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三六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六十八卷目录

 雷州府部汇考二
  雷州府城池考
  雷州府关梁考
  雷州府公署考
  雷州府学校考

职方典第一千三百六十八卷

雷州府部汇考二

雷州府城池考

        《府志》本府〈海康县附郭〉
雷州府城池 筑自南汉乾亨间,甓城甚隘。宋至道丙申,郡守杨维新,始筑子城,周围一百四十步,高一丈七尺,下阔一丈三尺,上阔九尺。绍兴乙丑,郡守王趯复筑外城,作女墙,辟四门。工未就去。绍兴八年,海寇陈旺犯城,人莫能禦。十五年,趯始创外城。由那庐至西湖暨赤岭冈,筑南北西三城,又包东岭堑英禄山为东城。周围五里二百八十步,高二丈五尺,上阔一丈,下阔三丈,壕广五丈五尺,深一丈四尺。城外环筑女墙,辟四门。绍兴壬申,黄勋继之,改用砖甓,亦未就去。二十二年,勋代守,视城土筑不坚,乃甃以砖甓。明年,南北城毕合,四百二十二丈,东西未成,勋又代去。绍兴甲戌,朝奉郎赵伯柽乃毕前功。越明年,伯柽继至,视城东西壁工倍于南北,乃命匠益陶砖甓甃,自西壁凡三百四十丈,东壁半之。又于东北壁堑山削城,凡一百八十丈。逾年功成。胡铨有记。嘉定壬申,郡守王给葺二城。嘉定四年,飓风大作,水潦瀰月,内外二城圮坏者半,故兴工重葺。淳祐庚戌,郡守储擢复修二城,创四楼,工未就而去。统领方子玉暨刘叔杰等终之。元至元戊寅,罢岭南城池修筑。天历至顺中,海北道廉访司佥事吕珫复修筑。天历二年,广西猺贼侵掠,珫乃筑城浚隍,高深如故。又于东西北三门外,置木桥,夜则撤之,以备不虞。元统癸酉,廉访司佥事张添睡、经历郭思诚重修。元统元年,广西猺贼复陷。遂溪路总管同知罗奉致裨将李百户遇害。添睡思诚,乃谋设立栅门,筑羊马墙,四门渠窦,各置以铁窗棂,备禦严整,故寇至不为害。明洪武甲寅,指挥张秉彝、朱永、周渊、通判李希祖,大筑雷城。洪武七年,秉彝等谋展其旧基,加之高大。是年孟冬兴工。由东南沿西北,垒石砌砖。至八年季夏就绪。周围五里三百步高二丈,腰墙雉堞高五尺,通高二丈五尺,下阔三丈,上阔二丈七尺。又于四门上各建重楼。东曰镇泮,西曰中和,南曰广运,北曰朝天。四角对起角楼。城上列窝铺四十四间,城内环浚壕堑储水,周围六里一十步,阔六丈五尺,深一丈二尺。东西北三门,各置石桥。南门旧无壕,故无桥。四方水门,俱置铁窗棂,防守愈峻。正统庚申,指挥魏让砌城上驰道。正统五年,让掌卫事乃陶砖绕砌,城上为路。成化间,知府黄瑜邓璩,相继修葺。弘治甲子,海北道佥事方良永改建四门重楼。正德丁丑,知府王秉良葺,以城板朽坏,西南二门俱用砖石拱甃。嘉靖己丑,指挥张杰复葺东北二门,俱以砖甃。嘉靖壬辰,知府黄行可开浚壕堑,壕外环筑土墙,以防湮塞。己亥,通判朱象贤掌府事,于城外环筑女墙,上盖以瓦。甲寅,西门楼坏,知府罗一鸑复建。癸亥,同知萧文清重筑城外楼橹。时山海贼每突至城下,文清始于四城门百步外,各建楼捍守。扁东曰安东,西曰靖西,北曰巩北,南曰镇南。甲子夏淫雨,城南门以西及北城俱崩陷。知府陆瓒重修。副使莫天赋有记。乙丑,生员莫经纬等呈筑南门外城。署印高州府推官杨逢元始其事,知府王子卿毕工。布政卢梦阳有记。万历己巳,新城圮。分守道张士纯委知县蒋蕴善修筑。丙午,新城复坏。生员陈瑾等呈修。同知张应中知县鲍际明申葺。皇清顺治丁亥,初开雷郡。冬没于黄海如。顺治八年再定。辛卯壬辰飓风,城池崩坏。城中军民房屋,尽圮无馀。乙未,知府陆彪详文大修雷城。十二年十一月,知府陆彪详道修理城垣。分守道萧炎具详雷郡城垣颓坏已久,兼连年飓风淫雨,倒坏更甚。思城池为合郡保障,非高深不足备禦。除城上窝铺每闸发银五钱,共盖四十间。其城工复于去冬,乘农隙之时,府厅县逐一查验,估计其城垛造不如法,每遇风雨多至损坏。议一仿省城式样,从新改造。工费浩繁,同知府陆彪同知周熛各捐俸,办料买米,散给工匠。酌委文武各官,分行督理,通将圮坏单薄之城,逐一修筑高厚。城壕疏浚。而周围垛口,俱另式改造。焕然一新。刺史陆彪有记。康熙九年,郡城东垣崩数十馀丈,又飓风频发,城垛窝铺十坏八九。知府吴盛藻倡议修筑,与同官厅县绅士各量捐资俸,于十年工成。
外县
遂溪县城池 旧在二十二都旧县村。宋绍兴二十年,迁今治。俱未有城。明洪武甲寅,知县元太初始筑土墙。正统乙未,知县苏观改筑石城。观以土墙易崩,乃命工伐石筑石城。周围四百七十丈,高一丈五尺,瞭墩四十,窝铺十六。开三门曰东门、南门、北门,城楼三座,浚以壕堑。嘉靖辛卯,知县张惠修。成化初,猺贼煽乱,民病防守。乃塞东门,止存南北二门。张惠兴工筑浚城池,乃开东门,设墟于外,招商建铺,为卫禦之计。嘉靖庚子,知县班佩复修,飓风大作,石墙倾圮。佩命修饬坚完如故。隆庆壬申,推官郑国宾增修。国宾署县视城垣卑矮,乃伐石陶砖,周围甃高三尺,阔五尺。万历壬辰,知县陈庭诗创三门、月城门楼。县旧无重门之固,庭诗用砖石创建东南北三门月城,周围共六十丈有奇。又于门上各建重楼,东曰崇阳,南曰仁济,北曰朝天。万历丁未,知县罗继宗修。继宗精于堪舆,以北门风水不利,始塞北门。开西门,城内文教渐兴。至崇祯间,同时进庠者有二三十人。崇祯己卯,知县慎思永重修。皇清康熙三年癸卯,署县同知王弘志修筑。砖石灰料人夫,按社计口派办。时兵荒,钱粮无所出也。