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百二十五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
 第九百二十五卷目錄
 南安府部彙考一
  南安府建置沿革
  南安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南安府星野
  南安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九百二十五卷
南安府部彙考一
南安府建置沿革
      通志本府
公元1517年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吳越地。
戰國屬楚秦,屬九江郡
漢初屬淮南郡,後為豫章郡南埜縣隸焉。
後漢廬陵郡
三國吳廬陵,立南部都尉,置南安縣,而南安之名始見,晉為南康郡地宋齊梁陳因之,隋改置虔州,後復為南康郡縣,仍屬之,唐分隸析建不一,而虔州之名始終未改五季南唐俱屬昭信軍,宋初因之,後乃為南安軍,割南康上猶隸之,元改為南安路,明改為南安府,屬江西布政使司正德十二年,復立崇義縣,領縣四。
皇清因之,領縣四。
大庾縣附郭
漢武帝庾勝南越築城于此,因名大庾
隋改始興郡,置大庾鎮,屬之,復廢,入南康郡
唐陞大庾鎮為縣,屬虔州
宋屬昭信軍,尋改,隸南安軍
元屬南安路
明屬南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里。
南康縣
三國吳廬陵,置南安縣東南裔即南康縣之地。
晉改南安縣南康郡南康名始此,南朝宋南康國
齊梁陳為南康郡
南康郡尋廢,復置,即其地。
唐屬虔州,復析置南安,尋改為南康郡
宋始屬昭信軍,尋隸南安軍
元屬南安路
明屬南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一里。
上猶縣
公元905年
唐本南康地
昭宣天祐二年邑人盧光稠虔州,議建上猶場,後唐莊宗同光二年,置上猶場。
南唐李景保大十年,場始為縣,屬昭信軍
宋屬昭信軍,尋隸南安軍
元初改為永清縣,後仍復舊名,屬南安路
明屬南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一十一里。
崇義縣
公元1517年
明正德十二年丁丑,割三縣始立崇義縣南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六里
南安府疆域
        《府志》南安府疆域
本府
東至贛州府贛縣界五塚嶺一百八十里。
西至廣東韶州府仁化縣黃蘗嶺一百八十里。
南至廣東南雄府保昌縣界臺嶺關上二十五里。
北至吉安府龍泉縣白雲嶺二百八十里。
東南贛州府信豐縣楊梅嶺一百七十里。
東北吉安府龍泉縣界分水石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廣東南雄府保昌縣楊梅嶺二十五里。
西北湖廣郴州桂東縣界沙嶺坳四百一十里。
府治省城一千二十里。
京師六千六百六十五里。
東西廣三百六十里,南北袤三百五里。
大庾縣
大庾附邑也東至南康縣青泥涇九十里。
西至韶州府仁化縣黃蘗嶺一百八十里。
南至南雄府保昌縣界臺嶺關上二十五里。
北至崇義縣湯瓶嶺二十五里。
東南信豐縣楊梅嶺一百七十里。
東北崇義縣義安里三十里。
西南郴州桂東縣界沙嶺坳四百一十里。
西北崇義縣聶都山一百二十里。
東西廣二百七十里,南北袤五十里。
南康縣
府東一百六十里為南康東至贛州府贛縣界五塚嶺五十里。
西至大庾縣赤石逕四十里。
