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二○七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
 第一千二百七卷目錄
 長沙府部彙考七
  長沙府校考
  長沙府戶口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七卷
長沙府部彙考七
長沙府校考
     府縣《志》合載本府
公元1276年
長沙府 在正南門之右。
元至元十三年平章阿里海牙潭州始創
禮殿至正庚午復修。
之元末,兵燬。
明洪武六年指揮丘廣始創
明倫堂七年知府劉清備建廟廡齋舍
三十年教授王褒立射圃於明倫堂左。
天順六年知府錢澍修之,建尊經閣明倫堂後。
正德辛未同知盛應期立號舍於大成殿左,凡二十楹。
嘉靖戊子知府孫存復修櫺星門
庚寅知府潘鎰奉制敬一亭明倫堂北。
辛卯,修大成殿,齋四曰志道據德依仁游藝
丙午知府樊景麟泮池櫺星門內。
隆慶壬申知府周標櫺星門,易木以石。
萬曆辛卯知府吳道行學宮頹甚,大加修葺,增司祭,更衣二館,改泮池櫺星門外。
丙申知府羅緄復修。
天啟癸亥推官林正鼎新殿廡門,建尊經堂以培龍氣
崇禎丁丑同知朱士景新建啟聖祠。
癸甲之間,祠堂齋廡燬於兵火
僅存大殿
乙酉督學屠引錫太守周二南捐資修建方蓋,造明倫堂,工未竣。
皇清順治丁亥太守張弘猷修廟及堂,重建啟聖祠、
公元1655年
敬一亭,並東西兩廡,築垣樹柏,復其舊規
乙未冬經略洪承疇重修明倫堂敬一亭
康熙四年知府錢奇嗣捐資增修。
十九年知府任紹爌等協力捐俸重修啟聖祠於學宮後,名宦鄉賢二祠學宮左右
公元1337年
長沙縣學 舊在瀏陽門內定王臺元至元三年平章阿里海牙移建府學之右。
明洪武十三年知縣王銓復移縣治東。
十八年乙丑知縣王銓北門城外縣治左。
正統十年知縣張擴重修之。
嘉靖甲申知縣李時加修焉。
庚寅奉制敬一亭,齋二,東曰居仁,西曰由義,立啟聖祠。
隆慶庚午知縣袁本善重修
萬曆乙酉知縣劉應期重修
壬辰知縣鄧雲加修焉。
甲辰諸生捐貲詳請鼎新大殿
辛亥知,縣林向陽文昌祠明倫堂右,以培形勝
天啟七年教諭門徒令諸庠士修之
大殿兩廡後,明倫堂前,二門櫺星門外。
泮池二門,內左名宦祠,右鄉賢祠。
明倫堂左啟聖祠。
崇禎癸未,燬於兵。
皇清順治戊戌知縣朱明遷建驛步門內
五楹,工未竣。
至乙巳巡撫召南捐貲屬。
知縣胡壯生增建之。
廣文宅在其左。
康熙二十二年巡撫韓世琦等重修
二十三年巡撫丁思孔等續修。
三十四年教諭胡之太等始建啟聖祠,修大殿建、明倫堂名宦鄉賢祠,櫺星門而制始備。
東岡書院 在縣東榔梨市元中書左丞許有壬父號東岡嘗,讀書於此,因賜額
喬江書院 在喬口鎮,舊有三賢堂祀,屈原賈誼杜甫
元元統間邑人黃澹因設義學,賜今額。
社學 舊在鐵佛寺前,今廢。
公元1685年
義學 康熙二十四年知縣朱奉文設立義學
二所
三十四年巡撫設立義學萬福林右
四十二年冬,特建
上諭碑亭,因移置義學於亭後,重新之。
學田 原額田共一百一十六畝四分五釐,共徵租榖一百一十六石四斗二升,共折銀二十三兩二錢九分
除完正賦外,共徵銀一十一兩六錢四分五釐
公元1679年
荒蕪三十三畝七分五釐,無徵租穀三十三石七斗五升,無徵銀三兩三錢七分五釐
成熟八十二畝七分,該徵租穀八十二石七斗
除完正賦外,實徵租穀四十一石三升五合,折銀八兩二錢七分
皇清康熙十八年以前,全荒。
十八年恢復之後招撫佃民開墾田二十九畝五分
除完正賦外,實徵銀二兩九錢五分
十九年,續墾連前成熟田,共四十八畝。
除完正賦外,實徵銀四兩八錢
蓮塘三口 在北門舊學基前,一口學旁,二口今荒,又田三畝,學旁今亦荒。
公元1371年
