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二十五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二十五卷目录

 天台山部艺文三〈诗〉
  登天台山篇       梁李巨仁
  送司马道士归天台     唐元宗
  送司马道士游天台     宋之问
  寄天台司马道士       前人
  前题            张说
  山居洗心        司马承祯
  越中逢天合太乙子     孟浩然
  舟中晓望天台        前人
  寻天台山          前人
  天台晓望          李白
  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     前人
  送杨道士往天台      张九龄
  送司马承祯归天台      李峤
  寄天台司马先生       崔湜
  龙窟泛舟寄天台学道者    常建
  石桥           皇甫曾
  忆天台山         刘禹锡
  桃源洞二首         元稹
  早发天台          许浑
  发灵溪馆          前人
  宿东横山          前人
  题赤城中岩寺        前人
  游天台           张祜
  送苏倩游天台       张子容
  送僧归天台         贾岛
  华顶           僧灵彻
  天台道中         宋夏竦
  琼台西路         高似孙
  天台思古          赵湘
  天台道中          洪适
  石梁            前人
  赠杜介游赤城        苏轼
  石桥           王十朋
  桃源            前人
  石梁           王亚夫
  前题           叶清臣
  前题           宋之瑞
  前题           赵清源
  秋日梦登天台山绝顶    明潘祯
  天台怀古         胡缵宗
  过天台           黄约
  石桥            杨泽
  憩天台山寺        黄孔昭
  题画天台景         范吉
  赤城避暑          许爵
  石桥            许载
  题石桥          彭梦祖
  石梁观瀑          杨鹤
  自石梁东上华顶歌     洪若皋
  游桃源          王士性
  同休远文心上人度石梁   王立程
  石梁观瀑         何纮度
 天台山部纪事
 天台山部杂录
 天台山部外编

山川典第一百二十五卷

天台山部艺文三〈诗〉

登天台山篇       梁李巨仁

天台称地镇千仞,上凌霄云开金阙。迥雾暗石梁遥翠,微横鸟道珠涧入。星桥风急青溪晚,霞起赤城朝寓目。幽栖地驾言逸绮,季避世桃源士忘。情漆园吏抽簪傲,九辟脱屣轻千驷。沉冥负俗心潇洒,凌云意苍苍耸极。天伏眺尽山川叠,峰如积浪分崖若。断烟浅深闻过渡,轻重听飞泉采药。逢三岛寻真值九,仙藏书凡几代看。博已经年逝将追,羽客千载一来旋。

送司马道士归天台     唐元宗

紫府求贤士,青溪祖逸人。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间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林泉先适性,芝桂欲调神。地道踰稽岭,天台接海濒。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

送司马道士游天台     宋之问

羽客笙歌此地违,离筵数处白云飞。蓬莱阙下长相忆,桐柏山头去不归。

寄天台司马道士       前人

卧来生白发,览镜忽成丝。远愧餐霞子,童颜且自持。旧游惜疏旷,微尚日磷缁。不寄西山药,何由东海期。

《前题》张说

世上求真客,天台去不还。传闻有仙药,梦寐在兹山。朱阙青霞断,瑶台紫月閒。何时枉飞鹤,笙吹接人间。

山居洗心        司马承祯

不践名利道,始觉尘土腥。不味稻粱食,始觉神骨清。罗浮奔走外,日月无晦明。山瘦松亦劲,鹤老飞更轻。逍遥此中客,翠发皆长青。草木多古色,鸡犬无新声。若有出俗志,不贪英雄名。傲然脱冠绶,改换人间情。去矣丹霄上,向晚云冥冥。
越中逢天台太乙子     孟浩然
仙穴逢羽人,停舻向前拜。问余涉风水,何处远行迈。登陆寻天台,顺流下吴会。兹山夙所尚,安得问灵怪。上逼青天高,俯临沧海大。鸡鸣见日出,常觌仙人旆。往来赤城中,逍遥白云外。莓苔异人间,瀑布当空界。福庭长自然,华顶旧称最。永此从之游,何当济所届。

舟中晓望天台        前人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任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寻天台山          前人

吾爱太乙子,餐霞卧赤城。欲寻华顶去,不惮恶荣名。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

天台晓望          李白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凭高一登览,直下见溟渤。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风涛常汹涌,神怪何噏忽。怡情观斯境,好道心不歇。攀条摘珠实,服药鍊真骨。安得生羽毛,千秋卧蓬阙。

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     前人

楚臣伤江枫,谢客拾海月。怀沙去潇湘,挂席汎溟渤。蹇予访前迹,独往造穷发。古人不可攀,去若浮云没。愿言弄倒景,从此鍊真骨。华顶窥绝溟,蓬壶望超忽。不知青春度,但见绿芳歇。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

送杨道士往天台      张九龄

鬼谷还成道,天台去学仙。行应松子化,留与世人传。此地烟波远,何时羽驾旋?当须一把袂,城郭共依然。

送司马承祯归天台      李峤

蓬阁桃源两处分,人间海上不相闻。一朝琴里悲黄鹤,何日山头望白云。

寄天台司马先生       崔湜

闻有三元客,祈仙九转成。人间白云返,天上赤龙迎。尚惜金芝晚,仍攀琪树荣。何年缑岭上,一谢洛阳城。

龙窟泛舟寄天台学道者    常建

夕翠映山深,馀辉在龙窟。扁舟沧浪意,澹澹花影没。西浮入天邑,南望对云阙。因忆莓苔峰,初阳濯元发。泉萝两幽映,松鹤闻清越。碧海莹子神,玉膏泽人骨。忽然为枯木,微兴遂如兀。应寂中有天,明心外无物。环回从所没,夜静犹不歇。

石桥           皇甫曾

石梁人不到,独往更迢迢。乞食山家少,寻钟野寺遥。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秋夜闻清梵,馀音逐海潮。

