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一一九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
 第一千一百十九卷目錄
 武昌府部彙考五
  武昌府封建
  武昌府公署
  武昌府校考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十九卷
武昌府部彙考五
武昌府封建
    通志《府志》合載周
鄂 周彝王時熊渠興師,立中子紅為鄂王
楚之鄂,自始也。
三子長子康為勾亶王,今江陵縣
少子執疵為越章王,今雲夢縣
中子王鄂
之有王,自紅始也。
三國吳
公元221年
孫權自立武昌
魏黃初二年公安徙鄂,改名武昌,今武昌縣也。
尚有故城舊蹟,隸武昌府
公元392年
桓王孫堅 建興七年追封
齊王孫奮 孫權之子
初居武昌後徙建康,封齊王,居之。
公元226年
沙羡侯孫奐 字季明,皎之弟也。
初以中郎將江夏,遵皎舊蹟,禮江夏閻舉等。
黃武五年,為先鋒,拜揚威將軍封沙羡侯
南宋
公元429年
江夏王義恭 都督、湘等州軍事
元嘉六年封。
宋主與之書曰:天下艱難國家事重隆替安危吾曹爾。
當遇士大夫以禮,待小民以恩,慎勿喜怒加人,能擇善而從美,自歸己,不可耑決,以矜獨斷。
蓋以貴凌物,物終不服。
威加人,人烏能悅。
時宋主義隆先為宜都王故知民間疾苦如此
南齊
江夏王鋒 武帝封。
琴書,有武力
高宗憚之。
後遇害。
公元494年
江夏王寶元 明帝三子建武元年都督郢州
公元549年
江夏王大款 簡文第三子。
初封石城公,位中書侍郎
太清三年,封江夏
大寶元年,奔江陵湘東承制改封淄川王
魏克江陵遇害
公元565年
封江夏王伯義,位金紫光祿大夫
伯義文帝九子
天嘉六年,陳亡,入長安,遷於瓜州
道卒。
武昌王叔虞宣帝第十九子。
太建十四年封。
隋大業,為高施令
公元627年
江夏王道宗 畢王璋之子
太宗秦王,討武周,時道宗年甫十七,登玉壁城望之,謂道宗曰:賊怙眾欲戰,爾計謂何
對曰:武周席勝,鋒未可當
宜以計摧。
卒如所料。
出為靈州總管,破梁洛突厥兵數萬眾高祖嘉之封任城王
貞觀元年召拜鴻臚卿,遷大理卿
太宗方經略突厥復授靈州都督,助李靖破鹵,執頡利可汗,遷為刑部尚書
後討吐谷渾有功,徙封江夏王
江夏王承度 元吉子。
元吉遇害,並誅。
王瑤 未之國
公元997年
楚恭惠王元偁 太宗子,七歲檢校太保涇國公
久之,領鄂州都督武昌軍節度使
真宗即位,加同中書平章
七年,薨。
文集三卷筆札一卷,上親製序,藏之祕閣
公元1100年
楚榮憲王似 神宗子
初為集慶軍節度使,徽宗立,改鎮武昌
崇寧中,徙鎮荊南
公元1170年
鄂忠武王岳飛 南渡後,保護上游有功
乾道六年,建廟於鄂。
嘉定中追封鄂王
公元1326年
威順工寬徹普化 按:寬徹普化世祖之孫,鎮南脫歡子也。
泰定三年封威順王,鎮武昌,賜以金印
王縱麾下侵奪民利播弄威福以致寇盜倡亂宗社亦隨以墟。
黃鵠磯城上石塔,即其太子墓。
公元1364年
楚王楨 高帝第六子也。
母昭敬妃,生王于甲辰三月三日
天姿英睿高皇后鍾愛之。
洪武三年夏四月乙丑封楚王
四年春二月甲子,入大本堂讀書
九年十月丁卯之國武昌
皇太子諸王公文群僚餞于龍江
十一年春,隨皇太子往謁皇陵鳳陽
十二年夏四月丁酉,上
公元1379年
王經圖籍
是歲十二月乙巳,隨皇太子文華殿,聽儒臣進講
十四年五月丁未上命江夏侯周德興,討散毛洞蠻
十五年庚子,命率湯和靖州上黃諸蠻吳回兒等,捷奏。
喜甚
曰:湯和言爾謀略真吾子也。
二十年秋九月甲戌上賜祖訓錄》
冬十月丙子,往討雲南阿魯禿遁走武關,至鄜州擒之。
二十二年肇建宗人府上命王署之。
二十四年,征西番
二十七年道州回子叛,討平之。
是年復討全州叛徭。
二十八年,討桂陽山寇平之
二十九年八月丁亥瀘溪洞蠻叛,出師沅州伐山踰阻,至天柱山,突至苗寨,平之
三十年二月壬午熒惑太微
上敕曰:自古及今有土有國者,務謹身心。
天道,察人事,罔敢自自逸
人事作于下,天道應于上,可不謹哉。
吾諭爾久矣
周天列宿五星出入洞燭休咎,以修人事
熒惑太微太微居翼軫楚分野也。
太微天庭無故而入,災必甚焉。
五星徑入,而東往猶之可也
今順入而逆出,已八十日矣。
天庭十日占有妨君者,有妨后者,有妨相者,矧八十日乎。
冢子簡王,忽因疾云逝,天象豈虛示哉。
爾戒愆慎德,以天意
受命惟謹,乃書尊朝廷,守祖訓十事,上之。
五月乙卯會同湘王古州蠻林小廝,敕曰:近蠻彝倡亂,爾與民同憂
護衛軍馬,往征之,豈不稱為賢王
夫尊居王位安享富貴
宮室衣服輿馬,皆民力所措。
若能奮威武,除民患,山川鬼神將助順矣
爾其欽承
七月辛巳復命
清平黔陽諸蠻平之
三十二年五月庚寅封王嫡子孟烷為世子
三十三年戊辰,王薨,諡曰昭王,孟烷嗣。
公元1400年
三十三年封孟烷為楚王
母妃王氏。
王生而孝友仁厚能文章。
文皇入,諸王守邊者,多調內郡,恆被譴責
王辭護衛,暨原賜西安名馬自貶損。
書堂文學管。
時,敏貝翱輩,朝夕討論
永樂癸巳歲旱王躬仰山澍雨隨應。
宣德甲寅武昌饑。
王發廩為糜粥濟之,多所全活
近城有虎為民患,王射斃之。
正統四年,薨。
子季堄嗣。
王季堄 原為武陵王
宣德二年晉封楚王
正統八年,薨,諡曰憲王
憲王無嗣
公元1444年
楚王季埱 季埱者,乃莊王庶第二子也。
正統九年五月,以黔陽王晉封。
天順六年三月,薨,諡曰康王
康王無嗣
莊王東安恭定王子,均鈋嗣。
公元1470年
楚王均鈋 成化六年封。
莊王東安恭定王
季墂之子,母妃王氏,嘗夢天使元圭已而母邢氏有娠,生王。
王幼不好狎,凝重老成,有鉅志。
事憲、康二妃如己母。
正德初,論閹瑾用事不報
五年七月,薨,諡曰靖王
長子榮㳦嗣。
楚王榮㳦 正德七年十月封。
母妃周氏王。
弘治元年十二月戊申冊立世子
七年封王
王性儉約知民隱居親喪骨立,葬時,跣行雨雪中。
嘗疏請倣古,立宗廟
武皇帝賜彰孝坊嘉之
嘉靖十二年,薨,諡曰端王
子顯嗣。
公元1536年
楚王 顯原為長樂王
嘉靖十五年進封楚王
二十四年春正月,為世子
英燿所弒,諡曰愍王
子英㷿嗣。
楚王英㷿 嘉靖三十年封王
風儀都雅,能折節士大夫,有賢聲
隆慶六年,薨,諡曰恭王
子華奎嗣。
公元1573年
楚王華奎 萬曆元年封。
王字鵠瞻。
崇禎癸未五月,獻賊陷武昌,以肩輿之江
先是,楚宗華樾奏王非恭王子,楚紳給事中段然亦疏論之。
但王享國多年,貌豐偉歲,大祲禱之黃鶴樓水立退,且能為社稷死。
又傳王之沉江也,水為沸,闢者數尺。
