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百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八卷目录

 瑞州府部汇考四
  瑞州府户口考
  瑞州府田赋考
  瑞州府漕运考
  瑞州府风俗考
  瑞州府祠庙考〈寺观附〉

职方典第九百八卷

瑞州府部汇考四

瑞州府户口考

    《通志》《府志》合载府总
实在人丁八万五千四百三十八丁,共实徵银一万八百八十二两五钱二分五釐八毫。
高安县
顺治十一年开除逃亡人丁一万九千九百一十八丁,开除妇女口二万二千五百四十八口。顺治十五年新收升补人丁三千四百二十三丁,新收升补女口六千一百三十口,实在人丁三万六千一百六十丁,实在女口三万一千八百四十五口。
顺治十八年人丁如前,每丁徵银一钱四釐九丝一忽六微,每女口徵银三釐三毫九丝四微四纤。
康熙元年审编本县人丁六千五百一十四丁,升补妇女四千六百口。
康熙三年实在人丁四万三千三百八十一丁,妇女三万六千四百四十五口。
康熙六年新收人丁二百九十一丁,妇女二百零三口。
康熙九年实在人丁四万三千六百七十二丁,妇女三万三千六百四十八口。
新昌县
户一万六千一十三口,九万一千一百五十八。康熙二年除升补逃亡人丁二千三百,实新收抚人丁一千三百二丁。
上高县
顺治十一年清理新收抵补外,实在男口二万七千,妇女二万六百八十一。
康熙二年审编口共四万二千一百一十七。

