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五十七卷目录
嵩山部汇考三
上古〈黄帝一则〉
有虞氏〈帝舜一则〉
周〈穆王一则〉
汉〈武帝元鼎二则 元封一则 宣帝神爵一则 顺帝阳嘉一则 灵帝熹平一则〉
魏〈明帝太和一则〉
北魏〈明元帝泰常一则 太武帝太延一则 孝文帝太和二则 孝明帝神龟一则 正光一则 出帝永熙一则 孝武帝一则〉
北齐〈文宣帝天保一则〉
隋〈文帝开皇一则〉
唐〈高宗调露一则 永隆一则 永淳一则 弘道一则 中宗嗣圣五则 元宗开元一则 天宝四则〉
宋〈太祖乾德二则 开宝二则 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雍熙一则 淳化一则 真宗景德一则 大中祥符三则 仁宗庆历一则 神宗熙宁一则 高宗绍兴一则〉
金〈世宗大定三则〉
元〈世祖至元三则 武宗至大一则 仁宗延祐一则 顺帝至正三则〉
明〈太祖洪武五则 成祖永乐三则 仁宗洪熙一则 宣宗宣德二则 英宗正统三则 代宗景泰四则 英宗天顺一则 宪宗成化五则 孝宗弘治四则 武宗正德三则 世宗嘉靖八则 穆宗隆庆一则 神宗万历二则 熹宗天启一则〉
嵩山部汇考四皇清〈顺治一则〉
上古〈黄帝一则〉
有虞氏〈帝舜一则〉
周〈穆王一则〉
汉〈武帝元鼎二则 元封一则 宣帝神爵一则 顺帝阳嘉一则 灵帝熹平一则〉
魏〈明帝太和一则〉
北魏〈明元帝泰常一则 太武帝太延一则 孝文帝太和二则 孝明帝神龟一则 正光一则 出帝永熙一则 孝武帝一则〉
北齐〈文宣帝天保一则〉
隋〈文帝开皇一则〉
唐〈高宗调露一则 永隆一则 永淳一则 弘道一则 中宗嗣圣五则 元宗开元一则 天宝四则〉
宋〈太祖乾德二则 开宝二则 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雍熙一则 淳化一则 真宗景德一则 大中祥符三则 仁宗庆历一则 神宗熙宁一则 高宗绍兴一则〉
金〈世宗大定三则〉
元〈世祖至元三则 武宗至大一则 仁宗延祐一则 顺帝至正三则〉
明〈太祖洪武五则 成祖永乐三则 仁宗洪熙一则 宣宗宣德二则 英宗正统三则 代宗景泰四则 英宗天顺一则 宪宗成化五则 孝宗弘治四则 武宗正德三则 世宗嘉靖八则 穆宗隆庆一则 神宗万历二则 熹宗天启一则〉
嵩山部汇考四皇清〈顺治一则〉
山川典第五十七卷
嵩山部汇考三
上古
黄帝封山,游于太室。按《史记·封禅书》: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
有虞氏
帝舜祭中岳。按《史记·封禅书》: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柴望秩于山川。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岳,嵩高也。〈注〉索隐曰:独不言至者,盖以天子所都也。
周
穆王观夏后启之居于太室。按《穆天子传》:穆王游于太室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乃入于启室。〈注〉太室之丘,嵩高山。启母在此山化为石,见《归藏》及《淮南子》。
汉
武帝元鼎四年,使公孙卿候神于太室。按《史记·汉武帝本纪》:天子曰: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乃拜卿为郎东,使候神于太室上。元鼎六年冬,帝幸缑氏城,视神迹。
按《史记·汉武帝本纪》:其冬公孙卿候神河南,言见仙人迹。缑氏城上有物如雉,往来城上。天子亲幸缑氏城上视迹。
按《汉书·武帝本纪》:元鼎六年冬十月,行东,将幸缑氏。
〈按《汉书》:未载视神迹事,但以史记年月未明,故引此以證之。〉
元封元年春,始亲祠,中岳增太室祠置奉邑,禁伐草木。
按《史记·汉武帝本纪》:三月遂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于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按《汉书·武帝本纪》:春正月,行幸缑氏,登嵩高,闻呼万岁者三。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无伐其草木,以山下户三百为之奉邑,名曰崇高。独给祠复亡所与。按《嵩高志》:元封元年甲子,祭嵩山,起神宫,帝斋七日,祠讫乃还。
