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百二十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二十三卷目录

 赣州府部汇考五
  赣州府祠庙考〈寺观附〉
  赣州府驿递考
  赣州府兵制考
  赣州府物产考
  赣州府古迹考〈坟墓附〉
 赣州府部艺文一
  章贡台记         宋赵抃
  虔州学记         王安石
  重修赣县记       元郭建中
  新建定南县记      明殷从俭
  会昌汉仙岩记略      周元炜

职方典第九百二十三卷

赣州府部汇考五

赣州府祠庙考〈寺观附〉

   《通志》本府〈赣县附郭〉
社稷坛 在西津门外北赣县附。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镇南门外南赣县附。郡厉坛 在府北。
城隍庙 在府治右。
旗纛庙
江东庙 在贡水东雷冈之上,祀土神,姓石名固,宋嘉祐赐额显庆,绍兴加昭烈,元加封王号。广济庙 在府北二十里,章贡二水合流东下,汇为储潭,山之麓为庙,相传晋咸和二年,州刺史朱玮提兵会讨苏峻,次储潭,彷佛神人告曰:我为储君,奉帝命司此土,钓弋多年,人无知者,府君能为庙祀,我当有以报。玮如其请,祠之乃行,果克敌而反,宋绍兴赐今额。
潜灵庙 在府治南空同山西麓,祈雨最有灵应,宋赐今额。
灵山庙 在府治北,旧为陆氏所居,后唐应顺间,有名平远者奉道唯谨,遇异人言其宅当为神宇,于是舍宅创为都天庙,极其宏丽,祈求无不向应。
汉寿亭侯庙 在万寿宫右,旧系县学,明崇祯辛巳,迁学于西街,遂移庙于此。
开平忠武王庙 在府治南,明初,平章常遇春提兵至赣,克城有功,诏立庙祀之。
路公祠 在府南,祀唐江西都团练使路嗣恭,颜真卿记。
濂溪祠 在郁孤台,祀大儒周敦颐,又一在雩都县罗田岩。
清忠祠 在府治宣明楼右,祀宋州守赵清献公,抃文信国公天祥。
东坡澹庵祠 在府光孝寺左,祀宋端明学士苏轼,秘书郎杨芳,今废。
玉岩阳先生祠 在通天岩,祀宋秘书郎郡人阳公孝本。
王文成公祠 旧在府城南,今在府学之右,大学士张位有记,又雩都信丰宁都瑞金四县俱有。
北川陆公祠 在府学之右祀都御史陆公稳,尚书张鳌记。
绎梅谢公祠 在府北玉虹塔前,祀都御史谢公杰。
卢公祠 在府馆右,祀邑令卢宇。
海忠介公祠 祀前令海瑞。
岳武穆王庙 在府城南景德寺右,祀宋都统制岳飞。
雩都县
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
邑厉坛 俱未详所在。
城隍庙
雩山庙 在宣义乡,率禾里宋淳熙丙午州守周必正创建,祀雩山之神。
文昌阁祠 在紫阳观左,又一在宁都县。何善山祠 在北门壕,背门人建,祀邑人何廷仁。
信丰县
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
邑厉坛 俱未详所在。
双节祠 在儒学东,祀元县尹李廉李敬。
兴国县
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
邑厉坛 俱未详所在。
名贤祠 在安湖书院讲堂左,宋庆元乙卯,通判黄涣县令解僖建,以祀程大中、明道、伊川先生,后迁徙兴废不常,明万历己亥,何应彪仍旧址鼎建三祠中,祀三程先生,左祀文信国公,右祀王文成公,颜其门曰名贤。
会昌县
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
邑厉坛 俱未详所在。
安远县
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
邑厉坛 俱未详所在。
报功祠 在县治西,明嘉靖癸丑建,祀都御史阳明王守仁,东崖虞守愚。隆庆元年,同知李多祚新为二栋,前为永恩堂,后列神座,又前为坊牌,又从合邑士民之请,添祀都御史尧山吴百朋,并为三主以报平寇之功云。
长宁县
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
邑厉坛 俱未详所在。
报功祠 在镇山楼,祀督府江一麟,藩参张士佩,副使朱茹,知府叶梦熊。
宁都县
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
邑厉坛 俱未详所在。
瑞金县
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
邑厉坛 俱未详所在。
忠令祠 在县北衢,明正德己卯建,祀死事知县万琛。
忠烈祠 在县治右,明隆庆五年,知县李若愚为谏议大夫刘鹏北,靖州刘举夔父子建。英显庙 在罗溪,为唐义勇冯祥兴祥祯祥兆建,宋绍兴赐庙额。
龙南县
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
邑厉坛 俱未详所在。
忠节祠 在县儒学左,为死事县令陈泰建。
石城县
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
邑厉坛 俱未详所在。
陈少师祠 在县西,郭二里轶其名。
定南县
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
邑厉坛
城隍庙 俱未详所在。
寺观附本府〈赣县附郭〉
景德寺 在府城内东南隅,刘宋建,旧名安天。慈云寺 在府城,南唐建。
光孝寺 在府城。
玉虚观 在府城东二里,唐建。
光孝观 在府城东。
莲花观 在府城。
至德观 在府城东。
雩都县
明觉寺 在县内。
紫霄观 在县内。
信丰县
宝塔寺 在县后,有石塔无影,影见则火。奉真观 在县内。
兴国县
大乘寺 在县内,有飞来石佛。
延寿寺 在县内。
治平观 在县治西北,晋建,即葛洪炼丹处。阳明观 在县内。
会昌县
六祖寺 在县内。
安远县
海印寺 在县内。
灵宝观 在县内。
长宁县〈无考〉
宁都县
崇福寺 在县治南,晋建,旧名宝林。
龙山寺 在县内。
瑞金县
圣恩寺 在县内。
南塔寺 在县内。
龙南县
东山寺 在县内。
东明观 在县内。
石城县
永福寺 在县内。
太极观 在县内。
定南县〈无考〉

