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一七五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五卷目录

 黄州府部汇考三
  黄州府山川考三〈水利附〉
  黄州府城池考

职方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五卷

黄州府部汇考三

黄州府山川考三

    府县《志》合载广济县
独山 在县东南三里许。众山环拥,而一峰孤迥若髻。寇乱,居民倚为石垒,近万人防守最严。贼骑驰山下山砦,称能坚持者。独山为最癸未诸砦溃,独砦诱降始解。
灵山 在县东。慧日白云双峦叠起,东有马祖寺。唐时道一游至此,今青苔白石宛有锡钵。间设绳坐疏班之意。石上足迹宛然旁有挂,雪溪上有眺远台,下有卧云桥。又有多罗庵,而鹫岭谛信白云诸庵,环列山半。由山而下,又有浮渡石在焉。
横冈山 在邑东北二十五里。势接东冲,西联层峰。赤寨诸山连冈翠拥绵亘桀,竖若攒图霄上。崖立峭拔壁,岸无阶。左侧有舍身岩石,窦多鱼,雌雄四趾。顶有真武殿,旁郡数千里咸来瞻拜。仄行岩阿探鱼石窦中占熊蛇,东有桃树岭。胡八叟读书处在万山幽郁中,虬松鹿石今榛莽矣。
多云山 在县南二十里。他山无,惟此山晨起多云气。
白石山 在县北二里,多石。望之磊磊若琼,故以堆琼,为县景最胜。
观山 在县西。
五峰山 在治东三十里。自荆竹河南上卓木高千仞缘岭行陡壁,上视其溪,隐见石底如黑云。万叠水喷高丈馀,响杂山上人语不闻。中有水碓碾具。下望前嶂,梯田百丘如石鲸鳞甲。卓木麓去五峰半里而近上五峰石,磴便苦跻攀行二三里过大石,上可坐千人,高八九丈,俗呼鸡婆石,至头陀寺三门外,林莽深密,转穿小谷过万竹岭达禅院,山产梵光石如水晶色,峰峦秀绝。
层峰山 在县北十馀里。峰自横冈绵亘至此,特耸秀出。诸峰上列嶂分脉为县来脉之祖。旁有青著寺,为余玠读书处。寺左有塔圮废,有增从荆榛中得数石,上镌元祐四年造。邑人张北溟重建刹,延僧居之。西数里为赤砦,亦有小刹,旧为里人避兵处。
雨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
大圣山 邑东南有灵湫。《广舆记》云:飞瀑奇绝,有费龙君庙。
四望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上有寺,寺外有大石三,植立如门,故又呼石门焉。
石港山 侧有龙窟兴云致雨,里人望其气即应。
大阖山 一名峇嵝,在邑东二十五里横两山间,有五峰嶙峋翠,屏万含圌蜜嶛巢中峰万含,则胡笃生别业也。
余公山 在县东二十里,俗称蜈蚣者,谬山以余公玠墓得名。
安乐山 在县东十里。
大符山 在县东四十里。旧有庵曰朝阳,即四祖再来僧塔处。流寇猖獗,邑诸生梁重其与弟之遴等集众保大符山。
龙头山 在县东五十五里。山龙象其尽处如龙首昂起,而两石屹立如角。石下有泉俗呼龙眼东,五里为双城驿。驿东有桥为黄梅界。南十里为冷水涧,又十里为塔儿砦,七里为郑公塔。郑公昔尝住兹土舍地建塔,名椿山塔寺,曰:禅居有大士阁,阁下殿祀真武。
凤凰山 在县东四十五里。山南为禅姑山寺,曰永兴,又五里为岳哲宅。岳忠武裔忠武子震镇黄梅五郎关,闻家难,匿大河民间弟霆往从之朝,恨未释,改岳州为纯州,遂不敢称岳。石壁山 在灵山南。其东为石步岭,俗曰失妇。云有新妇至此忽失。所在凡娶妇嫁子当过岭者,必纡他道避之。又南为八斗岭岭,东有史孝子墓,西有刘老人墓。
灵龟山 在白茅冲。左与九龙城相望。山有幽
居寺。相传四祖卓锡此山,夜闻龟声。后掘地得云版上有灵龟。山幽居寺名,因名之。明永乐间蓝敬忠为开山檀越。嘉靖壬寅荆国卜永定妃藏寻感异梦,改地。越十年令复其寺新之储田若干亩。崇祯中欲复夺,为王母藏感怪梦,遂止。皇清顺治十八年重建,改寺曰璎珠。
后峰山 自石门数里。南起为后峰,峰东为大藏寺,寺为蒋祖修静处。山谷纡抱,溪流映带。县令刘淯水作亭其上,名杯度亭,前为观音山祀大士像,为陈求吾读书处。
