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六十五卷目录
廉州府部汇考五
廉州府古迹考〈坟墓附〉
廉州府峒蛮考
廉州府部艺文一
还珠赋 唐令狐楚
飓风赋 宋苏轼
还珠亭记 明李骏
灵山城池记 张岳
睦眼营记 林希元
廉山堕泪碑 郑应科
廉州府古迹考〈坟墓附〉
廉州府峒蛮考
廉州府部艺文一
还珠赋 唐令狐楚
飓风赋 宋苏轼
还珠亭记 明李骏
灵山城池记 张岳
睦眼营记 林希元
廉山堕泪碑 郑应科
职方典第一千三百六十五卷
廉州府部汇考五
廉州府古迹考
《通志》《府志》合载本府〈合浦县附郭〉廉州故城 在府治北七十五里蓬莱乡。唐州治也。一在合浦县多欢乡西北。去府一十五里。越州城 在府治东一十里。一名青牛城。刘宋置越州时,见三清围之,即其处置城,因以名焉。太平军 即今郡治。宋太平兴国中,于海门镇置太平军。咸平初废。
封山县 在旧廉州南一百二十里。南齐置封山郡。隋罢郡为县。唐武德中,以县置姜州。后州废,以县属廉州。宋开宝五年废。
蔡龙县 旧在廉州北一百五十里。唐初置属,姜州。贞观中,改属廉州。后废,即今蔡龙洞。东罗县 唐初置,属姜州。贞观中,省入廉州,后废。
海甬亭 旧在城西南半里。明成化间,佥事林锦移近城西。嘉靖间,翁溥移于府治西南。隆庆间,佥事张士纯迁廉江西。
瑞芝亭 在旧学泮池旁。明正德六年,产紫芝一,即以地建祠,今废。
爱民亭 在城西门桥侧。为知府沈伦建。今圮。惠民亭 在石康旧城。为知府张岳立。
憩亭 在城西门外。知府陈健建,今圮。
仰止亭 在西江张公祠内。佥事纪国赞建。还珠亭 旧在府治东。明成化间,副使林锦迁于南门外。
鸣阳楼 在城内,即钟鼓楼。
澄波楼 在城南七里。
大廉县 在旧廉州东南一百里。唐初置,后废入石康。
高城县 在廉州境。唐贞观中,省入蔡龙县。珠池县 在府治南。唐贞观中置,后废入合浦。媚川都 在府治。南汉刘鋹置,令人采珠,溺死者众。宋开宝五年,诏废之。
常乐县 在废石康县治。南汉置。宋太祖按岭南图籍,遂废。
石康县 在府治东北三十里。明成化八年,并入合浦。
仙人桥 在府治东五十里新寮堡之前。溪中突起一石,俨如巨舟,长四丈许,阔半之。南岸斗石连穹,北岸条石横架。上有巨人迹。南有石人来侍,西岸有地址,如城池之状。过东,又一石桥桥架小溪。桥头有石佛石盘,俗传仙人撑石船。引大廉小港,北通石康,至此闻鸡鸣乃止。又名石鸡桥。
还珠驿 汉孟尝守合浦,去珠复还,人慕其廉,亭以表之。
钦州
钦州故城 在州东北五十里。地名高沙,土城隋迁旧州,故城旧址尚存。
玉山州 在州境内,唐废。按《通志》:本梁安平县,置黄州及宁海郡。隋废郡改州,曰玉州,后废。唐复置玉山,后废。
南亭州 在钦州境。唐初置,领内亭遵化二县,贞观初废。
安海县 即废玉山州属县,见玉山州下。安远县 在州境内。梁置安京郡。隋废郡为县。唐改曰保京。宋改安远。元因之。明省入州。铜柱 汉伏波将军马援,既平交趾,立此以表汉界。在州治东贴浪都古森峒上。后有铭云:铜柱折,交趾灭。交人惧,常加土石培之。
铜鼓井 在州永乐乡团光村。有铜鼓井塘曰铜鼓塘。相传掘地得铜鼓,遂成井泉,因名。防城水驿 在时罗都防城村。明永乐十四年置。宣德中废。
佛陶水驿 在佛陶巡检司。永乐十四年置,宣德中废。
宁越递运所 在州城外东岸。明宣德五年改建河泊所,后并废。
涌沦递运所 在时罗都涌沦村。明宣德五年废。
平银马驿 在州东二十里平银渡。明成化九年裁革。
佛陶巡检司 在时罗都。明永乐十四年建,宣德五年废。其地为交趾所据,遂废。
如昔巡检司 在如昔都。明宣德间废交趾布政司。州民黄金广等以其地降安南,遂废。其地属万宁州。今江平金勒了葛村是。
天涯亭 在州东门月城上。宋以前建无考。明洪武五年,同知郭隽重修。
三山亭 在州南三山岭上。