宣帝神爵元年,诏太常制五岳。常祀礼,遣使者持节祭嵩山。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按《郊祀志》:上幸河东祠,后土有《神爵集》改元为神爵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祠,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东岳泰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灊山于灊,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皆使者持节侍祠。后又祠太室山于即墨。
顺帝阳嘉元年春二月,遣大夫谒者祷雨嵩山。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二月,京师旱,庚申敕郡国二千石。各祷名山岳渎,遣大夫谒者诣嵩高首阳山,并祠何洛请雨。
灵帝熹平五年夏四月,复嵩高山名。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五年夏四月,复崇高山名为嵩高山。〈注〉《前书》武帝祠中岳,改嵩高为崇高。《东观记》曰:使中郎将堂溪典请雨,因上言,改之名为嵩高山。
魏
明帝太和四年秋八月,东巡,遣使者以特牛祠中岳。按《魏志·明帝本纪》云云。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幸洛阳,遣使以太牢祀嵩高。按《魏书·明元帝本纪》不载。按《礼志》云云。
太武帝太延元年,立庙嵩岳,置侍祠。岁时,遣官致祭。按《魏书·太武帝本纪》不载。按《礼志》:太延元年,立庙
于恒岳华嵩岳上,各置侍祠九十人。岁时,祈祷水旱。其春秋,泮涸,遣官率刺史祭以牲牢,有玉币。
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帝祭嵩山。
按《魏书·孝文帝本纪》及《礼志》皆不载。按《嵩高志》云云。
太和二十年秋八月,车驾幸嵩高。
按《魏书·孝文帝本纪》:太和二十年八月戊戌,车驾幸嵩高,甲寅还宫。
孝明帝神龟二年秋九月庚寅,皇太后幸嵩高山。
按《魏书·孝明帝本纪》云云。按《宣武灵皇后传》二年九月,灵太后幸嵩高山,夫人九嫔公主以下,从者数百人,升于顶中。
正光三年夏六月,遣有司祷雨中岳。
按《魏书·孝明帝本纪》:正光三年六月己巳,诏曰:炎旱频岁,嘉雨弗洽,百稼燋萎,晚种未下,将成灾年,秋稔莫觊。在予之责,忧惧震怀。今可依旧分遣有司,驰祈岳渎及诸山川百神能兴云雨者,尽其虔肃,必令感降,玉帛牲牢,随应荐享。
按《嵩高志》:正光三年,遣有司驰祈嵩岳。
出帝永熙二年春正月,车驾幸嵩高诸寺。冬十二月,狩于嵩阳。
按《魏书·出帝本纪》:永熙二年春正月己亥,车驾幸嵩高石窟灵岩寺。庚子,又幸散施,各有差。十有二月丁巳,车驾狩于嵩阳。
孝武帝 年狩于嵩阳。
按《北史·魏孝武帝本纪》不载。按《嵩高志》:孝武帝大发士卒,狩于嵩山之南,旬有六日。时寒朝野嗟怨,中书侍郎魏收,乃上南狩赋以讽焉。〈按:孝武,即出帝,史各异称,非有二也。〉
北齐
文宣帝天保元年,遣使致祭于嵩岳。按《北齐书·文宣帝本纪》不载。按《嵩高志》云云。
隋
文帝开皇十五年春三月,望祭中岳。按《隋书·文帝本纪》:十五年三月,至自东巡狩,望祭五岳海渎。
按《嵩高志》:高祖开皇十五年三月,帝东巡狩,望祭中岳嵩山。
唐
高宗调露元年秋七月,诏定封嵩山仪注。冬十月,以突厥叛诏,停之。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高宗本纪》:六月,改仪凤四年为调露元年。秋七月己卯朔,诏以今年冬至有事嵩岳,礼官学士详定仪注。冬十月,突厥阿史德温传及奉职二部相率反叛,遣单于大都护长史萧嗣业等讨之。为贼所败。庚申,前诏封嵩山,宜停。按《嵩高志》:调露元年十月,帝如嵩阳观。
永隆元年二月,帝如少室山,谒少姨庙,及嵩阳观,启母庙。
按《唐书·高宗本纪》云云。
按《旧唐书·高宗本纪》:调露二年丁巳,至少室山。戊午,亲谒少姨庙。赐故玉清观道士王远知谥曰升真先生,赠太中大夫。又幸隐士田游岩所居。己未,幸嵩阳观及启母庙,并命立碑。又幸逍遥谷道士潘师正所居。八月乙丑,改调露二年为永隆元年。
