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百五十七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五十七卷目录

 饶州府部汇考三
  饶州府关梁考二
  饶州府封建考
  饶州府公署考
  饶州府学校考

职方典第八百五十七卷

饶州府部汇考三

饶州府关梁考二

       《府志》馀干县
马驿桥 东隅。
马家桥  詹家桥  徐家桥 俱在西隅。大慈桥  冯田桥 俱南隅。
周家桥  苏家桥 俱北隅。
土桥   大桥 俱五都。
耿家桥 六都。
白马桥 七都。
支机桥  花园桥 俱八都。
任公桥  成子桥  上桥
中桥   下桥   捲风桥 俱九都。乌石桥  胡家桥  枫树株溪桥 俱十八都。
余坑桥 十九都。
儒陂桥  大瑞桥 俱二十都。
陈村桥  石桥 俱二十一都。
安乐桥  乐成桥  枫木桥
金溪桥 俱二十二都。
大白桥  黄衍桥 俱二十四都。
乐家桥  板长桥  刘家桥
纸焙桥 俱二十六都。
张墓桥 二十七都。
下乡桥 二十九都。
左家桥 三十都。
管历桥 三十三都。
董家桥  袁家桥 俱三十二都。
口大桥 二十七都,康熙辛酉僧元初募造,邑人胡天祐记。
乐平县
朝天关 按《县志》:在县治东之长乐坊,即小东关。
平西关 按《县志》:在县治西众安坊。
利涉关 按《县志》:在县治南来苏坊。
肃川关 按《县志》:在县治北鸣琴坊。
镇北关 按《县志》:在县治北清泰坊,即大东关。清濑关 按《县志》:在县治北鸣琴坊。
文明桥 明洪武三十一年,知县张彦方建,祭酒徐旭记。正德间,知县张文应修在南隅。太平桥 旧名众乐桥。
利涉桥  惠民桥  陶家桥 俱西隅。
螺坑桥 北隅
里南桥 东隅名士桥。
外南桥 南隅。
新桥 县东南。
便运桥 县北。
望仙桥 县北一里。
飞仙桥 拱北门外。
鲁家桥 北门外。
朱桥 县东三里。
顺济桥 县西一里。
广济桥 县西三里。
通济桥 县西五里。
永济桥 县西六里。
仁济桥 县西十里。
下高桥  袁桥   观桥
铜山桥  庞公桥 俱在静理乡。
大来桥  朱茶桥 俱怀义乡。
鸦鹊桥  勒马桥  卢家桥 俱永丰乡。西湖桥  吴口桥 俱长城乡。
仆射桥  石吴桥 俱金山乡。
青紫桥  望云桥  八涧桥
计坑桥  泉湖桥 俱万全乡。
万硕桥 十二都。
文溪桥 文田里。
湖灌桥 丰乐乡。
云仍桥 铜山乡。
黎家桥  上高桥 俱永善乡。
许家桥  姊妹桥  绾口桥
金公桥 婺源潘士藻记,已上四桥,俱知县金
忠士建。
乌龟桥 十八都。
霜涉桥 里人许礼建。
张家桥 知县程沂建,邑人黎澄记。
金公桥 知县金忠士建,明崇祯间,圯僧澹斋募化,士朱祖恩等重修,里人扬振新有记。
浮梁县
北关 按《县志》:在静定门外。
田西关 按《县志》:在百遂门外。
木南关 按《县志》:在戊己门外。
圣郎桥  长安桥 俱东隅。
鹊桥   纸被桥 俱南隅。
驷通桥 宋嘉祐壬寅,胡寿兴建。
卢刺桥  杨水桥 俱西隅。
周公桥 明万历甲辰,知县周起元建于双溪书院友仁堂之前。
土陇桥 在北墩五里。
桂坑桥  双眼桥  詹婆桥 俱上义都。臧村桥  云津桥 俱樵溪都。
青龙桥  铁柱桥 在臧湾,宋时,里人臧法范铁为柱,凡一十有二架木成之后,废正统。戊辰士仪易以石,改名宁济,记载《县志》俱上西部都。
白马桥 福义都。
大通桥 陇源都。
狮子桥  巨济桥  俱辛田都。
白虎桥 下义合都。
南溪桥 居仁都。
洗马桥 下卢田都。
济惠桥 长宁都。
鲤鱼桥 力降都。
水垄桥 辛合都。
弥陀桥  通济桥  十八间桥
青云桥 俱里仁乡。
拱宸桥  落马桥 俱镇市都。
化龙桥  官桥   储田桥
相思桥  滕溪桥  太平桥 俱滕奉都。濯缨桥 儒林都。
平水桥 长香都。
