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二五七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五十七卷目录

 常德府部汇考三
  常德府城池考
  常德府关梁考
  常德府封建考
  常德府公署考
  常德府学校考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五十七卷

常德府部汇考三

常德府城池考

        《府志》本府〈武陵县附郭〉
常德府城池 周赧王三十七年,楚人张若筑。是年,秦昭王遣其将白起伐楚,取黔中地,楚人张若筑城,以拒秦。《旧志》:在县东一百步,今治城,疑即旧址也。后唐副将沈如常,砌二石匮,上在府城西南百步,下在府东南一里,皆垒石。江滨修砌坚固,捍禦水势,保障城隍。至今赖焉,岁久,冲塌渐多,时葺而修之。宋元丰五年,将作监主簿李湜开沟渠,置斗门。景定四年,宣抚使韩宣、吕文德修浚城池。元至顺三年,筑土城,未就,军帅蒋大不花续成之。延祐六年,常德路郡监哈,于府学前,砌石匮一座,高二丈馀,以杀水势。明洪武甲辰年,总制胡汝,即旧城修之。洪武六年,常德卫指挥孙德,再辟旧基,垒以砖石,覆以串楼,作六门,浚壕池。高二丈五尺,周回一千七百三十三丈,约九里十三步;串楼一千五百八十三间;警铺一百五十七所。今杀其半,雉堞三千二百四十八垛。门六:东曰永安,上南曰神鼎,下南曰临沅,西北常武,正西曰清平,北曰拱辰。南临大江,东、西、北三面,浚壕池,环之东北二门。有月城,西有桥石基,木板上有铺,覆以瓦。拱辰清平外,皆石桥,虑城中水积不流。砌三斗门,上在清平门内后营;中在县学右;下在卫后涽。皆北向,水绕城背。永乐十三年,指挥李忠重修城垣,加以楼橹。正统十年,指挥夏宣补修城垣。正德二年,指挥段辅修砌江岸城墉;十一年,指挥陈鼎重建西门城楼。嘉靖十三年,重建清平门城楼;十四年,指挥周东修砌城垣,复于城下,垒石为堤,高八尺,亘延如城。崇祯十年,郡人杨太傅嗣昌鼎建城垣,并各门城楼,敌台。先是流贼由秦中蔓延至河南,过黄河,将抵楚界。时,杨公夜坐,见白气一道,直犯翼轸间。公奋起曰:贼氛将及吾郡,不可不急修城。值巡方御史白士琳,诣常杨以丁艰,家居作呈槁,授绅衿白于士琳。士琳廉其事,以奏之。太傅以赀费大巨,撤镇远,总税暂收河下,以司理陈景颐管之。遂将旧城尽撤,易之。高三丈,址阔,顶宽,敌台,城楼极其壮,饰工完,即撤河税,仍归镇远不费。公帑不劳民力,百雉称雄,宛如金瓯。皇清顺治十四年十月,常德卫守备张靖修完北门,
穿外岩城门,洞一座。康熙四年四月,常德卫守备张靖鼎建临沅门,城楼一座;七月,鼎修神鼎门,城楼一座;五年五月,鼎修北门,城楼一座;六年,经历许尚忠鼎修西门,城楼一座;七年十二月,守备张靖修完北门内洞;九年三月,鼎修花猫堤,石匮一座;八月,知府胡向华鼎修大南门,城楼一座;十月,鼎建南城,下调元楼一座。
外州县
桃源县城池 旧无城郭,常有盗贼之虞。明成化十六年,通判张瑛,乃相其高阜,筑土为城,低洼处立排栅,聊以捍卫。弘治十年,知县季文显补筑土城,建四门:东曰迎恩,东南曰:迎薰,南曰:通道,北曰:通郭。嘉靖十四年,知县伊天祐率市民轮役版筑,不月告成。崇祯十三年,郡人太傅杨嗣昌题,建砖城,设商税以资用,分巡道陈瑾拓其规模,始事东北,寻以时乱,罢工。
龙阳县城池 元至正十六年,始筑土城。元末,兵起天完,徐寿辉将陈友谅据武昌,分兵驻此,乡民筑土城防禦至,今因之。明成化十一年,知县周泰,即旧城间甃,以砖设六门、楼橹如数。城高一丈二尺,周回八百八十七丈,门六:曰东,曰南,曰小南,曰西,曰北,曰小北。正德十三年,巡抚秦都御史金临县,以地临洞庭,盗贼易发,乃发帑藏行。委县学教,谕杨文升督工,修筑城垣,其北濒江;西南三隅,则浚壑为壕。嘉靖十三年,知县薛炳重加修葺,建六门,以为保障。崇祯十一年丁丑,奉旨重修龙阳县城。是年,郡人杨嗣昌题请修郡城并,湖南各城,俱奉旨修筑龙阳逼处。洞庭修城,尤急。知县刘光裕创修,本邑乡绅
史赞舜、袁鲸各捐千金,助修。后刘以左官,停工。知县吴孩存接修,较故城增高五尺,旧东西南北四门外,复有小南小北二门。是岁,筑塞小北,留小南一门,以便驿路,共为五门,后渐圮。皇清康熙癸丑年间,重建城楼坚致,至池,则犹淤而未浚焉。
沅江县城池 明成化十一年,县令范珏筑土城,建四门,城高六尺,周回五里。门曰东、西、南、北,无楼橹,亦未浚池。正德十三年,知县金露重修土城,今摊为平地。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奉文查修沅邑,原无城垣续,奉文无庸议。

