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四十九卷目录
林虑山部汇考
图
考
林虑山部艺文一
游天平山记 宋柳开
游山记跋 韩琦
五松亭记 金王庭筠
林虑记游 元许有壬
栖霞观碑 李诚
谼峪宝岩金灯记 曹居易
林县险要图说 明张应登
创修隆虑山王相岩记 张学颜
重修天平山断金桥路记 李画
创建河涧巩关记 苏继韩
林虑山游寄王给事 袁宏道
图
考
林虑山部艺文一
游天平山记 宋柳开
游山记跋 韩琦
五松亭记 金王庭筠
林虑记游 元许有壬
栖霞观碑 李诚
谼峪宝岩金灯记 曹居易
林县险要图说 明张应登
创修隆虑山王相岩记 张学颜
重修天平山断金桥路记 李画
创建河涧巩关记 苏继韩
林虑山游寄王给事 袁宏道
山川典第四十九卷
林虑山部汇考
太行山以东之林虑山林虑山,在今河南彰德府林县西二十里,连接众山,随地异名为:黄华山,天平山,玉泉山,倚阳山,大头山,紫团山,圣符山,万泉山,矿山,柏山,砺山,楼儿山,将军山,北伞盖山,南伞盖山,凤凰山,定尖山,马鞍山,大圣山,凤宁山,裤山。各山中,峰崖洞谷,其名亦不一,而总谓之林虑山。
林虑山图林虑山图
考考
按《汉书·地理志》:河内郡,隆虑。〈注〉应劭曰:隆虑山在此,避殇帝名,改曰林虑也。师古曰:虑音庐。按《后汉书·郡国志》:河内郡,林虑故隆虑,殇帝改。按《水经》:洹水东过隆虑县北。〈注〉县北有隆虑山,昔帛仲,理之所游,神也,县因山以取名。汉高帝六年,封周灶为侯国。应劭曰:殇帝曰隆,故改从林也。县有黄水,出于神囷之山、黄华谷,北崖山,高十七里,水出木门带,带即山之第三级也,去地七里,县水东南注壑,直泻岩下,状若鸡翘,故谓之鸡翘。洪盖亦天台,赤城流也,其水东流至谷口,潜入地下,东北一十里复出,名柳渚。渚周四五里,是黄水重源再发也。东流苇泉水,注之出林虑。川北泽中,东南流与,双泉合水,出鲁班门。东下流入苇泉水,苇泉水又东南流注黄水,谓之陵阳水,又东入于洹水也。
浊漳水又东北过屯留县,潞县北。〈注〉漳水又东径磻阳城北,仓石水入焉。水出林虑县之仓石溪,东北径鲁班门、西关、昂藏石壁,霞举左右。结石修防,崇基仍存。北径偏桥东,即林虑之峤岭抱犊固也。石磴西陛陟踵修上五里馀,崿路中断四五丈,中以木为偏桥,劣得道行亦言,故有偏桥之名矣。自上犹须攀萝扪葛,方乃自津山顶,即庚眩坠处也。〈庚眩未详或当是猿眩之讹〉仓石溪水又北合白水溪,溪水出壶关县东白水川,东径百亩城北,盖同仇池百顷之称矣。又东径林虑县之石门谷,又注于苍溪水。苍溪水又北径磻阳城东,而北流注于漳水。漳水又东径葛公亭北,而东去矣。按《唐书·地理志》:河北道,其名山曰:林虑。
相州,林虑,〈注〉有林虑山。
按《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林虑山,在相州林虑县西二十里。夏馥入山中,匿姓名为冶家佣。崔伯易《感山赋》:隆虑雷首〈注〉林虑本隆虑,汉属河内郡,殇帝改为林。桥顺二子,师事仙人卢子綦于隆虑山栖霞谷。《历代州域总叙·唐十道·河北道》:其名山,有林虑。按《明一统志》:河南彰德府隆虑山,在林县西北二十五里。
按《图书编》:河南彰德府隆虑山,在林县,负太行,接恒岳,景最奇绝。