赣州府驿递考

        《通志》本府
水西驿 在府城内。
攸镇驿 在云泉乡。
水西递运所 在府城内。
驿站项下除顺治十四年并康熙八年裁减外,原额连受协走递人夫一百二十八名,差马八十四匹半,乌兜驿原额协马三十匹,因山路崎岖,设立代马旱夫九十名,攸镇驿水夫五十名,府差船六十只,原编驿站各款共银一万二千五百二十八两二钱三釐五毫,内已复存设支解银一万二十二两五钱六分二釐八毫,见候复还补足原额银二千五百五两六钱四分七毫。

赣州府兵制考

        《通志》本府
南赣镇标 驻防赣州府,原额经制总兵官一员,游击三员,守备三员,千总六员,把总一十二员,马步战守兵丁三千名,今奉文新定经制止留马步战守兵丁一千八百九十名。
赣州城守营 驻防赣州府原额经制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马步战守兵丁六百名,今奉文新定经制止留马步战守兵丁二百名。宁都营 驻防宁都县,原额经制参将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马步战守兵丁一千名,今奉文新定经制止留马步战守兵丁六百名。
兴国营 驻防兴国县,原额经制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马步战守兵丁五百名,今奉文新定经制止留马步战守兵丁三百名。永镇营 驻防瑞金县,原额经制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马步战守兵丁三百名,今奉文新定经制止留马步战守兵丁二百名。
横冈营 驻防定南县,原额经制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马步战守兵丁三百名,今奉文新定经制止留马步战守兵丁二百名。
羊角营 驻防会昌县,原额经制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马步战守兵丁三百名,今奉文新定经制止留马步战守兵丁二百名。