善化縣學 舊在郡南興仁坊,元末燬於兵。
明洪武四年知縣孟吉始建於府學左。
十五年知縣張居仁創建仰山寺舊址即今便民倉。
十六年知縣莫如輔備厥制。
成化十三年知縣盛時縣治城內,遷學宮縣西。
齋二,東博文,西約禮
弘治十三年,增修未備。
嘉靖庚寅奉制敬一亭
至癸亥年堪輿風水不便,改遷縣治旁西,面嶽麓
萬曆癸酉知縣陸南陽議遷仰山寺舊址不果
丁丑知縣馮應鼎新殿廡後,建明倫堂堂後敬一亭東西齋廊,廊左啟聖祠殿堂北,前為正堂宅,後為西齋宅。
殿南東齋宅,鄉賢名宦二祠,價買民居三間於學前,橫通一路金帶街。
外有渠曰玉溝水。
教諭思忠開拓泮池,造祭器
甲辰殿堂盡頹,鄉紳黃洽中等及吉藩督學竇子偁,率諸生修葺
壬子知縣唐源橫開一渠環聚堂氣。
天啟丙寅知縣彭堣新創啟聖祠於西齋
崇禎戊寅知縣馮挺合殿堂而重新之。
癸未,燬於兵火
皇清順治戊戌知縣國泰舊址重建文廟,并兩廡,與鄉賢名宦二祠,及明倫堂尊經閣,移取城東
廢藩石坊改建戟門以甓週,其頖訓道宅則司訓蕭成韻,自為竹屋形家以石,規模狹小
更易以木。
康熙九年學正嚴珽捐俸重建
十三年,吳逆踞城,學宮頹敗
二十一年知縣天御加修葺,惟兩廡未建。
二十四年知縣孫謙議建。
公元976年
嶽麓書院 在湘江西嶽麓山下。
宋開寶九年潭州朱洞建,彭城劉嶅倡之。
咸平四年,詔以國子監經籍嶽麓書院
知州李允則請也。
祥符八年周式為山長天子,召見仍使歸教授,詔賜額中祕書嶽麓舊志誤作周奭
紹興元年,廢於兵火
乾道元年湖南安撫劉珙重建之。
聘請張南軒往來主教事。
三年晦庵朱子長沙講學中手,書忠孝廉節四字
淳熙十五年直徽猷閣潘時繼修焉。
紹興五年朱子湖南安撫,牒委教授興學嶽麓四方學者至幾千人,置田五百頃。
張南軒陳止齋各有記。
德祐二年,再燬於兵。
元至元二十三年,郡人學正必大興復
延祐五年別駕安仁善化主簿必大更新禮殿、齋祠軒堂、閣亭,吳草廬有記。
寖復為墟。
明興成化五年知府錢澍舊址重興,隨燬。
弘治七年通判陳鋼闢、厥蘊崇門廡講堂,誠明敬義齋、崇道
通判李錫推官彭琢搆高明亭。
十二年同知楊茂元尊經閣,採紫陽遺跡刻石碣於壁。
十八年參議吳世忠門路向開泮池櫺星門,置田百畝
諸生學庸通旨。
嘉靖四年同知俞夔石坊大江邊
五年學道許宗魯知府楊表立祠,祀六君子
六年知府王秉良增田二十畝,建成德堂、尊經閣講堂延賓集、賢館、東西齋,工未畢而去。
知府孫存卒成之題其齋曰誠明敬義日新時習,題其號曰知仁勇天地人。
三門成德堂外,創亭赫曦臺山下器物廚具盛備。
共置田若干,而散在郡邑
請給賜書山長,如白鹿洞例,乂請御製敬一諸箴,賜其中制可。
九年知府潘鑑增敬一碑文廟後。
十三年,學道郭登庸改成德堂,曰靜。
一十八年,知府季本重修之。
四十一年,推官翟台修之
萬曆十八年知府吳道行重修
四十一年知縣唐源協謀助修。
崇禎己巳巡按宋賢更檄知縣黃承中鼎新書院,並文廟頭門
壬午督學高世泰捐貲,率諸當事如舊製後。
因吳逆,兵燬。
康熙乙丑巡撫丁思孔率同藩臬糧道府廳各捐俸重修
公元1525年
惜陰書院 在古渡左。
舊為陶公祠。
嘉靖四年知縣廷爵塑公像於中創,為惜陰書院從公惜陰意也。
嘉靖四十二年知府蔣弘德推官翟台恢其制。
中為明道堂五間堂,前墀百步建亭於中,曰洗心兩旁有池繞,砌石欄曰禁蛙
南軒城南書院故事
亭前大門,豎坊曰惜陰書院
堂後建祠五間,祀公神主
以其像移置廟後。
登高阜為聚英樓,憑虛四面足供眺望樓,後為廣仁堂。
左右有隙地,周圍牆垣從。
樓前分兩翼,迂至大門,共號舍六十餘間。
諸生肄業其中,堂右向嶽麓望岳樓,八窗玲瓏,頗稱佳境
樓前望岳亭,亭左右有田數畝,田前為塘,西抵屋路,北扺墈,南扺藩店,後溝。
今悉壅淤,而居民任意侵填為己地。
樓右有小塘,塘右有倉三間,貯學租旁為守者居焉。
置田八百三十畝,以贍學者。
