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卷目录
荆州府部汇考四
荆州府关梁考
荆州府封建考
荆州府公署考
荆州府关梁考
荆州府封建考
荆州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卷
荆州府部汇考四
荆州府关梁考
《府县志》合载本府〈江陵县附郭〉通会桥 在府城西,众水之会。下有铁窗大渠,明弘治乙丑,重修。
武安桥 在府治公安门外,弘治初重修。普济桥 在府治南纪门外。
张华桥 在郡东南五十里,东十里至蒋家桥。华筵桥 在郡东五十里,至化港庄。
安兴桥 在郡东十三里。
新堰桥 在谭字庄。
倪军桥 在八井庄。
梅槐桥 在郡西。
秘师桥 在郡西。
贺市桥 在独阳庄。
新垱桥 在丑潭庄。白水桥 在郡东十五里诸倪庄。
白云桥 在公安门外五里许,便河上。
板桥 一在沙市,一在郡北。明成化中建,长半里许。
塔儿桥 在沙市便河旁,有石塔,故名。
东市桥 在草市漕河,弘治中,王府赵仪宾建。沙桥 在草市东关,又东三十里,为陟屺桥。白鳝桥 在南纪门外半里,俗呼大石桥,元时李梅亭建。
王猛桥 在府治东北,俗名海子桥。后秦王猛孙镇恶居荆州,将留,故名。
分水桥 有三:一在公安门外,一在新东门外壕堤上。明弘治中,江水泛涨,冲塌城楼。荆州左卫指挥张朝造此,以杀水势。
龙陂桥 在郡北十五里,仪宾葛楠建。
双桥 在上海子。
岳山桥 在草市。
宁宾桥 在府治沙市楼旁。
通济桥 有三:一在沙市江滨,俗名便河桥,一在南纪门外,一在三义庙之左侧。万历十一年,盛万年建。
屠家桥 在日字庄。
郭公桥 在丑潭庄。
石桥 在第二都。
变河桥 一在西城,一在沙市。
虎渡 在龙洲南。
公安县
镇安桥 在县东一里。明永乐中建。万历时更修。
石浦桥 即旧杉木桥。
三穴桥 明正统,俞令雍建。
黄钟桥 蒙城桥 南星桥
界溪桥 俱正统中,邑令张元凯建。
孝溪桥 因谢晦过此,故名。
新堤堰桥 俞公建。
车公桥 在西辛,相传车应曾居此,故名。明万历中,邑人杨福修。
秀峰桥 宣德中智昶建。
浮盆桥 在县茅穗村,俞公建。相传桥未成时,有僧以盆浮水上渡人,因有此名。今误作浮洋桥。
白马桥 在县鲁陂。嘉靖十四年,邹公致政时建,易名恩波。
马驿桥 积善桥 横溪桥
石马桥 王襄简先墓河中,有翁仲石马,故名。银杏桥 在今二圣寺后。
流桥 久废。
东壁桥 明钱令应选建,在浦故道,甃石为之,当旧县学宫之东,故曰东壁。
板桥 东北二里有皂壳树,每科分遇乡试,以结实之多寡,验贤书之数目。县令每年祭祀。世传人迹板桥霜,即此。
马肠港桥 司理王公督建。
蒿港桥 俞公建。明成化中,县令陈镛更新之,后圮。
和尚桥 桥甚峻阔。洪熙初,僧智昶建。今人呼曰紫薇桥。
禹家垱桥 明万历中,邑人禹文邦等建。湖尾桥 嘉靖中,邑人何佑建,后圮。
赵公桥 在谷升俞公建。
高家垱桥 在灌洋。明洪武初,邑人张友直建。鲍家垱桥 明嘉靖中,邑人邹廷济建,今圮。大阳桥 在东西里,近大阳寺。
判官桥 在长安村。
任公桥 在特丘村。
傅家桥 在走陂村。
吴氏桥 在平乐村。
砖桥 在廖解村。
谢堰桥 沈丘余何恺建。
黄溪桥 在刀环里俞公建。
孙黄渡 南北孔道。
芭芒渡 在西辛。
太岁渡 在乐平。
简家渡 在西辛。
严滩渡 在乐平。
辛家渡 苏家渡 大江渡
霸城河渡 在走陂村。
江管渡 在解廖村。
惠果渡 在鲁陂。
王家堰渡 在茅穗里。
流桥渡 在大光村。
新渡 在谷升。
大阳渡 在东西里。
尹家渡 在谷升。
油江渡 通旧城。
三穴桥渡 焦石溪渡
蒿港渡 在瓜渚。
柘林渡 双田渡 龙王垱渡 以上三渡,俱在长安。
郑公渡 在谷升。
蓐浦河渡 在牛头里。毛万兴避红巾之乱,掘洞于蓐浦河边,妻车氏、茅氏得以全身。后子孙繁盛,科第绵延。
石首县
黄金桥 在县南三里,以黄金堤,得名。
黄陵桥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相传黄石公曾住此。今桥有地名黄石圻。
龙塘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以龙出得名。远通桥 在县东门外。
照影桥 在县西八仙山下,相传有仙人于此照影。又云,汉昭烈夫人照影于此。
何家桥 在县东七里,以何家名。
杉木桥 在县东二十里。
断冈口桥 在县东二十里。宋杨幺作乱,断冈口以通舟,后置为桥。
新口桥 在县东十五里。
