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三五九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五十九卷目录

 高州府部汇考五
  高州府古迹考〈坟墓附〉
  高州府猺獞峒獠考

职方典第一千三百五十九卷

高州府部汇考五

高州府古迹考

        《府志》本府〈茂名县附郭〉
废潘州 在本县境。唐初置南宕州,治南巴县。贞观中改潘州,徙治茂名。宋开宝中废,入茂名。废潘水县 在本县境。唐武德中置,属潘州。宋开宝中废,按《县志》:在县治南一百里博铺乡,遗址尚存。
废南巴县 在鉴江西一里许。本梁南巴郡,隋废为县后,省入连江县。唐复置。宋废,按《县志》:在城北过鉴江。曰:西冈者,其基址尚存,宽约数亩,旁为官窑。
高力士宅 在县西。力士县人冯盎之孙故有宅。尝手植枯椰子二株,高百尺,宋时尚存。冯家村 在电白界,以冯盎得名。
石船 在潘山上,潘仙尝炼丹于此。按《县志》:在东门外其大踰,寻长倍之宛然船也。其舻原有手迹印其上。昔因民居逼近,为火所燬。其迹微晦,相传乃古仙潘茂名所乘,以往来金井玉井诸名胜者也。仙去后,弃船于此。其行船之篙,弃于三里外第一河之不要峒化为石,今为八景之一。
潘仙亭 在郡城外东门百步许,今洗庙小学之东。晋潘茂名炼丹于此,故建。岁久圮废。明景泰成化,正德间先后修建,今亦圮坏矣。
靖远亭 在府北一里许。佥事陶鲁创,佥事陈贵书额。
海国遐观亭 在太平桥南宫岭巅。知府郑絅建,仅一间。一瞰鉴江,萦回澄澈;四顾层城,楼台隐见。明嘉靖己酉,知府欧阳烈用砖于亭前,架捲篷一间,扁曰:小醉亭。
溪山清趣亭 在鉴江之浒。郡守孔镛创,今圮。洗心亭 在鉴江西岸观山寺前。知府陈嘉言创建。
甘雨亭 在城南,郡人为知府张邦伊建。五里亭 明隆庆壬申,知府吴国伦统兵抵里麻等处,平剪倭寇,保全三城,立碑于此。
日新亭 在热水铺。
小函谷亭 在府城东北三里。知府俞嘉言建。钓鱼台 在府城东北二里。
观善阁 在城外西北隅。明正统间毁于寇。成化间潘春林琼修。正德间邑人李健复募缘重修。邑人王纳言记。
宝光塔 在西河岸。
旧电白故址 在县治东北四十馀里。明成化间迁于神,电卫基址犹存。其内人居数十家,地中时得陈米,揉烂之,尚有粉焉,可治热疾,故老相传此米乃昔年县仓所贮阅,百馀年藏于土而不朽,亦一奇也;内有洗夫人庙,屡著灵异,今其地属电白堡。
小瀛洲 在南宫岭下,一名南洲。唐天宝中一夕,大风雷雨,河中涌出一洲,土人异之,因构亭于上,名曰小瀛洲,其亭日久圮废,基址犹存。龙井 在旧府治内。郡侯吴国伦、张邦伊各题以诗,镌于碑,立井之旁。
小函谷关 在北关外。北方诸山冈之孔道也。上宫湾 在北关外,小函谷关之右,高数百寻。下俯鉴江,壁上皆刻名。公题咏有观澜二大字,数百年墨迹如新。又有龙修洞三大字,鑴于壁。其下水深不可测,泉脉潜通,旧府治。后龙井每江溢,则龙井水湓涌,盖山川灵气之所萃也。宝光塔 在城西岸邑城,四山环绕,惟鉴江一水自北而西,直去少回环之势。郡侯张邦伊捐资募众鼎建于江之西岸,以镇水口高九层,风气藉以翕聚,登眺,则四山城市一览可悉。丹灶 在石船后,其地微突,土坚踰石,有二穴。穴口大如盆,儿童戏以土泥杂物实之,其穴皆满。经宿尽消,空洞如故,乃仙人潘茂名炼丹处也。今覆以亭,名为潘坡丹灶,乃八景之一。灵湫石岩 在县治东北五十里,有大小二岩。其大岩玲珑空洞,高百馀尺,阔数亩,岩外石色
