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百十五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十五卷目录

 袁州府部汇考五
  袁州府祠庙考二〈寺观附〉
  袁州府驿递考

职方典第九百十五卷

袁州府部汇考五

袁州府祠庙考二〈寺观附〉

 府县《志》合载本府〈宜春县附郭〉
报恩寺 在邑治东门内,唐天授初为重兴寺。宋号乾明,崇宁间为崇宁,万寿宫政和间赐额天宁,又改为神霄,宫绍兴赐今额,元毁明重修。栖隐寺 在邑城南。
圆通院 在灵泉池上,康熙六七年间,住持僧慧椿捐修,金碧煇煌。
泗洲院 在东门外。
国泰院 在西门外。
崇胜寺 旧在北门外,太平兴国中赐林乐堂,黄庭坚书,扁方丈有竹尊者轩,年久颓圮,又杂处市廛寺,僧苦之。明嘉靖三十六年住持惠修等诉,郡守张任建于化成岩之东。
报亲显庆禅寺 在邑城南集云乡蟠龙山顶,唐南平王钟傅初建蟠龙禅院,宋治平间赐额永庆,淳熙改赐今额,是为成恭皇后功德院,明洪武二十四年,和光禅师立为丛林。
太平兴国禅寺 在邑城南大仰山下,二神捐地与小释迦结庵之所,塔尚存,唐会昌赐名栖隐,宋改今名,山水奇胜,石径萦回,飞瀑湍驶,泉流洒洒鸣殿,庭下夐异人境。唐宋赐经御书碑碣甚多,俱燬。今存元碑,程钜夫撰记。
兴化禅寺 旧名云峰院,在邑南木平山中,内有饲龙亭,在潭上,潭有龙,善道禅师常以饭饲之,因名。
慈化禅寺 在邑城西石里乡,南泉山普庵住持,地塔尚存,寺广袤宏壮,为郡刹之冠。
能仁院  显胜院  静梵院
普济院  定明院  集福院
普信院  定光院  显宁院
延庆院  悟空院  常乐院
双林院  明教院  仁济院
明德院  荐福院  清妙院
胜安院  胜利院  大通院
广仁院  贞如院  明福院
妙因院  栖真院  普安院
贞乘院  净因院  普照院
万年院  宝林院  明惠院
护国院  净居院  寿昌院
慈云院  法宁院  永安院
精进院  双龙院
定安院 即沙江院,明万历辛卯年燬,四十六年里人重修。
白云庵 在城东四十里,康熙戊午郡守李题宝刹维新。
长芦庵 在城南三十五里,康熙庚申郡守于题无为,而成邑令王题宏开不二,其地古名冠子石山,后有石若冠,故名。
保赤庵 在治内春台东,偏旧泰山庙废址,康熙十年郡守于鼎建。
法华庵 在城西三十里。
石庵 在城西南三十里,浙江督学使黎题,不落阶级处,僧正脉创建。
古林庵 在城西四十里,郡守于题,无声无臭。香山 在城西八十里,有栴檀气,故名。古额万法归一。
化成岩 自丙戌年住僧出尘,卒启白与师念融接承倒堂,重建佛殿官厅,石路山门,禁蓄护屋,官山峦林。
三元殿 在治城西知府解经远建。
元妙观 在东门外,即丛福观晋,元康中建,明洪武二十四年立为丛林。
高真观 旧为长兴道院,在宜春台侧,有栖霞阁。
澄心观 在宜春台北,明洪武初并入元妙观。栖真观  靖严观  福真观
龙泉观  仙居观  昊天观
分宜县
福胜寺 在邑西五里,三国吴宝鼎中建,唐武
德间名齐隆,明洪武二十四年为丛林。
真果寺 旧在儒学左,明弘治间迁于城隍庙左。
法云院
安觉院 在邑东北一百里。
福真院 丛林。
栖真院
广化院 今圮。
崇化院 今圮。
会胜院 在县南五十里丰乐乡。
永清院 院内有白岩清晖阁,方池古松。龙寿院 圮。
崇法院 在邑北三十里大泉山。
崇真院 在邑北三十五里清泉古刹。
感慈院 在邑西五十里文标乡。