县河桥 在县西三里。
问食桥 在县西二十里,相传曹操于此问食。文家桥 在县西三十里,以文家名。
三尺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
陈公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
梁家桥 在县西三十里,以梁家名。
李正桥 在县西二里。
白洋潭桥 在县南三里,与黄金堤相连。顺治十年,水冲决堤,桥俱毁。十四年,邑人成光鼎捐修。十八年,知县吴世寀拨丁粮夫,增修。历年来,鸠工如旧。盖此防江堤,南禦洞庭,田庐城郭攸关故也。
土桥 在县南十五里。
杜家桥 在县南二十里。
港子口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
崔公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
王家桥 在县南三十里。
成币桥 以成家得名,原木桥,后兵部尚书王之诰往来城市,改修砖桥,广一丈二尺,长四丈,石柱矻立,狮象啸水,巨观也,今圮。
龚家桥 在县西南五里,以龚司务修,故名。成家桥 在县西南十里,即刺史成怀墓北。其子孙往来城市,轮蹄络绎,带水为患,遂建石桥,今圮。
吴王桥 在江北五十里。相传吴王所置,今圮。金牛渡 在县南七里。
沙埠渡 调元渡
监利县
新桥 在县西北二十里。
燕家桥 有二:一在县东十里,一在县西六里。
马鞍桥 在县东十五里。曹操败走于此,叠鞍以渡。
曹家桥 在长林河。
告口桥 在县北三十里。
广济桥 在南门外,县令李建。
通济桥 在县西门外,县令范建。
满心桥 长林桥 乾港桥
石桥 兔儿洲桥
鸡鸣渡 在县西北三十里。世传东汉马援领兵渡此,时值鸡鸣。
庞公渡 在县西北三里,即中夏口,今筑。石家渡 马公渡 俱在县东。
松滋县
湘王桥 在草埠,湘献王所建。
堤尾桥 旧板架。明弘治中,典史张琏甃以石。正德县丞徐雄修。
天星桥 在县南二里。
三里桥 在县南三里。
东门桥 在县东。
通济桥 在县治内。
花溪桥 在县西五里。
洋溪桥 在县东二十里。
竹园寺桥 由江陆行九十里,至竹园寺地,其河从山门出。每盛夏,急流,军行须桥。
三渡水桥 由竹园寺陆行七十里,至三渡水,其河三水夹流,积潦暴涨,浲洞澎湃之势,木植无处可著。然王师勒骑须渡,官民竭手足之力,告成于一旦,故不移时,又归乌有。是桥与水争,去留于顷刻间耳。
荆江渡 王师由荆至松,放大江,则有渡。裴家河渡 由三渡水陆行六十里,至裴家河,两岸相距,不下百馀丈。迅流湍急,势若崩山,无舟既不敢冯河,舟小又易于覆溺。是以每岁费金钱,动计数百,造平底摆江十只,篙楫复不可施。因系篾缆于舟之尾首,两岸人夫,彼送此拽,军马似履平地,而松民如涉冰渊矣。
界溪河渡 由裴家河四十里,至界溪河,河本澧阳汛地,而桥属之松。
虞氏渡 世传虞舜南巡过此。
枝江县
天生桥 在县南三里三郎溪上,两岸逼近,水中卧巨木,如天生然,故以名桥。
东门桥 在县治内。
花溪桥 在县西五里。
通济桥 在县城外。
天星桥 在县南二里。
三里桥 在县南三里。
徐家桥 在县南十里。
洋溪桥 在县东二十里,重修,余能继有记。水白渡 在县北三里。
北河古渡 在县北。
对江津渡 在县南。
董滩口渡 在县东六十里,即今董市。
沧浪溪渡 在县东十五里。
王大仁河渡 在县东七十里。
胡家渡 在县西一里。
江口渡 在县东八十里。
彝陵州
南津关 西津关 白虎关
广福桥 在州大南门外。
普济桥 在州城外十里,跨大溪。
童公桥 在城外南五里,明童世彦建,今鲍公修。
仙寿桥 在大江之西一里。
庞家桥 在州北五里。
临江渡 长渡 浣纱渡
长阳县
古捍关 即楚肃王拒蜀处。
梅子八关 四临江南,四临江北,设备峒蛮。招徕关 在县西北二百馀里。
梭草关 在县西二百里。
长茅岭关 在县西南二百三十里。
渔洋关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
菩提隘 在县西南二百五十里。
永河桥 东关桥 白石桥
白鹤桥 万英桥 西来桥
花桥 一在县南安得乡,一在县西安宁乡,俱建自元,镌有花草,故名。
青龙桥 通庠建。
仙人桥 有二,俱邑人李英建。
雾河渡 在县西二里,通椒山玛瑙长官司诸
路。
县河渡 在县南,通渔洋、澧州、石门。
白石溪渡 在县东十里。
津洋口渡 在县西十五里。
长流渡 白石渡
宜都县