赣州府物产考

        《通志》食货属
银 会昌瑞金出,今无。
铅 宁都出,今无。
锡 宋时有,今无。
葛布 多联机者出会昌县。
金橘 出宁都县。
扶桑花 赣县雩都信丰皆有之。
茉莉 各县有,重台者名茉莉,单台者名素馨,其香一也。
兰 赣县信丰产,黄山谷云:一干一花而香有馀者曰兰,一干数花而香不足者曰蕙,皆宜佩。传曰德芬芳者佩兰,古之佩者各象其德故也。汉宫秋 赣县出。
寔竹 可笔,四月始有笋。
方竹 可杖,出赣县。
斑竹 种自湘江,犹有湘江泪痕,唐诗云:斑竹旧痕思帝子。
杉 类松,劲直而叶附枝生,多资用之以作宫室。
茶芽 《尔雅》谓之槚苦,茶芽则谷雨前采取者,香味佳。
《府志》:虔在五岭之北,田多粳稻,山多材水,泽多鱼鲜,以土所宜也,其诸瓜蔬药果羽毛介虫之属皆所常有,与他州邑同郡中居人间莳花,花有各种而多茉莉,利病,盖相半,亦时有更业者,城南人种蓝作靛,西北大贾岁一至,汎舟而下,州人颇食其利,赣储茶入贡,而宁都之豆、瑞金之瓜,信丰之茄瓠,与龙南安远之小猪在属邑中擅佳名,不可言奇,至于地无蚕桑,女不织纴,人鲜技巧,一切服食器用之具皆取给于四方负贩,即葛苧间一为之,其精者犹当中品,其粗者止供僮竖佣佃之用耳,所谓民生在勤当如是耶。《文献通考》载:宋银场五十有一,虔州曰宝积,而银冶铜冶铁冶各一,今皆亡,有岂地爱其宝邪。邓德明《南康记》云:雩都土壤肥沃,宜甘蔗,味色最胜,一节数十碎,郡以献御,名一节蔗,问之雩人,罔知所出,岂土膏时有变迁邪。土之所产菫菫如是,乃谓虔,为饶郡误矣,生物由天,用物由人,奢俭丰耗之故,盖可忽乎哉。
赣州府古迹考〈坟墓附〉   《通志》本府〈赣县附郭〉
赣故县 刘宋徙县于赣水东,梁又徙赣水南,唐始迁旧治。
章贡台 在府治西北,宋郡守赵抃建据章贡二水之会,凭高眺远,城址水光山色尽出乎,几席舄履之间,形胜与郁孤对峙,而甲乙称雄。苏轼诗: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倦客登临无限意,孤云落日是长安。
八境台 在府治东北。
魁星台 在府学门外,宋建。
凤凰台 在府内东隅,龟冈郡人周永有诗。郁孤台 在府治西南,即贺兰山右,隆阜郁然孤起平地,因巅为台,故名。莫详所始。按《旧志》载:唐李勉刺州时,登台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心在魏阙一也,郁孤岂令名乎。遂易望阙。宋州守赵时,逢即台麓之东北,建一洞天,中有莲池,跨以飞桥,环池万条阴翳,最为清旷,后改为道院,明正德丙子,知府邢珣始复旧基,然崇峻之势业已削平,嘉靖乙卯,汪巡抚尚宁稍加培筑,终不能如前矣。
尘外亭 在府贡水东马祖岩巅,苏轼、文天祥有诗。
御风亭 在府城西五里,宋郡守曹训建,明洪武初间重修。
雷冈亭 在府贡水东,元参政全普安撤里建,明成化间,知县何文缙修,正德戊寅,知府邢郇重修,万历庚寅,王巡抚敬民植松于上,改名万松亭,又扁曰水云深处。
大观亭 在府西西隐山,知县何文缙建,何常与贡士廖森吕桢同游,有联句一律。地僻蹄轮少,云深草树平。落花千万点,啼鸟两三声。石磴缘春绿,山楼倚暮晴。林皋下寒日,烟黯百层城。亭今废。
凌云亭 有金精山,明正统间建,盖汉女仙张丽英飞升之处。
爱莲堂 在府治,前临方池,宋太守罗愿取周濂溪爱莲之意为名。
清献堂 在府治内,明洪武初,建宋赵清献公抃常守虔州,故取以名。
议道堂 在府学内,宋绍圣中提点刑狱程筠建,左为松轩,右为竹轩,李朴为记。
云外烟林楼 在府却月观右,取苏轼风花乱紫翠,雪外有烟林之句以为名焉。
武宁楼 在赣州卫前,明洪武初建。