郡人李棠劉應峰各有記。
至萬曆六年,詔燬書院
知府牛可麟力請於上,獲免焉。
士夫至今感之。
改為陶公祠,廢望岳樓亭,輸價入官
十一年知縣馮應鰲移西山合祠於中。
十五年
公元1588年
知府吳道行知縣一鑑重修
戊子辛卯,集十三庠生肄業月給廩餼
時登儁升朝者,數十人
二十九年知縣陳弘乘復修,仍為陶公祠。
四十一年推官陳大繡因長沙館驛傾頹,毀洗心亭為二門,廢聚英樓、廣仁堂為皂隸房,餘盡拆毀
城南書院 在妙高峰之陽,宋張南軒隨父紫岩潭州居此,建為講學地。
格古論曰城南書院四大字。
張紫岩之所,書南軒,名以十景,曰納湖麗澤堂,書樓蒙軒,卷雲亭月榭琮琤谷聽,雨舫,採菱舟高阜,與晦庵
先生互,有題詠
禁蛙池,俗傳南軒讀書處。
蛙聲聒耳,投硯禁之即息。
因名。
年久廢頹,俱為僧卒勢家所據。
建寺於上。
正德二年參議吳世忠學道陳鳳梧協謀請復。
嘉靖四十二年推官翟台建堂五間高峰寺後。
萬曆六年,復廢。
湘西書院 在湘江嶽麓山下,宋潭士以居學肄業重州學。
生月積分高等湘西書院生,又分高等嶽麓精舍生,號為三學生
劉輔重建
後又建於晦翁,今遂為蓬墟矣。
道林精舍 在嶽麓山左,南唐馬燧建。
昔賢詩云:此是前朝古書院,而今刱作梵王家
我來登眺不勝慨,獨倚東風數落花。
文定公書院 在胡安國潭州舊宅,今廢。
裴氏書堂 在金牛岡唐相裴休讀書處,今廢。
瑒谷書院 在府治壽山廟巷。
明吉藩建,今廢。
公元1611年
社學 在縣治南雞公坡。
萬曆三十九年知縣唐源鼎建
社師教鄉子弟,今廢,地界存。
學田二處 一在赤竹鋪四十三畝六分完糧外租榖十石一在濚灣七里園十五都五甲劉恩二十畝。
又據縣志田共一千八百二十畝零,租穀六百二十五石,俱在書院前。
善化土牆頭、長沙八尺河、石株、寧鄉等處。
原額學田九百五十二畝,內除上價取回外,寔在田七百四十二畝。
每年納租四百四十五石三斗七升二合倉廒盡廢,後屬府首領徵銀田,俱在善化長沙寧鄉三縣
學地三處 南大街靈觀廟起,至楚家屋止。
織機巷諸氏屋後一截自玉渠起,至正衙前止,西抵玉溝一帶以內,俱係學地
外州
公元1369年
湘潭縣學 宋元在縣治東郭
元末,燬於兵。
明洪武二年知縣莫玉即舊址創焉。
周氏之宅是也
洪武十六年知縣羅仲常,及盧簡相加修
制乃大備
正德丙子僉憲謝廷桂教諭田定始遷縣西廣慧寺故址即今地。
前為殿廡門池,後為堂亭閣,左右為啟聖祠,四先生名宦鄉賢祠,齋舍庖湢之屬皆備。
嘉靖辛卯奉制敬一亭
萬曆丙戌頹甚。
知府吳道行,檄縣查明大期修葺
戊子,蕭奇杰相繼葺之。
癸丑知縣包鴻逵大修焉。
皇清知縣見龍捐資重修大成殿東西戟門泮池
知縣劉鏞建敬一亭明倫堂後,餘制多不備
康熙癸卯年知縣有成因萬樓故址文昌閣於上,又建櫺星門一座明倫堂三間拔俊三間興賢三間東西號房十二間。
教諭三間 在明倫堂,今廢。
訓導二所 一在明倫堂東,一在明倫堂西,二所俱廢。
公元1576年
碧泉書院 在縣西七十里,宋胡安國南遊築室子宏張南軒講道於此,以近碧泉因名焉。
萬曆丙子邑人學使周之屏修之讀書講道於此,今廢。
主一書院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南嶽之麓宋朱子門人鍾震築室講學於此,今廢。
公元1462年
社學 在縣東關
天順六年知縣夏環珮刱成化知縣丁濙重修
學田 二百五十畝租二百石內除五十石五斗完糧隆憂。
五年巡按鄧光先批入。
公元1044年
湘陰縣學 創始於。
宋慶曆四年元祐六年知縣王定民建於縣南三百步,笙竹書院舊址
崇寧間,以濱江於縣治東義勝坊,即今學也。
淳熙五年知縣徐夢莘出公錢三十萬修之
元末,燬於兵。
明洪武二年知縣黃思再遷於縣東,殿廡門舍畢備
建齋進德修業
宣德四年知縣宋綸修之
正統五年知縣田賦重修
