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十九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十九卷目录

 普陀山部艺文二〈诗〉
  游洛伽山        宋王安石
  送僧礼普陀       释石屋珙
  游补陀         元赵孟頫
  前题           盛熙明
  夕泛海东寻梅岑山观音洞遂登磐陀石望日出处三首          吴莱
  游补陀          明张信
  洛伽山望海二首      陈献章
  宝陀禅寺漫兴        前人
  赠补陀僧          前人
  补陀山          陆光祖
  游补陀          张子瑫
  礼洛伽山         沈明臣
  题补陀二首         万表
  印法华经歌〈有序〉    沈一贯
  礼洛伽山二首        前人
  游宝陀寺         黄猷吉
  梦游补陀山        姜子羔
  题洛伽山         龙德孚
  寄题补陀         宋应昌
  礼补陀大士八韵      傅光宅
  赠一乘上人         前人
  过海潮赠大智禅师      前人
  望补陀           顾充
  题洛伽          李攀龙
  题补陀          李言恭
  寄题补陀         蔡贵易
  龙女善财洞         梅魁
  宝陀寺礼大士        屠隆
  一瓢行赠海潮玉田上人行脚  前人
  赠僧逊吾诣阙还       前人
  游补陀赠素明上人      前人
  游补陀三首         前人
  竹庵住持补陀赋赠      前人
  补陀胜景十二首       前人
  赠竹庵师住补陀      王稚登
  初到普陀偕奇峰素明上人阅慈云石 丁继嗣
  题洛伽山          李橒
  前题           徐申乾
  题补陀          陈继畴
  题梅湾春晓        丁鸿阳
  茶山宿雾          前人
  题补陀          黄之璧
  礼补陀山         董光宏
  宝陀寺          李应诏
  游补陀          徐启东
  洛伽山          叶舜臣
  海门望补陀        薛三才
  和家兄寄题补陀      薛三省
  游补陀          邵辅忠
  前题           朱一鹗
  送炯侍者礼普陀      释德清
  送千如法师之普陀山    释佛引
  过普陀晤润田诸兄作    释性冲
  春日归普陀        释如泉
  礼普陀          释道贞
  宝陀寺          释至善
 普陀山部纪事
 普陀山部杂录
 普陀山部外编

山川典第一百十九卷

普陀山部艺文二〈诗〉

游洛伽山        宋王安石

山势欲压海,禅宫向此开。鱼龙腥不到,日月影先来。树色秋擎出,钟声浪答回。何期乘吏役,暂此拂尘埃。

送僧礼普陀       释石屋珙

春潮日夜吼雷音,耳听何如眼见亲。小白华山观自在,频伽声里现全身。
游普陀         元赵孟頫
缥缈云飞海上山,挂帆三日上潺湲。两宫福德齐千佛,一道恩光照百蛮。涧草岩花多瑞气,石林水府隔尘寰。鮿生小技真荣遇,何幸凡身到此间。

《前题》盛熙明

惊起东华尘土梦,沧州到处即为家。山人自种三珠树,天使长乘八月槎。梅福留丹赤似橘,安期送枣大于瓜。金仙对面无言说,春满幽岩小白花。

夕泛海东寻梅岑山观音洞遂登磐陀石望日出处            吴莱


山月出天末,水面生晚寒。扁舟划然往,万顷相渺漫。星河白摇撼,岛屿青屈盘。远应壶峤接,深已云梦吞。蟠木系予缆,扶桑缨我冠。寸心役两目,少试鲸鱼竿。


起寻千步沙,穹石塞行路。怒涛所纵击,徒以顽险故。卓哉梅子真,与世良不遇。上书空雪衣,烧药还烟树。元螭时侧行,缟鹤一回顾。从之招善门,沧海昼多雾。


茫茫瀛海间,海岸此孤绝。飞泉乱垂缨,险洞森削铁。天香固遥闻,梵相俄一瞥。鱼龙互围绕,山鬼惊变灭。舟航来旅游,钟磬聚禅悦。笑撚小白华,秋潮落如雪。
游普陀          明张信
浮生同一梦,感慨怜我情。文章祇覆缶,铅椠总顽形。拂兹衡窦下,凌彼天之层。和风洒云龙,清樾培佳程。眷言游仙侣,趣趾成蓬瀛。

