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二○六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六卷目录

 长沙府部汇考六
  长沙府封建考
  长沙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六卷

长沙府部汇考六

长沙府封建考

        《通志》上古
少昊氏 《路史》:少昊金天氏,胙土长沙。
有苗氏 《舆地考》:三危山,有三峰,汉燉煌即其地。宋为沙洲。三苗,本有苗氏之族,在长沙、衡阳之间,徙居于此。分氏为三,故云三苗。

濮 周武王伐纣,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俱以师至牧野。孔安国以濮为西南裔,以其种类多,故云百濮。在长沙武陵之间。

西汉

衡山王吴芮 高祖时徙封长沙。芮,秦鄱阳令也。甚得江湖间民心,号曰番君。项羽立为衡山王。高祖攻南阳,遇芮将梅鋗偕攻,析郦德,芮徙封长沙,都临湘,谥曰文。子成王嗣。成薨,子哀王嗣。哀薨,子共王右嗣。右薨,子靖王嗣。孝文二十二年,薨,无子,国除。
长沙定王发 景帝唐姬子也。景帝召程姬,姬饰侍女唐儿荐,遂幸,生子,因命曰发。封为长沙王。今县后有定王台旧址。定王薨,子戴王庸嗣。庸薨,子顷王鲋嗣。鲋薨,子刺王建德嗣。建德薨,子炀王旦嗣。元帝时,立旦弟宗为孝王,凡七传。至光武中兴,则王之十二子,春陵侯买之后。袁侯炀  茶陵侯䜣  彝陵侯义
舂陵侯买 俱定王子。元朔二年封。
湘乡侯昌 孝王。子哀帝时封。
醴陵侯越 帝后时封。
路陵侯章 元光四年封,长沙定王子。
夫彝敬侯义 长沙定王子,元光五年封。义薨,子节侯禹嗣。禹薨,子顷侯奉宗嗣。奉宗薨,子釐侯庆嗣。庆薨,子怀侯福嗣。福薨,侯裔嗣。王莽篡位,绝。
都梁敬侯遂 长沙定王子,元光五年封。遂薨,子顷侯徯嗣。徯薨,子节侯弘嗣。弘薨,子原侯顺怀嗣。顺怀薨,子炀侯容嗣。容薨,侯佗人嗣。王莽篡位,绝。
昭阳侯赏 长沙刺王子,元始五年封。
东汉。
湘南侯黄龙 顺帝时封。
晋。
长沙厉王乂 武帝第六子,太康十年封。长沙公陶侃 明帝时,以平苏峻有功,封爵长沙。

长沙王道怜 高祖中弟。九年,改封竟陵公。后迁封长沙王。
长沙王义欣
湘东王彧

长沙王晃
湘东王子建 武帝二十一子。
湘乡侯吕安国 太始二年封。
梁。
湘东王绎 梁武帝少子,十三年,封都督荆州。太清三年,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戊子,侯景平。冬十一月,即位于江陵,改元为承圣。宣武王懿 武帝兄,追封长沙王。子业、子孝俨嗣。
浏阳公大冶 简文帝十二子。

长沙王叔坚 宣帝第四子。
湘东王叔平 宣帝第二子。

后唐

楚王马殷 殷,字霸图,许州鄢陵人。唐将秦宗权遣刘建锋、孙儒略地,殷为儒裨将。乾宁元年,入湘南,次醴陵。建锋为陈瞻所杀,遂领其众。后张信复杀瞻,推殷为帅。乾宁三年,拜殷潭州刺史。殷将秦彦晖攻连、邵、郴、衡、道、永六州,皆下之。湖南俱为殷有。梁太祖即位,拜殷中书令,封楚王。殷改潭州为长沙,建国、置属。袁州刺史吕师
周谓:殷,仁者,待士有礼。逃死,归之殷。开天策府,以廖光图等十八人为学士。又铸铅铁钱,十文当银一钱,以茶通商旅,收其算,由是地大力宽。卒,谥武穆,立庙。子希声立。声卒,弟希范、希广相继立。希萼杀广自立,希崇囚之。后皆送款李景。