南至信豐縣界居嶺四十里。
北至龍泉縣黃土嶺二百八十里。
東南贛縣黃沙嶺五十里。
東北萬安縣界上下造一百八十里。
西南保昌縣大庾嶺一百二十里。
西北上猶縣鼓樓坳六十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三百二十里。
上猶縣
府北二百里為上猶東至南康縣大回嶺四十里。
西至崇義縣界琴江口五十里。
南至崇義縣界盧徇嶺二十里。
北至龍泉縣白雲嶺九十里。
東南南康縣鼓樓坳三十里。
東北龍泉縣界安嶺九十里。
西南崇義縣界荼瓶坳四十里。
西北桂東縣界沙嶺坳二百五十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崇義縣
北一百里為崇義東至上猶縣茶瓶坳四十里。
西至桂陽縣青嶺二百二十里。
南至大庾縣湯瓶嶺七十里。
北至上猶縣五指嶺四十里。
東南南康縣紅桃嶺六十里。
東北上猶縣界琴龍山五十里。
西南大庾縣聶都山一百二十里。
西北桂東縣界沙嶺坳一百七十里。
東西廣二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形勝本府大庾縣附郭
大用生祠記:南扼交廣,北距湖湘
蘇文忠學記:據江西上流,接南荒之境。
劉尚友上猶學記:南追東廣西帶
劉岳南安路學修廟記:周程傳道之鄉。
張鑑重修南安路記:凡臺省命使之,宣布海貢筐之獻納莫不道出茲郡。
大庾縣
輿地廣記:橫浦有關大庾有嶺,道通交廣,此為襟喉,當五嶺之最。
伍庠總管府治記:軍有大庾,嶺當五嶺之最,東控廣引,據上流,遏邊徼
金潤南安新城記:面庾嶺,踞高原,臨章水,扼上流
十景
庾嶺梅紅  玉池蓮碧  靈巖飛瀑橫浦垂虹  嫦娥秋月  玉枕春雲赤壁仙舟  金蓮使節  東山擁翠西華流丹
南康縣
鄭霖南康記:章水繚繞秀峰壁立
韓崇文通濟橋記:江山紆圍,蒼翠幾重。
王元渤上梁文西江上流衣冠文物名區財賦舟車都會
縣志二南拱於前,九日枕於後,大江長去,洲脊中浮,鯉山橫峙於水口贛邑諸峰遙列于左臂東西二塔名為文筆。
八景
南山挹翠  東波觀瀾  蘇步名坊
呂仙丹井  蒼龍躍浪  寶馬騰雲秀峰文筆  旭嶺書臺
上猶縣
思文恢復學池記:山崎峻,而水括激。
文傑重修縣治記:溪峒廣袤,而邑落其中
八景
東山曉鐘  南溪晚渡  西嶺樵歌北河漁唱  僊丹竈  天馬呈麗奎石環奇  李相公名亭
崇義縣
縣志眾山壁立南郊略廣,山多田少,路如鳥道水清而激,石奇而秀。
四景
旗峰挺秀  帶水  龍山捲雨魚石屯雲
南安府星野
        《府志》府屬總
舊志南安豫章明清天文,以南安為斗,分野南斗十度
起,翼十二度
終,軫九度唐王勃滕王閣序先云:分翼、軫,後云:斗、牛之墟。
按翼、軫,鶉尾
初,張十五度,餘千七百九十五,杪二十二大。
中,翼十二度
終,軫九度
房陵白帝南郡彭蠡之西,暨長沙,又逾南紀,盡鬱林合浦,古長沙兼郴桂鬱林合浦嶺表南康郡,郴壤錯極嶺下自來有翼、軫之占。
次舍星紀丑位,《晉誌》云:自南斗十二度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越之分野,屬楊州
《唐誌》云:南斗牽牛星紀之次也。
丑,初,起斗九度
中,斗二十四度。
終,女四度
分野豫章,郡濱彭蠡南踰嶺徼
南斗分屬,晉書云:屬豫章南斗四天相星
三台分屬,宋史云:上台司命上台下星主揚,七星分屬。
廣雅云:揚屬權。
南安府山川考一       《府志》本府大庾縣附郭
天馬山 在府治南三十里梅嶺之東。
五里山 在府治五里,自鼓樓寨來寔,與梅嶺祖龍分脈,蜿蜒迴翔拱揖于郡之南,稱形勝焉
印山 在府治南里許,郡有七山舊名七星,此其一也,亦與梅嶺祖龍分脈,周遭蜿蜒巋然中拱如印。