成化三年主簿朱敏創文昌祠,尋廢府守錢澍鄉賢祠,於文昌之西。
二十一年知縣周蕃文廟
嘉靖辛卯,建敬一亭
甲午諸生自修明倫堂
己亥縣令蔡金撤,前門立屏牆平泮池
山水之秀盡
公元1546年
在目中。
二十五年知縣黃震重修之。
建塔文廟
東南文筆峰,尋廢嗣是知縣張燈等續修。
萬曆十六年知縣守節大修之。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唐懋淳重修。
饌堂於大成殿後。
倉庫明倫堂西,啟聖祠於仰高亭後,名宦鄉賢二祠學宮左右
公元1044年
笙竹書院 在笙岐。
宋天禧間鄧咸以訓子弟,及遊學之士。
馮京鄭獬亦嘗學於此
慶曆四年,廢院置學至今,呼驛前之為書潭云
汨羅書院 在縣北六十里,祥符間建,後以其地為汨羅廟。
仰高書院 在縣西河濱
嘉靖間知縣張燈售民地建之
社學 在府館西,久廢
改立稅課舊址,今廢。
義學 在學宮左。
射圃 在敬一亭後,嘉靖中知縣黃震昌刱,今廢。
公元1565年
學田 八十八畝九分租六十二石二斗一石三斗三升
嘉靖四十四年御史李廷龍置。
寧鄉縣學 舊在縣治南門外,燬於黃巢之變。
同光二年知縣貴賓縣治東。
元末復燬。
明洪武二年知縣德昭舊址刱之。
正統間知縣梁俊
成化間知縣黃甄鄭楠加修焉。
弘治十二年知縣張翔盡撤而新之。
學基前至龍溪後,至山頂歲久稍侵於民。
十三年知縣鄧萬斛重建
興賢廣德二齋
正德初主簿張英鼎建
儒學一座東西號房二十間,在兩廡後,西號訓導
張文入居拆毀東號尋亦廢。
九年教諭張昱白諸當路而復之。
界石於山之巔。
嘉靖元年知縣胡明善增大之。
齋曰興賢廣業。
十年奉制敬一亭泮池舊在儒學觀,德橋之西,池之東。
萬曆九年知縣陳以忠廓之。
三十年知縣沈震龍創石垻於下,砥其流為附近居民所忌,私毀之。
戊午知縣王綱教諭堯天力主修復迄。
崇禎間,以池水濁另甃石為沼,庠生懋選等董其事。
伯子堪賁為石欄,周其上。
天啟乙丑知縣周瑞豹重修
鼎建大成殿
皇清初,多圮頹知縣袁天秩增修,櫺星門
丙午年知縣應泰復建明倫堂改建鄉賢名宦二祠文廟左右,而以舊二祠文昌,及文星土地之神。
公元1127年
知縣彭琦葺之。
丹雘焉。
歲丁未知縣持世捐俸重修大成殿
兩廡飾啟聖祠。
戊申,謀建義學於南軒舊址
射圃 在儒學觀德橋之南,今廢。
道山書院 在道山之陽,宋胡仁仲張南軒築,今廢。
公元1564年
玉山書院 在縣治之東,嘉靖甲子知縣胡明善建,今廢。
社學 原在縣治,後知縣林敏立,後知縣胡明善六所,一通濟橋,一白鶴觀一道林,一麻山,一黃才,一乾江洞。
今俱廢。
公元1667年
學田 嘉靖萬曆間,有田數處。
今俱廢。
南軒田二十餘畝,在墓下者尚存,以僧守之。
新墾學田 一王學田知縣王綱地名茯苓
田七十畝,久荒
沈學田知縣沈震龍置地名華林沖田八十畝,久荒
皇清康熙六年,查復茯苓塘田十畝,奉丈下則科糧三斗七升有奇
先經均入二都三甲周詳戶下
今清復。
立名學田華林沖田三十一畝。
奉。
丈科糧一石一斗五升有奇
立名學田在案,明原額本府昭磨所經管學田六十三畝。
坐落趙家河黃花
癸未兵火後全荒。
皇清原額上官按院學田二百三十一畝,坐落黃材,
八十畝。
祖塔六十畝橫塘三十一畝,段溪三十四畝,鐵沖十九畝,內成熟田六十五畝,奉文每畝除自完正供外,另納租銀一錢以為觀風賑貧之用。
公元1368年
瀏陽縣學 宋元俱在縣治東。
元末,燬於兵火
明洪武元年知縣希賢舊址建之
制未備。
二年,署縣府通判斯繼之始終厥事。
成化丙戌知縣袁相復修之
弘治十八年,以風水不利移創縣治之右。
中為大殿,旁為兩廡,前為戟門,為泮池,為櫺星門,為屏牆殿。
後為明倫堂,凡三楹兩旁東西齋,曰進德曰修業堂。
右為祭器庫,庫之右為分教衙,殿之西為龜山祠,殿之右為儒學門