瑞州府田赋考

    《通志》《府志》合载府总
实在成熟田一万七千四百二十七顷五十七亩五分四釐九毫四丝六忽八微九沙。
地四千一百九十九顷二十亩五分七釐九丝四忽六微五纤三沙。
山一万四千四百七十七顷九十八亩四分五釐。
塘四百九十一顷三十三亩六分九釐九毫一丝一忽八微七纤八沙。
共实徵银七万二千二百四十一两四钱九分九釐五毫八丝六忽三微九纤四沙。
实徵米六万八千四百一十九石三斗五升九合五勺六抄九撮三圭四粟八粒。
高安县
官民田地山塘二万三千六百一顷二十五亩七分九釐三毫。
田九千五百二十五顷七亩二分八釐,每亩如官田科米一升六,合七勺,折银四釐四毫四忽五丝。不派四差如民田共银五分一釐二毫二丝三忽,积九亩六毫为官民粮一石。官米每石派折色粮银二钱六分六釐一毫一丝三忽。民米每石派本色米六斗二升九合二抄,折色粮银三钱七分六釐五毫一丝七忽四。差银一钱一分九釐三毫九丝一忽一微,其优免增减听粮道每年派单。
地二千七百二十六顷四十三亩二釐,内一则地二千六百二十四顷八十六亩四釐,每亩如官地折银二釐六毫六丝一忽不派四差。如民地折色粮银一分二釐八丝六忽,四差银三釐八毫三丝二忽,共银一分八釐五毫七丝九忽。积二十三亩七分五釐三毫为官民粮一石,每石派粮差与田则同。二则地一百一顷五十六亩九分八釐,每亩科民米折色粮银三釐七毫六丝五忽四,差银一釐一毫九丝三忽,共银四釐九毫五丝九忽。积一百亩为粮一石,每石派
本色米六斗二升九,合二抄八撮二圭,折色粮银三钱七分六釐五毫一丝七忽四,差银一钱一分九釐三毫九丝一忽。
山一万一千一百一顷四十三亩三分。内一则山四百四十三顷九十六亩九分,每亩科折银五丝,积一百亩为钞一贯,折银五釐。二则山一万六百五十七顷四十六亩四分,每亩科钞八文折银四丝。积一百二十五亩为钞一贯,折银五釐。
塘二百四十八顷三十二亩一分九釐三毫。内一则塘六十顷九十二亩七分,每亩如官塘科折银二釐六毫二丝一忽,不派四差。如民塘科折色粮银三分七釐六毫一丝一忽四,差银一分一釐九毫三丝九忽,共银五分二釐二毫一丝一忽,积九亩九釐一毫为粮一石,每石派粮差与田则同。二则塘七十一亩六分五釐,每亩科官米折色粮银二分九釐二毫七丝二忽,不派四差积九亩九釐一毫为粮一石,每石派银二钱六分六釐一毫一丝三忽。三则塘一百八十六顷六十七亩七分,每亩如官塘折色粮银二釐六毫六丝一忽,不派四差,如民塘科折色粮银一分八釐八毫二丝五忽,共银二分七釐四毫五丝六忽,积一十六亩六分六釐六毫为官民粮一石,每石派粮差与田则同。已上田地山塘共派官米一万八千七百九十一石七斗四升五合一勺。民米九万九千九百一十八石一斗四升三合六勺。内除优免米二千五十二石四斗,实编差米九万七千八百六十五石七斗四升二合六勺。
秋粮项下额编官民米一十一万八千七百九石八斗八升七合七勺。内官米折色粮银五千两七钱四分一釐一毫二丝七忽,民米派本色米六万二千八百五十一石三斗三升三,合折色粮银三万七千六百五十八两三钱七分四釐二毫五丝。
新昌县
官民田地,山塘七千八百二十一顷二十四亩三分二釐。内田四千三百三十二顷一十二亩六分五釐三毫,内一则田三百二十顷八十二亩六分四釐三毫,每亩科本色正耗米一斗四升二合八勺折色粮银五分四釐二毫三丝六忽四,差银一分九釐八毫二忽,积五亩四分四釐六毫四丝为粮一石,每石本色米七斗七升八合一勺八抄,折色粮银二钱二分五釐三毫八丝八忽四,差银一钱七釐八毫四丝九忽。二则田一千二百二十五顷九亩四釐四毫,每亩科本色米一斗一升三合五勺二抄折色粮银四分三釐九丝一忽四,差银一分五釐七毫三丝三忽,共银五分八釐八毫二丝四忽,积六亩八分五釐为粮一石,每石粮差与一则田同。