東山 在府治東南二里,舊有仙翁庵,今為真覺寺,小河橫山下大河西來相會,若縈帶然,從寺俯瞷兩城合璧
獅山 在府城一里石壁右,石壁即此山之迤左者也,如獅蹲踞,有泉清冽,名惠泉,泉右有龍母祠。
華蓋山 在府城五里俗名五指嶺,又名五侯山形家謂為學宮,少祖抽脈而下三里頓起,為玉枕山兩河夾送作學宮
龍山 在府治西北六十里,四山環列,內有坪有溪,山名鎮龍者,右有龍湫,舊有龍見,故名。
大龍山 在府治北三十里,舊志云:延亙三里,狀如遊龍,故名。
上有仙女巖,有梳妝巖,相傳有仙婆挾二玉女棲此。
玉泉山 在府治東北五十里,兩山峙立如門,一逕入山二里許,有泉有庵,郡人士于此誦讀
天竺山 在府治東北六十里,崒嵂延亙林木茂鬱,與丫山相對,舊有寺,今廢。
東有月峰奇秀特出
雲山 在府治東北七十里,自下陟上十里許,上有菴,有靈應泉及,傳云遊人欲食者禱之。
乃許一二枚不許持歸,今無矣。
秀山 在府治東北二十里,舊名丫山兩峰尖削馬耳山石上有巨人跡,有宋樓真尊者,塔西北靈巖院,龍湫祈雨屢應。
蓮山 在府治三里,諸峰聯接,狀若蓮花,舊載山麓有法華院,墨花亭,舞劍臺,俱久廢,今
建寺名金蓮
玉枕山 在府治五里,以形似故名。
郡主山也。
高三百仞,連延三里兩麓五峰次第相屬宋周敦頤嘗遊其山,明成化中陳獻章應聘道經,寓此與知府張弼酬和,有玉枕詩話
太平山 在府治東北九十里,峒山由下峒入,山上有圓坪如盤,故名。
旁有兩山龜蛇,郡人為元武,上有泉出石隙瀑流數尋,下為龍湫及至洞口,旁底皆石,如梘,有一墩水中,自廟視之浮盃
西華山 在府治西一十里,高聳連亙石壁如削,轉磴而上平衍田有僧院宋崇寧中建,後傾圮院前有澗,兩岸及底俱石,名曰石澗,無魚蝦,傳是神龍所遊,澗邊垂出一石,甚平,名釣月臺澗底有臥僧遺跡嵌入石內,五體俱全澗水流掛石壁瀑布,凡三十餘丈,南有石洞,可坐十餘人,左有千株,皆直幹無旁枝,又有老樹五幹自地摩空,亦無枝蔓
聶都山 在府治西南一百二十里,高一百六十仞,連亙四十里,相傳有聶姓者開,都以居民,故名,山下獅子巖,巖西有田,名斗田,其上多礬石遠望如雪,有磨石,元有蒙古人任郡寮,琢取過多,又琢白石,為礎五十雙,載歸一日白石俱變脆質,磨石俱竭,此山本大庾平政鄉,今割崇義西接湖廣界。
馬山 在府治西四里水北,形如五馬,圓秀瞰江,名五馬歸朝
峒山 按《明一統誌:在府治北一十八里,上有泉出石隙瀑流數仞,下匯為澄潭
珠山 在府治西近寶豐門,連五馬山而近城,形圓如珠
南山 在東山稍左,東南之間嶧峽中石坂如砥,舊有庵,久廢
巘山 在府治東北六十里南康縣界。
逕山 在府治西北七里山形蜿蜒,故名。
石竇清泉名龍泉,郡人何炳結廬其中
雲臺山 在府治西南一百里,由石溪村入,山最高,山腰常有雲氣,故名。
大山 在獅山稍南,亦與聯絡,在水南岸,形甚端麗壯觀
天柱峰 在府治東北五里一統志云:峰巒高聳參天如柱。
楊松筠云:峰在艮方郡,人多壽
又云:此峰上紫微星,寇至不能為患。
貴人峰 在天馬山之東。
莊彭嶺 在府治東南十里留地村,與庾嶺祖龍共脈,保昌誌作扁嶺,週圍二里許,路通南雄藍田上溯
嫦娥嶂 在府城南二十五里,峰巒蒨秀,開散如帳幕相傳葛洪煉丹其上,遺丹液,多產仙茅
歐公洞 在府治西十里山隈石曲澗,菖蒲一莖十二節。
羅漢洞 在府治,舊鬱林鎮西八里,洞有崖口如門,中有十八石排左右,若羅漢然,其嶺有石梁,長丈餘,危峻,人不敢渡。
鐵岡 在府治北一里,山勢玉枕山分脈為岡護,北城舊有鐵冶,故名。
月子岡 在府治五里鬱村,按一統志:形如半月下有塘,即名月子塘。
青龍岡 在府治東北三十里大學村,舊傳有龍見,故名。
寰宇記云:有陳蕃子孫墓。
郡國誌》云:庾嶺青龍岡徐道覆欲上,大電繞身震雷而止,山上有石,時放光明,號鏡石
公元1479年