嘉靖辛卯知縣陳鯨奉制,於明倫堂後建敬一亭
十二年知縣蘇志皋殿廡摧折重修之。
明倫堂左建啟聖祠,於龜山兩旁號舍三十楹,以便生儒肄業
二十一年知縣汝清殿廡朽壞,命邑人引禮官周文郁董其事。
應門煥然一新,又於明倫堂後修
公元1560年
諭衙一所龜山祠左設分教一棟
三十九年知縣蕭敷櫺星門朽壞重修之。
正衙後有塘一口隙地數畝,為學蔬地。
隆慶二年知縣蔣科重修,葺焉。
萬曆十一年知縣李朝佐兩廡傾圮戟門將頹,捐貲理之。
四十二年知縣元見明倫堂圮壞,大加修飾。
崇禎八年知縣馮祖望科第疏闊,將學改遷癸丁向,而
文廟榱桷直。
射縣堂有司悉大不利改革之。
際殿
公元1655年
鞠為茂草祠,舍全沒荊榛
皇清順治乙未知縣徐維埁及全邑師生鄉耆,各捐貲重修大殿兩廡櫺星門戟門泮池
兩翼
天衢,曰雲路周圍磚牆百堵,不半載煥然聿新。
惜徐侯去任,而名宦龜山祠,宇文昌魁星
樓閣進德修業二齋,並文會堂掌教分。
教衙所願次第就理者,皆未集
明倫堂,則仍萬令所修之
堂後新建啟聖祠,則徐侯修也。
訓導張吉宿大加丹雘
文靖書院 在向陽門內西街元進士湯熒建,亦云宋初龜山先生宰邑,與士傳習城南
後人以其地為書院,請額於朝,因其諡名
院設山長
成化間改為龜山,今廢。
社學 舊在縣橫街,今廢。
義學 元耆儒子真建,內塑夫子像,又置田二百畝,今廢。
公元1306年
醴陵縣學 舊在縣治東,半里宋知縣過建,有奎星樓
元大德十年知州張思敬修
元統二年,呂介重修
至正燬於兵火
明洪武二年知縣黃彥正即舊址建之
弘治中知縣龍章奉制敬一亭,改魁星樓明倫堂
嘉靖壬子知縣文舉鼎修以形,家言輒易。
舊向萬曆癸未知縣游於北,念科第式微復舊,向不果顧文陞復之。
中為大成殿兩廡亭門俱備
辛卯知縣晏朝寅重修,以門濱江水衝就圮砌以石岸石欄
明末僅存
公元1657年
一區木主於荒臺之上。
皇清丁酉知縣張法孔大成殿兩廡,啟聖祠,明倫堂煥然一新
康熙四年知縣尊賢重修復,建義泮池,即淥水池
舊在廢廟之東。
今改櫺星門外,櫺星門原在戟門之前
正殿既改應,遷移合正向。
朱子亭舊在儒學後,有石碑像贊係文公手澤
六年知縣張作亭以覆之。
啟聖祠在廟左。
名宦鄉賢二祠明倫堂左右
射圃 在學廨右,明隆慶間重修
公元1128年
東萊書院 在縣北四十里,宋呂祖謙讀書於此
萊山書院
正德二年參議吳世忠徙創於縣之後,乃改今名。
昭文書院 在縣南宋黎貴臣講明道學里人建館居之,以受生徒。
今廢。
公元1656年
西山書院 在治西一里宋淳祐間建,今廢。
超然書院 知縣朱三才建。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李長重修
公元1667年
文成書院 在治文昌閣之右。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尊賢刱建。
公元1685年
社學 凡四,一在東學內,一在南城外左,一在西舊僧會司一在玉帶橋
知縣晏朝寅建。
義學 康熙二十四年知縣陳九疇鼎建
學田 一百一十五畝六分糧六石四斗七升一百五七斗
嘉靖間知縣必亮沈一貫黃學曾置。
學店 一儒學前,一布政司前。
崇文倉 舊貯師生俸糧,今奉文折銀倉廢。
義倉 在儒學門左知縣晏置,今廢。
公元1370年
益陽縣學 歷宋元俱縣治西,元末,燬於兵。
明洪武三年知縣田俊即舊址建之
十七年知縣楊哲。
景泰間知縣汪維繼修焉。
隆慶辛未知縣朱銶撤而新之。
嘉靖辛卯,建敬一亭,齋二曰進修明德
十六年知縣鄭思孟重修
皇清屢修未備,康熙二十年知縣汪闓始大修葺之。
啟聖祠建在明倫堂,西名官鄉賢二祠,建於明倫堂左右
慶州書院 在縣治之南,邑人劉履講學之。
所事聞詔授慶州書院山長
松風書院 在縣西八十里,龍牙寺傍宋李學士講學之所,傍有松風亭,今廢。