普静院 在县南三十里。
集圣院 圮。
显教院  宝圣院
吉祥寺 在化全乡紫霞山丛林。
宝慈观 在邑东南。
惠照院 在县东二十里。
寿昌院 在县北。
南岫庵 丛林邑西五十里,有八景。
上真观 在邑东,相传晋邓真人飞升之处,今圮。
烟堂观 在邑西。
洞灵观 在邑南玉华山,晋建宋绍兴赐额,明重修。相传晋时一女子修炼誓言遇三玉,必成丹,初至玉华山,次至玉虚观,次至安福玉仙院。丹成飞升,今炼丹池存。
玉虚观 在邑南五十里丰乐乡。
真圣观 在邑南三十里化全乡。
南岳堂 在邑南。
崇道观 在邑北。
威德寺 在县南招贤乡。
兴化寺 在县南招贤乡。
普化寺 在县南三十五里。
妙圆寺 在县北清教乡。
荐福寺 在县北清溪里。
宝庆寺 在县北上乐里。
明智寺 在县南。
法安寺 在县北彰善乡。
极乐寺 在县北德全里。
金仙寺 在县北九十里。
贤圣堂 在县南大和里。
法云寺 在县南一里。
广庆寺 在县南新兴里,癸未有僧越凡徒悟修,重兴道场。
惠林寺 在县北六十五里。
净居寺 在县北二十里,圮。
瑞相寺 在县北陈雷里。
紫霞观 在挺秀乡新安里境。
不二寺 在县北宣德里。
崇道观 在清教乡。
慈圣寺 在县北德兴里。
普明寺 在县东文苑里。
德化寺 在县北江下里。
智林寺 在县西化全乡。
圣因寺 在县北陈雷里。
仁济寺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安静寺 在县北宁安里。
延寿寺 在县西德崇里。
清真寺 在县西南遵化里。
观音阁 在县西三里,官府迎送多驻节于此,今圮。
高岭庵 在文标乡白水境内,庵后山名稍岭,系县来龙祖山。
萍乡县
昙华寺 在积善里,寺前有龙潭及七墨水,宋乾道五年建,明洪武元年重修,正德三年燬,近年重建,简继芳题有,联云炉吸,烟霞一座云腾,三宝气钟开星月,五更风送万家声。
普通禅寺 在县宣化里杨岐山下,旧名广利,宋庆历初改今额,元末兵燬。
广利禅寺 在县北萍实里,唐乾符四年建。开化寺 在县东芦溪镇。
关帝殿 在宣风镇,原名观音堂,巡抚安世鼎改建。
永昌院 在小西门外,旧名地藏,宋治平中改今额,兵燬重建。
治平院 在县东康乐里,唐乾符中建,王钦若
撰记。
慈圣院 在新安里,唐乾符六年肇建。
真果院 在县东东乡里,唐贞观四年开基。法界院 在康乐里,唐乾符中开基。
宝界院 在庭训里,唐乾符二年建。
胜果院 在新安里,唐乾符四年建。
妙胜院 在新安里,唐乾符四年建。
惠明院 在宣风里。
永宁院 在大安里。
广照院
清凉院 在大安里,唐贞观五年开基。
蒙泉院 在大安里,唐贞观五年开基。
多宝院 在萍实里,宋祥符三年创。
真乐院 在金源里,唐大中开创。
仁济院 在清教里,明山峰下。
多福院 在积善里,唐乾符四年创。
东山寺 在永平里白竹,又名东阳山。
圣昌院 在长丰里,车湘美田边,梁武帝天监元年创。
惠日院 在唐昌里,唐贞观五年创,即今草市寺。
妙智院 在长丰里。
真圣观 在县治南,宋大观间建,相传以为尝有真武云间仗剑之异,因加号曰:武云真圣观。元末兵燬,明洪武初重建,十五年设为道会司。仙游观 在县南十里仙桂里,晋永和三年道士张统一建,旧传许旌阳曾游于此,以剑插地得泉,观旁有井尚存,元末兵燬,明洪武初重建。紫清观 在县北八十里同唐里,旧名道堂,相传许旌阳曾游此,宋景德间建,改今额,元末燬,重建。
佑圣观 在县北七十里上栗镇,晋永和九年创,请于朝赐名佑圣,元末兵燬,重建。
