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八十一卷目录
兴化府部汇考三
兴化府关梁考
兴化府公署考
兴化府学校考
兴化府关梁考
兴化府公署考
兴化府学校考
职方典第一千八十一卷
兴化府部汇考三
兴化府关梁考
《府志》本府〈莆田县附郭〉洞桥 在城西平海卫学之东,旧北门外壕桥也。
小西湖桥 在洞桥下。成化三年,郡守岳正开小西湖,筑三堰,此桥在中堰之上。
兼济桥 俗呼观桥。在元妙观之东北,旧宁真门外壕桥也。成化三年,郡守岳正建,作亭于其上。嘉靖壬戌,寇燬。隆庆元年,知县徐执策重建。城北壕桥 在拱辰门外。宋为后埭通监桥,承信郎李富建。明辟城至此,改为壕桥。城南壕桥 在迎和门外。《宋志》谓城南第一桥。明改为壕桥。
城东壕桥 在镇海门外,旧名望海桥。《前志》谓林国钧建。明改为壕桥。以上三桥原俱以木渡,天顺五年,郡守潘本愚悉易以石。
果满桥 在拱辰门外里许,创始未详。弘治七年,郡守王弼重修。
方尾桥 俗呼帮尾桥,在拱辰门外。过通监桥循壕南行里许,石刻永乐十三年募众建。义门二桥 在拱辰门外。崇祯间,御史林铭几建。原属私路,今为广业里往来大道。
章君桥 俗呼卖花亭桥,在镇海门外一里许。崇宁二年,通判章炳文造陡门于此,后废。因以为桥。有陈氏者作亭于上。开禧二年,有妖物兴水中,亭燬。元至正间,里人陈节僧觉真募众重建,桥增高二尺,作亭三间,亭后又圮。弘治十三年,林元旭重建。万历五年,里人县丞郑采陈国成募修复。
莲塘桥 在章君桥南。相传陈丞相种莲处。初有曾氏作木桥。正统间,曾用敬始募缘作石桥。顺济桥 在阔口街北有顺济宫,因以名。霞墩桥 宋里人汀州守陈奎建。成化间,陈雄重修。
万寿桥 在迎和门外半里许,宋官路所经。《宋志》谓城南第二桥。弘治八年,郡守王弼增广石梁。
永丰陡门桥 在迎和门二里许,官路所经。唐贞观二年,邑人方常卿创。永丰塘两头作陡门,以泄水分,灌塘下田亩,因伐石以梁之。
柳桥 在迎和门外二里许。以上三桥皆李富建。
沟头桥 在迎和门外四里许。广化寺僧澄海等募建。
林子桥 在东埔。先是支一木以渡。嘉靖间,郡人都宪林有孚始更以石。
普济桥 在沟头林子二桥之间。万历丁未,詹章重修,郡守王嘉忠改名普济桥。
元丰桥 在迎和门外五里许,一名上杭桥。《宋志》云:旧为温泉渡,后为浮梁以济。浮梁造于元丰,故名。绍兴间,转运使姚沇、知军朱定国累址于海,架石而梁之。绍兴二年,知军赵彦励更造并,建护桥庵。明成化末,近南二门圮。同知朱海重修,后又倾圯。万历戊申,知县何南金重修。大理桥 去东埔南里许,初名永济,俗呼杭头桥。弘治间,大理司务林本从率乡人创建,故曰大理桥。
冯公桥 在大理桥之上。正德间,郡守冯驯修杭头堤,遂建桥。
迎兰桥 在屿上。原架木作桥。康熙壬午,孀妇董氏建以石,董氏陈奕皇妻。
芦浦西桥 创始未详。成化二年,郡守岳正建。弘治七年,郡守王弼重建。
猿臂桥 以猿臂沟得名。
陈家口桥 今作登科口。
欧家前桥 李富建。下店桥 在吴刀下店。宋绍兴五年,詹正谊建。弘治乙卯,詹从训等重造三门。
三桥 在吴刀上镜。宣和四年,詹究建。万历丙午,詹一静等重修。
陈墩桥 创始未详。天顺七年,里人主事黄募众重建。万历二十年,陈天叙募众重修。铁沙港桥 创始未详。成化二年,郡守岳正重建。
新港桥 在涵头南五里,官道所经。有支海自上黄竿延迤西行至此,昔为新港渡。宋建炎三年,始建桥。元延祐间,总管郭朵儿改为陡门,以启闭木兰之水,今名陡门桥。
新桥 在新港桥东二里许,亦官道所经。李廷梧碑记云:李富建,后燬。万历己卯,凤山寺僧慧性募复。
霞水桥 万历己卯,僧性拓建。
清宁桥 《宋志》作涵头市桥,上有亭。
李埔尾桥 《宋志》刘家前桥至李埔尾桥,俱李富建。善德桥 创始未详。北通涵头人家,南通三江等处。弘治七年,郡守王弼重修。
大泮桥 初木桥。正统五年,姚福德等易以石。成化间,俞邦琬重修。嘉靖甲午,少卿姚永重修。陈仓下七间桥 《宋志》李富建。厮水为七道,修一十五丈五尺,广七尺,柱高一丈六尺,后圮。僧德全等相继修治。景泰六年,里人姚福德等募众重修。嘉靖二十一年,少卿姚永复修并于桥头,建圆光庵、观音堂。
大沟桥 在大泮桥东北二里。
公济桥 在大沟桥北二里。
庙前桥 在公济桥北二里许。三桥俱嘉靖间里人少卿姚永创建。
