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三四四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十四卷目录

 肇庆府部汇考二
  肇庆府山川考二

职方典第一千三百四十四卷

肇庆府部汇考二

肇庆府山川考二

       《府志》新兴县
峡冈 在县北一里。发自贝岭,形如连珠,至桥亭冈,伏为平坡。此山突起水滨,作邑后障。旧有梓潼庙,日久废圮。明万历初,邑人重建。知县赵德懋种松数千株,葱茜耸翠。
巨福山 在县北二里,与峡冈对峙。明万历十七年,士民建真武庙于山麓,继建坊亭阁榭,为形家利。
端峰 在县北六里宁化都。高五十馀仞,周八里。端正不攲,为县主山。
延长山 在县北八里。《旧志》:在州北。明《万历志》称:在照会都非。
云斛山 在县北十五里延寿都。高百馀仞,周五十馀里。山谷幽深,常有云气。旱祷石中,泉出即雨。
云坞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延寿都。高百馀仞,周五十里。常有云气。
老香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照会都。高三百馀仞,周七十馀里。崚嶒多草木,与高要高明接界。宜路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延寿都。高七十馀仞,周四十馀里。平冈陂陀,行人宜之。
小温峰 在县北延寿都。高三百馀仞,周三十馀里。峥嵘接天,其下有小温村。
鹤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延寿都。高百馀仞,周五十里。形势崛起,上多松鹤,常栖之。
望州岭 在县东五里照会都。高七十馀仞,周十馀里。登之阖邑皆见。
十里峰 在县东十里照会都。高百馀仞,周二十里。峰峦嵯峨,草木蓊郁。
秀罗山 在县东十五里照会都。高十馀仞,周十馀里。群峰秀列。
思防山 在县东二十里照会都。高七十馀仞,周三十馀里。山形峭拔,登之则防阽危。
大罗山 在县东照会都。高八十馀仞,周二十馀里。其状如屏,群峰罗列于下。
罗陈山 在大罗山稍南仁丰都。高百馀仞,周四十里。居民多罗陈二姓。
岚冈山 在县东十里照会都。高八十馀仞,周十馀里。状若翠屏,四时常有岚气。
碧云山 在县东照会都。高百馀仞,周六十馀里。常有碧云。
通利山 在县东照会都。高七十馀仞,周三十馀里。形势平夷,产嘉禾美竹,利民。《文献通考》:新州有利山,即此。
慈云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照会都。高五十馀仞,周二十馀里。盘旋蓊郁,上有福臻县,今废。云秀山 在县东四十里。高七十馀仞,周二十馀里。相传有五色云见,因名。
熙龙山 在县东照会都。高七十馀仞,周二十馀里。上有报恩寺,今废。
云石山 在县东五十里照会都。高四十馀仞,周二十馀里。巉岩多石,其下有庆云寺,今废。凤华山 在县东六十里照会都齐洞村旁。今为恩平界。高四十馀仞,周二十馀里。翩然如凤之翔。下有真觉寺,今废。止存一塔,名龙境,是赞圣禅师圆寂之所。
独鹤山 在县东七十里静德都恩平县界。俗呼为独鹤尖。相传峰顶常有一鹤栖鸣,驿因以名。今静居以割隶开平,惟驿仍隶新兴。
云宿山 在县东八十里双桥都。高一百馀仞,周百四十里。巍然际天,云常羃之。副使毛吉遇害于恩平之云岫山,问恩平云属新兴。或疑即此。考恩平火灯,径出即新会。而仕峒黄竹,径通良塘云岫。吉从新会破贼火灯径。追至恩平云岫遇害。邑人且不知,况其他乎。
皂幕山 在县东一百一十里双桥都。新兴高明新会之界。高二百馀仞,周二百馀里。高耸参天。中通一路。产箭竹美木。左右冈陇,如幕帐然,一名曹幕。
佐隍山 在县西七里宁化都。高三十馀仞,周三十馀里。绕县之右,因名。
宝盖山 在县西宁化都。高百馀仞,周二十馀里。顶常有云,若宝盖然。旧有延明寺,今废。碧冈山 在县西二十里宁化都。高百馀丈,周二十馀里。青碧四时不改,上有庙,今废。
云干山 在县西宁化都。高二百馀仞,周三十馀里。高竦如木干然,上有桄榔寺,今废。索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宁化都。高百馀仞,周二百馀里。
冬瓜岭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宁化都。高二百馀仞,路通阳春罗定东安,形如冬瓜,故名。天露山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仁丰都。陡峻插天,顶有巨石,泉出其旁,注为龙潭。乡人立庙祀龙神。岁旱,以石投之,有声如雷,即雨。文献通考以为新州名山。旧有岱山寺,唐贞观二年立,今久废。产龙须草、桂树、诸果。开禧元年大旱,郡守唐彪祷雨立应,奏闻于朝,封庙额为显应龙王,有碑刻于祠。
贤岭 县东南四十里。俗呼为圆岭。在仁丰都。高百馀仞,周五十馀里。相传是山之秀,多钟为贤士,以此得名。
大面岭 在县东南五十里照会都。高二百馀仞,周四十馀里。有路通高明景顺乡。上有仙人迹。
双官山 在县东南照会都。高百馀仞,周三十馀里。数峰相联,两峰秀出,俨然贵人之象。府君岭 在县东南一百里双桥都。高八十馀仞,周十馀里。路通高要县界。
罗汉山 在县东南双桥都。高百馀仞,周十馀里。山北草木苍翠,山南独无草木。白石磥砢,故名。
蟠龙冈 在县西南二里宁化都。高三十馀仞。状盘旋如龙。
新宁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宁化都。高二百馀仞,周二十五里。山势高竦,为一境之镇。