黄华山,在彰德府林虑山内,山有三峰,名仙人楼、玉女台、鲁般门。其顶突出云表名摩云峰,连峙若屏名连屏峰,群峰磊落如仙人聚集名聚仙峰。下有黄华谷,北岩出瀑布。又有抱犊冈、马鞍山、栖霞谷,景颇幽胜,又有挂镜台。
按《河南通志·山川》:隆虑山,一名林虑山。在彰德府林县西二十里,南负太行,北接恒岳。
按《彰德府志·山川》:隆虑山,在林县西二十里。一名林虑。东汉时与县名同改,此山南负太行,北连恒岳,景物雄奇秀绝一郡。
黄华山,在林县西二十里。相传云每秋晚,黄华满谷,故名。谷之西南有通圣谷,谷有径,上通天平山。又有桃花溪、狮子峰、漏天岩、石阙、蒲泉、澄潭、神菌山、争秀峰、鸡翅洪、碧玉溪、通仙路、试剑石、抱螺峰、三圣洞、王母池、铁镜池、碧阴溪、紫玉岩、插天峰、熊耳峰、瓮肚梯、飞雪岩、玉女峰、玉女洞、凤尾峰、龙须泉、龙口泉、白玉溪、浮屠峰、石屏峰、仙人楼、迸珠帘、桃花岩、摩云峰、玉女楼、连屏峰诸名胜。
天平山,在黄华谷南二十里,东至林县二十六里。自黄华山迤逦登涉,深涧峻岭,西山之盛,其最著也。上有桃源店、吕谷、步虚坛、倚空石、照碧池、钓台、长者崖、朝元台、醉仙崖、献花崖、漱玉矶、层云壁、将军山、逗雪泉、十八盘路、紫沙缠、甘露泉、草场缠、扑猪岭、风门路、流砂岭、倚屏峰、碧霄峰、烟霞峰、连云峰、朝阳峰、罗汉峰、诲德峰、仙居峰、倚云峰、屏墙峰、仙人岩、石窦泉、归云洞、天柱峰、夺秀峰、秀士壁、两耸阙、居士壁、罗汉石、石柱峰、风云谷、清凉岩、漱玉泉、舞兽石、昆阆溪、白龙潭、九曲滩、候樵径、支离叟岩、玉虹岩、五凤岩、玩川台、琴台、鉴泉、驭风坛、金线泉、观音岩、真珠帘、柳公溪、道人龛、飞盖岩、东柏梯、石梯子、好地掌、燕子岩、苍龙洞、双峰阙、菩萨洞、冷风门诸名胜。宋至道中,崇仪使柳开,有《游天平山记》,魏公韩琦跋。
玉泉山、玉泉谷,在天平山吕谷南五里。山因谷得名。上有望仙峰、朝霞峰、迎露峰、甘露溪、滴乳泉。
泽阳谷,在玉泉谷南七里,有北伞盖山、南伞盖山、金门峰。
谼峪谷,在泽阳谷南八里。谷有十二峰,曰争秀峰、擎天峰、三圣峰、聚仙峰、玉柱峰、抱螺峰、紫霄峰、望帝峰、聚霄峰、顶霄峰、拱翠峰、石城峰。又有碧阴溪、真隐洞,其景物不在天平下。
栖霞谷,在谼峪南十里,距县四十里。两山相合,中有溪水,故俗名合涧。溯溪而上六七里,两山对峙,中豁然坦夷。居民数百家,是为栖霞谷。上有积秀峰、翠屏峰、顺秀峰、蹲兽峰、玉霄峰、端萃峰、碧霞峰、凌云峰、明远峰。谷之西南,乱山万丛,直接山西陵川县界。鲁班门,在林县西北二十五里,两山相去五十步。峰势峻巧,缺然如门。
倚阳山,在林县西北四十里,周回八十里。有水泉七十馀处,山巅一峰突兀,又名蚁尖寨。东有路,可通太行。
宝泉岩,在林县西北三十里太行山半,汉夏馥栖隐处。岩上九峰,一曰笔架,尤为奇绝。岩西,宝泉从峰顶而下,悬流千尺,下成瀑布,汇为仰天池。自池东北悬梯三级,始达于岩之坪内。一名王相岩。
大头山,在鲁班门西北,一名殿子山。乃九州之绝险,为四十五福地,即林虑之矫岭抱犊固也。山磴攀萝而上则庾衮眩坠处。
紫团山,在林县西南五十里。山产紫团参,人呼为截谷参,盖生必在山谷之口也。
炒米岭,在林县西南四十里。古老云:昔康王被困此山,无水,炒米而食,因名。
圣符山,在林县东南四里。宋宣和间,道人张常清炼真于此,能书符活人,因名。