常德府关梁考

     府县《志》合载本府〈武陵县附郭〉
上水关 在府西清平门外。
下水关 在府东永安门外。
西水关 在府西常武门外。
七里关 在府北万金村,即古之七里涧也。按《宋书》《沈约自序》:沈林子,字敬士,田子弟也。义熙十一年,从高祖讨司马,休之贼党,郭亮之招集蛮众,屯据;武陵太守王镇恶出奔,林子率军讨之,斩亮之于七里涧,纳王镇恶,因设关于此。河洑关 在府西三十里东流村,即平山麓。鹭鹚桥 在府东门内。
三坊桥 在宣化、绣衣、珠履三坊之界。
玉带桥 在武陵县儒学东,即海蟾翁所谓玉带处。
明月桥 在庆丰坊左,因天庆观前有明月池,砌桥以通往来。今池巳淤填,桥在。
会节桥 在府学东,火星池、玉斝池二水,合流于此。
西门桥 在西门外。正德十四年,圮。明嘉靖四年,邑人结构,以石磴,上覆瓦,为市铺,兵乱焚毁。知府胡向华捐俸,倡修。
仁智桥 在府南城外河街,因城内有东湖贮水,难泄,修此桥,通城下阴沟。
北门桥 在府治北门外,石桥通,便河水。广济桥 在府北二里,旧名土桥。
莫公桥 在府清平门外。弘治间,承奉张诚创建。嘉靖间,大水冲洗,崩圮无遗。廪生陈,于嘉靖癸未年,捐赀建土桥,后因大水,复圮。经历陈大秀之子也,绍父志,移居桥西,于万历己酉年,建石桥,甚固。皇清间,屡遭大水,崩堤,直冲本桥,遂至溃决,廪生陈庆泰,力行重建。
新口桥 在府西五里。
阳和桥 在府东门外,有阳和泉,故以名桥。七里桥 在府北七里,知县钟銮重建,复圮。荣府承奉宋贵,修建坚固,约费不赀。其水则发源浮山之麓,自此流入柳叶湖,会合杨山渐水,绕汉寿,故城出鼎口港,合沅水。
穿紫桥 在府北八里。
泍桥 在府西十里。
新陂桥 在府东十里,长岳孔道。夏水泛涨,则大江之水,从马家越冲入。水势甚急,往来行人,艰于渡涉。明万历间,同知钱梦松修建两墩,中建木桥一座,两岸修筑长堤,数十年往来甚便。历今年久,桥颓,墩塌,每有覆溺之虞。皇清康熙六年,知府胡向华捐俸,修葺两岸堤、路、并。
运大石三块,先建小桥一座,以分水势,今巳告成。唯大桥工费浩大,尚未克竣。
潜水桥 在北十五里,邑人熊致建,后倾圮,崩塌。本桥亦系麻河,往省大道,郡人杨时芳龙膺捐赀,创修,工费甚巨。合郡助修,石砌坚稳,桥西建水月庵,塑大士像,以镇之。
南湖桥 在府西二十里,系往滇黔大道。明嘉靖十二年,邑士冀文明,倡众修砌。天启年间,复圮。郡人杨嗣昌敛赀,修建,至今赖之。
双桥 在府北二十里。
上桥 在府治,一名善桥,亦渐水之经道也。旧有桥,圮。荣藩分封之始,乃捐赀,复修。山翠、水光映带最佳。
一字桥 在府南三十里。
柳林桥 在府西十里。
状星桥 在府东十里。
万相桥 在府西十里,桥以万氏诸祖墓而名。即马子溪溪口,合沅水处。
蓝商桥 在府西十里。
崔家桥 在府西十五里。
牛溪桥 在府北四十里。
罗文桥 在府东四十里。
石门桥 在府东南三十里,左有七桂园,婆娑馥芬,山僧睡印建庵,施茶济众。
张家桥 去府四十里。
塔水桥 在府北五十里。
伍家桥 在府北六十里。
牛桥 在府东六十里。
官沧桥 在府南六十里。
李七桥 在府南七十里,县令党应秋修建,并有镇桥庵,曰:松梵党遭兵,举家死,此庵僧奉祀焉。
大龙桥 在府北六十里。
杉木桥 在府南七十里。
闵家桥 在府北九十里。
周家店桥 在府北百里。
沙石港桥 在府南三十里,道吏萧学诗修。赵家桥 在府南四十里。
金鳞桥 在府南六十里。
车桥 在府西十里,一源寺前,许水东有诗。匡家桥 在府东南五十里。
栗木桥 在府南一百里。
新桥 在府南九十里,水出沧山。
罗家桥 在府南四十里。
昙花桥 在府西二十里。
刘斋公桥 在府北五十里。
拱辰桥 按《一统志》:在府城西,即归老桥。宋柳拱辰,归老处。
镇江渡 在府上南门外。
德山渡 在府东十里,即枉水也。
苏家渡 在府东十五里。
康家越渡 在府东三十里。
白沙渡 在府东四十里。
小江口渡 在府东四十里。
石公渡 在府北六十里。
韩公渡 在府东北七十里。
毛公渡 在府东北一百里。
喻公渡 在府东北四十里。
麻濠渡 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通安乡县。潘家渡 在府东北七十里。
龙湾渡 在府西三十里。
桃源县
东门桥 在县东一里。
通道桥 在县南一里。
利兵桥 在县东二里,旧传马援曾驻兵于此。利涉桥 在县西一里许。
高桥 在县西南五里,又名三里桥。
古师桥 在县东十里。
长乐桥 在县东三十里。
福地桥 在县西南十五里,又名覆斗桥。毛家桥 在县东三十五里。
清风桥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桃川宫前。黄钓桥 在县东四十里。
张公桥 在县东四十五里。
种德桥 在县邹溪市中,今废。
龙潭桥 二所:一在县北四十里,一在县西五里。
双溪桥 在县西四十里。
黄土桥 在县西南十里。
白石桥 在县西七十里。
竹瓦桥 在县西九十里。
杉树桥 在县西八十里。
会仙桥 在县北香山村。
吉阳桥 在县西南八十里。
将军桥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
杨溪桥 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
长板桥 在县西南二百里。
遇仙桥 按《一统志》:在县南三十里。
白马关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延溪渡 在县东一里。
潼坊渡 在县南十里。
上马家渡 在县西南二里。
下马家渡 在县东北二里。
吕真渡 在县东三十里。
亭头渡 在县东三十里。
白马渡 在县西三十里。
鼠溪渡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邹溪渡 在县东四十里。
白洋渡 在县北二十八里。
龙阳县
冷水桥 在县南门外。
洞婆桥 在县南七里。
三股桥 在县西南十五里。
车塘桥 在县西十五里。
父子桥 在县西南五里。
文步桥 在县东南二十里。
查塘桥 在县东南五十里。
石塘桥 在县南二十里。
太平桥 在县东北十里。
双枫桥 在县南。
黄庭桥 在县南三十里。
小塘桥 在县南五十里。
东路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
鱼鲜桥 在县南二十里。
东沧桥 在县南六十里。
龙潭桥 在县南七十里。
张家桥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
文武桥 在县南五十里。
余家桥 在县东四十里。
澹家桥 在县西一里。
西湖桥 在县西二里。
陡门桥 在县西三里,当常德孔道初,设木桥,易圮。皇清康熙八年,义民胡向明等,募修石桥。
软纳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
傍湖桥 在县西三十里。
县河桥 在县北龙津口。
桐树桥 在县南五里。
押东桥 在县南十里。
毓德桥 在县南五十里。
三板桥 在县南二十里。
夹堤桥 在县西南二十里。
笑蕂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西阳桥 在县西十里。
牛过渡 在县东南五十里。
刘家渡 在县西二十里。
沧港渡 在县西十五里。
黄店渡 在县西二十里。
龚家渡 在县西三十里。
谢家渡 在县北二十五里。
东沧渡 在县南四十里。
龙港渡 在县西四十里。
散踪渡 在县北四十五里。
龙津渡 在县南七十里。
沅江县
上琼桥 在县西半里,明弘治间,知县冯钢造。下琼桥 在县西半里,知县金露造。
白驼桥 在县西二十里。
横龙桥 在县西八十里。
细鱼坑桥 在县西三十里,俱知县冯恺英重修。
下琼湖渡 在县西,知县冯钢造舟以渡,年久,舟坏。通判聂璜重造。
上琼湖渡 在县西,知县金露造舟以渡,通判聂璜重造。
赤江渡 在县东一里。
白沙渡 在县北三十里。