清江口关 在县西北,清江之右。明洪武初年设,久废。
普通关 在县东北五十里,当阳县界。
古江关 成化间设,久废。
朝天桥 在县东二里。成化庚子,知县刘端建。迎薰桥 在县南二里。
官庄桥 在县南十里。
文峰桥 望气者谓:高处与儒学对峙,可建文笔,故名。
观音桥 在县南七十里,邑人李时选建。太平桥 在西门外,本县乡耆向星捐修。西坪桥 去县西二里。
谢家桥 在县西南二里。
木樨桥 在县西三十里。
新桥 在县西南三十里,邑人曹品捐资倡修。东溪桥 在县北十里,邑人孟宗孔修。
顾家桥 在县北十五里,三溪铺右,寿官骆永龄重修。
三溪桥 万历年间,知县王远重修。
兰溪桥 在县北二十里三溪铺左,典膳李振重修。
利涉桥 万历辛卯,乡民蔡邦奇重修。
三义桥 关庙前,邑人推官孟宗孔修。
澜涨桥 邓家桥 龙泉桥
平津桥
清江渡 在县北。
白洋渡 在县东十里。
白水渡 在县南三十里,接枝江。
远安县
东门桥 在县东,徐桓建。
济民桥 在县东,赵邑侯建,民孙海修。
深水桥 在县东,谈浩所建。
吴家桥 在县东,吴崇德建。
黄家桥 在县南,黄金富募建。
迎恩桥 在县南,千户李正、典史罗政建,刘旺修。
王公桥 在县南,王邑侯建。
贾家桥 在县南。
孙公桥 在县南,孙邑侯建。
晏公桥 在县南,李显建。
青溪桥 在县南,徐景昂、傅公权、周昱同建。西门桥 在县西,尹孜建,邹承鲁修。
北门桥 在县北。
偏桥 悬岩半山,横一石径,状如桥,故名。普济桥 在县北,许传韶建。
延寿桥 在县北,徐景昂建。
新桥 在县北,何缘建。
金公桥 在县北,傅公权建。
高桥 在县北,徐祯建。
白土桥 在县北,刘旺建。
火烧桥 在县北。
谈家桥 在县北,谈照建,孙禄中重修。
李家渡 在县南。
永济渡 在县西。
谈家渡 在县北。
什冢渡 洋坪渡 俱邑侯安捐俸修造。
归州
金鸡寨 在州北三十里。
石柱寨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
中岭寨 在州南一百里。
和尚寨 在州南二十里。
五峰寨 在州南三十五里。
凤凰桥 在州南十里。相传曾有凤凰鸣于此,故名。
通济桥 在城外。
万寿桥 在城东三里。
高桥 在州北一百里,明周昌期建。
苏溪桥 寺溪桥
兴山县
东门桥 邑侯邝公建。
三里桥 去城三里。
梁村桥 地原无桥,因西山运夫阴雨有阻。康熙二三年间,创建木桥,寻被水冲。重造,下镇巨石,上纤长繵,往来利涉。
深渡桥 在境内。
竹溪桥 邑侯邹公建。
巴东县
普庵桥 在邑左,监生谭禄建,甃以石。
观音桥 一在邑左,黄杰林建。一在江北,李上洪建,俱以石。知县许周重修。
源洞桥 在邑东三里,邑人向友仙建,向时重修,易以石。
惠民桥 在邑山驿之右,知县许周,委耆民陈文彩重建。万历三十三年,张尚儒委陈钦重修,架木为之。
寿宁桥 在寺前,僧圆勤建以石。
见龙桥 在江北东二里许,邑人李文智建。先名曰新桥,又名曰龙升,曰永济。岁久圮颓。万历三十二年,张尚儒委居民重修,架木为之,覆屋三间,易今名。
飞凤桥 在江北,与县对岸。知县王鲁修之,改曰永安桥。于万历年间,知县李继栋委邑民刘承恩重修。
思阳桥 去邑治八十里,耆民谭彦杰等募建。
大江渡 东瀼渡
西瀼渡 牛口渡
施州卫
五峰关 城东连珠山下。
石乳关 城西石乳山下。
胜水关 在城东。
振武关 在城北。
盘龙桥 在城北百馀里,有山崖,极高,昔人凿石为路。
天生桥 在城南十五里,下有溪,通清江。踊鲸桥 跨腰带溪上。
跨虹桥 跨巴公溪上。
凌虚桥 在卫东六十里龙桥上。
登龙桥 在城中圆通寺前。
振武桥 在北门外。
览胜桥 在通潮溪口。
便冬桥 跨麒麟溪,上以木为之。凡七间共十五丈,溪水冬落,不便于舟。春夏水泛,不便于桥。清江渡 在卫治。
长滩渡 在卫北门外七里。
枝里渡 在卫北六十里。
石信渡 在卫东一百里。
南陵渡 在卫东津渡上。
清平渡 在卫东九十里。
东津渡 在卫东一百里。
龙溪渡 在卫东北一百里。
麻姑渡 在卫东北一百二十里。
荆州府封建考
《通志》《府志》合载夏孟除 启封孟除于丹阳。
注:丹阳,即归州地。
廪 昔巴蛮有巴、樊、谭、相、郑五姓,俱出武貉钟离山石穴中。巴氏子,生赤穴。五姓子,生黑穴,俱事鬼神,未有君长。因共掷剑石穴,及各乘土舟,约,剑能中穴与舟浮者,奉为君。惟务相中之,舟独浮,因共事之,是为廪君。务相因乘土舟,从彝水下,及彝城,因立城其傍,居之。今施州卫境,皆其故地。
周