三则田二千四百九十八顷九十四亩九分九釐六毫,每亩徵官民正本色米八升四合一勺,折色粮银三分一釐九毫四丝七忽四,差银一分一釐六毫六丝四忽,共银四分三釐六毫一丝一忽,积九亩二分四釐六毫二丝为粮一石,每石派粮差与一则田同。四则田四百八十七顷二十六亩九分二釐,每亩科官民本色米五升七合七勺三抄,折色粮银二分一釐九毫一丝七忽四差银八釐二忽二微四纤,共银二分九釐九毫一丝九忽,积一十三亩四分七釐七毫五丝为粮一石,每石粮差与一则田同。已上优免增减听粮道每年派单。
地二百一十七顷四十六亩七分三釐三毫。内一则地三顷七十三亩八釐八毫,每亩科本色米五升七合七勺三抄九撮,折色银二分一釐九毫一丝七忽四差银八釐二忽二,微共银二分九釐九毫积一十三亩四分七釐七毫五丝为粮一石,每石粮差与一则田同。二则地二百一十三顷七十四亩六分四釐五忽,每亩科官民本色米三升二合五勺八撮,折色粮银八釐五丝四忽四,差银三釐一毫一丝,共银一分一釐六毫六丝三忽,积三十四亩五分七釐三毫为粮一石,每石粮差与一则田同。
山二千九百四十六顷九十亩四分,每亩科租折银四丝五微,积一百二十三亩四分五釐七毫为钞一贯,每贯折银五釐。
塘一百二十四顷七十四亩五分八釐四毫。内一则塘九十顷八十六亩三分七釐八毫,每亩科官民本色米八升四合一勺六抄,折色银三分一釐九毫四丝七忽四,差银一分一釐六毫六丝,共银四分三釐六毫,积九亩二分四釐六
毫,银二分七釐六毫,无闰银七两六釐六毫,水脚银二钱一分一毫。
上高县
官民田地山塘六千三百一十顷七亩二分九毫,内田四千二百九十顷四十六亩七釐三毫。内一则官田一百六十顷三亩三分二釐,每亩科折色粮银八分六釐六毫五丝四忽,不派四差,积三亩七釐八毫为粮一石,每石派折色粮银二钱六分六釐七毫一丝一忽。一则民田一百五十八顷六十亩三分,每亩科民米内本色正耗米一斗三升八勺九抄三撮,折色粮银三分九釐一毫七忽四,差银一分七釐九毫四丝一忽,共银五分七釐五丝三忽,积七亩四分七釐七毫为粮一石,每石派本色正耗米九斗七升八合六勺,折色粮银二钱九分二釐三毫九丝二忽四,差银一钱三分四釐一毫七丝九忽。二则民田四百六十一顷二十一亩二分四釐三毫,每亩科本色正耗米一斗一升五合一勺八抄六撮,折色粮银三分四釐四毫一丝四忽四差银一分五釐七毫九丝二忽,共银五分二毫七忽四微五纤,积八亩四分九釐六毫为粮一石,每石计派粮差与一则民田同。三则民田一千三百一十六顷六亩三分三釐三毫,每亩科民本色正耗米一斗四合七勺一撮,折色粮银三釐五毫八丝九忽,共银一分一釐四毫一丝三忽,积三十八亩三分八釐三毫为粮一石,每石计派粮差与一则民田同。
山四百二十九顷六十四亩七分五釐。内一则官山二顷七十五亩五分,每亩科租钞一十文,折银五丝,积一百亩为钞一贯,每贯折银五釐。二则民山四百二十六顷八十九亩二分五釐,每亩科租钞八文,折银四丝积一百二十五亩为钞一贯,每贯折银五釐。
塘一百三十四顷三十一亩七分二釐二毫,每亩科米本色米四升八合九勺三抄,折色粮银一分四釐六毫一丝九忽四差银六釐七毫八忽九微六,纤带派租钞五十五文折银二毫七丝五忽,共银二分一釐六毫三忽,积二十亩为粮一石,每石派粮差与一则民田同。已上田地山塘共派粮米五千三百四十七石三斗八升八合八勺,民米四万四千二百五十二石七斗四升四合四勺,内除优免九百八十六石一升二合,实编差米四万三千二百六十六石七斗三升三合五勺。
秋粮项下额编官民米四万九千六百石一斗三升三合三勺,内官米五千三百四十七石,折色粮银一千四百二十六两二钱九釐二毫四忽八微。民米派本色米四万三千三百七石六斗四升四合八勺,折色粮银一万二千九百五十八两九钱九釐二毫三丝一忽。

