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十一卷目录
衢州府部汇考一
衢州府建置沿革考
衢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衢州府星野考
衢州府山川考
衢州府建置沿革考
衢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衢州府星野考
衢州府山川考
职方典第一千十一卷
衢州府部汇考一
衢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府衢本扬州地,封为于越,其西为姑蔑,传载弥庸建姑蔑之旗是也。战国属楚,及秦置太末县,属会稽郡,孟康以太音如闼,《后汉志》始作太云。新莽改太末为末治,建武初,复曰太末。永建四年,分浙江以东,仍为会稽郡。初平三年,析置新安县,建安四年,又析置丰安县,其将郑平戍峥嵘镇即此,又析新安置定阳县,俱属会稽郡。吴赤乌二年,析太末置平昌县,三年改太末为龙丘,分会稽,置东阳郡,统县五曰龙丘、新安、丰安、定阳、平昌。晋太康元年,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东阳隶焉改平昌为遂昌,改新安曰信安,后遂昌、定阳废。宋元嘉三十年,分扬州为会州,统东阳郡,孝建初,改会州为东扬州,后并入扬州,改扬州刺史曰:牧东、阳隶焉。梁普通六年,复立东扬州,统东阳郡,大同六年,改东阳郡为金华郡,寻复旧。陈永定三年,省东扬州,并属扬州,改东阳郡为缙州,寻复为东阳郡,立东扬州属之。隋开皇九年,省东扬州,废东阳郡,置婺州并太末、丰安、入吴宁县。吴宁见金华、太末、既改龙丘,而《志》云:太末者不知复于何时矣,大业三年,改婺州为东阳郡,领县一曰信安。唐武德四年,改东阳郡为婺州,以信安县,置衢州又析置定、阳须、江及、太末、白石、四县,六年,废。衢州仍为信安县,定阳亦废。七年,废太末、白石、二县,八年废须江县,信安,属婺州。贞观元年,婺州隶江南道,八年复置龙丘县,咸亨五年,析信安置常山县,垂拱二年,复置衢州领县三曰:信安、龙丘、常山,四年,复置须江县,如意初,析龙丘置盈川县,开元二十一年,衢州属江南东道,天宝初,改衢州为信安郡,领五县,至德二载,分江南为浙东西道,信安郡隶东道。乾元初,复为衢州,以常山割属信州,后以地远复属于衢信州,今江西地。大历十四年,合浙东西为两浙道,建中初,复分为浙东西道。二年合,贞元三年复分。分时衢属于东。元和七年,盈川废,咸通中改信安曰西安县。梁开平初,封钱镠为吴越王,衢属吴越国。唐长兴二年,改龙丘为龙游县,须江为江山县。宋太平兴国三年,钱俶纳土,吴越国除衢隶两浙路,领县四曰西安、龙游、江山、常山。六年,以常山之开化场,置开化县,熙宁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合,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分时衢属于东。宣和四年,诏避龙字改龙游,曰盈川县。建炎三年,复为龙游,绍兴二年,衢隶两浙东路,咸淳初改江山曰礼贤县,常山曰信安县。元至元十三年,改为衢州路,属江淮行省,而礼贤信安仍为江山常山县。二十一年,改隶江浙等处行中书省,衢州路隶焉。明克元改衢州路为龙游府,次年改为衢州府。洪武元年,隶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衢州府隶焉,府领县五曰,西安、龙游、江山、常山、开化,皇清因之。
西安县〈附郭〉