龍洲書院 在江南龜臺山上
嘉靖間知縣劉激建,以在會龍峰十洲之間,故名。
今廢。
社學 近城五所各學十五所,俱嘉靖中知縣劉激建。
公元1568年
學田 原田三十畝,土三區,塘三口
隆慶二年,十一里三甲張均爵以絕民賀志海田五十畝,每年納穀三十石。
公元1313年
湘鄉縣學 舊在縣治東,江宋胡安國提舉湖南學事,徙今地。
元皇慶癸丑,州士周炎修。
公元1326年
文廟泰定丙寅僉事李嗣宗復命修之
至元
公元1531年
寅,州同國有正州,守王文彪相繼加葺。
且置樂器而奠焉。
元末,燬於兵。
明初刱建縣西隙地
洪武中知縣賀時敏復。
舊治成化徐溥相繼修焉。
弘治知縣蘇復,初徙縣南門,去正德又徙舊鄉賢祠
嘉靖十年,建敬一亭
甲午郡守李日章至縣。
遷復不果
越歲知縣欽明銳意遷復廟,廡門祠,齋舍,厥制備矣。
萬曆己丑知縣士奇重修
至崇禎間
文廟傾頹更議遷改徒,以因循不振,廟竟壞,祀先
公元1642年
師於明倫堂庠士劉象捐貲重建
壬午春,廟成未幾遇變堂門衙齋皆毀,惟象賢建之存。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縣南起鳳捐貲修建
公元1665年
文廟康熙乙巳年知縣陳拱照始鼎建聖廟五楹
東西廡各五楹戟門五楹櫺星門三楹明倫堂五楹,左居仁五楹,右由義五楹為生肄業之所。
儀門三楹大門三楹敬一亭一座,於堂後
教諭衙舍,並修砌學前路倉庫神廚屏牆俱備
射圃一所,亭一楹 在啟聖祠旁
漣溪書院 在縣東南漣水濱,初在崑崙橋西
宋嘉定間真德秀帥潭命知縣徐質夫建,立匾其堂曰春風
德祐初毀。
知縣趙晟重建於漣木東,五里
元至正中知縣王文彪復移建水之西,今廢。
社學三 一在東岳廟一在南門舊學一在察院激揚坊。
後俱廢。
知縣士奇舊址重建,各鄉共建十六處。
義學 原在縣治之南,宋元祐知州韓茂即卲肯堂故居立之。
淳熙間,有題其門曰:素王容貌津津喜,黃甲科名鼎鼎來。
次科王容大天下以為讖云。
元末兵燬,址存。
公元1574年
學田 一百九十畝,地名兩頭塘。
萬曆二年知縣黃貢置額租一百一十四石,秋糧二十石,水攤沙塞老荒一百五十七畝,今熟三十三畝,納租一十九石八斗
公元1255年
攸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宋寶祐三年開基元至正燬於兵。
明洪武初主簿王範修復
十九年,復燬於兵。
二十六年典史鄭浩修。
正統八年知縣吳貴建堂廡門舍,更修櫺星門左右登瀛毓秀二坊
後廢
天順知縣杜庠弘治,知縣江昌,副使黃肅僉事蔣顒訓導龔淳修之
嘉靖十年,建敬一亭
四十年僉事羅文蔚檄邑光,祿丞陳惟順新之。
隆慶間知縣楊璧尊經閣縣丞陸元兆建育才坊,在明倫堂前。
萬曆十年知縣董志毅重修,後復。
漸次頹毀
知縣文志重建
櫺星門
崇禎癸酉貢生譚宗元劉伯相重修。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朱英教諭古通今等重修
東西兩廡戟門明倫堂東西齋,東西號舍敬一亭文昌祠,即尊經閣舊址
今移北舊祠,重建明倫堂後。
啟聖祠在
文廟後,名宦祠在戟門左,鄉賢祠名宦祠左,并
教諭訓導二衙於
文廟之旁。
光嶺書院 在城北高岡,張司空所遺
知縣希明建。
公元1659年
玉蘭書院 在城東,順治十六年知縣朱英幟建。
石山書院 在城內。
公元1296年
鳳山書院 在鳳嶺
元元貞二年譚淵建,今廢。
躍龍書院 在近郊,今廢。
麟書院 在黃甲洲,今廢。
公元1577年
社學 在縣治東門外,萬曆五年知縣希明移建總鋪傍。
公元1588年
學田 七十畝一分五石六斗七升,租榖一百二十九石一六升萬曆十六年置。
公元1144年
安化縣學 創始宋熙寧
至建炎,火於兵。
紹興甲子知縣郭允升於縣治東。