万泉山,在林县东南五十里。山多泉,声振岩谷。矿山,在林县东北三十五里。有青铁矿,申村煽炉,至今铁滓尚在,有磁石。
柏山,在林县西北四十里。其山产柏,茂盛,因名。砺山,在林县北六十里。其山有砺石,资为世用。楼儿山,在林县东南九十里。山有大楼小楼,每夏秋,山间有云雾结成楼阁,因名。
按《林县志·山川》:隆虑山在县西二十里,一名林虑。东汉时,与县名同改。此山青崖如点黛,赤壁若朝霞。树翳文禽,潭泓绿水。景物奇秀,为世所称。
黄华山,在县西二十里。野老云:每秋晚,满谷黄华,故名。
通圣谷,黄华山西南,谷有径,上通天平山,至明教禅院二十里。
桃花溪,在黄华山之东,两岸多桃树,至春时,花开如锦。
觉仁院,自山麓循溪北西入二里馀。古曰:黄华下寺,在争秀抱螺二峰,下松竹之间。
狮子峰,在觉仁院北。
漏天岩,在狮子峰下。
石阙,在狮子峰南。二大石相对如门阙状,中有路通觉仁院。
蒲泉,在石阙之东。洑泉出大石,下流入蒲畦,泓澄成一亩,蒲生偏茂。今亡。
澄潭,在蒲泉之东泉下,如带,水清若鉴。
神囷山,在狮子峰西。
争秀峰、鸡趐洪,俱在神囷山上。《水经》曰:黄水出神囷山、黄华谷、北崖山,高十七里。水出木门带,带即山之第三级。悬水去七里,东南注壑,直泻岩中。状若鸡趐,盖若天台,赤城流也。山有三级,飞泉注壑,今古如一。自西北至鲁班门五里,东南四望,其势雄压诸山云。碧玉溪在神囷山前,清澈如玉。下入灵岩水桥,曰通仙路,通山后诸峰。及高欢避暑宫溪之西,有试剑石。大石高丈馀,中断如斩截。《野人传》云:高欢,试剑石也。抱螺峰在争秀峰西。石壁间有三圣洞,洞之下有慈明院。古曰:黄华上院在众峰回环中。宋忠献韩公常欲缉山居,为归老隐息之地,然竟以国事委留,不果。院南有王母墓。颜修《内传》云:羽客王津母墓也,亦曰仙母冢。《括地志》云:墓前有大树九株,每春,桃花盛开,若有紫气笼冠其庙。今大树惟馀一株,庙仅存基址。墓侧有王母池,其西又有铁镜池。每岁遇旱,山前居民祈雨,多有感应。池上有碧阴溪,传云有乔木交荫。其西有齐乐平仓、基铁镜池,前有地坦平数亩。垒石成基,上有古瓦砾甚多。传云:高齐,粮草仓也。
紫玉岩在乐平仓北。
插天峰,在慈明院西北。其下有高齐宫殿基,一径甚险。自下以上五里,垒石为基。山顶平坦,可容数千人。西南临大溪。传云:有高欢避暑宫。今有断碑仆地,文字剥落,不可读。
熊耳峰,在插天峰西,两峰耸起。
瓮肚梯,熊耳、凤尾两山之间。有石径攀缘而上,状若瓮肚。
飞雪岩,在齐宫殿基西南。大泉飞下,为石所激日光射之,如满谷飞雪云。
玉女峰,在慈明院西南。壁间有玉女洞,峰因洞得名。然洞在削壁,人不可到。泉自洞出,夏秋则成瀑布。《水经》及《方舆记》曰:黄华谷西北有洞穴,去地十馀仞,谓之圣人窟是也。
凤尾峰,在玉女峰下,小山。
公主关,在凤尾峰南。两山之峡,削壁数千尺。中有路通天平山明教禅院,而行甚险峻。传云:昔齐有公主,尝守禦于此。关东有览古亭,上有垒石成基,方数丈,疑亦尝有屋宇而颓废。宋元祐元年,县令钱景允作亭于基上。南崖上有龙须泉,细水出石崖中。崖则细草丛生,名龙须,因名泉。北崖上有龙口泉,崖间有穴,其大如斗,泉自中出,飞落岩下。下有白玉溪,在高齐宫殿基西,水乃龙口泉也。山溪深寒,重冰积雪,春夏不消。浮图峰,关北小山。一峰孤起数十百丈,状若浮图,一曰挂镜台。