句亶 渠长子康,立为句亶王。居江陵时,周厉王暴虐,熊渠畏其伐,亦去王号。子熊挚立,弟熊延弑而代立。熊延生熊勇立,弟熊严立,子熊霜立,弟熊绚立,子熊萼立,子若敖立,子霄敖立,子鼢冒立,熊通鼢冒之弟,杀冒子而代立。通之子熊赀立,为文王。周庄王九年,始都郢,伐申,灭邓,伐秦。是时楚强,其江汉间小国,皆畏之。子熊艰立,是为杜敖赀之。次子熊頵杀杜敖而立,是为成王。于是楚地千里。周襄王四年,灭吴,伐徐,伐随,献捷。于周室十三年,执宋公,败宋于泓。郑伯来朝,其势浸强,改荆曰楚。后世子商臣,杀成王而自立,是为穆王。商臣之子熊旅立,为庄王,任伍举、苏从,以修霸业,国人大悦。周定王元年,楚伐陆浑,至于雒王,使王孙满劳之熊旅,遂问鼎。满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子审立,是为共王。子招立,是为康王。招子员立,是为郏敖。以季父公子围为令尹,围遂杀员自立,是为灵王。是时,吴入楚,矫公子弃疾与盟,杀公子禄,立公子比为王。围入釐泽中,三日饥,遂死于申亥之家。子比自杀,弃疾即位,更名居,是为平王。平王卒,令尹子常欲立子西,不可,乃立太子珍,是为昭王。其后救陈珍,病,让其诸弟为王,诸弟不应。王卒于军中,乃立其子章,是为惠王。时子西召太子建子胜,封白公。胜以子西不救难,袭杀之,因劫惠王,欲弑之。亡走,寻复位。卒,子简王立。卒,子声王当立,盗杀声王,子熊疑立,是为悼王。卒,子肃王藏立。无子,立其弟良夫,是为宣王。子威王熊商立,伐齐,败之于徐州。熊槐,商之子,是为怀王。怀王卒,子熊横立,为顷襄王。卒,子熊元立,为考烈王。纳州于秦,以平。是时,楚益弱,从于距阳,寻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东徙都寿春,命曰郢。春申君黄歇,以李园妹进,生幽王,弟犹代立,是为哀王。庶兄负刍之徒,弑哀王,而立负刍为王。秦伐楚,破十馀城。寻复败楚军于蕲,遂破楚国,获负刍,灭为郡。至项羽立怀王孙心为帝,复弑之,而楚亡。楚自熊绎受封,传世者四十有三,僭王者二十有五。夔 芈姓,子爵,楚熊挚之裔也。鲁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对曰:我先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楚成得臣斗宜申,帅师灭夔,以夔子归。杜预云:夔在建平秭归县,今归州兴山县。罗 熊姓,鲁桓公十二年,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若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莫敖使徇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乱,次以济,且不设备。及罗,罗与戎两军之,大败之。罗先在宜城,后徙枝江邑西南,有罗老洞,即罗子再迁之地也。
汉
临江王共敖 楚义帝臣,都江陵,共敖将兵击南郡,有功,项羽立为临江王。敖子尉嗣立。汉高帝既定天下,尉不降,遣刘贾击之,获尉,国除。荆王贾 高祖从兄,封为荆王、九江王、黥布反,王走,死。临江王荣 景帝长子,初立为太子,其母栗姬以长公主谗,废太子为临江王,出镇荆州。四年,坐侵庙壖垣为宫,上徵荣行,祖于江陵北门,既以上车轴折车废。江陵父老流涕,窃言曰:吾王不反矣。荣死,无后,国除,地入于汉,为南郡彝陵侯义。
新市侯吉 元凤五年封。
东汉
西平王李通 王莽时,以武威将军从事,不乐,免归。及新市,兵起,通陈谶文,劝光武起兵,更始立以通为柱国大将军,封西平王,持节镇荆州。光武即位,徵为卫尉。晋
楚王玮 武帝十年,遣诸王假节之国,于是楚王玮都督荆州。临沮县伯刘邵 晋时封。
宋
太祖文皇帝 名义隆。永初元年,封宜都王。少帝废,大臣迎立之。彭城王义康 元嘉三年,都督荆湘事。
临川王义庆 元嘉十年,为荆州刺史,加都督荆州,居上流之重,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义庆宗室历任,无浮淫之过,故特有此授。
衡阳王义季 元嘉十六年,都督荆襄等州。南谯王义宣 元嘉二十一年,为荆州刺史。三十年,改封南郡王、荆州刺史。
齐
豫章王嶷 齐高帝次子,宽仁弘雅,有大成之品。帝钟爱,出为镇西将军,都督荆州刺史。至州,侧席思政,坦怀纳善。巴东王响 齐武帝永明年间,以响为荆州刺史。