东汉析太末置新安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新安县属东阳郡,晋以弘农有新安改名信安县,属东阳郡。宋齐梁陈因之,隋信安县属婺州,唐信安县属衢州,寻改名西安县,后五代西安县属吴越国,宋西安县属衢州,元西安县属衢州路,明西安县属龙游府,寻又属衢州府,皇清因之。
龙游县
秦太末县属会稽郡,汉因之,新莽改名末治,东汉复名,太末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改名龙丘县,属东阳郡,晋宋齐梁陈因之,隋龙丘县属婺州,唐废龙丘县,后复置,属衢州,后五代改名龙游县,属吴越国,宋改名盈川,后仍名龙游,属衢州,元龙游县属衢州路,明龙游县属龙游府,寻属衢州府。皇清因之。
江山县
唐析信安置须江县,属衢州,寻省,寻复。后五代改名江山县,属吴越国,宋改名礼贤县,属衢州,元复名江山县,属衢州路。明江山县,属龙游府。寻属衢州府,皇清因之。
常山县
唐析信安置常山县,属衢州。后割,属信州,寻复还。后五代常山县属吴越国,宋改名信安县,属衢州。元复名常山县,属衢州路。明常山县属龙游府,寻属衢州府。皇清因之。
开化县
宋析常山置开化县,属衢州。元开化县。属衢州路。明开化县属龙游府,寻属衢州府。皇清因之。
衢州府疆域考
《通志》《府志》合载衢州府疆域图本府
东至金华府兰溪县界一百二十二里。
西至广信府玉山县界一百一十五里。
南至处州府遂昌县界一百四十里。
北至严州府建德县界二百一十里。
东南至处州府遂昌县界一百四十里。
东北至严州府寿昌县界九十里。
西南至福建浦城县界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江南徽州府婺源县界一百九十里,至饶州府德兴县界一百九十五里。
自府治至
京师四千六百四十里至江南省一千五百七十
里。
东西广二百三十里南北袤三百五十里。
西安县
西安附邑也东至龙游县界乌头铺四十里自。界至县三十里。
西至常山县界鱼湖铺三十五里,自界至县四十五里。
南至处州府遂昌县界大金竹岭一百二十五里,自界至县一百六十里。
北至严州府遂安县界灰岭九十五里,自界至县一百四里。
东南至处州府遂昌县界马岭口一百三十里,自界至县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龙游县界大路口六十里,自界至县二十里。
西南至江山县界后溪五十里自界,至县二十五里。
西北至常山县界叶坂四十里,自界至县二十里。
东西广七十五里,南北袤二百里。
龙游县
府东七十里为龙游东至兰溪县界青阳五十二里,自界至县三十八里。
西至西安县界盈川二十七里,自界至县四十里。
南至遂昌县界马越口九十里,自界至县六十里。
北至寿昌县界梅岭六十五里,自界至县三十五里。
东南至遂昌县界井下源六十里,自界至县四十里。
东北至兰溪县界石峡四十里,自界至县六十
里。
西南至兰溪县界柴公降四十里,自界至县四十里。
西北至西安县大路口五十五里,自界至县六十里。
东西广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江山县
府西南七十里为江山,东至西安县界纡溪源青山三十五里,自界至县四十里。
西至玉山县界栗木七十里,自界至县十里。南至蒲城县界小竿岭底一百二十五里,自界至县一百里。
北至常山县界竹荆二十五里,自界至县二十五里。
东南至遂昌县界东碛岭底一百里,自界至县三百里。
东北至西安县后溪二十五里,自界至县四十里。
西南至永丰县界岩后九十里,自界至县三十里。
西北至常山县界马驹四十里,自界至县一十五里。
东西广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