醴陵开国男丁仁
宁乡开国男易祓

潭国公杨完者 武冈人,至正十六年封。

湘献王柏 太祖第十一子,洪武四年八月,生王。建康十一年,受封为湘王,建国于荆州。论古兵制,有老将所不及。时常德降贼判,王受命征之,败其前锋于虎渡,追歼焉。建文初,有谮之者,阖宫自焚。成祖靖难,闻之,嗟悼不巳,谥曰献。置祠,官以守冢焉。
益阳安僖王贵烰 简王第九子,永乐二十二年封。薨,子康懿王豪岩嗣。薨,子恭简王恩鍖嗣。薨,子端靖王宠湳嗣。薨,子荣惠王致梠嗣。薨,子宪熽嗣。
善化康简王誉桔 靖王第二子,正德九年封。嘉靖三十年,薨,子定峻嗣。
潭王梓 太祖第八子,封潭王。十五年,之国。长沙王幼而好学,善属文。洪武二十年,坐妃家犯法,召至京。王惧,同妃自焚,国除。
谷庶人橞 太祖第十九子。洪武二十四年,建谷藩于宣府。二十八年,之国。建文初,削诸王,护卫王遁,还,废为庶人。令守金川门。靖难师至,庶人开门迎谒,上赐雅乐七奏,卫士三百人,及金绮宝钞鎗剑舆马,增岁禄至三百石,徙封长沙。后忠诚伯茹瑺道经藩服不朝,有司奏闻,上遣御史欧阳谦侦之。谦告有逆谋。庶人自焚,国除。宁乡王祁钲 宪王第三子,正统八年封。成化十三年,薨,子僖顺王见沔嗣。薨,子荣肃王祐楒嗣。薨,子厚烛以镇国将军,进封枣阳王。长子载嗣。薨,不嗣。吉简王见浚 睿宗第五子,天顺元年封。乙未,之国长沙。年七十有二,薨。世子祐枎,弘治三年,封长山王。正德四年,进封世子。五年,薨,谥曰:悼庄王。庶长子厚𤊻以悼王早薨,封为世孙。嘉靖八年,进封吉王。十八年,薨,谥曰定。庶长子载均,嘉靖十五年,封安化王。十八年,进封吉王。四十年,薨,谥曰端。子翊镇嗣。四十二年封。隆庆五年,薨,端王庶长子翊銮嗣。翊銮初封龙阳王,万历元年,进封吉王。初,吉王见浚懋德乐,善游岳麓书院,访古贤哲遗迹,命工梓先圣图,及尚书,以时观诵,暇则挥藻搦翰,披贾太傅新书,其后嗣端王庶子,曰宣王。宣子早逝。天启七年,追谥曰宪王。宪子立二十三年,至崇祯癸未,张贼破城。王先期遁去,后死于西粤。国灭。
长沙王翊铤 端王庶二子,嘉靖三十五年封。