秋溪桥 浯溪都。
青山桥 益源都。
隐山桥 侈溪都。
鸣盈桥  新桥 俱上梅田都。
浪台桥  文昌桥 俱兴福都。
七星桥 引京都金氏水口金达,取以自号。德胜桥 宋韩世清败叛轶海于此,故名。紫观桥 坑溪都。
朱紫桥 西里都。
高坑桥 大惟都。
贻德桥 鱼步都。
苇渡桥 浯溪都邑庠生张大来募众建,邑人金梦文记。
通惠桥 罗家滩鄱民周蓝田、潘善长等先后募建,郡人王言纶记。
永成桥 东乡五家巷边众姓鼎建。
德兴县
惠爱桥 县治左。
和丰桥 县治右。
铜坑桥 县治西。
观政桥 下街。
通济桥 中街。
青板桥 后街。
水绿桥 上街。
翌应桥 东门外。
扬善桥 县西五里。
娇姑桥  桐木桥  良善桥 俱一都。德济桥  新溪桥  转圜桥
大通桥 俱二都。
招子桥  衍庆桥  永福桥
龙安桥  蔡家桥 俱三都。
孀节桥  继济大桥 永福桥 俱四都高明桥  鲁潭桥 俱五都。
潭步桥  塔水桥  镇桥 俱六都。龙溪桥 七都。
双节桥  东林桥  西林桥 俱八都。延寿桥  东阳桥  衍庆桥 俱九都。三溪桥 十一都。
石板桥 十三都。
张坞桥  祝家桥 俱十二都。
青云桥  双虹桥  金泉桥 俱十三都。同庚桥  福源桥  协德桥 俱十五都。
同心桥  义济桥  长隆桥 俱十六都。太平桥  福龙桥  儒林桥
杨清桥  会济桥 俱十七都。
丛桂桥 左都御史戴儒记。
会源桥 俱十八都。
环桥   联辉桥  龙门桥 俱二十都。华桥   盘龙桥  茅桥 俱二十一都。惠济桥  南门桥  善庆桥 俱二十三都。
蔓翠桥 二十四都。
凤山桥  龙钟桥  泰宁桥 俱二十五都。
普通桥 二十七都。
磨角桥  锦溪桥 俱三十三都。
光裕桥  安定桥 俱三十四都。
广济桥 三十五都。
愿贤桥 三十六都。
赤珠桥  天应桥  祝家桥
寿元石桥 在三十八都,余明章兄弟为父遘疾建,知县何镤记,钟万禄赋。
仁寿桥 在县八都,董尚定捐千金建。
安仁县
衣锦桥 东隅近儒学。
玉峰桥 东隅。
蓝溪桥 西隅。
扬清桥 西隅。
通济桥 南隅。
定功桥 北隅。
画桥 一都。
孝烈桥 二都,宋谢叠山女适金竹周铨早寡,闻父与母李氏死节,遂出奁赀作桥,桥成赴水死,乡人义之,故名。
玉瑶桥 二都。
钓桥 二都。
大桥   吴株桥 俱三都。
三港桥 四都。
石桥 五都。
黄田桥  九子桥 俱六都。
杜桥   茱萸桥  上儒桥
下儒桥  蔡家桥 俱七都。
锦溪桥 八都
夏思桥  易陂桥  炭坑桥 俱九都。横江桥 十都。
盘石桥  大山桥 俱十一都。
流芳桥  西楼桥 俱十二都。
阿陂桥 十三都。
西河桥  蔡家桥 俱十六都。
龙湖桥  鹅湖桥 俱十七都。
古龙桥 十八都。
何林心桥 二十都。
上林桥 在二十都里人桂养文建
梅坑桥 十九都。
儒林桥 二十都。
滑石桥  张家桥 俱二十一都。
珠杉桥  乌石桥  螽斯桥 俱二十二都。
横山桥  大桥   竹架桥 俱二十三都。
李坊桥 二十四都。
彰公桥 僧泰庵募建在十六都。
黄冈古渡桥 在十七都。
万年县
苏家桥 西隅。
清塘桥 北隅。
曹坊桥  官山桥  灵仙桥 俱二都。五星桥 一都,知县吴侨建。
沈洪桥  李山桥  大坑桥
洗鱼桥  下阳桥 俱二都。
横陂桥 三都。
黄坊桥  十善桥  祥符桥
新桥   暂住桥 俱四都。
港西桥  庆亲桥  株林桥
龙会桥  南阳桥  石虹桥
惠虹桥 俱五都。
章公桥  树林桥  永泰桥 俱六都。双石桥  郑家桥  答桥 俱七都。介福桥  琉璃桥  壮五桥
龙溪桥 俱八都。
九圳桥  洗马桥  四关桥
新安桥 俱九都。
万岁桥  殷河桥  赤港桥
荣驷桥  湖灌桥 俱十都。
旧马石桥 株沙桥 俱十一都。
杨木桥  鹤落桥  化龙桥
老儿桥  莲河桥  乌龟桥 俱十一都。塔冈桥  永丰桥  丰溪桥
鹤冈桥 俱十三都。
迎仙桥 十四都。