镇前桥 镇前旧有宁海镇,故名。二桥俱李富建。东即李富放生池及浮屿。宫后桥 在白水塘放生池东,李富建。江口桥 一名龙津,又名尚阳界,福清莆田元何良弼记。
迎仙桥 旧为迎仙渡,官道所经。宋建炎三年,僧祖逊募建。厮水为二十四道,榜曰龙溪桥,后官道改,桥废。岳守尝取其石补造江口桥。桃源桥 在迎仙市西十里,今废。
沧波桥 在霞墩沟,西通下林澄墩。宋绍定间司理陈秉业,永乐间裔孙训导录重修。
驷马桥 元至正三年,僧古月募建,今废。杨公桥 宋淳祐间,节邦方偕造。洪武壬戌,僧永谷重修。
白杜桥 《宋志》李富建。红坑桥 在石头盘,创始未详。万历辛卯,陈应祥重建。
听泉桥 在紫霄岩前,原名仙人桥,创始未详。埔头桥 二桥,《宋志》李富建。关西桥 在西门外。万历壬子,知县李时荣重建。
龙桥 在西门外,《宋志》李富建。延寿桥 在城北五里,凡十三间。宋建炎丁未,承信郎李富、评事方天贶同建。明宣德己亥圮。正统庚申推官吴思谅甃石重建。万历四十年,给事中黄起龙重修。
知政桥 在城北七里。桥下溪流无声,其沙晶明如玉。昔徐铎未第时有瞽者过延寿,掬水而饮,曰此地当出状元。至白杜家塾闻侍郎,方会读书声,曰:我得状元矣。留宿而返,翼日遇铎,曰此真状元,昨日者非。后果然。
渔沧溪桥 在旧保丰里界,创始未详。绍兴二年,知军赵彦励合众力砻石再造。后为水所坏,遂设官渡。万历壬辰,布衣林兆恩命门人黄启宪鸠工督造,桥成,人称便焉。
使华桥 在县北五里桥西,即使华亭。当时官路出于彼,桥废。遗址犹存。
道堂桥 《宋志》李富建,今废。驾龙桥 在旧丰城里莒溪之上。宋绍兴庚午,僧惠寂建,今废。
熨斗桥 在旧保丰里界。宋淳熙二年,僧无了建,上有亭。明洪武庚申,僧月庭修,后圮。万历间,黄震方重修。
熙宁桥 在城东南三里许,旧白湖渡。熙宁间,始造舟为梁。郑叔侨诗:千寻水面跨长桥,隐隐虹卧海潮。结驷直通黄石市,连艘横断白湖腰。正指浮桥也。考《宋郡志》,石桥名通济桥,修四十寻,广二十之一,分水为八道。靖康元年,太守江尚合众力鞭石累址,太守张读续成之。著作佐郎徐师仁记。
通津桥 成化二年,太守岳正重建。
岳公桥 成化二年,太守岳正凿沟塘东,即造此桥。郡人学士林文记。
涵口桥 俗名白马桥。成化二年,太守岳正建。新渡桥 亦名第九桥,疑宋修路时,建弘治七年,太守王弼重修。
后陈桥 成化元年,太守岳正重建。弘治七年,太守王弼重修。
西陈桥 弘治七年,太守王弼重修。
星桥 明永乐四年,蒲坂林清隐建。嘉靖三十五年,元孙知县宽重修。
腰沟桥 在蒲坂。弘治十年,推官詹瓘星建。厝柄桥 弘治十年,太守王弼重修。
火烧桥 计三间。弘治庚申,太守陈效修。济龙桥 宋咸淳间造。人呼咸淳桥。明正统间,知县刘玭修。万历庚戌圯。里人京兆尹吴献台、同知陈承芳倡募重修,仍立碑,题曰济龙桥。沟上桥 在横枋,创始未详。弘治己未,太守陈效命耆老汤廷芳督修。
郑公桥 录事郑泓造。
新塘桥 宋淳熙二年,乡人李十二秀等重修。通津桥 在羊眠山下。
五龙桥 在东陇。上二桥俱宣德景泰间,里人柯文魁重建。
郑公桥 在石牛山小林。万历间,郡人太守郑迁建。
小屿桥 宋景炎元年,里人刘端明建,两端砌石,其长半里许。
桃梨江桥 元至正二年,里人徐二秀建。宁海桥 一名东际桥,有支海自下黄竿入至此。两涯宏阔。旧有宁海镇,镇前有渡民病涉焉。元元统二年,龟洋僧越浦始募缘驾为桥,并建吉祥寺。至正间桥圮。行者复以渡。明洪武三十三年,同知徐则敬命僧湘江募建,桥疏为一十五门,修八十二丈,广二丈,高三丈八尺。
普济桥 在后朱。乡人朱尚勤及子县丞谏募众重修。
白石桥 在井埔前,创始未详。弘治七年,太守王弼重修。
井埔桥 宋绍兴,间里人林嵩捐资建。又砌石路,凿大井十馀丈,大旱不竭,居民便之。桥石字刻可考。嘉靖庚戌,裔孙知州德辉重修。
石盘桥 在朱埔铺石盘堂之右。宋元祐己巳,唐古田令朱玑裔孙馀建,桥石字刻可考。东埭前桥 创始未详。明天顺间,义民王行安捐资重修。
五龙桥 在石阜头,计三间。桥下有大石盘亘几里,常有龙起自石穴,桥因以名。创始未详。明宣德间,里人林睿重修。
石阜桥 内外二桥。内桥一间,外桥三间,创始未详。
下洋中桥 去石阜桥一里,创始未详。《弘治志》云:俱成化七年,里人郭士清募众重修。又修砌石路,上通黄石,下接大孤屿,约二里许。
国清桥 思功桥 俱在东华。元至元三十年,里民仝建。
