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百七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七十卷目录

 南康府部汇考四
  南康府漕运考
  南康府风俗考
  南康府祠庙考一〈寺观附〉

职方典第八百七十卷

南康府部汇考四

南康府漕运考

     府县《志》合载府总
都、建、安三县漕粮,正副米共三万三千一百六十四石五斗七升七勺。
都昌县
兑军漕米,正米八千二十三石六斗一升,副米四千二百五十二石五斗一升三合三勺,耗米八百二石三斗六升一合。
南康营兵米,六百一十七石六斗六升八合七勺四撮。
浔标,拨防本县城兵月米二百八十八石,蔡家岭防兵月米一百八石,
解省济造兵米一千六十三石一斗八升六合四勺九抄一撮。
督粮道项下,随漕轻赍等银一千七十八两七钱一分八釐四毫,
芦席板木正银五十四两九钱八釐五毫,脚耗银六两九钱二分三釐六毫五忽二微,
过江湖银三百八十六两六钱四分七釐三毫七丝九忽一微七纤,
淮安仓二升折银二十两三钱七釐三毫,协济南昌仓米银三百五十一两三钱四分二釐四毫八丝,
带徵漕粮官解银六百一十七两八钱一分七釐九毫七丝。
以上共银二千五百九十七两九钱六分五釐六毫三丝四忽三微七纤。
建昌县
督粮道项下,本色兑军趱运正米六千六百七十七石八斗六升,副米三千五百三十九石二斗六升五合八勺,脚耗米六百六十七石七斗八升六合。
淮安仓改兑正米二千二百六十三石,副米一千一百九十九石三斗九升,脚耗米二百二十六石三斗。
以上本色漕粮共米一万四千五百七十三石六斗一合八勺。
随漕轻赍银一千二百二两一分四釐八毫,芦席板木银四十八两三钱六分一釐,脚耗银七两五钱二釐二毫五丝四忽八微。
过江湖银三百二十一两七钱九分七釐四毫二丝八忽七微八纤,
原编银五百四十七两五钱八分四釐五毫二丝,内除先裁抵宗禄银二百二十五两七钱八分七釐九丝一忽二微二纤,今改抵兵饷外实存前数。
淮安仓二升折银二十二两六钱三分,
芦席银一十二两八钱二分四釐五毫,脚耗银二钱一分二釐七毫二丝七忽,
过江湖银一百九两五分一釐四丝五微,原编银一百八十五两五钱六分六釐,内除先抵宗禄银七十六两五钱一分四釐九毫五丝九忽五微,今抵兵饷外实存前数。
协济漕运月粮仓米银四百一十二两五钱八分三釐九毫四丝,
浅船料价银八十六两六钱,内补徵逃亡银二十九两七钱九分五釐七毫。
以上随漕项下,共银二千二百二十三两五钱七分七釐六毫九丝忽八纤。
本色原解江南安庆二仓米,今改抵本省兵粮,除七分折银外,实存本色三分内江南仓正米一千四百九十二石三斗五升,副米五百三十七石二斗二升九合八勺。
安庆仓正米二百七十六石四斗五升六合,副米八石二斗九升三合六勺八抄。
以上本色兵粮共米二千三百一十四石二斗八升四合四勺八抄,坐解九江府支放浔镇兵粮。
安义县
原额田地山塘各则起泒实米,今徵输一照万
历年间官民米一万八千九百三十石九斗九升四勺为额,每官民米一石,实徵本色米四斗七升二勺九抄九撮。
本色起运漕粮
兑军攒运正米三千五百一十九石二斗六升,每石加五斗三升。
副米一千八百六十五石二斗七升八勺,脚耗米三百五十一石九斗二升六合。
淮安仓改兑正米一千一百九十二石四斗六升每石加五斗三升。
副米六百三十二石三合八勺,
脚耗米一百一十九石二斗四升六合。
以上二款共正副米七千二百八石九斗三升一合六勺。