饶州府封建考

     府县《志》合载汉
长沙王 昊芮,按《馀干县志》:初封衡山王,高帝五年,徙封长沙王。
列侯 梅鋗,按《馀干县志》:高帝五年,封十万户侯。
馀干侯 陈靖,按《馀干县志》:光武年间封。族亭侯 张遐,按《馀干县志》:献帝年间赠。

鄱阳县伯 顾众,按《鄱阳县志》:论平苏峻功始封。

鄱阳王 休业,按《鄱阳县志》:文帝第七子。鄱阳郡公 陈显达,按《鄱阳县志》:初封彭城侯,明帝年间进封。

鄱阳王 锵,按《鄱阳县志》:太祖第七子。

鄱阳王 宝寅,按《鄱阳县志》:初封建安王,梁主秉齐政改封,乃明帝第六子也。
鄱阳王 恢,按《鄱阳县志》:太祖第九子,梁主受禅,恢以介弟作庸,大显土宇。
鄱阳王 范,按《鄱阳县志》:恢子嗣父封镇合淝,卒于江州。
馀干侯 陆襄,按《馀干县志》:武帝天监年间封。馀干男 刘孝庆,按《馀干县志》:武帝天监年间封。

鄱阳王 伯山,按《鄱阳县志》:乃世祖第三子。史传略云:高祖时,天下草创,诸王受封,仪注多阙。至是始重其事,临轩策命也。

鄱阳郡公 諲,按《鄱阳县志》:唐道王房宗室。

南唐

鄱阳王 延政,按《鄱阳县志》:初封富沙王,后改封镇饶州。

饶国公 克己,按《鄱阳县志》:安仁吴全节之父。全节以道教得幸,因获追封。
鄱阳郡公 药师,按《鄱阳县志》:此其封地,非实鄱壤,盖以望邑美其名号耳。

淮靖王 瞻墺,按《府志》:明仁宗第七子。永乐二十二年,封宣德四年之国,广东韶州府。正统元年,迁饶州,九传至常清世子朱由桂国亡。

饶州府公署考

        《府志》本府〈鄱阳县附郭〉
府治 旧在城西南桃源山麓,即今大厅廨。宋景祐间,范文正公知饶州益扩大之,今名为旧府治。元至正壬辰兵乱据守,吴宏易行为省。明为守禦武臣厅事,而府官暂于世美坊录事司视事,寻,颁式创府治。知府胡乾祐遂即安国寺址营建。宣德十年,淮靖王自韶州迁至即府治建王府,府暂迁永福寺,又迁常总管故居。至正统初,知府黄通理奏请永福寺西隙址建今治。正德七年,厅事燬知府林棫建,后修葺不一。皇清顺治初,吏舍火延燬大堂及川堂,八年,知府翟凤翥鼎新之,无何川堂复圮。康熙十年,知府王泽洪复建。
军捕同知署 在正堂左。
督粮通判署 在同知署后。
经历署  照磨署  知事署 俱在府署右之前。
兵备道署 在西隅。明正德间,姚源盗起,添设驻饶州副使许廷光,即大有仓隙地创。嘉靖元年,副使范辂增创前门,门外列二厅,由西厅入百步,有剩地置射圃,令武士习射其中。嘉靖末,副使涂泽民复增建。天启年间,改按察分司为道署至。皇清栋宇塌坏,复改置于废高安郡府。康熙六年,奉裁。九年,仍复分巡饶九南道。
察院 在府治西。明弘治间,知府李复贞即丹
霞观址创。皇清康熙十九年,知府韩重建。
布政司 在府南隅,即元宝钞库旧址。明正统初,知府黄通理创。寻,燬知府王佑新之,今圯。按察分司 一名饶九道,在察院西。今圯,基存,另将废高安郡署改建。
税课司 在永平关务巷内。明洪武六年,知府王哲自城南隅移至此。
司狱司 在东隅坊,宋有司理院狱在北隅。元末,燬于兵。明初,即军器局故址,营之,在西隅后,复迁今处。
河泊所 在南保坊今废。
守禦千户所 在城西隅今废。
递运所 在南保坊,明洪武三年,知府胡乾祐建今废。
阴阳学 在按察分司东南,官正官副一员,从九品,给铜印鄱阳附。
医学 又称惠民药局,在布政分司左,正科掌之,旧在光俗坊。明洪武间,知府王哲建。弘治间,知府任文遂迁今所鄱阳附。
僧纲司 在永福寺,官僧都纲一员,从九品,给铜印。副都纲一员,鄱阳僧会司附。
道纪司 在元妙观,官道士都纪一员,从九品,给铜印。副都纪一员,鄱阳道会司附。
大有仓 在西隅丰泰坊。明洪武三年,知府陶安即旧址重建。屋六十有三,仓廒十有二,中为莅事所,设以门屏,缭以垣墉。其廒基下筑沙捍蚁,布煤炭谷皮其上,为笋席芦蕈隔之,容米谷一万六千斛有奇。八年,知府王哲增修,最称永赖。万历十五年,知府刘惠乔改建永福寺后隙地,地湿易浥。二十四年,知府林欲厦修复而新,仓亦未辄废。
养济院 在灵芝门外鄱阳县附。
漏泽园 在芝山麓。宋崇宁三年,置以葬死无归者。元末,韩伯高又即其处置庶葬茔鄱阳县附。
鄱阳县治 在城内北隅,相传旧治城东六十里,即今故县,后迁今治,历代仍之。至正末,燬于兵。明初,知县端冕视事总管府门外,寻,营旧址。洪武二年,知县韩子敬改创。正德间,知县周宸重建,后堂厅事岁久敝坏。嘉靖六年,知县徐俊民更创。隆万以后,屡颓屡修,俱仍旧址。皇清康熙十年,知县邓士杰重建寅宾馆于仪门左。
庚申年七月,知县王克生重建正堂川堂及仪门。
棠阴巡检司 在立德乡六十八都,去县西七十五里,旧址元时兵燬,暂于义感乡双港开设。明初复旧司,正当鄱湖上下驿津,今圯。
石门巡检司 在广晋乡二十都,去县北一百五十里。宋元时站路。明洪武初,巡检王荣即旧址重建,今仍要道。
常丰仓 在西隅,廒旧十间。明嘉靖五年,知县徐俊民改修,添创十间,今废。