瑞州府漕运考

        《府志》府属总
高安县本色起运,漕粮兑军趱运原额正米二万九千一百九十石。
除汰浮减米外,实徵米一万四千六十九石六斗六升六合四勺。
原副米二万五千四百七十石九斗。
除汰浮减米外,实徵米七千四百五十六石九斗二升三合一勺九抄。
原脚耗米二千五百四十石八斗六升。
除汰浮减米外,实徵米一千二百二十四石七斗二升四合。
原额淮安仓改兑正米九千三百六十九石一斗。
除汰浮减米外,实徵米四千五百一十五石九斗三升四合。
原副米四千九百六十五石六斗二升三合。除汰浮减米外,实徵米二千三百九十三石四斗四升五合二抄。
原脚耗米八百一十五石五斗四升。
除汰浮减米外,实徵米三百九十三石九升二合六勺五抄。
随漕各项下共银七千五百九十六两八钱五分三釐九毫七丝八忽二微。
除汰浮逃亡减银外,实徵银三千九百九十九两五钱七分一釐七毫七丝四忽九微四纤。新昌县本色起运,兑军趱运除浮荒外,共正副
米一万三千五百四十一石六斗一升四合九勺四抄。
正米八千三百七石七斗三升九合二勺三抄,副米四千四百三石一斗一合七勺九抄。脚耗米八百三十石七斗七升三合九勺二抄。淮安仓改兑正副耗米,除荒浮外米四千三百四十六石四斗四升七合九勺九抄。
正米二千六百六十六石五斗三升二合五勺二抄。
副米一千四百一十三石二斗六升二合二勺三抄。
脚耗米二百六十六石六斗五升三合二勺五抄。
随漕项下除浮荒外实徵银共二千五百一十三两六钱六分八釐六毫七丝八忽七微八纤,兑军三六轻,赍银一千四百九十五两三钱九分三釐六丝一忽四微。
上高县漕粮项下本色正副耗米原额二万七千八百八十石一斗七升二合。
题减浮粮米一万七百一十五石三斗七升三合七勺五抄。
除原荒米一千四百九十六石三斗九升二合七勺三抄。
顺治十五年、开垦十八年升科米三十一石五斗五升八勺三抄。
康熙三年,报垦六年升科米一十七石一斗四升七合四勺五抄七撮。
康熙四年,报垦七年升科米一百八十三石八斗一升八合二勺八抄九撮五圭。
康熙十一年题准减除续荒米二千二十八石二斗二升二合九勺七抄四撮九圭五粟五粒。实徵正副耗米一万三千八百七十二石六斗九升九合一勺一抄一撮五圭四粟五粒。题准减除续荒米三百三十六石六斗八升八合六勺八抄四撮六圭四粟七粒。
随漕项下轻赍等款,原额银四千二百六十二两二钱五分五釐五毫七丝二忽五微三纤。题减浮粮银一千六百二十一两三钱二分一釐二毫。

瑞州府风俗考

        《府志》本府
《隋书·地理志》:君子知务本,小人勤稼穑,人多衣冠,俗少争讼。
《杜氏通典》:艺文儒术为盛。
《寰宇记》:风土爽垲,山川特秀,家给人足,多尚黄老清净之教,士大夫重于隐遁,有徐孺子遗风。黄山谷江西道院赋序:士大夫秀而文,不嚚于讼,乐斗尊巫。
《豫章郡记》:人好经学,尚清净。
《通志》:男女之别严,而婚姻论阀阅。主仆之分明,而城市尚舆皂。
市无娼优,人无赌博。
珥笔之民,新昌颇多,积年之害,高安为最。岁时俗节,随方异尚,而瑞郡所属,大较不甚相远。
《新昌县志》:士秀而文,工慧而巧。
俗俭多富,气高好事。
上乡山深俗厚,下乡土瘠农勤。
《上高县志》:男务耕桑,女务纺绩。
贺岁 元旦,男妇夙兴焚香,楮拜天地家堂尊长,毕出拜宗族亲友,初出门曰出方。
逐疫 正月夜深束刍像。人剪䌽纸为衣,巫祝咒禳送河边焚化投水中,其小家执杖鸣锣鼓欢噪击逐鬼出门,疑即古傩遗意也。
烟火 元夕家户张灯街市,巧匠用火药䌽纸制造烟火,机窍藏故事,每月一层,闰月加之,从下上焚旋转,光明可爱。
启学 上元之后,乡塾延师以课训子弟,城中社学则官府董之。知府陶履中论民间启学,务在人日之后,择吉勿令稽迟,仍颁童蒙八要以勖其勤。
浸种 春社之日,民间醵钱办品物,祀本社土谷之神,乃湿种子以需播种。
花朝 二月望日,友朋埘花之家各邀客饮,文者赋诗。
踏青 携酒之俗,士民皆然。
醮墓 清明之日,备牲醴殽核鼓吹,携男妇长幼,往墓所祭扫。或阴晴不测,亦有在清明前后者。
迎神 三月二十九日,郡城诸神迎入东岳庙,宴享䌽亭锦帐,斗巧争奇。
庆诞 四月七日九月二十八日,俗传城隍五通神诞辰,市民邀僧道斋醮相庆。
浴佛 四月八日。俗传弥勒佛降生,男女蔬素供佛饭,僧以祈冥福。
竞渡 端午日民间门户插艾,解粽饮雄黄蒲酒游戏,少年置䌽旗锦幛縳五色缯帛干舟为龙形,多鼓棹楫斗于江中争先为胜。
乞巧 七夕陈瓜果于庭,饮酒赏牛女银河之会,妇女置蛛籹盒中,观其成网以验巧拙。赛神 八月初一,等日群谒许仙真君即旌阳也。祠名长乐宫,男女烧香,旗鼓迎赛甚众。赏月 中秋之夜,士宦之家多饮酒赏月。登高 九日士大夫赏菊登高。
报成 九十月间收穫已毕,农家设办祭品祀神,名曰秋社。一以报土谷,一以庆丰年。
长至 郡城如度岁,然祭献祖先,亲友交相拜庆。
小年 腊月二十四日俗呼为小年。
年赆 亲友互相馈遗曰送年,母家以果饼之类遗女家谓之芳年。
猖祭 召师巫著五色衣鸣锣吹角跳舞,以祀五通神。云即猖亡败鬼祈福免灾。
阳戏 即傀儡剧也,愚民或从而神之,执而弄者曰棚戏。挈而弄者曰提戏,用以酬神赛愿。送穷 每岁除之夕,备酒果享神,名曰送穷。