锦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宁化都。高百馀仞,周五十馀里。其上花木若锦,下有洪圣王庙。仪峒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宁化都。高三百馀仞,周五十馀里。山极峻峭,有猺。
赘峒山 在县西南一百馀里宁化都。高三百馀仞,周五十馀里。千崖万壑,深杳莫测,猺人居之。
接龙冈 在县城南一里。从盘龙蜿蜒而来,趋演武亭。乃县之落脉也。先年修城壕,将冈掘毁。邑境苦盗,民多杀戮。明隆庆间,府同知郭文通身荷畚锸,率民培复。高二丈,广五丈,许以接土脉。知县邓应平立迎瑞亭碑于演武亭后冈,纪其事。
相思山 在县南十里仁丰都。高百馀仞。形势端耸,草木茂盛。
霍山 在县南二十里仁丰都。高九十馀仞,周四十馀里。山下多姓霍者,故名。
龙山 在县南三十里仁丰都。高二百馀仞,周五十馀里。蜿蜒如龙之蟠。上有天宁国恩寺,即龙山寺。有觉轩。宋左丞王安中铭寺为六祖大鉴禅师托生地。今其父母坟茔在焉。
笔架山 在县南四十里仁丰都。高三百馀仞,周百馀里。三峰并立,中峰卓越,宛如笔架。《成化志》:城东南十里,有龙境山,在静德都。上有法相废院。城南百二十里,有官陂山,在静德都。《嘉靖志》:城东九十里,有冈台山,亦名金台冈,在水中,亦名覆船山。今俱割隶恩平县。又《成化志》:城西北三十里,有崖牢山,在芙蓉都,下有永福废寺。城西北六十里,有铁岭山,在芙蓉都。上有石壁如铁。城北一十里,有宝峰山,上有宝峰废寺,今俱割隶东安县。按《明一统志》:新兴有歌舞冈,南越王佗三月三日登高处。考歌舞冈在广城越王台。《明一统志》误。
绕州文脉水 在县城中。宋知州事梁立则,决贝岭白鳝坑水,西南流入城,酾为二渠。一经今接水亭环州治,名曰绕州。一自佐隍坊过泮桥,名曰文脉。今县治即古州治也。文脉渠水,由姚初一宅左刘智宅右出。太师桥下,与绕州水合,从县北出灌田。刘智改渠避宅七丈,文事不兴,士人遂以罪智。明成化间,筑城,水道复湮。嘉靖四十四年,兵备李某始修复。编水夫浚之,有南海布政司卢梦阳记,见艺文。
聚鳞池 按《明一统志》:在县治西。水深鱼聚,因名。
夹冈水 在城北。发源夹冈合锦山,水流十里
至洞口,合卢溪水。
索水 在城东。发源怀政乡诸村。过回龙,合卢溪。
通利水 在城东。发源稔村,至索水,合卢溪。锦山水 在城西南。发源仁丰都南大岭舂下。西流至河头,与天塘水合。又北十里,与蓝坑水合。又北五十里,至山口,即二十四山路口也。乂北二十里,至洞口,与卢水合。凡商货往高雷,皆拖舟至河头,乃登陆。诸水合于洞口,谓之新江。北流五十里,至逻苛巡司。又九十里,经新桥出新江口,入于大江。宋郡守张宋卿诗:浩歌剧饮不知暮,雨自新州江口来。即此。
井千湖 在县西南。其深莫测。鱼多且巨。岁旱,击湖水,辄雨。
温泉 在县西南仁丰都三平村卢溪旁。长广三丈许,热如汤,隆冬不令。
卢溪水 在县南。发源李峒岭。经卢村,过龙山,绕县城东门,北流合锦山水。六祖禅师所生之地,祖姓因名。
清溪水 在县南。发源笔架山。流至义冢冈,合卢溪水,出新江。
思龙水 在县南。发源思龙山。合卢溪水,出新江。《万历志》:合倚冈水,误也。倚冈水东流,合石霤潭。入海。见《成化志》
天露水 在县南。发源天露山。流至城东门,合卢溪水,入新江。
文井 在县西北隅。有副使王大用记。
十字街井 在县治东五十步。清甘异于诸井。明伦井 在儒学内,清冽可爱。
《成化志》不载锦山水。《嘉靖志》:水出天露山,其山在新兴东南三十五里。其发源东流入海,为倚冈水,即牛冈渡水也。西南流入卢溪,为天露水。安有越清溪及李峒岭卢溪二水之源,复得一水西流乎。《万历志》不察其讹,遂将新兴舆图山川位置舛错,可笑。二十四山,乃新兴来脉。置锦山水之外。今逐一釐正大,抵天露山。一脉为恩阳新兴脉,脊前人所指者广,恐不但今日之天露已也。《万历志》:西北四十里,有容朗水,发源芙蓉都诸山。流至津头,合卢溪,入江。今芙蓉都割隶东安县,容朗水已载《东安志》矣。俗呼为小水。其合流新江,乃在罗苛巡司之上,非新兴境也。故不复载。
阳春县
凉伞冈 在县北十里,高五十丈,周数十里。《邑志》云:盘旋宛曲,有石骨过北陇河,为县治主山。翘石岩 在县北稍西。枕江堧。讹呼桥石。故《邑志》八景,有石桥游麟。往时澄潭无底,今渐淤浅。又有元笈岩、马鞍山、樵石。
鱼王石 在县北。屹立江潭,古木怪藤石穴可爱。每岁旱,祷鱼王庙。投藤药毒潭,多巨鱼浮出,则得滂沱雨。
潭西石 在县北二十里南厢。三峰出水,东下有潭。西岩深广十馀丈,中石乳若人物鸟兽之状,甲于他峒。
高冈 在县北二十五里。下有石穴,一名璇洞。旁有人居,呼为高冈砦。
龙蜕岩 在县北二十五里。一名南岩石。中多龙蜕,土人凿石出之有岩面寺,有元至正碑,称为古良上里岩。
赤豹岩 在县北二十五里。深处炬而后入。相传童真人骑赤豹出入,传道刘女,处洞内。石豹迹犹存。
那虹石 在县北三十里合水口。有虹阳洞穴,凡二。初入卑隘,转遂旷朗,深不可测。
大琅石 在那虹北。有琅阳洞,连穴道凡三四,传有丹箓。
石壁 在县北四十里。石攒簇水,次凡数十峰。昔人避乱,结石砦其上。
那乌石 在石壁稍东。下有人家,今移古良巡司于此。
潭葛石 在县北五十里。石峰数十相倚。自那乌西达于水次。
石角岩 在县北六十里。《旧志》谓之石脚岩。在顺阳都。高五十馀丈,周三十馀里。穴广五十丈,高丈馀。中有石泉涓涓,游者至此,凄神凛骨,不可久留。
铜石岩 在县北七十里。《旧志》作峒石。在思良都。高五十丈,周五里。山西南有岩,高十丈,深广数丈。馀内有池及古佛像。宋咸平初,赐太宗御书藏于石室。前有德慧禅寺,上半壁。平处有周惇颐祖无择题名。