长沙府公署考

     《府县志》合载本府
偏沅军门 在府城北门东。皇清顺治十四年,经略洪驻劄起建。康熙三年,部议以偏沅抚院,移镇长沙,耑治湖南长沙、宝、衡、永、辰、常、岳七府,郴、靖二州,遂为节镇之所。本年八月,巡抚部院周修整。十八年二月,巡抚都院韩重修辕门、头门、二门、大堂、川堂、中堂、寝室、茶房、求莫楼、集思亭、书吏房、文武官房、听差承舍房、捕巡官房、寅宾馆、旗鼓台。
布政司 在府城东。康熙三年,部议以布政使司分驻长沙,耑理湖南七府二州粮饷。前任藩司余刱建大门、二门、大堂、川堂、寝室、左右六曹房、左右办事房、库房、宾馆、土地祠,理问所。按察司 在府城东。康熙三年,部议设按察使司驻劄长沙,耑理湖南七府二州刑名,以巡道旧署为司。康熙七年六月,臬司赵议迁于府治后察院司,而东署为察院。康熙十年,前任臬司马重修头门、二门、六曹房、大堂、川堂、中堂、内堂、寝室。
驿盐粮储道 原因督学道旧署。康熙二十二年,驿盐粮储道赵捐资起建头门,二门,大堂,中堂,内堂,寝室,书室,书吏房,官厅。
长沙协镇 旧署在府南门,副总兵韩孟之鼎建。今改迁于浏阳门,副总兵胡重修。
长沙府治 旧治前代无考。宋嘉定中,在南门内右西山祠。德祐初,迁德润门内太乙寺前,随
燬于元兵。明洪武初,厥制未备。五年,改潭州为长沙府。知府滕楫仍建于德润门太乙寺址,制亦未尽备也。永乐二年三月,知府林达就署于南门之守门官厅。十五年八月,知府茹连向谦即孝顺坊东,调指挥周文廨舍建焉。经制始大具,中为堂。至嘉靖甲子,鼎新之,则知府蒋弘德、推官李翟台也。后为孚真堂,再后为内室若干楹。中有楼,则知府张邦政建。堂左右为幕职署,两翼列十二曹,中为甬道,戒石坊,前为仪门。设六枨门外,东戎厅粮厅,东前理刑厅。推官张廷对撤故从新。壬午,蔡道宪以形家言,易置鼎建之,视昔较豁。西为抚民厅,今总为粮捕厅。经历照磨衙附焉。如知事检校,久奉裁。偏西而尽,又犴狴处也。头门、三楹门之前,左右有挡众,中有门启闭。万历元年,易门以墙。知府吴道行久不迁,议撤之,仍其屏门。随报擢大参,去东西设榜房,通衢介焉。衢左右竖承流宣化坊,衢南设官厅二,以延官绅之趋谒者。衢中建题名坊,左右为申名旌,善二亭。极南而尽,有屏墙,历经崇饬,称雄郡云。崇祯癸未,献逆陷城,门堂廨舍俱燬,仅存内堂与楼。皇清顺治丁亥,知府张弘猷鼎,建内堂及衙舍,十二曹吏书房,寅宾馆。知府孔延禧又建川堂、大堂及头门、二门。康熙甲寅,吴逆窃据,复为兵燬。己未,知府任绍爌损资修葺。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苏佳嗣重修。宾馆,则知府钱奇嗣新建也。清军厅 同知蒋应泰建,后因吴逆,兵燬。同知熊中鹤重葺。康熙二十三年,同知赵宁以厅事湫隘,辟东偏隙地,撤竹屋而易以木,作堂三楹,额曰镜水,并吏书公廨,及私宅,俱捐赀刱建。粮捕厅 通判孔贞来改建,后通判李蔚复建门屏。康熙二十四年,通判王骏重修。
理刑厅 推官袁天秩改建门路。甲辰年,胡景曾复改建。今裁。
经历司 新建。
照磨所 照磨俞成龙,捐赀鼎建于粮厅之右,至今如旧。
医学 在府治东。
僧纲司 在铁佛寺。
道纪司 在寿星观。
阴阳学 在府治东。
递运所 在南城外。税课司 在德润门外。
永丰仓 在府治北。
广备库 在川堂左,万历间,知府吴道行甃石为窖。
长沙卫 洪武五年,创卫暑于德润门外。三十五年,指挥殷钰复创于新开门。崇祯癸未,燬于兵。皇清顺治初,因旧址建立。后以地方僻处,民稀兵众,
乃借宦宅居之。后守备王翮移于屈贾祠之右。康熙十三年,吴逆踞城,拆毁卫职,悉借民房以居。康熙二十三年二月,内守备胡德麟查访旧基,新为建造。
长沙县治 汉为临湘县,在大西门。宋为长沙置郡城东。元以其地建廉访司,徙城东北。洪武十三年,移建北门。十八年,知县王铨即北门外元妙观址,改建之。成化中,知县艾旻重修。万历辛卯,知府申详仍改入城内旧地,不果。壬辰,知县邓云龙重修,以时事多艰,至三十三年,知县赵彬力请于院司道府,将朝宗门内便民仓,改建焉。崇祯中,知县史记言、杨观吉等,相继加修。癸未,燬于贼。皇清顺治初,知县朱明魁择卫右瞿都司宅址鼎建。