永淳元年秋七月己亥,于嵩山作奉天宫。
按《唐书·高宗本纪》云云。
按《旧唐书·高宗本纪》:造奉天宫于嵩山之阳,仍置嵩阳县。按《礼仪志》:高宗既封泰山,之后,又欲遍封五岳。至永淳元年,于洛州嵩山之南置嵩阳县。其年七月,敕其所造奉天宫。
弘道元年正月,幸奉天宫。遣使祭嵩少等山及诸祠庙。十一月,又幸奉天宫。
按《唐书·高宗本纪》:弘道元年春正月甲午,幸奉天宫。按《旧唐书·高宗本纪》:弘道元年春正月甲午朔,幸奉天宫,遣使祭嵩岳、少室、箕山、具茨等山,西王母、启母、巢父、许由等祠。四月还都。十一月癸亥,幸奉天宫。时天后自封岱之后,劝上封中岳。每下诏草仪注,值岁饥、边事警急而止。至是复行封中岳礼,上疾而止。丁未,自奉天宫还东都。上疾甚。十二月己酉,诏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按《礼仪志》:二年正月,驾幸奉天宫。至七月,下诏将以其年十一月封禅于嵩岳。诏国子司业李行伟、考功员外郎贾大隐、太常博士韦叔夏、裴守贞、辅抱素等,详定仪注。于是议立封祀坛,如圆丘之制。上饰以元,四面依方色。为圆坛,三成,高二丈四尺,每等高六尺。坛上径一十六步,三等各阔四步。设十二陛,陛皆上阔八尺,下阔一丈四尺。为三重壝,距外壝三十步,内壝距五十步。燎坛在坛东南外壝之内,高三尺,方一丈五尺,南出陛。登封坛,圆径五丈,高九尺。四出陛,为一壝,饰以五色,准封祀。壝禅祭,上饰以金,四面依方色,为八角方坛,再成,高一丈二尺,每等高四尺。坛上方十六步,每等广四步,设八陛。其上坛陛皆广八尺,中等陛皆广一丈,下等陛皆广一丈二尺。为三重壝之大小,准封祀。为埋埳,在坛之未地外壝之内,方深取足容物,南出陛。朝觐坛,于行宫之前为坛。宫方三分。壝二,在南。坛方二十四丈,高九尺,南面两陛,馀三面各一陛。封祀、登封,五色土封石磩为圆封,上径一丈二尺,下径三丈,高九尺。禅祭,五色土封为八角方封,大小准封祀制度。所用尺寸,准历东封,并用古尺。诸坛并筑土为之,礼无用石之文。并度影以定方位。登封、降禅,四出陛各当四方之中,陛各上广七尺,下广一丈二尺。封祀玉帛料,有苍璧,四圭有邸,圭璧。禅祭有黄琮,两圭有邸,无圭璧。又定登封、降禅、朝觐等日。准礼,冬至祭天于圆丘,其封祀请用十二日。准东封祀故事,十二日登封,十三日禅祭,十四日朝觐。若有故,须改登封已下期日,在礼无妨。又辇舆料云:封祀、登封,皇帝出乘玉辂,还乘金辂。皇太子往还金辂。禅祭,皇帝、太子如封祀。又衣服料云:东封祠祭日,天皇服衮冕,近奉制,依《贞观礼》服大裘。又云:衮冕服一具,斋服之;通天冠服一具,回服之;翼善冠服一具,马上服之。皇太子衮冕服。又齐则服远游冠,受朝则公服远游冠服,马上则进德冠服。当时又令详求射牛之礼。行伟、守贞等议曰:据《周礼》及《国语》,郊祀天地,天子自射其牲。汉武唯封泰山,令侍中谒者射牛行事。至于馀祀,亦无射牲之文。但亲春射牲,虽是古礼,久从废省。据封禅,记曰,未明十五刻,宰人以銮刀割牲,质明而行事。比銮驾至时,牢牲揔毕,天皇唯奠玉酌献而已。今若祀前一日射牲,事即伤早。祀日方始射牲,事又伤晚。若依汉武故事,即非亲射之仪,事不可行。诏从之。寻属高宗不豫,遂罢封禅之礼。
中宗嗣圣三年〈即武后垂拱四年〉七月,改嵩山为神岳。按《唐书·武后本纪》:垂拱四年六月,得瑞石于汜水。七月丁巳,大赦。改洛水为永昌洛水,封其神为显圣侯,
加特进。改嵩山为神岳,封其神为天中王,太师使侍节大都督。赐酺五日。
嗣圣十三年〈即武后万岁通天元年〉腊月,封于神岳。二月,尊岳神封号。
按《唐书·武后本纪》:万岁通天元年腊月甲戌,如神岳。甲申,封于神岳。改元曰万岁登封。丁亥,禅于少室山。癸巳,复于神都。二月辛巳,尊神岳天中王为神岳天中黄帝,天灵妃为天中黄后。三月,复作明堂,大赦,改元。
按《旧唐书·礼仪志》:则天證圣元年,将有事于嵩山,先遣使致祭以祈福助,下制,号嵩山为神岳,尊嵩山神为天中王,夫人为灵妃。嵩山旧有夏启及启母、少室阿姨神庙,或令预期祭。至天册万岁二年腊月甲申,亲行登封之礼。礼毕,便大赦,改元万岁登封,改嵩阳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粤三日丁亥,禅于少室山。又二日己丑,御朝觐坛朝群臣,咸如乾封之仪。则天以封禅日为嵩岳神祇所祐,遂尊神岳天中王为神岳天中皇帝,灵妃为天中皇后,夏后启为齐圣皇帝;封启母神为玉京太后,少室阿姨神为金阙夫人;王子晋号为升仙太子,仍别为立庙。登封坛南有檞树,大赦日于其杪置金鸡树。则天自制《升中述志碑》,树于坛之丙地。〈按《武后延载》:改元春一月,加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改元證圣。是