妙严观 在县北清教里,宋淳熙四年创,元末兵燬,重建。
虚明观 在县东五十里名教里,隋大业间创,后兵燬,邑人吴凤翔重建。
白云庵 在县南永平里,地名三山。
罗仙观 一名冲应坛在武功山下,南宋时开创,元末兵燬,明洪武重建。
云泉庵 在东门外望云亭下,竹树萧森可爱,观音堂玉皇殿在内。
石龙庵 在芦溪镇新路铺侧,幽雅可爱,宋延祐间创庵,左有石窦出清泉,一派四时不竭,故名。
龙泉庵 在县西乌石铺之左,时有云雾上升。殿左右井出甘泉,明末兵燬,后重建。
云仙庵 在东门外云仙山。
狮子堂 在麻山江口。
万载县
崇信寺 在县南百五十步,布政分司左,唐咸亨三年创,元季兵燬,明洪武年重建,景泰四年创建法堂廊,庑山门。
万祝寺 在县北十六都芒皮岭下。
静安院 唐武德八年创建,后唐明宗朝重建。后周显德间复倾圮,迄宋开宝四年复建,元季兵燬,明洪武,成化间相继重修。皇清康熙中重新。
庄严院 在县南四百步南浦桥西,宋建炎四年创,元季兵燹,明洪武二年重建。
安德院 在县东十里,地名泉陂,宋开宝四年开基,元季兵燹,明洪武四年重建。
宝峰院 先名保丰,在县西南二十里,地名高田,宋大中祥符五年僧楚元开基,元季兵燹,明洪武四年,僧文隐重建,成化六年僧真溪重建。皇清顺治戊戌年僧海晏重新。
瑞相院 在县东二十五里,地名黄倾芾,宋端平二年僧嗣觉开基,元季兵燹,明洪武二十四年僧声远重建。
净信院 在县西三十里,地名礼山,宋开宝四年僧理客开基,元季兵燬,明洪武三年僧智缘重建。
崇道院 在县西一百里,地名排江,唐天祐二年,僧月仙开基,元季兵燬,明洪武元年僧昭云重建。
光梵院 在县西八十里,地名苏溪,宋宣和二年僧岂然开基,元季兵燬,明洪武二年僧曙林重建。
三学院 在县西七十里,地名寿峰山,唐贞观十年,僧大智开基,元翰林承旨,欧阳元经宿此山,为书三学法院,燬于元季,明洪武三年僧草
池重建。
长兴院 在县北十六里,地名水坑磉,元至元十年,僧朴庵开基,至正元年朴庵趺坐而逝,徒众置塔覆之,元季兵燹,明洪武三年僧春林重建至。皇清康熙十五年复焚燬,僧照贤重修。
小净安院 在县北二十里,地名蓝山,宋大中祥符八年僧应梦开基,元季兵燹,明洪武三年僧月江重建。
金绳院 在县西八十里,地名蒜头。
光化院 在县北一百里,地名严田,唐咸亨元年僧断际开基。元季兵燬,明洪武三年,僧金山重建。
胜果院 在县西三十里,地名石岐,宋开宝二年僧东岩开基,元季兵燬,明洪武四年僧为宣重建。
广仁院 在县西三十里,地名黄江,宋建炎元年僧正规开基,元季兵燬,明洪武三年僧行简重建。
明寂院 在县北二十里,地名上蓝山,宋大中祥符五年僧澄寂开基,元季兵燹,明洪武二年僧义堂重建。
普薰院 在县西六十里,地名岭东,宋建炎二年僧喜昭开基,元季兵燬,明洪武四年僧心梅重建。
广严院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地名铁山界,唐天宝中僧如珉开基,元季兵燹,明洪武三年僧石隐重建。
延寿院 在县东北五十里,地名清泉山,唐咸亨二年僧断际开基,元季兵燬,明洪武三年僧文隐重建。
下法会院 在县北四十里,地名青背,宋开宝六年僧介庵开基,元季兵燬,明洪武三年僧古镜重建。
法界院 在县西五十里,地名圳山,宋大中祥符十年僧介庵开基,元季兵燹,明洪武中重建。保安院 在县西九十馀里,宋开宝二年僧人介庵开基,元季兵燹,至明洪武二年僧无厂重建。
明寂院 在县东北五十里,名灵王山。
金绳院 在县西八十里,地名源头。