康熙元年,知县胡壮生移居废藩宅。十三年,吴逆陷长沙署,复燬。十八年,知县蔡鹏初住民房,后督百姓复卜,筑于废藩地。二十年,知县王基昌申详上司,将钱局修建为治停鼓铸,旋复仍为钱局。二十二年,知县朱前诒赴诉院司道府,仍于朝宗门内捐赀鼎建。
县丞衙 在县治西。
典史衙 在县治东。
榔梨税课司 久裁。
乔口镇巡检司 在县西九十里,洪武元年设。便民仓 旧在朝宗门内,今改为县仓,仍在县右。
社仓 知府吴道行,立仓积谷。今废。
义仓四 一在新塘县东八十里,一在榔梨县西三十里,一在新康县北六十里,一在水渡县东三十里。知县邓云龙建,今废。
王仓 在废藩府后宫,经略洪建仓廒于内,以
贮库米,谓之王仓。因故王府而名也。今本县米谷贮此。养济院 在县西,知县邓云龙建。
桑枣园 今废。
漏泽园 今废。
义冢 在开福寺前。
善化县治 旧治在郡城南,元季燬于兵。洪武四年,知县孟吉移置府城内,旧茶课提举司。十四年,知县张居仁移置城南门外,赵宣慰宅,即今高峰寺前。十六年,知县莫如辅继修之。成化十六年,知县盛时请于府,移置城内府治东。万历中,知县冯应鳌等前后修葺。崇祯乙亥,知县冯挺衡继修之。癸未,燬于兵。皇清顺治中,知县孙国泰鼎建。康熙十三年,吴逆踞城,衙门拆毁无存。恢复后,知县皆借民房。康熙二十一年,知县滕天御于旧址复建。康熙二十四年,知县孙谦重修。
县丞衙 今建。
典史衙 未设。
暮云巡检司 在县南五十里,今废。
巡道司 在县西南,今居民隐占。
学道司 在德润门内。皇清顺治甲午中,堂洪经略楚粤等七省,驻劄长沙,
以军兴繁费,借开官店。后进取滇南,时马鹞子随征,暂寓家口,遂久假之,亦曰官店。至今为伪弁隐占,竟无文场。
察院司 在县西南,今废。
布政分司 在县北,今废。
税课司 河泊所 递运所 俱在县西河街,今裁,皆为民居。
仪卫司 在县西北,改为巡道司。后裁,今为按察司公署。
阴阳学 今居民隐占。
医学 在县西今为民占。
便民仓 在县南上,关旧建廒二十四间,今废。预备仓 在县南三里,知县吕廷爵建,近河知县黄丞中改入县二门内。
义仓 在溁湾暮云道度石壁四处,久废。社仓 吴知府建,在白箬、暮云、白田、卯田、小埠、港之、字港等处。今废,地存。
养济院 在高峰寺前,万历庚寅年,被火。四十年,知县唐源鼎建屋二十四间。崇祯三年,知县黄承中重修。久废。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苏等捐资新造。
桑枣园 漏泽园 今俱废。
义冢 知县李仕亨设于龙王庙左。
外州县
湘潭县治 旧治在锦湾之北,元季兵燬。洪武初,知县莫玉创之。嘉靖三年,知县高应祯增修。万历间,形家谓新楼太崇,旧堂太深,徙堂就阳,还楼为门者,知县何起升也。隆庆元年,寇,以无城,窥公帑堂后,建保安楼,资守望,知县鄢仁卿也。崇祯末燬于兵。皇清顺治,知县阎安邦、刘应泰,渐次修建。康熙甲寅,
吴逆窃据,前制悉废。恢复后,知县姜修仁捐资重建。
县丞衙 在正衙左。
主簿衙 在正衙右。
典史衙 在正衙右。
行署 旧凡五区,一藩司,一臬司,一府馆,一对江。公馆,今俱废。录其新建者于左。
姜蕃市公馆一所 系宝庆路。
城内公馆一所 知县刘见龙建。
黄茅铺公馆一所 系衡山接界。
茶园铺公馆一所 系衡山往来路。
下摄司公馆一所 系衡山接界。
嵩塘铺公馆一所 系长沙往来路,俱知县郑有成鼎建。
下摄司巡检 距县治三十里,今废。
暮云巡检 距县治四十里,今裁。后属善化。税课司 河泊所 二税皆属于县,其官裁而其司址废,为民居久矣。原址在官店之右。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南。
僧会司 道会司 俱在西禅寺。
常平仓 四区在县治内。
预备仓 在演武场右,今废。
水次仓 在城东门内,今废。
