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三十五卷目录
安陆府部汇考一
安陆府建置沿革考
安陆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安陆府星野考
安陆府建置沿革考
安陆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安陆府星野考
职方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五卷
安陆府部汇考一
安陆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本府《禹贡》荆州之域,汉滨之地,跨潜沔,云梦沧浪。三澨诸薮泽,三代以来如权国,即今荆门。当阳如郧子国,即竟陵云杜总隶荆州,周成王封熊绎于荆,其后都郢,更名楚。相传南郡江陵有楚都旧址,盖皆荆之,封壤春秋,为郊郢,战国曰郢。中秦,置南郡改郢都为郢县,汉分南郡,置江夏郡以临沮,当阳编都属南郡,竟陵云杜属江夏郡。魏改临沮属襄阳郡,晋初编都当阳鄀县属,南郡云杜竟陵南,新市属江夏郡。太康九年,分江夏西界,立竟陵郡领长寿。竟陵新市霄城云杜治石城。隆安五年,以沮漳降蛮,立武宁郡乐乡长林二县,又立长宁郡,后又改长宁郡为永宁郡,领长宁县。南宋立冯翊郡,领莲勺高陆鄀县,又以竟陵郡属郢州,齐以临沮,当阳编都属南郡,竟陵云杜霄城长寿新市属竟陵郡,新市又与新阳属安陆郡编都,新阳又属怀化郡,新市新阳又与武宁属武宁郡。梁立北新州及梁宁郡领长寿县,景陵郡领梁安县,武宁郡领县如旧安陆郡,领南新市及新阳县建安郡,领霄城县,又置安居县沔阳郡。西魏置鄀州基州及章山郡上,黄郡以长寿隶安州,改冯翊郡为汉东郡,莲勺县为蓝水县,高陆县为滶水县,北新州曰温州,新阳曰角陵,南新市曰富水。又置盘陂县而省州陵,惠怀二县置县曰建兴,改竟陵县曰霄城,置竟陵郡后周分置石城郡。又置平州领漳州安远二郡,属梁蕃于建兴,置复州霄城复曰竟陵。后于石城置郢州废,竟陵郡保定中新州梁宁等郡,废入竟陵郡,隋开皇元年,废石城安陆冯翊三郡于竟陵县,置复州后徙治沔阳,七年改平州为玉州,九年废漳州安远武宁缘,麻及玉州十三年,省长林县入长宁县,十八年复长林属南郡,废长宁改安居,曰:昭丘。仁寿三年,复州复治建兴大业,元年复置竟陵郡省滶水入蓝水,废温州改角陵曰京山,废盘陂入焉改昭丘曰荆台。寻废入当阳废,复州置沔阳郡,唐初移复州,治竟陵。武德四年,以京山富水复置温州于长林,东境立基州,并置章山县。复置平州并析,置临沮县以乐乡,置鄀州。五年改沔阳郡为复州,六年改平州为玉州,七年废基州,以漳山隶郢州,八年省漳山入长林,废玉州省临沮以当阳县属江陵。贞观元年,废郢州以长寿隶鄀州,漳山属江陵郡,以鄀州领长寿省上洪又省蓝水县入焉。七年徙沔阳郡怡沔阳镇,八年废鄀州以长寿乐乡,率道隶温州,十七年复置郢州治京山,废温州而以京山,富水属焉,后改富水郡。天宝元年,更沔阳郡为竟陵郡。乾元元年,复改富水郡为郢州,还治长寿,又改复州为竟陵郡。宝应二年,竟陵郡复治竟陵县。贞元二十一年,析长林县置荆门县,大中间置征科,巡院于白沙白洑。后晋天福元年,改竟陵曰景陵,高季昌建荆门县为荆门,军治当阳等省。宋乾德二年,并富水县入京山县,三年改白洑院,为潜江县,白沙院为玉沙县,皆属江陵府。