宣明楼 在府治前,宋嘉定丁丑,州守留元刚建,明洪武初,知府娄仲修扁,今名东偏,为石级以登,亭覆之,扁曰一览,临街为扁,曰拱仰,岁久倾圮。正德乙亥,知府邢珣重修,改拱仰,曰章贡伟观。嘉靖壬午,知府罗辂又改,宣明曰宣化,万历辛亥,灾,知府陈宗愈杨莹钟相继鼎建,仍署宣明。
白鹊楼 在府八境台北,苏轼有诗。
翠玉楼 在府后,旧名逍遥。淳熙间,州守留正
重建,取苏轼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之句以名。
月华楼 在府左,郡守胡矩建,下有朝彻堂。皂盖楼 在翠玉楼左,苏轼、文天祥有诗。望江楼 在府东北隅,旧名合江,章贡二水合流,虔州守留元刚建,文天祥有诗。
东楼 在府东,州守赵抃建榜曰思贤阁,嘉定间,赵时逢乃改今名,文天祥有诗。
文奎楼 在府学内,宋建以藏高宗御书,名御书阁,元改今名。
石楼 去府一百里许,苏轼、文天祥有诗。天一阁 在府治南面江东火燄山阁下,凿井取水制火之义。明正德初,阁废井塞。丙子,知府邢珣重建,初名元虚,又名太阴。布政使蒋曙改今名。
雩都县
雩都故县 有二:一在县西北五里,汉建。一在县东南大昌村,陈永定间建。
望需亭 在县城西隅,邑令张宗谔招邑人王鸿于需岩,不能致,乃作是亭,以抒望之意。
信丰县
石塔 在县治北,塔高九层而无影,影见则灾至。
兴国县
石佛 在大乘寺,俗谓之飞来佛。宋庆元中,寺燬,唯佛座不及火。
石龟 在县之儒林乡,石圆如龟头,背俱备,彷佛八卦形,像逐月随斗杓旋转,土人疑其怪,移置他所,翊日复归其处,累验皆然,因时祀之。铜钟 在县大乘寺,唐末铸,宋绍兴初,一夕,忽失之,未几,有客言北渚文潭渔者得一钟,鬻于天宝寺,扣之无声,僧诣天宝寺物色得之,赎之不许,乃相约曰:扣之不鸣,即非寺中物,扣之鸣,即寺中物也。天宝僧屡击无声,大乘僧一击即鸣,遂载以归,至今尚存。
尊经阁 在兴国县内,宣德七年建,以贮明朝颁降之书,祭酒胡俨记。
安远县
万壑台 在县治内,唐贞观中,郡守路应建。
宁都县
宁都故县 有三:一在县治南五十里白鹿营,吴建。一在县北阳田营,晋建。一在十二都徐观之地,刘宋建。
熙熙台 在县南,一名印山。宋县令彭铉树碑其上,明知县陈大伦修。
思庄楼 在县后,以知县庄济翁去后,人思之,故名,今改为亭矣。
〈按赣属古迹甚少仅从《通志》所载甚著名者,采入其府。《县志》滥收者,悉不录,馀县俱无。〉
坟墓附本府〈赣县附郭〉
宋直秘阁阳孝本墓 在赣县通天岩,淳熙己亥葬此。
尚书曾楙墓 在赣县崆峒山。
侍郎兼直学士院曾开墓 在赣县崆峒山,登崇宪进士常师游酢。
明监察御史陆载墓 在赣县章水乡。
布政使李旭墓 在赣县西门外,旭由太学生政惠及人。
雩都县
汉柴侯墓 在县南七十二里,汉灵帝时,刘叔乔避地于此,卒俗呼柴侯。
唐监察杨筠松墓 在药口,今称为杨公坝。万历初年,太守叶公梦熊竖碑表之。
五代汉高祖坟 在凌云山南,汉刘䶮祖。明主事何廷仁墓 在城东之东岳庙后。主事黄弘纲墓 在西门外生佛寺右。
都御史李涞墓 在水头里中城湖。
信丰县
宋团练副使吕大防墓 在南山寺之右。明副都御史甘士价墓 在县境。
兴国县
唐国公钟绍京墓 在长信里石亭西,钟繇十世孙也。
检校户部尚书谢肇墓 在衣锦乡黄口。宋中书令李潜墓 在长信里,木石。
明孝子吕叔素墓 在长信里。
大理评事吕敬春墓 在屋山下春口。
太常卿吕复墓 在县南隅九峰山。
宁都县
汉高帝祖坟 在县之凌云山。
唐礼部尚书衷愉墓 在石城宋江。
教授胡野墓 在万斛里,野以孝友绩学称。明都御史陈勉墓 在宁都,归仁里豪富坪景。泰时赐祭葬
尚书董越墓 在河东山,赐进士谥文僖。给事中胡易墓 在延春谷,弘治进士学者宗之。
新会县丁积墓 在县南一里,成化进士。大理卿董天锡墓 在松山里横坊。
龙南县
宋安抚使钟胄墓 在县西北雷公堂绍京之后。
元龙南知县陈泰墓 在马鞍山。
石城县〈按馀县俱无考〉
宋承宣使陈敏墓 在石城陂阳乡,浮溥源敏精骑射。