深論真偽可也
世子漢陽王蘊鑨,先王卒,未及難。
公元1404年
崇陽簡王孟煒 昭王第五子。
永樂二年封。
薨,子莊王季堞嗣。
薨,子端懿王均鐓嗣。
薨,子端王榮濰嗣。
薨,子顯休嗣。
坐事奪爵子英降封鎮國將軍
通山靖恭王孟爚 昭王第六子。
永樂二年封。
薨,子莊簡王季垟嗣。
薨,子通王均鑅嗣。
薨,子溫定王濠嗣。
薨,子端王顯楀嗣。
薨,子英坎嗣。
通城莊靖王孟燦 昭王庶第七子
永樂二年封。
薨,子榮順王季垟嗣。
薨,子僖穆王均钃嗣。
薨,子溫惠王渡嗣。
薨,子懷簡王柜嗣。
薨,子英焀嗣。
公元1428年
江夏康靖王孟炬 昭王庶第十子
宣德三年封。
薨,子悼順王季嗣。
薨,子安王均鋷嗣。
薨,子端王榮漢嗣。
薨,子顯桔嗣。
武昌府公署
     府縣志》合載本府
公元1446年
武昌府 洪武間,設於漢陽門內。
正統十一年七月災。
天順三年知府天爵重建
明季兵燹
順治十七年知府王維重建
康熙六年張璠增修。
後二年儀門漸圮。
知府為章重建
軍廳 在堂左。
捕廳 在堂右。
理刑廳 在頭門內左。
公元1666年
經歷司 在堂右。
康熙五年經歷朱之焜剏立廳舍
照磨所 在堂左。
知事廳 在堂右。
司獄司 在府西
總督部院 在望山門內。
公元1453年
巡撫都察院 明景泰四年,設於布政司右。
隆慶五年都御史張翀遷建鳳凰山南
癸未火。
皇清順治十二年,遷於前所營。
公元1403年
巡按察院 明永樂元年設。
正統十一年災。
正德八年重修
順治十八年,奉裁,未復。
公元1500年
察院 在督糧道署左,今為差使駐騑之所。
鎮府 在布政司西南
明成化間,自辰州省城文昌門內
弘治十三年鎮遠侯顧溥重建
明季兵燹
順治中提督柯永盛僦居民舍,後奉旨移鎮荊州,尋還鎮武昌總督新署居之。
公元1446年
布政使司 在黃鵠山後。
明洪武間改行中書省刱建。
正統十一年七月災。
十三年左布政使馬瑾重建
癸未兵火
皇清康熙四年左布政使劉顯貴檄湖北八府捐建。
公元1665年
右布政司 宅居布政司右。
康熙四年奉旨分藩長沙
分守道 初在南街改建布政司左,又改建司右,明季兵燹
皇清順治年間副使黑星僦居民舍
康熙年間,裁。
分守徐惺即其舊居居之,並鎮蘄州
公元1536年
糧儲道 在司西南
明嘉靖十五年參議萬仞重建
副使王鎔有記。
明季兵燹
順治間參議李發僦居民舍
康熙四年奉旨湖北因為鹽道公署
公元1372年
按察使司 在黃鵠山南
明洪武五年,設。
正統十一年七月災。
按察使王瑄重建副使薛剛有記。
明季兵燬。
公元1446年
督學道 明正統十一年副使薛剛建於臬司門左
歐陽旦有記。
崇禎十五年副使高世泰鼎建
巽閣于署右,明季兵燹
皇清順治十七年僉事周啟岐,仍即舊址建堂,曰振德。
置考廠在內
康熙七年武昌總鎮劉應志借作鎮署。
十年武昌總鎮衙門,奉裁。
按察使閻廷謨作司署。
公元1473年
分巡武昌道 在臬司左,明成化九年僉事宗建
今廢。
驛鹽道 在前所營。
公元1371年
都指揮使 明洪武四年,設於文昌門內分巡道左,屯局道右
正統十一年災。
十三年都指揮馬翱重建
明季兵燹
皇清順治間都指揮使包鴻逵,即舊址鼎建操捕屯局二道,奉裁。
康熙元年都指揮使騰雲增修。
遞運所 在文昌門外,今廢。
批驗茶引所 在文昌門東,今廢。
稅課司 在文昌門西,今廢。
寶源局 在按察司東南
迎恩館 在漢陽門外。
陰陽學 在府南,今廢。
醫學 在府城隍廟左。
惠民藥局 在府街今廢。
僧綱司 五大寺輪管。
道紀司 在武當宮。
積穀倉 舊武岡王基,貯穀備賑撫院天擎建。
常平倉 在平湖門內,貯穀備賑總督祖澤遠建。
軍民永利倉 俗名糧廠明成化中開設,貯全楚人米。
倉成,洪水洶湧,鑄兩鐵犀牛鎮之。
明季兵火,倉燬,僅鐵犀牛存。
其旁設倉以貯本府兌軍漕米
南糧倉 在花堤
料鈔廠 在漢陽門外。
教場 在武勝門外,中建演武廳三間兵燹
皇清總督羅繡錦撫院遲日重修
新教場 在廢藩左。
官廳一座撫院劉兆麟建。
養濟院 在忠孝門外。
公元1376年
江夏縣署 舊治石子岡。
隋開皇中,自塗口易治於焦度樓下
唐貞觀中,徙府城
南宋紹興中,仍遷樓下
元因之。
明洪武九年封建王遷陽門內,知縣李永信建。
後火。
知縣葉奉翔,請即清軍察院舊署改建,在鳳凰山下。
皇清因之,有大門儀門大堂後堂六房吏舍東西二庫內衙寅賓館獄舍
縣丞署 在堂左。
主簿署 今裁。
典史署 舊在堂左,今出居民房
鯰魚鎮巡檢司 在縣南五里,明洪武丁未年設。
公元1424年
滸黃洲鎮巡檢司 在縣北三十里,明洪武甲辰年設。
金口鎮巡檢司 在縣南六十里,明洪武間設。
外州
公元1658年
武昌縣署 大門一座聽政堂一座。
明洪武初年知縣戚元禮建。
成化間知縣吳鏜重修儀門一座後堂一間,劉吳鏜建。
嘉靖間知縣諶謙修戒石亭一座
隆慶間知縣王楠內衙,原在山後
嘉靖間知縣許穡卿移附廳治作內衙十四間,日久傾頹
至萬曆初知縣李有朋重建正衙架閣庫主簿度宗武建六房吏舍
萬曆初知縣李有朋建,後或燬或圮。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張春重建聽政堂一座,戒石亭一座
十七年知縣杜旭重建架閣庫
康熙元年重建東庫
五年知縣登建西庫,修內衙築牆垣,建綠槐,居三間為書室。
六年,建六房吏舍,建寅賓館
七年,建後堂
八年,建儀門一座大門一座
公元1370年
縣丞衙 在縣堂之左,明洪武三年知縣孟吉建。
典史衙 在縣堂之右,明洪武三年知縣孟吉建。
公元1670年
譙樓 即庾樓
知縣戚元禮、謝叔賓等屢建。
後屢廢。
康熙九年知縣登建
布按二司分司府館 明知縣叔賓謝廷舉、李有朋屢修建。
今廢基址尚存
布政分司基在府館右,按察分司基在縣治東,府館基在縣東南書院舊基。
公元1654年
公館 在縣治東,分司既廢,凡上司往來,無衙舍可棲。
順治十一年知縣太初捐買民房為之。
金牛鎮公館 明成化間通判王蔓建。
萬曆初知縣李有重修,今廢。
河泊所 舊有西泠、長港、江套、磧磯、馬飲漿、烏翎炭門共六所,各有衙舍。
明嘉靖間,烏翎湖併入飲馬漿,各湖舍宇俱壞,今止設一所
金子巡檢司 在縣南金牛鎮一百二十里。
白湖鎮巡檢司 在縣西八十里。
醫學 在縣南明洪武間知縣叔賓惠民藥局於其左。
正統間知縣許誠重修,後燬。
陰陽學 今廢。
僧會司 在縣治東,即報恩寺,今廢。
演武廳一所 旗纛一座 俱在縣西,今廢,基址尚存
預備倉 在縣東,今廢基址尚存
東倉 在洪道鄉
南倉 在馬蹟
西倉 在賢庾鄉,今俱廢。
漏澤園 在縣西九曲亭下,正德間知縣陳璋設有義塚石坊一座,今廢。
