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一三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三十八卷目录

 安陆府部汇考四
  安陆府城池考
  安陆府关梁考
  安陆府封建考
  安陆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一千一百三十八卷

安陆府部汇考四

安陆府城池考

     《府县志》合载本府
安陆府城池 即旧安陆州城。唐崔耿记云:古石城戍。《图经》云: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绝壁,下临汉江。石城旧有白雪楼,今遗址存焉。宋乾道、淳熙间,都统赵樽、郭果相继增筑。有子城、罗城堡,寨门四:曰行春,曰富水,曰宣风,曰雄楚。元末丘墟。明洪武乙巳,大军克复。襄阳指挥使吴,复屯驻于此,始复创筑,因石城故址而拓之,东北并跨山冈,南抵草市,西连汉水,内外悉甃以甓。周回七里有奇,高二丈五尺,女墙一千三百九十有八,垛口四百七十有奇。门五:南曰阳春,东曰阅武、威武,西曰石城,北曰拱辰。门各有楼,而阳春、石城各有月城一。凡为楼七,戍铺七十二,濠深约二丈,广约十馀丈。嘉靖间,又建阳春门及月城重门,门各有楼,垒基以石,榜正楼曰显亲达孝。崇祯十一年,巡按御史林铭球题请,城各加增五尺,内添女墙。十三年,荆西道吴尚默、知府贾元勋、知县萧汉复建外城四关,厢各置门,门各有楼。十六年正月朔,流贼破城关,厢内城楼尽燬。皇清顺治八年,知府李起元、知县佟养冲,相继补葺。
康熙元年,知府张尊德、知县程起鹏,重修。钟祥县城池 其制与府城同。《一统志》云:嘉靖十年,升州为府,以府城北境置县,改名钟祥。
外州县
京山县城池 按《水经》:县冶云杜胡城。胡城者,未作城时名也。后北宋、南宋皆有城。至明成化六年,寇入治内,知县赵钦始筑土城,周可四里。正德间,甃以石,岁久倾坏。十一年,巡抚秦金檄知县吴琠修之,址广三丈,高丈五尺,堞崇三尺,门仍旧,而南增一门,为新南门。门各有楼,戍铺十有五,濠深一丈,广三尺,南因溾为池。嘉靖十五年夏,大雨,城西南隅圮,知县杨东筑补,易大东门曰迎恩,西门曰广泽。知县罗向辰易小东门曰应德,旧南门曰南阳,新南门曰萃景。三十九年,知县张铉以内址皆土,易于颓坏,乃悉包以石。天启二年夏,大水,城渰没,倾圮数十丈。知县庞景忠补修。崇祯十三年,知县章聚奎,复修旧女墙,为堞八百有奇,高倍之,增建敌台于东西北隅,又于西南增置一楼。城内有塔一座,未知起于何代,相传城为舟形,而塔似桅樯云。潜江县城池 旧系土筑,号田舍城。沿城有池,其东濒河。成化七年,水冲县治,县丞李庸外修大堤,更名花封。岁久就湮。嘉靖二十三年,分巡佥事柯乔檄修门四座。嘉靖三十年,知县夏泗重筑土城,西、南、北三隅,高固胜前,长倍之,俱覆以瓦,惟东边河。万历五年,知县朱熙洽申详院道,建修砖城。周回计九百二十丈,高一丈七尺,城楼五座,东曰襄渚,西曰潜阳,南曰汉别,北曰北钥,西北曰归辰。水门二座,一曰朝宗,一曰通会。巡堡一十有四,石剅三,以泄水。一在城隍庙,一在南门右,一在通会门右。十一年,水溢,堤决,坏城二十丈,知县王建中修葺。二十年,知县曹珩又增修堡舍、旗台。
沔阳州城池 宋为沔阳镇。明洪武初,指挥沈友仁循故址筑城。正德戊寅,知州李濂葺之。周千一百有六丈,厚丈二尺,高倍之。门六,东曰仁风,西曰同仁,南曰南纪,西曰长夏,北曰建兴,东北曰楚望。其城屡修筑,岁久颓败。崇祯己卯,大增修之。庚辰春夏积霖,而有坏者,又补修之。辛巳,凡旧城之伛偻者,悉为改筑。城东倚莲花二池,西、南、北皆倚河。朱昂云:环城皆水,因河为濠,形若螃蟹是也。
景陵县城池 故有城,世称古城。明指挥李廷琛、知县张天麟,循故城稍南更筑。洪武己巳,大水城坏。成化乙未,知县张继宗复筑土城。正德甲戌,知县陈良玉筑甃,高二丈,厚杀其半,周六百八十五丈。门四:曰南薰,曰东阳,曰西成,曰北拱。四面皆湖,因以为隍。嘉靖二十二年,南城崩,
知县李仲僎修。万历癸未,西城崩,知县陈席珍修。辛卯,东北崩,知县林云龙修。城四面俱增堡。天启癸亥年,知县陈维苏修。崇祯壬申年,知县杨一俊修。甲戌年,知县陈六奇倍加修筑。癸未年,贼踞景,伪知县张采添修外城炮台。乙酉年,贼拔城遁。皇清顺治甲午年,知县宁鸣玉更修,补筑东北城数百丈。康熙戊申年,署县事李馨捐俸重修,城各有楼,南曰南薰,旧名荆南。北曰拱北,旧名北门。东曰东阳,旧名八马。西曰西成,旧名雁叫。门内有屋三楹,以居门者。城楼有钟鼓,旧置南楼,以警昏晓。乙酉,城门楼俱燬。甲午,复新建北楼。乙未,新建南楼。丁酉,新建东西楼,置圣像镇之。后西楼复燬于火。
荆门州城池 唐时在乐乡关,名乐乡县。宋时,始立治于此。初未有城,陆九渊知荆门,议城之,周八千尺,高十有六尺,女墙高五尺。明洪武初,守禦指挥使梅复加修筑,皆用石。城门有五,上各有楼。东曰东作,西曰西成,南曰平泰,北曰北辰。弘治末,水涨,城圮,知州韩铣修之。城北有濠,深广俱二十尺馀,三面惟引蒙、惠二泉为池。崇祯七年,流贼犯境,知州石琢玉坚守三昼夜,得不破。贼退,旋请修筑高二丈,厚八尺,周七百丈,又增设小南门、月城。至十五年,贼队大至,城遂陷。皇清顺治二年,寇踞西山,不时攻城,城门楼尽燬。五年,副将张文富重修,乃有今城。十二年,守备孙光哲建楼于北门,州守相继修葺南、北、西关,暨东园,烟火相望矣。
当阳县城池 在汉初,治长林之地,所谓古城东城是也。历代无可考。明洪武初,移治方城,寻废。三十年,复置县于故地。成化初,刘贼作乱,同知严瑞始筑土城,广一里,袤一百二十步,寻圮。知县姜瑛筑之。正德中,刘六等作乱,知县刘珵复筑。西北有真武港,环绕城外,水决辄齧城。隆庆间,知县张松始疏河故道,捍以长堤。水患既弭,复议修城,未果。万历三年,留守司经历任梦榛署邑篆,乃修筑砖城。计周回六百四十丈有奇,高二丈,厚一丈二尺。门四:东曰紫盖,西曰玉阳,南曰凤川,北曰清漳。楼橹亦四:北题曰仲宣,从古名也。敌台戍铺各七,水门五,皆甃以砖石。至崇祯七年,寇薄城环攻,以女墙低,故陷。九年,知县区怀瑞增筑女墙,复于城外浚壕。皇清顺治二年,闯逆馀孽高李等盘踞西山,城再陷,
毁为平址。十二年,知县唐彦袤修复如旧。