鸿飞亭 在东门外游鱼洲。林希元满去,因感苏东坡鸿飞那复计东西之句,改东岳庙为鸿飞亭。其亭四水环抱,诸峰朝拱,称胜景焉。因名之曰鸿台环璧。
三石 在钦江水中。宋守陶弼常游憩于此。石凡三,曰钓石,曰醉石,曰吟石。
安凉县 在州西南一百八十里罗浮山下。隋置,今废。
天涯驿 在州渡头。因燬,废为天涯亭。后改杨公祠。顺治十七年州守喻三畏、康熙十一年中军守备王瑜,重修。
龙门 刘欣期《交州记》云:龙门水深千尺,三月上巳,大鱼登此,化成龙。不得过者,暴腮点额。即今钦之龙门也。按禹凿龙门,过积石。今欣期以为钦之龙门,不知何据。
铜钟 相传灵觉寺,重千馀觔。汉时宝器,飞入大海,与龙相斗,声闻百里。道士黄子洪收之于东楼,悬之梁上,后迁之明伦堂。海贼邓耀盗去铸铳。
塔基 堪舆相传,风水南方文笔孤单,在于未方,当于丁方,得一峰对伫,为文明之象,以培风水,利于科甲。明崇祯三年,知州杨为祯议造石塔于大江之东,正居丁方,开砌塔脚,议抽盐引海引五钱贮库。甫一年,计收千金,后杨升巩昌府同知,为库吏乾没,今基尚存,俟后君子。
灵山县
足音亭 在三海岩前。
去思亭 在朝阳门外。为知县冯盛李逢春立。环秀亭 在六峰下。今废。
乌江亭 在城东北三里。
钓鱼亭 在响水滩侧。
圆通亭 在城中十字街。佥事林锦建。
虚通堂 在六石峰下。
钦江县 在县治西南秋风乡。为钦州城东厢地。
遵化县 在县南三十里上武乡新儿村。遗址尚存。
内亭县 在县治西九十里下甲乡六村。址尚存。
南宾县 在县西北五里峰子岭下。
旧州故址 在县治西八十里下东乡今立市。唐自钦江徙州治于此,至宋又自此徙州治于安远,今为墟场。
龙门驿 在上安业乡二百里。明永乐中立,宣德间裁革。
安迁驿 在县治西一百里秋风乡。明永乐中立,宣德间废。
石室 在县西狼济山。宁悌原读书之所。有石室石门,外有石桥,两石人夹峙其上。
坟墓附本府〈合浦县附郭〉
刘宋陈伯绍妻墓 在夫人山城东一百二十里。
明参政韩珠墓 在废石康县界黄姜岭下。御史沈福墓 在永安海岸乡大人湾。
孝子施敦墓 在永安城东二里北宦塘。
钦州
唐谏议大夫宁悌原墓 在城东北三十里。其山遂以大墓名。
知府杨冠墓 在城西北三里桥。
明国子监丞梁里许墓 在州西北五里白水
塘岭。杨士奇撰铭。
倪贞女墓 在大东望州岭大路旁。
王母墓 在武安乡石龟寺旁。
唐平章姜公辅墓 在州东北一百七十里遵化乡那村。明知府石孟全墓 在州西北三十里松木岭。知县陈善住墓 在州东北五里牛头湾岭。
灵山县
宋奉谏大夫邓大周墓 在城东五十里东山岭。
明参议裴衷墓 在县南三里长塘岭。
进士黄华墓 在县西三里藤篱岭。
廉州府峒蛮考
后汉
光武建武十六年春三月,交趾女子徵侧反,合浦蛮应之。按《汉书·光武本纪》不载。按《通志》云云。
安帝元初元年甲寅,合浦蛮叛。
按《汉书·安帝本纪》不载。按《通志》:安帝元初以后,合浦蛮反,遂合交趾乌浒为逆。及交趾反,又与合浦相雠杀。
晋
武帝泰始元年乙酉,会兵合浦,击交趾。按《晋书·武帝本纪》不载。按《通志》:晋武帝时,会兵合浦,以击交趾。自是,兵集则民受扰为害,而诸峒亦多为寇。
宋
武帝大明元年丁酉,合浦大帅陈檀归附。按《宋书·武帝本纪》不载。按《通志》:刘宋大明中,合浦大帅陈檀归顺,拜龙骧将军檀,乞官军征讨未附,乃以檀为高兴太守。遣前朱堤太守费沈龙骧将军武期南伐并通珠崖道,并无功。辄杀檀,而反沈下狱死。陈
后主祯明元年丁未,以猛力为宁越太守。按《陈书·后主本纪》不载。按《通志》:陈末,以其帅猛力为宁越太守。陈亡,自以为与陈叔宝同日而生,当代为天子,乃不入朝。隋兵阻瘴,不能进。猛力死,子长真归朝,袭刺史。及讨林邑,长真出兵攻其后,又率部落数千从征辽东。炀帝召为鸿胪卿,授安抚大使,遣还。又以其族人宁宣为合浦太守。隋乱,皆以地附。萧铣铣授长真钦州都督。唐
