发孤啸于岩端,振万籁于笙镛。但睹夫华盖,倚天芙蓉,削玉清霜,利锷剑插。秋寒初月,修眉黛横空,绿其瑰玮万状。而东连者,非临川诸山列于前者乎。重滩远来千里如泻,烟消雨浃隐若垂虹。雪立风涛,疾如走马,行祠候龙女之暮归,别路泣骊驹之晓驾。其蜿蜒百折而南委者,非章贡之经流绕其下者乎。西连石霜百丈之奇,北挹閤皂宝金之秀。或宽而陂陀,或卑而培塿,莫不瞻仰乎后先,罗列乎左右。则诸山耸处之尊,真足以配南山不崩之寿也。方将临飞,梁凌绝顶。穷元微,入溟涬。搜石室之藏书。校黄庭之内经,俄遇鸿蒙先生,虚无诞叟。身佩苍精,手扪落斗。或处静而守嘿,或谈空而说有。相与吐罗秀之奇胸,骋悬河之辩。口候紫气于青牛,叹浮云于苍狗。诞叟起揖于先生曰,子亦通元者也。独不闻清江玉笥山乎。夫洞之天者,三十有六。而法乐固为第一地之福者,七十有二。而郁木固为无匹,盖天作而地藏。宜鬼没而神出,今子以凭虚吊古之才,拔俗出尘之质,不游于元都千树之时,而访于昆明劫灰之日,何其异哉。仆固鄙人,请告山川风物之美,宫室羽仪之丽,悉耳目之所及。庶几发吾子之蒙,而祛吾子之蔽也。在昔此山卓卓,太古究其根盘,罔知几许,锡以太白云台之名,杂于群玉秦望之所。崟岑岪郁,峥嵘险阻。巃嵷
![](https://c.cnkgraph.com/Chars/wikipedia/commons/thumb/1/1b/GJfont.pdf/page31314-18px-GJfont.pdf.jpg)
![](https://c.cnkgraph.com/Chars/wikipedia/commons/thumb/1/1b/GJfont.pdf/page2204-18px-GJfont.pdf.jpg)
游玉笥山罗浮庵记 罗伦
偷自幼则闻玉笥之胜,欲一往而不可得。一日梦游焉,至山门榜曰法乐洞天。流水潆带,群峰玉立。童子出迎,延入庵中,道士睡方起,良久谓曰,若所游者梦耶。予矍然曰,是若之梦真耶。予今之来者,直游真境矣。若乃指实为妄,是若之梦未觉耶。何若语之魔耶。道士笑曰,东海之东,南海之南,西海之西,北海之北。上自无始,下至无极,皆梦境也。伏羲几籧,神农轩![](https://c.cnkgraph.com/Chars/wikipedia/commons/thumb/1/1b/GJfont.pdf/page29968-18px-GJfont.pdf.jpg)
玉笥山部艺文二〈诗〉
大秀峰 宋黄庭坚
大秀仙峰菡萏开,玉梁高接九仙台。预从顶上结茅屋,拟待先生跨鹤来。
覆箱峰 前人
上天下地似探梯,怪石巉岩衬马蹄。拟是客程行不得,隔林犹听杜鹃啼。魏夫人坛 前人
独扫蛾眉作远山,春风瑶草照朱颜。我来欲问许玉斧,二十四峰如髻鬟〈注《神仙内传》:夫人,晋司徒舒之女,传法于护军长史许穆。穆子玉斧皆升仙〉。飞仙石 朱熹
大地何人凿小空,翛然一榻卧相容。巨灵擘破三千丈,西竺飞来第二峰。出洞风生疑有虎,藏舟夜半忽乘龙。怪来索我题诗句,稽首何君六石供。玉笥山歌 元揭徯斯