兑军耗米四百七十一石一斗七升二合,以为分升上七下八,挑夫扒夫,把头杂费。
随漕项下银两
兑军三六轻赍银六百三十三两四钱六分六釐八毫,
芦席板木银二十五两四钱八分六釐五毫,脚耗银三两九钱五分三釐七毫一丝九忽二微,
过江湖银一百六十九两五钱八分八釐五毫八丝三忽六微四纤。
淮安仓二升,折银一十一两九钱二分四釐六毫,
芦席银六两七钱五分七釐六毫,
过江湖银五十七两四钱六分三釐一毫三忽七微四纤,
浅船料价银五十两三钱,
协济运漕旗军月粮仓米银二百七十两一钱七分四釐。
以上共银一千二百二十九两二钱二分七釐八毫一丝三微八纤,解兑督粮道。
运费
漕粮官徵官解,旧例正米一石泒银一钱,共银四百七十一两一钱七分二釐。印官徵给解官收为雇募夫船,沿途神福,修仓置斛交兑等费不许粮官多加。今已照亩,派定该本色米一石,外徵银五分二釐九毫四丝。
兵粮
原额起解江南、安庆二仓米除折色七分,改抵本省兵饷外,实存本色三分。
江南仓正米七百八十六石四斗三升八合,副米二百八十三石一斗一升七合六勺八抄。安庆仓正米一百四十五石六斗七升五合五勺,
副米四石三斗七升二勺六抄五撮。
以上共米一千二百一十九石六斗一合四勺四抄五撮,坐解浔镇兵粮,今每年奉文改折四五百石不等。
运费
兵粮官徵官解,旧例江南、安庆二仓,每正副米一石,泒银七分五釐,共银三百四两九钱四毫二丝。印官徵给解官运米上仓使用,今奉前院题留,本省内以七分改折,徵银抵饷,旧减银二百一十三两四钱三分三毫二丝,免编少苏民力,实存三分本色改抵兵粮,应徵银九十一两四钱一分一毫。此银不在条编正额之内,印官徵给解官收为雇募夫船,搬运,交纳等费不许粮官多加,今以照亩,泒定该本色米一石外,徵银一分二毫八丝。

南康府风俗考

    《通志》《府志》合载本府
《舆图备考》:俗朴讼稀先儒淳固悫实之馀风,朱熹应诏封事,土地瘠薄,生物不畅,水源乾浅,易得枯涸,是以人无固志,生无定业。
朱熹南康,榜文民俗淳厚,庭少讦讼,狱少系囚,背负匡庐,前据彭蠡,地势雄秀,甲于东南禹迹,所经太史,所游有圣贤遗风。
《旧志》:负山面水,地硗民困,赋税、讼狱不当,大郡十一,昔人号为江东道院,其淳简可知矣。星子地势倾峻,山多于水;都昌地势平衍,水多于山;建昌、安义地势丰厚,山水半焉;大都地峻,则气郁,民生多质朴;峭直地平,则气宣,民生多发扬负气。
冠 三加请字之礼。士大夫家间行,四县同。婚 亲迎礼,行于士夫家。星子纳䌽,尚简朴妆奁,称家有无外三邑,必择门第相埒者,始议婚焉。纳䌽妆资互相争较,至视朱陈为秦越者,有
之矣。
丧 士夫家用文公礼,四县同。星子多从简朴士人执礼,尤谨隶役,惟于髻上加一麻撮为凶。服葬浅土不为坟茔;外三邑或饭僧供佛,虽费产不恤更有泥风水者,即暴柩不葬。
祭 元旦、中元、除夕、忌辰、皆致祭。清明祭于墓新葬者,三日后男妇俱往,奠于墓。即古礼,宴会皆奠而后食;春秋二社日以牲醴赛土神,四县同。
岁时 元旦,具香烛,率妇子礼天地祖宗毕,始别尊卑,出拜乡里亲戚以蚤为敬。元宵,张灯扮故事;端午,龙舟兢渡。四县惟建昌冬至宰牲庆贺,仪如元旦。
宴饮 星子尚俭素,蔬果之外,设馔数味,皆土物器,用瓦漆,今渐奢。外三邑常设过于星子,至寿诞、嫁娶,颇事张大。虽贫者,亦以简陋为耻,村民较市阛犹近质焉。
服饰 齐民无论贫富,皆遵国制,礼服不饰绮罗,迩来渐侈靡。建昌尤甚,都昌无期功,常服孝巾,星子、安义犹未尽,漓然非古风矣。