高祖武德元年戊寅,授长真为钦州都督,宁纯为廉州刺史,宁道明为南越州刺史。按《唐书·高祖本纪》云云。按《通志》:唐武德初,宁越郁林之地降。以是交爱数州,始通。高祖授长真钦州都督,宁宣亦遣使请降,未报而卒。以其子纯为廉州刺史,族人道明为南越州刺史。六年癸未,长真及昆州、融州、象州刺史,各献方物,诏却之。
按《唐书·高祖本纪》云云。按《通志》:六年,长真献大珠,昆州刺史沈逊、融州刺史欧阳世谱、象州刺史秦元览,亦献峒布。高祖以道远劳人,皆不受。道明与高州首领冯暄谈殿,据南越州反,攻羌州。宁纯以兵援之。
八年,溪峒首领皆降,南方遂定。
按《唐书·高祖本纪》不载。按《通志》:八年,长真陷封山县。昌州刺史庞孝恭掎击,暄等走之。明年,道明为州人所杀。未几,长真死,子据袭刺史。冯暄谈殿阻兵相掠,群臣请击之。太宗不许,遣员外散骑常侍韦叔谐员外散骑常侍李公淹,持节宣谕。暄等与溪峒首领皆降,南方遂定。德宗贞元十年甲戌,黄峒蛮反,陷钦州。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按《通志》:德宗贞元十年,黄峒首领黄少卿反,陷钦州。德宗遣中人招谕不从。自是叛服不常。
穆宗长庆元年辛丑,以严公素为经略使。按《唐书·穆宗本纪》云云。按《通志》:长庆初,以严公素为经略使。复上表请讨。韩愈以贬潮州刺史,移袁州,继入为祭酒。上黄家贼事宜状,以三事为请。略谓:见往来过客,并诸知岭外事,人所说其贼,并是彝獠,亦无城郭可居。依山傍险,自称峒主。衣服言语,都不似人。寻常亦各营生,急
则屯聚相保。比缘邕管经略使,多不得人。德既不能绥怀,威又不能临制。侵欺掳缚,以致怨恨。蛮彝之性,易动难安。遂致攻掠州县,侵暴平民。或复私雠,或贪小利,或聚或散,终亦不能为事。近者征讨起于裴行立阳旻,此两人者,本无远虑深谋,意在邀功行赏。前后所奏杀获,计不下一二万人。傥皆非虚,贼已寻尽。今贼犹依旧足明,罔欺百姓,怨嗟如出一口。阳旻行立,相继身亡,人神共疾,以致殃咎。今所用严公素者,亦非抚御之才,不能别立规模。依前还请讨攻,如此不已。臣恐岭南一道,未有宁息之时也。三事者,其一,并邕容两管为一道,深合事宜。其二,比者所发诸道南讨兵马,例皆不谙山川,不服水土,远乡羁旅,疾疫杀伤,今所存者四分才一。若令于邕容侧,近召募添置千人,便割诸道,见管行营,人数粮赐,均融充给。所费既不增加,而兵士又皆便习。长有守备,不同客军,守则有威,攻则有利。其三,自南讨以来,贼徒亦甚伤损。察其情理,厌苦必深。大抵岭南人稀地广,贼之所处,又更荒僻。假尽杀其人,尽得其地,在于国计,不为有益。容贷羁縻,比之禽兽,来则捍禦,去则不追。亦未亏损。若因改元,赦其罪戾,遣一郎官御史,亲往宣谕,必望风降伏,欢呼听命。仍为择选有材用威信谙岭南事者,为经略使,处置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矣。
宋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讨交趾。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按《通志》:宋太宗太平兴国中,讨交趾。兵由廉州进,而钦廉二州,迭为所陷。南渡以后,颇为宁静。
孝宗淳熙元年甲午,交趾入贡,由钦州路以归。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通志》云云。
元
顺帝至正十二年壬辰,两江峒贼黄圣许反。寇钦州。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按《通志》:至正十二年,两江峒贼黄圣许反,寇钦州。钦州路总管府,记贼攻略州城及灵山安远二县,时罗贴浪七峒人民,亡散殆尽。大兵征讨,贼窜入深洞。