大江之西洞庭东,三山鼎峙争长雄。玉笥嵯峨与天通,千回万转重复重。十人避秦入山中,池养十鱼为九龙。九人乘龙上虚空,赤帝飞入为九嵏。四海照曜何烘隆,三疏不救莽贼凶。曹瞒欺天塞帝聪,玉梁白昼随灵霳。寿春真人抗灵踪,三坛佳气长郁葱。璇题翠羽开神宫,九霞照地光熊熊。急涧鸣玉相撞舂,群峰四合如朝宗。承天万年亮天功,大秀幽诡郁木同。重岩洞壑守鬼工,白猿夜啼宝气冲。我欲求之白云封,金阙先生碧两瞳。弟子文咏敬以恭,巢云驾雾留飞踪。元洲长史白玉容,八十二口来相从。一入不复世莫逢,忽而见之若发蒙。朱宫玉堂绣帘栊,青童素女清而丰。桃花杏花相映红,忽而不见空溟濛。或闻玲玲磬与钟,或如金鸡啼晓风。何刘沈谢数十公,遗声逸响犹沨沨。霓旌羽节何当降,霞衣飘飘佩琅璁。下与世人哀瘝痌,身为风牧常先鸿。上佐皇羲播时雍,还淳反朴服孝忠。物不疵疠年榖丰,气酣飞上三会峰。周览四极摩苍穹,前有天柱如华嵩。落日返照金芙蓉,三峰东出号赤松。云台大白相横纵,群玉金扇远更浓。两峰相倚如驱蛩,紫微高歌紫霞冲。石桥金柱争巃嵷,长江外抱如白虹。束以惊峡轰奔洪,千今万古声淙淙。百神歆集元气融,超凌蓬莱轶崆峒。仙人不来我心忡,山中有草名碧茸。食之千岁颜如童,我欲求之不可穷。愿佩含景从仙翁,紫袍白马来两騣。夺取神君一尺铜,坐阅绝景忘春冬。
何君洞 明胡俨
高峰千尺绝尘氛,长见仙都九老君。手把芙蓉游碧落,身骑鸾鹤下青云。紫霄台上花初发,金井源头路不分。自有灵踪通缥缈,谁来访讯接氤氲。玉笥山 前人
佳哉古淦邑,有山郁岧峣。昔年降玉笥,芳名标神霄。有峰高插天,芙蓉金柱翘。有坛布碧落,太乙皎素瑶。有台高巍巍,九仙东华朝。有洞实灵閟,白日闻笙箫。阴瀑漉飞雨,石磴凌风飙。煜煜金光草,森森琪树标。仙人散绿发,乘晨晞旸乔。流軿宴初景,元挺披氛嚣。龙吟石涧隐,凤歌云路超。仰漱金髓溢,流盻恣逍遥。我欲从之游,黄鹤不可招。怅望白云深,郁木何幽寥。玉笥山歌 练子宁
我所思兮,玉山之岧峣,灿芙蓉兮凌清霄。谪仙一去已千载,至今谁读庐山谣。熊侯家住剑江侧,惯扫秋山之黛色。闻予此兴为写之,彷佛梅仙旧时宅。梅仙兮何在,邈清风兮沧海。蹇夷犹兮孤舟,吊遗迹兮千载。舟中所载非凡流,![](https://c.cnkgraph.com/Chars/wikipedia/commons/thumb/1/1b/GJfont.pdf/page2629-18px-GJfont.pdf.jpg)
玉笥山部纪事
《临江府志》:汉梅福,字子真。游玉笥山,作坛于投龙潭侧。忽有神人,授以采郁木碧茸法。子真悟,乃赋诗曰:云霞一径通,迟日琐溶溶。春色桃花岸,溪头采绿茸。一日,有青衣童子谓子真曰:司命奉敕,令子权司郁木福庭,慎勿稽迟。诘旦,衣冠别,同隐入郁木洞,后不知所在。按:福,九江寿春人。为南昌尉,弃宫归寿春。王莽专政,变姓名为吴,韨门卒,已而来豫章丰城南岐里,闻玉笥山奇胜,乃徙寓之。其坛在三会峰投龙潭侧,又烟云台,亦其炼丹处。宋元丰间,封寿春真人。萧子云仕梁为黄门侍郎,弃官修道于郁木庭,道成遂升仙去,《玉笥实录》亦云:子云云游至玉笥,师事杜元君成仙。《新淦县志》、《江南野史》载:唐天祐间,玉笥山道士刘守真善调风角,扬州节度使杨行密遣将周本围吉州,与刺史彭玕战于象牙潭,玕败走,至新淦枫冈。闻守真名,召至军中,每逆战守,真以术厌之,不能破。一夕,刘死,玕战不利,弃寨去。
《临江府志》:萧饷,字济父,新淦人。累试不利,遂卜筑巴丘之高原,望玉笥诸山,名之曰休亭。黄庭坚与为友常以隐君子名之。
玉笥山部外编