棗園 明洪武初知縣叔賓縣市七鄉一所,今久廢
公元1364年
嘉魚縣署 自元至正甲辰知縣李夒建大堂儀門縣門典史衙、并六房
明洪武初年知縣姚以德建後堂
正統六年大堂後堂傾廢,縣尹莫震重建縣門一座儀門三間大堂三間後堂三間架閣三間穿堂一間司房東西五間
知縣在後堂北,躋春臺在內西北
典史衙 在治署東,佐理三間典史宅在衙後。
公元1439年
布政分司 在按察分司之右,正統四年知縣開建正廳後堂儀門、庖房、具備,今廢。
公元1368年
按察分司 在縣治北。
洪武元年知縣姚以德建正廳穿堂儀門外門、庖房、具備,今廢。
公元1442年
公館 在縣東偏更鼓樓內。
正統七年八月創建正廳後堂、庖房、具備,今廢。
郵亭 在縣北龍潭山左。
公元1437年
稅課局 在縣西,正統二年裁革廢。
公元1368年
簰洲鎮巡檢司 在縣北七十里,洪武元年,巡
李顏建。
石頭口巡檢司 在縣西八十里,洪武元年巡檢希顏建。
太平小白龜湖河泊所 在縣西一里,所官湯旺建。
黃岡河泊所 在縣西南八十里。
頭陀河泊所 在縣東三十里,所官羅學賢建。
嘉魚致思河泊所 在縣東北六十里,所官完者帖木兒建。
醫學 在縣南
陰陽學 今廢。
公元1382年
僧會司 在縣西南法華寺洪武十五年僧會宗禪建。
道會司 今廢。
漕糧倉 在縣治西北便糧門內正廳一座頭門一,班房二,東西兩廊皆一十二間,糧倉各屋房六間,後為兵燬。
舊址即今城守營房。
積穀倉 一名預備倉,今見在縣治儀門內之西。
公元1440年
預備倉 一處縣治東。
正統五年新設,歲收米榖一千二百六十九石五斗三升
今廢。
盈置廒 在縣治西,今廢。
公元1374年
惠民藥局 在縣治前。
洪武七年訓科童祥建,今廢。
公元1375年
養濟院 在縣東一里洪武八年知縣啟文建,今廢址存。
公元626年
蒲圻縣署 舊在積慶坊地。
唐武德九年,自西良湖徙置鳳山監,歷代經營,遐莫可考。
元至正十二年,燬於兵燹
明洪武元年知縣柯日新肇創公署幕廳吏廨。
永樂十二年,災。
宣德二年知縣回裔載創。
正統五年知縣胡中增建堂室庫藏,及鐘鼓樓
成化九年知縣鳳儀重修,前為正堂,曰德政
後為穿堂,曰後堂
堂之東為贊政廳,西為豐財庫,堂之前左為儀仗庫,今圮。
為吏戶禮房,為承發房,為鋪長司。
右為造冊局,為兵刑工房,為架閣庫
甬道為戒石亭,前為儀門,左為廄房,後為寅賓館,前為吏廨,右為狴獄,左為倉監,又前為譙樓
天啟二年知縣吳炳重修正堂之後,為知縣宅。
崇禎三年知縣林增志於宅後,作中隱園。
東為縣丞宅。
明末燬於兵。
西為主簿宅,東下典史宅。
明末俱燬兵。
工房萬曆三十二年,燬。
知縣王之傑重修
三十四年知縣汪有功鐘鼓樓於縣之東角,名曰觀民樓。
崇禎三年知縣林增志重修,今廢。
縣左有旌善亭,右有申明亭,今俱廢。
前左右各有坊,知縣林增志建,右曰巖治承宣,左曰沙陽保障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王道重修縣署衙舍。
康熙四年知縣任愬昉重修主簿典史二宅
九年知縣張圻隆修屏前左右坊。
公元1447年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北阜俗坊。
明正統十二年知縣胡中肇創
成化十二年知縣鳳儀增建
萬曆初年知縣胡其高二十八年知縣王之傑崇禎三年知縣林增志重修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任愬昉重修
公元1368年
按察分司 在縣治積慶東南
明洪武元年知縣柯日新肇創
成化九年知縣鳳儀重建
萬曆初知縣胡其高重修改稱察院
二十九年,燬於火。
知縣王之傑重建
三十八年知縣張光前崇禎三年知縣林增志重修
明末燬於火。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任愬昉,將廢址鼎建文昌祠
九年知縣張圻隆增修。
公元1447年
府館 在縣西北仙遊坊。
明正統十二年知縣胡中肇建
成化二年知縣鳳儀增建
知縣張珮吳本固遞修。
萬曆初改為按察司,今廢。
隙地居民賃住。
公元1631年
汀泗公館 在汀泗橋畔。
明崇禎四年知縣林增志重修
公元1482年
巡檢司 在縣西七十里羊樓洞
明成化初,遷武昌縣白湖鎖,巡檢司於此
十八年知縣周洪肇創
公元1476年
醫學 在縣南鳳山鋪旁。
明成化十二年知縣鳳儀改建金臺觀前,今廢。
僧會司 在延壽寺
道會司 在五嶽觀
公元1575年
演武場 舊在縣西北雲盤塘側。
主簿王爵增建
萬曆三年知縣胡其高修城,據其地,又取土增埤,地勢汙下不便閱武,將其餘地易本縣民王世賢五嶽觀前山地為演武場,建門堂旗臺,築垣植柏環之。
崇禎三年知縣林增志重修其舊場,易地之餘,改為厲壇立石,名漏澤園,為
掩骼地。
公元1610年
預備倉 在主簿宅前。
明萬曆三十八年,圮署。
同知葉文重建,本倉之前即為常平倉,今廢。
公元1505年
常豐厫 在縣治西南疊秀山下
明弘治十八年知縣徐淮增建
萬曆三十八年,署縣同知葉文重修中有五顯祠。
公元1608年
南糧倉 在豐樂門內社稷壇前。
明萬曆中知縣倪斯蕙建。
三十六年,圮於水。
知縣汪有功重建
三十八年,署縣同知葉文重修,今廢。
便民倉 在縣西七十里,六溪口
知縣鳳儀建。
東倉 舊在詹家崙,後改官塘驛。
西倉 在縣西五十里,王家山。
南倉 在縣南荊港上,方寺側。
北倉 在縣北十五里,紅菱港,以上諸倉洪武間創。
今俱廢。
公元1629年
養濟院 在縣南路口後,初為義倉
明崇禎二年知縣林增志修葺,明末圮。
公元955年
稅課司 惠民藥局 陰陽學 俱久廢
咸寧縣署 愬咸邑自南唐保大十三年始,置縣面金山,背紫潭左相山,右西河,歷宋及元,無所更易
元末,陳友諒武昌
壬申,邑燬,遷於河北,今朱老廟是也
友諒既平,明甲辰,仍遷舊治
洪武三年知縣馮昶始建廳宇,尚多草創
景泰間知縣陳灝繼修
弘治乙丑知縣王介重建譙樓知縣上官儀建陳灝修。
天順元年,灝復建儀仗一間於縣衙,後攢寫房於門內,戒石亭土地祠三間架閣庫一間六房吏舍各六間,後俱圮廢不常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周文華廳宇
康熙四年知縣何廷韜重修新建,六曹
十二間,儀門三間,及申明旌善二亭堂西側建桂花堂,四間
正廳三間河泊所三間後堂三間儀門三間庫樓一座應宿一座,又修受善堂三間,縣獄瓦房三間,外建房三間,為收禁遞解東人之所,重修譙樓
五年,修環翠樓三間於縣內。
七年更名退思堂,又於內衙各房結磚,永固