开宝五年,复置荆门军,领长林、当阳二县。徙治长林。至道二年,以玉沙县属景陵郡。宝元二年,废沔阳为镇并,入玉沙熙宁。六年,废复州以景陵县,属安州并入玉沙废,荆门军以荆门县,复隶江陵府。元佑元年,复置复州及玉沙县而以玉沙景陵隶复州,三年复置荆门军。建炎十四年,废当阳县入长林县,十六年复置当阳属复州。端平三年,复州玉沙县并徙沔阳,荆门军治当阳县。元至元十二年,改复州为复州路,十四年改荆门军为荆门府。十五年,改郢州为安陆府,领长寿县,隶河南行省,移荆门府治古城,领长林当阳二县。十六年,改复州路为沔阳府,领玉沙景陵二县,隶河南行省。天历元年,改荆门府为荆门州。明洪武八年,改安陆府为安陆州,领京山县,以长寿县省入直隶湖广布政司。九
年,改沔阳府为沔阳州,并入玉沙领景陵县直隶湖广布政司。十年,省当阳县入荆门州,并潜江县属荆州。十三年,复置当阳仍属荆州府。嘉靖十年,以旧邸在安陆州,改为承天府,设钟祥县,附郭仍与京山并,割荆州府之潜江县。荆门州当阳县及沔阳州景陵县,皆增属隶湖广布政司。皇清顺治二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所属州县名号仍旧制。
钟祥县〈附郭〉
春秋战国郊郢之地,属楚曰郢中秦并天下。分荆州属南郡,即今江棱。县汉为云杜地,属江夏郡地。即今武昌三国,魏曰郢州。晋初属江夏郡。元康九年,分江夏西界立竟陵郡,即今景陵。县置长寿,县宋齐。仍为长寿,县属竟陵郡。梁立北新州遗址,在京山东北。置梁宁郡,领长寿。县西魏。以长寿改属安州,今德安府。后周。分置石城郡,后于石城。置郢州,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竟陵郡,唐复立郢州,治长寿县。贞观元年,州废以长寿,县隶鄀州。十七年,复置郢州,治京山。后改富水郡。乾元初,复改富水郡为郢州。还治长寿,梁唐晋汉因之后,周废富水,入京山。宋为郢州富水郡。防禦属京西南路。元至元十五年,改郢州为安陆府。领长寿县隶河南,行省明初,因之洪武八年,改安陆府为安陆州。领京山县以长寿县,省入今之元佑宫。即其基也。嘉靖十年,改安陆州为承天府。设钟祥县。附郭十八年,巡抚都御史,陆杰巡按监察都史姚虞。又奏割荆门州之马良,望乡来属。皇清顺治三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钟祥县仍附郭隶湖广布政司,分隶荆西道。
京山县
汉云杜安陆二县地东汉为云杜,南新市二县境,晋属竟陵郡。宋齐因之梁,立北新州。置安陆郡,领南新州,及新阳县。西魏改北新州,曰温州新阳。曰角陵。改南新市为富水县,又置盘陂县,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改角陵曰京山废。盘陂入焉,唐初,属安州武德四年,以京山富水复置温州。贞观十七年,州废二县皆属郢州。宋乾德二年,废富水入京,山元因之属安陆府。隶荆湖北,道兵乱移治汉。滨至元十二年,还旧治明。因之属安陆州。嘉靖十年,改州为承天府。皇清顺治三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县仍属焉。