便民仓 在城东十里磨刀石。明正统十三年,知县娄文昌创贮漕粮。嘉靖四年,知县徐俊民重修,廒五十三间,今废。皇清顺治十年,知府翟凤翥买月波门内民房改建仓廒,路峻搬运不便,且廒少粮多,输纳时拥挤喧竞。康熙三年,知县郑邦相以兵备道废址平衍就通衢详明即其地建仓,中为厅堂,东西两廒每廒十八间,前为门,缭以土垣。切近水次便兑,尤宜军民咸赖为永利云。
预备粮储仓 凡四所,明洪武二十三年,县丞向铎新创,今废。
社仓 凡一百六十五所,在各方隅乡都,今废。漕兑仓 在省城进贤门外牛厂荡,明万历三十四年,知县潘禹谟申建。皇清水兑居多,米未入仓,近又定例永于本府,水次便兑,不复运省,故仓废。
外县
馀干县治 在西隅,其修建,晋以前不可考晋。令王弘重修,有白虹贯天梁大通火时,上供方急,郑弁以民疲修未集。唐令李德祐修,宋知县叶初修,其后程禹复修,改却九步不利,元升州李谦有记。明初乙已,知州侯彬重建,父老劝复故址不可,寻,为贼焚。洪武中,知州周彦弘重建,知县毕福王倬邵昆继修。嘉靖石简撤旧重修,扁其堂曰牧爱,万历间,知县姜应麟修,扁曰亲民,后复圯。天启中,知县王如春重建。乙酉后,县廨悉遭兵燹。皇清顺治十二年,县丞姚弘济建正堂仪门谯楼,知县徐曾量继修,知县江南龄建吏舍,俱圮,知县吕玮议建。
九江道 在东冈山麓旧驿址,今火址存。布政司 在县治左,行台在城西小学旧址。府馆 在花园巷,明季兵燬,今改建防汛营。巡湖守备行署 在康山,去县七十里。先年移瑞洪无裨地方,今复旧。
黄丘巡检司 在孝诚乡,去县五十里。元置,寻废。明隆庆间,撤康山巡检司驻此。
阴阳学 在东隅。
医学 旧在北隅,后废。康熙八年,知县江南龄建于治左。
预备仓 在东冈,明姜应麟改置花园巷,今改县治后。
龙津仓 在驿之南,旧倾圮,粮长赁民居贮米。万历间,知县朱炳文建仓廒若干间,中有堂粮,官驻收米,明末复圮。皇清顺治十二年,县丞姚弘济重建。
兑军水次仓 旧在龙窟,明嘉靖丁未知县姜廷颐言于诸司撤去。
漕兑仓 在省城章江门外苗竹架下,右四界石墙有厅有廒,燬于兵。皇清顺治十四年,县丞姚弘济建。康熙四年,为邻火延烧,知县江南龄、县丞解春魁重建二十二年,知县吕玮修。
养济院 在东门外,明季圮。皇清康熙三年,知县江南龄重建。
漏泽园 有二:一在华林冈,一在小北门外。乐平县治 唐开元中,始置乐平县,旧在长乐水口即乐平乡,乾符五年,燬于黄寇,中和间,迁今治。宋乾道间,知县郑如崇重新之,程迥记。淳熙间,知县徐木即县治东堂葺主簿厅,杨简记。嘉熙间,知县罗侣于厅西筑,近民堂以听讼,贾南金记。嘉定间,县丞赵汝驭撤堂庑重门而新之,扁丞堂曰简靖,邑人许锡记。元元贞间,升县为州。明洪武初,复为县,成化中火。弘治间,赵锜重建。嘉靖中,庞尚鹏重修。万历间,钟化民建,迎宾馆金忠士重修,正堂额曰尊美。皇清顺治二年,署宇悉罹兵火,四年,知县田发建正堂及内署。八年,知县王德明复建谯楼。十二年,知县索景藻建仪门暨宾馆。康熙九年,知县王道隆重建前门及后堂左右吏舍,甲寅燬于兵。十七年,知县宋良翰重建正堂及清白堂,始复旧观。
察院 在县治西。明正德五年,佥事郑宣建。九年,副使许庭光增建。
布政司 在县治西。明正统中,参议夏公即元驿地建,成化参议李蕙广新之,今废址存。教场 在县东康山之麓。
八涧巡检司 去县北七十里。
仙鹤巡检司 去县南六十里,今移万年荷溪都,宜属万年。
阴阳学 在清泰坊。
医学 在清泰坊。
僧会司 在安隐寺。
道会司 在万寿观。
预备仓 旧在登高山下,后迁城隍庙右。明弘治,知县赵琦增修仓二十馀间。皇清康熙十九年,知县宋良翰重建。
便民仓 在慈湖书院旧址,名便民。明成化参议李蕙属,知县陈崇建,改名常丰。隆庆间,知县赵黄金即常丰址创东仓,仍名便民。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县高脱凡建。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叶正谊修。
社仓 凡二十二所,在各方隅乡都。
漕兑仓 在省城蓼洲明。万历三十九年,知县钱中选建,久圮。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叶正谊鼎建,有碑记。
养济院 在北关。
漏泽园 在县治后。宋嘉定中,知县纪极得没官地六十亩建,后被势侵,且取土有伤县治来脉云。
浮梁县治 唐元和中,观风使裴戡徙今治。宋淳熙初,刘三戒创,邑人包府记。嘉泰间,赵与清端平间潘材。咸淳间,孟升修之。元至元中,万聚葺焉,庚寅寇焚,王文仲重建。元贞中,升为州,至正壬辰兵燬,丁酉于光据州鼎建。明初知州李庸葺之,乙巳寇复燬,王文德重新之,徐逊记。嘉靖壬寅知县汪宗伊按图复,垣外侵地鼎建架阁,乙巳,谯楼火,知县杨僎建,邑人卢琼记。万历癸巳,楼又火,知县张联奎修,癸丑重建。皇清顺治二年,悉遭兵火。康熙五年,知县萧蕴枢鼎建大堂,扁曰具瞻并,建捕衙于右侧。其左右房舍,康熙九年,知县王临元造。
布政司行署 在西隅。
九江道行署 在治东。
府馆 在西隅。
公馆 在景德镇,司道每遇起运