惠林院 在县西六十里,地名南源江,唐咸亨三年僧妙应开基,元季兵燬,明洪武二年僧中峰重建,正统十一年僧永照重修。
澄寂院 在县西六十里,地名山田坑,泰和五年僧亭山开基,元季兵燬,明永乐十九年僧智禧重建,后殿宇倾圮于。皇清康熙二十年僧庆祚复修。
明觉院 在县北十五里,地名万寿山,创自唐贞观时,其地山环水绕,清趣可挹。皇清顺治间洞宗第三十一世小憨旷禅师重兴,开堂说戒。
普城院 在县北三十里,地名岐里,唐开元中建。皇清康熙三年重修。
净觉院 即白杨山,在县西六十里,峰峦特秀,溪水回环,修竹茂林,鲜花蕙草,离尘远俗别是一天,古称袁州七佛地,此居其一,宋太宗时法顺禅师卓锡于此,因建为寺,尚书易公节为记,明末宗风稍息。皇清康熙五年,传曹洞正宗第三十一世黔嬴衡禅师重兴。
东山院 在县西八十里,地名白水岭。
能仁院 在县西八十里,地名源头。
圆明院 在县东百五十步集贤坊,元至正二年尼慧庆开基,元季兵燹,明洪武元年尼昭庆重建。
高唐庵 在邑北五十里,地名箬坪,邑人陈新明谈自天建,僧自然募化修立。
桃林庵 在县北十五里,地名紫盖山,元季兵燹,后改为土地庙,明正统十年,乡人以祈祷有应重建。
紫盖山庵 在县北十五里。
普济庵 在邑大北门外,明万历二十六年建。皇清康熙二十二年重建。
回兴庵 在县西四十里,地名礼山,宋建炎二年僧介庵开基,元季兵燹,明洪武二十三年重建。
峰顶庵 在县西四十里,地名峰顶山,晋时马祖禅师修道之所,因立东西北三塔,其北塔兵燬,明成化中重建,更名九峰,又有清泉井洌,凡
遇岁旱,求祷灵应。
观音庵 旧有阁三间,在康乐桥左,元建,明天启年间重修。
祝圣庵 在邑治西,创自邑人辛元辅崇祀香火。
石庵 近龙田牟村,相传旧有僧自然得道,飞升后止存石屋,前后若二栋,天造地设,明崇祯中扁曰,石室禅林。
净土庵 在龙河门外一里。
广济庵 即龙江之驻节亭,邑人辛璿创立,明崇祯九年邑令韦,明杰同主簿林宪孟经历,姚梦熊劝募重修,时姚幕委署巡司,为浙之庆元人。
紫云庵 在芳坑岭,邑人杨嘉和率众同建,以憩行者,明崇祯六年,邑令韦道经此,庵题有诗扁。
半云庵 在西门外陈家山,顺治年间龙姓修建。
永兴庵 在邑西六十里株柱潭市后,杨孟明建。
不二庵 在大南门外一里许,郭汝泰建立,邑令韦明杰扁曰悟空不二。
大东山庵 在县北三十里,地名迎中,邑廪生谈中伦修建,施置香火,田塑佛像。
静慧庵 在绍西龙山。
新庵 在邑西三十里,地名礼山。
灵鹫庵 即大尖峰,在邑南二十里。
重庆庵 在邑南二十里,即鹤岭。
石林庵 在邑南二十五里,地名漕岭。
西源庵 在邑北四十里。
祝泰庵 在邑北一里。
华严庵 在邑北三十里,地名里源。
覆盆庵 在邑西五十里。
上轩庵 在邑西三十里,地名半岭。
西竺庵 在邑西六十里,地名白杨。
九华庵 在邑东六十里,地名皂山。
大唐庵 在邑西二十里,地名谷源。
泠水庵 在邑西七十里,地名获富。
永泰庵 在邑西六十里濠田。
仙溪观 在邑西四十里,地名小溪源。宋宣和间开基。
广报观 在邑西二百五十步锦衣坊西晋许,旌阳香火道士涂道开基,名紫霄观,宋正和三年改为万寿宫,靖康元年更名广报观,宣德五年道士涂隐真重修悟元楼。九仙观 在邑治东建城坊,唐太和六年开基。太和观 在县北十五里,地名狮岩,晋永嘉元年开基,明洪武五年重建。
逍遥观 在县北二十里,地名五雷山,唐咸通二年开基。
曜灵观 在县西十五里,地名奇圃,晋永嘉元年开基,明洪武七年重修。
灵应观 在县北七十里,地名谢山。

袁州府驿递考