洛伽山望海        陈献章

元气茫茫混太虚,天吴簸撼荡坤舆。千年木石劳精卫,百谷波流会尾闾。月下明珠鲛女泣,雪中飞观羽人居。秋风吹老珊瑚树,不见麻姑锦字书。


一花初起白龙堆,万骑长驱石壁开。碧海有山都是雪,青天无雨只闻雷。秋高鸿鹄排云去,夜静蛟龙出穴来。借问乘槎向何处,五云咫尺是蓬莱。

宝陀禅寺漫兴        前人

宝塔凌空十丈高,倚栏南望际鲸涛。天花散处皆金地,海月生时见玉毫。夜气澄清龙在窟,秋风萧爽鹤鸣皋。丹梯咫尺诸天近,香雾霏霏湿苧袍。
赠普陀僧          前人
僧言海上来,曾上妙高台。瑞相天浮月,潮音地送雷。沙如金布地,山似碧莲开。雨带龙腥过,雷随鹤影回。幽探还得宝,径度不须杯。我有登临兴,南还识善财。
普陀山          陆光祖
天抱琉璃宫,鳌柱不见底。谁骑香象来,明月弄空水。
游普陀          张子瑫
嶙峋仙界锦城堆,宝树琼花面面回。势压海门鳌背重,光摇岛屿蜃楼开。层峦遍向云间出,飞瀑全疑天上来。自是修真奇绝处,何须弱水问蓬莱。

礼洛伽山         沈明臣

三神山远不能寻,惟有洛伽名古今。万里扶桑开四照,九天灵鹫削孤岑。一枝鹦鹉多饶舌,遍海莲花不染心。谒罢潮音灵洞口,皈依愿发晚涛深。

题补陀           万表

挂席凌漰湃,长风两鬓骚。俄然见宫殿,出没在波涛。龙女呈珠贝,如来现玉毫。直将超世界,讵独解天韬。


不为名山住,将因法喜探。波声撼佛座,松色暗经函。天女咸悲仰,童真亦屡参。舍家犹畜发,长此事瞿昙。

印法华经歌〈有序〉    沈一贯

龙伯贞,雅士也。佐余郡,有声然。时有入道之心焉。一日,过普陀勘事,而疑僧众之不斋也。取法华一函焚之驱,使超焉以徵信。夜梦神人传佛旨,曰:奉道毁道,罪当不宥。罚作三石牛。啬官盖冥官也。伯贞顿首祈,而山有大智师者,亦助之。忏良久,始免。已梦告者曰:欲偿经乎,用百当一。于是伯贞就余家印法华百以进,从此向道弥笃矣。余欲成其美,为赞一辞篇,末数言盖老氏绝弃之谓,释子呵骂之谈,庄生所谓非过孝之言,不及孝之言也。伯贞得无变虎色乎。毁道有罪,戏论亦有罪。余乌乎敢君请勿疑。

楚中山川绝天下,龙侯禀其最奇者。为吏不肯兄龚黄,为文又欲家班马。来官我郡近四年,手披口决如涌泉。细民怙之为二天,老吏吐舌不敢前。遍搜至人作师友,布衣穷巷常周旋。心好山水幽胜处,攀萝蹑磴栖青烟。当年曾读参同契,飘飘庶几试其事。挂壁蒲团代象床,赤脚双童当家累。龙侯龙种灵且幻,幻出人心最神异。郡中佛域补陀岩,五台峨眉鼎足三。灵踪中废比兴复,四方趋赴负且担。丛林人多讼事起,不辞扬帆入海水。指挥劈画具有条,鳞次绮分端可儗。总为卫佛心太殷,欲吸海水浇膻荤。自爇金函作盟咒,群驱僧众凌烟雰。目见千里不见睫,手欲渡人先浪涉。未睹如来腾玉毫,已见韦驮按金铗。病中忽自絷南冠,定里俄成白骨观。敕遣冥中作牛吏,谁堪世上为龙官。新从下土不知体,顾此愚诚良不昧。智师助忏恳且哀,蜿蜿痴龙此时蜕。为余敬乞莲花百,因师上赎如山大。世人且莫轻痴龙,慈恩慧爱于君钟。严父何曾笞爱子,圣人讵肯呵凡庸。龙侯生还未是还,大还还在蓬池间。修士自能遵觉路,宗师也不逃深山。焚却才人乾却海,此时欢笑黄金颜。