中乐桥 在东华。宣德六年,里人郭文谟建。双桥 在大孤屿前。其桥一横一直。成化七年,里人郭士清募众重修。弘治九年圮。同知朱海重建。
大龟屿前桥 旧以木为之。弘治四年,里人朱俨倡建石桥。又劝华严寺,僧舍田辟路四尺,上通双桥,下接长者庙。
樟桥 宋绍熙十六年,僧日山建。明弘治甲寅,郡守王弼重修,后圮。里人募众重建。
熙春桥 在洋城。元至正二十五年建,后圮。洪武庚午,里人郑礼亮助工石重建。弘治甲申,太守王弼迁建于旧址之东二十馀步,仍旧名。龙川桥 在龙塘巷里。弘治七年,里人陈宜泰建。万历三年,孙通判文信增石辟之,仍捐地浚渠,以通舟楫。
漏头桥 宋淳熙四年,里妇陈氏建。
塘头桥 宋淳熙十年王铭建。
翁济桥 在郑庄东。原三渡古设木桥。弘治八年,推官翁鲤造石桥,故名翁济桥。
沟角桥 在瑶台。旧有木桥,易圮。顺治癸巳,里人邑庠生林赞育始建石梁,因乱而废。康熙辛巳,赞育侄举人滋谦捐赀重建于桥北,建佛亭,护桥并,砌石路至黄石。
通车桥 成化中,洋城林尚明迁居清浦,始造此桥,架木为之,可通车马,故名。
南社桥 在通车桥之南,创始未详。
新桥 在清浦埭里。永乐中,里人陈彰晦建。上厝桥 在清浦上厝石梁。陈引舍钱十贯、谢
居舍钱四贯建。
周厝桥 在清浦周厝巷口。宋绍圣三年,周氏、陈氏共舍财造并,修路一条。万历初,里人知县周澜重修。
五马桥 原名上廊桥,在上廊周家之北。至正末,周心鉴建。后曾孙莹与其从曾孙瑛相继为太守,族人因改名五马桥。
巷口桥 在清浦西沟。
通城桥 原名后墩桥,在清浦后墩。永乐中,里人陈彰晦造。弘治八年,太守王弼重修。十三年,御史周进隆改名通城桥。
东林桥 洪武初,周心鉴建。
东皋桥 在清浦沟头,创始未详。
普照桥 俗呼小桥,周心鉴建。桥北有庵,曰普照,心鉴舍地为之。
化龙桥 元延祐四年,僧隆源建并建庵以护桥。明弘治八年,太守王弼重修。
五宫桥 此桥以宫得名。弘治七年,太守王弼修。
塘塍东桥 元至正间,张仲仁建。明弘治辛酉,曾孙道亨重修。
塘下东西桥 有二座。上三桥俱明初张致中创建。近桥街道,其孙道亨砌修。
头巾桥 在塘下后沟。元至正壬辰,张莅创建。踰马桥 在后吴西五里。洪武初,里人吴惟善等建。初木兰陂水止此,惟善等以私田凿沟引水东行,直扺程洋头,约三里许。乡人灌溉搬运便之,石梁题刻可考。
兰桥 在斗南。宋至和间,教授郑天瑞建。港桥 在陡门下跨海。
小石桥 在庄头。宋淳祐四年,郡人马郑逸建。石屐桥 在石屐埭临海百有馀间。元时,兴化路总管林德隆建。明弘治七年同知朱海重修。铁塍桥 在山尾。宋景定辛酉建。
四翁溪小石桥 宋咸淳四年,里人陈芹建。杭下溪小石桥 宋德祐元年,僧普吉建。绶文溪四翁桥 在印山下,溪流如绶,故名。陈中诗:峰峦列卫山如印,溪涧来朝水似文。文江旧桥 在龙山西。
濑溪桥 旧为莆阳渡当南北要冲。宋绍兴十三年始建浮梁。乾道三年,郡守钟离松于下流百步山峡循旧基建桥,弗就。淳熙十年,陈丞相俊卿同郡守林元仲移建今所,桥一十四间,修十五丈四尺,广一丈四尺,高三丈九尺,草堂隐居方秉白记。
花亭桥 元至正六年建。明永乐丙申,张觉员修。旧有亭,今废。
白水桥 官道所经。万历四十一年,同知汪懋功重建。
猴溪桥 创始未详。成化二年,太守岳正重修。车门桥 在猴溪前。
龙津桥 在长岭,创始未详。天顺五年,太守潘本愚重修。弘治十一年,知县吴远重建。
回澜桥 宋李长者建。木兰陂乃于南岸穿渠引水东注,作桥其上,故名。
沟口桥 二桥俱在木兰陂下直沟上,创始未详。正德丙子,通判张东纲修,贞肃林俊记。继志桥 在横沟。洪武十五年,里人黄老圃建。龙桥 在塘东。元大德十一年,里人戴福建。水口桥 在塘东。元大德间,里人戴福建,因名戴桥。
东定桥 在塘东之东,创始未详,原十一座。万历丁未,里人戴懋春修,增一座。
下横山港口桥 元大德间,里人黄德明建。后为海潮所坏。景泰六年,里人戴旭以修海堰馀赀,迁建今所。
永通桥 初名龟塘桥。以其通永丰、通津二陡门,改今名。永乐间,里田人廖良骥建。天顺间孙崇莹,万历间裔孙、知县宾重修。
溪东桥 通黄石等处。成化甲辰,贡元廖日宣建。万历壬辰,曾孙廷柱重修。
龟塘塔兜桥 成化中,廖日宣建桥南,又设石塔。万历乙酉,孙知县宾重修。
西建桥 在徐州有亭。
常思桥 在兴化旧县东南三十里。有亭。绿塔桥 在大帽山下。
满长桥 宋乾道中,知县梅州薛行造。
大湖桥 宋乾道中,杉溪陈遵、黄九造。