宫室 迩来辄肆华构、高堂广厦饰以丹雘,齐民相效成风。有工匠未离,而业已属之他人者,乡村小民诛茅筑土,仅蔽风雨而已。星安犹不甚僭侈他邑,称极敝焉。
南康府祠庙考一       《府志》本府〈星子县附郭〉
社稷坛 在府治西迎春岭,星子县附郭,不置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东一里锦江驿,旧基郡厉坛 在府城北门外,各县曰邑厉坛。里社乡厉二坛 各县乡保俱有,多至数百,少亦不下数十。
五贤祠 在府学东,宋郡守朱熹访古今名士居是邦者,得陶潜、刘涣涣、子恕、陈瓘、李常五人建祠祀焉。
二贤祠 在府学内,朱熹以周敦颐尝守是邦,为建祠,配以二程及熹殁诸生以二程别有从祀止祀周子、朱子二贤。
刘西涧祠 在府北二十里。西涧,宋刘涣号,淳熙间,朱熹为郡守时建,黄庭坚诗,弃官清颍尾,买宅落星湾,身在菰蒲中,名满天地间。
三贤祠 在庐山楞伽寺。三贤,宋李常、苏轼、曾常伯也。
官亭神祠 在府治东。官亭,湖上有神,能分风劈浪,故为立祠。
黄节庵祠 名异先贤黄灏之后也,祠在城北颜家山左。
王文忠公祠 在府学东,名袆永乐初,为南康府同知谥文忠。
颜鲁公祠 在城北五里颜家山。
丰利侯祠 在府西南三十五里,世传郎中都侯蒋氏子文之后,仕晋为侍郎出镇庐郡。后诏赴阙,卒于牛角湾。乡人立庙祀之宋赐今额。城隍庙 在府治南。
庐岳庙 在庐山万寿寺之上,祀庐狱之神;白起庙 在府城西。
汉寿亭侯庙 一在府城内冰玉涧;一在府儒学西,康熙十年,知府廖文英建拱亭;一在南门外天妃宫左;一在北门外;一在操场后;一在茅桥德安界。
元帝庙 在城北颜家山。
城山庙 在西门外元妙观东。
傩神庙 在府城西五十里。
令公庙 在府儒学西。
桥神庙 在九洪桥左,康熙八年,知府廖文英建。
胡郎庙 在主薄山下。
准提阁 在星子县,治东儒学旧址。
救苦观音阁 在城北石牛岭下,康熙十一年,巡抚董卫国、知府廖文英、星子县令刘瑆创建与土目之铁柱相对,以救风浪沉溺之苦。天妃庙 在南门外滨湖,万历四十八年,知府袁懋真建。
五显庙 各公署内及各县俱有庙祀。
龙王庙 一在南门外天妃宫左;一在青山;一在潴溪;一在庐山龙潭。
陶桓公庙 有二:一在都昌县北三十里;一在县南五里祀晋陶侃也。
七姑庙 在鹿洞书院勘书台下,世传李渤女
卒,乡人立庙祀之,朱文公为书。额,今废。
铜马庙 在郡西四十里,王莽所造,久而为妖,乡人建祠祀之,前有毒龙潭,人多溺,隋道士丁元真移庙于康王谷,即景德观,今废。
颜娘子庙 在郡圃唐颜鲁公女卒,葬于此,宋绍兴间建,今废。
黎仙庙 即翠微庙,在庐山绝顶,世传黎氏女升化之所,乡人立庙祀之,今废。
帝师庙 在郡西南半里,今废。
三皇庙 旧在府东五十步,明洪武间,知府孟钦徙建。
兜率寺 今废,基存。
白沙龙王庙 在郡南十二里,今废。
五通庙 在郡西三十里,今废。
真武庙 又名天将坛,在府西南三十里,明永乐间乡人立,岁久倾颓,士民资助,请移入五里牌颜家山堠亭中,名元帝宫,廉使甘一骥御史俞文炜记。
文孝庙 在西湾梁昭,明太子统追封文孝,今开先寺,本统栖隐之,地庙废。
三将军庙 在郡西二十里,世传秦武士唐健威、李德殳、宋刁云弃官学道,隐于庐山,乡人立庙祀之,今废。
张王庙 在郡南递运所东,宋郡守魏宝先建,今废。