瑞州府祠庙考

    《通志》《县志》合载本府〈高安县附郭〉
社稷坛 在阜城门外,明洪武间缭以周垣厨库祭器,并如武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高明门外。
城隍庙 在府治凤山西,唐刺史应智顼有功于民,没祀之。明弘治十七年知府刘玑复新之。郡厉坛 在广教坊社稷坛左。
县城隍庙 在县治左,顺治十六年知县黄奎龄创建。
旗纛庙 在演武亭内。
二贤祠 在府城西六十里二贤,唐应智顼辛南容也。
三闾大夫庙 在城东金沙台,祀楚屈原也。汉长沙王子拾封建成侯,后免爵徙家。台上立庙祀之。
龙王庙 在城西北五里,祀龙王幸潭也。幸潭似是龙王名。
古谭庙 在朝阳门外祀谭侯,侯名申。宋绍兴间守筠有惠政。民怀其仁立庙祀之。
唐二贤庙 在调露乡祀应智顼辛南容。相王庙 在蒋家湖下祀伍子胥。
米山庙 在县北三十里,相传祀李英。英本州人,为高安县尉。唐武德中,刺史应智顼命代金牛卒于是,居民因祀之。宋靖康元年赐庙名孚应。
惠民庙 在南城连通坊。旧名清源庙,况庄有记。
关王庙 在筠阳书院左。
利贶庙 在浮桥边,匾曰江山胜概。
东岳庙 在城南西安门内上水铺。唐时建,俗沿每年三月合城诸神迎会于此。
昭明太子庙 在南市儒荣坊。
忠济庙 在世济桥上,祀吴将甘宁。
清源庙 在连通坊,祀永康灌口神。
祠山庙 在禅寂院即圣果寺侧,祀祠山之神。刑山庙 在朝天坊。
圣郎庙 在状元坊。
仁济庙 在县务农乡,祀三国刘繇。宋庆元间建。
飞仙庙 在仁济坊祀明香真人。
筋竹庙 在县南七里栎山之旁。
石鼓庙 在县西五里蜀江岸北。
三圣庙 在县治东莲湖村,又有行祠在蒙山市。
三贤祠 在府治南,祀余靖苏辙杨万里。方山二龚庙 在陂头南去二十里,其神蒙山人多著显应。
末山辅应王庙 在县西五十里末山之下,有行祠在九峰。
三将军庙 在曲礼之水口山下。
陶靖节祠 在县治之南,宋咸淳中建。
四贤祠 在县治南,祀黄山谷、苏东坡兄弟及米元章也,今废。
三刘先生祠 凡三。一在净慈院,一在灵山院,一在新丰乡之橙塘。祀刘西涧奂与子道原孙羲仲。
三俊祠 在辽山西莒冈化城院,祀姚雪。坡勉胡方湖仲云刘山居元高。
大愚叟吕寺丞祠 在大愚山黄奇叟谒其祠,有诗。
高安张令祠 在县西五里,元令张圭至顺间治邑有善政,民怀其德作祠附于龙王庙中,祀之。
郡侯鲁公祠 在县学东。
五盐灵祠 在县治东隆道观左。
平浪王祠 在迎恩门内,旧名晏公庙。
存梅祠 在天宝逍遥,亦名尉山。诸生刘全曜建,邹维琏有记。
刘文成祠 在凤山东。明嘉靖中知府许仁卿建有石坊,巡抚虞守愚撰记。
节悯祠 在本府治后洪山寺故址,祀按察使司周宪及其子干两,廊祀萧亮姚一桂,邝勤诸战死华林者,正德八年建。
贞烈祠 在迎恩门内,祀通判姜荣妾窦氏及本邑妇女之死节华林者,明正德七年建。文山祠 在凤山,今增陶靖节刘文成公为三先生祠。