宜都王鉴 高帝子,十岁,与吉景曜商略前言往行。
梁
安成王秀 太祖第七子,元嘉初为江州刺史。寻迁荆州刺史,加都督,招学士平原刘孝标,撰《类苑》行于世。秀于武帝,布衣兄弟。及为君臣,小
心谨畏,过于疏贱。帝以此益贤之。
湘东王绎 武帝少子,十三年封都督荆州。太清三年,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戊子,侯景平。冬十一月,即位于江陵,改元为承圣。
梁王察 武帝之孙,昭明太子统第三子也。梁普通中,封江陵公,后归诚于魏。魏周文命察主梁祀,资以江陵一州地。
梁王铣 梁宣帝曾孙也。因隋之乱,为众所推。义宁二年,称皇帝,署百官,一用梁故事。武德元年,徙都江陵。
枝江县侯杜崱 太清三年,以讨侯景功,封。江陵县侯杜岸 杜崱兄,同崱功封。
陈
湘东王叔平 宣帝第二子。宜都王叔明 宣帝第六子,大建五年封。陈亡,入隋,后为鸿胪寺少卿。
宜都侯樊毅 南阳湖阳人,以战功,封宜都伯,后进爵为侯。陈亡,入隋。
北魏
任城王澄 太和元年,为都督梁益荆州军事。宜都王晨 道武时,以功封。后坐事,死,国除。宜都公穆崇 代人,道武时,以从平中原功,封宜都公。宜都王穆观 崇之子,袭崇爵加封王。
宜都王穆寿 观之子,大延元年封。
宜都王伏于 寿之子。平国,伏于子。罴,平国子。俱袭封宜都王。
唐
荆王元景 高祖莫嫔子。按唐武德三年,元景始王赵。贞观初,累迁雍州牧。十年,徙封荆。明年,诏为荆州都督。郢王高子侃 唐咸通六年封。
郢王瑛 元宗初年封。
郢王侃 懿宗时封。
后五代
南平王高季昌 初,武贞雷彦恭屡寇荆南,留后贺瑰闭城自守。朱全忠以为怯,天祐三年,使季昌代之。后唐同光元年,季昌避唐庙讳,更名季兴。入朝,唐主待之甚厚。二年,封为南平王。按《通志》:梁初,季昌为荆南节度使。寻附于唐,唐封为南平王。子从诲嗣。从诲卒,子保融,进渤海郡王,仍封于南平。宋太祖建隆中,弟保勖嗣,权知军府,请命于宋,授以荆南节度使,而谥保融曰正懿。已而保融子继冲嗣。乾德初,宋命慕容延钊、李处耘袭江陵,继冲因尽籍其境内三州十县,奉表纳之,授荆南节度使,如故。寻徙武陵节度使。高氏亲属僚佐,拜官有差。开宝中,荆南世绝。渤海王高从诲 季兴之子也。长兴三年,赐爵渤海王。
渤海王高保融 从诲之子也。从诲时为节度,兼峡州刺史。从诲卒,显德元年,进封南平王。
宋
楚荣宪王似 神宗子。初为集庆军节度使。哲宗崩,皇太后议所立,宰相欲立似。后曰:皆神宗子,何必然。乃立端王,是为徽宗。改似镇武昌。崇宁中,徙镇荆南。荆王元俨 封王爵,未之国。
郢国公张士逊 宝庆元年封。
明
湘献王柏 太祖第十一子。洪武四年八月,生王于建康。十一年,受封为湘王,建国荆州。论古兵制,有老将所不及。时常德降贼叛,王受命征之,败其前锋,于虎渡尽歼焉。建文初,有谗之者,阖宫自焚。成祖靖难,闻之,嗟悼不已。谥曰献。置祠官以守冢焉。湘藩教授周宪章同焚死,葬敖由冢。辽简王植 太祖第十三子。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癸亥,受封为辽王,居广宁城。王谙练边务,屡树奇功。成祖登极,以辽地险远,馈运为难,固请荆州,且以广宁旧镇,留三护卫,以益边防。欲于荆州给一卫备用。上嘉,允所请,仍厥旧号。永乐二年,之国。王薨,谥曰简。世子贵煐,未立,薨。第二子长阳王贵烚嗣。
肃王贵 长阳王坐废,以弟兴山王贵嗣,是为肃王。薨,九年,世子豪墭嗣,是为靖王。薨,世子夭以第二子恩鑙嗣,是为惠王。惠王恩鑙 弘治九年,薨,子宠涭嗣,是为恭王。恭王宠涭 天性孝友,弟光泽王既分第出阁,王饮膳、服御,必与共之,终身无异。享国二十五年。嘉靖二年,薨,子庄王致格嗣。
庄王致格 十五年,薨,子宪㸅嗣。宪㸅犯法,废为庶人。安置凤阳高墙。隆庆三年,国除。
长阳王贵烚 简王第二子,永乐二年封。洪熙初,因兄世子贵煐夭,进封辽王。正统四年,坐事,废为庶人。卒,子豪㙷嗣,以辅国将军,奏复为王。薨,子安靖王恩讷嗣。薨,子宠游嗣。
远安王贵燮 简王第三子。洪武三十二年封。洪熙初,坐事,废为庶人。卒,子豪熟乞封辅国将军。
巴东王贵煖 简王第五子。洪武三十二年封。洪熙初,废为庶人。卒,子豪圢乞封辅国将军。宜都王贵 简王第七子,永乐年间封。松滋王贵烆 简王第八子,永乐二年封。薨,子靖简王豪堙嗣。薨,子荣邦王恩钶嗣。薨,子昭宪王宠冽嗣。薨,子致槺嗣。薨。枝江庄惠王贵熠 简王第十六子。宣德七年封。薨,子靖僖王豪壁嗣。薨,子浑穆王恩钱嗣。薨,子悼怀王宠润嗣。薨,子致樨嗣。薨,亡子,国不嗣。光泽荣端王宠瀤 惠王第二子。成化二十三年封。薨,子恭僖王致榞嗣。薨,子宪爃嗣。薨。肃宁悼靖王恩鉹 靖王第三子,成化十三年封。薨,子荣顺王宠汕嗣。薨,子致桧嗣。薨,亡子,国不嗣。