安陆府关梁考

     府县《志》合载本府〈钟祥县附郭〉
升仙桥 在县东青泥凹,相传汉梅福升仙处。桥底又有小桥,《旧志》云:州治前有桥,曰升仙,非是。俗传:升仙桥倒状元归,即此。
西门大桥 在石城西荆襄孔道也。岁久圮齧。皇清康熙四年,郡守张崇德等共成之,旧止三空,今增为五。桥东、西建二坊,宏敞数倍于旧。
通津桥 即闸口桥,以备东南水之蓄泄者。万历间,知府李养蒙创建。桥之西又有石桥,曰:小闸。原是石桥,近为附近居民拆毁。今有遗址尚存。
曾家桥 即古土桥,昔司空曾省吾易以石,创大之。后圮。居民吴宗周募修。岁久复圮。皇清康熙四年,郡守张崇德等捐赀复修。桥东、西各建以坊。
利涉桥 在元妙观后,即古利市桥。皇清顺治十六年,庠生郑宜缁等重修。
后寺桥 在城东吉祥寺前,又名丁卯桥,岁久倾圮。皇清康熙四年,僧青湖募修。
板桥 在西门外,即旧武定桥,今易石。
朝宗桥 在西门外临汉江。
龙凤桥 久废。
迁公桥 在县南十里。
张公桥 在县南十五里。
三眼桥 在县南堤外。
东港桥 在县南三十里。
通济桥 在县东。
广济桥 在通济桥旁。
双桥 在县东里许。
砖桥 在县北,上有小河,遇水溢,民皆病涉,亦设新桥堤。
公济桥 在县北一里。
梅家桥 在县东寺下。
潘家桥 在县南。
蔡家桥 在大东门外。
三步两桥 在中果园。
洋椊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
蒋家庄渡 在县西汉江上。
师姑庵渡 在汉江中。
狮子口渡 在汉江下。
直河渡 丰乐河渡 毛家渡 俱在县西北。洋椊渡 殷家河渡 俱在县东北。
唐港渡 石碑渡 马良渡 草庙渡
臼口渡 瓦子滩渡 俱在县南。
寨子河渡 在县东,山水暴发,往来病涉。皇清康熙二年,郡司李史飏廷等,各捐赀,修造渡船一只,以便行人。
京山县
东关 东联省会,自城东门至此,凡二里。其内为会仙桥,关为宾阳门,关南为通远门,街北为寺,前诸街,后筑土垣,周回数里。
西关 西拱帝乡,自城西门至此,亦二里许。过此为云杜古关、赵家店,关内居第之盛,亦如东街。明末,俱燬于寇。今短垣草舍,无复曩时之观矣。
会仙桥 《富水郡志》云:汉张楷跨驴游此,故名。在东门外,桥犹数百年前建,迄今未圮。
宾旸桥 相传元至正间,有人祈嗣修此,故又名祈儿桥。
东十铺桥 在县东。
观音岩桥 在县东二十里。
方家桥 跨四坂河,在县东五十里。陈家桥 近应城界。
三里桥 相传三女子造,后易女字为里。乐济桥 在县西三里。
机坊桥 在县西四里。
七里桥 在县境内。
广济桥 去县十五里。
容城桥 去县二十里。
叶公桥 居人为守道叶公建。
刘家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
西郭桥 去县六十里,唐时造,郢州长史刘丹记。
官桥 在县西六十里。
寨子桥 去县百里,今废。
多宝二桥 在县治东。
塌桥 在县东四里。
砖桥 在县东五里。
新桥 在县治东南,跨溾为桥。
水峡桥 在县西南五里,杜溁建。双河桥 在县南三十里。
罗家桥 在县西南三十里。
新开桥 去县四十里。
马头山桥 去县五十里。
罗汉桥 在子陵寺。
土桥 港桥 上、下二处,去县七十里。
宿食桥 汉光武宿食处,去县八十里。
三板桥 在泗湖西。
黑流渡 小河口渡 南河渡 土桥渡拖船渡 青山渡 沙洋渡 杨家泽渡三板桥渡 以上诸渡,俱明时设。
南溾河渡 此渡最后设,辍南河渡额充之,载在徭编。
练巷渡 永隆渡 二渡俱宋时设。
潜江县
广济桥 在县西郑浦。
永兴桥 在黄汉通沔阳。
利涉桥 在县南郊,今废。
普济桥 在东城。
永涉桥 在黄獐通安陆。
袁家桥 廖家桥 俱在沱埠通荆门。
张荣桥 在栗林。
杨胥桥 在古埠。
胡家桥 在白洑。
王家桥 在双家垸。
通仙桥 元时建,相传吕岩曾经此,因名。年久圮塌,屡经修理。
龙渊渡 在县治西南。
横堤渡 在县治西北。
总口渡 在县治东南。
棠梨渡 在县治南。
新口渡 去县西北里许。
策口渡 在县治西。
排沙渡 在县治东北。
沔阳州
荆江口关 在东南一里,今之上关。
襄江口关 在州北一里,今之下关。
范溉关 在州北四十里。
侯埠关 在州东十里。
古上关 在城外崇祯庚辰建。
江北桥 即汉津桥。童志注:西三里,桥不常有,春夏水泛,则舟以济之。正德戊寅,知州濂增修而新之。分江北、城西为二桥。旧以木,后改石。用石虽坚,而水道稍狭,上流难泄。每值水涨,湍急,间有覆舟之厄,知州郭侨乃以木易石,横以巨艇,环以铁绳,南、北两岸甃以馀石,往来始便。崇祯己卯,改作甃石坚木,两翼有庐,为车马往来,市民贸易之所。癸未,贼燬,碑石俱无矣。