徐闻县城池 汉元鼎置县海滨讨纲村。元至正丁未,迁宾朴,未有城。明正统三年,知县李就始筑土城。天顺六年,迁入海安所。时西寇剽掠,平其城而墟之,故迁。弘治十三年,知县平钢申复宾朴创石城,民苦军,桀骜思故土。故钢复城之周围六百馀丈。正德庚午,知县王泽增筑浚壕,增城高一丈四尺,广八尺有奇。用堪舆议,填塞北门。扁其城门,东曰安海,西曰迎恩,南曰太平。嘉靖四十五年,添设月城。三门俱添建月城,周围各十三丈。万历三年,知县张思益增筑周城,增高三尺,复建敌台十二,高四丈,阔如之。覆以瓦。旧南门在县治西,至是改县前,扁曰民安物阜。万历五年,知县田舜耕加修。耕见土性易塌,实以粗石,重加筑建。万历二十五年,知县张大猷重修于月城,各镌石头。东曰朝阳,南曰若时,西曰有成。崇祯十二年,知县吴国斗详将文庙前建子城,开文明门,是科丙子,获隽二人,乙酉科获隽者三人,嗣因乱,门塞。

雷州府关梁考

        《府志》本府〈海康县附郭〉
龙凤桥 在府治中道前。先是,海北名邦坊前对一屏,墙壁立长沟上,了无馀地。明万历壬子夏,推官欧阳保改建龙亭库于前,因移向前一丈五尺。前面气势宽广,伐石建一拱桥,接地气以往来。周围卫以石栏,以其为龙亭出入之地,且左右有龙亭凤仗二坊互峙,故名曰龙凤桥。阜民桥 在城中正坊卫治前。宋乾道五年,郡守戴之邵刱桥北旧为州治,故曰阜民。元延祐七年,廉访使上达世礼建圆通宝阁于上,岁久湮塞。明正德间,郡守王秉良重修。
石渠东西二桥 一在城内桂华坊,一在明善坊。戴之邵架石桥于渠之东西,路通大小西街。官贤东西二桥 在郡城内官贤坊。戴之邵建。冠英桥 在郡城内桂华坊。戴之邵建。
西门桥 在郡城内桂华坊。戴之邵建。
城壕桥 东西北三城门内。元至顺间,廉访司佥事吕琉因贼侵境,用板架桥,有急则撤之,以备不虞。明洪武七年,指挥张秉彝朱永周渊通判李希祖修筑城池,易板以砖。
寺门桥 在城外西湖坊。宋乾道间,郡守戴之邵建。
水月桥 在天宁寺内明。正德乙亥,郡守王秉良建,扁曰水月。
惠济东桥 在西湖东闸。宋绍兴间,郡守何庾开渠建闸,砌石桥,因其有惠济之利,故名。元廉
访司经历郭思诚重修。桥上盖亭两间。明永乐九年,知府王敬重修。亭废桥存。万历己酉,推官叶际英重修。
惠济西桥 在西湖西闸上。宋郡守何庾开渠建闸,砌石桥。元元统间,经历郭思诚重修,建亭于上,扁曰众乐,曰狎鸥,曰泳波。明洪武二十七年,知府吕智重修。万历己酉,推官叶际英重修。陈光大有记。
第一桥 在城外宁国坊南亭溪上。旧为潮汐,往来行者病涉。太监张永伐石跨溪为桥,因绝其流,舟惟泊于桥下。民苦于搬负。明嘉靖十二年,郡守黄可行从民便,甃石拱之高阔,视昔有加上树栏墙,疏浚溪流,直抵惠济东桥之下,以通舟楫,民德之。
通利桥 亦名第二桥。在郡城外西湖二里白沙陂边。宋乾道,间郡守戴之邵开渠灌田,砌石桥以利灌溉,故名。
麻含桥 在城西十五里。路通海康所。旧桥倾圮,行者病涉。永嘉商人陈世高捐财砌石桥,往来称便。
浮碧大桥 在城西南五里麻扶村。宋乾道间,郡守戴之邵伐石砌桥,路通白院,以溪旁有竹木之影,荡漾碧绿,故名。
浮碧小桥 在大桥之东。明洪武九年,指挥周渊伐石砌桥,路通白院。
云津桥 在城西南三十里调排村。宋嘉泰二年,建石桥以木为梁。明洪武十七年,安陆侯吴杰经此设立各所,伐石重修。
安济桥 在西四十里小安榄村。元主簿唐杰伐石砌桥。
五里桥 在南五里天妃庙下。宋乾道间,郡守戴之邵筑堤建闸伐石架堤上,路通琼南。文昌桥 在城外天妃庙前。明万历十四年,两学诸生因郡治水欠环绕,文运不振,白守道王民顺捐俸凿渠二百馀丈,塞麻沉直河,导万金溪水横绕郡城西会湖,潮而出海。太守伍士望筑土龙助之。同知万煜俱捐俸修。饬嗣是,文武登科者众。士民指其桥为云梯云。王民顺有诗。韩公桥 在府城南关外龙应宫前。通琼之路。明天启间,郡守韩逢禧立。
黄公桥 在府城北十五里。小路系海康令黄色中立。
芝林西桥 即西山桥南三十里芝林村西。明正德间,义民张鹏捐资伐石建桥,东通锦囊,北通郡城。
芝林东桥 即曹家桥。东南三十五里芝林村。东亦张鹏所刱路,通锦囊所。
将军桥 在南六十里,宋僧妙常砌石桥三间,南通徐琼,北通郡城。因地有二石将军于桥侧,故名。
那汀桥 在南一百五十里英夔村。宋嘉熙间,邑人王法恭募化伐石建桥,南通徐闻,西通海康所。
南界桥 在南六十里将军驿前。宋淳祐六年,郡人林贤等架石桥,路通英利徐闻。
那螺桥 在西南三十里仙安村。宋咸熙间,邑人阳扶建石桥,路通海康所。
步陆桥 在西南九十里潭泥村。元延祐间,邑人陈昆募化建石桥,东通将军驿,西通海康所。山门桥 在西二十里山门村。明洪武间,乡民伐石砌建。嘉靖二十年,知县杨澄重修。
那里桥 在南七十里那里村。明弘治间,郡人张钲建石桥,路通英利。
淳化桥 在南七十里官路中。明成化间,有司伐石叠砌,北通郡城,南达琼南。
安民桥 在南八十里官路中。明成化间,有司伐石砌筑。北通郡城,南达琼海。
仙居桥 北至十里平冈中。火铺官路合流之冲。旧架栈道易坏。明万历三十年,指挥梁拱募缘鸠工砌石桥,左右石栏。行者便之。
南浦津埠 在南二十里。自闽广高琼至此泊舟,乃通郡城。
大埠 在东南一十里。自海至此泊舟,入郡城。麻沉埠 东海至此泊舟,北入郡城。
黑石埠 在东南九十里。锦囊海至此泊舟,北入郡城。
龙门埠 在西南一百七十里。自蚕村等海泊舟,北通遂溪。
英散埠 在南一百里。自蚕村海至此泊舟,南通徐闻。