常德府封建考

    《通志》《府志》合载周
楚春申君黄歇 歇本黔阳人,封于常德府治,即其址也。

武陵王骏。

武陵王 失名,按王融谢弓启云:殿下摛藻蕙楼,畅艺兰苑,敷绩玉于风筵,叠连珠于月窟,兔园掩秀,邺水惭奇,融揖,让未工滥,升饮之。赏操弧反矢,奉招贤之,锡文韬镂,景逸干凌云,玩溢百龄,佩流千载。考蕙楼、兰苑,皆其别业。

武陵王刘孝仪 按谢赐第表云:窃以南望朱凫,北距苍龙,右带御沟,左回青路。卑晏婴之湫隘,同潘岳之閒,居臣幼自宫掖,长游城府,虽轮奂之美,多门而馆第之,私未暇。今轻舟将返高门,遽锡。遂葺家,筑室百堵,皆兴云屋连甍,一朝
弘敞。

普安郡王白琮 即常德军节度使,按孝宗于绍兴十七年,以普安郡王授常德军节度使,后即位于乾道元年,遂升常德为府。

荣庄王祐枢 宪宗第十子,弘治十一年,建国于常德,至十八年,薨,谥曰:庄子厚勋嗣。正德十年,封世子。嘉靖十一年,薨,谥:怀穆世子。二十年,追封荣怀王,以世子载墐嗣。嘉靖十八年,封荣王子翊铃。嘉靖四十五年,封世子。