匡君庙 在庐山北。《浔阳记》:汉武帝南游,祀名山,问:匡君,何神也。博士进对曰:昔匡俗得道于此。乃赐其号。
县城隍庙 在治南百步,顺治十八年,知县黄秉坤重建后宇。康熙九年,知县刘瑆重建拱亭。
都昌县
社稷坛 在县南一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 旧在县北一里,明正德五年,知县徐冠改迁县东望湖岭。
邑厉坛 在治北二里,明洪武八年建。
里社乡厉坛 各乡保俱有。
城隍庙 在治东半里,唐元和间建。
汉寿亭侯庙 在治东二十步。
陶桓公庙 在县治西,宋朱熹奏赐庙额,明洪武四年,敕赐晋侍中大司马长沙陶桓公。元将军庙 在治北六十里左蠡镇,明洪武助战鄱湖,曾封为将军。
英显司徒庙 在县治东四十里。
济忠祠 在县儒学东祀,宋丞相江万里及其弟万顷名双忠祠,万里死难于饶州之止水亭,万顷自家来视,并死焉,遂得并祠,当时赴难,万里子镐、万顷子铎相继从死,明万历丁丑,其子孙请于有司,得增其祀,参议王世懋易其额,曰济忠。
云住祠 在县治西二里,旧名经归书院,祀陈浩,万历七年,以禁,书院改今名。
乌云庙 在县西三里。
瘟神庙 在县北一里。
白起庙 在城南一里。
水府庙 在治西二里。
五显庙 在治东一里。
龙王庙 在治小南门外。
塔下三官庙 在治西。
西浙王公祠 在治西北八十步,陶公庙左,万历四十五年建。
杨公祠 在治东旧儒学右,崇祯十四年建。
建昌县
社稷坛 在县治北二百步。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东门外,旧坛滨江而隘每山水大发,冲啮其址,明成化辛丑,知县郑惟桓在旧隆道观筑土,为基甃以石建斋宿房三。间石门一座,周缭以垣迁神主而祭。
邑厉坛 旧在北门内,明正德十三年,知县方铎,迁北门外西一里坛制,与社稷同,而祭期则在清明中元孟冬朔日也。
里社坛 各里凡六十四所,洪武初,立春、秋上戊祭五谷、五土之神。
乡厉坛 各里与里社同,明洪武初,立清明中元、孟冬祭,各境无祀鬼神,设城隍位于坛上主之。
李文定公祠 在县儒学东,为李敬子读书处,敬子名燔,谥文定,邑人黄以忠辈立祠祀之,明永乐间,县令顾阳和移建城隍庙右。
三贤祠 在县北门外祀,朱紫阳周濂溪胡安定。
胡安定公祠 在县东祀宋胡瑗。
李居士祠 在县西八十里。
三烈祠 去县二十里,上辽津南,明崇祯十七年,为烈女金氏同熊芷姑颖姑立。
城隍庙 在县北门内,明洪武三年,知县倪恭建,正统十四年,知县潘彝修,弘治十七年,知县李如圭重修。
东岳庙 在县东二百馀步。
五通庙 在日中桥侧,元大德间,邑人黄仕廷建。
樊将军庙 在县北,世传樊哙卒于此,乡人立庙祀之,宋封为威烈侯。
利侯庙 在县回城山,世传陈肖嵩尝为都督,后徙北山,其友为立庙祀之。
灵济庙 在县芦潭镇,元大德间,僧益定庵建。关圣庙 凡三:一在县东门外演武亭;一在水门内;一在县治大门东。康熙九年,知县李道泰设春秋祭旁小店二间,收租费助之。
锦山庙 在县西北隅,相传五代南唐人徐知谔兄弟为徐偃王之后,谔尝令是邑宽仁爱物,福泽及民,兄弟后皆得道,故民祀之,张元和为记,万历年间,社户刘达伦鸠众重修增建。元真善庆倪真人祠 在倪家巷内,金国兴真雷坛左。
五显庙 一清军所,一石塔旁,一花巷口,一日中桥,一小南门,一蓑衣巷,一隆道观,一倪家巷。灵济庙 在县东六十里,祀龙王之神,晋太康间,龙见七里汀后发祥,为神所在江湖,立庙祀之,宋赐庙号曰灵济。元至正兵毁,明洪武庚戌举建,迄永乐甲申落成,历三十五年,规模大而制度备矣。