澳溪桥 在平床岭下。
永贵桥 在飘湖下。宋绍兴十年,郑夹漈樵请借县帑建。后以施金偿之桥东建过来庵。
荻芦溪渡 在兴教里,与广业隔界,以舟渡。西江渡 西江与南箕隔浦,以舟渡。
游埭渡 游埭与孝义里三步隔浦,以舟渡。三江口渡 遮浪与新浦隔界。三港会流,江面宏阔,以舟渡。
小屿渡 北岸莆田小屿、南岸惠安沙县等处,海面宏阔。旧设渡夫,后听民私渡。
仙游县
黄桥 凤西桥 跃龙桥 以上俱在城中。
通仙桥 会仙桥 开禧桥
周泽桥 以上俱在孝仁里。
学古桥 在慈孝里。
拱桥 塘桥 通济桥
三坑桥 仙水桥 以上俱在折桂里。青龙桥 仙溪桥 鲜溪桥
和羹桥 建安桥 新桥
金凤桥 以上俱在永兴里。
石马桥 俞潭桥 登仙桥 以上俱在香田里。
金凤桥 锦桥 太平桥
清泽桥 双溪桥 坑边桥
双凤桥 以上俱在连江里。
马山桥 延庆桥 蒋溪桥
声鼓桥 以上俱在仁德里。
大济桥 龟峰桥 御史桥
神堂桥 飞乌桥 以上俱在善化里。鹿鸣桥 朝天桥 步云桥
高田桥 石碧桥 金马桥
古濑桥 以上俱在万善里。登瀛桥 官成桥 以上俱在文贤里。环碧桥 双济桥 九座桥
侍者桥 登云桥 以上俱在兴贤里。光埔桥 溪朴桥 黄坑桥
赤石桥 以上俱在安贤里。
郭洋桥 惠政桥 宣化桥
驾仙桥 西河桥 恩波桥
寿峰桥 龙津桥 白凫桥
东林桥 萧桥 鲤湖桥
银岩桥 惠爱桥 后坑桥
金紫桥 访道桥 通济桥 以上俱在兴泰里,以上俱在城外。
会仙渡 仙水渡 以上俱在城中。
兴化府公署考
《府志》本府兴化府治 在城西南,即莆田县署旧址。按宋兴化军初在游洋镇,太平兴国八年徙莆田,知军段鹏始建军署。今兴化卫署是其地也。元易为兴化路署。明洪武初改为兴化府署。已而指挥俞良辅卢镇,请以府署立卫所,从之。于是知府盖天麟徙莆田县署于善俗坊,而以其地建今署焉中正堂。左经历司,右照磨所,两廊六房;东吏户礼,西兵刑工。堂前露台、甬道、戒石亭、仪门。正堂之后为燕堂,东架阁库,西丰盈库。联以穿堂、东西斋房四间。燕堂之北为知府衙,东同知衙,西通判衙。同知衙之南为推官衙,又南知事衙。其前司狱司。通判衙之南经历照磨。检校三衙、六房、吏舍列在东西房科之后。仪门外东土地祠,前大门。门外东西旌善、申明二亭。嘉靖四十一年,倭寇陷城,焚燬殆尽。郡人御史林润奏给帑银。四十四年,知府易道谈重建三堂,仪门、大门俱如旧制。后堂东丰、盈库。下添军器房,西创龙仗库及黄册房。东吏房上增架阁房。西兵房上增承发房。仪门外西创寅宾馆,与土地祠相对。大门外东建旌善亭、惠民局,西建申明亭、急递铺、南榜谕房。东西重建承流、宣化二坊。万历二年,吕一静以门前旷阔非宜,将大门移出丈馀,两边地筑稍高。门外添设障垣,修旌善、申明二亭,移铺局于别所重立,题名石于堂之北。五年,知府陆通霄重修土地祠。三十九年,知府马梦吉重修堂庑祠、库竖、戒石亭,为坊扁曰天监。在兹燕堂曰和衷堂。皇清康熙六年,推官衙门奉裁公署,归并海防、防粮二厅。四十一年,知府徐希圣重修照墙,复塞外大门为短垣,立东、西偏门。
清军馆 在分守福宁道之东。同知治事之署。嘉靖甲子建。万历丙子,分守杨芷改入署中。今废。
督粮馆 在大有仓内。通判治事之署。嘉靖壬
戌,寇燬。隆庆元年,知府徐绍卿重建中堂五间,后堂三间,东西厢房二间。
理刑馆 在卫左务巷口,推官治事之署,即旧司狱司地也。后迁司狱司于府内,以此改为馆,中堂五间,后穿堂。堂之西有延宾堂房四间。前仪门稍东为大门。今废。
莆田县治 在左厢善俗坊,即宋广节指挥营故址也。按唐《元和郡县志》:陈光大二年始置莆田县于延陵里。宋建隆二年,清源招讨使刘居道来知县事,重新之。元仍宋旧。明洪武初,即其地改为府署,知县任益始徙县于今所,中建正堂,堂下露台、甬道、戒石亭、仪门。东西列六房。正堂之后为穿堂。景泰元年,知县刘玭建其上燕堂、东西厢房各四间。堂后知县衙,东县丞衙,西主簿衙。县丞衙之南为典史衙,六房、吏舍列于西偏仪门内。右为监房。门外左有土神祠,转折而东为大门。门左右列旌善、申明二亭,俱东向。嘉靖四十一年,倭寇陷城,堂宇燬尽。四十四年,知县徐执策奉恩给帑银重建。如制正堂东增幕厅,燕堂东增库房、西书房。穿堂东为器皿所,西为册籍所。土神祠之左创建寅宾馆。大门上创建谯楼,置更鼓于其上,扁曰文治伟观。门外旌善亭之左为四厢馆、总铺二所。申明亭之右为榜谕房,一列三间。皇清康熙二十八年,县堂倾圮。至三十六年,知县金皋谢重建。