石屏峰,在浮图峰南,公主关下。山壁削立,状若屏也。院南三峰,第一曰仙人楼。《方舆记》云:隆虑三峰,南第一峰,名仙人楼。高五十丈,下有黄华谷,北岩瀑布下注成池。世传仙女曾现于此,故后人因以名。北有迸珠帘泉,在白玉溪上岩巅飞空而落,不著崖壁。阔百尺,高三千尺。百步之内,冷气逼人。在冬不冰,在旱不涸。万历二十一年,知县谢思聪建水帘亭于下。桃花岩在迸珠帘上。
第二曰摩云峰。
第三曰玉女楼。《方舆记》云:高九百尺。
连屏峰,在院东南。
天平山,在黄华谷南二十里,东至县二十六里,自山麓迤逦登涉,深涧峻岭。泉石欹危,映带林木。势雄而景秀最,西山之胜地也。
吕谷,俗传洞宾自此谷入山。
桃源店,在吕谷前。有居民百家,桃花流水,隐映交错。步虚坛,入山五里,西南望此峰,三级如坛状。元祐己巳,提点刑狱张商英名之。
金翅亭,南对步虚坛。群峰耸碧,至此分为两道。张商英以山势分去若垂天之鹏翼名亭。曰:金翅亭前花竹交映,流水萦纡。邑人遂以上巳日祓禊于此。照碧池,在金翅亭左。僧引水为池,其水清澈照见诸峰秀色。
钓台,在金翅亭西北一里,当路南,大石临水。
长者崖,过钓台西百馀步,西南望,悬崖削壁间有石,纹如子弟拜长者状。
朝元台,在道北。一峰耸起,出于诸峰,顶平若台然。醉仙崖,在长者崖西,壁间石脉如醉人。
献花崖,在醉仙崖西。如童子献花状。自钓台而下,并张商英所名。
水轩,在朝元台东南,献花崖北。溪流湍急,巨石激之,水声潺潺,名曰漱玉矶。矶北有池,可数十丈,前临大涧,流水环会。
层云壁,过朝元台二百馀步,有石壁,其色紫翠若垒云烟,高数十丈。
断金桥,在层云壁西,渡大涧则逗雪泉也。自此入山,路渐峻矣。
将军山,在层云壁上。北望,一峰若人披甲状。昔齐侯伐晋,赵胜率东阳之师追之,驻兵于此。
逗雪泉,在将军山西。溪壑回环,流入断金桥。
十八盘路,自槐林而西,山路既峻,屈曲而上十馀里,凡十八盘也。
紫砂缠,自十八盘而西,夹道尽紫砂石。
甘露泉,涓滴于岩石之间,酌之尽甘冽。而当道左,行人方登十八盘,喘渴流汗,得之如饮甘露。
环翠亭,路尽十八盘,此亭据岭上,环视群峰苍翠具见。山路至此分为两道,一则入明教禅院,一则南趋草场缠。
草场缠,传云:宋征河东时,尝积粮草于此。以兵守之,盖此路西趋扑猪岭,岭西即潞安府也。
扑猪岭,在草场西,最高峻。传云:野人尝逐野猪坠岭下,故名。
风门路,在扑猪岭上。朝阳,连云两峰间,有路通河东。流砂岭,在草场西南,半岭皆流砂,自岭至潞安府界十馀里。
右自山麓至环翠亭可寻之景。山之群峰最高且大者六,自环翠亭观之。
一曰倚屏峰,在环翠亭东北。前有诲德峰,在倚屏峰南。仙居峰在诲德峰西。倚云峰在仙居峰西。屏墙峰在倚云峰西,山势削立如屏墙也。
二曰碧霄峰,在环翠亭正北。上有仙人岩、石窦泉、归云洞,其下有天柱峰,在碧霄峰,南明教禅院主峰也。夺秀峰在天柱峰西。
三曰烟霞峰,在碧霄峰北。上有秀士壁,峰之半有纹如衣冠士人状。其下有两耸阙,烟霞碧霄,二峰之交,两崖相对,壁立若门阙然。
四曰连云峰,在环翠亭西北。
五曰朝阳峰,在环翠亭正西。上有居士壁,峰之半亦有石纹,如世所画维摩诘状。
六曰罗汉峰,在环翠亭西南。上有罗汉石,峰西有石宛如坐僧,其下有玉柱峰。
右六峰诸景,可望不可登者,自环翠亭观之,皆可见焉。