云霖岩 在县北八十里思良乡。岩穴深邃,前明后暗。前岩深阔十馀丈。内有石田石池。池水清冽可饮。乡人有警避此。后岩深数百丈,游者以烛入达岩背。
铅坑冈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思良乡。高五十馀丈,周二十馀里。冈之西南,出铅铁砂矿。将军冈 在县东北八十里思良乡。高三十馀丈,周四十五里。冈垄起伏,宛如波浪。《旧志》:唐李公屯兵于此,因名。按《通志》:姜晦贬春州,司马尝提兵陟冈,禦獠贼,闻遁去,遂名将军冈。疑即此。响石岩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顺阳都冬瓜岭之西南。山多石,无草木。内叠透山穴三四,圆厂如屋。
石窟岩 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顺阳都大撑湾之西。有上下岩,上岩轩豁,陆路可抵雷廉。下岩水从中出,可通小舟。两壁奇绝,多鱼龙鸟兽之形。《邑志》:二百三十里,误。《旧志》:南乡都,六十里。更误。
宝带严 在县西北一百四十里顺阳都。俗呼大岩,獞田环之。岩高朗,可容千人。四壁垂乳,多奇观。
铁坑山 在县东二十里南厢。高七十馀丈,周三十里。山势盘旋,古木森蔽,产铁。
黄泥冈 在县西十五里。高十馀丈,周数里。顶平多石,群鹿尝游食其上。
白猪石山 在黄泥冈稍南,南厢都。高二十馀丈,周九里。岩有白石,宛然如猪,但损其鼻。相传猪有神异,昔尝驰突践食田禾,被伤。
石绿山 在县西三十里南乡都。高数十丈。上有乱石,其色淡碧,每大雨过山,下常有石绿。识者云:出绿之山,有金矿。
磁石山 在县东南三里南厢。高十馀丈,周五里。一峰特起,四面平坡,产吸针石。
射木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南厢。高百馀丈,周数十里。巍峨蓊郁,屹然特立。县治之案山也。一名云灵山。云羃其上,必雨。开则霁。谚云:雨未晴,看云灵。有射木神祠于上。相传以为李氏,非也。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宋史》:李氏奸回山神,其肯托乎。
珠环山 在县东南九十里南乡都。高六十馀丈,周五十馀里。诸峰如珠,累累然。因名为阳江界山。《旧志》:四十里,误。
马鞍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珠环山稍东,南厢都三台巅。高百馀丈。山岭有古瓦盘,围八尺许。内载清泉,并无尘垢。登者掬饮将半,次早复满。虽积雨,不能溢。若有心寻求,不可必得。昔人相传,以为神仙炼丹之所云。
鹅抱岭 在县东南二十里。巅上一石,如鹅抱状。又有人马之迹,俗传此山内有大池。奇葩异果,无心而行,偶可得之可食。不可怀有心往,竟不知处。人以为仙境也。
天马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南乡都。高百馀丈,周七十里。一峰插天,群山拱伏。登其巅,烟霞缥缈,一奇观也。县治面之。
崆峒岩 在县西南十五里南乡都。石壁穹窿,深广数十丈。中有石乳石钟,叩之铿然有声。又有暗洞,炬行十馀丈,昔产金膏银液灵芝玉髓之奇,今则鲜矣。多名人题咏。
鹦鹉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南乡都。高三十丈,周十五里。其山峥嵘,中有巨石如鹦鹉。山南石上,有巨人迹。明万历辛巳,大雨山裂,下成深潭。有奇石削八面者,无数。《一统志》以此山属阳江。旗鼓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太平都。高三十馀丈,周二十馀里。山顶有巨石,俨若旗鼓。
罗湖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太平都。高五十丈,广数十里。上有天湖,清澈澄碧,俗传有锣鼓妖响,则雨。
凤凰冈 在县西南六十里太平都。高五十丈,周六十里。山形宛转,如凤凰回翔之状。
石人山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高百馀丈,周十馀里。山平夷,上有巨石如人。
丫髻山 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太平都。一名白水山。高二百馀丈,周四百馀里。四时秀丽,若簪花然。上有天池龙井飞泉一派,凡十馀叠。古木旋生,晴响则雨,雨响则晴。上有白马神祠。八景有白水瀑布,即此。
木栏山 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太平都。高三十馀丈,周九里。峰峦整丽,林木茂密,若栏杆然。罗黄山 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太平都。高百馀丈,周二十馀里。山峻。石上有仙人迹。又有瀑布数十丈,落而成川,山下多罗黄二姓。
《成化志》:西北一百馀里,有云浮山。在顺阳都。高五十馀丈,周四十馀里。危峰特出,峰顶尝有白云。陈霸先曾居此山。上有偃松石床,泡泉流水,嘉葩异果,旧址犹存。今隶东安。
旧学水 在城南。源出射木诸山。绕旧学基前,经县南门西,流入漠阳江。《旧志》不载,俗误指为博麻。
博麻水 在城东北。源出谭来岭。流二十里,合麻黄水,入北泷河。
北泷水 在城北十里。源出东北诸岭。西南流入漠阳江。
高辽水 在城东北二十里。源发台岭。其流曲折,经留村湾,入于漠阳江。
