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三十八卷目录
庐山部汇考二
考
考
山川典第一百三十八卷
庐山部汇考二
考
按《庐山通志·登山路纪》:山南路自隘口东行,至张公岭。德安星子之间,有地曰隘口。隘口者,匡南之西道也。由庐阜黄龙两山之间,山对峙如门。初甚隘,过此则豁然平畴,故谓之隘口。
隘口之东南,为黄龙山。《真仙通鉴》云:黄龙山坐庐山之南,上有黄龙庵。仙人文女真跨黄龙升天处也。又有文女真升仙台。女真名通慧,晋人。山西麓有通书院。《山疏》云:星子人立院以祀陶靖节。山北麓有二池水曰温泉,《豫章古今记》云:辅山下有二泉,其一常温,温泉之北,山多峻级,其中有三石洞。山疏云,三石洞在庐山西南隅。其一深不可测,人皆曰西风洞。馀二洞常有僧道居之,温泉之上有净慧寺,俗谓之灵汤寺,今废。温泉之东有谢灵运翻经台,台废,址存。温泉之北,其墟为栗里。《山疏》云:陶靖节故居为栗里。栗里之北为虎爪崖,崖下有濯缨池。石劖醉仙濯缨之池六字,池下有醉石。《南史》云:渊明先生弃官归篮舆,往来庐山中,醉辄卧石上。其石至今有耳迹及吐酒痕。醉石谷中有馆二,曰五柳馆,曰归去来馆。《陶集注》:先生居柴桑地,岁戊申属有回禄之变。其后年庚戌,徙居南里之南村。《旧志》:二馆在县之西北三十里陶故宅。
醉石涧水南流与温泉合,径砥柱石。《山疏》云:醉石在濯缨池下。其旁有石,高三四尺,人称为砥柱石。周必大记云砥柱石,即醉石也。石有坳处,俗云陶公枕。痕尝记前人题曰,五字高吟水一瓢,庐山千古想风标。至今门外青青柳,不为东风肯折腰。
其上有龟形山,纪游集谓,龟形山在红花尖西南,石劖仙槎二大字。
醉石观即归去来馆,然不知何时易馆为观。而主道流唐道士雷提尝居之,其地有上观场、下观场。《旧志》云:归去来馆在醉石涧东麓,今废,有二荒址存焉。土人谓之上观场、下观场。或曰上观场即醉石观,下观场即书堂。有碑刻归去来辞,石劖归去来馆四大字,并刻诸诗。
清风桥、栗里桥,《旧志》云:翻经台去温泉不一里许,其南有清风桥,李循义更名柴桑桥,又曰即栗里桥。主簿山胡郎庙,《山疏》云:主簿山,在胡郎庙南上。沙溪龙溪,《旧志》:龙溪水出黄龙山下,其山秀耸,蜿蜒周五十里。相传广明中,有黄龙见山溪,同时得名。又两崖谶云,三爪踏三溪,谓沙溪、龙溪、猪溪。
青霞观,即黄龙观。
沙溪水与温泉水合,而入德安虎爪崖之东。北为般若峰,俗谓之红花尖。
般若峰之下有董奉杏林,《旧志》云:董奉馆即董真人种杏处,杏林上石劖仙槎二字。又有水经杏林而出,曰杏林源。《山疏》云:其源径栗里桥、心远亭,桥侧有碑,刻归去来辞。
般若之侧有水,曰香泉,其东北为耶舍塔之基,其峰巅有舍利塔。王祎《庐山记》云:释氏书云:佛灭度后,所遗舍利八万四千,散在人世。龙宫皆贮金瓶、宝箧建塔藏焉。东晋时,佛驮耶舍自西域来,奉佛舍利建塔于此。即八万四千之一也。塔高数丈,范铁为之基固。以石峰峭峻,铁石重,人力不可施,皆运神通力致之,俗呼为耶舍塔。塔之西南有三将军洞,有溪曰灵溪,有观曰灵溪观。《真仙通鉴》云:秦时,有武士十三人,弃官,南游求仙,既至庐山,其十人者又去之豫章。惟唐健威、李德殳、宋刁云三人者隐此洞中。后仙去。一夕雷雨洞前,山石裂成二溪,因建观以祀。三人观旁,有智常禅师静室基。
南涧上有藏六庵、应庵,昙华禅师题藏六庵诗云,要听少林无孔笛,从来多是逆风吹。今废。其山巅有芝庵,主隐居。旃檀庵,可道人洞。洞之北,上有金轮庵。《旧志》:金轮峰有耶舍塔,西北合肥行如禅师居之嗣法。天童洞之东为观音岩,岩有风穴,常有大风自穴而出。败民田禾,冶铁为观音相镇之。相传动相,则其风大作云。
其南有马尾水、一滴泉,又南为金轮第一峰。第一峰者山形如轮,故云。宋人送僧还归,宗寺诗云:占断金轮第一峰是也。
其侧为石镜峰,有溪曰石镜溪。《列异记》云:峰有圆石,悬崖莹彻,光可以鉴人,然隐见不常。谢灵运诗云:攀崖照石镜,是也。
石镜之旁有兜率峰、玉帘泉。泉下如散玉,到潭复卷,故名蠡云,老宿建亭于旁,甚丽,往来者多题咏。金轮峰南为归宗寺,寺为晋王羲之之宅也。初,羲之守九江,西域佛驮耶舍来庐山,羲之雅重其德,因舍宅为寺以居之。《南康志》云:寺壮丽,为山南诸刹之冠。嘉祐间,周伯祥修。已而败废。至明洪武,僧道溟、怀瓒、惠清相继营之。后又废。有达观大师行游于此,见堕落,不忍。寺前有大松,亦枯。因对矢曰:吾后日若能兴复此寺,松可复生。师去后,其松渐渐青矣。明年复来,见松如故,因题为复生松,其寺复兴焉。是后蠡云老宿续而营之,五台埋庵,宜大师有复生松记。主席归宗者十有四人:曰耶舍,曰智常,曰道铨,曰义柔,曰策真,曰慧成,曰可宣,曰怀恽,曰弘章,曰慧通,曰芝庵主,曰真净,曰真牧,曰昙华。
归宗寺后有养鹅池、洗墨池。二池皆羲之手迹,寺后崖上有大力庵。
归宗寺东北为佘峰,其下有屏风山、屏风寺。南康志云,屏风寺即佘峰庵,在屏风山北。宋淳熙间,僧太虚刱后败,明成化初,僧广玉重建。
归宗寺东南为西古山,山西南为师林岭,下有石屋书堂崖,石如屋可避风雨。宋陈准之别墅也,朱文公爱之扁今名。
又西南为象山,其下有宋侍郎吴愈墓。《山疏》云:愈官兵部南渡,忽逝葬此。
佘峰东北为紫霄峰,《山疏》云:紫霄峰以谭先生得名。或云:谭子因居此峰顶,故号紫霄也,亦名上霄峰。在佘峰东北,二峰并峙,俱有石室。上霄石室,两壁相夹。中有字如鸟迹,其室不深。紫霄石室外嵌而内向,下深不可测。亦有字迹,但未见其点画耳。其巅有巨石曰定心石,言游者攀萝至顶,坐此石久,而心始定也。峰有翔鸾,展翼之势,登此者,其心惶惶焉。
天柱关,在紫霄北崖上,双石尖削并起,径由中通,阔不盈咫。下临万仞绝壑,行者攀缘,仄足而进。