徐刘石宋庙 在日中桥南,一在便民门,内世传兵乱,四人立寨捍禦,后思其功,立庙祀之。仙姑庙 在县西八十里甘泉乡,世传二姑一姓何,一姓万,自瑞州高安来,举止不凡,人异之,追踪不及,但见遗双凫于崖石,宋绍兴间,立庙祀之。
紫金庙 在县北四十五里新城左,旧名丰济,为窦太尉建,元燕右丞改今名。
张大帝庙 在普智院侧,宋庆历间,僧湛然建,今址存。
青莲庙 在青莲院侧,宋延祐间里人燕大成建,今址存。
东庙 在县西四十五里新城乡,邹山隆真人行祠。
石坑庙 在县南四十里寿安乡,古松如虬,题咏颇多。
王中尉庙 在昌邑山祀汉,昌邑中尉王吉吉尝谏王,不听,后废为海昏,因建祠祀焉。
千秋庙 在县西四十里,水旱灾瘟,所祷皆应。开塘庙 在县西四十里藕峰。
长兴庙 在县西四十五里黄泥垄藕峰。李真人行祠 在岐山通真坛南三十五里。南台庙 在县南三十里受安乡峡坪村。破冈庙 在县南三十里祀司傩之神。
熊老人庙 在县川堂后。
居士庙 在雷家巷。
灵昌大王庙 在隆道观。
杨九庙 在南门内。
竞渡大王庙 在南门外。
冯陈庙 在南门内。
响山太子庙 在县南十里。
来始庙 在东门外。
圣母庙 在南门外。
晏公庙 在东门外。
西林庙 在县南三十里。
太子庙 在县东二里。
杨宝舍人庙 在龙王庙上。
龙王庙 在西门外。
六圣庙
三福堂 在县东三里。
湖陂坛 在县南三十里。
郭坊坛 在县南三十里。
尊胜塔 在尊胜寺前,晋时建,明万历年修,崇祯年灾,知县陈璲重修,皇清康熙十二年,知县李道泰再修。
石塔 在城内石塔巷。
水口塔 在皇甫桥邹姓宗祠前。
安义县
社稷坛 原在迎恩门外一里,壝制未备,明知县熊价改创北向,嘉靖二十四年,知县李恒敷迁于本山大路之西,建立斋门坛门如旧,后复
废坛,仍故处。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南门外近河半里,南向制与社稷坛同。
里社坛 五乡共五十三所。
邑厉坛 在县北门外一里南向。
乡厉坛 五乡共五十三所里,人每岁于清明日、中元节、孟冬朔日、祭阖境无祀,鬼神仍设城隍位于坛上主之。
城隍庙 在县治东北正殿,一所廊房二拜堂;一所庙门三间,通判蔡让建,明嘉靖三十七年,知县高旸重修,时无夫人祠,者民龚显义、周道文等呈请并建,岁久倾圮,皇清康熙七年知县陈㻶捐俸,都人士醵金重建,堂厅门庑规制一新正殿,奉祀城隍庙,后为寝殿,即夫人殿,两廊塑地府十曹廊之末,东祀土地,西祀社令,建两厅于拜堂前之东西,以备官属斋盥宴息,庙门东西各置小舍,以栖庙祝,门外设屏,屏东筑以石门,知县陈㻶有记。关帝殿 初建大唐寺东,为佛门护法,故邑祀典不及,明末年,郡别驾彭迁建寺,西正位南面,岁时俾得以礼致祭,彭为文刻石于寺,后殿倾圮。皇清康熙十年,知县陈㻶重建。
宝莲庙 在县东二十里,控鹤乡鹤栖里,乃梅仙行祠,明洪武间,里人万用贤重修,至天顺元年会众增创。
上杉庙 在县东四十里,汉李素平淮有功,立庙祀之。
旌阳庙 在县东四十里,前有大石,高广数丈,有茅生顶上,四时青翠,世传旌阳所插,里人于地立庙祀之。
仙姑庙 在依仁乡,宋咸淳间,有桐木偶人出水中,里人余士达得之,立庙以祀,里中祈祷辄应,元废址存。
阳湖庙 在向阳门外一里,祀萧九真人。东岳庙 在县东十里三江口。