罗凤水 在城北五十里。源出白木岭。其流潆回折,流六里,经龙江湾,西流入于漠阳江。亦名江腰河。
那乌水 在城北四十里。源发大峒东北诸山。经那乌,从石壁北,入漠阳江。
云霖水 在城北七十里。源出盘龙诸岭。绕旧铜陵县,至云霖砦,南入于漠阳江。
古勤州水 在城北八十里顺阳都。源出狼狂山。流十里,与云门水合,东南流入于漠阳江。博学水 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顺阳都。源发霜山。南流与古勤州水合,复东流入于漠阳江。云浮水 在城北百里顺阳都。出云浮。源有二。其一出山之巅东,下至客郎村,经新兴界,过古富霖县,前南流,是为汉阳江。其一出山之西,下流经柳峒,七十里过泷水,西南入于记峒水。木栅水 一名甘婪水,在城西北一百三十里。源出太平都庶山岩穴。水清而急,东北流穿岩底,过古富霖县,入于漠阳江。《郡国志》云:夷语以穴为甘,以穿为婪。
石绿水 在城西二十里南乡都。源出石绿山。水浅而急,流五六里,与渡口水合,入于漠阳江。轮水 在城南五十里南乡都。源出谷江。流十五里,经南流湾,入于漠阳江。
罗水 在城西四十里。源发太平都罗黄山。水浅而急,北流五里,经大沙湾,入于漠阳江。麻陈水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发源电白县东岭诸山下。水清而浅,流百馀里,合罗水,入于漠阳江。
温泉 有二:一在城西北四十里太平都丹行村。阔三丈,长四尺,深尺许,自岩穴北流。一在城东南二十里南乡都固村。长阔四丈,深二尺许。自岩穴北流出。俱热如沸汤。寒冱亦然。
万寿井 在城北一里万寿寺傍石甃。其水甘洌,人争汲之。
阳江县
金鸡石 在县治北小洲上。相传宋时有金鸡飞立石上,追者至坠于水。因立庙。石侧时有金鸡见。
北山 在县北一里。县治之后山也。高三十丈。周二里。山顶有石如掌,容十馀人,名仙人石。宋守王亘凿渠石上,为葫芦形。激水流觞,又名葫芦石。开禧间,知州郑大韶凿。南有翠岩亭,四旁大石,多宋元以来诗刻。明嘉靖间,知县吴焕章刻小蓬莱三大字,旧有宁国圆明二寺,俱废。北甘山 在县北二十里独洲都。高三百馀丈,周六十馀里。产馀甘子,上有猺人。
麒麟冈 在县北四十里。八所军屯在焉。渴村山 在县北,有猺。
走马冈 在县北十里独洲都。高五十馀丈,延袤六七里。形如走马,故名。
东岸山 在县北,有猺。
高岭石洞 在县北六十里南河都。高岭猺。内洞门纡曲,仅容一人。内宽广,容千人。有泉出其下,响如鸣珂。往有避贼者,居其中,贼不敢入。间有古物,如人间甓瓮。搦之如粉。转入一洞,上透天日。壁峭不可上下。乡人名为铁城。
凤凰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高百馀丈,周二十馀里。《明一统志》:一名北甘山。壁立千仞,有瀑飞下,猿猱不能至。相传凤凰巢其上,遇大风雨,尝坠其雏。其鹖雀之类乎。《旧志》自有北甘山,则此近北甘者。
石龙山 在凤凰山之北派。高百馀丈。与崭峒诸山联属。折而东行,至篱竹径止。
随峒山 在凤凰山之南派。
翼峒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凤凰山之南派。高百馀丈,有猺居之。
官山 在县东北。高二百馀丈。周二十馀里。为翼峒山南派。旧名纱帽山。相传宋尚书李乔木
经南恩葬此,改名官山。群山万壑,四面环绕。金花岭 在县东北四十里。
马衔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至金花岭,又攀跻十里,至山顶。高二百馀丈。处于众山之中,有龙潭三绝。顶巨石如砥,容四十馀人,北复陡立二三丈,周十丈。刻龙潭圣迹字。石傍隙开如马受勒水,从隙注为上潭。潭周六七丈,清澈。下深无际环。石右注为中潭。又流下山麓为下潭。旱取上潭水祷,必应。复有碣惟五圣字,可辩。疑古有祠,傍石如舟刳。其腹山后连合沟猺。
合沟山 在县东北,有猺。
合门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夹莲塘水,对峙如门。
秀石山 在县东北马衔东北派。高略类马衔。山顶巨石平整。可坐百人,有猺居之。
三龙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高二百馀丈,有猺居之。
朝官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
石坑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自此以下,数山起伏,东行不绝。如那邓湖涌等峰,各有猺居。有名。馀不能悉记。此一派,为阳江外藩也。
乌石山 在县西北。有石如乌,鸟因名。
雨霖山 在县西北。与乌石连接。多竹木,深林密箐,虽旱烈中,叶露恒滴,四时多雨,故名。罗岭 在县西北。与珠环、蟠龙,皆雨霖近派。阳春界山。《明一统志》:罗岭出沉水香。今无。
蟠龙山 在县西北南河都。与阳春分界。珠环山 在县西北南河都。旧传山出银朱。以竹入土中,朱即满竹管而出。今无。
鼍山 在城内县东二十馀步。地脉由东山突起平坡,延迤半里许。其形如鼍。县治建于山西之平洋。今改建鼍山左侧。旧治,半建察院。半建守司。
东山 在县东一里。高六十馀丈,阔三四里。怪石林立,为近城胜概。正顶有石塔。古谶云:若还此地好,建塔镇州衙。宋宝祐二年,知州黄必昌建塔以应验。塔上字刻犹存。南有观音岩,即余久大刻瑞禾石处。今鑴大士像。岩上僧构庵,其下山麓,有唐冯盎墓,及宋义冢在焉。
王母冈 在县东三里。高百馀丈。周十馀里。冈西有妙法庵,今废。
琨山 在县东五十里,界于乔马、平地二都。高三百馀丈,周四十馀里。上有峰,如卓圭。