常山县
府西八十里为常山东至西安县界双牌四十五里,自界至县三十五里。
西至玉山县界草萍三十五里,自界至县三十五里。
南至江山县界竹荆二十五里,自界至县二十五里。
北至开化县界三十五里,自界至县四十五里。东南至江山县界左坑一十五里,自界至县四十里。
东北至西安县叶坂五十里,自界至县四十里。西南至玉山县界黄塘三十五里,自界至县三十五里。
西北至开化县界深山岭五十里,自界至县四十里。
东西广八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开化县
府西北二百里为开化,东至常山县界深山岭四十里,自界至县五十里。
西至德兴县白沙八十里,自界至县七十里。南至常山县界牌四十里,自界至县三十五里。北至休宁县界江岭一百二十里,自界至县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常山县界蓼岭五十里,自界至县六十里。
东北至遂安县界訚岭七十里,自界至县五十里。
西南至玉山县界菱塘岭八十里,自界至县六十里。
西北至徽州府婺源县界际岭八十里,自界至县一百里。
东西广二百九十里南北袤二百三十里。
形胜附 《通志》本府〈西安县附郭〉
宋毛并和风楼记:东南孔道,闽越之交。
超览堂记:姑蔑之墟,太末之壤,东望九峰,西瞻灵石,南临樵谷。
钱顗得山水之胜。
衢州学记:四通五达,闽广之所,辐辏。
程俱保安院记:其山邃以丽,其水清以驶。
《郡志》据浙江上游,川陆所会。西安县 南际瓯闽,北抵歙睦,峥嵘挟镇,九隆锁江,周回平旷,山环水绕。
龙游县 西通百越,东达两京,秀发九莲,奇开三叠,上接谷水之流,下扼严滩之要。
江山县 东接信安北,抵常山,高峰深谷,峻绝修阻,为闽浙之要冲,作三衢之屏障。
常山县 山谷绵密,溪涧潆回,南临禹迹,北起三衢,文笔卓立于左,西高耸拔于右。
开化县 左耸金钱,右偃卧佛,凤凰翔其前,钟山峙其后,孕灵毓瑞,独擅秀奇。
衢州府星野考
《府志》府属总《周礼·保章氏注》:星纪,吴越也。
魏太史陈卓曰:于辰在丑,吴、越之分野,属扬州。李氏释义云:两浙当南斗、须女之分,而衢州又浙之东,南则星分,当在牛、女审矣。
《旧志》:天文,牛、女分野。《帝王世纪》:自斗十一度至婺女十度,曰星纪之次,为吴、越之分。
衢州府山川考
《府志》本府〈西安县附郭〉龟峰山 其形如龟,昂首垂足,与峥嵘山相连接。
峥嵘山 在龟峰东北,吴遣征卤将军郑平以千人守峥嵘镇,即此。
烂柯山 在城南二十里,一名石室,道书谓为青霞第八。洞天烂柯福地,晋樵者王质入山见二童子对奕,质置斧于地,坐而观童子,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局终童子指示之,曰汝斧柯烂矣,质归已及百岁,无复同时人。
九龙山 在靖安乡,去城二十里,相传一人有九子客死括苍,其子以筏载棺归,抵山下筏覆,之后诸子求棺得诸石穴中,紫蔓纠结已合,加之斧凿,潭水尽赪,是夜云雷倏起,有神物飞出者九,或以为龙云。
叠石山 在城南四十里,有岩穴名仙游洞,可容十许,客洞后有穴通山顶,山石叠如累棋,石顶皆砥平,光润错杂。填,委延亘三里馀,以百十计。
响谷山 在城南三十二里,崖壁峭立,水环其趾,崖之半有石穴,风嘘则鸣。
王贵山 与乌巨山相近,旧传贵乃质之弟于此登仙,有东西寺。
爵豆山 在城南七十五里,山出银矿。
鸡鸣山 在城东十五里,定阳溪流其下,一名东溪。出处州遂昌之周公源,东北流入此山,与信安溪合流,溉田五万六千馀亩,山皆赪色,四面陡削,水势触击成,洄洑川途颇险,上有塔名鸡鸣塔。
塘台山 在城东三十里盈川乡,高可数里,上有后汉大乘寺,寺有池,深不可测,中有石岩,鱼绝大。