寶祐間,圮於水。
知縣道耕徙建縣治西。
元至元丁丑,火於兵。
己丑知縣耶律復武重修
元末,復火於兵。
明洪武知縣梅源善復建。
天順五年,廖質重修。
弘治間,謬信風水閉聖道
正德辛巳,本府同知唐珉易地開復
嘉靖辛卯增建敬一亭
萬曆己丑知縣謝朝佑言東方堂空闊,改卯向。
萬曆丙辰知縣揚明復改乾巽向。
縣治對案筆架山不利
崇禎戊辰知縣允亨上下山原見學基,從西來脫卸,而南與江水相見面,有連貴人,而卯酉氣散不聚,乾巽強就無情,乃倣國。
公元1666年
舊址子午壬丙,捐俸百金繕修殿堂廡泮齋舍門坊
皇清丙午知縣丕振鼎建大殿一座東西兩廡五楹櫺星門三櫺,東西角門一座教諭方弼明。
神祠一座,建文昌閣宮牆東。
時習齋日新齋,今俱廢。
教諭廳,教諭衙舍,訓導廳,訓導衙舍,以教諭奉裁故,廳衙亦廢。
惟啟聖祠尚在
大殿後,名宦祠在鄉賢祠後,鄉賢祠宮牆東,首閔子廟乃知縣閔燮建。
舊有閔子像在大殿內,今就文昌閣基址立廟迎像而祀之。
社學 在縣治西。
公元1697年
茶陵州學 宋寶祐中,在紫薇門外
至正丁丑知州思義修之
元末燬於兵。
明興洪武五年,知縣成麟因舊址創之。
永樂四年知縣王貫
正統元年知縣徐亨繼修焉。
成化間知縣俞藎遷建城內州治之西。
弘治乙卯知州李永復徙城外舊址
丁巳知州董預復徙之州西二里,曰獅子口
拓隘夷荒飾壞振毀。
中為大成殿,前為戟門,又前為泮池,池左右神廚,為牲房,池之前櫺星門殿後明倫堂,堂之東為齋,二曰崇德,曰成性
西為齋,一曰廣業,齋之下為饌堂,一沿堂而街,街之前泮宮門,街之東為師儒廨舍,凡四廣業。
之後鑿為池,凡三池,久為民所占。
知州以敬乃以向舊倉地易之。
增之以價池,乃復。
正德丁卯知州施佐因遺構新之。
櫺星門柱以石。
嘉靖辛卯奉制敬一亭明倫堂北,又增置啟聖宮於亭之後知州成樂重修
萬曆戊子知州陳情修之
皇清順治庚子知州士先,偕學正楊金重修之。
公元1665年
前建名宦鄉賢祠,後建啟聖宮,及牌位規模粗具,舊所存明倫堂署舍知州楊嘉肇捐俸補修
康熙四年知州馬崇詔見,廟廡復圮,捐俸修葺
文昌閣,置龕於殿。
十年,署州事葉筠徙入城南
十七年知州應昌重修
紫薇書院 在州東,元進士陳誼讀書之所,今廢。
西疇書院 在州北,明進士羅鑒建,為子弟讀書處。
南溪書院 在州南,宋進士譚光國讀書之所,遺址尚存
東山書院 在州東北十五里,元進士陳古迂讀書之所,遺址尚存
明經書院 在州東四十里,宋岳武穆曹成州人彥德犒軍請於高宗,遣國子生臨其地,淳熙初建。
書院教習子孫,今改為長生觀地矣。
公元1504年
洣江書院 在儒學左,弘治甲子知州林廷玉建,今廢。
雲崖書院 王廷爵建,編修董𤣱記,今改為青雲庵。
射圃 明正德中學正黃泗即明倫堂後,山地闢而刱焉。
公元1520年
社學 景泰間南門正街東、成化間、遷廣濟倉右。
弘治遷城隍廟右。
正德間又以文昌祠廢址增設一所年久圮堙,文昌祠改建者,杳不可考。
即設在城隍廟右者,亦沒於民間
十五年知州擇地捐資別建二所,其一設布政司西隅,其一設於大西關外。
長沙府戶口
        《府志》本府長沙縣附郭
公元1665年
原額人丁七千二百四十二丁每丁徵銀二錢五分六釐五毫五絲三忽五微五塵六纖九渺,共額徵并新加顏料銀一千八百五十七兩九錢六分八毫五絲九忽六微七塵五纖。
內除迯亡
康熙四年,奉文豁免西山運夫人丁并新迯,絕人丁共四千三十八丁。
無徵丁銀一千三十五兩七錢六釐六毫九忽八微一塵二纖二渺二漠。
公元1696年
康熙三十五年四十年,奉文審定實在人丁三千五百五丁,實徵丁銀八百二十二兩二錢五分四釐二毫四絲九忽八微六塵三纖七渺八漠。
一更名 原額人丁五十二丁四分五釐,俱經全復。
實徵銀一十三兩四錢五分六釐二毫三絲四忽五塵九纖四渺五漠。