谭道士斗法石,《山疏》云:谭初来栖隐洞,其夜有一物,似象非象,张口噬谭。谭结印,其物循崖而去。谭握剑逐至崖石,上抵抗百回,始不见。《江南野史》云:尝有僧刱亭于溪浒,恶顽石为碍,欲去之,用力甚多,而不能平。谭曰:此易易耳。遂结印噀水命斧击之,石应手如粉。
陶靖节、陆修静对酌台,在紫霄南岩上。相传陶渊明乘篮舆登山,每偕修静同陟紫霄,有弟子携酒随之,遇可憩处,即饮。
汉阳之南诸峰,森森如排剑,戟走东北。惟紫霄峰乃汉阳南诸峰之首也。上有石室禹刻。《图经》云:紫霄峰有石室,昔大禹治水尝登其巅,以眺六合,望水湍因刻石于石室中。《水经注》云: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里数丈尺,今犹得刻石号焉。紫霄之下,有艑底池。《集仙传》云:王敦据武昌将叛,许逊、吴猛、郭璞欲说止之。璞先以谠言见杀,敦又欲杀许吴,许吴心知之,欲去不可。乃掷杯为鹤,回翔梁间,众欢咸仰视之。许吴遂隐去。至江上,问欲东适,舟师无与共持舟者,不得行。许吴曰:第具舟,吾为若行之。乃以二龙夹舟腾上空中行之,戒舟人无窃视,遂东至庐阜之上。许吴欲观上霄之胜,稍卑之舟,两舷戛木戚戚有声,舟人疑而窥之,龙怒委舟而去。舟遂堕于上霄之巅,推碎,惟底存焉。今艑底池,其遗迹也。许吴乃授舟人丹诀,使隐上霄后成地仙。
栖隐洞,道士谭紫霄居之。《真仙通鉴》云:紫霄,泉州人遇异人有所得,闽王昶师事之,封正一先生。闽亡去,隐庐山栖隐洞,南唐后主召至金陵,赐号金门羽客,陈贶隐居。山疏云,贶,闽人。南唐时,与权阮隐紫霄峰。下力田自食,逾三十载,为学者师。后徵至金陵,且官之固辞不受。赐帛遣归,旧隐今不知处。
谢景仙隐居,景仙,宋人。
柳宏书堂,《南康志》云:宏,建昌人,举进士,为江州德化令。过庐山,爱之,后官至九卿。归筑书堂于此,今柳公庵其基也。
崇善观,《通鉴》云:女真杨保宗,不知何许人。及笄,许聘矣。忽有悟,去为道士。入庐山崇善观,却粒炼形。南唐元宗闻之,诏赴京引入禁中。见诸嫔御赐紫衣、金帛,诸嫔御竞施、服玩、珍珠数逾千万,诏新其宇。尚书郎韩熙载撰记,赐额曰真风观。又诏臣下作诗送之。先天观,梁大同中鄱阳守李支江建。
黄洞源庵,洞源者,桃源洞人也。善道术,劾治鬼神,号三洞法师。
李道冲庵,道冲浔阳人。不茹荤酒,讲庄老,忽语门人曰:吾欲远行,不复还矣。众未悟其言,竞沮留之。及午而逝。
有水抱紫霄而下,曰鸾溪。《山疏》云:初,宋元丰中,真净文禅师住归宗时,濂溪周先生,自南康归老莲花之麓,黄太史以书劝先生与之游,甚力,故先生数至。归宗,因结青松社,以踵白莲社者,因名寺左之溪曰鸾溪,以拟虎溪云。《旧志》:紫霄峰下,佛老之宫,有十数。今鸾溪西上,惟大力庵犹如旧。
紫霄之南为封家山,又南为鸡笼山,有泉曰潮泉。郡国志云,道士李镇居鸡笼山下。
封家山东为白云峰,其上有洞,常有白云自洞中而出。
其北有黄龙砦,俗谓黄莺砦。
其东北为直梭峰、起云峰、摩云峰、金鸡峰、鸡石关、金鸡洞。山疏云,山麓有石如鸡,峰之所由名也。
金鸡之支南行,崛起为大山曲抱,中豁一区,简寂观在焉。简寂观者,道士陆脩静之居也。脩静,字元德,吴兴人。宋大明五年,始来庐山。明帝时,召至建业,立崇虚馆以居之。而会儒释之士讲道华严寺,脩静固求还山,不许。顷之羽化,封丹元真人。脩静行,常携一布。囊化之日,其布囊悬于庐山,旧隐之树杪焉。《梦溪笔谈》云:观有陆脩静所,植苦竹而笋味反甜。归宗寺造咸齑,而味反淡,盖山中佳物也。观内有演经台,礼斗石、放生池、浮来石、捣药臼,皆脩静手迹。又有东岳庙、度仙桥、二瀑布。
炼丹井晒衣石,许坚真人遗迹。
白云馆、朝真馆,二馆乃宋道士侯用晦迹。
布袋崖,陆脩静悬布囊于树杪处。
简寂观之东,有山突兀。而出者,张公岭在焉。
山南路自张岭行至七贤峰
踰张岭迤逦东北,行则至鹤鸣峰。《南康志》云:峰常有鹤栖鸣,唐郑元素隐其下。
鹤鸣之西南为行龟峰、寨云峰、双剑峰、黄石岩、犀牛峰、姊妹峰、香炉峰。《山疏》云:庐山有南北二香炉峰;李白云日照香炉生紫烟者,此也。
鹤鸣之下有开先寺,开先寺者,昉自李中主景,后废。中主与宋齐丘参广陵政事,中主年少好文,无经世意,慕物外之名。问舍五老峰下,有野夫献地焉。买之万金,以为书堂。及即位,以为寺。以野夫献地,为己有国之祥,故名开先。中主迁洪都,盖尝弥节,故榻与画相存焉。太平兴国二年,赐名开先华藏。至明洪武初,僧清江复建。永乐中,僧智胜。正统中,僧道嵩继修。天顺中,僧太然请赐额。
寺后有读书台,《旧志》云:李中主读书处。世以为梁昭明者误也。复以为李后主者,尤误也。
寺内有七佛楼,明若昧智明法师来庐山,先居万岩。万历戊申,住开先。其寺久败,几成民业,惟殿基荒存。属寮僧慧所有因易基以建殿。己酉建华藏阁,郡人水部郎吴道长为之护法。天启辛酉,造七佛楼,集有道之士而结社焉。
寺旁有朝凉亭,聪明泉,朝凉亭在读书台侧,亭废址存。其下石窦出泉,甘冽者即聪明泉。
镇剑亭、招隐桥、杨梅亭、古四会亭。《山疏》云:镇剑亭、招隐桥,俱在寺前。周必大记云:涧外招隐桥,近为僧徙数十步而招隐泉,无人知者。物色久之,得于二百步外,丛筱之后,石井依然。路口有披云亭,稍前即杨梅亭基。又稍前,当四达之衢,即古四会亭,而俗子改曰屏翠矣亭,亦废。
披云亭,唐清辉禅师建。
云锦楼,明王世懋建。
石劖青玉峡三字,宋米元章书。
庐山二字,朱端章书。
风泉云壑四字,周尧书。
福禄寿三字,瀑布泉三字,俱乔宇书。
今古奇观四字,林廷玉书。
濯缨洗耳喷雪奔雷八字,张寰书。
龙潭石上劖第一山八字,米芾书。
龙虎二字在绝壁上,乃篆书相对,龙为南康守李亦,虎为丞相剌不花。
砥柱二字,率属同游四字,俱中丞蔡士英书。
瀑布飞雷四字,直指公勷书。
煮雪二字,督粮使者张汧书。
寄傲中原四字,分守使者吴嵩引书。
星汉分流四字,建昌郡守龚蕃锡书。
山高水长四字,司理范晟书。
寺后有护偈亭,今新建。
宝墨亭,观察王世懋建。
