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二十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二十二卷目录

 天台山部汇考二
  考

山川典第一百二十二卷

天台山部汇考二

《天台县志·古迹考》:汉高察读书堂,在县北二十里砩陇之东,今废。
吴葛元丹灶,在桐柏山,《志要》云:元筑坛修炼于此,丹成,仙去,遗灶尚存。晋王右军墨池,在华顶峰,王羲之尝与支遁游天台山,临池取水作书,今池水犹黑。
黎护将军刘伭宅,在县西五十步永坊。《赤城志》云:伭因遇雨,有金钱之异,遂舍宅为阐法寺,后寺徙溪南伭庙食其地。
南齐处士顾欢宅,在县东北二十里十一都欢溪,今普庆寺即其地,有读书故址。
唐太白书堂,在华顶峰,李白尝游天台,读书华顶,为建书堂,今废。
寒拾灶,在国清寺前。孟简歇亭,在县北十五里大慈寺西北,当华顶石桥之冲。简尝廉察浙东,捐俸以建,为游人憩息。今废。柳刺史泌宅,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十二都,元和十二年,泌于此修筑药室,号紫霄仙居。其中多植灵芝翠茎,修竹奇葩,又有曲池环沼,药院丹炉,今废。
宋贺元枢允中宅,在县东四十五里兴化墺,今废。曹开府勋宅,在县北城外二十步太坊,又县西二里,有松隐园。
黄待制宜宅,在县东一里九都东门外,有园,号南园奇观,今废址为农田,俗呼黄府园。
徐竹溪书院,在县东南六里溪南下黄,见《天台志要》。又有竹溪钓台在其侧。
金波亭,在县南墨湖上,许仁建,今废。
探花裘淳宅,在县东门。
稽古亭,裘淳建。
宋阁学之瑞宅,在县西十五里、十九都,三里有樵隐园,今废。
贾制置涉宅,在县北一百二十步,后为社稷坛,坛徙为民居,申详变价。
林公善利亭,在县西北桐柏岭上,有石臼泉注其中,久旱不竭,清甘可爱。旧柱上有题云:建炎四年,拱卫大夫博州防禦使前充高丽国信使韩衍记。
瀑布溅珠亭,《旧志》载天台观碑阴刻文云:建安游茂先游福圣观,溅珠亭,观瀑布,绍兴四年九月题,又名喷雪亭,今废。
览众亭,在万年寺,宋淳熙中,僧营西建。
玉霄阁,宋陆游有诗,未详所在。《方舆胜览》云:在天台寺,即国清寺也。《一统志》云:在天台山。
明志复亭,在国清寺之东冈,永乐二年,邑令康彦民出郊观稼,至此,乐其山川之胜,作亭其上,扁曰志复。以见时平岁丰,而志前盛之已复也。因自为记,今废。徐文肃公善述宅,在县东八里八都下白园。
鲁端毅公穆宅,在县治西南太坊。
范少宰理宅,在县治西十字巷,有天曹大臣坊。杨氏养亲园,在县东五里,邑人杨守善种椒养亲,宋潜溪为之记。
伴菊轩,在妙山。陈伯杰仕柳州中梦作诗云:多年种得渊明菊,留向窗前伴幽独。遂致仕,归,筑此轩以自娱。
藏器轩,李宗鲁建,方希直记。
知学斋,徐一夔建,王子充记。
玉仙亭,在县东五里,今废。
广仁亭,裘多艺建,冯苏记。
明德楼,张可敬建,周伯温篆额,徐一夔记。
凭远楼,韩茂常建,王原彩记。
拙存斋,朱望建,夏原吉记。
志学书院,在佑圣观东,后废,崇祯三年,旧址变价充兵饷。
喜雨亭,知县胡来聘立,杨守勤记。
流芳亭,为知县王孙熙立。
见霞亭,在赭溪夏鍭建,自为记。
朝宗楼,知县胡来聘建,今废。
三皇堂,在县北后郭,今废。
涵玉亭,杨三省建,在利济门外杨园,今废。
张氏茅园,有书种堂,在涣文门三里。张氏度予亭,在县西巷内。