海宅埠 在南一百里。自新场等海,至此泊舟,
南通徐闻。
湾蓬埠 在南一百七十里。自吴蓬村海船至此湾泊,北通遂溪。
英岭埠 在南二百里。自沓磊等海至此泊舟,南通徐闻。
英隼埠 在南一百九十里。自新场海至此泊舟,南通徐闻。
禄州那打埠 在西南一百八十里。自蚕村等海至此泊舟,北通遂溪。
英兜埠 在南一百五十里。自沓磊等海至此泊舟,南通徐闻。
翁家埠 在西南一百七十里。自新场等海至此泊舟,北通遂溪。
老沙埠 在南二百里。自蚕村等海至此泊舟,南通徐闻。
新场埠 在西南一百八十里。自蚕村等海至此泊舟,南通徐闻。
英罗埠 在南一百三十里。自新场等海至此泊舟,南通徐闻。
武郎埠 在西一百里。自石海康至此泊舟,北通乐民所。
西山埠 在南三十里。自南浦津等海至此泊舟,北通郡城,东通锦囊所。
按明季各埠,俱有船只,俱有埠头。今海禁森严,各埠船只俱毁,合府并乡村载谷稻船,共止三十馀只矣。
南渡 即擎雷水。在郡南十里。琼崖必从之路。官岁造舟四编,渡夫八名。近年岸辄崩圮。明万历三十七年,守道林梓捐金委官伐石补砌。麻演渡 在西南二十里官。岁造舟一编,渡夫二名。
嘉禾渡 在东南二十里。官岁造舟一编,渡夫二名。哨官沈应蛟捐资砌筑。
白院渡 在西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下坡渡 在东南三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
西洋渡 在西南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西厅渡 在西二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序班莫若敏捐资修砌。
安榄渡 在西二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唐官渡 在西南二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
云津渡 在西南二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
安苗渡 在西三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根竹渡 在西二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麻蔡渡 在西二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仙云渡 在西三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迈风渡 在西二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大傍渡 在西六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双溪渡 在西四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潮阳渡 在西南八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
湾蓬渡 在西南一百五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
建康渡 在南一百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建宁渡 在南一百二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
楼亭渡 在西五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山家渡 在东南一百五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
老沙渡 在南二百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按各渡当时俱官造舟,拨夫撑渡。今俱附近居民撑渡,免其本身杂差役。
遂溪县
午安桥 在遂溪南门。向因变乱,杜塞行路。由东门入城。康熙癸卯,郡丞王弘志署县,欲开南门。人曰:开南门,虑有火灾。《志》曰:以癸年开之,可以安矣。因额其门曰午安。又于田中筑起大路,跨桥渡水,题曰午安桥。
山脚店桥 在东门外。前此地无水,后泉水溢出成河,遂造桥以济往来。
傍塘桥 在县南一里二十四都。宋嘉定二年,郡守徐应龙伐石砌于傍塘溪上,路通郡城。因在傍塘庙前,故名。明嘉靖二十年,知县班佩兴工伐石砌大通衢,直抵南门。万历五年,本府推官陈王政以路直射筑塞,土龙环绕过城,由东门入。
云梯桥 在县东南七十里二十二都上步村。宋时民孙绍赴省闱经行,誓曰:必中榜回方。过此桥,因名云梯。
状元桥 在县东南七十里二十二都下步村。宋时士人戴弼先伐石砌桥,路东通郡城。宝祐四年,邑人纪应炎及进士第,还经此,邑人荣之,因名。
那郁桥 在县东南一百里二十二都那郁村。明洪武八年,郡人孙釜募缘伐石。路通郡城。因其地林木丛郁,故名。