大庾嶺 在府治西南二十里,漢高祖時梅鋗駐兵嶺下,因名。
梅嶺破秦有功封臺侯又名臺嶺
武帝時庾勝築城于此又名庾嶺,為五嶺第一也。
其山延袤二百里,螺轉九磴而至頂,極峻,人難登之。
唐開元中,詔內供奉張九齡鑿嶺為路,通車馬,兩峽夾道嶺分南北,是曰梅關,即名橫浦關,上有曲江祠。
宋淳熙間知軍管銳植梅,以寔其名。
咸寧中知軍趙孟適以嶺上,扁曰梅花國。
明成化己亥知府張弼重修嶺路
梅嶺 在庾嶺西北,與庾嶺聯絡也,唐開元以前入粵之路由此,故又名小梅關
惜母嶺 在府治二里舊志云:許旌陽斬蛟,追至嶺下,小蛟回顧其母,故名。
嶺下有惜母村,山頂石竈,傳是葛翁丹竈云。
鶴嶺 在府治東一十四里,舊志云:相傳仙隱此,有白鶴來翔,其麓有仙井清洌不竭
金星嶺 在府治一里水口俗名旗山
隆慶
間作塔于上。
駱駝嶺 在府治東北一十里,地名龍村高聳連亙形似駱駝
雙童嶺 在府治南三十里遊仙鄉舊因三峰圓秀,命曰三將軍
明成化間知府鄧應仁中山頗平,為書案,改名雙童
鶴嶺 在府治聶都山舊名石室
近洞石室寺,今名妙因寺,洞有井,方圓廣尺,而深不可測相傳神龍居之,遊人混此井,龍化雙鶴飛去,後里異人生,鶴復來歸,其人亡,鶴遂去,洞內可容百人石乳凝結,上如列星,下如鐘鼓,擊之有聲
獅頭嶺 在府治西南五里水西南岸,左有一山如象,與此嶺俱瞰江流,尋江而下,有一石限,名曰石門限。
龜岡 在府治五里五峰相並偃伏如龜,山脈寔自華蓋山分來,為五阜,其正脈玉枕山
公元1482年
石壁 在府治一里又名赤壁,延八十餘丈,壁頗嶢峭,瀕章江舟人舟之路。
明成化壬寅知縣文志貴鑿平之以便行者
龍石 在府章江南岸,長數丈,背弓起下空虛如龍踴躍
鯉魚石 在府治雙牌峽口水中形家謂為水口之鎮,水銷落形見鯉魚洪水長即見魚背,高而圓如籮,故又謂之籮石。
印石 二:一在浮橋西中洲壩南,一在錫州壩當舊縣治南,故呼為縣印石
章江 源出大庾縣聶都山,橫郡治南門外,東折往巽方復折而北,經南康縣,治東流貢水而為贛江
南江 在府城南門外,源出聶都山,流逕城南迤邐章水一名橫江又名橫浦
大沙河 在府治南一十里,源出關頭壟,東流東山麓入章江
源水 在府城西北七十餘里,源出南源山下流章江
涼熱水 在府城西一百三十里,水源一溫一涼,熱水池二丈餘,深尺餘,流四步涼水東入章江
鼻吸河水 在府西城外,源出溪,入壕灌入城中,向腐穢居民多疾,知府張弼濬之令歲一挑濬,按南安城狹而長,如魚形然,故曰:魚城西城之下,穴通壕水,灌入城中屈曲魚腸,蓋魚吸水通氣從鼻出,故名。
沙水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源出鼓樓寨,東流十里大沙河
深坑水 在府城南二十里,源出梅嶺北流大沙河
峒山水 在府城北十八里下峒村,源出黃公坑,委石間洞口雲津橋入江。
橋水 在府城二里,源出營泉竇南流二里徑迎暘橋,舊名縣步橋入江。
槎水 在府城五里,源出章坑。
五羊灘水 在府城二里,源出鬱村,入江有石瀕岸,舊云五仙騎羊過灘,故名。
步過灘水 在府城六里水湍急,中有巨山突出,舟至此人輒登岸步過,知府張弼平之
大里水 在府城東一十五里,源出丫山,經大里橋出,合章江
靈巖水 在府城北二十里,源出丫山,從雙牌鋪流合章江
和溪水 在府城東北三十里,源出巘山,經和溪村合章江
密水 在府城東三十里,源出雲山南流經小密橋合章江
平政水 在府西南五十里,源出廣東仁化縣長嶺東流涼熱水,又七十里合聶都山水入章江
明水 在府西南六十里,源出傀儡山之北,流至大江口入江。
湛口江 在府東南四十里,源出流地坑,會赤江東流五十里,合章江溪,雖淺而水清,故名。
池江水 在府城東六十里,源出雲主山,流合章江
錫州壩 在府城報恩寺報恩寺,今為公署
湛泉 在府城東廣化院後,泉有二,左圓右方,俱以石甃四時湛然不竭