斜岭 在县东九十里,那柳铺东五里。界恶险,易藏盗。明正德九年,御史高公韶改路,避险就夷,人以为便。
茶托冈 在县西二十里。形如茶托,故名。冈上有父母二字,大二丈馀,深尺许,阔如之。冈周遭俱有青草。独字画内,岁久不生,亦异也。
罗琴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高三百馀丈,周八十馀里。众峰攒立,四面不殊,朝阳为罗琴,夕阳为磨刀。阳为射龙,阴为茶水。各有猺。中峰龙潭,虽冬不涸。潭鸣辄兴云。旱取水祷之,必应。相传罗含携琴游此,故名。山顶有石刻琴形,又有棋局。或云仙人所为也。又有石如屏,产蜂蜜、梅、桃金橘,攀跻甚险,人鲜能至。
厮打冈 在县西三十里雁村都。高五十馀丈,延袤五里馀。每岁五月五日,乡人不拘老少,咸来奋斗。胜则一方获吉。否则生灾咎焉。退钱岭 在县西五十里乐安西。往年地旷人稀,多劫掠。凡负重赀必败,故名。或云两山耸拔,行者难前,作退前。
郎官山 在县西六十里。高四百丈,覆百馀里。上有龙潭,深二丈,广倍之。自生梅桃李菊之属,题咏甚众。
箭干山 在县西八十里,旧多产箭竹。
鹿围山 在县西,多麋鹿獐麚之属。尖岭 在县西百十里。稍北为鹅毛山,百二十里为虎头山。近太平驿。
王公岭 在县西三十里马村西。山径旧叠石,不通往来,悬崖最苦。明万历四十八年,参将王扬德新开,地方便之,遂名为王公岭。
印山 在县西百五十里。有印山铺。
望夫山 傍有丫髻石,在县西一百六十里。外界电白县。高四百馀里。上有石如人引领。世传有妇因夫久商不归,登望所化。
铁帽顶山 在县西稍南,最高峻。上有岩洞纡回,宿称天险。猺狼据为巢穴。与鸡笼山相近。旧常调神电卫指挥,驻鸡笼山守之。
梅峒山 在县西稍北,高二百馀丈,周一百馀里。以产梅,故名。《旧志》:在县西北一百八十里。考
西北至阳春界,仅六十里,故置此。
大坑山 在县东南十里。高二十馀丈,周十馀里。流泉一里至洗脚陂。西北流溉田数百亩。鱼王石 在县东南沸村。每年鸡尾鱼,来朝一次。
峡冈 在县东南二十里郡台都。高二百五十丈,周三十里。两冈对峙。
石鹤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有猺居。又东为那湖山、香炉山、苏峒山、南坑山,皆有猺居。
海朗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临海。后筑海朗所,亦名镇海山。
拳石洞 在县东南,石势骞峙,南望大海,极目天际。武林梁鹏亭榭。其上刻拳石洞三字。紫罗山 在县东南九十里。接连新宁县界。高四百馀丈,周六十馀里。多藤萝紫烟,故名。《明一统志》:有瑞灵山,在东。注云:旧名烟萝山,疑即此山也。唐时有瑞光烛天,郡白其事,敕置院开山丛棘中,发石龛,得古经一函。题曰大佛名经,有古碑存焉。
顿钵山 在县西南二里。临于江。形如覆钵,县之水口山也。
雁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高一百五十丈,周一十里。旱有云覆之必雨。农家以为占候。丞相岭 在县西南六十里。高百馀丈,周十馀里。上有碑刻。嘉庆元年乙卯二月,丞相之记,馀字漫灭,不可考。按《通志》:唐崔珙以丞相贬恩州司马,尝往州西登眺,后人名其冈曰丞相岭。即此。但崔珙贬时,乃会昌四年,与碑刻异。土人云,宋丞相留正,绍兴十三年,授阳江尉,游此,后其子硕,嘉定间来知州,立碑,令马村、高陂、黎村、宫花、博平、那罗六乡守之,岁时致祭,免其更由近村道士上香。迄今犹然。疑嘉庆即嘉定也,盖石久剥泐,即上数字亦未真耳。
双鱼角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双鱼所左侧。临大海,颇险。
马鞍山   粪箕山 俱在县西南,皆屹立大海中。
箕冈 在县南二里。《县志》作粪箕冈。冈石环生,其形如箕,上有石屋,相传为刘王女墓。
望海冈 在县南六里郡台都。高百馀仞,周四五里。屹然独立。县治之案山也。宋绍兴三年知州王治筑亭山巅,曰望海,今废。
尖山 在县南十五里,高六十馀丈,周四五里。峰小而锐,故名。
北津山 在县南三十里。高二十馀丈。自东沿海,偊旅而来。外捍奔潮,内卫村陌,亦邑之外藩也。上有望海亭。明万历四年,总督都御史凌云翼,奏立北津水寨。十四年城之阳江,恃以无患。南津山 与北津山对峙。同夹海口。其山亦堤海而西,数里方止。
独石 在县南。界南北津二山之中。高十馀丈,周四十馀里。出海口二里许。其下深不可测。银坑山 在县南。南津山之侧。高三十馀丈,周二十馀里。有十八井。相传宋南恩州知州余久大鼓冶于此。
马母山 在县南稍西五十里。大海中。
海陵山 在县南七十里,大海环之。全载寿文都。周三百里。列为数峰,高三百馀丈。上有盘石,石非人力可致而粘螺壳,莫知其因。旧名罗州,又名罗岛。其中峰名草黄山,东派为平章山,即张世杰葬处。西南为马鞍山,下为戙船澳,西北为鹤洲,山海陵巡司居之。
龙渡山 在海陵之西北,四面皆环大海。三汲山 在县东南,屹立海中,此外皆大洋矣。小镬山   中镬山   大镬山 三镬皆在大海中。相去数十里。大镬高二百馀丈,望之俱如覆釜,故名。已非阳江境,以海防所及,故存之。
考明《成化志》:有龙鼍山,一名大人山,石口有泉涌出,号圣水。今已属恩平水东都。又有琨玉峰,在城东南五十里。高百馀丈,玉立苍然,望之可爱。嘉靖万历二志,及《阳江县新志》,俱不载。《明一统志》:阳江西南,有鹦鹉山,今在阳春境。
那吉水 在县东北八十里,出那吉洞等山,入琨水。
篱竹径水 在县东北九十里。出篱竹径诸山。西入琨水。
沙河 在县西北六十里,发源乌石山。经南河都,民资灌溉。流四十馀里,合龙涛水。