寺西隅龙池、龙王亭,《旧志》云:汉阳之顶,多喷泉焉。跃突播流,西下为康王谷。自谷而东,为开先二瀑。二瀑同源异流,其在东北者,泻出鹤鸣龟背之间,曰马尾水。水势奔注,而崖口窄隘,迫束喷散,数十百缕如马尾,其实一瀑也。其在西南隅者,则自汉王顶下注双剑峰之东,复注大壑,悬挂数十百丈,曰瀑布水,水循壑东逝,与马尾水合。流出两山之硖中,下注深潭。石壁如削,水练如飞,潭绀如渊,为开先佳境。后因名其峡曰青玉峡,潭曰龙池。
龙王祠,在青玉峡石壁间,宋乾道间,郡守李亦建。后废。明正统中,僧南岳嵩复修。
漱玉亭、万竹亭、绿筠亭,《山疏》云:苏东坡有漱玉亭诗。万竹亭,即绿筠亭,宋郡守楼杓建。周必大记云:上漱玉亭观,石柱间题名开先。旧屋惟有此亭,其上即石桥,又上瀑布落焉。潴汇为龙潭回观,僧堂即南唐元宗少年读书堂也,有碑刻黄鲁直院记。
寺前大碑亭,镌观音大士像。《山疏》云:观音大士像,出自名手,微妙入神。诸名人有题赞。
寺后有行瑛禅师露宿崖,《山疏》云:行瑛,桂州毛氏子,相传住开先时,不居方丈,每夜静,独往寺后崖宿焉。尝信口歌曰:方丈不堪灯火热,崖头露宿衲衣凉。万山庵,在布水台左,元万山一禅师居之。
寺西隅有雪峤、禅师影堂。
开先寺之西,上为黄岩寺,唐僧智常建。
黄岩之南有文殊塔、定心石、空生阁,阁即岩成故名。香炉峰麓有李太白书堂,杜甫赠李白诗云: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是也。
鹤鸣之侧,有马尾水。双剑之左有瀑布水。瀑布之下有布水台,又下有青玉峡。龙池又下有浴仙池。周景式庐山记云,瀑布水在黄岩东数里。土人谓之泉湖。水出山腹中,挂流三四百丈,飞湍出林,表望之如县素练水所注处。石悉成井,深不可测。《五灯会元》云:唐先天元年,道明禅师得六祖惠能开发,了悟本性,即往庐山布水台,住三载,方之袁州。
香炉峰南为洪井山,其下有丹井、善政源,相传葛洪真人炼丹处。
又南有东古山、凤凰山、锦屏山、石照山。《山疏》云:东古山有寺庵八所。
香炉峰之东有迁莺谷,谷有何乾曜墓。《山疏》云:乾曜唐人仕至侍郎。
谷上有鼓子砦,其西南有李骥山,其东北为庆云峰,《山疏》云:庆云庵在峰下。
庆云之下有万杉寺,万杉寺者,宋景德中,僧大超建也。超有戒行,受知仁庙,尝即山手植松万本。天圣中赐今名。并御书金仙宝殿额,后兵废。旧有庆云、暧翠二亭。洪武四年,僧德昭重建。二十年请为讲寺。山疏云,三分池在寺后,水出于山椒。昔人作石龙首引水,出龙口,中下注池,石水跳跃如珠,因更名散珠池。石上劖宋仁宗御书国清净三字,槐京包书龙虎庆岚四字,今在寺之后山崖半。
万杉迤东水之大者,为清泉涧。俗呼为青天涧,五峰以西,诸水之委也。水西南行出九洪桥,入彭蠡湖。庆云峰东北为七贤峰,俗呼为七尖山是也。庆云峰之下,有刘轲书堂。《山疏》云:刘轲者,徐之沛县人也。天宝之乱,自淮入湘,至韶州为僧师事月华寺,惠朗禅师,即大小朗也。后居罗浮读黄老书,从寿春扬生授《春秋》。元和初,踰岭,隐庐山万杉之东,与隐士茅游。元和末,登进士,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秘书丞、史馆修撰,终洺州刺史。有文章名,名与韩、柳并称。其隐庐山时,东西二林碑记多其所撰。
刘弇书堂,《通考》:刘弇者,庐陵安福龙云乡人也。元丰二年,举进士,仕为著作郎,文名亦著。
薛溉书堂,薛溉,宋人,右补阙登之后,号书仓,为南海书记。秩满,入庐山,筑室居之。扁曰:薛处士山堂。后起为谏议大夫。未久,复归山。题旧隐壁曰:重来閒院。静喜对故山青。
崔嘉彦书堂,嘉彦事具西源庵下。
刘凝之书堂,凝之,名涣,均州人。天历中,举进士。为颍上令,介介不适,于俗年四十即挂冠去归庐山。先筑室于七尖山下,后卜清净退庵,及建静隐亭。
李逢吉书堂,逢吉事具《唐书本传》。
李庭筠书堂,庭筠事无可考。
七贤峰,旧云七尖山,因刘轲等七人筑室其下,故易今名。盖人以山称山,以人著者也。
山南路自七贤峰东北行至含鄱口
七贤峰东北有大谷,是为栖贤谷。三峡涧出焉,庐山之谷以三数,是谷大焉。又多奇胜,人尤乐游之云。栖贤谷最北为含鄱口,乃山之南道也。由口向鄱湖而峻势,若可吞鄱湖故云。
含鄱口东有宝陀岩、罗汉岩、野人源、楞伽院、白石庵。《山疏》云:白石庵,宋李常公择读书处也。常,都昌人。少与兄弟读书庵中,已而皆及第。常以文学政事名当时,苏东坡尝与之倡和。黄山谷者,其甥也。元祐更化以常为三司使,或言常少干略。司马光曰:使天下人知吾意,不急于利。
含鄱口太乙峰下有老鹰崖、欢喜亭、楞伽大石、斗笠石,其东有小瀑布,俗呼为白水漕,其中隐者居有三数。
犁头尖下有广寿院、万寿寺,寺乃唐僧德英禅师建。后废,明正统中,僧明安东野和尚兴。
寺东为庐岳祠,南康祀岳神处。祭以春秋,置田为常祀。
寺西为老霞口,俗呼为老鸦口。
寺南为桃林涧,其中静者,居有十馀处。
寺又南为百花园,其中亦多隐者居之。
寺之西南,汉阳峰近焉。汉阳之南崖,有竹林遗迹,相传四仙亦居此。
汉阳之东为黎仙峰。《旧志》云:黎仙祠在庐山绝顶,女真黎氏所栖隐处也。黎既仙去,人以祠祀之,其后祷雨辄应,今废。
庐山寺,高僧传云,晋僧昙翼,宋僧慧庆道惠并住庐山寺。寺有莲花藏,藏有白集七十卷。《传》云:白居易自书,同远大师文集不许出寺,后为高骈强取去。雨岩在汉阳峰南,黝而深昼,日尝黯黯。天将雨,常有云气出其中。故取傅岩之义名焉。山疏云,汉阳坡上有废冢,盖黎氏居此。山仙逝,后人葬其遗蜕者。世讹传以为汉王冢,又言,疑其冢三十六宁藩乱,人有盗伐者,莫辨真冢而止。
雨岩东下,有巨壑,曰鼓子呰。其中有屏云庵,僧薰闻重建。