御器暂住。
桃树巡检司 因元名,旧在县南五十步,元迁桃树镇即今桃树岭村,今在大惟勒工市。明洪武三年,巡检马良建,后司废址存。万历四十一年,知县马鸣起重修。
仓 宋设鼓楼内,明在溪南显教寺址,景泰四年,建一百一十三廒,以徵兑粮,后因本县米少,出外买交,民苦弊多,遂废。
预备仓 宋设常惠仓于能仁寺,淳祐吴泳循环敛散,元有义仓、社仓,明洪武辛未高铭建。东仓于上,西南昌于镇市,西仓于彭村,北仓于侈溪,举乡之富户司之正统。辛酉,御史薛琏奉命积谷增置,坊市仓并,各仓廒年久俱废,惟存坊市南坊。嘉靖二十一年,汪宗伊乃重葺坊市南仓,鼎建东西北仓于故址。三十四年,黄森以坊市仓在溪东不便,视守移之西隅西塔废寺地。万历二十九年,杨廷槐增新仓于旁。三十三年,周起元增设十廒,地俱寺基。皇清顺治七年,知县娄维嵩鉴采买之,苦力请上台徵收本色于旧仓地建造仓廒四十间,扁其堂曰:民力普存,官收官解,民甚便之。
漕兑仓 在省城广运门下,明万历三十四年建。时本县知县周起元新调南昌市地,督工料理精密仓,视他邑更壮固可久其设处仓费则知县钱中选。皇清康熙四年燬。十年,知县王临元鼎建官厅一所、
仓廒三十六间。又前建望江楼一所,并仓前店屋十间,周围砌墙完备,一切木料工役皆系县间料理装载至省,费用少而功蚤竣,焕然一新,比前更加精固弘丽。
养济院 在西门田西关。
漏泽园 在溪东云峰寺侧。
德兴县治 在北隅,南唐升元二年,始建宋乾道九年,主簿黄迥增修。政和六年,知县黄诚创谯楼,邑人汪藻记。元季兵燬,明洪武四年,知县辜皋始辟草莱建廨宇,董仲可记。宣德五年,苏赈重修后,吴绎思、刘杞、赵德刚、刘秉仁、金梧相继增饰,自是屡圮。皇清顺治八年,知县郑士樟重修。
九江道 原在治南旧监税厅址。
布政司分司 在治南旧长庆寺址,今俱燬。白沙巡检司 在县东十二都,宋元丰二年始置,为寨管本县及开婺界,校阅土军以防盗贼,设仓贮米给之,元季兵燬。明洪武五年,巡检许德成始建廨宇。
阴阳学 在东隅今燬。
医学 在县治右。
僧会司
道会司 在元妙观。
存留仓 在县治内。
预备仓 旧在南门外,明嘉靖间改建县治内。社仓 在报德寺前。
老人仓 在四都上街。
漕兑仓 在省城蓼洲头,明万历四十年建,后燬。皇清顺治九年,知县郑士樟重建。十五年,知县徐叔雅修葺。
养济院 在县北门。
漏泽园 在后市山东门外。
安仁县治 在玉真山阿锦溪之上,自晋以来,兴废不一。宋端拱元年,复置县,元壬辰燬于兵。明时,知县徐暹建。洪武甲辰,知县李琛修葺之。永乐丙申,洪水暴作,厅堂门宇荡然倾圮,惟存库与东西司房而已。宣德庚戌,知县梁瑶重建。正统辛酉,知县项备改创鼓楼及廨宇。天顺中,知县李恒鼎新。后堂弘治间,知县沈光重建。正德六年,姚源兵变通邑,焚燬殆尽,知县薛球建,明季兵燬。皇清顺治八年,知县李一元重建,随圮。康熙五年,知县程瀚重修,寻,兵燬。十五年,知县侯弘基建内衙吏舍仪门,规模大备。
布政司 在旧城隍庙基。
兵备道 在皇华亭旧址。
府馆 在玉真山,俱久废。
九江道 在里坊东即按察司,知县程瀚重建。旧通判府 在邓家埠,去县南四十里,接壤金溪,贵溪、东乡商贾所聚,他邑盗贼时出入于此,故建以镇之,今裁。
白塔巡检司 税课司 俱在长城乡,去县五十里,今废。
田南巡检司 在崇义乡,后改北仓,今废。
阴阳学
医学 在布政分司左。
僧会司 在玉石寺。
道会司 在崇文观。
义仓 在县治北游艺坊,西入小巷二十步许,明正统七年即天王寺废基鼎建。
东仓 在荣禄乡石溪村,去县一十里。
西仓 在长城乡山下村,去县四十里。
南仓 在崇德乡嵩塘村,去县六十里。
北仓 在崇义乡田南村,去县三十里。
玉真仓 在县治北柳真君祠右,先是本邑收纳税粮于舟,次明正统六年,知县项备于祠之两廊及西隙地,各立一百馀间,以备徵储。皇清知县程瀚改建于塔前,名仁裕仓。寻,兵燬,知县侯弘基重建。
漕兑仓 在省城进贤门外横街,明万历间,知县魏鸣朝建。皇清顺治间,知县史可信重建,后圮。康熙二十二年,
知县丘象豫复建。
养济院 在流沙港。
漏泽园 在东门外黄冈。
