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三五六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五十六卷目录

 高州府部汇考二
  高州府城池考
  高州府关梁考
  高州府公署考
  高州府学校考
  高州府户口考

职方典第一千三百五十六卷

高州府部汇考二

高州府城池考

        《通志》本府〈茂名县附郭〉
高州府城池 唐始筑土城。宋元因之。明洪武初,千户陈富、张真拓以砖周六百一十四丈,高一丈四尺,门五,上有楼。东迎阳南广济,西通川北,北门小西门。成化初,东南北门楼寇毁,小西门塞。知府孔镛、指挥欧磐复建。后指挥李信增四尺,千户潘英创串楼六百。嘉靖初,知府庄科始廓城东,包环邑庠入城中,周围砌筑子城。十一年,署府事肇郡同知林春泽塞小西门。十三年佥事黄澄废子城为敌楼二十七所。是年,郡守石简塞旧南门作新南门,改曰高明。由壕岸西行,转南合旧门通衢。十五年,知府郑絅辟南街,直行稍转而西接通衢,建门曰履坦。二十五年,知府欧阳烈以小西门塞民以出入为艰,因耆民张仲山等呈乃复,启之扁曰高辛。嘉靖二十六年,知府欧阳烈重修。是年大水,西南隍岸崩,及城西南楼基亦浸塌。冬,知府欧阳烈乃自大西门至旧南门埠头,丛桩实土,填筑隍岸,修整南楼,城赖壮观。万历间,知府熊廷相釆士民议,申请抚按,开旧南门而塞其新门,于小西门外建楼一座,加门一重。三十七年,知府蒋希禹所开塞又如熊廷相之时,而基址犹存。至四十二年,知府曹志遇将新南门遗址铲去,悉复。旧制天启间,参议苏宇庶以古东门利于离,明新北门伤于龙背,遂复旧东门,塞新东门。池深一丈二尺,阔加八尺,东南北及小西门俱如之,独大西门以长江为壕堑。成化三年,知府孔镛、守备指挥欧磐复浚之,广三尺,深一丈六尺。
外州县
电白县城池 旧城即古高凉郡土城。元大德八年,郡徙茂名,因甃以石砖,遂为县城。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挥花茂奏筑神电卫城,委惠州指挥王虎、千户张贞筑为土城。永乐七年,指挥俞林甃以砖,计六百四十步,周围一千一百丈,高一丈二尺,堞高五尺,共高一丈七尺。为东西南北四门,门上各为楼堞,上敌楼四十,角楼四,窝铺三十有二。正统间燬于猺寇。知县吴镠申奏因旧增筑,然地居山落,寇易侵扰。成化四年,佥事陶鲁奏迁县治于卫左。万历三年,知县王许之以城垣径直难以制外,乃于城外建敌楼十二座以拒敌,开四孔以通鸟铳。万历七年,知县张希皋以城垣卑矮,难以守禦,增高三尺,城面马路甃为阳桥。三尺五寸。取壕土以实之,壕因以深。皇清顺治九年,城守游击汪宗弘建瞭楼,每城一面一十二座。十四年,城崩楼圮。知县相斗南重修城垣,四脚易砖以石,东西瞭楼另行鼎建池,周围一千一百六十四丈,阔三丈九尺,深一丈七尺。天启间,知县翟拱辰因城坏重修,而壕之深阔,因而倍之。
信宜县城池 旧无,止筑土墙,周围一百八十五步。明正统五年,六豪猺乱,副使贺敬、都指挥张演筑砌砖城,周围二百五十五丈,高一丈八尺。天顺三年,刱串楼五百四十有八。正德五年,千户丁川于城外筑子城。嘉靖间,佥事黄澄设敌楼一十三所。后知县陶弼、周梦斗、周世臣相继增修池浚,深一丈三尺。皇清顺治十三年,知县徐鸣佩、城守管登魁修复北门城楼窝铺,砌以砖石。
化州城池 宋绍兴三十一年创,甃以砖石。北际江,东西南各环以池。门四,东曰开泰,西曰罗山,南曰南薰,俱通陆路;北曰临江,通水,各有楼。元末年崩坏,广西流贼犯境。明正统十三年,知州邓敏奏增砌砖城,周围八百七十丈,高一丈六尺,又沿城开筑壕堑。成化四年,按察佥事陈贵、知府孔镛同守备指挥董翔复增高之。十年又改砌入内,止开二门,东曰宾阳,南曰南薰门,各建楼窝铺三十,敌楼角楼各四,清风楼一。嘉靖间,州同知周光礼筑南门月城。四十四年,岭
东参议谪于化,复更新之,筑东门月城。万历二十六年,城坏壕淤,知州沈某修葺,周五百五十七丈,高一丈九尺。皇清知州丘宗文重建东南门楼二座,池深六尺,阔丈八尺。
吴川县城池 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挥花茂具奏,钦差永定侯经画命千户徐本督筑土城。永乐元年,千户李忠甃以砖石,周五百八十丈,高一丈八尺。为门四,东曰镇海,西曰通川,南曰永和,北曰朝天。门上有楼窝铺一十有六,瞭楼四,大小水关五,周围五百八十丈,高一丈八尺。至崇祯初,四楼毁坏。十年,知县童兆登重修,又于女墙垛子下加砖堆,堆上加板永为城守。池深一丈五尺,广如深数。城滨于海,浮沙飞壅,不开壕堑。成化三年,佥事陶鲁遣俞鉴督凿之,有陈献章记。
石城县城池 旧无城池。明洪武二年,县丞倪望筑土墙。正统五年,通判马文饶甃以砖石,周五百三十七丈,高二丈一尺,厚半之。辟门三,东曰望恩,西曰镇彝,南曰威武。门上建楼,角楼三,敌楼倍之,窝铺又倍之,中军窝铺一。隆庆六年,寇燹城圮,知县韦俊民修之,增高三尺。万历三十三年,又于原增处随设羊桥、女桥、垛子、敌楼。崇祯十三年,三门增修瓮城,城下壕堑深数尺而广一丈,惟北岭无壕。皇清顺治十三年,增高一尺五寸,易以平头。重建二大铳台于东西之北隅,开深壕堑,并凿复岭池,深一丈五尺,广加深一丈。