忆天台山         刘禹锡

常忆游灵境,道人情不低。岩房容偃息,天路许相携。霞散曙峰外,虹生凉瀑西。何当谢尘役,重去听猿啼。

桃源洞二首         元稹

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
其二

仙洞千年一度开,等閒偷入又偷回。桃花飞尽秋风起,何处消沉去不来。

早发天台          许浑

来往天台天姥间,欲求真诀驻衰颜。星河半落岩前寺,云雾初开岭上关。丹壑树多风浩浩,碧溪苔浅水潺潺。可知刘阮逢人处,行尽深山又是山。

发灵溪馆          前人

山多水不穷,一叶似渔翁。鸟浴寒潭雨,猿吟暮岭风。杂英垂锦绣,众籁合丝桐。应有曹溪路,千岩万壑中。

宿东横山          前人

孤舟路渐赊,时见碧桃花。溪雨滩声急,岩花树势斜。猕猿垂弱蔓,鹳鹤宿横槎。谩向仙林宿,无人识阮家。

题赤城中岩寺        前人

苍苍松桧阴,晓日露西岑。素壁秋灯暗,红炉夜火深。厨开山鼠散,钟静陇猿吟。行役方如此,逢师懒话心。

游天台           张祜

崔嵬海西镇,灵迹传万古。群峰日来朝,累累孙侍祖。三茅即拳石,二室犹块土。旁洞窟神仙,中岩宅龙虎。名从乾取象,位与坤作辅。鸾鹤自相群,前人空若瞽。巉岩到秋碧,娲女徒巧补。视听出尘埃,处高心渐苦。才登招手石,肘底笑天姥。仰看华盖尖,赤日云上午。奔雷撼深谷,下见山脚雨。回首望四明,矗矗若城堵。昏晨邈千态,恐动非自主。控鹄大梦中,坐觉身诩诩。东溟子时月,却孕元化母。彭蠡不盈杯,浙江微辨缕。石梁屹横架,万仞千壁竖。却瞰赤城巅,势来如刀努。盘松国清道,九里天莫睹。穹崇上巑三,突屼傍耸五。空崖绝凡路,痴立麋与尘。邈峻极天门,觑海穷地户。金庭路非远,徒步欲将举。身乐道家流,敦儒者一矩。行寻白云叟,礼象登峻宇。佛窟了杉楠,仙坛半榛楛。悬崖与飞瀑,险喷难足俯。海眼三井通,羽门双阙柱。琼台下昏侧,手足前采乳。但造不死乡,前劳何足数。

送苏倩游天台       张子容

灵异寻沧海,笙歌访翠微。水鸥迎共狎,云鹤待将飞。琪树尝仙果,琼楼试羽衣。遥知神女问,独怪阮郎归。

送僧归天台         贾岛

辞秦经越国,归寺海西峰。石涧双流水,山门九里松。曾闻清禁漏,却忆赤城钟。妙字研磨讲,应齐智者踪。
华顶            灵彻
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其空。有时半不见,崔巍在云中。

天台道中         宋夏竦

驱马天台路,悠悠渐向晨。云间忽见寺,山尽偶逢人。细雨疏篁长,微烟古木春。行行逢驿道,落吹起轻尘。

琼台西路         高似孙

一夜天台雨,青鞋踏遍砂。添将清爆水,湿尽碧桃花。涉涧锄山朮,和云嚼野茶。纵无仙骨分,不敢更思家。

天台思古          赵湘

游人行尽天台路,仙家杳杳知何处。惟有山前一派溪,落花依旧留春暮。

天台道中          洪适

滩声因雨急,山势向云斜。橘绿谁能画,枫丹近似花。春锄怀浅水,郭索上寒沙。渐听鸣梭近,林中三数家。

石梁            前人

悬磴跨幽崖,奔流漱深壑。宛然卧苍龙,天巧谢深凿。万木斩前山,笙竽真籁作。长啸斥猩猿,高巢布鸟鹊。莓苔助危梁,下瞰胆欲落。横前阻翠屏,峭立旁如削。于此判尘凡,咫尺遂绵邈。飞锡凌空虚,楼台夜林薄。宝辉觌华镫,金翰过神雀。二年佐铜虎,渠能解羁络。来烹紫云腴,寒瓯散葩萼。奇事订前闻,诗成谢层阁。

赠杜介游赤城        苏轼

我梦游天台,横空石桥小。松风吹茵露,翠湿香袅袅。应真飞锡过,绝涧度云鸟。举意欲从之,翛然已松杪。微言灿珠玉,未说意先了。觉来如堕空,耿耿窗户晓。群生陷迷网,独达从古少。杜叟子何人,长啸万物表。妻子空四壁,振策念轻矫。遂为赤城游,飞步陵缥缈。问禅不归舍,屡为瓠壶绕。何人识此志,佛眼自照燎。我梦君见之,卓尔非魔娆。仙葩发茗碗,煎刻分葵蓼。从今更不出,闭户閒騕袅。时从佛顶岩,驰下双莲沼。