清惠泉 在府城一里獅山之腰龍母祠左,泉清冽,出石壁,汲之不竭
明嘉靖間知府金潤
命曰清惠提學副使邵寶諸生登山汲泉,謂泉味惠山泉,又謂疫癘之病汲以煮藥為佳。
卓錫泉 在大庾嶺相傳僧惠能黃梅衣缽之所,曹溪五百僧追奪之,至大庾嶺渴甚,惠能錫卓石泉湧,清泠甘美,眾駭而退,泉右有展衣坪,放缽石
霹靂泉 在大庾嶺宋時大旱,有僧虔一夕大雷雨泉出于竇,故名。
水泉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明永樂間居民忽見四山潤澤雲霧朦朧,因往視之,則清泉湧出,可灌田數十餘畝。
正泉 在府治西五里山下平地湧出俗名滾水井泉,甚清冽
公元1159年
上泉 在府城東山寺先是山腰川館,後有泉,前守鑿為曲水,其僧房在館之上,往往從下取水,有僧性定者向眾云:水可下不可上乎。
乃用符咒曰:泉且上來
老僧洗缽,其餘出山灌溉於是僧廚石竇一水因而名之。
月池 在府城內,上有亭宋紹興己卯知軍趙衍建,呂行己書,取宋莒公向晚舊灘都浸月之意。
放生池 宋天禧中,置以祝壽,自浮橋石壁捕魚有禁,知軍大政建亭于上,扁曰好生錄事參軍趙彥初有記。
龜泉井 在府城西寶界寺內,初掘井及泉下有石龜,泉從龜雙目中出宋張九成寓寺亟稱之,謂烹茶煮藥皆宜取此泉。
魚目井 有二:一在郡城內,一在西城魚背岡,郡城如魚,二井為魚目,雖旱不竭知府虞文詡石碑記。
玉池 在管界都上角頭,水常不竭,產青蓮蕊,差小不結房,色如碧玉,與諸種蓮異。
南康縣
南臺山 在縣南五里,邑之前山也,山腰石巖可坐十餘人巖前舊有南巖寺,今廢,月夜風籟過客常聞鐘磬聲,稍右為小南臺山連衍拱峙。
秀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舊名雞籠山峰巒竦銳,下有龍湫,屢禱屢應,宋蘇軾南遷過之有詩。
靈山 在縣東三十里,與獨秀峰並,山勢巍峻躡蹬而上三天門,距各里許,門各磨崖鐫字,最上舊有元帝閣,有瀑布泉水潺湲流湍,而左有塔院,東數里有騰龍山自此出九牛扺玉潭山為往來通逕,山之麓有庵,曰盤龍晴日從上眺望城市風煙遼遶,可為奇觀
糓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高千餘丈,上有石,圓頂人形,又有池,清澈可鑑,產五色鯉魚,人取之潛伏歲旱禱雨符咒以盤盛之,倘得魚輒雨,稱靈應焉。
廩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近龍回村,其巔有石如廩形,故名。
信豐接壤
君山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三石形甚似人,中曰君庵,左曰仙翁,右曰玉女,皆竦列迴峙,如相顧狀,近大庾界。
主山 在縣西南一百六十里,高數百丈,形如飛驥,山上仙巖深邃可容十數人巖前有池,四時澄滀,旱澇增減山麓有祠,祀唐時黃總管,因捕寇有功,立為一方血食云。
龍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地名鍋坑,高三百五十丈,延袤四十里,接大庾界。
東山 在縣東南三里,蟠迴空起,與二南山連峙,章江上流來,遶迤邐而下
魚山 在縣東北一里,山形如魚,在縣治左鎮下流水口關
公元1586年
華山 在縣東一里形家在于水口夷坦,宜突起
萬曆丙戌邑人王事聖倡眾創庵,其上外甃石長堤護之,前有平臺庵,之內左有叢桂亭,右有觀瀾亭。
西山 在縣西一里,舊有古塔,為邑右之文筆峰明弘治間廢,今址存。
九日山 在縣北一里,邑之主山也,山形高峙宋陳升之父魏公來主簿縣時,妻夢九日山神來謁,遂誕秀公,實有降神之異,因名。