水浒庙 在河南一里,祀三闾大夫。
樊真人庙 在向阳门外七里,祀樊一真人邑,吏部徐大相有记。
善定庙 在河南五里,祀陈大真人。
中华庙 在河南二里,祀萧九真人。
姜塘庙 在西南一里,祀萧九真人。
保安庙 在西南二里,祀萧九真人。
关帝庙 在河南斗风滩上,里绅陈其诚建,有记同里居民重修。
太平庙 在文明门外登瀛桥左,祀萧九真人。洪源庙 在县依仁乡,为清源妙道真君赵昱建,世传曾于冷水泉港斩蛟,共七人,今为七圣。
将军庙
吴王庙 在县依仁乡风雨池山之下,前有长潭,世传有父老渔于此,神托梦俾建祠祀之。西城庙 在县依仁乡,祀汉樊哙。
高岭庙 在县依仁乡,祀汉忠臣娄敬。
大唐庙 在县城隍庙西,祀萧七真人,市民每祷辄应。
观音庵 在县东卜邻乡濒河,世传渡此者多溺,故就大石上刻观音像以镇之。
寺观附本府〈星子县附郭〉
天宁寺 在府治西城,宋为崇宁万寿院,后改光孝,淳熙间,僧重建,改今名,明洪武间,开设僧纲司,岁久倾圮,万历二十一年,知府田琯重修,为习仪之所知县吴福书扁。皇清康熙十年间,巡抚董卫国、知府廖文英重修。
归宗寺 在紫霄峰下,晋王羲之故宅,僧佛驮耶自西来,羲之施宅为寺,唐智常禅师居之,宋嘉祐间,周伯祥舍钱增修,皇清顺治间重修。
开先寺 在庐山南麓,南唐李中主问舍五老峰下,野夫献之,买为书堂,及即位以为寺,故名开先,宋太平兴国二年,赐名开先华藏,明天顺初,都纲大然请赐今额,后延燬,守道李天植知府潘志伊重建,命僧觉清董之,皇清顺治间,僧曹源重募建。
万杉寺 在庐山下唐名庆云院,宋景德中,僧大超手植万杉,皇清康熙初年,僧剖玉重募建。
栖贤寺 在五老峰下,南齐参军张希之创,李渤尝读书于此,皇清康熙六年,僧石鉴重募建,掘地得舍利子一瓶,
造塔藏于寺中。
芝山寺 在治北二十里,因产灵芝,故名,宋乾道间创,今废。
黄岩寺 在双剑峰下,唐僧智常建。
净慧寺 在马英山,宋祥符中,改今名,明天顺初,僧继成重建。
万寿寺 即万寿院,在行龟峰下,宋僧法缘建。吉祥寺 在五老峰下。
庐山寺 在庐山汉阳峰,今废。
折桂寺 在凌云峰下,李逢吉读书于此而举进士,故名。
太平寺 在凌霄岩之西,南宋僧高峰建。能仁罗汉寺 宋咸平间,广济坚禅师建,寺成,章圣皇后梦十八应真,乞归庐山,已而高丽来贡佛,及罗汉金像诏就寺奉置,因并赐藏经、上田、玛瑙、琴像、皮鼓,今废。
石佛寺 旧名青莲庵,在郡北二十里,宋僧度林建,宣德中僧普营重建。
延丰寺 旧名延丰院,一名慈恩院,在郡西四十里。
屏风寺 即余峰庵,在屏风山,北宋淳熙间,僧太虚建,明成化初年,僧广玉重建。
华严寺 旧名般若院,在折桂寺,北宋僧规圆建。
登云寺 即登云院,在香山南僧登云,建明景泰中,僧月明重建。
回风寺 即回风庵,在回风嘴,宋僧慧益建。大成寺 即大成庵,在张家山,宋乾道中僧雪峰建。
慧日寺 即慧日院,在仙居洞,宋僧如义建,天顺间,僧慧广重建。
智林寺 即慈云院,在青牛洞前,晋僧法济建,天顺间,僧慧永重建。
马祖寺 在马祖山。
兜率寺 一名护国院,在县治南半里,宋崇宁四年,僧法克建,今废。
延庆寺 在神林浦南,僧悟恩建,今为长岭巡检司废址。
落星寺 一名法安院,在郡南三里落星石上,宋乾宁间,僧清隐建,天祐中,赐额为福星龙安院,今废。
庆云寺 在万杉寺前,宋僧建,今废。
披云寺 在开先寺,南唐保大中僧建,今废。新民寺 在丫髻山,址尚存。