石桥           王十朋

石桥未到已先知,入眼端如入梦时。僧唤我为岩首座,前身曾写石桥碑。

桃源            前人

涧水桃花路易迷,不同人世不同蹊。自从重入山中去,烟雨深深锁旧溪。

石梁           王亚夫

天巧何年路,千峰乱入云。瀑飞双涧合,崖断一桥分。树色春犹冻,猿声夜或闻。灵踪如可见,煮茗共炉薰。

《前题》叶清臣

一径凉飙响万松,青霞紫雾秘炉峰。寒生别洞前溪雨,声到诸天午夜钟。仙境月高犹驾鹤,阴潭云起旧降龙。出尘境界无多地,已上金庭第七重。

《前题》宋之瑞

石梁横亘不知春,阅尽幢幢几许人。正使更无蒸饼碍,可能前路绝荆榛。

《前题》赵清源

何处觅灵踪,天台第一峰。云深惟见寺,夜静忽闻钟。卓锡随飞鹤,谈元起蛰龙。石桥如有约,跨月坐从容。

秋日梦登天台山绝顶    明潘祯

华峰四万八千丈,鹤背秋风梦一登。坐使群山卧平地,笑看杯水泻东溟。此心本是同寥廓,大块真能载我形。拟过赤城寻隐处,倚霞结构老吾生。

天台怀古         胡缵宗

悬崖挂石梁,缥缈隔仙子。不见采药人,桃花自流水。

过天台           黄约

杖策天台路,松杉万壑阴。仙人不可见,花落正春深。

石桥            杨泽

乘兴探奇到石桥,古碑拂藓认先朝。八峰罗拥晴虹卧,双涧飞流冻雪飘。方广寺钟闻缥缈,昙花亭路望岧峣。振衣便觉轻尘世,直上洞天不惮遥。

憩天台山寺        黄孔昭

偶憩招提境,行穿松柏林。钟声出树远,塔影到池深。扫叶移僧石,听猿坐竹阴。回头无限意,索寞向谁吟。

题画天台景         范吉

万丈华峰倚碧空,松篁台殿白云封。石梁咫尺桃源洞,游遍名山兴未穷。

赤城避暑          许爵

海上仙人宅,重重幔彩霞。绛宫迷草树,丹灶护龙蛇。寒溜通云窦,晴空散雨花。石床无些暑,清梦绕天涯。

石桥            许载

笑指千山小,吟穿一径微。野花迎画戟,岚翠湿绯衣。桥险无人渡,林深有路归。去寻方广寺,次第问元机。

题石桥          彭梦祖

石磴盘空别岛开,深林苍翠拂衣来。昙花映日千峰绕,飞瀑凌风万壑哀。野寺无人猿自啸,危梁骇客鹤频回。桃源洞杳知何处,翠髻云房亦浪猜。

石梁观瀑          杨鹤

千尺鼍梁喷水轮,水光如练复如银。金绳放溜苍龙峡,雪浪翻车白马津。鬼斧斲云开磴道,山精肃树泣波旬。应真五百降魔出,夜夜莲花现法身。

自石梁东上华顶歌     洪若皋

涛声震荡白日杳,阴气溟濛风悄悄。携杖探幽过桥东,蛇盘鸟道山路小。危峰剑戟两边来,急水中流一涧开。沓石横矶兀相倚,奔腾澎湃撼怒雷。幽潭旁窟深百丈,狂松怪木杂苍莽。霹雳崩摧水轰轰,熊咆龙吟泣魍魉。神光灵谲悸心魂,昏迷浩荡失乾坤。攀萝穿险磈礧偃,奇形诡状虎兕蹲。十里岧峣百里迥,遥遥渐望莲峰顶。白云黮霮连青天,一岭一峰峰愈挺。梯岩踏磴步步登,回首千山万马腾。长鼍巨鳌驾叠浪,海阔天空积万层。草树茫茫烟无数,足底飘飘起云雾。远壑遥岑青冥端,惝恍灵踪隐凝冱。蹑屐直到峰上头,莲花莲叶满眼愁。霞光飙爽天咫尺,星长历历手可扐。宛委峰头日西昃,沧海东流何讯亟。人生百年在顷刻,呼智公招太白。羽旗鸾车远难即,安得乘天长羽翼。四顾茫茫暮云色,洞天福地谁测识,万古高山无终极。

游桃源          王士性

刘阮相将出洞天,洞门转盼埋苍烟。花开花落谁为主,寥落壶天几岁年。我亦天台采芝客,来往青山访陈迹。万树夭桃隔䌽霞,髣髴仙娥落空碧。记得迷津采药郎,桃花流水偶相望。隐隐胡麻来石髓,双双玉女下天香。云鬟翠黛流苏帐,伉俪不殊人世状。仙家鸡犬日日增,七日沧桑何漭荡。尘心忽自忆人间,一别仙源遂不还。白日苍苍翳旧路,琼楼玉宇掩重关。狐兔为家莽荆棘,烟雾茫茫招不得。凿石诛茆发隐沦,我与山川生气色。古陌无津不计春,敢希邂逅望仙尘。但将指点渔郎道,勿被桃源解笑人。

同休远文心上人度石梁   王立程

平生惬幽赏,山水有馀癖。跻攀陟穹崖,杖屦迷昕夕。遥爱万峰攒,悠然暮云白。一径转松萝,萦回盘蹬窄。怪石驾飞梁,横空巨灵劈。瀑布自天来,波涛翻四壁。喷沫建瓴下,悬崖几千尺。足底走轰雷,崩腾疑地坼。中有一线通,莓苔覆其脊。猿鸟不敢窥,狡兔犹辟易。时与山僧来,踌躇中复却。观止即康庄,虔心轻一掷。举足已忘身,生死不容隙。嗜专遂忘险,陡然任所适。阔步神飞扬,往来凭两屐。观者色沮丧,相顾徒咋唶。亲朋四五人,惊定还慰责。千金戒垂堂,发肤宁不惜。吁嗟谢世情,嵚巇羊肠迫。浮沉投网罗,安危何所择。为我解天韬,逍遥舒六翮。遗生等鸿毛,胡为效臧获。