廳房三間樓房三間,東西平房五間廚房一間寅賓館一座
七年建榜房於頭門外,左右各十間,銅壺滴漏
知縣張興祖置,今久廢
公元1662年
典史署 原止廳房三間
康熙元年典史起鳳重建住房三間廚房一間
公元1440年
布政分司 舊在縣南二百步。
明正統五年知縣龐端創。
景泰間知縣陳灝重建
弘治中知縣施達改創於縣東,二十步,舊址為儒學射圃。
崇禎末年城燬。
皇清順治七年知縣周文華遷建後街西。
康熙四年
知縣何廷韜重建正廳三間穿堂後樓五間司房東西三間司門一間廚房三間
公元1370年
憲司分司 舊在縣東二十步。
明洪武三年知縣馮昶肇建
宣德中知縣上官儀天順中知縣陳灝,正德中知縣潘澤相繼重修
崇禎末,賊燬。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馮源泗遷建於新察院分司之南。
康熙四年知縣何廷韜重建正廳三間後堂三間司門一間東西廊各一間廚房二間
府公館 在縣治東。
明景泰七年知縣陳灝重建
弘治十二年知縣施達重修
天啟元年,圮。
縣曹應聘改創為三元書院,今亦廢。
分司舊址並為民居
公元1381年
河泊所 在紫潭湖畔洪武十四年,立。
宣德間裁革
醫學 陰陽學 今俱廢。
在市倉 與興豐相對
便民倉 舊在西河畔屢遷屢廢。
養濟院 在縣境內。
公元前197年
崇陽縣署 治在北峰亭畔
唐在溪橋東。
五代遷今所。
宋元因之。
洪武甲辰知縣興福楊伯成、焦圮、劉信相繼葺修。
崇禎癸未,獻寇陷城縣治諸制盡為炬刦,僅留土地一祠
皇清康熙七年士民苦祲,堪輿家復縣可以澹災,已奉刱甫停所修復者,後堂寅賓館左右六房而已
至七年,始復修庫樓正堂
右側贊政廳於正堂左側皇冊樓於正堂東,鑾駕庫於贊政廳後,戒石亭堂階墀,中立古今牌石於門下,建譙樓三間六房東西各七間,架閣庫一所鋪長一間申明亭仍建於承流坊側,旌善亭仍建於宣化坊側。
知縣衙仍在正堂後。
典史衙 在正堂右,俱獻寇盡燬。
典史蔣昇重修廳門一廳正堂一,東西書房各一,後廳一,典史三間,旁東西五間,橫東西五間,五
公元1667年
顯祠一間康熙六年修復
公元1459年
布政司分司 在縣前東街
天順三年,焦𤣱建。
李銳張佩重修
崇禎甲申李方重建前後堂各三間
東西房各五間,頭二門三間,列屏牆於街南
東西轅門接屏,牆內左右旗臺。
順治四年知縣馬士鯤以縣治借民居,遷於此
又買民地,蓋寅賓館於東三房
知縣賀人龍岑樓於後,署縣魯崇禮遷屏牆於今地。
按察司分司 在縣前左
公元1588年
府館 在縣治西,萬曆十六年知縣陳洪烈立義三間
 以上今俱廢。
僧會司 在西城內觀音寺順治間重建
道會司 在文昌觀,知縣翟善重建梓潼樓於後,貢士陳瓚塑像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前左右,李銳張佩建。
今廢。
預備倉 在寅賓館左,知縣周應中建築,廢。
重建
義倉 舊無。
萬曆十六年陳洪烈捐俸建立
城池倉 三間,在府館前。
縣市倉 一間,在東嶽廟嶺。
演武場 在東門外,屋三間,胡秉性王學曾修。
今廢。
公元1670年
鄉約所 在西門外陳洪烈定為二十六所,久廢
皇清康熙九年,復行。
公元1581年
養濟院 舊在西城外,胡秉性建。
後水衝圮。
萬曆九年王學曾改建舊鄉約所。
今廢。
漏澤園 在南峰亭右。
通城縣署 原正堂一間後堂三間敬信堂一間。
東西書房各六間,東西皂壯房二間,儀門三間
東西角門一間頭門三間東馬房一間
正廳三間,望街樓三間
左右書房三間廚房三間
西馬房二間,俱順治八九年知縣盛治創建,戒石亭一座,今廢。
架閣三間,在正堂
幕廳一間,在正堂右。
土地祠一間,榜房一間外庫一間楚南名邑坊一座儀仗一間旌善一座,俱廢。
庫樓一間在後堂。
左知縣簡廷仁建。
東西糧房各三間知縣趙三台建。
儀門內,今廢。
寅賓館三間知縣劉棟建。
儀門外左。
今廢。
公元1436年
縣丞主簿衙 正統元年裁革
典史衙 廳房三間住房三間廚房一間
布政分司 在縣南八十步。
按察分司 在縣東十步
府館 在縣境內。
廣豐倉 在縣治內,西司房後,倉九間貯存留米,今廢。
重義倉 在縣南門內西。
公元1608年
便民倉 萬曆三十六年知縣楊浩捐俸於縣北二十里,星橋創建
今廢基存。
陰陽學 在縣西三十步後建頭門外右,今廢。
醫學 在縣東三十步後建頭門外右,今廢演武場 在北門外,拱北橋西半里
鄉約所 舊在縣左。
今改隆平寺鄉約,遇期各隨寺觀會講。
惠民藥局 在縣正街二十步,知縣褚潭修。
今廢。
改立申明亭
公元1466年
養濟院 舊在縣城西北半里
成化二年知縣杜敏改遷於隆平寺右。
正房三間,男女房三間,每名月給三斗歲終花銀三錢,近議仍舊城外為便。
公元1662年
興國州署 本州衙門一座,向南大門正三間
東西班房二間兩廊相對為書吏房
東西共十二間,前而儀門,又前而頭門門上鐘鼓
五間大門東賓館廳三間西收糧廳三間儀門內東土地祠三間正堂後,為二堂右建掛號門役三間左建石洞一間,房三間,庫後庫吏三間二堂後為三堂五間,前小房一間,西書房三間
後小屋三間,東書房三間後小屋三間,為外廚房。
前建一座三堂,後為內宅
三間左右廊房三間廚房四間後建一座俱。
州牧楊遵康熙元年鼎建
守道衙門 在東門南向,即前巡道衙門
州同衙門 在州堂西,係州同馬恭循鼎建
州判衙門 在州儀門西,判官閻樸二堂
並宅判官丁其隆
吏目衙門 在州堂東堂,係吏目俞應垣
二門內宅吏目國泰
緝捕府 在肇陳。
參將衙門 坐落南門左,借宦劉用灝宅。
中軍衙門 坐落北門借民房。
千總衙門 坐落西門借民房。
把總衙門二 一在西門一在北門
公元1667年
漕糧倉 在富池鎮
康熙丁未年郡守王之賓鼎建
常平倉 在州堂左
便民倉 在城東南半里久廢,二倉俱,州守楊遵建。
養濟院 在城半里
公元1724年
大冶縣署 正廳三楹
洪武甲辰年設,知縣萬金草創
壬戌年知縣王伯時重建
嘉靖十年,燬,知縣張文昌建。
十七年知縣趙鼐譙樓,及仕學堂。
萬曆十年知縣吳仁重修正堂堂後川堂,後為退思堂仕學堂,又後為知縣宅。
宅東縣丞宅,稍南為典史宅。
西為主簿宅,堂左幕廳,為金銀庫,為架閣庫
右為鑾駕庫,為承發司,為鋪長司。
兩翼六曹房,中為戒石亭,前為儀門
門左土地祠,為獄舍,為寅賓館,館三楹
萬曆十二年知縣吳仁建。
又前乃為譙樓
明末,正廳土寇焚燬,坐荻篷中聽政。
皇清順治五年知縣劉源鼎建正堂川堂花園捕衙鼓樓遷改寅賓館基於儀門右偏,又改戒石亭為戒諭坊。
十七年知縣石之瑗重修六房
康熙八年知縣石邦柱創設捲棚,修築圍牆
十年知縣壽國修理後衙。
布政分司 舊在採芹橋東知縣吳仁改建舊名宦祠基,明末廢。