水陆寺 在郡西长河岭。
报仙寺 在新塘坂。灵阳净慧禅院 旧名黄龙院,在郡西三十里,宋景德三年,赐名俗,谓之灵汤寺。
净隐院 旧名西宝峰庵,去治西十八里,僧昙隐创。
怀忠报先禅院 旧名般若庵,在郡西北三十里,宋庆元间,僧慧才建。
报恩院 在郡南一里,宋开宝中建,后改为军学,即今府学基。
普宁院 在郡治南一里,唐乾宁中,僧道宪重建。
静慈院 旧名静应院,在郡西南一里,唐僧法融建。
景德院 在郡西北五里,旧名高遥院。
大冲院 在郡东南五里,唐武德中,僧马祖建。兴善院 即东古寺,唐僧智钦建。
明心院 旧名翠微庵,在郡西十里,宋僧智悬建。
福源院 在郡北十五里,宋隆兴间建。
慈相院 在郡西十五里,宋祥符间,僧大惠建。上培院 在郡西北二十里,唐僧智常建。延福院 在郡北二十里,晋僧慧远建。
五乳院 在五乳峰下,宋僧广济建,旁有香积、幽邃二庵。
浔阳院 在郡西三十里,宋僧大慧建。
大穆院 在郡南三十里,唐大历间,僧大穆建。重云院 在郡西三十里,唐武德中,僧智常建。永福院 旧名龙云庵,凌云峰下,僧岩头大岁建。
楞伽院 在郡北三十五里,即李公择白云庵。石塔院 在石人峰下,梁僧法云建。
正悟院 旧名普安院,在郡西三十九里宋景德中,僧惠中建。
龙泉院 在郡西四十里,唐僧信节建。
宣梵院 在鸾溪桥前,宋僧智达建。
兴福院 在吴障山下,唐僧冰鉴建。
荐福院 旧名息暑院,在郡北六十里,宋僧可
图建,元笑隐和尚重修。
开福院 在郡西南七十里,赤眼禅师结庵唐赐号兴国,宋太宗赐今名。
禅净院 又名中兴院,唐僧临济建。
偃台院 旧名灵峰庵。
净居院 在郡北二十里,唐僧善道建。
香林院 在太平寺前,唐建。
竹林院 在狮子峰下,唐法熙和尚建。
昌法院 在郡南二十四里,宋僧清岩建。真教院 一名云峰庵,去郡西二十五里,宋僧智杰建。
祖教院 旧名上堰台庵,在三峡桥前,宋僧正照建。
凌霄崖院 一名明真院,在郡西北二十五里,唐僧马祖建,今马祖像犹存,中可容数十人,旁有石甃亭,台泉石幽秀。
净妙院 在青牛谷,宋僧道铨建,皇清康熙九年,僧慧明重建。
法安院 在落星石上,宋建黄庭坚有诗。圣来院 旧名净名庵九叠屏西,宋僧道敬建。净住院 旧名资胜庵,在郡北二十五里,乾祐间僧文偃建。
永泰院 在郡北二十六里,宋元祐间,僧慧坚创。
證道院 在郡北二十八里,宋僧大慧建。道林院 在郡北三十里,宋乾祐间,僧云门建。觉性院 一名宝灵院,在郡西三十里,宋僧智广建。
船岩院 原名重岩院,在郡北三十里,唐大历间僧淡雅建。
香泉院 在谷帘泉下,流出杏林,故名。
总持庵 在建昌门内,宋僧大虚建。
化度庵 在郡东一里,宋漏泽园以本庵僧守之。
宝庆庵 在郡西十里,宋僧智慧建。
石牌庵 在郡西十里,有石牌坊,宋僧慧明建。东宝庵 在郡北二十里,宋开禧僧清瑜建。精舍庵 在郡南二十里,宋僧慧安建。
东登云庵 在郡北二十里栖贤寺口,亦有登云庵,故以东别之僧智明建。
佛祐庵 在郡北二十五里,景泰中,僧弘赞建。稠林庵 在郡西北二十五里,唐僧智达建。天宫庵 在白云峰下,唐僧善智建。
金狮台庵 在郡北三十里,宋僧惠昭建。白石庵 在楞伽院西,宋李公择读书处,公择及第以诗寄庵,僧云烦师为扫山中石,待请归时欲醉眠,明景泰中,僧德正重建,改名白云,今仍名白石。
青松庵 在白石庵西,僧道懒建。
观音庵 有二,一在五老峰下,宋僧智超建;一在丹桂乡。
万华庵 一名重岩庵,在郡西三十五里,晋僧法智建。