斑黝,其内洁白,逶迤直通,岩顶有穴,口阔踰尺,日光照入,爽垲莹明,可坐卧觞咏焉。岩内石乳下垂如钲,如鼓,如磬者,以十百数。近为土豪镵,灶去以充,灰料无遗。又有石若僧状坐岩中。其小岩相去里许,幽邃不易入,其下即龙湫,每旱祷雨辄应。
电白县
废良德县 在怀德乡陈置务德县,更名良德。隋属陇州。唐贞观中,高州徙治于此。宋初废,入电白。
废保宁县 在下保宁乡。本梁连江郡,隋废为县。唐开元中改保宁,属高州。宋废,入电白。观海楼 在南城上,当道望洋登之。
旧儒学 在宝山下,遗址犹存。
旧立石驿 旧设立石村,废,去今县十里。流连井 旧县治宝山下。
龙湫岩 在旧县治东二十里泉,于石涌出,居民以木石投之,雷电立至县,得名以此。
龙甸 去城十五里,遇旱祷雨,人民于此觅龙。望夫山 其山有石,如妇人望夫状,去县六十里。
马踏石 去城三十里,今石尚有马蹄痕。咸水 去城三十里在山边,四水皆淡,惟此湖独咸。
石龟 其形如龟,故名之。
放鸡 在海上,船只至此,祀以一鸡,祀毕而放。热水 此水从地涌出,沸不可探,去城三十里有二。
金山 去城三十里,四山皆赤,相传有金。万寿寺 在县治西,即经堂也,改为立石驿,今废。
泮池桥 在学宫南。明正德间教谕郑祥造,署县推官,宁祯废之。
新路 自望海楼,由教场前绕南城,从飞鲤桥出,今废。
浴沂石 在热水。程文德刊字于其上。
信宜县
废窦州 在本县。唐初置南扶州。唐贞观初改窦州。宋熙宁中废,入高州。
废特亮县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即今德亮乡。唐初置,属窦州。宋开宝中废,入信宜县。铜鼓 宋嘉定初,民得之,地中高尺馀,其制精巧,悬而击之,声震一邑。
废潭峨县 在潭峨乡二都去城西北二十里,即今之旧县村。唐置宋省入信义县,属窦州。翔凤台 在外城西北,登高山顶,编修程,从溪立。
怀德县旧址 在感化乡中道巡司之左,去城东北五十里。唐置。宋开宝中省入信义县,属窦州。
中道巡司旧址 在中道去县东北五十里,大陵役原设南门,内分司之右,后因不便官道,徙之三桥地方。
登高亭 在城北一里,九月士庶登临。明嘉靖中谪尉程太史筑亭,名翔凤台,今废。
乐安门 在北门外,今废。
高山 在五都,遇旱祈雨有应。
化州
废陵罗县 在州北。唐置,属罗州,后属辩州。宋开宝中乃废,入石龙县,按《州志》:在陵罗乡进一都,去州一百二十里。
废罗辩县 在州境罗水旁。本罗辩峒。唐置陆川县,属辩州。后更名罗辩,属高州。宋废。
废龙化县 在州境罗水旁。唐初建址,后析为高凉县,属辩州。宋废,入石龙县。
观澜亭 在城外半里,今废。
平准亭 在南门外,兴贤坊知州傅彦恭刱。骊珠台 知州沈水建于州治东南龙母山下,天妃庙右,以镇罗江水口,内高二丈,周环七十丈。
清风楼 在州治后城上,唐曰清风堂,宋改为楼,元又改为清风堂。天历乙巳佥宪,吕流登楼题诗。后一日忽见楼板上和韵曰:李太白仙书,次日忽不见。明洪武初,同知张谦重修,仍用宋扁。
陵水台 在州治内。唐以此州为陵水郡,故名。古罗州境 其境讫于石城,故石城通称罗国,水亦云其名罗者,皆本于罗辩洞而称。今罗肥乡是其地,其水出青湖近石城界,合陆川白梅之水而东南绕,今州城所谓罗水是也。
古罗辩 有仙人骑白牛入来安山化为龙,所
称龙化县。本此后迁石龙,有石龙能鸣,故改称化州。
丁秋山 在州之东,旧有阁社学,书院在其处。明天启间有龙过,拔其屋,存四柱不动,崇祯末兵乱尽毁。