常德府公署考

        《府志》本府
常德府治 在城中珠履坊,相传楚春申君黄歇馆客之所。元以前载籍,无考。明洪武甲辰年,权知府事马汝舟,始建正堂三间,前为露台,为甬道,为仪门;两旁为廊;东为吏户礼房;西为兵刑工房;正堂后为燕堂一间;翼以左右厢房,各二间;仪门前为谯楼五间,上有铜壶,以正时刻不差,俗谓常德更鼓。澧州春以此,今不存。谯楼之前百馀步,为大门三间,距正堂偏东。俗谓春申君墓在谯楼下,故不欲由之。永乐十八年,知府应履平增建正堂五间,扁曰:黄堂,后堂三间,戒石亭一座,仪门三间,土地祠一间,东西榜房四十二间。天顺三年,知府朱缙重修。成化七年,知府杨宣因其圮坏,正堂、后堂、谯楼俱加修葺,又建架阁库三间,常阜库十间,吏舍三十六间。弘治十二年,知府杨瑛辟后堂、东厢房之地,建轩三间,扁曰:白鹤轩。正德二年,知府王莹,于谯楼外改建清军厅一所,管粮厅一所,理刑厅一所各三间,门楼各一座。正德四年,同知何应湖、通判蔡琳、推官杨节,各加修饰。正德十二年,知府陈希文重新前后堂及扁:廉惠二字于楣。嘉靖六年,知府方仕以关防不密,募工鼎筑垣墙,计周围二百九十三丈,高一丈二尺五寸,厚五尺馀,结架覆瓦规制,严整吏治,以饬。嘉靖九年,知府赵永淳再修大门、谯楼。嘉靖十二年,同知李经等,辟谯楼之旁,以出入,又建清军管粮二厅于左右,改移大门稍西。十六年夏,知府陆垹用郡议,复由旧路堙其旁并,拆去大门,建棹楔一座,扁曰:楚西名郡。隆庆六年,知府樊垣鼎建正堂,扁曰:明新堂。万历二十一年,知府谢裘增置谯楼三层,正中而恢拓之,徙棹楔仪门内。万历三十七年,知府刘一全建谯楼太昂,仍二层。旧制谯楼外,置屏墙一,由左辟一门,徙置棹楔于屏外,扁曰:三楚名邦。仪门内,重建戒石亭一座于屏墙,左置申明亭,右置旌善亭。崇祯三年,知府郑时举以谯楼于府治,不利尽行,拆卸伤毁数人,即于谯楼基上,建头门三间,于头门左前,立小谯楼一座,将旧谯楼移于府东城,上名曰:调元楼,嗣后,兵燹频集,府治颓败,莫能修葺。皇清顺治四年初,入版图,头门内外,兵民杂居。十一年,知府高明重修府二堂,建川堂过道,东建吏户粮礼四房,左右墙垣修白鹤池,为联樨大社以课士。十六年,知府王来庆鼎修府头门,建寅宾馆,西建兵刑工等房。康熙七年,知府胡向华重修府大堂。八年,鼎建抱厅三间,题其扁曰:师帅堂,重修二堂,扁曰:寅恭堂,重修三堂,白鹤池大厅,厅旁鼎建一轩,头门外旧有屏墙,因出入侧行。于七年,鼎建牌坊一座,出入始行中道,扁曰:三楚名邦,旬宣重地,修府土地祠,府治焕新洵为一郡,具瞻云。
同知廨 在正堂左,有前后堂及厢房、门楼。明永乐初,同知董翥建。嘉靖十二年,同知李经辟谯楼之旁,以出入,又建清军厅。万历间,同知钱梦松,天启间,同知张梦时次第修理。皇清康熙七年,同知孔斯和鼎建头二门,屏墙更易旧基,规式并,建东厅一所,凡交代桃源县修理。通判廨 在正堂右,有前后堂及厢房、门楼。永乐间,通判陈志明建。弘治间,通判姚纶,万历间通判邬鼎龙重建。皇清顺治十三年,通判张道澄。康熙二年通判王兴禹次第修建,凡交代龙阳县修理。
推官廨 在正堂左,有前后堂及厢房、门楼。明永乐间,推官陈向丹建。正德四年,推官周宣重修。万历间,推官智几先,天启间,推官孟绍祖,崇祯辛未年,推官陈之龙鼎新重修。崇祯九年,推官陈景颐复修,历来次第修补者不一。皇清顺治十六年,推官杨于先,于本厅头门左,建文昌阁一座。康熙四年,推官潘滋树建本厅正堂,凡交代沅江县修理,今裁。
经历司 在府堂左,成化七年,知县杨宣建。知事廨 在经历廨前。
照磨所 在府堂右,知府杨宣建。
司狱司 在府堂东南隅,厅三间,门房六间。布政分司 在府西二百步,正统初,建。成化七年,知府杨宣重建,正堂五间,扁曰:紫微分署;后堂三间,左右厢房八间,仪门、大门各三,庖湢之所俱备,左坊曰:澄清湖北,右坊曰:保障楚西,原有分守巡兵,备三司规制皆同,今废,二止存其一。
按察分司 在府东二十步,明洪武初,知府张子俊建。成化七年,杨宣重建正堂五间,扁曰:肃清,穿堂一间,翼以左右厢房,后堂三间及庖湢之所,仪门三间。正德十三年,吴都御史廷举于两旁,种植树木。嘉靖十二年,同知李经等因大门逼近街市,缩地五丈,为大门二门,左右建耳房各三间,规制可观。凡察院巡方及提学考校,俱在其内,但临时易门额耳,今废。
行司 在府西半里,原系废郡王府地,故今惟瓦砾枳棘而巳。