察院行台 在城内谯楼西地,即宋通判厅旧址。元为闽海道廉访使分司。明洪武元年,更为按察司。永乐间,改福宁道。正统间,迁福宁道于驿前街,而以此建察院行署焉。今圮。
分巡兴泉道行台 在城内驿前街。旧为福宁道。嘉靖三十八年,专设按察佥事一员,分巡兴泉二郡,与守道参衡驻镇泉州城,而此为巡历行署云。后废。皇清康熙三十五年,知县金皋谢改为兴贤积谷仓,
馀地入民间盖房。
巡海道行台 在兴泉道西,嘉靖二十一年建。今改建督学道试院。
分守福宁道镇署 在察院前西市街,宋监税廨旧址也。元为录事司。明洪武初为杂造局。成化二年,知府岳正购民地益之,改建布政分司,不时行部而已。嘉靖三十八年,倭寇作。议者谓福兴泉漳滨海之地非专镇以大吏不可,始奏特设布政司左参政一员,驻兴化城以振饬兵防,称分守福宁道署。皇清康熙六年改为兴化镇公署。三十六年,改镇为协,复仍为协镇公署。
都转运盐使司分司 在县东北涵头市。元至正间,设管勾司,董鹾事。延祐二年改为司令司。明洪武二年改今名。本司同知胡杰重修,左右设幕厅。今省革。
上里场盐课司 在分司内,以幕厅为之。又有下里场。俱附于此。皇清康熙四十二年省革归县。
本府税课司 在府治东务巷内。宋为都税务。明洪武元年改今名。今省革,地入民间。
杂造局 在府治东行尾巷古延福寺地。成化三年,知府岳正建。嘉靖间省革,地入民间。本县税课局 在涵头市。
莆禧税课局 在本县新安里。
黄石税课局 在本县景德里。
河泊所 莆田、莆禧、黄石皆有之。原无署,廨以上税课司河泊所。自正统及嘉靖间,俱已省革,课额俱莆田县兼领之。
大有仓 在府治东望海门内,即宋都常平仓也。洪武元年,改为大有仓,知府盖天麟修葺廒三十五间。景泰以后陆续倾圮,仅存其八。嘉靖壬戌尽燬。隆庆三年,知府徐绍卿重建。皇清初,仓廒五座。后添积贮谷仓廒一座,捐纳监谷仓廒一座。
预备仓 《旧志》无载。万历三年,知府吕一静、通判邓邦基支帑银建于大有仓门内,东西各五间。今废。
平海仓 在平海卫城内。洪武二十年,兴化卫指挥吕谦建,名永聚仓。正统六年改隶本府,名平海仓。嘉靖癸亥,寇燬。万历三年,知府吕一静、通判彭应乾重建。凡六间,内二间为预备仓。今废,仓谷并贮大有仓内。
社仓 在涵头。万历三年,巡按御史孙錝行新建一座,凡五间。今废。皇清康熙三十五年,知县金皋谢重建,为积谷仓。
莆禧仓 在莆禧城内。洪武二十一年,千户刘毅建,为廒十五。正统四年改隶本县。今废,仓谷并贮大有仓内。
迎仙寨巡检司 在寨城内。洪武二十年建。今圮。巡检暂寓民房。
冲沁寨嵌头巡检司 俱在寨城内。寨圮。今归涵江司。
吉了寨青山寨巡检司 俱在寨城内。寨圮。今裁归凌厝司。
大洋寨巡检司 在广业里寨城内。万历十七年,知县孙继有请建。
小屿寨巡检司 在寨城内。今革。
涵江巡检司 在涵江观顶文庙东。皇清顺治年间,裁冲沁、嵌头二司,设涵江司,归并兼辖。
府阴阳学 在谯楼内之北,宋军资库常平仓地也。洪武元年改为丰盈库。成化三年,知府岳正移库于府署内,而改建阴阳学于此。今废。医学 旧在布政司左。成化四年,知府岳正建。后改在卫内。
僧纲司 在府城永福寺内。
道纪司 在府城万寿宫内。
惠民局 原有二所。一在南关外山川坛边,一在东厢观音寺边。今俱废,地入民间。
游击府 在城内乌石山下演武场,即守备司也。原在城左凤山寺西偏。万历十五年,改建今所为游击府。
兴化卫治 在南门内大街北谯楼内。宋为兴化军署。元为兴化路署。明洪武初为兴化府署。既而指挥俞良辅卢镇,奏改为卫署。皇清康熙年间,卫裁衙署。俱圮。原总镇改为厩并习射所。止存旗纛庙一座。
左千户所署 在卫东镇雅坊。洪武庚申,副千户孙遇建。中为公厅,东西二房两廊建千百户所,外为大门、土地祠。今俱废。
右千户所署 在卫前。洪武庚申,千户陈耕建。今废。
前千户所署 在右所之右。洪武庚申,千户王良建。嘉靖壬戌燬。
后千户所署 在卫署东偏。洪武庚申,千户夏立建。嘉靖壬戌燬。
中千户所署 在卫署东偏谯楼内。洪武辛酉,千户姚成刱建。宣德乙卯,千户白俊重修。嘉靖壬戌燬,公厅、神祠尚存。今俱废。
兵马四司 在各城门内。今废。
永积仓 在乌石山下。洪武丙寅,指挥程用创,为廒二十有五。正统丁巳,改名大积。是年燬于火。以后粮改本府,大有仓收支其地。今为火药局。