刘家桥 在州西十里,接中埂堤,堤坏,桥亦倾圮。知州郭侨重修。
剅河桥 泗港桥 俱在州东十里。侯埠桥 孙江口桥 俱在州东七十里。浮桥 在城西,春夏水泛,则行舟。
平政桥 崇祯辛巳重修。
三江口渡 油榨渡 浲江北渡 刘家渡南门渡 北门渡 漕河渡 拖船渡
上江渡 窑头渡 浲剅河渡 南黄渡景陵县
鸿渐关 在南门外河街,取陆鸿渐为名,县令杨应和立。
雁叫关 在县西门外,唐陆鸿渐育于西塔寺,有雁翼覆之,鸣叫野中。大师积公因收养之。土人遂相传为盛事。
巾关 在西堤,一名西关,今废。
柘关 在东堤,一名东关,今废。巾、柘二关名,王太史鸣玉题。
北桥 在北城外,今废。
东桥 在东阳门外。万历年间,邵宗易重建,今废。
西桥 在西城门外,又名雁叫桥。万历年间,邑中书朱万祚重建。皇清顺治初,祚子运暹复修。今为雷震石寸裂。
南桥 在南薰门外。万历年间,中丞徐成位重建,孙光禄丞同气复修。
清河桥 在北拱门外,昔有执政经此,策马不起,得孔圣遗像。嘉靖辛丑,佥宪柯乔,即其地,改为新儒学,遂因以为泮池。旧有泮桥跨池中,其东西为两桥。先是弘治六年,县令汤贵因中桥旧有亭,重建曰:保障亭。至嘉靖三十年,水决,两桥崩,惟中桥直通往来。三十七年,推官袁履素省中桥,筑东西桥,为坦道。天启元年,知县程维柍因泮水外泄,并塞两桥。皇清康熙元年,水冲泮池,与湖相通。六年,司李史飏廷捐赀檄筑。
北桥 在北拱门外,今改为路。崇祯间建。今废。义河桥 在城南一里,今废。
浮桥 在城南门外,元知府白景亮作,今废。张家桥 在城南十里,地名张官畈。明初知县张天麟住籍其地,因建桥焉。县民樊昱重建。今废。
圆通桥 在东禅寺前,邑民樊涧修,陶普圆、许可立重修。
上砖桥 在城北三里。
下砖桥 在城北二里,邑人陶尧宾修。
石家河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邑民朱仕建,今废。
观音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旧桥敝且隘,县令周端改作,可通车马。今其地为观桥铺。
渡河石桥 在县西北二十里,县民陈荣泰建,今淤废。
马溪河桥 在县西北三十一里,戴鸾建。柳家河桥 在县北四十里。弘治十三年,知县周端立,今废。
高家垱桥 在县境内。皇清顺治丁酉,县民郭近陈章募修。
官城渡 在县东十里。
板港渡 在县东二十里,有大小二渡,邑太学胡来俊修。
古角渡 在县西二十五里青山湖口。
黑流渡 在县西南七十里。
义河渡 在城南一里。又有龙潭湾、西门外二渡。
上里堤渡 在县南十里。
车湘渡 在县南五十一里。
狮子渡 在县南五十里,今狮子河,淤。
东尾渡 在县南七十九里,与牛槽、桐柱二铺
相近。
浆陂渡 在县南三十一里。
芙蓉渡 在县南八十里。
县北大渡 即大十八里,今改路。
县北小渡 即小十八里,今亦改路。二渡苦涉久矣。嘉靖癸卯,知县李仲僎修,利涉铺于官道,民甚德之。
柳家河渡 在县东北四十里。
皂角市渡 在县东北七十里,今市往来甚多,惟设一渡,人颇难济。
渔泛浲渡 在县西南五十里。淘溪潭渡 在县东南三十里,原非官渡,县民戴鸾建,舟渡自此始。
石家河渡 在县西北三十里,邑庠生吴贵修。
荆门州
杨树港石桥 水涨冲坼。皇清康熙三年,汪文渊募修。
牛蹄桥 在州东南一百五十里,李家市上。后港桥 在后港街,南北人烟凑集,商船会聚之所。
石灰桥 二水夹流,人烟凑集,有河无桥。车桥 在州西二十里。
砖桥 在州南一百八十里青冢村。
泗水桥 在州东四十里石牌大路。
官桥 在州西南三十里,河溶大路。今废,石墩仅存而已。
乐乡渡 在城北八十里。
建阳渡 在州南九十里。
沙洋渡 新城渡 大江渡 俱在州东南。
当阳县
玉阳桥 在县西二里,石刻,元至大改元吉月,石匠王伯任甃。
太平桥 在县西。
三里桥 在县东南,明景泰三年重修。
普济桥 在县西北六十里,明正统十三年重建。
朝天桥 在县东十里。
谢河桥 在县东十五里。
普通桥 在县东六十里,明景泰二年重建。杨子港桥 在县东南合溶镇,景泰四年,典史张铭建,万历知县胡朝修。
倒流桥 在西县北六十里。
顺化桥 玉虹桥 二桥俱隶县境。
沮河渡 漳河渡 合溶渡 每渡渡夫一名,岁编额银六两有奇。