大罗山 在大藏寺东。四周皆山,一水从石港横出寺,当山隈极为幽静。
连城山 临连城湖旧有砦。元末盗贼蜂起,邑人杨普铭砦此保井里,后归明南为女儿城。相传樊哙女筑下有连城桥,即龙坑大路与塍塘桥。相去十馀里,又数里为伊家渡,山北有玉石寺。
太平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旁有炼丹丘晋远公卓锡于此。后入庐山,去时笑露黄牙,因寺于此名黄牙。西里许有花关桥,云关索经此往襄樊以剑击。桥石居人为建祠祀关公。暨索又半里有松林百十株,拳曲青苍若虬龙状。中有三大石矻然峰立,名石林西南有儒林觜。宋时陆姓昆季三人官学士居此,自署别墅号儒林。明时翰林陈朝富徙此东。自郑公塔西距此有六石,故自郑公塔西至花关桥里以六石名。北四里许又有七石,嶙峋特出,比聚若星为北斗七星云。
登高山 在县南里许。南行数里有桥,曰七里桥,麓有亭,曰山包亭,庵曰仰天庵,西南为铜管山赤土山。
紫雾山 在县南十里。峦立如屏,望之尝见有雾腾空。而紫山下二径,一自麓而南达武穴,一自麓东而南达龙坪。有亭,当其路曰两路口,南里许为石门亭,为师姑塔。
闵家山 在县西里许。
岳山 在县西北七里。岿然秀出,或称药山。下有胡高轩坟。
展旗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山自赤寨迤逦数里,如展旗故名。
麻夤山 上有寺。僧元机创南为四顾坪,坪有庵。又西为蕲界岭。明末典史魏时光禦贼死难于此。
秀云山 在县西二十馀里,俗称北流山,顶曰龙顶。在济西特高其半为碧云庵,东为龙井涧,有泉。旱祷取水,则雨立至。又东为德胜殿,祀太子神。
仙姑山 在县南十里。相传为何陈许三仙姑修炼处。顶石高寻许,如座有三女趺坐痕。数里为石牛,石立似牛。又南为雨山,上有古建寺。后唐刱下为龙泉塘,又二里为黑石头。
苏家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南数里有峰名刘季峰,汉祖征黥布避兵于此。竹叶细析如丝,云汉祖匿山中取而剖之者。
潘山 在苏家山东。
竹隐山 寺在众山中,修竹夹寺左右。
松山 在苏家山东。上多古松,越数里为避难冲。云深径隐林樾古茂幽岩老石,人所不到。昔人于此避难。
金家山 上有寺。双泉詹祖于此修静。
葛蒲山 在县东五里山。下为紫石头,邑中诸水入湖处。雄峙水际为济水一关。
寅山 俗云银山,在蕲州东,而治属广济。宋乾道四年,有以银矿献者。上命守臣询究银山,亦在献内。明洪武初,武昌蕲黄凡宋元银场铁冶悉罢。
长风山 在县南江浦。《水经注》:江水东径蕲春正东,得铜陵口。右径虾蟆山北而东会海口,水南东合臧口江浦,又左径长风山南得长风口。江浦也,则长风在寅山下,近马口一带。
阳城山 在县南六十里。自马口诸山西来屏障叠列雄峙江上。
玉屏山 狮子山 俱在县北。
积布山 在县南江浦。《水经注》云:江水又东径积布山南,俗云积布矶。又云:积布圻庾仲雍所谓高山即此。迤𨓦耸峙江上,石横理而纵之。层积似布与隔江,下山矶对束江水,其流甚狭。下有石可坐钓。
盘塘山 在县南六十里。自阳城北台诸山峘起并立。嵾峣峭拔而或断或联中,岈以深径折烟迷岩连路塞最高处为笠儿脑。有蔡大官升
天遗迹。相传大官名广福,弟广善。唐贞观间敕为神。神初降于朱慕桥,憩阴于张胜侧,飞升于笠脑。有李行思者因梦感视马迹所止。为祠三处,其北马口寺,乃詹祖道场基。倚云崿似鸣凤形。东大脑坡上有鹿池出石罅中,与马鞍山峡对峙,险甚。阴翳时虎狼咆哮,南数里为盘塘镇,小港西为紫荆夫人祠。昔有人舟泊见夫人于月光中。询之,答以诗。翌日至祠前,土墙茅屋紫荆果与诗合。
北台山 在县南七十里。奇峰秀岭回环相佐。有观音岩。十八叠流水坪下过石步岭,俯木麻仙溪二湖。
铁船山 在县南。上有寺,下为鲁肃府肃屯兵处。祠今毁,像存。江浦或曰:澛济洑未知何解。再东过盘塘下为龚家庄。江浦去山麓迢遥,自此始筑坝捍江水矣。