河泊所 后废为蜑庙。
罗川亭 在罗江渡之东。知府曹公锡建,今废。归鸿亭 在龙母山巅。郡守廖颙建,今废。登高亭 在州北登高山下,今废。
亚沂亭 在龙山旧学泮池上,今废。
平倭亭 在水街江渡上,今废。
览胜亭 旧在宝山上,今废。
清白亭 在州衙。后宋州守赵与钰所立,胡寅有诗。明知州祝简改为鸣琴佳处。知州沈水又改曰兴云堂,因石龙而名之也,今废。
天南酒楼 明举人陈鉴读书处。鉴自署天南酒楼长云。或曰故址在学舍。后伍国闻学博,自称天南酒楼长云。
华鬘楼 陈鉴自题其读书楼也,今楼尚存,捕衙假为公署。
吴川县
翔龙书院 在南四都硐洲渡头,去县南一百二十里。宋景炎间丞相陆秀夫建,以兴学因升县,取义亦以翔龙名。元末海寇麦福僭据废址。明万历间,知高州欧阳烈重建,有记,今迁界外。龙母井 在北一都龙母庙下,去县北二里许。极旱,井泉不竭,祷雨立应,冽可烹茗,惜地势洼下,时雨秽水四集。康熙壬子邑令黄捐俸新砌,势峻如螺。
石塔 在硐洲。元大德间,乡民谭伯裘等建,今废。
废罗州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刘宋元嘉初,镇南将军檀道济于陵罗江口,筑此城,因置罗州。隋废,唐复置,治廉江县。宋太平兴国中又废。废干水县 在废罗州西七十三里。刘宋置,招义县。唐改曰干水。宋废。
废零绿县 在废罗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唐置,属罗州。宋废,入本县。
废翔龙县 在硐洲东。宋益王迁广,为元兵所追驻于此,又明年崩。是日黄龙见海上,群臣皆贺,乃升其地为翔龙县。按《县志》:宋景炎三年春正月,元兵入广,帝舟次硐洲。夏四月戊辰帝年十一崩时,群臣皆欲散去,独陆秀夫不可,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存,将安置之。古人有以一城一旅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复兴耶。乃与张世杰等立卫王。年八岁庚申,卫王即皇帝位于硐洲。是日黄龙见海宫中群臣皆贺。五月癸未朔改元祥兴。乙酉升硐洲为翔龙县。
硐洲塔 在县南一百三十里。
极浦亭 在城南河畔。宋季邑人李凌云作此隐居。丞相陈宜中,经此有诗。
双峰塔 限内三里。
石城县
旧州湖 距县一百二十里,即唐罗州陷处。旧传有白牛出,州人剥而食之,其地遂陷,今神其处为龙窟,祷雨皆取水于此。
和尚岭 即望恩山天宁僧遇父于此,故名。丹兜石垌 距县东北八十里。
知稼亭 在县北中峰,佥事黄澄刱。
启春亭 距县一里,知县邹伯贞建,以迎春。平倭亭 在东门城内,为分守道李材亲临本县平倭立。
遗爱亭 在县门左,为知县谢璿建。
仙界铺 相传古有老者传玉髓,经于是山,故名。然旧书皆不载其说,不知失于略,或出于谬。既有仙界之说,必有自来,姑存其疑。
仙人洞 在温汤村。有洞其外一石孔,可容一人鞠躬而进,其内一洞方丈,又一径深丈馀,又一洞差窄复进,一小径如前径之长,又一洞又差窄其内,又有路,但幽塞,人不可进,相传仙人洞然仙不可知矣,迹亦奇异,故录。
源金仙灶 源金坡在西郊五里,有石如丹灶旁涌,清泉长流不辍,是济行人渴怀。
海岛洞天 相传西海岛中近石牛潭乌鸦墩,其中山多榄木,环绕海波。时有渔人偶到,见花果长春。若有心挟带,则迷其途。或著意来寻,又失其处,真海外神山也。