按察分司 在東市,明末寇燬,基存。
府館 在採芹橋西久廢
稅課司 久廢
陰陽學 在東市廢。
醫學 在西市廢。
僧會司 在普濟寺,本寺僧人為之。
道會司 在興道觀,今廢。
演武場 舊在縣治北,社稷壇
無屋,無臺,每一操盜即發。
知縣趙鼐改遷五家嘴。
知縣程九萬又遷北關外,設演武廳將臺一所操演民壯
崇禎末,署縣州判李之秀撤改楊、杜二生祠,建屋二座
前為得勝廳,後祀武安王,今仍之。
預備倉 在縣治東北正廳東西三間,以貯賑濟榖。
公元1672年
時豐倉 在縣堂西三間
康熙十一年知縣謝鑅重修
五年,前知縣飛鳴,於正堂幕廳舊基,建倉五間,與西倉貯積穀。
又,鼓樓亦設有倉。
公元1585年
便民倉 在採芹橋東,舊布政司基。
萬曆十三年知縣吳仁請建。
主簿劉鳳鳴捐俸二十金,修造官廳一所牌坊一座倉廒每里一間,以屯南兌等,糧遇時起運
今廢。
惠民藥局 久廢,無考。
養濟院 明初知縣懋建
在縣後將軍嶺山下
萬曆年,改設於大有倉右。
今廢,基存。
公元1671年
漏澤園 在縣北一里,康熙十年知縣壽國生員梁譽園地一區以為之,在縣西北半里,譽亦捐貲
公元1555年
通山縣署 中為正堂,額曰忠愛
明嘉靖三十四年,圮。
知縣陳乾重修,後為後堂,曰清白
明隆慶庚午,燬。
知縣田龍重修,後圮。
崇禎壬申知縣張世重修
至康熙二年,又頹。
知縣任鍾麟重修,題曰慎獨軒。
右建樓廳一所軒後東西哨樓二座,又後重築牆圍,左為收藏庫,又左為知縣廳,右為架閣庫,又後為儀仗庫。
正堂右為幕廳,前為戒石亭東西兩序六房東南典史廳,稍西為吏舍、戒石亭,前為儀門
明季,規制失舊
至順治十七年知縣郭如儼改正尚未告竣
辛丑知縣任鐘麟續成其功,儀門西為獄舍,東為寅賓館,為土地祠
明萬曆元年知縣田龍建,後圮。
至康熙元年知縣任鍾麟重修,又前為譙樓
天啟癸亥暴水衝廢。
丙寅知縣王廷錢建頭門規制亦稍失舊
至順治十七年知縣郭如儼改正尚未告竣
十八年知縣任鍾麟續成其功。
譙樓外為屏,屏外東為旌善亭,西為申明亭
嘉靖間,亭圮。
萬曆七年知縣王嘉相重修,今廢。
中為承流宣化坊。
明萬曆十三年知縣張書紳後廢
崇禎庚午知縣張改仁智樓,今廢,址存。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今改為察院,今廢,址存。
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後廢
明崇禎知縣潘張,查明給帖納稅有記。
府館 在縣西,今廢。
巡檢司 在縣東三十里,六都黃泥壟內,今廢。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西南,今廢。
僧會司 在縣西即多寶寺
道會司 在縣西古洞淵觀。
預備倉五 一在縣治內,一在埠,一在吳田,一在長田,一在焦巖,俱久廢,址存。
公元1662年
足民倉 舊設於縣治內側,後廢
康熙元年知縣任鍾麟捐俸,改建於縣治西,積穀備賑。
教場 在縣西北半里許,羅阜山麓。
明嘉靖間知縣張一拱建廳其中,後傾圮
萬曆七年知縣王嘉相修亭三間,為演武亭,俱圮。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任鍾麟重建
鄉約所 鄉約有正、有副。
惠民藥局 在縣東南,今廢。
公元1665年
養濟院 在縣南半里通津橋外,久廢址存。
康熙四年,奉文復給孤月糧布花,知縣任鍾麟議建。
公元1583年
漏澤園 明萬曆十一年知縣張書紳捐建於縣西二里許,新牌樓山麓,方廣凡四十丈。
武昌府校考
     府縣志》合載本府
公元1040年
武昌府儒學 在府治黃鵠山下。
左長街,右府城隍廟
宋康定元年建。
慶曆中,大增學舍
紹興中都帥田師中奪為營壘允學官朱栻撤營修學
宋末,兵燹
元延祐中重建
元末兵燹
明洪武三年重建
嘉靖二十七年按察使萬虞凱以學門不宜由西,改開於東偏
萬曆戊午年提學葛寅亮改建,乃稍遷大成殿等於舊址西,規制始闊。
巡撫白圭謝維章以及全省官僚,皆先後捐貲重修
皇清初,傾毀
總督羅繡錦,及通省官又復先後捐貲重修
而以教授王欽命、人龍訓導永年先後董其事。
公元1642年
南書院 在府學前,提學薛綱社學
濂溪書院 在文昌門內,寧湖寺側。
提學高世泰前列諸生肄業其中,舉江夏縣諸生陳冉院長
壬午中式頗多
江漢書院 在忠孝門內。
初係都司操捕道公署,後奉文裁缺改為江漢書院
皇清布政司翟鳳翥重修
巡撫天擎會集多士肄業捐貲供給
東山書院 在黃鵠山東相傳東方朔讀書處,今廢。
公元1681年
清風書院 在清風橋西臨湖巡撫張朝珍建,以延納名士
康熙辛酉知府毓秀,委江夏教諭張希良,課江漢諸生,其餼給捐費三百餘金知縣劉朝英復捐費百金諸生,七蓻大會刻有雄楚首風。
公元1498年
江夏縣儒學 在縣治西越貢院數十步,與貢院同坐鳳凰山右,即舊撫院址,南向蓮池
宋初,以附郭縣就州學,另立一齋,曰務本
紹興以後,迄元,皆因之。
明洪武初,始另創於黃鵠山北,尋遷於楚藩廣阜倉邊。
後遷於平湖門內歸厚坊。
弘治戊午巡按王恩規制狹隘遷建今所。
巡撫閻仲宇岷山李公巡按吳伯朋分守參議吳世忠分巡僉事趙岳駱、問禮提學張天馥、顏鯨知府冒政王儼同知張仕可、通判李發王國臣推官李獻可知縣王鉉顏文選教諭王廷椿訓導昌言趙元禎,皆先後捐貲董事重修
皇清初頹圮殊甚,闔邑臺憲以及有司官員又復先後捐貲修葺
加意倡率者,則巡按張朝珍、布政徐惺,極力捐助
必期有成者,則提學蔣永修教諭士英張希良訓導魯錄先後董其事。
先師廟,昔為大成殿,至明世宗,易之曰先師廟
旁分東西,為四配,又旁東西,為十哲
兩廊東西崇,祀先賢
戟門丹墀前,即大成門
文廟立戟,始自宋太祖
明嘉靖九年,改大成門廟門
有名宦祠,右有鄉賢祠,前有泮池池上有橋,又前為櫺星門,謂櫺如星,以通神明之氣也。
門外有屏牆,啟聖祠在明倫堂後。
明倫堂在廟後。
宋朱文公熹銘刻於石。
其堂東則有存誠齋,西則有至善齋,至敬一亭,則建於明嘉靖五年
尊經閣,則建於萬曆辛卯年
學舍 舊制三所,在尊經閣,前江夏縣額派學租餘銀一十四兩內。
新官到任動支七兩修葺
學基 前至蓮池堤,後至城牆前,東角雲露坊,前西角順治坊,後東角鳳凰山麓,後西角楚樓界。
學田 兩院司道本府舊買王玥沒官田,坐落洪山,又買梁玉民田坐落九峰
共稅三頃九十畝。
每年額定租穀,三百九十石。
內除穀一百
三十一石八斗一升六合
准佃自納糧差,實上倉官穀二百五十八石一斗八四合
專備兩學生員之貧者,婚葬支用
提學道買民何朝源田地坐落洪山寺前,垌稅一頃五十畝。