石梁观瀑         何纮度

灵虹渴饮跨丹丘,玉馆金庭异迹留。地转星河能不夜,天开霜雪欲长秋。半空花散三千界,一片琼飞十二楼。挥手风尘邈城市,人间何处更沧洲。

天台山部纪事

《天台县志》:南齐顾欢,字景怡,盐官人。年二十隐居天台山,开馆受徒。台人病疫,欢曰:汝家有书否。答曰:止有《孝经》三章。欢曰:此益善,可取仲尼章置枕上。如其言,果瘥。人问其故,曰:善禳恶,正胜邪,此所以瘥。高帝累诏,不起,终于台。
梁庾肩吾,字子真,新野人。隐天台,故。其子信所著《哀江南赋》题曰:少微真人,天台逸民。
陈僧智顗,颍川人,陈姓,字德安。太建七年,至天台山,卜居佛垄。后宣帝创修禅寺,割始丰县租以充其粟。至隋炀帝时,请授戒,号智者大师,居天台山二十二年,建道场十二所。国清,其一也。又按《旧图经》:师年十岁,誓佛前愿,荷正法,游佛垄,感定光之梦,即建寺。后寂灭,其徒舆葬佛垄。尝著《正观》十卷,缁流宗为天台教。
僧灌顶,章安人,吴姓,字法云。聆智顗所说法,了无遗忘。尝入都讲演义疏,晋王遣使送之,还山,为造国清寺。《高僧传》:僧普明,会稽人,朱姓,初止国清寺半岩,难于得水。一日,以杖叩石,泉涌出,今锡杖泉是也。
《隋书·徐则传》:则,东海剡人也。幼沈静,寡嗜欲,受业于周弘正,善精于议论,声擅都邑。则叹曰:名者,实之宾。吾其为宾乎。遂怀栖隐之操。杖策入缙云山,后学数百人,苦请教授,则谢而遣之。不娶妻,常服巾褐。陈大建时,应召来,憩于至真观。期月又辞,入天台山,因绝榖养性,所资惟松水而已。虽隆冬冱寒,不服绵絮。太傅徐陵,为之刊石立颂。
《天台县志》:司马承祯,字子微,洛州温人也。居天台山,曾至洞霄宫事潘体元,传辟谷导引术,无不通。后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维、孟浩然、王适、毕构、李白、贺知章为方外十友。睿宗召之,延问其术。对曰: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夫心目所知见,每损之,尚不能已,况攻乎异端,而增知虑哉。帝曰:治身则尔,治国奈何。对曰:国犹身也。故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则天下治矣。帝嗟叹久之。乞还山,赐宝琴霞帔,公卿赋诗送之,时卢藏用隐终南山,后登朝见祯将还,指终南山曰:此中有大佳处,何必天台。对曰:以仆观之,仕宦之捷径耳。藏用有惭色。《唐书·隐逸传》:吴筠,华阴人,字正节。天宝初,游天台,观沧海,与名士相娱乐。文辞传京师,元宗召见,献《元纲论》
《天台县志》:甘泉先生,不知何许人,隐华顶峰,频诏不起。开元十八年,明皇遣官于王屋山,置台观以居之。《唐高道传》:田虚应;齐人,字良逸。得大洞法,每水旱请祷,敝衣岸帻而坐,应不旋踵。元和中,入天台,屡诏不起。
冯惟良,相州人,字云翼,修道衡岳,元和中入天台,廉使元稹尝造请,问方外事。后以三洞法行于江表,宪宗屡诏不起。
陈寡言,越人,字太初。隐玉霄峰,号曰华琳。尝以诗咏自娱。将尸解,谓徒刘介曰:当盛我以布囊,置室中,勿木为也。
《天台县志》:徐灵府,钱塘人,号默希子,居天台云盖峰石室中,以修炼自乐。会昌初,频诏,不起,绝粒十馀年,凝实而化。尝著《天台山小录》《山洞要略》《寒山子集序》《真经》十二篇。
项斯,字子迁,江东人。会昌中进士,为丹徒尉,工于诗。杨敬之雅爱之,赠诗云: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胜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后游天台,因寓焉。
曹唐,字尧宾,尝寓天台山,以能诗名于时,后为荆湘从事。
周朴,福州人,寓天台山。时黄巢乱,欲用之,不屈而死。《续仙传》:许碏,高阳人,少为进士,累举不第。晚学道于王屋山,周游五岳,自荆湘抵天台。
《仙传拾遗》:夏侯隐,不知何许人。大中末,游天台,独止一室,或露宿草树间,每登山渡水,则闭目而睡,比至则觉。人呼睡仙。
《李畹该闻录》:杜光庭,字圣宾,括苍人,号东瀛子,为时巨儒。尝居天台山,至懿宗朝,与郑云叟赋万言,不第,遂入道。初从僖宗入蜀,有文集百卷,终上都大清宫内供奉。
《旧图经》:刘处静,自号天台山耕人。会昌中,与叶藏质、应夷节为林泉友。
《天台县志》:僧丰干,居天台国清寺,形貌寝恶,被发布裘,或时唱歌。人问之,第云:随我骑虎游松门。与寒山、拾得相亲,三人每邂逅,则长吟大笑,人莫测也。后太守闾丘引,尝问丰干曰:天台有何圣贤。答云:国清有寒山、拾得,状貌类风狂,歌笑不常,盖普贤、文殊后身也。公至,宜谒之。至,则二人方据火谈笑,闾丘遽作礼,二人云:丰干饶舌耶。遂摇手出门而去。丰干后于天台示寂。
《传灯录》:寒山子,本无氏族,以其于寒石山中居止得名。容貌枯悴,布襦零落,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时来国清寺就拾得,取众僧残食、菜滓食之,或廊下随行,或时叫噪,望空谩骂。寺僧以杖逼逐,翻身抚掌,大笑而去。虽出言如狂,而有意趣。尝得诗辄题石间,好事者随录之,得三百馀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警励流俗,徐灵府序而传之,终隐寒山石中。拾得,不言名氏,因丰干于山中经行,至赤城道,数闻儿啼声,遂寻见一子,可数岁,因名拾得。在国清厨内涤器,常日斋毕,澄滤食滓,以筒盛之。寒山来,即负之去。后隐祥云峰,时僧道翘纂寒山诗,以拾得偈附焉。沩山佑禅师,初作沙弥,自福唐至国清受戒时,寒山、拾得扫松迎迓。临行,寒山送之云:遇潭即止。后于洪州泐潭山得道。
《天台县志》:僧遗则,京兆人,长孙,其姓也。隐瀑布之西岩。元和中,法席渐盛,自名其岩为佛窟,居四十年而终。僧普岸,汉东人,姓蔡。太和初,止水硙西峰。翌日,有虎引至中田,遂创平田禅院,今万年寺是也。
僧幼璋,夏侯,其姓也。游天台山创福田院,今慧峰是也。中和四年,人死于饥,璋聚骸以葬,钱武肃王尝梦一僧,仪貌甚伟,寤求不获,后图形至天台山,得之,乃璋也。赐号至德大师。
宋许仁,字性初,山东钜野人。从杨龟山游,建炎初,以右朝请大夫集英殿修撰,知临安府,疏劾黄潜善、汪伯彦,直道不容于朝,因偕修武郎赵士伫游台山,卜居于邑之墨湖。建思敬堂,金波亭,所著有《灵溪新纪编》及奏疏若干卷。
范宗尹,襄阳人,高宗时,累官右仆射,出知温州,退居天台山。
季思可,龙泉人,宝佑四年进士。权贵忌之,退居天台山,作书堂于雷马山。
张无梦,凤翔人,字灵隐,号鸿濛子。游天台山,庐于琼台。真宗召问令讲《易》,即说谦卦,曰:方大有之时,宜守以谦。上喜,除著作佐郎,不受。复召讲《还元篇》,答曰:国犹身也,心无为则气和,气和则万宝结。有为则气乱,气乱则英华散,此还元大旨也。赐处士先生号,亦不受。上以长歌赠行,朝士咸赋诗送之。
杜本,字伯,原隐居天台山,学者称为清碧先生。至正三年,丞相脱脱以隐士荐召,为国史编修,称疾固辞。致书丞相,略云:以万事合为一理,以万民合为一心,以千载合为一日,以四海合为一家。则可言制礼作乐,而跻五帝三王之盛矣。
潘和道,天台之桥亭人,性颖悟行,刚直恣意,吟咏有少陵风。喜谈兵事,刘诚意过天台,邀论相合,曰:方今必有真主,浑一天下,壶浆之迎,不在兹欤。潘曰:唐虞之世,下有巢由,富贵非所期也。刘力劝之仕,犹豫久之,曰:仆勇劣鹰扬,忠让叩马,不过为顽民归计耳。遂隐于华顶,筑云山一览亭,自号竹坡隐者。