坟墓附本府〈茂名县附郭〉
宋赵王墓 在玉岭山。
吏科都谏李学曾墓 在赤岭,去县一百二十里。
庶吉士李冠禄墓 在官坑山。
参议梁周墓 在小梁村,以掾吏异才历今官。副宪李一迪墓 在横江岭。
司务冯名望墓 在谢村。
电白县
隋高凉郡夫人洗氏墓 在旧县境。或云在高凉岭,又云山兜村娘娘庙后。
唐越国公冯盎墓 在旧良德乡,去县二百里。有石碑曰:冯府君墓。
宋承务郎杨廷裕墓 在县东保宁乡。
明御史黄子平墓 在县西南下保宁乡。廉访使杨应宸墓 在县东下保宁乡。
进士崔浩墓 在县西下博霞垌山中。
赐葬都指挥张演墓 在县西马场垌下。教谕郑勉墓 在西热冈平山中。
教授林有松墓 在乌石岭,去城七十里。教谕吴纶墓 在县西热水馆西山中。
教授张璿墓 在县西榕树山中。
知县任纪墓 在县西白石凹山中。
敕赠昭勇将军范旻墓 在北庄山。
知县黄廷圭墓 在东庄垌。
知州黎磐墓 在县西麻洋山。
主事吴思齐墓 在仙人题字岭。
参将董祯墓 在城西双木山中。
指挥李让墓 在城东庄山。
参将董氏墓 在西热冈。
指挥李储芳墓 在东教场。
参议吴守贞墓 在牛眠坡。
烈妇李氏墓 在西山中,按《县志》:在白花岭山中。
参将范德荣墓 在牛眠坡。
参将董廷玉并烈妇墓 在蛟潭山中,去县北三十里。
知县张文耀墓 在水东安乐山中。
赠文林郎张文灿墓 在城西白花岭。
知府严霜墓 在县西下博乡。
节妇梁氏墓 在县西圆冈岭。
信宜县
宋徐氏墓 在凤凰山麓,徐氏闽人林芝妻也。随芝司训信阳卒葬此山时,子廷玉尚在襁褓。后登进士,提学广东,诣墓焚黄,有诗云:一生母子原无分,两世高凉自有缘。
明副使梁成墓 在高山村。
御史陈佐墓 在凤坑狮子冈。
知县李京墓 在欧村。
知县张文资墓 在南臻山。
署正周瑜墓 在欧村。
高士李期然墓 在六甘三台山。
化州
宋学士范祖禹墓 在城南二里石牛岭,墓傍有祠明永乐中建。
明义士杨畅陈时墓 在南关外养济院左偏。黎内使墓 在黄姜山。
陈禧墓 御马太监之父也,在斜白山南。
吴川县
唐刺史冯士箴墓 在县西南特思山,刺史与妻邵夫人俱葬此。
义冢一所 在演武亭左计五十馀丈。明万历二十七年,县令周拾暴骸瘗之,命为义冢。

高州府猺獞峒獠考

代宗景泰二年,广西贼流劫化州。高州知府杨仰誉奏设营,守诏从之。
《通志》:景泰二年,广西强贼越境,流劫化州。高州府知府杨仰誉奏照得。景泰二年十二月,日期不等,节据化州。并梁沙巡检司及茂名、吴川二县申该民里。老李永中等告称节被广西强贼越境,前来打劫州县,陵罗铭信等乡地名冯塘登教等村,烧毁房屋,杀掳人口,即刻通报,都指挥佥事孙晖指挥同知黑爽李福操守指挥佥事刘靖等,速调官军及委。检校苏芳部领民丁土獞,协同官军剿捕。近今景泰三年正月十三日,据检校苏芳呈称,与贼交锋对敌,杀获贼级九颗,馀贼散入大山去。讫呈送功,级通行枭,挂贼路续,据化州并茂名等县申。景泰二年十一月,日期不等,节被广西,北流陆川等县,罗十等里民,贼波河等猺,贼纠引浔州等府,大藤峡