按《县志》:周职方皆荆州之域。周为云子之国,在楚为郊郢,秦为南郡,地汉为江夏。郡之云杜安陆二县境,后汉分安陆。立新市县属江夏之竟陵。魏因之晋初,亦为江夏。郡之云杜南新市之疆域,惠帝时二县。分属竟陵郡齐,又分新市新阳别属安陆郡。梁普通末,乃以为新州。即梁宁郡治所西魏,以为温州。又改新阳曰角陵,改南新市为富水郡。仍以县属焉周,因之隋初,郡废县属安陆。省盘陂县。改角陵曰京山大业,初以京山富水,属安陆郡。唐武德初,以京山富水。隶安州四年,又以二县属温州,贞观十七年,废温州京山富水属郢州。五代仍唐制。
潜江县
《禹贡》荆州之域,虞夏时,贡道也。禹贡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秦并天下,分荆州置南郡。汉又分南郡置江夏,郡潜江江陵,地属南郡。
《尔雅》水自汉出为潜,盖汉水自钟祥北三十里。分流为芦洑河,径县东南,复入于汉。故名唐大。中间置征科巡院,于白洑属荆南,节度使五代高季昌据荆南。沿汉筑堤,以防水患,改设安远镇。宋乾德初,改安远镇为潜江县。属荆湖北路元,改江陵府为中兴路。领潜江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堤决迁治于斗堤。后为伪汉所据。明洪武元年,改中兴路为荆州府。潜隶之。嘉靖十年,改安陆州为承天府。割潜江属之。皇清,改承天府为安陆府县,仍属焉。
沔阳州
春秋为楚地,秦属南郡二汉,为南郡江夏。二郡地晋分置竟陵郡,宋齐因之梁,置沔阳。郡西魏省州陵,惠怀二县。置县曰建兴,后周置复州。隋炀帝初,州废置沔阳。郡唐武德五年,改为复州。移治沔阳。乾元初,又改复州。曰竟陵郡。宋初,因之乾德三年,以白沙院为玉沙县。属江陵府至道三年。以玉沙县、来属领县。二宝元二年,废沔阳为镇并,其地入玉沙。熙宁六年,州废以景陵县隶安州玉沙亦废为镇属监。利元祐元年,复置复州及玉沙县,仍属复州。端平三年,复州景陵并徙治于沔阳,镇以玉沙为附。郭元至元十
二年,改为复州。路十六年,升为沔阳府领玉沙景陵二县。隶河南行,省明初。因之洪武九年,改为沔阳州,并入玉沙县。直隶湖广。布政使司编户四十里,领景陵一县。嘉靖十年,升安陆州为承天府,割沔阳隶。仍领景陵县。皇清,改承天府为安陆府,州仍属。
按《州志》:秦郡县,天下置南郡沔,为南郡地汉更置江夏郡,竟陵为县。西北为云杜县,沔为云杜。地王莽改景陵曰。守平东汉竟陵,云杜如汉制。晋初竟陵,云杜亦如汉制。元康九年,分江夏西部都尉置竟陵,郡治石城领县。六长寿竟陵新市,霄城新阳云杜。南宋初,竟陵郡属荆州。孝建元年,属郢州领县,同晋梁武帝分竟陵。郡置沔阳郡。西魏省州陵惠怀二县。置县曰建兴,改竟陵曰霄城。后周置复州,取复池。湖为名治,建兴又省营阳州城二郡,入建兴复。以霄城为竟陵。隋文帝开皇间,徙复州治竟陵。炀帝大业初,改沔州。又改建兴曰沔阳寻,复沔阳郡统县。五沔阳监利,竟陵甑山汉阳。唐武德五年,改复州属山南道领县。三沔阳竟陵监利是年,徙复州治竟陵。贞观七年,仍徙治沔阳。天宝元年,改竟陵郡乾元。元年,改复州宝应。二年,徙治竟陵后梁复州曰武威,以监利入江陵府。开平四年,分汉江南为白沙,徵科院属江陵。玉沙始此晋天福元年,改复州曰竟陵郡。竟陵曰景陵县,周改沔州。宋建隆三年,改复州曰景陵郡。领县二景陵沔阳乾德以后同《府志》。
景陵县