平海卫署 在卫城中,即南啸巡检司故址。洪武丁卯,江夏侯周德兴奉旨筑城并,建卫署。兵马司四所 在本卫各城门内。
军器局 旧在府城,元妙观后迁梅峰寺。今俱废。
莆禧千户所署 在莆禧城中。洪武丁卯,江夏侯周德兴奉旨创建。中为公所,东西列千百户所,前为仪门,又前为谯楼。今废。
府教场二所 一在城内乌石山下。广二百三十五步,周回一里零五步,中有演武亭及将台一座;一在城北四里使华桥北。
平海卫教场一所 在卫城西门外。广一里,周围四里。中有演武亭及将台一座。今废。
莆禧教场一所 去所城北门外一里。广一里,周围三里。中有演武亭及将台一座。今废。
外县
仙游县治 县旧在大蜚山南五里。唐垂拱二年,始建于旧治之南三十步。宋崇宁二年,钱闻重建。元至正十二年,寇燬。十五年,知县任兴重建。明洪武初,知县周从重建。宣德八年癸丑,知县王彝改建正堂、后堂、幕厅及架阁库,两廊列六房。正德十二年,知县林汝常重建龙亭库,钱帛库在后堂左右。后堂之北即知县衙,西典史衙。正堂前戒石亭。仪门左右为监房,外为土地祠,为谯楼。楼前东旌善亭,西申明亭。万历三年,知县张昴辟土神祠为两座,后祀神,前为寅宾馆。四年,知县胡朝宾修平政堂,新设平理门于大门外。又申请盖架阁库一所。十八年,知县周铎重建正堂、后堂、内衙及两廊卷房。三十五年,知县游瑚重修神祠、宾馆。四十二年,知县徐观复重修。
县丞衙 在县治东。明正统二年省。
主簿衙 在县治西。
按察分司 在县治东。
尉厅 在县治西南。后迁东街。
际留仓 在县治仪门之西。明洪武十六年,知县顾思敬建。弘治六年重建。万历四十二年,知县徐观复重修。
东预备仓 原在折桂里。明成化间迁于治之东。嘉靖二年,因圮又迁于仪门内之西。万历四十二年重修。
道会司 明洪武十八年设在福神观。
惠民药局 在县治东街。明洪武十八年,知县文公维建。昔为惠民局,今为巡检司。
兴化府学校考
《府志》本府兴化府儒学 在郡治东。宋太平兴国间始置兴化军。咸平元年,有诏立学,诸生方仪、陈诩愿入赀助建本军庙学,疏请得赐地于军治东南隅。首构正殿,并建三礼堂、御书阁。三年,
文庙成。六年,学成。绍兴十九年,教授徐士龙请于
部使者,得官钱一千三百万,改作东庙。乾道七年,教授陈应言重修殿门、御书阁。淳熙四年,火燬学几半,知军翁作砺修葺,扁讲堂曰道化堂。绍熙二年,知军赵彦励建忠恕堂及十斋,又建经史库、祭器库。嘉熙二年,知军张友重修学舍,为士增廪食,郡人正字、王迈记。淳祐六年,教授俞来修忠恕堂,建尊经阁其上。元初,学校无考。元贞元年以后,教授宋眉年、学录黄烈等相继修葺庙与道化堂,增建尊德、尚贤二堂,以祀先贤,及复学田。明洪武二年,诏天下立庙。知府盖天麟奉制重修,定四配十哲位次,饰两庑像,改道化堂曰明伦堂。省十斋为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辟仪门新设会馔堂,建神厨、祭器库、宰牲所于棂星门内之左,立米廪于棂星门内之右。永乐四年,通判孙旼、教授傅显立,进士题名碑,参政杨景衡记。宣德十年,佥事陈祚奉诏,命莆田县知县刘玭重修庙学。学士钱习礼记。景泰元年,知府张澜饰庙像,即旧射圃地建养牲所。训导萧亨记。成化二年,知府岳正范铜为祭器。八年,知府潘琴建大成门,副使刘琦命增筑月台于明伦堂前。十二年,同知孙兰建尊经阁。十三年,御史尹仁命教授王镛饰两庑像。十五年,王镛析建,举人进士题名二碑。郡人提学黄仲昭记。嘉靖十年,诏改大成殿。
先师庙大成门曰庙门,撤圣贤像,立牌位,别建祠
于庙东,祀启圣公。建敬一亭于棂星门右。四十一年,倭寇陷城,庙学尽燬。四十三年,郡人御史林润奏乞恩给帑银下知府易道谈重建,规制仍旧。左为先师庙,庙东启圣祠,西斋沐所;庙后米廪、东西两
庑。前庙门。门内东祭器库,西乐器库;门外东名宦祠、合志祠,西乡贤祠、林公祠。又外棂星门。其收支所在启圣祠前,宰牲所在棂星门东。右为明伦堂,堂之东尊经阁,前敬一亭,西会文楼。楼下馔堂后、分教二衙。明伦堂前为露台。泮池有桥,桥东志道、依仁二斋。西据德、游艺二斋。后分教,掌教三衙。前大门门外东土地祠。明季改为文昌祠。西碑亭,明季改为土神祠。路之南为指南所,内立号房四十间。今废赁为民居收租。路左圣域、高第二坊,右贤关、名卿二坊。郡人尚书林云同记。隆庆五年,知府林有源重制
文庙祭器。万历三十一年重修据德、游艺二斋。三