《临江府志》:孔丘明,秦时人。与骆法通等十人相与结义,避乱玉笥山中修炼。岁久,一日,有素服老人持铜盂,贮小鲤十尾授之,曰此鱼宜善事之。遂于洞天后凿池畜之,其后九真得道,控驭九龙上升,惟何紫霄漫游不与,上帝命青衣童子赍紫衣玉册召之,紫霄受衣与册,隐居山洞,为地仙。今玉笥山中何君洞即由此名。杜元老,名昙永,有道术。梁天监中,携门人司门员外郎钱文咏,乘舟载家南上玉笥山。初驻清虚馆,后复以居,得胜地,构清真宫。萧子云助钱百万成之。元老自为记,书之于碑。梁武闻,其风赐号金阙先生。后于大白峰顶白日升天。
朱孺子,吴末入玉笥山食菊花,白日乘云而去。
仰山部汇考
唐郑谷读书之仰山仰山,在今袁州府城南八十里,山高耸万仞,周回千里,以其高不可陟,止可仰视,因名仰山。
考
按《方舆胜览》:江西路袁州仰山,在州南八十里,为州之镇,山周回一千里,高耸万仞,不可登陟,只可仰观。以此得名。有寺曰太平兴国寺,及二神庙,旧传二神捐地与小释迦,结庵于此。山有水分流,会于正祠。按《潜确类书·区宇部》:仰山,在宜春县,县之镇山也。上有雪谷潭,水极冷,虽盛夏不可濯,龙所处也。绝顶为集云峰,夏时云气覆顶,则雨立至。冬天微阴,雪积晖映。
按《袁州府志·山川考》:仰山,在府城南八十里,为府之镇山。周回数百里,高耸万仞,不可登陟,只可仰观,因名。绝顶名集云峰,夏云气冒其巅,则雨立至。冬微阴,则停雪。山下有寺曰太平兴国禅寺,及二神庙。山有水分流,会于正庙。
小仰山,在府城南三十里,与大仰山连麓。晋邓表修炼于此。又号仰表峰,上有泉坛、石臼、药灶又名水晶山。
按《宜春县志·山川考》:仰山在县南八十里。
灵应石、宝龟,在城南仰山正祠。
雪谷潭,在仰山上,水极冷,盛夏不可濯。张嗣古诗:崎岖鸟道开烟萝,长松偃蹇声荡摩。白龙怒吼挂绝壁,苍兕离立迎清波。枯筇拄破青苔色,雷雨收功神敛迹。穷源不得空归来,掬雪抟珠三太息。
獭径潭,在城南八十里,仰山之上,泓渟澄深。《旧志》云:仰山,神龙之所宅也。
叔季泉,在仰山院之左傍,有龙渊亭。或传:徐璠扣石桥谒二神之所。
《祠庙考》:仰山古庙,在县治南六十里,仰山獭径潭之侧。相传,昔有邑人徐璠舟行至大孤山,有二萧生云:居宜春仰山。遂同载而归,至浦东告别,期至石桥相访。后徐至其处,见二龙,乃知为仰山神。唐会昌初,建祠于仰山之阳,宋加王封。元符二年,赐祠额为孚惠,豫章黄庭坚书元重修,袁人事二神至谨。祷无不应。明称大仰山之神,每岁春秋二仲月,府官择日诣庙,致祭。弘治间,知府朱华辟路甃石。万历中,知府郑惇典重修。四十一年知府汪若冰再修。
仰山正庙,在县治南三十里堵田,俗称南庙。自府城至古庙,此为中路。唐会昌间,建元欧祥重修。庙宇弘敞,后圮。知府郑惇典重修。
仰山行祠,在宜春台上,相传宋建炎二年,金人寇城,见黄衣白马往来雉堞间,贼骇异而走。绍兴间,遂立行祠。
《古迹考》:仰山书堂,在邑城南仰山下,相传唐郑谷读书处。
《寺观考》:太平兴国禅寺,在邑城南大仰山下,二神捐地与小释迦,结庵之所,塔尚存。唐会昌赐名栖隐。宋改今名。山水奇胜,石径萦回,飞瀑湍驶,泉流洒洒鸣殿庭下,迥异人境。唐宋赐经御书,碑碣甚多,俱燬今存。元碑程钜夫撰记。
仰山部艺文一
仰山赋〈并序〉 元李问