年九月,祀南郊,加号天册金轮,又改元为天图万岁。腊月封中岳,又改为万岁登封。是年春一月享明堂,又改为万岁通天,总之只得二年,故《新、旧唐书·礼仪志》纪年互见。
〉
按《嵩高志》:万岁通天元年腊月,封于神岳,改元曰万岁登封,遂禅于少室山。初,高宗将封禅,诏诸儒。国子司业李行伟、考功员外郎贾大隐草其仪。已而,遇疾不克,至是遂登封焉。
嗣圣十六年〈即武后圣历二年〉二月,幸嵩山。
按《唐书·武后本纪》:圣历二年二月己丑,如缑氏。辛卯,如嵩阳。丁酉,复于神都。
按《旧唐书·武后本纪》:二年春二月戊子,幸嵩山,过王子晋庙。丙申,幸缑山。丁酉,至自嵩山。
嗣圣十七年〈即武后久视元年〉腊月,如嵩山,作三阳宫。四月,如三阳宫。
按《唐书·武后本纪》:久视元年腊月乙巳如嵩山,一月戊寅复于神都,作三阳宫。四月戊申如三阳宫。五月改元。闰七月戊寅复于神都。
按《旧唐书·武后本纪》:圣历三年腊月戊寅,幸汝州之温汤。甲戌,至自温汤作三阳宫于嵩山。夏四月戊申幸三阳宫。五月改元为久视。秋七月至自三阳宫。按《嵩高志》:久视元年腊月如嵩山,作三阳宫。四月如三阳宫逭暑,至秋乃还。左补阙张说有疏,极谏不从。嗣圣十八年〈即武后长安元年〉五月如三阳宫,又命祷于少室山。
按《唐书·武后本纪》:长安元年正月改元大足。五月乙亥如三阳宫。七月甲戌复于神都。十月辛酉大赦,改元。
按《旧唐书·武后本纪》:大足元年夏五月幸三阳宫。七月甲戌至自三阳宫。十月改元为长安。
按《嵩高志》:长安元年五月如三阳宫,寻武后寝疾。令给事中阎朝隐往祷少室山,乃沐浴,伏身俎盘为牲请代,会后疾愈,大见褒赐。
元宗开元二十五年十月戊申,令尚书左丞相裴耀卿祭中岳。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云云。
天宝元年十二月乙亥,诏以太子詹事,嗣许王瓘祭中岳。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云云。
天宝三载四月丙辰,诏光禄卿嗣、郑王希言祭中岳。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云云。
天宝五载春正月,封中岳为中天王。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元宗本纪》云云。按《嵩高志》:元宗开元十八年,仍封岳神为中天王。杜氏《通典》及《通志》皆为天宝间岁六月,遣河南守至岳下恭祀,终唐无改。
天宝十载二月,令秘书监崔秀祭中岳中天王。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云云。
宋
太祖乾德元年,令有司制岳神衣冠剑履,遣使易之。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礼志》云云。乾德二年,遣使祈雨于五岳。
按《宋史·太祖本纪》云云。
按《嵩高志》:乾德二年,祈雨于嵩岳。
开宝六年,敕修嵩岳祠庙。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礼志》:诏岳渎并东海庙,各以本县令兼庙令,尉兼庙丞,专管祀事。又命李昉、卢多逊、王祐、扈蒙等分撰岳渎祀及历代帝王碑,遣翰林待诏孙崇望等分诣诸庙,书于石。
按《嵩高志》:开宝六年,敕修嵩岳祠。诏县令兼庙令,尉兼庙丞,专主祀事。命翰林学士卢多逊撰碑铭记之。开宝九年秋七月,命修嵩山祠。
按《宋史·太祖本纪》:开宝九年秋七月丁亥,命修先代帝王及五岳四渎祠庙。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始以土王日祭中岳于河南府。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太平兴国八年,秘