《寺观考》:国清寺,在县北十里十一都,旧名天台。隋开皇十八年,僧智顗建。先是顗修禅于此。梦定光佛告曰:寺若成国,即清大业中,改名国清。五峰耸峙,双涧环流,为四绝之一。唐会昌中,废于兵火。大中五年,重建,柳公权书大中国清之寺六字。宋景德二年,改景德国清寺,后被兵燹,三朝御书数百卷俱焚。独顗所题,《莲经》《西域贝多叶经》一卷,及隋栴檀佛像佛牙仅存。建炎二年,重修之,有三贤堂,谓丰干、寒山、拾得也。又有兜率台锡杖泉,香积厨,诃罗大神寺,前有新罗园,东南有祥云峰、拾得岩、清音亭。其最高处有更好亭,后岩瀑布循涧而下,尤为奇胜。元至正辛巳,邑人胡荣甫建山门。僧勖宗冕建雨华亭,筑万工池。明洪武甲子,大风雨,佛殿钟楼御书阁尽毁。后寺僧稍继补葺,然非昔比矣。雨峰亭,隆庆庚午重建,今废。大雄殿,万历乙未,郡节推刘启元劝旧檀越许均庄、孙汶棐等,捐赀助建。
大慈寺,在县北二十九里十一都,旧名修禅,或名禅林,南齐中兴二年僧智顗建,盖即定光佛所示银地也。门之巽隅号佛垄顗,第二宴坐处。隋创国清乃更寺为道场。唐会昌中废,咸通八年重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其法堂曰净名,以顗尝讲是经故也。又有顗所供普贤及手书陀那尼经,隋所赐宝冠,有漱玉亭,又有虞世南所书《华严经》。绍兴中,为秦桧取去。明洪武十七年八月,殿宇为风雨所坏,僧德兴重建,临海梅畋为之记。张性中游佛垄记,有高丽铜铃杵,永乐初尚存。
天封寺,在县北五十里十一都,陈大建七年,僧智顗建。初,顗入山,见一老父告云:师卜庵,遇磐石可止。其后果如所告,遂结庐焉。因自号灵墟,盖第五思修地。其注涅槃经处,号智者,岭中有卓锡泉,北望一峰摩云,即华顶也。隋开皇五年赐号灵墟道场,汉乾祐中改智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寿昌寺,治平三年改今额,旧有瑞云阁,今废。
石桥寺,在县北五十里十五都,旧传五百应真之境。又有方广寺隐其中,宋建中靖国元年建,后燬于火。绍兴四年,复新之,中有应真阁,妙音亭,先照亭,俱废。惟昙花亭独存。
万年报恩寺,在县西北六十里十五都,天台山下。唐太和七年,僧普岸建。《图经》云:隋大业二年建。初,晋兴宁间,僧昙猷憩此,四顾八峰,回抱双涧合流。八峰谓:明月、娑罗、香炉、大舍、铜鱼、藏像、烟霞、应泽,以为真福田也,遂经始焉。会昌中废。大中六年,号镇国平田。梁龙德中,改福田。宋雍熙二年,改寿昌。建中靖国初燬。崇宁三年,重建,号天宁万年。绍兴九年,改报恩广孝,后改广孝为光孝,今复为万年。先是,宋太平天禧中,累赐朱衣宝盖,及御袍曳履,诸珍玩甚众。故有亲到堂,以仁宗赐衣时,有如朕亲到之语,故名。有妙莲阁,览众亭,淳熙十四年,日本国僧荣西建山门西庑,仍开大池,香积有釜,极深广。世传,阇提首那首者所铸。东南十里有岭,曰罗汉,巨杉偃蹇絜之大百围,凡供五百大士于是,邀请寺后,过溪有西天大师庵,生身尚存。明万历十五年,李太后赐藏经,知县毛鹤腾建经阁。
善兴寺,在县东北六十里十一都,旧名华顶,圆觉道场。晋天福元年,僧德韶建,盖僧智顗尝宴坐于此故。上有降魔塔,伏虎坛,鬼叠石,太白书堂,甘泉先生居。岁久芜翳,旧传又有葛元茶圃,王羲之墨池,然无所据。宋治平三年改今额。明洪武四年燬,僧宗济建。宝华寺在县东六十里,天台山麓旧名太平。唐乾符二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禅林寺,在县西南一十五里天台山麓。旧号龙山集云院,隋僧智顗建,唐天宝六年改龙山为始丰。宋乾德二年号龙山,崇修院。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后废。明崇祯间复建。
东安隐寺,在县东六十里天台山麓,旧名隐岙,汉乾祐三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普庆寺,在县东北三十里天台山麓,旧名保兴福庆院,晋天福四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慧明寺,在县东北六十里五都华顶峰上,旧名慧日,俗又呼东峰。梁乾化元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后废。今之慧明,不知其所始,岂华顶废后,更徙于此耶。大智寺,在县东五十里四都天台山下,宋开宝七年建,太平兴国初,赐号大明,治平三年改今额。