广元康僖王致椹 恭王第三子。正德八年封,薨,子宪赫嗣,薨。荆惠王 神宗子天启七年,之国荆州。癸未,闯寇陷城,国亡。
荆州府公署考
《府县志》合载本府荆州府署 原在南纪门北。明洪武间,以其地为湘府,迁治东南后。嘉靖间,建兴都于承天,调荆州左卫为显陵卫,以卫署改府治。皇清因之,东为抚民厅,右为书吏房。庆济架阁二库在堂东西隅,中为坊,前为仪门,为寅宾馆。西为狱。又前为门,门外为坊。康熙二十二年,禁旅驻城东,以其署为将军府,移署城西。
清军厅 在治东。
理刑厅 在治西,今裁。
经历司 在治左。
照磨所 在治右。
总督府 在城西南,旧惠王城西,卞河桥东。康熙二十一年,移驻省城。二十二年,禁旅驻城东,以府署为将军府。二十四年,奉旨,以总督府为府署。
察院行台 在府东北。
布政分司 在府治东。
按察分司 在府东北。
工部分司 在县治东。
分巡荆南道 在府治东。康熙二十一年,禁旅驻城东,以道署为副都统府,道署置城西。学道分司 在龙山书院东。
江陵县署 在府治东南半里。明洪武中,自沙市迁入。正统、成化,相继增修。皇清因之,中有堂、有轩、有尉幕,后复有堂。中为知县廨,为丞史廨;堂西为库,东为架阁库,左右为六房,为吏舍。中为戒石亭,辟为仪门,门外为迎宾馆,已复为门。前有坊,曰荆南首邑。康熙二十二年,禁旅驻城东,县移署城西。
虎渡口巡检司 在县西南二十里。
沙市巡检司 在县东十五里柘林。
白沙湖河泊所 在沙市。
吴河二洲河泊所 在县西南九十里。
倚南湖河泊所 今废。
崔家套河泊所 在县东九十里。
倚北湖河泊所 在县东北十里。
府馆 在察院左。
阴阳学 在城东。
医学 在城西。
常积仓 在县南。
预备仓 在公安门外。
便民仓 在沙市。
外州县
公安县署 在油河南。明洪武间建,成化间续修。崇祯间灾,迁治于祝家冈。皇清因之,中为正堂,后复有堂,有幕厅,左右为六房,
中为戒石亭。知县廨在堂后,库狱吏舍各备。前为仪门,迎宾馆在门之右。前复为门,门外有坊。县丞署 在治左。
典史署 在治右。
布政分司 在县北。
按察分司 在县东。
府馆 亦在县东。
油河口巡检司 在县北半里,今裁。
洋港湖河泊所 在县东十里。
阴阳学 在太平观东。
医学 在县北。
预备仓 有五:一在县前平安村,一在县南三十里,一在走陂村,一在县北四十里,一在县西六十里。
便民仓 在县东北二里,今废。
石首县署 旧在城北隅,枕大江,掖绣林诸山之胜。万历乙巳,县令张溪因频年水患,徙于父子冈之下。至壬寅,知县徐镆以形家言,迁于城北,重建。中为正堂,左东库、右西库。堂阶前,左右班房、甬道。左右为六房,中为戒石亭,前为仪门,正堂之后,为川堂。堂之东为东房。川堂之后,有厅三间。厅东为知县宅。仪门外,西为监房,东角为羁候所,前为大门。大门内,东为寅宾馆。大门外,左右为旌善、申明二亭。南为甬壁。又南为谯楼。署之东为龙头馆,前有堰塘。署之西为荷花池,池上有亭。兵燹后,仅存旧址。皇清顺治三年,知县王佐莅任,因城郭荆榛,权于江北之沙埠圻,结茅为宅。越明年,入城借居民房。后,康熙元年,县令吴世采始迁治于行署。然形势偏隘,民居杂沓,欲举署而修复之,辄以时绌举赢为虑,绸缪拮据,尚有待焉。
县丞署 在仪门东。
主簿署 在仪门左。
典史署 在大堂东南。
布政分司 在县南。
按察分司 在县东。
府馆 亦在县南。
调弦巡检司 在县东六十里,洪武元年建,今废。
小岳套河泊所 在县北二十里,嘉靖间建,今废。
田坪址湖河泊所 在县西南二十里,今废。上津湖河泊所 在县东南二十里,洪武六年建,今废。
金湾河泊所 在县北四十里。
阴阳学 医学 俱废。
预备仓 旧在小南门外,正统间,知县马解建。便民仓 在县西二里,嘉靖间,知县丘九仞建,今俱废。
乡约所 城市凡六总,每总设约正一、约副一,四乡如之。其在城市者,旧设约所于玉田寺。至康熙七年,知县卫应嘉以寺僻处北隅,乃迁其所于第六总神庙前,以四达之衢民便观听。养济院 旧在城内,近北门,兵燹废弛。康熙己酉秋,知县卫应嘉清理捐修。
漏泽园 明季在小南门外,半头堤大巷口,其地接临江滨,渐次奔泻。康熙九年冬,知县卫应嘉捐买阴地一则,置东门外戒山旁。