高州府关梁考

        《通志》本府〈茂名县附郭〉
怀柔关   小函谷关
太平桥 在城外。
雅德桥 在郡南二里。
南桥 在郡南二里,即太平通津故址。向构木桥,潦发病涉。明崇祯五年,举人卓锡蒋国绅等倡首甃以石。
甘竹桥 在郡南四十里。
龙塘桥 在郡南六十里。
秀竹桥 在郡南九里。
皂黎桥 在郡南五十里。
流旋桥 在郡南十里。
仙觉桥 在郡南二十里。
霖水桥 在郡南六十里。
第二桥 在郡南五十里。
上鉴江渡 在郡南一里。
平山渡 在郡南二里。
仙墟渡 在郡东北十里。
白村渡 在郡北三十里。
横石渡 在郡东一十里。
南界渡 在郡北七十里。
莲塘渡 在郡北二十里。
马卵渡 在郡北四十里。
合水渡 在郡北八十里。
秦村渡 在城外。
塘北渡 在郡北一百二十里。
霍村渡 在城外。
清河渡 在城南。
下鉴江渡 在城西南。
电白县
南北二关 俱在城外。
立石关 在城东北立石驿西。
迎恩桥 在城外。
东桥 在城东。
庄峒桥 在城北八里。
下蓝桥 在城北二十里。
南桥 在学右。
北桥 在学左。
造士桥 在学内。
兴贤桥 在大兴街。
大巩桥 在南街。
田坑桥 在西街。
永宁桥 在西小街。
飞鲤桥 在新河上。
西桥 在城外。
榕树桥 在城外十五里。
木帘桥 在城外二十五里。
那夏桥 在城外七十里。
热水桥 在城外三十里。
黄竹桥 在城外七十五里。
罗浮桥 在城外九十里。
龙珠桥 在城外九十五里。
白石桥 在城西三十里。
庄峒永桥 在学右。
咸水桥 在学西。
双木石桥 在学东南。
起凤桥 在学前。
夹松渡 在城西十里。
五蓝渡 在阳江县界。
三桥渡 在城西七十里。
五村渡 在城北三十里。
豸头渡 在城北六十里。
石塔渡 在城北七十里。
那河渡 在城北八十里。
信宜县
八栗桥 在城北二里。
石头桥 在城北十五里。
栗木桥 在城北二十五里。
塞面桥 在城北六十里。
罗登桥 在城西北十里。
崩塘桥 在坊廓。
庙桥 在坊廓。
西桥 在坊廓。
南界桥 在坊廓。
教场渡 在茂名界。
大水陂渡 平坡渡
化州
朝阳桥 在东门外。
龙纹桥 在州西,今圮。
柳公桥 在州前。唐学士柳公权造。
水口桥 在城东北。明知州陆观德建。
大德桥 在城东北。
马埒桥 在城南三里。
迎薰桥 在州南小城内。
水窦桥 在城南二里。
和尚桥 在杜谷河口。
潦口桥 在城西二十里。
堂阴桥 在城西二十里。
菉竹桥 在城西四十里。
豸山桥 在城西五十里。
千秋桥 在申一都。
罗江渡 在城西。
北津渡 在城东。
南津渡 在城南二里。
北青渡 在城北十五里。
甘村渡 在城北四十里。
塘旺渡 在城北一百里。
吴川县
延华桥 在县前。
飞霆桥 在县西二里。
唐禄桥 在县西十里。
宫桥 在县西二十里。
浅水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
那叠桥 在县西六十里。
通驷桥 在县北四十里。
芦花桥 在县北二十里。
跃龙桥 在芷芓。
平定桥 在县西三十里。
川滘渡 在县西十里。
南巢渡 在县西四十里。
白沙渡 在县西二里。
调高渡 在县西四十里。
麻练渡 在县西六十里。
硐洲渡 在县西九十里。
乌泥渡 在县西十五里。
顿当渡 在县西十里。
新场渡 在县西四十里。
林公渡 在县西四十里。
广州湾渡
石城县
通驷桥 在县西一里。
西园桥 在县西二里。
那蒌桥 在县西九十里。
大桥 在县西五里。
高桥 在县西一百三十里。
新石桥 在县东南三里。
绝江桥 在县东。
清水桥 在县东南一十五里。
文昌桥 知县佴梦骝捐造。
镇龙桥 佴梦骝造。
驻马桥 在县南。
白石渡 在县西。
渡子渡 在县西。
急水渡 在县西。
花石渡 在县西。
凌禄渡 在县北。
贺江渡 在县北。
江头渡 在县北。