庄家桥 在县南八十里二十一都。宋咸熙元年,僧人刘宗成募缘伐石砌桥。路通郡城。昔有庄姓名嗣孙者,中咸淳间进士,居其地,故曰庄家。咸淳六年,县尉陆永仁重修。
仙车桥 在县南一百三十里仙车铺前。明洪武七年,典史林子华伐石创建。路南通郡城,北达本县。
城月桥 在县南九十里城月驿路上。元至元间,万户谭宁砌石。路南通郡城,北达本县。那弄桥 在县南七十里二十三都那弄铺前。明洪武四年,知县王渊创路,南通郡城。
乌泥桥 在县北二十里二十五都大安铺前。明洪武四年,知县王渊创路,南通郡城,北达石城。
百丈桥 在县南一百八十里第三都特侣塘中。宋绍兴初,道人冯氏募缘鸠工建立,寻废。绍兴二年,郡守俞令赵伯柽捐金,命乡人陈师正重修。嘉定十六年,太守陈斌复命僧妙应募缘重修。李仲光记。明正德丙子,郡守王秉良兴工重砌叠石墩十五通,水道十四梁,以石板架之,长阔如故。路南通郡城,北通遂溪县。因其基长,故曰百丈。
西溪桥 在城外半里。修辄圮。明嘉靖二十年,知县班佩命工重修。
菩提桥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通明村后。明万历三十九年,白鸽寨把总续蒙勋捐俸伐石创建。复砌筑通衢北路,通各村。南达通明,以桥在菩提港,故名。
平乐埠 在县东五十里二十二都平乐村。自吴川等海至此泊舟,路西通本县。
北里埠 在县西南二百里第八都。自海康翁家港至此泊舟,路东通涠洲,北通县城。
调鸡门埠 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二十都。自吴川硐洲海至此泊舟,路南通郡城。
文体埠 在县西一百里二十五都。自廉洲海至此泊舟,路北通县城。
旧县埠 在县东南七十里二十二都旧县村。自调鸡海至此泊舟,路北通县城。
了村埠 在县南一百里二十二都了村。自调鸡海至此泊舟,路北通本县。
通明埠 在县南一百四十里二十一都调蛮村。自吴川等海至此泊舟,路东通堪川巡检司,南达郡城。
调神埠 在县西南一百里。自海康翁家港至此泊舟,路通涠洲巡检司,北通本县。
麻廉博潭埠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二十六都。自石城陵禄海至此泊舟,路东通海康县。穷涌埠 在县西南一百四十里二十七都。自石城乌免海至此泊舟,路北通新安驿,南通郡城。
博郎埠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二十七都。自廉州海至此泊舟,路南通郡城。
调楼埠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二十都。自廉州海行舟至此登岸,路东北通本县。
博灶埠 在县东七十里二十二都。自吴川海行至此登岸,路南通郡城,西通本县。
宝满埠 在县东七十里二十二都。自吴川海行舟至此登岸,路南通郡城西通本县。
通明渡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二十一都。造舟以渡岁,编夫二名,其渡头淤泞,人多病涉。明万历三十九年,把总续蒙勋伐石,砌大路直抵调蛮村,共长四百一十五丈,往来便之。
庄家渡 在县南八十里二十二都。官舟岁编夫二名,今废。
麻参渡 在县南七十里二十都。官舟岁编夫二名,今废。
曾家渡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二十一都。官舟岁编夫一名。
麻丹渡 在县南一百里二十都。官舟岁编夫一名,今废。
库竹渡 在县南九十里二十都。官舟岁编夫一名。
乐民渡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第八都。官舟岁编夫一名。
禄遐渡 在县东二百里二十都。官舟岁编夫三名,今废。
平乐渡 在县东南十里二十一都。原有官编夫,今废。
新安渡 在县西南一百四十里二十七都。原有官舟编夫,今乡民赚利,每年编银五十两,贮库充饷,自造舟二只,水手十四名,装运计人货收银,今已禁绝。
徐闻县
龙涛桥 在县东南城脚。通水关。
通惠桥 在县西南城脚。通水关。明嘉靖间,知县方逢尧因两水汎滥,乃环城凿渠,疏通水势。自西而东,名玉带水。架桥二形,家善之近。填阏宜浚。
大水上桥 在县东十里。元大德主簿吴均顺造,长十五丈,阔二丈,路通锦囊。
大水下桥 去县二十里。元大德造。明正德乙亥生员董朝纲捐资重造,今坏。
调禄桥 去县六十里。明永乐十一年,知县石彦诚造,路通宁海司。
新安桥 去县九十里。石彦诚造,路通锦囊。那调桥 去县一百里。明洪武间,知县武亮造。孤洲桥 在锦囊所西门外。近坏未修。
那榜桥 石砌,路通郡城。
迈章桥 在县东北十里。邑用瓦窑出此。那横桥 在县南二十里。宋时建。
官田桥 在县西南三十里。明成化间,主簿彭用乾造。
英利桥 在县西北五十里。明洪武五年,县丞杨天祐建。
遇贤桥 去县六十里过贤铺那温水上。南包桥 去县七十里南田水上。二桥俱明洪武二年知县武亮建。
谢家桥 去县一百二十里。明嘉靖间,乡人谢德等砌于谢家溪。万历丙申,生员谢鸿恩捐资重造。
葫芦桥 在县北十里。
廉滨桥 去县四十里。明洪武中,杨天祐造。白沙埠 去县三十里。
清湾埠 在县东南三十里。
那黄埠 在县南二十里。渡海至琼之澄迈也。旧县埠 在讨纲村。