广寿寺南有双溪,其水飞湍溅雪而下,为桃林涧。其上有万寿寺,《山疏》云:万寿寺者,背太乙峰,面鄱阳湖。王思任记云:匡庐当南岳之半,而万寿其最先道场。考《传灯录》,实唐德英禅师开山,历朝以来,代不乏人。已而年深,殿堂颓坏,几邻蔓草矣。明有新安东野慧楞禅师于此重兴,诗云:英公篮构胜庐匡,龙枕天皇接汉阳。五老峰边开万寿,遥知北斗照南康。寺前有金鳌石,寺东即楞伽院。楞公手植松杉万本,以护径道院,右即祖塔。
寺后为般若岩,旁有柏子庵,衲僧宁生建。延陵庄空生书额,有诗云:叶落鸟啼霜,扶筇过草堂。空生旧趺处,花雨绕溪香。
其上为独露庵,高出林杪,故名。庵乃瞩公手辟。又上为灵隐峰,其阳有翘松庵,庵当老霞口,舒州清月耆宿隐焉。
与翘松相邻,有雯谷庵,庵为宝月法师斸地,明吉州兰陵氏释隐焉。
与灵隐峰相邻,为太乙峰,其侧有虎丘坪,《山疏》云:虎丘坪辟自瀛州和尚,南昌礼科给事晏文辉额为西竺禅林。今瑞元为住持也,庵对彭蠡湖。
太乙峰之东壑中,有刹曰云雾窟。《山疏》云:即白水漕上庵也。含鄱口之水,凡两条,东承众流而注栖贤,达于湖漕,水势既健,色更皎绀。击石成渠,建瓴直下,故以漕名。其下有潭,如盂深不可测。上浮一石,盖之圆秀如珠。旁皆寸隙,迎水若系缀然。耆宿,中元中州人。行解相应,老犹精进。参者恒遗之,杖致慇勤焉。金沙庵,《山疏》云:金沙开自明藏,其基在山腰而上,石皆黄色,故名焉。加之松竹青荫,湫泓鼓瑟,右壁摩诃崖、猱坡、鸟道,东西龙虎石,天成位置,斯为奇矣。太乙之下有地曰摩石,有庵曰旃檀林。山疏云,旃檀庵,辟自智周禅师。周曰:祥风拨草,玉露凝泉。脉锁群峰,秀色元标,山水灵明。于此结社焉。
老霞口有朝阳庵、金沙庵,侧有六度庵、自新庵,老宿,号自新,吉州人。粗衣涩食,影不妄出。
慧泉庵,老僧匡宏隐此。
般若岩上有天衢庵,庵为慧海禅师之裔如公手辟。枕林涧有金明庵,在万寿寺右。松竹夹道,清流绕席,亦佳遁之地也。楚西陵慈,公开基,今复修继隐焉。丛秀庵在金明之西,僧文石居此。
西竺之右有云岩庵,在桃林涧,翰林郑鄤题额。桃林涧南五里为百花园。相传唐李渤读书栖贤于此,种花其中,有自在庵、雄印庵、广佛庵。
百花园南上为道源坪、宝莲庵。《山疏》云:庵在石人峰,门当五老,凌霄,一望排闼,送青湖口,江山罗列几席,诚为胜览。唐赤眼禅师曾隐焉,故前有赤眼塔,明天启间,有栖贤老僧普光,字汝亮重兴。其庵孙远融相继而修也。
其东为洗马涧,其西为石佛寺道源地。西为木桥沟,其中有朝阳庵、报国庵、莲台庵、金竹、煎鱼涧、滴水崖,崖有南昌李封史墓。云间陈继儒记,圹封史子明睿官宫允,崖平坦可坐数十人。自汉王峰发,祖迢迢佳城是肇,此李氏之福壤也。
栖贤谷中有枕流亭,在寺侧,久废址存。
祖无择爱堂在寺右,初无择守,南康能爱其民,民亦爱之,无择数游栖贤,既去,民为建堂曰爱堂,今废。谷西上有芙蓉峰,王祎记云:风雨初散,日光射云,斜照峰上,岩谷石湿,芒采相映,宛然金芙蓉也。道惠岩,宋名僧道惠栖此,因以名岩。后住庐山寺。栖贤谷之水,其会为三峡涧。《山疏》云:万寿之东南,至行龟峰之东北,众水之会也。凡能邪迤东团山、黄石诸水,能邪迤西桃林、长垄诸水,大小支流九十九派入三峡涧,涧有洗马池。
汉阳之徼东北为筲箕窝,其洼如筲箕状,故云。其上为瘦马岭、乌石崖,山其旁有宝庆寺,其东为石佛山、石佛寺。南康志云,青莲庵即石佛寺,宋僧杜林建,后废。明宣德中,僧普莹重建。《山疏》云:山有三峰如佛,名石佛。
乌石山东北为红石崖,东南为石人峰。《旧志》云:石人峰在栖贤寺侧,其峰有石拳,耸如人状。
绣毬峰栖贤寺,《山疏》云:栖贤寺者,亦李渤读书处也。其寺创于赤眼禅师。寺侧有泉三,曰飞锡泉,曰橹断泉,曰赤眼泉。又有西涧祠、应真阁、驻节亭、爱堂。南唐元宗迁豫章时,尝幸栖贤,因建驻节亭,今废。
寺西北邃谷中,有赤眼禅师塔,主栖贤,席有十一人。赤眼、怀祐、道钦、智筠、慧圆、澄湜、道坚、知迁、祖觉、行因、辨首座。《山疏》云:赤眼禅师事,具归宗类中。其馀十人事,俱载《传灯》各录,《宝训辨》。首座谓东林,混融曰衲子。事华巧无实德,如盛丹雘饰败舟以之涉江湖,犯风涛能无危乎。
栖贤寺前为玉渊潭,石劖张孝祥玉渊二大字,在潭上。
玉渊之南二里许,有栖贤桥。《山疏》云:栖贤桥者,三峡之桥也。作于宋祥符间,其长数百尺,横绝大壑。缔构伟壮,神施鬼设,非人力所能为。从桥俯视涧底,大较百十仞。或曰,以瓶贮水五升,从瓶觜泻出,注下瓶竭其水乃至桥底。
桥首有玉峡亭、飞来亭、观音亭。《南康志》云:飞来亭即玉峡亭,在栖贤桥西。正德中,知府陈霖建。有碑镌钱闻诗,刘廷诰诗,汪伊诗,亭后废。建关帝阁,王世懋记云:栖贤桥跨绝涧,度其上若坦衢,下至涧边。仰而视桥石,两两勾连,势若危动。始为目眩,舌吐上有纪岁月名姓。宋时,石工为之,真班倕流也。又王祎记:昔寺僧漫甑潭上,俄失所在。后有人从湖南来,云甑从洞庭湖上出,甑有栖贤寺三字可验。故知此潭下通湖南也。
桥前有祖教院,旧名上堰台。桥首石亭,曰飞来。父老相传,唐大历中,因风雨飞来,故半石半水以祀观音。山疏云,飞来亭即观音亭。
栖贤桥下有龙潭,曰金井。《山疏》云:桥下两涯石,皆紫赤角立,轩轩如壮士载桥立。李空同所谓峡石肝烂者也。桥之所踞,实得胜地焉。石劖维皇,宋大中祥符七年,岁次甲寅二月丁亥朔建。愿皇帝万岁,法轮常转,雨顺风调,天下民安,谨题三十馀字。
栖贤桥北涧中有石梁。相传,尝有孽蛟从谷中出。水怒涌势,且坏桥,时栖贤有异僧,叱神挽石扼之,蛟退,桥得不坏。俗谓之棺材石。
栖贤桥东有招隐泉,亦名陆羽泉。其下有石桥潭。《山疏》云:陆羽茶经评其水,为天下第六。
栖贤桥西为幽邃山、幽邃庵,《南康志》云:冯京,字当世,其先自河朔徙鄂京,有奇志。因父调南康兵官,与兄元随侍。初至,归宗僧惠南善风鉴。许以科甲,后至幽邃庵,爱其幽绝,僧仁监留止读书,未几擢第,今幽邃庵古松,乃冯京手植也。
幽邃之前有西源庵。《山疏》云:西源者,宋崔嘉彦所栖隐处也。嘉彦西蜀成纪人,有用世才。绍兴中,常以策干赵忠简公,公是之会罢相,不果行。嘉彦遂去,隐西源庵,朱晦翁在南康时,常与往来。已而崔卒,晦翁作诗以挽之云。