护国寺,在县西北三十里十四都天台山麓,旧名般若。周显德四年建,盖僧德韶第九道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后钱太师忱家乞为香灯院,加广恩。白岩寺,在县西北三十里十四都天台山内。宋末,僧普耀初憩此地,有神江白郎告曰:此吾居也。以师德业尊广,愿推此室相奉。遂呼白岩。隋大业中,僧纯陀徙平地五十步。唐贞观十年,赐号白岩寺,会昌中废。咸通二年重建,加咸通。宋大中祥符六年,改赐妙智寺,今复为白岩,旧有列秀亭及王羲之墨池。
大同寺,在县东北九十里十一都天台山下,旧在岙西,名菩提大同,周显德五年建,后徙今地。宋治平三年,改大明院,今复为大同寺。
太平寺,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十一都天台山内,白云峰侧,旧名云峰。梁乾化元年建,前对香炉峰,又有晏坐峰,石鼓石床,看经台,皆顗经行处也。旧有雷峰堂。宋太平兴国五年,改今额。明洪武初年废,今重新之。无相寺,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二十三都天台山南,旧在瑞岩北,名戏龙,唐咸通二年建,时有僧师简以杖叩,卧龙,起雨,故名。远近胜概凡十瀑布潭,石门径咸,水涧瑞龙天柱香炉,紫凝应泽五峰,宝陀罗汉二岩,宋祥符元年改今额,治平中徙,今处。
寒岩寺,在县西七十里三十六都寒石山,旧名崇福。梁开平元年建,盖寒山子栖遁处。周显德中改圣寿。昭仪孙氏重新之,由明岩北五里而上四山,耸秀水流乱,山间锵如佩环。院宇周阿并置岩下,窗扇轩户开阖于烟云紫翠中,故南山之标胜者,推寒明二岩。宋大中祥符二年,改福善院,今为寒岩寺。
明岩寺,在县西南七十里三十三都天台山下,旧名云光院,号暗岩。周显德四年,吴越昭仪孙氏舍赀俾天台镇将陈希靖建。即僧全宰栖禅处,更名明岩,介居岩谷间,道狭不容轨。入门,两石夹峙,号石门,前对幽石,横厂飞阁岩,窦嵌空堂宇,半居岩下,大概如寒石山。宋开宝七年,升为寺。祥符元年,改大梵寺。明初归并,今复为明岩寺。寺有十景:云栖洞,摄石,八守岩,初来庵,瀑布,水索,幽石,重岩,洞门,响岩。旧传寒山、拾得隐身之地,今岩中有人迹髣髴,俗称闾丘太守云。净慧寺,在县西九十里天台山下,旧名宝慈,唐乾化元年,僧景瑫建,盖天台十八刹之一也。旧为隋高僧飞锡处,及是瑫卓庵,已而造寺,燃柏香,密祷以烟至处为址焉。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旧传葛元尝植芦数本,故今寺前有芦峰。
澄深寺,在县北一百三十里十一都天台山内,旧名澄明。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真觉寺,在县北二十三里十一都天台山内,隋开皇十七年建,僧智顗葬焉。龛前置双石塔,号定慧真身塔院。有绘像与所赐方袍,今无。宋祥符元年改今额。高明寺,在县东北二十里十一都天台山内,按旧经,本名高明,唐天佑七年建,今考所藏钱氏遗墨,乃清泰三年,号智者幽溪道场。今殿前有石经幢刻云。天福二年,舍入幽溪禅院,可验也。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净明,不知何时复今额。相传,谓顗居佛垄讲净名经,忽经为风飘翩翩不下,乃杖锡披荆寻经所诣,行五里,风息而经坠此,顗遂即其地营刹。万历间,僧传灯作幽溪讲堂,著《天台山方外志》若干卷,徒孙寒月重修楞严坛,钟鼓等处,台山称首刹焉。