赣州府部艺文一

《章贡台记》宋·赵抃

江右遐陬,南康古郡,水别二泒来数百里,贡源出新乐章,出大庾合流城郭,于文为赣,奇峰怪岩,环视万状。予嘉祐六年夏四月以言出守,仲冬始至视事,属岁穰盗息,渝剧成简,英僚佳宾间为观游望阙,郁孤轩,豁于前皂,盖白鹊,瞰临左右,治西北隅有野,月野景亭,旧址隳圮,于是斸榛剪蔓,复屋其上,前所谓二水离合气象,左右拥抱,一举目无毫发遗处,既而命俦举觞,援笔为记以新其名,章贡云盖不失实也,明年六月二十三日记。

《虔州学记》王安石

虔州江南地最旷,大山长谷,荒翳险阻,交广闽越,铜盐之贩道所出入,椎埋盗夺鼓铸之奸,视天下为多。庆历中常诏立学州县,虔亦应诏而卑陋褊迫,不足为美观。州人欲合私财,迁而大之久矣,然吏常力屈于听讼而不暇顾此凡二十一年,而后改筑于州所治之东南,以从州人之愿,盖经始于治平元年二月提点刑狱宋城蔡侯行州事之时,而考之以十月者,知州事钱塘元侯也,二侯皆天下所谓才吏,故其就此,不劳而斋祠讲说,候望宿息,以至庖湢莫不有所,又斥馀财韨田及书以待学者,内外完善矣。于是州人相与乐二侯之适已,而来请文,以记其成。余闻之也,先王所谓道德者,性命之理而已,其度数在乎俎豆钟鼓管弦之间而常患难知,故为之官师,为之学,以聚天下之士,期命辨说,诵歌弦舞,使之深知其意。夫士,牧民者也,牧知地之所在则彼不知者,驱之尔,然士学而不知,知而不行,行而不至则奈何。先王于是乎有政矣,夫政非为劝沮而已也,然亦所以为劝沮,故举其学之成者以为卿大夫,其次虽未成而不害其能至者以为士,此舜所谓庸之者也。若夫道隆而德峻者又不止此,虽天子北面而问焉,而与之迭为宾主,此舜所谓承之者也。蔽陷畔逃,不可与有言,则挞之以诲其过,书之以识其恶,待之以岁月之久而终不化,则放弃、杀戮之刑随其后,此舜之所谓威之者也,盖其教法德则异之以智仁圣义,忠和行则同之以孝友睦姻,任恤艺则尽之以礼乐射御书数,淫言诐行,诡怪之术不足以辅世则无所容乎其时,而诸侯之所以教一,皆听于天子,天子命之矣,然后兴学命之历数,所以时其迟速,命之权量,所以节其丰杀,命不在是则上之人不以教而为学者不道也。士之奔走,揖让酬酢,笑语升降,出入乎此则无非教者。高可以至于命,其下亦不失为人用,其流及乎既衰矣,尚可以鼓舞群众,使有以异于后世之人,故当时妇人之所能言,童子之所可知,有后世老师宿儒之所惑而不悟者也。武夫之所道,鄙人之所守,有后世豪杰名士之所惮而愧之者也。尧舜三代,从容无为,同四海于一堂之上而流风馀俗咏叹之不息,凡以此也。周道衰微不幸而有秦君臣,莫知屈己以学而乐于自用,其所建立悖矣,而恶夫非之者,乃烧诗书杀学士,扫除天下之庠序,然后非之者愈多而终于不胜,何哉。