松径门,自环翠亭趋明教禅院,夹道古松。
诸圣塔,在松径道南。
风云谷,去明教院一里馀。
明教禅院,在昆阆溪北,碧霄峰下。六峰围绕,皆陡起壁立,而独此院得平地百馀亩,若天设之也。院宇甚古,不获其建置之时。晋天福中,有僧从漪,住持聚众,颇盛,丈室今存。《从漪后传》记者止三四人。旷日既久,院宇多敝。宋县令钱景允命守僧修治,遂复完整。及山之诸亭台,或古或今,亦皆景允修建。其景物至于黄华谼峪,皆增饰焉。
忘归桥,在天汉桥西南。为水所坏,今不复修。
清凉岩,在院西北,烟霞峰下。松竹清荫,其景幽邃。旁有积冰,春夏不消。
漱玉泉,源发于清凉岩侧,流入昆阆溪,所谓珍珠泉也。岩下西有二大石跨小径,状若兽舞,名舞兽石。长老庵,在清凉岩上西北百馀步一小峰上。今废,其基址可广四五丈云。
昆阆溪,溪水发于烟霞峰下清凉岩,过天汉桥下,入白龙潭。此溪在六峰之间,自西而东与山俱尽。倚屏、碧霄在其北,烟霞在其西,连云、朝阳、罗汉在其南。自天汉桥四望,景物幽奇若昆山阆苑,故名曰昆阆云。白龙潭,在昆阆溪中。旧传有白龙见于此,岁旱祈雨必应。宋元祐中,尝有游客乘醉戏,自岩上投石潭中。倏忽,风雹雷电俱起,远近传惧。是后无敢傲戏岩上者。潭东有九曲滩,潭上有候樵径,沿石小径,下通白龙潭。
支离叟岩,在献花台东。别由松竹,间有径可至岩上。其名疑古有隐士尝居此云。
玉虹岩,在支离叟岩东,下对白龙潭,故曰玉虹。五凤岩,在玉虹岩下,自此一径直通羽衣轩。钱景允新开也。
右自环翠亭、渡天汉桥至明教禅院及院东西可寻之景。
凹凸庵,在万松亭东南,昆阆溪南。崖上北对先师岩,从漪游息处也。尝有僧问从漪曰:如何是天平山。答曰:八凹九凸。元祐己巳岁,张商英命钱景允建此庵也。忘归亭,在凹凸庵东,昆阆溪崖上。
玩川台,在忘归亭东南。一峰特起,其上平坦。雨霁烟收,静无风沙。东视长川,见数百里。宋中书舍人王岩叟在熙宁甲寅岁游山,名曰玩川台。
龟头峰,在忘归亭南,以形名。
琴台,在龟头峰南。怪石重叠,上有大松,王岩叟听鸿濛先生抚琴于松下,故名。
鉴泉,在琴台南。有泉出岩间,其泉清澈莹然如镜。烧药炉,在鉴泉南。昔有隐士锻药于此,炉址俱存。四面有桃花,每春,尽百花开。过此,花方盛。
望京台,在烧药炉东南。《柳仲涂记》所谓熨斗峰也。窦公庵,在望京台上。台之广袤比玩川为宽衍。下视川原,随人目力所穷。宋银青光禄大夫致仕窦舜卿尝爱天平幽胜,买田山下,欲休老焉。山僧建庵以成其意,名曰窦公云。
驭风坛,在窦公庵东北,有石如坛。
右自万松亭循昆阆溪可寻之景。
通胜桥,在寺东渡大涧,涧水乃石窦泉也。
白龙堂,在通胜桥东,白龙潭上。
金线泉,在白龙堂东。竹溪之半石岩出泉,其流甚细,故曰金线泉。
观音岩,在白龙堂东。《仲涂记》所谓长老岩也。
休休亭,在观音岩北,珍珠帘下岩中。《仲涂记》所谓水帘亭也。
珍珠帘,泉泻高崖,派流如珍珠。及冬水冻,悬虚数百尺。
玩珠亭,在休休亭。岩上一峰突出,下视白龙潭,上望苍龙洞。宋太守李琮因祷雨入山游至此,为其览景多,命山僧作亭峰上,名曰玩珠,即古玩月台也。柳公溪,在玩珠亭前,松竹阴茂。柳仲涂至此览溪山之胜,徘徊不忍去。山僧因名溪曰柳公云。
道人龛在观音岩下,休休亭南。就龛作轩,对珍珠帘,皆钱景允建。
飞盖岩,在道人龛东南转。岩广百馀步。上即大山,下临深溪。