轮水 在县西北六十里,发源石坑诸山。外界阳春境。流二十里,名黄沙,涌入鼍江。
甘泉 在县南一里古南山寿宁寺背。深三尺,阔五尺,水甘香特异。秋冬不竭。宋淳熙中,知南恩州王亘尤嗜之,后号其地为甘泉坊云。温泉 在县南一里。泉有二眼,一出北惯都热水营官路南,秋冬尤煖,气蒸浮如烟雾。一出南河都蚺蛇冈东,居民就以炮牲,与汤无异。清泉 在北津教场山麓。水从地脉涌出,最为清胜,汲而饮之,甘美特异。
淡泉 在三丫港卤水傍,涌出一泓,味甘香,即海潮溢过,其淡如前,故名。
莲塘河 在县东六十里。发源恩平水东都白马山。一名琨水。流经那龙村,名那龙水。五十里过莲塘驿,名莲塘河。经合水山,南流六七十里,经尖山渡,合于鼍江,由北津入海。
鼍江 在县西百步,旧名漠阳江。发源阳春县云溪山。五百里,历受众水。其势始大。过麻桥岐而为二。东派至独洲都,激而成渊,深不可测,世传有龙潜其间,因名龙涛水。流经城西三百步,以旧郡名鼍山,则又名鼍江。或曰:恩江自县流二十五里,汇为石潭。西派随地得名,及东洽,合于石驿。由北津港入于海。
石河 在县西三十里,发源罗琴山。流二十里,入黄江。
麻濛水 在县西三十里,发源罗琴山。南流二十里。由丰头港入于海。
龙潭 在县西五十里。白石都郎官山之东潭,深一丈,阔倍之。相传有龙潜其间,流十里,入于海。
丹阳水 在县西八十里,源出梅峒山。出大墟渡南,流五十里,由丰头港入于海。
白石港 在县西一百里。一名石门港。在郎官山下,通大海。
丹城水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源出梅峒山。东流六十里,由丰头港入于海。
儒峒水 在县西一百六十里。源出望夫山,南流九十里,由北额港入海。
北额港 在县西一百六十里,受儒峒水,入海。界电白,明《成化志》,西九十里。误。
三丫港 在县东南六十里海滨,源出紫罗山,西流七十里,入于海。
大澳 在乔马都东南。
无底潭 在县东南八十里,水族最繁。每遇阴雨烟霭,沸声如雷。
丰头港 在县西南四十里。受麻濛、大虚、丹城三水,入海。
平章港 在县西南七十里。受海陵。涨潦以达于海,张世杰大风覆舟处。
戙船澳 在县西南八十里,海陵山之西南。未立北津寨时,戈船戍此,后撤戍,寇遂深入。那地澳 在县西南一百里,双鱼所南。
北津港 在县西南三十里。北津山之阳。受阳春阳江,众水以达于海。每潮起汹涌而入遇风,则其声砰击如雷。舟楫往来,重防阴碛。盖东南大海港口。皆乱石舟可行者。仅仅丈馀。必候大潮始进。故海寇不敢睥睨。上有永泰神庙。镇海 在东北津外。向东屈而北,可达新会、东莞、广州,西转而南可达高、雷、廉、琼,商运咸取道焉。
大海 在县西南。自电白县界,连接阳江境。历双鱼城,又历海陵山,过北津港,至海。朗城皆设兵防,盖阳江之门户也。大澳东北,即新宁县界。中有柳渡、三洲、大金门、上下川,俱倭夷停泊之所。春汛秋防,海船常哨守。
石井 城内外共十处。花亭桥二,宣化坊二,东门一,罗家巷一,五马坊二,壕角港二。惟花亭桥街西石砌,深丈馀,阔三尺,泉清冽。四时不竭,宋人刻有执瓢从之四字。
官井 在宣化坊大街北。水秋冬不竭,汲以煎茶,隔宿不膜。邑人相传,宋时所凿。有淳熙簿尉区廉佥造石刻数字。明万历戊申,同知徐璘立碑其际,复建坊额曰万年惠泽。
陶公井 在儒学明伦堂右阶下,味冲淡特甚他井。相传为陶鲁改今学时凿,故名。
风井 在县西北五十里南河都。井在众山之巅,阔丈馀,深不测。其下空虚无物。天将大风,井内先鸣。三日鸣止,必风。故名。风井不泄不盈,山谷神奇。殆不可晓。又《旧志》有石泉在龙鼍山,乃属恩平,即圣水泉也。
明成化六年,佥事陶鲁开河三道。一起那龙渡东一里许,欲凿以通恩平县南阶山铺前之水,达于蚬冈。一起绵阳涌,凿使西流,以达麻壕之
水,皆遇石而废。一起南津港,沿海而西,以达丰头港。今淤。然那龙之水,达于阶山,不过十里。南津之水,达于丰头,不过三里。取间道另凿,迄有成功。亦百世之利也。
高明县
青玉山 在县治后。山形如龟愬水。谶云:水到龟头出状元。明万历十年,知县张佐治开西门,迎西溪,以应谶。
春富山 在县北一里。壁立棱层,上有石岩。岩际花木,方春尤盛,故名。
庆林山 在县北一里。与朋峰相接。高五十馀丈,覆一里。宋提刑谭惟寅,建书院其上。
朋峰 在县北十里上仓步太平二都。与虎坑山相接。两山并峙,形如朋字。高三百馀丈,覆五里。
官径山 在县北十里。脉自老香山来。东西连绵数十里。中通径二十里。高明至郡,必经之路也。
五龙山 在县东北十里停步罗塘二都。与鹤山相接。五山奔伏,中有圆埠,俗呼五龙争珠山。鹤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停步罗塘二都。高五百馀丈,覆五里。世传有仙鹤止其上,故名。马鬃冈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古霸都。灵云山之来脉也。步洲窦水出其麓。《旧志》不察,遂以为古霸水。
灵云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范洲都。旧名师姑。尖峰插汉。顶上石泉,有锦绣鱼。旱祷辄应。下有径,通高要,名古道径。
三台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即灵云山别麓。三峰联峙,因名。
平头径 在县西北十五里。即鸬鹚峡也。西潦极涨,舟楫于此捷趋白土。
老香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布社塘华二都。与新兴县界。高三百馀丈,延袤五十里。产香饶竹木藤药,良猺居之。