礼洛伽山二首        前人

近有三生紫竹缘,何须十地与诸天。独骑香象开龙国,故击灵鼍撼蜃川。银浪秋掀天影澹,金轮朝发海光圆。但将一勺澄心地,举目千花尽是莲。
其二

巢顶孤僧坐似悬,更无色相与区缘。莲花宝界龙腥薄,薝卜香林鸟性圆。才唾岩珠寻到海,乍飞月境已升天。真无水色寒能照,假有山光亦自鲜。

游宝陀寺         黄猷吉

直为探奇过上方,居然台殿水中央。到知海岸真孤绝,遥望瀛洲亦渺茫。石洞寒潮鸣梵呗,竹林明月放圆光。鲸波一洗烽烟息,仰见慈灵遍八荒。

梦游补陀山        姜子羔

忽然飞渡海云东,海色澄清霄汉通。借问此心何所似,白云映水月当空。

题洛伽山         龙德孚

望来鳌柱淼无涯,海上孤悬小白华。说法堂高开宝藏,潮音洞迥涌金沙。扶桑夜沸三更日,祗树光生五色霞。我亦有冠惭未挂,梅岑何处觅丹砂。

寄题补陀         宋应昌

洛伽山浸海波中,大士西来彼岸通。不是世人迷苦海,肯教说法到天东。

礼补陀大士八韵      傅光宅

翠壁千重尽,沧溟万里开。龙宫吞日月,蜃气拥楼台。五岳谁飞锡,三生此度杯。地疑人境外,身似梵天回。紫竹藏鹦鹉,青莲见善财。海神听法至,天女献花来。慧眼观千界,潮声振九垓。皈依持半偈,甘露洒尘埃。

赠一乘上人         前人

海山深处有高僧,妙法曾参第一乘。方寸自能清似水,浮云底事爱还憎。

过海潮赠大智禅师      前人

宝地新开大海边,法坛长日拥诸天。慈光会满三千界,苦行先经六十年。五岳烟霞孤锡迥,万川水月一灯悬。不知再见应何日,一片心依智者禅。

望补陀           顾充

我家世渔瀛海东,烟波满眼青濛濛。我生夙抱探奇癖,十洲五岳期过从。金闺一旦谬通籍,矫首沧洲思无极。凭谁寄我仙山图,开卷神飞渺南国。秋涛灏瀚秋云赊,紫翠中浮小白花。瑶光远映三摩地,金色平铺千步沙。蛟宫鳌极出赑屃,宝相珠缨示神异。慧照孤悬震旦中,慈航飞渡阎浮际。题缄为报大将军,莫放矶头白鸟群。他日浮槎指南海,相携同礼白岩云。

题洛伽          李攀龙

洛伽山上古祗林,白马西来峡口深。月出尔时楼阁影,风还如是海潮音。若非鹦鹉元能语,谁解莲花不染心。五十三员知识尽,可劳踪迹问浮沉。

题补陀          李言恭

五岳三山总浪游,法门高敞海天秋。窗前云气蛟龙起,槛外波涛岛屿浮。月映宝珠明上界,星随灯火散中流。黄尘白发真无赖,彼岸慈航何处求。

寄题补陀         蔡贵易

忆昔分符日,相依祗树林。天留最胜地,佛照不淄心。海日苍崖晓,莲花碧水深。为民遥顶礼,愿普变沙金。

龙女善财洞         梅魁

雪肤花貌紫霞裾,几驾苍虬下碧虚。踪迹尚留青海上,佩环遥向玉楼居。云封洞口尘氛寂,潮涨沙头月影孤。欲就此中求至理,本来妙相一明珠。

宝陀寺礼大士        屠隆

巍巍法王子,天人所师尚。远从身毒国,大法来龙象。孤高托厜㕒,浩荡乘溟涨。讵应爱空阔,无乃悯流浪。人生堕苦海,神识昏漭漾。哀哉万劫中,业趣日酝酿。慈氏兴大悲,弘誓度群妄。微言深奥衍,妙义蔚遐畅。不废耳目用,而忘耳目相。世音乃以观,观彻理无障。三千及大千,桴鼓答灵贶。周遍法界中,咸令满所望。

一瓢行赠海潮玉田上人行脚  前人

手中持一瓢,四海在脚底。衣染南浦云,口吸西江水。大士跏趺莲花湾,文殊高坐清凉山。峨眉层冰鸡足雪,甘露竹院高峰关。震旦茫茫不问路,洪波一苇便径渡。王侯将相同厮养,华屋朱门等蓬户。铁鞋踏穿世界空,孤云野鹤无定踪。瞥然回头发大笑,明珠只在衣领中。

赠僧逊吾诣阙还       前人

飞锡朝天阙,浮杯到海东。行踪都不住,教观本来空。宝月潮音外,经台花雨中。精修久自悟,觉性了圆通。

游补陀赠素明上人      前人

一苇渡娑竭,栖迟梅岭岑。相依许元度,再来支道林。独往丘中寂,双跏石上深。潮音明月夜,虚白印禅心。

游补陀           前人

兰若孤悬大海中,山根四面插蛟宫。浪推旭日排天出,风静凉蟾照影空。异鸟声和仙乐细,灵鳌背闪佛灯红。神洲别有三摩地,况与蓬莱咫尺通。


不断潮音响石淙,苍崖陡绝杖孤筇。天浮岛屿云帆乱,殿压鼋鼍雪浪舂。曾共鸟窠参了义,还依龙藏讨元宗。日斜空水澄如镜,微有泠风送暮钟。


冻巢时有鹤来归,舟楫虽多鸡犬稀。绛月夜侵龙女袜,碧云秋冷梵僧衣。秖因海浪兼天远,转觉香台与世违。尘土劫灰都不到,莲花开放是禅机。

竹庵住持补陀赋赠      前人

侠气纵横汾晋间,忽然披衲掩松关。宫中亲赐朱衣出,海上遥赍丹诏还。佛土已收为上足,君恩更许住名山。玉毫光里如来现,十丈莲花雪浪湾。
补陀胜景十二首       前人梅湾春晓