    《通志》《府志》合载宜春县
府前总铺 罗家山铺 大安铺
大塘铺
彬江铺 俱治东,抵分宜界。
十里铺  沙田铺  布汊铺
七里铺 七星铺 俱治西,抵萍乡界。
张家山铺 雷桥铺  石岭铺
三阳铺  公岭铺  岐石铺
西岭铺 俱邑治北,抵万载界。
驿传项下额,编银七百八十七两四钱四分八釐三毫,遇闰加银四两二钱。
秀江驿馆夫六名,共银三十六两,遇闰每名加银五钱,原编二名,续加四名。
秀江驿廪,给银一百八十一两,原刊一百二十一两八钱六分八釐,续加银五十九两一钱三分二釐,剩银扣解。
走递人夫八十名半,每名工食银一十四两,共银一千一百二十七两。
走递差马六十匹,每匹马价工料银二十四两,共银一千四百四十两。
各铺司兵工食银三百六十两,原编府前铺司兵五名,罗家山等一十五铺,各司兵三名,遇闰年分各加银六钱。
分宜县
安仁驿 旧在湖西道,明嘉靖丙辰知县许从龙议迁于东门外,后又移入邑中,崇祯间驿裁
遂毁。
县前总铺 在县前三俊坊下。
金塘铺 在县西十里。
昌山铺 在县西二十里。
路口铺 在县西三十里。
白田铺 在县东十里。
彬江铺 在县西四十里,宜春界。
金鸡铺 在县南十里。
圣陂铺 在县东二十里,新喻界。
新齿铺 在县南二十里。
朱陂铺 在县南三十里。
桑枣铺 在县南四十里。
石镇铺 在县南五十里,安福界。
驿传岁徵银六百一十七两八钱,遇闰另加。铺兵三十四名,每名工食七两二钱共银二百四十四两八钱,遇闰每名加银六钱。
走递人夫七十八名,每名工食银一十四两共银一千九十二两。后因题减浮粮酌,减三十名。走递差马十二匹,鞭夫三名,工料银二百九十一两六钱,遇闰共加银二十四两七钱五分七毫。
萍乡县
县前总铺 十里铺  云居铺
路行塘铺 高冈铺  卢溪铺
白沙湾铺 新路铺  甘田铺
分界铺 俱邑治东,抵宜春界。
长克铺  乌石铺  湘东铺油塘铺  插岭铺 邑西,抵醴陵界。
秀江驿水夫二名,每名工食银七两二钱共银一十四两四钱。
走递人夫八十名,每名工食银一十四两,共银一千一百二十两,题减三十二名,实徵四十八名,工食银六百七十二两,遇闰年每名加银一两一钱六分六釐。
走递差马六十匹,每匹价工料银二十四两,共银一千四百四十两,遇闰年每匹各加银二两。铺司兵四十三名,每名工食银七两二钱,共银三百九两六钱,遇闰年分各加银六钱。
万载县
总铺 在治前右,明成化五年,知县陈灿重修。嘉靖间被燬,后修。今铺司一名,铺兵二名。郭村铺 在治南十里,地名石坑,铺司一名,铺兵二名。
太乐一铺 太乐冈二铺 四铺 俱在邑北,抵上高界。
驿传岁徵银七百八十四两三钱,遇闰另加。驿站项下。
走递人夫二十七名半,每名工食银一十四两,原共银三百五十八两,顺治十一年题减九名,银一百二十六两,实徵一十八名半,银二百五十九两,后奉裁银一百六十四两,实徵九十五两,遇闰每名加银一两一钱六分。
走递差马二十一匹半,每匹工料银二十四两。原共银五百一十六两,顺治九年题减银二百四两,实徵一十三匹银三百一十二两。后奉裁银二百一十六两,实给银九十六两。
铺司兵九名,每名工食银七两二钱,原共银六十四两八钱,原编县前,三铺各司兵三名,遇闰年每名加银六钱。
驿站项下,除康熙八年裁减外。
原额走递人夫一百二名,差马六十六匹。原编驿站各项款共银三千九百一十七两六钱,内已复存,设支解银共三千一百三十四两八分,见候补足。
原额银七百八十三两五钱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