天台山部杂录

《异苑》:会稽之天台山,虽非遐远,自非忽生,忘形则不能跻也。赤城阻其径瀑布激其冲,石有莓苔之险,渊有不测之深。
《居易录》:天台山慧明寺,有陈智者大师手书《陀罗尼经》四卷,前三卷内有缺。宋僧元通仿大师书补完之。别书后一卷,以备亡失。明嘉靖中,有谭守取去大师手书一卷,今存者,皆元通书。吴江潘简次耕游天台,见之,云:第四卷笔法精劲,神采奕奕,知谭所取,乃元通书耳。大师手迹故在也。
潘次耕云:从天封上华顶,惟善兴寺,有众三十,号丛林,然亦编茅代瓦,其馀小茅蓬散处,岩谷中单栖偶隐一瓢一衲,斋钵不继,而岩阿涧曲閒,值团瓢独木为桥,老树缚屋,落花不扫,经声朗朗为圣,为凡,不可知也。予谓风穴沼禅师单丁七年日乞村落,夜然松脂倚遇禅师,住法昌无僧徒开炉日,挝鼓上堂为泥塑十八罗汉,说法偈云:法昌,今日开炉,行脚僧无一个,只有十八高贤,缄口。围炉打坐,诸方传之固知真善,知识未必开。堂领众千百为群,如吴越间习气也。寒山子有二,皆载天台山志,其一即寒山拾得文殊化身,其一道士李褐遇,贫士去数日复乘白马来,谓褐曰:颇知寒山子乎,即吾是也。
王立程《天台山记》:天台山,去郡治一百五十里,《志》称华顶高万八千丈,复嶂重列,如张帆翠涛中。上参台宿,故名如桐柏、赤城,皆即所向而分氏之尔。愬皋祖,起自大盆,游天姥,开峡支甚繁,东为天封寺,一名灵墟突峰,曰摘星分二,干一至缑城,勾章诸山,届海一于覆盆,山迤入大固毓临海,郡西为万年寺,亘通元峰为韶国师道场,南支繇葛阆峰始结,国清寺演为桐柏,其左骈化佛垄,孕天台,县从县北陟二里,名万松径,尚颜左壁彷佛闻涛声,旁植二浮屠,高数丈,衣萝薜如绣,柱此造国清初门也。抵狭口复列石幢二镌金刚,密迹为解脱门,前屹立一峰,如覆釜名孤屿。隐隐见虬松,载道稍入,临万工池,池上标七佛塔,汇双涧水,东麓涌大,浮屠影挂霄汉为寺之大观。每偕冲公坐回澜桥,溪声云涛如凌空天乐。入三门班菩提树数本由雨花亭登大雄殿,辉煌夺目,环以五峰双涧粼粼巉巉,怪石中嵌九节,菖蒲可采为饵。殿左耸,危楼贮。今上所为,御函金诰洎紫袈裟,即冲公奏颁者。右配普门殿,殿后无畏法堂,家比部公,讳士崧新之堂。左石窦为飞锡泉,色如乳,右曹源为宋谯国曹勋书铭,东南隅三隐堂为三圣藏修处。茂树修阴如在祗陀林矣。华顶矗万山门独表于诸峰他山,如莲花瓣附之。亦云上应华盖当云敛空霁,晨起看旭日于溟渤中,忽涌金丸大可十馀顷,西顾钱塘微茫一线四隅,集乱石如卵塔,昔智顗禅师入定。天魔以业力运巨石恐之,竟不能动。咸稽首退,今称降魔塔。一泉极甘洌,名卓锡,甚寒多岚雾,或云涛陡作千岩万壑化为兜罗锦界,稍下为右军墨池,旧有太白读书堂,隤败家中丞公新以居僧。再下为华顶寺大雄殿,洎廊庑皆茅蔽,用陶则冰脆之。前有池,辄产异花。人鲜识者。宋无见禅师就涧筑放生池,亢霖无涸溢。池鱼闻木鱼声,即仰受饲。南转为天柱峰,乃永明寿禅师习静处。下岭则天封寺,有十六尊者像,神气如生。寺前多巨桧,年来为俗吏斩之,以偿逋税。国清万年以圣藏仅免,东征加饷,惟阐法罹殃殊惨未几,吏为神殛可鉴也。
石梁,去县治五十里,应真五百所栖也。山自华顶至莲花峰瓜分为三。中支先止为上方广南,舒象鼻植昙华亭,北状狮蹲石梁亘之,一水从莲花峰界上方广之前,一由香炉峰出,方广之后去桥数十步,合游梁下,即化为白虹千寻,飞流出剡。僧指梁下为龙窟,余并坐下,方广仰视石梁,倚天松翠萝阴,渐入几案,飞鸟依人,幽香填壑。僧徒伛偻,扶杖戴笠,戢戢渡石桥状,虽僧繇不能曲尽其妙,崇冈峻岭朝岚夕晖星螺玉蚬翔为奇峰,伏为邃谷,婉委两山中而一亭翔于峭壁之末,荡云摩汉铃铎,自奏天花飘落帘笼间,非复人世矣。
断桥,由石梁左涧,渡双溪矼,沿涧行数里,涧石平铺如砌,苍松夹之,幽兰异草香风袭人。稍下,数石错列如施床,几湍流起伏慑惑观,听于喁似人语。曲折若羊肠,涨时枉道方可渡,而两岩相距不接者数尺。望之如阙,因名断桥。桥下巨石纵横,可数百尺。叠级为三,各有穴,莹润天成,极深无际。从上泓旁泐一线溢于中坎下洼方,池开广半亩,乃尽三级。相传神龙都之頫窥,则足心酸涩,左小涧长丈许为龙孙炙鳞处。俗呼龙拖石,池下为珠帘,水沿崖石溜激飞跃如云飘空中,崖半迸珠万斛,晴雪溅人,沁心寒骨,帘下一石如掌,可跏趺二十人,逶迤入慈圣寺,渐界南明之沃洲矣。