炭山等处,强贼各从北流等县地,方及白米文黎挟来等山村,越过梁家沙、白梅竹沙等营堡,入境分宗流,劫州县乡村,累报各该哨守,官军不能设策截敌,强徒得势凶獗,杀人放火,捉掳男妇。有银者,赎脱;无银者,掳回去讫见。今驻屯原居山峒不散,人民惊,疑远避久,无复业等因,到府除节,次备呈巡按,广东监察御史布按二司等处。及仰州县存恤被贼,人民令其复业安居,量免差役。外臣等切思广西陆路接通,本府地方俱有军堡,巡司接把,又有哨捕官军纵容,强徒连年越过通合北流等县交,通民猺显,是前贼在于该管衙门,捏称生理别,故以致搆集为盗。及本府原设梁家沙、白梅竹山等堡,俱奉调议神电并,高州等县,所军三百一百不等,各有指挥千百户等,官郭祯等督备把守广西。贼行要路,今却往往躲避。越入境内照得被劫,大井等村俱各附近信宜电白、高州、化州、宁电、神电等卫所各处。又有委官指挥黑爽等官,在彼守备俱属。都指挥佥事孙旺总督各官,职专其事,明知累报。强贼不肯亲自领兵止,使承调官军敌捕。遇敌无谋,罢阵,退走,杀害军民,强贼得肆,民遭荼毒。存者惊散,难以安生,若不设法剿除固守,恐后搆集,遂成大患,贻虑边方城池,残害生灵,实难保备。如蒙进奏乞敕广东西总兵镇守抚按三司,计议合无。趁今强贼未散,惟俟秋晴,多调精锐官军,克期抵巢,尽数剿灭。两广交界原设营堡,照旧存留,仍乞添拨官军守把。今将缘由具本,耑差典史曾禄亲赍具奏,化州、知州、邓敏、茂名,县丞廖奕各有奏通,政司俱奏,奉旨该部知道。
三年,按察副使项忠得贼俘,尽释之。
《通志》:景泰三年,按察副使项忠按部高州。谍报贼携男妇数百,赤劫村落,请发兵。忠曰:流贼无凭家,理慎无妄杀。及试其俘,果皆良家。被掠者尽释之。
宪宗成化元年九月,贼及峒獠入寇。都御史韩雍合汉达三广官军剿之。
《通志》:成化元年九月,流贼及峒獠寇高肇雷廉等府。都御史韩雍遣副将范信、布政司张瑄合汉达三广,官军剿之。时高肇雷廉为贼所劫掠,百里无人烟。雍调湖广茅冈土兵,号钩刀手与广西田州泗城土兵,遣瑄偕信将之,贼众东西出没不常,瑄往来奔走阳江新兴独鹤神电、高州诸处。不啻数千里率以三鼓行营,晡时而止,新兴长居静德等三乡。民邓李保等劫掠几二十年。瑄与信欲兵力剿除议者,二三其说。瑄曰:去恶不力,是必贻患。及瑄迁秩去,贼不能平。后知府孔镛平之。
二年,流贼破高州。连山知县孔镛讨叛有功,上赐玺书褒之。
《通志》:成化二年,广西流贼破高州。以连山知县孔镛为试知府,讨平化州叛贼,招谕峒獠相率来归,特升按察司副使,仍守其地,赐玺书褒奖之。按丘浚撰孔侍郎传,公知连山地接临贺,猺獞出没无宁岁公至,无廨宇可居,俸给殆绝。父老间有至者,公询民所在,遣人招之不来。公亲诣其地。民见公至惊走。既而,公炊饭民舍,辄留钱米以偿,其费乃相率还拜伏道左。公一一赈恤之俾,复其业,由是争趋县中,县治始复,踰年大征,广西巡抚叶公、檄公率民丁随军。公所至招徕,不事斩艾。贼闻风降附诸,将有欲杀人取馘者。公必力争之,全活甚众。时广东州郡之界,广西者无不残破,而高州尤甚。佥谓公:有抚绥之才荐公试知府事高州。城外四山皆贼垒,仅馀孤城外积尸,如京观民,外死于贼,内死于疫,城中军民不满百。公至,首呼父老问计。咸曰:城中有贼之戚焉。切宜防之其来。趋城者心不可保。惟宜闭门固守。公曰:不然。高州本无贼而贼之来也,皆自广西。往时守土者,无远图。民携家属,千百里来投城,将以求生也。乃闭门不纳,以致为贼所菹醢。其在城中者,又疑之。或加害焉,用是贼以此激怒其众,外攻而内应。往时城陷职此,故耳乃大开城。有来者无不纳,而在城者相染成疫。曲加抚摩调养死者,为义冢于城外。以瘗之流氓闻风来归,日以百数,城不能容。公即城东筑土为城以居焉。时贼屯高化境者,凡十馀。邓公长据茂名之茅峒,冯晓屯化州之西北界,梁定屯𤲞禾岭,邓辛酉屯于游鱼寨,侯大六屯于信宜界,皆剧盗也。惟茅峒距城仅十里,而公长尤黠骜。公屡遣人抚谕之使退,不从公,不告之僚属,不谋之妻子,黎明潜呼四疲卒