徵租穀六十石。
地一段,止課銀七兩。
收貯縣倉縣庫,聽學道支給
本田所餘租穀尚多,原議佃戶,自納糧差,不在官收租穀地銀之內。
提學道龍泉洪山等處,共稅二頃七十六畝一分一釐有奇
山二段,草場一段,亦止納租穀二百零五石五斗
收貯縣倉聽學道支給貧生禮生教讀本田稅糧,亦佃戶自納,不在官收租穀之內。
以上歲實租穀,六百零六石六斗八升四合
課銀七兩。
公元1660年
布政司翟於順治十七年,買徐步雲田一百八十三畝二分六釐,計二百七十三坵。
兌換仁趾民田四十畝,計六十坵。
共田二十五石,每年議租二百石。
山地五十塊,課銀二兩七錢,坐落來蘇二甲一甲佃戶仁趾承納丁米
共銀一十二兩一錢六分七釐。
內除地課二兩七錢,尚該九兩四錢六分七釐。
內除穀四十二石,又兌米一石八斗八升,該穀五石三斗六升,種穀一十二石六斗
實納租穀一百四十石。
又學道高崇禎十五年,買學田三處,一洪山,二十九石四斗二升二合
一葛園,三石
南湖,一十四石一斗。
按院上官鉝招賢村田,九十畝三分
佃戶篤生承納,除完正賦外,存租五十一石五斗四升一合
赴縣收貯賑恤寒生
撫院順治中買田三處,計二頃七十六畝一分
一買彭中甫招賢村田四石佃戶李闇生承納租穀四十五石。
內扣一十三石。
完糧餘穀候賑。
一買喻田奎橫山三石,本佃承納,租三十石,扣一十一石。
完糧餘穀候賑。
一買何信永豐里田一十八石。
本佃承納,租一百二十八石。
外州
公元1304年
武昌縣儒學 舊在縣之西隅
宋崇寧中於縣治南一里許,建講道堂二:進學好問興藝武士
就傅齋五,凡二百二十七間。
淳熙中縣令周復於縣東南即今址也。
殿廡講堂齋四,此南湖學宮之始。
嘉定間,陞壽昌軍學,尋為壽昌郡
元至元間,改壽昌郡府學
大德間,析為武昌縣學,燬於兵,止存大成殿,此武昌縣學之始。
大德八年縣令馬天敏重修
至正元年縣令趙從仕增學租
五年乙酉縣令王文賁重修殿廡,建櫺星門
明洪武三年知縣孟吉建大成殿明倫堂兩廡東西舍。
永樂九年知縣重修射圃於學東,有觀德三間,今廢。
正統四年知縣許誠建大成門五楹東西十楹
十四年知縣牛逵教諭杜巽重修明倫堂
天順四年僉事劉敷後堂三間
成化十六年知縣謝廷舉重殿堂門廡、齋號、廩室。
十八年通判王曼、知縣吳鏜修建櫺星門三座
弘治七年知縣聶賢申理重慶府式,建尊經閣
知縣商清、朱欽先後落成之。
嘉靖十六年推官沈汝璋重修殿廡
二十一年教諭朱瓚築學堤建文星塔,東皋書院
二十二年知縣湛謙建鳳臺書院於東皋,即汪公祠。
萬曆元年知縣李有朋重修大殿兩廡、兩祠,及尊經閣
訓導譚思明倫堂前,建禮門義路
十二年知縣高凌奎重修
二十三年,邑進士劉學周孟習孔鳳起石牌一座於學東,今廢。
二十四年知縣何以重修
皇清順治十一年知縣張春枝建大成門殿,及明倫堂尊經閣、啟聖祠。
康熙五年知縣登建東西兩齋
七年,建文星於東皋左,高十丈
十二年,建東西兩廡明倫堂前,重築學堤一帶,至名宦祠,則在大成門左,今廢。
鄉賢祠則在大成門右。
公元1345年
南湖書院 在縣東半里,坐挹平湖,諸峰競秀一縣奇觀
宋淳祐,權壽昌軍事京規、教諭黃瑞諒建祠,奉周禮二程晦庵南軒東萊先生,闢齋築堂。
寶祐中知府段震午增築堂廡
至元間,設山長書院事。
至正中鐵山重建,燬於兵,基存。
明景泰中三分,其一為府館,餘為布政分司
龍川書院 在金牛鎮
元元貞末,設山長
至正五年達魯花赤鐵山重建,今廢。
公元1542年
東皋書院 明嘉靖二十一年教諭朱瓚建,今廢。
公元1543年
鳳臺書院 明嘉靖二十二年知縣湛謙築,祀汪公璽。
湖山書院 在縣西神山鄉公市,元至元十
年建,今廢。
崇文書院 在府館舊址
明崇禎間邑人建,祀汪承詔
縣令鄒逢吉改今名。
社學 東里社學,即歇馬亭東平
西里社學 在城隍廟右。
神山鄉社學 在店街。
永福鄉社學 在華容靈溪
馬蹟社學 在金牛鎮,俱久廢
公元1613年
學田 萬曆四十一年知縣劉體仁捐俸市學田二百餘畝,邑進士楊正奇有記。
公元1528年
嘉魚縣儒學 在縣治東北,舊在縣南廟學,兩址湫隘殊甚
宋淳熙中縣尹姜偃遷文廟龍潭山之陽,學更於縣治之東。
明洪武中,以廟學隔越失宜,乃即廟左闢山麓為學
嘉靖戊子,學遷於北門之內。
己亥,復遷於三忠祠之基,仍分兩址,即今所也。
崇禎癸酉,擴闢基址詳定位置,改創重新規制稍備。
宋縣姜偃元、縣尹文煒、蘇靖、主簿狄忠,明知縣起文莫震程可登邑紳熊開元先後捐貲改置重修
皇清知縣李元振教諭更名,又重修啟聖祠一座
公元1642年
大門一座大成殿一座戟門一座櫺星門一座明倫堂五間
名宦祠在戟門東,鄉賢祠戟門西。
仰聖亭一座,在大成殿後。
東西兩廡五間神廚、神庫、宰牲房各三間,今廢。
東西兩齋二座,各三間,學前石牌一座
明崇禎壬午年,造饌堂學倉,今廢。
文在茲一座宮牆一座東偏仰聖門一座雲路一座,俱縣令李元倡建。
蒲圻縣儒學 在縣治之南。
宋紹聖初縣令朱壽肇創
淳熙十五年縣令汪泳端平三年縣令薛儀老、元至元五年縣令王斌,復加營構
十九年,縣令世輔舍後高爽,建敬德堂
至正元年縣令譚添孫建肅容亭。
元末,燬於兵燹
明洪武元年縣令柯日新殿廡門垣縣丞戴城攬秀樓。
二十四年縣丞王岡觀瀾亭於庠東,及觀德亭於射圃
宣德二年知縣吳俊植松東坡號曰一坡松
天順四年僉事劉敷典史陳綱明倫堂,及左右齋房,毀敬德堂神廚牧房。
成化十二年知縣鳳儀增建兩廡,及戟門櫺星門、前有學門講堂東有膳堂堂後號房倉廩
正德元年知縣徐淮縣丞焦貴初儒學,及名宦鄉賢二祠
嘉靖十一年知縣吳本固御製敬一箴,及宋儒五箴於石有亭
二十五年知縣李桂增葺廟廡,廖道南有記。
萬曆二十九年,廟災,知縣王之傑鼎建江夏張文光有記。
崇禎三年知縣林增志署,教諭黃衷重修文廟廊廡,臺砌,盡為整飭
縣丞金夢麟督理知縣林增志有記。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張蘇捐貲補葺
康熙元年知縣任愬昉、本學訓導李偁,協力修飭明倫堂
順治丙申春知縣成名鼎建,今亦傾圮
康熙十一年知縣張圻隆重建邑人余開熙撰修碑文
廟前一株,古幹蒼翠,上似龍頭,呼為龍頭
陰蔽大殿五楹,真先代古物
教諭宅,原在講堂左,廖史學碑載本學基地
南至黃城大河北至縣前屏牆東
前至大河後至察院牆。
察院,今改建文昌閣
東齋學官宅舊在登瀛坊,後遷學前。
西至官路北抵曾舉人大啟牆。
嘉靖二十二年僉事戴鯨贖入李正英侵地
西齋地在書院前。
十九年,巡撫顧璘贖入袁永嘉侵地
後二齋遷入學內,左右齋舍,今訓導奉裁,基存。
東齋地為敬一亭,及名宦鄉賢祠後,遷二祠戟門左右以便祭祀學役,賃住西齋廢地。
萬曆十七年提學僉事蔡文範允鄉官何珍價置南城外,臨街抵換案存縣學