安陆府封建考

    《通志》《府志》合载上古
风 伏羲氏风姓,伏羲之后,受封为风国,在今沔阳州。《元和志》云:州本古之风国。今五华山有风城,即古风国之故城。

罗 熊姓,鲁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及鄢乱,次以济,且不设备。及罗与戎两军之,大败之。罗先在宜城,后徙枝江。邑西南有罗老洞,即罗子再迁之地也。
权 姓爵俱未详,杜氏以为国,在南郡当阳县。今当阳属安陆。
郧公斗辛 辛楚大夫楚王灭郧,封辛为郧公。《水经注》:竟陵,古郧国也。

西汉

新市侯王弃之 孝景二年封。
新市侯刘吉 孝昭元凤五年封。
当阳侯刘益
竟陵侯刘平 明帝永平五年封。其后嗣封者三代,刘贞、刘禹、刘嘉。
当阳侯宋阳 永平元年,遣大鸿胪持节至墓,追封当阳侯。

东汉

竟陵侯刘隆 《水经注》:白起东至竟陵,秦以为县王莽之守平矣。世祖建武三年,更封隆为侯国。

竟陵王楙。
景陵王懋。
当阳侯杜预 武帝太康元年,以荆州都督平吴,进侯爵,后赠征南大将军,谥成。子乂袭封当阳侯王戎。
当阳亭侯陶臻 长沙公侃兄子,有勇略。成帝咸和中,赐爵当阳亭侯,为南郡太守。后赠平南将军,谥肃。
竟陵公桓宣 康帝建元二年封竟陵男,后封公。
霄成侯赵伦之 安帝义熙十四年封。
临沮县伯刘邵 晋时封。

竟陵公刘道怜 高祖中弟,九年改封竟陵公,食邑千户。后迁封长沙王。
竟陵王刘义宣 文帝元嘉元年封。
竟陵王刘诞
安陆王刘予绥
安陆王刘睿 义恭次子。
竟陵县侯吴喜 明帝时封,食邑二千户。临安人。
竟陵县侯吴嘉迁 孝武时封。
当阳县子陈引叔 明帝泰始年间封。
长寿县男黄回 泰始年间封。
乐乡县男桓闲 明帝时封。
当阳县侯刘秉 废帝元徽二年封。
竟陵县侯薛珍 元徽年间封。
竟陵侯沈攸之
竟陵侯薛渊 元徽年间封。
竟陵侯萧道成 元徽年间,进侍中,封侯。新市县五等男庾脱 鄢陵人。
外有新市子一人,姓字轶。

南齐

霄城侯刘怀珍 高帝建元元年,改封侯。竟陵王楮烜。
竟陵王周山图 世祖年间迁封。
竟陵王萧子良 武帝第二子,以闻喜公进封。王少清雅,倾意宾客,开西邸以延才俊。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谢朓、沈约、陆倕,并以文学亲,号曰八友。柳晖、王僧孺、江革、范镇、孔休源亦与焉。
安陆王萧子敬
安陆王萧昭冑 明帝永泰元年,以宗室封王。安陆王萧缅 建元元年,封安陆侯,食邑千户。明帝建武元年,赠侍中司徒安陆王,食邑二千户。子宝晊嗣。
竟陵郡公萧道成 晋元嘉末,袭封晋兴县五等男。明帝时,改封西阳县侯,食邑六百户。元徽中平,休范进爵为公。顺帝立,乃封之为竟陵郡公。
安陆侯江祏 明帝即位封。
霄城公宝宏 安陆王缅之子,建武元年,封为汝南公、郁林王。昭业隆昌年,改封霄城公、东昏侯。永元元年,又改封为湘东王。
新阳县男纪僧贞 建康人。