乌巨山 在城东三十五里,东西两山连亘,西山盘郁雄秀,高可六七里,竹树蓊蔚,夏亡蚊暑,冬稍雨即雪,东山次之。
凤山 在芝溪源距县八十里,高五里,上极平旷。
锦山 在城北四十里,其石如锦。
泉山 在城东南一百里。
金鸡山 在城北一百里,高可五里,上有平坡,昔人樵于山,得石如鸡,剖视之有金。
铜山 在城西北百里,宋时山出铜铅锡。五指山 在城北三十里,其形如指。
前雾山 在临江乡,去城三十里。
梧桐峰 在城北七十里,与紫微峰相望,号南北高峰,或谓南北银峰,盖南北银场实二峰支麓,故也。
笔架峰 在城北五十里,形如笔架。
青峒峰 在城西三十里,奇峰耸秀,在郡城后背,本名大靠山,俗讹为大考山,上有转轮禅庵,即定光古佛成道处。
巨峰 在城南四十里。
余马岭 在城西十七里。
鹅笼山 在城东五十里,一名绣峰,上有三坞,一池,直州之丙位。
紫薇山 在县东五十里,一名迷茨,中有悬崖,泉滴不休,旱则祷之。
矻石山 在城西二十里,平地五峰拔起,下临溪水,隐者郑革居其下,夜见光怪,访其处得古剑戟二事。
翠微山 在仙岩绣峰之间,高十馀里,上有田可数十亩。
岩山 距城十里,四面峭壁,绝顶平旷数十亩,中有石井,冬夏不竭。
乌石山 在湖山东,距城四十里,巨石周匝若城有石门,可入俗号寨门。
余将山 在城西二十五里,世传黄巢城。项山 在城北四十里宣风乡,其内有铜山,上有项王庙。
叶蓬山 在城北五十里,上有卢杜二禅师道场。
铜钱岭 距城三里。
仙岩 在城东二十里,中空可坐数十人。小灵岩 在城东二十五里横山之右,山本培塿,下有荫室,如岩贸石者,因而深之,旁有偃王祠。
九仙岩 在城东五十里,峻峭百仞,状如屏倚,其中四处撑柱为屋,灶突水瓮,略可数纪,旧有木梯,攀援上引,岁久无存。
师姑岩 与九仙相对,尼刘铁磨倒植而化之,所岩下,可容数百人。
道岩 在城东三十里,俗名大岩,与九仙岩相望。
四果洞 在临江乡抵常山界,洞门方数尺,水从中出,溉田十馀亩。
太真洞 在城北六十里,洞门广五尺,深百尺,馀内有玉泉。
灵龟洞 今名太乙,在玉泉之芝溪。洞门高丈馀,中广五丈,诘曲行里许,至石龟塘,仅广二尺,中有石龟,色青黄白,乡民尝迎以祈雨。
碧云洞 旧名葱岭,去灵龟洞不远,山之坡前有一穴,直下二十步,皆石岩,中有潭,广三丈里,中祈雨之所。
朝阳洞 去芝溪五里,洞门仅三尺,其中石际水泷,深不能测。
蜘蛛洞 在城北四十里。
白塔洞 在芝溪源去城九十里,内有龙潭,深不可测,日夜水滴,凝成白鹅,管石似塔形,故名。东溪 在城东九里,源出紫微山,沿周公源过。相思源口,循九龙山下响谷,至石室堰下,东北流合为信安溪。
西溪 亦名信安溪,距城二里,源出开化祈门之百济岭,合歙之水,从仙霞岭过峡口红桥渡,历江山至双溪口,与常山开化溪合,环城以过。柘溪 又名糜溪。
长源溪 经叶坂至蛮坛,入石塘上溪。浮石潭 在城东北五里,溪中有石,高丈馀,水大至亦不没。
帝王滩 在浮石潭下,昔明太祖驻跸于此,故名。
彭湖 在城东十五里,俗传有彭氏灶下,忽若生笋斸之流血,已即大雨倾陷为湖,广数百丈,袤五里馀,通石室,水深不可测。
木湖 在城东四十五里,乃龙游清皎湖之表,汇水至此。
井湖 在城东三十五里太平寺侧,长五里,广百馀丈。
蒙泉井 在府平山堂后,其泉深,清香美,煮茗极佳,旧有亭栏,今废。
太白井 在城西隅金钟巷口。
惠通井 在城西隅竹巷口。
义井 在城北隅北楼巷口。
开明泉 在城东隅开明坊。
蓬莱泉 在城东隅乌桥南。
朝真泉 在城东隅朝真桥。
长街泉 在城南隅状元坊口。
贡院泉 在城北隅染局前。
茭池 在郡治。
龙游县
龙丘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又名九峰,有九石黛,色状若莲花,山岩旁有二石,壁皆百馀丈,山际复有岩,名三叠。
东华山 在县东二里。