本朝定,鼎修为行司祇,供往来行旌,每于学使者,科
岁考试,俱于龙阳搭场。知府有地方,专责不敢出疆,辄以推官送考,殊失提调责任知府胡向华。于康熙七年,将行司右侧,拓出空隙之地百十馀丈,周回筑砌墙垣,防护严密,中建一堂,扁曰:藻鉴堂,内有寝室,及侍役供馔等房,屏墙牌坊点名坐厅,庭墀甬道,规制井然。
南察院行司 在府西门外一里,原因藩封在城内,上下往来行旌,入城必谒王晋见,羁迟不便,乃设建行司于城外,其规模制度,皆与城内分司体统相一,后因兵燹荡废,其址尚存。公馆 在府西一百步,明成化七年,知府杨宣建。
新兴馆 在府东北八十里,绂紫山之东,旧路由武陵之安乡,苦于无馆谷所,唯寄宿菩提寺及民家。嘉靖十年,知府赵永淳,奉巡抚朱都、御史廷声檄于适,中处所建馆,往来甚便,今废。税课司 在府西权,知府事马汝舟建。成化七年,知府杨宣建。弘治元年,奉旨裁革,久废。九潭湖河泊所 在府东二里,明洪武初,建,今废。
递运所 在府东二里,明洪武初,建,久废。新店递运所 在府西南二百二十里,明成化七年,巡抚吴都御史琛临府,看得桃源县抵辰州府四百馀里,五站之地,夫马应付甚难,奏请添设递运所于新店驿,议行守巡道,各发徒夫若干名,及拨附近县,分人夫马匹协济。奉檄,建正厅三间,大门三间,及左右厢房,以为馆谷之所。
阴阳学 在府西半里,明洪武十七年,建,今废。医学 在府西二十步,明洪武十七年,建,今废。皇清康熙七年,知府胡向华清出。
预备仓 在府西一里,旧有仓八所。明成化间,积谷一十一万八千七百馀石,米二千八百三十馀石,赈济有备。嘉靖五年,知府方仕积谷四万八百石,岁荒,即发以赈穷民迨,后谷费尽,而仓基废矣。
僧纲司 在大善寺内。
道纪司 在天庆观内。
惠民药局 在府西二十步,明洪武初,建,今废。武陵县治 在府西南半里,庆丰坊内。明洪武甲辰年,知县张子源建正堂五间,幕厅三间,仪门三间。宣德八年,燬于火,知县燕善重修,又增立左右厢房各二间,东西六房十间,架阁库三间。成化八年,知县徐必敩,暨县丞源政重修。弘治十三年,知县应能因厅宇圮坏,且县门逼近城间,乃缩地丈馀,为县正门三间,仪门三间,改建正堂五间,扁曰:爱养斯民,后堂三间,扁曰:涵春戒,石亭一座,土地祠一所,库房三间,承发司二间,狱房十三间。旧在县外,难于防范,今迁于内榜房二十间,外立旌善、申明二亭,各一间。嘉靖十年,知县马负图重修。万历九年,洪有福建谯楼于县左。天启甲子年,知县邹毓祚重修,改东壁馆以课士,迁谯楼于城上,内砌石基。崇祯
四年,知县宋学显重修大堂,再建谯楼。崇祯十年,知县徐灏复修前后衙舍,重葺寅宾馆等舍,后以兵燹县治燬尽,止存大堂数椽。皇清康熙七年,知县黎上材尽行创造大门,仪门,正堂各三间,堂两翼建官库一间,布甃固垣,建廒廥二十间,于县治东仪门外,建寅宾馆,土地祠,皂快班房二门,左建吏户礼等房七间,右建兵刑工等房七间,内穿堂教子堂,上下官房共计三十馀间,白度维新,焕然观美矣。
典史廨 在仪门左,吏舍二十五间。
预备仓 三所:一在县南八十里,一在县北六十里,一在县西一百步。俱弘治九年,知县应能建。后二所,俱废,其县西一所,并为庆丰仓。便民仓 在县西二百步,今废。
义囤 明弘治九年,知县应能,令通县四十一村,每村各立一囤,积谷以贷贫民,及贷无谷种者。其时,每年积谷五千馀石,米若干。今则并,其囤废矣。
养济院 旧在河街,明弘治十年,其地为人所佃,县令应能乃移于县北郡厉坛畔。
外州县
桃源县治 在居正街,明洪武二年,摄县事主簿曹简始建,正堂三间,幕厅三间,六房十二间,戒石亭一座,大门三间,谯楼三间。正统九年,圮坏,县丞余旭修,增建后堂三间,库房一间。天顺五年,县丞罗益改建正厅五间,增建抱厅三间,仪门三间,土地祠一间,狱房六间,大门外建旌善、申明亭各一间。弘治五年,知县朱谷,十四年,署印知事林世襟,正德十一年,知县高昂,各因废修建。嘉靖七年,黄翔凤以知县事增修承发铺、长架阁、粮房,仪门外建桃源县坊,筑垣覆瓦。二十五年,知县吴琰重建谯楼,砌石基;主簿胥庆捐俸修饰。三十二年,陈坦去桃源县坊。四十年知县郑延年重建,公廨隆庆。五年,知县张植鼎建后楼。万历三年,知县花必芳重建仪门。六年,知县郑天柱于仪门外,建寅宾馆三间。崇祯十五年,知县杨兆雷建后堂三间。皇清顺治初年,内外如故嗣,以寇兵焚燬,止存后堂一层。十五年,知县郝宗复易民居三间,架立堂基。康熙三年,知县陈洪范,移前架为鼓楼,覆瓦砌墙,新建正堂三间,穿堂一层,后楼三间,前后耳房十二间,六房仪门,鹭鹚门,重修三堂,焕然一新。