云西岩 在县西北六十里老香山畔。上有大书无生普镜心报恩在八字,今存。
碧玉山 在城内,儒学扆之。
苍玉山 在县东百馀步。城内豫备仓当其麓。仙迹冈 在县东四十里罗格甲。高四十丈。石上一迹,宛若人足,世传仙人自昆崙渡三洲过此冈,入西樵,各遗一迹,故三洲有仙迹石,西樵有仙步石云。
表山 在县西二十里大幕良村二都。与歌乐山相接。高百馀丈,覆二十里。高出众山之表,故名。
蟾蜍径 在县西二十里龙虎头之西北。昔设官军防守。
歌乐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大幕良村二都。高三百馀丈,覆二十馀里。峰峦耸秀,四时风声如奏音乐。
文储山 在县西五十里文储都。高三百馀丈,覆一百五十馀里。群峰崚嶒,上有飞泉,下流成渊,名曰圣潭。乡人祈雨辄应。山麓麦氏居之。宋宝庆间,麦梦协有文,因名其山。
小白鹳冈 在县东南五里。邑之下关也。议建浮屠其上。
豸冈 在县东南十五里清泰都。乡人以形如豸,故名。
水蕉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清泰都。乡人筑陂,潴水灌田。
云峋岭 在县东南四十里田心都。与新会马冈甲界。其东麓与南海大楂岭相接,出铅矿。龙虎山 在县西南十里杨梅上仓二都。二山对峙,左一石蹲如虎,右一石蟠如龙,虎有穴。清泉可掬。龙有岩,深邃可玩。俗呼为龙虎头。鹿峒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杨梅大幕二都。拱向县治,罗列如屏,高二百馀丈,延袤四十馀里。亦名鹿峒尖。
千岁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朱塘都。高百馀丈,周十里。形势突兀,与文储山相接。
粟砦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文储都。高数百仞,周百里。其形巀然。中有石壁,飞瀑下流成潭,名武陵溪。按《明一统志》:奢山南有粟砦山,产山枣。叶似梅,果似荔枝,九月熟,多锦鸟鲛鱼。又有元钩鸟鸣则雨至。《郡国志》亦云:砦山在奢山南,今乃在奢山西北。南字误。
云宿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文储都。高百馀丈,覆五十里。新兴县界山。
石船径 在县西南七十里,近麦板村路。通新兴双桥都。旧为猺贼往来要害,设兵防守。今平。
文峰 在县南二里。儒学之面山也。山本平衍。明嘉靖间,知县周赞、训导陈盎与邑人杨孟芳筑之。峰如卓笔。自后科第相继,改今名。
凤山 在县南五里杨梅都。高三百丈。覆一百里。水石清丽,林木葱茜。
龙冈 一名龙峒。在杨梅都盘谷中。一石方二丈馀,曰聚仙台。又有三生石。其上为云窦。水注而下,飞瀑如帘。分流左右。左达铁桥涧,入于大小龙井。右绕聚仙台,外有养真庵。庵畔有丹井。沿涧产九节菖蒲。世传尝有仙人修炼于此山云。
皂幕山 即奢山。在县南四十里杨梅都。从新会昆崙山下,向清泰都。与药径相接。高千馀丈,延袤百馀里。猺居之。《郡国志》云:山有丹砂,夷语讹砂为奢。按《嘉靖志》:高明西南至新兴县双桥都界九十里。《万历志》只五十里。考《兵防志》:石船径兵营在高明境,去高明已七十里矣。今宜定西南为七十里。又《老香山旧志》:在高明之西北五十里。高明正西至丫髻岭,已七十里。岂至老香山,乃五十里乎。且老香发于独鹤尖,脉西北行新兴。东至独鹤百里。东北至老香山,五十里。则高明可推宜定为六十里。鹿峒山,《成化志》作六峒。其旁右一石如虎,左一石如龙,今龙虎头与鹿峒山判然二矣。依《嘉靖志》
步洲窦水 在县东二十里。《旧志》相沿讹,称古霸水也。今考,源出古霸都鹤山马鬃冈诸山。不得浑称古霸。
范州水 在县东三十里。源出灵云山。经范州,上接北港,下汇牛围水。入仓步水。先是,北港引大江入乡,民病潦。元至正四年,太平都民夏祖荫奏塞。居民各请港为鱼池。内潦无泄。新罗范洲都复受其害。万历辛巳,郡守王泮因士民之请,通港设窦,名曰腾蛟港。税除之,复以港口鱼埠十一,梧州渡二,与窦坦市廛,永给修港之费,自为记。万历丁亥,郡守郑一麟浚港通水,建闸设桥,亦自为记。
滘水 在县东四十里。即官棠水也。出官棠诸山。溪流经高要古耶罗岸高明阮埇新村,至官渡头,入仓步水。
鹿峒水 在县东南五里。源出鹿峒山之北。经樟村至沙冈上,入仓步水。
清泰水 在县东南十五里。出奢山。东流三十里,与暗窦水合。又数里,与黄沙罗汉水合。北流十馀里,入仓步水。《通志》谓刘宋以此水名县,非也。清泰名县,自隋。或因县名水耳。今俗名杨梅水。明《嘉靖志》称狮子水,中有石如狮子,因名。石头陂水 在县东南二十里清泰都。源出蕨村诸山。谓之黄沙水。至杨梅墟下,入杨梅水。峡口暗窦水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旧志》:在田心都。水自石窦中泄出,流四十里,灌溉一方土田,四时不竭,今考,即龙峒水也。出杨梅峒深谷中,流经横坑井头诸村。又经桂村,合杨梅水,入仓步水。