通圆定慧寺,在县北三十五里十一都天台山内,周显德四年建,盖德韶国师第一道场也。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净名院。明天启壬戌,释圆悟重兴,仍旧额。今重修。
慈圣寺,在县西北八十里十五都天台山内,旧名圣迹,宋治平三年改今额,后废。今重建。
九明寺,在县东北三十里十都天台山内,汉乾佑二年建,盖僧智顗宴坐九持道场。宋治平三年,改仁寿院,今复为九明寺。
大觉寺,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六都天台山南,宋乾德三年建。初号华严道场,治平三年,改今额。政和甲午,有谢道人者,精于阴阳,尝欲以寺之支垄,就乡豪易田数顷,不售,遂谓寺僧为藏基,香积不绝,灵应如响缁,流仰给异哉。明初废而复兴。弘治中,有谋为葬地者,倩人焚之,遂废,今复兴。
资福寺,在县东四十五里一都天台山东麓,旧名清化,赤乌二年建。宋治平三年,改兴化。隆兴初,参政贺允中乞为香灯院,改今额。明初废,重兴。
长寿寺,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十一都天台山麓,唐清泰元年建。宋祥符元年,改普光院。永乐初废,复兴。阐法寺,在天台山南,晋黎护将军刘元舍宅建,名建平。旧传,元因遇雨感金钱之异,建寺,原在县南五十步,后有鸽子和尚徙今地,号鸽子道场。寺侧有灵龟峰,又有缀石坡,陀罗迤逦,草木蒙茂,左右溪流萦带,民居皆桃花,熙春弥望如绮错焉。宋祥符元年,改今额。绍定四年,县令潘晋孙篆额。洪武初,废,后许源平捐赀助建。
宁国寺,在天台山西南麓县西二十九都。梁普通三年,僧智达斩荆结庐,每诵经,则群鹤翔空,紫云覆顶,故山名紫凝,后建寺,名栖禅。唐会昌中废,大中五年重建,宋祥符元年改今额。天圣四年,僧居昱新之,名法华寺,明初废,今重新。
慈云寺,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十四都天台山麓,旧名安国云居院。晋天福元年建,盖僧德韶第二道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隆兴初,并入护国,有双松亭,今圮。明季寺废,今新之。
广严寺,在县西四十里二十九都天台山下,旧名长垄。唐光启三年,檀越徐八、长史凌舍建。凌生平乐善好施,与僧道荣交善。一日,僧恳凌袈裟地,凌遂将石冢岙屋基,建立宝殿法堂,置佛安僧,以为植福之地,所舍产业,悉载徐氏家谱,每年祭品住持备办,俟徐氏子孙拜扫,至今不朽。宋治平三年,改今额,旧传寺铸一钟,屡不就,有老妪施一钱投于冶中,钟成,而钱宛在,号贫婆钟。
天宫寺,在县西三十里十二都天台山下,旧名栴檀瑞像院,吴越时僧德韶建,号第十一道场。宋祥符元年改今额,明废,今重兴。
东广福院,在县东二十五里七都天台山下,旧名灵水庵,唐刺史奚承芳香灯庵,宋宝元二年建。治平三年改寿圣,绍兴三十一年改今额。明废,今复兴。水陆寺,在县西三十里二十三都天台山下,太平兴国四年建,熙宁三年改寿圣,绍兴三十一年,避高庙尊号,改西广福寺,今复为水陆寺。
翠屏寺,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天台山下,唐乾符二年建。先是吴赤乌中,有周禅师居此,以山如屏峙,名翠屏庵。宋治平三年,改净安院,今为翠屏寺。
开岩寺,在县西南四十里天台山下,梁普通三年建。初,有异僧擘开此岩,六瑞缤纷如雪,遂赐额曰:天花尊者开岩院。唐会昌中,罢。周显德六年,西土长臂尊者全泰重建,改泗洲禅院。宋祥符元年,改镇国院。明洪武中废,今重兴复为开岩。
文殊寺,在县西五十里天台山下,晋天福二年建,宋治平三年改禅智,明初废,今复为文殊,今废。