麻鞋埠 渡海达澄迈。
招摇埠 在城东五十里。
赤坎埠 距城六十里。
七莲旧埠 距城七十里。
东松埠 在县东北一百一十里。
麻丰埠 在县东南三十里。
东西场埠 去城五十里。
透海埠 在县西七十里。
海安港渡 在县东南二十里。渡夫一名,工食银四两八钱,修船银一两五钱。
冠头渡 在县东三十里。渡海至琼之文昌白沙,相传伏波平粤军既济,乃焚其舟,以示必胜。《袁潭记》云:饮马于儋耳,焚舟于琼山,是也。老沙港渡 去县八十里。渡夫一名,每岁工食银四两八钱,修船银一两五钱。

雷州府公署考

        《府志》本府〈海康县附郭〉
雷州府治 旧在今卫治地。南汉乾宁时,为古合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八年,改州为路,始迁今治地。二十八年,又以路为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今治即司址。明洪武戊申,罢廉访司。立雷州府。府治东南,俱至街西府学。北至路,接海康县。己酉年,同知余麒孙创立诸廨宇,时府初立,麒孙创正堂五间,左为阁库,右永宁库,堂东翼以照磨所,西翼以经历司,后为燕堂,为郡守宅,左为同知宅,右为推官宅。正堂前东为捕盗通判宅,西为管粮通判宅,东西夹以六房吏舍。正中为路台,为甬道,为戒石亭,为仪门。门外左经历宅,右照磨宅,右上为土地祠,前大门。门外街东为申明亭,西为旌善亭。乙丑,同知邓章等修葺。永乐戊申,重建。成化丙申又建。壬寅,知府魏瀚建岁寒亭于府治后。岁寒亭,原系元廉访使乌古孙泽创,后圮。是年重建。甲辰,建府大门为
层楼。府门原室三间,卑狭敝坏,今筑为重楼。又建三坊于府门外,左善政,右善教。前为宣化弘治。戊午,拓治基改建正堂,其后堂仪门以次改建。正德丙子,王秉良改建经历司、照磨所、仪仗库、军器库、吏宅诸廨。旧制,左照磨,右经历,东西失序。且时已颓坏,王秉良乃改经历司堂东,照磨所堂西,次建仪仗库,军器库于经历司东,次建吏廨二十八间。嘉靖乙未,同知赵伸迁廨舍于府堂之西。原同知廨舍在正堂东,伸以为匪利。乃西割学傍地,建置。岁久圮坏。万历七年,同知严淮重建。丙申,通判杨伯谦改筑通判廨宇,重建屋二座。万历癸巳,通判刘华祚改通判仪门为门者三,中门扁曰裕国安民。万历三十年壬寅,修整府治衙宇复旧。是岁九月,飓风大作,府中官衙吏宅俱坏。故修之。万历三十九年辛亥,推官欧阳保改建理刑厅衙宇。旧刑厅衙宇厅事浅隘,保拓而建之正堂三间,川堂一间,门二座,屏坊一座,客厅一间,书房二间,保自有记。是年,推官欧阳保又移照磨所于仪门迎宾之东。皇清康熙五年丙午,知府陈允忠重建府治正堂及燕堂、仪门、大门楼、阁库、左右两廊。时雷自丁亥岁兵燹之后,堂宇圮坏,砖瓦飘落。二十馀年始得修葺。按府治旧制,正堂五间,左为阁库,右为永宁,库后为燕堂,为郡守宅。仪门右为经历司,仪门外为大门楼,俱修葺如式。堂左为同知署、通判署,仪门左为推官署,今俱圮废,止存旧址。顺治丁亥年,权于海北名邦坊之西,以民房胡继中宅改同知署,以西门内冯指挥宅改为推官署。
海防同知署 原胡继中民房。顺治丁亥改建,房止三进。康熙八年,建头门仪门大堂五间,两廊四间,川堂房五间,两廊四间,堂东又三间。头门扁其额曰海防公署。
推官公署 原冯指挥宅。顺治丁亥改。康熙五年,推官奉裁,因县署倾圮,权改为海康县署。府治大堂东有隙地,康熙十一年春,郡守吴盛藻建东厅三间,后堂一间,额曰清晏堂。
理刑外馆 在府治南。推官郑国宾建。明万历四十年,推官欧阳保改为龙亭库。
察院 在城西南隅,即珠池公馆。明嘉靖初,革守池内监,乃改馆为察院。知府叶尚文增建厅舍厨库等房,久圮。皇清顺治十三年,知府陆彪捐银六十两买故冯御史旧宅三座于府学之西,为之。
分守道 在万古英灵坊之南,分巡道之东。康熙十年,修葺如故。
分巡道 旧址在分守道之西,今圮。
海南道 在北门内。系雷阳驿旧址,今圮。司狱司 在府直街。今裁。
广积仓 元初在郡治东安仁坊。明洪武五年,迁于贵德坊,岁久坏。署府事戴嘉猷重修,久裁仓废。
武郎场盐课司 在城西一百三十里武郎村。元至元三十一年创设,属广海盐课提举司。明洪武间,以本场为盐课司隶海北盐课提举司,今裁。
东海场盐课司 在遂溪县东南九十里马旗村。元至元间设,属广海都提举。明洪武二十五年,改隶海北盐课提举司,今废。
阴阳学 在府治西明善坊。明洪武十八年开,今废。
医学 在府治东北安仁坊。元大德二年创,明洪武十八年重建,今废。
僧纲司 在府治西城外天宁寺中。明洪武十五年创,今废。
道纪司 在府治东元妙观中。明洪武十五年创,今废。
海康县治 在府治后。隋始置。梁乾宁间设今卫治,续迁今府治。元泰定元年,迁郡城西南隅。明洪武己酉,知县陈本迁今治。官全设建,厅署二座,东西耳房、库幕厅、吏宅、监房,门屋俱备。洪武丙寅县丞王文通、正统间县丞王铨、天顺间知县王麒,相继修葺。成化癸卯县丞张政鼎建。弘治戊申,知县林彦修重建。嘉靖丁酉,知县唐侃建大门、仪门、土地祠。嘉靖壬寅,知县杨澄因风雨大作,本县官厅各衙俱坏,兴工修葺。万历三年,知县郭钺重建。七年,知县沈汝梁复建后堂并衙宇,后屡遭火燬,无存。皇清顺治间,尚存县丞分署数楹,因县丞裁缺,知县蹴居焉。康熙五年,因推官奉裁,知县移居西门内署,今县丞署亦竟成蔓草丛矣。
捕官公署 系新建。在雨花南大街。因旧署圮毁,康熙十年捐置民房改造。