青林山 在县南六十馀里。水经江水又东,左得青林口。注东陵乡西南流水积为湖,湖西有青林山。宋泰始元年明帝遣沈攸之西伐,子勋伐栅青林睹。一童子甚丽问伐者取此何。为答欲讨贼。童子曰下旬当平,何劳伐此。在众中忽不见。湖水西流,谓青林水。又西南历浔阳,分为二水。一水东通大雷,一水西南流注于江,经谓刊水右对马头岸,今属瑞昌。
天明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
东冲山 在县东三十里。层峦叠翠,春冬积雪不消,有幽岩。洞窟多为逸士所栖。上有鲍照读书台,题咏甚多。
黄鹄山 在县治后。
午山 即武山,在午湖中。危石峭壁周遭少,可登处惟南。一径称平,春夏湖水㳽漫。山形如鲤浮水上,阔十馀里,中有螺蛳山,亦称螺墩。团山 在湖南岸,皆乱石。石扣之有声,丛岩若虎豹虬龙,有穴鸥时时浮出,谓与湖潜通。而东湖口径破头山南下,有塘龙数腾雷雨。
黄花山 在湖北岸上,有庙。可望江南诸山水。山麓荆林庙奉杨四将军神,最灵异。土人以卜年及人间凶吉。又北凤凰山狮子山,则县诸水出处。踊跃相对,为关栏也。
宗山岭 在县东南五十里。其下为橦梓牌,或曰童师排。东出为云兴寺,寺隔溪为杨坞山,即钓鱼台。相传有康茂才坟又越溪,为李齐坂。坂与杨坞皆溪水环绕,避乱者以是为依焉。过坂皆湖,其东为黄巾砦为沙湖。
灵泉洞 在县北六十馀里。洞最幽。古乳泉春夏多注,冬日把炬入洞,初小,至二三洞可侧身,入华盖几席丹灶悉具。有石鼓石钟,击之各得钟鼓声。龙猊势各奔腾,一小石龟头足俨然其他形。崇积类神鬼设施者,第九洞穴甚多,而狭至六七孔有类鳖形蟹形者。中洞颇大,有深潭不可越。扬炬照之,见其东益空阔不可测,而潭水深黮畏人,无从取道,疑有龙蛇,乃返。万历中岁旱,有骆法师者向中洞潭取水。龙起水涌众不及避,法师身当之。俟水止众出而后去,以是人益不敢至。崇祯末乡人携鸡犬入避寇者甚众,或云三国时关索尝休息于此。至今乡人祀之。
仙人山 在阳城山之腹,纡回两湖间,高可百馀仞。入洞渐深,大如庭堂,可容千人。相传有道士数辈居此。一道士年最老,常蓬跣入。上下屈曲不知几里,而最后闻江上橹声,疑与隔江通。人反从江底穴下行惊而出,至今石榻石龟道士遗迹尚存。
石垄坡 在县南四十五里。自东冲至此两山夹峙,石坡陡峻。
铁石墩 在县西南四十里。《唐志》蕲春郡内广济蕲水有铁未置坑冶。《一统志》亦云产铁,今蕲有百家冶火炉铺,相传鼓铸。而济未有徵,俗传铁石为铁矢,某造铁船,此其遗也。
白鹤石 翔喙似鹤。
银青石 色似银。
铁青石 色黡然若铁。
紫金石 其质类金。
火石 时有耀若火出。
剑锋石 其形似剑。以上六石俱在郑塔西。大江 在县南七十里。自蕲春东得铜零口。径长风积布又东得青林口。径龙坑而下,龙坑旧为鸿脑洲。民倚堤为市东十里,为古佛寺,于土中得石佛寺以供之,故名。
大金河 自白茅殷冲诸水汇而南径鲤沟,右大金庙。东又十馀里径黄花山阴出羊头岔入
白水塘。
关山河 出赤寨展旗诸山水十里,为松阳桥,又为石塔河,为夏六官人桥。径秀云山东为关山河,径苦竹园数里入团山湖。
连城河 在县南六十里,有渡。
斤竹河 在县治东。出东冲诸水至明水,悬岩数十仞,飞瀑直下喷沬鸣雷,冬日听之似多喜声,春夏则震怒如霆排击不测。久旱无声,倏如雷音二三,则数日内必大雨下注为潭,潭隐深不可犯,水溢西出径黄牛垸西数里,径五峰山侧与梅水冲水会白土岭。诸水西流为斤竹河,有桥,当驿道十馀里会车坊河,车坊亦东冲诸水出板圣龙潭径清壑亭侧下为桥,即车坊驿。路十馀里与斤竹河共径成相寺前,又数里径猫山口为团头河分而为二,至六石里坂同为一河径廖陆溪,入赤矶湖费祠龙湫水,径株岭会十八叠众流为骆家河,历花关桥会屈家河,水绕太平山侧入赤矶湖。
朱家湖 在蕲城南门外,属广济地,其水径寅山北上下阳门入马口湖。
马口湖 在县南六十里。
武山湖 在县南四十里,中有山,即螺墩。西与黄泥湖接凤港桥,其通处也下东湖口,为官桥渡。径樊哙城南为小港,与塍塘湖诸水会西数里为广野湖,其下为系马觜,乃孙公英堤处。乡有湖水,汎田英督众筑堤护田,因号曰北塘塍复为长堤,以护其外。英尝系马其处,后人德之,故云南为苏家坂。数里为伊家桥,其下为连城湖。