永福寺,在县西六十里天台山下,唐咸通四年建,旧名灵瑞,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明洪武初废,后重新之。
崇善寺,在县北五里赤城山下,晋太元元年建。先是,兴宁中僧昙猷依岩造寺,号中岩。后以多赤蚁,徙平地。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崇善。政和八年,改玉京观,未几仍旧,放生池在焉。明永乐中,僧一元重建佛殿、山门、廊庑。近为大风雨所坏,僧徒逃散,田地悉为豪右所佔,则无复重兴之望也。
普光寺,在县西北三十里天台山内,盖僧德韶第十三道场,旧名大觉普光塔院。宋祥符元年,改慧觉,后复为普光,后废,今复兴。
西安隐寺,在县东北四十里天台山东麓,旧名臻福。宋建隆三年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前有双溪五峰,颇为幽胜,今废。
清心寺,在县东十里十一都天台山麓,有山名招隐,下有石泓如釜。昔智顗放螺溪中,旧号螺溪院,今有螺如巨蛎,或出没焉。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崇报寺,在县东北二百五十步天台山旧,号接待院。绍兴五年,内侍陈良弼乞为荐福之地,赐显宁崇报院。后废,遂不复兴焉。
传教寺,在县东北一十里十一都天台山,宋乾德元年建。五代,时僧希寂于此演天台教,故名。大中祥符元年,改东定慧院,邑西有普贤院,亦号定慧,呼为西定慧,今废。
宝相寺,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十三都天台山麓,旧名宝国华严院,吴越钱王时僧德韶建,宋大中祥符元年赐额,今废。
鹫峰寺,在县西五十里天台山下,旧名峆岭庵,唐大中三年,僧怀玉建。宋咸平三年改额,今废。
證教寺,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天台山麓,旧名无量寿塔院。宋建隆元年建,盖僧德韶第十道场。后于此示寂。祥符元年改额,今废。
瀑布寺,在县西北十五里十二都瀑布之侧,宋元嘉二年,僧法顺建,久废。
隐岳寺,在县东五里六都天台山内凤凰山之西,梁大同元年,西域梵僧建,隋大业元年废,唐贞观元年重修建。今废。
白马寺,在县西十里天台山麓,陈时建。唐会昌罢。飞霞寺,在赤城山腹,梁岳阳王建立,其后僧定光居之。梁亡,寺废。
佛窟寺,在天台山之三并西峰上,不知建自何时。唐会昌中废,后为昭庆院。元复为佛窟寺,今又废。宝相寺,在县西南二十五都天台山南,旧名弥陀塔院,盖僧德韶第七道场,周显德中建。宋大中祥符元年,赐额。后废,今复兴。
西竺院,在县西北五十里十一都天台山麓,旧名国泰。唐大中十年建,盖僧智顗著止观之地。前有溪流亦号幽溪道场,宋大中祥符元年赐额,今废。
赤岩寺,在天台山南,旧名宝寿观音院,周广顺初建。宋治平三年,改明圣院,后为赤岩寺,今废。金绳院,在县西二十八都天台山麓,实栖禅支院,宋庆历中赐额,今废。
秀岩寺,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一十四都天台山中,旧名西云,晋天福八年建,盖僧德韶第三道场。宋祥符元年改额,今废。
永宁院,在县东北十五里十一都天台山下,旧名普宁。周显德四年,吴越王建,今废。
西定慧院,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十四都天台山下,汉乾佑元年建,盖僧德韶第四道场。宋祥符元年,改额,今废。
净居院,在县西北十三里三十三都天台山下,旧名华严庵,宋咸平三年改额,今废。