预备仓 在县治西。今废。
广积仓 今仓废官裁。
四门义仓 明万历二十四年设,因是年饥疫,御史刘会按郡,檄府县立义仓。东西南北关内,各置其一。预备仓谷储赈,每仓储谷六百石,著关内乡老收支,德意良厚,奉行不善,出陈易新,吏胥为奸,失建仓之初意矣,今废。
雷阳驿 在城隍庙西,裁废。
清道巡检司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署已久废,今僦居郡城西民房。
黑石巡检司 在县东南九十里。久裁署废。养济院 旧在西城外旷坡上。后因痳疯污人,改孤老院于白沙坡。徙痳疯院于蔡黎村。俱废。
外县
遂溪县治 唐贞观间,在二十二都旧县村。宋绍兴二十五年,迁登云坊。乾道四年,始迁惠民坊,即今治。元因之。明洪武已酉,知县王渊开创厅堂幕厅架阁库官吏宅舍仪门鼓楼监房俱备。辛亥,知县孙辅重修增设际留仓于仪门东。正统四年,县丞杨英重建正德。癸酉,知县雷世鸣建县门楼。嘉靖己丑,知县张惠建堂廨修际留仓。己亥,知县班佩重建仓廨。辛丑,重修两廊吏宅。壬寅,复建鼓楼。万历元年,知县陈学益修葺。九年,知县谭一召建凉厅于春台后。二十一年,知县陈庭诗修仪门创迎宾馆于门右。二十五年,知县袁时选修库宇两廊吏宅。己丑年九月,大兵下遂溪城内,衙宇拆燬殆尽。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县马光远修堂厅数间,仅蔽风雨,馀废未举。
推官公署 在县治东。今徙建于学前街民房。察院 在县治西。明洪武二年,知县王渊建。万历三十六年,罗继宗重建,今圮。皇清顺治十三年,知县黄家印捐银四十两,买遂民彭继汉宅两座,于南门内直街之西。
布政司 在县治西。明洪武二年王渊建。成化十三年,杨彻重修。万历二十二年,知县陈庭诗修,今圮。
察院司 在县西登俊坊。明洪武初,王渊建。成化十二年,杨彻修。嘉靖二十年,班佩重修,今圮。行台 在县西北。明嘉靖癸丑,张天叙建为崇文书院。万历间,奉禁改行台。知县袁时选修。戊申,知县罗继宗重建,今圮。
太监厂 在县西一百五十里乐民所北。明万历二十七年,因采珠故建,久圮。
府馆 即东岳行祠旧址。今圮。
阴阳学 在县南惠民坊。今圮废。
医学 在县南惠民坊。今圮。
际留仓 在县治南。今废。
预备仓 在县西北。今废。
义仓 凡二处。一在二十一都城月村,一在二十二都土札村。明嘉靖间,知县张惠积谷备赈,今废。
湛川巡检司 在县东南七十里二十二都旧县村。康熙三年,立边界。五年裁。九年展界,仍复设。今僦居县城民房。
乐民仓 在县西一百五十里乐民所城内。久裁。
涠洲巡检司 在县西八都海岛中。久裁,其治亦废。
桐油驿 在县西北二十五都桐油村。久废。城月驿 在县南九十里城月村。今废。
水利厅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三都大村头。万历间修堤岸创建,久废。
河泊所 久裁革。
税课司 久裁革。
公馆 在城月城内。
徐闻县治 元至元二十八年,迁今地。廨宇无纪。洪武初,知县武亮鼎建。天顺六年,燬于寇。弘治,辛丑知县平钢复建,规模草创。正德四年,知县汪泽重建,衙宇稍备。嘉靖丁未,知县方逢尧扩而新之。中为正堂,堂东为库,西而幕厅,后为川堂、燕堂,堂左为丞厅,右为簿厅,两廊为六房,折而西南,为典史衙簿厅,南为架阁库,今废。万历八年,裁革无丞,簿因居丞厅,典史居簿厅,典史衙为攒造局。今废为戒石亭,为仪门左神祠,祠前为宾馆。知县蔡宗周改建。右为禁狱,前谯楼。皇清康熙五年,知县王玉鼎重修。
分司 在县治东。
公馆 在司东。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西登云坊。今废。道会司 在县南。今废。
义仓 凡二处俱在分司东。今废。
预备仓 在贵生书院东。今废。
海安仓 久裁。
锦囊仓 久裁。
宁海巡检司 在县东一百里十七都。
东场巡检司 在县西七十里十三都。
英利驿 在县北。久裁。
踏磊驿 在县东南二十里。久裁。

雷州府学校考

        《府志》本府
雷州府儒学 宋庆历四年始建于城外西湖之东。自南汉据有岭南,至是诏天下府州县,俱立学,雷学始此。靖康元年,郡守李域迁于天宁寺西。绍兴十年,郡守胡宗道复徙于寺西北。乾道六年,郡守戴之邵迁于府治西。张栻有记。淳熙四年,郡守李茆建明伦堂、东西四斋,扁曰尊闻,曰诚身、曰博学、曰志道,设长谕分教。嘉泰四年,郡守李皎修大成殿,塑像。郡守徐应龙郑温继之建云章阁,藏前代御书经史。嘉定四年,郡守郑公明、教授郑炀,修学舍,兼建小学科,设生员教俊秀,寻废。宝庆二年,郡守陈大纪、郡丞曾宏父,修殿堂书阁。淳祐庚戌,郡守储擢、教授郭梦龙,复建小学。元至元三十一年,学隶廉访司。延祐六年,廉访使卜达世礼李元仲建殿庑塑像,新明伦堂,移尊经阁于堂后,即云章阁,宋守郑温建于庙门外。是年,移之至。正七年,廉访使梁充中、经历樊益峻,复拓而广之。明改路为府,学属府。洪武三年,同知余麒孙仍旧修葺。三十三年,通判李彦诚、训导黄希寅,大加营缮,庙、堂、两庑、仪门、泮池池。南起棂星门,重建明伦堂,四斋扁曰博学,曰笃志,曰切问,曰近思。建射圃亭于白沙坡。正统间,提学佥宪彭琉重修殿庑斋廊,殿西建号舍,凡四十间。成化二年,建戟门及棂星门,皆柱以石。二十年,重建云章阁,改扁曰聚奎堂。重修殿庑。九年,修明伦堂及四斋。增造祭器。正德十年,知府王秉良增左右坊,创腾蛟起凤二坊于学前,左右建号舍二列其四间,上建膳堂二间,戟门右建乡贤祠及庖厨库射圃亭。嘉靖二年,知府黄行可重建明伦堂、启圣祠、敬一箴亭,迁射圃亭于察院南地。十六年,建两庑戟门四斋,辟学前路。学前旧为民居所蔽。至是,将三官堂惠民药局二地益以膳银十七两零,易民地以辟前路,阔三丈,南至通街,规制改观。崇祯九年,郡守朱敬衡重建明伦堂,修