合九日字也,後避神宗改名升之登第後來宰是邑,築臺其上,名曰旭嶺書臺山椒舊有亭,歲久圮,後復建。
丫髻山 在縣東北一里,兩山夾峙雙髻,故名。
山嶺稍右有池,渟泓不竭,左為鯉魚山大江西至遶其前,山形自旭嶺東下,伏而再起龍脈結,並為邑後屏
仙山 在縣西五里,舊有淨居院,相傳宋建
炎初呂洞賓化為羽士潛寓焉,故名。
蓮花山 在縣西北五里週圍溪澗縈遶田疇田中一丘全體凸而內凹,形若出水蓮花,故名。
舊左有百家湖,又東行一里龍岡,前有龍潭山,與蓮花山對峙通志云:山上仙巖巖前有橋,橋下有瀑布千尺,瀉于石竇不知所往。
嶺山 在縣北三百里崇信鄉,綿亙百餘里,高聳磅礡,有古塔,有石泉旋遶為勝,通志云:相傳唐有郭禪師者居之,下山或驅虎豹,後以禱雨弗應,積薪自焚,火燃而雨隨至,人見其烈焰冉冉而去,因而祀之。
玉潭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地名潭口山,濱入江豫章水導源東北,流逕南埜,即自潭而東注也,故名。
潭口水澄瀅如碧。
錦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初名大乘山山腰有寺,曰晝錦,故名。
禽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俗名蒙山村,又曰崇文,高三百餘丈,連亙百里,入上猶界。
鹿鳴山 在縣北四十里,在塘江之水南泥塘裏,以地為鹿鳴鄉故名。
馬嶺 在水南稍東一里又名天馬山延亙橫峙,其嶺寬平十餘丈,㢲水遶其右,形家宜於馬首增築,聳拔為勝。
明嘉靖間副使高世彥檄縣傭工累土,勢漸昂起,郡人劉節有詩,邑人劉昭文有記。
崌嶺 在縣西南五十里龍回村,陟嶺四面峭嶮,攢石磊砢稱當關之險,踰嶺屬信豐
天心巖 在縣西北四十里,四周旱田,山突而起,昂首若獅,又名獅子巖
浮石 在縣西三十里,高二十餘丈,如覆鐘浮水面,宋蘇子瞻舟經此有詩。
實石 去浮石五里許,雄踞如虎,高二十丈,連亙五十餘丈,因踞實岸又近浮石,故名。
巾子石 在縣北三百餘里龍子里山,高百餘丈,橫亙四十五里,山巔有巖,可容三十餘人,又有瀑布數十丈,遠望石形巾子,故名。
芙蓉江 在縣南門外,源出大庾聶都山,即章水委注也,故又名章江水至此澄淥泓深,江之南有平沙橫衍,數里皆民居,從下行里許東山,徑有芙蓉菴,又東去十里芙蓉橋,東流折北,遶邑一百二十里至虔州,會貢水
南埜水 在縣西,一名桃水,自水下流合蓮塘水入章江又名南埜灣,源出豫水,歷南坑口與蓮塘贛水南野縣西北,過贛縣入江。
巽水 一名西流水,有二源一出大坳頭,由合江會龍坑,徑馬嶺西,其一出盧元坑,由三角廟至東嶽廟二水合而西流,徑縣學巽方,會于章江又名六秀水
溪水 在縣西三十五里,源出鍋坑,流至浮石章水,因蘇子瞻有蕉溪閒試雨前茶之句,故名。
田水 在縣西一百四十里黃雀坳,源出至坪里鉛場派分為二,其一界平桑壩,注龜湖出長龍,其一自溪逕長龍合至坪江,又四百五十里至太平里瑞陽江,合章水
蓮塘水 在縣西八十里太平嶺下,源出余源嶺,東流一百四十里經名湖,至芙蓉江
封侯水 在縣西南三十里,源出布尾,東流至小溪,西南涼熱水,蓋經涼熱水入章江也,秦漢間,梅鋗駐兵臺嶺,兵眾營水濱,後封臺侯,故名。
西符水 在縣北,源出鑊山,東流二百里至南埜口入章水
禽水 在縣西北,源出禽山崇文里,東流一百五十里至南埜口入章水
過水 在縣西北,源出過山東流一百五十里會南埜水。
大田水 在縣西北四十里,源出景泰陽山東流三百里至江章水
江水 在縣北四十里,源自丫髻蛤湖二水合流至長百里匯為江,頗泓深瀚漫,折而東,二十餘里入三江口,徑湖頭貢水
甘泉 在縣西南一里旱澇無增涸,味甘美,與眾水且異。