仓步水 在县南城外。一名沧溪。亦名仓江。源出老香山。东流二十里,至合水村,云宿水注之。又东二十里,至更楼村,文储歌乐诸溪注之。又东十里,至米埠,鹿峒西北诸溪注之。五里至南岸,幕田小溪注之。十里至小白鹳,鹿峒东溪注之。十里至清泰,杨梅大溪注之。步洲窦小溪注之。十里至牛围口,范州水注之。十里至官渡头,滘水注之。总名仓步水。五里至泥滘,名泥滘水。五里至三洲,名三洲水。五里至龙搅湾,名都含水。又五里,大楂小水注之。又数里,入大江。考高要高明,皆有古霸都。因高明析于高要,故二邑皆有古霸水。一流经古霸村,为高要水,入复源水。一发源古霸都之山,为高明水。入仓步江。二水源流各自迥别。然高明未析之前,明《成化志》于高要混列二水。一称古霸,在横石都,经古霸村入江。又以横石都之古霸水,源出老香山,皆误也。烂柯山一带,上与高峡对峙。山下至大路峡,八九十里。发脉于高明之茅。径乌石水,分流。西北为宋崇。东南流经古霸村,出双窦,入复源水。乃真古霸水耳。若步洲窦之水,实因源出古霸都而名。高明古霸都,实无古霸村。犹之高要横石都,亦无古霸村也。《成化志》不止二水同名之讹,今宜以高要流经古霸村,入复源者,为古霸水,其高明出鹤山马鬃冈,流经陈村,至步洲,窦入仓步水者,为步洲水庶得源流之正。然高要古霸,受数十村之水,流深源远,为双窦泄之。高广如双阙窦,内可通舟航。高明步洲水,百不及也。又如泥滘,本无水源,只受近岭雨潦,
为窦泄之。仓步犹夫伦涌诸窦也。三洲都,含亦然。《旧志》相沿失实,今皆删去。《嘉靖志》有云晶水,在大沙围内,今筑沮洳,为桑田矣。《万历志》巳删。
恩平县
石神山 在县北二里。亦名鳌山,拥县治后。马头冈 在县北八十里静德都。下有神坛。天露山 在县北,俗呼铁炉山。北下为新兴境。南下为恩平境。
仙坛山 在县北。山有仙坛,二水会流,中产青蒲。山间幽邃,树盖如室,人不易至。
云峒山 在县北八十馀里。明抚民副使毛吉遇害之所。有毛公祠,今迁于县。嘉靖丙辰,征良塘巢,即此邑人。不知云山属于新兴。语在新兴云宿山下。
独鹤山 在县北一百里。亦称独鹤尖。一峰耸拔,绵延三十馀里。东起伏为皂幕山。新会发脉之始,西北起伏,为老香山。高明发脉之始,亦新兴恩平之界。
北猎山 在县东北一百里。其形如旗,俗传内有米船米坑。
石围口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卓立江口,巉岩峭绝。石壁刻元至正癸巳学正郑文赶撰,字皆藓蚀,多不可辨。
温泉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仕峒都。其形峻峭,下有温泉。《旧志》亦名马头冈。以静德都已有此名,不欲复见,故改。
鼓角楼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山下有泉,泻十馀里。至牛冈渡,合流而东。
鸿觜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即鼓角山。后形如鸿觜,俗作红,误。连绵险峻,亘数十里,至独鹤水止。昔为贼垒。明嘉靖丙辰,征双石顶,即此。茶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材木美盛,凡有工作,咸取于此。
云立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仕峒都。高二百馀仞,西南有石孔,中出温水。其气上蒸滃然,如云。君子山 在县东北一百里,良猺居之。下有水旋流。传云上有仙石,左有仙坛。
狮子山 在县东八里。由石神山断而复起,蜿蜒联绵,上有巨石,其状如狮,因名。
罗汉山 在县东六十里。外界新兴新会二邑。龙鼍山 在县西十里。一名大人山,一名鼍山。高三百馀丈,周七八十里。中有龙潭,号圣水。岁旱取水,祷雨辄应。东有穴,清泉泻出。名曰水砌。旁有紫霞洞,石壁奇绝,林木盘郁,山下有庙,祷雨之所。明《嘉靖志》,分鼍山龙鼍为二,非也。嘉靖舆图,有鼍山,又有大人山,亦非。
蓝坑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材木所产,作室者资焉,向为贼据,今平。
石径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昔十三村盗薮,今为乐土。
金鸡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旧名金鸡头。自此傅海上下川,以至香山县,皆其发脉。
印冈 在县西南三十里。
双罗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大人山之极南派也。
凤凰山 在县南十里,县之前案山也。
白马山 在县南二十里水东都。特然而起,高三百馀丈,延绵二十馀里。其状如马。故名。金婆山 在县南三十里稍东。自此连山赴海,南至湾雷。
金台冈 在县南八十里。按《新兴志》,在废信安县海中。形如覆船,初号覆船山。久属恩平,今《恩平志》无之。疑即湾雷海中山也。
潭流水 在县北二十五里。发源云岫山,南流至圣堂。筑陂灌田甚众。
牛冈渡水 在县北六十里。源出天露山,至此又二十里合新会石榴潭,入海。
独鹤水 在县北一百里。源出官陂,与北猎山水合流。亦名左步水。
庙子水 在县东四十里。源出清潭角。东流至琅琦埇口。合河水,入于海。
相公潭 在县西十五里。大田漈头。二水交会于此。深数仞,岁旱乡民捣药上流。毒鱼则雨。相传吴元良投此潭死。时称元良相公。遂名潭云。漈头水 在县西二十里。《县志》作带头。源出龙鼍山。东流至相公潭。合流,入南门河。《府志》:龙鼍水,东流至大水渡,即此。
横水 在县东南十里。源出蓝坑山,过横槎村,北流入南门河水。
南门河 在县南一里。源有二:一出双冈南村双穴,一出上水竹峒。东流至大田合水村潴,为
相公潭接漈头水。流至县西,名泮亭水。官渡在焉。又名大水渡。绕县南迤,东达于蚬冈。《明一统志》所谓恩平江是也。
湾雷海 在县南八十里。蜑户居之。蟹鲎鱼盐所出,近为土豪把截。颇为厉民。宜革。
温泉 三。一在那吉峒。一在云立山。苍松怪石,幽雅清丽,明万历五年,知县毛凤彩亭之。一在仕峒之马头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