新昌县
社稷坛 在县治西盐岭下。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治南门外钓月湾旁。邑厉坛 在县治北门外。
城隍庙 旧在税务场右,后改建于此。
市团庙 在西关上。
关圣祠 在治东青龙山观音阁后。
上高县
社稷坛 初在县西,后改建于河北七郎埠。风云雷雨山川坛 初在县东,今迁河南。邑厉坛 在河北。
里社坛 每里百户立坛一所。
三皇庙 在县治之东,元大德间建立。
二郎庙 在县东二十步,祀押射神即秦蜀守李冰之子尝佐其父囚孽龙弭水患,故邑人祀之。
辅应庙 在县西末山五十里,旱祷数应。资圣庙 在县西东溪路口市。
仓曹庙 在河西白沙上湾,所祀黄仓曹将军,相传舟行溺死于此,数著灵应,故乡人祀之。英烈庙 在河南岸鱼巷尾,祀宋康保裔。掩石庙 在县东举子团。
金甲神庙 在县西钩石。
东祥庙 在县南蒙山下。
寺观附本府〈高安县附郭〉
观音寺 在南城高明门西偏,唐时建。原赐额三论道场。宋时改名太平兰若,元末兵燬,明万历中重修。皇清康熙八年兴复。
太平兴国寺 在府治南,唐建宋名今额。云居资教寺 在石鼓潭上。
真如寺 在府治东,一名大愚寺。
禅那寺 在府治南鸣凤坊,故有额曰鸣凤山寺,寺前有池圆如镜,极旱不涸。相传旧产丛莲,每年花九品,因名九莲池。
栖隐寺 在城南靖安门内,相传陶渊明曾栖止此处。
南山寺 在高明门内,有银杏树二,大株参天,今废。
大愚寺 亦名真如寺,守芝禅师住此,五祖戒又终于此,流风馀韵代有其人。
祥云寺 在北城外七里桥原乌龟观,今改寺。寿圣寺 在郡城西,今额存。
北青莲寺 在三十都艮山,顺治初僧了一建。戒香寺 在二十五都,僧遍度建。
愿山寺 在湾头,与长乐宫对,刘洁庵建。香林寺 在车田,康熙元年建。
普会寺 在十二都兴隆山,顺治庚寅年僧印初悟空新建。
靖忠寺 在四十二都。
淡云寺 在三十四都,康熙十年住持洲淇建。大愚内院 在朝阳门内,明万历间僧中白建。太平院 在朝阳门外,原懒云窝故址。
宝梵院 在三都。
明心院 在一都。
禅寂院 在县后,与圣果寺邻。
惠日院 在三宝岭。
圣寿广福院 在府城南门外,有法堂。
资教院 在府城南七里。
净慈院 在府城西南六十里,宋刘澳故里。妙真宫 古元阳观,在城。唐元和七年移,与葫芦井相近。
铜湖宫 旧名铜湖殿,在二都。溪上各姓建,旁有书屋。
蜀江观 在靖安门外,今废。
十华观 在三都。
玉成观 在七都。
紫府观 在十一都山畬,原在钧山之麓,移置此处。今有钧山福地,古额现存。
蚁子观 在北城拱辰门外。
崇元观 在府城西北七十里,有丁义真君女秀英炼丹之地。
升元观 在府城西来贤乡,有仙坛尝生瑞竹。浮云观 昔孙志谅创室,人见其上尝有云气飘飘故名。
灵宝观 在府城西五十里,汉梅子真所栖处。玉宸观 在府治东七里,晋黄仁览朝斗炼丹淬剑之地。