岑山 在县南一十五里,其山自金华,望之正当,其面故号婺女照台,山邑中视之如笔架,又呼为笔架山。
鸡鸣山 在县南三里,昔吕防登山见鸡鸣丛棘中,罗得白金数百镒,输之官,后防三子皆高科人,以为祥。
三叠山 在县东三十里,中有石室,又名相岩。方山 在县东四十里,山形方正如冠,产茶味绝胜。
灵山 在县南四十里,旧名徐山,山下有溪,溪外有徐偃王庙。
白石山 在县南四十五里,山有圆石,耸二十馀丈,其色纯白,故名。唐常以此山名县。
唐台山 在县北四十五里,下有台山寺。旗鼓山 旗鼓两石,峙山夹立,旗赪色鼓,高二十丈许,去县南十里。
杜山 在县南十里,相传唐杜如晦隐此,有白马岭、鼓角楼、下马磡、洗马池。
石壁山 在县东三十里縠溪,有八景。
马报山 在县东十五里,上有徐扶风祠庙。圣坛山 在县南三十里,山势耸拔,高五里,登其巅可见数百里,鸟道盘旋名十八曲,上有天生池。
塔山 在徐山下溪中,孤屿峙立,四水交流。天堂山 在县南四十里。
举岭 在县南二十里。
虎墓岭 在县南二十五里。
三元岭 在县南六十五里,高三里,通处州。梅岭 在县北五十里严州寿昌县界。
豸屏峰 在县北四十里,山顶有庙,祀真武神。翠光岩 在县北溪次,广二丈。
縠波岩 在县北五里,广五丈四尺,深三丈。鸑鷟岩 在县西五里,梁时有异鸟,紫质,五采羽,族聚而随之,故以名。下有潭,深百尺,中多巨鱼。
白佛岩 在县北四十里,广五丈四尺,深四丈七尺。
乌石岩 在县北四十里,广五丈,深三丈,有水自上滴下,冬夏不绝,高可望数百里。
庵堂岩 在县北三十五里,山势回抱,有岩深广十丈许。
湖岩 在县东十五里,石山横截,水面其下深岩,窈然半入。水中深不见底,上筑浮图。
野湖墩 在县西十三里,广环二十馀丈,高十丈,独立江滨,花草蒙蔽。
笋墩 在县北六里,茶淤圆石,正立溪中,与野湖墩相对。
筑溪源 在县东二十五里,其源出松阳界大方山水北溪七十里,合马报溪入縠溪。相传为偃王避地,筑室于此,故名。
盈川溪 在县西南三十里。
縠溪 出西安合江山、常山之水,经县之西,团石潭汇于翠光岩下,东流八十里,入兰溪界,唐武德间,置縠州于此。
灵山港 在县东南一百步,发源自处州遂昌,入邑境,逶迤北注九十馀里,经灵山下,绕县郭南而东入于縠溪。
石壁潭 在县东二十五里。
团石潭 在县西二十里,有石出潭上。
杨侯潭 在县南五里,潭侧有岩,深丈馀,广四丈许,俗传潭内有巨鱼数百,大与人等,遇岁旱,县官使巫乘牛入水,激其波,雨必应。
五百人湖 在县东三十里,周回二里,深二丈,相传昔有五百人入此取鱼,得鱼状绝异,遂羹之,旋得缶以为金,又共废之,已而水暴长,五百人俱没,因名。
清湖 在县西二十五里。
瀫水 在县治北五里,其源会开化、常山、江山、诸水沿郡城并西安众,流以入境。
吕公井 在县南二百步,广三尺五寸,世传昔有异人至此,而渴以杖破地,有泉涌出,饮之而去,后虽旱井亦不竭。
岑山龙井 在县南一十五里。
龙须岩龙井
青葛澳龙井 在县南四十里,广丈馀,深不可测,上有爆泉,遇旱取水则雨。
江山县
江郎山 在县南五十里,山有锦文三石峰,俗传有江姓三昆弟,登其巅化为石,因名。
西山 在县西一里,高四十丈,周回十里,岸然高出林木,荟蔚与县治相映带。
景星山 在县南五里,高四十五丈,周回五里,本名突星,后改今名。
骑石山 在县西二里,高四十五丈,周回四里,与景星山相向。
渐山 在县东二里,俗号大灵山。
神仙山 在县西三十四里。
马鞍山 在县西四十五里,景星乡。
徐王山 在县南景星乡,三峰秀峙,山之东趾有押衙坞,相传堰王驻兵此处。
徐山 在县南四十里常山乡山之巅西,有徐姓所营塔,有岩可容数十客。
步虚山 在县南十五里紫极宫前,巅有坛。鹤鸣山 距县二十五里,山巅有泉不涸。安定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高二十丈,周回十里。