文庙东西两庑,前竖牌坊一座。皇清康熙四年,知府陈允忠重修学宫大殿明伦堂两庑廊舍。
东关内社学 在忠义祠后。明嘉靖辛丑知县杨澄建,今废。
东关外社学 在北府庙南。明嘉靖辛丑知县杨澄建,今废。
南关内社学 在乐安坊。知县郭钺改建,即今预备仓地,今废。
南关外社学 在南关外登云坊。今坏址存。西关外社学 在西门秦公祠南。明嘉靖辛丑知县杨澄建,今废。
北关内社学 在海北道左。知县郭钺建,今改义仓。
北关外社学 在那卢坊。明嘉靖辛丑知县杨澄建,今废。
卫社学 在卫治内东侧。旧设以教武弁子弟,今废。
乡社学 凡二十四,不具录。大社设二学或三学,无定馆。教读之师,各于所在发蒙,此外有文昌社学,在调会坊文昌祠旧地。明嘉靖壬辰社人李孟等建,今废址存。
平湖书院 取苏公西湖平状元生之语,今倾圮。
怀坡书院 东接秦公祠。明正德戊寅,知府王秉良建,今倾圮。
崇文书院 明嘉靖二十三年。郡守罗一鸑建
于县治西。至万历元年,唐汝迪修葺。六年,奉勘合废为雷阳公馆。七年,知县沈汝梁因县衙圮,改为县后堂。堂后搆小亭,名后乐亭。后又修为正衙。
文昌书院 明万历三十年,分守道袁茂英建于西门内直街习仪公署西。房屋十四间,门楼一座。
雷阳书院 在府城外天宁寺怀苏堂之北。明崇祯九年,郡士民欲为太守朱敬衡立祠。公曰:雷阳书院废,士子无课业所,请以为之。于是捐俸,以佐士民之乐助者。中为堂三栋,堂之后为重楼,左右庑各为书舍,翼以小楼,为观眺之所。西望西湖,东揖郡城。前一座为门廊,外东向为大门,榜曰雷阳书院。路折向南,题曰第一山。奉寇苏三贤于正室,以督学朱恒岳配之。设梓潼帝君像于楼上,后焚于兵火,基址存焉。
学田 东南关外洋晚田并竹篱坑早田,共税六十亩,种子十二石。明万历十年,海康县知县沈汝梁捐银七十两置买。每年纳租钱七千三百六十文,内除纳粮钱一千三百一十文,尚存剩钱六千零五十文,以资济贫生用。
大干沟石头堠等处田,共税六十二亩五分,种子一十二石。明万历三十五年,署府事廉州府推官邵兼捐锾七十两置买。岁租钱六千,除纳条鞭钱一千八百一十九文,尚存剩钱四千一百八十一文,为诸生逐月会课用。
扶黎北挟等处田,共税一顷一十亩零七分,种子二十一石六斗。万历三十五年,本府同知张应中详允故绝指挥王堪所遗田。岁租谷八十一石六斗,内除纳条鞭并船脚车费共谷三十九石七斗四升,尚存剩谷四十一石八斗六升。分为三分,内将一分该谷一十三石九斗五升三合给作王堪祭仪,尚二分该谷二十七石九十零七合,折银二两七钱九分零七毫为诸生逐月会课用。
东井田税四十六亩,种子十石。安榄西厅二处田,共税六十二亩三分三釐六毫二丝五忽,种子一十四石六斗。万历三十八年,儒官莫天然捐银一百两送府县二学置田。府学银五十两,买东井田,岁租谷五十石,除谷纳条鞭,馀三十五石,折银三两五钱正。天然续复舍安榄西厅二处田,值价一百两,岁租谷六十五石九升,除谷纳条鞭,馀四十六石三斗,折银四两六钱三分二项,共存银八两一钱三分,解府贮库,给两学科举盘费之用。府学将天然前后所捐买学田,申详因请立碑。分守道董暨署提学道事刘俱批天然好义可嘉,准如议。贮租计给。乃行府旌之,府学遵道竖碑制册,备载四至,租税永照。学铺 南关外曲街铺舍三间。训导韩价买二间,岁租银一两六钱,备本府朝觐䌽轴用。训导秦家栋新买一间,岁租银八钱,备诸课榜用。推官欧阳保又以塔路剩地阔二尺助之,今圮。本学大门左边铺舍四间。万历三十三年训导韩价创建。岁收租银一两六钱,以备开学课榜诸用。又建土地祠于明伦堂右,今圮。
本学南西二隅铺舍五间,万历四十二年教授韦可观、训导秦家栋创建。岁收租银一两五钱,以备本学新官公宴,并添助诸生课榜之费,今圮。
海康县儒学 宋以前,未建学宫,生徒就遂溪之文明书院为学,儒籍则附诸府。元至顺三年,教谕凌光谦始迁建于迎恩坊。至正六年,廉访使吕珫、佥事观音奴重修。明洪武三年,知县陈本大加营建,修大成殿两庑棂星门戟门,设明伦堂于殿西,设两斋曰进德,曰修业,庖厨廪厍咸备。三十年同知张伯玉、训导黄自守、赵孔进、永乐元年教谕林仲馀、相继重修。建射圃于南城外,文昌坊东扁曰观德亭。正统九年,知县胡文亮拓其地,重建之。成化十四年,宪副陶鲁迁于郡学西。其年毁于猺。学并入府学。弘治九年,复归于旧地。十七年,迁学于郡治东。今学即海北道旧址。正德八年,御史周谟修明伦堂两斋号舍暨学宫廨宇,凡六十馀间。十年,郡守王秉良建二坊于门外,东扁毓秀,西扁抡才。十六年,迁于珠池公馆。嘉靖三年,复于旧地拓而建之。建大殿两庑仪门棂星门敬一亭,饬明伦堂师宅号舍俱备。复凿泮池,辟学前路,建三坊,中曰大成,东曰育才,西曰华国于毓秀抡才旧址。二十四年,改学西路于其东。三十三年,重修。万历五年,学圮坏,支官帑修。
圣殿两庑明伦堂二斋,建启圣祠,暨门楼增设廨