县丞廨 在县堂左,今无。
主簿廨 在县堂右,久废。
典史廨 在县丞廨前。
布政分司 在县东半里,明景泰初,建。成化九年,知县赵儒修正堂、后堂,各三间;左右翼以厢房、仪门、大门,各三间。今废。
按察分司 在县东二十步许,明洪武九年,知县徐天驿建。成化七年,知县潘贤修正堂、后堂,各五间;左右翼以厢房、仪门、大门,各三间。今废。本府馆 在县西二百步,明景泰初,建。今废。白马渡巡检司 在县南二十五里,旧在县治北一百里,高都村。明洪武二十年,改迁后眷村名:苏溪巡检司。二十五年,迁此更今名。嘉靖四十二年,分巡道胡直以新店安化界,贼作,移南六十里,后废。
高都巡检司 在县南一百三十里,与驿同处,今裁。
阴阳学 在县东,今废。
医学 在县东,今废。
僧会司 在劝善寺内。
道会司 在真源观内。
预备仓 二所:在县南四里者一,在县东者一。今俱废。
养济院 在县南半里。
龙阳县治 居南街中,明洪武甲辰年,知州段旻重创于旧址,后改为县。宣德七年,知县范再昌建正堂三间,后堂三间,幕厅三间。天顺六年,知县李泰重修。成化六年,知县李森重建正堂、后堂、厢房及增建六房,八间架阁,库二间,戒石亭一座,仪门三间,大门三间,狱房三间,左旌善,右申明亭各一间。弘治三年,知县周泰再修。嘉靖十三年,知县薛炳重修,及增建仪门、架阁、库各一间,又建板籍楼三间;以贮各年军尺籍册。万历三十六年,知县陈贤才再行修建。四十二年,夏之时重修县治。天启元年,吕梦阳于二思堂左,建书厅三间。七年,王国光再加修葺。崇祯壬申,知县刘光裕复行重修。庚辰,知县吴孩存重建大堂五间,抱庭一间,二思堂三间,左吏户
礼房各三间,右兵刑工房各三间。皇清顺治十年,冒正崇建鼓楼一座,县治更行修理。
康熙三年,张若椷于后堂右,建灵官庙三间。县丞廨 在县堂左,今裁。
主簿廨 在县堂右,久废。
典史廨 在仪门左。皇清康熙六年,火。康熙十年,典史徐允祯鼎建厅堂三间,额之曰:芙蓉堂,又建穿堂一间,后衙三间,左右翼以厢房,大门一座,灵官祠一座,扁曰:五灵一贯。
布政分司 在县西一百八十步,明正统七年,知县李昂建立正堂三间,穿堂一间,左右翼以厢房,后堂三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间。成化八年,知县李森重建。嘉靖十三年,知县薛炳重修,今废。
按察分司 在县西二百步,明洪武二年,知州段旻建正堂三间。成化八年,知县李森重建。嘉靖十三年,知县薛炳重修,及增建后官厅三间,兵燹,后废,兴不一。皇清康熙十九年,知县李滋奇鼎建大堂三间,穿堂一间,后堂三间,左右翼以厢房,仪门一间,大门三间,周围环墙,并为各上司行署。
府馆 在县西南半里,明成化二年,知县李泰建。十二年,重建。嘉靖十三年,知县薛炳重修,今废。
龙潭行署二所 明万历戊午年,知县王淦沐鼎建每署,大堂三间,捲篷一间,穿堂一间,后堂三间,书吏房六间,屏墙一座,四围墙垣俱存,后因历经兵火燬焚,其址犹存。
守备府 在赤山南嘴,崇祯十四年辛巳,因临武蓝山,大盗倚湖,掳劫剿擒,后即设守备一员驻扎,因建府于此,今废。
兴屯署 在按察分司右横街。皇清康熙己酉,知县张允先建,即明时府馆旧基,今废。
鼎口巡检司 在县江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八年,创建,今亦废。
上小江巡检司 在县西北四十里,明洪武初年,建,与武陵接壤,其水从大江分一旁支,流至花子口达荆澧等处,故设巡检。皇清已经裁革。
县税课局 在县东,明洪武初,建,久废。
胡家村税课局 在县西十里,明洪武间,建,久废。
阴阳学 在县前。
医学 在县后。
僧会司 在净照寺内。
道会司 在景星观内。
便民仓 在县北湖岸。
预备仓 二所:一在县南二里,一在县北一里。惠明药局 在医学内,今废。
养济院 在县东关外,符家巷。
沅江县治 居石溪湖北,明洪武二年,知县钱文英建,北向景泰。二年,知县张绅改南向,建正堂三间,幕厅三间,谯楼三间,仪门三间,大门一间,六房,八间。成化间,知县范珏重修。弘治间,知县冯钢增建戒石亭,井旌善、申明亭历,后递有修葺。皇清康熙间,知县成明瑞时加修葺云。
典史廨 在仪门前。
布政分司 在县南六十步,久废。
按察分司 去县西八十步,旧儒学前,今废。府馆 在县西,成化间,知县范珏重修。
沅江湖河泊所 在县东一百步,洪武十四年,建。
阴阳学 在县东。
医学 在县南。
预备仓 在县东北。
便民仓 在县北湖岸。