桃源洞,在护国寺东北二里许,斜行山谷,榛莽充塞,沿涧绣壁岝崿,绿波涟漪,如锵环佩,即汉永平中刘晨阮肇遇仙处。涧之东坞,有桃数畦。春时,花光射日,红雨点缀芳草,如踏锦裀。坞以北,行里许,攒峰回拥,如堂皇扃户,行迹杳然。游人附杖从之,及水穷道尽,一潭清激,可鉴毛发。中有洞泉,通山底,是为金桥潭。宋景祐中,僧明照见金桥跨水,如睹永平故事,即此潭也。潭之南浒有磐石三,仅出水四寸,可坐挹流。杯俯而啜之,如在几案。元祐间,郑至道结亭其上,榜曰浮杯,而记之,即其趾也。据石仰望三峰,尽如罨画,惟东峰特秀如绾髻,名双女峰。或谓双鬟戏水,非其精灵所化耶。少顷白云随杖笑语,应谷翛然发天际,真人想家中丞公于离别,岩下构亭榜曰俪仙,盖纪刘阮事,有诗载集中峰,左循麓至紫凝山,有瀑布悬流千尺,则陆羽所品第十七泉也。
赤城山,出国清寺,循灵芝峰西转,仅三里馀,林阴披拂,若穿云嶂,抵曹庄,望中岩寺,霞彩閒微露金屋。晋义熙初,僧昙猷开创岩,极深广,居之。可忘寒暑,由中岩右转蹑石、磴里许,为玉京洞。岩溜不辍,晴空飞霰如淡云薄雾。洞前蔽修竹磬声,隐隐度林杪。《仙史》载茅司命所治第六洞天也。洞右有岩,曰结集、曰释签,乃隋僧灌顶湛然释教观处。越人许阳常修真于此。又西为洗肠井,昔昙猷礼石桥应真怪其腹中韭气,猷出肠洗之,至今韭尚丛生焉。绝顶表以浮屠,即兴公所称,霞起建标处。山趾为清溪汇大盘,国清桃源三水跨石桥,长数百武。东汰十里馀,数石劖削刺,中流不利舟楫。土人谓大小恶,即李白所称恶溪溪由灵江入海。
万年寺,出国清东转,沿涧水数里,为龙潭崖。水底隐隐见石窟,广数丈,贯索垂石,未竟其奥,再上金地岭,入大慈寺,即顗师所建修禅院。两厄火龙,馀败屋残。僧又蹇于东征额外之饷,废可立待也。其后即大师塔院,稍下为高明寺,今讲师灯公振其废,再上为寒风阙,山顶栖毒龙,故风雨特甚。又十里为罗汉岭,云应真炙日游行于兹。下岭五里许,即缨络葳蕤,涛声振壑,列古桧千馀干,大数围,掩映云日,八峰双涧环卫左右,山门构丛桧,中殿后为法堂,奉慈圣所赐全藏庄严,倍他刹,蕴空禅师开饭僧堂,而秀公继壮之,土僧戴发事耕樵,尤可笑也。
桐柏观,居华顶迤西,由白沙出寒峰口,历鸟道十里馀,牵萝下白公界,若霣虚然。稍近洞天,两石对峙,启玉霄宫,今废。而香茅犹生,直抵方瀛即徐灵府修真处。缘涧行自地距洞门数十里,始至观西。壁耸立如堑,中有瀑水飞流,四时岩浩垂若天绅,实为葛洪司马子微遗迹,而云坛寂寞,惟山翠沾衣,怅惘殊极。有二石像,叩之铜鸣。黄冠指为夷齐像,余谓二贤未东,恐后人讳刘阮而袭其名耳。越西北二里许,经龙潭仰望琼台,双阙皆峭壁万仞,突起大壑之心参云摩霄,真奇观也。再出即慈云忏主道场,今讲师惺公居之,经年不闻足音,其幽僻尤为耽隐者所慕。
《天台县志》:天台山,在县北三里,自神迹石起。按陶弘景《真诰》云: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十道志》谓之顶戴三辰,或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曰:天台。顾野王《舆地志》云:天台山,一名桐柏,众岳之最秀者也。《徐灵府记》云:天台山与桐柏接而少异。《神邕山图》又采浮屠氏说,以为阎浮震旦国极东处。或又号灵越,孙绰赋所谓托灵越以正基是也。按诸书名称不同,惟天台乃其正号,馀亦各有所据,独上应台宿之语,虽本道书,邈不可考尔。
天台山者,山之总名也。自神迹石起桐柏赤城瀑布佛垄香炉华顶东苍皆是支遁。《天台山铭序》云:往天台当由赤城为道,而《神邕山图》亦以赤城为南门,石城为西门,《徐灵府小录》又以剡县金庭观为北门,盖皆指山之所至言之。蜀樊建《天台山行记》云:自桐柏至华顶台山,八重,盖其延袤有如此者。近卢守仁修《台州郡志》,力辨天台山,专指《华顶志》,未成书,其说特见于《赤城集》。而藏教所载《罗汉灵迹记》有云:赤城岩与天台瀑布、灵溪、四明相连,而天台悬崖峻特,峰顶切天下有石桥跨涧,则又以石桥为天台。晋束晰《启蒙记》云:天台去人不远,路自福溪水浅,而清福溪在县北四十里,与华顶石桥相近,大抵其说各有所本,而今无所考矣。范侍郎《志要》云:华顶为台山,绝顶特秀,其原远未可穷,昔人谓发脉绍兴,故孙赋以为托灵越以正基。又谓海濒起伏三百六十馀峰,而融结于此。自此又分为五支,其最东一支为天封欢岙,诸山至邑东横山而止,稍南一支为大慈佛垄萦纡至神迹石以及县治。中一支则为国清寺迤西,一支为桐柏玉霄诸山,又西一支则衍为石桥诸峰,而天台乃其总称,其说颇为近理。