先王之道德出乎性命之理,而性命之理出于人心,诗书能循而达之,非能夺其所有而予之以其所无也。经虽亡出于人心者,犹在则亦安,能使人舍己之昭昭而从我于聋昏哉,然是心非特秦也,当孔子时,既有欲毁乡校者矣,盖上失其政,人自为义,不务出至善以胜之,而患乎有为之难,则是心非特秦也,墨子区区,不知失者在此而发尚同之论,彼其为愚,亦独何异于秦,呜呼,道之不一久矣,杨子曰:如将复驾其所说,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盖有意乎。辟雍学校之事,善乎其言,虽孔子出必从之矣。今天子以盛德新即位,庶几能及此乎。今之守吏、实古之诸侯,其异于古者不在乎施设之不专,而在乎所受于朝廷,未有先王之法度,不在乎无所于教,而在乎所以教未有以成士大夫仁义之材。虔虽地旷以远,得所以教则虽悍昏嚚凶扺禁触法而不悔者亦将有以聪明其耳目而善其心思,又况乎学问之民。故余为书二侯之绩,因通今古之变及所望乎上者,使归而刻石焉。

《重修赣县记》元·郭建中

赣县,汉隶豫章,吴隶庐陵。由晋迄陈,隶南康。隋唐隶虔州。宋绍兴,改虔为赣。皇朝建邦,县秩六品,为赣附庸,厥山崆峒,厥水章贡,厥户二万四千五百七十有奇。厥赋粮石六千一万三十有四。厥税合中统八万二千缗。地重而物富,邑之雄也。县治昔在白家岭,始兴岁无考。嘉定乙亥重修,具载姚瑶记。代革以后,陵谷日变,非复制锦之旧矣。于时上而分省,次而行院。文臣武将各率其属,聚若云屯,去若星散。郡府且避席,何有于邑哉。呜呼。百里之治,民社所寄,兹犹不常宁,或分治公廨,或共寓民居,纷纭错杂,多历年所。大德己亥,时清俗美,改卜于古税务之基。东与旧治相接。徙明弼堂以为厅事,复因陋就简,曾几何时檐楹之前倾后仆,栋宇之左支右撑。入者摧压,方且视如传舍,弗加修理。文移簿书狱讼又寄他治,世运循环,无往不复。至顺壬申秋,总管教化的来牧兹郡,下车之后,以附邑为先务。召官若吏曰昔卜吉之地旷而弗居,必反之。其永于兹邑,乃捐金为之。倡令撤而新之,梓匠陶埴之。工无敢不善,畚筑垣墉之役无敢不逮。内为正厅三间,北为堂,东为佐幕,为楼库。列左右吏舍十有二。街之中为门,又筑二室以安神栖。浚双井以便民汲。外为重门以严出入。规模轩豁,视昔有光。竹木瓦石匠夫之费,通计中楮九千四百七十缗有奇。工既毕,县尹宗荣祖请记之。余唯古者诸侯卿大夫士,其宫室以命数为之等,示有尊也。今之县虽僚佐,皆受命于朝,其势故不得居卑陋如闾阎氓然。世以石木为难事者,或惮而不为,则坏而不可支。今也工多而民不劳费,广而民不扰居处之崇、燕息之安。不出于下之奉乎上,乃出于上之爱乎下,岂大道为公之意乎。虽然贤太守视邑如子,先有以庇之邑之长贰,其能视民如子,大有以庇之乎。