高州府公署考

        《通志》本府
高州府治 即古潘州旧址,明洪武二年建,皇清顺治十一年恢复。高州总兵栗养志改为总兵府,今以分巡道为府署。
海防同知 旧在府署内,今改建于府前街,康熙五年裁官。
督粮通判 明崇祯三年裁并为粮捕厅,在旧府署内。
理刑推官 今裁官,改为分司。
经历司 明崇祯十年并入粮厅,在旧府署内,今改于南门外。
督捕厅 今为粮捕厅,改建府前街。
照磨所 在旧府署内,明崇祯三年裁,十年并入经历司。
司狱司 原在府署西,今改寄茂名县内。永丰仓 在府门右。
阴阳学 在府门外,今废。
医学 在府门外,今废。
察院行台 在府署东万寿宫旧址。
分守岭西道 在府东。
督学道行台 在府治东。
按察分司 在府治西。
参将府 在府治西。
茂名县治 在府治西,县堂、幕厅、耳房、库吏舍、仪门、狱大门、礼宾馆、旌善亭、申明亭俱明。洪武十四年,知县尹贤建。宣德七年,知县曾济修葺。成化四年,燬于寇。五年,知县曾英复建。正德八年知县林渠、嘉靖间知县易本仁等各因其时缮修至。皇清县署颓圮,知县高龙光因旧址重新鼎建。
县丞厅 在县署左。
典史厅 在县治东北。
预备仓 在县治右。
养济院 在归民关外。
平山巡检司 在平山。
赤水巡检司 即旧那黎巡司。
博罗盐场课司 旧在县治西,今裁革。
外州县
电白县治 旧在府治东北四十里。元大德间,迁高州旧址,明因之。隆庆五年,毁于倭寇。万历元年,徙近卫旁,与卫并建,今仍旧制,按《县志》:明成化四年,迁于卫西,时草昧略具室宇。十四年,徙于东街,去卫治百馀步。隆庆五年,城陷于倭,县治尽燬。万历元年,徙近卫治,东与卫治并建。后枕庄麓,前揖莲岭,坐壬带子,向丙兼午,最后为寝室二层室。东为廊房、庖厨,又前为退食堂为洞门,又前为川堂为正堂。扁曰:一体堂,之东北为库楼,南为赞政,厅堂下东西为皂隶廊为露台为甬道,前为戒石坊。后,扁曰:御制铭,前扁曰:畏圣言,东为吏户,礼粮承发房西为兵刑工架铺门之东南为典史廨南为仪门门之东前为迎宾馆。扁曰:资仁堂,后为土地祠;西为监房;又南为谯楼内。扁曰:青天白日外,扁曰:电白县,即大门也。楼外东为旌善亭,西为申明亭,中为屏墙,两序为官铺二十间。万历三十年皆废。皇清顺治四年,始收服东粤,电白仍隶高州府。县署规模虽备,兵革日久,风雨飘摇,垣墙百不存一,不成县治。知县相斗南于顺治十三年冬十二月莅任修理,捐俸金而鼎新之,至顺治十七年告成。
典史厅 在县署东南。
神电仓 旧名神安仓,在城西南隅,后迁于学
宫后。明嘉靖七年,县尹黄敖徙于承恩大街南,后,燬于寇。万历元年,王尹许之,重建官厅三楹,面东;仓三廒,面西;大使宅三间,吏舍一间,大门一楹,北向。扁曰:神电仓,至明末犹存。皇清以来,仓署倾废,仓官寄居于预备仓。
预备仓 旧在县治西,燬于倭。张尹希皋改县近卫。后在县治之东为堂三楹,南向两序,为廒各三楹,北向廒三楹,大门一楹,西向。顺治年间,神电仓大使住居于此,其仓廒倾坏已久,大门不存,不堪军储焉。顺治十五年,知县相斗南重修仓廒,另建坚固。永久,可蔽风雨,重建大门一楹,改为南向。
阴阳学 在县治东。
医学 在县治东
察院行台 在县武安街城隍庙西,明成化十五年建。
布政分司 在察院行署南。
按察分司 在布政分司西。
参将府 在城隍庙东。
守备府 在立石驿旧址。
养济院 在城东北二里。
信宜县治 即旧信义县址。明洪武二年,知县蹇诚始建。永乐十三年,知县姚原立重修。正统间知县郭罗、成化间知县李时敏、嘉靖间知县廖琳、邢国宾各加修葺,后燬于寇。知县陶弼重修,万历二十五年,知县周世臣增缮之。皇清顺治十三年,知县徐鸣佩因山寇焚毁官署,重加修葺。至康熙三年,知县罗士毅复捐金鼎,建其规莅治之厅,为正堂、二堂、三堂,后为知县宅。堂前为露台,中为甬道,堂左为库房,右为存积仓。土地祠在仪门西,迎宾馆在仪门东,大门仪门俱。顺治十年,知县韩应震建谯楼、申明亭、旌善亭,今俱圮。
典史厅 在县署右。
存积仓 在城东,明正统五年建。
预备仓 明正统五年建。按《县志》:东接存积仓,正统间建。万历二十五年,知县周世臣迁入县堂之右,捐俸辟修。
阴阳学 在县治西,久废。