羽衣轩,在罗汉堂西。岩广,下与凹凸庵隔溪相对,西南望群峰,下视昆阆溪,东阚平川。初,张商英将游天平山,夜梦羽衣客甚异。至此岩下览诸景,想见其梦中事,遂命创轩。而山僧复架竹引水作檐溜,冬夏不绝,遂为诸亭轩。景物苍翠,最幽奇处。
炭场,在柳公溪北,古尝就山作炭积于此地。自此而北,至燕子岩,由通胜桥侧别有路径。以其无他景故附见之。
东柏梯,在炭场上。有柏成林,樵猎者攀援柏枝上下,故曰柏梯。
石梯子,在东柏梯上。亦樵猎者所行石磴也。
好地掌,在东柏梯间,路通黄华谷。其道险峻,谓之东十八盘至此地忽平。《易传》云:好地掌谓平如掌。燕子岩,在炭场北,有石岩,秋冬燕子蛰其中。
右自明教禅院渡通胜桥,循昆阆溪东北可寻之景。
迎春桥,在寺东北,后坏于水。
烧香亭,在庙东北三里馀。径险峻。每岁官司于此,望苍龙洞,祭祷焉。
苍龙洞,在倚屏峰山半,烧香亭北。自此至洞登陟,石磴不通,肩舆洞门。崖壁削立,下临深溪。山僧近作木梯十馀丈,于是游人始免攀援林木之劳。洞深莫测,始行百馀步,俯身乃可过。既而可立行。复百馀步,匍匐而入,盖若洞门重重然也。行愈深,寒气愈逼人。行必藉烛,夏必披裘。其深数里,仰有穴穹窿上通,傍有小洞如瓮口。洞中杳黑。又百馀步,有溪横洞东流,至此不可往矣。昔有人强往穷之,遂不复出。山僧惧游客复有然者,以石塞之。每值岁旱,取溪水祷之多应。有病者饮之即愈。
双峰阙,两峰耸起如门阙状。中有路上通菩萨洞。菩萨洞,天平山最险处也。在龙洞东北四里馀。游人攀萝引索缘石仅能登之。洞中石乳自滴成菩萨形,后有泉名菩萨泉,极甘冷。
冷风门,菩萨洞东山上石门。游人爱其风清冷,因名。
右自明教禅院渡迎仙桥可寻之景。
玉泉山、玉泉谷,在天平山吕谷南五里,山因谷得名。山在天平山步虚坛南,一峰高起者是也。
广济院,在玉泉山南。
望仙峰,在广济院西北,乃院之主峰也。
朝霞峰,在望仙峰南。
环碧亭,在广济院前,溪东北。
甘露溪,环碧亭南。溪旁绿竹幽森,有小径上通泽阳谷。
滴乳泉,在甘露溪上,泉水亦流入甘露溪。
迎露峰,在滴乳泉上。上平如掌,故曰迎露。
泽阳谷,在玉泉谷南七里。北伞盖山,在泽阳谷之西,以形名。
净居院,在伞盖山下,旧曰泽阳寺。自县至院二十五里。门前有水洑流,出山始发。山前居民皆就汲。钱景允命拨泉建亭,名曰济众。
拥翠亭,在净居院西一峰之半,上则峰峦,下则众木交映。亦钱景允所建。
南伞盖山,在净居院南,亦以形名。
金门峰,在伞盖山之西南。峰之南则谼峪、金门寺也。谼峪谷,在泽阳谷南八里。谷有十二峰,其景物不在天平下。
争翠峰、擎天峰、三圣峰、聚仙峰、玉柱峰、抱螺峰、黄华天平、谼峪诸峰,得名非一时,其命名者非一人,故其名有相同者。天平与此皆有玉柱峰,黄华与此俱有抱螺峰。
紫霄峰、望帝峰,峰上旧有金门寺,及有石洞。
聚霄峰、顶霄峰、拱翠峰、石城峰,十二峰名或取其色,或取峰石异状。若黄华天平诸峰之名盖亦如此而已。
宝岩院,在拱翠峰下。古名谼峪寺,嘉祐八年改今名。自院至县三十里。
隐庵,在宝岩院东,半山之间。有小径萦纡,上至一大石岩,下可容数百人。钱景允就岩葺治窗牖以憩游客。
下生塔在隐庵西。后有一石岩,上有一塔,中有一下生佛像。岩壁有齐天保游士题名。