备运仓 在县廨西,贮每岁县里额外谷。包县令建,以备运官,有舟楫风波之虞者,今废。养济院 在扳龙街,今废。
桑枣园 在县西二里,今废。
漏泽园 在县治北、瞻岳门外九里,今废。湘阴县治 古治在白乌潭,后周许可崇迁今治,即罗县东白茅村也。宋绍兴初,胡昭摄县事,避杨么乱,迁于赤竹城。知县李植旋复之。乾道七年,宋朋创建。明洪武二年,知县黄思让拓广之。中为堂,内为衙,两翼为吏舍,前为戒石、仪门,东为丞尉衙,西为主簿衙,前为楼,为申明、旌善亭。天顺间,灾,知县汪让前后左右备创之,夏瑄有记。嘉靖中,知县蔡金撤楼为门。三十一年,知县张灯复重新之。天启崇祯,渐次颓圮。皇清鼎建以来,治因旧址,知县冉应奇、唐懋淳先后增修。
县丞衙 在堂左。
典史衙 在堂右。
营田巡检司 在县北六十里。
河泊所 在县治内。
税课司 在县南。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南。
僧会司 在兴化寺。
道会司 在东明观。
际留仓 在县西北。
预备仓 惠民仓 俱在县东。
水次仓 在县西北。
常平义仓 知县祖守节建,今改为公馆。新仓 二十间在际留仓内。嘉靖四十四年,分巡道苟新增。
养济院 在县北湖上桥。
桑枣园 在望江岭下。
义冢三 一在文昌桥西,一在和尚桥,一在周家嘴。
宁乡县治 旧治在香林山之南,通安街之北。宋建隆间,知县蒋文炳创建。元毁于兵。明洪武初,知县薛德昭鼎建。宣德中,知县朱节新之。成化元年,知县孟祥复建。十四年,知县晏镰以谯楼东向不正,以桑枣园易民黄镇住址为门。弘治十一年,知县张翔塞之。嘉靖二年,知县胡明善,乃拓大其地而重构焉。崇祯癸未,为兵所燬。皇清顺治初,知县蒋应泰捐资鼎建。康熙四年,知县权持世增修。
主簿衙 裁,今废。
典史衙 康熙九年修,今如旧。
税课司 阴阳学 医学 今俱废。
僧会司 在香山寺,今废。
道会司 在白鹤观,今废。
便民仓 在县东。
和平仓 在县西。
预备仓 在县治南白鹤观前,嘉靖三年,知县胡明善改立仪门之右,谯楼内之左。
东仓 距县治东南八十里,在八十一都前,临双江口,近湘潭界。
南仓 距县治南一百里,在十三都。
西仓 距县治西七十里,在十七都,安化路旁。北仓 在县治北十里,三十三都,新康路旁。秋粮仓 在双江口,与东仓相隔,俱知县杨武立。后移道林。
新建粮仓 知县蒋借民杨惠公、曹家桥屋基建,草仓五间。因本民取还,复措价十五两给之,立契,在官,岁加修葺。
常平仓 贱则收籴,贵则平卖。
仓场 在东门外侧石桥,临江,其地宽敞,为仓东西二十一间,垣周,专贮南漕二粮。今废,改建于曹家桥,与常平仓同。
浏阳县治 旧治在十三都,居仁镇。洪武初,改迁县治。今在城西隅,知县史希贤,营立,而未备也。洪武三年,知县赵贯复营之,制始备。正堂凡三楹,左库,右土地祠,西县丞衙,东北为主簿衙。库左为典史衙。弘治初,添设管粮主簿一员,建衙于知县衙之后。堂西北为囹圄露台,中为戒石亭,两旁列六房,次仪门,次谯楼。宋杨时令是邑后,知县张才邵因民思之,于仪门外之左立飞鸿阁,塑像,以慰民。后废为际留仓,为预备仓。县堂后为川堂,为后堂,为知县衙。嘉靖己酉,知县路云衢迁于管粮衙左。未几,知县郑汝清复其旧处。先是知县苏志皋,徙土地祠于仪门外左,以其地重立飞鴳亭,原龟山作令峕立亭,为憩息之所。取飞鴳以自喻,因其旧名也。于囹圄外,立空虚楼。于谯楼外立榜亭。嘉靖甲寅,知县郑汝清创立报亭三间,于露台之上。以蔽群下风雨。万历己丑,知县杨一桂照《旧志》,倾者植之,圮者修之,复改观焉。万历癸丑,知县万建元进飞鴳亭于川堂之西侧,而以原地作宾馆,添茶
堂于大堂之西侧,以会僚属。崇祯五年,知县冯祖望内衙增修一雪洞,以避暑。崇祯十六年,知县陈允揆以疾卒于署,自是之后,县署常多疾,厄从行人多不利,官不乐,就舍改革之际,兵民倾垣坏壁,肆行无忌。顺治丁亥,浏阳初隶版图,知县徐宣谕遂借居民房,徐罢去。知县郝尚仁仍自民居莅政,而县治竟片瓦无存,寸木皆燬矣。后叠奉上台,文移修建官署。知县郝委邑人陈宗禹督修,今治较前规模弘阔焉。皇清康熙十三年,吴逆陷城,署治悉燬。恢复后,知县曹鼎新捐赀增修。