常德府学校考

        《府志》本府
常德府学 在府西南半里,前瞰大江,创建岁月无考。宋咸淳八年,郡守湖北常平使龚日升鼎建,堂斋,规模略备。元延祐六年,常德路达鲁花赤哈改建。
文庙五间,筑基以石,环以石栏,前筑露台,下为神
路,为丹墀;东西为两庑,各十三间;前为戟门,左右为碑亭;前为棂星门,门滨大江,筑石匮,建咏
归亭于上,左为頖宫门,翼以观澜、朝宗二亭,庙后建尊经阁,下为明伦堂。明洪武七年,学前石匮,并咏归亭,洪水冲决。常德卫指挥孙德因修浚城池,乃于石匮上,创楼一座,以补其缺。永乐十五年,知府履应平因旧缮葺。景泰三年,知府朱缙于明伦堂左右,建四斋:东曰:志道依仁,西曰:据德游艺,号舍三十六间,馔堂、厨房各三间。同知赵琰,通判崔谦、徐璟,相继修饰。成化五年,知府杨宣大加修治,及建立学门三间。八年,同知李泰因尊经阁圮,乃撤去,增修明伦堂并,建井亭一所,是年秋,泰承祀井泉忽出,人以为异,构亭覆之。通判邓察教授周鉴修棂星门,及绘饰十哲两庑贤像。知府王绩增置乐器。弘治二年,知府卜钊等重修殿宇。嘉靖六年,知府方任复修,又辟地为射圃,立观德亭。七年,复建敬一亭,及增置启圣祠于庙东。九年,知府赵永淳奉制撤去肖像,易以木主,改大成殿为先师庙,斥不应祀者二十人,增祀五人。嘉靖十六
年,明伦堂圮。知府陆垹重修。万历三十八年,知府刘一全令于棂星门外,潴水西注之池。四十一年,知府胡大年,同知钱梦松等,重修。天启五年,江南草坪,山崩,石磬一块,四角暨中,五声各别。分巡副使杜诗,知府李备取纳明伦堂内。崇祯五年,署府事推官陈之龙捐俸重修庙并、明伦堂。十三年,知府潘士彦重修庙井、两庑棂星门,嗣后,兵燹叠经学宫茂草,庙尽塌。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府王来庆鼎建庙井、两庑戟门。
名宦乡贤启圣祠,重修明伦堂,碑亭等处。康熙六年,知府胡向华鼎建棂星门,凡前工所未竟者,尽落成焉。七年,复捐赀创建义学三间,左右厢房三间,于
文庙东。署教授事张之杜亦捐俸,以襄其成云。
教授廨 在泮池之畔。
训导廨 一在学东北,一在启圣祠右,一在涤牲池北,俱明万历三十五年,知府张定徵建,今废。
沅阳书院 按《一统志》:在府城东北,黄龙陂。宋末,丁易东建号石坛、精舍,元赐今额遗址,碑刻,尚存。
社学 本府城内四坊,原有学四所,每学立教读一人。成化年间,知府杨宣选耆儒为之,谕令:民间凡有堪教子弟,八岁已上至十五岁者,俱遣入学,课以养蒙大训孝经,小学诸书。每月朔望,教读则率其徒,诣府县作揖,监司至亦如之。今俱废,学基亦为人所侵占矣。
义学 在庙之东,涤牲池后,正堂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门楼一座。本府知府胡向华捐赀创修,举人署教授事张之杜佐修。
学田 十处共弓口四百六十五亩五分二釐,中则田二百一十五亩五釐,每亩租一石,该租二百一十五石五升,下则田二百五十亩四分,每亩起租不等,该租一百三十七石零,中下二则,共该租三百五十二石一斗三升零,除完纳正赋外,实该租榖二百三十九石四斗四升零。坐落新陂、长乐、永受、南七丘、赵塘等村内,常德卫军田一分,租在总数中。
贡士庄 在府南,宋太守袁申儒以设官田,创建,岁供贡生过省之费,详《艺文志》,今失其处。月课学田 明天启年间,分巡道杜诗捐银一百两买田,收租以供学中月课诸生之费,其田亩有碑勒明伦堂侧,今亦失其处。
学仓 明成化间,知府杨宣建于各学,捐米六百石,府学二百,县各一百,逐年生息,月支五斗以赡,增广生,后废。
武陵县学 在县西北隅,宋绍熙二年,知县林梦英创建。嘉定十三年,知县戴重熙继修并,置祭器。元至正四年,县丞忽都海牙再修。丙辰,兵燹惟正殿独存。明洪武元年,知县张子源修建。三十一年,知县张九畴建明伦堂三间,讲堂三间。景泰初,知府蔡寿以旧规狭陋,改建
文庙三间,重修明伦堂。知府张海建东西庑十八
间。成化初,通判徐璟建学门三间。九年,知县徐必效建两斋:东曰日新,西曰时习,各三间,号舍二十四间,馔堂三间,又同县丞徐源政重建棂星门、戟门,各三间。弘治十八年,知县应能以岁久,倾圮,大聿新之。至十三年,因建府第,白于工部郎中陈珂存东偏之地,以广学舍,开西向之地,以潴泮水,增建学舍,迁修馔堂。正德十一年,因泮池为势家侵塞,诸生具呈都御史金委官丈量,归于学。十三年,吴都御史廷举浚修。嘉靖九年,知县马负图,建敬一亭一座。十二年,教谕
宋尚恩再浚泮池,缭以土垣。十四年,知县钟銮以讲堂圮坏,改建。启圣宫十六年,知府陆垹重修庙庑,并明伦堂。万历三十八年,署县事同知张世卿,重修射圃于学西。四十二年,知府胡大年、同知钱梦松等,尽加重修。万历四十七年,主簿林乔椿,精于堪舆,以玉带河水过浊,不可入泮池,乃于泮池外,回环玉带水,绕学宫左缠,始出秀水斗门,而科第隆盛。崇祯三年知县宋学显又复重修十二年,知县甘大绶又行修葺,嗣后尊经阁民居,辏集宫室、台阁至后益实,遂有泮水拥,祥鼓鸣七日之瑞,兵燹迭经,焚塌殆尽,枳棘丛生,玉带水塞,泮池泥淤。皇清康熙五年,教谕闵才独力建启圣、灵聪二祠。八年知县黎上材鼎建大殿,广袤如旧址,高较昔加二尺。知府胡向华捐赀佐修,教谕吴瑾亦捐己俸鼎建衙舍。八年,知县黎上材复行鼎建棂星门三间,诸生陆鹤鸣、陈庆泰等,各捐助修浚玉带河,水如林主簿旧道焉。