医学 在县治西,久废。
布政分司 在县东南。
按察分司 在县东。
公馆 即窦江驿旧址。
小存积仓 在存积仓东,知县周世臣创立。若存积仓满,则移贮之。
社仓 原在城外。知县周世臣立,与小存积仓对。
义仓 在前安阜街。明万历二十四年,按院刘立,今废。
养济院 在城外。
漏泽园 在西岸大塘坡。
化州治 即石龙县旧址。宋知州赵与钰建,今仍。旧制明洪武初,为府同知张谦建,寻改为州,又改县。规制迭更,洪武十四年,又改为州,知州杨伦重建。宣德间,知州田庸修葺,正统间毁于寇。知州茅自得重建,成化间又遭寇毁。州同曹庆建正厅,知州李时敏继完之,后知州黄万硕、杨薰、汤克宽、傅昂相继修创。皇清康熙五年,知州丘宗文重修州署仪门三间,正堂三间,后堂三间,后衙三间,后亭一座,旧名清白。宋守赵与钰所建,胡寅有诗,后废。知州毕竟立改友筠亭,知州祝简又改曰鸣琴佳处,后废。知州沈水复建,曰:兴云堂,因石龙而名也。衙外为园,园外鱼塘一所,皆官物也。吏舍一十二间,在正堂左右,承发房在东廊下,架阁库在西廊,下泰安库在穿堂,右龙亭库在正堂,左赞政厅、右赞政厅在龙亭,左泰安库、前戒石亭在正堂,甬道上石龙亭在正堂左,寅宾馆在仪门外之左,今废。谯楼一座,在州治左路通衢。康熙间,知州丘宗文重建旌善亭,在谯楼前左侧,申明亭在谯楼右侧。
同知衙 在正堂左,东廊之外。康熙三年,奉裁。吏目衙 在州治照墙下。明万历间,祝知州改陵水驿为之而迁驿于宝山之东,左畔小塘一口,面前空地皆官地。
在城仓 在州治东。
预备仓 在州治东南。
察院行台 在州治东。
布政分司 在州治东。
按察分司 在州治东。
岭西道公馆 在州治东。
陵水驿 在宝山侧。
梁家沙巡检司 在境内。
吴川县治 在城内西隅,明洪武二年建,署有定制,即壮丽宏扩不能比于巨邑,亦堂皇也,贞度宣化存乎。是焉正堂三间名曰:敬敷澹薄厅,三间有天鉴在兹,扁穿堂后,堂各三间,扁曰:青天白日。大衙在正堂之左,万历初年,县令王一俞改建。二十五年,周应鳌重修,后因年久,复渐倾颓,吏役各寓,诸庙舍案牍悉皆散顿,每每遗失。皇清康熙十一年,县令黄以案牍攸关,捐俸修复堂一座,界为五间,扁曰:仕优清署,澹薄厅三间,中厅五间,后厅五间,东西相向,厨屋各一间,吏舍八间,在正堂东西两翼,仪仗库在正堂右,今改在正堂左,公明廉威亭在仪门内,土地祠在仪门左,狱在仪门右,迎宾馆在土地祠前,谯楼一座,即县大门,旌善亭在谯楼左,申明亭在谯楼右。
县丞衙 在正堂大衙之后。堂一座三间,穿堂三间,厨房三间,廊房三间。康熙四年,奉裁,今废。典史衙 在正堂稍前之左,厅一座三间,后厅三间,厨房三间。
茂晖场盐课司 在南二都,去县十里。明洪武二年,除授百长刘暹署木条印记二十五年始改铜印,设大使一员,且因旧址建衙门,隶海北,提举司月俸本县支给。皇清康熙六年,奉裁,今复。
广积仓 在县治之前稍偏东。理储厅一座,东、西廒各三间。
耳房库 在正堂之左,凡钱粮岁输皆储,于是每岁择勤慎吏一员,司其出纳,翼以书办。预备仓 在广积仓后。
阴阳学 在县城南。
医学 在县城南,今废。
布政分司 在县治东。
岭西道公馆 在布政分司右,今圮。
府馆 在广积仓东。
海防公署 旧在梅禄,明万历三十年,移建于此。
宁川巡检司 在境内。
养济院 在城南一里。
石城县治 旧在县东黄村,元大历中,迁新和驿,坐三台岭之中正,为亲民堂三间,堂东耳房,库西仪仗,库前中为露台,为甬道,为戒石,亭左右六房,人间经乱,俱废。县令捐俸修复。前为仪门三间,仪门东前为土地祠,仍作寅宾馆。西为轻监,又前为重监,又正前为谯楼,楼东为旌善亭,西为申明亭,正堂之后为川堂,又后为县内宅二座六间,又后为崇垣,周匝县治耳房,库东为赞政厅三间,今废。
典史厅 在县署东。
永丰仓 在县治东四十馀步,明永乐九年建,为廒二,收贮本色米粮。
预备仓 永丰仓西五步,明弘治三年建,为廒一,以贮例赎稻谷。
察院义仓 在县治右,明万历二十二年建,为廒二,以贮垦荒稻谷。
阴阳学 今废。
医学 今废。
察院行台 在北街东岭下。
布政分司 在察院东。
按察分司 在察院西。
府馆 在大街东。
凌禄巡检司 在县治西。
养济院 在镇宁桥西。