梅尉丹炉火不温,疏枝淡月岛烟昏。只愁海叟吹龙笛,攧落罗浮万树魂。
茶山夙雾

龙宫蛟室雾絪缊,几树珊瑚认未真。雪里赪霞高十丈,红绡恐是献珠人。
古洞潮音

海涛飞雪复舂云,宝殿疏钟入夜分。潮自砰鍧僧自定,悟来原不是声闻。
龟潭寒碧

清江使者梦冥冥,五兆空嗟朽甲灵。岂是来游莲叶上,水天雾冷月痕青。
天门清梵

野衲齐翻贝叶书,磬声遥度暮沙虚。神龙听法妖蛟舞,亲见如来金臂舒。
磐陀晓日

黄烟黑雾罩潺湲,忽破天昏海色殷。谁驾火轮推雪浪,赤光如矢射千山。
千步金沙

黄如金屑软如苔,曾步空王宝筏来。九品池中铺作地,祇疑赤脚踏莲台。
莲洋午渡

波上芙蕖尽著花,香船荡桨渡轻沙。珠林只在琉璃界,半壁红光见海霞。
香炉翠霭

博山突兀海孤悬,日对军持大士前。不用旃檀然佛火,晓来岚气自生烟。
钵盂鸿灏

应器东行大众从,遍施香饭说禅宗。更看一酌沧溟竭,此物由来制毒龙。
洛伽灯火

荧荧一点照迷津,光夺须弥日月轮。万劫灵明应不灭,五灯传后与何人。
静空茶烟

萧萧古寺白烟生,童子烹茶煮石铛。门外不知飘急雪,海天低与冻云平。

赠竹庵师住补陀      王稚登

水月澄慈性,风尘暗法颜。诏从金殿出,袒挂紫衣还。蜃气香浮刹,鳌身负宝山。秦川天万里,何处是乡关。

初到普陀偕奇峰素明上人阅慈云石丁继嗣


皈心来宝地,蹑足上慈云。泉溜穿厨入,香昙满院闻。纵观蛟蜃窟,閒集凤凰群。何幸逢林远,幽探绝世纷。

题洛伽           李橒

远辟灵壤镇海东,参差台殿出寒空。窗临翠碣晴含雨,岸撼银涛夜吼风。羁绁自怜归钝质,皈依尚许悟圆通。霜钟午夜声初彻,坐看扶桑日拥红。

题洛伽山         徐申乾

鲸波浩渺信无涯,帆外名山小白华。路入天门清梵近,僧归石洞碧萝斜。暝霞常映三生石,旭日初开四照花。消尽浮生苦海厄,应知功德遍恒沙。

题补陀          陈继畴

劫后庄严小白华,金钱诏许出官家。法轮双转三摩地,龙藏齐颁五色霞。古洞千年仍竹叶,香林无处不莲花。等心随顺如相许,早向门前驾大车。

题梅湾春晓        丁鸿阳

扶桑旭日射朝霞,春入疏梅瘦影斜。一自星龛依雪窦,只今错认是昙花。
茶山夙雾          前人
珊瑚几树傍莲台,薄霭氤氲锁不开。谩向定中窥色相,分明龙女献珠来。

题补陀          黄之璧

名山梵刹海东开,金作禅宫玉作台。万点慈云青雀下,半空法雨白龙来。依微石室窥无相,彷佛珠幢见辨才。谁似神僧杯可渡,摩尼自取照蓬莱。

礼补陀山         董光宏

东南泽国中,往往饶异迹。巨海峙补陀,大士下所适。俯瞰天溟池,悬崖九千尺。当时现法身,青莲大如席。龙神日来朝,洪涛恣喷射。灭没数点烟,天尽地无坼。波涌山势摇,日蒸海气赤。境内万里舟,域外三韩舶。乘潮破巨浪,乱帆互相踯。昨年诏使至,幡幢映岩石。遂令瀁漭中,今古长赫奕。西方有圣人,东海乃其宅。我今飞渡来,膜拜恍今昔。摩娑薝卜花,四望晓天白。忽忆生前事,廿年此面壁。