《新建定南县记》明·殷从俭

赣治以南,信丰、安远、龙南三邑之间,高砂、下历二保与岭东岑冈接壤,皆重峦复岭、盘谷邃峒。顽犷之民多负险裂据,自相犄角为三巢。弘治以来,屡剿屡叛,竟反侧不定者,非其地去诸邑远,政教有不能及与。嘉靖末年,督抚吴尧山公深为此虑,一日集议戡定诸峒之策。将官曰𠞰,有司曰抚,乃并用其谋。檄参将蔡汝兰剿灭下历,知府黄扆抚定高砂、岑冈。三巢以驯。随议建县而善后图,而尧山公时以迁去,未遑也。隆庆元年,之明年,张鹤楼公继总镇。首以此事谋之监司。余与董君右坡牒下有司议,有司遍召诸父老询之。佥曰三巢向与下浰、横水为声,倚下浰、横水之土,非建崇义、和平二县,民可得至今安乎。三巢地若循二县故事,又何足虞焉。有司采所言以陈张公,甚是之,移会抚台应谷刘公、巡台直斋顾公,疏其事以请,制曰可,赐县名定南,县即龙南高砂、下历、横江三保,安远割大小石伯洪三保,信丰割南方、上里、员鱼、径脑及津庆、上保、龙头岭、内坑诸乡,共分为里凡四,丁凡六百二十有奇,粮凡六百七十石有零。适地里之中,莲塘之区,创立县治,缮修城垣,凡四百三十馀丈,公廨学宫铺舍以次举建。约费工料七千八百馀金。设知县、典史、教谕各一员,凡官吏俸薪,马丁门皂取诸赣兴等邑之裁减冗员。生儒廪粮、斋膳及祭祀乡饮之费取诸没官田税,一切徭役取诸龙南、信丰二县之裁革机兵。其残氓散去四方者,招复其故土。馀孽仍旧窟者,则休息之。不尽其力首率其徒听抚者,悉令徙居于郭内。凡子弟之俊秀者,抡而群之于学。又疏浚溪河,以通惠潮之商贾往来。越三年春夏,诸务底绪,新民稍辑,而余亦以转秩行,迄今仅岁馀,余复承简命,叨总此镇。新民父老率诸子弟稽首辕门,具结邑里,无复有鸡犬盗。其俊秀群之学者,恂恂然若素习经业之儒生。余讶而叹曰:朝廷政教能化导人之速,有若是哉。监司大参施君率有司请为之记。余思建县设官,得非为弭盗安民乎。然汉时渤海下里之盗,一刺史治之,盗息且化,卒为善乡,何俟分邑分民,而专辖之以一令耶。况近日郡县往往盗发城市,又可诿之政教之所不及耶。然则民之理乱亦视有司何如人耳。使有司匪其人,县固徒设也。此镇旧多盗窟,自阳明公议建和平、崇义,鹤楼议建定南,则盗窟尽民廛矣。余今日与监司守令讵复有他议哉。唯原二公所以建县之意,抚新民而生养之,使自厌为渤海之民下也。不尔建县之议,将为民厉者耶。余故记之,与司民牧者共勖焉。