碧阴溪,在隐庵西。溪之左右,乔木修竹绿阴交合,故云碧阴,盖与黄华谷碧阴溪同也。溪上有跨玉桥,渡溪之桥也。其西有升龙桥。
真隐洞,在碧阴溪北。自亭登山,萦纡数里方至洞。碑塔俱存。
栖霞谷,在谼峪南十里,距县四十里。二山相合,中有溪水,故俗名合涧。溯溪而上六七里,两山对峙,中豁然平坦。有居民数百家,为栖霞谷。溪之阳有道院,曰栖霞观。
积秀峰,在栖霞观东南。
翠屏峰,观之正南。
顺秀峰,观之西南。
蹲兽峰,观之正西。
玉霄峰,观之西北。
端萃峰,观之正北。
碧霞峰,观之东北。
凌云峰,观之又东北。
明远峰,观之正东。大抵九峰之名取其形色而已。谷西南,乱山迤逦,直接山西陵川县界。
鲁班门,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二山相去五十步,其中缺然如门,峰势峻巧若班所作,故名。《水经注》曰:双泉出门东,其门立阙昂,藏石壁霞举。
倚阳山,在县西北四十里。东向平川,西临深涧,南抵鲁班门,北至刘家梯。周围八十里。其上平坦。水泉七十馀处。四面石崖三层,嵯峨险峻不可寻丈。山巅一峰突兀高耸,又名蚁尖寨。东有路可通人行。
宝泉岩,在县西北三十里,太行山半。旧传汉夏馥栖隐处。岩前有石井,是其所遗者。岁旱不竭,久雨不溢。岩上九峰如碧笋、瑶篸森列于霄汉间,笔架峰尤为奇绝,馀峰名无传。岩西,宝泉从峰顶而下,悬流千尺,下成瀑布。水珠喷礡,望之如白虹,汇为仰天池。水既澄澈,山光树影交映池内。池侧有海棠一株,每夏初花放,红绿交翠,池若增而辉焉。自池东北,悬梯三级,始达于岩之坪内。出岩西北,有小泉滴沥,乘风飞洒若细雨然。岩东,架木为梯,通于上岩。循岩而西,为悬石桥。凌空构石桥,架于断壑之间。登之者若升九霄飘飘然,动尘外之思焉。其一名王相岩。
大头山,在鲁班门西北,乃九州之绝险,呼为殿子山。按《水经注》云:苍溪水,东北经鲁班门,又西至偏桥东,即林虑之矫岭抱犊固也。名四十五福地。山磴上五里馀,崖路中断四五丈,以木为偪桥。而行自此而上,犹须攀萝扪葛,则庾衮眩坠处也。
紫团山,在县西南五十里,西抵上党县界。山产紫团参。
炒米岭 语同府志。
圣符山,俗名拐头。万历间,知县张崇雅改为龙头山。凤凰山,在县东五里,即圣符山之派。峰岭回合,颇有清致。山下有太平寺、金元守,宰多游玩于此。
孔尖山,在县南八十里。有淇水经其后。山尖孤耸,有孔穴居其中,故名。
马鞍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曲阳社。按《图经》云:周回三十里,高二里。中凹特起二峰,形如马鞍,故名。大圣山,在县南三十里三阳村后。
凤宁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山形秀拔,望之如凤,故名。万泉山,在县东南五十里。山多泉,半山有寺,曰石门寺。南一泉喷礡有声,响振山谷,尤为奇绝云。矿山、柏山、砺山、楼儿山 语俱同府志。
裤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图经》云:周回三十里,高二里一百五十步。《水经注》云:林虑山北有裤山。即此也。鸡冠砦,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元至正十七年,僧洪泉来避兵,免于难。