十九年,推官殷宗器以赎锾重修殿庑门墙。天启二年,知府胡尔慥重修殿庑戟门、明伦堂,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皇清顺治七年,知府朱国藩重修。十七年,知府顾镛修明伦堂,邑人庶子黄𤣱有记。康熙七年,知府慕天颜、教授张可仰重修正殿两庑,邑人给事中张松龄记。十三年,闽乱,遭寇蹂躏。二十一年,知府苏昌臣重修两庑、庙门。名宦乡贤合志林公诸祠、明伦堂、尊经阁、圣域、贤关二坊。通判汤传楷重修学门及会文楼。
学田 顺治十五年,分守苏弘祖捐置学田六亩四分。康熙二十年,城守王友志捐置学田六亩三分,载租十石七斗,充科举年三学诸生起送之资。康熙二十一年,总督姚启圣捐俸一百两置府学田一十八亩五分五釐八毫,年载租三十四石七斗。二十四年,知府苏昌臣清查郑坂淤地,加租六两,刻石为记。莆田县学 在郡治。南唐时有夫子庙,张九龄书额。宋绍兴十九年,教授徐士龙改作军学,乃以县学附大成殿。东偏有职事位及显道、式榖二斋。元至顺二年,徙建于薛公池上,即今所。东庙西学如军学制,讲堂之前为两斋,以薛公池为泮池。明洪武元年,知县任益奉诏重修。十六年,知县顾思敬建神厨、神库及宰牲房于庙东。二十九年,知县王文焯建学后堂,扁曰进修。复新会馔堂,竖棂星门,创米廪于学堂之西。正统八年,御史丁澄命主簿唐礼重建会馔堂,迁米廪于旧教谕廨舍,而以其址增建斋房。景泰元年,镇守尚书薛希琏命知县刘玭易民地建教谕廨舍于米廪之东。知府张澜又易民地建训导廨舍于教谕廨舍之东。四年,知县陈紞饰圣贤像。天顺七年,副使钱琎命同知吴亮修大成殿,知县王常又易民地三亩以广斋舍。成化二十二年,教谕王凤仪请新庙学,知府丁镛捐俸为倡,于是遂重建大成殿及两庑、戟门,而凤仪主其事。弘治五年,知府王弼购民地辟学,前衢路造泮桥于薛公池上,移旧池亭置诸西东,东曰咏归,西曰乐周。又建斋舍,竖绰楔于衢路,扁曰儒林。邑人尚书林俊记。十五年,知府陈效建明伦堂、仪门,筑月台、甬道,修进德、修业二斋,建后堂穿堂,又作号房。正德十五年,知府冯驯以咏归、乐周二亭为飓风掀坏,乃复咏归亭于薛公池中。嘉靖十一年,知府黄一道重修学庙门庑、堂舍,邑人参政王凤灵记。三十二年,知县许爚重饰庙学,建广桥于泮池上,移敬一亭于明伦堂之西。三十三年,训导朱应畿请徙建启圣祠于圣庙后。四十一年,倭寇陷城,启圣祠、敬一亭及诸廨舍斋房俱燬,仅存庙学堂门。四十五年,知府易道谈、知县徐执策给帑银重建,中为大成殿,两庑前庙门泮池,池东西二斋,各五间。又前棂星门庙之右为明伦堂、为后堂,东西房五间。堂之西为会馔所前蔬园内斋舍十间。庙左原训导西衙。今建启圣祠之东米廪三间。又东教谕衙及训导东衙,南为敬一亭。万历三十三年,知县蔡善继改建大门于东南隅,长史胡秉文捐地拓基,复浚地下河壖,广数十丈,以会巽水,潆洄而达于河。三十八年,知县李时荣作广桥于泮池。四十年建棂星门,复浚环沟。四十一年,推官殷宗器重修正殿。崇祯二年,知县吴彦芳捐俸重修。邑人尚书曾楚卿记。皇清康熙二年,值寇警,墙垣柱石悉为守陴者窃运去,教谕黄裘孕重修。邑人给事中张松龄记。二十一年,通判署县事汤传楷重修明伦堂。二十四年,知县莫家桢重修戟门绰楔环墙浚城西水仍归泮池。邑人吏部主事程甲化记。三十五年,大水入正殿。三十八年,飓风倾坏殿脊。三十九年,教谕刘世兴训导陈文炳详请知府徐希圣、知县金皋谢重修正殿、两庑,提督吴英捐俸金二百重修棂星门。
射圃 在迎仙门内,即旧府学射圃也。
明宗书院 在郡城西门洞桥头。弘治间,所迁射圃地也。
涵江书院 在县东北二十里。皇清顺治十一年,燬于海寇。康熙元年,六十世孙昌期等倡先建正殿,草创略具而已。三十一年再建大门。
寿泽书院 在涵江虎坡山。宋靖康间,尝为灵慈祠,后废。嘉靖间,知府朱衮建为书院。
珠坝书院 在郡城东南十里厝坝。宋监丞陈虡舍地建。
水南书院 在郡城东南二十里黄石街,旧红泉宫地也。皇清来郡经寇变蹂躏,毁坏。康熙二十四年,本里诸生重修正殿,并重建崇正堂。
瑶台书院 在景德里瑶台。元至正四年建。明正统九年重修。
文峰岩凌云书院 在塘下天马山,旧祀朱子林岩有文峰春晓诗:群鸦报天曙,春色开林落。光尘透竹窗,山影疏帘箔。叶露滴犹响,花光照经阁。殿宇正曈昽,金碧明丹雘。
钟山书院 在奉国里胪江。旧有考亭书院,后被寇燬。里人副宪曾光鲁为诸生,时呈于知县祝世乔重建。登第后,捐金佐成之。