孙兴公赋天台山,特遥想逸兴,驰神奋藻于吟望之间。梁武帝赋游山寺,惟写其景物之佳,讽咏一时。游览之胜,至于依本以美物,推实以赞事,山林川泽之富,鸟兽草木之美,宫庙之轮奂,人物之魁梧,悉未闻也。予既思摹前作,而赋仰山,非欲离出异俗,高论藻词,为远寄冥搜,散怀投兴之事。恐山灵诮作逋客,姑咏其所闻,额其所见,以谢其所移而已。乌显仰山,岌嶪京峙。据乎春台之阳,阻乎秀水之涘。枕吴头以盘固,压楚尾而仰止。连属群峰,回环千里。北跨罗霄,东下堵田,西接安成,南曜螺川。冈峦襞积而叠翠,洞穴谽
![](https://c.cnkgraph.com/Chars/wikipedia/commons/thumb/1/1b/GJfont.pdf/page31622-18px-GJfont.pdf.jpg)
![](https://c.cnkgraph.com/Chars/wikipedia/commons/thumb/1/1b/GJfont.pdf/page2186-18px-GJfont.pdf.jpg)
![](https://c.cnkgraph.com/Chars/wikipedia/commons/thumb/1/1b/GJfont.pdf/page27419-18px-GJfont.pdf.jpg)
![](https://c.cnkgraph.com/Chars/wikipedia/commons/thumb/1/1b/GJfont.pdf/page31026-18px-GJfont.pdf.jpg)
![](https://c.cnkgraph.com/Chars/wikipedia/commons/thumb/1/1b/GJfont.pdf/page27857-18px-GJfont.pdf.jpg)
![](https://c.cnkgraph.com/Chars/wikipedia/commons/thumb/1/1b/GJfont.pdf/page22161-18px-GJfont.pdf.jpg)
![](https://c.cnkgraph.com/Chars/wikipedia/commons/thumb/1/1b/GJfont.pdf/page31068-18px-GJfont.pdf.jpg)
![](https://c.cnkgraph.com/Chars/wikipedia/commons/thumb/1/1b/GJfont.pdf/page27990-18px-GJfont.pdf.jpg)
![](https://c.cnkgraph.com/Chars/wikipedia/commons/thumb/1/1b/GJfont.pdf/page30752-18px-GJfont.pdf.jpg)
仰山部艺文二〈诗〉
题仰山通智塔 唐僧齐己
岚光叠杳冥,晓翠湿窗明。欲起游方去,重来绕塔行。乱云开鸟道,群木发秋声。曾约诸徒弟,香灯尽此生。
游仰山谒小释迦塔访孚惠二王遗迹赠长老混融 宋范成大
堵田溪渊清洄洄,梅州问路寒云堆。连空磴道虬尾滑,竹舆直上无梯阶。官吏来迎夹道立,相逢无言心眼开。翠微中断雪涧吼,两耳不辨供喧豗。林间静极成断相,政要万壑号风雷。出如莲盆绕金地,龙宫避席馀苍崖。祖师抱膝坐古塔,大禅海眼翻天来。胜空狡狯我未眼,拄杖踏湿撞莓苔。问能亦借一席地,解包听雨眠西斋。当年公案忌错举,神通佛法同坑埋。混同庵中的的意,笑我舌本空崔嵬。兹事且置饱吃饭,稊田米贱如黄埃。