高州府学校考

        《通志》本府
高州府儒学 在府治东隅。明洪武初,知府沈奇建,同知岳福重修。景泰间,知府何盛复葺之。成化元年,学废于贼。七年,副使孔镛平贼重修,庙堂斋舍。正德四年知府陈腆、八年知府陈嘉表、嘉靖元年知府庄科、二十二年知府欧阳烈重修。中为
文庙,为两庑,为仪门。棂星门外,有泮池,池外有海
表。文明坊庙后为明伦堂,旁为东西斋,泮路之东前为启圣祠,祠后为名宦祠,仪门西为土地祠,又西为乡贤祠,祠后为四箴亭。崇祯十年,知府姚继舜捐修。皇清顺治十一年,按院赵之麒守、道刘继昌、知府萧嘉熙等捐俸鼎建重新。康熙六年,知府熊启引。七年,知府蒋应泰、教授黄梦赉继修。
学田 明万历十九年,知府张邦伊买置土名大坑、六茶等处,岁纳租银二十二两。
茂名县儒学 明洪武十四年,始设学于城内西北,后设千户,所地甚狭隘。教谕刘源议迁于城外东山寺故址。天顺八年,兵燹。成化五年,知府孔镛并学于府。正德五年,监生杨节奏复。六年,知县林渠复建于旧址,立明伦堂、两斋学门、儒林坊。嘉靖七年,巡按御史周模楷置砖甃学,路百五十丈,修筑周围垣墙。十四年,知府郑絅、知县易本仁复建庙庑、戟门、棂星门、学门牌坊。二十七年,知府欧阳烈迁学门,新二坊、启圣祠、名宦乡贤祠俱附府学。二十八年,知县韦允重修庙庑及明伦堂。崇祯间,知府姚继舜、知县张复、普尹奇逢相继重修。
学田 土名大王坪,等处共税二百二十七亩,五分纳学道,租银一十五两六钱四分。
社学 六:曰南高、曰东高、曰西兴、曰北游,曰桥门、曰同文。
书院 十:曰高明、曰朋来、曰茂山、曰四水、曰东津、曰拱极、曰墨池、曰笔山、曰参天、曰潘江。
外州县
电白县儒学 旧在宝山下,元季兵燬。明洪武初,知县刘源隆迁于县治东南。成化四年,佥事陶鲁迁于神电卫。五年,知府孔镛大新之。嘉靖十年,知县董琳建敬一亭。十七年,知县俞岳建启圣祠。二十七年,知县谭尧道、知府欧阳烈重修,后尽倾圮。万历六年,知县张希皋经始创建,知县林梦琦增修首建。
文庙次、两庑次、戟门、棂星门、明伦堂、东西斋又建,
启圣祠于东偏,名宦乡贤于戟门之左右,又于明伦堂东建教谕廨,西建训导廨,明伦堂之下建号舍焉,建敬一亭于明伦堂后土山之上,棂星门外文路东西两端,建崇儒、造士二坊。崇祯七年,知府姚继舜、知县周日旦、教谕李世球重新之建射圃于学右。
学田 土名石湾垌,共税三十五亩。
社学 曰得一。
书院 二:曰观澜、曰志学。