洗仙山 在县南四十里,俗名泛青山,高四十丈,周回五里,有渔者见洞口有道人手招之,不进,道人旋揭巨石窒其门。
圣堂山 在县南五十里,高八十丈,周回十五
里,顶有龙井。
鹅笼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高六十五丈,上有嘉泽侯庙。
石鼓山 在相亭九十里,近建安境山有井十,井分上中下,可祷而雨,七井涩,内一井有石镜,煜煜有光。
=星山 在县南百里许,高一百八十丈,为众山之宗。
泉山 在县南百里许,周回数百里。
浮盖仙山 在县南百里许,上有仙洞,洞口石坛为祷所,洞内石壁双峙,上通一罅,径略容身,可数十步,始得旷处,有仙人奕局,泉窦冰滑,馀石齿齿如屏如笋,上有真红桃,花而不实。东华山 在县南一百里,形如笔,腋有二小圆,峰下有三品庵。
箬山 在县南百里。
龙眠山 在县北十里,高五丈,周回七里,其山蜿蜒屈盘,故号龙眠。
湖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高百丈,周回五十里,上有石窟龙居,旱祷必雨。
独秀峰 在县东南五十里,高四十五丈,为一邑秀峰之最。
云母峰 在县南三十五里,一名云雾山,有龙井。
温峰 在县南相亭岩,石倒垂,有泉出焉。仙霞岭 在县南一百里,高三百六十级,凡二十八曲,长二十里。
璩公岭 距县六十里路达括苍。
大竿岭 在县南一百十里,北趋婺坑,南通七闽,西抵广信,遂为通途。
小竿岭 距县一百三十里,高一百五十丈,接福建浦城县界。
白岩岭 在县西南七十里,高三十丈,长五里。西山岭 在县西一里,虽耸峻而往来迤逦,不觉其高。
骑石岭 在县西二里。
孟遮岭 在县西五里,与西山岭相连,上有孟遮庙。
大岭 在县西二十里入常山路。
红旗岭 在县西三十五里,路通玉山县。大陈岭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路达常山。登真岭 在县西北十五里,旧名著山,唐易今名,山高五千尺,中有潭,溢则旱,浅则丰,里人因以卜岁。
江郎岩 在三峰右。
白岩 在县东四十五里,山骨对,下如垂钗,中为岩,广一丈,深倍之,横袤三百,弓规如半月,广可坐数十人,暴流从巅下,如飞练。
六石岩 在县南相亭西,中有巨石雄峙,下有庵,前有潭,一巨石数百仞,水缭于石,路沿于水。通济岩 在县南六十里,高可四丈,广二十馀步,深莫测,一纤之溜达于㟏窦间,有石像观音,旱则祷焉。
白水岩 在县南六十里,岁雩有云,南出则雨,北则否。
白云岩 在县南二十里,中有石龙甚异。石井岩 在县南二十里,紫极宫侧。
永璩岩 在县南二十里,旁有石门双峙,爽气逼人。
鹞岩 在县南四十里,高百馀丈,远则望见衢城,岩前夷旷可坐数十人。
烟萝洞 在县南五里景星山之西。
目连洞 在县西二里,明净幽旷,如覆石室,悬泉常滴,声响不绝。
覆螺洞 在县南三十五里,唐有僧入此,俄不知所之,前有圣僧寺。
左坑洞 在县北二十里,初有岩窦,时闻乐声,洞六七所,有石佛、石乳、石田,至者如听龙吟虎啸,岁旱则祈。
青云洞 在县南二十五里,中有龙。
大岭洞 在县西二十里,悬石如屋,有石盘屈状如龙,下有石田炬,而后入杳不可穷。
风洞 在县南七十里,风从中出则雨。
归顺洞 在崇善乡,洞分左右,深莫测,怪石林立,老藤蔓垂,春夏泉流不绝。
罗汉洞 在县东南六十里,石门院前。
乌云洞 在县西四十里,中有泉脉,祷雨即应。文溪 在礼贤镇之西,发源有四:一自古山,一自广源,一自广岭永丰之后洋,一自栝苍之半,桃山至镇,汇为是溪。
鹿头溪 在县东二里。
染口溪 在县东南十里,水由栝苍,来至界内,分而西,过夏步入于溪。
三桥溪 在县北二里,自常山界别,而东过松山入于此。