布水庵 在布水侧,宋僧复古建。
大明庵 在郡西四十里,唐僧法顺建。
乾寿庵 在郡西四十里,僧正诚建,明成化初,僧道聪重建,皇清进士钱正振读书于此。
长兴庵 在郡北四十里,宋僧清严建。
浮桥庵 在郡北四十里,架木以渡,明正统间,僧德观建。
毗卢庵 在郡西四十里,元僧静真建。
佛殿庵 在郡北四十里,宋僧法宗建。
大雄庵 在净惠寺后,唐僧寻山建。
蟠龙庵 在郡北四十里,晋僧跋蹬建。
黄洞源庵 在紫霄峰下,今不知何处。
李道冲庵 亦在紫霄峰下。
弥陀庵 在城东北,久废,以其址为今操场,其后,僧又于场建庵,窝土寇以破郡城知府聂应井焚燬之。
甘露庵 在紫阳门外吴宅故地,顺治十一年,部院蔡士英、臬司李长春新创正殿,康熙七年,知府王秉忠新建前殿,今为归宗下院。
下庵 在钓鱼台西,宋尼僧妙善建。
卧龙庵 在府西北二十里,苍崖四壁,怒瀑中泻,大壑渊深,有黄石数丈在激浪中,若蜿蜒飞舞,故名卧龙,宋朱熹作庵其旁,欲以休隐,乃绘诸葛亮像于中。
清净退庵 在栖贤桥,刘凝之既隐,尝乘犊庐山宝峰僧结茅以待之,后朱文公守康即宝峰旧址,立清净退庵,今废。
西原庵 在郡西北十七里幽邃山前,宋崔嘉彦过庐山得此址,筑室居之,今废。
醉石庵 在府西南三十里,庵左有巨石,晋陶潜醉卧其上,故名。
清满庵 去郡西南十四里,宋尼僧惠崇建。妙峰庵 去郡西十六里,宋尼僧真静建,旁有古灵庵。
元妙观 在郡南九江道右,宋祥符间,建名天庆观,元改今名,明洪武间,道士周汝镇开设道纪司于内,永乐以来,都纪张嗣真、钱子云、熊希道、相继修葺后,以观左右,迫公署巡抚翁溥析为二,一迁浔阳门内,旧慈化院基;一迁城西旧能仁寺,基以观址为尚书陶尚德宅。
简寂观 旧名太虚,在郡西一十五里,即宋陆修静故宅,观前有白云、朝真二馆,侯用晦居此,遇异人淬剑,知为有道术者,求其诀,后亦得道,上有布袋岩,内有修静炼丹井、朝斗石。
承天白鹤观 在郡西北二十里,唐弘道元年初建,《方舆记》云:庐山秀丽为江南第一,而此观复为庐山第一。
灵溪观 旧名祥符观,南齐永明元年,道士宋文超建,宋赐今名,初秦时,有武士十三人弃官南游求仙,既至庐山,其十人者去之豫章,惟唐健成、李德、宋刀云三人隐此不去,一夕雷雨齧,舍旁成二溪,盘石上有神化灵溪玉简标题,真人受玉简潜栖,故名。
真庆观 在郡东百步,宋祥符间建,今其址即察院。
青霞观 旧名黄龙观,在郡西三十里,唐道士谭紫霄建,宋赐今名。
广福观 原名圣寿观,在郡南一里,递运所南,唐道士谭紫霄建,今废。
沧波观 在郡南一里水门侧,宋郡守陈淳祖建,今废。
玉京观 在玉京山顶,晋道士黄远智建。栖真观 在漱玉亭西,唐弘道中建。
黄云观 在狮子峰大岩石下。
先天观 在紫云峰下,梁大同二年,鄱阳守李皮江建。
景德观 俗称康王观,在郡西四十里,以楚康王昭为秦将剪所窘逃于此,故名,梁大同中,道士张旋深学老子术,栖谷中,武帝嘉之,为立观,宋熙宁中,赐今名,今废。
太素观 在大龙东去郡三里,今废,为民居。寻真观 一名冲虚观,在郡北二十里,唐贞元间,女真蔡寻真建,道书以为第八洞天。
宗善观 亦在紫霄峰下,女真杨保宗所居,南唐元宗赐额真风观。
昭德观 在卓岭东,唐女真李腾空所居,一名延真观。
延真观 在府北四十里,唐李林甫女腾空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