万年县治 先是县治在山之上,乃都宪任汉命知县陈榄建孚政街前,寻,燬于贼。今移置山麓,后以高山为屏障,前有远山如拱如揖,面墙孔道气象轩豁,乃都宪俞谏参政吴廷举副使许庭光规画也。皇清初廊房及门俱圮,康熙四年,知县汪之祯捐俸重建,大堂扁曰阜成。康熙十年,知县王万鉴复建廊房及头门二门。康熙十八年,知县柯彦芳鼎建劳心堂。康熙二十一年,知县张劢知捐赀重建退思堂,堂西为丞衙,堂东之前为捕衙。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 俱在寅宾街。
石镇巡检司 在石头街。
仙鹤寨巡检司 旧在乐平,副都御史陈奏移八都荷溪,旧有荷溪城,参将董朴佥事郑宣同知张禧筑以禦寇之处,今久废。
阴阳学 在布政分司东。
医学 在九江道右。
僧会司 在竹屯寺。
道会司 在万寿观。
存留仓 在文化街,副史许建。
预备仓 在陈坊,知县杨清建。
便民仓 三处:一在北河石镇街,仓二十馀廒;一在南河齐家埠,二十馀廒。后又设新仓在城西五星桥,十八廒,知县陈尧言建。
漕兑仓 旧在省城石灰港口,明万历三十九年,知县顾原成建。
养济院 在东门外。
漏泽园 在西门外,正德间,知县白绣因祀邑厉坛而思及此,乃建园于邑,后以葬贫乏。
饶州府学校考〈书院社学府〉府县《志》合载本府
饶州府儒学 在旧县治东,有文翁宅,疑为汉学宫遗址。晋内史王廙创学北门即今灵芝门,生徒至八百人,继以虞溥兴修,梁太守柳晖亦复增葺,唐不可考。宋景祐间,范仲淹知饶州指城外督军湖北可为学基未及迁代去庆历间,张谭来守为成其志学徒几千人。元末,寇燬,列像为风雨摧剥。明初,里人徐素伤之,舁厝西隅天宁寺,知府陶安即其殿为大成殿增门、庑堂、斋,知府王哲广之。宣德间,知府黄通理重新。嘉靖万历中,知府彭辨之、林欲厦、黄琮先后修葺,末年渐颓。皇清知府翟凤翥为申请将淮藩废址改建府学,尚无垣墉。康熙初年,知府于荣始缭以石,随复圮坏。九年,知府王泽洪捐俸重修。十八年,知府黄家遴捐赀重修正殿两庑明伦堂并各祠,垣墙焕然一新。
鄱阳县儒学 据《邑志》即州学,庆历间,县学尚未置。淳祐间,知县周还淳始就北门内州学旧基创之,元末,燬于兵。明洪武二年,知县韩子敬教谕王釐暂于录事司开教。五年,知县林伯龄迁北隅兴贤巷帝师殿旧址历,知县聂瞻、任勉、雷升相继修。治弘治间,御史王宗锡、陈铨提、学邵宝,知府李复真,知县翁永年从生徒意请复旧址,迁东湖滨即今处华亭,顾清记。厥后屡圮屡修。皇清康熙元年,守道高得贵、知县程世章修明伦堂启圣祠,俄大殿又颓。七年,知县卢元倍修之。十年,知县邓士杰捐俸重修大殿暨明伦堂梁栋更新,四围约有里许,墙垣坚固完好,功费不减鼎建焉。
鄱江书院 在城北,不详创始,相传宋朱熹门人金去伪讲学处,弦歌巷即其地,元即其址,设蒙古学。
忠宣书院 在郡治西,旧丹霞观址。正德间创,祀洪忠宣。
玉溪书院 处士何梅谷建,以纳天下来学之士,久废。
白云书院 在东湖洲,明初,知府陶安以诗名延致刘琮玉,因论易安。惊曰:先生殆非词章士,学有渊源,询之亲听受于许文懿。公遂为建书院,今废。
浮洲书院 在浮洲寺,一名乐此轩,郡侯因应鸣凤题,久废。
湖东书院 在县学右,一名小学,内有范文正公、朱文公像。
里仁书院 在西隅八图胡公祠之右,故明淮藩长史潘一谔即住宅为之,今圮。
芝山书院 明万历四十三年,参政舒其志创于胡公祠之左,末年尽圮。皇清顺治九年,知府翟凤翥改建于府学明伦堂之西,内祀朱夫子以合郡理学名贤配,康熙三年,又迁启圣公及四先贤神主于前厅祀之,而廊庑仍为诸生诵读之所。
查观察书院 在茶场巷西,康熙二十二年建,查培继讲学处。
汇源书院 在永平关画桥东,康熙二十二年建,知府黄家遴讲学处。
社学 有八政清巷东、关东、北关中、棚巷月、波门、内画桥、慈孝坊、迎晖巷各一所,今俱废。
外县
馀干县儒学 旧在江滨,唐开元间,顾锡以水患迁县左。元和间,李德裕修。宋嘉祐间,江璞迁南隅。崇宁间,吴兴迁琵琶洲。绍兴间,杜师旦又迁东湖今所也。淳熙间,刘荀作六斋。嘉定间,赵希齐作三贤堂,祀前尹赵彦端、沈度并丞相赵汝愚树藉田碑元。元贞间,升为州学。至元间,乌枢修。壬辰,兵燬,明知州侯彬建。洪武四年,复改县学,毕福聂原继修。天顺间,知县邵昆修。弘治中,御史王宗锡、陈铨继修。癸丑,以文会堂改尊经阁。嘉靖丙戌,提学徐一鸣迁东冈山,知县石简周振继建。丁巳,御史徐绅属知县陆凤仪改复东湖。万历辛巳,知县刘谐继葺。皇清顺治间燬。康熙六年,知县江南龄重建,今复圮。