栖贤桥西有水,曰西涧,有僧舍曰宝峰庵。《山疏》云:宝峰庵,即静隐院,栖禅于宝峰者六人,月公、晦英、邵武、湛堂、准元、首座、大慧杲。
宝峰之侧有刘凝之隐居,额曰清净退庵。《山疏》云:疑之,名涣,均州人。天历中,举进士,为颍上令。介介不适于俗,年四十,即挂冠去,隐庐山。欧阳永叔为之赋,庐山高云云。
西涧之西有山,邻于七贤峰,是为五乳峰。《山疏》云:山有五峰如乳,故名在七贤峰下。
其下为法云寺,憨山清和尚之道场也。《山疏》云:寺乃清师手垦。师彻慧解诠释诸经,有梦游诸书从军诗,如心悬万里月,肩荷一枝藤。天低偏近日,树老不知秋等语。是为绝唱。师逝,嘱弟子留其全身,以漆漆之。范嗣任《五乳记》云:山在七尖山之下。庐山之半岭也。自下而上,有古松一株,形如华盖,荫人坐卧,面对鄱湖。帆开鹢转,望之凫流款款。峭壁深涧约有五里,松涛足人永曰之观。
五乳峰东下谷中有庵,曰吾庐。《山疏》云:星子陶性中,于卧龙左筑庵隐居,曰吾庐。其旁有石曰啸台,自记云:崇祯十六年春,陶子性中父东篱公知世将乱,遂卜龙冈,结茆成庐。趋隐其间云云。又有磐石曰啸台,方丈许有坦处。可坐八九人,敧处可坐四五人,背连峭崖,面迎彭蠡,帆樯往来,错若织机。
流觞石在卧龙冈。
五乳之东为卧龙冈,其下有卧龙潭。《山疏》云:其潭有三,二在冈上,一在冈下。潭上黄石数丈,横据蜿蜒若龙冈。巅之水直下数十丈,奔注其中,湍激漩涌,滉漾动摇若欲飞舞,故名卧龙。或云潭中三数小黄蛇出没,有见之忙迸入石孔。
卧龙庵,《龟山文集》云:庐山卧龙庵有刘道人,自云百馀岁,碧眼,不粒食,惟食柏饮水。每客至,必先知之云。《山疏》云:庵在冈之东数百步,刘死庵废。其后,朱子守南康复建。庵塑诸葛亮像于其中,又别于潭旁,立亭曰起亭。又于庵立亭曰脩白亭。候解组居之,会迁官去南康,不果居,今并废。明嘉靖间,何迁复就冈侧建起亭。而刻《出师表》及晦翁诸诗于石上。
五乳峰西南有峰,形如胡鼻者,是为胡鼻峰也。卧龙冈水东行出峡,与清泉涧水合。
山路南自五老峰南行至宫亭湖
含鄱口东为五老峰,其下为李白书堂。《太白年谱》云: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诏永王璘节度东南。璘举兵反。太白时卧庐山,璘胁致之。已而璘军败丹阳,白奔亡,至宿松山,坐系浔阳岳。宣慰大使崔涣、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贷。宋表荐云: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为璘胁行,中道奔走,即已陈首。经涣及臣推覆审,实无辜。白有经济世之才,请拜京官,献可替否,以光朝列。不报。乾元二年己亥,犹以璘事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
杨衡隐居,《唐诗纪事》云:杨衡,元和中诗人也。尝居庐山,人有窃衡诗而登第者。其后,衡及第,见其人。怒曰:一一鹤声飞上天之句尚在耶。其人逊谢曰:此句知兄甚惜,不敢窃之。衡筦尔曰:犹可恕也。
苻载隐居,《山疏》云:苻载,蜀人也。与杨衡并善为诗。偕隐五老峰下隐居,今不知处。载,字厚之,有奇才。官至礼部侍郎,居庐山。六年后卒。段文昌为墓志。
有释道之宫,曰吉祥寺、头陀寺、芝山寺、大明观。《旧志》云:五老峰有释道之室四,皆梁武帝时建,今并废。五老峰下有五小峰:曰狮子峰,曰金印峰,曰石船峰,曰凌云峰,曰幡竿峰。《山疏》云:狮子峰后有两洞可通,人行其内,如楼台殿阁,其上有星崖,自下望之,如星。南康志云,金印峰出郡北三十里。在五老峰下,五代李徵古卜书堂于此。三载举进士,仕南唐,为枢密副使。旧志云,石船峰下有崖如室,可居。旧志凌云峰巉岩万状,上插层霄。女真蔡寻真、李腾空、常飞符炼丹于此。《山疏》云:幡竿峰二石高四丈许,亭亭如树,幡竿其上有大磐石,可坐数十人。有泉出于石下,径绕其峰,流过折桂寺,名幡竿源。
五小峰下为二层崖、观音崖、狮子崖。《南康志》云:竹林寺在狮子崖,有影无形,圣僧所居。
狮子崖下有毬峰。《山疏》云:其峰如毬,当狮子峰下,故名。
凌云峰下有白龟山,白龟池折桂寺。《山疏》云:折桂寺为唐人书堂登第,因易今名。
折桂寺上有黄云观,《山疏》云:黄云观在狮子峰麓大石岩下。今废。凌云狮子之下,多隐者居。
折桂一带有华严寺、方竹寺、实竹寺,折桂之水东南流,出白鹿洞。《山疏》云:白鹿洞水即幡竿源。
五小峰西南为团山。《山疏》云:团山在观音岩西。紫霄峰,山疏云,紫霄有三,其与上霄邻者出。《山海经》所载称为古名,馀二皆后人名之。
其下有祗园舍僧湛然建。
水月庵,僧习初建。
紫竹林,僧若无建。
青松舍,僧山谷建。
舍东有骆驼岭,《山疏》云:骆驼岭在方竹寺前。
净妙寺,在凌霄院南二里。僧念庵建,后有道人庵。楞伽庵,僧用如建,在芝山寺东。
般若庵,僧见明建,在楞伽庵上。
瑞云崖,崖中有庵,僧融川建。今颛愚和尚门人方融寄隐焉。瑞云崖即二层崖,其庵背五老,面鄱阳,是山水之都会处也。
狮子窟,僧狮声居之,声尝执侍于雪乔大师庵内,有乔像语风全集庵,正据狮子崖。
白石庵,滇南老僧一心建,在凌霄院上一里。
子龙庵,在般若庵之北。
净乐庵,僧大生建,在般若东。
海会庵,僧若愚建,在华严寺南。
石泉庵,僧古圆建,在华严寺东。
斗笠崖,在狮子崖下僧肖,此创庵其上。
星壑崖,僧有源创庵于此。
金竹庵,僧秀崖创,在石泉庵东。古云庵,在金竹庵东。
五柱崖,在五老峰下,有五石如柱,故名。
五老峰前有文殊台,卧云崖,堕机石,钵盂泉,振锡泉,回龙崖,大观台,舍藏塔,养圣泉,火燄石,留月池。《山疏》云:五老峰前文殊台。《旧志》不载其境,与天池黄岩相比肩,然此台虽迥,踞其地荒僻,无高人韵士之品题也。