肩舆出城,径抵贼巢。公长见太守仓皇不知,所以亟呼,其党擐甲出迓,怪公无骑从,遣人远侦,回报无所见,乃释甲罗,拜请公入,坐定。公从容谕以顺逆祸福,指天定约。公长意尤豫,而众酋感悟泣下,恨公来晚。公长跪奉卮酒为寿,公饮之不疑。众齐喊舞来降护,送公回。夜四鼓远近见,火起,贼自焚其巢也。黎明,开门纳者得数千人。公长既降,诸贼闻风,次第纳款。冯晓久屯化州界,结土民以为内应。久招之,不服。公绐以备他盗,整兵夜进,遣部下蒙浩率敢死士二百馀截其后,而公以前军应之。二鼓捣其巢,晓遁去执其妻子以归,晓意必戮其妻子也。官军屡招之,不出。既而,闻公存抚甚厚,遂以其党五百人来归事。上闻有文绮宝镪之赐,特升广东按察司副使赐玉玺褒奖俾,仍守其地,于是梁定。侯大六,邓辛酉皆定。公招抚处之内地,分地与耕,且为我备他盗。公部下有黎浩林雄数人,皆有谋勇而雄尤,为拳捷后死于贼。公抚尸恸哭,亲为殡葬。一军莫不感泣,用是民彝敬畏。所至成功,高州民怀公德惠,立生祠祀之。公闻母丧,还守制军民泣送,有出千里者,服阕改官。广西诸州猺獞闻公名,有素相率远遁。士民立生祠祀镛,记其功。为六事其一招茅峒贼。茅峒去高州城十里许,四山环合,中有隙地,平衍可以藏兵,升平时有居民之庐舍焉。当山缺处,一径逶迤,通神电以西诸路。成化二年春,有贼首邓。公长者率众万馀来劄山间,长于群盗中,最称剧贼尝跳梁,新会,阳江诸处,隳城杀将。其来也气焰甚炽。时公新到郡城中,军民不满十百,又皆丧败之馀,无可禦敌者,上下惶惶无人色。公从容无异,平日众莫可测其所为。既而,不谋诸僚友,不告诸妻子,呼四疲卒舁肩舆直抵贼营前。此守倅以境内多贼之故,虽平时拥众千百不敢出近郊。忽报太守来,贼众大惊,且喜迎之入营坐定。公乃为陈祸福,倾营拱听。公长恃其常胜之威,有骄蹇不服意。公知其不可回,乃巡历营中遍访贼帅之豪者,而谕之人人感悟下泣,以为遇之晚,遂与纳降护。公出营既归。是夜漏下四鼓忽见。贼营中火起,光焰烛天。城中军民戒严,武将擐甲婴城。公笑曰:虑何为也。可待旦开门纳降,止须费府库财赏劳耳。平明果释甲,纳鎗刀来,乞降者近万人,开门迎之。公长大众已散,势难孤立,亦降其二。平梁定贼,梁定者,化州降贼胡公威党也。复叛聚徒五百馀,向西剽掠。参将王英以兵禦于雷州,败失所部,将及麾下,不胜计未几。贼后入化州西北界,势甚猖獗。参政黄公、檄公部领所招降向化会丁,协同都指挥滕公讨贼。屯兵畬禾岭,与贼相值。贼凭高据险。公与滕公计曰:贼先得地势,且耑一面以拒我,其锋不可当,宜分其势,乃可取胜。乃分兵为两翼而进,贼亦分哨来敌。公领会丁冲其中,贼大败。时梁定先以走他所,为官军所杀。馀党悉散其三败冯晓贼。冯晓者,亦降贼党也。既而,杀胡公威叛入广西山中,聚党近千馀,时出化州西北界,为寇晓桀黠,最善行间。州人多为之耳目。公得报秘不发,但召兵,诡言备他盗至府,勒兵潜进。星夜行四十里,去贼营半里许止。遣部下蒙浩率敢死二百,潜行绕出贼后期炮响前,后夹攻。时漏下四鼓,贼睡不觉。蒙浩等于山后举火,前军应之。贼众大惊失措,弃妻子衣甲而遁,俘擒无算,几获冯晓。而州人为之耳目,脱之,乃系其妻子以归。其四攻游鱼寨。游鱼寨在北流山中,土人避贼之处,为贼邓辛酉所据。时出侵扰高州属邑。公领向化会丁,随同佥事陶公追之,信宜进,抵其巢。自兵兴以来,广东民军兵未有踰广西界杀贼,以故贼不虞全夥在寨中。忽闻官兵至彼,皆剧贼,又知死地人人殊死。