古郧子国地,后并于楚大夫。斗辛封于此,秦白起攻楚,拔郢东至竟陵。即此汉始,置竟陵县。属江夏郡晋因之,西魏改曰霄城,置竟陵郡。隋开皇初,于此置复州,后徙治沔阳。仁寿三年,州复徙建兴。唐初,移复州治竟陵。晋天福元年,改竟陵县曰景陵县。宋熙宁六年,隶安州。元祐元年,仍隶复州。端平三年,县并州徙沔阳。镇后兵乱,徙治不常。元改复州,路为沔阳府。县还旧治。明初,因之后改沔阳府为沔阳州,县仍属。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皇清改承天府,为安陆府县仍属。
按《县志》:皇古为风氏,国风氏,伏羲姓也。今邑有五华山上,有伏羲庙。其名风氏盖,由此唐虞夏商为荆州之域,荆州者举其概也。古竟陵实三澨,故道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过三澨,入于大别,三澨水名。三澨水在江夏郡,竟陵县,春秋为郧子国郧楚属国也。国在县巾,扬水西巾水,西径竟陵县北。西径扬水,谓之巾口水。其西有竟陵大城。古郧子国也。郧公辛所治谓,郧国矣。战国为竟陵地,竟陵名始此。秦使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秦拔郢至竟陵。乃南郢非北郢也。楚熊绎封于荆,在南郢丹阳地,楚文王都于郢。在荆州江陵地,是时秦拔楚都,近烧彝陵。所谓南郢也。今安陆府萧梁,唐宋时俱称郢州。去彝陵甚远,谓之北郢。秦并天下分荆州,置南郡有竟陵县。南郡由荆州,分置竟陵为县。始此汉兴,高祖分南郡。置江夏郡统竟陵县。汉江夏郡在安州,云梦东南六十里。非今之沙羡地也。置云杜竟陵二县,俱属江夏郡,江夏郡由南郡分置,晋以云杜。竟陵南新市,属江夏郡。后因汉竟陵县,而属竟陵。郡元康九年,分江夏西部置竟陵郡,竟陵郡又江夏分置治石城,领长寿竟陵新市。霄城新阳云杜六县。石城在今安陆府,晋羊祜镇。襄阳时所筑,则今安陆亦古竟陵也。又《唐书·乐志》曰:石城乐者。宋臧质所作也。石城在竟陵郡,宋时臧质为竟陵,守于城上。见群少歌,谣作曲曰。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隈。今安陆府有石城驿。莫愁湖即其地也。夫晋时,竟陵郡治石城,领竟陵县。则景陵隶安陆已。见于此齐,以竟陵云杜。霄城长寿新市,属竟陵郡,梁因之。而属沔阳郡,沔阳郡由竟陵分置,胡三省。释文辨误梁武帝,置沔阳郡于竟陵县。则今沔阳州亦古竟陵县。仍置竟陵郡,梁立竟陵郡领梁安县。建安郡领霄城县,竟陵霄城未尝相入也。西魏改竟陵县,曰霄城仍置竟陵郡。晋元康时,原有霄城县,魏或并竟陵,入之竟陵互名霄城,始见于此。后周,复曰竟陵于建兴置复州。复州名始见此,霄城复曰竟陵县,后于石城置郢州。郢州始见此,即今安陆府废竟陵郡。保定中新州,及梁宁等郡,废入竟陵郡,隋初,于竟陵置复州。后徙治沔阳,复州由竟陵分置县,名复州,始此大业。元年,复置竟陵郡废复州置沔阳,郡沔阳复州二郡,互相废置。唐初移
复州,治竟陵。天宝元年,更沔阳郡为竟陵郡。乾元元年,又改复州为竟陵郡。宝应三年,竟陵郡复治竟陵县后。晋天福元年,改复州曰景陵郡竟陵曰景陵县,县名景陵。始此,宋改竟陵郡为复州,领景陵县至道二年。以玉沙属景陵郡。熙宁六年,废复州。以景陵县隶安州。宋熙宁时,安州即今安陆府也。旧名安陆州。晋元康年,石城领竟陵县。宋熙宁年,景陵隶安陆州,今安陆府辖景陵县。犹沿晋宋故制也。元祐元年,仍置复州及玉沙县,而以玉沙景陵隶复州。端平中景陵县随复州徙,沔阳镇元还旧治景陵,隶复州路沔阳府。