按:林之山,西曰黄华,曰天平,曰玉泉;西南曰谼峪,曰栖霞;西北曰鲁班门,曰倚阳。总为隆虑山,随地而异名者也,皆太行之支山也。班门之西北曰宝泉,又北曰大头。玉泉之西南曰紫团,皆太行山也。县东南北诸山,又隆虑山之支派也。
林虑山部艺文一
《游天平山记》宋·柳开
至道元年,开寓汤阴。未几,桂林僧惟深者,自五台山归,惠然见过曰:昔公守桂林,常与公论衡岳山水之秀,为湖岭胜绝。今惟深自上党入于相州,至林虑,过天平山明教院。寻幽穷胜,纵观泉石,过衡岳远甚。予矍然曰:予从先御史居汤阴二年,汤阴与林虑接境,平居未尝有言者。今师诏我,是将以我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越明日,惟深告辞。予因留惟深曰: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惟深曰:诺。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绕观俯览,遂忘箠辔之劳。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明旦,惟深约寺僧契圆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径,下瞰白龙潭而归。翊日,西游长老庵,上观珍珠泉,穿舞兽石,休于道者庵。下至于忘归桥。由涧而转,至于昆阆溪、仙人献花台。出九曲滩,南会于白龙潭。扪萝西山,沿候樵径望风云谷而归。明日,契圆煮黄精苍术苗,请予饭于佛殿之北。回望,峰峦秀若围屏。契圆曰: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予曰:诸峰大率如围屏,何独此峰得名。契圆曰:大峰之名有六,小峰之名有五,著名已久,皆先师之传。又其西二峰,一曰紫霄峰,上有秀士壁;次曰罗汉峰,上有居士壁。以其所肖得名也。又六峰之外,其南隐然者,士民呼为扑猪岭。又其次曰熨斗峰。诸峰皆于茂林乔松间拔出石壁数千尺,回环连接,崭岩峭崒,虽善工亦不可图画。予留观凡五日,不欲去,始知惟深之言不妄。又嗟数年之间,居处相去方百里之远,绝胜之景,耳所不闻,对惟深诚有愧色。明日,将去,惟深、契圆固请予留题。予惧景胜而才不敌,不敢形于吟咏,因述数日之间所见云。《游天平山记跋》韩琦
林虑天平山者,天下绝胜之境也。山有僧院,曰明教。琦三来守,相欲一观而未得。每僚属出,按县,与夫过客之好事者,悉能往而游焉。回必大诧。余曰:是实雄伟秀拔,不可图画。虽东南诸山素有名者,皆所不及。今侄婿柳才者,即今宋朝大儒仲涂之孙也。余尝得公所撰《天平山记》于才家,见所叙游览之胜,凡山之诸峰、岩洞、潭谷、涧溪、泉石之名,无不具载。而闻今所称类,多与公所记改易不同。于是,余益欲往,周访其实,续为说以明之。而院之主僧知因者,得美石,欲先以仲涂公之文刻而传之,故余未克如其志。噫。公之此文,不传久矣。非余得于其家而因师之勤,是必沉郁而不显。柳公之文,固有神物所护,使卒能传之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