龜池 在縣南街青囊,謂地形偃伏連接五龜,故名。
石綠池 在縣東宋開寶間,偶出石綠,尋竭,而名未改
鶴池 在縣西,今為民居
蘇步井 在治東蘇步坊邑中衢也,井深水寒冽,下有石底如盤,開九孔,泉自下湧出,汲者甚
眾,終不竭,大旱不涸,宋蘇軾嘗經此酌之。
丹井 在縣西仙臺三清殿東井有二,前後相對如呂字,相傳呂純陽化為羽士,就居觀中,以杖掘地便成二井,曾煉丹干此,因名丹井
玉字井 在縣東南隅,其水清潔,玉字以此一點,故名。
上猶縣
南山 在縣南二里高聳插霄,俗有山生角、地生鱗之讖。
明永樂中邑令莫謙合眾建塔其上,又甃石街。
飛鳳山 在縣西北一里縣之主山,高百餘丈,延亙三里軒舉如飛鳳,下有萬年觀,巢道人居焉,又云龍鳳山
巽山 在縣東一里,高三十丈,延亙一里相傳邑人登科者,則山下石障必生光彩。
方山 在縣西南一里,形如覆斗,一名石臺又名頒誥臺
龍山 在縣西八十里,兩峰對峙,中瀉急湍,有龍潭深不可測
西雲山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元至元間建有普照寺旁有龍井
書山 在縣西八十里,形如書樞,一名太傅山,高十餘丈,延亙十數里,下有太傅書院
馬山 在縣南排列對立江中
九龍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山有九峰,故名。
壽山 在縣東半里,高八十餘丈,橫亙五里許,安重尊峙如蹲踞下有寶乘寺,歲三大禮習儀于此
龍山 在縣西三十里琴江,下有龍潭歲旱于此祈雨
 在縣北三十里,相傳梅福煉丹于此,今丹竈祠址尚存,上有天池乃其藥臼擣陷泥塘因之,積水四時不竭
猶石嶂 在縣北二十里,遠望如猶蹲,近視如石簰,又名大猶山,縣得名以此,後有月巖有竅如月,徑數十尺,表裏不隔
一統志云:此聳拔眾山拱揖中有池,深不可測,旱輒禱焉,名龍池
茶坑嶂 在縣西四十里,地名茶坑
馬跡嶺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舊志云:石路間有馬跡十一,傳為仙跡
龍潭嶺 在儒學後,舊名龍歸坑,知府張弼更今名,又以江西制置使李綱嘗過此,故建李相亭于上,同知李崇有記。
小回嶺 在縣東三十里。
舉嶺 在縣西八十里,其嶺與書山並峙。
白塔嶺 在縣東北十五里,舊有石浮屠。
大雷嶺 在縣北一百四十里,地名大雷村。
獨峰 在縣北五十里。
筆架峰 在縣西一百三十里,三峰並立,中稍高。
雲峰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
筆峰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上稍尖,舊名尖峰知府陳光以形尖似筆,易今名。
秀峰 在縣東十五里,地名豐岡。
較車坳 在縣北九十里,路逕迂曲如較車然。
王洞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山水雄壯唐末盧光稠其間,官至節度封侯一云王爵
蜈蚣峽 在縣西四十里,山峻峭,水深黑,前有米洲,宋丞相李綱過峽有詩。
香爐石 在縣東三里,形如香爐水中
稍水 在縣南十里南壩,源出石溪,由稍口八十里至南康沙口,入章水
料水 在縣北三十里料村,源出賴塘坑,南流章水
石門水 在縣北一百里,源出百峽洞,東南章水
造水 在縣東三里,源出老寨背。
猶水 在縣東南,源出湖廣桂陽縣,又東南流南康界入章江,縣名上猶以此水,又有大猶山,故名。
前水 在縣南門外數十步,源發自西會北勝橫水信水料水稍水,流徑縣前,下入南埜水。
米洲水 在縣西四十里,視水高可占米價低昂,故名。
鎮前潭水 在上猶縣一里,自猶水分派成潭,有巨木嘗化為龍,遇旱踐以犬牛,脅以金鼓,謂之攪,潭水微動雨至矣。