青林湖 近青林山。
翻车水 在九江。英布于水北筑翻车城。杨林水 在县境内。
梅川 源出横冈。诸溪涧数里汇为川,下会层峰诸溪水为双河口,西南行径毕家坂,东又径演武场西北折而南。径春风桥会灵山浮渡。诸水北折而西出仁寿桥,下绕回川觜当县治前凝秀坊径南去。明嘉靖间县令杨公阜塞之,导水西折绕治右,径四高楼北为沧浪桥,始折而南,会清流港水。径关圣祠前有刘公闸,十里绕潘垱又十馀里径柏林东冈间,又二十馀里入陶家塘,径紫石头入武山湖。
中洲 在大江中。《元史·地理志》云:宋嘉熙兵乱,广济黄梅徙治大江中,洲事平复旧。明崇祯末寇乱,广济复徙治于此,六七年始还旧治。今新洲内老洲也。
黄花港 在县境内。
善潭 在县西五里,南北二泉。
广济塘 在县治北。
武家穴坝 在大江边。自盘塘下至黄梅杨家穴,计长一百九十里。每岁修筑,以捍江流。费家龙泉 在大明山。
黄梅县
北邙山 在县北二里山顶。周正类方屏玉枕为邑来穴,邑人谓赤土可用,往往掘取之,真气泄矣。
台望山 在县北七里。自南望之,峰峦联拱如台星。
紫云山 距县北七十里,即老祖与道悟道场。山路萦数十里,望之若削笔。造其巅坦平宽旷,东西环拱,内有平田五十馀亩。峰顶植茶,名紫云茶。
石牌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深入为三十六水山。一水盘环三十六渡,故名。其下为宋益飞仙庙,内有黄龄洞,即宋益修炼处。
西山 在县西三十里。一名破额山,即四祖道场。
北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无迹禅师道场,俗云:南山煮水北山烟。
豹儿山 在县北二十里,上有云峰庵。
小溪山 在县东二十里,内有梅师岭、拳石洞。三丫岭山 上寺山 下梅水山 中梅水山上梅水山 俱在县东四十里。
閟宫山 在县东北二里。
石门山 在县东北十里。
乌牙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上有灵峰院。城隍岭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
白杨岭山 在东山右。
唐家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抵蕲州界。
狮子山 在县东北。
粉壁山 在县西北十里。
安德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
杨梅岭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
大竹山 小竹山 俱在考田山西。
高山 在考田山东。上有高山寺,静鉴禅师真身在焉。
鼓角山 天衢山 俱在县东北七十里。回旆岭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抵宿松界。中峰山 中有白马寺。
卓壁山 在县正东十里。
茅栗山 在县正东十五里。
车鼓山 在县东。
下古磉山 在县正东二十里。
中古磉山 在县正东二十五里。
上古磉山 在县正东三十里。
停前驿山 在县正东四十里。
毕家塝山 在县正东五十里。
赤土坡山 在县正西三里。
毛光山 在县正西七里。
金钟山 在县正西十里。
瓦市山 在县正西十五里。汉黥布所筑。东西二城在内。
大河铺山 在县正西二十里。
瑶凤山 大叶山 俱在西山前。
熊家山 在县东南五里。孝廉熊兆师祖茔在焉。
龙泉山 萧山 俱在熊家山北。
香炉山 在县东南十里。
马鞍山 绝顶有天窗洞。
矿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
小木岭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