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吕玮、教谕蔡毓志、训导刘廷冠重修。
忠定书院 在琵琶洲,宋赵汝愚与朱文公讲道处。淳祐初,汝愚子崇宪为礼部尚书构作忠定书院,又作籯金楼,藏异书元。至元间,乌枢命赵孟济重修。
东山书院 旧在羊角峰崖,宋赵汝靓建,与汝愚子崇宪师事朱文公熹于此。汝愚卒,熹来吊复馆焉,后为人所据,邑人李荣庭赎之,谢枋得记。兵燬,明知县沈时重建于绝顶,后废。正德间,巡抚任汉命知县徐冠复建。万历庚辰,议废旋复建至。皇清顺治间,兴屯道翟凤翥重修。康熙十二年,知县江南龄鼎建。
社学 在城隍庙西,久废。
小学 明嘉靖戊子,御史储良材奉诏创立小学为养蒙之地,知县周振卜建于元明观东。庚子,知县冯汝弼扁后堂为二贤祠,后迁祠于东冈,今改为行台。
乐平县儒学 在县治东,宋熙宁间,范锷建。淳熙间,程镃葺,绍熙杨简更扩之。元元贞间,县升州,刘吉改创建慈湖遗书阁。明洪武初,知县曾宇春增修,继是丁宜民、杨志、王容辈重修。成化丁未,火,知县赵锜建。万历,金忠士重修。皇清顺治二年,悉遭焚燬。顺治八年,知县王德明重建大成殿。九年,建戟门、棂星门、启圣祠。康熙十年,知县王道隆捐俸重修建明伦堂两庑及斋舍廊房四围墙垣,并修启圣祠、乡贤名宦祠。慈湖书院 在长乐坊,宋杨简为令以礼让变俗时,号慈湖先生,简没,民思不忘,因立书院以祠之。元,县尹翟衡得宋魏敷文隙地重建,复书院,田危素记,至正兵燬。
洎阳书院 明万历乙未,义民王邦本输财建。天启五年,诏毁天下书院,勒令义裔王元调等变价解部。今属王姓民产。皇清顺治十四年,王从先复建兴屯道。
社学 崇义在西隅前。育才在小东阁。兴贤在平西门外。崇正在安隐寺右。崇礼在文明桥外。兴仁在范家地。甘棠在中约。
崇文在平西门外。兴让在永丰乡。修文在长城乡。修德在金山乡。毓德在永善乡。
明德在丰乐乡。崇德在怀义乡。兴文在万全乡。就正在倪山村以上,万历二十三年,知县金忠士奉抚院陆万垓檄建。
浮梁县儒学 在县治西,北宋元丰间,张景从徙东南即今所。淳熙,刘三戒重修。元皇庆间,万聚建堂,斋郭郁重修。壬辰,兵燬。明初,知州衡原政、知县王文德重建。宣德中,曾鼎建明伦堂。成化间,张俊重建。嘉靖中,汪宗伊重新凿泮池,万历丙辰,燬。丁巳年,知县傅元初建。皇清康熙十年,知县王临元重修正殿及两庑。相传范文正公凿莲花池引水绕学宫入大溪以厌火灾启文运岁久湮塞,碑记云:水不可涸,涸则地方火;不可滞,滞则蓺林芜。至是,浚修并举,亦景仰前贤之盛事云。
新田书院 在新田都义庠坞,宋侍郎李椿年建,延名师教族里出田赡之,久废。
长芗书院 在景德镇,宋李齐愈建,今燬。双溪书院 在北湖,邑人赵源置,进士庄其孙镇远以科举未行,进士庄无所归,请以庄建书院,按察粤屯希鲁从之,以溪水合流,扁曰双溪,聘进士赵介如为山长。寻,毁。廉访姚敦改建,别立祠,祀朱晦庵、金草窗、饶双峰三先生。后,渐废。明万历甲辰,知县周起元复建。天启五年,诏燬天下书院,双溪书院召价买解部,其基地今俱属民产。
两河书院 在北乡,明万历丁巳,陈大绶等请之,郡邑偕乡绅孝廉文学共建,巡按陈于廷名其堂曰求斯阁,曰喟然。
社学 在城四各乡一:西社学在城隍庙,东北社学在北隅,北关社学在静定门外,建阳社学在肇宗涧,镇市社学在镇市都,长芗社学在长芗都,湘湖社学在湘湖市,南村社学在石门山,潭口社学在城门以上。明嘉靖二十二年,知县汪宗伊撤淫祠,复旧额。
德兴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宋治平间创,始乾道间修,后圮。元大德间,主簿钱处仁建,至大间县丞陈德新修。壬辰,兵燬。明初,重建,知县郭文进、陈世能继葺之,寻,火。县丞陈敏新、知县吴绎思复修,弘治又火,佥事罗九鼎督县新之。嘉靖中,知县许高修建,知县廖宾新明伦堂。万历间,知县丁如皋重修。后,大成殿圮,明伦堂燬至。皇清顺治六年,知县郭振鹭、教谕周学鹏重修。康熙十一年,殿复圮,署县事本府同知范文英捐俸以倡训导,严济明率诸生捐输重修,焕然维新。初庵书院 在县治南,宋教谕黄棠建,元学士傅立新而大之,立以皇极数学事,世祖赐名初庵,后兵燬。