《前题》张嗣古
嵯峨大仰峰,云气摩苍天。山灵喜迎客,收雨散轻烟。众壑争飞流,四岭半为田。修竹老岁月,乔松裹山川。水声含万古,处处听潺湲。是时秋色半,景气相澄鲜。丛桂为我芳,拂拂吹清妍。行穿苔磴滑,楼观悬其巅。慇勤一瓣香,致敬西方仙。人生果奚赖,俗累相拘缠。是事且置念,一榻分云眠。仰山 祖无择
维南斗牛下,万仞耸崔嵬。日上光先占,江盘势却回。一方蒙雨露,几处对楼台。不逐秦鞭去,曾经禹载来。云生峰惨澹,冰泮谷喧豗。险外烟岚变,深中洞府开。岩花春灼烁,溪鸟暖毰毸。飞瀑含清籁,乖龙走疾雷。平川萧庙閟,半腹邓坛摧。精蕴瑶瑰宝,奇钟杞梓材。僧轩宜薜荔,樵径怯莓苔。旁睨龙洲橘,前瞻庾岭梅。仙经饶地肺,赋笔逊天台。神物多灵贶,农田少旱灾。隐居须独行,吟咏亦难才。未脱红尘累,徒嗟白发催。梦频生枕席,赏每倒樽罍。预恐瓜时代,图归作醉媒。仰山 李冲元
绀巘千寻入杳冥,我来心地已澄清。孤云欲作人间雨,流水空传物外声。老柏倚岩高转瘦,寒花著雨坠还生。故人颇怪归来晚,远寄新诗照眼明。仰山祠二首 明王守仁
特修江藻拜祠前,正是春风欲暮天。童冠尽多归咏兴,城南兼说有温泉。其二
古庙香灯已有年,增修还费大官钱。至今楚地多风雨,犹道山神驾铁船。
仰山部纪事
《宜春县志》:宋僧法普,仁寿人。幼苦行,不茹荤,精理佛谛,居仰山,缁流多来从之。宰相张商英闻于朝,赐以紫方服。后杖锡云游,不知所之。仰山部外编
《宜春县志》:唐僧慧寂,韶州人,学佛有成。开成中,至袁之仰山,创庵以居,后忽有僧乘空而来,与之讲论,大有所契,且示以贝,多叶梵书,语毕。复腾空而去。蟠龙山部汇考
袁州府之蟠龙山蟠龙山,在袁州府城南四十里,自山麓至顶,凡有三十六曲。四面皆峭壁飞泉,前有龙门关挹云峰,盖胜境也。
蟠龙山图蟠龙山图
![](/kanripo/images/%e8%9f%a0%e9%be%8d%e5%b1%b1%e5%9c%96.40118.png)
考考
按《方舆胜览》:江西路袁州府蟠龙山,在州南五十里,自大路至顶,凡三十六曲。按《袁州府志·山川考》:蟠龙山,在府城南四十里,自麓至顶凡三十六曲,上有蟠龙寺。唐末,南平王钟传建。四面峭壁,湍瀑飞泻,前有龙门关挹云峰,盖胜境也。王云诗:经夏地无暑,未寒泉有冰。
蟠龙山部艺文〈诗〉
蟠龙山 宋张嗣古
苍龙蜿蜿复蜒蜒,峥嵘头角摩九天。划然下览众山小,蟠伏此地经千年。云盘雾结三十六,鳞甲参差动林谷。不将霖雨矜神功,却向寒崖散飞瀑。洒风吹我冲晴烟,飞甍金碧悬山巅。白云脚底飞欲尽,此身忽在层霄边。问沤堂前旧消息,拍碎阑干人不识。心随境转万化新,跳出世间真有得。清兴未尽还归来,却立平地听风雷。纷纷冠盖趋尘埃,此龙此寺长崔嵬。
《前题》明·严尧日
羊肠历尽见龙湫,涧道穷源得广畴。古寺因缘馀础在,高僧名行一灯留。溪山到此天疑尽,石磴环来景自幽。更逐白云归大仰,烟霞迷望隔丹丘。洪阳洞部汇考
葛洪娄阳所居之洞洪阳洞,在今江西袁州府分宜县西一十五里,相传葛洪及娄阳居此,故名。
考
按《方舆胜览》:江西路袁州洪阳洞,在州西十五里,有石室七十二间,及晋宋人留题,传神仙葛洪、娄阳二仙所居。