舍。教谕林诏复自建穿堂二间,后屋五间。万历二十一年,建文昌阁于仪门楼前。二十四年,斋舍圮,教谕徐肯播修。三十二年,飓风,庙庑明伦堂俱坏。同知张儒象教谕邹瑗重修,建内堂,改文昌阁于大门。三十六年,徙于卫中所。三十七年,斋堂坏,训导丘民建。三十九年,建魁星亭于启圣祠前。又置题名二扁于明伦堂侧。天启二年,毁。皇清康熙四年,重建学宫大殿明伦堂两庑廊舍。推官何芳腾有记。
学田 东洋禄厚汶里大井等处早晚田,共种子二十三石九斗一升二合五勺一抄。出税一顷零三亩零一釐五毫三丝六忽。明万历十年,知县沈汝梁捐银一百两置买。每年租钱一万零七百二十七文,内除纳粮钱二千八百八十文,尚存剩钱八千四百四十七文,供给会课。草蓄早晚田,共种子一十一石五斗,载税五十七亩五分。明万历三十五年,署府事廉州府推官邵兼捐银五十两置买。每年租钱四千八百文,内除纳粮钱一千六百文,尚存剩钱三千二百文,供给会课之费。
迈特田一号,种子一十石,税四十六亩正。万历三十八年,儒官莫天然捐银五十两置买,岁租谷五十石,折银五两,除纳粮银一两五钱,存银三两五钱,解官贮库,给两学科举盘费之用。续后舍安榄西厅田入府学,亦为两学科举通融取给,佘元岳有记。
又添潭等处田园,共税一十六亩七分四釐。万历三十九年,知县张和查出欺隐绝户田产,详允发学。每年租钱七百文,除纳粮钱三百文,剩存钱四百文,给贫生灯油。
学地每年租钱共二千零八十文,存学公用。学铺三间,每年租钱一千零八十文,存学公用。
外县
遂溪县儒学 自宋始建,在县西郭,地卑而湿。乾道四年,迁于县傍,制仍狭隘。宝庆元年,再迁县西登俊坊。元因之。皇庆元年,教谕周孔孙重修。明洪武三年,仍其旧而创新之。前戟门棂星门,后明伦堂,设两斋于堂之左右,扁其左曰日新,右曰时习,厨廪廨舍悉备。七年,以堂斋逼殿,卑陋弗称,遂迁于县西北。二十年,重修。改东西二斋扁曰尊德性,曰道问学。设射圃亭于明伦堂后,规制始备。岁久圮坏。成化间重修。弘治间,又从而拓之。仍建两庑两斋棂星门戟门,笾豆簠簋罍爵之属咸备。正德八年,重建仪门。十年,重建大成殿暨两戟门棂星门,寻又建明伦堂及两斋房仪门诸舍。继而复坏。嘉靖四年,移建明伦堂于殿后暨两斋耳门仪门。十六年,知县邓恕重建会膳堂号舍诸屋,未几复坏。二十年,重修。隆庆五年,建戟门,工未就而去。万历元年,始毕前工。十一年,改乡贤名宦二祠于殿西。十七年,修大殿东隅,建仪门,并启圣祠。三十二年,重建殿庑暨新圣贤神像。崇祯九年,重修学宫。十二年,毁于飓风。知县慎思永,重建大殿明伦堂东西庑及启圣乡贤祠。皇清顺治十七年,知县马光远重修大殿两庑及仪门,其明伦堂启圣乡贤名宦祠,今俱倾圮。城西社学 旧未有设。明成化十四年,提学佥宪赵瑶按临命本县,新建社学于县治之西,今废。民间子弟各以其便,而讲学焉。
文明书院 在县西南八都乐民所城内。宋元符庚辰,苏公轼南迁,由儋徙廉,道经兴村,宿净行院。四顾山川,谓乡民陈梦英曰:斯地景胜,当有文明之祥。既去月馀,瑞芝生其地。诸儒遂即其地建书院,扁曰文明。宋末毁于兵。元泰定甲子,提举卢让复建,未就而去。至顺辛未,彭从龙重修殿堂斋庑,立山长,置学田,春秋祭礼咸备。元凌光谦记。岁久倾圮。遗址为军营所侵。起秀书院 在察院司街。左边旧有崇文书院。明万历初,改行台院,遂废。甲寅秋,知县欧阳毫捐俸买民陈御箴房一所,南北两廊,前辟三门,通甬道。右浚荷池,建亭于上。郡庠生肄业于内,定课讲业,本府推官欧阳保见而嘉之,题曰起秀书院。
学田 麻连田八亩,租谷八石。白沙水田一十三亩二分,租谷一十三石二斗。陶狗田七亩,租七钱。
学铺 二间税二分,租银八钱正。
一土名白沙水白水塘二处,载税四亩四分八釐正。
一土名麻连东洋陶狗二处,载税一亩九分五
釐六毫正。
以上二条,递年止纳官条,除免杂项差徭。外岁解学道租银三两二钱二分正。
一学前右边铺二间,载税二分正,岁解学道租银四钱正。
一项答应圣宫灯油,西门附郭社豆村乡民钟万韬等,每年送谷一十四石,供备油资,免其佃人杂差。
徐闻县儒学 自宋始建,在旧县讨纲村。元至正间,随县迁于李氏家塾。明天顺六年,避寇附建于海安所。弘治间,迁复旧址。正德五年,知府王秉良等共请建庙五楹,东西列两庑各六楹,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前中为泮池,桥行其上,南为照墙,外建射圃亭,庙后建明伦堂五楹,暨左右库房。嘉靖二年,县丞林应骢修棂星门戟门斋庑,复建名宦乡贤二祠于戟门侧。十三年,推官徐达改建射圃。万历十二年,修建名宦乡贤二祠。三十九年,重修东西建二斋两门西南,建启圣祠后堂,建敬一亭。折而西为教谕训导诸衙,东斋之左建魁星亭,复建诸生号舍于启圣祠西,而学之规制始备。
崇德社学 即旧梦槎书院。
广业社学 在城内东北。址存。
复初社学 在县治东北。址存。
明善社学 在东门内北。明万历二十六年换地建总铺。
贵生书院 明万历十九年添注。典史汤显祖知县熊敏共捐俸资建于公馆东,汤显祖有记。后地震崩废。
学田 吴家庄田,共税五顷五十亩。明万历十年,知县蔡宗周清丈溢额包隐田,详允送学。为诸生会考灯油济贫等费。又以陂田丰歉不常,恐条鞭贻累,悉为蠲免,自为记,竖戟门。
那密庄田,共税三十五亩。邑人运同邓士元送学,以为诸生会考灯油济贫之资。
新庄田,共税一顷四十七亩。明万历二十年,运同邓士元孙兆麟,故绝母王氏,愿施入学。知县熊敏详允送学,除纳秋粮银三两九钱八分二釐,剩银解县给科举生员盘费及学道刷印考卷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