深山书院 在八都,宋儒黄勉斋门人董鼎讲道之所。鼎理学渊源,有自尝著书传,通释诗传,疏义孝经大义,诸书门人请立书院。
靖翁书院 在十三都,宋儒李思正讲道之所,思正著中庸图说诸书。
息斋书院 宋儒余𦬊舒讲学之所,在县南水绿桥,王宗沐檄建。
银峰书院 在延福坊,宋淳熙间,邑人余渊、余瀚延、朱晦翁讲学其间,今圮。
双溪书院 在八都,宋儒王炎裔孙淳讲学建,提学叶清书扁。
归轩书院 在八都,宋儒邹近仁讲学之所,都御史汪元锡书扁。
二贤书院 在十都,宋儒程端蒙、程珙原各有书院,明嘉靖间合建。
柳湖书院 在十都,宋儒程珙隐居讲学之所。明嘉靖知县俞𤣱建,王宗沐书扁。
绪山讲院 明嘉靖戊午,王守胜、祝眉寿构屋于十五都大川间,辛酉御史张浮峰题名绪山讲院,万历乙未,祝惟敬等改建十七都,今废。双桂书院 程燧兄弟建。
四勿斋 在八都,宋逸士王亿读书讲学之所。明万历间,知县吴维魁改额勿斋书院。
社学 旧在县治之阳,张睢阳庙之阴,岁久故址湮没。明万历丙申,清复四都在香山寺前,五都在店前,六都在荷花塘,二十九都在上张村,三十三都在大桥边,十一、二十一、一十五都各有学,俱废。
兴贤书院 按《县志》:在县延福坊,市民余明试捐赀买地建院。明万历间,县令何置田二十馀亩,明试捐田二十亩七分,赡士课业何令题扁,今圮。
拙斋书院 按《县志》:宋儒王过讲学之所,旧在十二都游奕坞。明万历间,改建于赡村,知府王思近书扁。
安仁县儒学 在县治东,宋建炎间,汪祀创。开禧中,知县刘强学请复学田。元壬辰,兵火。庚子,平章王溥重建,又火。明知县李思信、苏瓒、阎弼李琛、项备继修。嘉靖间,知县陈朝庆、罗汝经修葺,谢汝韶、李华春重修。崇祯间,知县熊兆祯复修,明季兵燬。皇清知县王㻂重建大成殿,至康熙四年,知县程瀚建黉门两庑、名宦乡贤祠。寻,兵燬,止存正殿。知县胡绩显率庠士桂子建两庑黉门。
锦江书院 在长城乡,去县五十里,宋邑人倪玠讲学之所。元至正间,其子镗请额,元鲁国公王搆记。兵燬。
玉真书院 在玉真山麓,邑人吴绍古建,其经德堂陆九渊所,扁今废。
竹庄书院 在荣禄乡,元邑人李存、吴尊光、舒元、易贵溪、祝蕃远,翰林承旨张翥、临川、危太朴诸子讲学之处,曾孙进士复观重修,今废。环溪书院 在崇义乡,宋尚书汤汉师事馀干柴中行因建,今废。
环谷书院 在荣禄乡高岭村,学士郑伦建,今废。
见山书院 在县东隅,儒学左奉敕为大学士桂萼建,御书清趣二字扁其堂。
锦云书院 在儒学左兴屯副使翟凤翥建。社学 明天顺五年壬午,提学佥事潮阳李龄命知县李泊作于北门义仓之右。成化,知县陈惠改岳庙之南,各乡都每设一所。嘉靖壬子,知县李焯复建于社稷坛前隙地,今屋倾圮,址尚存。
万年县儒学 在县治东,明正德年建,未几,卜弗吉迁于郭西。万历四十三年,知县顾原成新迁今所,按《县志》:明末燬于兵。皇清顺治九年,知县张德亨复刱建于郭西旧址。康熙四年,知县鲁子球复迁于九江道之旧址即今学,东有启圣祠,西有学署。
南溪书院 在新政乡,宋提刑柴中行讲学处,其子孙建以祠。公元延祐间,置官掌祠事程钜夫记,后,兵燬。
方塘书院 乐平程楷记,按《县志》:在石镇,胡万福建。
石洞书院 按《县志》:在万年乡,宋饶双峰建。初作朋来馆,以居学者,四方景从者众不能容,故复建此。元设馆廪,师生以奉祀事,后,兵燹废。明参政吴廷举、副使许庭光复建于县治之东,知县白绣、王簿吴元著、典史汤宏不烦于民,自备工料鼎而新之,备极壮丽,在永安坊为邑伟观,知府陈策有诗。
斛峰书院 按《县志》:在万斛山南麓,宋尚书李伯玉建。
松冈书院 按《县志》:明参政吴廷举有诗。道一书院 按《县志》:在程源,宋程绍魁建。南园书舍 按《县志》:在胡坊,宋信州军守胡预致仕归建。
白羊书院 按《县志》:在新进乡,宋陈峤建。书源精舍 按《县志》:在书源,胡孟容建,宋状元柯潜有诗。
玉溪书院 按《县志》:何梅谷建。
翠岩书院 按《县志》:在苍山。
社学 永安坊东、拱极坊东各一所。
义学 旧在南门,久废。康熙二十一年,知县张劢知会同绅衿捐赀起建头二门各一进、大堂三间、东西厢房十间、耳房四间,焕然一新,在东院与社仓相并,颜曰济英堂。