金文藏院,在县西北六十里十五都天台山下,盖万年支院,汉乾佑三年建。宋咸平二年赐今额。太宗尝赐《大藏经》五千二百卷,护饰甚伟。建中靖国初毁。景福院,在县西二十五里十四都天台山下,周显德七年建,俗呼茶院。盖僧德韶施茗处。宋开皇三年,赐号崇福。大中祥符元年,改额,今废。
普慈院,旧在莲花峰顶,名大慈院,开宝七年建,治平三年改额。熙宁三年,徙县西北二百步,今废。基为豪右所佔。
景福禅院,在县西三十里天台山中,万历五年,九都裘子静舍建。
金地庵,在县北二十五里十一都天台山中,晋开运三年建。以梁大同初,僧定光卓庵居之,巽峰有枯石数片,屹然林莽间,谓之招手石。古语云:定光金地遥招手,智者江陵暗点头。其庵久废,今所遗者,惟茅茨而已。
头陀庵,在县西九十里二十五都天台山西,隋开皇十八年建。初,国清有圣者,头陀诣雷马山,伐木建殿,相距绝远圣者。一夕,致雨,瀑涨木蔽流而下,后人为卓庵焉,今废。
宝福庵,在县西三十五里十六都天台山麓,今废。石桥道场,在县北七十里十五都天台山内,宋开宝元年建,今废。
莲社,在崇报寺西。宋嘉泰元年,旱,不雨,县令丁大荣率缁徒诵《莲经》于公宇。继时雨作,因度地建堂,名莲社,仍榜门之外,曰为民祈福之所。凡水旱祈祷于此。后废,基为豪右所佔。
观音堂,在县东一里九都天台山,旧有观音堂在山川坛之右,仁寿坊侧。
临清堂,在天台山南。
正觉禅院,在县西利济门外天台山下,僧普闻,系孝廉夏增之后,自幼祝发,矢志清修。因旧址扩为精舍,延名僧讲《楞严经》,听者千馀人,附郭斋舍之清幽者,必推此为首云。
信行庵,在西门外天台山麓,明季有僧寂信、寂行,结茅华顶山数十馀年,戒律精严,因台山无接众处,遂跣足叩首,通衢募建此庵。日饭僧数百馀人,后相继坐化,人谓寒拾再来也。
长生庵,在县北五里天台山内,与国清寺相近,明崇祯间建。
奇龙庵,在县东十里天台山麓。
崇善庵,在县东二十五里天台山下,旧有灵溪馆,邑人奚蒙建。
延寿禅院,在县北六十里华顶之上,其山高耸去天尺五,因名天柱峰。文穆王时,延寿禅师卓庵居之。有习定基及碑塔在焉。宋太平兴国元年,赐额寿宁院。明洪武三年,改今额。后燬于火,今复兴。
佑圣观,在县东一百步妙山上,即元帝庙旧系城隍庙基。宋南渡后,曹开府勋建观,而境民崇奉香火不废,韩择木断碑在焉。
元明宫,在县西北二十八里天台山内,《徐灵府小录》云:由桐柏北上一峰,可五里许,唐长庆元年灵府定室于此,宝历元年赐号方瀛。宋大中祥符元年改额。今废。
洞天宫,在县西北三十五里玉霄峰,唐咸通间道士叶藏质,创道斋,号石门山。居十三年,奏为玉霄宫。周广顺元年,朱霄外建三清殿,《徐灵府小录》云:道士陈寡言尝隐于此,号华琳,有经钟二楼,经皆咸通十一年书。后题云:上清三洞,弟子叶藏质,为姚刘四娘造。永镇玉霄藏中。宋祥符元年改今额,有禹钟高二尺,状如铎,上有隐文,又一大钟,汉乾佑二年铸,今废。仁靖、纯素二宫,俱在天台山内,桐柏观左右。元至正间,桐柏道士王足庵遇世祖,宣授仁靖纯素真人,遂于其右旧白云观,基建纯素宫,又于其左崦曹开府冲啬庵,基建仁靖。今废。
迎真宫,在县东十步天台山内宫,今废。
福圣观,在县西北十五里天台山内,瀑布岩下,吴赤乌二年,为葛元建。初号天台额,乃元飞白书,王右军评其书,如乌鹊势,鶱巑屼。东北连丹霞,洞有仙人拍。掌岩西北枕翠屏,上有三井,号三绝之一,泄为瀑布。蔽崖而下,状似垂蜺数百丈,有溅珠亭,观前对灵溪,观中引瀑布,萦绕廊院灌注池塘。宋元嘉,尝于此刱瀑布寺。东一百五十步,有柳泌使君宅,号紫霄山居。今皆芜没,惟玉清行刻流水岩。明洪武间,大水泻出,而字多不辨矣。又有隐真中峰,盖梁徐则所居之处。唐咸通中,刺史姚鹄因建老君殿,得玉简,上之刻曰:海水竭,台山阙,皇家宝祚无休歇。诏付史馆。宋大中祥符四年,改今额。天圣五年,遣内侍投金龙,有布衣孟合附诗以进,重新之。绍兴十一年,置九天仆射祠。按《众真记》:夷齐死,为九天仆射,治天台山之说。三十年,杨侍郎契妻赵以老君殿建三清殿,陈古灵襄。皇祐间,来游瀑布,命名习养,有记。嘉泰二年,邑令丁大荣立碑,刻习养之瀑四字于石崖上。明初,并入桐柏观。