五小峰第二峰峡中,尝有缤纷殊结如大轮者,曰佛光也。《山疏》云:佛光天池类中,已辨此,或山之灵气,不可诬也。
五小峰之西,有谷曰团山涧。《山疏》云:其涧两崖皆高峰耸峙,其中有静者室,最为幽寂。人有入者,多不由径,其涧水西南流出太平寺。
团山东有金鸡峰,《山疏》云:金鸡峰即金鹅峰,亦名双鸡山,其山有二石,势如鸡立故名。
滴水岩,《山疏》云:其岩有泉百馀滴,阴晴不绝,故名。团山南有木瓜崖,《山疏》云:道士刘混成种木瓜处。木瓜崖南为凌霄峰,有崖曰凌霄崖。其下有凌霄院,云居晦山显曰五老峰。前西角,峰峦奇秀,禅舍都丽。无过凌霄院,傍崖一大石洞如屋,以马祖曾居称马祖洞。明万历中,有翠峰老宿自燕京来,栖隐洞中。与大将军刘公綎善,刘遂布金创、梵刹、经炉、盘盂诸器物,甲冠一时,洞多巨石,皆有异状。层空架起,撑叠玲珑,旁𦊰苍藤,形干奇老。四面宛转通路,游人至此螺旋蚁磨,步步出奇。洞之顶筑一高台,登台纵观,耸身缥缈,汉王蠡湖绕其前,五老象王踞其后。金鹅映带,突出雄峰,如怒虎愁狮,扑攫天际。又似有物鞭山,驱走奋跃如前者。望之可骇、可愕。《南康志》云:凌霄院又名明真院,去府之北二十五里。唐道一禅师建,山疏云,明遍融和尚居马祖洞,半纪始游南海普陀山。凌霄岩西南有犀牛塘,塘北为青牛谷。《旧志》云:青牛谷,即道士洪志乘青牛得道处。谷内有净妙寺,云台庵。《一统志》云:青牛谷在五老峰下。
谷内有郑元素隐居,《山疏》云:元素者,温韬之甥也。朱梁时,韬盗发昭陵,石函铁匣中,所得前代图书及二王真迹甚富。其后韬殛死,元素尽得其图书真迹,避祸南徙,隐居庐山青牛谷四十馀年。所积书千馀卷,卒,隐居今废。
凌霄岩西为乱螺山。《山疏》云:其山形如螺小大,培塿有三五座,丛叠不整,故名。静者居有二。
凌霄岩西南有太平寺。《南康志》云:太平寺亦名卧龙庵,在团山南。宋高峰禅师建。明正统僧行全重修。寺有白石台、老虎石。
太平寺北麓有一草亭。《山疏》云:亭即星邑周长孺读书处。岭北梅皋先生隐此。
南为白鹤山,白鹤观。《山疏》云:白鹤观者,唐道士刘混成所居。其事具元《虞集记》,中观有炼丹池、捣药臼。观之东为李家山,《山疏》云:李家山者,李公择之所居也。
观之南为罗汉岭,罗汉寺。《山疏》云:罗汉寺刱于宋广济坚禅师。纪游集云,广济具道行得遇真庙,寺成,章圣皇后梦十八应,真乞归庐山。已而高丽来贡佛及罗汉金像。诏就寺安置,因赐额并藏经、土田、玛瑙、琴金钟、象鼓。《南康志》云:罗汉寺桥下石龟口,日出盐四两以给寺僧,炊人少之夜凿其口,而广之,盐遂不复出矣。
寺后有观音塔,今废。
罗汉岭西北为朱家山,宋朱弼之居也。
朱家山东南为颜家山,《南康志》云:颜家山在郡北五里。颜鲁公尝居此山,有鲁公祠、武真宫。《山疏》云:宫祀真武像最灵显。山麓有冯孝女墓,《旧志》云:孝女名素贞,割股以疗父病。郡守陆德舆大书,以表其墓。山侧为向家山,南滨蠡湖。
大汉阳峰之阳,有山独峙者,东古山也。其上有法轮院,山疏云,东古山俗谓之比山。背汉阳峰,面彭蠡湖。由山之南康,半水半山之间,取道而行,其境特妙。院乃宋祥符间僧如湛建,后废。明万历间,觉空法师复兴,已而寺又燬。有法孙融先者重建。殿阁精丽庄严,亦山南之冠云。
寺后山巅有龙王亭,《山疏》云:亭以石为之。每以云起占雨即应。释自成有词云,孤峰浩渺,石亭开,白云常往来。飞腾不待海门雷,祈求遍九垓,四壁落山影,摧月明真可咍。一池清水荫天台,星辰暗里裁。相传龙王亭,唐人建。
锦屏峰,释仁旭诗云:环绕法轮秀,群峰列作宾。烟云多变幻,溢目四时新。
寺前有振衣处,欢石门。《山疏》云:寺门山势磊叠,岩洞天成。径旁两石并峙。中辟微行,到者皆欢,因得名焉。法轮井,释仁寿诗云:源自由山谷,清深味颇甘。辘轳曾不竭,冬夏碧犹寒。按:井开自住持如湛。
白云窟,《山疏》云:白云窝在龙王亭南崖。蒲团石,僧皓有诗云:山中竖脊梁,未必成功课。溪光山色笑颜开,管甚蒲团破不破。
梅花洞,释慈严居此。
观瀑台,《山疏》云:台在寺之东。上有郡守薛所习,府丞龚蕃锡、别驾闵子奇签书,卞宏祐石刻。台傍有观瀑台三大字,同知黎天锡书。登台望之,匡庐峰,巑岏竞秀,黄岩瀑布,正当其面。游者无不抚掌而叫奇绝也。释性圆诗云:台因山耸秀,当面瀑倾濒。形挂鲛绡幅,声惊雷电真。清谭多适意,豪唱有馀神。畴昔谪仙语,银河倒泻频。
东古之阳,有翠微庵。
东古之阴,有善山寺,僧悟超建。后兵燬,明僧惟一重建。
东古之右,为西古山,其上有西古寺。《山疏》云:西古寺亦宋应端禅师辟径。中有巨石,上劖阿弥陀佛四大字。旁有数十字,苔侵不可辨。有香花田八十四亩有奇。
西古之下,有石门钓鱼台。
东古之南下为章水桥。《山疏》云:桥当驿路,直达南康。其水自开先简寂,诸水汇集出彭蠡湖。
南行三里许为九洪桥。《山疏》云:九洪者,言当含鄱岭、桃林涧、卧龙冈,诸水共有九派洪流,故名。
又南行三数里,为流澌桥。《山疏》云:流澌者,谓此水从五老峰脚,径凌霄崖。西由罗汉垄,绕玉京山而出。皆五老积水所融也。
又南行三里,为郡西能仁寺。《山疏》云:能仁寺宋大慧杲禅师尝居之,有僧问:如何是能仁主。师曰:前殿四天王,后殿三大士。僧又曰:如何是能仁竟。师曰:扬澜左蠡,无风浪起。杲因他往,寺忽萧条。明初,有华山崇长老来此重兴。
寺南不里许,为南康治焉。《山疏》云:南康后倚峻山,前距重湖,号称险固,然山麓也。虽郡城中,亦多峻级,坡陀参差。车马驰骤之途罕矣,所凭地脉历代出贤。自宋周濂溪、朱晦翁、明王文忠公祎,皆大贤,故至今代不乏人,所谓民淳事简,号曰江东道院。
郡西隅有天宁寺。《山疏》云:天宁寺者,唐为崇宁院。赤眼禅师有崇宁上堂法语。宋孝宗朝改光孝寺佛殿,今尚壮观,其像甚古,殿左观音堂。凡无子以求有子者,应焉。前为金刚殿,僧法果建。旧钟鼓楼,燬。后为法堂,如能建。寺在未成之先,襟带溪湖,不惟形胜,亦符堪舆。自百雉既兴,樵阁侧出,乃障其面。近制垣以蔽之,似不如初矣。从观音堂望蠡湖,乱帆如织叠,浮城屋之上亦佳玩之地也。僧纲小隐构,幻莲居于寺之东隅。