至元十六年,改复州路为沔阳府。领玉沙景陵二县。明初,为卫后废卫为县。洪武初年,景陵为卫三年废。景陵卫为县,调卫金州。以卫治为县治。九年,改沔阳府为沔阳州。领景陵县。嘉靖十二年,因世庙旧邸在安陆州,乃升州为承天府,割沔阳州附属之县。随州隶焉,景陵隶沔阳非古也。始于至元后,暨洪武初,创制尔夫。晋领石城,宋隶安州,其制可考。景陵原隶安陆也。万历末渐不相属,至天启时,知县。程维英请景陵,直隶本府。至今永为定制。皇清改承天府曰,安陆府县名如故。仍隶本府景陵置县,以来为郡属者,四州属者三,府属者二。徙镇者一隶路者,一改名者三,因时称号,与时推移不可不详。
荆门州
古权国汉临沮,当阳编鄀四县地属,南郡魏改临沮属襄阳郡。晋隆安五年,析置武宁郡,领乐乡长林,又立长宁郡。后改为永宁,领长宁县。隋开皇十一年,省长林县入长宁。十八年,复长林属南郡废长宁。唐武德四年,于长林县。东境立基州并置章山县。七年,州废以章山隶郢州,郢州废又属江陵郡。八年,省章山入长林。贞元二十一年,析长林置荆门县,五代高季昌建荆门县。为荆门军治当阳宋。开宝五年,复置军治徙长林。熙宁六年,军废县复隶江陵府。元祐三年,复为军。端平三年,又徙治当阳。元至元十四年,改为府十五年。移治古城天历,初改为州。明初,因之洪武,中以长林县,省入领当阳属荆州府。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仍领当阳。皇清改承天府,为安陆府州仍属焉。
按《州志》:州于春秋,战国为荆。于秦汉为南郡,为编都于魏立荆州。于吴立江陵,于晋为乐乡,为武宁,为长宁又为长林。以其地有栎林拱木,隐天蔽日也。隋唐,又析为基州及章山县,以房元龄父彦,谦为基州。行军司马,又为玉州。以卞和得玉,于荆山也。又为荆门,以有东堡西堡两山,相对其势如门也。五代为荆门军。宋初,为荆门镇后,复为荆门军。又废荆门军,为荆门县。元立为县,又复为州。又为长林县。明洪武为荆门州,编户六十九里。属荆州府故明嘉靖,以兴献王。封于安陆入继,大统遂改安陆。为承天府,而以荆门属之。
当阳县
汉旧县属南郡,左传楚攻王师。于漳澨,即此宋齐因之梁,又置安居县。后周置平州,领漳川安远二郡。隋开皇七年,改平州为玉州。九年,州郡并废。十八年,改安居曰昭丘大业。初改曰荆台寻废。入唐武德四年,复置平州,并析置临沮县。六年,改为玉州。八年,废省临沮。以县属江陵高季昌,置荆门军于此。宋开宝五年,县自江陵来属荆门军。熙宁六年,军废县复隶江陵府。元祐三年,复置军。端平三年,军移治此。绍兴十四年,废县入长林。十六年,县复置元。因之明初,属荆州府后改属荆门州。洪武十年,省入荆门州。十三年,县复置仍属州。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皇清改承天府,为安陆府县仍属焉。
按《县志》:成周时,有权国盖。今邑分土之始,惠王元年,楚克权迁于那处,杜预左传注权国。在南郡当阳县。桑钦水经,沔水自荆城,东南流径当阳县。章山东,右会权口。郦道元注:章山即禹贡内方山,权水出章山东南,流径权城北、古之权国也。东南有那口城,权水又东入,于沔内,方在荆门州。东南晋隆安,以前尚属。当阳以楚尝封越章王,于此因称章山。唐司马承祯炼丹于此,又称曰马仙山秦为郡县地。汉初,为南郢江陵地,景帝析江陵地,置当阳县。属南郡三国,蜀以编鄀地为荆州。领当阳时,吴袭荆州,魏表孙权领荆州牧。又于襄郡,置南荆州。盖有三荆州,云魏取编鄀。当阳属南荆州。晋隆安五年,析当阳及编县地,置长林县此为荆门州之始。荆门之