监利县署 在城中南。明洪武初,县令刘渊建,甲戌重修。正统甲子,燬于火。明年,重修。正德间修。万历二十四年,重修。明季,兵燹。皇清顺治八年重建,前有楼,中有堂,有幕厅,左右为六房,中为戒石亭。知县廨在中,库居堂右,吏舍、狱监附于仪门之内。
县丞署 在治左。
典史署 在治右。
布政分司 在县西北,即税课局旧址。明正统间建,今废。
按察分司 在县东,明成化甲午重修。
府馆 在学东街前。
毛家口巡检司 今革。
窑圻巡检司 在县西三十里。
白螺矶巡检司 在县南一百四十里,俱洪武己酉年建。
瓦子湾巡检司 在县东八十里。
分盐镇巡检司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俱隆庆己巳年建。
太马长河河泊所 在县南十里,今革。
家绿湖河泊所 在县西六十里,今革。
分盐河河泊所 在县北八十里,今革。
阴阳学 在县东南。
医学 在县北,俱洪武甲子年建。
僧会司 在罗汉寺。
道会司 在上清观。
预备仓 有八,一在县东南二里,馀散村落,今俱废。
便民仓 有二:一在县东二十五里,一在县西
三十里,今俱废。
惠民药局 在县西南。
养济院 在县东北。
漏泽园 在东门外。
松滋县署 明洪武初建于瀼口,嘉靖间继修。皇清因之,中为堂,后复为堂、为幕厅,亭、馆、狱、库俱备,
令廨居中,左右六房,中为戒石亭,前为门,门内为甬墙。
县丞署 在堂东。
典史署 在堂西。
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
府馆 俱在县东,今俱废,仅存故址。
红崖寨巡检司 在县南一百里。
阴阳学 在县西。
医学 在县东。
预备仓 有五:一在县东,一在县北三十里,一在县南六十里,一在县西九十里,一在县东一百里。今俱废。
便民仓 在县东十五里。
枝江县署 在金鸡山麓。明洪武初建,成化正德中继修,中为正厅、为库房、为后厅,左右为六房、为戒石亭、令之廨中处,尉于幕后为宅,仓库、吏舍各备。前为仪门,外为甬墙。自兵燹后,古制荡然,今稍葺治之。
布政分司 在县西。
按察分司 在县东。
府馆 在县治右,今俱废。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南。
广济仓 在县南,今废。
彝陵州署 在西上门内,宋元以来无考。明洪武中建,正统中重建。前为大堂三间、后三间,其中为川堂、大堂,前为露台,又前中道为戒石亭,又前为仪门三门,又前为谯楼三间,达于前街,大堂之东,为架阁库,又东为仪仗库堂,西为赞政厅,又西为绛雪堂,堂前东廊为收支仓,西为六房吏曹。仪门外,东为土神祠、为喂马坊,西为狱、为寅宾馆。堂之后为知州衙。谯楼外,东西为旌善、申明二亭。明末,俱燬于寇。皇清顺治六年,知州朱长荫,创建厅事三间、川堂三间、衙舍三间。九年,增修衙舍五间、绛雪堂三间,吏舍、仓廒,次第有作,而规模翼然矣。
州判署 在治东。
吏目署 在治西。
布政分司 在州东。
按察分司 在州西。
府馆 亦在州东。
南津口巡检司 在州北十五里,今裁。
金竹坪巡检司 在州东九十里,今裁。
阴阳学 在州东。
医学 在水门外。
预备仓 在城东南。
广济仓 在州东。
惠民药局 在医学内。
养济院 在州治中。
长阳县署 在凤栖山东,明洪武初建,正德间重修。明末燬于兵燹,无一存者。皇清康熙间,知县樊维翰始构舍于县旧址,其馀库监吏舍,俱以次待举。
典史署 在县署左。
府馆 在县西。
蹇家园巡检司 在县西三百里。
旧关堡巡检司 今废。
阴阳学 医学 今俱废。
预备仓 在县左。
宜都县署 在城北,刱建于明洪武初。成化、弘治、正德间,修正厅,建后堂。嘉靖、万历间,又重修之。中为正厅,厅后为川堂,川堂后为后堂,东西有厢厅,前左为库右、为幕、又前为露台,为甬道。中竖戒石亭,亭东西为吏廊,前为仪门,又前为谯楼,即县门也。门之东为土神祠,又东为寅宾馆、有厅、有厨、有门。门西为狱门,之外东西为榜房、为坊,坊之前,东西为申明、旌善二亭。明季俱为贼毁。皇清顺治间,莅兹邑者,以寇氛未净,皆寄寓江北白洋民舍。至康熙元年,知县叶代生始渡江,入城,修理,创建正堂一重、后堂一重、前门一重,馀次第渐举。
典史署 在县治右。
布政分司 在县西。
按察分司 在县东。
水师营游击署 在城内。
府馆 在太平桥之右,今圮。
清江口镇巡检司 在县西北,洪武初建,隆庆、庚午,裁革廨宇,拆修本府沙市巡检司。