明
成宗永乐二十年壬寅,伐交趾,转运钦廉二州粮饷。按《通志》云云。
宣宗宣德二年丁未,封黄金广为经略使,馀经略同知佥事等,各世袭。
按《通志》:宣德二年,弃交趾布政司。钦州澌峒黄金广等,以四峒民丁,叛附安南。钦州时罗贴浪如昔都七峒,接连左右。两江溪峒,并接交趾界。宋元以来,设立峒长,专一管束峒丁,保守疆境。元世祖时,因峒主黄世华等杀贼有功,始授以金牌印信,充七峒长官职事。子孙承袭。及至明洪武元年,平章廖永忠参政朱亮祖,统兵取广东雷廉等处,大小衙门俱送印信,赴朱参政军门,投款给授新印。彼时以七峒地方,人民不多,不复给与新印,革去长官职事,仍复只称峒长。以故峒长内怀觖望。至宣德二年,复封安南国。黄金广等以思廪罗浮古森葛原等四峒一十九村二百七十户叛附安南,邀求官职。黎氏封黄金广为经略使、经略同、知佥事等官,世袭。仍令把守本峒地方。属彼国万宁州。金广死,子黄进袭,进死,子无害袭,无害死,子伯银奋略将军经略佥事。
英宗正统五年庚申,御史朱鉴奉玺书至钦州,招叛民黄金广等,不至乃还。
按《通志》:正统五年九月,巡按御史朱鉴,奉玺书率都布按三司至钦州,揭榜招叛民黄金广、黄宽、黄子娇、黄建等。不至乃还。时鉴同三司官至。时罗都滩凌山建,黄旗揭榜,招黄金广等,俱不至。复命于朝。亦未有处分。景泰四年,思牙峒长黄应等又以其事奏闻行。户部未能议处。英宗天顺二年戊寅,升雷廉等处都督佥事欧信为都督。
按《通志》:天顺二年二月,升雷廉等处都督佥事欧信为都督同知,充副总兵。镇守广东。时巡抚两广右佥都御史叶盛极言,信廉勇民獠率服,故有是命。寻坐与侍郎揭稽交恶,罢之召还。四年庚辰,琼贼邵宣作乱,督臣命官军讨平之。按《通志》:四年,广西流贼充斥高肇雷廉南韶间,而群贼邵宣因采珠之扰,乘机作乱,督府命官军次第讨平之。
五年辛巳,蛮贼劫廉。知府饶秉鉴禦之,大败其
众。
按《通志》:五年,蛮贼流劫廉州府。知府饶秉鉴禦之,大败其众。是府居两广交界之中,军民久受广西流贼之害。秉鉴因令所属州人民,编立火夫,委官督领。待贼至。是贼一千五百馀徒,分投劫掠、百劳、大埇等村,鉴督率所编前后,斩获七百馀级。巡抚右佥都御史叶盛以其事闻于朝,旌异之。
宪宗成化三年丁亥,流贼寇石康。
按《通志》云云。
十五年己亥,安南与老挝雠杀,国王黎灏击之。按《通志》:十五年,安南与老挝雠杀。国王黎灏将兵七万,自往满刺加邀,击杀其众三万馀,有败卒奔至钦州者。
武宗正德三年戊辰,八寨贼首黄师苟称寇。佥事邓概讨平之。
按《通志》:正德三年,八寨贼首黄师苟称寇,佥事邓概讨平之。自天顺三年负固奏剿,后馀党犹未平,至是稍戢。
正德七年壬申,贼首廖公广寇灵山合浦。佥事李志纲诱而擒之。
按《通志》云云。
八年癸酉,安南入寇,备倭官军禦之,败于淡水湾。
十年丙子,安南贼复登崖,劫掠廉州卫,指挥范铠率兵败之。
按《通志》云云。
世宗嘉靖十六年丁酉,安南莫登庸作乱,黎太阳、黄父、命郡三人来奔。
按《通志》云云。
十九年庚子,登庸来降,归钦州四峒侵地。按《通志》云云。
二十一年壬寅,收复廉钦州四峒民丁,归籍贴浪。
按《通志》:二十一年六月,收复四峒民丁,归籍贴浪。贴浪峒在贴浪都思牙村。宋为长官司黄令鉴为峒主。宣德间,其孙黄宽叛降安南,授以经略使。嘉靖二十一年,其孙黄福添率民复归版籍。时休峒在管界巡检司,地势传有褟纯旺者,从马援征交趾有功,贼平,留守邕钦二界。然历年既远,意亦如宋时时罗七峒耳。永乐时,时罗峒长以事革其孙褟,贵成始移世守,时罗峒按钦州七峒叛,附安南者,四其一为安南所侵。今仅存贴浪时罗二峒而已,然而中国故地,没入于彝,盖百二十馀年矣。兹者莫登庸结款,割四峒以还之,朝廷则文明之化敷生民,其大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