景陵侯曹景宗 武帝天监元年改封。景宗以胆勇闻,颇爱书史。武帝表为景陵太守。及帝起兵,聚众从之。累功封湘西县侯,改景陵。
霄城侯范云 天监元年,以佐命功封侯。当阳侯邓元起 天监初年封。
云杜侯柳庆远 天监六年封。
云杜县开国公王令则 天监十年封。
竟陵王王圆满 即令则子,天监年间封。当阳公萧大心 简文帝第二子,大通四年封。安陆郡王萧大春 简文帝第六子,大宝元年封。
枝江县侯杜则。
安陆侯萧业
安陆县侯李庆绪
当阳县伯徐元季 武帝时封。
新市侯胡僧祐 文帝大宝二年封,其毅果冠军人。
当阳侯樊子盖 封年阙。

北齐

竟陵王李钦祖 后主武平年间封。
竟陵公杜伽 封年阙。

北魏

新阳县开国伯元修 宗室,孝庄帝建义三年封。
新阳县开国伯元诞 宗室封,年阙。
新阳县开国伯弥佗 宗室封年阙。
当阳县开国伯徐元孝 宣武帝永平二年封。

北周

竟陵县公稽湖 明帝武成元年封。
竟陵公杨瓒 武帝保定年间封,隋封滕穆王。郧国公韦叔裕 杜陵人,保定年间封。后子总嗣封。
隋国公杨忠 保定十年,封竟陵公,食邑竟陵
一千户,迁大宗伯。子坚嗣食,后进爵为王。篡周。竟陵县公杨惠 忠弟后周封。
温国公高纬 武帝建德四年封。
竟陵县公稽惠 静帝大象年间封。

郢国公杨素 文帝开皇四年,以宗室进爵,食长寿县户。
郢国公王通 封年阙。
竟陵郡公杨坦 炀帝大业间,以宗室封。

郧国公殷开山 高祖武德四年,以从征有功封。
郢国公宇文士及
安陆郡公许绍 高祖时封。
甑山公郝相贵 武德年间封,子处俊嗣。高宗赐脯,亲御翔鸾阁观之,分音乐为东西朋,使雍王贤主东朋,周王题主西朋,角胜为乐。郝处俊谏曰:二王春秋尚少,志趋未定,当推梨让枣,相亲如一。今分二朋,递相誇竞,非所以崇礼义。上瞿然曰:卿远识,非众人所及也。遽止之。
郧国公张亮 初封鄅国公。太宗时,徙封郧。沔阳郡国公公孙武达。
安陆王李承道 建成长子。
郧国公韦安石 武后神龙元年封,京兆人。郢王高嗣谦 元宗先天元年封。
郢王李瑛 明皇太子,初封郢王。
郧国公严震 德宗建中三年,以治行封。沔王李恂 宪宗子,长庆元年封。
安陆郡王李源 宪宗时封。
郢王高子侃 懿宗咸通六年封。
郢王侃 懿宗子,咸通六年封。

后梁

郢王朱友圭 太祖开平元年封。

富水侯赵世仪
富水侯赵世祚
富水侯赵士掞
富水侯赵叔策 以上俱宗室封建,年次未详。郢国公张士逊 仁宗宝元年间封。
子煜 封沔阳侯。
郧国公德钧 魏王廷美第五子。
安陆侯赵世炽 燕王德昭之曾孙,东莱侯从恪子。

安陆侯吴复 洪武初年封。
郢王朱栋 高帝二十三子,洪武二十四年封。景陵顺靖王朱孟炤 昭王第八子,成祖永乐二年封。薨,亡子,国不嗣。
梁王朱瞻垍 仁宗第九子,永乐二十二年封。梁王就藩安陆。
枝江庄惠王朱贵熠 简王第十六子,宣宗宣德七年封。薨子。靖僖王豪璧嗣薨,子温穆王恩钱嗣。薨,子悼怀王宠润嗣。薨,子致樨嗣。薨,亡子,国不嗣。
兴王朱祐 孝宗次子,世宗父。弘治七年,封兴王,就藩安陆。嘉靖初,追封为兴献帝。
朱厚熙 兴王长子,世宗兄。生于安陆。薨。嘉靖元年,追封岳王。
京山侯崔元 由驸马封侯。
蒋敩 明献皇后父,封玉田伯。蒋煜国 敩裔为中军都督府佥事。陈普才 沔阳人,友谅父,封承恩侯。
陈友富 友谅兄,封归仁伯。
陈友直 友谅兄,封怀恩伯。
陈友仁 友谅弟,追封康山王。
陈理  友谅子,封顺德侯。