《天台山赋》云:济楢溪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吕向注云:五界峻道名济,此险阻经峻道而疾行也。李善注云:五界五县之界,援《徐灵府会稽记》曰:此山旧名五县之馀地,谓馀姚、句章、鄞、剡、始宁,此说是也。然《登真隐诀》谓大小台处五县中央,又以馀姚、句章、临海、天台、剡县为五界矣。
孙赋又云: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盖言天台山据越地之灵,以正基址尔。非专以灵越为天台山也。江总《修心赋》曰:喜南斗之分次,肇东越之灵秘,又晏元《献石氏山斋诗》云:书仙十阕壮儒宫,灵越山川宝势雄。以是考之,则会稽本名灵越,非止台也。陶弘景《真诰》云:越有桐柏之金庭,按《剡县金庭馆记》曰:沈约定居桐柏岭,建馆曰金庭,则是剡之金庭,亦桐柏也。天台县洞宫以桐柏名,始于唐景云二年。司马承祯所置,而宁海之西南,亦有桐柏山,连天台山,故《神邕山记》力辨云,从极东至宁海界,有桐柏山,其状高峻。《道经》云:越有金庭、桐柏,与四明、天台相连,岂其山之绵亘如此耶。
《真诰》又云: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李白《梦游天姥吟》乃云: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不知何据而云然。
《名山福地记》:玉京洞在赤城右胁,盖十八洞天之第六,周三百里。《会稽志》载:越之诸暨,亦有玉京洞,及考《徐灵府小录》云:其下别有洞台,方二百里。南驰缙云,北接四明,东距溟渤,西通剡川。其说亦诞而难信。《会稽志》载:司马悔桥,在新昌县东南四十里。旧传司马承祯被召,至此而悔,因以为名。后人重建此桥,错书悔字为晦,其义益舛。按《云笈七签》载:司马悔山在天台山北系第十六福地,李明仙人所治之处。山在天台新昌二境间,桥以山得名,非为司马承祯设也。昔人有题云:《道书》司马悔福地,在天台兹山,秀盘古亿载青崔巍。如何《越中志记》载殊,未该浪云。唐子微曾过兹桥,来奉诏,悔轻出,欲勒俗驾回观,此益见。白云先生者,晋之仙人也。《洞天福地记》云:灵墟乃白云先生隐处。世说载王右军得笔法于白云先生。又按《野史辨才》云:右军作《兰亭记》三百七十五字,始梦天台了贞传授笔诀,以永字为法,其后司马子微亦号白云子。
青溪,在县北五里,按宋谢灵运《登临海诗》云:旦发青溪阴,又唐元宗送司马承祯云:青溪祖逸人,皆作青字,俗呼为清者误。
《明一统志》载:天姥峰,在天台县西北,与天台山相对。李太白《天姥吟》云: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盖此山旧属天台,自五代间钱氏分台割剡,置新昌县,今属新昌,故不载。
黄振岭,在县东四十里,即天台山麓。与临海分界,范志作王进岭,谓宋高宗尝从此岭,进幸周氏宅,题诗于壁,云:秋入幽岩桂影团,芳心日夕照林丹。应知月窟天香种,染得朝霞下广寒。后人因以名岭,稍东十五里为王爱山,亦以高宗坐玩得名,旧志以高宗止至章安镇而回,未尝至天台。
天台古迹甚盛,旧志多逸而不载。今考《赤城志》所书有班春亭,在县治东,宣诏亭在县治西,静治堂上有标霞阁,丁大荣建,平心堂在宅堂西,薛洪建,瑞粟堂在观政堂北,旧名瑞萱,嘉泰间令丁大荣以得瑞粟一茎六穗,更是名。观政堂在县圃内,令刘孝常建,松风亭在宅堂后,有大松如偃盖,故名。后更问松台。多锦亭在县圃内,令邵继元建。此外多不胜纪,聊存其名,以备览古之万一耳。