白云昌寿观,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天台山内,桐柏观西,唐大中六年建。旧名白云庵,宋乾道四年,内侍邝守宁弃官入道,乞改庵为观,遂赐今额。邝后于观侧,自刱白云庵,今俱废。
玉京观,在赤城玉京洞天之右,宋政和八年,赐额建。观未几,中亡。嘉熙改元,朝廷设醮,祈祷天使,诣投龙简,籍地行礼,殊亏昭事。时冲静大师、高惟几,辟田度址,兴建观宇,观妙演道大师范善迁同盟助就,郡守张号奏拨公田,以助堂厨。御前宣赐沉香斗,真钟磬,及御书观额,拱辰殿扁,安镇观门,正殿崇奉徽宗本命圣君,名清平万寿殿,县令姚德辉叙其事,今废。净元观,在县东三十里五都天台山麓,今废。
圣寿院,在天台山内桐柏观西,旧名延寿,周广顺元年,朱霄外建。宋治平三年改额,今废。
妙乐院,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十二都天台山内,即王乔仙坛。吴赤乌二年建。殿前有石泉,名醴泉,泉南有上贞亭,去坛东二十步,有八角井坛,东有太子庵,西有朝斗坛,南去百步有吹箫台,北去三十步有瀛峰室,唐僧灵一有云:王乔观傅道士所居,今无此观。味其景意,疑即妙乐也。旧有铜钟自桐柏移来上刻,唐景龙二年所铸,今已久废。
法轮院,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天台山内,吴赤乌元年,葛元卓庵于此,感三真人降,授以贞一劝诫法轮,妙经,遂建台曰降真。汉乾祐中,钱氏复新之,仍造檀香像一百躯。宋祥符元年,改今额。元至顺间,重修,有翰林学士虞集记,今废。
法莲院,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十二都天台山下,唐咸通六年,道士叶藏质建,以层峦叠出状似莲花,故号莲峰道院。宋治平三年,改额,今废。
昭庆院,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天台山下,旧名佛窟,唐大中六年建,盖僧遗则卓庵之地。唐会昌中废,后道士刘处静刱圣祖殿,越州刺史李褒奏闻,赐号道元,张仁颖为记。院中有七星阁,唐咸通中建。
赤城全真道院,在县东二百二十馀步,天台山下,今废。
鹤峰全真道院,在县东十五里十都天台山麓,元大德九年,徐光孚建,今废。
桃源道院,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二十都天台山下,至元间,道士陈贯道建,今废。
熙宁道院,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天台山内,宋咸淳七年,道士徐自明建,今废。
松隐道院,在县西二里二十都天台山内,即曹忠靖公勋松隐园,今废。
延真庵,在县西七里十二都天台山内,今废。
卧龙庵,在县西北三十里十二都琼台之侧,至元间,道士周正中建,今废。
赤城塔,在县北七里,赤城山巅,七级高二十丈,梁岳阳王妃建。
国清塔,在县北十里,国清寺前,九级高五十馀丈,隋开皇间,智顗建。
双塔,在县北四里天台山前,各五级,俱高七丈,僧德韶建。
白岩塔,在县西北三十里,天台山内,白岩寺后,山上七级,高十五丈,普耀禅师建。
宝华塔,在县东三十里天台山内,宝华寺前,七级高二十丈,唐乾符间建。
万年寺塔,在县北五十里天台山上,释白询建。降魔塔,在华顶峰。相传僧智顗降魔之处,后人为之建塔。
寒山塔,在天台山内寒山寺石洞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