县丞衙 在堂东。
主簿衙 久裁。
典史衙 在堂西。
按察分司 在南台岭司门右,原有宾司二栋,参谒所止。明末,悉经兵燬,止留正厅一栋三间。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县宋时亨命屯丁,修为仓储,地湿米坏。今依其废厅,诛茆结草,添庐舍三间,典史借居。
布政分司 在县治横街。嘉靖十九年,巡抚改立社学。崇祯八年,知县冯祖望换民间儒学前地,以广学宫。
燕宁馆 在北街内,因布、按二司燬,往来悉借民居,殊为不便。今县令韩捐买民居,鸠工庀材,撤故更新,民皆戴德。
本府公馆二所 一在城隍庙左,今废,厥址。嘉靖七年,官卖。一在城隍庙右,馆废,址存。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宋时亨起立常平仓。
渠城界巡检司 在南乡旧二十九都,距县七十里。万历初年,议设官,至今仍存。
税课司 原在县治南台岭左,洪武丙辰,改迁平政桥,今县治河边。十四年,奉例裁革,厥址犹存。嘉靖三十八年,知县梁可柱奉公卖银,解布政司。
僧会司 在县治北,洪武十五年,县丞冯完立,司废,厥址,并没。
道会司 在县治东,洪武十五年,道士王坦然立。天顺癸未,道士彭思伟重修。今废,厥址,并没。阴阳学 在县治北,洪武十七年,县丞冯完立,今废。
医学 在县治东,洪武十七年立,今废,厥址,并没。
际留仓 洪武十九年,县丞王姒方立。原在县治西南,后改迁仪门外左,即飞鸿旧址也。今废。预备仓 洪武二十七年,知县蔡常德立,在典史衙左。后改迁仪门外右,今废。
白米仓 在县治北正街,今废。
常平仓 在城隍庙右,顺治十五年,知县宋时亨建。
枫林仓 在南乡二十八都,吴田市,距县三十里,洪武二十七年,知县蔡常德立。嘉靖十二年,重修。万历甲寅,又修,今废。
东丰仓 在旧东乡十五都,塘田市,距县五十里,仓废,址存。
南盈仓 在县南市。
西满仓 在旧西乡四十二都,镇头市,距县七十里。
北瞻仓 在旧北乡五十八都,黄泥江,距县六十里。
养济院 在县北门外,洪武十七年,县丞冯完立。明时,屡经修理。未几燬。皇清顺治十三年,知县徐维岑捐资复立,正屋一栋、
耳房二所、前门一座。近又火,其居就养者,一二人,结茆庐以栖息。
桑枣园
义冢 一在北门岭,一在教场后。
醴陵县治 旧治在渌江北,洪武二年,知县黄彦正建。成化中,知县汪道修。万历五年,知县黄学增特刱正堂、川堂,左附新厅,后为内室。清军捕衙居东,管粮居西,两翼为六房,东西两库,东南赞政厅,西南仪仗所,中为甬道,竖戒石亭。万历十九年,知县晏朝寅重修堂舍,易戒石亭以坊,仍修仪门之外。两翼建里长收银房,东为土地祠,西为狱,正南为谯楼。万历四十五年,知县林建月明楼于堂后。崇祯元年,知县梁建行生亭于堂东。六年,流贼窃据。十年十一月,复至,县署悉燬于贼。皇清顺治初,知县蒋德秀等渐次修葺。十一年,知县于建望江楼于川堂东。康熙四年,知县张建清啸楼于堂后。十三年,吴逆盘踞,复为兵燬。恢复后,知县王光世等增修之。
县丞衙 主簿衙 俱裁。
典史衙 在治右,今裁。
藩司 在治西,久燬。康熙二十二年,重建。臬司 在治东。
新司 在大街,今俱废。
渌口巡检司 距治西一百里,崇祯元年,改为巡检司。今废。
税课司 在治右十字街西。隆庆元年,署掾昌应时,将一间作壳册纸户,一间送儒学。后知县晏清出还官,变价助工。
阴阳学 医学 俱裁。
僧会司 在西城内布政司右。万历二十三年,知县晏改建西城社学。
道会司 在西城外,金华馆门左旁。
预备仓二 一在治西,一在渌口。万历间,知县晏朝寅申刱新仓六楹。皇清康熙二十二年,县令陈建备赈仓三间于大堂西。
常平仓五 一在治西,一在渌口,一在明兰,一在泗汾,一在黄梁。万历六年,知县黄学增捐俸买谷,每都给一十五石,每年加二出息。
义仓一百零九所 在县治十一所,各乡九十八所。万历二十八年,知县晏朝寅捐俸买谷,分给各里。后因兵燹,社仓俱废。