天啟二年知縣吳炳復,改遷名宦鄉賢二祠敬一亭舊址左右
明末,悉燬於兵。
鳳山書院 提學蔡潮廖道南有賦。
嘉靖中吳本固重修
萬曆中知縣吳弘濟改為蓴川書院,今廢。
新溪書院 通志載在新店市。
宋進士周登仕,今廢。
公元1641年
太宗書院 明末提學高世泰崇禎辛巳知縣曾栻同,今存。
公元1391年
山書屋 在斗門
邑人潘之禎、王祚垣、馬履昌、熊纘武,率同學彷白鹿洞學規講學其中
射圃 在學宮之西,疊秀峰之陰。
洪武二十四年縣丞王岡觀德亭於其上,今亦廢。
荊泉社學 在荊港鋪側。
北峰社學 在詹家崙鋪側。
桐岡社學 在官塘驛側。
清溪社學 在黃壟市中
新溪社學 在新店市中以上今俱廢。
學田 全書載租穀二百四十一石七升
毛知縣買馬熊兆田二十九畝,塘一畝,納租二十四石。
周知縣買馬書田三十畝,塘一口屋基一段,對山基地一塊,納租二十四石。
張教官馬超田二十六畝,租一十八石二斗,俱張徐魏領種。
胡知縣斷出劉燮絕田房產高田四十四畝五分
低田八十五畝一分
納租三十三石。
佃戶引領種。
吳知縣十七年,斷出李寵買官田,三十一畝九分五釐
地四十三畝七分七釐。
一畝一分二釐
納租二十石。
佃戶廷德領種。
本官二十年,又斷出田楚學沒官田,四十二畝三分地一十八畝,塘四畝八釐。
本道入官田六十二畝五分,塘三畝租穀除減外,實納穀六十一石八斗七升
佃戶李富領種。
公元1403年
汪知縣三十六年申詳生員四友將田八十畝二分三畝
抵換設官李宗熊,儒志汪佩學田,七十畝,塘三畝
每年租穀六十石。
以上應納錢糧俱在租穀內出辦,餘銀聽學道取用賑給貧生
公元1044年
咸寧縣儒學 在縣治東高峰之下,宋慶曆四年,詔郡邑立學咸寧立學自此始。
元因之。
元末兵燹
明洪武三年,即舊址草創
天啟中重修建,後知縣馮昶等增修。
皇清知縣周文華等復修大成殿東西兩廡,及戟門
櫺星門神廚三間,宰牲房三間,泮水池石橋一座,啟聖宮三間鄉賢祠三間名宦三間
知縣何廷韜修飭明倫堂三間左右廂三間東齋三間西齋三間東號三間,西號房三間,饌房三間廚房三間臥碑一座學房一間
相山書院 在相山,與儒學相對
訓導王慶重建
弘治中都御史韓文遷於學左。
正德中知縣丘魁仍遷建舊址
知縣吳驄增置號房,今廢。
三元書院 在縣治左。
明天啟中,知縣曹應聘府館舊址創建
今廢。
淦川社學 一在縣治南,知縣王介建。
一在申明亭後,知縣丘魁建。
咸嘉社學 在咸寧九都嘉魚四都之間。
明正德中都御史吳廷舉建置,以教二邑子弟,置田租,為社師束修,並養其子弟之貧者。
知縣趙遷有記。
學地塘 學後左右,菜園地十畝,學前園地二十畝地,塘二口在學宮前
魚池二口一在三元祠前一在三元祠西
學田 生員方遷子方晤,一十二畝二分
王維塏六畝八分
鄉約阮玉武二十八畝五分
劉顯陽七畝。
劉堯三畝二分
萬天二畝四分一釐
學孔一畝二分
劉科二畝四分
大元一十五畝。
張問仁四畝。
李密三畝三分五釐
民婦周氏同男樊金芳、銀芳,二十四畝四分七釐。
余執二十三畝五分三釐
唐芳聖六畝二分八釐。
萬化三畝八分三釐
劉孟一畝二分八釐。
以上俱獻田人姓名
周國玉,袁國二畝五分
程自獻一十七畝三釐
余學天五八分
可宗一畝一分六釐。
吳尚登一畝五釐
王宋曾一畝八分四釐
天巖三畝四分八釐。
文玉二畝三分二釐
嚴景安四畝六分四釐
程自旺二畝三分二釐
陽春四畝八分
大德六畝五分
陳世隆二畝
上言三畝二分五釐
陳訓二畝三釐
鄭林二畝四分
萬盛三畝九分
陳貴二十一畝七分三釐
經歷立大助田二十三畝七分五釐地一分九釐。
以上入官姓名
公元1461年
崇陽縣儒學 舊在西門外
元末兵廢。
明洪武初訓導善謀知縣顧華北城梵庵故址
天順五年同知萬璋、知縣焦圮,建明倫堂兩齋膳堂
成化二年同知馮墇構折桂亭
九年教諭俞繪修兩廡戟門
崇禎中知縣徐應重建明倫堂
明末兵變,盡圮。
僅存正殿,將頹。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賈漢誼、署教諭馬世重建
公元1486年
先師廟
成化丙午趙弼建。
嘉靖乙丑年訓導羅繼
公元1581年
元飭以磚。
萬曆九年王學曾重飭。
十七年陳洪烈東西兩廡各八間,胡秉性修,廷尉汪文盛書扁。
明倫堂,在正殿後。
博文約禮二齋,在明倫堂左右
折桂亭明倫堂後。
嘉靖十年改名敬一亭
以上今俱廢。
櫺星門三間萬曆十五年知縣李樹聲改建,今存。
戟門九間,門立。
吳楚材陳忠王應斗三碑石,泮池櫺星門內。
成化庚子
公元1472年
劉信石砌月橋植松於其上。
今存。
儒學門,舊在櫺星門右。
成化壬辰參議劉規改建於左外泮池副使薛綱買民地為之,宋興祖改建屏垣於池東,今俱存。
號房東西各十間,在兩廡後。
成化十年知府秦夔通判王蔓建。
今廢。
啟聖祠,舊在敬一亭上。
萬曆九年王學曾改殿左,後復如舊,更修建
明宦、鄉賢二祠戟門左右
乖厓讀書堂 在縣東六十里港陂,接通羊境,扁曰休心,嘗賦詩自況
山谷書堂 在金城山,扁其堂曰浩然
今祀庭堅
狀元書院 址在中洲,元狀元李政讀書處。
鳴鶴書院 在油隴,元進士朝端建,遠近遊學者居之。
林泉書舍 在白泉
正統間邑人夏謙立,多名人題詠
溪書屋 在縣東邑人寧立
廣陵程鑑記。
高堤書院 在雨山麓
弘治間汪恭建。
公元1375年
社學 二所在縣前左右。
洪武八年,詔天下立社學,設一人分教里中子弟,有進業,籍於縣,達於府。
督學察院,選其優者,進於庠序
萬曆十六年陳洪烈考選教讀申給衣巾
公元1573年
學田 萬曆元年,胡秉性捐俸,買民田二十一畝三分有奇立碑戟門
五年周應中清丈均,賦查隱漏田三百八十五畝入學,共租三百有奇
地租三兩
十六年司訓李如履畝踏,實申減三分之一,定租二百三十一石一七升三合
民始樂佃,又助貧生不給者,各當其實士類賴矣。
公元1372年
通城縣儒學 在縣治東。
明洪武五年建。
始於知縣馬極、守道趙欽湯巡道馮應京嘉魚教諭署縣事楊文繪、教諭黃鶴鳴、徐應斗、訓導馮介、羅繼先、典史九成先後捐貲董事增置重修明倫堂三間進德五間修業五間號房東西三間,饌廚三間臥碑一座號房二十間,學倉三間廣居堂一間,敬一亭一座石碑四座,在明倫堂後。
禮門三間儒學門在櫺星門左,大成殿洪武五年,知縣馬極建。
嘉靖元年訓導馮介石甃座臺,高五尺,造聖龕一座未竟至。
萬曆二十年分守參政趙欽湯臨縣捐助贖鍰五十餘金,檄署縣教諭黃鶴更置知縣學曾修完
舊有聖像
萬曆二十五年,兵巡馮應京臨縣,廢像立主
崇禎七年雷擊殿東井柱,知縣趙三台重修東西廡各五間戟門三間櫺星門一座泮池舊在櫺星門內。
知縣楊浩修改門外,宰牲亭一所
公元1537年
青陽書院 在儒學東門內。