一歸長沙衛 原額人丁六丁,每丁派銀二錢,實徵銀一兩二錢
善化縣附郭
原額人丁七千五百九十四丁,每丁派銀一錢八分五釐二毫七絲二忽九微九塵三纖三渺,實迯人丁三千九百七十四丁,見在并審復人丁三千六百二十丁。
公元1673年
一更民田戶口 康熙十二年新編隨糧人丁六十四丁五分四毫
湘潭縣
原額人丁七千一百一十二丁,每丁派銀二錢九分三釐六毫有奇
額徵丁銀二千八十八兩七三分六釐一毫一絲五忽七微一塵四纖九渺,
迯亡絕人丁三千八百三十四丁,無徵丁銀一千一百二十六兩一分四釐三毫七絲七忽五微八塵二纖八渺。
迯亡人丁三百二十八丁,豁除丁銀九十六兩三三分九毫有零實在招回共人丁二千九百五十丁,
實徵并招回人丁共銀八百六十六兩三九分八毫有奇
一更名 新編人丁八百四十七丁,
共該銀二百四十八兩七五分六釐九毫有奇
湘陰縣
原額人丁一萬五千七百零五丁,每丁派徵一錢三分八釐二毫六絲有奇
額徵丁銀二千九十九兩二錢二分五釐三毫有奇
迯亡人丁三千五百四十四丁,無徵丁銀四百九十兩四釐四毫九絲有奇
寧鄉縣
原額人丁一萬一千二百三十丁,
額徵丁銀一千七百九十八兩一錢五分二釐二毫有奇
隨糧迯亡人丁三百三十四丁二分有奇豁除丁銀五十五兩七五釐四毫有奇見在隨糧人丁二千六百一十四丁六分七釐五毫有奇
實徵丁銀四百三十兩八錢八分八釐五毫六絲有奇
瀏陽縣
原額人丁九千一百九十五丁,
額徵丁銀一千八百七十九兩五錢三分七釐九毫有奇
迯亡人丁三千五百三丁,豁除無徵丁銀七百一十六兩四分三釐六毫五絲有奇
實在并招回共人丁四千五百九十丁,
實徵并招回共銀九百三十八兩二錢三分五釐九毫三絲三忽。
醴陵縣
原額人丁五千五百八十八丁,
額徵并新加顏料,共銀一千六百二十七兩五錢七分九釐六毫六絲八忽九微二塵一纖一渺。
迯亡人丁一千四百六十九丁,豁除無徵丁銀四百二十七兩八錢六分五釐八毫有奇
實在并招回人丁共二千六百五丁,
實徵丁銀七百五十八兩七四分一釐有奇益陽縣
原額人丁一萬一千三百一十丁,
額徵并新加共銀二千一百四十五兩八錢九分三釐九毫。
除原迯亡人丁四千一百九十六丁,原無徵銀七百九十六兩一錢一分一釐四毫二絲有奇
實在人丁三千二百八十七丁,二分一釐實徵丁銀六百二十三兩七錢六釐三毫二忽七微五塵二纖一渺。
湘鄉縣
原額人丁二萬一千三十三丁,
原實丁銀一千八百五十八兩一錢四分三釐一毫有奇
逃亡人丁一萬一千四百九十二丁,
逃亡無徵丁銀一千一十五兩二錢五分一釐三毫一絲五忽四微一塵有奇
見在并招回人丁共八千四十二丁,
實徵丁銀七百一十兩四錢六分三釐八毫九。
絲四忽六微七纖五塵三渺八漠。
攸縣
原額人丁六千一百一十五丁,
額徵并新加顏料共銀一千三百九十九兩五錢八分四釐一毫有奇
逃亡絕人丁,一千九百七十八丁一分一釐
逃亡絕無徵銀四百五十二兩七四分四釐三毫有奇
豁免丁銀一十四兩四錢一分九釐二毫有奇見在人丁四千七十三丁八分九釐,
實徵丁銀九百三十二兩四錢二分五毫有奇
安化縣
實在人丁四千五百四十一丁每丁派銀一錢三分五釐七毫三絲有奇
額徵銀六百一十六兩三七分九釐六毫有奇
茶陵州
原額人丁八千二百九十五丁,
迯亡人丁二千一百五十八丁,實在人丁六千一百三十七丁,
公元1655年
順治十二年新招丁八百六十五丁,實在人丁七千零二丁
公元1656年
十三年閏五月十二日被水衝決淹沒人丁四百二十一丁,
公元1657年
十四年,又招人丁五百九十二丁,實在人丁七千一百七十三丁。
公元1662年
康熙元年正月,內編審開除老弱逃亡人丁一百八十七丁,新增少壯招撫流寓人丁七百五十四丁實在人丁七千七百四十丁。
公元1664年
三年招撫流移客民五十四丁,戶五千二百八十七,口二萬一千八百三十三,實在成丁七千七百九十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