安陆府公署考

        《府志》本府
安陆府治 宋郢州治,在子城内。其戟门外有宣诏亭、颁春亭、阳春亭。州厅后有白雪楼,五客堂旁为孟亭。长寿县治在城东南隅。明初,为安陆府。洪武元年,知府郁斌立于旧治白雪楼基东。洪武九年,改为州。嘉靖十年,改州为承天府府治,即安陆州治拓之。然州大门西向,其址稍北。今移而南门南向。知府茹鸣金创建其堂,颜
曰亮采。知府吴惺扁之。两翼为首领之幕,两庑为六房。南为仪门,仪门外为大门,门上覆以铜瓦,视顺应二府之制。堂后会食之所,曰自公堂。知府郭甲扁之。左右室为库,后堂之内为郡守私廨。左之东北曰清军厅,稍前为白雪亭。又南为理刑厅,又南为四首领衙。右之西曰管粮厅,西北为捕盗厅。捕盗改驻沙洋,有公馆。仪门外,左为延宾馆,右为司狱司。土地祠旧西向,甚湫隘,不便展拜。万历二十九年,改向南,在宾馆后,高旷与宾馆等。大门外,左右阴阳医学,及榜房。广盈仓在阅武门内。至皇清顺治初年,复为安陆府。虽修葺更新不一,而制悉仍旧。及康熙五年二月,府治燬。知府张尊德重建,更堂额曰体国养民。前檐额曰大中至正,堂后又为寅清、居敬、忠爱诸堂。宅后有楚望楼、昭华轩,东西有小暇轩、凝香馆、宝善斋。各厅并经重修,同知刘馀霖增辟萼辉堂,郡守匾之。钟祥县治 明嘉靖十年,改州为府,创设钟祥县附郭,立治于威武门内东阜上,即广盈仓旧基为之。厅堂门庑如制,经百有馀年,燬于兵火。皇清康熙四年,知县程起鹏重建。县大门外,屏墙左右坊。大门内,左延宾馆、土地祠,右匮房、仓监。仪门内,左为县丞衙,右为典史衙。正堂左右,列六房。班房管粮铺长仓等。房堂后为川堂,左库房,右柬房。宅门之内为内堂。堂后为楼,楼后为神祠,楼旁为书室。
大察院 在府治北。嘉靖间,改为大监守备署。顺治二年,改为察院。
学院 在城内西北。崇祯己巳年,知县叶应甲改建。
分守荆西道 在威武门内。
分巡荆西道布按二司行署 俱在阳春台侧,久废。
外察院 在阳春门东南,元佑宫西。万历三十年,知府孙大龙建。今废。
城守守备署 在南门内,原系曾司空宅。顺治五年,改为卫守备署。十八年,改设安陆营守备署。
留守司 在阅武门内,今废。
承天卫 在城西北隅,今废。
祠祭署 在石城门内,今废。
显陵卫 在城东北十里,今废。
奉祀所三 一在从岵街东,一在从岵山隅,一在急递铺。今俱废。
旧口公馆 在县南九十里。
新添铺公馆 在县北四十里。
僧纲司 在报恩寺。
道纪司 在元佑宫,今在元妙观。
僧录司 在吉祥寺。
预备仓一所 旧在南门外,长寿县。右设正厅三间,左右仓廒各三间。后因倾圮,迁并广盈仓一处,将预备仓改为外察院。复建仓于阅武门内。明末,贼燬。顺治六年,详请每年积谷,收贮泰禋殿,以备赈。
义仓六所 在丰乐、郢东、百顷、东港、石碑、臼口六处。明末,俱废。顺治十六年,奉湖北巡按顾豹文,兴复义仓三处。一在丰乐河,一在石碑,一在阅武门内。
养济院 在城内东北隅,每岁,人给布花银三钱,月给粮米三斗。病则给医,死则给棺。
惠民药局 每年令医学择医生,置药,以待贫病。
漏泽园 一在城南窑厂,一在城东二里许,一在城东五里许。各五十五亩,皆刘钦所捐。
外州县
京山县治 在城东北,其地北枕张良山,南直凤凰山,于城中最高。《富水志》云:在郭北正符,今制盖自有县以来,其址无改云。明洪武初,知县刘桓稍稍兴复,其后知县王蔓荣、李文秉、毛祥相继增修。至正德中,大坏。嘉靖十七年,县丞赵以衮重建。中为正堂,旁有夹室二间,左为库。正堂后为川堂,为知县宅。因兵燬。皇清顺治八年,知县汪武扬建厅事,前左右分六曹,
前为仪门。门之外,东为县丞厅,今废。西为主簿厅,今裁。左为寅宾馆、土地祠,南为典史宅,今废。又南为县狱厅、囚室,前为谯楼。知县林应翔榜曰:揽秀楼。楼之前,中为戒石亭,左为申明亭,右为旌善亭。今俱废。东为阴阳学医学,西为急递铺。自铺而西,为榜廊十二间。今亦废。
风宪行台 在县治西,今废。
按察分司行台 在县治西,今废。
布政分司行台 在儒学东,今存。
观音岩官厅 正堂三间,寝室如之,左右厢各一间。
上官厅 在县西七十里,与郢东驿邻。自县至此,京山、钟祥之中。
下官厅 在县东五十里更化铺,制略如上官厅。自县至此,为京山、应城之中。
阴阳学 明嘉靖三十九年,知县张铉建于鼓楼前东故道。
医学 嘉靖三十九年,知县张铉建于县东故道,与阴阳学并。
僧会司 在多宝寺。
道会司 在城隍庙。