大木岭山 独山 俱在县东南。
东观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抵宿松界。
路头山 在县西南十里。
破山口山 黄龄觜山 掘头山 俱在县西南五十里。
多云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上有多云庵,流支禅师塔在焉。
五祖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一名冯茂山,俗呼东山。唐五祖大满禅师道场。
龙坪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
南山 有普庵禅师道场。
考田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
黄梅山 在县西四十里。山多梅,县之取名以此。
马头山 在县东南三里。
笔架山 在县东十里。
德章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上有广严二大师及清身道者真身。
凤翔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
蔡山 在县南五十里。山产大龟,因名。上有龙王庙,大江经流其下。
漏头山 在县西十里。明太祖讨陈友谅驻跸于此。
福盆山 在县西南十里。其象环抱如盆。邑太仆卿瞿晟墓在焉。
舒城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山在太白湖,东四面皆水。为避乱地。
凤台山 在北邙山上。
杨家庄山 在县北三里。
陈瑞山 在县北五里。
七岭冈山 在县北七里。以山冈分七支而行,故名。
菩提广福山 在七岭冈上。
晒榖山 在七岭冈后。
姚家山 在七岭冈上。
谷觜山 在七岭冈。
焦墩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
沙罗觜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
游螺墩山 状如覆釜,每于雨暗雾蒙时望之若游于湖中。邑赠君黄见溪墓在焉。
段家洲山 在正南隔河。
前山    后山    金牛山
天马山   炊坯山   团山
双尖山   鹞子山   龟山
茅屏山   下新山   上新山
以上诸山俱在县正南二十里。
马黄岭 在台望山上。
卓壁岭 佛子山 俱在台望山右。
苦竹口 在台望山前。
汪山口 在台望山右。
东北之水 一发源于唐家山龙平山麓下。隆斗河径渡下桥河至两河口合流。一发源于古
角河经停前驿河,至两河口泛柘林铺下铁塘口。一发源于茅栗山安亭港,出悠悠河至龙泉,山与大河合一发源于小溪山三丫岭经多云过陶家铺河至沙河,合诸水于铁塘口流,寻转县前。谓之县河。自县西流汇张家湖会马头桥河殷家河,众水西南流黄莲觜走,下新达东观出急水入大江。
西北之水 一发源于青草太平六渡河。三十六水经考田冲下大河铺至白花坂分流为二,其西流者入长安湖,其东流者下桂家赛入濯港。一发源于安德山,经漆木港入大河泄太白湖。一发源于大叶山,经双城小河斜下龙头山河至舒城山河,合长安湖入濯港,东流黄莲皆走下新达东观,出急水入大江。
南面之水 自白湖渡河接太白湖通孔龙小江。小江筑有坝,坝北亦达黄莲觜,坝南直达清江镇即滨大江。
县前河 在县治南。
隆斗河 在县东十五里。
龙坪河 在县北四十里。
西河 在县东北十里。
亭前河 在县东北三十里。
感湖 在县东南五十里。
涉湖 在县东南六十里。
杨林湖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源湖 在县东南三十里,有大源小源。
太白湖 在县西南四十里。
陶水湖 在县西南四十里。
柴池湖 在县西南九十里。