名始于唐末。立武宁郡领之,梁析当阳地,置安居县,时为西魏。逼迁都江陵,故取此名。此为荆台乡之始,西魏析当阳地,置绿林县。立上黄郡领之别立章山郡。于汉水东,后周以当阳及编县,地置平州。领漳川远安二郡,隋开皇七年,改平州曰玉州。属荆州总管府。九年,废玉州及所领二郡,改绿林曰章山。十八年,改安居曰昭丘大业。元年,改昭丘曰荆台,今有荆台乡寻废入,当阳县属南郡。唐武德四年,以章山县属基州复置平州,在临沮境,初为平县。六年,改玉州八年州。废以当阳县属江陵郡。贞元二十一年,以当阳并入荆门县,属江陵府。后晋天福元年,荆南节度使高季昌,以荆门县为荆门军。移治当阳。宋开宝五年,复置当阳县,属荆门军。熙宁六年,废荆门军仍以当阳县,为荆门县属江陵府。元祐三年,复于长林县,置荆门军领之。绍兴十四年,废荆门县徙长林县。治当阳十六年,复置当阳县属复州。今沔阳州。端平三年,徙荆门军治当阳元。仍置当阳县,属荆门府。至元十五年,移府治于古城。明洪武初,徙县治方城属荆州。四年,复旧治改属荆门州。十年,省县入州。十三年,仍置当阳县属本州。嘉靖十年,改安陆州为承天府,当阳随本州隶焉。
安陆府疆域考
府县《志》合载安陆府疆域图本府〈钟祥县附郭〉
东至本府京山县百五十里。
西至本府荆门州九十里。
南至本府潜江县二百一十里。
北至襄阳府宜城县百八十里。
东南至本府景陵县百六十里。
西南至荆州府江陵县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德安府随州三百里。
西北至襄阳府南漳县三百里。
东西延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三百一十里,去省城西北五百七十里,自县治达。
京师三千二百里。
京山县
东至杨家河德安府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盘石岭钟祥县界一百一十五里。
南至横官路景陵县界六十里。
北至汉东桥随州界一百二十五里。
东南至景陵县九十里。
西南至荆门州二百五十里。
西北至枣阳县三百三十里。
东北至德安府一百八十里。
自县治至省会,陆路五百七十里,水路八百六十里至。
京师陆路二千七百里,水路六千七百七十里。
东西广二百五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
潜江县
东至沔阳州之上西湖二十里。
西至江陵县之三湖一百二十里。
南至监利县之苏湖八十里。
北至京山县之四㲼湖六十里。
沔阳州
东至汉川县界。
西至潜江县界。
南至监利县界。
北至景陵县界。
景陵县
东至汉阳府,汉川县界城隍台九十里,至汉川县治二百里。
西至本府界小河口九十里,至府城二百三十里。
南至沔阳州界剅河驿九十里,至州治一百八十里。
北至本府京山县界渌水堰六十里,至京山县治九十里。
西南至潜江县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本府二百二十里。
自县治至本省三百一十里。至
京师六千三百五十五里。
广一百七十里袤一百八十里。
荆门州