感坑水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出涼傘洓,旱禱屢雨,沿溪之田資之。
九十九曲水 在縣東北四十里,源出上泙,水流逶迤凡九十九曲。
信水 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源出石溪南,至琴江口徑縣前入章水,以源在禮信鄉,因以名之。
天池 在縣北三十里小梅嶺之南,舊傳梅福煉丹臼所陷,久變為池。
烏稍灣水 相傳寺鐘飛墮相陂潭,化為蛟即此水,勢甚危險
大陰井 在縣東南一統志云:其水甘冽,飲之可免瘴癘
崇義縣
崇山 在縣北半里許,縣後山也,舊名旗山王都御史山崇峻故易名
大龍山 在縣東半里,高八十餘丈,連亙二里
虎山 在縣西一里許如虎飲河
觀音山 在縣南一十里,壁立峭絕宋紹興中,有鍾行者登山四顧戰慄莫能下,因誦觀音經,若有白衣人之者,故名。
天臺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
雲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至大庾縣界。
聶都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高一百六十仞,連亙四十里,贛水聶都山東入彭蠡山,下有獅子巖,內明亮可容百人,上多礬石遠望如雪,有茶磨元時蒙古人任郡僚,琢取過多,又琢白石為礎五十雙載歸一日白石俱變脆質,磨石俱竭,此山原大庾,今割為崇義忠義里。
大嶂山 在縣西五十里,環橫嶚澗如簾幕然,延袤百里前臨絕岸,跨以石棧,廣盈丈,長數十丈。
龍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高峙橫亙,接大庾界,上有缽盂庵。
竹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一名浮竹坳,其山產符竹,小而輕。
龜山 在縣西三十里,形如龜,故名。
上產水竹
傀儡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
五指山 在縣西七十里。
南源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週六十里,其高無並上飛瀑百餘丈,下有湫潭,深不可測
蓮花山 在縣北三百餘里,高與南康羊嶺並,上有巖,可容百餘人,前有橋,名仙橋下有飛瀑百餘丈,唐時鄉人聚此為堡,名蓮花寨。
 在縣東南六十里。
扳嶺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
金雞嶺 在縣西北一百七十里。
筍石 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有大筍二石大者百丈尖峰圓直,小者差低,俱巍然峙立
崇義水 在縣西南八十里,源出忠義里,入于章江縣名取此
帶圍水 在縣北城外,源出大嶂山,自西遶而來,會于東溪,合上猶江入章水
牛皮龍水 在縣西六十里,源出洞南益漿,經牛皮龍山東流章水
西符水 在縣東南六十里,源出鑊山,東流南康南野口入章水
義安水 在縣西六十里,源出玉泉山,流經義安村章水
潭水 在縣西一百里水竹坑口,源出益漿,有獸見潭上,如麟,因名。
北流章水
源水 在縣西南五十里,出南源山
溫泉 在縣西二十里,此水瀠洄,達于江渚,為泓而溫,別有一泓涼冷,過者必浴。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