白湖渡 在县西南三十里。
濯港 在县西南二十里,自濯港至孔坝于此运饷。
黄花港 在县南二十里。
清油港 在县南二十里。
安亭港 在县东南十里。
大港 在县东南二十里。
古港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桂公堤 在县长乐乡一带,皆滨江上自垄坪保赛庙,历蔡山何家堡,属黄梅自何家堡历套口至小池口,属下袁家围至断腰,又属黄梅。明初康茂才建长堤于沿江屡修,于知县杨本俊、范德超,万历三十六年戊申,洪水冲堤破口数十处,崩陷田地三千馀亩,民舍俱漂栖泊无所。知县桂生芝驾舟载银米沿堤周济,已而恳上台,发帑建堤弃崩陷之险口,而改筑内地。其馀破者补之,卑者增之,高坚倍昔。百姓利赖名桂公堤。
钟公堤 前名曾公堤。县南自濯港三十里抵孔垄,地势洼下。春夏之交洪水渰没官道,行旅苦之。明万历十年署县事推官曾维伦捐俸筑堤三十里,岁久崩塌。万历四十八年知县钟吁俊重筑此堤,捐俸雇工或劝有财者助之,或罚有罪者曰以官赎,锾为汝作功德。又以宽汝辜民乐于输。堤高一丈,广丈二尺,装沙覆其上,沿堤树杨柳三尺,一株树茂行人暑不张,盖自孔垄下至清江填补修筑高阜荡平,百姓感之,故又曰钟公堤。
石公堤 又名断腰堤,即桂堤之尾也。一破则杨穴无寸土可以立锥,且溯而上之灌下新至黄莲觜,亦是水政要害之地。皇清顺治六年邑乡官石镇国任安池道会德化宿。
松黄梅三县合筑,高广倍前,作屋堤上,令民驻守。著经纪积榖,以备修堤之需。
严家闸 下孔垄十五里。德化之封郭洲,岁苦坐湖渰没而黄梅之柴池,湖亦受其害。万历年间德化绅衿会梅之孝廉邢懋学司马汪可受相地势,买严氏田地穿堤建闸以畜泄。之名严家闸。
武思穴坝 在县东三十里,自杨家穴至宿松分界。
西池塘 在县城西北,诸水汇此。
白马堰 在县北十里。
谷嘴堰 在县北十五里。
老鸦堰 在县龙坪河之冲。
三渠堰 在县东南三十里。
万家井 在县前,一名义井。
清泉井 在五显庙后。
忠井 原张家井鸿胪张训居此,闻建文遇难,正衣冠北拜赴井死。族人名为忠井,宅后卖与罗姓遂名罗家井,在五显庙东。
段巷井 在段家巷。井栏石镌曰:政和三年立,
盖宋徽年号也。
司边井 在郑家巷。
明汲井 在儒学礼门外,清洌解燥。明汲者,明王汲引之义也。
护坊双井 石御史子溥凿以护绣衣坊者。道会仓井 在西关外。
孙公井 署县事孙铉建城因凿此井,在西门城内。
水利附本府〈黄冈县附郭〉
道观河堤 韩公堤 长乐堤 李公堤 已上四堤俱在城外。
刘堤 在团风镇。
易家堤 在赤壁。
中洲堤 沟儿口堤 丘陵湖堤 龙坑堤旧洲长河堤 白米河堤 已上六堤俱在慕义乡。
滠河堤 在五重乡。
黄金潭坝 在慕义乡。
紫金港坝 在庶安乡。向积水溉田。岁久倾颓。明正统二年重建。
毛林口坝 巴毛湖坝 俱在慕义乡,知县简霄重建。
八大王坝 在城东南三里安国寺。左中有田,筑此以捍后湖水涨。
明家堰 在县东十里。
火烧堰 在上五重乡。
黄安县水利无考。
蕲水县
鸭子陂 在县东二里。
饮马陂 在县北三十五里。
团陂 在县北七十里。
王公堤 在巴河镇,知县王伯筑。
万公堤 在县西南五十里,知县胡奎筑。胡可堰 在县西北六里。
曹家堰 官陂堰 义门堰 俱在南乡。袁家堰 在北乡。
胡师堰 慈孤堰 俱在下乡。
段家堰 在薛家湖尾。
李家堰 在黄草湖尾。
罗田县
莲塘 有二:一在旧县魁山南五里,一在县南五里。
官塘 有三:一在县南三十里,一在县东南五十里,一在县东北五十里。原系民地,官甃为众防旱。无税,每年止纳造塘堰册纸价。
长塘 在县北三十五里。
千工堰 在县北一百一十里。
萧家堰 在县西十五里。
石堰 有二:一在县南十五里,一在县东五十里。
麻城县
白田阪官塘 在县南十五里。
龙潭冲塘 在县南二十五里。
马家山官塘 在县南二十五里。
沙河塘 在县东南十五里。
七里冈官塘 在县西北十里。
大塘 距县二里。
潘家塘 距县五十里,皆在东南。
松林塘 距县三里。
雷石塘 距县七里。
宋家塘 距县四里。
栗林塘 距县四里,皆在西北。
南萧家堰 距县六十里。