郡右有元妙观,《南康志》云:元妙观在府治西腋。宋初祥符间,刱自何杨二真人。始曰天庆观,元改今名。明洪武中,道士周汝镇重建。陶集有云,钱子云者,字融观,号景忠,本武肃王之裔。淳熙间,有钱闻诗者,知南康军遂家庐山,子云其后也。子云幼从邑学士余巽庵先生。游拜官京师,荷钞锭胡椒之赐,所得当朝名公卿,有诗若文盈轴。原观居谷岩洞上,今分为两地。一在郡内东关近冰玉涧,一在郡西关外易能仁寺,大雄宝殿为三清天尊殿耳。
观内有谷岩洞,《山疏》云:洞者未郡之际。两山相翼,中辟一洞,有何杨二仙于此得道。后兴观居道流千数。相传洞中有金银盘器之异,盖钱子云景泰二年四月掘地得之。子云献之于朝,事不全录。至于观之分徙者,则由郡人陶尚德也。尚德官至尚书,谋东西两地,易观基而建尚书府焉。
郡内有兜率寺。《山疏》云:兜率寺宋圆悟禅师开堂于此,事见《圆悟语录》。明初,天隐禅师住南康兜率寺。其寺被宸濠兵燬,今为星邑儒学。
观澜阁,《山疏》云:阁在郡东隅,骑城而建。重湖叠嶂,变幻万状,登者乐焉。上有联曰:云连台阁心如水,月隐湖山吏是仙。下有石刻谢灵运诗,李空同鄱阳湖行歌。王麟州分守南康时,为之赋。
阁后有石塔,骑城而建,郡人立此,以峙庐山者。冥鸿亭,《山疏》云:亭乃杜槃涧先生隐居。
郡东为冰玉涧,其上有刘凝之隐居,今废。
郡城紫阳门外有紫阳堤,《山疏》云:朱晦翁建。
堤西北为水陆寺,铜铃寺,《山疏》云:二寺久废,基亦无存。事见黄文节公与清隐禅师书。
郡南关外有袁公堤、圣人洲、陀鹅洲。《山疏》云:郡南关临湖,每为冠盖游集之所。圣人与袁公事见郡乘,陶宏中曰:二洲浮沉于水者也。自春徂夏,龙宫昼扃,柳生之谒逐焉。惟秋冬,星石在陆湖,波瘦如匹练,二洲乃隆起。称雄时,则远皋、木落、寒岫、云枯、雁阵、渔灯,不让枫桥矣。
落星墩落星寺,《山疏》云:落星墩在蠡湖之中。为府治作案寺,乃宋僧择隆建。寺内有玉京轩,黄山谷诗注云,寺僧择隆作宴,坐小轩为落星之胜处。又云:僧隆畜画甚富,而寒山、拾得戏笔为最妙。
郡南关外之左厢有龙王庙、天妃宫。《山疏》云:宫庙后凭雉堞,前瞰蛟宫,侧缀湖上,疑为鼍浪蜃风吹去。其龙王像北,是左蠡,波中有巨木,如轮,触裂行舟。天启甲子,南康同知何起龙,夜感异梦,祷而出之,木欣然就近,不烦挽曳达岸,命匠肖像而祀焉。郡人吴道长记云:游其域者,柳艳翠碧,渔歌下上,帆挂分风,烟垂重幕,诚懿迹尔。庙内有米万钟字碑。
郡西关外,有拥翠庵。《山疏》云:庵为郡人陶用斌之别墅。永乐初,由荐辟拜本郡阴阳,学正术,性怡山水,相西隅之胜,辟庵居之。翰林院侍讲邹公缉为之记,中书舍人尹宾实篆额。
郡东关外有文峰塔。《山疏》云:文峰塔,亦曰永镇塔。万历间,知府田琯,同邑别驾黄希孔,孝廉萧时中,国子陶绶,茂才陶孔,教僧本和建。续知府事,费兆元,为解金带镇之。后知府事袁懋贞竟其役,塔距湖浸数十武鹤表亭,亭鹄峙青冥白浪之间,其阳为大士堂、关帝庙,古树盘虬,客艇如织。风涛雪月,靡不相宜。馀郡临湖之胜,鲜有过于此者。
郡前之湖狂波,潮汐浩淼竞来者,曰彭蠡湖。《山疏》云:彭蠡湖在府东南,广四十里,长三百里,巨浸㳽漫。郭璞传云,蠡湖有物大如水牛,到宣城下。郭璞卜曰是庐山君鼠也。
彭蠡湖滨,有贾处士系舟台。《山疏》云:贾处士住庐山,每置一小舟泛湖自适。许棠寄以诗云:时泰亦安眠,人闻不喟然。穷经休望辟,饵朮只期仙。彭蠡波涌月,垆峰雪照天。尝闻风雨夜,彻晓在渔船。
水仙矶,在层城山下,昔有陶岘者,徙家姑苏,浪游江湖间,人号水仙。晚归庐山,尝把钓于此。其题西塞山下回舟诗云:匡庐旧业谁为主,吴越新居安此生。白发数茎归未得,青山一望计还成。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从此舍舟何所诣,酒旗歌扇正相迎。
苏公读书台,《山疏》云:南康号图书府者,星子刘壮舆积书冰玉堂,建昌李公择藏书白石庵,苏端明记。落星湾、读书台,皆其祖父之武库,云霞所集,文章流美焉。台今废。
甘露庵在紫阳门外,中丞伯彦、蔡公臬宪、卉圃李公所建。以通庐山,僧上下往来之憩地也。
庵前有周公莲沼,《山疏》云:周濂溪爱莲池在府治左。其上有亭曰爱莲亭,郡大夫尝歌宴于此,《郡志》亦曰:爱莲池在府治左,未言郭外有莲沼,或后人蹈周公之辙而名之耳。
刘凝之祠堂,《山疏》云:刘先生祠堂在墓之右。司李钱启忠建。旧志云,刘凝之墓在少府岭。凝之晚善养性术,年八十五,无疾,沐浴正冠而卒,葬岭下。朱晦翁为守时,尝修其墓,为立壮节亭,后废。明正德中,南康府守陈霖重建,亭内立石刻欧诗及朱记。
郡西关外,有碑刻曾致虚星渚记。《游纪集》云:南康军西郊有碑劖曾集记,字法如颜,久废,碑趾不知处。郡西为后山,有陈圆隐居。《南康志》云:圆,字德方,尝应制科,有名称,已而归。隐后山,后进多师之黄山谷,题其堂曰独善堂。
郡又西为少府岭,其上有刘凝之墓,墓西为层城山,又西为玉京山。《山疏》云:亦名上京山,其下有玉京观,今废。
陶渊明旧居,《山疏》云:玉京山陶渊明尝居之,故陶诗云:畴昔家上京。《南康志》云:近城五里有山名上京,陶渊明故居也。
崔诚老隐居,《山疏》云:宋崔诚老博学高逸,不事进取,庐于玉京之上,以琴自娱。名其庐曰睡足庵,而自号曰玉涧道人。庵今废。
玉京之侧,有清潭。《山疏》云:其下有古潭,深不可测。郡城东南郭为前山,其下有冯去疾别墅。《旧志》云:去疾,嘉定三十年,刘渭榜进士,知温州。
郡之东有神掌石,又东为宫亭湖。《水经注》云:《尔雅》曰:大山包小山曰宫,宫之为名,盖起于此。