射圃 在学右。
社学 在县学前,今废。
学田 五处共弓口二百八十一亩,每亩租不等,该额租八十九石八斗,除完正赋,在外山地一段,额课银二两四钱五分,册载万金、赵塘、进溪、东冈、雁门,五村中。
学仓 在射圃旁,今废。
外州县
桃源县学 在县南一百步,宋庆历间建。元祐六年,权学事常德路、儒学学录张焘、达鲁花赤秃等,重修,因临大江,建置石匮,高二丈馀,上建川上亭。元末,兵燹废。明洪武六年,知县徐天骥修。永乐二十二年,燬。宣德三年,署县事县丞徐祥建
文庙三间。后知县嵇郁修葺,及建明伦堂。正统十
三年,知县丘继建馔堂,及修棂星门。天顺五年,分巡副使沈庆,以明伦堂地狭隘,乃市民间地而扩充之。成化三年,通判徐璟重修两庑棂星门。五年,知府杨宣甃石为基,分守副使应钦改建两斋:东曰博文,西曰约礼。弘治六年,知县朱谷重修。十四年,水冲前岸,巡抚阎仲宇迁渌萝水驿于东门外,辟其地,以广学宫。知县李文显缮治完备,移两斋于堂右,前为仪门,门外两旁为号舍;前为大门,后为牲房。正德十一年,知县高昂;嘉靖七年,知县黄凤翔;俱修。八年,知县汪洋奉制建敬一亭、四箴亭,于戟门外。九年,奉制去号改制,俱同府学。是年,冬训导傅溥改棂星门。十三年,教谕彭参申请重修。二十五年,知县吴琰、教谕蒋尚恩,重建川上亭。三十二年,知府黄日敬、知县陈坦,重修。四十四年,知府叶应春、知县郑延年,申请,院道以学洲地变价,易民基数十间,填明月池,移置
文庙,迁明伦堂于庙后,堂后为启圣祠,两旁教谕
宅一,训导宅二,戟门外为砖屏。万历四年,知县郑天佐撤去砖屏,为木屏。二十五年,教谕刘引考创建风教持衡新门及启圣祠、明伦堂,修祭器及文昌阁、魁星楼于庙门左,以培下关。逮及明末,俱遭焚毁。皇清顺治六年,绅衿捐赀重修,未获竟事。康熙三年,
知县陈洪范重修,又建两庑棂星门,馀未及修者。康熙九年,知县孟金鈜,次第落成焉。
教谕廨 在明伦堂左。
训导廨 在明伦堂右。
桃溪书院 在县南三十里,元岳行宫后,今废。漳江书院 在县北一里,方伯李徵建小棹楔一,前楼三间,厅事五间,川堂一间,寝室五间,厢房、厨舍共十间,今废。
社学 在东街。
学田 明万历五年,巡道旌德凤判给黄沙村民邹凤翔,隐税田二十亩,地一亩,至今废,失无稽。
学仓 在学内。
龙阳县学 在县东半里,宋元祐间,建大成殿。元至正间,耆儒吴叔高增建。元末,兵燹。明洪武二年,知州段旻重建,燬于火。正统八年,知县李昂改建
文庙五间,东西庑各十间,戟门、棂星门各三间,宰
牲房、神厨各二间,明伦堂各五间,及学门馔堂。天顺六年,知县李泰重修,及改建两斋六间,号房二十间。弘治十三年,掌县事推官吴潭修葺一新。正德十二年,通判杨焘、知县陈叙继修。嘉靖八年,黄豫建敬一碑亭,启圣祠,俱如制。嘉靖三十九年,训导欧阳超移置棂星门,与正殿合
向,又按方垒土,为文星者三,自是科第迭兴。万历十六年,棂星门倾废,建竖,与原向相左,兼以学左,单弱逼迫犹甚。二十三年,教谕范兰捐俸,鸠工辟城,三百馀武环卫学宫,改正水湣,新建文昌阁。三十一年,教谕徐可行捐金,助修文峰。三十七年,知县吴良坚见庙庑倾圮,极力重修。三十八年,阖邑士大夫复请建峰一座,堪舆家谓:须再建一峰,以成三台之象。崇祯十年,知县吴孩存,因岁久倾坏,时加修葺嗣后,兵燹多年,荒圮难堪。皇清康熙七年,知府胡向华多方修建,乡绅彭之凤捐金以助,凡庙殿、明伦堂、戟门、启圣宫、两庑次第竖,盖尚未竣工。七年秋七月,训导田梦、张锐志督成。是年十月,知县张允捐修启圣宫周围墙壁、门楼,新立学门、仪门,装修两庑。名宦乡贤及棂星门各处所,俱于康熙八年落成。
教谕廨 原在明伦堂左,久废。今赁民房居之。训导廨 在明伦堂右,久废。
龙津书院 在县西南七十里梅溪畔,宋绍定乙未,进士周辚建有博学笃志,怀忠守信四斋,今院废,址存,袁申儒有记。
石坛精舍 丁易东建,今县西南,有石坛坪,当即其地,后赐额:沅阳书院,则在郡东。
社学二所 今俱废。
沅江县学 在县治东维摩寺,故基旧在县西,创建无考。明洪武二年,知县钱文英重建
文庙三间,东西庑各九间,戟门、棂星门各三间,神
厨、神库、宰牲房,俱备,又建明伦堂三间,东西斋各三间。知县王懋重修。景泰间,毁。知县范珏重修建,后复相继修葺。嘉靖九年,知县刘祚建敬一亭,启圣祠。三十二年,知县雍礼迁县后,旧址西向。万历三十八年,知县霍梓鼎迁南向。四十五年,推官阮良选将
文庙改为明伦堂,而建庙于前。皇清,知县成明瑞重修。十八年,逆氛蹂躏庙貌,倾圮。
教官高学古、邹世美募修。知县顾智捐工,今焕然一新。
教谕廨 在明伦堂后。
训导廨 在明伦堂右。
社学一所 旧在本县西五十步,前后各三间,东西各三间。知县冯铜建,金露复修,今俱废。义学 旧在县后,今改于县西。
学田 四石五斗,坐落河渡白驼铺,久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