社学 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苏昌臣建。有四所,
一在凤山寺,一在梅峰寺,一在平海卫学,一在元妙观。知县莫家桢建义学二,一在涵江学院,一在水南西院。三十二年,知府危际泰建义学二,一在凤山寺,一在平海卫学。四十二年,知府徐希圣、知县金皋谢建义学一,在平海卫学。
外县
仙游县学 旧址在县西。宋咸平五年,县尉段全迁建于县南,有记。绍兴九年,陈可大捐资,倡众重建。知县谢天民助成之。乾道七年,知县赵公绸重修其规制,殿曰大成,讲堂曰遵道。斋有六,曰忠告、明伦、笃志、懿文、宣哲、诚意。位有四,曰学长、直学、学谕、教谕。又有瑞英堂、六经阁及二库。淳熙四年,陈景肃重修,即遵道堂设立题名扁。宝祐三年,知县赵与泌建尊经阁、文会堂及堂庑,辟西沟之见侵于民者。元至正二十五年,山寇暴至,学宫焚燬殆尽。知县任兴即故址重建大成殿。明洪武元年,知县周从善奉制改尊道堂为明伦堂,堂之左右为两斋,东西两廊为号房各五间,而大成殿则仍元旧。又重建两庑,立从祀先贤位。为泮池于戟门之外,为泮桥于池上,建棂星门于池之前。二十八年,于明伦堂后建文昌阁,又于堂之右作学官廨舍。宣德八年,重新殿庑、斋舍、神厨。十年,改文昌阁为乐育堂,其两翼东西为祭器库,复修戟门、泮桥。正统二年,重建明伦堂,增教谕训导,斋舍迁学门,于棂星门之东复购民地以广学基,正统十二年,知县宋华建米廪于神厨之前。天顺六年,撤号房,改建为两斋,别建号房于两斋之后。成化元年,重建棂星门,易柱以石迁训导衙于西庑。十六年,增建灵台于明伦堂前。弘治六年,飓风大作,明伦堂坏。知府王弼重建明伦堂,堂后为退省轩,左右房各三间,翼以两廊,西为教谕衙。又以学东方虚移建会馔堂,复立仪门、礼门、棂星门、大成门。正德九年,重更新两斋,扁曰居仁、由义。嘉靖十年,奉诏旨撤去神像,立神位,春秋二祭。二十四年,重修庙门、学门、敬一亭及圣域坊。万历十二年,重修庙学、启圣祠及尊经阁。三十六年,拓泮池而砌以石。崇祯八年乙亥,唐大章倡义重建规制,伟丽煌煌然,非昔观矣。皇清顺治十年癸巳,教谕郑焕捐赀重修。康熙四年,
擢漳州府教授复修饰乃行。
现在学田 明万历三十九年,知县颜佐俸置田一十七亩五分,坐落善化里井头等处。崇祯间,邑庠生黄梅诗舍田一亩二分,以充学饩。义田 顺治十六年,耆民谢世美捐香田里田一百三十七亩,零年载早冬租一百九十七石七觔,每石定价官银二钱,递年扣追银三十九两四钱一分四釐,除纳正供九两九钱二分三釐,尚存二十九两四钱九分一釐,内除年纳大有串米一石三斗六合,馀付礼房经承积贮,为本庠大比年乡试资釜之需。
平海卫学 原在平海城中。明正统八年,学始建。初礼部劄付各卫,所选子弟俊秀者送附近儒学,习读武经七书,有习举业者,一体考校,听其乡试。平海卫指挥王茂以本卫去郡县儒学远,依镇海卫例,奏请建学从之,于是设官铸印,始有学额。学官权寓指挥陆璘廨舍设四斋,后斋宇颓圮,迁寓晏公庙。天顺八年,提学游明始命以旧,指挥佥事姜铭安廨舍创建庙学,即本卫城南也。指挥同知王辅塑先圣四配像。成化十二年,邑人宁阳教谕宋叔昭以莆多才,两庠不胜收,而平海卫武生治诗书者有限,每额浮于人疏,请近卫民生附平海卫学,从之。弘治八年,指挥王昊于正殿前增建两庑,复葺明伦堂,建号房及仪门外门。正德十四年,知府冯驯重修殿庑堂斋,始作泮池及米廪会馔堂。邑人尚书方良永记。万历二年,分守宋豫卿、行知府吕一静、知县孙谋发帑金二百有奇,重建卫学先是。嘉靖四十一年,倭陷平海城,焚荡之馀,仅存庙学。时以地远力诎未遑,修举至是始克成功。十二年,知府钱顺德易殿庑榱栋,增四配十哲诸龛。三十一年,风雨为灾,殿庑堂舍日圮。知府李茂功出帑金百缗重修。教授刘京修董其事。三十七年,始建启圣祠。先是教授冯渠与训导萧近兰议捐俸倡建于庙东隅。后冯卒萧改建庙北,提学熊尚文批拨囊山寺,租充办祀品。卫学之规制始备。皇清顺治十八年迁沿海居民于内地,平海城废,教职仍存,学署暂移府城。
学田 平海卫学原无学田。万历四十一年,同知汪懋功始置田十亩,为诸生会课之费。推官
殷宗器复置田二十八亩有奇。皇清顺治十五年,分守苏弘祖捐置田四亩一分零,
今并入莆田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