按《江西通志·山川考》:洪阳洞,在袁州府分宜县西十五里。袁岭三峰之麓,世传葛洪娄阳所居。洞口有岩,巉屼如盖,由洞门入石室,东向去地高数十丈。初入平坦,明爽可容百人,由西窦而入始幽闇,旧有游人至。七十二间闻昌山,渡篙声,馀则隘而不可行矣。其中有白沙如盐,傍有盐翁石伞、石帆、石鼓、石田、及仙佛诸像。洞中有水,春溢冬涸,内有穴通顶,仰见天日,又有石燕。至春,或能飞翔。
按《分宜县志·山川考》:洪阳洞,在县西十五里,袁岭三峰之麓。世传葛洪娄阳栖真之地。洞门东向,高数十丈,初入,石室平坦。明爽可容百人。由西窦而入,始幽闇,每间各有小门,次第而入。旧有游人至七十二间,闻昌山渡篙声,馀则隘,而不可行矣。其中有白沙如盐,傍有盐翁石伞、石帆、石鼓、石田,及仙佛诸像。洞中有水,春溢冬涸,云霞絪缊。内有穴通顶,仰见天日,俗云天心,又有石燕,至春或能飞翔。胡徽诗天窗通月影,地穴透江津。明万历丙辰,守道邬鸣雷因山为屋,约分三楹,重塑二仙真像,扁书古洪阳洞。
小洪阳洞,在大洪阳洞之顶,门甚隘,其中广可容百人。中有玉仓及石阁、石磨之类,不可胜纪。石如膏乳,有似玉者,旧传有晋宋人题字,在深窈处,无火不可入,且险绝难到。
洪阳洞部艺文一
游洪阳洞记 明洪经奎
环宜皆山也,西十五里,层峦叠翠,为一邑之巨镇者,七星峰也。三峰之麓,肇辟石洞,为邑中之胜。概者洪阳洞也。洞之名始于晋,葛洪娄阳,盖二仙尝栖真焉。故洞兼名之也。为洞七十有二,门腹森然,次第区别。洞口东向,去地数仞。初洞平坦明爽,时引天光。二洞转西,颇有曙色。三洞南下,阒䵬深邃,闇若夜半,秉烛乘𣞶,方可履历。至第五洞,岐而为二,东则崚坎峻屹,洞十而止的皪如壳。此洞天之高处也。西则崎岖深险,洞之十二,高广攲斜,此洞天之深处也。旁斸一窦,长狭深窔,擿埴而越洞,复豁然。此洞天之关隘也。嗣是群洞相望,一水横断,静碧澄止,宛如弱水,此洞天之奇处也。揭水而南,度逴数里,闻竹篙声逼昌山渡,此洞天之尽处也。洞中划奇刻怪,形态万状,势如剜
![](https://c.cnkgraph.com/Chars/wikipedia/commons/thumb/1/1b/GJfont.pdf/page31123-18px-GJfont.pdf.jpg)
![](https://c.cnkgraph.com/Chars/wikipedia/commons/thumb/1/1b/GJfont.pdf/page680-18px-GJfont.pdf.jpg)
洪阳洞部艺文二〈诗〉
洪阳洞 明宋之端天台自是神仙窟,常恨平生游未足。朅来访古得洪阳,不惮攀跻冒炎酷。当年事往虽渺茫,至今峭壁摩空苍。豁从洞口见穿穴,始信灵迹由天藏。细泉滴乳散璎珞,乱石排衙互拿攫。上施床几看烧丹,旁布塍畦閒种药。虚舟聊具仍驭风,灵源暗与江流通。欲携东煴恣幽讨,却疑深处藏蛟龙。惜哉此境真奇绝,地偏往往成湮没。仅存野庙傍山阿,傥非好事谁留辙。吾衰重到定无期,肯辞茧足陵丹梯。共言荆榛无路入,徒羡翠羽穿林飞。安知咫尺蓬莱隔,邂逅仙人还不识。谩书所历记吾曹,归向天台诧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