宝陀寺          李应诏

茫茫鹫岭水云赊,今古庄严大士家。槛外碧空垂法象,月明岛屿尽莲花。

游补陀          徐启东

梦想名山久,因之驾海来。潮从天上涌,刹向屿中开。金粟山为钵,莲花水作台。磐陀望三岛,咫尺是蓬莱。

洛伽山          叶舜臣

驱石连鳌事有不,苍茫天地总轻沤。乘潮夜觉星河覆,破浪时惊日月流。百谷龙蛇归大壑,空王香火属孤洲。邀僧施食龙窥钵,拄杖看云蜃结楼。老蚌戏珠宵出浪,文鲀吹雾昼迷舟。傍通异域应无数,咫尺神山若可游。坐想飞仙乘蹻去,行逢老衲借杯浮。如来若许亲摩顶,愿得诛茅最上头。

海门望补陀        薛三才

大界名山尽道场,独看祗树接扶桑。辘轳万劫留香火,龙象双驯护法藏。瓶水迸添潮汐上,炉烟散入海云苍。蛟门直望天门迥,几度迷津问去航。

和家兄寄题补陀      薛三省

磐陀咫尺几时攀,惝恍天临阊阖间。日濯琉璃明十界,水含宫殿动三山。莲花隐见摇波白,竹叶参差著石斑。莫道庄严消息远,月明沧海听潺湲。

游补陀          邵辅忠

洛伽岩海水悠悠,大士莲台自一洲。佛火三摩传不夜,钟声万里彻清秋。天澄虚白遥连壑,山净空青下满楼。剩得禅心同莽荡,那知消息问泥牛。

《前题》朱一鹗

西教至自龙象国,东方隐此鼋鼍窟。峰峦一点青螺浮,沙堤千步黄金筑。紫竹林开小白华,秋风处处优昙斜。烟霞别是人间世,水月孤悬大士家。台殿风高响铃铎,渊静鱼龙听说法。宫使传经云锦张,山僧挥尘天花落。自惭身是宰官身,回首空怜车马尘。为仰慈灵参大士,一泛仙槎牛女津。

送炯侍者礼普陀      释德清

孤悬不动白华山,满目寒空大士颜。若到崖边相遇著,分明莫作等閒看。

送千如法师之普陀山    释佛引

一苇波涛稳,团瓢隐洛伽。火龙归缀钵,海蜃避袈裟。紫竹朝迷雾,青莲晚映霞。夜深山殿寂,皓月印金沙。
过普陀悟润田诸兄作    释性冲
绀宇郁崔嵬,彤云映碧辉。龙将海藏出,马负竺书归。天乐寻香牒,涛声撼翠微。高僧禅寂处,凫鸟傍人飞。