逸溪 在县北二十五里,有官渡,旧名吉溪,又曰搭溪。
济井潭 在县东南六十里。
坂尾潭 在县南三十里,中有小石岩。石广潭 在县南四十五里,横馀二丈,深不可测。
石舂潭 在县南三十五里,潭上片石方馀,二丈直坎如臼。
白度潭 在县北六里,相传中有龙穴。
石灰潭 在县北二十五里。
石潭 在县东北十二里峭石嶙峋,下有龙洞。龙潭 在县东八里,旱则雩之。
常山县
三衢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按《隋志》:昔有洪水暴出,派兹山为三道,因谓之,三衢州名以此。常山 在县东三十里,顶有湖,可数亩,又名湖山,巨石环绕如城。
容车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下有碧玉、莲花、二洞,山高三百丈,回环九百丈。
石门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石径仅容一人,下临大溪,其巅有窍,每旦有云出其中,东驰则雨,西则晴,验之颇应。
岩谷山 在县北三十八里,石壁高百馀丈,山胁有洞,流泉不绝。
紫竹山 在十五都万山中。
牛山 在二十八都龙池里,中有石角,立似牛故名。
禹鸣山 在县南二十里。
挂榜山 在县东五里,山迢递如榜形,故名。苦竹山 与挂榜山相对,县之水口。
彤弓山 在县西二十里,石势龙蟠,溪畴萦带。屏山 在县右,壁立如屏。
渣濑凤山 如凤之翔故名。
砚山 在县南二十里,出紫石作砚。
百树尖 在麻山之巅,临花岩,耸然屹立,奇树森郁,苍翠欲滴,四时不变,老人呼为百树尖。文笔峰 在县治左六十五步。
西高峰 在县治西,尖秀耸拔,卓冠诸峰。贤良峰 在县北一十五里,尖秀高耸如笔。豸峰 在县北二十里,山石嵯峨,状肖獬豸。菱湖岭 在县北二十五里。
石姥岭 在县北十五里麻山之东一岭旁出,时有五色云变幻。
孤山岭 出奇石,玲珑耸秀,最肖山形。
岩岭 在县南七里,出黑石,可作砚。
木绵岭 在县南十里,江山要路。
赵公岩 在县北二十五里,扪萝而登石洞,可容百人,因宋赵清献常游此,故名。
蜜岩 在县北二十五里,居谢源之半,崖上敞下洼,祷雨有应,以多蜂房,故名。
桂岩 在县北二十里,麻山之麓。
叠石 在县北五里,突出溪中,其石层叠如堆,尝孕龙,龙出石裂,崖上有窝。
白龙洞 在县西门外,草木蒙密,昔有白龙,凌虚而翔,风休雨息,岩前蒙蔽处乃二洞也,一当山腹中,有数室,一当山趾,涧溜不绝。
石枧洞 在县西二十里,有石池,池下有石沟,若枧然流水,冬夏不绝,旱祷颇应。禹明洞 在县南湖山之阴。
禹迹洞 在县南十里,中出泉,溉田二百馀顷。摄龙洞 在县北二十五里丫巾山。洞前石窦,旱祷诚恪窦,中渗润或有异物,如鱼虾注水于瓶,请置以归云,雨随至送还,洞口则瓶无物,若摄而去故名。
灵龟洞 在县北八十里,山前如闻音乐俄自。山腹霣石上隐蟠龙清流噀薄其下石塔高丈。馀石龟三数岁旱则祷,
丫巾洞 在县北二十五里,丫巾山之巅特出众山之表俨如丫髫上有,灵湫为龙所宅祷雨最应。
宝盖洞 去县五十五里,在球川上洞中高而。边下有石乳悬如钟罄击之有,声光彩闪烁若宝盖然。
白石坞濠坑 在七都。
草萍濠坑 在县西四十里。
金川 在县北半里,其源出开化,谓之金溪,东南注五十里,入西安县境。
球川 在县西五十里,四山环抱若金盘,溪水清潆,民间多造纸。
石硿溪 在县南一里,发源江山,东流七十里,与私溪会。
私溪 在县南十里,其源出开化境,东北流四十里,与石硿溪会而为新开溪。
马尪溪 在县西北五里,其溪出开化,桂岩,东南流一十里,至石门出金川,名双溪。
傥溪 在县西北五里,其源出玉山县界,沿至县北五里,注于金川。
后溪 在县北十里,其源出自十四都丫巾,南流二十里,至叠石金川滩。