明嘉靖十六年巡撫顧璘臨縣,見學左虛空大,建書院五間號房三十三間大門二門一座周圍土垣以為諸生講習之所,兼補左虛也。
社學 在縣治南門內西。
學塘 在新興街口後。
學田 萬曆年間知縣楊浩捐俸六十兩,置買舒合周舒田二頃,計種一十三石八斗歲出租穀一百一十五石四斗給付學宮以為通士之助。
公元912年
興國州儒學 宋立學於州西北隅學宮後為宏覽堂。
熙寧中於州南。
天祐壬申知軍事胡師文徙於舊址之岡,西附東向
乾道庚寅知軍事葉模改築於西岡,北附而南向即今學宮後岡
嘉定甲戌知軍事改建門堤,增宏規制。
甲戌知軍事李壽朋大成殿
元陞軍為路,立路學。
至元六年庚辰總管克溫葺堂居,建公廨創大雅樂,新從祀像。
至正六年丙戌總管石抹帖木爾不花兩廡,建應門,列棨戟作東西齋櫺星門
八年戊子文學掾松年請建公廨修理殿廊講堂齋舍,補祭器,刱學倉。
十二年壬辰兵燹城郭丘墟,惟殿獨存。
明洪武三年庚戌通判鄭瑮署事卜地,增廓,重造兩廡戟門,建明倫堂東西齋。
六年癸丑同知翟珪改造明倫堂於孔殿後,復改舊明倫堂,曰集義堂。
設東西二齋築堤泮池左,以通學往來,建泮水詠歸二亭泮池之中。
三十年丁丑知州李文聲修二舊亭,造學正訓導宅。
成化間知州葉普重建明倫堂於舊堂之左,闢射圃虎山之麓。
弘治十四年辛酉知州胡瀛以學不宜後岡之巔,徙明倫堂於今址,南向大殿兩廡戟門居其,前舊泮池十餘畝約而小之,作橋其上,徙官四所龍山下。
正德間知州李東修之
嘉靖十年辛卯,撤像而易以木主
十六年知州劉綸建啟聖祠。
十九年知州吳希賢改建
公元1550年
廟右。
二十九年知州周鵬修,牆垣俱砌以磚。
皇清順治八年,巡憲李呈祥重修大成殿兩廡戟門
公元1660年
十七年大成殿明倫堂兩廡戟門又圮。
郡侯楊霖重修
郡侯楊遵學正程一棐、訓導羅光映同捐修。
前左右為兩廡,又前為戟門,又前為泮池,為橋,又前為櫺星門
啟聖祠在廟左,名宦鄉賢二祠,在戟門左右
公元1341年
大冶縣儒學 自宋元時,在縣西半里興廢不一
至正元年縣尹周鏜修建翰林學士虞集記。
明洪武初仍舊八年十二年知縣王伯時建禮殿,戟門東西廡,明倫堂東西齋舍
十五年,創倉廒廚庫,牲房於西廡之西。
二十七年教諭李悌率學戶江司計等,塑先師四配像。
三十二年知縣于賢復建號舍於明倫堂之左,架閣庫於堂之西北教諭訓導宅於學之左右
永樂五年知縣綦禎闢學圃於學之東北,建亭於中。
九年,仍徙倉於學之西南隙地徙庫廚牲房於倉之舊基,又修櫺星門
十二年重修明倫堂,增修禮殿。
歲久齋舍頹壞
十三年典史韓昇新之,縣丞王銘繚垣瓦甓,皆前廟後學,向大箕山
弘治初巡撫韓公署官學正蔣昂州判姜綰相繼成之。
是時,則左廟右學
至十二年知縣劉瓏重修,制復如舊,改向五龍山
嘉靖十四年知縣趙鼐櫺星門,以民居一二家逼門右,乃以他處隙地易之。
四十年通學義助止修禮殿,并兩齋學門,其餘圮廢殆甚。
萬曆十二年知縣吳仁大修建禮殿,東西廡各五楹,前為戟門,為櫺星門,左為儒學門,各三楹,又前新鑿泮池樹屏于前,樹兩綽楔于旁,殿後明倫堂,舊三楹
改拓五楹,與禮殿合,而建啟聖祠于堂右,御製亭于堂左,闢博文約禮二齋于堂兩翼,各五楹教諭訓導二所其他牆垣階級悉,皆整飭
興國州知州張仕可捐資吳國倫為之記。
十三年知縣吳仁移,名宦鄉賢二祠大成門左右
二十年知縣令名修啟聖祠龍門雲路坊。
先是櫺星門,乃木柵屢修屢壞。
三十年知縣程九萬改建石坊三座
四十二年知縣楊世華撤去民居屏蔽前者,以清風水
大成殿明倫堂、啟聖祠、以及齋衙等。
明末俱經寇燬。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劉源鼎建,訓導官撫邦議建聖殿明倫堂基肇,豎梁柱
一夕雷電震毀。
復於前殿建屋五間書製聖木主。
康熙三年知縣張元建豎明倫堂,工未畢。
五年知縣飛鳴訓導夢暘落成之。
五楹,其兩廡龍門繚垣,俱屬夢暘捐俸,次第修繕
八年知縣石邦柱創啟聖祠,改置聖殿西偏,濬砌泮池,重造聖域賢關二坊
社學 舊在縣西數步。
知縣劉壟改立縣東半里地,縣東之址,沒於民間
而縣西之址,猶屬官地。
公元1702年
學倉 舊在約禮齋後。
以嘉靖四十一年,改徵折色,亦廢。
公元1572年
學田 往牒不可考矣。
隆慶六年知縣蔡寅始廉民間隱占之土於學左,採芹橋之上,得採蓮塘一區,長五十二丈,闊十八丈,計三畝八分六釐。
田七二分七釐。
右二里,近金堤之南,得廢寺一區,為田一十四畝八分為地四十畝零六釐。
以其濱水計數,歲之常得所入,出租共二十石,歸學為士費,以贍其貧。
其地課二兩五分
市廛四間,在縣治前者歲課二兩四錢
四間採芹橋之西者,歲課六錢
則俱本學自為公用
公元1370年
通山縣儒學 在縣治東羅阜山麓。
宋慶曆,詔都邑立學通山立學自此始。
宋元以前,修者無考。
洪武庚戌,詔天下府州縣各立學通稱為儒學。
知縣任昂,始即舊址刱焉。
永樂間縣令講堂抗迫縣治,移建於文廟左。
景泰元年知縣吳萊教諭陳銓仍舊處,從而新之。
成化弘治間知縣戴譓、秦初相繼修焉。
後廟廡久壞,堂齋就頹。
官師至,借居民舍。
嘉靖癸卯朱少卿廷立圖新之,於是倡邑之有餘者,各相助理,鳩材飭工,悉撤其舊。
後山空地明倫堂,若廟門若齋,若廡堂,教諭宅,皆鼎新之。
會召入都,工未克竟。
丁未知縣金復繼修焉。
首建廟,次櫺星門,次學門,建啟聖祠於廟右,建訓導宅於堂右,垣繚以磚,煥然弘敞
中為大成殿東西為廡,前為儀門,門隅為神廚,為宰牲房。
知縣任鍾麟,重加修葺。
門前泮池,池前為櫺星門,舊門卑狹
知縣張書紳建石門三座門前為屏,屏前為鯤化天池坊,今廢址存。
廟後為明倫堂久廢址存。
今議修。
東為崇德齋,西為廣業齋,左為教諭宅,右
訓導宅。
二宅後為倉。
俱廢。
宅前為名宦祠,為鄉賢祠
堂後尊經閣,為敬一亭,今俱廢。
堂東為龍門
明萬曆知縣田龍建。
門右為叢桂坊,今廢。
坊前為大門扁,儒學學宮右側挨市訓導一所,後止山前,止街東,止泮宮,牆西止縣基衙。
廢址存。
因學宮正重地向來不敢賃住。
明倫堂前,左右各二叢,古植兩,在舊櫺星門內,左右並茂。
社學 一在道會司前,一在城隍廟左。
學店 十三間,三間城隍廟左,四間道會司左,二間道會司右,四間道會司前。
義學店 二十二間,邑人朱之相施敦義坊。
傍山鋪三間尚節坊,白公橋下。
傍山鋪一間,又沿河一間白公橋上,傍山鋪四間菜園一廂西門大街,對小街自下而上傍河鋪井,尖角樓鋪共六間,致和坊、青雲橋、邊樓四間克讓坊、西城樓、前沿河、樓鋪三間尚節坊,自白公橋下傍山樓鋪一間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