便民仓二 一在县西,一在渌口。
社仓 二十七处。
养济院 在县南。
桑枣园 在县南,今废。
漏泽园 知县游改南城外。
益阳县治 旧在城南临澬水,三国鲁肃建于儒学后,遗址存焉。唐移今治。明洪武二年,知县杨哲创基。十二年,知县王贯更建正、堂内室、丞簿尉、衙吏舍、门亭。正统中,知县王淮重修。弘治甲寅,知县赵时中继修。嘉靖壬子,知县刘激。万历丁丑,知县郑思孟再重修焉。崇祯癸未,悉燬于兵。皇清顺治四年,知县张行忠、徐我达,就居民舍。十五年,知县唐朝宣即旧址而鼎建之。康熙十八年春,吴逆溃乱,县内堂后楼,尽归烈焰。知县王福舜即后楼故址,更置竹屋三间,作内堂。十九年,知县江闿捐资鼎建,规模始备。
县丞衙 康熙二十年增修。
典史衙 至今未修。
税课司 在治内。
河泊所 以上久裁。
阴阳学 在治南。
医学 在治西。
僧会司 在广法寺。
道会司 在招仙观。
平秩仓 在县内。
预备仓 一在兴贤街,一在太平街。
杂储仓 在县南。
养济院 在县北。
桑枣园 在县江南。
湘乡县治 旧治在旧太平街,元燬于兵。明洪武初,知县吴显即遗址鼎建。正德十年,知县赵汉增修之。万历戊子丁巳,两罹水灾,形家谓县治有水洗左胁之嗟。知县杨栋朝将大堂改作后堂嗣,后屡圮,屡修。至崇祯癸未,燬于兵火。皇清顺治初,知县就民舍以居。十五年,知县叶良礼仍之即旧址,建门堂、衙署。今知县刘履泰增修,复旧观矣。
捕衙 原在正衙左,今移居右。
戎衙 在正衙左。
粮衙 在正衙右,今俱裁革。
布政司 旧在县衙东,燬于兵。今改为防守营房。
按察司 在县衙西南横街。
察院司 在涟溪书院故址,今俱燬。叶县令乃于镇湘楼左,买萧氏民房,改建察院司,以待上官驻次。刘履泰重修。
府馆 在县西,今废。
武障司 在县南五十里,县令王国柱重建。虞塘司 永丰司 俱燬于兵。堡官戴应祥买民房重建。
税课司 旧在县衙西钱家巷,今裁废。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衙屏墙外,今皆废。僧会司 旧在慈云寺。
道会司 旧在显真观,今俱废。
便民仓 在县南收南漕二粮,旧仓在治西鸬鹚桥侧,有官厅三间,各里自为一仓,列左右。为
兵火所燬。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叶良礼捐买民舍,重建于三官殿右。始惟六间,后续增置,今共十间。
预备仓 在县南。
社仓 一在县东北社学旁,各乡凡十六处,一在城北门,一在石头寺,一在城南门,一在望南庵,一在潭市,一在新阳寺,一在宜城观,一在长乐寺,一在洞中观,一在吉祥寺,一在天王寺,一在元靖观,一在太平寺,一在永丰堡,一在武障司,一在云溪寺。
存留仓 在仪门内。
惠民药局 旧在县衙右畔,今废。
养济院 旧在按察司侧,今废。
桑枣园 在迎恩桥下,明初立,今废。
漏泽园 今废。
攸县治 旧治在城南门内,元燬于兵。洪武二年,主簿王公范开刱。正统二年,知县孙哲重修,未竣。知县吴贵、典史林崇福完之。成化初,知县方佑重修。正德中,知县赵奉钺继修。万历五年,知县徐希明鼎新。崇祯癸未,再罹流贼之变,县署半为兵燬。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朱英帜渐次增修。康熙十八年,知县张潜重修之。
县丞衙 在堂右,万历五年,主簿沈增修。今官裁革,衙亦废。
典史衙 在堂左。
阴阳学 在医学左。
医学 在社学侧,今俱废。
僧会司 在證果寺。
道会司 在洞灵观。
按察分司 在县东,今废。
布政分司 在北门外,今废。
巡检司 洪武三十一年,巡检熊开设于渌田,后改置凤岭。知县杨璧又改置西门城外。明崇祯时,奉裁,司亦废。
预备仓 在北门外,嘉靖年间,知县范志文立。今移置县治内西。
便民仓 在县西。
社仓 旧五十二处,今俱废。
养济院 在北门外,明嘉靖,知县范志文立。桑枣园 在县治东门外,今废。