信宜县儒学 在城东。元至正十四年,知县陈卜、颜察儿建立,明因之。永乐四年,知县盛得中重建。十三年,知县姚原立。正统四年,知县陶兖修葺堂斋。天顺年间,知县颜玉阶重建大成殿。成化四年,知县李时敏复修大成殿两庑,迁于城东南。七年,建棂星门、礼门。正德八年,知县虞𤣱重修。嘉靖十四年,典史前编修程文德迁于县左,建明伦堂、斋房。知县谢彬复建正殿、敬一亭、学门。十九年,知县白谱建棂星门。二十五年,知县何文俸复建戟门、启圣祠。二十七年,知县许述修葺。皇清顺治十三年,知县徐鸣佩大修。康熙五年,知县罗士毅迁于旧址。
社学 二:曰窦江、曰观化。
书院 二:曰龙山、曰丽泽。
化州儒学 旧在州治。南宋嘉定二年,郡守范良辅迁于城外。咸淳六年,教授赵蜚英迁于城南,后燬于兵。海北海南佥事吕沆重建。明洪武初,郡守曹锡修之。宣德八年,知州吕明、正统八年知州茅自得筑州城围,学在城内。天顺七年,知州吴春成、化七年,知府孔镛同、知曹庆各重修之。十一年,知州黄万硕仍迁于城外旧址。正德八年,知府陈嘉表、嘉靖间知州郑雍傅昂相继修理。万历丁酉,堪舆以城墙,后压文笔卑琐,众白于学道,复迁于宝山旧址。郡守沈水捐俸,劝助竖建大成殿、启圣祠及乡贤、名宦二祠。皇清顺治十三年,岭西道李皓、学正冯琎捐倡修葺。
十八年,飓风,倾圮。康熙六年,知州丘宗文、学正梁殿桂、朱廷谊捐倡重修。
学田 土名东岸,岁纳租银八两六钱。
社学 曰东胜。
书院 曰宝贤。
吴川县儒学 在县治东。元至正九年,主簿唐必达教谕,吴仲元修建,明因之。洪武十四年,县丞汪季清重修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堂斋、礼门。正统二年,知县邓宣重修,号房倒塌,为军
所侵。嘉靖间,御史熊兰拆侵屋以复旧址。二十七年,知府欧阳烈重修。崇祯九年,邑绅吴鼎泰捐资重葺。
学田 共税七顷零八亩。
社学 十八:曰祥龙、曰城中、曰南隅、曰那蒙、曰院村、曰大寨、曰窑头、曰樟木、曰水潭、曰山墟、曰丽山、曰那宁、曰下碌、曰平泽、曰乾塘、曰潭谷、曰中村、曰北村。
书院 曰工阳。
石城县儒学 旧在江头铺南元,皇庆间,随县迁于新和驿左,即今学元季,兵燬。明洪武三年,县丞倪望重建殿堂、斋庑、戟门、学门。九年,知县翟惟中增修。成化间,知县陈纲重修,迁于西关外回龙岭。嘉靖十三年,署县印吏目丁琮增修。二十一年,署县事经历丘正改建于县治西。万历癸未,复建于北街旧址。前为
文庙,东西为两庑,左启圣祠,后明伦堂。万历癸巳
知县谢浚移明伦堂于庙左,即以此地建启圣祠,天启七年,改建
文庙于启圣祠,移启圣祠于明伦堂后。
学田 共税一百五十三亩六分一釐,岁纳租钱八千七百三十文,贮库给济贫生。
社学 二:曰养正、曰新和。
书院 曰松明。