春日归普陀        释如泉

担簦北海客蹉跎,鼓枻南溟放浩歌。厌俗懒于谭小品,待时偏拟泛长波。钟鸣晓日开香积,雨过春池长芰荷。到此最堪称大隐,且将瓢笠挂藤萝。

礼普陀          释道贞

攒峰峭壁势排空,大海中间山最雄。蛟蜃结楼云涌黑,鼋鼍鼓浪日翻红。潮声夜落龙吟外,天籁时闻僧梵中。何必辛勤寻解脱,耳根触处即圆通。

宝陀寺          释至善

閒搜华藏卷,廿八乃斯乡。翠拥底垂盖,白吹池散香。人归钟磬悄,云定薜萝荒。歇老提纲处,谁为再举扬。

普陀山部纪事

《普陀山志》:五代梁,日本僧慧锷从五台山得观音像,将还本国。舟触新螺礁,不能行。锷祷之曰:使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从所向,建立精蓝。有顷舟行,竟止潮音洞下。居民张氏目睹斯异,亟舍所居,筑庵奉之,呼为不肯去观音院。
宋神宗元丰三年,从内殿承旨王舜封之请,改建殿宇,赐额宝陀观音寺,许岁度僧一人。
宋僧真歇,讳清了,蜀之雍氏子也。绍兴元年辛亥,自长芦南游浮海,至此结庵。山椒扁曰:海岸孤绝处,禅林英秀多依之。郡请于朝,易律为禅,时海山七百馀家俱业渔,一闻教音,俱弃舟去,日活千万亿命。孝宗隆兴元年七月,御宣德殿梦游补陀山,得异兆,遂制《观音赞》曰:猗欤大士,本自圆通。示有言说,为世之宗。明照无二,等观以慈。随感即应,妙不可思。宋嘉定间,赐修圆通殿,钱万缗,御书宸翰并金襕衣银钵、玛瑙、珠松、鹿锦幡等。
理宗淳祐八年,诏免本山租役。
元成宗大德三年,赐新殿宇金百两。四年,赐䌽幡缄香及帑钱二十缗,赐割鄞田,昌国田,及山共四千馀亩供僧。
大德四年,命李铁木儿不花等,治演法堂。
大千禅师,讳慧照,东屿海嗣也。永嘉麻氏子,天历戊辰出世,乐清之明庆,集众而诲之曰:佛法欲得现前,莫存知解,缚禅看教,未免皆为障碍。何如一物不立而起居,自在乎所以,德山之棒,临济之喝,亦有甚不得已尔。闻者说绎而去。至正乙未,迁主此山。先是寺以构讼而废,师以讼兴,在乎辨难太迫。一处之以宽慈,绝勿与较。且曰:我佛得无诤三昧,所以超出群品。我为佛子,可不遵其教耶。众服其化。
仁宗皇庆二年,赐主僧袈裟及十方僧饭,敕浙省赐钞八百六十八锭,买给长明佛灯田三顷。
玠禅师,氏族法系,俱莫之考。今按明宋文宪公濂所撰《净慈孤峰德公塔铭》,其略云:孤峰族姓朱,世家。明之昌国父,有成母黄氏,父与补怛洛伽僧玠公交玠。闻鸡声入道,凡说法必鼓翅为鸡,号玠。亡已久,黄梦玠来托,宿觉而有娠,历十四月而生。据此说可知孤峰即师后身也。
泰定帝泰定四年,赐饭僧钞千锭,僧衣一百八件,供圣黄金织文幡,及金䌽绮帛,又赐供营缮田二顷馀。致和元年,赐香币及钞百锭。
顺帝元统二年,宣让王施建塔钞千锭。
明初,岛贼叶希载等作乱,前镇守明州驸马王恭率兵平之。洪武二十年,上命信国公汤和遣各岛居民徙附郡邑,而宝陀亦与焉。舟至沈家门,海上忽见一金钵盂,既而登山迎瑞,相于郡城甬东栖心寺。重建大刹,以补陀名之。其宝陀故址,惟留小铁,瓦殿一座,许一僧,一价,供奉香火而已。
武宗正德十年,僧淡斋募铸铁瓦二万,砖一万,建正殿五间,方丈二十间,于潮音洞南,即铁瓦殿。
世宗嘉靖六年,河南王施琉璃瓦三万,鼎新殿宇。三十二年,东倭入犯,总督胡宗宪迁殿宇于定海县东城外之招宝山,迎大士像供焉,馀舍尽焚。
穆宗隆庆六年,五台山僧真松来山修复殿宇。神宗万历六年,僧真表创天王殿云会堂。
八年,大智融禅师入山,见光景幽胜,欲开辟梵宫,乃祷潮音、梵音二洞:若此地宜奉香火,大士当赐指授。夜课千步沙,见潮拥一大竹根至。师曰:此大士授我也。于是结茅斯地,题曰海潮庵云。
十四年,赐皇太后刊印续入藏经四十一函,并旧刻藏经六百三十七函,裹经绣袱六百七十八件,观音金像一尊,善财龙女各一尊,金紫袈裟衣一袭,是年建藏经殿。奉太后颁赐藏经立静室五十三处。十八年庚寅十月,寺僧有相讼者,郡丞龙德孚素信佛,诣寺鞫僧,疑其不守戒律也。取《法华经》燬之,令僧跨焉。夜梦神人诃曰:奉道毁道,罪在不宥。罚作三石牛。啬官盖冥官也。孚顿首祈免,次日力求忏悔,僧大智亦助之,求解。已而梦告者曰:愿偿经乎,用百当一。孚唯唯返郡,亟印经百部以进,从此向道弥笃。二十六年,火,惟大士宝相独存,是时当事者禁不得复创,缙绅力为之,请始建藏经殿,俾僧守奉如初。二十七年,赐大藏经六百七十八函,《华严经》一部,诸品经二部,鏒金观音像一尊。
三十年,赐建藏殿帑金一千两,饭僧银一千八十两,诵礼观音经银三百两,观音经一藏,遣太监张随更建藏殿。
三十三年,赐重建殿宇帑金二千两,修斋银三百两,及织纻、幡幢、金花、丹药等,又赐《金刚般若经》一藏,《观音普门品经》一藏,又太后赐建寺银三千两,仍遣张随重建,大圆通等殿,赐额为护国永寿禅寺。
三十五年正月,发帑金一千两,遣御马监太监党礼建御制碑亭。
三十七年十一月赐帑金一千两,延僧检阅藏经三年。
三十九年赐帑金一千两,祝釐饭僧。