天台山部外编

《神异经》:馀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羊,引洪至天台瀑布泉,曰:我,丹丘子也。闻子善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天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馀,不相遗也。言讫忽不见。后洪入山,果获天茗焉。《临海图经》:汉茅盈,字叔申,景帝时咸阳人。其高祖濛,字初成,秦时至华山飞升。盈年十八,诣南岳,上真西城王老君受道。道成,命为太元真人。哀帝元寿间,乘云驾龙,至大霍赤城玉洞之府。
《幽明录》: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取谷皮,迷不得返,经十馀日,粮乏食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了无登路,攀葛乃得。至啖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又出有胡麻糁。相谓曰:此之去人境不远。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至,女遂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来。晨、肇既不识之,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相见,忻喜问来何晚,即因要还家,家多瓦屋,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帏,角悬铃上金银交错,床头各十侍婢,使敕云刘阮二郎经陟山阻,向虽得琼实,犹尚虚,敝可速作食,有胡麻饭,山羊脯,甚美。食毕行酒,有群女来,各持三五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刘阮忻怖交并,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至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何复欲还耶。遂留半年,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鸣呼,更怀归甚。女无如何,遂呼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既出,亲旧零落,邑屋全异,无相识者。问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
《高道传》:吴葛元,丹阳人,字孝先,洪之从祖,尝入赤城山学道,后尸解而去,为太极左仙翁。
《搜神记》:晋袁根柏,硕剡县人,因驱羊度赤城山,忽有石门豁然,见二女方笄,遂为室家。后谢归,女以香囊遗之。根后羽化,硕年九十馀。
《葛洪神仙传》:羊愔兄忻,为台州乐安令,游阮郎亭,崖上有字,世传刘阮题愔醉亭畔,七日方醒,梦入洞遇灵英,食青灵芝,顿觉百节俱轻,自括苍至天台,一日可到,日行三四百里。
班孟,不知何许人。能飞行,或终日坐空中,与人语,或入地中,或舍墨喷纸成字,各有意义。或饮酒饵丹,年四百馀岁,童颜鹤发。后入天台,不知其终。
《集仙录》:魏华存,字贤安,司徒文康公舒之女,幼而好道,志慕神仙。年八十三,托剑化形而去。后太微黄老帝君授以玉劄金文,位为紫虚元君,使治天台。《天台县志》:东晋昙猷,燉煌人,兴宁中至天台。旧传赤城有五百大神居之,言辄降祸。猷至,遇一妪,问途,忽有负而投诸渊者,猷飞锡救之,水立涸。今乾溪是也。住赤城,方诵经,有猛兽巨蟒交见。猷不动,有神诣,猷逊谢,愿他徙。于是鼓角凌虚而去。详《罗汉圣迹记》。宋景德中,县令陈佐贤造猷像镇岩下,今不存。又按《稽古略》云:沙门竺道猷,即白道猷也。初止剡之石城山,太和二年,又移台州始丰赤城山。于武帝太元八年入寂。
《高僧传》:昙兰,青州人,支姓。日诵经三十万言。太元中,憩赤城。一日,有神,长数丈,屈膝自言,愿推室相奉。世传韦卿仙神云。
《天台县志》:唐王远知,天台道士也。其母梦灵凤,有娠。《僧宝志》曰:生子当为神仙,宗伯年七岁,目览万言。十五,入华阳,事陶贞白,善易,知人生死祸福,作《易总》十五卷。一日,雷雨云雾中,来一老人,谓之曰:汝所著书何在。上帝命吾,摄六丁雷霆追取。远知方惧。旁有青衣人,已捧书立矣。老人责曰:上方禁文,自有飞仙保卫,汝何敢辄藏缃帙。远知对曰:青丘之老传授。年二百二十六岁,后于东海,借迅风与人飞渡登州。《续仙传》:谢自然,华阳女,冠幼,入道,慕南岳魏夫人操,至天台,从司马子微学道,后白日飞升去。
《闻奇录》:徐侍郎知业,少时游天台山,歇于大树阴岩上,石磐欲陊,空中语曰:岩下有人。石屹然架树,回身乃落。
《高道传》:应夷节,汝南人,字适中。生时,母梦流星入牖。后游天台,与叶藏质、刘处静为林泉友。会昌中,于桐柏观建坛以居,年八十五岁,卒。及窆止空棺,罗隐为之赞。
《录异记》:天台僧,乾符中,自台山之东临海县界,得一洞穴,同志僧相将寻之。初一二十里路,径低狭,率多泥涂,自外稍平阔,渐有山。十里许,见市肆居人与世无异,此僧素习咽气,不觉饥渴,其同行之僧饥甚,诣食肆乞食。人或谓曰:若能忍饥渴,速还无苦,或餐啖此地之食,必难出矣。饥甚,固求食焉。食毕,相与行十馀里,路渐隘小,得一小穴而出,餐物之僧,立化为石矣。天台僧出山,逢人问其所管,已在牟平海滨矣。《北梦琐言》:光化中,有文士刘道济,止于天台山国清寺。尝梦见一女子,引生入窗下,有侧柏树葵花,遂为伉俪。后频于梦中相遇,自不晓其故。无何,于明州奉化县古寺内,见有一窗,侧柏葵花宛若梦中所游。有一客官人寄寓于此,室女有美才,贫而未聘,近中心疾,而生所遇,乃女之魂也。
《天台县志》:闾丘方远,字大方,舒州人。初学出世术,受箓于天台玉霄道士叶藏质。笃好群书,每披卷,一览不忘。自言:葛稚川、陶贞白,吾师友也。诠《太平经》十三篇。昭宗屡召不起,降诏褒异。大德六年,沐浴端坐而逝。举棺,但空衣,而尸已解矣。后人尝于仙都及庐山见之。
《总仙录》:左元泽,永嘉人。性介不随俗,居玉霄峰三年,不食不语。尝游山,经旬不返。樵者见与三虎坐。后尸解去。
《续仙传》:王可交,苏州人,尝棹舟入松江中流,见画舫,有道士七人,皆玉冠霞披。一人呼可交与,以二栗命一黄衣送上岸,且令合眼。洎开目,已失黄衣,但见峰峦中松柏参天。问之,乃天台山瀑布寺前也。自是不粒食。后挈妻子入四明山,不复出。
《总仙传》:陈世安,京兆人。好道,遇仙,白日升天,治小台山。
《巨鳌记》:有人误入嵩高山,见南东天岩下石孔中有大宫阙,自然明烛,与日月无异。有六仙人,云:此与天台通,月光童子在天台往来,此中非有道不得见。吕洞宾游天台,居福圣观,灵应事迹甚多。尝题一绝于壁云:青蛇绕地月徘徊,夜静云閒鹤未回。欲度有缘人换骨,暂留踪迹在天台。宋绍兴间,一丐者负其母歌于市,但云只两口。既久,询素丐所聚,则无是人。一日,到台州,出崇和门,至泉井岸,掷其母于水,乃一巨瓢。跨而升空,人方思两口乃吕字。
《天台县志》:沈仙翁,邕人。岁旱,谓人曰:请我以瓜酒,必雨。果如其言。子小仙翁,灵异如父,并塑于尖山庙。僧惟静,吴门人也。年十三许,入宁国寺,于天台受具戒,尝侵晨赴禅林寺晨粥,而多虎豹随到寺门。虎踞地相伺候,静出复随,迟明巨迹极多。静恐人知,以锄灭虎迹。
明裘和,尚邑人。幼岁出家为僧,住国清寺。后又游外,二十年而归。访亲周氏,周有婢,适在采桑,遭师遽拥抱之,以手执其颈,类解缚状。婢惊怒,告其主,主曰:出家人何轻薄如此耶。师曰:七日后,当自知之。主讶其语。至日,置婢于室,以人守之。夜分,守者少睡。醒视,婢已经死矣。问师,师曰:昔见鬼以十索锁其颈,吾断之,恨尚留其一耳。华顶寺僧请师预道场,师曰:明午有火殃,到寺正日必有火,我不预也。明午,一妇人从轿马婢仆投寺中,施斋至晚。寺中人问曰:火殃何在。师曰:施斋妇人,非火殃耶。忽火从中起,一寺为墟。杨千户妻施师屦,师亟穿走泥泞中。杨妻心悔。师知之,遂还其屦。视之,如未尝著土者。尝携一小孙出游,途遇虎,则伏于侧。孙归,语家人,师摩其首,曰:莫说,莫说。儿遂失音。师化后,乃能语。世传伏虎禅师后身也。其变幻事迹甚多,父老犹能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