高州府户口考

        《通志》府总
顺治十四年,府全书开载户口五万九百四十三丁口二分,实编人丁二万五千九百三十丁一分。
茂名六千六百六十六丁。
电白五千六百四十五丁一分。
信宜二千五百七十二丁。
化州三千五百七十二丁。
吴川四千三百二十二丁。
石城三千四百九十五丁。
实编食盐课银二万四千六百七十一口一分。茂名九千九百九十九口。
电白五千六百四十五口一分。
信宜二千一百四十口。
化州三千七百七十五口。
吴川一千八百二十二口。
石城一千二百九十口。
康熙元年,府总实在人丁二万四千一百零八丁六分五釐六毫九丝。
茂名六千六百六十六丁。
电白五千一百五十四丁九分三釐三毫九丝。信宜二千五百七十二丁。
化州三千五百七十二丁。
吴川二千六百五十九丁。
石城三千四百八十四丁七分二釐三毫。实在食盐课银二万三千零九十五口四分九釐五毫零五忽。
茂名九千九百九十九口。
电白五千一百九口四分九釐五毫五忽。信宜二千一百四十口。
化州三千七百七十五口。
吴川七百八十二口。
石城一千二百九十口。
康熙十一年府总实在人丁二万五千一百二十五丁二分九毫九丝九忽九微七纤。
茂名六千六百六十六丁。
电白五千六百四十五丁零九釐九毫九丝九忽九微七纤。
信宜二千五百七十二丁。
化州三千五百七十二丁。
吴川三千一百七十九丁。
石城三千四百九十一丁一分一釐。
实在食盐课银二万四千零二十四口一分。茂名九千九百九十九口。
电白五千六百四十五口一分。
信宜二千一百四十口。
化州三千七百七十五口。
吴川一千一百七十五口。
石城一千二百九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