袁家沟千工堰 距县十五里。
西土堰 距县五里。
黑龙潭堰 距县十五里。
千工堰 距县八里。
王家堰 距县四十里。
土堰 距县十里。
东白石堰 在县东三十里。
石牛冲堰 在县东三十里。
响水潭堰 在县北八十里。
北石堰 在县北十里。
三角湖堰 在县南二里。
黄陂县水利无考
蕲州
莲花池 又名黄家塘,在州东北五里许。周公山下水流五六里,注田一顷四十亩。
胡家塘 在山口冲下。水流三四里,注田八九十亩。
袁家塘 在安平上乡高庙山下。水流二三里,注田九十馀亩。
许家塘 在安平上乡教场口北。水流二三里,注田九十五亩。
马家塘 在安平上乡瓦屑坝。水流一二里,注田八十亩。
石家塘 在安平上乡二铺西。水流三四里,注田一顷二十亩。
唐家塘 在州治北七十里许缺嘴山下。水流六七里,注田一顷八十亩。
聂家塘 在刘公河。水流二三里,注田一顷一十亩。
卢家塘 在安平上乡走马岭下。水流四五里,注田一顷八十亩。
二圣塘 在青山上乡花园嘴。水流五七里许,注田一顷八十亩。
藕塘 在锁口山。水流八九里,注田二顷九十亩。
藕塘 在关口河。水流七八里,注田二顷三十亩。
白陂塘 在安平下乡白陂山下。水流三四里,注田二顷十亩。
泉塘 在县东三十里黄土山下。水流四五里,注田一顷八十亩。
周家塘 在长岭山下。水流三四里,注田一顷一十亩。
破塘 在安平下乡廖家山下。水流四五里,注田一顷八十亩。
五岳塘 在县西北五十里西河驿。水流七八里,注田二顷三十亩。
石郎塘 在大同乡马家畈。水一大湾注田二顷七八十亩。
余家塘 在溪口畈。水流六七里,注田二顷二十一亩。
董家塘 在县西北八十里灵虬山下。水流四里,注田一顷十一亩。
箭陂塘 在县西北五十五里火炉铺。水流六七里,注田二顷一十亩。
鸳鸯塘 在永福上乡马骅山前。水流八里,注田二顷三十亩。
杨家塘 在永福下乡乌石山畈。水流四五里,注田一顷六十亩。
张辉堰 在杨树嘴畈。水一大湾注田二顷三十亩。
高秋堰 在乌石山下畈。水一大湾注田三顷馀。
长港堰 在青山下乡黄城河。水一大湾注田二顷七八十亩。
肖落长堰 在青山乡黄城河。水一大湾注田一顷七八十亩。
陈兴堰 在安平上乡高坡东。水一大湾注田一百八十亩。
白家堰 在安平上乡苏家畈。水一大湾注田一百七十亩。
后河堰 在高家畈。水流三四里注田一百一十亩。
陂堰 在史河口畈。水一大湾注田二百七十馀亩。
广济县水利无考。
黄梅县
村官塘   上榖塘   下榖塘
观音塘   白水塘   刘家塘
上家堰   下官堰   桑木堰
新堰    渡下堰   鹳鸟堰
三口堰   菩提堰

黄州府城池考

     府县《志》合载本府〈黄冈县附郭〉
黄州府城 宋元遗筑,在今城南二里许。《张耒杂志》谓黄名为州,而无城郭。西以江为固其三隅,略有垣壁,间为藩篱。城中居民才十二三馀,皆积水荒田民耕渔其中。西临大江,东傍湖泊。水涨每齧于波臣。《旧志》云:旧城门曰朝宗向日龙凤馀,无考。今东北城迹犹存。明洪武戊申指挥黄荣拓其基筑今处。甲子指挥曹奉永乐戊
子指挥郭显相继修,高二丈一尺厚,依山不可计,周一千八百二丈八尺有奇,缭以濠警铺三十雉堞二千一百七十九门。四东清淮南一字西南清源,西北汉川,敌楼各三间。金汤甲诸郡。崇祯癸未三月二十三日平明贼张献忠,掩至从东北隅缘狝猴梯而入,驱妇女以锄钁平城。旋平旋杀尸枕籍土壤中,故城所存不及肩。焚杀凡五日弃去。秋,知府周大启返旧治,任事先是乱民有詹瑞甫汪咸一者詹家湖新城湖二水寨寨主降贼各以小舟二十艘为贽。贼喜留麾下许恣其掠以酬之,渐广舟楫。大江以南无噍类矣。五月献忠破省城,二人从掠赀亿万。归贼去,周大启执瑞甫咸一责以修城。贷其死,二人因陋就简。周岁毕工败砖残石耳。视旧制低五尺有奇,广依其旧。皇清顺治丁亥知府牛铨建谯楼四,康熙乙卯清源楼风折,知府于成龙建,承平久濠渐淤,半为居民禾稻菱藕之利。