书监李至言,按五郊迎气之日,皆祭逐方岳镇海渎。自兵乱后,有不在封域者,遂阙其祭。国家克复四方,间虽奉诏特祭,未著常祀。望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于所隶之州。长吏以次为献官,其后土王日祀中岳嵩山于河南府。
雍熙三年八月丁未,大雨,遣使祷岳渎。
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淳化元年夏四月庚戌,遣中使诣五岳祷雨。
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真宗景德四年二月,车驾次郑州,遣使祀中岳。
按《宋史·真宗本纪》:景德四年二月辛卯,车驾发西京,甲午次郑州,遣使祀中岳。
按《嵩高志》:景德四年春,帝如西京,还车驾次郑州,遣使祀中岳及启母庙。
大中祥符四年五月,加上嵩岳帝号。九月,置奉册使。十月,御朝元殿,发五岳册。
按《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四年五月乙未,加上五岳帝号,作奉神述。九月辛卯,向敏中等为五岳奉册使。冬十月戊申,御朝元殿,发五岳册。按《礼志》:祀汾阴,加号五岳,中岳曰中天崇圣帝。命翰林、礼官详定仪注及冕服制度、崇饰神像之礼。其玉册制,如宗庙谥册。帝自作《奉神述》,备纪崇奉意,俾撰册文。有司设五岳册使一品卤簿及授册黄麾仗、载册辂、衮冕舆于乾元门外,各依方所。群臣朝服序班、仗卫如会仪。改服衮冕,御乾元殿。中书侍郎引五岳玉册,尚衣奉衮冕升殿,上为之兴。奉册使、副班于香案前,侍中宣制曰:今加上五岳帝号,遣卿等持节奉册展礼。咸承制再拜。奉册使以次升自东阶,受册御坐前,降西阶;副使受衮冕舆于丹墀,随册使降立丹墀西。玉册发,至于朝元门外,帝复坐。册升奉册使辂,鼓吹振作而行。中岳册次于琼林苑。及庙,内外列黄麾仗,设登歌。奉册于车,奉衮冕于舆,使、副裤褶骑从,遣官三十员前导。及门,奉置幄次,以州长吏以下充祀官,致祭毕,奉玉册、衮冕置殿内。又加上五岳帝后号:中曰正明。遣官祭告。诏岳、渎、四海诸庙,遇设醮,除青词外,增正神位祝文。
按《嵩高志》:大中祥符四年春二月,帝有事于汾阴,还经洛阳,望祭中岳。五月诏加五岳尊号。遣册礼使摄太尉右谏议大夫陈彭年、副使摄司徒光禄、少卿沈继宗、奉玉书衮章加上中岳号曰中天崇圣帝,中岳后曰正明后。
大中祥符七年,命词臣撰册礼中岳碑铭。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嵩高志》:大中祥符七年九月,命翰林学士王曾撰碑铭,纪册礼中岳之事。大中祥符八年二月,醮告嵩山,御制文构亭刻石。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帝自制五岳醮告文,遣使醮告,即建坛之地构亭。立石柱,刻文其上。
仁宗庆历三年,遣使诣嵩岳祈雨。
按《宋史·仁宗本纪》:庆历三年夏四月丙辰,以春夏不雨,遣使祠祷于岳渎。
神宗熙宁元年,望祭中岳。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嵩高志》云云。
高宗绍兴十四年,望祭中岳。遣使易其衣冠剑履。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嵩高志》:绍兴十四年,望祀中岳。令有司制岳神衣冠剑履,遣使易之。
金
世宗大定四年,祭中岳于河南府。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按《嵩高志》云云。
大定十四年,敕修嵩岳庙。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按《嵩高志》云云。
大定二十二年,嵩岳庙成,命词臣撰碑文。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按《嵩高志》:大定二十二年,庙成。命翰林待制黄久约撰碑文。
元
世祖至元三年秋七月,遣使祀嵩山。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三年秋七月丙午,遣使祀五岳四渎。
按《嵩高志》:至元三年六月,遣祀嵩山于河南府境。至元五年夏四月,遣使祀嵩山。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五年夏四月壬寅,遣使祀岳渎。