招贤溪 在县东三十里,其源出常山乡,东流二十里入于金川。
浮河溪 在县东北二十里,凡两源至将坑溪,汇南流三十里,曰浮河,至浦口达金川。
斗潭 在县北二十里,泓澄莫测。
縠泉 在县西一十步,井味独胜,疑水脉与縠通。
孔家坞泉 在县后山之左,高峰环翠,石泉清溜。
詹家坑泉 在县前百步外,后园詹氏屋旁,发源自龙洞,山流出沿坑,石壁嵌空,草木悬蔽,而生坑边有第一泉,第二泉,第三泉,俱从石中沁出。
鲁家坞泉 在县后山之右。
开化县
钟山 一名覆釜山,在县北二里,周回八里,迤逦隆厚县之主山。
文塔山 在县南一里。
金钱山 在县治东百步,世传金钱二道人炼丹于此。
王母山 在县东五里,山高而锐,中有灵湫,俗谓之天井。
蟠桃山 在县东五里,崖壁峻立,上平广,山径萦纡处,处种桃花,望之如霞。凤凰山 在县南一里,如凤展翅,旧有置麻,车其下而去者,又名麻车山。
笏山 在县南五里,其山状如端笏。
独山 在县南十里。
卧佛山 距县四百步,山形似卧佛。
石耳山 在县西八十里,周回三百里,与婺源德兴抵界。
古田山 在县西百里外云台乡,高五十里,山中虎不齧,蛇不螫。
酒务山 在县治后,其脉来自钟山,坦夷盘秀。台石山 在县北十里,周围五里,高三十馀丈。山之东有台石,倚山临流,嶙峋高耸,瞰空若堕。天童八仙山 在县北四十里,周围五里。鸦金岭 在县东二十五里,周围五十里,扺常山界,山势壁立,灵湫一泓,在山之畔。
訚岭 在县东北七十里。
盖云岭 在县西七十里。
灶坑岭 在县西八十里。梨岭 在县南七十里。
壕岭 在县西南八十里。
大绣岭 一名大溶岭。
富楼岭 在县西一百里。
讴歌岭 一名小山岭,在县西北三里,岭尽处,石壁峭立,旧筑石梯数十级。
百际岭 风岭 并在县北五十里。
金竹岭 在县北六十里。
歇岭 在县西北七十里,其路由白沙抵德兴界。
马金岭 在县北九十里。
黄石岩 在县东五里。
乌白二岩 土人名为乾湿岩,在县南十五里,相去可二里,乌岩广三十馀丈中,平可居,白岩下有小潭,今有灵济、惠泽二名。
澄湛岩 在县西北七里,祷雨多应。
石龙岩 在县西八十里,山顶有石,横亘如屋,后临溪,龙湫深入无际,祷雨有感,立祠其上。宋村岩 在县北四十五里,有石佛及石龙首,水自龙口出不绝,下有石承之。
西山岩 在县北六十里,广五丈,中有三窍奇石万状。
云雾岩 在县北七十里,内广七尺,中有龙湫。五马岩 在县治北百步。
金溪 在县治东五十步,凡两源一出马金岭,下经九里,峦环石柱源,一出际岭,下经嵩阳源,俱达马金,合流曰马金溪,西南注四十里,经钟
山下,环县治复东南流达华埠,始容舟入常山境,而溪渐大。
马尪溪 在县东十五里,发源白马山下,合大驶小、驶二涧,西南二十五里至常山境,注于金溪。
龙山溪 在县南三十里,凡两源十二曲,一源出梨岭,一源出濠岭下,东南流五十里,达华埠注于金溪。
声口溪 在县西二十里,暴泉所集,因成溪水,声如风雨。
池淮溪 在县西三十里,凡两源一出,歇岭一出,大绣岭合流至藤岩下,其地曰池淮畈。西小溪 在县西五十步,源出讴歌,岭下直南流环绕县,右注于金溪。
龙潭 在县东北一里,又名龙坛。
石龟潭 在县北十里,水浒右,石如龟状。金溪潭 在县北四十里,常山其下流也。杨淮水 在县西三十里,源出饶之乐平。訚岭水 在县东北七十里,入马金溪。
丰源岭 在治西南十五里。
桃溪水 在县西北三里。
汪边溪水 在县西五十步,源出讴歌岭下,南流绕县右注大溪。
义泉 在县东北百步,广仅十尺,深不盈仞,泡涌如沸,冬温夏凉,其味甘美,不涸汲者,相望称为义泉。
第一泉 在县西山下冬涸夏冽,甘美特异。双泉 在县东南七十步,其味亦冽不涸。澹泉 在县东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