演武场 在县西官厅三间,今废。旧在县治北白马庙址。明嘉靖初,知县杨东以形势于县弗宜,徙西门外厉坛北。周回里许,有厅三间,便房六间,将台一座,高一丈。今废。
预备仓 在县治仪门外,东南厅三间。明嘉靖三十九年,知县张铉建廒屋十六间。明正统七年,知县毛祥建后增至二十三间,《富水志·京山图》载:县仓在治西,不详所在。今三里桥、上岭,犹呼仓岭。又《安陆志》:富水三里,有东仓。七宝一里,有南仓。白阳五里,有西仓。办顿七里,有北仓。皆名预备。知县许子忠置。又县南北五十里,有便民仓二。今俱废。皇清康熙十年,知县雷镜于仪门外西面,补修预备仓三间,神庙、门楼各一间。又于头门内,修里民称收银房,东西各三间。
马廒 在寅宾馆前,旧为预备仓,久废。康熙九年,知县雷镜改为马廒,建马神殿一间,东西马房共十六间,头门一间。
养济院 旧在新南门外。康熙九年,改置大东门外街北。
惠民药局 在县治西。
桑枣园二 一在县东三里,一在县西五里机坊桥侧。今废。
漏泽园 旧在教场北。明嘉靖十年,县丞金文默移置县东塌桥南。
潜江县治 背郭向明,中为正堂,堂后为轩,为集思堂。又后为知县衙。堂东为库,又东为幕厅。又东北为县丞衙。今废。西为册房,又西为主簿衙,露台,旁列晷刻,东西吏廨各六,东廨南为土地祠,又东为典史衙。廨西南为狱,中为仪门,大门。嘉靖间,知县敖钺重修。县前六十步为谯楼,知县陈敏政建。隆庆元年,知县黎一龙改为今大门。仪门外,东为寅宾馆。县堂甬道中,有戒石亭。左为申明亭,右为旌善亭。东为阴阳学医学。布政分司 在县治南。万历八年,知县朱熙洽重修。
按察分司 在县治东。洪武初,知县史纯一建。西分司 在县治西。
府馆 在县治东,今俱废。
税课局 在县治南,今废。
武备厅 在县治东。
僧会司 在大佛寺。
道会司 在妙庭观。
沔阳州治 旧在卫后,因设卫,遂迁于西门。中为堂,后为轩,为后堂。左右为库,东为幕堂,又东为知州廨,前为判官廨,西为同知廨,前为吏目廨。堂之前,两翼为六房,又前为仪门。东为社神祠,为寅宾馆。西为吏舍,为狱。又前为门,门上有谯楼。戒石亭在州治前,旁为申明、旌善二亭,轻羁所。后州治毁,知州朱作宾新建。
按察分司 在东门内。顺治六年,巡道马鸣銮鼎修。康熙二年,奉裁。
布政分司 在县前。明正德乙亥重建。癸未,贼燬。
府行署 在仁风门内。
沙镇巡检司 在沙湖。
茅镇巡检司 在茅埠,今圮。
河泊所二十二 止存一十六所。
麻港公馆 在州东四十里,久圮。崇祯辛巳年,改刱。
沧浪公馆 在州东南三十里。万历戊申年,水废。
仙桃公馆 在州北九十里。崇祯庚辰年,改创。朱家铺公馆 在州西三十里,久圮。
剅河公馆 在州西六十里,崇祯庚辰年修。阴阳学 在东门内。
医学 二学共一所。正统十年,典科何诚建。僧正司 在报恩寺。
道正司 在元妙观。
永丰仓 旧在州东北,废为社圃。今在楚望门内,即卫仓也。莫详其始。天顺五年,邑侯重建,又废。又鼎建为仓廒四,官厅三,耳房二。
便民仓 在七里垸后,移楚望门内。天启五年,并永丰仓地为四十三廒。崇祯间重修。
预备仓 在永丰仓南,旧有四,一在七里垸,一在剅河,一在黄蓬,一在演武场。今俱废。惠民药局 在十字街西。景泰癸酉六月,炎。明年鼎建。今废。
养济院 在楚望门内,旧男女各一,在东门内外七里院。弘治间,邑侯迁徙之。
景陵县治 旧有卫,明洪武三年,卫调荆州,即卫为县治,知县张天麟所立。景泰四年,知县魏庸修。成化十八年,知县姜绾修。弘治十二年,知县周端修。嘉靖二十三年,知县李仲僎修。天启二年,知县程维柍修。崇祯五年,知县杨一俊修。十七年,燬于贼。皇清顺治三年,知县魏人杰始议修。九年,知县宁鸣玉大加修。治中为正堂,筑大堂基高三尺,建五楹堂。前为捲厅,覆以瓦,凡五楹。堂后为穿堂,正本堂在退思堂后,仕学堂在正本堂东,有仕学铭。鹤轩在县厅东廊房上。松鹤轩在穿堂西,后更名改观亭。知县廨在正本堂后,为廨楼五楹。廨前左右翼各为屋数楹。东西库在堂两翼,又于堂东刱新库,外树赞政厅以蔽之。幕厅在堂东,架阁库旧在幕厅东,今移东房科下。仪仗库旧名銮驾库,在东。今移于西六房,在东西序。贼燬。今东建首为承发房,次吏户礼,次架阁库。西建首兵房,次刑工,各五楹。捲厅前东建民壮房,西建皂隶房。土地祠,旧在东房科前,今移建仪门外。东前为拜厅,凡三楹,于堂前甬道中,建节爱坊,书戒石铭于上。建仪门于节爱坊前,修刑监于仪门外西。寅宾馆在今典史廨地,贼燬。今借土地祠前拜厅为之。建东筦五间,西筦五间,缮谯楼置钟鼓其上。又于谯楼东立申明亭,西立旌善亭。