战官车林立,环视无敢犯寨门者。时日过午,稍延入夜,则有冲突之患,胜负未可知矣。陶公急募先登陷阵,及能焚营寨者,重赏。卒无一应。高州会总林雄首应先登,陶公即卸身甲授之,公亦自脱头兜与之。雄奋勇鏖战而前,势若崩山,歼其渠魁七人。雄亦身被数十鎗,贼气少衄,三军乘之,遂克寨门以入神机。火亦自营中起,烟焰障天,贼皆焚死,雄亦死于阵,是捷也。人以高州兵为首功,都宪韩公有亲制祭。林雄文其五招冯晓。贼冯晓既失妻子之后,为无赖。贼遇人即杀化州西北一带,甚苦之民失耕业者。二年,先总戎政者以穷寇不与较胜负,按兵以图全胜,而未得其机,便被其欺侮者数焉。公知其不可卒灭,乃全恤其妻子以招徕之。成化四年夏,晓
复寇。石城公与分巡,佥宪陈公议持,都宪韩公榜文躬亲诣营抚谕。贼皆罗拜,因询其妻子无恙,乃曰:公恩德不可负。遂降得众五百人系以诗云:金印当年挂总戎,书生谈笑却收功。化城西北皆安枕,民弃干戈只务农。又云:宣布台臣招抚诚,顽凶解甲顿输情,勋劳次第无人识,只羡军门赏赉荣,其六却侯大六败。侯大六者,博白叛贼,其宗最强盛。成化四年,拥众千馀屯信宜界,声言来攻高州。公率所部禦之,时兵少,见贼众,不敢进。公呼部下议之,会总符琼云:大六始叛即来高州,意在轻我,必不为备,宜因其始至,首挫其锋,彼则气夺。不然相持日久,使彼得以视我之虚实,为患大矣。公恐琼恃勇轻进急趋后兵来琼。于是夜私戒所领百人㘅枚潜抵贼营。时夜五鼓,贼方酣睡,琼卒百人突入营中,就枕杀八十人。被伤者甚众,贼大惊。溃符琼亦为乱兵所杀,始有贼首十人。是夜杀死五人,贼惩创远遁去,系以诗云:半夜曾提一旅兵,直探虎穴捣连营。只今贼遁深山去,鹤唳风声也自惊。又云:五更老丑睡如羊,首殒刀前叶殒霜。近向蛮中访消息,每论兵势说高凉。刻录以传镛,后累迁至工部右侍郎。
四年,神电指挥奏迁电白县治于卫城,诏从之。按《通志》:成化四年,神电指挥马贵奏迁电白县治附卫城中,诏从之。自是猺贼出入之路,官兵不能控制。
世宗嘉靖十二年,御史戴璟奏复置高凉县,诏议不果。
《通志》:嘉靖十二年,西山贼首赵林花遂劫府库。大征既平,巡按御史戴璟奏言旧电白县址巳立为堡,宜复置高凉县,并割神电卫,一所以附之,诏议不果。行高郡之地东北西三面联属猺山,而狮子坡旧电白县及信宜县中道函口等处,实为要害。自汉设高凉县,梁置电白郡,明初仍其旧建电白县,以控制猺人出入之路。彼时兵威尚振,以故李马斌、唐文清等贼势虽强,终不敢长驱径入。府城者,惧此县之蹑其后也。孔镛既去神电卫。指挥马贵奏将县治迁附卫城中,以宽目前之忧。于是百姓谓官兵远巡,我何敢居。乃多逃窜,自此田野不辟,人民不聚,至是赵林花直抵府库,如履无人之境矣。东北一带虽有狮子、电白二堡,而兵力单弱不能救援。及大征西山诸贼,虽已颇定,而数十里人烟断绝遗黎,一二在途织草为居而已,信宜虽有骁勇守城,而西通博白北极。阳春万山联络,贼党日蕃矧。旧电白虽立为堡,地广人稀,猺贼出入如绋,若非拥强兵开重镇以遏之,他日螳螂鼓臂斩关而入如赵林花者,不能保其必无也。巡按御史戴璟至郡,策问诸生吴守贞等,皆谓:旧电白亟宜添设县治,以控西山三路咽喉,镇以将府井捣信宜近境,窠穴为地方至要。于是会守巡兵备等官佥谋,皆协,乃奏请分割茂名、电白二县地共八里,增设县治,仍于神电卫。四所官军内割一所迁附以守之,如汉高凉县,属高州府管辖,后不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