义冢 在养济院左。皇清顺治丁酉,知县朱英帜重建。
安化县治 旧治在北桥之东伊溪。宋熙宁壬子,摄县事宁乡令毛渐刱,形家谓:六十年后,当有兵火。建炎庚戌,果燬于钟祥之乱。迁清塘乡北岸,伊溪西。元至正辛卯,复燬于兵。明洪武元年,主簿罗谦亨开设县治,创立廨宇。知县海源善继修。景泰元年,土峒苗贼复燬。天顺二年,知县管达重修。嘉靖、万历,屡经恢廓,规制弘广。皇清知县汪濂重修。康熙十三年,为兵所燬。恢复后,
知县吴兆庆捐资修之。
典史衙 丁应锡建。
按察分司 在县治东。
阴阳学 在县治东正街左。
医学 在县治东正街右,今俱废。
僧会司 在报恩寺。
道会司 在宝台观。
预备仓 在县闻弦街,知县王丕振新修。水南仓 在十二都。
广储仓 广盈仓 广丰仓 俱在归化乡。养济院 在县北,明嘉靖间,知县邹山龄复之,今大半侵于民,现存。
桑枣园 在东门外,常丰伊溪,清塘,中山,常安,丰乐等三十三所,今俱废。
漏泽园 在演武场前。
义冢 在五里牌,知县蔡士芹置。
茶陵州治 按史,炎帝狩于长沙之茶乡比井,牧未衍,犹以乡名。汉元朔,节侯欣于东五十里,为茶王城。宋祥符,邓宜于北十里为金州城。宋绍定,刘子迈迁建聚星门内,即今治。元末,兵火。明洪武元年,知州吴即旧址,画宫陈蔀以治。三年,知州成麟建。正统八年,知州徐亨增补。弘治十年,知州董豫乃撤其故制,而拓大焉。治东旧为按察行署,复别迁之,取其地以益役,始集郡之能,而命之曰:鸠材斲石,陶甓与埴,维某任之。度基址,揣厚薄,平板干,具畚锸,维某任之。均稍食,省劳逸,㪺财用,维某任之。任惟恪毋怠成,毋济货。民乃趋事,不纪而具。中为堂,堂凡五楹,南北二筵,东西九筵,崇二筵。右为库,库穴地为窖其中,而巨石覆其上,发则绞之。后为退堂,吏目
厅在堂左,东西六曹序列,南为仪门,门六枨,门中各一道,左右若矩,中甬道,道树戒石,覆以亭,门之外数武,复横绝一门,门二枨,门之内左右为狱,狱凡若干。楹门之南为谯楼,崇视堂,修广杀三之一,楼内之左右为榜房,凡若干楹。退堂之后为知州厅舍,又后为佐贰首领厅舍,凡四区。又后为吏舍若干楹。今吏舍已废。万历丁亥,知州陈情重修申明亭于谯楼西,修旌善亭于谯楼东,各三楹。
布政分司 旧在州治南右二十步,弘治中,知州董豫迁广济仓右,其地即成化时学基也。中为堂,后为退堂,又后为寝室,旁夹以胥吏厨湢之舍。堂之前为门,门六枨。又前复为门,外周以垣墙,复以棘垣。左为官吏候馆,馆旧为文昌祠,后改创焉。今废。
按察分司 旧在州治左十步,弘治中,知州董豫迁之,与布政分司并列,规制亦如之。后废。遂以光岳书院改为按察分司,在关王庙之右。其与布政分司并列,署旧基犹存。
行府 旧在州北城隍庙右。成化中,迁广济仓左,前为堂,后为寝室,胥吏厨湢之所咸具。今废。视渡巡检司 弘治中,知州董豫立,今废。税课司 在城南大街,今官裁革,局址犹存。阴阳学 在州治南,今废。
医学 在州治南,明正德中,典科罗炳修,今废。僧纲司 在崇明寺。
道正司 在青霞观。
广济仓 在州治西,初名广聚明,正统间,改今名。其地,元万户府廨舍也,今废。
水次仓 在州西。
社仓四 一在板桥铺,一在东山市,一在马皇城,一在陶水;知州陈情建。
便民仓 旧有二,一在城北郊五里,一在城西门外水次。明正德九年,知州张萱并于城西,以便民看守,民宜之。今废。
预备仓 明初,四乡俱有之,久而废。地亦没于民家。所存者,惟在城一区耳。旧在广济仓,成化后,屡迁西,水次仓右。正德中,知州张萱复迁入广济仓。
惠民药局 在州治前。
养济院 在按察分司后,知州黄豫建。
桑枣园 在城西濠上,知州林廷玉因建洣江书院,取罗炳地以入,遂以园易之。
漏泽园 在县北。
义冢 在西郊外五里。
茶陵卫 旧在州治右,创于吴元年指挥范谷保。洪武中,指挥赵才重建。弘治十七年,指挥王廷爵撤故制而修之。至崇祯末,燬于兵。皇清顺治庚子,守备周维藩买废宅,改建于城之南。
康熙二十年,守备宋逢春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