普陀山部杂录

《居易录》:长安荐福寺僧行义,予游秦时识之。近谒普陀山归,见过云与云水僧七人,雨中烓香潮音洞,虔祷愿睹,大士慈容倏见,洞中现五色,光光中有大士立像,旁有白鹦鹉像,庄严妙好。是女人身,他僧见者种种不一。久之,没又云。法华洞为大士演法处,有老僧智玉居之。年百有二十岁,本明边将也。落茄山有老尼,相传百六七十岁,独居是山,无伴侣弟子,距普陀尚百里,寺僧往致供给,有见之者,寺有玉印佩之可以辟邪,已疾。《菽园杂记》以为普陀梵语白也。落茄华也。以山多山矾花,故名本一山也。
《普陀山志》莲池大师云:或谓五台、峨眉、普陀三山,劫火不坏。游者能免三灾,此讹也。三灾起时,大千俱坏,何有于三山,若必游此免灾,则瞽目跛足不能登历者,纵修殊胜功德,终成堕落。而居近三山者,即愚夫皆成解脱也。耶当知无贪乃不受水灾,无嗔乃不受火灾,无痴乃不受风灾,愿念念开文殊,智行、普贤、行廓观音悲,则时时朝礼,三山亲近大士矣。若不达此旨而远游,是务就令登。七金渡香水何益。按此师此语,凡在峨眉游居者,皆当日诵一遍。以当聋钲瞆鼓。至于三灾之说,远不能料,但以明末论献逆流毒西川所在屠戮人类几绝,惟峨眉山顶赖菩萨慈力,护持四众安堵。虽谓之三灾不坏,可也。今观普陀难作蹂躏如此,而僧众一无伤害,岂非大士慈悲加护之力欤。
普陀旧有十二景,其名皆牵强,鄙俚不雅,不真。予修志之隙,登临探讨,择其最胜,且切者,表而出焉。一曰佛选名山,一曰短姑圣迹,一曰两洞潮声,一曰千步金沙,一曰华顶云涛,一曰梅岑仙井,一曰潮阳涌日,一曰磐陀夕照,一曰法华灵洞,一曰光熙雪霁,一曰宝塔闻钟,一曰莲池夜月,览眺诸贤,自具真赏百唱千和,庶几山灵不笑游人岑寂耳。
元龟兹、盛熙明有《洛迦山上、中、下考》三篇,又著品四篇,一曰自在功德,一曰感应祥瑞,一曰洞宇封域,一曰兴建沿革。予以其文不雅,驯且非志体,故不全载。而节取其文,或入形胜,或入建置,或入灵异,或入颁赐,或入法产所遗者,止杂引竺经梵咒等辞耳。恐览者不察,以为全汰其文,不知佳句妙词,固无遗弃,即谐言怪事,足资闻见者,亦不妄删也。
名山道场多矣,幽远清净无如兹土为最。数十里中无居民,夹杂则色空,秽远荤酗不闻呼。啼诟谇之声,尘哗都绝一也。鸡豚鹅鸭概不畜养,客罟渔舟禁不入海,则杀机不作腥,膻永除二也。香客到处,乞丐必多,聋瞽残疾,面目可憎,哀号可厌,独此诸恶屏捐,不特远过灵隐,天竺并胜,二峨五台、九华多矣。三也,幸居此山者不可不知。
崇祯间,有内官苏若霖惩忠贤之败,挟赀来山,载鏒金铜佛一尊,至道头,未知适从,向大士前卜筄法雨,吉,遂送入后寺。今奉圆通殿内,又施己赀千馀,庄严净土甲申闻变出,山年馀再来,竟隐山中至没。僧德之为之建塔,岁时设供。予谓张王党马皆以奉差,附名佛域。若霖见几避祸,审于择蹈,又善用其财,五人者至今俎豆两寺,若伽蓝。然视王振忠贤一辈,不啻天渊善恶之报,良由自作信矣。
山中翠微庵有一老僧,清矶者,松江人。年九十八岁,清癯古秀,躩跞善步,明天启间即居此山。与之言,遗事娓娓不倦,惜重听耳。其徒亦七十馀矣。珂月又为予言,此庵多出寿僧,昔其师祖活至百有馀岁云。