按《嵩高志》:五年六月,遣使王沂祀中岳。
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祷中岳,诏加封号,并遣官诣祠祭告。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八年二月己卯,遣官持香诣中岳南海淮渎致祷。丁酉,诏加岳渎四海封号,各遣官诣祠致告。
按《嵩高志》:二十八年,加上中岳为中天大宁崇圣神。
武宗至大元年三月,遣使祀嵩山。
按《元史·武宗本纪》:至大元年三月丁卯,遣使祀五岳四渎、名山大川。
仁宗延祐六年春,皇太后遣侍臣赍楮币诣中岳设醮。
按《元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嵩高志》云云。
顺帝至正九年,遣内臣祀中岳。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按《嵩高志》:至正九年春,遣内臣资善大夫、宣政院使伯颜忽、都驰驿奉锦幡白金银盒祀中岳。
至正十四年春正月,遣使奉香币祀中岳。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按《嵩高志》云云。
至正二十五年,遣官抵汴路即城中,望祭中岳。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按《嵩高志》:至正二十五年,遣翰林应奉李国奉代抵汴路,即城中望祭中岳。
明
太祖洪武三年,釐正神号。七月遣官祭告中岳。按《嵩高志》:洪武三年,诏岳镇海渎,并去前代所封名号,止以山水本名称之。嵩山称中岳嵩山之神。七月,遣典宝彭恭祭告。
洪武十年八月,遣中山侯汤和致祭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洪武十二年八月,遣使郑允存致祭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洪武二十八年七月,以征广西蛮,遣国子监生祭告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洪武三十年九月,以征西南苗夷,遣使祭告中岳。按《嵩高志》云云。
成祖永乐元年即位,遣姜士暄祭告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永乐四年七月,以征安南,遣监生李庸祭告中岳。按《嵩高志》云云。
永乐五年五月,以平安南,遣监生屈伸祭告中岳。按《嵩高志》云云。
仁宗洪熙元年二月,以即位,遣大理寺右寺丞杨复祭告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宣宗宣德元年三月,以即位,遣右都御史王彰祭告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宣德十年五月,以祈年,遣登封县知县梁成致祭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英宗正统元年正月,以即位,遣使祭告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正统二年五月,以祈年,遣登封县知县孙谦祭中岳。按《嵩高志》云云。
正统九年四月,以大旱祷雨,遣翰林院编修萨琦致祭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代宗景泰元年闰正月,以即位,遣给事中奚伦祭告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景泰四年三月,以多雨雪,遣右副都御史王暹,七月以旱及河决,遣翰林院编修吴汇并祭祷中岳。按《嵩高志》云云。
景泰五年四月,以祈年,遣给事中何升致祭中岳。按《嵩高志》云云。