栖霞观 在府治南三十里,即王子乔所游之地,东晋置三皇观,后废,宋初复建。
白衣庵 在县学侧,明崇祯间建,邑人熊坊改额曰觉庵。
茶坪庵 在三十都。
马祖庵 在四十都。
水云庵 在赤土。
白沙庵 在三十五都,康熙戊申年僧无见建。上乘庵 在五都龙头山,原铁炉庵宋咸淳间建。
一宿庵 即贾家庵百丈源和尚过此因名。天竺庵 在上湖铺,顺治庚寅僧弘学建。中和庵 在桂林前,有三元殿。
益庵 在赤土。
礼佛庵 在拱城门外,附徐氏书院。
西来庵 在朝阳门外,附古谭庙。
大洪庵 在古祖桥。
新昌县
鹿苑禅寺 在八都。
智门禅寺 在三十都,久废。
定惠寺 在十一都。
圆明禅寺 在二十七都。
清凉寺 在县南十五里。
普利寺 在县东北五十里,宋黄庭坚所书新丰吟刻于石。
净觉寺 在县西一百一十里,宋武帝建,唐柳公权书额。
报恩光孝寺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即唐宣宗与僧联句处。
度门院 在三都,龚瑞曾读书于此。
离相院 久废。
隆教院 在五都。
社香院 在八都。
宝福院 在三都,内有亭,颜曰寒泉。僧慧云创建。
澄心院  福河院 俱十都。
保圣院  彰圣院 俱十三都,久废。
光相院 在十六都,久废。
迦叶院 在二十都,僧省于建。
觉性院 在二十七都,明正德盗起扰境,县丞朱衮驻兵于此。
凤凰庵 一名旅云山,在三十二都仙人石上,僧智枢重修。
准提庵 在二都佛子岭。
此钁庵 在五都双峰,僧行格建。
羽塘观 在八都,久废。
义城观 在十五都,今废。
洞阳观 在三十八都,今废。
安乐观 在三十一都,今废。
奉真观 在三十四都,久废。
五云观 在县北三十五里,许旌阳常游此,前有仙人石迹及龙潭。
佑圣观 在县东北,宋建。
敖仙观 在县东一十里,相传晋敖真君修炼之地。
上高县
九峰崇福禅寺 在县西五十里米山,其地即唐钟傅王故宅。
蒙山圣济禅寺 在县南三十里善塘村,唐道明禅师开山。
清涟寺 在县西二十里南源村,明天启二年沙门妙静重建。
苍冈法忍寺 在县二十五里磻村。
香山院 在县西八十里,唐建。有过客题其壁云:谁将万斛旃檀子,撒向于春古道场。万壑晓风吹不断,至今犹自满山香。
安国院 在县南十里石陂,旧曰杨林。唐大顺间僧大琮开山。
无为院 在县西三十里舍溪,僧真道开山。上定林院 在县南米山,今废。
云岩禅院 在县西八十里东溪。
内宫院 在县河北,今废。
真祐观 在县西。
虚白观 在县东十五里,晋时有甘罗二真人尝游其地,旧曰甘罗,宋治平间改额。
招仙观 在县南十里,今废。
希夷观 在县四十里,旧曰永丰,俗传许旌阳曾游此地。
上清观 在县北十里,今圮。
蒙山天晓庵 曹颜建。
环水庵 在东溪。
种松庵 在杭头。
大士堂 在县北关帝阁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