普陀山部外编

《普陀山志》:唐文宗嗜蛤蜊,东南沿海频年入贡,民不胜苦。一日,御馔一蛤蜊,坚不可开。已乃见中有观音相。文宗谔然,命以檀香金盒贮之。后问惟正禅师,正曰:物无虚应,乃启陛下信心,以节用爱人耳。因罢贡蛤蜊,诏天下寺院,各立观音像。
宣宗大中元年,有梵僧来潮音洞,前燔十指,指尽亲见大士,现大人相说法,授以七色宝石。
宋元丰三年,内殿承旨王舜封使三韩,遇风涛,见大龟负舟,颠危且甚,舜封惶怖望洞致祷,忽睹金色晃耀,现大士满月相珠,璎灿然自出岩洞。龟没,舟行舜封还以其事,闻遂赐名宝陀观音寺。
崇宁间户部侍郎刘达给事中吴栻同使高丽,及还,自群山岛经四昼夜,月黑云翳,冥蒙不知所向,舟人大怖,遥叩宝陀,俄神光满海,四烛如昼,历见招宝山遂得登岸。
绍兴戊辰三月望,史越王浩以馀姚尉摄昌国盐,监偕鄱阳程休甫诣潮音洞,寂无所睹,一僧指曰:岩顶有窦可以下瞰,攀援而上,瞻顾之际,瑞相忽现,金色照曜,眉目瞭然。二人所见不异,惟浩更睹。双齿洁白如玉。将暮,有一长僧来访。云:公位必至太师,又云:公是一个好结果,的文潞公,但官家要用兵,切须力谏。二十年后当与公相见于越,言讫,不知所在。乾道戊子公以故相镇越,一夕报有道人称养素先生,旧与丞相接熟,典客不肯通,大呼声达内。亟命延之索纸,书云:黑头潞,相重添,万里之风光,碧眼胡僧曾共一宵之清话。掷笔不揖而行,遍觅不见,公大骇,追忆补陀之故,始悟长僧及此,道人皆大士现身也。
宁宗嘉定岁僧修者,所祝大士栴檀像偶毁,亡一指。心甚懊惋,后于洞前波间浮一花,视之,乃向失像指。理宗绍定庚寅十月庆元昌国监胡炜礼潮音洞,倏现火光,狮子盘旋,两目如电,及至善财岩童子再现,粉面黛眉,宝盖珠鬘,森列于前,旁现一塔,晶彩焕发。淳祐间连岁苦旱,浙帅颜颐仲虔祷洞中,遂见大士作欢喜状,甘雨立沛。
度宗咸淳丙寅三月,范太尉以目疾,遣子致祷洞下,汲泉归,洗目既愈,复命子来谢,大士忽现缟衣缥带珠璎交错。
宋时,倭奴入贡船,泊普陀洋。见观音灵,异欲载之归国,临行风浪大作,满洋开铁莲花,舟不能行,倭惧而还之,故名莲花洋。至中官王贵等奉旨赍华幡宝香,诣山。窃自意汪洋巨浸中。大士安在。皆人自敬信耳。未必有神也。方解维满海复生铁莲花,风涛汹涌,舟不能前,从人望山号呼,叩头流血,风浪始平,辄有白牛隔山浮至,尽食其花,舟遂可移,已而牛返,水际化一白石如牛,至今犹存,故莲花洋之西有石牛港焉。后元至元十三年丞相伯颜定江南部帅哈喇歹来谒洞下,窅无所见。乃张弓引矢射洞,而回及登舟,满洋复生莲花,惊异悔罪,遂见白衣大士,并童子僧,又有七宝阶。相传大士欲从舟山筑海堤,通寺为凡众所冲,遂止。至今泥址不坏,亦短姑道,头之类是也。大德五年集贤院学士张蓬山奉旨祝釐山中至潮音洞,见大士相宝,冠璎珞执,杨枝碧玻璃碗护法大神卫翊,其前久之不见祥光满洞。
致和元年戊辰四月,御史中丞曹立承命降香,至洞求现,忽见白衣相璎珞披体,次及善财洞童子螺髻素服合掌如生。
至正乙未冬十月初六日,天台刘仁本见大士相于潮音洞,与人间画帧者无异。又见大将军身与罗汉身于洞口石壁上,一时群从所见又各不同。
明永乐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潮音洞现白衣大士、龙王、龙女、长者,大权从辰至巳时现。开长眼,面带烦恼,午时现紫色身面壁,酉时善财岩外现,白衣金冠菩萨坐红日中,韦驮尊天日下坐,立罗汉海上步云而来。二十日卯时,洞内又现紫金身。
宣德二年四月,现阎罗王及玉女一双随之。
正统二年二月十九日夜,现宝珠,放大光明。
万历甲戌别传,禅师渡海礼观音大士,云气中涌,出金莲,白衣冉冉示现,同航者五十人,独师及成都僧翠峰见之。
《居易录·天章说》:沧州人张汉儒尝病,弥恶梦三。梵僧以手三摩其腹,立愈。遂发愿谒四名山,至普陀山谒大士,毕欲归。见一老人于洞外扫除。因与语曰:若远来宁,欲见大士乎。张曰:四千里至此,得见大士,死无憾然。大士安得见。老僧曰:但虔祷,当有睹。张乃与同辈十馀人跪祷,久之,忽见洞口有金光,老人曰:大士出矣。众谛视,果睹大士自石壁中出,唯见侧面,又祷曰:既蒙大士现身,愿睹正面,顶礼归旦暮塑像,设供大士,即又背洞面海,去人咫尺,绀发卷䰄,高颧隆准,衣绿色,半身在云气中,不可见。众欢喜稽首,徐入石壁去,老人云:始亦以得遇大士现身,故舍身于此。供洒扫之役,久亦屡现,按类纂亦载。元张光弼普陀山观世音善财应现诗,盖自昔有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