县丞廨 在仪门内东,燬于贼。顺治初年,县丞黄泰贞修葺。
主簿廨 在仪门内西。天启年,裁革,仅存空廨。今燬于贼。
典史廨 在谯楼东,贼燬。今移置新土地祠前。布政司分守道 在县东,即旧分巡道。先有分守道,在旧学西,废。嘉靖二十四年,因改分巡道为今道。万历年间,鬻于民。
按察司分巡道 在县西,旧为儒学。嘉靖二十四年,佥事郑汝舟改建。今燬,基存。
风宪行台 在县西。顺治初年,邑公署尽燬。凡上司往来,假邑南民宅馆焉。
州行署 在县东。弘治十年,知州林济立。嘉靖四十年,知县丘宜重修。崇祯间,鬻于民。
府行署 在皂角市仙真观,本府通判邝立。今改建刘太守祠。
公馆 在渔泛浲。嘉靖三十九年,知县丘宜修建,今燬。
乾镇巡检司 在乾镇。
阴阳学 在县东。
医学 在县东。
僧会司 在东禅寺。
道会司 在丹台观。
演武场 在北城外,社稷坛东。知县姜绾立周端修。
预备仓 在县治西,板廒三十六间,知县姜绾立。弘治十三年,知县周端修。今燬于贼。
税粮仓 在县治西。
国命仓 米仓二十廒,墙垣一周,门屋一座,官厅一所。天启二年,知县程维柍建。新仓 在旧仓地,顺治十年,知县宁鸣玉建。积谷仓 在县治东,康熙壬寅年,水圮。知县刘毓宾修。
广储仓 在县南门西,久废。
两便仓 在乾镇湾知县姜绾立,今废。
义仓 在北门外姜绾立周端修。嘉靖辛丑,改新儒学。
广运仓 在县南岳家口市。康熙六年,本府知府张崇德鼎建。正厅三间,东西仓各六间。弓箭局 在县前西,知县姜绾立。今废。
养济院 在北门外,演武亭东。姜绾立,任赞化重修男女二院。
漏泽园 在县东一里,分守道方公立。
荆门州治 在西门,内有头门、谯楼、大堂、内堂、
宗陆堂、高库、架阁、堂库十一,房科等瓦房不止百馀间。今废,止馀石碑坊一座而已。
州同衙门 在州治西,尽燬。今新修。
吏目衙门 在州治东,尽燬。今新修。
都察院分司 在后街,今燬。
布政分司 在都察分司左,今燬。
按察分司 在元妙观西,今燬。
府馆 在元妙观东,今燬。
建阳巡检司 在建阳驿街东,今燬。
仙居巡检司 在州北乐乡关,今燬。
新城巡检司 在新城镇,今燬。
阴阳学 在州治侧。
医学 在州后。
僧正司 在寺。
道正司 在观。
演武场 在北门三里街,今废。
预备仓 在州治西。
东仓 在新城镇。
西仓 在却陂村。
南仓 在东寨村。
北仓 在红花村。
大木仓 在州东南。
沙洋石牌仓 在州治北。
后港仓 在州治西。
养济院 在州城西北。
当阳县治 在玉阳山东南半里。明洪武元年,知县祁守道迁治方城,寻为水齧。十三年,知县魏忠迁复旧治。自是,知县张义等相继增修。正堂厅事三楹,西偏为赞政厅,轩前为露台,两翼为六房,而承发司铺长司居东,架阁库居西。前为仪门,仪门之西为宾馆。东为土地祠,祠东旧为预备仓。天启中,知县胡如川徙仓于宾馆之后,以其地为关帝庙、三义祠。崇祯甲戌,正堂燬。署县事留守经历张维然修。皇清顺治二年,署全燬,正佐皆视事合溶镇。八年,士民捐修捲棚三间,玉枝棚三间,内衙十馀间,县令始视事城中。十二年,知县唐彦襄重修,捲棚三间,六房十二间,皂隶棚二间。十七年,知县宋景辰修寅宾馆仍旧处。
县丞衙 旧在正堂东。明成化间,汰员,其基尚存。
主簿衙 在正堂东入自露台。员裁,基尚存。典史衙 在正堂西入自仪门外。今废。
分防正署 与训署邻,顺治间,知县唐彦襄,募四里民房二所为之。
布政分司行台 在县治东。成化十年,知县刘诚建。
按察分司行台 在县治东,典史张铭建。府馆 在县治南。明正统间,知县张义建。万历间,知县方岳重修。己酉,知县李启元,以按司之地作学宫,改布政分司为都察院,府馆为察院。今燬。
漳河口巡检司 在县北一百里,明成化二年,郧贼刘石既平,都御史白圭奏设。今燬。
阴阳学 旧在县东明,洪武三十五年,训术李思昌建。正德间,知县莫潜改县治西隅。今废。医学 旧在县承流坊之东。明天顺六年,典史张铭修。正德间,知县莫潜改县治西。今废。僧会司 在报恩寺。
道会司 在玉阳观,今废。
常平仓 在县治内。
预备仓 在县治东。明正统间,知县张义建。天启中,知县胡如川改迁宾馆后。今废。
演武场 在东门外,明季燬。皇清顺治间,知县唐彦襄重建。朱景辰增修。
养济院 在报恩寺右,今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