景泰六年闰六月,以旱灾,遣左副都御史马谨致祭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英宗天顺元年二月,以复辟,遣通政司参议兼翰林院侍讲刘定之祭告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宪宗成化元年三月,以即位,遣给事中袁恺祭告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成化四年五月,以祈年,遣河南左布政使孙遇致祭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成化十三年五月,以灾异,遣右副都御史张瑄祭祷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成化二十年三月,以大旱及地震,遣右副都御史赵文博祭祷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成化二十三年六月,以旱,遣兵部右侍郎吕爱致祭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孝宗弘治元年四月,以即位,遣武安侯郑英祭告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弘治四年四月,以旱,遣太常寺少卿李璋致祭中岳。按《嵩高志》云云。
弘治六年四月,以旱,遣右副都御史徐恪致祭中岳。按《嵩高志》云云。
弘治十年四月,以旱,遣右副都御史陈道致祭中岳。按《嵩高志》云云。
武宗正德元年五月,以即位,遣鸿胪寺卿杨瑢祭告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正德四年二月,以旱,遣河南布政司右参议詹玺致祭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正德六年十月,以宁夏平水旱、盗贼交作,遣河南布政司右参议董锐祭祷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世宗嘉靖元年四月,以即位,遣太常寺少卿张衍瑞祭告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嘉靖八年五月,以灾异,遣河南按察司佥事李顺孙祭祷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嘉靖九年六月,以灾异,遣右副都御史徐赞祭祷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嘉靖十一年六月,以祈嗣,遣河南府知府范鏓致祭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嘉靖十七年七月,以诞生元子,遣河南府知府张承恩祭谢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嘉靖三十三年五月,以凶荒灾异,遣右副都御史邹守愚祭祷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嘉靖四十年八月,以万寿圣节,遣右副都御史蔡汝楠祭祷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嘉靖四十三年八月,以万寿圣节,遣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迟凤翔祭祷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穆宗隆庆元年十月,以即位,遣都督周于德祭告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神宗万历元年四月,以即位,遣光禄寺寺丞岳相祭告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万历十五年二月,以旱灾,遣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衷贞吉祭祷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熹宗天启元年辛酉,以即位,遣尚宝司卿柯昹祭告中岳。
按《嵩高志》云云。
嵩山部汇考四皇清顺治八年按《嵩高志》:顺治八年四月,
皇帝遣太常寺卿段国璋祭中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