东抵本府界原系九十里,因拨补钟祥县后抵钟祥止十五里,为铺二。
西抵当阳县界五十里,为铺三。
南抵江陵县界一百八十里,为铺十三。
北抵宜城县界一百八十里,为铺十二。
东南至沙洋抵汉水一百二十里,为铺二。西北抵南漳界二百二十里。
自州治至本府九十里,至省城陆路六百六十里,水路八百二十里。至
京师陆路三千二百里,水路六千七百里。
当阳县
东至荆门州三冢界七十里,至州治一百二十里。
西至彝陵州土溪界七十里,至州治一百五十里。
南至枝江县祐春坪六十里,至县治一百八十里。
北至远安县之深水桥八十里,至县治七十里,南至荆州府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宜都县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南漳之赵家河一百八十里。
自县治至本府二百一十里,至省城水路九百五十里陆路九百里。至
京师水路六千一百三十里,陆路三千六百八十
里。
广袤皆一百五十里。
形胜附本府〈钟祥县附郭〉
楚辞南郡之邑,沅湘之间。
唐《刘丹记》:西浮江汉,东驰京岭。
《风土考古记》:舟车往来,水陆之冲。
《郡志》上接汉江,下通湘水。《富水志》:东走江淮,西通梁汉。
宋朱昂赛广泽庙序,襟带随郢,腹背吴楚地,洼而卑水漾而潴。
复州《厅壁记》:地滨江汉之茹。
《舆地纪胜》:惟兹七泽之南,实在重湖之右。
京山县
县居众山之中,路径崎岖东西北三路,皆不通。舟楫惟县南,小河名县河,春夏水溢可通,景陵蒿台湖入汉江,形势最为险隘。
潜江县
西扼巴蜀之喉,北枕襄邓之臂,南亘洞庭之险,东连江汉之会,三国关羽屯兵于俞潭。元季姜珏窃据于县,郭胡文定曰欲固,上流必保汉沔。矧夫湖陂吞纳一苇,四通萑苻箐丛突围倏散,此亦形胜之最险者也。
沔阳州
《州志》川泽之区。宋朱昂序:环城皆水,因河为池。
景陵县
《古今传》形若螃蟹。张允之焦侯德政颂梦泽之,南江流襄汉是为景陵,东尽沧浪。
《鲁铎记》景陵,为古荆州之域,间乎云梦之泽,襟带义河三澨,在其南沱潜,在其西实亦江汉下流也。
荆门州
《古记》:楚国山水之富,在大江之南,而江北翠巘清流,表里城郭,莫如荆门。
《荆门军记》:西控巴峡,扼其咽喉,东连鄢郢,为之襟带。
张师中《鼓角楼记》:环列重山,带绕大泽,距江陵以抵汉水,挟鄢郢而控巴蜀。
《图经》:俯云梦连巫峡,据襄汉之沮,通沮漳之利。宋陆九渊《荆门军记》:居江汉之间,为四集之地。朱震双泉诗:控扼要冲,冠带险阻。
当阳县
本邑地势西高东下,势若建瓴,扼巴蜀之吭。拊江陵之背,以襄郧为籓垣,以长林为唇,齿盖自昔四战之地云。
安陆府星野考
《府志》府总《春秋·元命苞》:轸星,散为荆州,江夏入轸十二度。《史记·天官书》:二十八舍主十二州。吴、楚之疆,候在荧惑,占于鸟衡。鸟衡,柳星也。
《石氏星经》:南宫,赤帝其精朱鸟,翼翮轸尾皆严,于巳在天,北斗二星主楚分。
皇甫谧《帝王世纪》:自张十八度至轸十一度,曰鹑尾之次,于辰在巳。谓之大荒落于律,为夷则斗建在申,今为楚国分野。
晋《天文志》:翼、轸,楚,荆州:江夏入翼十二度。《新唐书》:布太薇之政而在巽维外者,鹑尾也,为烈山氏之墟。
宋《天文志》:三台下星主荆州,天市西垣第二星曰楚,五车中央,星曰司空,主镇星,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