《会昌汉仙岩记略》周元炜

乙未春季,予有岭南之行。次赣城邑令刁君为予言
汉仙岩最称奇绝,宜一登览。予颔之,及抵湘乡,去岩仅三十里。予时从舆中询岩所而伫目焉。从人遥指示处,岚雾锁之,峰尖微露,其奇未见也。既历山趾,尚阻一涧,乃东折百武而渡缘涧,而西望松阴中,隐隐露石径,蹑之而升,又小溪,中盘巨石,上题云僧帽。取其似也。尽石磴馀级,则峭壁入云,奚翅千尺。壁间标曰汉仙岩,又曰小蓬莱。石隙辟一洞门,仅可容一人伛偻而入,石狮、石龟相对蹲踞于左右,若拱护其门者。然其他嵚巇礧磈,殊形异状者,不可枚数。上覆以巨石,不复见天日。北望微有光射入,作偃月状。循光而行,至则两石相倚。右直左曲,中开小径,乃洞第二门也。既出门,奇峰卓立于左,崒嵂可爱,而无由可登及。右顾则石坡平衍,可半亩许。坡上石痕凡六,圆皆径尺,深得其半。相传昔人立柱驾桥用渡。左峰者似亦兹岩所不可少者也。更前十馀武,石冈横亘。僧立木栏其上,就石凿级以通往来。入此,北行广庭中,启翘首仰望,第见三峰鼎列,高出天外。东西两峰壁立万仞,若刀削斧劈,而其势咸朝拱于中峰。中峰隆嵷特起。厥形唯员,面南屹峙,隐然露独尊之象。三峰俱石壁,不产草木。独中峰丈馀地望之有树丛生,乃其巅皆迥绝,非人迹所能及者也。小楼三楹,正据中峰下而左傍东峰,制虽不甚宏敞而明洁轩爽,足供游客憩息。楼之阳有石甚伟,形类覆釜,下可容百人,僧依之建香积,其胜颇为所掩。庭之西南山隅露一石门,颇与第二门相类,穿门稍折而北,皆叠石为梯,仅容半趾。行百馀步,左开小径,势极峻拔,僧引而入,呼曰小天台。即向所望见树丛生处也。广不满数弓,而俯瞷庭除,已悬绝可畏,上视峰头,犹馀十之六七,循故道北下,愈下愈深,道益愈窄。行可半里许,觉阴风习习袭人,回望小天台,疑身坠绝壑中,似不觉更前矣。而鸟道委蛇,犹堪容足,宛延而进,路绝复通,两峰相夹,若断若联,仰睇青天,真同一线。奇观哉。奇观哉。过一线天,复宽坦。石壁当前镌龙洞二字,洞亦两崖高耸中间,视一线天隘,游人不能入。唯探首遥望,见左崖之巅俨若一龙,蜿蝘长数丈,垂首南顾,其色莹白,人遂以玉龙呼之。出龙洞,复折而东,巨石横跨于两崖之上,状若飞梁。逮抵其下,则空旷平夷,等于广厦。好事者题仙人奕乐于上。僧云:此即汉仙炼药所。予询仙人姓字岁月,而茫无可考,为慨慕者久之。复前而索其别洞,则曲径倾仄,藤萝纠纷,攀援蹑登,几致颠蹶。其洞口仅仅若斗大,下又鲜阶级,洞中唯乱石纵横而已。出洞得石室一区,倚两峰为墙,上覆石板,乃僧杨明圆开山与其徒何真宁所刱者。闻僧初卓锡时,山头屡抛飞石,僧坐不为动。石出其左右者,积如垒而竟弗能伤意者。山灵靳此胜地,不欲与僧。或以试其心坚否。何如耳。屋既建,而前有巨石阻路,不便上下。僧募工凿而通之,坚不可破。僧时时向巨石作礼,虔诚默祷。忽一日当午,有声若雷震,响动林壑,众奔视之。则石自划开五尺许矣。系隆庆五年五月十四日未时也。僧建阁石前以侈其事,名曰天开。阁前有七星石,中露泉眼,方可三尺,浅碧溶溶。虽天旱弗枯,斯又一奇也。出洞将别,僧忽指门左右壁之上,斜悬降香一枝,去地将二十丈许,上下俱陡绝,何缘而得置于此。且香大不盈握,而山风狂吼,终不堕落,此殆仙灵幻化不可理推者乎。相与一笑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