普通巡检司 在县治东北七十里,廨宇久圮,借居寺中。万历间重建,有厅、有堂、有门,久圮。天启中,移司于四界之地,如旧制,今又废。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东,洪武间建。岁久倾圮。
预备仓 有二:一在儒学前左,明成化间建;一在白洋驿右,明正统间建。今俱废,仅存遗址焉。便民仓 在白洋驿右,成化时建,后改为社学,今废。
义仓 有二:一在白洋渡;一在兴善坊。
养济院 在迎薰门外,官道之右。景泰、弘治间,相继修建。万历间改作社学。
漏泽园 在县西二里。
远安县署 明成化中建。十七年,重修正堂三间、头门一座、书吏房一间、库房一间、皂隶房二间。以上俱为甲午洪水崩圮。后邑侯周建楼一座、衙舍九间、监仓一所;后邑侯卢,复修正堂三间、圆堂一间。丁酉冬,邑侯安建安远楼三间、仪门一座,书吏房三间,库房一间,皂隶房二间,朝阙楼一座,宅门三间。
捕衙署 县尉穆登先建,厅事三间,衙舍三间,书房一间,厨房一间。
布政分司 在县东北。
按察分司 在县西。
府馆 在县西,今俱废。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左。
远安仓 在县北。
预备仓 有三:一在县东,一在旧县前,一在视口。
养济院 在东门外。
归州署 原在瞻夔门之南,明洪武初建,正德间增修。旧建大堂、后堂、书楼、衙舍,前鼓楼、次仪门、左寅宾馆、右司狱司、左右六房、皂隶房,又申明、旌善二亭、有丰积库在堂左。明末兵燹,尽为灰烬。皇清康熙四年,知州曹熙衡,捐造仪门三间、大堂三间、后堂三间、书吏房八间、皂隶班房二间、住房三间。馀俱渐次待修。
粮厅 捕厅 居于治之两旁。
前察院 后察院 俱久废。
府馆 在州南。
南罗口巡检司 在州东十五里。
牛口巡检司 在州西九十里。
兴山巡检司 在州南九十里,今裁。
递运所 在州东五里。
阴阳学 在涌泉门左。
医学 在学前。
僧正司 在朝天寺。
道正司 在元武宫。
预备仓 在州东,州牧王景阳新建。
养济院 在北门外,今仅存旧址。
兴山县署 在罗金山前,明弘治二年创建旧制,前对观澜,后倚本山,屏墙一道,大门三间,左寅宾馆、土神祠,右监禁、仪门三间、皂隶亭各一间、左右六房各五间、捲棚三间、大堂五间、东西库各一间、宅门一座、后堂五间、左右耳房各一间、住衙五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厨房三间、马房三间。兵燹后,鞠为茂草。皇清康熙间,知县胥遇始请建署,粗结门楼一间、茅堂三间、书房二间、内宅五间。其馀方徐图建复。癸丑,吴逆作叛,复为灰烬。辛酉岁,邑侯王重修,草堂三间、住宅五间、书房二间。
典史署 在县堂西。
府馆 在来远门内,久废。
高鸡寨巡检司 在县治东北一百里,移金竹坪官兵于此。
阴阳学 在来远门内,久废。
医学 在县治左。
预备仓 在县东。
常平仓 在县治大门内东首,久废。
养济院 在县西门外,瓦房五间,久废。
巴东县署 在巴东山下,前临大江。洪武初建,正统中重建,其后兴废不一。万历三十年,巡抚赵可怀议迁县治于西瀼,不果。后分巡道周应中等建之,治中节爱厅,厅左存用库厅。后何陋轩升阶为内宅门,为后堂,堂后为知县廨,廨后为连理阁,阁后为镇宅神祠、为幕厅、为吏舍厅,两翼为六掾房,中为戒石亭,前为仪门、角门,外
左为寅宾馆,右为土地祠、为狱房,前为正门,门上为谯楼,题曰:来江楼。前为屏墙、为挹秀门、为旌善、申明二亭。兵燹后,瓦砾无遗。皇清康熙间,来莅兹土者,惟门堂帷幕库房,次第修举,其馀犹未大备。
主簿署 奉裁。
典史署 在堂右。
布政分司 在县东。
按察分司 在县西。
府馆 亦在县西,今俱废。
连天关巡检司 在县西南五十里。
野三关巡检司 在县南隅,今裁。
阴阳学 旧在治东,今废。
医学 旧在巴山驿,后燬。
僧纲司 在寿宁寺。
道会司 在三朝观。
预备仓 在县西山川坛前。
便民仓 在县东。
施州卫署 原在城南,因兵燹后,今移置城东。荆州卫署 在郡西隅,宏峻宽敞,与府治等。四面街如十字。谚云:八抬十字街。堂偏有池,岁霜降,指挥千百户齐集,特设赛祭。名曰:宰牲塘。壬午,兵燹后,栋宇灰烬。皇清初,卫守陈徙署于府治之东北,为堂、为门,虽从简朴,而规模实为整饬。
荆州右卫署 在南纪门外,地势宏敞,四面屯所环列,号曰营地。壬午之变,悉付祖龙。皇清初,迁于府治西,始建官舍门堂两厢,悉从简易。
后虽踵事增修,究难复其初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