黄安县城 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从抚臣张雨按臣唐继禄请也,始建城。同知袁福徵督其役,周五百九十九丈有奇,高一丈八尺,门凡四。隆庆二年雨城半圮,通判王可大葺之裁卑四尺,万历二年知县应存初增高五尺焉。后二十四年因形家言缩南城而小之,城如弹丸,民居日蹙,可谓惑于术而未闻道者。
蕲水县城 旧无城。明万历乙卯巡抚赵贤采舆议创建,知县刘宪董选经始。周七百六十丈有奇,宽四丈,为门五。东来泰南丽,文又便民。西永丰北拱辰后,益以二东南跃龙西南阜城。崇祯乙亥知县龚鼎孳葺,而增崇焉。为敌楼六堡。二十八癸未三月贼张献忠袭之,驱妇女掘与地平。甲申知县孔惟时督民重修,广虽仍其故址而草,率图工制,迥非其旧矣。
罗田县城 旧城。元大德间在官渡,明成化己亥信阳军入寇,知县沈雷筑土城。嘉靖庚寅岁大水尽圮,贼复入寇。知县劳樟因旧墟砌以石。戊戌复大水圮者半,知县祝珝重修。城周五里,高一丈五尺,厚一丈。西北依山,东南临水坊四,东崇仁,南崇道,西崇义,北崇德,但城旷廓而居民寥落,未免有地广人稀之虑。
麻城县城 旧为后赵石虎将麻胡秋所筑,系城于麻记始事也。垣以土成,入元而废。明弘治己未知县韦厚砌以石建楼于上。万历初巡抚赵贤巡按舒鳌建砖城议,董其役者知县钱节用,周九百五十八丈有奇,高一丈七尺,门七东宾旸,西寅饯,南迎薰,北拱辰,朝圣应璧又小西门,今闭。崇祯乙亥知县刘星耀修而增拓之。皇清顺治甲午倾圮过半,知县王潞前后修葺,复还旧观。
《旧志》城之濠惟东西有之。谯楼前有观,风河通城外二濠置桥于上。后桥废,谯楼亦废,惟楼基尚存。皇清康熙八年己酉冬知县屈振奇复增筑旧基,重建钟鼓楼,惟观风河桥基觅之竟失其处。黄陂县城 旧土城半卫县治。明正德间邑令周炳复造营房,于后以卫之。万历癸酉诏天下概城郡县巡抚赵贤檄郡司理程正谊先后,经始复调州同陈汶督筑陂城。三月工竣,计城周九百八十三丈九尺有奇,高一丈八尺,横一丈二尺,设六门,门各有楼,东昭明,南景福。小南曰康阜,大西曰豫泰,小西曰丰亨,北门因风射,县学邑令萧白诸院道垒其门,并楼亦废。止存五门。后于城之巽隅复开一门,曰文昌门,崇祯末流寇入城伤邑,令赵元有及县丞夏统春主簿薛闻礼雉堞半,遭平毁至。皇清顺治二年邑令张尚忠主其事,建大南门楼一座,复权移城外,废寺充制各城门楼,后令杨廷蕴修理增筑。屹然保障矣。城南滠水相抱,城西北有池,馀俱有小濠,久为壅塞邑,令杨悉浚之。蕲州城 古罗州城。宋景定四年元兵据白云山,设炮守者惧走保鸿。宿洲安抚使王益迁城麒麟山,今因之。元至正辛卯红巾贼刘福通倡乱,徐寿辉僭号据之。陈友谅弑寿辉自据为伪汉,后友谅子理降。明洪武初遣指挥赵应清千户许胜守禦依旧地修砌。永乐六年指挥胡善增筑腰墙雉堞,周九里三十三步一千一百三十丈,高一丈八尺,门六东宾旸,西澄清,西北观澜,西南聚奎,南文明,北武襄,警铺三十雉堞三千一百六十五。西滨大江,东南北皆江水,汇而为湖,为濠不烦疏凿,而其险可守。
广济县城 旧无城守县治,为市民拥卫。外开
四门,东觌旸,南迎薰,西继旻,北得朋。又西北曰保和有庆而大河中注之。东南二门在河东,其他门与县治在西。外有陂连贯似珠。越西门曲转如长蛇抵大河,河水时涨不可以城,故不城。明崇祯十二年有建城之议,自西徂东跨河为之,包南山坏原田兴工数月不果成。
黄梅县城 梅旧无石城。明万历十七年土民刘汝国作乱,不能拒守。二十二年巡抚郭惟贤请建城,以长沙别驾孙铉董其工。计城周可三里,径可一里,凡七门东曰仁育,北曰拱辰,西曰正义,南曰文明,西南之间有利道门,久塞不开。化龙门东南之间有小南门,其四门各有楼,以二十六年告成。城外北为山,南为河,无市。东西皆有关。厢崇祯十五年,献贼毁城,知县张联芳复缮治之。其高坚皆不如初,城楼则俱未建立。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县徐昱始建,南门立城楼一座,
南门久塞,至是复开。以昌文运梅,亦无池。北山是其来脉,东南以河为拒西,以西池塘为拒至明,季以流寇之,故凿濠环城以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