湖旁之山,有石镜,《幽明录》云:宫亭湖旁山间,有石,形圆如镜,明可以鉴,谓之石镜。人以火燎之,石遂不明。湖上有宫亭庙,《高僧传》云:宫亭庙著灵,孙权时,其神能分风送舟,舟行者皆祀之,以祈风。施舍山积西域僧安世高者,南游过祠下,神忽人语为高言。其前世尝为僧,以嗔恚,故积业受报,堕异类中,良苦,今且死。欲高为立法营塔,觊得善生。高,曰现汝形,曰形恶必骇,众不可见。已而自座后出首,盖大蟒也。首与高膝齐,高抚其首为梵语,喃呗数四,蟒悲泪如雨,即隐去。无何,死于柴桑乡山壑中,其长数里,县人谓其地曰蛇村。是后,庙不复著灵矣。《冷斋夜话》云:秦少游南迁时,舟宿宫亭庙下,见湖月光彩特异,因忆昔在西湖云老惜竹轩,所见景色与此不殊。其夜梦美人自称维摩,散花天女以维摩像求赞。少游爱其画,谓非吴道子不能作。天女戏赠诗曰:不知水宿分风浦,何异秋眠惜竹轩。闻道诗词妙天下,庐山对眼可无言。少游赞曰:竺仪华梦,瘴面囚首。口虽不言,十分似九。应笑荫覆大,千作狮子吼。不如博取妙,喜似陶家手。既寤,尝自书之。其像真迹,后落雷州天宁寺。
宫亭湖侧为神林浦,《南康志》云:神林浦,即神林湖,在郡东五里。
浦之东五里,为虾蟆沟,其上有虾蟆石。《山疏》云:虾蟆石去郡十里,俗呼为蟆头。
令公庙,《山疏》云:庙内皆祀水府神。
其上有山,曰定山。
五老峰坡陀南下如顿万马,忽突起一山,而四山环之,是为后屏山。其下为白鹿洞书院。《洞志》云:白鹿洞者,唐李渤读书处也。初贞元中,渤与兄涉俱隐庐山,而渤养一白鹿,甚驯。行常以之自随,人因称为白鹿先生。而谓其所居曰白鹿洞,宝历中,渤为江州刺史。即所隐地创台榭,以张其事。而白鹿洞遂盛闻于人矣。其后唐末兵乱。郡学校废坏,高雅之士,往往读书讲艺其中。南唐升元中,始建为学。置田聚徒,以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洞主,名曰庐山国学。四方之士受业而归,出为世用,名绩彰显,甚众矣。宋初因置为书院,益拓而大之。与睢阳、石鼓、岳麓三书院并名于天下。当时学徒常数十百人。太平兴国丁丑,从知江州周述,请赐国子监印本九经,驿送至洞。后又官其洞主明起为褒信县簿,岁壬午,始置南康军并学,而洞乃属南康。咸平壬寅,犹诏有司修缮然。自有南康学,而洞事浸浸坠矣。祥符初,直史馆孙冕以年老乞致仕,愿得白鹿洞故址归老。诏许之,归未至洞而卒。祥符中冕子比部郎中琛,即洞旁筑室十数楹。榜曰白鹿洞书堂,俾子弟讲习,四方有来学者,辄饩食之。以此著闻于时,当涂郭祥正为记。勒石其后,兵乱室焚。记石徙天庆观,其后天庆观亦焚,记石遂燬不存。淳熙己亥,朱晦翁来守南康,甫至即檄教授,杨大法司户毛某看详,既又躬至鹿洞,周览之,悉得其可修举状,因具上尚书省,言鹿洞乃昔贤嘉遁之地,先朝尝即以养士德,意甚厚,而一废遂不复振,为吏者不得不任其责。且所建立,仅小屋十数楹,才足不泯没,计亦不至劳费,请检会。太平兴国中,节奉指挥送本军为法守,不使至湮没,其后又劄上尚书并丞相言,愿得比祠官,例为白鹿洞主,假之稍廪,使得终。与诸生讲习其中,犹愈于崇奉别教。香火无事而食也。其后,又具疏请依岳麓书院例,赐白鹿洞书院额,并给赐高宗御书石经,及九经疏、论语、孟子等书皆格不行。当是时,朝野哅哅,传以为怪。其后晦翁迁浙东提举,入奏,对延和殿,具言白鹿洞书院。太宗、真宗造士之意甚深,非下吏浅识所可窥测,今老佛之宫布满天下,大都逾百小邑,亦不下数十。而公私增益,势犹未已,至于学校,则一郡、一邑仅置一区,附郭之县又不复有,盛衰多寡相悬如此。有司者不此之正,而反疑臣之请,何也。夫无御额赐书,为流俗所轻,废坏无日。非陛下所以丕扬前烈,嘉惠斯文之盛心也。臣谨昧死请于是,孝宗始允可之。元末兵废,明正统中,南康守翟溥福乃始得其遗址于榛莽中,而振起之。书院由是复兴,其后御史陈铨、提学佥事李龄、副事苏葵、邵宝、蔡清、李梦阳,知府刘定昌、袁懋贞、王养正、徐士仪相继修。于是书院常新,书院有礼圣殿、明伦堂、宗儒祠、先贤祠、忠节祠、文会堂、朋来亭、白鹿洞,劖石先贤书院,白鹿胜洞在洞侧,洞上有思贤台,又白鹿洞天四大字,何迁书,诸刻甚富,不繁录。
有水自凌云峰来,径书院东流出峡,为贯道溪。书院之西有钓台,石钓台亭,又西有漱石,书院之前有卓尔山,其巅有高美亭,其西有大意亭,西南有鹿眠场,东有洗心桥,又东有勘书台,独对亭。又上有好我亭,台西有圣泽泉,台东有小三峡。峡口有枕流桥,桥北有回流山,山巅有六合亭,山东有流芳桥,又东有溪口桥。益东五里所,有白鹿源、观音桥,桥北有石华表,其廪士有洞田,散在星子及他县,凡二十七顷六十八亩有奇。
白鹿洞有七姑庙、烈女庙。《山疏》云:七姑者,李渤之女也。盖烈而死,乡人以庙祀之。洞之东北三里许,有巨石整削者,名圣寿无疆石。《山疏》云:石在华严寺侧,即华盖石,周濂溪有题咏。石劖朱文公风雩二大字。《旧志》云:五老峰下有石劖,宋周惇颐撰《圣寿无疆颂》。华盖石正当五老峰面,其石高丈馀,上可坐百人。
圣寿无疆石北去数武,有刘轲精舍。《山疏》云:精舍即轲为僧时建,久废。其基亦不知所在。按《摭言》:轲为僧时,尝葬遗骸,其夜梦一书生来谢,与之三鸡卵。轲嚼一而吞二,后遂精儒术,与吴武陵并以史才直史馆,韩愈欲为之赞,会贬去,不杲。按刘轲上座主书云:轲本沛上耕人,代儒业为农人家。天宝末,流离于边徙贯南,鄙边之人,嗜习玩味,异于沛,然亦未尝废耕舍学。与边俗齿,且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故处边如沛。贞元中,轲仅能执经从师。元和初,方结庐于庐山之阳。日有芟夷畚筑之役,虽震风凌雨,亦不废。力大耨,或农圃馀隙,积书窗下,日与古人磨砻潜心,岁月悠久,寖成书癖。
圣寿无疆石左腋,有溪,与幡竿源合,径白鹿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